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管季超07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我们一起走近黄玉峰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8-8-28 15:50:15 | 只看该作者

阅世书生/博文

春节期间,博客还是疏于打理。仅剩下写这《忆复旦》的工夫了。
这篇本也是要放到以后去写的,是大三以后的事情了,一直到现在。今天想起来提前写,是因为今天下午去了趟了瑞金医院
王元化老先生已经住到瑞金医院去了。两个月以前,老人家还待在庆余别墅210那件小房子里。
上次去正是两个月前,和今天一样,王老的姐姐正陪着老人家。王老21年出生,今年已经八十有七,王老的姐姐今年九十有二了。两位老人身体向来都很好。尤其王老的姐姐,到现在还在给外国人教中文,思路清晰,两个月前才算认识,今天见面就能叫出我名字来,还知道我是在网站工作,挺忙。口齿清楚,毫不含糊,身体硬朗,竟然全凭两条腿来回自己走。
相比之下,王老却是不太好。听护工说,主要是吃不太下东西,所以抵抗力不行,身体虚。今天也没多聊,我提盒砂糖桔上去,坐不到20分钟,王老要打针吃药,便走了。王老的姐姐在一旁说,小浦,你看你大老远过来,也没法多说话……不过听她说,过年的时候,市里去探望王老的几位领导也一样,王老谁都没待见。
王老还总惦记着我们这几个给他读过书的同学,郑奎怎样来?滕育栋呢?黄晨岚、陈醇、沈洁,都好么?还有上一届的,林勰青……好,都好着呢,王老,你自己保重身体……
还总惦记着《财经》的人:张翔联系么?付涛好不好?听我说上次联系上了汪丁丁,王老笑了:丁丁他喜欢搞点网络上的东西,好,好……
不知道还该说些什么。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冒昧地留下我的号码,对小周说,有事儿尽量找我,跑个腿儿打个杂什么的我还能干。
也只能如此了。
走出瑞金医院的时候,觉得天昏地暗。进去的时候明明是出着太阳的,是因为晚了,太阳要落山了么?
回头看看,是两年?还是三年了?好像是三年多了吧……日子记不清了。
去年11月……对,三年多了。去年11月是认识王老以后,老人家的第三个生日。第三个生日,因为身体原因,王老把所有祝寿的人都推回去了,静静地在家过。上一个生日赶上我去读书,碰到古籍出版社的人,大家一起吃蛋糕。王老躺在床上,那时精神还好得很。
往前倒退吧!
是07年吧,夏天的时候,我在福布斯办公室里接到电话,张可老师先走一步了。王老顿时就显老了。两年前多精神啊,虽说张可老师在华东医院已经住了很久,是有心理准备的事儿了,但毕竟相伴一生……不说了,说起来我心里都堵。王老的身体,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坏的……
再之前,王老这里一直高朋满座。每次读书都碰得到各种人物。
最多的是出版社的,古籍的,世纪集团的,新星的,商务的……还有上图的。有些文化人,也有些文化商人。印象最深的是两次,一次是北大的陈平原夏晓虹夫妇俩;还有一次是林毓生从美国回来,复旦的钱文忠一起陪着。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当时一起聚在王老的客厅里,很有点当年林徽因午后客厅聚会的意思。
陈平原夏晓虹那次,聊得不多,话题集中在余杰身上。居然还讲到了复旦附中的黄玉峰。有点意思。我也是当时在知道,陈夏夫妇俩还是余杰的导师。那次是陈平原老师到华师大讲课,顺道来看望王老。
林毓生那次,在座的有不少高人,当时啥都不懂,只记得个林老先生,因为复旦的原因,还记得在座的有个平头、戴眼镜的钱教授,复旦历史系的,给大伙儿讲了个挺经典的历史系笑话。就在那之后,易中天火了,没半年,于丹也火了,再没半年,听说复旦历史系的钱文忠上了百家讲坛讲唐僧。我当时没在意,后来跑书店,一眼看到钱文忠的照片好悬眼镜没掉下来,闹了半天,我当年见到的是钱文忠老师真身啊!
那次还一起在庆余楼下吃了顿饺子。挺大一桌人,我现在努力回忆还是只记得王老、林老、钱文忠三张脸。桌子上,钱老师对我说,小伙子,好好跟着王老、林老学学,这些东西哪儿都学不到,比什么新闻学院有用多了!
后来王老这里再有朋友来,我绝口不提自己是新闻学院的。为啥?怕挨骂。
王老对我的指教是不少的,每次读书都是一次提高。读过约翰克里斯多夫,读过萧乾的旅欧随笔,读过史华慈的论文,读过《论美国的民主》……王老总有各种话题能扯开了和我聊。海聊:
上海的文化建设、某些现在在位,当年是王老部下的领导、现下的一些时政、哲学思辨、梁漱溟、熊十力……聊得最多的还是五四和中国知识分子。反右、文革、王老自己的经历、民主建设的历程和思考、五四的反思和再反思、改革开放的问题、经济建设、制度安排的合理性、优秀制度的引进和借鉴……
有时候从王老房间里走出来,我觉得自己突然和这个现实的世界疏远了。
我不知道,离开庆余别墅,还有谁会和我聊这些……
有些事儿,知道得越多越想说。有些事儿正好相反。我不想往下说了。
回忆复旦,有时候是件挺伤心的事儿。
我刚开始写的时候,没想到这些。写着写着,有些事儿就冒出来了。心里难受。再往下写,还会有,会有更多。我忍着,看我能不能忍下去,写出来。
其实四年间,复旦给我的东西少之又少。
知识?爱情?朋友?离了复旦,这些还是都会有。有缘人自当相逢。
但有机会认识王老,是复旦给我最大的财富。不是之一,是最大的财富。
22#
发表于 2009-1-28 09:32:24 | 只看该作者
黄玉峰率团赴美参加"滇西抗战"交流
来源: 发布时间:2007-12-23
     应世界抗日战争史实联合会、旅美黄埔校友会的邀请,以保山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黄玉峰为团长、云南省黄埔同学会秘书长李俊平为副团长的———云南和平·友谊文化交流访问团一行6人于3月4日赴美开始了为期13天的交流访问。据当地华人社团的负责人介绍,这是几十年来云南首次由政府组织的以滇西抗战为主题的交流访问团。因而访问团在美国考察期间在当地华人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几乎所有在美国有影响的华人媒体如《世界日报》、《星岛日报》、《侨报》、《明报》都非常关注云南访问团与华人组织的活动。所有的活动都有记者参与,并在显著位置上报道云南访问团与当地华人组织的活动。在与当地的华人组织的广泛接触中。我们发现,这些多年旅居海外的华人,尽管他们的国籍已经改变,可是他们的内心里永远充满了一种无法割舍的强烈的民族情结。他们的目光永远都在注视着中国。因而,访问团的成员每一次和这些海外华人在一起座谈时,并没有置身异国的感觉,恍惚仍在国内。

