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之友网》网管-服务生-管季超歪批云梦青年书家-文涛君-临《贺兰汗-造像记》帖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8:26:09 | 只看该作者
=网海航行,安全第一;文涛临碑,隔网鼓掌。




http://xnjyw.5d6d.net/thread-55528-1-1.html
2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12:26:05 | 只看该作者
2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12:33:42 | 只看该作者
全国首届书法临帖作品展征稿启事


    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和谐文化的健康发展,全面展示当代中国书坛对书法经典碑帖深入学习和研究的成就,促进当代书法艺术进一步繁荣,中国书法家协会将于2013年5月举办全国首届书法临帖作品展。现将征稿有关事项公布如下:


    一、举办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书法家协会
    承办单位: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
    协办单位:广东五叶神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二、组织机构
    1、组委会
    全国首届书法临帖作品展组委会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和广东五叶神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组成。
    2、评审委员会
    中国书法家协会依据《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会产生暂行办法》组成评审委员会,负责组织评审工作。


    三、作品
    1、投稿:投稿作品要求临摹历代经典书法碑帖,投稿同时附上所临碑帖复印件。书体不限,不含篆刻。尺寸:高不超过180公分、宽不超过97公分。作品请勿做旧、拼接、托裱。凡做旧、拼接、托裱,超尺寸稿件不予评审。稿件一律不退。
    2、范围:年满18周岁以上的中国公民及海外华人均可投稿。可重复投稿,落款名字要与身份证相符,化名重复投稿者不予评审。
    3、费用:每一件作品收参评费40元(请勿在信封中夹寄,海外汇30美元),未收到参评费的作品不予评审。
    4、说明:请在作品背面右下方用铅笔正楷注明:姓名、性别、身份证号、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固定电话、手机)。身份证复印件、参评费汇款单复印件贴于《全国首届书法临帖作品展投稿登记表》指定栏,随作品一并寄出。组委会根据作者提供的信息做好收稿登记工作。

    登记表下载地址: http://bbs.china-shufajia.com/attachment.php?aid=1540702&k=e11f4e302bf402acf7f0f5e76cb350c7&t=1353641238&sid=01a4Sbj56LjMtQK9JcLYICTN9mBlKwhPRzFyLjJb5n2qxx8

    四、评审
    1、由本次展览评委会制定评审细则、评审工作流程和评委守则。
    2、作品评审初步定于2013年2月份举行;评审结束后,由主办方核对原作准确无误后,及时公布评审结果。


   五、展览
    全国首届书法临帖作品展定于2013年5月在广东深圳举行,展出作品400件左右(其中包括50件优秀作品)。


    六、出版
    全国首届书法临帖作品展开幕式之前出版《全国首届书法临帖作品展作品集》。


    七、作者待遇和相关责任
  1、被评为优秀作品的作者颁发奖金、证书;入展作者颁发收藏费、证书,全部入展(含优秀作品)作者赠送本次活动展览作品集一册。
  2、优秀作品作者奖金每人8000元,入展作品收藏费每人800元(均为税后)。
  3、非中国书协会员作品被评为优秀作品者,具备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条件之一。说明:凡进入优秀作品范围的作者,评审结束后将通知提供创作作品一件,评委会将参照创作作品,最终评出优秀作品作者50人左右。
  4、本次活动奖金、收藏费、证书、作品集由承办方负责在展览开幕后两个月之内寄出。


    八、征稿日期
    自见报之日起,截至2013年2月20日,以当地邮戳为准。


    九、收稿和汇款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17号天天假日饭店B座6层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全国首届书法临帖作品展组委会办公室,邮编:100036。
    联系人:于莹、董倚桥
    电话:010-68217067     手机:13321179128
    传真:010-68214076     E-mail:
331863614@qq.com
   
     十、其它事项
     1、凡是发现或被举报作者代笔问题,经组委会核实,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将视情节轻重,依据有关规定,分别给予处理。
  投诉材料请寄: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17号天天假日饭店B座6层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全国首届书法临帖作品展组委会办公室。邮编:100036。
  2、所有来稿必须符合本启事要求。
  3、凡投稿者视为认同并遵守本启事各项规定。
  4、本征稿启事解释权归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



                                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
                                                 2012年11月
24#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12:50:25 | 只看该作者
《教师之友网》网管-服务生-管季超谈对临帖的认识:







=临帖,从纵看,有‘心临’‘对临’‘背临’三类。

       ‘心临’:好比糙子男伢文涛看中了一个漂亮的姑娘伢儿,一见钟情,心里痒痒索索,梦里也记挂。

       ‘对临’:好比糙子男伢文涛和冽个女伢儿开始谈恋爱,两双眼睛对望,‘执手相看’/泪眼或笑得嘴也合不拢。

        ‘背临’:好比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那怕是万一谈‘啪’了,过30年还记得她的眉眼。


=临帖,从横看,有‘实临’‘意临’‘临意’三类。



      ‘实临’:忠实于原碑帖,于结体用笔‘拟之者尚精’。
                          克隆原碑帖,最好!

