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管季超07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主编流水账 文/《教师月刊》主编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1-8-6 17:36:30 | 只看该作者
主编流水账(二十三)



今天是清明小长假第一天。睡了一个大懒觉。身子骨放松了很多。

窗外很多植物好似新婚的样子,桃红柳绿,很是喜庆。光打在对面的楼体上,天瓦蓝瓦蓝的。难得的好天气哈!

第7、8期合刊的广告,在第4期杂志的封底上打出去了。这个合刊准备做“教师专业素养读本”,主要围绕课堂教学、德育实践、师生关系等跟一线教师比较切近的话题来设计。去年第7、8期合刊做的是“教育人文读本”,主要选编了诸多西方文史哲经典,单独买出了不少,至今还有读者在淘宝网上购买。这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相信今年的这个合刊,会更受欢迎。

上个月25号到洛阳参加活动。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如洛阳市教育局基教科刘科长,三门峡二十中高校长、赵主任,山东博兴县教育局周局长,洛阳市西工区教体局冯局长,洛阳市五十四中付校长,山西省教育厅张卓玉副厅长,等等。还遇到了被请过来讲课的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老师——今年第2期“寻找好教师”专栏,做的就是他的专访。

26号下午,采访了洛阳市韩经权副局长。在韩副局长的办公室,竟喝到家乡的铁观音。看来铁观音早就通行全国了。当晚在“真不同”吃饭。韩副局长说,下午喝你们的闽南名茶,今晚吃我们的洛阳名菜。确实如其所言,每一道菜品对我来说都是“第一次”。

27号上午在洛阳歌剧院,听了清华大学袁驷副校长和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孙双金校长的讲座。后是一位所谓“著名策划鬼才及卓越资源整合专家”上场,没一会儿就被那种江湖腔给打击了。

于是出了会场,在河南育才文化公司的售书现场流连。河南育才是大夏书系的老朋友,这么些年的合作,彼此信任、支持,令人愉悦。可惜行程太紧,未能与老总高松山君好好叙谈。

因为当天下午就准备回京,我把随身带着的几册今年第3期《教师月刊》放在了售书处。这时一位老师过来,拿起一本久久不放。我作了自我介绍,并要了他的联系方式。原来是河南永城二小的王校长。他说,他是新教育的追随者,看到这期的“新青年”做的是干国祥老师,非常高兴。说着还买走了现场摆放的5册2010年第7、8期合刊。

来洛阳时坐的是“北京至西宁西”列车的硬座,被挤怕了,又加上时间紧,所以回京选择了坐飞机。可能是因为赶得太早,当我到达洛阳北郊机场的时候,除了一位保安,竟看不到一个人,整个机场灯光晦暗,空气清寂。我还是第一次感受到机场竟像一个被关闭了的兵工厂。

回京后第二天,我接到了王校长的电话,他说准备给他的团队订十几份《教师月刊》;还说他和今年《教师月刊》的专栏作者陈心想是校友,也是从永城师范学校毕业的。电话说了近半个小时,其教育热情让人感慨。因教育相识,以书刊结缘,这是难得的情分。作为教育杂志编辑,我也觉得这是职业幸福感的一部分。

这个小长假,除了一些私事外,主要考虑做第7、8期合刊“教师专业素养专号”的一些细化工作。今年一些地方的暑假比往年早,所以得尽量往前赶。记得去年的合刊,误了一些学校的暑期读书安排,实在抱歉。希望今年能够如期送达读者手中。

节后准备到江苏常熟参加“海峡两岸生命化教育高峰论坛”,并计划顺道转几个地方,所以一些工作得安排在这几天来做。第5期的内文设计已经进入尾声,大致20号左右可以出刊。

这一期杂志,“记事”栏目将发表夏成元、赵成昌、曾桂兰、徐超、马志国、李兴旺等六位老师的文章——因为来稿众多,从此期起,该栏目从4页增加到6页;“关注”栏目是李希贵校长的长文《我对班级、学校、教师的一些理解》——与第4期李镇西校长的长文《我对“民主课堂”的理解》形成呼应;“人物·新青年”推出的是一位本科读经济专业的教师,北师大二附中的王丽老师——王丽老师曾在本刊2010年第1—4期开辟“我的家长课”专栏;“师道”栏目还有一个中学生谈他“为什么不喜欢上学”,题目叫“我热爱学习,可讨厌学校”,钱理群老师专此作了点评,也值得大家期待。
22#
 楼主| 发表于 2011-8-6 17:37:06 | 只看该作者
主编流水账(二十四)·苏南纪行之一

