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24孝”,你能做到几条? 2012-08-15 来源 : 江苏省老龄工作网 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13日,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等共同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相关条文在网上甫一亮相,即引发热烈讨论。不少网友还逐条对应自身,互相询问道:“新‘24孝’,你能做到几条?” 新标准与时俱进很时尚
与传统的“二十四孝”相比,此次出炉的新“24孝”更加简洁易懂,如“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等旨在关注父母物质生活,而“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等,则是规劝为人子女者要多加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新“24孝”更包含着鲜活的时代元素,比如“教父母学会上网”“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等,同时还包括“支持单身父母再婚”等标准,既时尚又充满人文关怀。
对此,赞同者普遍认为:“这个新标准制定的挺好的,做子女的就应该这么做。”
更有不少网友根据标准对照自己。网友“noonnoknow”高兴地说:“很高兴自己做到了一些,带父母去旅游也一直是我的梦想。”也有网友在微博中进行反省:“我只做到了0.5条,每两周给父母打个电话。”“感觉我们只会回家去蹭饭”。
发布方之一、全国妇联心系老年活动办公室相关人员在电话里告诉记者,该标准的出台源于去年在南京等10个城市举办的“心系老年——孝心工程”的试点活动。通过与专家、老年人群、子女等的调研和座谈,收集了一批老年人面临的问题,并对应出台了24条行动标准。“我们对‘孝’文化的理解,既要传承又要有创新。”
江苏省妇联宣传部骆凤琴部长则认为:“‘百善孝为先’,在社会道德滑坡的当下,夯实‘孝心’一环尤为重要。我们呼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还要继承和发扬这种传统美德。而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成员流动性加强,像‘父母在不远游’等已无法做到,因此,势必要为‘孝’字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支持单身父母再婚”格外亮眼
在新“24孝”中,位列第14条的“支持单身父母再婚”显得格外亮眼。
记者从全国妇联心系老年活动办公室获悉,该条也是在调查中相对集中的问题之一。而老年人再婚后离婚率高,也多因再婚后共同财产纠纷、子女与再婚老人相处难等所致。曾有一年,广东在评选“十大敬老之星”时就将“尊重理解再婚父母”单列为标准。
骆凤琴则告诉记者,“虽没做过统计,但从我们接触到的实例看,我省子女阻碍单身父母再婚的比例正逐年下降。”
骆凤琴说,如今,子女和父母间更加宽容。前几天省委党校黄菡教授还介绍说,有不少子女在上征婚节目时还大大方方地替单身父母相亲,令人动容。当然,也确实存在一些阻碍单身父母再婚的,主要发生在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而我省不少再婚老人,已学会用婚前财产公证等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这种理性的方式也为单身老人再婚扫清了不少障碍。
对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邱建新教授认为,江苏已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而随着独一代的长大成人,空巢家庭的比例越来越大。对老年人更要在物质、精神、心理、情感等多方面进行关爱。在新“24孝”中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教父母学会上网”,让宅在家中的老人群体实现虚拟空间的自由沟通,而“支持单身父母再婚”体现一种对传统观念的突破。
网友晒无奈并呼吁制度护航
对于新标准,大多数网友在肯定的同时,也晒出无奈:能做到的并不多。不少人因与父母不同城,很难经常回家、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等。
网友“樱桃大璇子”认为,首先严格规范企事业单位给职工放假的行为。而“1988肖波”则略带伤感地说,号召公众常回家看看,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等,我们农民工能做得到吗?做不到岂不是要背上“不孝”的骂名?
