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联通》 余德泉 著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6-2-11 10:10:08 | 只看该作者
(十五)回文

啊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
     ---········· ········  ---

    鲁迅《故乡》中”豆腐西施”杨二嫂说的这一句话,就是一种回文。
    回文是利用词序的往复以表达事物间的有机联系的一种艺术手法,不仅诗文印章常见,对联中也常见。
    对联中的回文,又有自己的特色。
    有在两联之间往复的。某家碑帖店门前就有一副:

中华传妙墨,
-- ··
妙墨焕中华。
·· --  

    这副对联中一“传”一“焕”,表达了“中华”和“妙墨”之间的有机联系,下联与上联首尾衔接,就是上联往复的结果。本部分“换位”中的“两联互换”,“重言”中的“首尾重言”,与此有些相似。但“两联互换”的词语并不使联语首尾衔接,“首尾重言”虽可首尾衔接,但联内其他词语又不相干,因而都无法往复,其与回文的不同,就在这里。
    有在一联之内往复的。这又有不同的情况:

地楼上起楼,楼间无地;
-   · ·  -
开井中开井,井底有天。
-   · ·  -

    这副对联乃明人王洪与一客人的应答。每联的两句中间都是联珠,第一句的头一字与第二句的末一字都是重言,两联均可分别往复。
    或者局部倒语。例如:

面面有情,环水抱山 山抱水,
心心相印,因人传地 地传人。

    这副对联题于杭州西泠印社。“山抱水”,就是“水抱山”倒读的结果;“地传人”,也是“人传地”倒读的结果。再看下面一副:

相公 公相子,
人主 主人翁。  

    这副对联见于《能改斋漫录》。相传上联为宋徽宗所出,倒“相公”为“公相”,指时人对蔡京之称。下联为蔡京所对,倒“人主”为“主人”,也用的这种手法。
    或者逐字反读。条件是必须文从字顺。
    浙江新昌县郊南明山有尊大佛,高十丈,手掌到指间一丈二尺五,两膝髁间四丈五,于齐梁年间依山而凿,历时二十八载。佛前一寺,曰大佛寺,因环境清幽,风景如画,亦称天然居。有人据此曾撰写了这样一个上联: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在这个上联中,“居然天上客”就是“客上天然居”全句逐字反读而成的。后来有一下联曰: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据说这个下联乃清乾隆进士纪晓岚所对,后句也是前句的逐字反读,而且是从不同的角度讲同一事物,对得非常贴切。
    清末,长沙鱼塘街有个“天乐居”旅馆,邻近开了个“天然台”酒家。这个酒家也把“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作上联,用楠木雕刻挂在厅中。但因“人过人佛寺,寺佛大过人”与此处不切,不能照搬,长时间又未遇高手,直到民国初年,才为长沙名士吴古欢对出来。当时,湖南设了禁烟局,专事查禁鸦片。禁烟局下设有一“调验所”,委派许多绅士专门充任调验委员。可是这些调验委员有不少本身就是鸦片鬼。一天他们聚在天然台喝酒,不免对酒厅中挂的上联议论一番。其时,吴古欢恰也在座,偶然想到这些人的情景,觉得颇有些滑稽,于是说道:诸公来自调验所,自己又都是应受调验的人,我看下联是否可以这样来对:

人来调验所,所验调来人。

    满座闻之大笑。这个下联,后句也是前句逐字反读的结果,而且对得也很贴切。
    或者反顺一体。这样的对联,每联只有一句,但像一个对称轴,凡对称位置上的字都相同。因此,读起来不像“客上天然居”反读为“居然天上客”等那样有意思上的变化,而是顺读反读意思都一样。看厦门鼓浪屿鱼腹浦的一副: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这副对联,上联以“头”为中心,“山”、“山”对称,“锁”、“锁”对称,“雾”、“雾”对称;下联以“尾”为中心,“水”、“水”对称,“连”、“连”对称,“天”、“天”对称。上联顺读反读都是“雾锁山头山锁雾”,下联顺读反读都是“天连水尾水连天”。这也可视为全句逐字反读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形式。广东湛江德邻里一副“我爱邻居邻爱我,鱼傍水活水傍鱼”的对联也是这一类。这类对联,反读虽无新意,但颠来倒去,对联意也有强调作用。
    回文只在同一联内进行,而且完全写出来了的,词与词或句与句间无不表现为连珠。如前面“水抱山山抱水”中的“山山”,“人传地地传人”中的“地地”,都是如此。

(十六)列品

    对联中常常连续列举三个以上的事物,中间不用别的词语隔开,这种手法谓之列品。例如:

和马牛羊鸡犬豕交朋友,
 ------
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
 ------

    这副对联乃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作并题于上海育才学校。上联列举“马、牛、羊、鸡、犬、豕”六种家畜家禽,下联列举“稻、粱、菽、麦、黍、稷”六种粮食作物,表现学生“交朋友”和“下功大”的对象的广泛性,用的就是列品。
    浙江旅游胜地莫干山,新辟了一个十二生肖公园。进门处的石牌坊上两边刻有这样一副既点主题又便于查对生肖的对联: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

    这副对联,上列十二地支,下列十二属相,也是列品。
    列品,可以用比较具体的事物,也可以用比较抽象的事物。例如:

述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传,万世成承厥训;
超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而外,一人独得其宗。

    这副对联题于山东嘉祥曾氏祠。上联列举的“格致(格物致知)”、“诚正(诚意正心)”、“修齐(修身齐家)”、“治平(治国平天下)”,乃曾子(?)在《大学》一书中提出的思想。下联列举的“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皆孔子所授科目。这些事物给人的感觉就比较抽象一些。
    对所列事物的表示,有时用一个词.有时也用词组。例如:

数千年胜迹,旷世传来。看凤凰孤屿,鹦鹉芳洲,黄鹄鱼矶,晴川杰阁,好个春花秋月,只落得剩水残山。极目古今愁,是何时崔颢题诗,青莲搁笔?
一万里长江,几人淘尽?望汉口夕阳,洞庭远涨,潇湘夜雨,云梦朝霞,许多酒兴风情,尽留下苍烟晚照,放怀天地窄,都付与笛声缥缈,鹤影蹁跹。

     这副对联题于武昌黄鹤楼。上联列举的“凤凰孤屿”、“鹦鹉芳洲”、“黄鹄鱼矶”、“晴川杰阁”和下联列举的“汉口夕阳”、“洞庭远涨”、“潇湘夜雨”、‘云梦朝霞”,都是偏正词组。
    列举事物时,本身有逻辑次序的,还要按其逻辑次序进行。例如:

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
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

    这副对联题于曲阜孔庙大成殿。下联“尧舜禹汤文武”,就是按历史先后排列的。其中任何一个都不能提前或者推后。
    列举的事物,一般都是同类的,至少可以从某一角度上统一起来。例如:

燹前楼阁未成灰,犹剩得半折磬,一卷经,五更钟,六月凉风,三冬积雪;
雨后园林无限好,最爱是百本蕉,千条柳,万竿竹,数声啼鸟,几寸游鱼。

    这副对联题于南京妙相庵(原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住宅)。上联列举的“半折磬”、“一卷经”、“五更钟”、“六月凉风”、“三冬积雪”看起来互不相干,从都是火后剩余这一点上看,它们又有共同点,可以统一起来。下联列举的“百本蕉”、“千条柳”、“万竿竹”、“数声啼鸟”、“几寸游鱼”看起来也互不相干,但都是园林中最可爱的事物,在这一点上也可以统一起来。这些事物在两联中也正是这样统一起来的。如果不论从哪个角度上看都没有共同点,那就不能列举了。

(十七)互文

    两句话只有互相参合才能正确理解,就叫互文。

生为国家,死为人民,耿耿忠心昭日月;
···· ····
功同山岳,德同湖海,洋洋正气结丰碑。
···· ····

    这副对联是挽周恩来同志的。上联“生为国家,死为人民”,不是说生就为国家,死才为人民,而是说生死都为国家为人民。下联“功同山岳,德同湖海”,也不是说只有功才同山岳一样高,只有德才同湖海一样大,而是说功德都同山岳一样高,同湖海一样大。这就是互文。这同古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只能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的情形一样。

(十八)绘态  

    用某些词语将某种情态活画出来,谓之绘态。绘态可以是多方面的。下面仅举三个嘲讽旧官场的例子。
    冯梦龙《古今谭概·戏吴主事》云:明孝宗年间,吴江任刑部主事,差还复命,主掌朝廷礼仪的鸿胪寺官员告诉他说:“现在正是挑选一省行政长官之时,朝见皇帝声音要洪大,起身不能背对着皇帝走。”次日上朝,吴江果然尽力提高嗓门,且无抑扬顿挫,又横着从御街西边走下去。皇帝看了忍不住发笑。同僚杨茂云于是戏作如下一联,以况其景:

高叫一声,惊动两班文武;
横行几步,笑回万乘君王。

    鸿胪寺官员的意思,是嘱咐吴江朝见皇帝时不要失礼,吴江却把声音要洪大,理解为努力提高嗓门,把不能背对着皇帝走,变为横着前进,于是才有这一番表现。而杨茂云这副对联,绘声绘色,也很好地把吴江在朝廷上不得要领的情态表达出来了。
    清代,有某知府老爷骄下谀上,见钱眼开。人们为之书联,曰:

见州县则吐气,见藩臬则低眉,见督抚大人茶话须臾,只解得说几个“是!是!是!”
有差役为爪牙,有书吏为羽翼,有地方绅董袖金贿赠,不觉的笑一声“呵!呵!呵!”

    州县,州官、县官,乃知府下属。吐气,扬眉,傲慢之态。藩,藩台,明清时对布政使的俗称,主管一省钱粮、人事。臬,臬台,明清时对按察使的俗称,主管一省司法。督抚,总督与巡抚,总督主管一至三省,巡抚初为总督之副,后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联中“是!是!是!”表示俯首听命,“呵!呵!呵!”表现得意神情,就是绘态之词。
    民国初年,一般官吏对上司仍尊称“大人”而自称“卑职”。有的在上司面前自贱,一副奴才嘴脸。有人据此又拟如下一联:

大人、大人、大大人,大人一品高升,升到三十六天宫,与玉皇大帝盖瓦;
卑职、卑职、卑卑职,卑职万分该死,死落十八层地狱,为阎罗老子挖煤。

    联中用“大大人”等语,把上司恭维上了天,又“卑卑职”等语,把自己贬得入了地,非常形象。只上下联犯重了一个“十”字。
    如果说第一副对联还只在嘲笑吴江愚蠢而不得要领,那么后两副对联,把过去那些瘟官的丑态,描绘得淋漓尽致。这三副对联都可谓“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十九)岐义  

    利用文句不打标点而全凭人们自行意会这一点,故意使一句话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意思,这就叫歧义。
    歧义的故事,民问流传很多。记得儿时就听人讲过这么一个:从前有个财主对教书先生十分刻薄,只管饭,不给钱,因此无人去他家设馆。一天,有个秀才却主动登门,财主重申他的条件以后,二人立文约如下:

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     这个文约,财主理解为:

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

    所以,他每餐只给秀寸一碟青菜、几片豆腐。而秀才的本意是:

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

    所以,他对财主的亏待,理直气壮地提出了抗议。后来闹到官府,秀才得到县官支持,财主终于被治住了。
    这种利用断句的不同,故意使话产生岐义的情形,对联中也常有。看下面一例:

此屋安能居住;
其人好不悲伤。

    这副对联传为明人祝枝山所题。由于停顿的地方不同,就有两种理解:

此屋安能居住?
其人好不悲伤!

    这是一种理解。这种理解,意思是不好的。

此屋安,能居住;
其人好,不悲伤。

    这又是一种理解。这种理解,意思完全是好的。
    类似的对联,祝枝山不只写过一副。下面一副也很著名。那是受一商家之托写的一副春联,原文是这样的: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据说那商家乍一看,大吃一惊,原来他是这样断句的:

明日连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商家由吃惊而生气,便去质问祝枝山为什么给他写这样一副很不吉利的对联。祝枝山笑着说:“怎么不吉利呢?那是你读得不对。”于是读道: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写这副对联,当然是祝枝山对那商家的捉弄。在对联中运用歧义这种手法,可算是十分高妙的了。
    歧义除了利用停顿的不同而产生以外,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产生。杭州“西湖天下景”亭的对联中,有这样一副: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这副对联,通常断作: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这样停顿,则联语纯粹是对景色的客观描写。有人断怍: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明秀秀,显出秀中之秀;好奇奇,好在奇中有奇。这样停顿,意思又进了一层。
    这还是利用停顿的不同来造成歧义的。对这副对联,有人又用跳字省读的办法,简化为:

水处明,山处秀;
晴时好,雨时奇。  

    这又有一番新意。这样简化,不禁使人自然而然地想到苏东坡赞美西湖的名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意境。     还有人将迭字重组,读为:

水明山秀,水山处处明寿;
晴好雨奇,晴雨时时好奇。

    这与跳字省读的联意,又有所不同,这一点,稍加玩味就就可以体会到。

(二十)巧辞  

    巧辞,是对联的写作技巧之一,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写作技巧。它运用不同寻常的思维方式,使联意达到一种妙不可言的境界,但就字面来说,是找不出什么特殊标志来的。巧辞常见的手法有两种。
    借助某种特殊的逻辑推理以求其巧者,此其一。下面一例属于此类。
    三国时关羽的夫人为何许人也,谁也不知道。但过去某地爱屋及乌,居然给她也建起庙来。祠庙建好后,得写副对联在大门上,请了许多人,都无从下笔。最后有人挖空心思想了这么一联:

生何氏,殁何年,盖弗可考矣;
夫尽忠,子尽孝,岂不谓贤乎!  

    作者在上联中,承认对关夫人的情况实在是一无所知,于是下联就只好这样说:她丈夫那么好,儿子也那么好,自己还能不好吗?这个推理,要仔细想来,也恐怕未必;但是,世人既敬重关氏父子,对关夫人自然不会往坏处想,这样一来,本来成问题的逻辑也就不成问题了。
    玩弄诡辩的把戏以显其巧者,此其二。下面一例属于此类。
    明代,福建莆田有个戴大宾,幼年即以才气著名。13岁时有位客人找他父亲,见他在庭院中玩耍,想试试他到底如何,便以对子考他。出句曰:

      月圆。
对曰:风扁。

    客问何以风是扁的,答云:风见缝就钻,不扁怎行?客认为有理,于是又出曰:

      凤鸣。
对曰:牛舞。

    客问牛何能舞,答云:《尚书》言“百兽率舞”,牛亦兽,自在其中。客人大加赞赏。
    戴大宾的两个对句,说是亦是,说非亦非,于似是而非之间令其似非而是,非高手也不能为。
    运用巧辞这种技巧的对联,文辞一般都比较朴实,但其别出心裁,能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这正是它高出一般对联的地方。
22#
 楼主| 发表于 2016-2-11 10:10:53 | 只看该作者

第六章 对联的书写、钤印与张贴

对联创作出来后,还需按一定格式书写出来,以便张贴,名家书写或收藏的对联,一般还要钤印。本章介绍这方面的一些知识。

一 书   写

  对联的书写,可分为常式、龙门对和琴对。此外,对联的横批也有一定的书写格式。

(一)常 式

  常式指每边联文一行写完而且上下都写到头的对联。这种对联,皆正文居中,上款写在上联联文右边,下款写在下联联文左边。如图1。

  常式在这种大格局下,款文与联文的搭配,又有许多灵活的变通处理。下面列举几个图例。

  图2是上款写在上联联文的两边,下款写在下联联文的左边。


  图3是上款写在上联联文的右边,下款写在下联联文的左边。因联文是篆书,不好认读,于是又在上联联文的左中部和下联联文的右中部对称地写上释文。

  图4的款文写满了上下联联文的两边,对联文成夹围式,这是在款文较长时的一种处理方式。

  图5的款文亦写在上下联联文两边,但上款款文之书写下部呈参差状,且每边都写成两行。此书款式非常少见。



  图6是上款从上联联文左边一直写到下联联文右边,与通常落款位置部分相反,下款仍落在下联联文左边。

  图7是上款落于上联联文之左,下款落于下联联文之右,与通常的落款位置正好相反。

  图8只有下款而无上款。

  图9既无上款,又无下款,只有印章。

(二)龙门对

  龙门对指每边联文在两行乃至两行以上,须写成“门”字形的对联。这种对联,应上联从右向左写,下联从左向右写。上款落在上联联文余下的空白处,下款落在下联联文余下的空白处。上下款文之首字一般对齐节写。如同10。

  龙门对在这种大格局下,款文与联文的搭配,也有一些灵活的变通处理。例如:


  图11的上款双行书写,下款无款文,只有两个名章。

  图12没有上款,只有下款。

  图13本有前人所书样联,一时未能寻出,故仿拟之。其特点是款文仍从上下联联文后余下的空白开始书写,只是款文未写完的部分,上款提行书于上联联文左边,下款提行书于下联联文右边。

  图14因上下联联文后余下的空白太少,故将上款款文全部移书于上联联文之左,下款款文全部移书于下联联文之右。

   图15之联文甚长,每边有八百零六字,此图上下联都只录最后三行。上联末有原序,下联末有跋语,都不短,故都按一定的格式对排为三行。如果一边的落款长,另一边的落款短,则能排几行算几行,只要排得有规律就行,不必强求划一。

  龙门对的排列,至少有两种方式不合规范。

  一是下联的书写方式仍同上联,如图16。

  这样排列,打破了“门”字形的格局,龙门对就不成其为龙门对了。

  二是款文仍按常式书写,即仍将上款写在上联的右边,下款写在下联的左边。如图17。

   图上落款的位置空而不用,把款文写到边上,既打破了龙门对的书写格局,又缺乏整体感,如果龙门对落款的位置剩得太少,亦应按照前面图3或图4的方式书写。

(三)琴 对

  琴对指联文集中于上部而将款文置于联文之下,其形状像一张琴一样的对联。上款置于上联联文之下,下款置于下联联文之下。联文字少而纸长时,多采用这种书写方式。如图18、图19。

  琴对只有这样一种书写方式。从前面两图看,图18联文字少,采用这种书写方式,大方醒目。图19联文字略多,采用这种书写方式,显得有些局促与拥挤。

  不论是常式、龙门对还是琴对,落款时,款文的字都应比联文的字写得小些,首字一般也应比联文的字略低,这样才不会喧宾夺主。

  对联的题款有许多习惯性的说法。书写时用这些习惯性的说法,可使作品显得更加典雅。见附录。

(四)横 批

  对联横批,承古代碑题与匾额之类而来,书写上有所发展。

  古人的书写习惯,不仅直行是从右向左写,连“横行”也是从右向左写。所谓“横行”,严格地说,占代是不存在的。由于碑题与匾额之类,一则字少,二则为了突出,一行只写一个字,一字字排下去,看起来就像是“横行”了。对联的横批也是如此。因为对联都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从右至左写,不仅符合古人习惯,而且与对联排列方向一致,读起来也比较顺当。所以这种书写方式,至今还被采用。

  但自本世纪初横排出版严复、刘世恩等人的书籍之后,“其印法旁行上左”(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的左起横式,便逐渐在我国推广开来。以致一些匾额、招牌之类,不管是否有对联相配,也开始由左向右写。对联的横批受此影响,由左向右写的形式,也逐渐多起来。下面看几个匾额:

  图20、图21为从右向左写,图22为从左向右写。

  这些匾额如不配对联,只是一般的匾额,如配上对联,亦可视为横批。只是此类横批与联文内容配合不是十分紧密罢了。

  对联的横批,一般都不落款(如图20)。如果落款,则与一般匾额的书写方式相同。款文书写的走向应与横批书写的走向保持一致。即横批从右向左书者,款文应由右至左分写于横批两端,或集中写于横批左侧(如图21);从左向右书者,款文应由左至右分写于横批两端或集中写于横批右侧(如图22)。不管写在哪个部位,同对联一样,款文的字比横批的字也要写小一些。

