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注册本网站会员,必须实名!填全相关信息以便查证!否则,一律删除!!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1 17:21:05 | 只看该作者
★★★=理性对待开放的社会性论坛发布的信息------由两个帖题说起






1,两题:
             甲:《某市某区某中学学生星期五上午离奇死亡在学校》[某网民以网名在17日发帖]
              乙:《某中学学生在上学途中死亡》[某网民以网名在18日发帖]

2,所指,均为同一件事。网民‘围观’跟帖者众。

3,前题意在说明‘事实’‘为学生星期五上午离奇死亡在学校’;后题意在说明‘事实’为‘学生在上学途中死亡’。

4,开放的社会性论坛发布的信息极为自由,因此,应该理性判断,‘围观’时谨慎发言。

5,《教师之友网》是公益服务的专业网站,一直倡导实名发帖,言责自负。

     
  在《教师之友网》发布‘教育新闻’,必须实名,自领文责,为所述新闻事实的真实性负责。

         《槐荫学苑》所发‘教育新闻’,我们不敢转帖。因文图作者均为网名,无人领责。

6,文例
http://xnjyw.5d6d.com/thread-39571-1-2.html
               图文作者为三汊学区李学高先生,注册信息全真。

              
http://xnjyw.5d6d.com/thread-39831-1-1.html
              文字作者为祝站学区余国辉先生,摄影者祝站姜窑小学程飞老师,新闻事件的相关资料正在进一步完善。

               
http://xnjyw.5d6d.com/thread-39836-1-1.html
               山西《语文报》编辑梁朱杏先生尊重本站严管方式,实名注册,手机确认注册信息;该社好几位编辑都借助本站约请作者,组稿选稿。

            
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php?tid=39758&extra=&page=1
           市教科院教研员萧显军先生 借助本站发布教研信息,与纸质文件通知配合。

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php?tid=495&extra=&page=1
2008年4月13日,本站开通只有33天,车站中学优秀数学教师殷菊桥老师即实名注册实名发表一篇谈数学论文撰写经验的长帖。
22#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2 09:33:31 | 只看该作者
开放的社会性论坛的匿名帖,也有自由表达民意扩展言路的独特价值


文例: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1459915.html
孝南教育界网民以网名发出。注册时间为0小时,显系马甲。内容则属于古之言官谏表今之工作建议。读完全帖,只见忧怀与善意,并无调侃与恶意。

类似这样的进言,大约是不便,也少有人敢当面向领导表达的。

孙中山先生有啥思想,我不大了解。他说过的一个句子我记得:‘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季超不谙顺逆之道,也不屑揣摩上意,实名作此移动链接,表示曾认真看过这个匿名帖。

由此也得出与前几楼不相同的观点:


-------并非所有的网名[即匿名]帖都不值得重视与采信;
-------网民选择网名发帖,也有各种各样的主动选择或情非得已的理由,我们尊重他人的自由。

《教师之友网》为公益服务本职工作的专业平台,仍提倡实名注册实名发言。
2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 23:24:10 | 只看该作者
http://zgjypl.5d6d.com/
中国教育评论网

http://cnier.ac.cn/
中国教科院

http://www.jyb.cn/
中国教育新闻网
24#
发表于 2011-12-16 06:50:39 | 只看该作者
如果知道名字,是可以帮忙修改一下的 ~!
25#
发表于 2011-12-19 13:38: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乐老朽 于 2011-12-19 18:17 编辑

我支持杨本成同志的建议!
     我真诚希望《教师之友网》办成孝南教师的精神家园!
     让孝南教师在这所精神家园健康成长!



