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摄影与科学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1:39:01 | 只看该作者
2008尤里卡科学摄影奖据国外媒体报道,英国《新科学家》杂志与澳大利亚博物馆联合举办的2008年尤里卡科学摄影奖于日前揭晓,排名最靠前的25张照片正在澳大利亚全国进行巡回展览。
参赛选手背景各不相同,有业余和专业摄影师,有科学家、研究生和在校大学生,也有对日常科学充满热情的人,他们的作品全部在这次独特的巡展中得到体现。以下是其中的 9张照片。
  1.小袋鼠育儿袋内吮乳
小袋鼠育儿袋内吮乳
作者:詹森·爱德华兹(Jason Edwards)
红袋鼠正在吮乳。小红袋鼠的妈妈是个孤儿,多年来生活在广阔的沙漠地带。一天,袋鼠妈妈与曾经喂养过它的主人碰巧同时回到畜牧站。这张照片是对小红袋鼠身在妈妈育儿袋的罕见一瞥。
  2.风暴追逐者
风暴追逐者
作者:尼克·莫尔(Nick Moir)
两个风暴追逐者正在观看澳大利亚北领地夜空闪烁的如爬行动物的电闪雷鸣。
  3.双折射狂欢
双折射狂欢
作者:卡特里纳·普特克
名次:第3名
此图利用了双折射的光学现象:光穿过某种物质时,会经历两个折射率,产生彩虹效应。这一技术被应用到类似的餐桌背景中,因为当今社会存在一条有关科学性质的评论,那就是它已成为我们主食如此普遍的一部分,以至于回避了问题的实质:“没有它我们能活吗?”作者用手对塑料材料进行了挤压,以提高整体效果。
4.遭疟疾感染的人体红血球
遭疟疾感染的人体红血球
作者:史蒂文·莫顿
名次:第2名
人体红血球表面的这些瘤状结构是一次“致命改造”的一部分,通过这次“改造”,疟疾寄生虫在感染人体期间将其当作新家。这张照片是作者在对来自原子力显微镜的原始照片数据加工和染色后的结果。
  5.冲击波
冲击波
作者:费尔德·彼得森
名次:第1名
一枚玩具火箭上的雷管发生爆炸产生的冲击波被传播出去并被反射回来。这个冲击波以声速传播,而且在它传播过程中,周围的空气被压缩,因此产生了梯度折射率,在这里,摄影师以彩色纹影摄影术表现出梯度折射率。这个冲击波还从下方穿过一个多孔板,产生多重波阵面,并在画面的底部重新结合在一起。
  6.观察瞬间
观察瞬间
作者:莱斯利·佩恩
左边的两张图像是在设法捕捉右边图像中的镜头时拍摄到的,这是一滴水持续大约3毫秒的一个阶段。
7.新千克单位
新千克单位
摄影师:米克·蒂斯卡斯
一个接近完美的球体上反射出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工程师卡迪·格林的影子。一个澳大利亚科研组把用3年时间培养的一个硅-28单晶体磨碎,从中打磨出两个这种银光闪闪的球体。因为这两个球体的不完整性还不足35纳米,因此它们被誉为世界上最圆、最光滑的物体。科学家将利用它们测量1千克包含多少个硅原子。这或许有助于给重量单位制定新定义,让重量与米和秒等基本单位保持一致,米和秒也是根据物理常数定义的。
  8.等离子区螺旋体
等离子区螺旋体
作者:詹姆士·洛金顿
一个螺旋导体内的10千伏特电流经过最容易通过的路径穿过电离气体。在这股电流的前面升起热电离气体。
  9.检查恐龙化石
检查恐龙化石
作者:大卫·凯利
牧场主大卫·埃罗特正在检查“玛蒂尔达”的大腿骨,这节骨头是他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温顿东北部他的牧场上发现的。(孝文)
2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1:40:16 | 只看该作者
摄影是传播信息和知识的媒介。
      现代摄影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时摄影涉及的领域也非常广泛,人们可以随时从照片上获得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对人们加强沟通,做出决断,发展生产和改进工作都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摄影还是一门艺术。通过照片我们不但可以获得信息,而且还有美的享受。当今社会,人们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介,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图片,摄影已成为人们物质、精神、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摄影自诞生之日起,就离不开照相机。没有照相机就没有摄影。可以说摄影艺术、摄影师都是照相机的衍生产物,作为主体的摄影艺术和摄影师如果没有了照相机,就好比厨师没有了菜的原料一样,一无是处。相机自从诞生之日起为世人留下了无数的艺术瑰宝和记忆,它本身也在不断的更新,它不断为使用者和观察者提供的作品影像更清晰,色彩也更鲜艳,保存也更长久。对摄影师来说,照相机就是他们的笔,他们的手,他们的眼睛,他们身体的一部分。摄影记者正是用照相机来记录世界上发生的事情,然后以比文字更直观的图片的形式向人们传播信息。而照相机自它面世以来,就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增加各种功能来满足不同门类摄影的需要。也继而派生出各种型号的照相机来满足这种需要。1.自动对焦技术图一佳能数码相机EOS-1Ds Mark III摄影是一门捕捉瞬间的艺术,尤其是抓拍等摄影技术要求摄影师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拍摄,那些美好的镜头转瞬即过,失去就不可能再回来,容不得半点等待,是摄影师与时间的赛跑,自动对焦技术的出现大大的提高了完成抓拍的可能性。当发现好的画面时,只要拿起相机,轻点快门按钮就可完成拍摄,完全没有对焦、测光和调节各种参数的麻烦和等待,为成功抓拍出照片找到了保障。例如,佳能公司研制成功的EOS-1Ds Mark III进一步提高了相机的自动对焦性能,采用具有19个高精度十字型自动对焦点+26个辅助对焦点的区域自动对焦系统。在45个自动对焦点中,19个高精度十字型自动对焦点在f/2.8时对垂直线条敏感,在f/5.6时对水平线条敏感。同时具备自动对焦光源检测功能,可以针对不同的光源条件自动调校对焦点,这一功能对于人工光源下对焦很有效,可以达到眼球看到哪个对焦点,相机立马完成对焦以及测光,反应速度之快令人难以想象。对于摄影师来说,自动对焦速度的不断加快使他们更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拍摄中,不必再为因调焦而错过了关键的拍摄时间而懊悔。自动对焦技术的产生可以说是摄影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它改变了以往人们的拍摄方法和拍摄习惯。这也是时代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表现。而随着科技的发展,自动变焦技术也一定会更加全面。2.连拍速度的加快虽然拥有了高速对焦相机,但是还不足以保障关键镜头的抓拍,
      旧式相机机身内没有配备卷片马达,过片都是靠手掰动卷片手柄来一张一张的过片,效率非常低下,尽管后来出现了外接卷片马达,大大提高了过片速度,但外接马达非常笨重,无形中增加了摄影师的负担,从另外一方面影响了拍摄质量。为了提高拍摄成功率,相机设计师们研发了配合更快对焦速度的自动过片相机,它可以在一秒或几秒钟内捕捉到多张的画面,定格历史瞬间。例如,佳能最近推出的EOS-1Ds Mark III尽管具有2110万的超高像素,但得益于CMOS感应器8通道信号读取、双DIGIC III数字影像处理器和其他改进,相机在单次自动对焦和人工智能伺服自动对焦模式下都可获得最高约5张/秒高速连拍,根据实际拍摄需要,还可以选择3张/秒低速连拍、10秒延时自拍、2秒延时自拍、单拍和静音单拍模式。甚至可以通过相机的自定义功能重新设置高速连拍和低速连拍。它的抓拍已经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连拍技术的改进,也使得照相机作为高品质摄像机成为了可能。图二5张/秒连拍示意图3.大口径镜头与高感光度底片的研发在机身日趋完善的情况下,作为整个相机一个重要部分的镜头也在不断改进。无论是定焦镜头还是变焦镜头中,大口径镜头都层出不穷。单反相机定焦镜头的最大光圈可以达到f1.0或f1.2、f1.4,而旁轴相机配用镜头的最大光圈更是破天荒地达到了f0.95,比人眼还要亮。变焦镜头也已经有了恒定光圈f2.8的镜头。在弱光或复杂光线条件下大口径镜头可以比小口径镜头获得更快的快门时间和更多的图片细节。在弱光条件下,完全可以用大口径镜头并且配合高速底片来拍摄,免去了使用闪光灯拍摄时出现干扰被摄对象而起的不必要麻烦,在偷拍时尤显重要。比如警方在夜间进行调查取证时用体积小的单反相机配用大口径广角镜头再加上高速底片(如800度的),就可以在不惊动被摄对象的条件下安全完成拍摄任务。底片是摄影的第一层表达效果,是摄影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对于底片的运用,直接决定着照片的效果。过去很多摄影师因底片质量的因素,没有拍摄到精彩的画面或者拍摄完全失败,造成遗憾。底片的感光度决定着快门时间的快慢和光圈的大小,高感光度底片的发明使摄影师在拍摄时拥有更快的快门更高的拍摄亮度,完善了摄影艺术。4.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摄影如虎添翼作为人类最最伟大发明之一的计算机,对摄影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它让照片拥有了安全便捷的存储方式(如硬盘,光盘),数码相机不使用胶片,这也是相机发展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摄影师终于可以摆脱沉重的胶片更可以节省大量的胶片存储空间,图片不会因保存期太长而失去原有的视觉效果。我们知道,摄影是时代的形象记录。人类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许多重要现象和变化在摄影中都可以找到真实的记载。
2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1:41:06 | 只看该作者
2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1:41:52 | 只看该作者
王伟强:摄影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图)2008年09月20日