  鉴于对联的横批而今从右向左写或者从左向右写的都有,两种写法都有来源、有根据,因而两种写法都应允许。认为对联的横批“必须右起”或者“只能左起”的观点,都是主观的,片面的。

  不管是联文、款文还是横批,大凡内容比较庄重严肃的,一般可用正楷书写;比较典雅的,可用篆隶书写。联文和款文若嫌都用一种字体过于板滞,则正文用正楷或篆隶书写的,款文可用行草书写。但正文和横批的字体应当统一,款文字体出现的时间亦不能早于联文字体出现的时间,这叫“今不越古”。如联文用草书者,款文就不能用篆隶。款文与联文的字体相距也不能太远,如联文用小篆,款文用狂草,也会显得不协调。


二 钤   印

  钤,读如钳。钤印,就是盖章。

  一副对联如果不钤印,等于画龙而不点睛,风采会大大减损,送人也显得不正式。只临时应用的春联、喜联、挽联之类除外。

  印章按笔画在印上的凹凸,可分为阴字印与阳字印,阴字印显白文,阳字印显朱文。全章皆为阴字者,为纯阴字印(图23)。全章皆为阳字者,为纯阳字印(图24)。一章之内有阴字亦有阳字者,为阴阳合字印(图25)。

  名号印,内容为书写者的姓名和表字之类。盖在下款姓名之下或者左边。通常为方形。如姓和名分为二印者,姓印亦时或有刻为圆形者。

  鉴于古代封泥和文书加印,皆属最后工序,书法印章一盖,亦表示作品最后完成。因此,如果姓名之后还有表时间、地点一类文字,名号印亦盖在此类史字之后,而不宜夹盖在姓名和此类文字之间。

  闲章又称随形印,是随石料之形顺势摹成。各种形状都有。内容包括斋馆、年庚、干支、生肖、别号、籍贯等名称以及图形之类,而多数则为清词雅语。盖在上联联文右边起首处第一二或二三字之间者,谓之起首印。盖在上联联文右边较中的位置者,谓之腰章。盖在上联文右下角者谓之压角印。

  表别号的闲章,如果刻得比较正规,亦可作名号印用。

  下面将名号印与闲章盖在对联上的位置,作图示:

  名号印以不超过款文文字的大小为宜。太小了不协调,太大了喧宾夺主。闲章除表收藏、鉴赏之类和不用以加盖作品者外,一般都比较小。

  名号印单用一阴章或一阳章均可。如果用双章,则宜一阴一阳配合使用。

  相对而言,名号印内容和形式都比较简单。闲章则不然。下面看一些闲章的例子。

三 张   贴

  张贴,日前也是显得比较混乱的。《湖南日报》“湘江”副刊曾将一位读者的信转给了笔者,希望能就对联的张贴法,作个回答。

  这位读者说,他买到了两本对联书。一本是广西出的《民间应酬手册》,说“凡上联贴左边,下联贴右边”;另一本是是山西出的《对联集锦》,说“上联贴于右手边,下联贴于左手边”。如果引文无误,可以肯定,前一书的说法是错误的。

  因为贴对联要从右到左。这同我国传统的书写习惯相联系。我国古代一直是直行书写,从右到左排列。对联以楹柱室壁为主要张贴场所,更需要而且也一直是直行书写。尽管下联在一行写不完时,书写要从左至右排列,但两联张贴时,仍然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所谓左与右,应以面对对联所贴处来确定。有些对联贴反了,或者是由于根本不知道对联张贴要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或者是以背对对联所贴处为准而造成的。

  常式与琴对(上下联)是否贴反了,可以从落款上去分辨。面对对联所贴处,署有作者或书写者姓名(通常盖有名号印)的一联如果在左,就未贴反,如果在右,就贴反了。

  龙门对除了按常式与琴对的方式从落款上去辨别上下联是否贴反了而外,还可从外形上判断。“門”字是外长内短,故落款上联在左下,下联在右下,如果看起来款文上联在右下,下联在左下,就肯定是贴反了。这样排列,联文外短内长,也不像“門”字形(见图28)。

  作对联,要求上联最后一字以仄声收尾,下联最后一字以平声收尾,先抑后扬。在一般情况下,从收尾字的平仄,也可确定何为上联,何为下联,何联应贴于右,何联应贴于左。“三月水多足鱼麦;十年心事在林泉。”这副对联为近代王襄所题。“麦”是仄声,“泉”是平声,上下联按对联末字上右下左的排列顺序从右至左张贴,就是正确的。

  但单靠两联尾字的平仄来定上下联,有时可能失误。因为事物是复杂的,对联也不例外。宋明时期,由于要求尚不甚严格,不少对联尾字是上平下仄的。尔后,碰到不得已的情况,人们有时也写尾字上平下仄的对联。本书“马啼韵在对联句脚上的运用”一节曾经讲到,黄兴是个撰联高手,但他撰写的“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赵秉钧,我说确是袁世凯”这一挽宋教仁联,上联末尾就是平声,下联末尾就是仄声。因为从时间上看,先有“杀”然后才有“说”,上下联不能颠倒,而宋教仁的“仁”是平声,袁世凯的“凯”是仄声,也避不开。于是尾字就只好上平下仄了。碰到这种情形,就不能简单地以尾字的平仄来定上下联,自然也不能只要看到尾字上平下仄,就说对联一定贴反了。

  至于读对联,因为常式和琴对都是从右至左书写和张贴,这两类对联都是从右向左念。只龙门对,下联才从左向右念。


23#
 楼主| 发表于 2016-2-11 10:11:22 | 只看该作者
第七章  对联类叙

    对联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作不同的划分。梁章钜在《楹联丛话》中,把对联分为故事、应制、庙祀、廨宇、胜迹、佳话、挽词、集句、杂缀等九类,就不是按照一个标准作一次划分的结果。这样的划分,尽管在当时有一定的道理,但现在已不完全适用,比如应制对联,而今就没有了。光绪年间出的《楹联汇编》把对联分为万寿、寿诞、职官、廨宇、故事、佳话、神庙寺观、应制、胜迹、人品、人事、格言、四书、店铺、俗语、戏名、春联、新婚、哀挽、屋宇(厅堂、山居、田家、门窗、园林、书室)等20类,分得非常细,除了也有一些过了时而外,还显得繁琐和紊乱,而今更不适用。这几年来,一些书籍和文章对对联种类的划分,比较切合现在的情况,可取的成分增加了,但也还带有较大的随意性。
    根据功用,现在最常见的是将对联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胜迹联和普通联等。

一  春联

    每年除夕前后,为庆新春的到来而作的对联,叫春联。
    春联发端于桃符。《燕京岁时记·春联》:“春联者,桃符也。”所谓桃符,就是悬于门上的桃木。要弄清它同春联的关系,得从一个神话传说谈起。据《淮南子》说,东海有座度朔山,山上有株大桃树,蟠屈纵三千里。树下有一鬼门,由“神(shēn)荼(shū)”与“郁垒(lǜ)”二神把守。遇鬼怪作恶,则以苇索系之喂虎,鬼怪见而畏之。由此,每年除夕,人们便以桃木悬于门户以辟邪祟。
    这种习俗,相传从周代开始,此后就一直沿续下来,但古时悬的是桃梗或桃人。汉应劭《风俗通》卷八《典祀·桃梗》:“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仙木。”又《晋书·礼志》上:“岁旦,常设苇茭、桃梗,磔鸡于宫及百寺之门,以禳恶气。”桃人、桃梗,都是指将桃木刻削成的木人,用以象征神荼、郁垒二神。但要刻桃人,实非易事,于是人们渐渐改用了桃木板。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这里的“桃符”,即桃木板,虽未提及在桃木板上写什么,不过绝不会是两块光木板。《说郛》卷十引马鉴《续世始》:“《玉烛宝典》曰:元日造桃著户,谓之仙木……即今之桃符也。其上或书神荼、郁垒之字。”在上面写的是神荼、郁垒,这就说得很明白了。看来,在桃木上写字,至迟不得晚于南朝。而用的是木板,每块板上又只写两个字,这就简便得多了。
    由桃符到春联的发展过程,据陈驹《春节话春联》所言,大致是这样的:由于桃符是在一年送旧迎新之际用来消灾灭祸的,就不免惹动某些文人墨客的诗兴。他们在上面随兴题两句诗,于是就产生了所谓“桃符诗句”,也就是所谓楹帖(亦叫春帖子)。再往后,楹帖又从桃符中分离出来,另立门户;桃符仍被分于两扇大门之上,也仍专司祓除不祥;楹帖则分贴于大门两旁,专任述志抒怀,祈福志庆。于是楹帖脱胎成了楹联。因为它原为春节所专用,所以又叫春联。
    人们有意识地把两个对仗的句子写在房门两边的桃木板上,史书记载是在五代。《蜀梼杌》云,五代后蜀主孟昶有“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一联,题于蜀末归宋前一年除夕。到宋代,题桃符者仍以宫廷和士大夫居多。苏东坡在黄州,一日遇岁除,访王文甫,见其家方治桃符,戏题一联于其上:

门大要容千骑入;
堂深不觉百男讙。(xuān)。

    京口韩香请客,作桃符曰:

有客如擒虎,
无钱请退之。

    洪平斋自署桃符:

未得之乎一字力,
只因而己十年间。

    这些题联者多属士大夫之列。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的推广,春联才在民间流行开来。
    春联由写在桃木板上转而写在红纸上,也自明初始。其所以用红纸,据说是因为过去有一种叫“夕”的猛兽,每年除夕就出来虐人害物。但它畏惧红色,人们便用大红纸来吓唬它。由题桃木板改为写红纸,简便多了,所以一般都乐于接受。只是其意义,人们当初可能清楚,渐渐便不甚了然。后来人们用红纸写春联,不过取个吉祥如意,而今则多表示喜庆。
    春联所题的位置,没有一定。一般在大门,也可以在寝门、书房门乃至灶门。黄修复《茅亭客话》云:“蜀后主每岁除日,诸宫门各给桃符一对。”宫门就是宫廷的大门。“新年纳馀庆”一副,则是题在寝门上的。《楹联丛话》讲清代“紫禁城中,各宫殿门屏槅扇,皆有春联,每年于腊月下旬悬挂,次年正月下旬撤去”的情形,不过是一个代表。民间稍有不同的是,一则没有宫庭那么大的排场和数量,二则春联贴后就不撤。
    春联,过去也并非都在除夕写。明代,杭州人于除夕就只在门的两边贴两条大红纸,直到初五才把联语补上去。有些地方,贴春联的习俗还推及其他节日。福州旧时就有一种乡俗,不但春节贴对联,端午也贴。每年五月初一,便悬蒲插艾于门庭,五日午时,再用红笺写对联,贴于楹柱,谓之“午时书”。这是由仿春联之制而来的,故梁章钜称之为“桃符之别调”。
    清代,京师宦宅所制春联.每喜以本岁干支分冠联首。例如乙未年一副:

乙近杏花袍曳紫,
·
未匀柳色绶拖黄。
·

    古代一品到四品官穿紫袍。绶,印带,黄色。丁酉年一副:

丁岁观光惭国士,
·
酉山采秘识奇书。
·

    这类对联,大多内容空泛,且见拼凑痕迹,加之民国时起即用公历而不用干支纪年,而今已很少有人模仿。
    还有专切姓氏的春联。这种春联的内容,主要是隐切同姓中有名望的人物,以使其受联者感到荣耀。如上文“有客如擒虎,无钱请退之”即是。又如:

秋水落霞惊四座,
桐花栖凤服群贤。

    切王姓。上联指王勃作《滕王阁序》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四座惊叹。下联写清诗人王士祯以“郎似桐花,妾似桐花凤”一语,倾倒一时,人谓之王桐花。而今也还有人仿写这种春联。
    春联中有一种“数九迎春联”,比较特别。旧俗冬至以后,就以数九来推箅节令。每过一九,气候发生一些变化。民谚说:“一九二九,袖中插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脱衣衫;八九七十二,牛在田中呃;九九八十一,农夫戴斗笠。”这个民谚可以清楚地看出由寒变暖的过程。但某月某日,到底已入了哪一九,不记得冬至日,又没有记录,常常说不准。于是,便产生了《九九消寒图》。据明代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春场》介绍,这种图的制作和使用方法是:“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但因花瓣排于枝上没有按九间隔,每个九不易明辨,《九九消寒图》才被“数九迎春联”取而代之。这种春联,每边九个字,每个字都是九笔。请看下面一副:

柔柳秋咽囿柯風恃勁,
院庭春染幽巷草重盈。

    这副对联乃旧时所写,“風”、“勁”均是繁体。“草”本作“□(上++下早)”,十画,这里把“++”,连笔写成了“艹”,与今同,故为九画。这种对联,笔画都要写成双钩中空,如“柔”就要写为“□(柔字中空)”。从冬至后一日起,依顺序每天将上下两联同位置上的字各填实一笔,待两联各填完一个字时,就表明已过了一九。这样,某月某日,已进人哪一九,乃至哪一九的第几天,都一目了然。而今数九的习俗还在,“数九迎春联”却早成了历史。
    春联的内容十分广泛,下面略举几例,即可见一斑。
    元代杨瑞给寓所自题的一副,颇有寄情山水之意:

光依东壁图书府,
心在西湖山水间。

    明嘉靖年间,南京城守门宦官高刚,感海刚峰(瑞)、林念堂(润)谏德,于中堂书春联赞云:

海无波涛,海瑞之功不浅;
林有梁栋,林润之泽居多。

    清人吴让之,不愿为官家书屏,弃家宿庙,岁除之日,题联庙门以叹曰:

有子有孙,鳏寡孤独;
无家无室,柴米油盐。
  
    清人范文甫,宁波名医,一生以救人为己任,虽家境贫寒而其志不改。某年春节,题联自慰:

但愿人皆健,
何妨我独贫。

    国民党统治时期,民不聊生。某年春节,重庆传出这样一副对联:

年年难过年年过,
处处无家处处家。

    一九四九年元旦,重庆解放在即,渣滓洞志士欢欣鼓舞,于狱中题联寄慨:

看洞中依然旧景,
望窗外已是新春。

    解放后,祖国景象长新。某地农村一副春联写道:

又是一年春草绿,
依然十里杏花红。

    新春之际,祖国人民格外思念台湾同胞。有人题联寄意曰:

新岁雪晴,祖国红梅争怒放;
故园春满,台湾紫燕好归来。

二  喜联

    为贺婚嫁、乔迁以及其他喜庆之事而作的对联,叫喜联。喜联始于清代。梁章钜《楹联丛话》(包括《续话》和《三话》)一书中,所见五副,都是婚嫁方面的。
    出于乾隆年间的一副,记在《丛话》里。时有冯诚修,即相传上京应试时以“夕阳反照桃花洞”句续救“柳絮飞来片片红”句而名声大噪者。冯与其夫人同庚,乾隆四十七年(1782)80岁,结婚亦正好60年。结褵(lí)周甲之日,“亲友门生,骈集称庆”。冯与夫人“重行花烛交拜之礼”,并自题联曰:

子未必肖,孙未必贤,屡忝科名,只因老年娱晚景;
夫岂能刚,妻岂能顺,重谐花烛,幸邀天眷锡遐龄。

    这副对联题于二老“重谐花烛”之时,这个内容亦占主导地位,因此它是一副喜联。但联非他人所送,连高寿也一起讲了,从这一点上看,又不大纯粹。也许这正表现了喜联初起时的原始特征。

    出现于乾隆、嘉庆年间的一副,录于《二话》中:

绣阁团圞同望月,
香闺静好对弹琴。

    这副对联乃天津太守牛稔文为子娶妻时,纪昀所题。上联暗切“吴牛喘月”,下联暗切“对牛弹琴”,说牛而不见“牛”字,虽有玩笑意味,但单从字面上看,全联讲夫妇和谐,已是一副十足的喜联。
    出现于嘉庆、道光年间的三副,两副见于《丛话》,是程春海在京续娶时友人送的。黄左田所赠联云:

调羹定识威姑性,
洒翰应增吕子书。

    调羹,调制羹汤以奉公婆。威姑,即君姑,丈夫之母。洒翰,写作。吕子书,指宋吕祖谦撰《东莱左氏博议》一书。相传(其实不确)成于蜜月之中,故多引作新婚佳话。又陈石士所赠联云:

博议书成临月按,
合欢酒热对花斟。

    博议,亦指《东莱博议》。按,察究。
    一副见于《续话》,为侯理庭子新婚时,严问樵代曹氏所拟:

雀屏妙选今公子,
鸿案清芬古大家。

    侯理庭,某郡太守。雀屏妙选,取唐高祖李渊得窦皇后故事,谓女婿是百里挑一的。《旧唐书·高祖窦皇后传》:“(窦毅)谓长公主曰:‘此女才貌如此,不可妄以许人,当为求贤夫。’乃于门屏画二孔雀,诸公子有求婚者,辄以两箭射之,潜约中目者许之。前后数十辈莫能中。高祖(李渊)后至,两发各中一目。毅大悦,遂归于我帝。”鸿案,盛食的有足木盘。取东汉孟光对梁鸿相敬如宾的故事,赞新娘贤德。《后汉书·梁鸿传》:“(鸿)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联中引用这两个故事,都同婚嫁密切相关。
    从乾隆至道光年间,婚嫁喜联当然并非仅此五副,但因未经搜集而散失了,一时无从查考。
    光绪十六年(1890),光绪皇帝举行结婚大典。英国维多利亚女王送给他一封贺信和一座自鸣钟,那钟上也刻有一副用中文书写的喜联:

日月同明,报十二时吉祥如意;
天地合德,庆亿万年富贵寿康。

    日月和天地,都是指皇帝和皇后。光绪帝结婚,外国女王也送喜联,喜联的使用和影响,到此时已比较广泛,这一点已无庸置疑。
    几十年来,婚嫁喜联大为普及,而今青年们结婚,常常贴得满房都是,确也使热烈的气氛和喜庆的色彩增添不少。就写法上来就说,基本上保持着传统的格调。例如:

邀得空中比翼鸟,
来看枝上并头莲。

    某单位两个青年,原是大学同学,彼此相爱已有一段时间。结婚时,在当地工作的其他两个同学也刚结婚不久。大家得到通知,都双双前去祝贺。其中一位,见墙上一幅荷花水墨画,遂得这副喜联。联语内容比较严肃。
    但也有些婚嫁联很诙谐。这又有雅俗之分。前面所引纪昀题贺牛稔文之子娶妻之联,上下联各含一个成语,风趣又不伤人,就雅得可以。清末林庆铨题贺江西李岱阳之父续弦一联,亦属此类。李岱阳之母不幸早逝,其父晚年孤寂,重娶一寡妇,以相依为命。林庆铨得知,遂为题如下一联:

阿婆学作新嫁娘,争看螺髻盘青,有绕膝孙曾戏呼少妇;
而翁本是美男子,倘把虾须濡墨,使比邻妯娌错讶檀郎。

    檀郎,旧时对夫婿或所爱男子的美称,因晋代潘岳是个美男子又小名檀奴而来。
    而今喜联之诙谐者,则多是伙伴们故意逗趣而作,文辞上就未必有纪、林二人那么讲究了。例如:

娘子官人,平日无非演戏剧;
生哥莺妹,今宵真要做夫妻。

    这是观众朋友为两演员结婚而作的一副喜联。联语从他们平日合演《西厢记》上来立意,写得很有意思。再如:

巧师傅勤快跑布店,天晓得是不是看顾客们喜欢什么花色;
秀货员热情待访者,无须问有没有给同志哥说点弦外之音。

    这副喜联,一看就是在同新郎新娘开玩笑。新郎姓“乔”,是某绸缎厂花样设计师,以“巧”谐音,是极言其技艺很高。秀者,售也。以秀谐售,是极言新娘长得漂亮。
    这类喜联,而今已比较常见,这同人们生活的自由和精神的解放,是分不开的。不过,也有过分恶作剧的情形,即把喜联的内容弄得低级庸俗,即使是开玩笑,因有背于高尚的情操,也是不足取的。
    上面所举婚联,都是别人题贺的。有些地方别开生面,由男方与女方自己题对,这就颇具传奇色彩。
    由新郎和新娘直接对对联者,至迟明代就有这种情形。旧小说《苏小妹三难新郎》,讲苏东坡之妹在新婚之夜,要夫婿秦少游答得三个问题,才准进入洞房。这第三个问题就是需要秦少游属对的一个上联:

闭门推出窗前月。

    最后秦少游以如下一联相对:

投石冲开水底天。

    于是两人花好月圆。
    冯梦龙说的是宋代的事。宋代是否确有这类事情,无有佐证,苏小妹和秦少游是绝无此事的。但若明代尚无这类事情,冯梦龙恐怕就无从附会了。
    也有男女两家对对联者。李曼馨先生在《庚柬对联的代作》一文中说,苏北旧俗,男女订婚都要写庚帖。庚帖上除了写生辰八字而外,还要写一副表示吉庆的对联。按规矩,是由男家出上联,女家对下联。对联都是请人代作,内容也通常是“鱼水千年合,芝兰百世荣”之类的话。但有时也有佳对。如潘、何二姓联姻,潘家的出联是:

喜潘家有田有水兼有米;

    此联将“潘”字拆为“水”、“田”和“米”三字。何家的对句是:

庆何氏添人添口又添丁。

    此联将“何”字拆为“人”、“口”和“丁”三字,对得极工。又某地东西两庄一亲戚再次结亲,男家的上联是:

先是老亲,后是新亲,亲上加亲,亲亲嫡嫡;

    一连用了六个“亲”字。女家的对句是:

乾为男子,坤为女子,子又生子,子子孙孙。

    也一连重言六个“子”字,对得极工。
    据梁柱华先生《有趣的婚礼插曲——轿对》一文介绍,江西崇仁、永丰一带,也有类似的风俗习惯。所不同者,只对联是贴在花轿上而不是写在庚柬上。而且,男家出联太易,会被认为对婚事不重视;女家对不上来,也会被男家看不起,因此,两家对此事都非常认真。特别有趣的是,男方把上联贴在花轿上迎亲,新娘快上轿时也把所对的下联贴在轿上,这时,围观者便喊:“对上了!”“对得好!”既夸对联,又夸新郎新娘。在结婚时让双方对对联,看来正是为了达到这种双关的目的。
    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婚联,当然是好的见多。比如有一迎亲的上联是:

今月乃古月,美景良辰心像意。

    此联用析字和嵌名两法,把新郎“胡美意”的名字写了进去。女方的对句是:

新人真可人,妙龄佳偶竞蝉娟。

    此联也用相同的方式,写进了新娘的名字“何妙娟”。梁文讲的这种风俗而今尚在,只是代替花轿的已是喜车罢了。
    大厦落成或迁入新居,人们也纷纷以对联道喜。这类喜联和其他喜联,当起自婚嫁喜联之后。
    民国年间,有一私塾先生于某地山边建一茅屋,落成之日,乡人以联贺曰:

有竹有松,凤翔鹤住神仙地;
无尘无扰,水绕峰环处士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某地过去一困难户,两年打了翻身仗,除还去积年全部欠款外,还建了一栋砖瓦屋。乔迁之日,有人送了这样一副门联:

一屋新成,水增气象山增色;
四邻同庆,男颂方针女颂勤。

    某地某姓,姐妹失散四十余年,在党和政府帮助下,终于取得了联系。重新团聚之日,正值八月中秋。一方所在单位送联致贺云:

月朗心甜人聚日,
情亲泪热话长时。

    贺学会成立,贺商店开张,贺老年得子等,也具有喜联的性质。要归到喜联里来,未尝不可,但这些对联,通常都以交际联(本书入“普通联”)视之,这里就不再列述了。
    由于喜事并非时时皆有,而且一办即过,所以喜联都带有临时应景的性质。喜联的内容也因事而定。但不管哪类喜联,都是为贺喜而作的,而且要使人家觉得有可喜之处,否则就不能叫喜联了。
24#
 楼主| 发表于 2016-2-11 10:11:55 | 只看该作者
寿联

    为贺生日而作的对联,叫寿联。
    寿联起于北宋末年。旧《辞源》“寿联”条云:“宋孙奕《示儿编》:‘黄耕庾夫人三月十四日生,吴叔经作寿联曰:天边将满一轮月,世上还钟百岁人。’寿联之风始此。”
    这条材料取自《楹联丛话》。梁章钜在其下作了如下评论:或谓“将满一轮”,若是十三日亦使得,不若云“犹欠一分”,便见直是十四日也。予谓“犹欠一分”,非祝寿底语,终未若魏仲先寿莱公诗云“何时生上相,明日是中元”,形容得七月十四,坦然明白矣。周益公生于丙午七月十五日,尝寿以联曰:“年与潞公同丙午,日临莱国占中元。”……已道尽了生年日月,只欠说出一个生时,便是一本好建生矣。按此二事,亦后来寿联切日之滥觞也。
    这段评论的意思,一是说是叔经(北宋仁宗时人)所作寿联中,“将满一轮”四字用得不确切,不能肯定生日就是十四;二是说吴叔经所作寿联同周益的生日寿联是切日的开端。是否整个寿联的开端呢?粱章钜没有明说。但在此以前的寿联,尚未发现,因此,《辞源》“寿联之风始此”的结论,也是可以接受的。不过,若说成“此为已发现记载最早的寿联”,似乎更准确一些。莱公或莱国,即宋代寇准。潞公,即宋代文彦博。
    元明时代当也有寿联,暂未收到例子。到清代,寿联渐多,尤以皇帝万寿盛典时为最。
    1713年,康熙六十大寿。北京“自大内出西直门达西苑路,皆有牌坊坛宇,每座落必有楹联”,而且“肃括宏深,闻皆出当时名公硕彦之手。”(《楹联丛话》)下面略引两例:
    题于般若庵经棚的一副是:

周雅赓歌,如山如川如日月;
箕畴敛福,曰富曰贵曰康宁。

    周雅,指《小雅》,《诗经》组成部分之一。歌,指《天保》篇。该篇有“如山如阜”、“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等语,均为祝寿之词。赓,连续。“箕畴五福咸敷敛,皇极躬持锡庶民。”下联意取于此。箕畴,即《尚书·洪范》之“九畴”,传为箕子所述,故曰箕畴,为传说中天帝赐与夏禹的九种治理天下的**。五福,指寿、福、康宁、攸好德(即好德)、考终命(即善终不横夭)。敛,集。
    题于广济寺牌坊的一副是:

算永东华,若木光腾春九十;
祥开南极,蟠桃花放岁三千。

    算,数也,此指寿。若木,古代神话传说中树名,生于昆仑山极西处“日落之地”。
    1790年8月,乾隆八十大寿,即位五十五周年,庆典联也相当多。其中以彭文勤题的一副,比较著名:

龙飞五十有五年,庆一时五数合天,五数合地,五事修,五福备,五世同堂,五色斑斓辉彩服;
鹤算八旬逢八月,祝万寿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八元进,八恺登,八音从律,八风缥缈奏丹墀。

    龙飞,指皇帝即位。五事,指貌、言、视、听、思。鹤算,指高寿。八元,传说中高辛氏的八个才子。八恺,传说中高阳氏的八个才子。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等八种古代乐器。八风,八方之风。丹墀,皇宫前的石阶。这副寿联虽仍属阿谀之词,但抓住“五”和“八”作文章,写得很有特色。
    有些寿联喜欢把寿者的年龄结合起来讲。
    乾隆年间,湖湘一老人百岁,岳麓书院主讲王文清送一寿联:

人生不满公今满,
世上难逢我独逢。

    “人生不满百”和“世上难逢百岁人”,均世间俗语。两联虽将“百”字隐去而所言皆在“百”上,亦可谓巧矣。
    嘉庆十八年(1813),梁山舟九十,夫人八十九,张问莱赠联贺寿:

人近百年犹赤子,
天留二老看元孙。

    元孙,即玄孙,因避康熙帝玄烨讳,故改玄为元。人近百年,即八九十岁之时。
    不知何时,有人作五十岁寿,“五十”在寿联中也说得很明白:

数百岁之桑弧,过去五十,再来五十;
问大年于海屋,春华八千,秋实八千。

    桑,桑木所作之弓。古时男子生日,要用桑弧蓬矢(蓬梗作的箭)射天地四方,以示胸怀大志。大年,高寿。海屋,语出《东坡志林》卷地:“尝有二老人相遇,或问之年。一人曰:‘吾年不可记,但忆少年时与盘古有旧。’一人曰:‘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尔来吾筹已满十间屋’”后即以“海屋添筹”为祝寿之言。春华(花)、秋实,本指仙桃“八千年一开花,八千年结实”,寿长之谓,此为答语。
    有些寿联不讲年龄,却侧重于讲寿者的事迹、品性之类。
    1940年12月6日,马寅初因抨击四大家族,蒋介石下令将其秘密逮捕。消息传开,群情激愤。次年五月初九,乃马寅初六十寿辰。为营救马寅初出狱,社会各界提前于3月30日在重庆大学礼堂举行“遥祝马寅初六十寿辰大会”。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合送寿联如下:

桃李增华,坐帐无鹤;
琴书作伴,支床有龟。

    桃李增华,言马寅初的言行,已使越来越多学生从沉梦中觉醒。坐帐无鹤,典出《神仙传》。传云,有名介象者,善隐形之术。吴王徽至武昌,诏令“立宅供帐”,与之学。后象食美梨而“死”,而当日又现身于建业(今南京)。吏以表奏闻,开其棺,中“惟一符耳”。为立庙祀,“常有白鹤来集座上,迟回复去”。本联用此典,意在婉惜马寅初已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不能亲临今天的寿典。支床有龟,典出《史记·龟策列传》:“南方老人用龟支床足,行二十余岁,老人死,移床,龟尚生不死。”本联用此典,既示高雅,又有祝其长寿之意。“坐帐无鹤”与“支床有龟”连用,出庾子山《小园赋》。仅上联两语,马寅初为何许人,而今的状况如何,便已一目了然。

术精业亦精,名士名医随客唤;
人寿己也寿,仙桃仙李逐年栽。

    这副寿联,一看便知寿者是个医生。

秋翁永健;
春色长留。

    这副寿联,一看便知寿者是个园丁。
    寿联若是自己为自己的生日题写的,叫自寿联。
    自寿联以抒怀者见多,笔调也比较轻松。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六十岁时题写的一副自寿联,就是如此: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页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某渔翁题的一副自寿联,也活现了自己的志趣和性格:

水上飘流数十年,就凭这一张网、几颗钓,福也福,寿也寿;
人间风雨千百次,无奈我青箬笠、绿蓑衣,去便去,来便来。

    有的对联虽题于祝寿之时,其实并非祝寿,不过是借题发挥而已。请看下面一副:

万寿无疆,普天同庆;
三军政绩,割地求和。

    据文廷式《闻尘偶记》载,1894年西太后六十大寿,为了隆重庆祝,从紫禁城西华门至西郊颐和园,沿途四十华里,大兴土木。生日当天,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西太后惟恐冲了她的“万寿盛典”,在“宁赠友邦,勿与家奴”的思想指导下,下令“不准抵抗”。结果,中国北洋海军全军覆没。随即,又派李鸿章为“全权代表”,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除赔款银二万万两外,还割让台湾与澎湖。民众对西太后的卖国行径十分愤慨。后来,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在北京一城门上写下了这副寿联,对西太后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民国初年,某地一位县太爷,在位时大刮地皮,闹得全县人人怨嗟。某年,此公生日,要全县绅商送寿礼,绅商们只好照办。一位绅商请一穷秀才代撰贺联,秀才写道:

大老爷做生,哪管它高梁、玉麦、黄豆、白花,刮尽地皮收贺礼;
小百姓该死,已吃尽苦蕨、葛藤、树皮、青草,求开天眼救微躯。

    这也是借题发挥。商人看后,大为咋舌,当然不敢送去。但此联不胫而走,一直流传至今。
    这样的寿联,只在特殊情况下出现。

四  挽联

    为悼念死者而作的对联,叫挽联。
    挽联来源于古挽词。古挽词包括挽诗、吊文和挽歌等,多是韵文。
    《左传·文公六年》:“秦伯任好(穆公)卒,以子车氏三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陪葬),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后收入《诗·秦风》。其首章云:“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惟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这是一首挽诗,内容充满了悲愤。
    西汉文帝时,“贾谊为长沙王太傅,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文选》贾谊《吊屈原文并序》)《吊屈原赋》是一篇吊文。下面是该文的两段:恭承嘉惠兮,俟(sì)罪长沙。仄(cè)闻屈原兮,自湛(chén)汩罗。造托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陨厥身。
    乌虖(hū)哀哉兮,逢时不详。鸾凤伏窜兮,鸱鸮(chī xiāo)翱翔。闆茸(tàrǒng)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可正倒植。谓随夷溷(hùn)兮,谓跖蹻(zhìjué)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铦(xiān)。于嗟默默,生之亡故兮。斡(wò)弃周鼎,宝康瓠兮。腾驾罢(pí)牛,骖褰(jiǎn)驴兮。骥垂两耳,服盐车兮。章父荐屦(jù),渐不可久争。嗟若先生,独离此咎(jiù)兮!
    这篇吊文,是作者联系自己的身世来写的,对屈原的不幸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读起来十分感人。
    《黄鸟》和《吊屈原赋》,都是为挽死者而作的,但都没有在送丧时作歌唱过。
    崔豹《古今注·音乐》:“《薤(xiè)露》、《蒿里》,并丧歌也,出田横门人。横自杀,门人伤之,为作悲歌……至孝武时,李延年乃分二章为二曲;《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者歌之,世亦呼为挽歌。”
    《薤露》曰:“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生一去何时归!”晞,干。
    《蒿里》曰:“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稍踟蹰。”这就是专在送丧时唱的挽歌了。
    此后还出了许多挽词。如汉武帝《伤霍嬗(shàn)诗》,司马相如《哀秦二世赋》、后汉蔡邕《吊屈原文》、胡广和王粲《吊夷齐文》、曹植《金瓠哀辞》、潘岳《金鹿哀辞》与《为任子咸之妻作孤女泽兰哀辞》,等等。这些作品,内容都比较伤感。唯东晋陶渊明,谓人终不免一死,何悲之有,并不把死看成一件大不了的事。故其《拟挽歌词》云:“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足道,托体同山阿。”其《自祭文》云:“匪贵前誉,孰重后歌。人生实难,死之如何?”
    挽词这些格调,对后来的挽联都有直接影响。
    挽词怎样演化成挽联的,尚无确载。据推测,当是古挽词中间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如李廌祭苏轼文中的“皇天后土,实表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复收自古英灵之气”(见吕本中《紫微诗话》)之类,人们把它摘下来挂在帷幕之中,逐渐便自成一体。又如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韩琦死,王安石所致挽词中有两句:“木稼尝闻达官怕,山颓果见哲人萎。”(《临川集》三五《忠献韩公挽词》之二)这两句就曾被人作为一副独立的挽联来对待。木稼,木甲,即树上所结冰壳,形似武士甲胄。宝庆三年(1040),韩琦与范仲淹同御西夏,兵威远震。边人谣曰:“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后王安石为相变法,韩琦多次上疏反对,王安石也畏他三分。此语意在言其刚正。
    刘禹锡曾给其故上司写过一篇祭文,以申门吏之礼。《唐语林》中仅见其一个对句:“事吴之心,虽云已矣;报智之志,岂可徒然。”这个对句若当时已摘出来单独使用,恐怕这就要算最早的挽联了。可惜《唐语林》没有言明。
    相传最早的一副挽联,为苏轼所作。苏轼有个丫环(后来作了苏轼的爱妾),名朝云。一次苏轼扪着肚子笑问身边的人:“这里面都有些什么东西?”只有朝云说:“我看是一肚子不合时宜的牢骚。”苏轼听了,认为只有朝云最了解他。后朝云病故,苏轼便作了如下一副挽联挽她:

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便思卿。

    这副挽联,《楹联续话》又说是清人严问樵为“姬人没于清江”而撰。看来是否苏轼所作,还是个问题。
    我国史籍记载最早的一副挽联,见于南宋叶梦德(号石林)所撰《石林燕语》。该书讲北宋庆历年间韩康公(绛)得解(考举人)、过省(考进士)、殿试(考状元),皆第三名;后为相四迁,皆在熙宁中。死日,苏子容挽:

三登庆历三人第;
四入熙宁四辅中。

    庆历,宋仁宗年号。熙宁,宋神宗年号。
    挽联一般要求写得有感情。清人林昌彝说:“挽联若能赅括切实,可当篇行状读。惟有笔足以达意,才足以写情。”(见林庆铨《楹联述录》)若连“意”都不可达,“情”自然就难以写出来了。又《文心雕龙·哀吊》:“隐心而结文则事惬,观文而属心则体奢。奢体为辞,则虽丽不哀;必使情往会悲,文来引泣,乃其贵耳。”意思说,为写挽词而表示痛心,则浮夸而不实;只有因痛心而写挽词,才能情辞切合。一些挽联之所以动人,就因为都不是无病呻吟。
    清代以来,挽联比比皆是。“中流社会,遇有哀吊事项发生,联语动以百计;交游稍广,甚以千计。”(卢希裴《六家联语合钞》序)。
    1661年,郑成功抗清失败,率水师四万渡海东征。鏖战九个月,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了我国神圣领土台湾。后来,其灵柩自台湾迁葬故里福建南安石井镇时,康熙因其功在不灭,曾亲题了一副挽联: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可知海外有孤忠。

    四镇,南明福王时设于江北的四个抗清据点,由黄得功、刘良佐、高杰、刘泽清分守。两岛,金门岛与厦门岛。1646年起,郑成功即以此为抗清根据地。诸王,指南明福王、唐王、鲁王、桂王等。一隅,指台湾。抗志,坚持高尚气节。这副挽联表彰了郑成功,虽意在提倡忠君,但对郑成功的事迹和精神,都是讲得很确切的。
    1898年,西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杀谭嗣同等维新派首领六人。康有为题联以挽:

逄比孤忠,岳于惨戮,古人尚迩,君复奚悲!地下如有知,好从孝孺先生侈口问成王安在!
汉家党锢,唐代清流,自昔已然,于今为烈。海内正多故,愿效子胥相国悬眸看越寇飞来。

    逄(pāng),关龙逄,夏末大臣,因谏夏桀,被杀。比,比干,商纣王叔父,因谏纣王,被剖腹挖心而死。岳,岳飞。于,于谦。明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堡之役,英宗被俘,立景帝,于北京抗击瓦剌军。后英宗被释,发动夺门之变,加以“谋逆罪”,被杀。孝孺,方孝孺。明成祖篡侄帝位,曰效周公辅成王,要方孝孺起登极诏,方不肯,且质问“成王安在”,被诛十族。党锢,指东汉李膺、陈蕃等“党人”谋诛宦官不密,一次被禁、二次被杀事。清流,指唐末裴枢等三十余人,因反对朱温以牙将张廷范为太常卿,被杀于白马驿。子胥,伍员,春秋时吴国大夫,因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被赐自尽。临死前,谓门人曰:“抉(挖出)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康有为乃戊戌维新主要首领,侥幸逃脱追捕。这副挽联一方面安慰死者,一方面对西太后之流表示极大愤慨。
    1936年,鲁迅逝世,社会各界人士隆重追悼于上海万国殡仪馆,几乎皆送有挽联。有一副题的是:

拯溺是前锋,才德兼备,君乃勇逾义者。冲突荒霾,拥护自由,开辟光明途径,阐文化而驰驱,作民众之导师,那料半世冷宦青毡,宏业忽中阻,则感到彷徨故室,白发,红颜,黄口,共衔悲哀,招魂何处,归鹤几时,气魄非常生无敌;
著述称巨擘,知识先觉,人固莫如命也,抗衡环境,砥柱潮流,散布伟大种子,慨社会将沉沦,挽国难于狂澜。太息当此凄风苦雨,鲁殿又圮灵,只留得呐喊余声,断稿,残编,遗迹,同资纪念。盖棺定论,下笔千秋,学术卓荦没为神。

    溺,落水之人,此指受苦受难的人民。荒霾(mái),喻社会黑暗。黄口,小孩。归鹤,化鹤归来。《搜神后记》云:辽东人丁令威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来,集城门华表柱上。有少年欲射之,乃徘徊空中而歌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岁今来归。城郭如是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鲁殿,汉鲁灵光殿,屡经战乱,岿然独存。常被用以称颂硕果仅存者。圮,毁坏。鲁殿又圮灵,谓鲁灵光殿毁坏,借喻鲁迅逝世。卓荦(luò),卓越。这副挽联对鲁迅的伟大作了充分肯定


25#
 楼主| 发表于 2016-2-11 10:12:28 | 只看该作者
1976年1月,周恩来总理逝世。4月5日,北京百万群众不顾“四人帮”压制,纷纷汇集天安门广场进行悼念。除花圈、诗词、誓言之外,挽联亦甚多,下面乃其中一副:

灰撒江河,看不尽波涛,涓滴都是人民泪;
志华日月,信无际光焰,浩气长贯神州天。

    有的挽联挽同道挚友。
    过去,有一农夫在傍晚收工时不幸失足落水而死,其伙伴悲而挽之:

刚唱罢一曲农歌,奸趁夕阳觅归路;
岂欲效三闾故事,错把洋湖作汩罗。

    三闾,指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在楚国都城郢都被秦军攻破时,感救国无望,自投汩罗江而死。洋湖,农夫落水之地。
    清末,虚谷和尚与任颐,均著名画家。任颐死,虚谷挽之:

笔无常法,别出新机,君艺称极也;
天夺斯人,谁能继起,吾道其衰乎!