        ‘意临’:‘得形似者有尽,而领神味者无穷’,故‘临而不象,取其大意,遗貌取神’,只爱你---碑帖---最美的一点点。



         ‘临意’:将原碑帖文字/章法。。全抛开!只写出与原碑帖的‘味道儿’神似的半创作。


===糙子男伢文涛的临书,介于‘实临’和‘意临’之间!


       说不是‘实临’吧,他写得形似原碑;说不是‘意临’吧,又多参己意,形多改易。


25#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14:05:12 | 只看该作者
虽然是意临’,‘可以大手笔,放开情怀临写’。但我意还是要尽力传达原碑的神采!!!

          实临/意临/临意,各种临法当然各有其用。

      临得‘形/神兼得’,总是书家想得到的效果。

      ‘作为初学的年轻人,不要意临,先尽量做到形似’。---引[摇滚青年]网友语。

26#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14:09:31 | 只看该作者
===[/某网‘摇滚青年’网友帖]:








http://zml2712.5d6d.net/forum-342-1.html

http://xnjyw.5d6d.net/thread-34102-1-2.html

     近几天在网上对一些网友的作品谈了些自己的看法,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感,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不光某如此,其他各大书画论坛也是如此。人都有傲气,尤其文人的傲气更甚,大多只喜欢恭维不喜欢批评

     玩论坛的,很多人把作品发上来说是请拍砖请指教,其实从内心来讲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与恭维,真的有人拍砖了,往往会引起当事人的不快。对于某网友,素未平生,借用以前在此比较活跃的网友“一曲绝殇”的话:“点评作品仅仅代表个人的看法,不代表其本身的艺术价值,”听得进则听,听不进一笑了之,没必要一定要争个输赢,何苦搞得大家都不快呢?

      我以前也是如此,年轻气盛,目空一切,学了点鸡毛蒜皮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随着对书法认识的提高和阅历的积累,越来越发现自己是多么的浅薄,我不发作品,是觉得自己的东西太差,是在拿不出手,也许有一天自己觉得有点小小的进步,也会发上来请大家拍砖,我不怕,更不会因拍砖而嫉恨他人。

     最后就我引起反感的部分言论稍作说明:

    1、我认为某先生作为初学的年轻人,不要意临,先尽量做到形似。我想凡是对书法稍有认识的人不会认为这是无稽之谈吧。

     2、我认为某先生表面谦逊的背后有一些自负和张扬,若还年轻,则贻害无穷,如果我年轻的时候有人如此当头棒喝,我会感激别人一辈子。

    3、我在某某某的帖子中说他把自己的作品跟陆俨少、张大千、黄宾虹的作品放在一起比价格是不知天高地厚,个中的目的不言而喻,我想大凡对书画稍有见识的朋友也会有如此感觉。李君则认为我不知天高地厚,不知此论从何而来。

    网络是虚拟的,但人都是真实的,能在网上以书法为纽带聚在一起畅谈切磋也是一种缘分,即使有什么误解与不快,也不是什么深仇大恨,犯不着刀光剑影舌剑唇枪,做朋友总比作敌人好,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








http://xnjyw.5d6d.net/thread-11477-1-2.html






===本站服务员管季超注

1,转/某网‘摇滚青年’网友帖,以‘刷红’表示我赞同的部分

2,为了‘安全’,不介入讨论!

3,引用:‘很多人把作品发上来说是请拍砖请指教,其实
从内心来讲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与恭维,真的有人拍砖了,往往会引起当事人的不快’。!!!

4,管季超强烈质疑[一曲绝觞]是否实有其人!!!高度疑似本地书人一人或数人虚构此人!!!
http://xnjyw.5d6d.net/thread-37180-1-2.html
      解我疑惑的最好办法:见到真人!!!

27#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16:00:54 | 只看该作者
===《教师之友网》的独特网管方式:

1,必须汉字实名注册,确知其人,才准予成为[注册会员];


2,所有的帖子,均标注[精华]!因不是‘精帖’,立马删除!!
    本站不图人气,只存精帖;

3,每一重点帖均作[相关链接],务求将一个帖文深入/深入/再深入。。。。

4,网管人员只有[服务员][栏目主持人]两种‘头衔’!!不称‘站长/总经理’。
28#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16:06: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资料链接:


      北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而以北魏为最,故又称为魏碑。魏碑上承汉隶,下启唐楷,是一种过渡性的书体。它与隶书相比,则简捷而得其沉雄;与唐楷相比则更丰厚刚健,是一个可以开发的艺术宝库,在我国书法史上,亦受到重视。北碑,包括碑碣、墓志、造像记、摩崖刻石等形制。书法风格多变、面目不一,尤其是近百年来陆续出土的大量魏墓志,为书法学习开创了新的路径。

    造像记,指各种宗教石窟、神龛等像的制作留下记录的文字。所谓“像”主要指基于宗教信仰而制作的崇拜对象。因此所谓的“造像记”,就是指“制造这些像的题记”。因而这些文字在书写或镌刻之初,皆有相对应的宗教造像。

    摩崖刻石

系指在山东省邹县的铁山、尖山、葛山、冈山上镌刻的经文、题名、石颂等大字摩崖刻石。

    墓志
指放在墓里的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墓志分上下两层,上层称为“盖”,下层称为“底”,底部刻有墓志铭,盖上刻有标题。