                                                   肖港路西小学 乐少安
26#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17:16:04 | 只看该作者
九部门启动深入整治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专项行动2012年02月27日

来源:新华网
非”办、工信部、公安部、文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工商总局、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九部门27日下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在全国深入开展整治互联网和手机传播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专项行动。
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外宣办、国家互联网信息办主任王晨在会上作了动员讲话,全国“扫黄打非”办等部门负责同志对本系统积极组织开展专项整治工作提出了要求。
王晨在讲话中强调,整治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关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各地区各相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发展健康向上网络文化的重要部署和中央关于互联网建设、运用、管理的方针政策,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净化网络环境、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指示,按照抓源头,打基础,切断利益链的要求,加大网络执法力度,集中清理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中的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严厉打击传播网络淫秽色情违法犯罪活动,坚决切断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传播的利益链条,全面净化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环境,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
会议指出,自2010年12月整治互联网和手机淫秽色情信息云南现场经验交流会召开以来,各地区、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认识到位、思想重视、行动迅速,持续开展了整治打击网上涉性用品药品非法信息、非法网络公关行为等一系列专项治理行动,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蔓延之风得到有力遏制,网络环境明显净化。但是,整治互联网和手机淫秽色情信息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任务。近一个时期,一些网站传播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的问题又有所抬头,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裂变式发展,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传播形式和渠道更加复杂和多样,并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新动向,必须针对整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传播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深入整治专项行动。
会议提出,这次专项行动的主要任务是,大力整治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集中、人民群众反应强烈的网络传播重点领域,坚决关闭严重违法违规网站、传播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的微博客、社交网站和即时通信群组账号,查处传播网络淫秽色情的大案要案,依法严惩违法犯罪分子,依法查处少数为淫秽色情和低俗网站提供代收费的企业,查处少数在淫秽色情和低俗网站投放广告和为其宣传的广告联盟,清理整顿违法违规接入服务商,进一步加强网站备案、审批、接入管理,督促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接入服务企业、域名注册管理和服务机构落实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制,进一步建立健全防范和查处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长效工作机制。
会议部署了加强网上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管理、严厉打击互联网和手机淫秽色情违法犯罪、广泛发动社会公众监督举报、形成打击网络淫秽色情强大舆论声势等七项重点任务。此次专项行动自3月初开始至8月底结束,历时6个月。