    铭心刻骨的共同的历史犹如一根永不断裂的历史之链,它事实上成为了海外华人与中国大陆的最为坚实的友谊基础。

    3月5日访问团抵达旧金山,一下飞机就受到当地侨领们的隆重迎接,世界抗日战争史实维护联合会会长李竞竞芬女士、旅美黄埔校友会会长古铣贤先生亲自来到机场迎接并在旧金山机场打出醒目的横标。

    当天下午世界抗日战争史实维护联合会、旅美黄埔校友会、荣光联谊会、海外兴中会,还有北加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旧金山湾区论坛等旧金山具有影响力的华人组织举行了“开天地正气,树人间丰碑”的座谈会暨欢迎晚宴。中国驻旧金山领事馆领事刘津坤女士也参加了座谈会暨欢迎晚宴。

    下午,旧金山下起了雨。世界抗日战争史实维护联合会会长李竞竞芬担心有人会因为下雨而无法参加座谈会。雨始终没停。结果原计划40人左右的座谈会竟来了60多人。会场突然变得异常拥挤。古铣贤会长说,如果在平时,这样的活动可能会改期,在美国这种民间组织的活动对所有的人都没有约束力。可是今天不一样,因为老家来人了嘛。在美国并不是很容易见到“老家”的人,尤其像你们第一次从云南来。对于很多台湾老兵或定居美国的抗日老兵,云南是一个让他们铭心刻骨的地方。对于他们的后代也是如此。

    在座谈会上,访问团团长黄玉峰、副团长李俊平分别致辞。黄玉峰回忆了六十年前的滇西军民与盟军在滇西抗战中结下的深厚友谊。他说当年海外侨胞捐钱捐物有力支援了如火如荼的滇西抗战。正是这段所有中国人刻骨铭心的历史使我们的友谊能够穿越时空,一直延续到今天。黄玉峰向旧金山的爱国侨领们介绍了保山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活动中的情况,以及保山近年来的发展及旅游资源。在致辞中黄玉峰团长热情地邀请在美国的爱国侨胞们到云南,到保山考察、观光、投资。副团长李俊平高度评价了黄埔军人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所付出的牺牲并希望黄埔军人及后代们继承先辈的传统,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反对“台独”而努力。

    座谈会的气氛非常热烈。所有的人都争相发言,原来规定的每人3分钟的发言时间根本不够。世界抗日战争史实维护联合会会长李竞竞芬女士介绍了世界抗日战争史实维护联合会的发展历程。她说,由于云南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中美英联军才能取得滇缅战场的胜利。这对整个中国抗日战争及二次大战的格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侨界此刻除了要纪念这种爱国精神外,更要努力去维护史实,杜绝日本右翼势力歪曲历史的企图。旅美黄埔校友会会长古铣贤说,我们可以宽恕任何人,但是我们决不能忘记历史,战争是残酷的,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让世界永远和平,让战争不再重演。他希望黄埔人和黄埔人的后代要将“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挡百万师”的黄埔精神世代传承。一直致力于侵华日军细菌战的美国细菌战研究社创办人尹集均先生,泪流满面地回忆他到保山采访当年日军细菌战中受害者的情形。并将他在美国出版的《细菌战大屠杀》赠送给云南访问团成员。六十年前曾亲历滇西抗战的旧金山湾区论坛召集人计安教授,在座谈会上回忆了当年滇西抗战的情形,并对当年的抗战基地保山今天的发展而欣慰。他表示有机会一定要到保山看看。北加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魏利宏表示在“台独”分裂时期,大家更应同心协力团结一致。为中国和平统一大业而努力。荣光联谊会会长周凌军将军言辞激烈地说,我们坚决反对“台独”,中国人应共同联合反对“台独”,驱逐汉奸卖国贼,不容许卖国贼出卖台湾。全世界的华人要全力筑建中华民族的传统,积极促成两岸统一。海外兴中会召集人戴琦回忆起他上小学时读到记录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异域》一书,那里面惨烈的场面令他永生难忘。旧金山抗战史实维护会会长贺英明将他们整理的抗日史料《抗战史实通讯》及中国远征军史料的光碟赠送给访问团。
    只有来到美国你才会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民族情感,此前,我们以为这些远离“历史现场”的海外华人除了满腔爱国热情之外,并不真正了解抗战的历史。事实上这些远在海外的华人甚至比我们更了解抗战的历史。在通讯发达的美国他们拥有更多的史料和更为广阔的视野。这种“世界的目光”在某种意义上要比国内的研究者们更能看清这段历史。世界抗日战争史实维护联合会会长李竞竞芬告诉笔者,她是台湾人,父母都是台湾大学的教授,她的生活一直都非常顺利,从台湾到美国念书,然后定居美国,有稳定的收入和幸福的家庭。可是她是学历史的,她接触过很多日本人,他们对日军侵华的历史要么一无所知,要么就是被日本右翼分子曲解的历史。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尤其是滇西抗战的历史总是显得不够完整和清晰。她觉得她有责任维护彰显这段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永远都不应该忘记的历史。她说胡锦涛主席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讲话,在海外华人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她觉得讲话里有着非常清醒的历史态度。