包世臣(1775一1855)安徽泾县人。清代学者、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字慎伯,晚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嘉庆二十年举人,曾官江西新渝知县,被劾去官。包世臣学识渊博,喜兵家言,治经济学。对农政、货币以及文学等均有研究。28岁时遇邓石如,师从学篆隶,后又倡导北魏。晚年习二王。自称:“慎伯中年书从颜、欧入手,转及苏、董,后肆力北魏,晚习二王,遂成绝业。”自拟为“右军第一人”,自负之极。包世臣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通过书论《艺舟双楫》等鼓吹碑学,对清代中、后期书风的变革影响很大,至今为书界称颂。

     包世臣论书  余既述诸君子之言为书,因以己意遇之,而知其悉合于古也。右军以管为将军,明书道之机枢在管,而管之不可乱动也。今小仲之法,引食指加大指之上,置管于食指中节之端,以主节斜钩之;大指以指尖对中指中节拒之,则管当食指节湾,安如置床;大指之骨外突,抑管以向右,食指之骨横逼,挺管以向左,则管定;然后中指以尖钩其阳,名指以爪肉之际距其阴,小指以上节之骨贴名指之端;五指疏布,各尽其力,则形如握卵,而笔锋始得随指环转如士卒之从旌麾矣。此古人所谓双钩者也。东坡有言:“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善言此意已。

  仲瞿之法,使管向左迤后稍偃者,取逆势也。盖笔后偃,则虎口侧向左,腕乃平而覆下如悬。于是名指之筋,环肘骨以及肩背;大指之筋,环臂湾以及胸胁。凡人引弓举重,筋必反纽,乃长劲得刀。古人传诀所为著悬腕也。唐贤状拨镫之势云:“如人并乘,镫不相犯。"盖善乘者,脚尖踏镫,必内钩,足大指若缝,腿筋皆反纽,是以并乘而镫不相犯。此真工为形似者矣。至古之所谓实指虚掌者,谓五指皆贴管为实,其小指实贴名指,空中用力,令到指端,非紧握之说也。握之太紧,力止在管而不注毫端,其书必抛筋露骨,枯而且弱。永叔所谓“使指运而腕不知”,殆解此已。笔既左偃,而中指力钩,则小指易于入掌,故以虚掌为难,明小指助名指揭笔尤宜用力也。大凡名指之力可与大指等者,则其书未有不工者也。然名指如桅之拒帆,而小指如桅点之助桅,故,必小指得劲,而名指之力乃实耳。

  山子之法,以笔毫平铺纸土,与小钟始艮终乾之说同,然非用仲瞿之法,则不能致此也。盖笔向左迤后稍偃,是笔尖着纸即逆,而毫不得不平铺于纸上矣。石工镌字,画右行者,其镦必向左。验而类之,则纸犹石也,笔犹钻也,指犹锤也。是故仲瞿之法,足以尽侧、勒、策三势之妙,而弩、[走+翟]、掠、啄、磔五势入锋之始,皆宜用之。锋即着纸,即宜转换;于画下行者,管转向上;画上行者,管转向下;画左行者,管转向右。是以指得势而锋得力。惟小正书,画形既促,未及换笔而画已成,非至神熟,难期合法。故自柳少师以后,遂无复能工此艺者也。


康有为以晚清书法巨子身份,对帖学一系作全面否定,大肆鼓吹“尚碑”意识,造就一代新风,提出“卑唐”,将有唐数百年来书家创作一笔抹杀,终觉太过偏激。大凡有成就的理论家很难成为创作大家,因为理论和实践之间既有相辅相成的一面,也有相矛盾对立的一面。理论需要冷静的逻辑分析,创作需要发自心胸的激情,理论强调公正,创作必须“偏激”,才能显现个性的建立。自古以来,象孙过庭、苏轼和米芾这样的理论实践均有极高造诣的双栖人物极为少见。康有为振聋发聩的理论是为自身创作服务立言。以他在政坛上曾经叱咤风云而最终遭惨败流亡的情况看,以胸中郁勃不平之气作书,不会倾心于柔媚一路的赵董一流,也是情理中的事。况且在他出生之前,碑学的发展已是风起云涌。康有为不能容忍帖学的存在,即使象赵之谦这样以帖写碑的人都逃脱不了频频讥讽,而他却对张裕钊则大加称赞,不惜抬举到“国朝第一”的高度,他的偏激之处由此可见,同时也说明,他的偏激也造成了很多的失察之处,但必须辨证地看,正是他的偏激使碑学发展达到了崭新的历史高度。

