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教研组案例[转帖]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1-9-12 11:11:08 | 只看该作者
时间:5月16日

内容:“课堂流行语”的剖析

1、“美美地读”是一个什么要求?应该读到什么程度才算美?模糊不清。

2、“把感情送进去”让人容易认为感情之外加的。

3、“我说清楚了吗?”让人觉得做作、别扭。

4、“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学)”学生到底学会了哪些方式,稀里糊涂之下,它能选择什么方式?走过场而已。

5、“读书的最高境界是把一本书(一篇课文)读成一句话。把一本书:一篇文章读成一句话,不就是类似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吗?

6、”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类似名人名言有许多,为什么只会说这一句呢?

7、“让我们跟随着作者走进”真正走进文本,走进故事,走进人物内心,是需要引领学生进行体验和想像。进行深入思考,认真推敲的。

8、把“学生”称“孩子”,内心深处就根本没有师生平等的意识。
22#
 楼主| 发表于 2011-9-12 11:11:39 | 只看该作者
时间:5月23日

主讲人:杜艳

内容:七单元备课

1、《太阳是大家的》会写4个生字。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一面五星红旗》会认五个字,会写13个字。体会人物内心情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对国旗的尊重和热爱。

3、《卖木雕的少年》会认11个字,会写14个字。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词语。通过人物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木雕少年的友谊。

4、《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培养默读能力。读懂课文内容。

5、《园地七》口语交际:目的引导学生,关注国际大事。自由表达。积累词语。
2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16:17:47 | 只看该作者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语文“工作坊”草根研讨实录及思考 



丁卫军
近年来名叫“工作坊”的培训方式开始应用于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培训中,深受专家、教师的欢迎。“工作坊”式的培训,简而言之就是参加培训的教师不仅要听专家讲,而且还要讲给专家和同行们听;不仅要观摩别人上课,更要自己备课、讲课让别人观摩。通过个人阐述、集体讨论、专家点评、反思矫正等,让培训教师们对课本、对教学内容、对教学方式等都有全新的认识。2011年8月26日,江苏省特级教师、通州小丁语文学习坊主持人丁卫军老师、全国中语“十佳教改新星”南京外国语学校柳咏梅老师,来到镇江市丹徒区上会中学,与语文组老师围绕文本《那树》进行了一次教材解读与设计的“工作坊”式的培训。
【互动描述】
吴春华:今天我们上会中学、宝堰中学、西麓中学的语文老师团团围坐在一起,进行一次教材研读与设计的研讨。特别荣幸的是我们请丁卫军老师和柳咏梅老师,区教研室教研员赵宏华老师,跟我们进行一次工作坊式的培训。以往我们在研讨中,都是各人根据自己事先拟定好的发言稿,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看似热闹,其实还是各说各的,没有碰撞,没有争辩,只是信息的简单重复、叠加,没有质的提升与飞跃。相信今天我们敞开胸怀,和同仁交流,聆听专家的点拨,每个人的感受会更真切,会更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得到一种提升。下面我把时间交给丁老师和柳老师。
丁卫军:我们这次的工作坊式的培训(我习惯称之为“学习坊”)是现在很多高校进行骨干教师培训采取的一种形式。目前我们语文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是:教学内容的确定。《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学习》等主流刊物围绕着教学内容,分文体进行教学内容的确定研讨。王荣生教授、李海林先生等专家推动着这样的研讨。我一直认为,文本解读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师进行自我修炼的第一要务。今天我们先请上会中学的语文老师一起来交流对《那树》这个文本的解读和教学的设想(也可以说说你在教学中将提出一个怎样的核心问题),然后再请柳老师谈谈她的解读。

燕:
那我先来抛砖引玉!《那树》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但是我更喜欢将它当作小说来解读。《那树》写的是一棵树的命运,标题中的“那”,只是一个远指代词,所以,我认为那树注定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那”指代的内容很丰富,那是一棵坚固稳定的树;那是一棵沉默的树;那是一棵无私奉献的树;然而,那更是一棵“作徒劳无功的贡献”的树;那更是一棵被人屠杀的树;那更是一棵由繁荣逐渐走向灭亡的树。透过那棵树,我们可以看到树乃至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日益异化的过程。我认为可以分三个阶段:和睦、崇拜——疏远、厌倦——决裂、杀戮。
人与自然的关系究竟为何异化至此?有人认为这是钢筋混凝土的罪过,尤其初三的学生,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非此即彼。其实王鼎钧也并无反对现代文明的意思,况且人类文明的进程是历史的必然,是不可挡的。人类只有同时拥有“那树”和“钢筋水泥”,才能保障人类文明的良性发展,可持续性发展。
丁卫军:杨老师进入到文本里去了,文题中的“那”字儿触发了她对文本部分内容的思考,以一个“那”字来提挈她的整个教学设计。另外呢,她更多地从树的哲学意味和悲剧意味以及它的象征性——树与人、与人类,人与自然,人类文明的发展的角度,联系我们现实生活作了一些拓展。在整个教学设想中,杨老师讲了避免一种非此即彼的二元论的思维方式,来辩证地引导学生看待文明发展中的一些得与失的问题。其他老师对这个问题是怎样看的呢?
柳咏梅:如果是定位在小说教学,得找个切口进去。杨老师,这篇文章的教学你从哪儿进去呢?从“那”字怎么带学生进去?如何设计一个主问题?

燕:
我的核心问题是“那树”中的“那”是一个代词,既然是代词就有所指有所代,设想让学生通读全文,说说“那”所指代的内容究竟是什么?需要说明的是:我是把它当作小说来解读,但是当作散文来教学。

利:
我很认同杨老师所说的,作者王鼎钧在这篇文章当中“那树”似乎没有一个清晰的形象,没有一个明确详细的叙述,但是那树在我心中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编者把《那树》编入到人教版以生命为主题的单元。读了文章后我个人的看法是以树情人情的悲剧为切入口进行教学设计。
王鼎钧先生说:“文明砍伐了丛林,却盖起不见天日的大厦;文明驱走毒蛇猛兽,却制造市虎;文明消灭瘴疠瘟疫,却散布原子尘”他对文明和自然的思考、感悟应该是写作《那树》的初衷。文章在极具表现力的文字中浸透着现代文明对自然界宝贵生命的无情虐杀的痛惜和斥责。树的悲剧恰恰折射出人类文明进程中一种道德的缺失,突出了人们道德的一种忽略、沦丧、泯灭透过树的悲剧我觉得看到更多的是人的悲剧。
九年级的学生对此应该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所以我的教学设想是以“在那树被毁灭的过程中,谁更悲剧?”这样的一个切入口来进行教学设计的。
丁卫军:付老师,我在听的过程中,你把点落在“情”字上,树情和人情,或者说树的悲剧和人的悲剧既可以是两条线,也可以是两条线合二为一的。

利:
但我觉得应该是由树的悲剧到人的悲剧。
柳咏梅:付老师切入的角度非常好,树情和人情,树情和人情是核心的问题。这篇课文确实是人教版九下生命单元的,所以我们在理解文本的时候可能还得看编者的意图。编在生命单元,但是我们在看那棵树的时候,是再现那棵树的生命过程呢,它的悲剧呢,还是一种对生命价值的判断?我想首先就是对这样一种生命的敬重,还有如何去评判一种生命的价值。这可能也是我们要考虑的,因为它放在生命单元。
丁卫军:确立单元意识,课程意识!除了上会中学的老师,还有另外两所学校的老师,刚刚拿到文本,第一感觉如何?谁来谈谈?

明:
我个人感觉写城市化的进程当中传统文化有被破坏的现象,作者流露出的心绪也很复杂,既有无可奈何,也有一种感慨怀念。换个角度来讲,作者的感慨更多的是对城市化,对人类文明是持一种否定的态度。我阅读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样。
丁卫军:这是你读了这个文本的第一感觉。我们揣测一下,初三的学生在拿到这个文本以后,他们会有怎样的看法?
赵宏华:我估计,学生第一感觉就会是人与自然,好像应该和谐相处。
丁卫军:我感觉就是学生可能会带一点概念化的东西。所以刚才付老师在谈从“情”字儿切入的时候,就是打破学生固有的概念化的一些东西。再延伸开去,学生不可能想到人类文明发展的这样一个高度,他们可能还只会浅层次地谈到环保问题。
孟冬兰:我解读的时候是把它作为一篇寓言来解读的。既然是寓言,那么这个里面所写到的事和物,都应该有它的寓意。这里面最鲜明的形象就是那棵树,这树我想它就代表了自然。
另外,我觉得这里面蚂蚁的形象,是要好好分析和解读的。我觉得是蚂蚁用来象征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文中的“黑斗士”,其实也是写我们人类。我觉得作者的寓意应该是很明了的,我们人类也就是地球的寄生虫,应该跟蚂蚁跟树一样,应该和谐相处。
丁卫军:我总感觉你好像把蚂蚁放大了,这个寓意可能还值得推敲。孟老师,你刚才的几个选点很不错,但是你怎么从整体上来把握这个文本呢?
孟冬兰:我也是跟杨老师一样的,解读时我是把它作为寓言来解读,教的时候当散文来教的。
丁卫军:但是你怎么切换?你把它当作寓言解读,如何切换到散文来教?
孟冬兰:教学时我分析树和蚂蚁的形象和寓意。
赵宏华:我觉得她抓小放大了,应该是抓大放小,题目是“那树”。
丁卫军:你还是要进入文本,围绕着文本来做文章。你如果从寓言的角度来解读,那么你就按照寓言的文体来确定它的内容,你怎么转换到散文的教学中去呢?可能这是一个问题。刚才杨老师也是这样来解读,那么你怎样来切换到散文的教学?
吴春华:可以这样解读吗?按照小说来解读,教的时候却按照散文来教。散文就是散文,我觉得不可以的

