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他妈的十杜郎口 !!!!!!!!!!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2-1-4 10:41:21 | 只看该作者
静,语文课堂活动永恒的风景
东台市教育局教研室    戴贤泽

随着《新课标》的推行,学生在课堂上充当“知识容器”的“满堂静”现象是一去不复返了。我们时下的课堂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变成“浅”思考,满堂“动”了。课堂上“蜂飞蝶舞”,煞是热闹。主要表现在:课堂活动过频、课件充斥课堂、教师主导意识太强、问题设计过多、讨论流于形式等等。学生静心学习语文,沉思默想、咀嚼感悟的时间严重缺失,取而代之的是脱离文本“架空分析”和“架空讨论”的现象,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深度不够,效率低下。课堂呈现的是虚张声势的表面繁荣,一堂课上完,文本的“天空”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学生成了课堂的匆匆过客,坐着揽车看风景,没有真正的提升和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我们应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主动积极的思维,往往是在静态下进行。语文阅读教学应把课堂的舞台交给学生,多给学生时间,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感知经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让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用心去体味、领悟作品中的真善美的情感,获得了感知和判断生活的能力,接受语文的滋养。
静读
“静读”是指在安静的环境中无声默读和细吟慢读,自主徜徉于作品的美妙境界之中。
首先,阅读是读者和文本对话的过程。要对话,首先就要了解文本。了解文本的最根本的方式应该是默读;其次,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是能让学生较快地默读一篇文章,迅速掌握文章的大意;再次,安静的学习环境,可以避免互相干扰和暗示,有利于学生开启思维的大门,真正进入自我的学习状态。通过读,学生会排除字词和断句的障碍,大致熟悉课文内容,靠自己的能力解决一些常规问题,发现文章中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为后来的动态的读和其他活动做准备,这样和教学设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余秋雨说过:“阅读是个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灵去默默感应,很多重要的感受无法诉诸言表”。可见,默读是最有利于学生自主体验的学习方式。叶圣陶先生《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中说:“阅读总得‘读’,出声念诵固然是读,不出声默读也是读,乃至口舌绝不运动,只用眼睛在纸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谓‘目治’,也是读。”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习惯于从大声诵读课文这种模式开始,开课就大声诵读,容易受学生的影响,不利于形成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在上《沉船之前》一课时,乔老师大胆地花了四分钟的时间让学生默读。在这一过程中,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老师静静地巡视,及时了解学情,除了进行一两句的阅读方法指导外,不说一句话,有些听课的老师都感到有点不耐烦了。等到学生静读得差不多了,才让两位学生分别概括三个画面的内容和最感动的镜头。在经过充分的静读之后,学生对回答问题的准确率很高,课堂气氛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
聍听
聍听是营造静谧的氛围,让学生的心完全安静下来,集中精力听声音介质,完全融入作品的精神世界,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的过程。
静态的倾听更能让人进入文本的内在世界,更有利于和作者及文本对话。学生经过预习,心中已有一定的情感基础,课堂上再给学生创设一个宁谧的氛围,让他们全神贯注地聆听,沉浸在作品的精神世界中,激发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有形,从而更深入地领会文本的意境。
王秀娟老师在上《散步》,导入后,以满文军的《懂你》为背景音乐,老师把全文朗读一遍,温厚绵长的中低音加上声情并茂的演读,深深地撞击着学生的心灵,震撼了学生的灵魂。课堂很安静,学生静静地倾听,静静地感受,有些学生眼角都湿润了。一旦学生产生了共鸣,自然就能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爱与恨、痛苦与欢乐、希望与追求,语言学习与人文精神不着痕迹地自然融合了。
潜思
潜思就是静静思考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在提问后留下三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最好不要作任何提示。因为,很多的提示都是教者对学生的直接暗示,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很少能有机会能在被提示的条件进行阅读,提示还可能形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久而久之容易养成浅阅读的坏习惯。学生暂时的沉寂,是产生课堂高潮前的酝酿、蓄势阶段。学生从百思不得其解,“山重水复疑无路”,到突然灵光一闪,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多么的幸福!
余映潮老师在东台上的《济南的冬天》一课,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在“文意理解”板块中,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几个词语和短语中,哪一个最适合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接着让学生沉思默想,“请同学们沉思默想找答案,然后再三人一组讨论。”余老师给了学生四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静静的看书,课堂静悄悄的,总共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四分钟时间显得很长很长,老师们都为余老师捏了一把汗:这样不会导致冷场吧?事实证明,老师们的担心是多余的,在看完了课文之后,余老师让开始让学生讨论,交流,阐述,争辩,学生们开始还有点害羞,但是在余老师的诚恳的引导下,渐渐放开胆子,大声回答。一时间,课堂气氛相当热烈,和刚才的“静“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自然形成了课堂的第一个高潮。
静写