来源:搜狐文化




王伟强

王伟强访谈现场

  被访人简介:同济大学建筑专业教授
  主持人:欢迎王老师来到搜狐访谈间,先和网友朋友分享一下您的参展作品吧。
  王伟强:我今天参展的一组城市建筑的作品,这些都是我在平时工作学习生活中随手拍的作品,是平时的生活建筑,和出国交流时候的作品。这些照片基本都是教学片,给学生们上课用的。
  主持人:您拍摄多久了?您觉得建筑和摄影有相通性吗?
  王伟强:我喜欢摄影断断续续很多年了,从86年开始。




但我不是从摄影的角度,更多的是从记录的角度出发。我拍照的视角和摄影师是不一样的,我是学工科的。工科背景使我更加重视理性的构图及严谨,看多了看上去会我的照片构图会有这样的倾向。应该说是把科学融入到艺术的理念里面吧,让摄影加入更多技术的成分。
  主持人:您拍摄时间这么久,有没有很满意的作品呢?
  王伟强:目前还没有比较满意的作品,很难说,都很喜欢,今年参展的都是近几年的作品,以前的都是给学生上课用,不是数码化的,这几年才开始数码化。以后期待更好的作品吧。
  主持人:您如何评价您的摄影工作呢?
  王伟强:我觉得摄影一定要有生活的乐趣,让他成为生活的爱好。这是一种乐趣,是一种有意思的工作,只有这样才可以使热情延续下去。我是第一次来平遥,我不是摄影师,但我愿意更多进行记录。很高兴能到这和摄影师做一次交流,很多照片都很有震撼力的。
  主持人:您以后会更多的关注网络图片吗?
  王伟强:图片对网络非常的重要,以前的摄影交流很局限,现在很方便,尤其拍照很方便,图片的传播由于文字,更方便,更直观。我以后会更多的使用这种形式。
2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1:42:43 | 只看该作者
2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1:43:50 | 只看该作者
从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水的表面张力甚至能够托起一枚金属曲别针。照片的作者在拍摄时,在光源的前面放置了一个铁格子,这样人们就能看到由曲别针重力引起的水面变形。这种光线弯曲就和受强重力场影响的光线弯曲相类似。水是由许许多多的水分子组成的。水表面的水分子紧紧靠拢在一起,有一种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水的表面张力





  照片中,我们能够看到在一粒破损的豌豆里藏着一只豌豆象鼻虫。这种小虫是贮存物最为普遍的敌人之一。象鼻虫会在豆荚上产卵,它的幼虫会挖洞钻到豌豆里面,成虫会以豌豆花为食,还会钻到豌豆里过冬。






  血管并非是被动的,它们会积极主动地搜寻体内低氧的区域,并在其中成长。在这个视网膜网络中,其中低氧区域(绿色部分)已经被视网膜网络发现。视网膜网络已向其伸出了手指一样的突出部分。这种突出物将指导新血管的生长,以向这一区域提供氧化血。






