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陈谷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云梦睡虎地秦简艺术研究中心--简介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1-6-7 11:43:12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中心’研究工作的建议
[要点]


谷栋先生:

-------秦简图谱的购藏;
                 [实物不可亲睹,图录便第一重要]

------书法史/书法美学史类著作之购置;

------细化研究计划;

------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搜获资料;汇集相关研究人员;

------建议形成一个‘中心’成员每一二月聚会碰头交流的机制,积思广益;


--------建议适当时候邀请相关专家就[研究方法]给‘中心’成员讲次课。

电话里细谈,此为[建议]之纲。

                                            孝南教育局教研室 管季超 2011。6。8。
22#
发表于 2011-6-12 20:04:36 | 只看该作者
 孙鹤著《秦简牍书研究》



由篆书到隶书的转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关键性一步,以秦简牍书为代表的秦系文字是汉字史上具有这一转折意义的文字阶段。本书通过对秦简牍书的渊源的考察以及同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的文字比较,认为秦简牍书直接演化为汉代隶书,从而纠正了在文字演进的过程中“小篆演化为汉隶”的传统认识,并论证了书法笔势、书写材料以及字形结构的变化等书写因素对字体演变有着重要影响。

作者简介:
孙鹤,文字学硕士,书法艺术博士,师从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现为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中央美院博士后。


  本书对已发表的六综秦简牍文字资料进行了全面整理,运用王国维“地上材料与地下材料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从经学、文字学、书学等多种视角,综合研究了秦简牍书的重要意义,论证了秦系文字继承周金文的必然性,进一步澄清了篆隶关系,证明了秦简牍书与秦小篆同出一源,但在汉字演进过程中又具有截然不同的历史地位,分析了秦简牍书对汉隶的影响并论述了秦简牍书就是汉隶的前身。并详细举例分析了书写因素在文字演变中的重要作用。使书学研究成果应用于文字学研究中有了更重要的意义。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秦简牍书的源流
 第一节 秦简牍书之前的文字发展概述
 第二节 秦简牍书与西周文字的传承关系
 第三节 秦简牍书与秦小篆的关系
 第四节 秦简牍书与楚文字之比较
第二章 秦简牍书的字体特征
 第一节 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字体特征
 第二节 其他五宗秦简的字体特征
第三章 书写因素对秦简牍书的影响
 第一节 书写材料、工具对字体的影响
 第二节 书写用笔对秦简牍书的影响
第四章 秦简牍书与汉代隶书的关系
 第一节 秦简牍书的字形结构对汉隶的影响
 第二节 秦简牍书的笔势对汉隶笔势的影响
结论
引用书目举要
秦简牍书文字编
后记
23#
发表于 2011-6-12 20:07:18 | 只看该作者
秦简牍书研究论文目录        