    3月9日,访问团一行在洛杉矶与当地黄埔校友会座谈,访问团所有成员又经历了一次强烈的爱国情感的震撼。参加座谈会的有年近90,已定居美国的旅美黄埔同学会理事长、黄埔军校第十任校长秦祖熙将军、中华会馆主席张自超、旅美黄埔军校同学会副理事长程家绥、旅美黄埔同学会发展部部长陈跃华等。此外洛杉矶郡Arcadia 市市长鄂志超、洛杉矶郡Walnut市市长林恩成也赶来参加了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很多是当年参加过滇西抗战的老兵,老兵们佩带着当年的勋章慷慨激昂地回忆起当年从印度雷多出发,经过腾冲、保山的情形。旅美黄埔同学会会长卢茂吟曾是当年驼峰航线的飞行员,他对当时的云南驿机场、保山机场记忆犹新,他告诉访问团的成员他曾在滇池里游过泳。这些亲历滇西抗战的老兵们,仍然喜欢称自己是当兵的。那天,访问团的成员们经历了一次令人潸然泪下的场面:年愈古稀的老兵们腰杆挺直地唱起当年的抗日的老歌。回忆六十一年前的往事,一位四川的老兵告诉我们,六十多年前他是开着战车从印度雷多过来,曾在保山住过一夜。六十多年之后他对保山的印象是,那是一个山明水秀的地方。他们的口号是:“黄埔赤子心,国家民族情”。这些幸存的老兵们,每个人都是一部滇西抗战活着的历史。六十多年之后,他们似乎仍然活在这段历史之中。

    次日,美国影响最大的华人报纸《世界日报》、《星岛日报》、《侨报》、《明报》都在显著位置上刊登了云南和平·友谊文化交流访问团与当地爱国华人组织活动的文章和图片。
 
 铭心刻骨的共同的历史犹如一根永不断裂的历史之链,它事实上成为了海外华人与中国大陆的最为坚实的友谊基础。

    或许因为长期置身海外的原因,这些海外华人更容易聚集在一起,以民间组织的形式形成的社团事实上已经影响着美国的社会与政治生活。
    赴美期间,云南和平·友谊文化交流访问团广泛地接触了一些旅美爱国华人组织。可能因为长期置身海外的原因,这些海外华人更容易聚集在一起,以民间组织的形式形成的社团事实上已经影响着美国的社会与政治生活。

    比如,世界抗日战争史实维护联合会现在已有52个分会分布在世界各国。他们的宗旨是:保存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太平洋战争的历史真相。他们认为:只有透过历史真相,才能为受害者争取公道,并且避免重蹈覆辙,维持人性尊严。世界才会永久和平。

    目前世界抗日战争史实维护联合会是全美唯一能参与美国国会提案的组织。从今年4月15日开始,世界抗日战争史实维护联合会与在美国的其他民间组织共同发起反对日本篡改教科书、反对日本进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活动。他们的口号是“抗战一甲子、中华儿女一起来”。最近他们正在开展抵制日本三菱集团产品的行动。他们的理由是:二战时期侵华日军的主要装备都是三菱集团制造的;在整个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有约三千五百万中国军民死亡,三菱集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今天在中国领海包括东海和钓鱼台附近游弋的日本军舰、炮艇也是出自三菱集团之手;抗日战争时数百万中国民工被迫在三菱集团充当苦力有近半数致死;今天又以经济支持日本右翼势力篡改教科书的也是三菱集团。世界抗日战争史实维护联合会自2000年起开始对幸存的日军慰安妇给予生活补助;在中国对研究历史的大学及学术机构给予奖学金;继续要求日本政府对战争罪行赔款道歉;在美国促进立法对二战档案解密。2005年史实维护联合会在全球网上发起签名,反对日本进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活动,得到了41个国家四千二百多万人的签名,并在当年6月30日送交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这个活动被中国侨网评选为2005年全球华侨华人社会10大新闻。史实维护联合会发言人丁元告诉我们,今年他们将发起全世界签名活动,黄河之声大合唱、七七事变纪念会、全球华人抗战歌曲接力唱、在旧金山举办“南京祭”活动,并向抗战老兵赠送纪念章。世界史实维护联合会称他们的目标是:促使日本政府正式而明确的向亚太战争受害者道歉,并付合理的赔款,并且停止对亚太战争历史的继续歪曲、淡化及美化。

    与世界抗日战争史实维护联合会同样活跃在全球华人社会的并对美国社会与政治生活发生影响的还有旅美黄埔同学会。2005年7月旅美黄埔同学会首次组团前往中国广州、北京、上海等地进行寻根溯源追思黄埔先烈之旅。并在孙中山墓前宣誓。此次访问回来后在美国华人社会里引起极大反响。《侨报》刊登了一篇介绍旅美黄埔同学会到祖国寻根溯源的文章,里面有这样一段文字:“很多黄埔校友认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突飞猛进,令海外华人感到荣幸与鼓舞。”

    2006年3月黄埔校友的后代们又发起并成立了旅美黄埔亲友联谊会。他们的目的是:建立黄埔精神薪火传承的交流平台。黄埔亲友联谊会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整理年事已高的黄埔校友的口述历史和抗战史实。旅美黄埔军校同学会副理事长程家绥先生套用孙中山遗训:“国家尚未统一,同学仍需努力”。