  偏头痛攻击能够导致多种视觉征兆,如图象的变形、重影,或出现混乱跳动的颜色及闪亮的白色“星星”等。上面这幅图片表现的是在偏头痛发作中,人们看到的一个谷舱的景象。它的作者黛比·艾尔斯是一位艺术家,同时也是偏头痛的受害者。






  这张照片向人们展示了一株向日葵茎干上的多孔结构,其中包括红色的脉管区域和蓝色的支撑组织。这种系统的规律性和旁边一只蝴蝶的大体轮廓形成了对比。






  我们都听过气球爆裂时发出的声音,但是因为速度太快,我们无法看到气球爆裂时的具体细节。这幅高速摄像作品就向人们展示出气球爆裂的一瞬间都发生了什么。






  照片上,一只眼睛密切注视着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在这个小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物体都相依为命,整个球体所必须的维持条件是阳光。有了阳光,这个类似于地球的小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就可以制造氧气,从而维系其它生命体的生长。






  这是一张火星上山脉和峡谷的航空图片吗?虽然看起来确实很像,但事实并非如此。事实上,这只是一张破旧铁坦克的局部特写镜头。在照片上,你看到的红色区域并非火星上的红土地,而只是斑斑铁锈而已




  摄影师吉姆·格林非尔德(Jim Greenfield)是在荷兰安的列斯群岛的古拉索岛海岸下拍摄到这张照片的。照片上,一只狗母鱼张开了它那宽宽的大嘴,让一只小虾为它清理牙齿。
    
      这张照片击败了其他众多竞争者,成功获得了今年科学幻想摄影奖情景类的最高荣誉。



  安妮是一名医学研究人员,她是利用一台电子显微镜拍摄到上面这张照片的。当癌细胞慢慢“爬进”一个试验室过滤器上的小孔时,安妮拍下了照片,以阐明癌细胞是如何运动的。




  英国剑桥大学的讲师约翰把一系列高速照片组合在一起,向人们阐述“有生源说”(panspermia)的概念。这张照片显示出,鸡蛋在击打水面时,蛋壳发生破碎,从而将里面的物质释放了出来。
    
      “有生源说”是胚种论的一种学说,该理论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由搭顺风车,乘撞击地球的小行星或彗星的细菌或是生物化学物带来的。







  照片的作者大卫·麦卡锡是伦敦药剂学校的一位研究人员。他使用一台电子显微镜拍下了一个胡椒子和一粒海盐的特写照片,让人们清楚地看到了这两种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真实构造。
  



2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1:45:47 | 只看该作者
英国新科学家杂志2010年度最佳图片


英国《新科学家》杂志近日梳理回顾了2010年度的12张最佳图片,内容涵盖了即将过去的这一年里全球各地发生的一些值得回忆的点滴。从外太空到小动物,从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到中国大熊猫野化研究的努力,一一入选。以下是完整榜单:
1、饲养员乔装大熊猫
照片中这个人看上去似乎是一个乔装打扮,专抓熊猫的恶人,但其实他们却是这世上最热爱大熊猫的人。他是一位生物学家,来自卧龙“核桃坪”大熊猫野化培训基地。之所以穿成这样,是为了让正接受野化培养的大熊猫宝宝和人的接触降低到最低限度。
这只4个月大的熊猫宝宝将在这片受保护的林子中慢慢学习长大,期间,研究人员会用隐蔽相机对其进行全程监控。在这之后,它将被放归野外。大熊猫的野化非常困难,“核桃坪”基地上一次的尝试以失败告终。当时,一只雄性大熊猫在被放归野外不到一年后被发现已经死亡。研究人员估计它是在和其他野外的大熊猫争斗之后从一颗树上摔下来致死的。

2、世界上最小的猴子这不是一个小精灵,这是世界上最小的猴子:侏狨猴。
成年的侏狨猴体长不过14~16厘米,体重不超过120克,这是世界上已发现最小的灵长动物之一,但目前这种小动物正处于濒危状态。它们通常分布于南美的热带雨林中,但图中的这只侏狨猴是在一个秘鲁人的衣服中被查出来的,并被当场没收。随后它将被送往位于智利圣地亚哥附近的灵长动物救援和康复中心收养。

3、最精细的土卫一表面温度图今年3月份,科学家们在一颗土星卫星上发现了“吃豆人”(Pacman)!土卫一常常被称为太阳系的“死星”,因为它的表面有一个和它自身比例不符的超大陨石坑“赫歇尔”。借助今年2月份近距离飞掠考察所获得的数据,美国宇航局“卡西尼”号探测器绘出了这颗小卫星迄今最精确的地表温度分布图,这幅温度图看上去就像是一张张大的大嘴要吃下这个陨石坑,让人想起一款早期游戏:吃豆人。
至于为何会出现这种温度分布,原因尚不明了。对此,美国科罗拉多州波尔多西南研究所的约翰·斯潘塞(John Spencer)“我们认为这种温度差异可能反应了地表结构的不同。”

4、火山爆发触发闪电强烈闪电和火山喷发之间长期以来都被认为密切相关,而在这张冰岛火山喷发的壮观图片中则似乎体现的特别贴切。这次的火山爆发是今年上半年新闻的热点话题。火山爆发将大量火山灰抛入大气层,导致气流运行严重紊乱。
当这些携带不同电荷的上升火山尘埃云颗粒逐渐分层,在层间形成的电荷势达到一定强度,就会以闪电的形式释放能量。这种放电机制在火山爆发频繁的早期原始地球上应当非常常见,并很可能成了生命起源不可或缺的推动力。

5、海底盖帽今年五月,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件引发各方关注,数千加仑的原油涌入海洋,造成严重生态和环境灾难。英国石油公司采取了各种措施试图堵住漏油口,图中这个高达12米的钢制装置就是这些努力中最新的一项。它最终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不过最终人们还是设法成功堵住了漏洞。