    有的挽联挽各类亲属。
    曾国藩挽乳母联:

一饭尚铭恩,况保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
千金难报德,论人情天理,亦当泣血三年。

    上联指韩信事。《史记·淮阴侯列传》说,韩信见漂母供给他饭食,“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后韩信为楚王,“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在曾国藩看来,乳母对他的恩德,绝不是千金可以报答的。
    无名氏挽叔联:

先中秋卧病,后重九登仙,想阿叔动避龙山,赏菊别尘寰去矣;
读薤露伤情,诵蓼莪增惨,叹婶母悲登走石,哭声动梓里哀哉!

    龙山,登高避劫之地。《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学,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急宜去令家各作彩囊,盛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蓼莪(1ù é),《诗·小雅》篇名。朱熹《诗集传》注云:“人民劳苦,孝子不得终养,而作此诗。”夫石,望夫石。梓里,邻里。
    无名氏挽妻联:

你翁衰,你姑衰,你祖姑尤衰。听盆鼓声喧,一个个顿足捶胸,看你哪何舍得!
我女幼,我子幼,我次子更幼。到更阑人静,皆依依索衣问母,教我怎样开销!

    盆,古时一种瓦质乐器。
    人们有时在生前就写挽联预挽自己,这种挽联叫自挽联。一般自挽联,内容多抒发情怀。
    自挽联也起自宋代,汉以前就有一种风俗,人死以后要在柩前竖一旗幡,上写死者姓名。这种旗幡叫铭旌,亦作明旌。北宋赵鼎,死前就自题一联于铭旌之上:

身骑箕尾归足上;
气作山河壮本朝。

    箕尾,星宿名,二十八宿中的两宿。骑箕尾,亦省作“骑箕”,星图言傅说死后,其灵魂跨于箕尾二宿之间,后即以“骑箕尾”或者“骑箕”为“死”的讳称。这里即指死。
    前清时一穷秀才,惨淡经营而屡试不中,一感世之不容于己,二为生活所迫,意欲自绝,写下了这样一副自挽联:

母也六十年垂老,身又靠谁?幸有兄有弟有侄儿,诸事放心,到争朝正好归去。
妻乎五百载修来,尔休怪我。惜无男无女无恒产,欲图如意,待他生再作商量。

    1926年,熊亨瀚被国民党反动派禁于狱中,临刑前也写了一副自挽联,表达他对未完事业的遗憾和革命到底的决心:

十余载劳苦奔波,秉春秋笔,执教士鞭,仗剑从军,矢忠护党,有志未能伸,此生空热心中血;
一家人悲伤哭泣,求父母恕,劝兄弟忍,温语慰妻,负荷嘱子,含冤终可白,再世当为天下雄。

    自挽联若有“兼示”性,则带遗嘱意味。清时一林姓妇人,中年遽卒,临死前一副“出语告夫,对语教子”的自挽联,就是如此:

我别君去,君何患无妻。倘异时再叶鸯占,莫谓生妻不如死妇。
儿随父悲,儿终当有母。愿他日得酬乌哺,须知养母即是亲娘。

    这副挽联,后来又被改为:

我别良人去矣,大丈夫何患无妻,他年弦续房中,休向生妻言死妇。
子依严父哀哉,小孩儿终当有母。异日欢承膝下,须知继母即亲娘。

    挽联也有戏题的。1916年,袁世凯皇帝梦破产,气病而死。有人送了一副戏挽联:

起病六君子,
送命二陈汤。

    六君子,为中药名。这里是双关语,指杨度、孙毓筠等六人。1915年8月l4日,此六人在袁世凯之子袁克定授意下联名通电全国,组织“筹安会”,鼓吹君主立宪。从此,袁世凯便正式做起皇帝梦来。二陈汤,中药名,这里也是双关语,指陈树藩、陈宦和汤芗铭。此三人皆为袁世凯心腹,迫于护国讨袁运动的发展,先后在陕西、四川和湖南宣布独立,使袁世凯失去了最后的地盘。袁世凯见大势已去,不久便一命呜呼。
    戏挽联在通常情况下,对被挽者都颇有些不敬。但亦不全然。看下面一副:

蝴蝶东飞,蝴蝶西飞,不管东飞西飞,依庄周说蝴蝶终归梦里;
先生来了,先生去了,无论来了去了,据穆叔言先生长在人间。

    这副戏挽联乃1945年湖南大学中文系学生谭佛雏为挽该校著名音韵学家曾远乾先生逝世而作。曾逝世前,正为学生讲授《庄子》,深受学生欢迎。谭遂借庄周梦见化为蝴蝶事,撰写此联,以表达对曾先生的深切怀念。此联笔调幽默,出自学生之手,既诙谐又得体。
    有时人们将挽联(非自挽联和戏挽联)写得与寿联没有区别,原因是“只顾单纯称赞、歌颂死者”。例如:

德高望重;
伟绩丰功。

生于旧社会,能特立独行,志气可贵;
处在新中国,愿同心协力,精神足多。

早年怀壮志,恨黑暗重重,睥睨(pìnì)权贵,有两只冷眼;
晚岁见赤心,喜红旗处处,服务人民,惟一片热忱。

    罗元贞先生在《漫谈对联》一文中指出:“像这些挽联,都必须恰当地加上哀悼字句。比如‘千古’、‘不朽’、‘永逝’、‘长存’、‘含哀’、‘挥泪’、‘伤益友’、‘哭良师’等等,否则就不像挽联。”这个意见很对。

胜迹联

    题在名胜古迹地方建筑物上的对联,叫胜迹联。
    “三千里外一条水,十二时中两度潮”,是我国已知最早的一副胜迹联。此联一般认为题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7)。但胡毅雄君据陶岳《五代史补》的记载考定,此联是题于吴越广顺初年(951)。陶岳是北宋人,离契盈不远,记载应当是可靠的。又《宋代楹联辑要》载,后蜀主孟昶的花园中有个百花潭(在今成都南郊),其兵部尚书王瑶曾题过如下两句来描绘那里的景色:

十字水中分岛屿,
数重花外见楼台。

    此联题于964年以前,也是比较早的。
    在这些对联影响下,有胜迹的地方,便逐渐有人题写。
    北宋元符三年(1100),苏轼由海南儋州路过广州,相传也给广州真武庙题了一副:

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
有伏虎降龙手段,龟蛇云乎哉!

    《六家联语合钞》序说:“朱熹题广信南岩寺联云:‘一窍有泉通地脉,四时无雨滴天浆。’寺庙联始此。”如果“披发仗剑”非苏轼所作,则此说可信。
    朱熹在好些胜迹之地都题过对联。题于福建建宁府学明伦堂的一副,《朱子全集》中就有载:

师师庶僚,居安宅而立正位;
济济多士,由义路而入礼门。

    这副对联很好地表达了这位道学家的思想。元人赵子昂题于杭州灵隐寺的一副是:

龙涧风回,万壑松涛连海气;
鹫峰云敛,千年桂月印湖光。

    龙涧,灵隐涧,今其上还有回龙桥。鹫峰,即灵鹫峰。桂月,指月桂峰,在灵鹫峰上,传说唐时月中桂子曾震落其上。
    明人胜迹题联,所见已多。
    文征明集唐人诗句题苏州拙政园联: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杨升庵题昆明华亭寺联:

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外;
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

    一水,指滇池。群峰,指昆明西山诸峰。
    董其昌题杭州于忠肃公祠联:

赖社稷之灵,国已有君,自分一腔抛热血;
竭股肱之力,继之以死,独留青白在人间。

    于忠肃公,即于谦。“独留”句。出于谦《吟石灰》诗:“千锤万击山深山,烈火焚烧视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青白在人间。”青白,石灰颜色,谐清白。
    清代,胜迹联已广为应用。或题于坊塔峰洞,或题于楼阁亭台,或题于堂祠墓冢,或题于历史遗迹,或题于书试院署,等等。在胜迹地方,一处工程告竣,第一件事便是将对联题在上面。年久陈剥,又换上新的。之所以这样做,正是为了让名胜溢彩。用《红楼梦》中贾政的话来说,是因为:“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第十七回)园林如此,其他胜迹也是如此。如祠墓之类的地方题上几副对联,其肃穆庄重的气氛,也会显得更加浓厚。至于对联的内容,自宋以来,就是因时、因地、因对象、因作者而异的。
    题于坊塔峰洞的,如湖南衡山南天门石坊联:
  
门可通天,仰观碧落星辰近;
路承绝顶,俯瞰翠微峦屿低。

    这副对联充分显示了南天门所在位置之高,使人觉得“天门”之称并非虚妄。
    广东潮州凤凰塔联:

玉柱擎天,凤起丹山标七级;
金轮着地,龙盘赤海镇三阳。

    凤凰塔,高七层,底为圆形。赤海,即南海。三阳,指广东潮阳、揭阳和海阳。全联把塔写得很有气势。
    福建太姥山摩霄峰联:

雁影白磺天际路;
日光红涌海门潮。

    这副对联写出了站在摩霄峰顶远眺所见的最象。
    贵阳飞云洞联:

洞辟几时,问孤松而不语;
云飞何处,输老鹤以长闲。

    这副对联写飞云洞一尘不染,与世无争,很好地寄托了作者的意趣。
    题于楼阁亭台的,如湖南岳阳楼联: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泣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云南人窦兰泉撰、湖南道州何绍基书的这副对联,乃清道光间物。五言绝唱,指杜甫《登岳阳楼》一诗。两字,指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忧”与“乐”。滕子京,名宗谅,与范仲淹同科进士。作庆州(辖今甘肃庆阳一带)知府时,因被诬告而降作巴陵郡守。吕纯阳,即吕岩,通称吕洞宾。传说重修岳阳楼后,他曾化名“回岩客”拜访滕子京,三次醉酒岳阳楼,并题诗一首于岳阳楼上:“朝游北越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前不见”两句,出自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湖北汉阳晴川阁联:

栋宇逼层霄,忆几番仙人解佩,词客题襟,风景最佳时,坐倒金樽,却喜青山排闼至;
川原揽全省,看不尽鄂渚烟光,汉阳树色,楼台如画里,卧吹玉笛,还随明月过江来。

    这副对联乃清溧阳宋鐄新题。解佩,取下佩玉。典出刘向《列仙传》卷上:“江妃二女者,不知其何所人也。谓其仆曰:‘我欲下请其佩。’……遂手解佩与交甫。”词客,指唐温庭筠、段成式等。题襟,抒怀。温、段等人曾将唱和之作编为《江汉题襟集》。玉笛,出自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玉笛》诗“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句。《过江来》,曲调名,这里语带双关。
    安徽滁县醉翁亭联: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不孤者,谓游人常集也。
    湖北汉刚伯牙台(今曰古琴台)联:

志在高山,志在流水;
一客荷樵,一客听琴。

    这副对联讲俞伯牙遇知音事。俞伯牙,春秋时晋国大夫,楚郢都(今湖北江陵)人。修聘使楚毕,游览故国山川,于汉阳江口得遇钟子期。《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第二年,伯牙复往探望,子期已故。伯牙为谢知音,挥泪一曲之后,摔碎瑶琴,永不复弹。这副对联上联讲俞伯牙,下联讲钟子期,“荷樵”、听琴”,皆子期“一客”而已。
    题于堂祠墓冢的,如扬州蜀冈鉴真纪念堂联:

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

    鉴真,唐代高僧,扬州人。幼年出家,遍研三藏,专宏戒律。天宝元年(712)应邀东渡日本,五次受挫;天宝十二年第六次始获成功。在日本奈良筑坛传授戒法,为日本律宗创始人。对日中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异域,不同国度。联语虽只八个字,但很好地道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近邻关系和鉴真的作用。
    北京袁崇焕祠联:

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
闻鼙鼓思辽东将帅,一夫当关,隐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

    袁崇焕,明末民族英雄。1622年,明军在广宁(今辽宁北镇)被后金(清的前身)击溃,廷议主张放弃山海关以外土地。袁单骑出关调查,回朝请缨。1626年率兵赴辽东,“刺血为书,激以忠义”,打败努尔哈赤,次年又打败皇太极。后因皇太极用离间计,被崇祯冤杀。隐若敌国,指袁之威重像处于胜势的敌国一样。语出《后汉书·吴汉传》:“诸将见战阵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帝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剑阁姜维墓联:

志在中原,费尽平生胆智;
神栖剑阁,永昭千代英灵。

    姜维,蜀汉大将军。曾多次率军攻魏,不克。景耀六年(263),由汉中退守剑门。魏将邓艾由阴平偷袭成都,刘禅束手,令投戈放甲。维诈降魏将钟会以图恢复,事败战死。姜维之于蜀汉,亦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题于历史遗迹的,如四川邛峡文君井联:

君不见豪富王孙,货殖传中,添得几行香史。停车弄故迹,问何处美人芳草,空留断井斜阳。天涯知己本难逢,最堪怜绿绮传情,白头兴怨;
我亦是倦游司马,临邛道上,惹来多少闲愁。把酒倚栏杆,叹当年名士风流,消尽茂林秋雨。从古文章憎命达,休再说长门卖赋,封禅遗书。

    文君,西汉临邛卓王孙之女,善文学,丧夫居家,私奔司马相如。先往成都,后返临邛,当垆卖酒。其井乃文君、相如汲水涤器处。绿绮,相如琴名。初在文君府上,相如曾以此琴弹《凤求凰》向文君求爱。白头,《白头吟》,乐府曲名。古辞写男有二心,女来决绝,并表示“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兴怨,指这样一个传说:相如为景帝武骑常侍,因病免,居茂林,欲娶茂林女子为妾,文君诵《白头吟》以示绝意,乃止。文章憎命达,指文章好的人,命运往往不好。语出杜甫《天末怀李白》。长门,宫名,武帝陈皇后所居。卖赋,传说陈皇后失宠,使人奉黄金百斤诣相如取酒,相如作《长门赋》以悟武帝事。末句指汉武帝欲封禅,遣使召相如,使至相如已卒,文君以遗书献之,乃封禅之文。
    湖北黄州赤壁联:

月色如故;
江流有声。

    黄州赤壁,在今湖北黄冈长江边上。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之后,于神宗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曾在此处纵情游览,并作前后《赤壁赋》。
    题于书试院署的,如四川江油青莲场陇西书院联:

旧是谪仙栖隐处;
恍闻昔日读书声。

    陇西书院,诗人李白读书处,亦早年栖隐之所。谪仙,指李白。
    福州贡院联:

场列东西,两道文光齐射斗;
帘分内外,一毫关节不通风。

    贡院,清代举行乡试、会试的场所。大门内为龙门,再进为至公堂。至公堂东西侧为外帘。至公堂后进有门,入门为内帘,乃试官阅卷之处。试毕,即封帘与外隔绝。此类建筑,过去几乎各省都有。
    寺庙对联是胜迹联中最常见的一种。这里主要介绍佛寺对联与道观对联。
    佛寺对联,指题于佛教寺庙上的对联。佛寺对联,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景禅联、佛理联和劝善联三种。
    景禅联,是既写佛寺风光,又表达某种佛理的对联。而佛理的表达,又是通过写景自然流露的,既非机械的说教,也不是额外的加添。这种对联可说是寓教于景,能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其影响。如南岳高台寺联:

松阴匝地;
佛法参天。

    在高台寺旁的岩石上,有三株念庵松,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树干高不过一丈,胸围却有两米,此即“匝地”二字由来。上联主要写树景。在南岳只有高台寺独有此景,因而亦可说是写寺景。参天,高出空际。下联以此二字来表现“佛法”,是极言其广大。也可以解作松阴所以能够匝地,正是佛法参天(广大)的结果。这是景落到了禅上。又如湖北黄石弘化寺联:

当年挂锡名山,想佛在心头,万丈毫光超上界;
此日寻碑古寺,看云生脚底,一朝霖雨洒芳田。

    锡,锡杖,僧人所持。挂锡,指行脚僧暂住某寺,此似指弘化寺之开创者唐代智印祖师。名山,指弘化寺所在之东方山,佛家禅语有“即心即佛”。某书诗释云:“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尔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早向灵山塔下修。”上联谓一想到“佛在心头”,就有“万丈毫光”升于上界的感觉,所言者正是佛教这种观点。碑,指寺旁东方古道碑等。下联写到弘化寺寻碑过程中看到的景象。这是禅落到景上。
    有些对联有景有禅,但分不出何是景何是禅,是景与禅互为表里者,为景禅合一。如台湾台南寺德化堂联:

云亦好闲,却向亭前栖树;
鱼能知趣,频来水面听琴。

    此联用“石”、“亭”、“树”、“鱼”、“水”、“琴”,组成了一幅风景画。但“云”何以“好闲”而到亭前来“栖树”?“鱼”何能“知趣”,竟频繁地到水面来“听琴”?自然只能是受佛法感召的结果,在这里,景和禅就这样两位一体了。此联是以景见性来写的。这类对联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表达,读者可自己去体会。
26#
 楼主| 发表于 2016-2-11 10:13:01 | 只看该作者
佛理联是宣扬佛教教义的对联。
    佛教的教义非常复杂。如果作简单的概括,就是主张任何事物的生起,都不是无因的,都是受必然的因果律支配的,都是因缘和合的现象,没有实体存在,所以有“无我”(天地没有固定的主宰)、“无常”(世间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之说,有“色(事物)即是空,空即是色”之说。佛教认为,人生有生老病死,就是一个苦海。苦因既不在超现实的“梵天”,也不在社会环境,而在各人自身的“惑”(贪、瞋、痴等烦恼)、“业”(身、口、意等活动)。“惑”、“业”为因,造成生死不息之果。根据善恶行为,将产生轮回报应。只有摆脱这个苦海,才能到达西方极乐世界。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依经、律、论三藏,修戒、定、慧三学,彻底转变自己对世俗的欲望和认识,种今世善因,以求结来世善果,最后完全脱离“六道轮回”,进入智慧福德、圆满成就、永恒寂静、安乐无比的涅槃境界。佛教就是要寻求摆脱苦海的方法,以普救众生。
    在佛理联中,有的介绍佛学常识。如峨眉山雷洞坪联:

我佛所宗,真如贝叶;
众经之长,妙法莲花。

    《成唯识论》云:“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是即真如。贝叶,指经书。古代印度人多用贝多罗树的叶子作纸抄写佛经,故称经书为贝叶,实为借代用语。妙法莲花,即《妙法莲花经》。此经起源甚早,流传很广,后为天台宗的主要经典。
    有的宣传佛家哲学。如汉阳归元寺联: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了了,即要了结。不了,即不能了结。慧,佛教指智慧、聪明。觉,梵语“菩提”的意译,意为觉悟。自在,佛教指身体进退无阻,或心离烦恼,通达无碍。生生,即有生。无生,即无灭。佛教认为,绝对静止是一切现象的共同本质,一切现象的生灭变化,都是世界众生虚妄分别的产物。《仁王经》云“一切法性真实空,不来不去,无生无灭”,就说的这个道理。上联谓“了了有何不了”,下联以“生生还是无生”释其根据,这就宣传了一种事物间没有质的差别的哲学思想。
    有的昭示佛法广大。如福州涌泉寺法堂联:

播贝叶五千文,灵山自在;
洒杨枝一滴水,法界长春。

    贝叶,见前峨眉山雷洞坪联释义。灵山,即灵鹫山,在印度,传为佛居圣地,此指佛境。又观音菩萨手中持有净瓶一只,传说从瓶中沾出一滴法水,便可起死回生。法界,佛教指一切事物,亦指众生的本性。用杨柳枝洒一滴法水,世间万物便可长住春景,这个佛法还不广大吗?
    门功德,都是遵循佛教教义去作的,颂扬这种功德的对联,当然离不开佛理。这副对联,上联言佛身有“三世”,下联讲佛对众生又“利”、又“救”、又“渡”,就表现得很明显。
    有的阐述成佛途径。如台湾基隆十方大觉寺地藏殿联:

地狱即空,众生有尽愿无尽;
人伦最贵,孝道圆成佛自成。

    地藏菩萨,中国佛教所奉四大菩萨之一。佛教称其受释迦牟尼嘱咐,自誓在释迦既灭、弥勒未生之前,必尽度六道众生,拯救诸苦,始愿成佛。上联由此而发。下联指出一般人要入佛境,必须从尽孝做起,“孝道圆成”之日,便是成佛作祖之时。佛经中讲目连犍曾下地狱救母,为天下第一孝子;中国儒家也有“以孝治天下”之说。看来这副对联指出的成佛途径,是佛家与儒家的思想都掺合在一起的。
    劝善联,就是以规劝众生为目的而作的对联。其内容无非是要人们行善积德,但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劝善联中,亦多寓佛理。但与一般佛理联比,又有自己的特色。
    当从正面表示时,常用“愿”、“劝”一类词语。当从反面表示时,常用“休”、“莫”一类词语。若无明确对象时,也有不用这些词语的。
    泛言型的,如峨眉山洪椿坪联:

处己何妨真面目,
待人总要大肚皮。

    这副对联规劝众生要对己不自欺,对人宽宏大量。
    提示型的,如峨眉山报国寺弥勒殿联:

看他皤腹欢颜,却原是菩萨化相;
愿你清心涤虑,好去睹金顶祥光。

    这副对联提示那些参拜者,别忘了“清心涤虑”,礼敬虔诚,否则到金顶就看不到佛光。
    嘱劝型的,如湖南宁乡万寿山联:

灵山开觉路,个中人来去了然,喜炉热香温,鸟啼花笑,嘱头陀户莫扃,恐拘束满院清风明月;
梵宇傍通衢,门外汉奔波苦矣。看主缘孽债,利锁名缰,劝征夫行且住,试领略此间暮鼓晨钟。

    头陀,本义为去掉尘垢烦恼,此指僧人。这副对联,上联嘱咐头陀,下联劝勉征夫,“嘱”、“劝”二字见于联中。
    规谏型的,如杭州上天竺联:

从何处参透禅机?试听灵隐钟声,钱塘潮信;
愿大家解除烦恼,莫笑金刚怒目,菩萨低眉。

    参,了悟。禅机,指佛法的机要秘诀。这副对联要人们在解除烦恼上下功夫,不要去讥笑佛身的外表形象。
    告诫型的,如福州涌泉寺护法伽蓝殿联:

君欲欺心神未许,
汝敢昧已我难瞒。

    这副对联告诫那些“欺心”、“昧己”的人,不要干坏事,否则神灵是不会饶恕的。
    在佛寺对联中,写观音菩萨和弥勒佛的对联,相对而言,具有一定的个性,有必要单独提出来说一说。
    观音菩萨,在我国过去是普遍信奉的。她被佛教信徒奉为慈悲的化身,其对联也表现了这一特点。
    台湾台南县接云寺联:

接物渡慈航,婆心一片;
云荫垂觉岸,援手十方。

    援手,即救助。十方,极言区域广大,无处不达。能这样,是因其有“婆心一片”的关系。又长沙古麓山寺观音阁联:

清净在音闻,倾耳循声度苦厄;
妙明原性觉,现身说法证圆通。

    “性”与“相”相对,佛家指事物内在的不可改变的本质。觉,佛家指对真理的领悟。证,佛家指通过检验而有所得。圆通,佛家指完满而无碍惑。下联指观音对佛理领悟很透彻,现身说法讲得精妙明白,使善男信女理解得很充分。
    观音联不仅结合观音的功德、事迹来写,也结合其供奉地的情况来写。湖北汉川县泐山有一泉,过去有人曾在泉边石壁上刻一观音像,此泉便名观音泉。有人为此题了一副对联:

龙井列云台,金浆在瓶中泛出;
神泉居林里,玉液从石内移来。

    瓶,观音手中的净瓶,内装法水,此以“金浆”代称。玉液,即泉水。此联既写观音,又写石壁之泉。似乎观音泉的水,就如观音净瓶中的法水。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写,这副对联的专用性亦即不可移用性,表现得很突出。
    弥勒佛,在中国也是很讨人喜欢的。
    弥勒佛造像具有大肚子、满脸笑容这两个特点,大凡写弥勒佛的对联,多抓住这两个特点作文章。如北京潭柘寺的一副: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这副对联,有的民居饭馆都抄挂了,但上联少一“容”字,下联少一“笑”字,读起来很别扭。又衡阳罗汉寺的一副:

大肚能容,问人间恩怨亲仇,个中藏有几许?
开口便笑,想世上悲欢离合,此处已无些须。

    又浙江鄞县天童寺的一副:

大肚能涵,断却许多烦恼碍;
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

    又天津蓟县天成寺的一副:

终日解其颐,笑世事纷纭,曾无了局;
经年坦乃腹,看胸怀洒落,却是上乘。

    道教从东汉时期出现教派以来,已有近两千年历史了。如果追溯到方士的出现,还可上推到战国时期。
    道教的教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世俗方面,就是建立一个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世界;理想方面,就是要入仙境,过仙人生活。
    所谓仙境,除了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之类的仙山以外,主要是洞天福地。道教有所谓“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所在都是我国一些风景奇丽之地。除五岳而外,著名的还有江西的龙虎山、江苏的茅山、四川的青城山、广东的罗浮山、陕西的终南山、湖北的武当山、山东的崂山、云南大理的巍山,等等。
    道教相信人通过修炼可以得到长生,并不像佛教把希望寄托于来世。为此,道教很注意养生。
    道教为求长生之术,把采仙药、炼金丹之类作为其重要手段。而这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学特别是医学的发展。
    道观不及佛寺来得普遍,因而道观对联在数量上没有佛寺对联多。但就其类别而言,则并不少,有的道观对联在佛寺对联中甚至还找不到相应的类别。即使类别相同者,思想情趣与佛寺对联也不一样。
    有写神事活动的。如河南浚县碧霞宫联:

山水簇仙君,仰碧榭丹台,一阙清音天半绕;
香花酬众愿,看酒旗歌扇,千秋盛会里中传。

    这副对联生动地记述了在碧霞宫举行神事活动的盛况。
    有写仙游情景的。如河南偃师县仙霞观联:

笙音缥缈凌秋月;
鹤羽翔回驻岭云。

    仙霞观,在县城东南缑山。《列仙传》云:王子乔名晋,为周灵王太子。好吹笙作凤鸣,游伊、洛之间,遇道士浮丘生,接引上嵩山,修炼二十年,后于缑山之巅,乘鹤仙去,受封为桐柏真人。
    有称颂上仙的,如河南洛邑老君台联:

开张天岸马;
奇逸人中龙。

    老君台,传为老子飞升之处。老子被道教尊为太上老君之后,又为道德真君。开张,指雄伟。孔子在洛阳向老子问礼后回到鲁国,对人讲了“老聃其犹龙乎”一语,下联“人中龙”系用此典。此联称颂老子。
    有宣传道家思想与道教教义的:

心随流水去;
身与白云闲。

    这副对联宣传了道家的“无为”思想。又邯郸黄粱梦亭联:

睡至二三更时,凡功名都成梦幻;
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

    这副对联宣传了道家人生如梦的思想。又杭州黄龙洞联:

读上清璚书宝箓,响琅法鼓,烟馥众香,天际常瞻紫气;
到此地修竹茂林,朝吸湖光,暮饮山渌,九间自有丹邱。

    上清,道教所称“三天”之一,为灵宝君所治,在绝霞之外。璚,玉也。“箓”,道教秘符。响琅,琅琅作响。法鼓,僧道举行宗教仪式时所用之鼓。烟馥众香,即支支香冒着烟发出浓郁的香味。紫气,祥瑞之气。传说老子出函谷关前,关吏见紫气东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没有多久,老子便骑青牛而至。山渌,山间的清泉。丹邱,海外神仙地。这副对联题于太清宝殿。从殿内外的情景,可以看出道教的庄严和庙宇的宁静优美。又青城山上清宫联:

欲求寡欲先无我;
为所当为不问他。

    这副对联宣扬了道家与道教的行事修身原则。
    有记述道教史事的。如杭州黄大仙洞联:

圯桥风远留黄石,
古洞云深护素书。

    《汉书·留侯传》云,张良曾于下邳圯上遇一褐农老父,履坠于柝下,张良捡上来并给老父穿上,得授兵书一卷,老父说:“师此可为王者师,后十三年,于济北谷城下,黄石即我矣。”后张良佐高祖定天下,过符城,得黄石,取以奉祀,世称圯上老人,又称黄石公。素书,传为黄石公撰,张英书,实乃张氏伪托。全联所述即黄石公事。
    有抒写情怀的。如青城山天师洞门楼联:

积习已全空,只难忘石上清泉,松间明月;
名山聊小憩,幸领略锦江春色,玉垒浮云。

    积习,长期形成的习惯。石上清泉、松间明月,出自王维《山居秋暝》。锦江春色、玉垒浮云,出自杜甫《登楼》。这副对联主要写游青城山近观远眺的感受,显得恬淡自然。
    道观对联也有劝善的。如泰山斗姥宫联:

我有一片婆心,把个孩儿与汝;
你行百般好事,积些阴德与他。

    斗姥,传为北斗众星之母,乃道教所奉女神。宋元以来信者渐多,被尊为“先天斗姥大圣元君”。又湖北江陵灵官庙联:

作恶人难漏三眼;
行凶汉谨防一鞭。

    灵官,即王灵官。亦称“玉枢火府天降”。相传姓王名善,宋徽宗时人,曾从林灵素弟子萨守坚传符法,死后由玉皇大帝封为“先天主将”,司天上、人间纠察之职。明永乐中封为“隆恩真君”。道观内多塑其像,赤面,三目,武装执鞭,作为镇守山门之神,如果上一副对联还是嘱劝性的,这一副便具有很强的告诫性。


六  普通联

    在春联、喜联、寿联、挽联和胜迹联之外,为平常各种需要而作的对联,叫普通联。
    普通联,自宋以来,历代都有,内容也随遇而出,没有一定的框框。
    北宋时,便有人以对联进行交际。“春联”一节所讲东坡访王文甫并为之戏题桃符即是一例。南宋朱熹也为自己的朋友赠过这样一副:

水云长日神仙府;
禾黍丰年富贵家。

    用于交际的对联,有人专门给它一个名称,叫交际联。交际联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交际联,指一切送人的对联。狭义的交际联,仅指朋友之间平日互赠的对联。这类对联没有“类”的特色,所以这里归入普通联项下。普通联当然不只是交际联,后面一些例子就都不是用于交际的。
    李贽,明进步思想家。因认定《六经》及《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被统治者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迫害致死。他曾作过云南姚安知府。赴任途中,看到各处一片荒凉,为使自己不负民望,题如下对联以自勉:

从故乡而来,两地疮痍同满目;
当兵事之后,万家疾苦早关心。

    清道光间,林则徐到广东查禁鸦片,受到种种阻挠和压力。为表示一定要去掉私欲,做一个刚直不阿的硬骨头,自题联云: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左宗棠出身湖南湘阴贫家,少时生活清苦,曾题联曰: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亩,或作“文”。
    武昌会馆,为清代湘人于武昌互相救助、彼此联络之所,清末学者李篁仙有联:

画船烟雨下潭州,会此间檀板金尊,乐府翻成望乡曲;
瑶瑟空波延帝子,并隔岸梅花玉笛,仙风吹送过江来。

    潭州,长沙。檀板,音乐演奏时打拍子用的檀木板。帝子,尧之二女、舜之二妃蛾皇和女英,即湘水女神。过江来,亦曲调名。
    旧时,人们因种种原因,离家远游,是为游子。有的在外十年八年乃至半生一生无力归乡,其情自可想见。下面这副对联即一游子所题:

人立断桥,形影不随流水去;
客眠孤馆,梦魂常到故乡来。

    1919年,英、美、法、日等帝国主义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军阀政府代表屈从帝国主义压力,准备在严重损害中国人民权益的“和约”上签字。消息传来,群情激愤。五月四日,北京学生数千人集会天安门,要求“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是为“五四运动”。六月初,上海等城市纷纷响应,对联也成了一种宣传手段。下面一副题于上海跑马厅:

哪有心神看跑马,
正应筹策补亡羊。

    补亡羊,语出《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此指挽救时局。
    解放前某年春天,湖南大旱,百姓抗灾无力,纷纷祭天求雨。下面这副对联题于长沙某地所设祭坛之上:

亢阳灼万里山河,叹黄土成焦,白沙尽赤;
大雨洒无边世界,看龙塘水涌,虎岭云腾。

    黄土,指黄土岭;白沙,指白沙州。与龙塘、虎岭,皆地名。
    盖叫天为我国著名京剧艺术家,尤以演武松著名。有观众题联赞曰:

燕北真好汉;
江南活武松。

    旧时戏台很多,且两边多有对联。其中一副是这样的:

见几多世态人情,触目惊心,莫道戏中无益;
做尽他声音笑貌,出风入雅,都从空里传神。

    有为官者,任人惟驯。湘人颜家龙题联讽之:

精通拍马控,无能无德升腾易;
不谙关系学,有识有才畅达难。

    1981年,长沙市教育局召开颁发二十年教龄证书大会,省市领导到会祝贺,长沙市第十四中学送了一副会场联:

卅载立言立德,解惑释疑,有志英才同受范;
十年树木树人,春风化雨,无言桃李自成蹊。

    范,榜样的启示。树木树人,指为国家培养人才。语出《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俗谓“百年树人”,是说人才培养不易;此云“十年”,称其快速。无言桃李,喻指这些对教育事业勤勤恳恳的老教师。自成蹊,言他们深受学牛爱戴。语出《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七  格言联

    由可作为准则的警语组成的对联,叫格言联。这是以含教育意义的深刻程度作标准来划分的。明代以来,格言联所出甚多。梁章钜《楹联丛话》卷八,就是专录格言联的。
    明初杨士奇,江西泰和人。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有子横行乡里,友人自泰和进京者,每述其子罪恶,士奇于是题联一副示子曰:

不畏官司千状纸,
只怕乡民三寸刀。

    士奇子不知改悔,终因事被杀。这副对联言众怒难犯,不可等闲,时人皆谓“可为巨族药石”。这就是一副典型的格言联。
    过去一些为官作宦的人,为警戒自己或劝喻他人,常作此类对联。清人王玉池为山东金乡令时,曾题厅柱云:

眼前百姓即儿孙,莫言百姓可欺,当留下儿孙地步;
堂上一官称父母,漫说一官易做,还尽些父母恩情。

    这副对联言为官当爱护百姓,其理也是颠扑不破的。
    清人吕璜因冤案入狱达15年之久。遇赦后得中进士,初知庆元县时,题大堂云:

我也曾为冤枉痛入心来,敢糊涂忘了当日;
汝不必逞机谋争个胜去,看终久害着自家。

    这副对联乃切身经验教训的总结,似乎字字均血和泪凝结而成。
    清人俞樾官南京江苏臬署时,曾题署衙联两副。其一曰:

听讼吾犹人,纵到此反平,已苦下情迟上达;
举头天不远,愿大家猛省,莫将私意入公门。

    “听讼吾犹人”一语,出《论语·颜渊》。听讼,审理诉讼。吾犹人,我同别人差不多,这副对联言断案必须公正,否则将遭到上天的报应,对人的告诫,可谓至诚至正。
    李大钊烈士赠友联: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作为述志或者对人的一种要求来看,这副对联也是格言性的。
    因格言联均饱含哲理,故可从多方面给人以启发和教育。再看下面两副:

传家有道唯存厚,
处世无奇但率真。

酒能成事,酒能败事;
水可载舟,水可覆舟。
27#
 楼主| 发表于 2016-2-11 10:13:34 | 只看该作者
八  轶事联

    轶事,指未经史书记载的事迹。凡含有这种事迹的对联,叫轶事联。这是以有无轶事作标准划分的。
    轶事联由宋至今,各代都有。而有关轶事,有的在历史上确曾发生过。
    明末李邦华,闻京城外已被李自成起义军包围,便弃家移宿于文天祥祠中。李亦江西吉水人,和文天祥同乡,他在文天祥位前三揖,曰:“邦华乡邦(家乡)后学,合死国难,请从先生于九泉矣。”遂以白缯系于龛柱自缢而死。后其乡人换题新额为“二忠祠”,又题楹柱云:

后死虽知无二道,
先生岂愿有忠名。

    查李邦华,乃万历进士,崇祯时初为兵部侍郎,后为左都御史。上述情况,人事皆确。他为反农民起义军而死,与文天祥之为抗元而就义,实有本质不同。但这副对联也说他的死是出于不得已,不能按旧的传统思想去理解。
    有的轶事联,其轶事只是神话和传说。这些神话和传说,有可信的,也有不可信的。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一日游金山寺,寺里和尚开头只随便招呼他:“坐。”冷冰冰地对小和尚说:“茶。”后见郑板桥气概不凡,又上前说:“请坐。”重新吩咐小和尚:“敬茶。”当得知来者就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时,便笑容可掬地说道:“请上坐。”郑重地传呼小和尚:“敬香茶。”老和尚拿出纸笔,请郑板桥留点墨迹。郑板桥见他转服工夫便换了三副脸孔,于是信笔写道: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是否实有此事,众说纷纭。但从郑板桥的为人来看,他题这样的对联是完全可能的。因此,把这副对联说成是郑板桥所题,也没有什么不可以。所谓“不可信”者,在于所讲的仙佛鬼怪之类,本身是不存在的。这又有两类。
    下面一类是虽不可信,但还可以给人们某种美感的。
    传说,吕洞宾一天来到岳阳楼,看过墙上的许多字画,顺手挂上两只甲鱼(鳖),写上“虫二”两字,便飘然去了。游人不解何意。这时,谪仙李白神游过此,沉思道:“虫二,虫二,不是‘风(風)月无边’吗?”心里一亮,立即挥笔写下这样一副对联:

水天一色;
风月无边。

    刚一落笔,便听得“啪”的一声,两只甲鱼掉到了地下。这个故事就很优美。
    下面一类却既不可信,又不能给人以美感。
    清阮葵生《客馀丛话》言孙尔周主宰浙江时,一日独行杭州城外荒村中,但见累累土坟间有粉墙,即往索茶。一小婢搬竹椅出,请孙坐,并送苦茶一盏与饮。不久即去,呼之不出。孙见门上联云:

两口居山水之间,妻太聪明夫太怪;
四面皆阴磷所聚,人何寥落鬼何多!