面对种种疑问,全国妇联心系老年活动办公室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解释称:“与其说这是一种标准不如说是呼吁和提倡,重在倡导公众对父母的孝心。”
事实上,不久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除规定“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外,还新增了“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虽然还较为笼统,但也为子女多尽孝提供了一些法律保障。
也有网友提出,“养老之难,如果只用单纯的‘孝’就能代替和解决,那只能是种悲哀。”
对此,邱建新认为,在积极倡导孝心的同时,更需要进行制度设计,对相关养老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如爱心休假,能否刚性规定员工每年享有数次带薪回家看父母的假期?他举例说,四大节假日高速公路即将免费通行,在体现公共道路公益性的同时,也会起到让人“常回家看望父母”的“潜功能”。期待这样的惠民规定再多一些。(新华日报记者 田 梅 刘艳元)
新24孝标准下多“不孝子” 父母最愿子女常回家 中新网8月15日电 新版“24孝”行动标准的发布在网络上引发广泛讨论,很多网友表示支持,称做子女的就应该为父母做到这些。同时也引发很多质疑声音,称 “不切实际”,按此标准,不能尽孝的人太多了。受访的父母们则表示,并不要求子女们都做到这些,只要能“常回家看看”,就心满意足了。
新标准下多“不孝子” 心有余而力不足
新版“24孝”行动标准,不仅包括“教父母学会上网”、“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等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的行动准则,还包括“支持单身父母再婚”、“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等观念突破和对老年人的心理关怀。
很多网友感慨,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的话,自己就是“不孝子”。“不是不想尽孝,而是在工作和生活的双重下力下,心有余而力不足。”
29岁的苏珊曾在外地打拼多年,为了能多陪陪父母,才选择回到家乡。“看完这24条,我真心觉得自己是个不孝顺的孩子!”
桥梁工程师王磊常年不在父母身边,无奈地感慨这些标准“很多不靠谱”、“根本无法执行”,“最多只能给父母打打电话,买点东西,寄点钱。”
“父母对我没啥要求,只要我开心工作,幸福生活,身体健康就好。”王磊说,“但父母越开明,我就越感到内疚。”有很多年轻人都像王磊一样,一年难得回家一次,除了打电话和寄钱以外,为父母做的事情少之又少。
网友“piaoy”称,“这24孝大多数只要有孝心的人都能做到,而没孝心的连三孝都做不到。”
苏珊坦言,其实这些新标准并不难,“只是之前没想到这么深”,她表示以后会参照做,更加孝敬自己的父母。网友“我是小石头”表示,“说做不到的都是找借口,父母也没有要求我们全部做到,我自己要争取多为父母做这些事,自己的子女也在看,将来有一天我们自己也是要老的。”
父母:乐见“新24孝” 最愿子女常回家
63岁的钟翠英看到新版“24孝”非常开心,“这个标准定得太好了,老人就是需要这些关怀,但是孩子们却不懂,希望他们看了以后能够学一学。”她说,最希望孩子能带自己一起旅行,“因为他们每次旅行都是把我们扔在家里。”
很多老年人网友纷纷表示支持这一新标准,网友“漂亮的麦子”说,“我的孩子是80后的,是应该让她们知道什么是‘孝’了,对于孩子、孩子的孩子我们只有付出。”同时也有网友指出,“孝”重在内心的尊重、关爱和日常沟通,而不应该限定这些条条框框。
“我可以说能够做到百分之九十。”53岁的老陈是街坊邻居公认的“孝子”,工作再忙都会抽空陪父母,给他们做饭、陪他们聊天。新“24孝”在他看来再平常不过。而作为父母,老陈则感慨孤独,希望自己的子女多回家看看,哪怕是说说话。
今年6月,首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审议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中新增一条“常回家看看”,曾引起巨大的关注和争议。新版“24孝”的第一条就是“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
“能做到当然最好,做不到的话也不会强求,只要能经常来看看我,就很满足了。”钟翠英的想法,也许代表了大多数的父母。
网友“娟子”说,儿子和自己不在一座城市,这24条里有很多做不到,但是经常往家里打电话,有假期就尽可能回家。“孩子们也不容易,在外打拼很艰难,能做到这些我们就已经很欣慰了。”
媒体:应从中看到老人的殷切期望
新华每日电讯评论称,“新24孝”触及了很多现代人容易忽略的内容,在传承中实现了创新。对于正在步入老龄化时代的中国来说,对于年轻人压力很大的现实来说,这种提醒是非常有必要的。
至于有人质疑,孝是很私人的事情,甚至是一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觉”,怎么能这么详细呢?这种规定又有多少可操作性呢?文章称,这种行为标准毕竟不是法律,它能够起到的就是一种倡导、提醒的作用,不必要用一刀切的思路去挑剔——主观上想要孝敬父母的人,能从中看到改进的地方,能参照找到一些自己行为的不足,就已经很足够了;至于有些内容因为你的特殊情况做不得,谁又会怪罪你、揪着不放呢?