   
         目 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引言
第一节秦简牍书的研究意义
第二节秦简牍书的文献综述
第一章秦简牍书的源流
第一节秦简牍书之前的文字发展概述
第二节秦简牍书与西周文字的传承关系
第三节秦简牍书与秦小篆的关系
第四节秦简牍书与楚文字之比较
第二章秦简牍书的字体特征
第一节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字体特征
第二节其他五宗秦简的字体特征
第三章书写因素对秦简牍书的影响
第一节书写材料、工具对字体的影响
第二节书写用笔对秦简牍书的影响
第四章秦简牍书与汉代隶书的关系
第一节秦简牍书的笔势对汉隶笔势的影响
第二节秦简牍书的字形结构对汉隶的影响
附录1论里耶秦简的书法审美价值
附录2秦大事年表
附图
秦简牍书文字编
秦简牍书文字编(一)
秦简牍书文字编(二)
秦简牍书文字编(三)
秦简牍书文字编(四)
秦简牍书文字编(五)
秦简牍书文字编(六)
秦简牍书文字编(七)
秦简牍书文字编(八)
秦简牍书文字编(九)
秦简牍书文字编(十)
秦简牍书文字编(十一)
秦简牍书文字编(十二)
秦简牍书文字编(十三)
秦简牍书文字编(十四)
秦简牍书文字编(十五)
秦简牍书文字编(十六)
秦简牍书文字编(十七)
秦简牍书文字编(十八)
秦简牍书文字编(十九)
秦简牍书文字编(二十)
秦简牍书文字编(二十一)
秦简牍书文字编(二十二)
秦简牍书文字编(二十三)
秦简牍书文字编(二十四)
秦简牍书文字编(二十五)
秦简牍书文字编(二十六)
秦简牍书文字编(二十七)
秦简牍书文字编(二十八)
秦简牍书文字编(二十九)
秦简牍书文字编(三十)
秦简牍书文字编(三十一)
引用书目举要
后记
24#
发表于 2011-6-12 20:08:43 | 只看该作者
论文标题:汉代简牍中的私文书研究The Study on Han"s Private Documents Written on Bamboo Slips or Wooden Tablets
论文作者 陈兰兰
论文导师 孙瑞,论文学位 硕士,论文专业 历史文献学
论文单位 吉林大学,点击次数 58,论文页数 66页File Size717k
2004-04-01论文网 http://www.lw23.com/lunwen_187832467/ 周作人;文学翻译;启蒙;近现代文学;平民文学;贵族文学;贡献
Zhou Zuoren; Literary Translation; enlightenment; modern literature; Civilian literature; Noble literature; contribution
简牍文书是我国古代纸张尚未发明及普遍使用前写在竹木材料上的官、私文书。今见之汉代简牍文书有6万余枚,包括大量的官文书材料,和一定数量的私文书材料。近几十年来,前辈学者多侧重于对其中的官文书的研究,私文书仅对契约和丧葬文书有所涉及,其它种类的私文书则一直被忽视,即使偶有提及,也是寥寥数语。私文书与官文书一样,同为当时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处理公、私事物不可缺少的工具,私文书更是当时社会生活尤其是民间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真切地反映着民间社会生活的原貌。而目前为止,笔者目力所及尚未见有对汉代简牍中的私文书进行专门研究的著述。这也是笔者试作此题目的原因和意义。私文书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在其生活、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反映家庭或家族成员活动内容的文字信息。在纸张尚未发明及普遍使用以前,依据书写载体的不同,我国古代私文书经历了甲骨私文书、青铜私文书和简牍私文书三个主要阶段,而汉代尤其是西汉的简牍私文书在我国古代私文书史上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笔者在此以公开发表的简牍材料为限,从文书学、历史学和社会学三个角度,试对汉代简牍中的私文书作以专门考察,梳理出汉代简牍私文书的种类及内容、发展的特征、反映的问题。本文首先对汉代的简牍私文书进行全景式的扫描,将其分为六类,按类举例介绍其内容,并对其性质进行一一鉴定;然后从载体材料和历史时空两个方面对汉代简牍中的私文书发展的特征作以分析论述;最后阐述从汉代简牍私文书中所反映出的汉代社会生活几个方面的问题。文章第一部分研究汉代简牍中的私文书种类及内容。第一类,私人信件,即是私人之间往来的信件,有以下两种情形:家庭成员之间和友朋之间;第二类,私人契约,即是指私人之间协议的文书,汉代简牍中的私人契约皆是民间围绕经济关系而订立的,所以这里的私人契约仅是一个纯粹的经济范畴,分三个方面:一是财产流转方面,又分为衣物买卖契约、土地买卖契约和借贷契约;二是合伙经商方面;三是遗嘱方面;第三类,私人簿籍,分为家庭礼钱帐簿和合伙经商簿籍;第四类,丧葬文书,是在处理死者的治丧随葬的礼仪活动中产生和使用的文书,分为三种:一是遣文书,包括随葬品清单和赙品清单;二是告地文书;三是告神文书;第五类,名谒文书,是汉代社会通用的一方请谒另一方时遣谒者向受谒者申报个人姓名、官职、行状等情况的文书;第六类,私人志记。文章第二部分研究汉代简牍中的私文书发展的特征。揭示出汉代尤其是西汉的简牍私文书在我国古代私文书史上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首先,从载体材料的角度,将汉代的简牍私文书与商代甲骨、西周青铜载体的私文书相比,得出其如下两个发展特征:一是使用领域及用途更加宽泛,不仅用于记录家庭或家族成员的重大或日常事务;还作为私人经济交易的凭据或经济组织的帐目使用于经济交往领域;作为私人沟通的工具使用于人际交往领域;作为生者安事死者的媒介使用于丧葬礼仪之中。二是使用主体扩大化、多样化,在汉代可以说是形形色色,多层多样,既有政府官员的社交名谒,也有平民大众的“家书抵万金”,既有地主之间的买田契约,也有戍卒百姓的卖衣契券等等。其次,从历史时空角度,将汉代尤其是西汉的简牍私文书与其前后的简牍私文书相比,即与战国、秦、东汉、三国魏晋相比,得出其如下两个特征:一是社会生活中的活跃程度较高,有其社会经济、社会政治、丧葬风气三方面的原因;二是文书多形成制作与书写惯例,与战国、秦相比,私人书信已形成较固定的书写格式和惯用语;私人契约已有明确的条款要素体现着立契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丧葬文书在形制和内容上已较为规范统一;名谒文书也已形成社会上通行的书写格式。文章第三部分研究汉代简牍私文书中反映的问题。汉代的简牍私文书是汉代人们在私人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实物,它悠悠述说着汉代民间社会生活的历史,生动具体地展现着汉代民间社会生活的原貌。一是边塞吏卒的生活:物质上,经济拮据,生活艰苦;精神上,思乡怀家,牵亲挂友。二是家庭女性的地位:从家庭女性作为妻子和母亲两个角度考察出,作为妻子,拥有与丈夫相对平等的地位,妻子的身份较为自由,有较为广阔的生存和生活空间,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其身份和地位受到丈夫和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作为母亲,在母子女的关系中拥有家长的权威。三是社会人际的交往,从简牍私文书的蛛丝马迹中可以看到汉代社会人情交往的点滴。本文从文书学、历史学和社会学三个角度对汉代简牍中的私文书作了专门性的研究,希望能有助于我国古代文书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系统化,同时也希望能有助于人们从各个角度更为深入地了解汉代社会。
Documents written on bamboo slips or wooden tablets refer to the official and private documents written on the bamboo or wooden carrier before paper had been invent and universally used in the ancient days of our country. Han" s documents written on bamboo slips or wooden tablets that we have seen amount to sixty thousand, consisting of great quantity of official documents and specified amount of private documents. In the past dozens of years, the elder learners had laid more emphasis on the study of Han" s official documents. But, except that deed and funeral documents had been somewhat referred to, other sort of private documents had always been overlooked. Even if they were talked about, only several words. Together with official documents, private documents is also a necessary means people employed when dealing with official and private affairs in the actual life. And private documents are the real record of the social life especially the folks" life of that time. They reflect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of folks" life exactly. But up till now, I hasn" t yet caught sight of any specialized writing on the Han" s private documents written on bamboo slips or wooden tablets within the scope my eyes can reach. That is also the reason why I attempt to elaborate on this subject.Private documents are messages that take shape in a family or a clan" s living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 reflecting the family or the family members" action. Private documents in the ancient days of our country were firstly written on the bones, secondly on the bronze, thirdly on the bamboo slips and wooden tablets according to the carrier before paper had been invent and universally used. Han" s especially West Han" s private documents written on bamboo slips or wooden tablets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the history of private documents. Here, I try to make study of Han" s private documents written on bamboo slips or wooden tablets with the material published in attempt to sorting out the general condition of Han" s private documents written on bamboo slips or wooden tablets.The thesis, first, conducts full- view scanning onto Han" s private documents written on bamboo slips or wooden tablets and divides them into six sorts with examples identified one by one of each sort. Then, form the view of carrier and history the thesis makes an analysis of and details the features of development of Han" s private documents written on bamboo slips or wooden tablets. Finally, the thesis elaborates on several respects of social life in Han Dynasty reflected by Han" s private documents written on bamboo slips or wooden tablets.The first part of the thesis deals with the sorts and contents of Han" s private documents written on bamboo slips or wooden tablets. The first sort, private letters, refer to letters transmitted between family members or friends. The second sort, private deed, refer to deeds signed by people on behalf of themselves. All the deeds in Han" s private documents written on bamboo slips or wooden tablets are related to economy, so the private deeds here merely belong to an unadulterated economic category. They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branches. First, wealth" s transmission, which can also be parted into deeds of clothing business, deeds of soil business and deeds of loaning. Second, the deeds of business goes into partnership the ration. Third, deeds of will. The third sort, private accounts, which consist of family" s money account and business cooperation account. The forth sort, funeral documents, which refer to documents produced and used in the ceremony of treating the dead and in the funeral arrangement. They can be sorted into three branches, that is presentation documents including the detailed accounts of presents given by others and things to be buried arranged by family, documents informing the earth, documents informing the deity. The fifth sort, documents used to inform others of someone" s name, identification and other information like individual cards when one is willing to visit other people. The
25#
发表于 2011-6-12 20:32:52 | 只看该作者
简 牍 之 父

——试论张邦彦先生简牍书风的先行价值

                                                                 余姚人

                                                     



   