    其实,这副对联在孙之前早已有之,乃明代文学家归震川的曾孙、明末清初抗清志士归玄恭抗清失败后愤世疾俗而题。联曰:“两口寄安乐之窝,妻太聪明夫太怪;四邻接幽冥之地,人何寥落鬼何多!”归玄恭乃顾亭林一流人物,世称“归奇顾怪”,这副对联可见一斑。看来,孙尔周不过是将归联略加改动并进行附会以显其高雅而已。
    有的轶事对联,传说不一。下面有一副就从宋代讲到清代,不仅作者屡换,说法各异,联语本身也不尽相同。
    有人说是宋人苏东坡事:一次,苏东坡陪高丽(今朝鲜)使者出游汴京(今河南开封)郊外,于一古庙前观赏玉塔。一老丈从旁经过,使者急忙上前作揖:“某以此塔为题,偶得一语:‘独塔巍巍,七级四方八面。’敢请老丈赐对。”老人听罢,摆手掉头而去。使者对东坡笑而不语。东坡亦含笑问道:“大人,老丈对得如何?”使者惊问:“何来下句?”东坡拈须说道:“此属‘哑谜对’。老丈摆手,正是告诉大使,下句是:‘只手摆摆,五指两短三长。’”使者深知此乃东坡急智,对东坡的敏捷才思,十分折服。
    有人说是明人杨升庵事:有年云南永昌卫乡试,主考官因宝山城南有座八方高塔,为一邑胜迹,便以此为题,出“孤塔高耸,四面八方一座”要考生对。考生不是不会对,便是对了也不妥。阅卷时,主考官大发脾气。杨升庵在旁笑着说:“别这么躁,考生其实都给你对上了。”“对在何处?”主考官莫名其妙。杨升庵于是写出下联:“众手频搔,五指两短三长。”两人相视大笑。
    有人说是清嘉庆间刘权之事:刘权之,长沙人,体仁阁大学士。有年乡试,他嘱咐考官留意长沙人才。乡试完毕,尚未放榜,刘权之也到了长沙,见面就问考得怎样。考官说平常,但补充了一个情况,说他有一天到岳麓山游览,几个长沙考生到江边送行,他见江边有一高塔,便出“孤塔耸耸,七层八方四面”一联要考生对。大家都未来得及回答,船就开了。开船之后,一考生不停地向他挥手。刘权之听了笑笑说:“他已给你对上了。对你摇手,意即‘一掌平平,五指两短三长’。”考官若有所悟,便把这位考生取为第一。
    有的又说是道光间何绍基事:何绍基当编修时,有一年正告假在家,文渊阁有位校理去看他,总是夸他才学好。何绍基谦逊地说:“道州是濂溪夫子(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故乡,吟诗作对,孺叟皆能,我不过从他们那里学到一点而已。”校理听了付之一笑。过两天,他们去虎子岩游宝塔山,塔下碰见一位拾粪老人,校理便出“宝塔尖尖,一耸七层八角”一联要他对。老人摆了摆手,表示不会。校理立刻对何绍基说:“仁兄言道州百姓皆能吟诗作对,如何?”何答道:“这老人是个哑巴,他已用手势给你对上了。那意思是:‘手掌平平,五指两短三长。’”据说,那位校理信以为真,还把这件事传到了京城。
    像这样一副对联几种说法,自然并不都可靠,只要不宣付国史馆作为作者立传的依据,作为文学作品,都有其存在价值。但人们常常喜欢是此而非彼,把话说得很绝对。1980年11月19日《湖南日报》所载《火神庙巧对》一文,言几百年前湖南宝庆(令邵阳)城内修一座火神庙,监工是个中军。为显示自已有才学,便出“水冷金寒,火神庙大兴土木”一联征对,内含金、木、水、火、土五行。工人们深恨中军平日的跋扈,几个人在一起凑出了“南腔北调,中军官甚么东西”这个下联,内含东、西、南、北、中五方,把中军骂了一顿,故事完全合乎情理。但过了一段时间,有人却搬出《履园丛话》和纪晓岚来,说故事应当是这样的:1788年,京师工部(亦称水部)衙门失火,皇帝命大司空金简主持新造。有人出“水部火灾,金司空大兴土木”一联,许久无人对出。同朝某中书一日来找纪晓岚对。纪云:“要对不难,只是对足下有此妨碍。”中书说没关系,纪于是对道:“南人北相,中书君什么东西!”纪晓岚之借中书入联,出于不得已,故事也合乎情理。既然两种说法都合情理,联语也不尽相同,毋需一定要臧甲而否乙。这两副对联也可能一副是由另一副脱化而来的,这种情形在对联中并不少见,但哪一副在前,哪一副在后,很难说,说不定宝庆火神庙那一副还在前头。

九  述事联、状景联、抒情联、晓理联和论评联

    根据内容,对联可分为述事联、状景联、抒情联、晓理联和论评联。
    对联若是直接陈述某件事情的,叫述事联。例如:

奇花龙马传千古;
名士高僧共一楼。

    这副对联题于云南大理感通寺,上下联各陈述一件事。明洪武十七年(1384),感通寺住持法天,到金陵朝见明太祖朱元璋,献白马一匹、龙女花一株、诗二首、《征南赋》一篇。传说在朱元璋受礼时,白马嘶鸣,龙女花开放。朱元璋大喜,认为这是祥瑞之征,即赠袈裟一领与法天,并赐号“无极”。“奇花龙马传千古”就述此事。明正德十七年(1522),杨慎因“议大礼”案充军云南永昌卫(今保山)。后七年到大理,与翰林李元阳结伴游点仓山时,夜宿感通寺。闻寺僧颂佛经,韵脚错乱,随即提笔为之校改。为此,李元阳题匾,命二人所住之所曰“写韵楼”。明末,诗人唐大来出家感通寺,因慕杨慎“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的为人,重修写韵楼居住,直到去世。“名士高僧共一楼”就述此事。再如:

木匠做枷枷木匠,
书生写状状书生。

    这副对联陈述了这样一件事:从前有个木匠专门给官府做木枷戴在囚犯颈上。后来这个木匠得罪了衙役,被抓进牢房,也戴上自己做的木枷。邻近一个书生见了说:这真是“木匠做枷枷木匠”。不久,这个书生因一案受牵连也坐了牢,并同木匠关在一起。书生过去专门替人写状子打官司,而今觉得受了冤枉,又每天写状子为自己辩护。木匠见了笑道:你也是“书生写状状书生”啊!
    述事联与轶事联的同异是:述事联所陈述的,可以是轶事,但不限于轶事。轶事联也并不都是对轶事本身进行陈述的,像“轶事联”一节所引的第一副“后死虽知无一道,先生岂愿有忠名”,就是论评性的;第三副“水天一色,风月无边”,也只是状景。这说明述事联不一定是轶事联,而轶事联也不一定是述事联。
    对联若是描写景物的,叫状景联。如广东潮州竹竿山联:

千载画图山色景,
四时佳节鸟声中。

    广东新会叱石山联:

月喧穿石水;
风折断岩烟。

    云南蒙自南湖联:

十里平湖堤柳合,
一庭清景藕花香。

    潮州竹竿山联,只是笼统地描绘那里的优美景色;新会叱石山联,则写的是山区夜景;而蒙自南湖联,又写的是湖上夏景。由于景色各地不同,四时不同,昼夜也不同,同样是状景,也并非千篇一律。
    对联若是寄托或者抒发感情叫抒情联。如贵阳城西通济桥桥头联:

送别河头,说一声去也。叹万里长驱,过桥便是天涯路;
迎来道左,盼今日归哉,喜故人见面,执手还疑梦里身。

    这副对联,上联一“叹”,下联一“喜”,分别由一“别”一“来”而起,感情非常真挚。若不是经受过长期离别之苦的人,是写不出来的。
    贵州长顺青龙山联:

壮志尚未酬,空向全城悲绿柳!
前身得何孽,欲搔短发问青天!

    这副对联系《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所题。蒲一生屡试不第,71岁始为贡生,其境遇与墙边绿柳十分相似。上联悲绿柳有意而金城(墙)无情,一腔热血,无从报效。下联对“青天”给他的这种不公正待遇,表示了极大的不满。
    四川新都桂湖联:

故里望魂归,岂知仙客回翔,两地云山皆若寄;
羁臣犹血食,谁念敬皇父子,二陵风雨不胜寒。

    仙客,指杨慎。杨贬云南永昌卫达三十余年,直至老死。两地,指新都和永昌。寄,客居之所。羁臣,罪臣。敬皇父子,指明嘉靖皇帝之生父兴献王和嘉靖皇帝本人。武宗无子,以其弟兴献王之子朱厚熜继嗣皇位,是为世宗嘉靖皇帝,嘉靖即位后,欲奉其生父而非武宗为皇考,杨慎力谏不可,因而被贬云南。《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二陵风雨,典出此。二陵,此指兴献王和嘉靖皇帝之墓。
    对联若意在告诉人们某种哲理的,叫晓理联。格言联多属此类。如广东肇庆鼎湖山半山亭联:

到此处才进一步,
愿诸君莫废半途。

    这副对联告诉人们,凡事要不断努力,向更高的目标攀登。
    贵阳图云关联:

两脚不离大道,吃紧关头,须要认清岔路;
一亭俯看群山,占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

    这副对联告诉人们,遇事越在关键时刻,头脑越要保持清醒;而要想取得比前人更大的成绩,必须站得更高,有更远大的目光。
    昆明龙门联:

高山仰止疑无路,
曲径通幽别有天。

    这副对联表面看来是状景的,实际是通过状景来晓理的。说的是不要被一时的假象所迷惑,对前途应充满信心。
    对联若是对某个人物或事件进行评价的,叫论评联。如成都武侯祠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副对联充分肯定了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以稳定蜀国大后方的经验,指出只有像诸葛亮那样使人心归服,才能保持安定局面,而不按实际情况办事,不管是宽是严,都不能解决问题。
    安徽当涂采石矶太白楼联:

荐汾阳再造唐家,并无尺土酬功,只落得采石青山,供当日神仙笑傲;
喜妃子能谗学士,不是七言招怨,怎脱去名缰利锁,让先生诗酒逍遥。

    汾阳,郭子仪。传郭子仪为平民时,犯法当斩,李白出面相救,并将其推荐给朝廷。后来,郭率兵平定安史之乱,使唐王朝免于覆灭,封汾阳郡王,而李白却未得任何封赏。上联就在这件事情上为李白鸣不平。李白做供奉翰林时,一次唐玄宗陪杨贵妃赏牡丹,命李白做新词畅意。李白乘醉写了《清平调》三章,均七言,玄宗和贵妃看了十分赞赏。宦官高力土因恨“脱靴之辱”,暗中挑拨杨贵妃说,词中“可怜飞燕倚新妆”一句,是把杨贵妃比作汉成帝先宠后废的妃子赵飞燕。于是,杨贵妃憎恨李白,并向玄宗进谗言。李白被“赐金还山”,从此便摆脱了名利的束缚,放浪山水,写出了大量优秀诗篇。下联用一“喜”字,在作者看来,这是坏事变成了好事。

十  通用联和专用联

    根据适用范围的大小,对联可以分为通用联和专用联。适用于较大范围的对联,叫通用联。看周恩来同志青年时期的一副题联: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徐特立赠王汉秋联:

有关家国书常读;
无益身心事莫为。

    童璞题联:

闻鸡起舞;
跃马争春。

    闻鸡起舞,见《晋书·祖逖传》:“祖逖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荒鸡,半夜啼叫之鸡,古人以为不祥,祖逖和刘琨却因其鸣而发奋振作。
    上面这三副对联,一般人都可以使用,也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就是通用联。
    仅用于某一方面或某一特定对象的对联,叫专用联:

铁汉三杯软脚;
金刚一盏摇头。

    这副对联仅适用于酒馆。

推移皆有准,
圆转恰如环。

    这副对联仅适用于磨坊。

取任四时,不须改火;
热传一点,便尔发光。

    这副对联仅适用于火柴厂。

价为三都贵;
名因十样新。

    《晋书·文苑传》:左思著《三都赋》,十年乃成。赋成,豪富之家争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这副对联仅适用于纸铺。

截来淇上平安竹;
开到人间片刻花。

    淇上,淇水之滨。这副对联仅适用于爆竹店。
    上面五副对联,都只适用于某方面,就是专用联。一些只适用于某个人的喜联、寿联和挽联,也是专用联。
    通用与专用,是相对而言的。通用并非适用于一切方面。如开头二副,尽管适用范同较广,拿去祝寿或哀挽死者就不可以。专用联有的也可以在各自所属的范围内通用,上面五副都是如此。在那个范围内,它们又是通用联。
    即使是仅适用于某一特定对象的,也有通用与专用之分。如扬州史(可法)阁部祠联:

佩鄂国至言,不爱钱,不暗命;
与文山比烈,曰取义,曰成仁。

    鄂国,指岳飞,岳飞死后追封鄂王。至言,指岳飞所说的话:“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宋史·岳飞传》)文山,文天祥。南宋抗元民族英雄。在大都(今北京)就义后,人们在他衣带上发现有他在狱中所写的一段铭文:“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史可法在扬州抗清,誓不投降,英勇战死,其精神可同文天祥相比。这副对联专讲史可法,不适用于其他人物,从这一点上说是专用联;但凡纪念史可法的地方都可以用,从这一点上说,它又是通用联。“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忠臣”这副专用联见于潮州双忠祠(祀张巡和许远),也见于巴且双忠祠(祀巴曼子和梁红玉)和粤东某地双忠祠(祀文天祥和谢枋得),也属这种情形。
    潮卅韩文公祠联:

天意起斯文,不是一封书,安得先生到此;
人心归正道,只须八个月,至今百世之师。

    一封书,指韩愈所上谏迎佛骨的表章。唐宪宗非但没有采纳韩愈的建议,还将他贬到潮州当刺史。韩愈在潮州只住了八个月,但在人民中留下了良好的影响。百世之师,谓潮州人把韩愈奉为开发潮州文化的始祖。这副对联是结合韩愈在潮州的事迹写的,只能用在潮州韩文公祠,这就是彻头彻尾的专用联了。
    由于不了解对联所题的背景,把某些完全是专用的对联作通用联来用的情形也是有的。元人赵子昂所题应制联“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本是专用于皇宫的,人们就曾把它作为一般春联书于街头巷尾。清雍正皇帝赐桐城张廷玉的“天恩春浩荡,文治日光华”这副对联,本是专为勉励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而题的,后来也被京城乃至外省许多人家采作门联。这就是笑话了。这告诉我们:选用对联时,一定要弄清是通用联还是专用联,自己拿去贴合不合适。即使是通用联,本当贴在大门上的,却拿去贴在卧室或厨房里,有时也会成为笑柄
28#
 楼主| 发表于 2016-2-11 10:14:14 | 只看该作者
十一  长联

    字数较多(笔者以每边二十字为下限)的对联,谓之长联。长联在明代已有所见。袁文荣在嘉靖年间所撰皇家斋醮联,每边已达三十三字:

洛水灵龟初献瑞,阳数九,阴数九,九九八十一数,数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诚有感;
歧山威凤两呈祥,雄声六,雌声六,六六三十六声,声闻于天,天生嘉靖皇帝,万寿无疆。

    徐谓所题开元寺大殿一副,每边更达七十字:

坛为祝厘之重,暂集衣冠剑佩,尽宜斋沐焚修。况前临芹沼,后倚花封,并称高山仰止。念锡檀家搬柴运米,触目皆证果圆机,切莫向糟丘畔时酣花鸟醍醐,看天堂之登,笑地狱枉设。
寺当辐辏之廛,则凡湿化胎卵,未免屠沽驵验。若故杀养生,因贪恣狡,便坠涅海无边。今禅林辈暮鼓晨钟,何下非醒人未铎,但能于枕头上常见衅牛觳觫,许今朝入市,与昨日不同。

    但是,只是到清代出现了昆明大观楼长联以后,长联才进一步发展起来。
    康熙二十九年(1690),昆明西郊大观楼建成;三十五年,增修为三层。时有孙髯翁寄籍昆明,在圆通寺咒蛟台卜易为生,乾隆间,见大观楼前文人墨客酌酒吟诗,粉饰太平,心中甚为恼恨,傲然写下了一副一百八十字的对联,这就是世人所谓昆明大观楼长联。这副长联,上联写滇池风物,下联写云南历史,气魄雄伟,前无古人。请看: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披襟岸帻,谓解开衣襟,掀起帽子。神骏,指金马山。灵仪,指碧鸡山。蜿蜒,指蛇山。缟素,指鹤山。蟹屿螺洲,指滇池中的小岛小滩。风鬟雾鬓,指垂柳。汉习楼船,指汉武帝因洱海地区昆明族阻碍他从滇池通印度,欲练水军进行讨伐事。《史记·平淮书》:“武帝大修昆明池,治楼船。”铁柱,为唐进击吐蕃时所铸记功之物。玉斧,文房玩物,亦说头上饰物。《续资治通鉴·宋纪》:“王全斌即平蜀,欲乘势取云南,以图献;帝(宋太祖赵匡胤)鉴唐天宝(玄宗年号)之祸起于南诏,以玉斧画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此指宋太祖持玉斧看地图情态。革囊,牛羊皮船。《元史·宪宗本纪》:“忽必烈(元世祖)征大理过大渡河,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筏以渡。”“珠帘画栋”与“暮雨朝云”两句,谓功业烟消云散。语出王勃《滕王阁诗》:“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这副长联,首先由昆明寒士陆树堂用行草书写悬挂于大观楼上,备受赞赏,大观楼因之增色不少。
    咸丰七年(1857),长联与大观楼同毁于火。同治五年(1866),大观楼重修。光绪十四年(1888),赵藩又将长联正楷重书悬挂大观楼,至今赫然在上。
    道光二十年(1840),粱章钜曾经说过:“胜地壮观,必有长联始称。然不过二三十余字而止。惟云南省城附廓大观楼,一楹帖多至一百七十余(应为一百八十)言,传颂海内。”乾隆年间,大观楼长联就被誉为“海内第一长联”、“古今第一长联”,道光这个时候,仍是当之无愧的。咸丰、同治特别是光绪以来,对联陆续出现了一批鸿篇巨制,都是受了大观楼长联影响的结果。吴可读题甘肃举院长联,钟耘舫题成都望江楼长联,俞樾题杭州西湖彭玉麟祠长联,潘炳烈题武昌黄鹤楼长联,李济善题四川青城山天师洞道观长联,张之洞题屈原湘妃祠(?)长联,无名氏挽友长联,钟耘舫拟题四川江津县临江城楼长联,等等,每副由192字到1612字不等。光绪十六年(1890),俞樾在其《楹联录存》中谈他题彭玉麟祠长联的经过时说:“世传大观楼长联最长,合上下联亦不过180字。今年湖上彭刚直(玉麟)祠落成,其湖南同乡撰一长联,寄余点定,其联凡270字。余因亦自撰一联,共340字。”俞樾提到大观楼长联时用了“不过”一语,对彭玉麟之湖南同乡所题的长联长度超过了它,而自己所题的一副长度又超过了湖南同乡的,颇有矜持之意。但他特地提到大观楼长联,把它作为一个比较的基点,就足见这副长联确是我国长联创作的一面旗帜。
    大观楼长联在艺术手法上给后来的对联、特别是长联创作提供了借鉴。一边写景,一边叙事,一边抒情,景,事、情相互交融这种格调,可以说就是来自大观楼长联的。大观楼长联较多地使用排句和自对,对后来的长联,也有较大的影响。这些,只要读一读湖南岳阳楼长联、贵阳甲秀楼长联等,就可以感觉出来。更有甚者,有人甚至把大观楼长联当作词牌曲谱之类的东西来填写。下面一副就非常典型:

五百两烟泥赊来手里。价廉货净,喜洋洋兴趣无穷。看粤夸黑土,楚重红瓢,黔尚青山,滇崇白水。估成辨色,何妨请客闲评。赴火旺炉燃,煮就了鱼泡蟹眼;正更长夜永,安排些雪藕香桃。莫辜负四棱响斗,万字香盘,九节老枪,三镶玉嘴;
数千金家产忘却心头。瘾发神疲,叹滚滚钱财何用!想品类巴菰,膏珍福寿,种传罂粟,花号芙蓉。横枕开灯,足尽平生乐事。尽朝吹暮吸,哪管它日烈风寒;纵妻怨儿啼,都装作天聋地哑。只剩下几寸囚毛,半抽肩膀,两行清涕,一副枯骸。

    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鸦片作为一种商品,以“洋药”的名义,“合法”地、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市场。这副长联就是为劝诫人们不要吸食鸦片而作的。不仅嘲喻相间,庄谐结合,怜恨交织,发人深省,而且句式、平仄一律依照大观楼长联,还直接保留了大观楼长联中的许多重要词语(带点的即是)。由此可见,人观楼长联的历史地位,是没有任何长联可以取代的。讲长联不能不讲大观楼长联,原因正在这里。
    长联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容量大,可以包含比一般对联更丰富的内容。对联越长,一般地说内容就越丰富。有人说有的长联简直就像一篇赋,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二是较多地使用排句。单大观楼长联,用排句的地方就有两处(上下联各一处)共八句。这就是:“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屈原湘妃祠(?)联中的“焉知他是雾锁吴樯,焉知他是雪消蜀舵,焉知他是益州雀舫,是彭蠡鱼艭”也属这一类。排句便于铺陈,用得好不仅富于节奏感,而且腾挪迭宕,颇有气势。若用得过多过滥,也会显得单调。
    长联在使用排句时,不是杂乱无章的。昆明大观楼长联之“东骧”、“西翥”、“北走”、“南翔”,是按方位排句;“汉习”、“唐标”、“宋挥”、“元跨”是按朝代先后排句。仅此一联,排句就有两种方式,足以启发我们在研究和创作时,作进一步的归纳与思考。

    三是常用自对。自对就是当句对,本书“彼此对仗”一节有详述,可参阅。自对多用于长联之中,构成了长联的一大特色。看兰州甘肃举院长联:

二百年草昧破天荒。继滇黔而踵湘鄂,迢迢绝域。问谁把秋色平分?看雄关四扇,雉堞千寻,燕厦两行,龙门数仞。外勿弃九边桢干,内勿遗八郡梗楠。画栋与雕梁,齐焜耀于铁马金戈以后;抚今追昔,饮水思源,莫辜负我名相怜才,如许经营,几番结撰。
一万里文明培地脉。历井鬼而指斗牛,翼翼神州,知自古夏声必大。想积石南横,崆峒东矗,流沙北走,瀚海西来。淘不尽耳畔黄河,削不尽眼前兰岭。群山兼众壑,都奔赴于风檐寸晷之中;迭嶂层峦,惊涛骇浪,无非为尔诸生下笔,展开气象,推助波澜。

    在这副长联中,上下两联各有七处地方自对。上联自对的地方是:“继滇黔而踵湘鄂”,“继滇黔”与“踵湘鄂”都是联合结构作宾语。“雄关四扇,雉堞千寻,燕厦两行,龙门数仞。”这四句都是主谓结构,主语是个名词,谓语是个数量词。“外勿弃九边桢干,内勿遗八郡梗楠。”这两句都是主谓结构,主语部分是一个方位词;谓语部分主要是个动宾结构。“画栋”与“雕梁”,两词都是偏正结构,“偏”的部分是动词作定语。“抚今追昔”,“饮水思源”。这两句都是联合结构,而联合的两项又都是动宾结构。但“今”与“昔”为时间名词自对,“水”与“源”为普通名词自对。“如许经营,几番结撰。”这两句都是偏正结构。下联的自对,所在位置与上联相同,但结构不一样:“列井鬼而指斗牛”,结构与“继滇黔而踵湘鄂”同。但“滇黔”与“湘鄂”是地域名词自对,“井鬼”与“斗牛”则为星宿名词自对。“积石南横,崆峒东矗,流沙北走,瀚海西来。”这四句也是主谓结构,但谓语是个偏正结构。“淘不尽耳畔黄河,削不尽眼前兰岭。”这两句都是动宾结构。动词部分是一个后补结构,宾语部分是一个偏正结构。“群山”与“万壑”,两词都是偏正结构,“偏”的部分是数词作定语。“迭嶂层峦”,“惊涛骇浪”。这两句也是联合结构,联合的两项都是偏正结构,但“迭嶂层峦”乃数词性形容词修辞表山的名词,“惊涛骇浪”却为动词性形容词修饰表水的名词。“展开气象,推助波澜。”这两句都是动宾结构。在这副不到两百字的长联中,至少有十四处地方自对,这个特点就够显著了。
    长联在自对中,不时使用隔句对(即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成都望江楼长联之“花蕊飘零,早埋了春闺宝镜;枇杷寂寞,空留着绿野香坟”、青城山天师洞道观长联之“夜朝群岳,圣灯先列宿柴天;泉喷六时,灵液疑真君唾地”等,皆属此类。有一点应当注意:像昆明大观楼长联之“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因“蟹屿”与“螺洲”、“风鬟”与“雾鬓”、“萍天”与“苇地”、“翠羽”与“丹霞”,句中已经自对,就不能再视为隔句对。
    长联中用自对,既可以使上下联某些地方求对的困难得以避免,也可以使对仗灵活多样,因此,其意义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

    四是喜欢用典。应当说在联中适当用典,可以增加对联的深度和色彩。若用典过多,变得晦涩难懂,就有副作用了。可是有些长联作者,似乎都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他们在联中一个接一个地堆砌典故,有的用得很冷僻,有的甚至拐着弯子用,以致有时查到了典故,还难以明白作者的用意。这样的长联在今天就不可能有多少读者。由此看来,长联的喜欢用典,是一大特点,处理得不好的活,也会成为一大缺点。

    五是句脚的平仄应注意遵守马蹄韵的规则。本书第三章有详述,可参见。

    六是注重贯气。蔡东藩《联对作法》云:“凡句与句相迭,句分而意相连属,或二句或三句乃尽者,谓之节。”又云:“长联必有节奏。即如以四句为一联,亦多分两节。起二句为一节,末二句为一节;或起三句为一节,末句总束为一节。”从“句分而意相连属”一语看,所谓节,就是一层意思。长联因其长,联往往含有两层乃至多层意思。因而也就往往出现两节乃至多节来。但每副长联都有一个主旨,融注于上下联中。这样,不仅上下联之间,而且各层意思之间,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连贯的了。不懂得这一点,就易流于拼凑。而要不流于拼凑,就要注意体现因长联主旨的融汇而产生并贯穿于节与节之间的逻辑联系,使全联浑然一体。这个功夫就是所谓贯气。长联若不贯气,必然破碎支离,越长越令人生厌。《清稗类钞》在介绍西湖彭刚直祠长联时说:“长联最难作,盖不难于长而难于一气贯注也。”这确是经验之谈,也说明贯气在长联写作中的重要性,必须倾心尽力去做好它。但是,长联要气贯得好,里面还有一个“势”的问题。有些长联,意思也连贯,但读起来就是平淡无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气而无势。大凡有气无势的长联,节与节之间都只有静止乃至机械的衔接,没有活力。有些长联,读之如高屋建瓴,飞流直下,即使婉转曲折,也能欢然畅通。这是有气又有势者。长联只有做到有气又有势,才能像吕云彪在《楹联作法》中说的“如长江之水,自西而东一泻千里,涌往无阻”,也才能达到林昌彝所说“如悬绳千尺崖,坠而不断;又如骑五花快马,奔山绝涧,一勒便转”(林庆铨《楹联述录》)的上乘境界。为此,除了文字表达的技巧上必须着力而外,长联在酝酿时,就要把起点放高,不仅应于气盛时作之,而且开首的句子,最好就要能给上下联开出一条顺畅的运行之路。这需要作者有比较开阔的艺术构思和比较坚实的底蕴力量。如果没有这种构思和力量,那就还是先写短联为好。

    七是多用领字。所谓领字,指用于联中一些句子的开头,单独停顿,起承启、统领等作用的词语。古人没有语法学上的“词”的概念,所以以“字”称之。
    只用一个字的领字叫一字领,用两个字的领字叫二字领,用三个字的领字叫三字领。
    领字长短联都用,但以长联使用最为常见。以昆明大观楼长联为倒,上联一字领有“喜”、“看”、“趁”、“更”;二字领有“何妨”;三字领有“梳裹就”、“点缀些”、“莫辜负”。下联一字领有“叹”、“想”,“尽(儘)”、“便”;二字领有“费尽”;三字领有“卷不及”、“都付与”、“只赢得”。再以兰州甘肃举院长联为例,上联一字领有“继”、“问”、“看”、“齐”;二字领没有;三字领有“莫辜负”。下联一字领有“历”、“知”、“想”、“都”;二字领有“无非”;三字领没有。
    一般说来,上联某个位置用了几个字作领字,下联相应的位置上也要用多少个字作领字,结构才对称。昆明大观楼长联就是如此。但有时候个别地方也有例外。兰州举院长联上联倒数第三句开头用“莫辜负”三字作领字,下联相应的位置上却只用了“无非”两字作领字。严格地说,这种情况是不允许的,尤其在表现出明显不协调时是如此。但是若无明显的不协调,也可以原谅过去,不算大的失误。

    在上文第六点中,曾经谈到长联的每一联都是分节的,而且一节就是一层意思。长联的所谓贯气,就是要使全联的各层意思能自始至终有机地联系起来。要达到这个目的,在写作时就要特别注意各层意思间的过渡与衔接。而过渡与衔接,即上下的承启,除了各层意思之间要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而外,对领字正确而巧妙的运用,就是一个关键。
    领字的承启作用,表现是多方面的。或者表示连贯,或者表示递进,或者表示转折,只看语意上的需要。大观楼长联中,上联一个“看”字,就把人们的视线由滇池转向四周;下联一个“想”字,又把人们引入了历史的回顾。除此而外,这两个字还分别表示统领。“看”字统领了东、南、西、北四方,“想”字统领了汉、唐、宋、元四代。“更”字把对滇池美景的描述推进了一层,而“便”字对封建王朝衰败的描述也有深化的作用。
    除了承启、统领之类的作用而外,领字也可以增强联语的节奏感。如“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这几句,由于领字的多少不等,时而二字领,时而一字领,时而又三字领,使联语的节奏呈现出轻重缓急,读起来抑扬有致,流畅自然。
    领字还使对联的句式变得多样化。就以上例来说,若去掉领字,就只剩下“高人韵士”、“选胜登临”、“蟹屿螺洲”、“风鬟雾鬓”,全是一些四字句,不仅不连贯,而且非常单调。而领字一加,句子的字数变为四、六、五、七,一种变化和错综的美就产生了。
    领字有只领一句(或者一个词组)的,如“趁蟹屿螺洲”;有领两句(或者两个词组)的,如武昌黄鹤楼联之“直吞八百里洞庭,九百里云梦”;有领三句(或者三个词组)的,如某地孟子庙联之“能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有领四句(或四个词组)的,如“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有领多句(或者多个词组的)的,如南京妙相庵联之“犹剩得半折磬,一卷经,五更钟,六月凉风,三冬积雪”。其中又以领一句(或者一个词组)、两句(或者两个词组)和四句(或者四个词组)者最为常见。
    领字的平仄,要求比较松宽。像某君挽邹韬奋联之“孤愤韩非,离骚屈子”,从其平仄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自成对应来看,其前面的领字“无非是”是独立于后八字之外的。又“积石南横,崆峒东矗,流沙北走,瀚海西来”,也是如此。其平仄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也自成对应,其前面的领字“看”也独立于十六字之外。正因为领字一般都是独立于联语正句之外的,其平仄一般也就不受正句的约束。也正因其不受正句的约束,平仄就比较自由,要求就比较松宽了。上般说来,领字的平仄,只要做到与所领的部分交错和谐,上下联彼此对立,就可以了。
    梁章钜在《楹联丛话》中批评大观楼长联说:“此联虽一纵一横,其气足以举之,究未免冗长之讥也。”毛泽东说:“(大观楼长联)从古未有,别具一格,此评不确。”梁章钜对大观楼长联的这个批评虽然错了,但其谓写长联应避免冗长的观点却是应当记取的。
29#
 楼主| 发表于 2016-2-11 10:14:53 | 只看该作者
第八章  对联欣赏

    罗丹在《艺术论》中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联中也充满了美。正是这种美,给对联以很高的欣赏价值。

一  对联的欣赏价值

    对联的欣赏价值,首先表现在它的内容上。
    对联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概括地说,至少有七个方面。这就是:宣示哲理,录载史实,概述人生,昭明心志,寄寓褒贬,抒发感慨,描绘风光。
    宣示哲理者,主要是一些格言联。例如: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莫过一日暴,十日寒。

    这副对联告诉人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恒心,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把这样的对联作座有铭,就会受到激励、鼓舞和鞭策,从而产生坚强的毅力。
    录载史实者,如粤汉铁路通车联。
    1936年,粤汉铁路建成通车。为了庆祝这一通贯一省,连接珠江、湘江、长江三水流域的南北大动脉首次启用,通车之日,有人在车头上悬挂了这样一副对联:

花事年年,为问岭表白云,寒梅开未?
车尘历历,指顾汉阳红树,流水依然。

    上联用“十月先开岭上梅”句意。岭,指南岭。下联用“晴川历历汉阳树”句意。两联巧妙地把三省不同的景色、地理和气候联系起来,融为一体,写得很有特色。同时,也为这次通车留下了历史性的纪念。
    大凡与某一事件相关的对联,都有一定程度的录载史实的作用。但是对联之录载史实,与史书之录载史实有本质的不同。对联是艺术地录载,史书则为直接记叙。
    概述人生者,如霍县韩侯岭韩侯庙联:

成败一知己,
存亡两妇人。

    这副对联,原为“十年成败一知己,七尺存亡两妇人”。后多将“十年”与“七尺”省去,于是显得更为精练。十年,指韩信从投军到被杀。七尺,就指韩信,据《史记》载,淮阴侯韩信投军后,先入项羽麾下,后奔刘邦,均不得重用,于是决心逃走。刘邦谋士萧何深识其才,星夜将他追回。高祖二年(前205),韩信拜为大将,为刘邦打天下,平齐定楚,卓有战功。西汉建立,刘邦怕他谋反,将他拘禁。高祖十二年(前195),韩信被吕后所杀,计又出自萧何。所谓“成败一知己”,就指萧何。两妇人,指漂母和吕后。《淮阴侯列传》:韩信少时,家贫,尝从人寄食。“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这个漂母当时是韩信的救命恩人。全联仅14个字,不仅概括了韩信一生,而且将其成败所由都点出来了。其精其深,令人过目不忘。
    昭明心志者,官民中皆很常见。清代无锡县令武承谟在接印前一日挂出四副对联作安民告示,宣传施政纲领,便很典型。县衙前照壁上的一副是:

罔违道,罔咈民,真正公平,心斯无怍;
不容情,不受贿,招摇撞骗,法所必严。

    罔,不。咈,扰。怍,愧。
    头门的一副是:

视民如伤,锡邑苍生皆我子;
修己以敬,东林前辈是吾师。

    仪门的一副是:

工堪比官,斧斤利刃,随手携来,因材而用;
医可喻政,硝磺独剂,有时投下,看病何如。

    大堂的一副是:

人人论功名,功有实功,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终为无益;
官官称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几件悬羊卖狗的假事,总不相干。

    这些对联,话里藏锋,好人快意,歹徒惊心。《楹联丛话》说对联一贴出,“四乡皆聚观”,“时先声所夺,平日绅衿之出入县庭者,皆悚息危惧,有避至他省者”。可见其影响之大。
    寄寓褒贬者,如赵纯熙挽束衣人联。
    抗日战争期间,上海复旦大学迁到重庆北碚对岸夏坝,学校由三青团头目陈昺德管理。学校有只破船,往返于夏坝与北碚间。某日满载开回夏坝,快到岸时翻了船,如及时组织抢救,乘客可全部救起。但陈昺德得到消息却说:“我的船都打烂了,还救什么人!”因此淹死三个复旦学生,有位叫做“束衣人”的学生,常在《新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文艺论文与诗歌,即三位遇难者之一。在追悼会上,赵纯熙写了如下一副挽联:

生手驾破船,渡洪流,焉得不翻,束衣人你死得好苦!
特务当老板,蓄敌意,如何肯救,陈昺德他罪不容诛!

    这副对联表达了作者对“束衣人”之死的挽惜,对三青团头目陈昺德见死不救的无比愤慨。
    抒发感慨者,如赵从谊题署衙联。
    《坚瓠集》云,清代章浦人赵从谊,任黔中独山州知州。那里不仅州城荒凉,衙署也十分简陋。赵从谊于是自题一副对联于楹柱曰:

茅屋三间,坐由我,卧由我;
里长一个,左是他,右是他。

    三间茅屋权当衙署,故“坐由我,卧由我”;身边只一里长听命,故“左是他,右是他”。赵从谊可能想说,他在这里当知州,确实单调乏味。但他这么一写,倒使人觉得,他当这样一个“大员”,也颇有些滑稽。
    描绘风光者,如无名氏题扬州二十四桥联:

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
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

    这副对联,写了云影、秋水、扁舟、小桥、箫声、月色,读着如身临其境,物我难分。
    还有一些方面,就不赘述了。
    上述七方面的内容,有时也没有截然的界线。比如赵纯熙之挽“束衣人”联和赵从谊题署衙联,也兼有录载史实的性质。这些不同方面的内容,只要表达得好,都能给人以有力的感染。
    对联的欣赏价值,也表现在它的写作技巧上。对联的写作技巧,乃对联艺术之所在,包括立意技巧、修辞技巧和险救技巧等。
    对联的立意,在写作要求之“五要”部分已有叙述。这里再从欣赏上说一个观点,就是立意新颖的对联总给人以别有天地的感觉,使那些平淡无奇的作品,相形见拙。除了选择的角度要与众不同而外,作者敏锐的洞察力、敢言人之所未言的胆识以及奇巧的思路都要能够体现出来。1994年,笔者从西安市到兵马俑参观,在旅游车上听到导游介绍当地流传的一副对联,其立意就不同凡响。联曰:

翻身不忘共产党,
吃喝全靠秦始皇。

    此联是一副流水对。先讲结果,后述原因,是其立意特点。单看上联,只是一句口号,比较平常。下联一接上去,便妙不可言。“秦始皇”二字用的是借代,实指正开发的与秦始皇相关的一批旅游点和由此发展起来的旅游业,并非指秦始皇本人,是以人代事。临潼地区的旅游业正是在兵马俑开发之后,才大兴起来的。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大批第三产业的发展,而大批第三产业的发展,便使当地老百姓一天天富裕起来,此即“翻身”二字的由来。此联不仅道出了临潼地区的旅游特点,而且把临潼旅游业的发展与共产党领导的辩证关系以及人们在富裕起来之后对党的感激之情,都表达出来了。联语于朴实中见幽默,令人一笑之后,想到了许多东西。立意这样好、内涵这样丰富、表达这样奇巧而又真切反映百姓心声的对联,而今不可多得。“吃喝”对“翻身”欠工,瑕不掩瑜。
    修辞技巧,本书“艺术技巧”一章讲的,主要就是这方面的内容,不再赘述。
    险救技巧,指的是将一些看来极其平淡甚至不成其为对联句子的上联,通过下联的巧妙搭配,使之别开生面,石化成金。
    相传清代何绍基一次到长沙浏阳的南邦寺游览,正碰上该寺一位僧人圆寂。入寺之后,住持便请他写一副挽联。他想到南邦寺死了个和尚,便在纸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南邦寺死个和尚。