6、狂风暴雨肆虐中美洲今年6月,热带风暴“阿加莎”席卷了中美洲的危地马拉,在经历了之前的火山喷发之后,再一次带来严重灾难,肆虐的暴雨造成了100多人遇难,以及严重的财产损失。图中这个大坑是危地马拉城中心一个深达60米的地陷坑洞。
地陷一般容易发生于地下岩土层是沉积岩或易融岩石的区域,这些岩石在地下水的冲刷下容易消融,并引发地陷。

7、鲨鱼翅汤加工地这是今年7月的一个普通清晨,日本东北部的气仙沼市,75吨的鲨鱼正在等待处理。这些鲨鱼翅制品将用于满足日本国内对鱼翅汤的蓬勃需求,也有一部分将出口到中国市场。去年,日本捕鲸船共捕获了超过35000吨鲨鱼,其中90%通过这个港口流入市场,因此这里尤其繁忙,一周6天全速运转。

这张照片是香港摄影师阿列克斯·郝福德(Alex Hofford)所摄。他在此停留两天,目睹了119吨鲨鱼,还有蓝鳍金枪鱼等濒危珍稀鱼类经过这些码头。
8、外星树茬这一情景看上去像不像男人胡须邋遢的下巴?但其实这是火星的表面。这些树茬状的结构是尘埃和沙子从高高的沙丘上崩塌下来形成的。这是由于在火星初夏时节,混杂在沙丘中的干冰成分发生升华而导致。
这幅图像是今年1月份,由正在火星轨道运行的火星勘测轨道器(MRO),利用其搭载的高分辨率成像科学实验设备(HiRISE)拍摄的。

9、看清让你兴奋的物质这张漂亮的显微照片拍摄的是多巴胺物质晶体,多巴胺是一种我们身体在从事让自己感觉兴奋的事情时所分泌的化学物质,如吃饭或做爱。多巴胺会对我们的大脑产生作用,影响我们的动作、情绪和记忆。
今年9月份,摄影师斯派克·沃克(Spike Walker)因为这一令人震撼的作品而赢得了英国皇家摄影学会的联合皇家学院奖章(Combined Royal Colleges Medal)。他使用定向光束穿过多巴胺晶体并进行拍摄。光束将由于样品中晶体排列方式的不同而发生偏折,从而显示出其内部结构。这种技术将使研究人员获得更多关于其内部结构的信息,这是一般的显微镜观测所无法做到的。

10、婆罗洲的眼镜猴这只看上去像星球大战里YODA大师的小动物名叫“邦加眼镜猴”(western tarsier)。这张照片的拍摄地是位于马来西亚沙巴的丹浓谷自然保护区。邦加眼镜猴也是世界上最小的灵长动物之一,它们昼伏夜出,以昆虫和小动物为食。它们的眼睛缺乏反光层,因此不会像猫眼那样在夜间手电照射下闪闪发光。不过作为补偿,它们的眼睛都和它们的大脑一样大。
这张照片在今年由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举办的2010 年度环境和野生动物摄影师大赛中受到高度评价。

11、冰岛发现巨石超900吨图中的这块石头高达15米,重超过900吨。但是它在8个月前还不在那里。那么是大人国的居民把它移过去的?
今年早些时候,在冰岛火山喷发后,巨大的热量融化了冰川,并抛出了大量巨石碎屑,这块巨石就是其中之一。

12、小行星相撞事件观测发现一颗编号为P/2010 A2的小行星拥有一个彗星状的长长尘埃尾。但今年2月份由哈勃空间望远镜进行的观测显示在它的头部有一个奇怪的X形状,而并非如一般的彗星那样由较“光滑”的尘埃云包裹。这一结果支持了“撞击说”,即,这颗小天体是一次小行星之间撞击事件的结果。
2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1:46:54 | 只看该作者
在摄影中普及科学知识
作者:罗忠仁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7-9-19



拿起你的相机,

去追寻迷人的光影;

拿起你的相机,

去记录四季的姹紫嫣红;

拿起你的相机,

亲近自然,广识博物;

拿起你的相机,

仔细欣赏一个个飘落凡间的美丽精灵……

这是书中扉页的一段话。我与作者李秋弟初次相识是在北京承办全国青少年计算机大赛上,当时他是吴文虎老师的助手。因此在我的印象中,李秋弟始终是一个在普及计算机知识领域小有名气、著作颇丰的作家。前不久他送给我一本书,令我吃惊不小,书的题目是《用镜头探索大自然——数码相机自然生态摄影实例》,这与他的专业相差太远了。打开书来,一幅幅美丽鲜活的照片非常夺眼,这本书不但简明扼要地讲述了摄影的常识,更普及了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我越翻越感兴趣,一口气把它读完。这本书有3个特点:

第一,它是一本深入浅出、重点突出的摄影入门教材。

我读过一些摄影方面的书,有的洋洋洒洒,讲得非常高深,如何使用各种专业器材,如何在室内外布光……初学者读了反而可能望而却步。《用镜头探索大自然》则不同,作者一开始就提醒摄影初学者“走出追求高档相机的误区”,特别交待“本书中各种题材的绝大多数照片就是使用普通数码相机拍摄的”,以打消初学者的顾虑和恐惧。

作者通过拍摄身边经常见到的动物、植物、雨、雪、风、霜的照片实例进行讲解,使人感到格外亲切。他结合花卉摄影讲解数码相机的近摄和光圈优先的应用,结合抓拍动物和飞鸟讲解快门优先方式的应用,结合景物的特写讲解景深,而且毫不保留地在每一张照片旁都注明拍摄参数,供初学者参考。作者努力化繁杂为便捷,往往把他多年体会凝练为几句话讲给我们听。讲到构图,只是“拍摄视角”、“三分法”、“发现与表现线条”、“均衡与和谐”寥寥几笔就点明了要旨。讲到怎样拍好“笼中鸟”,只是提供了一个“长焦距+相对较大的光圈+精确对焦”的公式。学习借鉴此书,初学者可以很快地入门并不断提高摄影水平。

第二,它更是一本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科普书籍。

我最欣赏这本书中的“拍摄昆虫”部分。作者对昆虫的观察细致入微,摄影技巧高超,张张照片都很经典,条条说明都能学到东西。他教我们如何分辨蝶与蛾,怎样辨识蜂、蝇、虻。他幽默地对现在唱得大红大紫的《两只蝴蝶》提出质疑,因为其中有一句要蝴蝶“张张嘴”。作者普及了昆虫“嘴”的知识,他指出:科学家将昆虫的“嘴”称为“口器”,蝴蝶的口器是虹吸式的,平时,它像一根钟表发条一样卷曲着,当需要时,它就会伸直,成为一根真正的花蜜“吸管”。他拍摄的《空中加油》、《万寿菊与长喙天蛾》等照片清晰地显示出昆虫口器吸食花蜜的情形。