写是学生在课堂上动笔思考的过程。写,可以是组织问题答案的过程。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想不清楚时,可以写下来,通过写来理顺思维,并且使思维走向深入;写,可以是进行语言训练的过程,课本是语言训练的蓝本,是一座语言的宝藏,好的老师会利用课堂活动的机会,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上课时要留足时间,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练笔,表达他们最真切的感受,要耐得住课堂的“沉闷”,学生还没有写好,决不提问。
胡秀华老师教《夏》,第四个板块是“我积我写”,教师示范着从课文中撷取了一些词语,加上自己的思考写成了一首诗:夏,是金黄的/你看那火红的太阳/你瞧那翻滚的麦浪/你闻那诱人的香味/承载着收获的希望。然后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练笔:这首诗第一句先写夏的特点,我们还可以说夏是(紧张的、蓬勃的、热烈的……),后面三句具体描写夏景,基本上要来自课文。这些景物要与特点相吻合,最后一句总结全诗,点出主旨。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领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利用课上积累的一些美词佳句,练习写诗。老师安排4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写,课堂很静,老师耐心地巡视,不时与学生低语。学生安静地写,思维的泉水汩汩地在纸上流淌……以下是学生的回答:
生1:夏,是热烈的/你看那密密的厚发/你瞧那黛色的长墙/你听那长吟的蝉鸣/积蓄成磅礴之势。生2:/夏,是蓬勃的/你看那挑着绿叶的棉苗/你瞧那匍匐前进的瓜秧/你摸那举着喇叭筒的玉米、高粱/托起金秋的臂膀。生3:夏,是急促的/你看那弯腰挥镰的农民/你瞧那浇水施肥的身影/你听那 “快打、快打”的催促/换来黄金的季节。
一个短小精悍的写的活动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积累、感悟、仿写的能力。
默想
“默想”这里的“想”主要是联想和想象,是在默读的基础上进行的无声的意蕴探求。教师在课堂上适当留出“空白”,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在充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寂然凝虑,思接千载”“精骛八极,神游万仞”,充分的联想想象。语文是形象的艺术,特别是散文阅读,我们一定要给学生营造“片刻的宁静”,给学生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象,让平面的文字符号变成立体的图像,让抽象的语文变成具体的形象,让学生融入自己的理解,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进行再加工,再思考,这样才能真正地形成属于自己的人生体验,从而更深入地鉴赏文本的写作艺术,更深刻地领会冰冷的文字后面作者的情感与志向。
王秀娟老师上《沁园春·雪》时,课堂第二板块“品壮美雪景”的环节是这样安排的:
师:诗人动用各种手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壮丽的自然画卷,(板书:自然画卷)可谓“诗中有画”,现在就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诗人给我们描绘的画面。要说明的是,描绘不等同于翻译,要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把文字反映成画面,必须生动形象。
生闭眼默想,师巡视。
生1:雪染白了大树,染白了长城。看那蜿蜒起伏的长城仿佛在那洁白的棉被中睡着了,又好像是一只银龙准备随时起飞。黄河也失去了往日的汹涌,被这迷人的景色给陶醉了。
师: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尤其把长城比喻成了随时起飞的银龙,富有气势呀!
生2:北方的雪景,多么美,多么奇特呀!你看,大地到处都被坚冰封冻。万里长空飘舞着雪花,远望长城内外只剩下了白茫茫的一片,整条黄河顿时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群山像一条条舞动的蛇,高原像许多白象在奔跑。这一切是多么的美妙、奇特呀!
师:你的结构处理得很好,用“总分总”的结构来写的。
生3:好一场漫天大雪!天地被风雪改变了容貌,只见长城内外苍茫一片,了无生机。连黄河也被大雪冰封不再奔流。神州的北国仿佛进入了一片死寂的状态。刹那间,群山起舞,灵动如无数银蛇;高原奔驰,威猛如山野蜡象。整个世界又由死寂变成了欢腾,天地间充盈着无数生机。风雪不是天空所赐,苦难成了历史的必然。但我们要打破冰封,战胜苦难,与天公一决高下。这是一个强者对天公的回答,这是一个民族对命运的回答。
师:好美的排比句!好精彩的文笔!好壮阔的景色!
师:诗人的视野在空间上纵横千万里,于是这景物显得大气磅礴。(板书:纵横千万里)
师:不仅诗中有画而且景中有情,蕴藏在字里行间的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
老师通过让学生想象和联想诗中的画面,达到体悟诗中意境和情感的目的,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与其用优美的课件来展示文本中的画面,还不如启发学生想象联想,放手让学生透过的抽象的文字,大胆的联想和想象,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为语言文字的丰富的意蕴和情味是不能够全部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语言在形象面前都是十分苍白的。
静悟
静悟是在教学进行到一定的深度后,教师引导学生用心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课堂就是一个师生、生生、个体与文本及作者对话的过程,师生的对话,生生的对话,最终都要回归到个体对文本的对话上来。在文本解读进行到一定程度后,老师应引导学生静下心来冷静地咀嚼、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文本,在文本中圈点勾画,并且适时写下自己的感受,真正做到“与文本、与作者心灵对话”。老师只需静静地巡视,让学生孵化自己的思想,此时最忌暗示式的引导。
余映潮老师《游记的几种基本构思技巧》这堂课上,精选了《颐和园》、《观潮》、《山海关》和《三亚落日》四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来学习写作游记的技巧,他不是直接演译游记的写法,而是让学生读美文,学作文,对四则游记文本材料的研读提炼。余老师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进入语言训练的状态。每看一个材料,他都是先让学生在动态的“发现”中“顿悟”,如果学生还是不能发现,他微笑:“再回过头看看例文,体会这篇游记的方法技巧。”这时,课堂很静,老师巡视,学生反复研读例文后,纷纷举手回答。就是在这反复的研读与体悟中,学生领会了从“整体构思”到“段落写作”等方面的游记写作的技巧。
当然,这些过程有时交融在一起,我们在设计静态的课堂活动时,既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又要融会贯通,有所侧重。 
                                              (本文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年第12期)
22#
 楼主| 发表于 2012-1-6 06:06:10 | 只看该作者
互联网时代,怎样讲好真话
2011年08月30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18期 作者:赵振宇