    自秦始皇入主中原开始,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逐步东移无疑使西部的发展减缓了发展的步伐。镶嵌在古丝绸之路上的明珠——敦煌,以一种原始意味的艺术魅力留住了中外艺术者关注的目光。敦煌,早已成为中国西部文化的典型象征;以她为轴心散布的中国远古先民所创造的充满深度文化内涵的洞窟文化、古遗址、地下物文又在20世纪重放出灼人的光芒。笔者在这里介绍给大家的是为西部文化、文物工作作出杰出贡献的学者、书法家张邦彦先生。



  一、张邦彦先生生平与交游

    张邦彦(公元1914年——1988年),字粲卿、石帆。甘肃天水人。张邦彦生于天水北城门张氏家族。张氏家族是古秦州向以琴书传家的名门大家。家族学人功名层出,书艺代有传人。据今流传作品可览的,自清代同治年至今五世相继,享誉百年。以先祖遗风及家庭熏染,特别是其祖父鸣珂翁的启蒙与教导,加之张邦彦的智敏勤奋,奠定了他博学广识且深厚的书法基础。

    张邦彦先生自6岁开始在祖父和父亲的启蒙下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论语》等。10岁即以颜真卿《多宝塔》为临本,染指书法。由于受长辈的口授心传,他在13岁左右就涉猎了家藏丰富的北碑南帖,至入学时已初具书法功底,15岁时,考入省立三中,因是年甘肃遭遇旱灾,家庭无力供给上学,加之河湟乱起,土匪军阀马廷贤攻陷天水,学校停办,促尔辍学。他为了谋生,便混迹于报社及县政府诸类能发挥书写所长之单位,从事缮写、印制、函件等工作。

    1946年抗战胜利,张邦彦调省政府,专为省级大吏缮写函件和应酬文字。1946年6月,于右任先生赴新疆途经兰州,见先生所书文字后大加赞赏,并在书法技巧、丰神及艺术观念上予以教导,其后,先生书艺遂大进。

    1958年,在当时“左”路线下,张邦彦先生被错误作出退职处理,列为管制对象,监督改造持续十年之久。文化大革命中又进一步遭受冲击和迫害,被错误地定成“十种人”遣返农村劳动;此后,先生身体和生活上受到很大的折磨和压抑,亲属也受到牵连;粉碎“四人帮”后,直到1984年8月,经党和政府复查审核,对张邦彦先生长达26年的冤错案才进行了彻底平反,恢复了公职和工作,使他在人生时日不多的时间里,重新开始了对中断多年的书法艺术的重温与探求。

    张邦彦先生身前为甘肃省政协委员,、民革成员,甘肃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兰州解放后即参加革命工作,先后在西北军区招待所、甘肃省图书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省博物馆等单位工作,为甘肃乃至西北文博事业和书法艺术的振兴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曾获文化部颁发的“文博工作三十年”这一殊荣。

张邦彦先生除潜心于金石、小学、书法之外,又在作为体现中国传统文人心性的诗文及民间艺术上不断追寻,从不同向度塑造出自己的人生品格和艺术作品风格。由于历史及编者眼光所限甚或其它原因,先生书作中好多精品未能收入1999年由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张邦彦书法集》,大多精品书作流通于陇右和兰垣藏家之手或市场,为此,要全面并确切地认识并评价先生的艺术价值,的确存有一定的困难。好在张邦彦先生的书法完全来自民间艺术,让他自己的作品回到民间去,也许更是先生身处九泉之下最大的愿望和对他最大的慰藉。



  二、知性体验:张邦彦的临简成就及其他

     张邦彦先生于文学、历史修养博深,且对我国古文字学有相当深入的研究。1959年武威发现轰动国内外的《仪礼》、《王杖诏书》等汉简,他曾积极参加了这批简牍的释文、编次、临摹、校勘等项研究整理与出版工作;并偕同陈梦家(考古专家,中国考古研究所所长)、何乐夫(考古专家,甘肃省博物馆馆长)、冯国瑞(石窟研究专家,学者,梁启超西北得意弟子)诸先生共同工作4年,临写简牍五百多枚。由于受汉简书风的影响,张邦彦先生的书法风格因此大变,。加之他的勤奋与刻苦,在前无古人的艺术领域,入而能出,独辟一途;,这正如石涛上人所说:“古者识之具也,化者识其具而弗为也。具古以化。未见夫人也。尝憾其泥古不化者,是识拘之也。识拘于似则不广,故君子惟借古以开今也。”先生书法融碑帖与汉简于一炉,首开中国汉简书法风气,要说独步书坛也不为过。1964年,张邦彦先生应中国历史博物馆、上海历史博物馆之邀,临摹《武威汉简》一千多枚,至今作为藏品。先生临制的多批汉简,笔墨高古,神彩俱臻,功底深厚,至今无出其右者。先生所临《武威汉简》,尤其被公认为我国古简临本中水平最高的作品。

    1979年,张邦彦先生在参加甘肃省图书馆古籍及特藏书整理工作中,他首次破释了草书《敦煌闲话》手抄古本卷书等重要史料。1980年,他又以高龄病体应邀参加了中国历史科学“七五”规划的重点项目——《居延汉简》的整理、临摹和研究工作。他所参与的简牍释文、校勘等重要工作具有国内第一流专业水平。1981年,先生临摹《甘谷汉简》并订正和修改了原来误释的文字,还作了补释《武威医简》中缺字和疑难辨认的文字。1986年,天水市北道区放马滩1号秦墓出土秦竹简数百枚,先生应邀进行了整理、校释工作。尤其先生在破释古简草书文字上,独步超群,具有过人才识和真知灼见,解决了许多国内外学术界存在的疑难课题,成为全国简牍文字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骨干。

    随着先生日益显赫的声誉,加之甘肃外事活动频繁,他独成一体且深具文化含量的简牍书作成为甘肃与友好邻国交往中的高贵礼品,在当时的国际交往中产生了一定影响。如省政协出访国外时将其书作赠给罗马尼亚;他还为温哥华国际佛教场所观音寺题写“智慧万千法流乐土,金身丈六果证西方”及“观大千世界,入不二法门”等楹联。1980年,日本书道团来访兰州,张邦彦先生亲自参加了交流活动并应邀为访问团现场书法表演,并赠书留念,该团成员对其深邃蕴厚的书法功底及学术品位评价极高。

    张邦彦生前曾参加了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1984年,先生应文化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之邀,为全国四大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书写了《麦积山石窟维修记》碑并篆碑额,此碑嵌于麦积山一号窟和东门之间石壁上。至今兰州火车站“兰州站”和“进站口”、“出站口”都是他的书作。先生多次为省内外出刊的书法、绘画专辑题名,如香港《文汇报》副刊“中国书画”,湖南出版的《当代楹联墨迹选》等等;为各省、市等文博单位恭贺的书法作品,均被列为当地馆藏。他曾应邀为故宫博物院成立60周年所书大字“国宝荟萃,文物大观”,受到全国书家的一致好评。