会议由中央外宣办、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副主任钱小芊主持。全国“打黄扫非”工作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新闻出版总署党组副书记、副署长蒋建国,工信部副部长尚冰,公安部副部长张新枫,文化部副部长励小捷,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黄丹华,工商总局副局长甘霖,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出席会议。(记者孙明泉光明网记者蔡琳)
27#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9:41:17 | 只看该作者
我国大众传播低俗化现象透析
孙宜君 孙飞
     中国大众传媒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①,它在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获取信息与休闲娱乐等需求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伴随而来,大众传播低俗化现象也日益严重,低俗之风呈不断蔓延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众传媒的公信力,对我国传媒业的健康发展也形成了阻碍。因此,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遏制大众传播中的低俗之风,对大众传播低俗化现象加以治理。
一、大众传播低俗化的表现形态
大众传播低俗化现象主要是指大众传媒在传播活动中放弃自身社会责任,而“对受众中存在的低级趣味的倾向、情绪和要求等迎合,也即对受众低浅层次审美情趣乃至官感刺激的迁就,其传播的功利性和商业性往往很强。” ②如炒作明星绯闻、迎合猎奇心理、专重感官刺激、渲染色情暴力等种种现象。现在有句流行的话形象的描述出低俗化给广大受众的印象:“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端庄”。③大众传播中的低俗之风,已与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不良广告一道被公众列为传媒业的“四大公害”之一,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谴责。
在我国的大众传播中,虽因广播、电视、报刊等信息传输方式不同,低俗化现象的表现方式、程度也各有差异,但总的来看,大众传播低俗化的表现形态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极力渲染暴力,过度追异猎奇。有部分媒体在报道中对抢劫、凶杀、强奸等报道津津乐道,热衷于血淋淋的细节描写,采用大标题、大图片,以求最大限度地刺激读者感官。如,某市报的“社会版”刊出的五篇稿子中,有3篇死人,2篇案件,题目更是“血淋淋”:“‘仇富’酿成灭门惨案”、“14岁少女怀孕,扯出两起强奸案”等。对于离奇古怪、荒诞不经的事情,也是部分媒体“偏爱”。南京某报刚刚刊登题为《千年木乃伊怀孕》的文章,称埃及的一具超过3000年的女木乃伊出土不久后怀孕,北京一报又花不小篇幅报道某家养的鸽子怀胎几月生出“狮子”一文,接着山东某电视台又报道了一小猪头上长角的奇闻。④ 荒诞无稽的消息满天飞,无聊新闻到处传,成为一些媒体的常态。
2、以“性”为卖点,专打“擦边球”。有少数媒体为了提高发行量或收视率,拿“性”为卖点专打“擦边球”,以追求“眼球效应”。比如,某出版社将清代李渔的作品《闲情偶寄》分三册重新包装推出,竟分别冠以“春光乍泄”“妖颜惑众”和“女人好色”的艳名。打开一些知名的网站,如 《〈孤恋花〉剧照曝光 萧淑慎露点演床戏图 》、《我的妓女生涯》、《女博士的风流韵事》、《一夜情调查实录》、《舌吻搞定新情人》等网页标题赫然在目。翻开某些报纸,可见《爱美喜欢穿超短》、《小S公开谈性事,与妈妈交流哪种姿势最爽》等文章。缺失了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从而使报纸成了无聊低俗的畸形新闻的传播者。
3、炒作明星绯闻,流露低级趣味。对于“明星”新闻的追求,成了国内媒体吸引受众的一大“成功”绝招。因而有少数媒体常采用非常手段,甚至通过偷窥的方式,把注意力集中在明星的绯闻、丑闻、诉讼和琐事上。于是乎在部分网站和报纸的娱乐版可以看到这样的新闻:如 《刘晓庆两私生女亮相 》、《“皇阿玛″逼迫女歌手性交易》、《“豪门荡女”希尔顿订婚》,《林志玲“脚踩两只船”被告》等。如今许多电视娱乐节目也是非“星”莫属。“男星装腔作势、油嘴滑舌笑不出来硬挤笑女星头发五颜六色、怪模怪样衣薄如蝉短露肚脐。‘星’们勾肩搭背称兄道妹游戏时技能欠缺竞赛时知识匮乏答题时东扯西拉诸如此类的表现实在叫人难以恭维。”⑤
4、推崇奢靡生活,鼓动“时尚”消费。国内有些媒体热衷于对豪宅、盛宴、名车和其他奢侈品的炒作。于是所见报道是:东边“王府”开盘,西边奔驰抢购,南边是豪宅别墅,北边蟹宴开席,热闹极了,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与之相呼应,许多媒体半真半假长篇累牍地刊登极致之消费(一桌宴席动辄上万元),斗富之快事。畸形的消费、堕落的价值观被广为传播,引得世人竞相向钱看,以为斗金折腰为荣事,并誉之“现实主义”,实际鼓吹的是享乐主义。
5、漠视苦难死亡,缺少人文关怀。少数媒体在报道中漠视苦难,轻薄死者,全然没有同情心和人文关怀。如南京溧水县一行人被车撞倒,当场惨死。当地一家媒体的新闻标题竟然是《骑车人“中头彩”惨死》。不久,该媒体又以《公交车轮从头越》为题,报道了一男子惨死的悲剧。媒体如此“不人道”、“无关怀”的姿态,早已引起公愤,但媒体从业人员似乎并不自觉。 更有甚者,对于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遇袭和俄罗斯地铁人质事件,竟有电视台在节目里号召观众用手机短信竞猜死亡人数。
