听评课还要作为内行看门道[z]
说到语文课,仿佛谁都可以品头论足一番。然而,在新旧教学理念交替、碰撞、磨合的今天,在应试教育仍然没有偃旗息鼓的背景下,到底该依据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一节语文课成功与否呢?作为常规教研的载体,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在学校制度化要求的支撑下,听评课仍然是同仁之间彼此切磋、互相提高的重要方式。笔者自1999年担任学校的语文教研组长以来,每周的例行公事之一,便是组织包括听评课等形式在内的教研活动。在具体听评课时,有时也会感到茫然无绪、单调重复,有时也会怀疑:这是不是应景式的务虚,是不是形式主义的自我纠缠?但我的同事们在执教公开课时的可圈可点,也使我似乎摸索到了一点听评课的门道。从评课的原则上,听评课着重看“四性”;从评课的内容上,着重抓“五点”。 看“四性”,看的是课的真实性、实效性、创新性与和谐性四个方面真实性。我们看待一节公开课,评价的起点是真实性,特别是看学生对文本感知的真实思维过程,看绝大部分学生学习过程的曲折性、领悟过程的自然性,看所讨论的问题的互补性与争鸣性是否符合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实际,看教师教学设计的框架内有没有学生课堂生成的意外情景,看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师作为“平等的首席”是否拥有足够的引导能力。
实效性。语文课固然不能上成纯粹的知识课、训练课,但也不能借口培养语文素养、提升人文精神,从而偏执地走向虚幻之路,走向泛语文、反语文的泡沫化、边缘化之路。语文课即使要从“大语文教学”的视角出发,也应该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质的因素存在。一节语文课下来,至少应该能浓缩成一些“干货”,实实在在地授人以“渔”。即使是情感的洗涤、情操的陶冶、视野的开阔这样务虚的东西,也是有迹可循的,也是可以依托于具体的语言文字当中的。实效性应该是评价一节语文课的重要标尺。当然,对实效性的追求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一课一得”,更不能走繁琐分析和机械训练的老路。
创新性。一节语文公开课如果没有创新性、千人一面,就会失去公开课应有的意义。只有充分展示了教师的教学个性、潜能、风格,并在教学设计、教材解读、教学方法等方面有独树一帜的追求,才能给人以启迪。以个性化解读文本为例,教师在上公开课时,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声音和色彩。如果只是仰仗教学参考书的支撑,自然也只能是依葫芦画瓢、鹦鹉学舌般地贩卖别人的思想。在公开课这种鼓励探讨、争鸣的舞台,我们提倡执教教师敢于提出不同观点。当然,教师浸润自己最原生态的阅读体验,并以此传输、启发学生,才是最真实、最有感染力的阅读。
和谐性。从语文课堂教学的角度,应当重点处理下列几对关系:一要把握好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相对明确与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生发文本之间的关系。教师不能借口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就一味无原则地自由放任,而应该引导学生建设性地讨论,适时回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上来。
同时,教师还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兴趣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完成与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不同的新的教学旅程。二要把握好个性化阅读与遵循文本逻辑之间的关系。既要倡导和鼓励个性化阅读,又不能走向漫无节制的以颠覆传统观点、消解一般观点为快意的末流阅读。三要把握好文本拓展与文本解读之间的关系。既要贯彻“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又要防范因过分注重拓展迁移,文本解读反而欠火候的现象。四要把握好现代教育技术与文字的内蕴、情感之间的关系。
既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作用,又要避免画面、图像对文字潜在魅力的冲击。五要把握好语言基础知识的积累、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和人文素养提升之间的关系。既要避免走繁琐训练的歧路,又要防止必要的语文训练的缺席。六要把握好常态的语文课堂教学与高考语文之间的关系。既要防范高考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过早介入、过早链接,又要避免对高考走向的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抓“五点”,抓的是切入点、制高点、高潮点、动情点和拐点切入点。一节语文课如果上得不好,容易出现杂乱无绪的现象。一篇课文讲多讲少、讲深讲浅,重点、难点定位在哪里,没有一定之规,但找准切入点很重要。如有位教师讲李白的《蜀道难》,找的切入点是“‘蜀道难’到底‘难’在何处?”学生于是从文本里细心寻觅,很自然发现入蜀之路的险峻艰难;一唱三叹之余,便可窥蜀地久居之难,蜀中军阀可能酝酿着凶险的割据叛乱的隐忧,意在警诫当局者在形势险要处应当好好防守;一番思悟之后,更可自然联想到人生之路的艰难。层层发掘,剥茧抽丝,便达成了对诗歌主旨的解构。
制高点。一堂高质量的公开课应当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抢占制高点。这个制高点可以是引导学生归纳出某种相应的思维方法,可以是矫治学生的思维疏漏,也可以是大幅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可以是与高考或隐或显的从容对接。每一节课的制高点都要站在宏观的视野、动态的视角,着眼于学生思维的系统发展,应该指向学生思维、情感和悟性等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终极发展。不能总是重复,一点序列和层级也不讲,一点梯度和坡度也没有。
高潮点。没有高潮的语文公开课无法紧紧揪住学生的心弦。教师要充分运用渲染铺排、对比纠错、悬念照应、起伏跌宕、谐趣幽默、个性解读、质疑探究等多种方式激活语文课堂,师生互动、酝酿高潮。
动情点。当前,语文课堂中的学生活动有过度泛滥的趋势,却偏偏看不到语文教师激情的张扬与澎湃。部分课堂在提升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语文教师的职业角色和主导作用被弱化了。而实际上,教师的激情恰恰是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强烈动力之一。没有语文教师的激情,何来语文迥异于其他学科的动人魅力?