  就康有为的创作而言,对《石门铭》和《爨龙颜》用功尤深,同时参以《经石峪》和云峰山诸石刻。书写上以平长弧线为基调,转折以圆转为主,长锋羊毫所发挥出的特有的粗茁、浑重和厚实效果在他书作中有很好的体现,迥然异于赵之谦的顿方挫折、节奏流动,也不同于何绍基的单一圆劲而少见枯笔,这是他的别开生面处。至于线条张扬带出结构的动荡,否定四平八稳的创作,也是清代碑学的总体特征表现。就创作形式上来说,以对联最为精彩,见气势开张、浑穆大气的阳刚之美。逆笔藏锋,迟送涩进,运笔时迅起急收,腕下功夫精深,从中也可以看出康有为的运笔轻视帖法,全从碑出。转折之处常提笔暗过,圆浑苍厚。结体不似晋、唐欹侧绮丽,而是长撇大捺,气势开展,饶有汉人古意。也有人认为这是表面上虚张声势的火气,潘伯鹰先生评说康有为的字“象一条翻滚的烂草绳。”认为康有为线条没有质感,滥用飞白,显得很虚浮。康有为在笔法上力倡圆笔,反对方笔,这是造成他笔法单调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常常起笔无尖锋,收笔无缺锋,也无挫锋,提按不是很明显,线条单一,缺少变化。粗笔时见松散虚空,不够凝敛紧迫,当是一病。用墨上缺少变化,表现形式不足,起笔饱蘸浓墨,行笔中见飞白,仅此而已。从他的中堂作品来看,章法方面落款常有局促之意,这是对帖学否定所致,实质上他早年日课,还是以欧虞为主的。

  综合来看,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发动了近代书法领域内的一场深刻的“变法”运动。相比较而言,他的书法创作胜过阮元和包世臣,但就他自身而言,创作和理论成就相比,还是有段差距,他并不是最杰出的碑学实践者。


何绍基(1799~1873)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道光十六年进士。咸丰初简四川学政,曾典福建等乡试。历主山东泺源、长沙城南书院。通经史,精小学金石碑版。据《大戴记》考证《礼经》。书法初学颜真卿,又融汉魏而自成一家,尤长草书。何绍基有《惜道味斋经说》、《东洲草堂诗·文钞》、《说文段注驳正》等。

     何氏精通金石书画,以书法著称于世。誉为清代第一。初习颜,中年博习南北朝书笔法刚健,此期作品传世甚少。后致力分隶,汉魏名刻,无不深研熟密闭,临摹多至百本。偶为小篆,不顾及俗敷形,必以顿挫出之,宁拙毋巧。暮年眼疾,作书以意为之,笔轻墨燥,不若中年之沉着俊爽,每有笔未至而意到之妙。年尊望重,求书反多,故史年作品传世较多。尤以篆隶法写兰蕙竹石,寥寥数笔,金石书卷之气盎然。何氏博学多才,尤工于诗。有《东洲草堂集》。



张裕钊(1823~1894))晚清官员、散文家、书法家,其书法独辟蹊径,融北碑南贴于一炉,创造了影响晚清书坛百年之久的“张体”,被康有为誉为“千年以来无与比”的清代书法家。字廉卿,号濂亭,湖北武昌鄂州市梁子湖畔东沟镇龙塘张村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中举,考授内阁中书。后入曾国藩幕府,为“曾门四弟子”之一,被曾国藩推许为可期有成者。生平淡于仕宦,自言“于人世都无所嗜好,独自幼酷喜文事”,曾主讲江宁、湖北、直隶、陕西各书院,培养学生甚众,范当世马其昶等都出其门下。


杨守敬书法、书论驰名中外,于楷、行、隶、篆、草诸书俱长,撰有《楷法溯源》、《评碑记》、《评帖记》、《学书迩言》等多部书论专著。在日本期间,杨守敬以精湛的汉字书法震惊东瀛,折服了许多书道名家。他还应邀讲学、交流书艺,且收录弟子,在当时的日本书道界括起了一股“崇杨风”,其影响至今犹存。


吴昌硕行书,得黄庭坚、王铎笔势之欹侧,黄道周之章法,个中又北碑书风及篆籀用笔之影响,大起大落,遒润峻险。




----启功《论书绝句》选一:

      题记龙门字势雄,就中尤属始平公。
    学书别有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
29#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16:40: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资料链接:


试论临摹碑帖的科学方法


【摘要】:本文阐述了书法临摹的意义,指出临摹碑帖为学习书法艺术的规律,亦是书法创新的坚实基础。又总结了临摹碑帖的科学方法:首先是选择优质碑帖,通过读帖观察分析,获得感性认识,奠定临摹基础;其次是变换格临模式,初涉学书领地;第三是遵循临摹程序;第四是抓住汉字偏旁规律特点,从偏旁入手综合训练,知一反三,提高学书效率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人生迟暮 “临碑”不辍





图为麻老正在研习书法。
  “晨依古砚临碑帖,夜坐青灯读史经。”家住和县城,已届古稀之年的麻朝炎老人数十年来笔耕不辍,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今年74岁的麻朝炎,6岁时从私塾师描红瘦金书,后临颜柳。而立之年,师友指点迷津乃研读书论,系统临习碑帖,逐年积累课字过百册。40多岁时,向当代草圣、诗书画三绝的林散之请教,因不赞成书习行草,而专历小楷。花甲之年,麻朝炎老人退休后,更是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书法上,初唐楷、继宋行、入魏晋、溯汉隶、大小篆并甲骨,再北魏而至明清,当代维黄宾虹、林散之、于右任三家,以为不师古不足以创新。麻老说:“研习书法是一种自我修炼的过程,只有吃透传统才能创新。”
  记者在麻老家看到,麻老夫妻俩住在一个60多平方米的简宅内,家里没有空调,一间大的卧室成了麻老的书房,而麻老几乎每天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这间房内度过的。麻老说:“退休后,很多人都忙于麻将桌上,荒度岁月。而我作字既不疗饥、复不解渴,旨在警示世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苏龙鹏 刘咏平 摄影报道