6、戏说经典佳品,亵渎先贤形象。前几年戏说之风在古代题材的影视作品中颇为盛行,近年又浸染到了红色经典题材作品。在有些版本的戏说里面,原有人物形象和各种人物关系都变了。“《沙家浜》里的郭建光成为强好民女的坏蛋,阿庆嫂成为卖身取宠的荡妇;《林海雪原》中的杨子荣成为一身匪气的土匪;烈士江姐也变成了‘一支出墙的红杏’。亿万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具有祟高地位的革命先烈被糟蹋侮辱得完全不像样子,而在一些人眼里,这正是人性的复归。”⑥
7、广告用语粗俗,给人不良暗示。有些媒体广告用语粗鄙庸俗,画质低劣;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儿童广告成人化,名人广告泛滥化;女模特衣薄如蝉,扭捏作态,骚首弄姿,追求性刺激和性挑逗;丰胸、美乳、减肥等类广告大量出现裸露女性乳房的镜头;口含片广告竟与“亲嘴”联系起来,象“用了XXX,从里到外都舒服”、“饱暖思什么——猜猜看……”等,这样的广告词更给人以庸俗无聊的不良“暗示”。
二、大众传播低俗化的不良影响
近些年来,日趋严重的大众传播低俗化现象不仅制约了我国传媒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并且危害很大。
首先,社会公众知情权受损,造成公众利益被侵害。传播学家库柏曾提出一个“知情权”的概念。其基本含义是:公民有权知道他应该知道的事情,国家应最大限度地确认和保障公民知悉获取信息(尤其是政务信息的权利 的权利。然而在低俗化之风盛行的媒介环境中,这项职责往往难以履行。低俗化的大众传播把信息报道的重点放在了那些无关紧要、琐碎的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上,占用了宝贵的版面和频道资源。而那些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新闻却被放在了次要位置。如有关公众利益的,如住房制度改革、劳动权利、生态环保、高新科技、行业危机等方面问题很少得到报道重视。即便有相关的报道,也会被淹没在诸如性、丑闻和暴力犯罪之类的报道之中。公众的注意力往往被从重要的事务上引开。传媒一味迎合受众的娱乐口味而忽视社会的重大事件,实际上造成了对公众利益的损害。
其次,应负的社会责任淡化,造成媒体公信力下降。媒体的社会责任是社会对媒体的要求,是媒体必须承担的。因为媒体担负着引导社会舆论,提升公众知识和情趣,甚至是教化的功能。客观公正、导向正确、遵纪守法、诚信服务、树立在社会生活中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是媒体应负的社会责任。而大众传播中低俗化现象不但使传播导向上出现偏差,而且常报道耸人听闻的煽情新闻、无中生有的男女情事、虚构暧昧的情节等,不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事实,媒体淡化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这种情况在网络传播中显得尤为严重。根据央视2003年在网上做的“网络媒体社会责任网民调查问卷”统计显示,在10348位投票者中,认为目前中国网络媒体基本承担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占55.4%,基本没有承担的占30.6%,没有承担的占8.24%,只有5.68%的网民认为其已经承担了社会责任。⑦ 媒体公信力是与媒体的诚实、信誉、骨气、与公正无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大众传播中低俗之风盛行,媒体淡化了应负的社会责任时,媒体公信力自然就会下降,受众就会对媒体失去信任感。
第三,导致社会公德的沦丧,造成媒体从业人员价值观念变异。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社会公德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对于创造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具有教育、传递文化和宣传社会公德功能的大众媒体在低俗化传播过程中,大量的报道充斥着暴力、色情等低俗的内容,这样的虚假、颓废、低俗的信息,势必会污染人们的思想,不断地影响、限定和修改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使人们的社会公德丧失。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媒体从业人员的价值观也发生变异。过去从事媒体工作被视为一份事业,如今有人已看成挣钱生存的途径;有人以往揭露社会丑恶、为人民鼓与呼为己任,现变成只想多得点稿费。以上这仅是看得见的表象,而更深入的是他们对于社会的理解、对正确与错误的思辨、对传统价值观念的理解正在发生悄然的变化。令人担忧的是媒体人员自身价值观念的这种变化,会通过信息传播影响着受众。