燕:
我是从小说的角度来解读它的主旨,然后教学的时候是将小说的主旨和散文的语言结合在一起,所以教学的时候是按照散文来确定内容。
杨金玉:我觉得散文你不能把它看成小说,也不能看成寓言。为什么呢?散文本身不一定是很写实的,它有一种想象,有一种抽象的东西在里面,它有一定的寓意。
丁卫军:杨老师的意见很重要。我们在面对文本的时候,必须树立两种意识:一是文体意识,依体而教;二是文本意识,充分用好文本。
柳咏梅:刚才孟老师说她所理解的蚂蚁象征着人类,我理解的蚂蚁正好相反,它是跟人类相对抗的,感觉是一种映衬。蚂蚁都懂大树的心思,人却不懂,我觉得应该是对比式的。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丁卫军:我们由那树出发,理清楚那树与这篇文章中相关的一些形象,他们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由这个点来往外辐射,而不能让我们脑子中一些固有的东西去观照那树,这个在理解上可能会出现偏离。
魏芳:作为一线教师我有一个困惑,就是在备课的时候我们都会去查很多的相关资料,我们自己对文本只是一些粗浅的理解。我们占有那么多资料,但究竟该教给学生什么呢?
丁卫军:你的这个困惑其实还是内容如何确定的问题。
柳咏梅:我最想说的是,你虽然占有了资料,但如果去掉这些资料,你能不能独立地进入文本?这是我们今天最主要的任务。我们不借助任何的资料,就独立地解读,这个才是最终你在课堂上能够随时拿得出来给学生的东西,因为你所占有的资料学生也可能用同样的手段去获取。我们现在不是缺占有资料的多或少,主要是资料占有后我们如何去整合它,所以我们最需要的真的是解读文本,一种深入解读。
丁卫军:王荣生有一句话,已经成为一个经典了,“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那么我们现在思考散文应该教什么?我觉得教散文应该把握它的情把握它的事,把握它的语言。我们其他老师对这个文本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柳咏梅:哪怕就是一个词,你觉得这个词用得很特别,你怎么解读?也可以谈谈细节上的东西。
俞凌燕:在文中他有一句话提到:“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我觉得这边提到它“绿着生,绿着死”,后面的“死复绿”,说它是“作徒劳无功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我觉得他可能是认为上帝也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说彻底就绝望了。
如果我上这篇文章就是先由情然后再入理。我会设计一个大问题:那是一棵怎样的树?然后由此让学生去感知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感情,抓住情以后再抓住一些具有感情色彩的关键词。王老的文字都是力透纸背的,特别是写到“那树”死的时候的那些句子:“于是这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还有把那个锯树说成是“屠杀”,以及下面的把那个搬运树说成是“尸体”的“肢解”和“搬运”等,我觉得王老可能在这里寄寓了更多的深情,一种对现代人类发展的控诉吧!
吴春华:我觉得俞老师的细节抓得很好。特别是第八自然段值得慢慢地体会,同样的一句话,俞老师体会出来的是作者彻底的绝望,我觉得这里不是彻底的绝望,相反寄予着作者的希望,因为它是“在星空下仰望上帝”,希望上帝能够拯救它。另外就是我们的学生对这个文本理解的程度肯定就是对环保方面的,肯定会对城市建设产生简单的否定。我想,作者的意图并不是这样的。因为我看到过他在另外一篇文章里说到:“人类以他最杰出的才智、以最艰辛的奋斗、最漫长的过程冲出洪荒,握紧文明……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也就是说作者,通过这棵树的容貌、遭遇以及寄寓在其中的情感,想表述自己的思考,更想引起更多的人,更深层次的思考,处理好文明和建设的关系。这里的“那树”,不仅仅是一棵树,那山、那水、那人、那事……因为“那树”已经不是一棵单纯的树。“那树”实际是人们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信仰的依赖,乃至于一种诗意的心灵的空间。因此我们在处理这个教材的时候,需要在学生已有的环保的认知基础上,提升他们的思想认识,激发他们深层次的思考。

杰:
我们平时解读文本的时候大多数都是拿着资料,对着教参,然后自己再看一下,很少有自己的思想。即使可能有一些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东西,但实际上在讲课的过程当中,基本上都是按照教参上面讲讲。一方面呢,怕自己出错;另一方面,说实话,在考试的时候,你这样讲了,他不承认,那我也没办法。所以,我就想提出的一个疑问就是说如果我解读的跟教参不太一样的话,我该怎么处理?
柳咏梅:刚才魏杰老师讲的就是每个老师解读不一样,那我们怎么去上课,教参我怎么使用,其它人的观点我怎么使用的问题。我觉得最终定位在哪里?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上。如果你觉得这节课定位准了,那你不管用谁的观点我觉得都是可以的;如果你只是呈现你查阅的资料,而学生没有得到训练,能力也没有得到提高,那就没有意义了。所以我们解读的根本目的还在于带领学生去成长。
丁卫军:下面我们请柳老师来谈谈,看看她是怎么进行解读的。她是从个人角度来解读的,但是她给我们一种方式,特别是对我们一些年轻的教师很有借鉴的价值。
柳咏梅:一般情况下我如果想认真解读一篇文章会这么做:先把原文打印出来,就是纯粹地看和写,在上面勾勾画画,放声朗读,不停地读,不停地写,一遍两遍,有想法了就写,有想法了就写;完了以后如果哪一天有感觉了,我就把这些想法整理一下,输入电脑,变成电子稿。
对这篇《那树》我是这么解读的:
(略)
我就是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去解读,不看任何教参,首先得自己读,默读也好,朗读也好;然后就自己写写;再用一种批注的方式;最后选择一个角度,形成一篇解读稿。
如果我来教这篇课文的话,大概准备这样考虑:散文教的是什么?就是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而写。但是每篇文章为什么而写,怎么写的,在每篇文章里面它的手法可能有很多很多,我所关注的就是这篇文章他怎么写,写了什么东西,用这种搭脉的方式来搭一个文脉,找最能够表现文章脉络的一句话。在这个环节,学生们概述文意时,最简单的会说:写了一棵树的命运。但是,开头并没有直接写树命运开始的情况。树幼苗时的情况在第八段。所以,学生在概述时到第八段一定是纠结的,推进不下去的。在这过程中,我可能要根据学生们的表述,告诉他们概括文意有哪些手法,这就是能力训练点。
散文最重要的可能是交织的情思,但不是告诉孩子们这里面表达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它要揭示怎样的主题,对我们进行一种怎么样的精神濡染,思想熏陶。可能教会孩子们的还是在分析遣词造句当中和手法表现当中去体会这些情思。如,写人的修饰语多是晦暗的,而写树的多为明丽亮堂的。
(例子和手法分析,略)
我们是不是就不要现代文明呢?不是这样的,是要进一步的文明,而不是要来否定文明。因为这可能容易上成环保课,容易上成生命教育课,容易上成班会课、思想品德课、政治课,所以我们还定位在散文课、语文课来教。比如理解第八段,第八段的每个语句都值得推敲,让学生去写评点,写赏析。(略去第八段的精析)
这样一篇文章学完了,我可以告诉学生,这堂课我们到底训练了什么?你应该在这堂课获得一些能力:第一,学会概括这种比较复杂的散文的一些方法;第二,理解情思的一些手段,如从字词角度去入手。这样一堂课一堂课地积累下来,他就不怕考试了,他的能力就自然上去了。
这是我的一个粗浅的设计,如果我要教它,我就这么上。
……
(柳咏梅老师讲座,略;丁卫军讲座,略。)
【互动反馈】