    在旧金山访问团还参观了前台湾国立师范大学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熊玮先生个人建的“浩劫博物馆”。里面陈列着大量侵华日军的照片和实物。由此不难看出这些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对那段历史的切肤之痛。目前在美国的众多华人爱国社团不可能不对当地的政治及舆论发生影响。
    面对祖国的日益强大和在国际事务上与日俱增的影响力,使海外华人以中国人为荣。强烈的爱国热情与不变的民族情结使他们迫切地希望为国效力。这些海外华人应该成为最重要的可资利用的“海外资源”。

23#
发表于 2009-1-28 09:33:20 | 只看该作者
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假期带学生“游学”
2008年04月14日 09:25:48  来源:文汇报
【字号  留言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上周最终与旅行社敲定了“浙西大峡谷——临安二日游”,这个星期他将利用学校的春假带班级学生进行一次“游学”。
    黄老师几乎每年都会利用假期带学生开展类似的“游学”活动,较远的曾去到雁荡山追随谢灵运的踪迹,到宁波拜访著名的天一阁,到绍兴参观蔡元培故居和鲁迅笔下的百草园;近的则去海宁触摸王国维的书斋、徐志摩的老屋,到松江拜谒明末抗清志士夏允彝、夏完淳父子的墓地,安亭归有光私塾、太仓顾炎武苑囿也曾留下师生们的足迹。黄玉峰精心选择的这些景点都与历史上的文人、学者有关,而在旅途中他也会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回到课堂,再读这些大家的作品会自然而然产生一种亲切感。     今年的线路是黄玉峰几经推敲之后确定的,这几天黄玉峰和他的学生都在抓紧收集有关资料,准备到时分享交流。     “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说,‘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同样重要。”黄玉峰说。在课堂上,他要求学生在扫清基本的字词句障碍后进行大量反复阅读,从中体会语言的魅力。他还会花相当多的时间介绍作者的生平、逸事。黄玉峰去年曾在纪实频道《文化中国》栏目多次担任主讲,并相继出版了《说李白》、《说苏轼》、《说杜甫》等著作。他经常会把自己平日的研究所得带到课堂上与学生分享。针对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苏轼作品,黄玉峰就专门对学生讲述苏轼一生的遭遇和“不随”的性格特征,结合这些背景学生再来品味作品,就能较好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这样的课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回味无穷,很多学生在老师的影响下课后找来传记、文集认真研读。(记者王柏玲)

24#
发表于 2009-1-28 09:35:24 | 只看该作者
回忆黄玉峰
[ 2006-10-9 22:32:00 | By: july99 ]
1
推荐

午间,信手拿起上海的同学送我的那本《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8期,丁钢主编,竟然发现了黄玉峰老师的名字。赶紧翻看。原来是有人将他作为一个特级教师成长的个案在研究,方式几乎是教育叙事类,正符合目前我的思考。
看着,同时记忆之门敞开。
2001年我们去上海复旦附中参加一次全国性的语文研讨,主持的正是黄玉峰老师。
印象中是他慷慨激昂又真挚动情的表述。
在他的学生完成精彩的《雷雨》公开课后,他才上台由衷地赞美他的学生:“还说什么呢?一切都是他们自己在做。他们连雷雨这样两个富有张力的字都不要我写——同学是我们的同学!”然后是垂首片刻,感动且无语。
全场寂静。
另外一个细节是,他在复旦论坛中间挥洒完睿智的主持任务后,台下座无虚席,他瞧一瞧,居然一下子坐到第一排空隙的过道上的红地毯上,抱膝仰头认真听台上的发言。
当晚在复旦附属二中进行的沙龙中,他的言说与组织,机智民主而开放,让在场的人觉得确实不虚此行。观点与观点在对话着,信息与信息在交流着。
那次沪上之行,让我对上海尤其是复旦这个大都市中的校园甚感亲切。我甚至想:若是14岁那年没有离开南通,也许我后来跨入的高校是复旦。
此后是在金华了。我正为毕业论文焦虑着,我的老师来电话说晚间一同用餐,又一次见到了这个高大的“庄稼汉”。还是那么坦率与朴实。“高中的学生有思想,当然教高中有意思,可以和你交流。”45岁时居然被学生误以为是同龄人拦在大门口索要校牌——难以置信,或许是童心与热爱让人年轻吧。那时我正迷恋着李清照,找了不少她的传记和诗词在看着,于是谈起词,他大力介绍了另外一个几乎没被人发现的女词人,丁宁,并随口背诵了几句。记得呜呜的火车开来了,他带着两盆金灿灿的佛手向着我们这群送行的人摆摆手,淡出了我们的视线。
后来,我调动到一所市区学校,为了做好毕业论文仍然暂时留在初中。没想到国庆节后收到了他寄来的书法条幅,正是我喜欢的四个字:静水深流。还用小楷录了首丁宁的词作,简要评点了几句,那语气和说话的方式是一样的
此后我在张中行绝尘远行后的《留梦集》,读到一篇《归》,居然也写到丁宁:“我感谢她。感谢她写了这样好的词,创造一个充满温情和美的精神世界,我一旦感到无所归,就仍然可以向她求助,以期漂泊的心能够有所归,就是短到片刻也好。”当时我愣了好一会,想:归,是归依,归属;人以群分,张中行、黄玉峰,是与丁宁神遇了——那么,我、我们呢?
而今天,关于沪上的信息一再涌来,唤醒我深深留恋的那段时光的记忆。重新读作为被研究对象的黄玉峰,另有一番感受。对于相遇无数的他来说,也许已经记不清我、我们是谁——至多是某某的一个学生——可是,在浮光掠影的相遇中,已经让我知道另一种人,另一种思维方式,另一种生存方式。而那,正是我希望自己可以修炼到的境界。接下来的时间里,是否有机会再次亲临我所熟悉的那现代又深厚的氛围?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真是不错的书。我要一期一期的全买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5#
发表于 2009-1-28 09:38:22 | 只看该作者
名师黄玉峰《月夜诗意》书票 (2008-12-21 09:08:57)