第四,混淆了是非界限,对青少年健康成长造成较大负面影响。影响青少年成长的主要因素有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而在社会环境中媒体又是其重要的因素。随着我国开始进入信息时代,媒体也越来越发达。目前80%左右青少年都是网络使用者,图书报刊消费群体中青少年也占较大比例,青少年平均每天要看相当时间的电视节目,而他们本身也正处在一个求知若渴的人生阶段,这些都表明媒体必然成为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因素。优秀的、高雅的媒体文化能够引导和激励青少年健康成长,而低俗化的媒体信息则能破坏民族的传统文化,扭曲社会的道德观、价值观,混淆是非界限,从而给青少年的成长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大众传播低俗之风中暴力、色情内容的传播已成了青少年暴力犯罪和性犯罪的重要诱因。据一篇名为《115名死刑犯的童年》的论文统计,在115名死刑犯中,受到黄色毒害的居然有103人,比例高达90%。⑧
当然,以上这些还只是较极端的例子。大众传播低俗化对青少年更广泛、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还在于对青少年审美观和价值观的改变。具体表现为他们的审美情趣变得低俗,古典、严肃、优美的文学艺术受到冷落,通俗浅薄的文学作品在青少年中流行,艳情小说、流星花园成为时尚;他们不再赞同含蓄古朴、而追求露骨的男女性爱和金钱关系;他们崇尚享乐主义、颓废主义的价值观念。不少的青少年对生活的适应性大于批判性,对现实生活中正义、道德的事物采取冷漠的态度。媒体的低俗之风很容易把青少年引上人生的歧途。
三、大众传播低俗化的产生原因
每一种社会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存在, 大众传播低俗化现象也不例外。它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受欧美传媒低俗化传播趋势的影响。近些年来,欧美传媒业信息传播一直呈低俗化趋势。默多克说:“如果报纸的格调低一点,读者数量就会多一点。”他坚信“性、体育和比赛”是报纸热销的三大要素,更是传媒赢利的利器,一股奇异的传媒低俗之风席卷世界传媒业,默多克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根据美国新闻工作协会对美国16家重要媒体新闻报道进行对比研究,发现1979年传统的硬新闻与娱乐性新闻比例为32%比15%,而1997年这个比例为25%比40%。90年后期,美国传媒狂炒辛普森杀妻审讯案,戴安娜王妃以及克林顿总统的绯闻案,成为传媒低俗化的三大标志性之作。《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总编辑James Fallows披露,在他统计的哥伦比亚电视网时事节目《60分钟》播出中,超过三分之一是名人访问、娱乐报道或揭露丑闻,而真正严肃的政治内容不足五分之一。我国大众传播中出现的低俗化现象,正是受到了欧美传媒低俗化发展趋势的影响。
第二,受当代社会转型和文化背景嬗变的影响。世纪之交,中国社会进入了最深刻的社会转型期。在社会转型中,一时间,物欲横流、价值失落、道德失范、行为失准,个人主义极度膨胀。与社会转型相应和的是大众通俗文化的风靡于世。“‘大众通俗文化’是远离意识形态、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它摒弃‘严肃’、‘神圣’、‘深刻’等累人的意义,它消解价值、消解意义,追逐平面化、零散化和享乐化,关注当下、关注个体,人们自然趋之若鹜”。⑨ 由此,转型中的社会、文化因素,使得受众中产生了接受大众传播低俗现象的可能,也为迎合部分受众欲望的低俗化大众传播造就了市场。
第三,某些媒体在走向市场过程中,盲目追逐经济效益。大众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诱人的市场利益的驱动和操纵下,有不少媒体把新闻信息当成商品来传播,强调媒体传播的经济属性。媒体一味地迎合受众、寻找卖点,信息传播低俗化现象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第四,政府部门对社会、文化娱乐信息传播监督的弱化。“我国的媒体一向是被视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是舆论宣传的工具,我们也可以看到,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主流媒体,都受到党和政府的严格约束。但我们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党和政府的管理着重于新闻节目,特别是严肃的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等。但政府对社会新闻、娱乐新闻的监督却是薄弱的”。⑩ 正是由于政府管理的弱化,或者说是默认,才使媒体传播从娱乐化逐步走向低俗化的。
第五,媒体对受众娱乐消费心理的一味迎合和迁就。“不论人们的社会角色、实现方式如何,一般而言,人们接触大众传媒乃是由于他们预期媒介可以帮助他们满足某些需要。”紒紜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社会的节奏加快,繁忙的工作之后,缓解压力成了人们的首选,受众娱乐消费心理增强。低俗的娱乐性的新闻或节目由于显得比较的轻松、趣味、刺激,人们为了能满足自身的休闲放松需要,这类节目便成了人们的主要消费品。媒体为了争取受众,对受众娱乐消费心理的一味迎合和迁就。这样,各种低俗化的内容也就找到了传播的市场。