利:
很喜欢这种与名师面对面的互动培训,不仅可以听还可以谈,更可以讨论,可惜这样的机会太少。通过这次的培训,我归纳一些自己备课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的几个问题:(1)备课过程的颠倒。备课时不是先阅读文本,而是先阅读教学参考书和各种资料,然后再阅读文本。(2)人云亦云。在备课时会大量地阅读包括教学参考书在内的各种资料,却完全没有自己的阅读体验,更没有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3)重形式轻内容。热衷于寻找所谓新的教学方法,花在构思如何教学上的多,而花在阅读文本上的少。(4)因循守旧。在形成了对文本的某种认识之后,就很难改变,不仅不能超越自己,对其他不同的观点也常常排斥。


杰: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拿到一篇文章究竟应该干什么?平时的精力应该花在什么地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些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这次的培训我得到了答案就是——文本解读。语文课究竟教什么?教知识和能力;教习惯和态度;教情感和价值观。而这些完全取决于教者对教材的剪裁及运用——这需要准确解读后作出选择。真的非常感谢两位专家与我们基层教师的交流。



孟冬兰:这次培训,有幸与来农村学校的特级教师有面对面的学习与交流。就《那树》一文的教学,我用寓言的文体来诠释,赋予文中的大树和蚂蚁以自然与人类的象征义。丁老师并没有直接否定我的说法,而是提醒我用寓言来解读,教时以散文入手怎样切换,促使我去反思,去阅读,去提升。

芳:
参加丁老师的学习坊式的教材解读与设计培训后,我觉得作为一个语文教师,首先要学会思考、学会赏析,学会在阅读中提升自己语文的敏锐和直觉。听了柳老师对《那树》的解读,我深切的体会到解读教材可以从三个层面入手:文章的解读;学生的解读;课程的解读。第一个层面,文章写了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情感;第二个层面,通过解读,确立教什么,完成怎样的教学目的;第三个层面,孩子们能读到什么程度?需要些什么?完成了这些之后,再去设计教学,才可能符合文本、切合学生,达成课程目标。
俞凌燕:这次工作坊式的培训,对我们上会中学和丹徒语文而言,是个至关重要的一天。培训中柳老师以她独有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解读文本的范式——不断地读,屡次地读,直至读出自己的体会和心得,并在读的过程中还不断的用笔进行解析。她的解读让我们在场的每个人叹服,原来我们对文本的解读太过于自以为是了。在柳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一位在语文殿堂里执着前行的先驱的“啃”的精神。我不仅为柳老师的“啃”的精神所折服,更为丁老师的“肯”的魅力所感染。从他的身上我发现了,作为一名语文人,我身上所一直匮乏的东西:没有树立以语文为终身的信念,没有将语文当作一种信仰。当丁老师的“肯”的魅力和柳老师的“啃”的精神相碰撞,自然火花四溢,让我为之的叹服,也成为我急于效法的对象!我将沿着丁老师和柳老师努力的轨迹不断前进!
【一点思考】
本次的教材培训将常用的“拼盘式”讲座创新为“互补”式的工作坊,这样的组织形式更为灵活,交流更为充分。在平等的互动中,大家各抒己见,产生的是思想上的碰撞、心智上的火花,对共同遇到的问题找到了合理解决的策略,从而提高了效率,实现了共同发展。
从互动过程的描述中不难看出,本次互动因为有了名师的点评、解惑、引领,每位参与者都获得了提升:对教材中心的把握不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的二元论的思维方式,研究教材,要研究作者的写作意图,也要揣摩编者的意图;对教学内容的确定,既要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也要根据文体特点来考虑,散文教学应该把握它的情思,把握它的事,把握它的语言;对于文本的解读,应该是语文教师进行自我修炼的第一要务,要深入地独立地解读,解读的最终定位应落实在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上。
从研讨效果的反馈中,我们可以听到教师的呼声,渴望多得到这样的与名师面对面互动的机会。其实对于我们农村中学的教师来说,最需要的就是专业的引领。面对面的集体备课也好,课堂教学专题研讨也好,都是在学校小范围内进行的教学研究活动,都是围绕实际问题展开和进行的。它不仅需要从实践中进行经验的总结,更需要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实践研究;不仅需要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教师,更需要专业性的研究人员来参与引导、点拨、提升。目前对于大多数农村中学的教师来说,不缺少研究的热情,也不缺少敬业的精神,最缺乏的就是专业的引领。专业引领是教师得以深入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此我们渴望更多的专家、名师能走进基层,走进农村中学,走近一线教师,从中获得鲜活的案例和灵感,反哺自己的研究,壮大自己的同时,辐射引领更多的教师团队走上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且行且思,越走越远,越走越有力。
(丹徒区上会中学副校长
吴春华)

【教研员感言】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为,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三者之间的平等对话,而教师由于职业性质的原因,理所当然是师生平等对话中的首席,肩负着对文本的正确而深刻解读的重任,并通过自己的解读,指导学生的解读,与学生进行思想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所以在课堂教学对话中,教师对文本的正确解读至关重要。然而,在平时的备课中,教师常常是独立钻研文本,自主建构对文本的理解,至多与同事之间作有限的交流,更多的是从教参等资料上获取他人解读的成果,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与碰撞,特别缺少与高水平专家的对话与碰撞,缺少更高层次的引领,因而教师解读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从教研的角度看,校本教研是草根教研,它对学校的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就一般的校本教研而言,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校本教研更多的是校内之间的交流,其封闭性倾向较为严重。一些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由于教师之间水平大致相当,缺少高水平教师的指导和引领,因而校本教研的质量和层次常常不尽如人意,而且这个瓶颈往往难以突破。
丁卫军老师策划的这次工作坊形式的文本解读活动,很好地解决了教师解读文本和校本教研时遇到的难题。在文本解读这一层面,实现了草根教师与专家之间的平等对话、交流和碰撞,提升了校本教研的层次和水平,丰富了校本教研的内涵,为学校以后如何进一步深入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作了示范,其意义和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丹徒区教育局教研室
赵宏华)

【校长感言】
走近教师,教师培训才能走向高效
镇江市丹徒区上会中学校长

束体胜
每年开学初,根据教育局的统一部署,各校都要组织至少一周的校本培训。自从进入新课改以来,各级教研部门都加大了教师培训的力度,即使是身处农村的一线教师也都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各式培训。无论再高一级的专家讲座和报告,无论再新颖的观点和理念,很多老师已不觉新鲜。尽管每次培训后我们都要求教师写体会、感悟和收获,可是细看这些资料,又有多少是发自肺腑的呢?培训之后看效果,我们又能发现多少教学行为实质性的改变呢?究其原因,是这些培训没有真正建立在教师的主观需要之上,培训中没有真心参与、真诚交流、虚心借鉴。因此今年暑假的教师培训,我们力求走近教师,对症下药,改变培训的模式,特地请来了江苏省特级教师丁卫军老师、全国中语“十佳教改新星”南京外国语学校柳咏梅老师来到我们学校,进行了一次教材解读与教学设计的“工作坊”式的培训。
“工作坊”这种全新的培训模式,这种真正平等、适时互动的形式,加上对名师的仰慕,一下子调动了老师的参与热情。从现场来看,短短三个小时,每位语文教师都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互动达89次,发言多的达八九次,最少的也达三次。从互动的质量看,除对《那树》中心的把握与教学核心问题的设计各抒己见之外,大家还就文本解读的角度和切入文本的角度引发了一次争论,最后在碰撞中达成共识;两位教师提出了教学中普遍存在而一直无法解决的困惑(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个性化解读的应对),在名师的指点、示范之下得以明晰。互动中,我们看到的不是名师常见的理论传授“应该如何”,而是名师高屋建瓴的理论水平与反复实践提炼出的有效经验所呈现的“实际可以如何”。而教师们所表现出来的参与热情的高涨与智慧火花的闪现,是平时教研活动中不能看到的。
这次培训,对我们上会中学,乃至整个丹徒区的语文教学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与名师零距离接触后,我们很多教师收藏了名师的博客,时常拜读,主动践行名师思想,改进教学行为。所以,创新培训方式后,激发了主需求,让教师自觉地投入到学习研修中,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名师专家走进农村校园,培训工作更贴近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名师的辐射指导作用。既帮助教师解决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实际问题,又提升了教师的理念,转变了教师的行为,让教师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研之有用,研之有得,研之有效,这样的培训就真正走向了有效。



24#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3:31:06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组的教研活动记实转载▼


文本细读  对话作者      奠定教学基础(崔丽丽)