  如今,新媒体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较为广泛和通畅的讲话渠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新近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已达4.85亿,中国微博用户数量更是以208.9%爆涨的增幅达到1.95亿。在“人人都是通讯社,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难的不是讲真话,而是怎样把真话讲好。

  所谓讲真话,就是讲心里话,讲自己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意见和建议),讲自己愿意讲的话,讲自己认为是正确的话。真话至少有两种情况,一是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经过实践检验它是正确和基本正确的话;二是发自肺腑的由衷之言,它可能是不正确、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话。公民能心情舒畅地讲真话,是人权的基本要求,保障公民讲真话的权利,是国家民主政治进步的表现。通畅公民讲真话的渠道、掌握民情,是领导行政科学决策的首要前提。正确的话,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时局,认清形势,科学决策;片面或错误的话,也有利于掌握动态,分析原因,从另一面或反面检查改进工作。

  当然,真话不是真理,真话不是政策,真话不一定正确、全面,要全盘接受,真话有时也是错误的。但是,真话却是良好人际沟通、高效社会运行的基础与润滑剂。

  面对新形势,笔者以为,政府要把真话讲好,应加强和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问责制度。截至2011年7月19日,98个中央部门中,只有45个部门公布了“三公经费”。距国务院规定的最后期限过了20天。而且,已经公开的这些信息,质与量还不够、一些公开的信息看不懂、公开的渠道还不够畅通。《公开条例》从2008年5月1日实施至今三年多,全国还没有一个按此条例接受处罚的官员,这是不正常的。政府应该加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为公众讲真话提供更通畅、方便的渠道和方式,它是建立和促进和谐社会的基础。

  新闻媒体要讲好真话,应采集和提供充足、连续和真实的信息,让受众以正确的思想认识所处的环境规范自己的行为。媒体要特别重视弱势群体意见、少数人意见和不同意见。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时指出,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特别要研究在新媒体的挑战面前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体现时代性、创造性,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正是新闻媒体的职责和担当。

  对于广大民众而言,也需要提高讲好真话的本领,“发挥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优势。笔者以为,把真话讲好是一门学问,至少需研究以下四个问题:一是说者谁,即明确传播者自己的身份,社会角色不同,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也不同。二是对谁说,即研究说话的对象,针对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根据接受对象的不同确定自己的传播方向和策略。三是说什么,即研究听话者的需求,确定传播内容。四是怎么说,即研究描述和评论方式,提高说真话的效果。

  现在很多人都敢于讲真话,但笔者以为,要利用大众传媒讲真话、在岗位上讲真话、对当事人当面讲真话、合法规并合情理地讲真话。在新形势下,我们不能“想到就说”,而是要“想好了再说”。人们意见的表达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再向社会传播,这既是负责任公民的义务,也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地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
23#
 楼主| 发表于 2012-1-6 06:17:05 | 只看该作者
高考试卷下载
http://dl.dbank.com/c04nmczv70#
24#
 楼主| 发表于 2012-4-7 01:32:50 | 只看该作者
张伯苓创办南开中学时的作息表



学生6点起床
7点30早餐;
上午4节课,下午2节课;
下午3点30以后,教师锁门,学生一律从事课外活动,去图书馆、上操场、唱歌跳舞
晚上6点晚餐,
7点到9点晚自习,
9点30熄灯。
每周上5天半课,其余时间全由学生自主支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9:38 , Processed in 0.05634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