第六,媒体从业人员社会责任感和思想素质的淡化。媒体工作者作为传播链环上的第一把关人,对信息的选择和传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大众传播中低俗化的产生就和媒体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和思想素质有很大关系。过去,媒体从业人员作为党和政府的新闻工作者,必须承担起媒体的社会责任。而由于媒体改革,特别是力度最大的纸质媒体,其各类晚报、星期刊、都市报,以市场经济产物的面目纷纷出笼,政府对其的约束少了,这些媒体所必然具有的社会责任感仅以记者、编辑、总编心目中依然存在的社会道德和社会良知来维护,而来自外部的和受众对其压力就目前来说是不大的。另外自负盈亏的经营体制要求每一位新闻从业人员都要与自身所工作的媒体有一种共存亡的责任,这样如何能够扩大发行量,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就变成了媒体工作者要千方百计思考的问题。当社会责任感的承担和现实利益的诱惑面临抉择时,有些媒体就选择了现实利益。媒体从业人员社会责任感和思想素质的淡化,必然影响着信息传播也影响着受众。
四、大众传播低俗化的应对策略
大众传播的低俗化现象就像瘟疫一般,如果任意蔓延下去,不仅会败坏社会风气,而且会祸害国家和民族。所以消除大众传播的低俗化现象,抵御媒体低俗之风,既是当务之急,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应采取相应策略和有力措施做多方面的努力。
首先,加强对大众传媒工作的领导,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众传媒是我国影响最大的舆论工具,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所以必须加强党对大众传媒的领导。党对大众传媒的领导不仅体现在组织人事方面,更重要的是思想和方针方面,即坚持何种舆论导向的问题。事实表明,凡是那些低俗之风盛行的地方,舆论导向肯定出了偏离,而坚持了正确舆论导向的地方,就能抵御低俗之风的蔓延。
其次,强调传媒职业精神,牢固树立媒体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意识。传媒职业精神是将传媒作为一种专业的意识,它的内涵包括对传媒职业责任的认识,以及对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的理解等。传媒职业在社会分工中担负着特殊的社会职责,它是以传播手段向社会与公众提供信息及其他各种服务,从而实现影响社会、引导舆论的职业。媒体的社会责任是社会对媒体的要求,是媒体必须承担的。要消除媒体低俗之风,媒体从业人员就应牢固树立社会责任意识,真正负起“把关人”的信息传播职责,以真实性、及时性和是否符合社会公众利益为信息选择和传播的标准,切实把低俗的信息内容拒弃在大众传播渠道的“门区”之外。
第三,强化政府对媒体的监管力度,发挥行业自律的作用。要抵制和消除媒体传播低俗化现象,党和政府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强化监管力度。同时要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的作用。行业自律就是要加强行业内的监督。在这方面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成功的经验。我国对此也展开了一些工作。如,早在1991年,全国记协就制订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后又制订了《中国报业自律公约》、《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2004年,42家中央和各地媒体的代表在北京聚会,讨论消解低俗化的对策。要低御媒体的低俗之风,我们应当进一步在行业自律规范建设及完善监督机制上下功夫。通过行业自律,不断纠正媒体传播中出现的低俗化之风,建立传媒业的良好社会声誉。
第四,增强对受众媒介素养的培育,提高其鉴别和接受信息的能力。“媒介素养,就是指如何来有效地选择、利用、鉴别媒介的一些基本知识、技能和素质,使外在的丰富性的内容为我所用,而有效地鉴别和拒绝那些跟自己的志趣不和的那些内容。”紒紝矠受众是信息的最终接受者,所以受众的媒介素养如何对于抵制不良信息侵蚀尤为重要。现在,我们在采用加强监督和媒体自律等方法遏制媒体低俗之风的同时,还应通过媒介教育着力提升受众的媒介素质,指导受众用批判的态度去接触和分析广播、电视、报纸等传媒信息,帮助受众提高鉴别低俗信息的能力,从而使受众在获知现代传媒传递的丰富信息时,自觉抵制和拒绝低俗信息的干扰。
第五、整治大众传播机构,建立一套较为活跃的大众传媒批评机制。从实际情况看,大众传播低俗现象较为严重的大都出自地市级或县级的小台或小报。一些小台或小报在传媒市场竞争激烈压力下,为生存考虑,不惜铤而走险,违规进行低俗甚至虚假的信息传播,以吸引受众和广告客户,以赚取维持生存的资金。对于这样的小台或小报应坚决予以关停,或者进行整顿、合并,走集团化的道路,使我国的大众媒体规模和总量得到适当的控制。同时,为了很好地监督媒体,应建立一套较为活跃和公正的传媒批评机制。这一机制包括传媒受众调整机构、监督机构、专业性报刊、评论人才与评论机构等,对各个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信息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评判和监督,从而引导并督促其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大众媒体的信息传播状况,事关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面貌与文化生命。因此,我国媒体应该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克服大众传播中的低俗之风。
(作者分别系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新闻传播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新闻传播系研究生)
 