我捧此书爱不释手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它回答了一些我在日常遇到的问题。比如怎么区分迎春和连翘,怎么区分牡丹和芍药等。看了作者的图例和精要的说明就清楚了。作者对迎春和连翘是这样描述的:“迎春为低矮的丛生灌木,枝条为碧绿色,呈拱型下垂,近于匍匐状,花朵在早春绽放,花冠五六裂(一般为六瓣)。连翘也是丛生灌木,但长得较高,茎直立,枝条呈浅褐色,过长的枝条才会下垂,花鲜黄色,为1~3朵在一起,每朵四瓣,瓣片为长椭圆形,其果实可入药。”作者对牡丹和芍药的区分讲得更为简洁:“牡丹是落叶灌木,芍药则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的叶子要稍长些,形状与牡丹的叶子也有所不同。牡丹的花茎比较短,芍药的花茎比较长”。

第三,它还是一本文笔流畅、科学与艺术结合的读本。

作者长期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和教学研究工作,他既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又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文理汇集于一身,他讲述的摄影充满了文化气息。比如他讲花卉摄影就强调挖掘花卉的文化内涵。他写道:“花卉是美的象征,在许多花卉身上,往往寄托着人的许多美好感情。”“用花木表示人的品质、气节更为常见,所以‘岁寒三友’松、竹、梅历来备受推崇。松树因为冬夏常青而被比作‘三军不可夺’的正气;竹子则因‘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而寄托着高士的气节和谦逊;而梅花因可以在冰雪中凌寒怒放被推为志趣高洁的代表。另外,牡丹象征富贵,兰花象征幽深典雅,荷花象征纯洁清白,菊花象征坚忍不拔,以桃李代指学生等,都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在进行花卉摄影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地把这些文化意义和感情色彩凝固在自己的照片上。主动挖掘花卉的文化内涵,对于启发人们的联想、深化作品的主题、传承民族优秀文化都有重要的作用。”

读了这本书,可以使人们进一步打消对摄影的神秘感,更加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拿起手中的相机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2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1:48:08 | 只看该作者
拍摄天空——19世纪天体摄影术的兴起[zt]






注:本文及《星光侦探》《镜中宇宙》两篇文章最初译成于2004-2005年并发表于个人主页,最近对原始译文作了修改及图片补充,在此发出修订版。
Alan W. Hirshfeld,编译自Sky& Telescope, Vol. 107, No. 4 (2004)
从一项新奇事物发展成为一种强有力的科研工具,天体摄影最终走向了成熟。
1930年,爱德温·哈勃(Edwin Hubble)宣布了一项自伽利略首次将望远镜对准星空以来最为重要的天文发现。原先认为宁静漂浮在真空中的星系实际上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相互飞离;宇宙正在膨胀。哈勃非凡的发现引发了对认识的深远影响:宇宙诞生于一百多亿年前的原始火球中。在新的证据面前,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静态无穷宇宙观念在很大意义上消亡了。哈勃跨时代的发现促成了现代宇宙学研究——这是关于宇宙诞生、演化和消亡的科学。今天,该领域取得的成就依旧如同在哈勃的时代那般引人注目。