~看看启功先生怎么说


学写字有次序,怎样入门,从前有许多的说法。有些说法,我觉得是最耽误事情的。首先说是笔得怎么拿,怎么拿就对了,怎么拿就错了;腕子和肘又怎么安放,又怎么悬起来。再说是临什么帖,学什么体,用什么纸,用什么格,等等的说法都是非常束缚人。写字为什么?我把字写出来,我写的字我认得,给人家看人家认得,让旁人看说写得好看,这不就得了吗!你要怎么样才算“合法”呢?

关于用笔的说法,我们下一章再解剖、再分析。现在我们先从入门得用什么纸说起。从前有一种粗纸,竹料多,叫元书纸,有叫金羔纸。小时候用这种纸写字非常毁笔。写了没几天,那笔就秃了。坏了,是纸上的渣子磨坏的。还有一种,是会写字的人,把字写在木板上,书店的人按照这字样子,把它刻成版,用红颜色印出来,让小孩子按照红颜色的笔道描成墨字,这样小孩子就容易记住这个字都是什么笔划,什么偏旁,都用几笔几划。这种东西打从宋朝就有。这写字样大都是“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我小时候还描过这种红模子。还有的写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这类的词语。都是用红颜色印在白纸上,让孩子用墨笔描。词儿是先选那些个笔划少的,再逐渐笔划加多。这除了让小孩子练习写字之外,还帮助小孩熟记这些字都共有哪些个笔划,这是一种。再大一点的小孩就用黑颜色印出来的白底墨字,把它搁在一种薄纸底下,也就是用薄纸蒙在上头,拓着写。这是比描红高一点的范本,这种办法无可非议,因为小孩不但要练习笔划,练习书写的方法,还要帮助他认识这个字,巩固对这个字的记忆。

再进一步就是给他一个字帖,把有名的人写的,或者是老师写的,或者家长写的,或者是当代某些个名人写出的字样子,也有木板刻印出来的,也有从古代碑上拓下来的,比方说欧阳询《九成宫碑》、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又比如像颜真卿《颜家庙碑》呀,《多宝塔碑》呀,柳公权《玄秘塔碑》呀等等,这种字多半不能仿影,因为比较高级、珍贵,如果用纸蒙着描,容易把墨漏下去,把帖弄脏,多半是对着帖看着它描,仿着它的样子来写。这办法人人都用。我们现在随便来练字,也都离不开临帖。比如我们得到一本好贴,或某一个人写的我很喜欢,不妨把它摆在旁边,仿效他的笔法来写,可以提高我们的书法水平。但是这办法有一个毛病,总不能写得太像,因为眼睛看到的时候,感觉上觉得是这样,比如“天”两横,我觉得这两横的距离是多宽,头一笔短一点儿,第二笔横长一点儿,第三笔这个撇儿撇出去从哪儿到哪儿个地方才拐弯,这个捺的捺脚又怎么样了,摆在什么地方,这都是看起来容易,写起来难。赶到都写完了,拿起来一比,甚至于把我写的这个字与帖上那个字摞起来,对着光亮一照,那毛病就露出来了,相差太多了,几乎完全不一样了。这样就有些人越写越灰心,没有兴趣了。说我怎么写得老不像呢?它总是不能够那么逼真的。因此就有许多的说法。

清朝有一个特别主张读帖,他说“临帖不如读帖”。临帖是用眼睛看着效仿它的样子来学,读帖是拿眼睛看着这个帖,理解这个帖,心理想着这个帖,然后拿笔不一定照这个帖就能够写出来。也许说这个话的人出这个招的人他能做到,但是他做到的时候是多大岁数,是他到什么程度的时候才做到这样的,这个谁也不知道。也许已经写了多少年,自己成熟了,然后就说我是这么看一看就能理解可这个字,那就是程度不同了。我们也有这个时候,比如说,我是在街上看到某一个牌匾,某个名人写的一个牌匾,看着很好看,自己心里也很想效仿他用笔的那个意味来写,可是他那个匾挂在铺子上头,我不能说给人家摘下来,那个时候照相又不那么方便,像现在拿个小照相机,老远你都可以把它照下来,那时候不容易。那么这个时候仿效,就等于读帖之后背着来临这个帖。这是不得已的事情,还要看什么程度。你想小学生你就让他去读那个帖,这话都是不实际的。说这个话的人叫梁同书,是清朝乾隆时候的人。他写的字你看不出来是有意临哪一家哪一派,他就那么写。他有一个论书的文章,有两句话,说“帖是让你看的,不是让你临的”。这句话我给他改一个字,这个帖是让“他”看的。他要看我管不了,他已经死了,他爱看不看我管不着,但是我只凭着看脑子记不住,我不拿手实践一下,没法子印证这帖是怎么回事情。