6日

在上海虹桥机场下飞机时已近四点。打开手机,见张文质老师短信,问什么时候到。

拨张老师电话,他正在去常熟的路上。

坐上顾泳校长朋友程的车。一路蒙蒙江南雨。

到常熟后,已和程聊成朋友。他说,这些天在常熟,需要用车的话随时都可以联系他。

感动于顾泳校长朋友的信任和热情。

稍事安顿后,与顾泳校长、张老师一起到附近的金海华丽嘉酒店吃自助餐。

去年年底在北京,我和顾泳校长有过一面之缘。

后来我跟她说,那一面可是五百年修来的啊……

后秋秋、一一到。

秋秋是石梅小学校刊《石梅苑》的主要操持者。一一是美编。

今年第4期《教师月刊》“阅读·刊”做的就是《石梅苑》。

这是一份好刊物。雅致,干净,用心。

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刊物。秋秋的文字,有一种单纯的气息。

回宾馆后,和张老师喝茶、聊天至一点多。

翻了一会儿书,依然难以入睡,突然想起了很多事。

我纠缠着一身花的毒。

就是这么巧。四月,我得以与石梅交换夜色。



7日

这一天是报到日。

八点多,宾馆大堂,石梅小学的老师们开始忙碌。

和张老师,跟着新新上虞山。

满山大雾,似有妖子在身边。

吃了一碗据说很著名的面。不过我对所谓“美食”缺乏敏感。更让我记得住的是和谁一起吃。

新新除了是一个很会教书的教师外,也是一个不错的导游。她总会从某一片叶子或某一个阵花影中认出某句诗来。

或许,一个人之所以文章写得好,除了因为他很厉害之外,还因为他所阅读的东西都比较厉害。

经过一条文化街,再经过一径樱花道,又经过一曲石子路,到了传说中的石梅小学。

校门口喜庆如新。满墙的彩带写着很多大字:欢迎,教师,聚会,生命化教育……

张老师找哪个老师去了,我和新新继续走。我们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石梅小学的后花园。

新新说着石梅的历史。小水潺潺,回廊绕绕。一所学校,已在这里静坐了近三百年。

这个绵长的时间,足以让人回到乡愁里。

在后山的小坡上,我遇见了一只羊。然后又遇见了一个孩子。

羊是石梅的羊。孩子是石梅的孩子。

我看见了草原和阳光。

我突然感到一阵惶惑。我大概惊动了那些正在桂花树下谈诗的灵魂。

“我们往下走吧……”

其实也已到饭点。当我和新新到了石梅小学的食堂时,张老师、秋秋已在用餐。

因为有米饭,我才悄悄找到某种切实的生活。

秋秋、新新上课去了,我和张老师跟着教科室主任贾老师来到高丽副校长的办公室。

张老师和高丽副校长是老熟人。他们聊得起劲,似乎和哪一节课有关。我听到了一个词:备课。这是《教师月刊》近期关注的一个话题,于是跟高副校长约了稿。

后顾泳校长来。就高丽副校长办公室墙上的《石梅教师誓言》,我们聊了一些教师话题,我也由此打开了一些采访思路。

考虑到待会儿《儿童文学》杂志社要在她们学校做活动,和顾泳校长约定了采访时间后,就告辞回宾馆了。

换衣。泡茶。打开电脑。

回复一些邮件。发了几个第7、8期合刊的约稿函。

电话若干。同事的,朋友的。万事如常。

接顾泳校长短信:晚饭时间、地点等等。

六点,和张老师一起下到宾馆大堂。报到现场很是热闹。

活动主讲嘉宾雷老师、郑老师都到了。姚哥、文芳都到了。“凌扒皮”和他学校的朱建、邱磊、季勇几位老师都到了。还遇见了热情的龙智勇老师……

晚饭仍然安排在金海华丽嘉酒店。

一桌满满近20人。

几位台湾老师带来了金门高粱酒。

因为同闽南语俗的缘故,和“故事妈妈”黄老师、刁老师认了兄妹。还试着和刁老师喊了几声闽南拳。

停下筷子的时候,我会看看隔了好些个人的纪洁芳老师。这位“生命教育老太太”,和我对台湾女性教师的美好想象差不了多少:娴静,平和,素雅。

席间,与诸多新认识的朋友,或碰杯,或偶语,或相视一笑……我应该记住他们:来自河南的福建老乡何老师,同为出版人的郭先生,常熟市教育局的唐局长、韩老师、周老师,如东县教育局的李老师,苏州晚报的韩先生,江苏省教育学会的叶老师……

宴后,一行人回到宾馆大堂,继续聊话。

后黄建初老师、陈春老师从房间来。又是一阵热情相握。

各地刚到的老师络绎不绝,张老师频频起身一一相迎。

近十一点,来自东北的文丽终于到了。她说和李军老师等近十个人一起过来的。

新新尤其高兴。

大家陆续散去后,我、陈春老师、文丽、新新、“凌扒皮”还到姚哥文芳的房间,咀饮姚哥带来的好茶。

陈春老师送了他的书,文芳弹了他的吉他,我谈了我的“村长计划”……

文丽估计是因为和大家都是第一次见,显得有点傻,不过我老是听到她在某处唱歌。第二天她在短信里跟我说:小矮人看见了白雪公主睡在了他们的床上。

……

史蒂文斯说,“词语是唯一的手风琴”。他还说,“人类是永久的大二学生”。

我听到了那么多的水,今天相约流到了常熟,汇到了石梅。

我们一起成了那个弹着“手风琴”的“大二学生”。
23#
 楼主| 发表于 2011-8-6 17:37:39 | 只看该作者
主编流水账(二十五)·苏南纪行之二



8日

上午,听纪洁芳老师有关台湾“生命教育”的讲座。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台湾就开始了生命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我大致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接触到台湾的生命教育理念的。不过当时还缺乏必要的自觉,只是当作一种“了解”,没有与自己的教育思考产生有效的呼应。