课文一开始说“临近七月波兰准备欢庆国庆节”,写作的背景是什么呢?搜索一下百度知道:5月3日为波兰共和国国庆节,放假一天。1989年剧变前,7月22日为国庆节。也就是这篇文章写在巨变前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波兰。接着作者把目光聚焦在一所学校的俱乐部,一些儿童队员在讨论国庆检阅的事。下面就是写讨论的场面。看下文,这个讨论的场面很不一般:没有热烈的场面,没有纷杂的话语,没有面红耳赤的表情,有的是“鸦雀无言”“沉默的局面”“终于有人说话了”等。所有一切看出讨论的问题令这些孩子很为难,有书中的话说就是棘手。到底是什么事情令孩子为难呢?孩子们为什么为难呢?文中一连串的5个问号从一个侧面说出了这个问题:劝他不去?这样会伤害到伯莱克,会使他一生造成难以追回的遗憾还可能造成对人生的消极影响。去,放在队尾,藏在中间,会使本就残疾的孩子敏感的心灵同样同样受到伤害。一个“怎么和他说”看出孩子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孩子们都有一颗为别人着想,关爱同伴的善良的心。在队长的建议下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放在队伍前面。队长的话里有一句是说:还不是一般的队员,难道仅仅指身体上的不一般嘛?和后文的羡慕联系起来可以看出,不一般不是单单指身体残疾,还指残疾的身体背后有一颗身残志坚的心,也看出同伴们对伯莱克走好队列充满信心。和讨论时的鸦雀无声相比此时一个情不自禁看出队员们内心的喜悦:有棘手的问题解决后的喜悦,也有为残疾的队友能和自己一起参加检阅喜悦,从这个讨论的过程孩子们的心理的变化看出有一个质的飞跃:就是从“遮丑”怕拉后腿,到相信别人,一起进步,这其实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检阅。
后文没写伯莱克怎样训练,没写队友们如何帮助鼓励他。只写了他在队列中的表现,和人们的夸赞: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
文章结尾说:长时间的掌声淹没了观众的议论声。这掌声当让不是仅仅为他们走的好,还是对他们经受住了这次检阅的褒奖。
我们从一个普通的读者身份细读完文本发现:这篇文章感人之处就是一个残疾队员的顽强表现和一些关爱别人的队友。

衔接:从普通读者的身份,细细的品味文章,品出作者的意图,品出文章的感人之处,这是下一步教好的关键,但是教师注定不是一般的读者,注定要从课程的角度再一次解读文本。


教材研读  对话编者          考虑学情  制定目标(杨佳丽)

教师从课程的角度研读教材是教师的专业行为。这里的教材不单指课文,还指单元训练目标,课文在单元中的位置,课后编者的习题意图,以及课程标准对本年级的要求在这一课中的落实。最终解决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
在确定具体的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之前,教师要对语文课程标准非常熟悉,尤其是对阶段目标了如指掌。课程标准中关于3-4年级的阅读目标中以下五条特别重要: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思。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另外,教材的编者在本册教学建议中有两条也特别重要:1、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会课文中叙事状物、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2、在阅读教学中,不只是帮助学生理解思想内容,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的方法。
第四单元由四篇课文组成,都是写童年难忘的小故事的文章。而本课的课后习题:观众为什么说这个小伙子真棒?和这些小伙子真棒?我想对伯莱克说几句话,还要把这些话写下来?充分看出编者的意图和暗示的教学重点。联系上面对教材的分析和课标的要求我们制定如下教学内容:
1:会认5个字,会写14个生字。运用联系上下文,根据偏旁辨别意思的等方法理解棘手,羡慕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重点句子的理解,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家对残疾人伯莱克的关爱和尊重,以及伯莱克的坚强的品质。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中部分词句,并迁移运用。
需要说明是在目标的表述中注意了过程和方法的表述如:理解词语这个知识运用的是“联系上下文,根据偏旁辨别意思的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这个目标是用通过“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重点句子的理解的方法。这既是方法也是过程,既有知识也有能力,中间渗透着人文的思想内涵。这样知识能力,方法过程,情感价值观的东西都融为一体了。最后达到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目的。目标的最后一条。(我们的标准制定是和教参有很大区别的)


衔接:是啊教学目标明确了,方法过程清楚了,教学的线索也就清晰了,现在由教者说说怎样落实教学目标,以及教后的一些反思:

这个有任课教师自己准备(略)


精心准备    展示过程   传达我们的教学理念(张扬)

我们借本次课堂展示,想说明我们的教学理念:
1:内容要简化:我们的教学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基础---认字识词,两句理解: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一处运用。教学内容做简化,目的是学生训练深化,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说语文,读语文,写语文。
2:过程简约
本节课 就以讨论: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为主线,层层 深入 :有表现,到内心品质;有 文字表面的走得好。到文字背后的为什么走得好,从而理解语言文字背后的东西,最后达到应用。
3:方法简单
我们始终运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联系上下文解决重点词语,补白伯莱克走的好的原因,感知人物的坚强,体验的方法体会队员们的为难。简单概括就是读一读,演一演,说一说。
4:学以致用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孩子的语言,发展孩子语言的最好途径是内化文本的规范语言,借助文本的情景,让孩子把学到的语言运用,变消极语言为积极语言,是我们组课堂教学,每节课都要考虑的一个环节。

衔接:思想需要碰撞, 真理越辨越明,下面请老师们就本节课提出自己的意见会建议。我们将努力给予 解答。

教师评课时间。




(2011-03-19 11:55:13) 转载▼

标签: 伯莱克波兰教学内容上下文课文杂谈分类: 教学杂谈

文本细读  对话作者      奠定教学基础(崔丽丽)

课文一开始说“临近七月波兰准备欢庆国庆节”,写作的背景是什么呢?搜索一下百度知道:5月3日为波兰共和国国庆节,放假一天。1989年剧变前,7月22日为国庆节。也就是这篇文章写在巨变前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波兰。接着作者把目光聚焦在一所学校的俱乐部,一些儿童队员在讨论国庆检阅的事。下面就是写讨论的场面。看下文,这个讨论的场面很不一般:没有热烈的场面,没有纷杂的话语,没有面红耳赤的表情,有的是“鸦雀无言”“沉默的局面”“终于有人说话了”等。所有一切看出讨论的问题令这些孩子很为难,有书中的话说就是棘手。到底是什么事情令孩子为难呢?孩子们为什么为难呢?文中一连串的5个问号从一个侧面说出了这个问题:劝他不去?这样会伤害到伯莱克,会使他一生造成难以追回的遗憾还可能造成对人生的消极影响。去,放在队尾,藏在中间,会使本就残疾的孩子敏感的心灵同样同样受到伤害。一个“怎么和他说”看出孩子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孩子们都有一颗为别人着想,关爱同伴的善良的心。在队长的建议下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放在队伍前面。队长的话里有一句是说:还不是一般的队员,难道仅仅指身体上的不一般嘛?和后文的羡慕联系起来可以看出,不一般不是单单指身体残疾,还指残疾的身体背后有一颗身残志坚的心,也看出同伴们对伯莱克走好队列充满信心。和讨论时的鸦雀无声相比此时一个情不自禁看出队员们内心的喜悦:有棘手的问题解决后的喜悦,也有为残疾的队友能和自己一起参加检阅喜悦,从这个讨论的过程孩子们的心理的变化看出有一个质的飞跃:就是从“遮丑”怕拉后腿,到相信别人,一起进步,这其实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检阅。
后文没写伯莱克怎样训练,没写队友们如何帮助鼓励他。只写了他在队列中的表现,和人们的夸赞: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
文章结尾说:长时间的掌声淹没了观众的议论声。这掌声当让不是仅仅为他们走的好,还是对他们经受住了这次检阅的褒奖。
我们从一个普通的读者身份细读完文本发现:这篇文章感人之处就是一个残疾队员的顽强表现和一些关爱别人的队友。

衔接:从普通读者的身份,细细的品味文章,品出作者的意图,品出文章的感人之处,这是下一步教好的关键,但是教师注定不是一般的读者,注定要从课程的角度再一次解读文本。


教材研读  对话编者          考虑学情  制定目标(杨佳丽)

教师从课程的角度研读教材是教师的专业行为。这里的教材不单指课文,还指单元训练目标,课文在单元中的位置,课后编者的习题意图,以及课程标准对本年级的要求在这一课中的落实。最终解决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
在确定具体的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之前,教师要对语文课程标准非常熟悉,尤其是对阶段目标了如指掌。课程标准中关于3-4年级的阅读目标中以下五条特别重要: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思。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另外,教材的编者在本册教学建议中有两条也特别重要:1、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会课文中叙事状物、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2、在阅读教学中,不只是帮助学生理解思想内容,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的方法。
第四单元由四篇课文组成,都是写童年难忘的小故事的文章。而本课的课后习题:观众为什么说这个小伙子真棒?和这些小伙子真棒?我想对伯莱克说几句话,还要把这些话写下来?充分看出编者的意图和暗示的教学重点。联系上面对教材的分析和课标的要求我们制定如下教学内容:
1:会认5个字,会写14个生字。运用联系上下文,根据偏旁辨别意思的等方法理解棘手,羡慕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重点句子的理解,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家对残疾人伯莱克的关爱和尊重,以及伯莱克的坚强的品质。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中部分词句,并迁移运用。
需要说明是在目标的表述中注意了过程和方法的表述如:理解词语这个知识运用的是“联系上下文,根据偏旁辨别意思的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这个目标是用通过“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重点句子的理解的方法。这既是方法也是过程,既有知识也有能力,中间渗透着人文的思想内涵。这样知识能力,方法过程,情感价值观的东西都融为一体了。最后达到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目的。目标的最后一条。(我们的标准制定是和教参有很大区别的)