还有一个临碑临帖存在的问题。在从前印刷术还没有现在这么普及的时候,不管多大的名家的笔迹,都仗着把它刻在木版或石头上,然后椎拓下来,这就变成了黑底白笔划的字,这时不管刻工刻得多么逼真,一丝都不走、一丝都不损失、不差样子,但是多高明的刻工、多讲究的拓本,它也只有那个字的外部轮廓,里边墨色的浓淡,也就是用笔的轻重,墨的干湿就无法看到了。拿笔一写,拉下来之后笔就破开了。开始墨还多的时候,毛笔还拢在一起,到了笔墨末端笔头就散开了,这种地方特有名称管它叫“飞白”,因为它不完全是黑颜色了。干笔破锋所谓飞白的地方是最容易表现出(被学的人看出)写字的人用力的轻重、墨蘸的多少(这一笔蘸的墨写到什么地方墨就没有了、少了)。这种地方是很有关系的。你要是照相制版,看起来就明白得多了。这一笔所用的力,是哪一点最重、哪一点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但是在刻本上,你多大本领的人,你也没法子看出这些过程来。

不同的碑、帖,笔划有刻得精致,有刻得粗糙的。我们看唐朝刻的碑,就非常的仔细,后来石头磨光了、笔划磨浅了,这样的不在少数。看唐朝的碑最早的拓本,刻出不久时候的拓本,那是比较精致的。魏碑,北魏的碑特别像龙门造像,那写造像记,在墙上石洞里头刻的时候,是用力气在上锤、凿,这样就费事很大。结果刻出来的笔道,现在我们看龙门造像,每一笔都是方方正正的,两头齐,都是很方很方的,一个一个笔划都是方槽。这样写字的人就糊涂了,怎么回事呢?他不知这个下笔究竟怎么就能这么方呢?我们用的笔都是毛锥(笔有个别名叫毛锥子,像个锥形,是毛做的),用毛锥写不管怎样,总不同于用版制。用排笔、板刷写字下笔之后就是齐的,打前到后这一横,打上到下这一竖,全是方的。但是写小字,一寸大的字,他不可能用那么点儿的板刷,像画油画的那种小的油画笔来写,若都用那种笔来写,也太累得慌,太费事。所以就有人瞎猜,于是用圆锥写方笔字又有说了,说是笔必须练得非常的方。我已经见过好几个人,他们认为这写个字必须写得方了又方,像刀子刻的那么齐。我心里说,你爱那么方着写我也管不了,与我也没关系。别人每分钟可以写五个字,他是三分钟也写不了一个字,因为他每一笔都得描多少次。这种事情我觉得都是误解。

碑上的字,给人几种误解,以为墨色会一个样,完全都是一般黑,没有干湿浓淡,也没有轻重,笔划从头到尾都是那么写的。还有一种就要求方,追求刀刻的痕迹。清朝有个叫包世臣的,他就创造出一种说法来,说是看古代的碑帖,你把笔划的两端(一个横划下笔的地方与收笔的地方)都摁上,就看它中间那一段,都“中划坚实”,笔画走到中间那一段,都是竖硬而实在。没有人这样用笔。凡是写字,下笔重一点,收笔重一点,中间走得总要快一点,总要轻一点,比两头要轻得多,两头比中间重一些。在这个中段,你要让它又坚又实,怎么办呢?就得平均用力,下笔时候是多大劲儿,压力多大,一直到末尾,特别走到中间,你一点不能够轻,一直给它拉到头。“中划坚实”这东西呀,我有时开玩笑跟人谈,我说火车的铁轨,我们的门槛,我们的板凳,我们的门框,长条木头棍子,没有一个不是中间竖实的,不坚实中间就折了。这样子要求写字,就完全跟说梦话一样。

我说这是用笔的问题,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胡造出来的一种谬论、不切实际的说法呢?都是因为看见那刀刻出来的碑帖上的字,拓的石刻上的字,由于这个缘故发生一种误解。这种误解就使学写字的人有无穷的流弊,也就是说所临的那个帖它本身就不完备。这不完备是什么呢?就是它不能告诉人们点画是怎么写成的,只给人看见刀刻出来的效果,没有笔写出来的效果,或者说笔写出来的效果被用刀刻出来的效果所掩盖。碑和帖是入门学习的必经之路,必定的范本,但是碑帖给人的误解也在这里。现在有了影印的方法就好多了。古代的碑帖是不可不参考的,但是我们要有批判的、有分析的去看这个碑帖。入门的时候不能不临碑帖,而临碑帖不至于被碑帖所误,这是很重要的。



怎样写魏碑 - 图书信息  出版社: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第1版 (2006年6月1日)

  丛书名: 名家书法技法丛书

  平装: 138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7530532251

  条形码: 9787530532256

  尺寸: 25.8 x 18.6 x 0.8 cm

  重量: 299 g

怎样写魏碑 - 作者简介
  孙伯翔,1934年11月10日出生,天津市武清人。当代著名书法家,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著有《孙伯翔书法集》、《孙伯翔书画集》、《孙伯翔谈艺录》等。现为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书法进修学院教授。