讲课的过程中,纪老师做了不少互动,对于听者而言,这样无疑更能增强在场感。

尤其是最后一个环节,她引导全体听课者,在一张心形的纸片上写下六个心愿,再贴在一个气球上,然后带着大家来到操场,一起把它放飞。

一时间,石梅小学的上空一片斑斓。我看见自己的蓝色气球扶摇直上,旁边一个粉红色的气球紧紧追随。我举起相机,拉长镜头,拍下了这个瞬间。

接下来是石梅小学查慧玉老师上的一节心理活动课:我的目标我做主。

午饭的时候,赵赵到了。

因为要准备对纪老师的采访,没有来得及和赵赵多说两句。

下午差不多两点,借了顾泳校长的办公室,采访纪老师。

这是我做得最有压力的一次采访:我提的不少问题,纪老师会先问我怎么想、怎么看。

结束后回到会场,郑晓江老师的讲座已近尾声。

接下来是“故事妈妈”黄老师的课。

这是我至今听到的最好的一节课。我仿佛也成了她的学生,不知不觉就融入到整个课堂。

课后,与身旁的姚哥、文芳作了交流,并约文芳就这节课写一篇长文——我考虑在第6期《教师月刊》“课堂”栏目做一个专题。

当晚,石梅小学宴请全体参加活动的老师。

与赵赵、文丽、文芳、姚哥、李军老师和来自浙江的何老师夫妇同桌,后来文芳请来了黄建初老师。

很多老师过来碰杯。有的一对眼神,就知道是“一伙的”,像朱建、邱磊、季勇几位,像李军老师的团队,像陈春老师……

因为8点还有“春天诗会”,来不及一一回敬,就赶到石梅小学桂花亭。

很多石梅小学的老师已经到场,很快,各地来的教师朋友都坐满了。

秋秋主持得很好。

除了真切、质朴的诗文朗诵,还有上海陈璞老师的歌声,文芳的吉他弹唱,一位石梅教师邀请来的朋友的古琴演奏。

一一的沙画让人尤为惊叹。

本来想读石梅小学钱静霞老师文集《水边的长路》中的一个片段,后只顾说话了。

教师聚会,应该有诗。

那晚,要是有月光,诗会一定更加多情。

后和赵赵、文丽、文芳、俞永军老师到张老师房间喝茶至午夜,并讨论下午张老师因为椅子脚断摔到地上时是左臀先着地还是右臀的地球引力问题。



9日

上午,听雷老师讲座后,采访顾泳校长,所以错过了台湾李老师的课。

在顾泳校长办公室,拍了很多小摆件。

聊了近两个小时,收获颇丰。

在学校食堂吃完午饭后,因为时间已经不早,就没有回宾馆,而直接到会场。

下午是张老师主持的主题沙龙。

其中一个焦点是“故事妈妈”黄老师昨天的课。

有老师问“是否事先演练过”。黄老师作了解答:课前就和学生交流了15分钟,主要是跟学生介绍自己,关键词是“黄”——“我姓黄”、“同学们有没有姓黄的”、“同学们的爸爸或妈妈有没有姓黄的”……

我的感觉是,这样的课堂是“演练”不出来的。那种生机勃勃的气息,只和那个特定的现场有关。

沙龙结束后,和来自深圳的杨勇老师作了简单交流。《教师月刊》曾向他约过稿子。

特别感谢山东张书新老师一直记得几年前在山东龙口的那次相遇。

合影若干。

活动最后一个环节是张老师的主题讲座。

因为行程原因,不少老师提前离开了。这让张老师有些伤感。

相聚欢,离别愁,人海茫茫……

晚餐和赵赵、文丽、文芳、新新、秋秋、顾泳校长、张老师、雷老师、刘波老师、“凌扒皮”一起吃。喝当地黄酒。

就“故事妈妈”黄老师的课,也约了刘波老师写一篇。

回宾馆,赵赵、文丽、文芳、新新、张老师、刘波老师、“凌扒皮”聚到我的房间,喝茶,聊天地,说前生。

大家散去后,上网,回邮件,订12日回程机票。



10日

早餐后,到张老师房间辞别。

“凌扒皮”也在。他邀约一起到南通去。因为事前已安排要到昆山,就说以后吧。他的那里,是一定要去的。不管是为了“编读往来”,还是纯粹朋友相会。

午后一点左右,到达昆山。

高子阳老师已在宾馆等了一个多钟头。

入住房间,泡茶,聊教育。

高老师很健谈,对教师职业、对儿童文学的理解,和我有不少相合之处。

中国(大陆)有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吗?我一直很怀疑。

现在市面上流行的一些所谓中国儿童文学,总是让人觉得是“儿童版厚黑学”,简单的“二元”,势利的励志,庸俗的成功……

中国教师、中国作家,都应该好好温习《儿童权利公约》和《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去年做第7、8期合刊“教育人文读本”的时候,我们就把《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选了进来。我觉得,这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教育大纲”。