标签:友情 书票 文化 教育  分类:抒情感怀

玉峰书票
我和黄玉峰老师在松江二中
    我和黄玉峰老师认识,是源于“爱的教育”研究会创办《金爱心》杂志。当时的编委会有陆继椿(华师大一附中)、方仁工(市北中学)、姜秀娥(格致中学)、王志刚(曹杨二中)、赵忠钟(向明中学)、夏桂林(青浦中学)等校长和名师邱剑云(松江二中)、黄玉峰(复旦附中),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语文高级教师。和他们相处,开始是有点惴惴不安的,以为这些名人会疏淡我。但是,第一次编委会会议之后,我就改变了想法,因为他们都十分平易近人,从来不端校长、名师的架子,相互尊重,相互交流讨论,相处非常融洽。
    校长们比较忙,所以每期的编辑讨论,常是董兴茂、邱剑云、黄玉峰和我碰头商定,后来又来了一个川妹子——新中中学的王昌义。在十年的交往中,我大开眼界,向陆继椿、方仁工等前辈和邱剑云、黄玉峰等名师学到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并且和邱、黄两位结下了君子友谊。
自从我学会了藏书票的基本制作之后,我就开始尝试为这些名师制作书票,以表达我的敬意和谢意。第一张翠鸟书票,我是为邱剑云老师制作的,黄玉峰老师看到了,就希望我也为他制作一张。
    黄玉峰可是个多面手,不但在教学上造诣深厚,屡有创新,成果卓著,而且通古诗,善写作,还能画擅书,给他做书票可不是一件好办的事儿。为此我思考了多次,也没有合意的构图。有一次到苏州旅游,住在宾馆里,晚上出来闲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月光照耀着园林,小径曲折,茅亭静立,修竹婷婷,“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充满了诗意。于是赶紧用傻瓜相机(那是我还没有数码相机)拍了下来。回家之后,依据照片描画,制成了上面这幅藏书票。制成之后,自己觉得还算满意,朋友(美术老师徐瑞容)看了也说可以。于是,我把书票寄给了爱的教育研究会,请他们转交给黄玉峰老师。这张书票是用硬塑纸制作的,所以一共也只有印出了五张比较像样的,底版也早就报废了。
    后来黄玉峰老师评上了特级教师,应酬越来越多,既要教书,又要写书、出镜,还要应邀外出讲演,所以编委会就来得很少了,我们见面的机会也更少了。猴年春节,我给他寄了贺卡,他给我回了贺词。这幅贺词也顺便贴在这里,作为一种纪念,大家也可以欣赏一下黄老师的书法风韵。
    王昌义老师从四川调来上海之后,先在新中中学,后来提拔到闸北区当教研员。是新中中学,不是心中中学,不知道为什么我改了多次也没有改成,只好另外说明。
26#
发表于 2009-1-28 09:41:10 | 只看该作者

管季超补注

从网上辑录与黄玉峰先生有关的帖文,帮助本站坛友了解玉峰兄
27#
发表于 2009-1-28 09:45:00 | 只看该作者

管季超遥祝玉峰大兄

28#
发表于 2011-3-14 14:39:43 | 只看该作者
黄玉峰,复旦大学附中的语文特级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大胆改革,超越教材,超越教法,被称为语文教学的“叛徒”。 1988.10 参加编著《说话的技巧》(文科《十万个为什么》丛书之一);1992.5 主篇《阿爸教作文》;1995. 上海电视台《诗情画意》节目总策划、总编; 1996.2 主篇《阿爸教现代科技》;1997.10 编《怎样写好高考作文》;1998.5 编《诗情画意》;1999.11 主编《阿爸教作人》; 编《高中语文怎样学》; 主编《阿爸教读书》; 2000.5 主编《东方情商》。


课内课外说语文——教改三人谈  

上海黄玉峰 赵志伟 商友敬


黄玉峰:(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古人说:“教亦多术”。教法不是只有一种,要根据不同的课文、不同的要求,以及教师学生不同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方法,不能搞形式主义,更不能做表面文章。现在强调的所谓“讲深讲透”,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因为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是点拨,是创设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要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让他们自己感悟、思考。我不赞成那些没有意义的“阅读分析”,那些教法往往把课文中的简单问题“分析”得复杂化;又把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和文采风格“分析”得简单化、抽象化,使学生只记住老师“分析”出来的干巴巴几条,而丢掉了文本。

我认为,语文课千万不要搞“标准答案”。“标准答案”会捆住学生的手脚,使他难以发挥。尼采说:“生命僵死之处,必有法则堆积。”不能要求什么都统一:统一教材、统一大纲、统一进度、统一教法、统一考试、统一阅卷。统一导致封闭,封闭导致僵化,最后使教师与学生的思想萎缩,人格委琐。

教师在上课时要发扬教学民主,不要以“教师爷”的姿态出现,而应教学相长,与学生一起提高,互相交流。这是我追求的教学境界。

赵志伟:(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学法副教授):现在中、小学出现的种种违背教学规律的做法,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教师本身完全明白语文该怎么教怎么学,但迫于形势,屈从于应试教育现状的压力,也不得不把学生赶到“题海”中去,以大量的机械式的“单项训练”(实际上其中有不少伪知识)来代替真正的语文教育。还有一种教师是真不懂该怎么教,于是手执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学参考书再加上几本练习册,在课堂上“依样画葫芦”,反正有“标准答案”在手上,足以“镇住”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要大处着眼,要养成学生自己查工具书看注解的习惯,教师要适当地把作者及背景介绍给学生,这就是孟子所提倡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不要把好好的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所谓“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教学中抽出其中的某一字某一句某一段加以赏析,目的在于领会全篇的精神情味。如果因为上次高考、中考考过这一类题目,就拼命让学生做几十道几百道这一类题目,那是十足的胶柱鼓瑟,对学生对自己都没有好处。

