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品好读》热说国内时尚杂志 很久前,就听朋友说,在帮《诚品好读》拍一些国内时尚杂志人的采访。 新拿到了这一期的《诚品好读》,封面专题是《品味战争:中国疯时尚》。说的是中国时尚类杂志土洋大混战的事,以《中国时尚对焦》、《战争拼图》、《时尚杂志造像二十家》、《时尚大腕》、《中国读者说法》、《下一波》等篇章,邀请读者目击这场烽火连天的品味之战,从国内时尚杂志的溯源、广告行销、礼品大战、土洋混杂、真人专访等不同角度切入,亦算是来自他者的视角。有点像是《新周刊》的专题风格,只是曾经很时尚的《新周刊》已经从“好读”眼中的时尚杂志大军中缺席。 《诚品好读》本身是不是真如坊间吹得那么好看,这个我不好说,但起码它能够为国内的读书类杂志提供一个参照座标,读书也可以成为一件很文化、很社会、很城市、很潮流的事。在这辑专题里,《诚品好读》的记者专门来到内地,采访了国内20家时尚杂志的主脑,让他们分别给个说法(不过编排上就实在缺乏趣味)——但从这一点来说,已经胜出一筹,相比国内杂志经费紧张的“古哥”式采访,来到现场已构成一种态度! 好看的是,还分别采访了康泰纳仕集团大中化区总经理刘炳森,《VOGUE》、《GQ》发行人,就是他将《VOGUE》带入了内地;时尚集团联合总裁刘江,旗下已经有了十六本杂志,可惜明年《时尚娇点》与《时尚置业》将暂时休刊;现代传播集团行政总裁邵忠,这个借助香港传媒人才在内地时尚领域大幅圈地的人,以《号外》、《生活》、《新视线》《周末画报》、《东方企业家》这几本完全不同定位的杂志,实现广州传媒高地的创新力;中国互动媒体集团首席执行官洪晃,名门痞妇女,旗下有《乐TimeOut》、《世界都市iLook》,杂志办得没有她的文章好,她在新浪博客的频繁出手,亦算是杂志品牌行销的另类模式。陈冠中,香港《号外》杂志创始人,著有《波西米亚中国》、《香港三部曲》的资深传媒人——每个人都有一些理性或执着的观点,对于业内人来说,读起来多少会有共鸣吧! 我姑且摘录他们的点滴语录,花了不短的时间打字,其实也只是借机提醒一下自己呵!(以下文字版权属于《诚品好读》)
刘炳森:京派与海派杂志的差别 “我们上海的编辑部也在往北方走,因为未来的时尚话语权会在北京。编辑部不在北京办不出京味儿的杂志,不在上海办不出海派的杂志,像《时尚芭莎》非常京派,光是下标题都京味十足,上海的标题、图像就很海派。京派和海派的差别是,京派有气势在必行、有高度,海派非常讲究细节。” “一般来说,在上海卖得最好的杂志,不见得在全国卖得好,但是在北京卖得好的杂志,除了上海以外,大概都可以卖得好。就杂志经营来讲,北京主要是内容,上海主要是品牌和广告。” “台湾的杂志其实错过了中国这一波。五、六年前是最好的时光,当时台湾杂志如果不计较、放下身段,把自己当做是杂志工作者,淬练出技巧,大概都可以在中国活下来,但现在如果不是国际大刊、名刊,都无法再吸引中国了。这里的市场需求比台湾来得快,现在无论《生活》或《周末画报》也好,再要他们从台湾取经已经很难了。”
刘江:时尚要永远领先一小步 “时尚要永远保持领先一小步,超前一大步未必好,因为另条腿可能跟不上,那么就导致姿势变形了。” “很多时尚类杂志缺少了精神或理念,只觉得把杂志弄漂亮、印制精美、做得很厚、呈现fashion就对了——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求每本杂志都要承载一种精神理念,并且每本杂志的精神是不可取代的。这才是杂志的生命力。” “我们是这么认为的:当广告和我们杂志的利益、理念一致的时候,我们是可以做品牌行销这件事情。也就是说,我们把杂志做好赢得读者,广告商则是顺便得到好处。”