    张邦彦先生非常热爱家乡,关心故土天水的建设和发展,。多年来,他将自己创作的灯谜作品亲手书写展猜,并为家乡名胜古迹题了许多楹联、匾额、诗文、碑记等,除刻用的,大多被人珍藏。他曾为河南郾城县许慎纪念馆撰联并书:“南阁祭酒五经无双,功侔仓圣文明大昌”。题白石弟子韩不言画集诗曰:“燕赵自古多奇才,坎坷缠身费疑猜。衣钵白石传心法,笔墨朱耷信手来。宣和余韵翻新谱,桃李成蹊改旧栽。所看晚景逢盛世,毋庸再烦漂母哀。”他的诗文,时时流露出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书法的热爱与恋情:“诗肠苦搜终乏味,书腕辛勤信难工。”他的简牍书法与诗文一样,纯然是质朴的,敦厚的,但又秉持着羲皇故里所赋予的一种灵气。

    张邦彦先生去世后,1992年元月,甘肃省文化厅和省博物馆于在省博物馆隆重举办了《张邦彦先生遗作展》,初世宾馆长所撰序文中称:“五十年代末,武威磨咀子汉墓出土简牍本经典,先生潜心攻研勾勒,融会其精髓而超然升华,首倡汉简书法,自成一家,独步书坛。”“而破释奇字异体,砭难决疑,有起死回生之力,简牍界誉为佳话,然鲜为人知,亦从不仗以急功徼利。”同年8月,天水市举办了先生“遗展”的续展,深深纪念这位为甘肃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名宿。



三、张邦彦书法艺术比较研究

    张邦彦先生在书法上的历练,甚至耄老自成,却一直不求闻达,终于在简牍书法艺术上为中国书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张邦彦先生一生运蹇,饱受世运之变,加之他博学多识,因而其书风定格甚早;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尽管其书法陈述方式也杂,但简牍体已见端倪,至五六十年代,他的书体可说风格独具,然他久居信息甚为闭塞的西北一隅,并不为世所知。也正是在这长期从事简牍考古的工作和实践中,以他聪颖的天资和对艺术的深层悟化,在承继古代简牍字体的同时,开拓并弘扬了这一艺术领域,成为开启20世纪中国书坛简牍书风的第一人。

    张邦彦先生书法初宗魏碑,继习章草,后又取法汉简,故颇得金石气息。代表他书风成熟的简牍作品,更是遒劲多姿,韵味天然,蕴藏了高古豪健的雄浑气象。他的作品继承传统而不拘泥古法,独创新意而无矫揉造作,在偏僻的西北一隅独自营构着属于自己的书法话语体系;甚至,他在“处江湖之远”的历史环境误差中,被动于时序化进程,却不为世人所知,不断丰富并延展着中国书法史的图式结构。

    随着先生在破识古简牍文本上日益显赫的声誉,加之甘肃外事活动频繁,他独成一体且深具文化含量的简牍书,成为甘肃与友好邻国交往中的高贵礼品,在国际交往中产生了一定影响。张邦彦先生书作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远播罗马尼亚、加拿大、法国、日本等国。在对中国书法独一无二的体认上,张邦彦先生曾说过:“曾有人提出到日本去学中国书法,我觉得很可笑,日本文化是学中国的,中国人为什么要到日本去学书法呢?”

    临摹古简,可以说是先生的本职工作。“而西北汉简的发现,使仅知汉隶的书坛大为震惊,活泼自由的结体,明显的用笔痕迹,更加多样的风格,启发了民国的书家,隶书风格为之一变,同时也影响了草书和章草的重新振兴。如果说考古学能改变历史的话,那么它对书法的启示、观念的改变,其作用则更为明显。”(周俊杰语)在书家风格独立过程或风格变异中,亦如绘画风格之形成上,临摹是必经阶段。值得思考的是,人们临一本帖甚或描摹绘画范本《芥子园画传》等等,各人的理解不同,方式不同,其最终获取的格调也不同,这就是因各人个性、学识以及侧重点或目的不同而获相异之结果。尽管,自中国简牍字迹出土以来书写者代不乏人,形似者甚多,但艺术机趣独具者至今无出张邦彦先生。金、甲、篆、隶、章草、简牍、砖铭等等在中国的发现,完全是以汉字(实用概念)形式出现的,而非艺术(观念状态),要汲取这些前书法营养,必须要抛开固有文本,进行再拆解,再创造,赋予更为深广的艺术认知与“陌生化”创变精神,这样,作者所获得的艺术图式既与历史传统与关,却又属于“我”法。张邦彦先生在简牍字迹上的发潜与成功,的确就是这种理念互化的确证。

    张邦彦书法首先对汉简中过分夸张的撇、竖笔划进行了收缩处理,使其含蓄而不失高古与厚重;同时,他解构了简牍字迹隶意甚浓的扁平结构,进行适度拉长,在上下文本的贯气上极尽立轴类作品书写时的抒情意味。行笔辅以北碑及章草笔致,避免了汉简线条油滑的轻浮感,且在线条的粗细变化上强化了对比,在字节的律动中生发出勃勃生机。

    如果王世镗作为近代章草的开山书家,那么张邦彦又以迟来之笔成为中国简牍书风的先行者更是毫无疑义!作为开山书家,其体势风格尽管还未臻化境,但在书史上的贡献功莫大矣。梅墨生先生曾言,沈曾植是“深刻影响20世纪章草书法变革发展的人物。”“王世镗与郑诵先都没有逾越过沈曾植这块巨石”。事实上,沈曾植发展章草的理想在他晚年成为吊诡——他在章草极为有限的语义空间试图以侧锋作为变式,其结果恰恰成为发展章草最终失败的注脚。因为,章草作为艺术之书法,必以中锋为主体用笔达其浑厚,一旦频繁引以侧锋,就业已游离章草特点(特长)之外,或是其它什么东西。当代王蘧常为何在章草上成为大器而沈曾植在当下的影响日益暗淡(沈氏其时影响更大),结论理应如此。试想,如果把沈曾植晚年属于创新与突破的侧锋夸张之作置于其成名年代,他未必就能在20世纪的书坛留下一流的大名!