商友敬:(上海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高级讲师):教育的目的是“立人”,语文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立言”来“立人”,即让学生在最好的语言环境中成长为一个有文化的人。语文教师的责任在于运用语文教材(即最优秀的语言作品)通过课堂和课外的教学,让学生茁壮成长。这就要教会他们读,多读,爱读,自觉地读,读成习惯,一天不读就不舒服;还要教会他们写,写心里话,写自己的意见,写成习惯,“情动于中”就要“形于言”,一天不写就不舒服。

现在有不少学生怕读怕写,是读和写都不得其法,究其原因是老师教而不得其法。要教学法生多读书,进入到里面去体味,而不是站在外面“分析”,所谓“沉浸醲郁,含英咀华”。要教学生多表述,说心里话,而不是门面话;写出自己的见识,而不是八股文章。这就需要老师先作出榜样,用自己的读和写来引发学生的读和写。

学 中小学生重在积累,积累就是多读经典之作

赵志伟:我非常同情现在的学生,每天从早晨6时关到下午5时,晚上作业还要做到11时,一点空闲都没有。但效率不是与时间成正比,有时甚至是成反比的家长、老师和学生一定要明白这一点,要用最少的时间完成学习任务,吸取真正的知识,而不是耗费时间精力于哪些无用的知识和虚假的技能。

当代丹麦语言学家叶斯大林帕森说:“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洋”。注意,这不是语法练习的“题海”,而是古今中外经典著作的海洋,让他们在典范性的语言海洋里漫游。我们的父辈祖辈,为什么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即使没有念几年书,写出的文章至少也能文从字顺。什么原因?读得多,读的全是经典之作。如果只读现在这薄薄的一本课本是绝对不可能成才的。

黄玉峰:小学生和初中生重在积累。要积累就必须多读,有些名篇要熟读成诵。不断地积累,“使其言如出我口,使其意如出我心”。在精读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自己的情感得到冶炼,自己的言语也得到修整,这就如同写字一般,一本帖临摹久了,“入骨”了。该读的读,该背的背,该抄的抄,这比那些不着边际随心所欲的“分析”与机械式的“单项练习”有用得多。至于“泛读”,我的办法是结合课本给学生开一些经典书目篇目,还要介绍一些报刊杂志上的鲜活文章。

高中学生更要把他们引向社会,读好社会这本“大书”。我的做法是引导他们听讲座,逛书店,泡图书馆,看展览,练书法,学篆刻,赏文物,观话剧,演小品,吟诗词,作演说,编刊物,作采访,乃至组织旅游,直接进入山水和人文景观之中。总之要引进时代的“活水”,观察时代的“风云”。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有了兴趣就能形成习惯;形成习惯,他们就会自己去追求了,“好学深思”四个字能成为他们的性格,有了独立的思想和开放的精神,这就是成功的教育。

商友敬:学习语文是“三分课内,七分课外”,课内向课外辐射,课外向课内集中,互相作用,相得益彰。要造成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局面。要努力营造一种平等而宽松的学习风气,人人都可以质疑问难而不必有所顾忌。教研室内教师之间形成一种读书风气,就可以影响学生的读书风气与兴趣。孔夫子说:“君子之德,风”。在读书方面,教师要使出榜样。讲台上站的是“读书人”,是“学者”,还怕学生们不好好读书吗?”

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写文章,从日记写起。写文章可以拓展学生的眼界、心胸和笔墨,养成发表意见的习惯,同时也会整理自己的思想,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场上的作文。

考 考试是“临竿一跃”,考什么却大有讲究。新型的、多样的考试呼之欲出

黄玉峰:考和教的目的一样,都是为了学生学得更好。但是现在异化了,“考”成了唯一的目的,学是为了考,教也是为了考。老师教书成为指导学生如何应付考试。尤其是毕业班的老师,不是教语文,而是“教考语文”;甚至非毕业班的教师,也提前“磨刀霍霍”,准备把学生赶向考场。

我主张要考“三个多少”和“两个怎么样”。即:读了多少?背了多少?懂了多少?文章写得怎么样?字写得怎么样?我以为这样不但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为此,我向有关领导部门建议:要打破统一的高考模式,不拘一格选人才。最后我所教的复旦附中文科加强班,将举行一次学生论文答辩会,邀请北大、清华、复旦、华东师大、上海师大,上海作协等单位的教授、专家来评审,面对面地考一考他们。这样考试的可信度高,可以更好地促进学习,也可以让大学直接选拔人才。

赵志伟:我们不能把语文教育中出现的一切问题都归咎于考试“指挥棒”。譬如跳高,测试的是你在横杆前的一跃,而你的体能和技巧却是长期锻炼的结果。

考试的公平准确表现在试卷的“信度”和“效度”上,所谓信度就是题目准确无误,效度就是真正测出学生的水平。我认为还要加一点,即老师不看标准答案自己也会做。

要改革考试,首先把小学、初中、高中的层次分清,采用不同的题型,不能都考“阅读分析”。小学侧重背诵、默写、词汇的积累和应用;初中可考一些“阅读理解”(而不是分析),通过考试引导他们去读经典名著;高中应该引导他们把“读书”和“作文”结合起来。高中的文言文考试侧重实词、标点和翻译,少考语法。王力先生多次说: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是词汇而不是语法。

商友敬:考试有两种:一种是为选拔人才而考,如高考、中考;一种是为促进教学而考,如平时的期中考期末考。高考、中考当然可以统一命题,但也不能过僵过死,要让考生人人都能显示真水平。平日的考试应该由教师自己命题,这是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现在所谓“教考分离”,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插入“第三者”,实际上是在考教师,使教师十分被动,使学生对教师心怀疑团,造成“人人自危”的局面,不利于优化教学环境。