  刘运峰,1963年4月出生,河北省束鹿县(今辛集市)人,毕业于南开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传播学系主任。中国鲁迅研究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传播学会编辑出版学分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史学会理事、天津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编著有《书林独语》《鲁迅佚文全集》《鲁海夜航》《鲁迅序跋集》《鲁迅自选集校注》《孙伯翔论》《孙伯翔谈艺录》《文房清玩——笺纸》《鲁迅先生纪念集》《鲁迅书衣百影》《鲁迅全集补遗》《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

怎样写魏碑 - 内容简介
  《怎样写魏碑》主要内容简介:清乾、嘉之后,考据风炽,碑学大兴,学者士人摇旗呐喊、政要硕儒推波助澜,或考订源流,或躬身临池,魏碑书法的光芒方照彻寰宇,使人们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一时访碑者众,习碑者夥。赵之谦、包世臣、康有为、梁启超、李瑞清等皆为一时之选。
怎样写魏碑 - 目录
  怎样写魏碑

  一、魏碑的类别及其艺术特点

  (一)魏碑书体的类别

  1.北魏时期的摩崖

  2.北魏时期的墓志

  3.北魏时期的造像记

  4.北魏时期的碑碣

  (二)魏碑的艺术特点

  二、魏碑的笔法、结构和章法

  (一)魏碑的笔法

  (二)魏碑的结构

  (三)魏碑的章法

  1.摩崖类

  2.造像类

  3.碑刻及墓志章法

  三、写魏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怎样临习《始平公造像记》

  一、《始平公造像记》的艺术特点

  二、《始平公造像记》的笔法

  (一)《始平公造像记》的用笔特点

  (二)《始平公造像记》的点画举例

  1.点

  2.横

  3.竖

  4.钩

  5.撇

  6.捺

  三、《始平公造像记》的结体

  (一)由方趋扁

  (二)抑左扬右

  (三)变方为纵

  (四)端正居方

  四、临写《始平公造像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怎样临习《张猛龙碑》

  一、我的临碑体会

  二、《张猛龙碑》的笔法

  (一)点

  (二)横

  (三)竖

  (四)撇

  (五)捺

  (六)钩

  (七)横转竖

  三、《张猛龙碑》的结构

  (一)以方变纵

  (二)以方变扁

  (三)让左移右

  (四)本方自变

  (五)错落合宜

  (六)反结之法

  四、《张猛龙碑》的艺术特点

  五、《张猛龙碑》笔法解析

  附:张伯翔先生临魏碑作品选

  《始平公造像记》之一

  《始平公造像记》之二

  《云峰山论经书诗》

  《张猛龙碑》、《爨龙颜碑》局部

  《司马悦墓志》局部

  《观海童诗》局部

  编后记


我友李金河论天津孙伯翔
http://www.yingbishufa.com/YANJIU/gd_034.htm
孙伯翔乃当代碑书第一高手。魏碑书自清末至今名家可数:康有为、赵之谦、张裕钊、李瑞清、曾熙、陶浚宣及徐生翁等。成功者如:康、赵、徐,毁誉参半如张、李、曾,近于失败者如陶。碑书不外方笔、圆笔、方圆结合、碑帖结合等几种路子,况大兴于清末,历史留下的开创空间足够大。碑书大家问世时间间隔之短史上所无。孙伯翔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崛起于书坛靠一手纯而又纯的魏碑书,孙氏之成功在于用笔——方笔。其方笔震撼人心的力度颇大。在孙之前写碑书者“使笔如刀”能够自然切斩出见棱见角的碑质点线者无,多为做作或能力不及,故孙氏在魏碑风格史上是具开创之功的大家。虽然孙氏仅于笔法之功即可立足于书坛千古,然称其大师则稍差一步耳:孙氏于结字、书风开创远不及笔法高标,主要得法《龙门二十品》中之《始平公造像记》、《张猛龙碑》,或参赵之谦法,常合古人辙路,己意不多。其书尝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有过一段激进的“变法”阶段,惜其未能继续开拓,因何?碑书开拓须有极高之学识、眼力与超常之胆气,开创之初不免有种种不足,遂批评声雀起,于是将孙氏开拓之念压住,乃大憾也。后又皈依《始平公造像记》,结字之开合移位种种富于生气的意趣均让位于“复归平正”耳。于欹侧变化未敢深入,其一生结字之种种变化仅在于一平面上之部首笔画左右上下之平移变化,而不敢将字倾侧——孙氏之字无论变形多大无一倾侧笔也。细研孙氏近年作品,其结字取修长之唐楷意,少碑书之“宽扁”态,颇有疏古(汉隶、魏碑)亲今(唐楷)之意,其结字法冥冥之中唐法愈发占据主动,以较多唐法做入碑之基,取北碑方折之笔,合成书之清刚严整气貌,而古拙气渐亡矣,唐法入碑乃学碑大失、大忌也。孙氏书法无处不在的理性占据了书之大半,深层的平行、等距等唐法意识在其内心深处打上了愈老愈深的烙印。而奇拙之字则是在唐法规矩之内的种种变化,而非在上溯魏碑乃至汉隶秦篆这些朴逸造型气质基础上的变形。因为变形站在唐法和站在汉魏基础上表面上看有时“差不多”,其实这对于将书家书风推上一个更高的层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字少倾侧之法故书多失于自然,多“做”味。因何孙氏多行草笔意的书作则精彩四射?行草破规矩也。这一潜层的规范、造型意识是制约孙书未能进入化境之关捩。其钟心的圆笔魏碑《论经书诗》仅停留为摹习阶段,未能真正化入自己的创作中活用。方圆结合在其笔下其实是以方写圆,圆多难融。方笔易得规矩平正刚硬,圆笔易得变化活泼苍朴,孙得方失圆也。故孙氏立世之基在于方笔笔法,以笔法带动了结字风格的“中度”个性化,此为优长。虽然论文气不及康、赵,论胆量不及徐生翁,但仅笔法即可立世,虽然稍有些遗憾罢。