上图:自从1839年法国科学院首次公布以来,银板照相法就算没有立即鼓舞起当时的专业天文学家,也激起了全体公众的想象力。这张未标注日期的照片拍摄的是银板摄影师约翰·H·菲茨吉本(John H. Fitzgibbon,1819-1882)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的工作室中的情形,他正在使用银板照相艺术的多种工具。这一过程令人厌烦、低效且有害,但却能以非凡的细节记录影象。(图片提供:霍顿图书馆哈佛剧院收藏)
那么哈勃作出他那著名发现的基础是什么?是什么使得他可以成功完成当时最富挑战性的观测?哈勃的工作并非独一无二,它实际上是长达十多年的科技进步的顶峰,这样的进展在人类的历史上少有。膨胀宇宙的发现实际上要依赖于3项重要技术的组合:天体摄影术、天体分光学以及庞大而精密的望远镜的出现。它们是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新”天文学,也就是天体物理学的利器。天体物理学的支持者们绕过了关于天体位置和运动的成熟研究,转而去回答更加基本的问题:恒星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它们如何产生?为什么会发光?宇宙的结构是什么?宇宙的过去和未来又是怎样的?
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有专门的工具将天体的暗淡光芒记录下来,以供人们在实验室中详查。通向这种令那些对此不屑一顾的专业同行感到汗颜,而他们自己也因这些举动而杰出。
如果说哈勃总结了科学突出成就的故事,这个故事的第一幕就应该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的爱尔兰。在这里,哈勃的精神鼻祖——第三代罗斯(Rosse)伯爵威廉·帕森斯(William Parsons)梦想着造出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经过几年的试验,罗斯伯爵成功建造了他那口径6英尺、长58英尺的金属反射镜列维坦(Leviathan),并在气候变化无常的爱尔兰尝试着使用它来获取成果。(最近列维坦安装了新的镜筒和现代的镀镍铝制主镜,重新恢复了使用。)
罗斯伯爵和哈勃都巡视了他们所处时代的可见宇宙边缘,使用了他们各自时代最大的望远镜。罗斯伯爵画下了他眼中所见的事物;哈勃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则应用了照相机和分光仪,并使用了加利福尼亚州威尔逊(Wilson)山巅的100英寸反射镜。正是罗斯伯爵在1845年发现了神秘的“旋涡”星云,而78年后,哈勃确认它们就是远方的银河系。
虽然罗斯伯爵装备了当时最为庞大的仪器,但却受限于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学;他不具备综合理解自己所见天体真实面目的基础。而在另一方面,哈勃的宇宙却是一座广阔的实验室,一片能让哈勃运用发展中的物理知识来解释自然秘密的领地。将这两位在时间上相差数十年的天文学家联系到一起的桥梁,要追溯到1839年1月巴黎一次轰动性的公众通告:路易·雅克·芒戴·达盖尔(Louis-Jacques-Mandé Daguerre)以化学方式在金属板上成功记录下了永久的影象。
上图:这张2毫米宽的银板照片序列拍摄的是满月,由纽约卡南代瓜(Canandaigua)的塞缪尔·德怀特·汉弗莱(Samuel Dwight Humphrey)在1849年9月1日晚间拍摄。他使用8英寸焦距的镜头记录下了月球表面空前的细节,照片在银板照相过程中已经经过了镜像翻转。注意照片序列旁边的手写曝光时间。这些照片据信属于现存最早的月球照片之列。(图片提供:哈佛大学天文台)
早期的成功
>几千年来,天文学家用来研究天空的唯一光学仪器就是自己的眼睛。眼睛对天文学研究来说不能算是完美的设备:它收集光线的口径太小,不能放大物体,不能记录所见的场景,也不能积累在一段时间内所感受到的光子。17世纪望远镜的发明克服了人眼的前两个局限;而摄影术的引进则征服了后两个。
1840年3月,银板照相的先驱者之一、纽约的药剂师约翰·威廉·德雷珀(John William Draper)在曼哈顿广场一座高楼的楼顶拍下了第一张粗糙的月球照片。3年后,德雷珀记录下了太阳光谱。1845年,法国物理学家让·巴纳德·莱昂·傅科(Jean-Bernard-Léon Foucault)和阿曼德·希波吕忒·路易·斐索(Armand-Hippolytr-Louis Fizeau)获得了一张令人满意的太阳照片。接下来的进展要归功于波士顿的银板摄影师约翰·亚当斯·惠普尔(John Adams Whipple)和钟表匠兼哈佛大学天文台首任台长威廉·克兰奇·邦德(William Cranch Bond)之间的合作。
上图:1840年初,继路易·雅克·芒戴·达盖尔并不成功的尝试后,纽约药剂师约翰·威廉·德雷珀(1811-1882)拍到了首张月球照片,揭示了月面的细节。最初的照片据信是毁于纽约自然历史会堂的一场大火,当时它们被保存在那里。1843年,德雷珀成功拍摄了太阳光谱,光谱线在红外和紫外波段都清晰可见。他在照相化学反应以及光与热的关系方面所作出的基础性工作使得他成为美国最早的一批科学家之一。
邦德的观测记录表明,当惠普尔让他把照相机固定到天文台的15英寸大型折射镜上时,他偶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为了迁就他的常客,邦德时常要停下自己的工作。[在数十年后的1870年,邦德的这个看法由火星卫星发现者阿萨夫·霍尔(Asaph Hall)再度提出,当时霍尔是抱怨用折射镜从事光谱观测的苦头。]而早期使用望远镜拍摄太阳的尝试却只是让他儿子乔治·菲利普·邦德(George Philips Bond)的袖子着了火。1849年,惠普尔和邦德拍摄了月球详尽的影象。这张照片以及后继者的大小只有2.5英寸,它们在1851年的伦敦博览会上导致了轰动效应——宇宙似乎被“带到了地球上”。
上图:一张接近上弦时分的月球银板照片,是1852年2月26日由摄影家约翰·亚当斯·惠普尔使用哈佛大学天文台的15英寸折射镜拍摄的。惠普尔和天文台台长威廉·克兰奇·邦德先前拍摄的类似照片已经在1851年的伦敦博览会上引起了轰动。(图片提供:哈佛大学天文台)
1850年,惠普尔和邦德在进行了1分半钟的曝光后拍下了第一批恒星的影象,拍摄对象包括织女星和北河二双星。翌年,乔治·邦德用银板照相法拍摄了木星赤道上的云带。考虑到月球与木星摄影所需要的时间相近,而木星的距离更为遥远,他推断木星表面的反照率要更高。这是羽翼未丰的天体摄影术取得的第一项科学成果。
上图:威廉·克兰奇·邦德(1789-1859)死前共执掌哈佛大学天文台20年。他的儿子乔治·菲利普·邦德接了他的班。在羽翼渐丰的天体摄影领域中,邦德父子与约翰·亚当斯·惠普尔一道与最初的成功密切关联。