燕赵都市报评论指出,新24孝的很多标准是对世俗观念的突破,更加闪烁着对老年人心理慰藉的光点。我们可以揶揄和嘲讽,但我们更应看到老人们的殷切期望,不要让空巢老人成为舆论一次又一次的焦点,更不能让我们孝道的债务越积越多。
“孝心不能等待”。天府早报评论说,这般浅白道理,人人心中笔下皆有,而又常常在世故的劳碌纷纷中搁浅于江湖。你我他,不缺那份“心”,只不过在白热化的生存压力下,常常失却了陪侍父母身旁的那份淡定雍容。在“都忙着赶路忘记了出路”的时代幕布下,如话家常般把“孝敬的琐碎与细致”絮叨于我们耳畔的“新24孝标准”,就是一碗难得的“心灵鸡汤”。
相关链接
新版“24孝”行动标准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内容包括:
1、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
2、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
3、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
4、亲自给父母做饭
5、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
6、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
7、为父母建立“关爱卡”
8、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
9、教父母学会上网
10、经常为父母拍照
11、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
12、打开父母的心结
13、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
14、支持单身父母再婚
15、定期带父母做体检
16、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
17、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
18、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
19、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
20、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
21、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
22、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
23、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
24、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
民政官员称新24孝标准非强制:用心用情量力而为 2012年08月15日 来源:大河网 核心提示
今年6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首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来审议,修订草案中新增一条“常回家看看”,引起巨大关注和争论。13日,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24孝”行动标准让这种讨论更进一步。据统计,目前,我省平均每两个老人中,就差不多有一位是空巢老人。
【数字】
近50%的老人守“空巢”
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副主任崔淑惠介绍,2012~2013年度,“心系老年—孝心工程”将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15个城市,免费发放孝心宣传册,宣传新“24孝”行动标准的内涵、传唱新“24孝”歌曲和童谣,倡导“新24孝”行动,号召全社会“敬老、爱老、助老、孝老”,使老年人得实惠、普受惠、长受惠。
河南省民政厅老龄处公布数据显示:目前,我省有60岁以上老人1200万人,空巢老人近50%,其中,有4万多位老人住在养老院。这意味着,2个人中,差不多就有一位老人,因子女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离家后,需要守“空巢”。
【官员】
新24孝易懂易行 有创新
省民政厅老龄处处长田开胜说,新“24孝”行动标准,是根据社会现状综合研究之后出台的,不强制实施,而是倡议性质。
与传统的“24孝”相比,此次出炉的新“24孝”更简洁易懂,朗朗上口,不仅包括“教父母学会上网”、“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等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的行动准则,还包括“支持单身父母再婚”、“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等观念突破和对老年人的心理关怀。
“比如给父母打个电话、做个饭、看场电影,这些行动标准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体现了时代性,也有创新意义。”田开胜说,这些行动大家很容易做到,而在这个过程中也能体现出孝心,温暖老人的心,也能促进社会和谐,家庭融合。
“新的‘24孝’可行性很高,里面的事情也很容易做到,孝敬父母,关键需要用心用情,其实量力而为,能做到一条就做一条,都能为自己最亲近的人尽一份心。”田开胜说,我省每2年也会评选一次十大敬老楷模,给大家树立敬老爱老的榜样。
【专家】
新24孝有现实意义
对于新“24孝”的发布,河南大学教授、博导、中国神话协会副会长、中国地域文化协会副会长高友鹏表示欢迎和赞赏。
高友鹏说,新“24孝”发布后,社会上有一些不同声音:指责其制定者为“老封建”的有之,指责其“画蛇添足”的有之,指责政府推卸养老责任的有之。
“人人都会老,孝道既是对历史和昨天的维护,也是对明天的保障。”高友鹏表示,进入近现代,中国备受欺辱的历史让公众开始反思古代社会和文化,许多好的传统一并被作为封建余孽推翻,二十四孝也受到了巨大冲击。“这其中存在一个‘正本清源’和‘矫枉过正’的问题。”高友鹏提出,现在社会养老问题日益显现,不少人有钱养情妇、以慈善为名捞名利,却没有钱和时间孝敬父母。因此,新“24孝”的出炉,有着毋庸置疑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高友鹏坦承,因为种种原因,当今国内的养老问题十分严峻。而新“24孝”并非法律,其作用以倡导为主,并不能完全解决一系列养老问题。不过,新“24孝”的出台给政府的养老工作敲响了警钟,希望相关政府部门引起重视,尽早出台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大河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