3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16:56:57 | 只看该作者
北碑的三条道路
    乾嘉碑学之兴,实藉金石文字证经订史。与魏晋玄学迂阔玄远,不着实际,异曲同工。考疑古籍,避祸全身,是清人朴学之由也。
地不藏宝,古碑频现,与之风会。先是考古者,后是学书人,古文字篆隶书法一扫疲苶,因此复兴。邓石如卓越的实践,以布衣之身誉为国朝神品,一改书史高宦名流高名独享,古之未有,耐人寻味。
然北碑始于咸同之际,方兴未艾于绪宣,成果于民国大陆期,成为时髦之学(若从民间日用考察,从清的北碑期到新中国的初期,民间所遗存契约、医方、账簿、信函、抄本等的书写状况,依然是从唐碑入手的帖学,从我在西安文物市场书摊上,十多年的经眼和收集,竟没有一件是写碑体的,与书史上的碑学书法的争奇热闹,也是耐人寻味的。包世臣“十室之邑,三尺竖童”之说,似有不实。)
为了阐释的便利,将北碑成果期的民国书法家的三条道路,列叙如下,就教于同道。
一、
学者对碑的雅驯化
前期,张裕钊、赵之谦虽然在碑的特征化、表面化的取法上具有雅驯化的倾向,但后期的梁启超、赵熙、于右任、马一浮、弘一、谢无量、鲁迅、黄宾虹等人更彻底的将北碑的取向内化化了,可以说是自碑兴以来的消化,成熟期。这批学者既有对于自东晋南朝以来的汉文化帖学正统的领悟,同时又没有了科举考试的羁绊,及日常的大量书写,形成了碑帖的融合,既有帖学的流畅书写,又有金石意趣。这种融合,深究其理,是学者们将金石意趣的碑字,不懈地一步一趋地完成了汉文化(或儒或释或道)精神皈依。这就是虽然在书法笔墨表现上,不够宏阔,被周汝昌老先生斥之为“小头锐面”的董其昌,但在帖学完成文化的精神皈依上可谓是大成者。所以我们对书法品评标准的仁智之争,正源于对碑、帖、碑帖融合三者的文化价值取向的模糊。
民国学者固守者汉文化的精神家园,自觉的完成一个人向文化的皈依和升华,对碑的笔墨性与对帖的文化性的综合能力,使人高山仰止。
二、
遗老一族发思古之幽情
康有为具有政治倾向的魏碑“十美”,古人称“十”为小盈数,相对于“万”大盈数,是无缺无憾之数,所以充分挖掘了北碑之美。而李瑞清、沈曾植、曾农髯等则是发思古之幽情,从李瑞清对钟鼎、北碑的取法文字,清楚地反映了遗老一族对新潮流的矜高与不屑,“郁郁乎周,吾从周”(孔子语),今天看来,到有一种可爱可钦的顽固。在儒家忠孝文化为载体的王朝离析之后,便寄情遣怀以金石古碑,似抚慰式地、逃世式地,所钻弥深,以成食痂之癖,连蚀剥之痕依而仿之。或如沈曾植虽深谙篆隶笔法,然在行草体中,笔法组合矛盾翻卷,意外生拙纷披,也是他们心境的反映,然功力之深,用心不二,自有一种儒者高贵不阿之气。
三、
民间书家以哭当歌
民间书家所处卑微,所居僻乡,北碑的“十美”,暗合他们浓烈、郁勃的生命,他们没有象文人一样雅化,而张目其不羁,雄强;没有象遗老一样食古不化,而是自我作古,天马奇逸。我行我素,为我所用。他们在冰冷的石碑中看到了生命高贵的华光,顽强不屈的抵抗着庸常流俗,对这生命高贵华光的侵蚀,是千百年来书法品赏的习惯为之一变,顿豁陈目,揭天掀地,嘎然独造。但在其背后,又是一个怎样的冷清、寂寞的人生。我们从他们的书法中体会到了一种让生命永不变质的力量——就是至于生命之上的人的尊严,正是民间书家以他们的高贵灵魂,揭示出了北碑的真精神——大气象、大气魄、大丈夫,这才是北碑永不过时的现代意义。
若问是谁,李苦李,王世镗,应钧是也。
若问从者谁,石鼓堂主人是也。

出处:
http://blog.sina.com.cn/ljfwax





http://xnjyw.5d6d.net/thread-55551-1-1.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 22:51 , Processed in 0.11098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