尽管早期有过这些成功的事例,大多数职业天文学家却还是回避了摄影的过程。那时的摄影术是有害的、不精密的,而且还是低效的。只有少数天文学家预见到了这项新技术的潜力,认为它可以超越用人眼直接观看望远镜目镜时的效果。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天体摄影上的大多数进展都是由独立于学术机构的天文爱好者作出的。1852年,英国的印刷机发明者沃伦·德拉鲁(Warren De la Rue)开始着手于努力改进月球摄影质量,这项工作持续了将近10年。他的工具是自制的13英寸反射镜(后来又配备了转仪钟),以及曝光更快的湿火棉胶摄影术。后一技术是一年前由他的同胞、雕刻家、摄影家弗雷德里克·斯科特·阿彻(Frederick Scott Archer)引进的。德拉鲁的月球照片在放大到8英寸后仍旧生动而清晰。作为证据,这些照片连带他那不可置信的月球立体图象为关于月球地貌火山起源的争论增添了可能性。
上图:英国天文爱好者沃伦·德拉鲁(1815-1889)在1851年的伦敦博览会上看到了惠普尔和邦德拍摄的月球银板照片后,自己开始从事天体摄影。使用湿火棉胶底片和自制的13英寸转仪钟折射镜,德拉鲁给月球摄影带来了戏剧性的进步。在早期力图使实测天文学家支持天体摄影的努力中,他那详细的报告起了至关紧要的作用。
皇家天文学会对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资助德拉鲁建造了一架专门的望远镜照相机(太阳全色照相仪),用以监测太阳黑子、拍摄日食。1860年7月18日,德拉鲁和意大利天文学家安吉洛·塞奇(Angelo Secchi)拍摄的日食照片显示,日珥确实是太阳上而非月球上的现象。(那时候,日珥只能在日食时被观测到,这就使人们对它起源的认识很不确定。)1861年,德拉鲁用立体图象说明,黑子是位于太阳光球层(也就是太阳的可见表面)上的凹陷。通过他向科学团体所作的详尽摄影报告,他为他的天文同行在日后的进展铺平了道路。
同时,美国人刘易斯·莫里斯·拉瑟弗德(Lewis Morris Rutherfurd)放弃了他的法律职业,于1856年在位于曼哈顿第2大道第11街(2nd Avenue, 11th Street)的自家花园一角建立了一座天文台。受邦德父子在哈佛大学天文台所作工作的启发,拉瑟弗德给他的11.25英寸菲茨(Fitz)折射镜配置了一架照相机,以图研究天体摄影的价值。根据他自己严苛的标准,他最初拍摄的月球、行星和恒星的湿火棉胶影象是失败的。他意识到,造成这一后果的罪魁是,他的望远镜更适合目视观测而非摄影。望远镜的物镜的设计是在可见光黄绿波段表现最佳,眼睛在这里是最为灵敏的;然而19世纪的照相乳胶主要是对蓝光的灵敏度最高。经过多年艰苦的工作(包括对太阳光谱最早的照相研究),拉瑟弗德为他的望远镜更换了一块自己设计的“摄影用”主镜。这样,他只需曝光几分钟就可以拍摄出边缘相当明晰的恒星、双星和星团影象了。
上图:19世纪60年代,曾做过律师的纽约天文学家刘易斯·莫里斯·拉瑟弗德(1816-1892)与望远镜制造工亨利·菲茨(Henry Fitz)一道,开发了“摄影用”折射镜的关键部件。他用这些设备获取了月球、星团和太阳光谱的高质量照片。
拉瑟弗德在1865年发表于《美国科学杂志》(America Journal of Science)上的一篇文章中写道,“用这样的中等口径望远镜就可以拍下9等星。这种能力证明,应该发展和提高摄影术在测绘星空方面的应用,而在一些测量活动中,它显示出了长久以来被拖延且已经令人失望的希望。”
1868年,拉瑟弗德将他的11.25英寸折射镜更换为一架口径13英寸的望远镜,这架望远镜的目视物镜可以在安装一片辅助透镜后改作摄影用。在接下来的10年中,他为昴星团、鬼星团以及其他星团拍摄了大量底片,还制造了桌面式千分尺阵列来测定星团成员星的位置。(在湿火棉胶底片上,恒星的影象很黯淡,无法与底片自身的微小斑点区分开来。因而拉瑟弗德在同一底片上拍摄两组并行的影象,一组曝光时间长,另一组要短些;所有恒星的影象都是双重的,但火棉胶底片自身的斑点只有一组。)
拉瑟弗德从没有达到他的初衷:证明摄影术在天体测量学——对星体位置的精确测量——上的价值;他的兴趣更倾向于摄影的进步和分光技术,而非数据处理。然而,天文学家本杰明·阿普索普·戈尔德(Benjamin Apthorp Gould)等人日后对这些星团照片的分析却说明了拉瑟弗德的论点,也就是有了天体摄影术和合适的测量方法,“老”天文学的关键分支——天体测量学研究可以更有效地进行;同时,这也是向一个被1889年的《科学美国人》杂志称为“迄今美国最卓越的私人科学家”的人所作的颂词。
先驱式的天体摄影家
上图:纽约医生亨利·德雷珀(Henry Draper)(1837-1882)在设计建造镀银玻璃主镜反射望远镜、天体摄影和恒星光谱型等方面作出的先驱性努力大大促进了19世纪70至80年代实测天体物理学的发展。(图片提供:哈佛大学天文台)
当拉瑟弗德在位于城市中的天文台拍摄天空时,他的同胞,纽约人亨利·德雷珀正在通过显微镜拍摄银板照片,来为他关于人体脾脏的医学论文准备插图。1857年,第一个拍摄月球的人约翰·威廉·德雷珀的儿子——20岁的亨利毕业了,这个年龄对于考取行医执照来说还太年轻。他进行了一次欧洲之旅。在比尔(Birr)城堡,他看到了罗斯伯爵那庞大的列维坦望远镜。当返回美国的时候,德雷珀决定在他的住家——亨德森的哈斯汀(Hasting-on-Hundson)建造美国第一座专门用于天体摄影的天文台。(现在这里是博物馆兼档案馆。)他向声明远扬的英国天文学家约翰·赫歇尔(John Herschel)征求意见,赫歇尔建议他放弃从艾萨克·牛顿(Issac Newton)时代延用下来的复杂金属反射镜,改用完美的研磨玻璃镀银镜片。亨利和他的哥哥丹尼尔(Daniel)开始用自己设计的脚踏车研磨机工作——除了一次让狗沿固定轨道奔跑的失败试验以外。他们一起制造了一系列实用的玻璃反射望远镜,最大口径达到了28英寸。
亨利详尽的报告《建造口径15英寸半的玻璃望远镜,及其在天体摄影上的用途》成为一代又一代天文爱好者自制望远镜的标准手册。他创下了多个天体摄影里程碑,其中包括第一次记录恒星光谱(织女星,1872年)和第一次拍摄猎户座大星云(1880年)等等。1882年,在亨利45岁因肺炎去世后,他那拍摄和分析恒星光谱的空前工作中断了。这项计划由亨利的遗孀安娜·玛丽·帕尔默(Anna Mary Palmer)赞助哈佛大学天文台继续进行。它的意义在于获取了现代照相光谱分类的原则。1924年,该计划编成了纪念碑式的德雷珀恒星光谱表(Draper Catalogue of Stellar Spectrum)。
天体物理学的兴起