两点多,刘恩樵老师从镇江赶来了——他是到那里参加一个语文教育活动的。

不一会儿,昆山市教科室周主任也来了。

原先是考虑合作做一个活动的。

交流之后,觉得时机还不成熟,就相约以后再谈。

高老师说,五月中旬准备在昆山做一个全国性的作文教育活动,希望《教师月刊》能够参与。

这自然是一个不错的机会。



11日

和刘恩樵老师驾车到苏州。

此前已和苏州一中杨斌老师约好。

杨老师带了李阳老师、蔡玉书老师、彭兆光老师等几位同事一起午餐。

后苏州十中柳袁照校长也来了。

因为下午大家都有事,所以杨老师带来的两瓶苏州桥酒只喝了一瓶。

入住苏州一中边上的新文宾馆。

和杨老师喝了一泡铁观音后,到苏州十中。

采访柳袁照校长。得柳校长赠书三册。

还在常熟的时候,杨老师就说,苏州金阊区实验小学校长杨建英,也是《教师月刊》的作者,应该见上一面。

说实话,我一直想不起是哪篇文章的作者。

晚餐时一见面,一聊,原来就是那篇谈“男孩教育”的。这是我在自发来稿中发现的好文章。发表时还配了我偶然找到的诗人海子两幅以太阳为意象的简笔画。

就是这些机缘,让我们一见如故相见欢。

她说,读师范的时候,她就很喜欢写诗,当时的那些手稿,还一直保存在娘家。

午饭的时候,杨斌老师就说,他曾经写过诗,还发表过一首写家乡灌河的长诗。

你瞧我的诗歌江湖,无意中又多了两位兄弟姐妹。

很高兴公务繁忙的周子恒先生专程过来一聚,不顾感冒在身开了一瓶又一瓶。

而杨老师更是克服了咽炎之患,连连碰杯。

在座的金阊实小罗副校长,原来是美术教师,下巴有和我一样的胡子,也很投缘。

所以喝得很高很高。几乎把自己的酒底子都暴露出去了。



12日

七点半左右,房间电话响起,原来杨斌老师已在宾馆大堂。

急忙起床,洗漱。

和杨老师在附近找了一家苏州面馆吃早餐。

后杨老师坚持送我到苏州火车站。

他的细心、热情,让我感动、不安。

我是有福的人,走到哪里都有这么好的朋友热诚相待。

我唯有把《教师月刊》做出一些名堂来,无他。

十点,动车抵达上海虹桥机场。

取票,办理登记卡,托运行李。

进候机室,读机场读物。

见无数匆匆忙忙的陌生面孔……

下午近三点,到达首都机场。

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总会想起庞德那首著名的《地铁车站》:

“人群中这些面庞幽灵般闪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朵朵花瓣。”

——这首诗我读过18种译本,最为喜欢杜运燮先生的这个。

我在心里又把它默念了一遍,“湿漉漉”地走出了机场……
24#
 楼主| 发表于 2011-8-6 17:38:19 | 只看该作者
主编流水账(二十六)



有“新浪网友”在《教师月刊》新浪博客上留言说,“个人感觉《教师月刊》的文字质量下降不少”,受触动很大。

今天中午稍闲时,作了回复,如下:

“作为刊物的主编(原来的执行主编),对于这位读者朋友的意见,可谓心情复杂。

首先要感谢这份真诚,有一说一,什么样的感觉说什么样的话。

其次,我要表达的意思是,如果真是这样,‘《教师月刊》的文字质量下降不少’,那么,说明整个办刊是失败的,尤其是,我这个主编是失败、失职的。

从创刊至今,24期《教师月刊》,发表文章近200万字,所有的文章,都经过我的手(直接选稿或二审)。我想,我的选稿标准不至于越来越低,对稿件的判断力不至于越来越差,对文字的审美感觉不至于越来越粗糙。

那么,为什么读者有这样的感觉呢?或许,是有的文章的观点有问题,或者是有的文章所引案例本身有问题,或者是编校的功夫下得不够导致病句、错句、漏句的出现,或者是有的选题偏离了教师的真实需要……

以上种种,我相信是存在的。最近几期尤其是第5期,就有一些不该出现的编校差错及排版问题——说起这些无比惭愧!