邵忠:知识是最大的奢侈品 “我觉得我们和一般时尚杂志最大的不同在于‘态度和信念’。” “一般的时尚杂志都以国外品牌中文版为主打,他们在中国是没有灵魂的,差不多是珠江三角洲‘贴牌工厂’的概念,他们基本上没有灵魂,只有贩卖行为,因为看中广告市场,所以来办一份杂志,就是这种商业目的。” “我们的《生活》杂志是给社会企业家看的,《新视线》是给创意阶层看,《周末画报》是经菁英阶层看,这是不同的阶层。但你看,有的集团十几本杂志都是给一个白领阶层,只是名字不同,但是每一本都差不多,可是我们却针对不同的人提供需要的不同知识。(寻欢:这是在影射时尚集团嘛?!)” “我们重视‘观念先进’,而不是重视物质,所以我们提出‘知识是最大的奢侈品’,不是买个LV、Prada的包就是时尚;我们也提出‘关怀社会是最大的时尚’,我们不谈奢华、讨厌奢华这两个字,很俗气、很弱智,但中国人比较一窝蜂,大众一下子什么都是奢华。我们是精英、小众,是非主流的主流,根本不去评价大众化的东西,也没有兴趣去评价它,我们禁用奢华的字眼”。 “我们做的杂志就是做创新。公司会网罗港、台各地人才,因为这些人的视野不同,但港、台这种优势在必行很快就会失去,因为很多海归派都回来中国工作,而我感觉香港、台湾的编辑似乎不太学习,就是吃老本的多,我常警告他们:‘这是危险的’!因为他们老是觉得自己比较好,而我常觉得他们不太努力。”
洪晃:反感“完全拿来主义” “我觉得特别不能给消费者一个启蒙或教育的感觉,因为中国大陆的教育一直在讲启蒙、教育,好像非要人家干什么似的。我特别反感的,尤其是一些国外杂志用一种高高在上的语气去对中国消费者讲话,告诉你这一季必须要买什么或怎么做,我挺反感这种‘完全拿来主义’的语气。我觉得中国的消费者需要好的东西,需要好的文字、好的图片,需要被启发、给予权力,你必须勾引他,把他想成一个你最爱的对象,所以我们必须去取悦消费者,让他对混合了物质和文化的东西产生向往。” “中国的时尚杂志扭曲了。时尚杂志都认为自己是为了广告而生存的,但应该是为读者而生存才对,广告商下广告也是为了读者,要的是读者的眼球,如果没有读者就无法长期撑下去。” “品味只要一致就可以了,‘生活风格’是只要喜欢的东西形成一个系统,就是有品味了,是法国、英国或便宜的东西都无所谓,只要你能看出他的态度,那就是有品味。现在的品味却是通过学习价格、通过非常商业化的东西去衡量,我不是讨厌这个词本身,而是讨厌时尚类人物对它的一个定义”。 “中国有种一窝蜂的现象,就是什么东西一变成时尚就大家都做,大家都做它就不流行了,一下就没有了。”
陈冠中:未来超时尚、超性别杂志可能出现 “现在只要大陆的广告商认为不是时尚类的媒体,要广告预算就很辛苦。” “香港八O年代中,《号外》杂志曾经是广告收入最高的杂志,当时广告是一页一万多港元,但是因数春后雨笋般出现的新杂志总是杀价竞争,所以到现在广告价钱还是一样。然后,大陆的情形是时尚感杂志启动后,一开始就是一页广告十万人民币。这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2000年的时候,时尚杂志陆续出来了,却只有几个摄影师能拍,当时拍时装大片很贵,但是大家都在抢摄影师。现在这个局面已经完全改变,很多摄影师都是外国人或纽约回来的,现在本地杂志做访问,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了。” “中国的时尚杂志,从《ELLE》算起是下几年,《时尚》是近十年。近五年是很关键的时间,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品牌全部到位,已经超过香港、台湾过去三十年的经营。” “时尚杂志靠广告,也因为不成比例地依靠广告,所以他们的广告概念一定是广告公司或商品理解的概念。这等于说他们一定会跟英美或日本出现的主要潮流。如果说你做一本当年英国的The Face或是i-D这样一本朋克族或另类的时装,有些商品广告主会看不懂的,也就是不会有广告,这种街头的、非主流的或自创的东西,广告主会认为不算很时尚。” “我原本认为北京和广州是有可能创新的,但是北京不知道为何没有,北京是九O年代唯一有摇滚乐的地方。在西方,过去二十五年以来,所有的另类时装都和音乐有关,譬发六O年代的摇滚乐和牛仔裤、七O年代英国的朋克和朋克装,这都和非主流音乐有关。所以北京错过了九O年代,竟然没有自己的衣服,连日本当年原宿都有自己的服装,到今天中国竟然没有走出自己的潮流。” “未来超时尚、超性别的杂志可能会出现,就是男性、女性、同志都可以看的中性杂志。我也一点不担心中国文化会不见的问题,世界早很多地方在发展过程中都会模仿,只是模仿不会是全面、十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