衔接:是啊教学目标明确了,方法过程清楚了,教学的线索也就清晰了,现在由教者说说怎样落实教学目标,以及教后的一些反思:

这个有任课教师自己准备(略)


精心准备    展示过程   传达我们的教学理念(张扬)

我们借本次课堂展示,想说明我们的教学理念:
1:内容要简化:我们的教学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基础---认字识词,两句理解: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一处运用。教学内容做简化,目的是学生训练深化,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说语文,读语文,写语文。
2:过程简约
本节课 就以讨论: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为主线,层层 深入 :有表现,到内心品质;有 文字表面的走得好。到文字背后的为什么走得好,从而理解语言文字背后的东西,最后达到应用。
3:方法简单
我们始终运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联系上下文解决重点词语,补白伯莱克走的好的原因,感知人物的坚强,体验的方法体会队员们的为难。简单概括就是读一读,演一演,说一说。
4:学以致用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孩子的语言,发展孩子语言的最好途径是内化文本的规范语言,借助文本的情景,让孩子把学到的语言运用,变消极语言为积极语言,是我们组课堂教学,每节课都要考虑的一个环节。

衔接:思想需要碰撞, 真理越辨越明,下面请老师们就本节课提出自己的意见会建议。我们将努力给予 解答。

教师评课时间。
25#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3:31:41 | 只看该作者
语文教师经典课堂语言赏析
  1、 谢谢大家听得这么专心。
  2、 大家对这些内容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
  3、 你们专注听讲的表情,使我快乐,给我鼓励。
  4、 我从你们的姿态上感觉到,你们听明白了。
  5、 我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合适。
  6、 不知我说清了没有,说明白了没有。
  7、 我的解释不知是否令你们满意,课后让我们大家再去找有关的书来读读。
  8、 你们的眼神告诉我,你们还是没有明白,想不想让我再讲一遍?
  9、 会“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我希望大家认真听好我下面要说的一段话。
  10、 从听课的情况反映出,我们是一个素质良好的集体。
  
  1、 谢谢你,你说的很正确,很清楚。
  2、 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
  3、 你很有创见 ,这非常可贵。请再响亮地说一遍。
  4、 ××说得还不完全,请哪一位再补充。
  5、 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但是嘴上说不出,我把你的意思转述出来 ,然后再请你学说一遍。
  6、 说,是用嘴来写,无论是一句话,还是一段话,首先要说清楚,想好了再说,把自己要说的话在心里整理一下就能说清楚。
  7、 对!说得很好,我很高兴你有这样的认识,很高兴你能说得这么好!
  8、 我们今天的讨论很热烈,参与的人数也多,说得很有质量,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9、 说话,是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与别人交流。说时要想想,别人听得明白吗?
  10、说话,是与别人交流,所以要注意仪态,身要正,不扭动,眼要正视对方。对!就是这样!人在小时候容易纠正不良习惯,经常注意哦。
  
  1、“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
  2、大家自由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教室里只听见琅琅书声,大家专注的神情让我感受到什么叫“求知若渴”,我很感动。
  3、经过这么一读,这一段文字的意思就明白了,不需要再说明什么了。
  4、请你们读一下,将你的感受从声音中表现出来。
  5、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特别是这一句,请再读一遍。
  6、读的要求应该分出层次。首先是通读,将句子读顺口,不认识的字借助工具读准字音。对于这一点,我们同学的认识是清楚的,态度是重视的,做得很好。
  7、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我很感谢你们。
  8、默读时,贵在边读边思考。现在我们将默读的思考心得交流一下。
  9、默读,要讲究速度。现在我请大家在十分钟内看完这段文字,并请思考……
  10、“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请各位再把这部分内容多读几遍,弄懂它的意思。
  1、“学贵有疑”,问题是思考的产物,你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很有质量,这是善于思考的结果。
  2、你们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读书时是用心思考的。
  3、这里有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大家看看是否有答案。
  4、你们现在真能问,能问在点子上,能抓住要点来提问。
  5、我们同学的思想变得很敏锐,这些问题提得很好。
  6、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让我试着回答,也不一定准确。
  7、今天我们提问已大大地超出了课文的范围,反映了我们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及强烈的求知欲望。
  8、有些问题我们可先问自己,自己有能力解决的,就不必向别人提出,让我们试试看,刚才新提出的问题,哪些是自己有答案的?
  9、有一个问题,是我要求教大家的,谁能帮我解决。
  10、我从同学们的提问中,看到的是思维的火花,非常烂灿,与其说是我在教你们,不如说是你们在教我,你们的学习能力是在提高。
  