当然,读者的批评是最好的警醒,不管中肯与否,都让人深深反思并努力去自我追究。

期待这位读者朋友,能从今后的《教师月刊》上,慢慢恢复美好的感觉。

再次感谢!也期待更多的朋友批评指正。”

这不仅是回答,也是自我检讨——尽管语气中带点自恋。

不管从读者的期待来说,还是刊物的自身发展而言,确实是“不进则退”。

到今年六月,《教师月刊》正好创办两周年。本来应该在第6期传达一点“两周年”元素的,但因为上段出差频繁,很多事情都顾不上考虑,包括出刊的时间,都有些拖了。

接下来是第7、8期合刊“教师专业素养读本”的事,必须加快速度,赶在6月底出刊。这个合刊的文章大多为专题约稿。诸多学者、教师都给予了支持,应约专门写来了文章。

去年第7、8期合刊做的是“教育人文读本”,主要编选了一些西方文史哲经典文本,目的在于通过人类文化历史上那些最智慧的头脑和最深刻的思考,追问一些基本的人生、人性和文化、教育的问题,探讨教书育人的根本道理和内在依据,同时借此反思当下中国教育的严重缺失和文化困境。反响不错,至今还在销售。

今年的合刊,走的是“问题解决”的实践路线,以各种典型案例为载体,从专业发展、课堂教学、学生成长、师生关系等方面,探讨一些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这些信息4月份就发布出去了,陆续有四川、河南、福建、北京等地的学校、教师、书店预定,有的学校已经将这个读本列入暑期教师读书计划。估计,邮局方面的订数会有明显的提升。

刚才,跟新美编东方同学交流了今年这个合刊的设计方向和一些细节问题。东方同学实际上还没有正式毕业,算是提前上岗了。她对岗位的热爱和对工作的勤勉,让人放心。相信经过几个月的历练,她会给《教师月刊》注入新的美学气息。

这几个月来,《教师月刊》团队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两位美编,一位因为爱情,去了青岛;一位缘于父母,回到上海。

原来的文字编辑小汪,考取了教育学博士,很快也要离开了。今天午饭时,我跟他说,一定要好好谈一场恋爱,一定要教育学和爱情学双博士。祝福他!

为了各自的生活,同事成为朋友。

想起前些天,好朋友谢云、沈旎来京学习,我们一起在“老故事餐吧”吃饭。谢云惊讶于我与沈旎未曾谋面。

我们喝谢云带来的“武警特供酒”,52°。沈旎坚决不喝,与谢云同来的田老师倒是喝了一些。

我不忘说,这是谁谁、谁谁来吃过饭的地方。这些谁谁,自然都是“一伙的”。

自然也谈杂志的事。好朋友总会给些好点子。以后慢慢践行吧。

这段时间也开始考虑或与永通君探讨今年9月以后及明年的选题思路。

如何准确地切入当前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关键问题、难点问题,依然是大的方向。技术上,细节上,文章怎么呈现,话题怎么拓展,版面怎么改进等,也需要反复斟酌。

向总社申请来了一套《儿童心理学手册》(第六版),准备下半年好好研读。这套煌煌8大卷定价近千元的专业书籍,刚刚获得“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更重要的是,它是由国内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林崇德、李其维、董奇组织全国学者从2007年初至2009年初,历时两个寒暑通力合作翻译而成的,其英文版由WILLIAM DAMON领导当今儿童心理学界各分支领域最权威或新锐的学者所编撰。自1931年出版第一版至今,此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儿童心理学家,其他如学前教育学、认知科学、生物学、哲学、语言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者都受其影响并反哺于儿童心理学。有一个权威的定论这样描述:可以预见的是,该书在未来仍是这个领域最顶尖的学术标准。

阅读这样的书,难免是大的挑战,期待能有一些选题思路上的启发,当然,这也是专业上的补课。

不管再忙,阅读都是必须的,至少,要在随身包里放一本书,让书神相伴相随。最近我放的是张灏先生的《幽暗意识和民主传统》。上一本是张文质老师推荐的《世界美如斯》,捷克诗人塞弗尔特的散文体自传。非常不错的两本书,可以让你增强胡思乱想的能耐。

这段还收到江苏成彦明、上海陈璞等老师的赠书。要学习他们的勤奋和思考的习惯。也想着,自己应该出一本新书了。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努力做一个不固执、不假装的书呆子。
25#
 楼主| 发表于 2011-8-6 17:39:03 | 只看该作者
主编流水账(二十七]



这段时间集中做第7、8期合刊“教师专业素养读本”的事。

都是约来的稿子,30多篇,近15万字,一篇一篇、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地过。

时常被其中精彩的阐叙和恰到好处的“建议”所打动。

基本格局定下来了,分了6辑:教师发展,学生成长,课堂教学,德育实践,班主任工作,师生关系。没有太严格的逻辑线条,也难以截然地分门别类,大体按主题的侧重点或叙述的切入点来分——比如说,谈“德育实践”的问题,必定和“学生成长”有关。