    张邦彦与近现代承传传统书家相同的是:他保留了作为传统临摹范本的影子,亦即传统功夫,这如同他自己所表白的:“学习书法还是要学习传统的,尤其中国数千年来积累的书法艺术是学习的基础。自晋唐以来,出现了很多书法大师,他们的书法艺术留给后世的经典之作很多。学习书法要一步一步来,不要梦想一夜成为书法家。”同时,他又以不循规蹈矩的创变完全远离同代书家甚或前贤而独往于简牍书体之创作,作为临摹是被动的,作为理性的抉择又是主动的,这也就是先生书法风格彰显的原因所在。

在笔者的理解中,如果王世镗作为近代章草纯粹的承继传统者,虽然他的创造性不是太明显,书风个性化也不是太强,那么,张邦彦书风及艺术个性化所为完全处在与王世镗、郑诵先同一位置,并在原创性上当仁不让地处在了另一个高度。我们把他仨人作品置于一起,如不熟知他们所处之时代,必然会错认为同期书家。张邦彦的埋没的确给治近现代书法史的作者留下了些许的遗憾:

    有趣得很,汉简中大量墨迹的出现,并没有很快使书坛为之倾倒。……直到当代书坛,我们才开始看到对汉简书风的追求热情。除此之外,第一批汉简是1899年由瑞典人斯文赫定于敦煌发掘而得,这使它离习惯上的中国文化层距离较远,要进入书法创作也更为不易。此后在1930年由西北文化考察团所得的居延汉简一万多枚,虽没有这种隔阂,但却逢着中日之间即将发生战事,书法想要有所发展也不复可能。诸如此类的困境,使汉简书法要进入现代书家笔下变得十分不易。

——陈振濂主编《近现代书法史》26页,天津古籍,1998年10月

    从这种意义上,张邦彦书法无疑以开启简牍书风的先行价值和难得的时代优势,回应时空落差并行于沈曾植、王世镗、郑诵先诸先贤的艺术价值体现上。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中评价沈曾植“他是个学人,虽然会写字,专学包世臣、吴熙载一派,没有什么意思的:后来不知怎的,像释子悟道般的,把书学的秘奥‘一旦豁然贯通’了。……专用方笔,翻覆盘旋,如游龙舞凤,奇趣横生。”这评价的确玄乎。沈曾植书法尽管碑帖兼收,网纳巨多,但却是半生不熟,由侧锋作顺势拖笔且有意拉长文字结体,以致使书法造线油滑,失去章草书风优长的高古与厚重,应该继承的他却丢掉了、抛弃了,最终误入歧途。沈曾植书法尚“奇诡”这是事实,但他书作以“奇诡”做作,不自然,他的书作无如王世镗高古,无如郑诵先浑厚;他的高足王蘧常却没有蹈此覆辙,以古奥的字法,生涩的笔致,率意为之,反而高迈其师,翘楚二十世纪书坛,成为在章草领域超越古人的大师(自王蘧常出,章草才有艺术意味)。相应地,张邦彦书作比沈曾植早年书法更活脱,更有自己的语言见地。他生前曾言:“由平正到险绝,由险绝再归平正,这是书法的必由之路。”“书法能写出书卷气,这种字才越看越好。”相应地,张邦彦书作在笔法及自我主体意识上既能在书法的规定性之内守其法则,又有极具书法创变特质的自我营构,从这一点上来讲,他的书法创变在20世纪书坛是非常杰出的。无论在笔墨的阐释还是在技术经验上,张邦彦先生足以与王世镗相偕伉。他比王世镗轻松,比郑诵先峻历,但不若两家之沉潜,如在他晚年的一些作品中还存在着结字及用笔的随意化痕迹,当然,这也就是简牍书法本身存在的难度问题。也因如此,简牍书法尽管作为中国书法风格中的一个标本,一种类型,它与甲骨、篆、隶、章草、正书一样,因其本身固有之限制,只能在结字及运线重造上千锤百炼,而不能在创作空间更大的章法上做更深层的理性阐释,因而,简牍书与行草及狂草相比,缺少了更大的阐释密度和语义弹性。如果,我们在艺术上非要把一种语言结构比较简单的图式变得复杂起来,那么,只能使这种风格图像在接受者审美目光中处于更失“意”的位置。在艺术风格固有的规定性之内,如阐释理路不允许我们去那样破坏,倒不如做得平和一些为好。

    张邦彦先生一生对北碑、章草、篆隶等均有涉猎,虽稳健持重,功力不凡,但真正能体现其书学价值的确属简牍书风,。展卷品读,一派生机,其书愈至晚年愈显出超凡脱俗的机趣与悠游心态。他对从文字到书法的艺术构想与创作,完全是从知性体验到感性阐释的双向互化,从他书迹中所释放的形体选择与游艺方法,就足以说明,他对书法的诠释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先生毕生所从事的文化艺术事业是光辉的,、璀灿的,他的生命格式却是悲剧式的:“腥雨十年处处同,传杯谈虎各心惊。”但由他艺术精神所勃发出的生命意味又是生生不息的:“白发将军犹矍铄,豪情不让少年时。”、“筹边壮志未肯休,班生原不愿封侯。早生玉门同伫望,莫与天山共白头。”

    在当下世人多以吹泡沫而陶陶然之际,笔者捡漏而撰此拙文,以纪念为中国简牍书法艺术而殉道的张邦彦先生,从这层意义上来讲,认识先生是很有必要的。
26#
发表于 2011-6-20 13:58:05 | 只看该作者
文献综述与学术谱系


作者:熊易寒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学术界都不太重视文献综述,一篇论文写下来,往往只有对他人观点的零散引用,而缺乏对研究现状的系统梳理。近年来随着学术规范的逐步建立,这种情况有所转变,至少学位论文都有文献综述了,但总体水平仍不敢恭维,大多数综述都是罗列式的,报幕似地把相关研究一个一个列出来,丝毫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之间存在任何内在的关联,甚至也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与作者本人的研究有何相干——仅仅是因为同主题,或者仅仅是为了遵守学术规范?这样的综述机械、突兀,有生拼硬凑之嫌,称之为“伪综述”亦不为过。

  阅读国际上的顶级学术刊物,有这么几个发现:一、书评以外的所有论文都有比较翔实的文献综述;二、专门的综述性文章通常是由该领域的一流学者撰写;三、对相关著作的征引大多采取间接引用的形式,很少直接引用。这与国内的情形很不一样,我忍不住要问,为什么要这样做?从功能主义的角度看,学术界长期以来形成的惯例和规范必有其道理。我们不妨来大胆猜测一番。