  1、 同学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本很干净,书写也端正。我很高兴,感谢大家。
  2、请同学们看(用手扬起一大叠本子)我今天要表扬这么多同学,让我来介绍他们的名字。这些同学的作业字迹端正,行款整齐很少有错别字,文句通顺,进步很大。
  3、 同学们写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我也写了一点,现在我念给大家听,希望大家能喜欢。
  4、写文章的目的是与别人交流,将自己的感情和思想用文字表达出来,让别人了解。我们的作文也应该有读者,有读者群。我建议大家互相交流。看完后将自己的体会,用一两句话写下来,目的是互相鼓励。
  5、优秀的作文是全班的财富,应该让大家来共享,请大家出出主意,如何使这些财富充分地发挥作用,让每一位同学得益,特别请这些财富的创造者出出主意。
  6、 用自己的笔写自己心里的话,这一点很重要。我们班×同学做得比较好,他的作文虽然也有缺点,却给人一种真诚的感受。
  7、 “有纳才能吐”,有积累才能够表达。我们有些同学作文中的词语是丰富的,看得出他们课外有较大的阅读量。
  8、 ××同学从生活中找写作材料的本领很大,即使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他也能留心观察,作为原始材料积累起来,他的写作材料总是那么新鲜、独到。
  9、 刚刚过了××节,同学们一定还有深刻的印象,就“××节”为题,写一遍作文,好吗?
  10、 文章写完了,自己应该小声读两遍,注意有没有词句的毛病和写错、写漏的字。
26#
 楼主| 发表于 2012-3-6 14:02:42 | 只看该作者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小学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树立“崇本尚德,对孩子一生负责”的教育理念,依据“科研引路,教学创新,提高质量,促进发展”的原则,确立“以教育科研为突破口,以校本研究为载体,以教学创新为主攻方向,以提高质量为主要目标”的工作思路,积极贯彻落实《学校工作计划》、《科研部工作计划》和《教导处工作计划》,团结本组全体教师,共同学习、扎实工作、开拓创新,构建适应我校教育教学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语文教科研体系,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石竹品牌,提升办学品位。
二、工作目标
以本学期市教育局、小语教研室的教研工作计划精神为导向,紧扣学校工作计划和教科研工作计划,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在深化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加强语文学科教研组的建设,坚持“阅读”与“习作”两条腿走路,构建“本真·灵动”的语文课堂文化;立足学科特点,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精神与学习习惯。
三、主要工作及具体措施:
(一)规范教学常规,提高教学质量。
积极贯彻落实教导处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尤其是“六认真”教学常规的要求,试行层层负责制,积极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与教研工作。
1、改革备课模式,加大研究力度——凸显实用,彰显个性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针对以往高耗低效,教师孤军奋战的弱点,建立“高效、共享、反思”的新型备课方式,由教研组统一安排,每周星期二第六节课为低段集体备课时间,星期三第六节为中段集体备课时间,星期四第六节为高段集体备课时间。实行电子教案,提高备课质量,减轻工作负担,提高工作实效。从“文本解读”入手,以读者、学生、教师三种身份解读文本,科学定好教学目标。潜心阅读文本,捕捉“语言文字训练点”,确定“一课一得”,进行“重点突破”,精心进行“板书设计”。但要避免不加选择的盲目下载和同组内教案的雷同,倡导教师分工协作,重点突破,备出精品,实现智慧共享的同时彰显个性,并注重教后反思,及时捕捉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逐步提高反思能力,形成反思习惯。
开学前提前一周备课,平日提前两课时。但每次检查教案为了使大家的教案做到完整,两周查一个整单元,实际上是延后检查了。一课时一反思。
2、善用课本,讲求教学实效
语文教学,是对话教学,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而沟通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是文本,即狭义地指课本。
(1)教师用课本做到“五要”、“四看”和“三记”
五要:要自主先行朗读,以对学生的要求来要求自己(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要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定位主流解读;要以编者的要求看课本,找准“训练点”;要以教师的身份看课本,寻求有效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眼光看课本,圈出“兴趣点”。
四看:看单元导读知整体;看园地内容懂要求;看文本“泡泡”知学法;看课后练习明训练。
三记:电子备课教案不用手写了,教材课本就要充分地利用起来。备课时记录教学目标、标记重点难点,巧记教学方法。
(2)学生用课本做到“七字要求”:读、标、圈、点、划、记、写。七字要求随年级螺旋上升。
3、聚焦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力求有趣,追求高效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改革是教学永恒的主题。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实施教学目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构建开放轻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在教学中努力做到“吃透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大胆创新”,内容要简,方法要活,手段要新、活动要丰、辅导要细、作业要精、负担要轻、质量要高,把知识教学、能力培养、潜能开发落到实处。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各种教具,鼓励学生勤奋学习、独立思考、追求新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一切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好分数、高素质,有个性发展、提高幸福指数。
尤其要关注薄弱班级学习。学科教研,立足课堂研究,立足学生的学习。学科建设中,关注学习语文薄弱的班级学习的状况。从备课中定“味”(语文味),从观课中察“行”(教师言行),在议课上明“策”(改进策略),从学业反馈中探“源”(问题的归因)。使薄弱班级的学习有明显的提升。争取各班的两率均达学科的一级目标,实现教学质量的均衡发展。
4、规范作业与考试,实施质量监控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语文教学质量及时评价,坚持“重平时”、“看一分三率”(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提高率)的原则,注重教师平时的教学效果,探讨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如何有效、合理地设计、布置课堂作业、周末作业,如何提高课堂四十分钟效率和课余抓“两头生”工作。严格按照规定布置课内外作业,作业要求明确,紧扣教学目标,习题要精选,做到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自查考试内容严格遵循课程标准的精神,做到难易适度,题量适中,形式多样,力求将听所读写、综合性学习等方面均有所反映。(详见《作业布置与评改规范》)
教研组内定期开展作业本的自查和互查活动,期初进行作业设计研讨,期中开展学生作业展览,期末进行作业评改考评,旨在鼓励老师们在相互查阅中互相学习与借鉴,从而设计出更为科学、高效的作业布置方案与体系。(以备课组为单位,作业每周检查,每次可检查期中的一-两项,保证每个月全部作业检查一遍;教研组和教导处做不定期抽查。)
每月进行一次内部的质量分析与阶段性教育教学总结,及时发现不足,切实调整教育教学方法与策略。
(二)加强特色学科研究,推进课改进程
1、继续做好语文学科特色建设工作。
充分发挥语文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整合教学资源,发挥师资团队作用的优势,有效推进学科特色建设,全面推进我校的学科教学改革,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一——六年级开设国学特色课程,利用每周一节的阅读课,自主开发“国学”校本教材,选择使用,使学生在文化的滋养中和谐发展,健康成长。
2、强化学生写字的指导,着力提高书写质量。
规范学生的写字指导,提高书写质量是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的重要工作之一。教师应在教学中明确对学生写字的要求,要特别重视学生日常写字,各科作业都应要求书写规范、认真、端正,真正做到“提笔就是练字时”。潜心书写,静心练字,坚持不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内容是学校下发的《小学生铅笔写字》和《小学生钢笔写字》,刚开始每节课不求数量,但求质量,循序渐进,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数量和质量要齐头并进,期中、期末考试卷要严格按照书写标准给分。每周一节书法课重在指导,不得私自挪用(一二年级由语文老师任教,至少保证二十分钟的写字时间。三年级由张立江老师任教,指导钢笔书法的入门学习。四五六年级的书法课是软笔,钢笔写字由语文老师自行承担指导工作。)每位教师都要以正确、认真的书写作学生的表率,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
3、积极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如:征文比赛、现场作文比赛、汉字书写、手抄报制作比赛、经典诵读表演等活动。各项比赛要精心备战、及早训练。以此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拓宽学生的发展空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加强校本教研,提升教师专业发展
大力推进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工作,探索新形势下教研组建设的新内涵、新思路、和新功能,全面提升全组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本学期的工作重点。在新一轮的课改实验中,我们只有以校本教研为根本,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教研品味。
1、继续深入实效地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
本着科研部“人人有课题,个个搞研究”的教科研精神,继续做好“草根式”课题研究工作。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策略,形成围绕研究主题开展的理论学习、实践探究、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经验交流一系列的教研专题研讨活动。开学初确立小课题研究主题(继续深入上课学期的课题研究);根据课题专题进行集体备课,以备课组为单位,人人上课,重点研究,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改进教学方法与策略。期末课题成果汇报课:汇报成果,总结分析,形成阶段性总结材料。
2、执行习作教学指导意见,提高习作教学水平
深入开展“习作教学研讨活动”,努力提高学生习作兴趣与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1)结合市习作教学指导意见,结合校情,制定我校的操作方案。科组长备课组长在习作教学中,既是指导者也是实践者,课例+讲座式引领科组教师进行习作教学改革。
(2)以优秀习作论文和教学设计的评选为平台,加强对习作教学的研究。学生以优秀习作评选和班级网站为平台,鼓励学生勤练笔、爱作文,倡导在教师指导下的自评自改、互评互改(每人每学期至少两次)。
3、开展即时性教研活动(在平时的教学中碰到疑难问题,及时与同组、同室、同班教师讨论商量解决)
(四)、教师发展工作
1、鼓励教师参加教育部门举办的各种教学、论文评比活动。
要鼓励(奖励)教师多写论文、总结、反思、案例分析等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争取发表、参评,为我校的校本教研增加分数、增添亮色。
要鼓励(奖励)老师带动学生多参加语文实践活动,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多出成果,为学校品牌形成品质提升做贡献。
五月份有广东省电教馆举办的教育技术论文评比(信息技术月与学科教学有效或深度整合的研究论文、案例、教学设计等)十二月份有中国教育学会的教育论文评选活动。希望老师们能积极参加,也为自己积累点教学成果
2、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观看优秀教学视频、参加镇、区级教学观摩。
3、教研组和备课组及时收集最新教学资料、教育教改信息,供教师学习研究,及时掌握新的教育思想、教育动向和教育方法。
4、开展语文教师基本功训练和教学研讨活动。
根据市、省关于语文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工作要求,本学期我组计划开展语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专业培训与测试。(全员参加,自主学习广东省教师教育技术中级培训教材,六月份举办专业技能笔试。)
着力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开展青年教师说课竞赛(35岁以下青年教师参加,聘请老教师做评委指导)
二月下旬(第二周):新入职教师展示课活动
三月中上旬(四周-五周):经验教师示范课活动,(请每个备课组有经验的中年教师上示范观摩课8节
35岁岁以上教师参加)。8人
三月中下旬(六、七周):青年教师创新课活动,(请每个备课组部分青年教师上创新研讨课8节
30——35岁青年教师参加)8人
四月份(八—十一周):青年教师成长汇报课(请每个备课组部分青年教师上课题研讨交流课16节
30岁以下青年教师参加)16人
五月份(十三-十五周):草根式课题研究研讨课(作为校级教研课每组选派优秀教师上课。同时举办草根式课题研究阶段经验交流活动)(6节课)
六月份:教师基本功验收活动  国学汇报验收  期末复习研讨活动  
(五)加大自查、互查力度,监控教学质量。
1、四课巡查(一日一查),即早课、晚课、正课、兴趣班、活动课。(教导处安排人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执行巡查)
2、作业检查(每周一查),项目有:人数齐否、次数够否、种类够否、是否整洁、批改是否规范、是否有错批错改、错了是否有订正、有无二次批改。作业种类:必查作业和特色作业。(备课组长负责检查并在组内通报结果,及时调整监控)
3、教案检查(隔周一查),项目是否填写齐全、是否提前一周撰写、有无教学反思、详略得当、是否有个性有特色。(备课组长负责检查并在组内通报结果,及时调整监控)
4、教研记录、听课记录(一月一查)。教研活动每次要有记录,听课节数教师不低于16节,组长不低于20节。
(听课记录要详细,项目要填全,听课记录既要有教学过程、课堂观察记录,还要有简要的评价与分析,发现亮点,指出不足,客观评价,有利提高;
教研记录也要详细,条目清楚,重点内容具体,尽量公整规范,学期不少于16次。)
(六)学生活动:
1、继续“国学”课程的调整与实施,期初布置、落实计划,期中验收,期末汇报表演。
(1)二月份开展“石竹小学生寒假优秀作业评比展览”活动。
(2)三月份开展“读书汇报交流”活动
(3)四月份开展“我讲书中的故事”儿童故事大王预选赛活动
(4)五月份开展“石竹小学生书写之星”评比活动
(6)六月份开展“石竹小学生创新作文”竞赛活动
2、开设“校园广播站”“石竹小记者”语文实践活动。
3、组织指导学生参加东莞市、桥头镇科教办等相关业务部门组织的各种学生竞赛,争取出好成绩。
27#
 楼主| 发表于 2012-3-6 14:03:37 | 只看该作者
2011—2012上学期小学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作者:教导处