1874年的金星凌日却使天体摄影成为正规研究手段的进程产生了短暂但很显著的倒退。这次天象给人们提供了一次准确测量日地距离的罕见机会,而人们对照相机这只“公平”的眼睛寄予厚望,希望它能消除目视观测带来的幻觉。然而,美国、法国和德国的照相小组使用不同的设备和观测方法,却都没有从照相底片上提取出可靠的数据。日后,由14国天文学家组成的讨论组在总结中表示了对1882年下一次金星凌日使用摄影方法观测的不赞同。在1886年向圣彼得堡科学院提交的一份报告中,普尔科沃(Pulkovo)天文台台长奥托·威廉·斯特鲁维(Otto Wilhelm Struve)总结了传统天文学家的普遍感受:“上帝禁止用这些新奇迷人的东西进行天文学研究……”[甚至直到1914年,目视观测的拥护者珀西瓦尔·洛威尔(Percival Lowell)还将“新”天文学的流行归因于“图片对人们产生的影响”。]
上图:这张来自美国海军天文台观测队的明胶底片拍摄下了1882年12月6日的金星凌日。(叠加的网格是望远镜光学系统引入的人为物;小斑点是摄影乳剂的瑕疵。)美国与法国都属于在1882年的金星凌日中继续使用摄影手段的少数国家之列。(图片提供:美国海军天文台图书馆)
在对金星凌日的“山崩”觉醒后,一场双重的革命将摄影术推入了世界各大学术性天文台:第一,人们发明了“超级灵敏”的动物胶基底溴化银干板,这样的底片只需曝光1/10秒,得到的影象细节就可以与湿火棉胶底片曝光10秒,或银板曝光30分钟所得的相媲美;第二,一批新兴的职业研究者——天体物理学家——的地位逐渐升高,他们将摄影术(以及分光术)视为获取天体本质信息的重要工具。而相当重要的一点是,19世纪80年代的几项大型目视天文计划都没有得到可靠的结果,其中包括恒星光度的测量、光谱分类以及对弥漫星云结构的研究。
当照相机揭示了大量从未被肉眼观测过的天体时,目视观测的局限性进一步显现了。英国工程师安德鲁·安斯利·康芒(Andrew Ainslie Common)用他自制的36英寸反射镜拍摄了猎户座大星云的照片,显现出了远比目视所见更多的发光气体涡旋结构。他的英国同胞艾萨克·罗伯特(Isaac Robert)将20英寸反射镜拍摄的照片出版为一本清晰的星团、星云影集;他那“真正的”蟹状星云影象边缘比最熟练的画技所能描绘的还要清楚。1891年,德国天文学家马克斯·沃尔夫(Max Wolf)通过摄影术发现了一颗小行星(323号Brucia);一年后,加州利克天文台的爱德华·爱默生·巴纳德(Edward Emerson Barnard)用同样的方法捕获了一颗新的彗星。(月球和行星天文学长久以来被目视观测所统治。在19世纪的底片所需要的曝光时间内,湍动的地球大气不可避免地会抹去天体表面的细节,而在行星圆面准确落到焦点的那一刻,眼睛还是比较稳定的。)
上图:使用19世纪70年代引进的新型干板摄影术的天文学家不再受限于过时的湿板技术所要求的较短曝光时间。1880年9月30日,亨利·德雷珀用他的11英寸折射镜进行了51分钟的曝光,记录下了猎户座大星云的第一张影象。(图片提供:哈佛大学天文台)上右:随后的深空天体摄影有了迅猛的发展,这张猎户座大星云的精细照片就是证据。它由英格兰的安德鲁·安斯利·康芒在1883年利用36英寸反射镜拍摄,曝光37分钟。成功拍摄这类照片的关键是高精度的望远镜转仪钟。照片上方为北侧。
在发现未知的潜力以外,照相机在一些更为重要的计划中有着很大的优势。早在19世纪80年代,人们就在利用摄影法确定恒星的亮度和颜色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这些主要是由哈佛大学的爱德华·查尔斯(Edward Charles)和威廉·亨利·皮克林(William Henry Pickering)进行的一系列先驱性研究;然而直到20世纪,当问题的理论和设备方面都被人们充分了解后,标准的测光方法才被采纳。
对天空的大规模照相测绘始于非洲好望角皇家天文台台长大卫·吉耳(David Gill)。吉耳在使用借来的商业肖像镜头拍摄1882年9月的大彗星时,对背景上的大量星象感到十分惊奇。由这次工作带来的热情,他鼓动了手下支持天体摄影的专业天文学家。在那个时候,这是很危险的活动;1887年,英国皇家学会延缓发放了吉耳的研究经费。尽管如此,从19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吉耳和两名助手用一架6英寸折射镜拍摄了赤纬-18度以南的整个南天。他们所得的星表——好望角照相巡天表(Cape Photographic Durchmusterung,CPD)记下了454875颗恒星的位置和星等信息。CPD是更为雄心勃勃的照相天图(Carte du Ciel)计划的先驱,后者致力于拍摄全天亮于14等的星体。尽管这项国际合作计划从未完成,它的出版物和会议却将天体摄影的方法和可能性告诉了目视天文学家。
上图:南非好望角皇家天文台台长大卫·吉耳用一支借来的2.5英寸商业肖像镜头拍下了1882年9月的大彗星。他被照片背景上的众多星象(比如上面这张拍摄于1882年11月14日的照片所展现的)所震惊,开始着手于一项延续了5年半的南天照相巡天计划,得到了将近455000颗恒星的位置和星等数据。他成为了专业天文学家中率先采用天体摄影术的改革者。(图片提供:南非天文台)
历史学家威廉·西顿(William Seaton)在他对19世纪科学的研究中写道,“通过在望远镜上使用灵敏的照相底片代替人眼,我们获得了彗星、恒星和星云的照片,而这些影象是人眼通过望远镜绝对不可能看见的……数小时的累积曝光以从前想都不敢想的深度揭示了宇宙。”似乎是为了显示天体摄影术的胜利,19世纪90年代间,詹姆斯·爱德华·基勒(James Edward Keeler)使用康芒捐献给利克天文台的36英寸反射镜拍摄了数千个以前从未见过的旋涡星云。30多年后,爱德温·哈勃揭示出,基勒所见的谜一般的旋涡实际上是飞驰在深空中的单个星系。
回顾19世纪,当时天体摄影的发展看起来是很混乱的,甚至可以说是随机的。它的支持者所遇到的阻碍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更有思想甚至是政治上的;许多天文学家放弃了这项尚未成熟的技术(由于当时它尚有严重的缺陷,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而其他一些人则只是在口头上反对它。然而,观念的大潮的确转移了,任何现代化的天文台以及本期杂志中的这篇文章证实了这一点。天体摄影的错综故事就好象是一部管弦乐作品,每种乐器依次奏响,直到最后,它们的声音汇聚成交响乐。天体摄影的先驱试图抒写的“交响乐”直到众多天文学家开始一齐“演奏”时方才显现出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1:49:46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8 21:25 , Processed in 0.07022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