去年年底时,我们确定了这个合刊的框架,然后设计问卷,征集问题。山东赵桂霞校长,江苏蒋保华老师、成彦明副局长,北京田俊老师等,都出了大力。

到今年3月份,共征集到2000多个问题。最终筛选了40个,分别约了稿。

有的话题其实特别不好展开和回答。诸如“教育阅读”、“教育写作”,很容易写得平庸、无味。但闫学、杨斌两位老师,写出了其中的幽微和奇妙——除了是经验之谈,更是心血浸透的结果。

我记得给他们二位发过邮件,对他们文章的出彩表达了敬意。

当然,也有个别文章,感觉平了些——可能跟“问题”未能让作者“兴奋”有关。

合刊的整体设计上,延续去年合刊的一些元素、细节,同时也强调了一些新变化。怎么把好文章变成好杂志,关键就在这个环节了。

实习美编东方同学这段正处毕业季,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同学聚会,不可开交。这是她的大事。

所以必须着紧地赶。

今天上午,市场部同事说,山东鲁城街道中心中学预订了400份。按我估计,自发布征订信息后,至今已有近3000份的预订数。刚刚上了淘宝店——那里也有19单了。

感谢这些学校、老师、校长的信任!

想起了厦门实验小学李玲玲老师曾在我的1+1博客上留言说,她所在的学校准备在假期用这个合刊组织一场读书沙龙活动。

这样的信息总是让人分外高兴,也让人心生必须把事情做好的急迫感。

我需要这种激励和动力。我需要健康向上的风——让雨也往上落吧……

6月出来的这期杂志,正是“总第24期”,创办两周年的美好节点。

这期杂志,发布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广告:雪佛兰汽车。尽管“广告收入”不是我们“营收”的重要考虑(也有“不敢”的成分),但终于有了一个比较有气势的开端。

那天,编辑部和市场部开了一个碰头会,其中也讨论了广告的事。

也一直在琢磨“卷首”怎么写。一般我都是在当期杂志做得差不多的时候斟酌“卷首”的。

去年合刊“卷首”,题为“没有两岸,只有前方”。我很喜欢其中这句话:“在岁月的长河里,每一滴水,既是喧哗,也是传奇。我们是作为一个人同时也是作为一个教师,怀抱人间并俯身于这一片教育的大地的。”——不是自恋,而是它准确传达了我的世界观。

我本来不爱引用自己的句子,但今年“卷首”的格局,却无意中与之作了对——每期都拿去年同一期“卷首”中的某一句来作引子。做杂志总得考虑延续性,就这样厚着脸皮一期一期地“题引”了。

前天下班路上,朦朦细雨中,心头冒出了一句话——

在批判和建设之外,还有一件事可能更重要:恢复。

这个“更”字,自然是因之于当下教育问题的无比纠结。

大概,这个意思会是今年合刊“卷首”的关键性意旨。
26#
 楼主| 发表于 2011-8-6 17:39:52 | 只看该作者
主编流水账(二十八)


第7、8期合刊终于下印厂了。接下来便是欣悦而紧张的等待。

这一段,最辛苦美编东方同学,每天都加班到很晚。

从销售的角度说,时间上有些迟,给市场部同事的推广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对于这个合刊,永通君有一个妙喻:双胞胎。

每每想起,不禁暗笑。

刚刚看淘宝,7月2日有3个预订单子。谢谢大家的信任。(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10287209788&)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第7、8期合刊“教育人文读本”,现在依然有读者购买。这自然是很让人欣慰的:一个长销的杂志合刊。这才不囧于“读本”的叫法。希望今年的合刊“教师专业素养读本”,也有这种“长效机制”。

顺势“王婆卖瓜”:如果你觉得暑假读书活动来不及用上的话,那么,将它作为“教师节”的礼物,也是不错的。

第9期《教师月刊》的工作,这一周开始进入议程。

“关注”栏目的选题,会有比较大的调整,思路有了,但具体怎么做,还没有考虑清楚。“专栏”也会有一些微调。因为第7、8期做合刊,积了不少好稿子。比如4月在江苏常熟听到的“故事妈妈”黄欣雯老师上的那节课,除约了陈文芳老师写了一篇评析外,也请黄老师写了“教后感”,本来第6期要用的。

做杂志,总感觉后面有一股力量在催促着,无法停下来,思路,想法,创意,文案,等等。

暑假期间,各地的活动很多,有几个是必须去的。也考虑走几个地方,回访,采访,调研,为年底几期杂志作更加充足的准备。

这两天得写凌宗伟校长的约稿——他所在的学校江苏南通通州区二甲中学校刊《今天第二》的“卷首”。凌校长很久前就说了这个事,因为一直忙,拖到现在还没有动笔。现在写东西,除了诗歌和杂志所必须的文字,大多为了朋友的约稿。上次非常努力写的一篇,《童年即深深的乡愁》(详见: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 ... amp;PostID=33190215),就是应沈立新老师所约为她们的校刊《石梅苑》写的。

应该感谢这些朋友,让我自身的思考因为写作而变得清晰、扎实。确实是,要尽可能地让笔动起来,要心猿意马地和文字勾搭在一起。

没有文字,何以为生——这个“生”,无关生存,甚至无关生活,而是关乎生命意志。

这阶段也读了几本书,《民主的细节》(刘瑜著),《泰戈尔谈教育》(白开元编译),《植物学通信》(卢梭著),感觉都不错,丰富了不少看法和感觉,觉得可以向大家推荐。
27#
 楼主| 发表于 2011-8-6 17:40:43 | 只看该作者
主编流水账(二十九)




明天准备出差,带着第7、8合刊“教师专业素养读本”上路。

要不是装订的原因,早就出发了——因为工艺问题,最终换了一家装订厂,拖了整整三天!