拐点。课堂结构设计忌平淡无奇、平庸乏味。如果一堂公开课能匠心独运地设计一两个拐点,又与教学内容水乳交融,将大大强化教学效果。特别在小说、戏剧这类情节注重起伏跌宕的文体的学习上,公开课没有必要过于追求四平八稳,应该自然地运用与文体一致的课堂结构程式。如为了让学生体验小说结尾“合乎情理又出乎意料”的特点,教师可以训练学生续写和改写小说的结尾,特别是隐去微型小说的结尾,让学生依据铺垫、暗示,合理地制造意外、波澜,往往能激活课堂气氛,学生思维的火花异彩纷呈。出现疾徐有致的拐点,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将极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
听课,是教学研究的基本方式。听课之后,需要听课者对上课者的课堂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但是,上课者往往不买评课者的帐,不认同他们的评价反馈,甚至出现与评课者“辩论”的尴尬场面。这与听课者缺乏充分的听课准备有很大的关系。对此,崔允漷指出“进入课堂时,听评课者自己没有充分的准备,也没有与上课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是听课评课“去专业”现象的具体表现之一。 那么,听课前要做好哪些准备呢?一般情况下,听课需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准备,即学识准备、心理准备、情况准备、物质准备和课前会议。 “学识准备”指的是,听课者要做到“五要”。一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学习论等理论。二要理解掌握课程标准。三要充分把握教材,掌握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四要了解先进教改经验,熟悉有关学科的教改信息。五要积累课堂教学实践案例等。 “心理准备”指的是,听课者应以学习者的身份来听课,听课时精力集中,听、看、记、思结合。 “情况准备”指的是,听课者在听课前要了解听课班级班风、学风和学生的当前状况,了解任课教师的学识水平、教学特点等有关情况,了解学校的办学条件、教研文化等基本信息等。 “物质准备”指的是,听课者要准备好听课用品和材料,如记录用的笔、笔记本,教科书和参考书等。 “课前会议”是为听课评课而召开的会议,主要研究方面有:内容主题、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区别指导、观察重点以及课后讨论(评课)的时间和地点等问题。 据笔者了解,不少教师、教研员和教学管理人员,乃至少数“专家”,在对教材和教学内容不甚理解,对学生学习起点和实际学情几乎“无知”,对教师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设计的意图没有了解的情况下,匆忙走进课堂听课。这种没有做好准备的听课,听课者对所听课的教材内容和教学重点等比较模糊,对教师和学生特点不明,不知道教学目标和听课目标,往往曲解了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设计等,自然会出现评课不当的情况,或大而化之,空洞无物,或凭空臆断,建议失度。可见,“学识准备”和“情况准备”是听课者首先必须做好的。 在“心理准备”方面,听课者的角色定位,影响着听课时的态度和情绪。如果把自己当作“学生”,将自己处在“学”的情境中,就会比较准确地知道教学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否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如果把自己定位为“教师”,将自己处于“教”的情境中,就会进行“如果我来教,该怎样上”的思考,在比较反思过程中,发现教学的优点、特点、成功之处和失误、不足、商榷之处。听课者做到“学生”与“教师”角色的结合,有利于深入思考,提出恰当的评价和中肯的建议。 随着听课评课向观课议课的发展,在“物质准备”方面尤其强调课堂观察前的技术手段和观察工具的准备:对听课者进行明确的分工和要求(观察位置、观察角度),设计适应观察目标要求的记录表格、计时工具,记录课堂的设备,如录音机、摄像机等,以课后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如果我们把听评课切实当作教师专业生活与专业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之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前会议”必然是听课准备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崔允漷指出,“课前会议”需要关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上课者说课。二是听课者提问与上课者的进一步阐述。三是双方商议,确定观察点。 经过充分的课前准备,听课者在听课的过程中,就能够快速进入角色,就能够围绕明确的目的和重点,集中注意力进行听、看、记、思,就能够有针对性地比较、分析、反思,对课堂教学的感受和体会就能够深刻,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也就能感同身受,得到上课者的认同和积极的反思、回应。因此,为提高听课质量和评课效果,使其具备专业价值,听课者必须精心做好听课前的各项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