从语文课的特点看,平日考试可采用口试的形式,从他的语气中可以听出他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近代大诗人陈衍(钱钟书的老师)小时候读《孟子》,他的父亲听他读出一股气势来,十分高兴,说是读懂了。老师要在学生读书时语气的抑扬顿挫和轻重徐疾中听出他的理解程度,然后问他几个问题。当然,作文也不可少。作文的评价标准应为:文从字顺思路通畅者及格;能发表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者,加一等;有文采,有真情,想象力丰富者,再加一等;说空话、套话、假话者,不及格;抄背《作文选》,不给分。
29#
发表于 2011-9-9 20:34:09 | 只看该作者
向青年教师推荐一本好书



◇黄玉峰



一个教了一辈子书的优秀教师,在即将离开他所酷爱的三尺讲台时,他在想什么?他想把什么告诉年轻的同行?吴非的《致青年教师》就是这样一本书,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教育随笔,而是在用他三十多年的心血给教育的未来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书里的故事都是他亲历的,恰恰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让人发现了不为人重视的“常识”,正如他说的“学校无小事”。教师应该怎样对待学生?怎样对待自己的事业?怎样发展专业素养?怎样无愧于教师这个职业?在吴非的文章里是那样的鲜活、具体,发人深省,举重若轻。那些厚厚的高头讲章所没有涉及的问题被他一一提出,并且逐个解答。

最令我感动的,是他对细节的关注。他对学生就像一个慈母关爱初生婴儿那样体贴入微。

如果说这本书论述了什么教育原则,那就是“处处想到学生,处处想到学生的未来”。在他的书里没有一句空话,一切关爱都化为无声的雨露: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高分要醒目地打在试卷头上,不及格的分数悄悄批在末尾;对学生不是“一碗水端平”,而应设法找后进生的亮点;叫学生去办公室谈话却说“你愿意到我的办公室来玩吗”;生怕单亲家庭的学生受伤害,在不得不涉及离婚问题时,不忘轻轻带一句“其实离婚率高也可以看成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体现”;有重要的决定,他会说“去问问学生是否同意”;甚至,连“教学楼里有多少洗手间”,怎样让如厕问题不成为学生的心理负担,也在他的考虑中。他用得最多的词就是“不要伤害学生”。

庄子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吴非的教育教学已经到了近乎“道”的境界。

然而,吴非的高明还不仅仅在对细节的关注,更在于对教育本质的整体把握。“的确有很难教的学生”,“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其实是社会病”,吴非是聪明的,他看到了因为体制的力量而无能为力的所在,他没有直接去批判,只是在他谈的每一个事件中,让人处处看到校园问题的背后是社会问题。

吴非是用“心”在写《致青年教师》这本书。他好像是一个即将交班的老师傅,手把手地在教年轻教师。领着他们去思考和解决一个一个问题。他推心置腹,现身说法,告诉他们自己是怎么做的,哪些地方自己还做得不够,哪些问题还在深入思考。

在这本书里,他一再提醒青年同行:不要自我贬抑,不要丧失自我,不要妄自尊大,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太现实,不要放弃理想,应该有梦;他告诉青年同行,要尊重“常识”,遵循教育规律,要有教育智慧,要大气,心中要有阳光……这一切娓娓道来,如数家常。笔者从教四十三年,不久也将告别教学生涯,然而在阅读这一篇篇文章时,还是被深深地打动了。我诚恳地向青年同行推荐这本书。我深信各位读了这本书后一定会有收获的。



(作者简介:黄玉峰,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写作学会副会长、上海语文学会理事、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诗词学会会员。曾主编过《阿爸教作文》、《阿爸教现代科技》、《怎样写好高考作文》、《阿爸教做人》、《高中语文怎样学》、《阿爸教读书》、《东方情商》等多部著作,并担任上海电视台《诗情画意》节目总策划、总编。)



(刊于《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年第九期)



附:《致青年教师》精彩片段



1.我经常憧憬这样的图景:在早晨的阳光中,孩子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地向教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能有愉快的笑声;中午,他们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国城乡同一标准的营养餐;学生能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4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实验室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晚上,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地读给妈妈听……



2.我在病中,想起一个又一个学生的面容,感叹生命的短暂,同时也赞叹生命的美丽。我感谢上天让我有机会认识这些美丽的生命,让我感受他们的仁爱和贤德,让我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让我知道职业的使命与荣耀,让我敬重生命中的永恒。



3.我半生做教师,越来越感到,我们日常工作中所做的一切,不过是遵守常识。当然,即使是常识,也需要学习,也需要发现,也需要维护。



4.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在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教师的进德修业应当一直到教育生命终止。



5.如果上课可以不用课件,尽量不要用。教师在黑板上写字,是一种文化熏陶。如果所有的教师都依靠电脑上课,我们有可能逐渐失掉母语教育的绝好传统。你注意到学生作业的书写吗?他没有从教师那里得到书写的示范。



6.教师心中没有阳光,学生心灵就有可能添上一分阴暗。



7..无论是在公开场合或是在私下,都不要贬低同行(特别是那些薄弱学校的同行)的工作。大家的工作条件不同,教学对象也不一样。他们的工作比我们困难,付出很多,收获有限,由于评价机制不合理,他们的工作没得到应有的评价。



8.有位理科教师对我说,他上小学时,数学学得一塌糊涂,可是每次作业做错,老师批改时用红笔打叉,那个叉叉都很小,稍微大意一点还看不清呢;而如果做对了,老师笔下的那“钩钩”可就是大大的了。