这次计划走福建和上海。如果时间允许,会顺道到江苏。除了作合刊的推广,主要还是采访、拜访作者和做市场调查。

第9期的大部分内容已交给美编制作。还有“关注”栏目的两个采访,一个准备这次出差做,一个委托了朋友G——刚才给G回了短信:为朋友可得两肋插火腿肠啊,改日见面再好肉好酒伺候……

这一期的几个小专题感觉还是很有意思的。一个是4月在常熟“故事妈妈”黄欣雯老师上的“故事课”,一个是“男孩教育”,一个是有关体育的。

从这期开始,“师道”栏目增加了万玮老师有关“师生交往”的专栏。和原来赵赵“我的孩子”专栏,可谓相映成趣。

福建之行,先到福州。

这个我待了好些年的城市,很多外地朋友都不知是福建省会。倒是一些教育界朋友会说,福州啊,那个“生命化教育”的地方,那个有个叫张文质的人的地方……不容易啊,这个坚持这么多年的草根团队、“村级课题”!

说起福州,眼前便闪过诸多福州朋友的脸,耳边有他们哗啦啦的笑。每每去了,必定和他们喝上几杯,不过这回,办完事就得走了。

主要目的地在漳州,已约数位朋友一聚,估计有恶战。刚刚又联系了老朋友、现在漳州市普教室任职的李都明兄。

漳州市南太武实验小学的潘校长,早先就多有邀约。但愿有机会见上一面。

我师范就是在漳州读的。所以更准确地说,这次是“回去”。

有太多的回忆在那里。

某夜的某刻,我会仰天长啸并泪流满面吗?

之后,到上海。主要的任务就是为“关注”栏目做采访,以及参加上海华侨基金会的一个公益活动。

继去年联合崔永元基金会等社会团体、企业、大学、媒体,做面向云南乡村教师的公益活动“朗天吉祥之旅”后,上海华侨基金会今年将实施面向内蒙古的“乡村教师飞翔计划”,19号下午举行开幕式。就时间安排看,开幕式肯定赶不上了。不过,该活动历时多日,内容丰富,包括专业培训、主题讲座、慈善活动等,参与其中一两个项目还是可以的。

为呼应上海基金会的慈善之举,我们向去年参加“朗天吉祥之旅”的50位云南乡村教师赠送了2011年全年《教师月刊》。2012年,我们将向参加今年“乡村教师飞翔计划”的100位内蒙古乡村教师赠送全年杂志。

有机会的话,准备拜访一两位约过稿但未曾谋面的教育前辈。还有就是,和一位合作伙伴聊聊。

每次出门,总是计划得满满当当,实际上很难一一做到——不过,却也时有意外收获。

多年前网络有言:变化总比计划快。对我此等飘忽的人来说,有点道理。

众人又云:方法总比困难多。兄弟你蒙谁啊……
28#
 楼主| 发表于 2011-8-6 17:41:28 | 只看该作者
主编流水账(三十)



这些天一直在忐忑之中。

因为,第7、8期合刊“教师专业素养读本”在最后的装订环节上出了问题。

7月15日我出差的时候,装订厂临时赶出30本送到机场让我带上。出差路上,一些学校或电话或短信,说要团购这个合刊。问市场部的同事,才知杂志还一直搁在装订厂里。一周后回京,情况依旧如此。

负责印制的同事殷老师,为这事没少跟装订厂交涉。对方的托辞是:你们搞大勒口,不好弄哩。

没有办法,这是临时找的装订厂,对于他们来说,“业务量不大”,只能等档期了。

出于对我们的信任,有的老师4月份的时候就在淘宝店上预订;5、6月份间,市场部收到的预订电话也很多。对于这些读者,作为主编,我深感愧疚!