  为什么必须有文献综述?在我看来,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其实就是一幅学术谱系图。写文献综述不仅是为了陈述以往的相关研究,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前辈、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更是为了“认祖归宗”,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有时候一篇文献的重要性,并不仅仅在于文本本身,而只有把它放到一个学术史的脉络中去,放到一个学术传统中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文本:作者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他/她的问题意识是什么,他/她试图与谁对话?我们在开始一项研究时也同样需要问自己这些问题,除了要有问题意识,也要有对话意识,不能白说白话。对话的前提自然是倾听,如果连别人说了什么都不知道,如何进行对话?正是在倾听(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问题”,才需要与对方进行讨论,否则便无话可说。通过综述的写作,我们就会知道:别人贡献了什么?我打算/能够贡献什么?我是否在重复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撰写文献综述首先是为了尊重并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统,其次才是利他主义功能——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

  为什么综述性文章要由大家执笔?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首先,必须熟悉该领域的重要文献,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要做到一点,非有积年之功不可;其次,面对汗牛充栋的文献,必须具备高超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从宏观上把握总的研究状况,否则就不是你在驾驭文献,而是文献驾驭你。我们(特别是初学者)在阅读文献的时候,常常淹没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之中,茫然不知所措,有时甚至感觉被人牵着鼻子走,面对不同观点的学术论争,觉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免犯糊涂,此乃“段位”不够所致;最后,综述性文章往往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前瞻性,除了要总结现有研究,还需要高屋建瓴,指出现状的不足及其根源所在,为这一领域甚至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性意见。写综述性文章就好比修族谱,由德高望重、造诣深厚的学术权威领衔也就理所当然了。

  为什么要尽可能间接引用?间接引用就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引文的核心观点,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来重新表述需要我们先将对方的观点吃透,然后围绕自己的核心问题和行文思路,重新加以组织,这种以自我为本位的诠释可以使论述更加紧凑有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找出不同文本之间的内在关联,他们的分歧是什么,共识是什么,将众多的观点进行整合、归类,避免罗列堆砌、杂乱无章;二来间接引用突破了原文的限制,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可以有效节省篇幅。

  规范的文献综述,要求学者有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也需要学术刊物的大力倡导和支持,因为如此一来,论文的篇幅势必扩大,使有限的版面更加紧张。但与此同时,论文质量也更有保障。因版面限制而去砍综述、删注释,实在是削足适履的不智之举。

  认真对待文献综述,对于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而言们不能仅仅把文献综述看做论文写作的一个步骤、程序的一个规定,更应该看到,这是知识生产过程的一个有机在重复别人,它是在说出自己。它不仅是一个合法性问题,也是一个有效性问题。可以说,扎实的文献综述是一篇论文成功的一半。

 

 《读书》2007年第4期
27#
发表于 2011-6-21 12:54:41 | 只看该作者
我国首家简帛书法艺术研究院成立

  时间:2011-3-27      来源:北京文网   

http://www.citure.net/info/2011327/2011327205827.shtml

  我国首家集学习、交流、展示等多功能为一身的简帛书法艺术研究院——北京简帛书法艺术院在大兴区澄怀轩艺术馆正式成立,《中国简帛书法大字典》编纂出版工作同时启动。这是中国致公党中央副主席李卓彬、中国美协副主席曾成刚为北京简帛书法艺术院揭牌。(千龙网曾凝 摄)



  我国首家集学习、交流、展示等多功能为一身的简帛书法艺术研究院——北京简帛书法艺术院在大兴区澄怀轩艺术馆正式成立,《中国简帛书法大字典》编纂出版工作同时启动。这是北京市文化局局长降巩民、中共大兴区委书记林克庆为《中国简帛书法大字典》编纂出版项目启动揭幕。(千龙网曾凝 摄)

  千龙网北京3月26日消息(记者曾凝)今天上午,我国首家集学习、交流、展示等多功能为一身的简帛书法艺术研究院——北京简帛书法艺术院在大兴区澄怀轩艺术馆正式成立,《中国简帛书法大字典》编纂出版工作同时启动。中国致公党、中国美协、市文化局、大兴区委区政府等有关领导,以及众多嘉宾莅临现场祝贺。

  简帛是竹简、木牍和帛书、帛画的简称,在纸张广泛使用的魏晋之前,取材方便的简牍和质地轻薄的丝织品绢帛是朝野主要书写材料,也形成了介于篆书与隶书之间的简帛书法。郭沫若认为,简帛“字体虽是篆书,但和青铜器上的铭文有别,体式简略,形态扁平,接近后代的隶书”。由于不易保存,战国以及秦汉时期广泛使用的简牍、帛书现已几近消失。直到马王堆汉墓等被考古发掘后,简牍、帛书才再一次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北京简帛书法艺术院院长吴巍先生的中国简帛书法研究,就是以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为基础,并大量参酌楚帛书和简牍。他不仅为简帛书法单字复活、定型,编纂《中国简帛书法大字典》,而且积极探索简帛书法的艺术创新,形成了既保持古法原貌,又与时俱进的当代简帛书法——风格遒劲,大气磅礴,让轶失近两千年的简帛书法再一次鲜活地再现于当代书法之林。

  1999年国际儒学研究会成立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等学术研究机构也成立了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研究已是世界性的学术研究课题。北京简帛书法艺术院是第一家民办非企业简帛研究和创作机构,社会力量、民间资本第一次深度介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拯救、研究、创新和推广,是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标志,也是全社会的文化自觉。凭借扎根首都的区位优势和简帛书法研究创作的领先地位,北京简帛书法艺术院的成立,必将极大推动简帛研究的深入和简帛书法的复兴。

  《中国简帛书法大字典》是以吴巍院长为核心的学术研究团队,经30年的发掘整理形成的研究成果。北京简帛书法院将在政府有关部门、基金会以及学术研究机构的支持下,迅速启动编纂出版工作。大字典共分八个部分,8200多个汉字,计划五年内编纂完成。



  资料

  北京简帛书法艺术院




北京简帛书法艺术院院长吴巍先生接受采访(千龙网曾凝 摄)


  北京简帛书法艺术院2010年6月在北京市民政局登记注册,业务主管单位是北京市文化局。从事简帛书法艺术研究30年的吴巍先生为北京简帛书法艺术院院长。

  该院经营宗旨和经营范围包括: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研讨,传授,交流,书写,展示中国简帛书法艺术作品,编撰和出版中国马王堆帛书书法大字典。

  该院主要经营场所设在北京市大兴区澄怀轩艺术馆内,面积近千平方米,包含:吴巍艺术馆(作品展示大厅),创作室,业务工作室,学术交流研讨室,给文化艺术创作和交流提供了一个发挥想象,心情舒畅的环境。





吴巍先生简帛书法作品之一(资料图片)