9.有位学生毕业多年后对他的高中班主任说:“我现在每次做假账时,都会想起老师……”教师说:“可是我从来没有教你做假账啊!”学生说:“领导、职工都在看着我,我不做,企业有可能垮;做了,自己良心上过不去,对不起所受过的教育……”
30#
发表于 2011-10-5 22:35:54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教育积重难返?
作者:北鸣燕蓟     发表日期:2011-06-21     



  又到了一年一度高考时,谈到中国教育,有识之士总不免蹙紧眉头。
  
  2009年时,一位中学语文教师黄玉峰在复旦大学演讲,历数基础教育之弊病——“功利主义驱动”、“专制主义坐镇”、“训练主义猖獗”等,这样的教育将人变成了机器。黄老师还一针见血地指出:“从培养奴性的人的角度讲,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长期以来用斗争的理论去教育孩子”,“教材中,有多少‘对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那样残酷无情’的文章,有多少‘要与敌人划清界限’的标准答案。教育孩子,要横眉冷对千夫指!教育孩子,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把事实的真相告诉他们,却要他们完全照标准答案答题。”结果导致受教育者“几乎完全不会将心比心”,“失去宽容精神。”“专制主义的本质是‘不把人当人’,而是当成机器或机器中的零件,当成工具,当成特权者为达到目的,为他们效力的后备军。”“反右时斗,文革时斗,现在还在斗……硬是失去了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同情心。”
  
  对于自己的同行,这位老师也一样直言不讳:“教师是教育行为的具体执行人、贯彻者”,“同时也成了这种教育体制的替罪羊,甚至成了帮凶”。许多教师“失去了独立性”,“只有技术,缺乏艺术;只有知识,缺乏见识;只有学历,缺乏能力;只有苦力,缺乏魅力;只有表格,缺乏风格;只有规格,缺乏人格;只愿做题目,不愿做学问;只会纠缠于字面,不能深入于意旨;只会要求学生作文,自己却常常不如学生;只能关注学生成绩,不能注重塑造人格;只顾眼前利益,很少远大理想;读书不多,修养不够……”
  
  难得的是,这位老师没有停留在大声疾呼阶段,而是身体力行,认为“在这样的教育制度下,教师也并非完全无所作为的……从另一个角度看,越是难,越能有所作为”。他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以创新之法来点滴改进,尽可能地“肩起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光明去”,减小中国基础教育对莘莘学子的危害。例如,在课堂上,针对“为了政治需要而选入的”“实在是不能作为范文的”文章,比如“关于香港回归的讲话”、“改造我们的学习”、“春天的故事”,还有鲁迅的为一点小事与人而争吵的文章,“首先是进行处理,该简的简,该删的删”,同时“增加大量的原典名家名篇,包括一些好的时文”。(黄玉峰:《“人”是怎么不见的?(反思中国教育)》)
  
  行胜于言。行动的不只是黄老师这样的中学教师,曾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的朱清时先生不顾已过花甲之年,不辞劳苦,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披荆斩棘,出任特区创办的南方科技大学校长。在与教育管理部门等权力机构交涉博弈近两年后,今年终于在全国招到45名学生。这45名学生是在南科大文凭不获教育部承认的情况下由南科大完全自主招生入学的,他们突破教育体制僵化症的勇气令人钦佩!而在教育行政部门要求他们必须参加高考(这一要求在教育行政部门未授权南科大招生的情况下显得荒唐)时,他们果断发布公开信,表示:“教育部做出这项决定,我们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是难以接受的”。这种表态是理性稳健、有理有据的,他们的胆识值得一赞。(《南科大校长朱清时称:学生回去高考,改革将无意义》)
  
  而对于中国高考录取中存在的地域不公平问题(例如,在每309名北京高考生当中有一名能考上北大的时候,在山东和河南则分别是每10556名中一名和每15833名中一名),韩国人金宰贤以韩国的经验提出解决之道:实行全国统一命题、统一标准录取的真正的“统一高考”。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可能消除地域歧视。对于青海省等教育环境落后地区的高考生,大学在招生程序上可以适当地给予优惠。(金宰贤:《谁的北京大学:如何实现高考地域公平》)
  
  为中国教育求医问药,他山之石当可鉴之。缅甸政治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昂山素季在向香港大学发表的演讲中谈到:“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将我们变成关心别人和富责任感的世界公民,以知识装备自己,用实际行动表达我们所关心的事。”“教育应培育对人类尊严的价值观,带领人类朝正确方向发展。教育应当是真正的学习过程,并非纯粹一部生产机器,制造温驯服从……的人民。”(《教育应当是真正的学习过程》)
  
  而在自家,先人也为我们提供了正面的遗产,足以值得我们继承并发扬光大。近代以来形成的正面的教育传统中,就曾包括培养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健全人格的公民的教育。20世纪以来在清末民国时期的近半个世纪中,无论风云如何变幻无定,包括面临大规模的外敌入侵,整个公民教育的进程都没有中辍。而当时公民教育的内容可谓汲取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从而居于时代的前列。这从商务印书馆曾出版的公民教科书中能窥见一斑。例如,民国初年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新修身》高小第六册就有《人权》一课,课文中有:
  
  人权者,人人所自有,而非他人所能侵损者也。析而言之,有对于公众之权,有属于个人之权。
  
  组织社会,参与政治,选举议员,举吾学识之所及,皆得发布于外,以求有益于人类。此人权之对于公众者。
  
  信教自由,营业自由,生命自由,财产自由,意志所在,即权利所在,非他人所得干涉。此人权之属于个人者。
  
  具此伟大之人权,但能各保其权,而不相侵犯,任所欲为,无施不可也。
  
  格言:人有同等之权利。(傅国涌:《百年转型中的公民教育——以商务印书馆的公民教科书为例》)
  
  有观念上的变革,有行动上的突破,有人类文明可资借鉴,有正面经验足以传承,中国教育僵硬的坚冰就有望融化。
  
  来源:共识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8 21:36 , Processed in 0.09667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