抱歉哈……

今天快下班的时候,大批量的合刊终于送来了。

市场部的同事们马上行动,装袋,包装,快递了一部分出去。上百几百的大件,已由印厂直接发货。

但愿,它们不会受到北京大雨的影响,如期送到读者手中。

等待合刊大批量上市的这段时间,第9期同时在赶着。灌版、设计的工作今天都已完成。这个周末,将做清样的第一校。

这一期的“关注”栏目,探讨了“有效学习”的问题。新来的同事程老师就此话题采访了今年北京高考的一位文科状元,内容甚是生动有趣。

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学生,并非我们晕眩于这个时代所热衷的所谓“高考状元”的光环,而是,从这样的孩子身上,我们更能感受到“学习与成长”的意蕴。

关注课堂,关注教学,可能首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这是我们的一个考虑。

“人物·新青年”栏目,特约主持人王小庆兄邀约湖南的唐泽霞老师作了一个对话。唐老师原本教语文,还是学校的教导主任,后来辞去这个职位到另外一所学校“改行”做英语教师,现在正在读刘铁芳教授的研究生。

这是一位蒸蒸日上的教师,相信不日将成就自己的教育气候。

“海外”栏目,是今年美国年度教师米歇尔·希勒的专题。文字是原来的同事、现已考上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的汪明帅编译的。因为编译者有专业的支撑,又有做编辑的经验,所以整个专题学理性和可读性俱佳。

上次出差,本打算回京前转道上海做一个采访,因为受访者临时有事而改期。现计划8月3、4日到上海,以完成这个采访,并参加上海华侨基金会和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做的“乡村教师飞翔计划”的活动。如时间允许,准备到南通参加凌宗伟校长他们组织的“学校文化发展”论坛活动。《教师月刊》是该活动的支持媒体之一。

下午接21世纪教育研究院电话,邀约8月3日下午参加他们为将于10月份做的一个活动而举行的讨论会。前几天,王丽老师就这个活动与我作了电话交流。感谢他们的信任。

21世纪教育研究院是杨东平教授领衔的一个民间教育研究机构,聚集了一大批热心的教育学者和教育公益人士,这些年来做了很多有益于中国教育的事情,值得景仰。

这些天还必须完成的事情就是第9期的“卷首”。题目已经想好了:这个时代的教育困境。今年的“卷首”,都引用去年同期杂志“卷首”的某一句话。翻开去年第9期杂志,发现“卷首”的题目竟然是“这个时代的教师”。真是太巧了。

从整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来审视当下的教师文化、教育文化,是非常值得做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愿这期的“卷首”,能写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来。
29#
发表于 2011-8-23 19:17:32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时代的教育困境


林茶居



题引:人总是处于变化当中,总是与世界、与其自身的生活、与这个时代,发生着复杂的交互关系。关注、把握这样的变化,实质上是对教育本质的体贴,是与教育本真的拥抱。当你注意到这种变化的时候,你不一定就会把事情做得更好,但至少可以防止你的工作变得更糟。(引自本刊2010年第9期“卷首”)



“7·23”甬温线动车追尾惨剧发生后,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主义”取向,彻底露出了狰狞的嘴脸,并作为一个社会问题迅速成为公众声讨和宣泄怨气的对象。

曾看过一个笑话,说某地交警部门在高速公路上立了一个警示标语:“谁开得快,谁死得快”。多么可怕,笑话中的公开诅咒变成了我们身边血淋淋的现实!

速度主义最大的问题是违背规律。与之相伴相生的,是一种叫作“锦标思维”的东西,即一切都必须“跑在别人前面”,最好是“世界第一”。在这个过程中,这种锦标思维会逐渐制度化为“锦标文化”,它通过各种手段,诱导人们以之为荣,并对之顶礼膜拜。纠缠其中的,还有对广场效应的热衷:必须上规模,必须产业链,必须区域化……

这一切的背后,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利益驱动。在不同程度上,每一个人都被其所裹挟、绑架和修改——有的甚至被连根拔出,不仅失去了身体的重心,连灵魂的居所也不知所向。

在这个时代症候群的影响下,我们的教育也一派山头林立,旗帜纷飞;三两天就出现一个新的概念,五七日就产生一种新的模式——有人谓之百花齐放,百舸争流。于是,河岸聚满取水的人,他们现取现喝,而不管水的源头在哪里,也顾不上考虑此水是否适合自己。

在这股“潮流”中,有多少顶着“改革”名义的“大跃进”?有多少打着“学习先进”旗号的“跟风”?

这样的情况我们见得还少吗——开始时一哄而上,结局是一哄而散。

这种现象所产生的恶果之一,就是教师对教育改革逐渐失去信任和信心,自身的专业发展慢慢失去动力和后劲,从而堕入更为严重的“路径依赖”,即回到原地,并变得固执。

我一点也没有否定“实验”、“探索”、“尝试”的意思,改革也好,重建也好,提速也好,总需要一些先行者。只是,不管以怎样的方式、速度和规模“先行”,从大的方向说,都必须符合规律,关切人性;就教师而言,则应该是“与我有关,对我有用”;而其最本质的指向,是真正有益于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他们不仅在学业上获得进步,更在心智方面得到爱与尊重的浸润。

一定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一列列“教育高铁”,带病上路,沿途又缺乏完善的预警系统和安全保障机制……
30#
发表于 2011-9-6 15:31:20 | 只看该作者
==欢迎林茶居先生到《教师之友网》推介《教师月刊》。
   《教师月刊》和《教师博览》是我最喜欢的两本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20:56 , Processed in 0.06304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