    指导思想: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确立大语文观,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立足课堂,狠抓实效。结合我校实际制定语文组教学、教研工作计划,创新语文教研形式,营造语文教研氛围,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学校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工作目标:
    1、提高语文学科教学水平,确保完成学校提出的各项指标。
    2、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
    3、立足课堂,让学生轻轻松松扎扎实实学好语文。
    4、深化语文课题研究,提升语文教师科研素养。
    5、积极撰写语文教改论文并参加各级评比。
    工作措施:
    一、加强理论学习
  学习是教师提升教育水平、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语文教学新的变革。
  本学期,我们将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修改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文件,将先进理念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切实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课程观,从“文本”走向“体验”;教学观,从“传道、授业、解惑”走向“教学相长”;人才观,从培养“笔杆子”走向育人“打底子”;科学观,从“封闭”走向“开放”;目标观,从单一目标走向多个目标。要继续努力将教改基本理念转化为语文教学过程的具体行为,整合优化教学过程。
    二、创新教研方式
  本学期,为进一步提高语文教研组工作实效,我们将创新教研形式,打破常规,立足课堂,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1、备课与评课
    (1)集体备课。本学期,语文组推出组内研究课或是校级研究课作为教研组活动的主要内容。以年级组为单位就语文科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突破、预设与生成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力争使每位老师的语文课堂都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都能出彩。
   (2)公开教学。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执教老师反复修改教案,多次试教,最终面向全校教师公开教学。也可以与教研室联系,请名师进行指导。对于执教老师而言,这样的一个过程,无疑帮助他找到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为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集体评课。评课是在听课后进行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研讨活动。本学期,我们要求每一位执教公开课的老师要自己先进行说课,然后再由全体组员提出宝贵的建议,真正实现上课老师与听课老师的互动对话,使得课堂教学趋于完善。
  2、校际交流活动
  本学期,我们语文教研组计划与兄弟学校(待定)进行教学联谊活动,多去兄弟学校听课取经,也可以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交流。
    三、重视教学过程管理,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一方面,认真参加各级培训活动,能及时地反馈培训信息,由点到面地促进全体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另一方面,重点抓课堂教学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地指导改进,逐步做到在每位教师每节课的备课、上课和教学评价中都能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四、大胆进行教改实践,积极撰写教改论文
    鼓励语文教师根据小学生学习特点和新课标要求,探索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改实践基础上,认真撰写语文教育教学论文。争取本学期有多篇语文教研论文在各级比赛中获奖。
    五、教研课安排
    第七周       四年级组公开课及交流活动        
    第十一周     六年级组公开课及交流活动     
    第十四周     一年级组  公开课及交流活动     
    第十七周     主题学习      
    六、学科活动安排
    一年级    朗读比赛
    二年级    铅笔字比赛
    三年级    钢笔字比赛
    四—六年级  作文比赛
28#
 楼主| 发表于 2012-3-6 14:04:52 | 只看该作者
2012学年第二学期小学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基本情况:
语文教研组16年级有12个教学班,由12位语文教师组成。上学期全体语文教师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教学研究,切实优化课堂教学,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期末统考成绩比较稳定。
二、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语文教研组立足校本教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狠抓实效,大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贯彻教学教研工作计划,课堂教学以精讲、互动、高效为指导,教研工作以校本为中心,努力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紧紧围绕学校本学期工作目标,进一步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强化语文教学工作中的研究、服务、指导等功能,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三、工作要点:
(一)认真学习,大胆实践,深入推进语文课程改革实验。
1 、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大胆实践探索。要确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意识,通过举办不同层面的课堂教学展示研讨活动,多评议切磋,多交流碰撞,在活动中发现、研究、解决所遇问题。要切实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将充分的自主学习、有效的合作学习、适度的探究学习紧密结合起来,重视兴趣的激发、独特体验的激活和朗读作用的发挥。上课既要有课前的预设,又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对于师生互动中出现的创造火花,教师应敏锐地抓住它,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发散共享,从而超越预设的目标。
2 、改革评价制度。课堂教学评价要从重教师转向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学生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评价,注意从三维目标的角度考虑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做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基础性评价和创造性评价相结合。
(二)优化语文教学
1、规范和加强教学“六认真”工作。
做到没有教案不进课堂。备课应注意备学生,做到目中有人,留有一定弹性。作业练习要基础性跟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合理搭配。每位教师争取做到一课一反思,鼓励青年教师撰写案例反思及教学一得。
2、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加强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作业习惯、听课习惯。特别要重视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审题、阅读、写字等习惯的养成,采取切实的措施经常抓,反复抓,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加强学生课外阅读,注重学生积累。
要去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指导学生利用早读课、午间、下午放学时间及双休日广泛开展阅读活动。使学生课外阅读总量达到甚至超过新课标规定的数量。让每一位学生都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从读书中收获知识、明白事理、陶冶情操。让读书成为每一位学生终身学习的自觉行为,从而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
4、要加强教研组成员之间的紧密协作。互相听课、评课,互相交流、探索,做到听课必评,一课三议,将师徒结队工作落到实处,通过传、帮、带、示范课、跟踪听课等活动,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
(三)、培养青年教师,促其健康成长  
青年教师是我们语文教研组的中坚力量,而教研组、备课组正是培养新教师的主阵地。我们要认真学习的经验,切实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做到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训练。各语文教师之间要加强交流,资料共享,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尤其是使新教师能尽快提高、成熟,使青年教师发挥他们的主动力。
(四)利用网络,积极开展网络教研活动
组织语文教师对上学期的网络教研工作进行总结,及时总结成功经验,鼓励教师参与网络教研专题活动和专业网站的专题研讨。每月对网络教研工作进行专题总结,及时推广成功的案例和经验。引导网络教研工作又好又快的向前发展,打造一部分品牌博客,提升我校网络教研的知名度和质量。
四、具体措施:

1、根据学校工作重点,带领全组人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业务学习和各项教研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2、组织本组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开展互助备课,互帮互学,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

3、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方法灵活多变,重难点突出,努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取知识。

4、关心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利用现有的远程教育资源,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课文内容,严格遵守。
5、为更多的教师创造外出学习的机会,为更好的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所有外出学习的教师都要进行学习体会交流。
6、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充分利用小组的作用,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成绩。
五、教研活动安排:

          
    
组织检查学生的寒假作业,制定计划
教导主任
学习学校工作计划,教学质量分析
   
学校“听课周”活动
教导主任
毕业班教学质量分析研讨
教导主任
教育教学质量及教材教法分析
教导主任
骨干教师示范课教学观摩活动
教研组长
教学工作检查
教导主任
教研组校本教研活动
教研组长
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
教导主任
安排期中学生能力测试
教导主任
十一
教学质量分析
教导主任
十二
语文知识竞赛活动
教研组长
十三
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比赛
教研组长
十四
毕业班工作研讨会
教导主任
十五
教学工作检查
校  
十六
四年级作文公开课
教导主任
十七
校本教研及教学研讨
教导主任
十八
组织毕业班学生参加能力测试
   
十九
期末复习及工作总结
教导主任
二十
安排学生期末能力测试
教导主任
29#
 楼主| 发表于 2012-3-6 14:37:31 | 只看该作者
2011年度江西省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