  《中国简帛书法大字典》

  《中国简帛书法大字典》由北京简帛书法艺术院院长吴巍主编兼单字书法创作,编委将荟萃国内多所著名大学和简帛研究机构的古文字专家。《中国简帛书法大字典?将编撰八卷,包括8200余个单字的简帛书法,为简帛书爱好者提供一部融权威性和学术性为一体的学习摹本。大字典每卷平均1000字,一字一页(包含以简帛书法形式书写的字头,该字的出处,历史沿革脉络,确认学术依据等)。 首卷将在项目启动后八个月问世。
28#
发表于 2011-6-24 21:12:22 | 只看该作者
29#
发表于 2011-6-29 13:56:34 | 只看该作者
    百年来中国简帛中文著作要目

                         [管季超建议选择其中与课题相关者购买或查阅]

(1) 罗振玉《流沙坠简考证》(贞松堂,1900~1913)。

(2) 罗振玉、王国维《流沙坠简》(正编、补遗、考释),日本京都东山书社,1914。

(3) 王国维《简牍检署考》,上虞罗氏云窗丛刻本,1914。

(4) 王国维《流沙坠简补正》,上海仓圣明智大学·广仓学窘丛书本,1916。又收入1927年海宁王忠悫公遗书本和1940年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本。

(5) 邹安《南越文王冢黄肠木刻字及明器》,上海仓圣明智大学·广仓学窘丛书本,1918年。

(6) 张凤《汉晋西陲木简汇编初二编》,上海有正书局,1931。

(7) 陈直《木简考略》一卷,石印本,1932。

(8) 罗振玉、王国维《流沙坠简》,永慕园丛书(增订本),1934。

(9) 陈邦福《汉魏木简义证》,石印本一册,亿年堂丛书,1934。

(10) 陈直《汉简木简考略》,石印本一册,摹庐丛著之一,1934。

(11) Sven Hedin(斯文·赫定)著,李述礼译《亚洲腹地旅行记》,开明书店,1934。

(12) 劳干《居延汉简考释·释文之部》,四川南溪石印本,线装四册,1943。又收入1949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13) 劳干《居延汉简考释·考证之部》,四川南溪石印本,线装两装,1944。

(14) 蔡季襄《晚周缯书考证》,石印本,1944。文1972年台湾艺文印书馆重印。

(15) Aurel Stein(斯坦因),向达译《斯坦因西域考古记》,商务印书馆,1946。

(16) 黄文弼《罗布淖尔考古记》,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丛刊之一,1948。

(17) 劳干《居延汉简考释·释文之部》,商务印书馆铅印本,1949。

(18) 饶宗颐《长沙出土战国楚简初释》,油印本,1954。

(19) 史树青《长沙仰天湖出土楚简研究》,群联出版社,1955。

(20)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发掘报告》,考古学专刊丁种第2号,科学出版社,1957。

(21) 饶宗颐《战国楚简笺证》,上海出版社,1957。

(22)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三联书店,1957。

(23) 劳干《居延汉简考释·图版之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二十一,台北,1957。

(24) 饶宗颐《长沙出土战国缯书新释》,选堂丛书之四,香港义友昌记印务公司,1958。

(25) 陈直《两汉经济史料论丛》,陕西人民出版社,1958。

(26)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南信阳楚墓文物图录》,河南人民出版社,1959。

(27)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居延汉简甲编》,考古学专刊乙种第8号,科学出版社,1959。

(28) 劳干《居延汉简·考释之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四十,台北,1960。

(29) 甘肃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武威汉简》,考古学专刊乙种第十二号,文物出版社,1964。

(30) 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物编辑委员会《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出版社,1972。

(31) 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上、下,文物出版社,1973。

(32)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壹),文物出版社,1974。

(33) 王梦鸥《汉简文字类编》,台北,艺文印书馆,1974。

(34)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八开线装本,文物出版社,1975。

(35)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孙膑兵法(银雀汉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5。

(36) 甘肃省博物馆、武威县文化馆《武威汉代医简》,八开影印线装及平装缩印本,文物出版社,1975。

(37) 王关仕《仪礼汉简本考证》,台湾学生书局,1975。

(38) 陈??《汉晋遗简识小七种》(上)、(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六十三,台北,1975。

(39)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老子(马王堆汉墓帛书)》,文物出版社,1976。

(40)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经法(马王堆汉墓帛书)》,文物出版社,1976。

(41)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战国纵横家书(马王堆汉墓帛书)》,文物出版社,1976。

(42)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孙子兵法(银雀山汉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6。

(43) 劳干《劳干学术论文集甲编》上、下,台北,艺文印书馆,1976。

(44) 马先醒《汉简与汉代城市》(分上、中、下三卷),简牍社丛书之一,台北,简牍社,1976。

(45) 严一萍《帛书竹简》,台北,艺文印书馆,1976。

(46)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八开线装本,文物出版社,1977。

(47)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古地图 马王堆汉墓帛书》,文物出版社,1977。

(48) 马先醒《简牍论集》,台北,简牍学社,1977。

(49)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32开平装本,文物出版社,1978。

(50)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叁),文物出版社,1978。

(51) 高敏《云梦秦简初探》,河南人民出版社,1979。

(52)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导引图(马王堆汉墓帛书)》,文物出版社,1979。

(53)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壹),文物出版社,1980。

(54) 庞朴《帛书五行篇研究》,齐鲁书社,1980。

(55) 陈梦家《汉墓缀述》,考古学专刊甲种第十五号,中华书局,1980。

(5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居延汉简甲乙编》上、下,考古学专刊第十六号,中华书局,1980。

(57) 云梦睡虎地秦墓编写组《云梦睡虎地秦墓》,文物出版社,1981。

(58) 高敏《云梦秦简初探》(增订本),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

(59) 中华书局编辑部《云梦秦简研究》,中华书局,1981。

(60) 马先醒等《居延汉简新编》,台北简牍学会丛书之五,简牍学会编辑部主编,1981。

(61) 陈直《摹庐丛著七种》,齐鲁书社,1981。

(62) 许宝驯、王状弘《汉简隶书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

(63) 陈建贡、徐敏《简牍帛书字典》,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

(64) 饶宗颐、曾宪通《云梦秦简日书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

(65) 郑良树《竹简帛书论文集》,中华书局,1982。

(66)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战国秦汉史研究室《简牍研究译丛》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67)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叁),文物出版社,1983。

(68)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秦汉史论丛》,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

(69) 张震泽《孙膑兵法校理》,中华书局,1984。

(70) 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省博物馆《汉简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

(71) 林梅村、李均明《疏勒河流域出土汉简》,秦汉魏晋出土文献,文物出版社,1984。

(72) 林剑鸣《简牍概述》,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73) 饶宗颐、曾宪通《楚帛书》,香港中华书局,1985。