注释:
① 据统计,我国报纸种类已超过1000种;期刊杂志近7000种;有地市级以上广播台310多家、电视台360多家左右,共开办广播节目2000多套、开办电视节目2100多套;我国网民数量已超过1亿人。
② 孙宜君:《论中国电视传播中媚俗现象及治理》,《中国电视》2004年8期。
③ ④ ⑧ 刘琼、林晓:《媒体又现媚俗“三招数”》,《人民日报》 2004年12月10日。
⑤孙宜君:《电视娱乐节目亟待提高文化品位》,《现代传播》2003年 第3期。
⑥ 刘祖禹:《谈抵制媒体低俗之风》,《新闻实践》2004年第5期。
⑦ 张念庆:《网络媒体应承担起舆论引导责任》, http//finance.sina.com.cn 北京青年报。
⑨ 田文生:《大众传播媚俗化倾向评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年第3期。
⑩ 朱伟中:《我国大众传播中的低俗化现象探析》,2004年12月30 http//www.zeview.com/index.php﹖option=com_con _tent&task=view&id=214&Itemid=52
紒紜矠沙莲香:《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66页。
紒紝矠张志安:《媒体素养教育,为成长撑把保护伞》,《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5年1月20日,第三版。
28#
 楼主| 发表于 2012-3-4 10:10:03 | 只看该作者
★★注册本网站会员

必须实名!

并填全相关信息以便查证!

否则

一律删除!!


==本网管约定即日起实行!

                                     2012。3。5。
29#
 楼主| 发表于 2012-3-4 11:50:05 | 只看该作者
                 告     白

      我站已将[自由注册]改为人工审查后才放行注册会员发帖权!

      也就是说:即或您用网名注册‘成功’,也只是[待验证注册会员]状态,不能发帖!

     重申本站网管约定:请您实名注册,填全注册信息!

        否则,对不起,一律删除。






                                                    公益服务教育文化网站《教师之友网》
                                                                      2012。3。5。
30#
 楼主| 发表于 2012-3-5 11:13:26 | 只看该作者
http://zgjypl.5d6d.com/redirect.php?tid=334&goto=lastpost#lastpost

http://zgjypl.5d6d.com/redirect.php?tid=334&goto=lastpost#lastpost

由管季超创办的《中国教育评论网》也于今日作出相同的网管约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6:43 , Processed in 0.10676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