    住持一看说,此事人人皆知,何劳写到挽联中去。何绍基听了,也觉得不妥,但毕竟是进士出身,略思片刻,便写道:

西竺国添一如来。

    南邦寺,在湖南浏阳县。西竺国,指佛教发祥地印度。如来,是佛祖的名称。单是“南邦寺死个和尚”,确实平平淡淡,无足道哉!一续“西竺国添一如来”之后,情况就不同了。你看,和尚变成了佛祖,不正是达到了出家人最高的理想吗!这样的事情当然不会有,但作者能这样化平淡为神奇,确实令人称道。
    清代刘金门亦有过类似的情形。相传他为乡翁写寿联,笑问老翁生于何日,老翁答“十一月十一日”,刘不知不觉便在纸上写下:

十一月十一日。

    等“日”字写完,才感到有些不妙。乡翁亦暗暗叫苦,但不好作声。刘复问乡翁多少寿辰,乡翁答曰“八十”。刘心中一喜,于是续道:

八千春八千秋。

    这副寿联的神韵也是全靠下联提起来的。
    像这种先险后救的对联,一般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联的欣赏价值,还表现在其书法艺术上。书法并不是对联内在的东西,仅仅是对联的一种载体或者说发表手段。但是,对联和书法皆为汉字所独有,对联不与书法结合则已,一旦结合,便多了一个不可排除的欣赏内容。有时甚至会出现这种情形,尚不深究对联本身写得如何,仅仅因为对联的书法很好,便使人流连忘返,击节赞叹。笔者在北京故宫、宁波天童寺、成都杜甫草堂等地,均有亲身体验。为此,在书写对联(特别是用于名胜、纪念地这类地方)时,对书法的要求,就不能随便。

二  对联的欣赏方法

    对对联的欣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度。这同欣赏者的兴趣爱好特别是文化素养等等,有直接的关系。比如一个不懂对联和书法的人,一个只懂对联不懂书法的人和一个既懂对联又懂书法的人同至一处园林,即使欣赏同一副对联,其着眼点也是不相同的。前者可能只觉得字的笔画曲直或者字上帖的金、上的色是否好看,并不理解什么;中者就可能去分析对联的内容、构思和修辞技巧,而后者则可能在中者的基础上还要去评价其书法的优劣。
    尽管人们对对联的欣赏角度与层次有所不同,但就其欣赏方法而言,一般都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大致的步骤是:
    第一步,先看外表,即对联的长短,字写如何之类。看字写得如何,仅限于书写悬挂的对联。

    第二步,分析内容。要分析内容,较长的对联如未断句者,还得先断句。如果句都断不下来,对内容的领会就不可能不出差错。断句之后,就可以仔细领会联中说了些什么,为什么这样说,说得怎么样,有何奇特之处,上下联之间的意思有何联系等等。如果是描绘一地风光的,就要了解该地的地理环境和相关的人物掌故。如果是记事的,就要了解事件的起因、经过、结局和相关的人物,搞清事件的历史背景。下面分析一例。
    光绪二十七年(1901),岑春煊出任四川巡抚,一到成都就拿百姓开刀。他镇压农民运动,捕杀其领袖廖九妹,对各界钳制甚烈,引起了广泛的不满。他的老师赵藩其时正在四川当盐茶使者,看见这种情况,非常气愤。但岑是上司,不便直言规劝。于是当年腊月,赵藩从总结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历史经验的角度写下了这样一副著名的对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对联是给武侯祠题的,但目的是给岑春煊看。据说,刻好之后,赵藩故意将对联披红挂彩,让人敲锣打鼓抬着绕道巡抚衙门,再送武侯祠。但岑并未理睬,仍一意孤行。次年春,赵藩又特意于武侯祠宴请岑春煊。岑着了此联之后,不但不觉悟,反而认为赵藩“意在讽谏”,指责他“为政失查”,把他降调永宁道去了。赵藩当时虽然被降了职,但他题写的这副对联,至今仍发人深省,焕发着灿烂的光辉。这个历史事件,也因此永远在人民中传颂。
    不了解这些来龙去脉,对这副对联就不可能有深入的理解。
    碰上有不认得的字与读不懂的词语,还要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比如一些宣扬佛理的对联,佛学的术语很多,不查佛学词典,不向内行请教,就会不知所云。

    第三步,弄清技巧。技巧有构思的技巧和修辞的技巧等等方面。每副对联的构思和所用的修辞技巧可能都是不相同的。欣赏对联时,就要把该对联中作者所用的构思与修辞的技巧所在,都找出来。下面也分析一例。
    清代末年,体仁阁大学士徐桐,家居东交民巷,紧靠外国使馆区。洋人每次欲买其宅,均遭拒绝。其人对外夷在中国境内横行,颇为不满,一日作一联于门曰:

望洋兴叹;
与鬼为邻。

    当时人们便称外夷为“洋鬼子”,联语即由此名立意,表达其对外夷的蔑视。内嵌“洋鬼”二字,上联又借用一成语来表达,是为构思与技巧。象这样将所观对联从立意到技巧都体察出来,欣赏就算是到家了。
    风格也可以欣赏。比如赵藩题成都武侯祠联就属于谨深型,而临潼地区流传的“翻身”联与徐桐所题的“望洋”联,又均属于幽默型。对对联风格的欣赏,可以算第四步。
    将欣赏分作四步,并不是绝对的。有的对联可能一读懂了,对其风格可能就体会出来了,不一定要等到技巧分析之后。
30#
 楼主| 发表于 2016-2-11 10:15:28 | 只看该作者

对联的断句与标点

    对联的断句与标点是对联欣赏的重要一环。准确地标点和断句,有助于我们欣赏对联,同时,在欣赏的基础上又能使断句和标点更准确。

(一)断句

    每联八个字以上,就有断句问题了。十一字以上,有时断句就有些困难。一百字以上的长联,有些地方要断句,更不是件容易事。但是,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应在哪些地方点断或者停顿,心里都是有安排的。这就决定了不管什么样的对联,再难也可以把句断下来。
    断句的关键,是弄懂联意。但弄懂联意,有时得化功夫。第一步就要反复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几遍,熟了,有些地方的意思就可以悟出来,用典较多或地方色彩较浓的对联,光诵读不解决问题,还要翻资料,查工具书,向他人请教。通过这些方法把联意弄懂了,句就可以断下来了。
    断句还有些辅助手段。
    一是利用对联交代写作背景或意图的题跋的启示。清代俞樾挽钟文烝联有这样一段序文:“子精勤《穀梁》之学,著《穀梁补注》二十四卷,主讲上海敬业书院者十余年。余每至沪,必与讨论经义,今不可得矣。其殁也,年六十。”读这段序文,就知道死者曾“著《穀梁补注》二十四卷”,后到上海讲学,作者常与讨论经义,死年六十。了解到这些背景材料,挽联就可以这么断了:

廿四卷补注,为穀梁子功臣,频年手校青编,镂版告成犹及见;
六十年耆儒,是乾嘉间宗派,此后我来黄浦,谈经同调更无人。

    青编,简册,此指《穀梁传》。乾嘉间宗派,即乾嘉学派,指清乾隆、嘉庆年间讲究训诂考据的经学派系。此派主张根据经书和历史立论,以达到“道明于世”的目的,在我国文字、音韵、训诂与古籍整理上有所贡献。黄浦,江名,此指上海。
    二是将上下联的结构互相参照。有时候,一联某个部分的句不好断而另一联相应部分的句应怎么断则很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就可参照可断句的那一联的结构,再去为难以断句的部分断句。请看:

汉水接苍茫,看滚滚江涛流不尽云影天光,万里朝宗东入海;
      ············
锦城通咫尺,听纷纷弦管送来些鸟声花气,四时佳兴此登楼。
      ············

    这副对联题于成都望江楼。上联“看滚滚江涛流不尽云影天光”,初看就不知作“看滚滚江涛流不尽,云影天光”断句好呢,还是作“看滚滚江涛,流不尽云影天光”断句好。而看下联相应部分“听纷纷弦管送来些鸟声花气”只能作“昕纷纷弦管,送来些鸟声花气”断句,则“看滚滚江涛流不尽云影天光”也只能作第二种断句无疑。但是此联这样断句也只是确定句中作节奏性停顿的地方。因为根据马蹄韵,此联只能断作三句,若断作四句,句脚平仄为“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又不合规矩了。再看《安化紫云山感旧联》:

曾在五六月间菡萏吐芳时候城边旭日之高台,快睹紫云佳气象;
···················
下有二十世纪官场现形记中赵大架子之故宅,长怀贺监旧风流。
···················

    清末李宝嘉所著《二十世纪官场现形记》中的“赵大架子”,即湖南安化贺弼少亮(举人出身,为两江总督魏午庄幕府,官至道台,诗书文稿皆有名于世),其故宅在紫云山下。这副对联乃湘阴陈谦先生所题。上联“快睹”前一十九字,一下很难读断。看下联相应部分,便知本不能读断,又将其中小的停顿去参比上联,十九字的意思,无非一指所在时间,一指所在地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是利用声义关系。例如:

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
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这副题于温州江心屿的对联,上联中连用八个“朝”字,下联中连用八个“长”字,像山海关孟姜女庙那一副一样,一般人都读不断,原因是不懂得“朝”和“长”可以变读,或者说懂得而想不到这上头来。若从“朝”可读为zhāo(朝夕之朝)和cháo(朝拜之朝,或涨潮之潮),“长”可读为zhǎng(增长之长)和cháng(长短之长)上去考虑,句就不难断出来了。看本书“转类”一节。
    有时候,同一副对联由于理解不同,断句不完全一致。扬州梅花岭史忠正公(可法)祠墓联有一副就是如此。其上联,有人理解为与国共存亡的只有扬州,剩水残山,一直被史可法支撑着,将该联断为:

殉社稷只江北孤城,剩水残山,尚留得风中劲草;
葬衣冠有淮南抔土,冰心铁骨,好伴收岭上梅花。

    有人理解为与国共存亡,只扬州的剩水残山一直被史可法支撑着,又将该联断为:

殉社稷,只江北孤城,剩水残山,尚留得风中劲草;
葬衣冠,有淮南抔土,冰心铁骨,好伴收岭上梅花。

    这两种断法,表面看来似乎都过得去。但仔细考察,“殉社稷”的当时并不只有扬州,嘉定也是的。史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都是在同一年(1645)发生的,既然如此,第一种断法就不正确了。凡是碰到可以这样断句又可以那样断句的情形,就要反复斟酌,看到底哪一种断法是正确的,或者更好。
    在给联语断句时,常见的错误主要有三种(下文所引病例,一部分为文伯伦先生所提供)。
    一种是当断不断。如《补读庐联》某书就作如下格式,没有断开:

好山水游其人必寿;
有读书气生子必才。

    此联上下皆由两个四字句组成,应当断为:

好山水游,其人必寿;
有读书气,生子必才。

    当断不断当然是指在标点本中。若全本均未标点,就无从谈起了。
    第二是不当断的却断了。如彭孙遹题万松岭联,某书就断为:

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
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

    此联在“公”、“节”之后断句,大的妨碍虽然没有,但本来连贯的语气,因这一断却不那么连贯了。看来还是不断为好。
    第三种是前两种的综合,即当断者未断,不当断者又断了。这类例子不少,又有好多种情形,下面只举例性地谈谈。
    不明历史背景,此其一。如《西湖苏公祠联》(按:此联亦见于黄冈),某书错断为:

一生与宰相无缘。始进时魏公,误抑之。中岁时荆公,力扼之。即论免役温公,亦深厌其言。贤奸虽殊,同怅君门违万里;
到处有西湖作伴。通判日杭州,得诗名。出守日颖州,以政名。垂老投荒惠州,更寄情于佛。江山何幸,但经宦辙便千秋。

    其所以断错,由于不明如下历史背景:苏轼30岁时,宋英宗欲召为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即魏公)以其“年少资浅”、遽升恐招物议为由阻之,仅得馆职。苏轼36岁时,因上书反对宰相王安石(即荆公)变法改制,被其亲信“以多事困之”,使外放多年,甚至明令“不得签书公事”。苏轼51岁时,宰相司马光(即温公)想取消王安石所行的免役法,而以差役代之。苏轼以为不可,力陈差役“行于祖宗之世,法久多弊”,又遭攻击排挤。弄清了这些历史背景,就可以这样断句:

一生与宰相无缘。始进时魏公误抑之;中岁时荆公力扼之;即论免役,温公亦深厌其言。贤奸虽殊,同怅君门违万里;
到处有西湖作伴。通判日杭州得诗名;出守日颖州以政名;垂老投荒,惠州更寄情于佛。江山何幸,但经宦辙便千秋。

    黯于掌故出典,此其二。如有名“蹶张”者寿军阀张敬尧联,某书错断为:

这督军合唤作祸害一千年,博其欢心,莫如敬冰敬炭,敬孝之用在敬,不敬何别于犬马;
                 ······ ······
俺省长算犹辖畸零二十县,上个徽号,大哉尧服尧行,尧人皆可为尧,唯尧能保我子孙。
                 ······ ······

    其所以断错,在于不了解“炭敬”、“冰敬”乃清代贿赂之美称。其时外官贿赂京官,于冬季馈送银两,叫炭敬;于夏季馈送银两,叫冰敬。大哉尧,乃《论语·泰伯》“大哉尧之为君也”一语之省。服尧,乃“服尧之服”一语之省;行尧,乃“行尧之行”一语之省;人皆可为尧,乃“人皆可以为尧舜”一语之省。而这后三语,皆出自《孟子·告子下》。弄清了这些掌故出典,就可以这样断句:

这督军合唤作祸害一千年。博其欢心,莫如敬。冰敬炭敬,孝之用在敬,不敬何别于犬马;
俺省长算犹辖畸零二十县。上个徽号:大哉尧!服尧行尧,人皆可为尧,唯尧能保我子孙。

    不懂语势,此其三。滕王阁重修后,笔者题过一副对联,因用宣纸写寄,未断句。收入《古今滕王阁楹联集锦》一书后,成了这个样子:

昔靡轻、过路才人,堪与名楼传九域;
··· ····
今雅集、临江盛会,亦贻韵事誊千秋。
··· ····

    “过路才人”是“靡轻”的宾语,“临江盛会”是“雅集”的宾语,动宾之间不能断开,否则就像人在行驶的汽车上有个惯性,一个急刹车,就会往前倒。就是说语势上停顿不下来。上联在“轻”与“集”后打了顿号,不仅破坏了语势,而且变动宾结构为并列结构,也令人莫名其妙。此联应如此断句:

昔靡轻过路才人,堪与名楼传九域;
今雅集临江盛会,亦贻韵事誉千秋。

    有人把昆明大观楼长联中的“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断为“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把“看”字后面的冒号去掉,语势就贯下去了。
    割裂词语,此其四。如下面一联,某书错断为:

入山门未开,以什么拳,拳自守;
      ···· ···
撒手衣何在,有些子妙,妙难传。
      ···· ···

    其所以断错,就在于不知道“拳拳”是一个词,“妙妙”也是一个词。弄清了这一点,就可以这样断句:

入山门未开,以什么拳拳自守;
撒手衣何在,有些子妙妙难传。

    不合语法,此其五。如江山县《仙霞岭关帝庙联》,某书错断为:

圣者,欤纵之将圣;
·· ·····
仁矣,夫何事于仁。
·· ·····

    其所以断错,在于不了解“欤”是语气词,不能置于句首。弄清了这一点,就可以这样断句:

圣者欤,纵之将圣;
仁矣走,何事于仁。

    不明平仄对仗,此其六。湘人易宗夔代拟之小凤仙挽蔡锷联,有人错断为:

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
···· ······ ······ ·······
几年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已,桃花颜色亦千秋。
···· ······ ······ ·······

    按马蹄韵的句脚平仄运用规则,上联句脚本为“仄平平仄”,下联本为“平仄仄平”。这么一断便成了“平平平仄”,“仄仄仄平”,由和谐变成了单调,而“鹏翼直上”断在一起,连续三个仄声,也违反了对联平仄交替规则。此乃不明平仄。又“胭脂”当为“燕支”,笔者见多种本子都是“燕支”。作者用“燕支”两字,意在以“燕”对“鹏”,用借对取巧。这里改用“胭脂”,意思虽未改变,但与“鹏翼”就失对了。这是不明或者忽略对仗所致。正确的断句与写法,应为:

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
几年北地燕支,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已,桃花颜色亦千秋。

    其他,如《黄兴墓联》,某书错断为:

成功不居大,丈夫当如是也;
····· ······
有德则祀我,国家礼亦如之。
····· ······

    上联说“成功不居大”,下联说“有德则祀我”,自相矛盾,一看便知断句有错。其所以没有看出来,也许是因为疏忽而不曾细审。此联应当这样断句:

成功不居,大丈夫当如是也;
有德则祀,我国家礼亦如之。

    当断不断者,一般还只是缺少明晰感。不当断而断者,则往往造成文理不通,甚至面目全非,不可卒读。像“论免役温公”、“敬冰”、“敬炭”、“拳自守”、“欤纵之将圣”之类,就令人不知所云。

(二)标点

    过去写对联,不管多长,都是一直写下去,不打标点,完全让读者自己去断句。但较长的对联,一边读一边还要自己去断句,读起来很费力,也难得读准。于是人们便在当断句的地方(即属于句脚或某些节奏性停顿的那个字旁边)点上一个“、”或者“·”,表示读到那里要停顿一下,这就是最初的标点。1981年上海古籍书店重印的《楹联丛话》,还是一律用“·”来标点的。这么点一下,虽然没有什么变化,也表达不出联语的语气,但对读者来说,已经方便多了。而今写对联,短联都不打标点,长联也不打标点。而录述对联的书籍,不管短联长联,都要打上标点。这种标点,有只打“·”的,也有完全按新式标点打的。按新式标点打,可以充分表达联语的语气,规则大致是这样的:
    每联字数不多,中间无须停顿的,上联末尾打逗号,下联末尾打句号。如九江甘棠湖烟水亭联:

疏烟流水自千古;
山色湖光共一楼。

    每联字数较多,中间需要停顿者,若中间停顿的地方至多打逗号的,上联末尾打分号,下联末尾打句号。如浙江绍兴蓬莱阁联:

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
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

    若中间停顿的地方有打了分号或句号的,上下联末尾都打句号。如成都望江楼联:

层楼高百尺。到最上头,放开眼界,直看我玉垒浮云,锦江春色。
往事越千年。是真才子,自有胸怀,那管他儒臣特笔,诗史题吟。

    不管在句中还是句末,凡有疑问号或感叹的意思的,都打疑问号或感叹号。如山海关孟姜女庙联:

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
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

    而今,对联的标点打得很混乱。有的书不论对联长短,皆一逗到底,只在上联末尾打分号,下联末尾打句号。这种机械化的标点法,虽然能起到简单地区分上下联的作用,但仍是不科学的,因为它完全不反映对联的语气,同一味打“、”或“·”没有本质区别。
    有的书对联中打了句号、问号或感叹号,上联末尾仍打分号,这更不科学。因为分号表示的语言单位,大于逗号,小于句号、问号和感叹号表示的语言单位,或者说分号是介于逗号与句号、问号、感叹号之间的一种标点符号,用在并列结构特别是并列分句之间表示停顿。凡用分号之处,表示前后并列且语意未完。而用句号、问号和感叹号的地方,则表示语意已经完了。若联中已用了句号、问号或感叹号,末尾又用分号,由于分号管不到句号、问号与感叹号前面去,而只能管到联中最后一个句号、问号或感叹号之后的部分,这样,它到底以多大一个范围的联句去与谁平列,都成了问题。结果徒然造成意念上的混乱而已。其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在于不懂分号的用法。如此,凡标点对联的人,都有一个先学习标点符号的任务。
    有人主张联中用正规标点,联末不用,这也不科学。因为这样,联中的语气可以得到表现,联末的语气却得不到表现。这样运用标点符号既是不完全的,也是不可取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8 16:32 , Processed in 0.12973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