   上饶市  
EA11-060小学语文课堂(中高段)生本高效阅读的策略研究应云燕玉山县教研室
EA11-061小学低段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研究蔡凌燕玉山县逸夫小学
EA11-062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与实践谢小宁余干县三塘小学
EA11-063千古美文入课堂   诗词古韵见书香郑美莲玉山县城东小学
EA11-064培养小学生良好写字习惯的实践研究洪美娟玉山县逸夫小学
EA11-065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张慧铅山县教研室
EA11-066诗话童言 诗画童心  诗化童年龚慧群信州区逸夫小学
EA11-067自主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王健薇婺源县紫阳一小
EA11-068“六重”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探究江有庆婺源县赋春小学
EA11-069《生命与健康》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程瑛上饶市五小
EA11-070在情境中提高古诗教学的效率朱有礼上饶市五小
EA11-071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感恩教育的探索陈丽敏玉山县岩瑞小学
EA11-072“赏析与修改”——作文两翼评改小课题研究魏亚丽玉山县逸夫小学
EA11-073架设中小学语文学习的桥梁江晓峰玉山县逸夫小学
EA11-074小学语文文本细读策略的研究卢  剑上饶市第五小学
EA11-107学生自主课外阅读方法的研究胡荷芬德兴市308学校
EA11-108农村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乐钟铧余干县江埠初中
EA11-109弋阳方言对作文的影响与应用金根冬弋阳县电教站
EA11-110论语与中学生品德教育研究陈昌华上饶市实验中学
EA11-111农村中学开展语文课外活动的实验研究董炎盛婺源县赋春中学
EA11-114关于自主作业的研究杨凌燕玉山二中
EA11-115典型案例的积累与评价朱景照鄱阳教育局
EA11-159校园网络环境下新课程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深度整合的研究夏  智弋阳一中
EA11-160现代教育技术下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曾令先弋阳一中
EA11-161新课程下如何落实高中语文名著“导”读郑  虹上饶市第一中学
EA11-171如何在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吴华芳鄱阳一中
EA11-172学生作文能力与名著阅读关系之探究徐晓辉广丰县永丰中学
EA11-173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生个性化作文探究周文云广丰县广丰中学
EA11-174随记式作文训练探索与研究顾志华广丰县永丰中学
EB11-040小学数学活动课设计的研究邹利光玉山县城东小学
EB11-041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研究甘华玉山县城东小学
EB11-042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舒林英玉山县冰溪小学
EB11-04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江晓华铅山鹅湖青溪小学
EB11-044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张军民婺源县紫阳一小
EB11-045小学数学教材研读方法与策略的研究潘红霞上饶市教研室
EB11-046数学教学生活化实验研究邵长生弋阳县曹溪小学
EB11-047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与探究江  鑫铅山县新安小学
EB11-078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学习数学方式的研究王花英玉山县冰溪镇中学
EB11-079初中数学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研究周红英弋阳县方志敏中学
EB11-080高中数学新课改背景下创新型命题趋势研究韩 丰德兴铜矿中学
EB11-081新课标下中学数学与大学数学的对接徐小金上饶师范学校
EB11-122数学史资源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王千明横峰中学
EB11-123高中数学新课改背景下创新型命题趋势研究韩丰德兴铜矿中学
EB11-124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包建平广丰县永丰中学
EC11-013Phonics在小学英语单词教学中的实践和研究林  晓婺源县紫阳三小
EC11-037“低起点、小步子、勤练习、快反馈”——横峰中学特色英语教学模式探究张利红横峰中学
EC11-038高中英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研究郑玲弋阳一中
EC11-039日语汉字的读音区分与应用严雅仙上饶市教研室
EC11-068提高初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策略研究吴水琴玉山一中文苑学校
EC11-069初中英语作业模式的研究舒小红玉山县文成中学
EC11-070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防止两极分化的研究王小芳上饶市实验中学
EC11-071提高初中学生英语课堂效率的调查研究吴晓霞上饶市二中
EC11-072农村学校如何优化课堂教学 通过学生英语素质付赛娥鄱阳县磨刀石中学
ED11-014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与研究吴培根余干县教研室
ED11-015初中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朱冬英上饶市教研室
ED11-016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发展性评价徐香莲德兴市铜都中学
ED11-047多媒体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作用探索洪广罗横峰县横峰中学
ED11-048高中学生学习物理心理障碍的调查研究吴际春上饶市二中
EF11-012问题情境对学生生物学习效果研究刘兴全上饶中学
EG11-002农村留守学生问题及对策的研究王志云广丰县五都小学
EG11-003构建“家校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许仁枝玉山县逸夫小学
EG11-004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及策略王洁群玉山县逸夫小学
EG11-016新课程下思想品德(政治)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研究熊  芸上饶市教研室
EG11-032新课程下思想品德(政治)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研究熊芸上饶市教研室
EG11-033上饶红色文化对中学思政课的价值研究祝凤丽玉山二中
EG11-034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与探索黄丽英上饶中学
EG11-035高中政治小论文活动探究严少华广丰县广丰中学
EH11-003初中历史教学中综合性合作学习模式探究王丽君玉山一中文苑学校
EH11-016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评价研究程立和婺源天佑中学
EI11-013社会调查与地理课堂教学罗  斌横峰中学
EI11-014如何有效地进行地理图像教学陈忠建弋阳一中
EJ11-002农村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探究舒小琴上饶市鄱阳县教师进修学校
EK11-026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学生运动特长的培养研究方建新上饶市教研室
EK11-027合作学习方法在中学体育课堂的应用研究俞小珍上饶市实验中学
EK11-028民间体育活动“樟村板灯”在体育教学中的利用俞敏玉山县冰溪镇中学
EK11-029农村初中体育特长生培养与管理刘志豪广丰县永丰中学
EM11-035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聂小峰玉山县瑾山小学
EM11-036如何实施生命教育实验研究祝  嫣上饶市实验小学
EM11-037农村小学学困生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史南城余干县三塘小学
EM11-038构建“幸福课堂”的实践与研究李文献玉山县仙岩小学
EM11-039水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程一红上饶市一小
EM11-068集体备课活动的实效性研究张年标上饶市县第三中学
EM11-069让诚信之花开遍校园——诚信教育的研究途径与对策胡英上饶市第四中学
IM11-070寄宿制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龚平德贵溪市实验中学
EM11-071农村中小学特色教育的研究陈其火玉山县华村学校
FM11-107新课标下中学课堂文化重构的研究黄山临川一中
EM11-108玉山县高中新课程实验若干问题探究叶进玉山县教研室
EM11-109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吴晓芳婺源中学
30#
 楼主| 发表于 2012-3-6 14:47:02 | 只看该作者
感悟课堂  [zt]
    差不多一个星期了,由于参加全市小数优质课活动,一个字都没写,心里真是好急,一直到现在,才有时间梳理这几天的所见所闻。
    近两年来,听课的机会不是太多,尤其是出外观摩的机会更少,大多是同事之间的随堂听课活动,每次参加这样的活动,总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应该有更多的是应付吧,值得回味的地方不是很多。可这回全市的16节优质课,让我收获不少。
    首先,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材的处理上。
    由于这次比赛是各区县的选手带课参赛,允许自己选择教学内容。因此,在这16节课中,有大部分是新课标教材的内容,在这时里,有不少的一部分又是新增的内容,比如:可能性、统计、生活中的平均数等等。近几年,这些内容已经成为公开课的抢手货,倍受青睐。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内容可操作性强,组织学生活动的空间比较大,与新课标提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相吻合。
    在教材的处理上,不少上课的老师都是借助课前的师生交流为新课做好铺垫,将交流与导入紧密结合起来,为新课的顺利进行做好服务。对于教材上的内容,特别是每一单元的主题图,都没有照搬而是进行了适当的优化,增强图的适用性。每节教学内容的选材不拘泥于教材,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再加工,从学生生活或日常生活中寻找教学资源,给人一种信手拈来的感觉,从看似平淡的现实生活中选取数学问题,然后围绕问题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学生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内容源于生活,但又让人感觉到它又高于生活,是生活问题的又一提升,与单纯的生活数学是不一样的。
    其次,教师不再避讳传授。
    刚开始教学新教材时,区内也曾搞过两次展示活动,市里的交流活动也参加过一次,但是,当时的课,最忌讳的是教师的讲,因为“讲”就会被认为是陈旧的观念不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可以说各位老师都谈“讲”色变。评课中,教师们谈得最多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发现问题。当时,在我的脑海中有这样一咱观念,尽量不讲,要引导学生发现,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可有时,学生就是启而不发,无论怎么引导就是不上路,但还是不敢轻易去讲,只是一味地“引”,直到“引”出结果来。这种想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也慢慢领悟到不管是新理念还是传统的方法都要讲究一个度,把握好这个度才是真正有利于学生学习。
    这次活动中,有不少教师就已打破了不敢讲的传统,而是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适时而需的讲解,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要领,突破难点。正是有了这些恰到好处的讲解,往往使一节课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再次,传统的教学内容照样精彩。
    新增内容成了公开课的宠儿,但这并不代表传统内容登不大雅之堂。反之,传统内容:这边风景独好。在众多的课中,有节三年级《认识小数》,这节内容是认识小数的起始课,知识内容比较多,操作性不强,组织活动的可能性也不大,能将这节传统内容上出新意,真是不容易。
    在课中,教师借助个人资料信息上的各种数据,引导学生给数分类,引出小数,选读有代表性的小数,掌握小数的读法;从某一商品价格引出以元、米为单位的小数,通过简单的提高让学生感觉到小数、分数之间的关系及相互转化,然后又回到教师个人资料,根据所学内容改变描述方式;最后以打分的方式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并蕴含着小数大小的比较,引出又一个新的学习内容。
    整节课,朴实、自然,但不平淡,教学内容的选取非常贴近生活,让人感觉数学就在身边,生活处处皆数学。每一环节的衔接自然,使整节课浑然一体,耐人寻味。只可惜的中这第精彩的课例,居然没有获一等奖,作为观众的我都感到有点遗憾。
    每次参加一次活动,我都非常感动,并能将这种感动带到课堂,师生共受感动,在一次又一次的感动中化解一个又一个的矛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的淡忘、教学的平淡,课堂又会回到一个低谷,特别是面对成天排队需要辅导的学生,我再也感动不起来,直到下一次机会的来临。
    期待着每天都能拥有这份感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1:29 , Processed in 0.56650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