(74)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文物出版社,1985。

(75) 吴九龙《银雀山汉简释文》,秦汉魏晋出土文献,文物出版社,1985。

(76)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肆),文物出版社,1985。

(77) 徐祖蕃《汉简书法选》,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

(78) 黎泉《简牍书法》,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

(79) 栗劲《秦律通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

(80)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秘书处《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通讯特辑》(总第12期),1986。
30#
发表于 2011-6-29 13:57:33 | 只看该作者
(81) 陈直《居延汉简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

(82) 吴昌廉主编《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 简牍篇二》,台北,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编辑委员会,1986。

(83) 吴昌廉主编《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 简牍篇三》,台北,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编辑委员会,1986。

(84) 邓球柏《帛书周易校释》,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85) 谢桂华、李均明、朱国?荩骸毒友雍杭蚴臀暮闲!飞稀⑾拢睾何航鐾廖南祝奈锍霭嫔纾?1987。

(86)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战国秦汉史研究室《简牍研究译丛》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87) 骈宇骞《银雀山汉墓竹简 晏子春秋校释》,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

(88) 胡平生、韩自强《阜阳汉简诗经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89) 周一谋、肖佐桃主编《马王堆医书考注》,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90) 庞朴《帛书五行篇研究》(第2版),齐鲁书社,1988。

(91)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薛英群、何双全、李永良注《居延新简释粹》,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

(92) 韩仲民《中国书籍编纂史》,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

(93) 李正光《马王堆汉墓帛书竹简》,湖南美术出版社,1988。

(94) 郑有国《中国简牍学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95)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汉简牍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

(96) 陆锡兴《汉代简牍草字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

(97) 李学勤《李学勤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

(98) 高敏《简牍研究入门》,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99)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八开精装本),文物出版社,1990。

(100)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居延新简——甲渠侯官与第四燧》,秦汉魏晋出土文献,文物出版社,1990。

(101) 李均明、何双全《散见简牍合辑》,秦汉魏晋出土文献,文物出版社,1990。

(102) 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简》,文物出版社,1991。

(103) 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

(104) 魏启鹏《马王堆帛书·德行校释》,巴蜀书社,1991。

(105)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汉简》上、下,中华书局,1991。

(106) 吴μi骧、李永良、马建华释校,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敦煌汉简释文》,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

(107) 薛英群《居延汉简通论》,甘肃教育出版社,1991。

(108) 赵正《汉简书法论集》,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109) 张光裕《包山楚简文字编》,台北,艺文印书馆,1992。

(110) 傅荣珂《睡虎地秦简刑律研究》,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2。

(111) 李学勤《周易经传溯源——从考古学、文献学看〈周易〉》,长春出版社,1992。

(112) 魏启鹏、胡翔骅《马王堆汉墓医书校释》(一),成都出版社,1992。

(113) 魏启鹏、胡翔骅《马王堆汉墓医书校释》(二),成都出版社,1992。

(114) 高大伦《张家山汉简〈胍书〉校释》,成都出版社,1992。

(115) 饶宗颐、曾宪通《楚地出土文献三种研究》,中华书局,1993。

(116) 曾宪通《长沙楚帛书文字编》,中华书局,1993。

(117) 陈振裕、刘信芳《睡虎地秦简文字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118) 李学勤、林剑鸣、谢桂华《简帛研究》第一辑,法律出版社,1993。

(119) 青海省文物考研究所《上孙家寨汉晋墓》,文物出版社,1993。

(120) 袁仲一、刘钰《秦文字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121) 王关成、郭淑珍《秦刑罚概述》,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122) 国际简牍学会《国际简牍学会会刊》1,台北,兰台出版社,1993。

(123) 赵平安《隶变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1993。

(124) 郭若愚《战国楚简文字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

(125) 李玉《秦汉简牍帛书音韵研究》,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126) 张守中《睡虎地秦简文字编》,文物出版社,1994。

(127) 张政?R、日知《云梦秦简》(中、英文对照),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128)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中国文物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居延新简——甲渠侯官》上、下,中华书局,1994。

(129) 李学勤《简帛佚藉与学术史》,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4。

(130) 吴福助《睡虎地秦简论考》,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131) 高恒《秦汉法制论考》,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

(132) 刘乐贤《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133) 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研究论文集》,湖南出版社,1994。

(134) 俞忠鑫《汉简历考》,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135)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望山楚简》,中华书局,1995。

(136) 李零《〈孙子〉古本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37) 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楚学文库),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138) 商承祚《战国竹简汇编》,齐鲁书社,1995。

(139) 高大伦《张家山汉简〈引书〉研究》,巴蜀书社,1995。

(140) 孟凡人《楼兰鄯善简牍年代学研究》(楼兰文化研究丛书),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141) 饶宗颐、李均明《敦煌汉简编年考证》(补资治通鉴史料长编稿系列),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5。

(142) 饶宗颐、李均明《新莽简辑校》(补资治通鉴史料长编稿系列),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5。

(143) 马建华、赵吴城《敦煌汉简书法精选》,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

(144) 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编辑;李学勤、林剑鸣、谢桂华主编《简帛研究》第二辑,法律出版社,1996年。

(145) 陈伟《包山楚简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146) 张守中《包山楚简文字编》,文物出版社,1996。

(147) 张光裕、袁国华《包山楚简文字编》,台北,艺文印书馆,1996。

(148) 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编辑,谢桂华、陈松长、刘乐贤主编《简帛研究译丛》第一辑,湖南出版社,1996。

(14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未央宫考古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6。

(150) 西北大学历史系、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简牍学研究》第一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

(151) 刘信芳、梁柱《云梦龙岗秦简》,科学出版社,1997。

(152) 邢文《帛书〈周易〉研究》,人民出版社,1997。

(153) 连云港市博物馆、东海县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中国文物研究所《尹湾汉墓简牍》,中华书局,1997。

(154) 李振宏、孙英民《居延汉简人名编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55)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定州汉墓竹简·论语》,文物出版社,1997。

(156)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

(157) 丁原植《郭店竹简〈老子〉释析与研究》,台湾,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8。

(158)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牍整理小组《居延汉简补编》,台北,文渊企业有限公司,1998。

(159) 廖伯源《简牍与制度——尹湾汉墓简牍官文书考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

(160) 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编辑(李学勤、谢桂华主编)《简帛研究》第三辑,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161) 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编辑(谢桂华、陈松长、刘乐贤、赵平安主编)《简帛研究译丛》第二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162)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简牍学研究》第二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

(163) 连云港市博物馆、中国文物研究所《尹湾汉墓简牍综论》,科学出版社,1999。

(164) 李均明、刘军《简牍文书学》,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165) 汪桂海《汉代官文书制度》,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166) 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郭店楚简》专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167) 赵平安《〈说文〉小篆研究》,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8 05:49 , Processed in 0.08866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