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管季超07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祝站学区姜窑小学语文教研组活动在线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1-10-21 19:21:11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我们该怎样备课
                              孝南区祝站镇姜窑小学  王小军

      关于备课,写教案,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早已经被教师同行们认同,就其本身而言,是绝对没有错的,也正是因为写教案有其科学性、合理性的一面,才被众多的教育界朋友认可。
不否认教师“备课”的重要性,恰恰相反,我觉得无论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备课都很重要,它是教师成长的摇篮。诗人陆游谈做诗的经验为“功夫在诗外”。同样,在备课与上课之间,我觉得也是“功夫在课外”。备课是教师整个教学活动的基础工作,认真备好课,是我们一线老师上好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然而现实的问题是教师由于工作任务的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精心准备每一节课,可是上级又要检查,怎么办,于是,就开始“抄教案”,因为这相对来说要节约时间些。“抄教案”就堂而皇之地变成了教学常规“备课”的代名词,成为上级或学校考核教师实绩的重要依据,有了这一规定,我们的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勤勤恳恳地抄写课时教案,使教师成了“抄写”的机器,并且出现检查之前“赶教案”的流行病。这一“抄”一“赶”都是对现行备课管理的“有效”否定,使备课成了教师“劳命伤财”工作环节。
面对新课程改革,面对教育的挑战,备课也因该进行改革了,以适应教育的需要。当前大多数老师使用的还是传统的备课方式,这种备课方式更多的作用是给领导检查,因此它的目的很单一:搞好教学,教会学生。这不是以人为本的教案,因为中间最重要的人物——活的教师“缺席”了。因此要提倡写自主式教案。
自主式教案是教师写给自己看的,它相当于自己的业务日记,自己能懂就行,对自己有用处就行。这是充满自尊、个性和创造性的东西,是教师本人智慧的结晶,甚至是研究成果。写自主式教案有两个目的:一是搞好教学,二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第二条甚至比第一条更重要。因为教师的自身素质提高了,自然就能搞好教学。看一个教师的教案,应该能看出他自身的教育观念、教学观念的不断发展,甚至能看出他自己独特的教育哲学。
自主式教案怎样写?没有固定格式,可以是情境式:写教学情境的设计方案(有时有好几种,以应变);可以是提纲式:写教学过程的几个关键点;可以是问题式:写能统领教学过程的几个关键问题;
也可以是讲稿式:详细写出自己在课上要说的关键语言;还可以是预测式:写教学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处理方案。甚至是作业式:写有特色的作业,其他都略去。以上种种都可以作为参考。
    教案的书写不应在于如何的规范化,有哪些环节,而应在于实用性,平时把主要流程写写,一些重要之处用记号稍作批注,提纲式,表格式和流程图式也未尝不可。这些都可以使备课不再流于形式,既减轻教师的负担,也体现了教师的个性、风格,促进课堂教学的创新,何乐而不为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革:
  1、取消固定的格式和框框架;取消文字量上的要求;注重实质性。
  2、不求规范求创新;不求形式求实用。
  3、不以教案论英雄,重课堂实效性。
4、减少抄写教案时间,增加备课时间。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课堂,备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老师的课堂行为表现与其备课工作密切相关。备课过程是教师自我矫正、不断反思提升、完善提高的过程,它是教师花时间和精力最多的地方。因而正确理解备课的作用,把握和认清新形势下的各种备课新形态,是我们教师也是学校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32#
发表于 2011-12-6 00:49:00 | 只看该作者
尴尬的语文教师
  将语文教师推到历史前台,成为众媒体关注的焦点,这是几年前的事了。我以为在应试教育达到鼎盛时,语文教师扮演的角色本身就是社会的产物,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当时这样那样的不足,实在不算什么,或者说语文教师本身并没有错。但时间转到现在,相对重视人文性的语文新教材已于2000年秋季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强调素质和能力的“3+X”高考已扩大到全国半数以上的省份,而喊得响做得也有成效的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在如此大背景下,呼唤高素质的语文教师已成为势所必然。今后的语文教师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或者说现在的语文教师将面临什么样的尴尬问题,本文试图从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语文教师不喜欢语文
  语文教师不喜欢语文,这是让局外人感到困惑而又不可思议的事,然而更不可思议的是,不喜欢语文的语文教师可以教出好成绩的学生。这是一个悖论?也不是,因为这里教育的最终结果已经异化为卷面成绩,而这卷面成绩是很难体现一个人的真正水平。在我们的想象中,语文教师喜欢语文这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语文是什么?你看语文教师办公桌上,翻烂的课本、教参和与课本配套不配套的试卷(附所谓的标准答案),真正的语文连个影儿也没有。
  语文教师,现在仍在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师,你跟语文的差距有多大,或者说你是真的喜欢语文而当上语文教师的吗?回答几乎是让人失望的。
  语文本来是众多学科中最具人文性的学科,这一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决定了要从事这一职业的人首先是喜欢这一学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自己必须对语文有热烈的兴趣。布鲁纳说:“教师不仅是传播者,而且还是模范,看不到语文妙处及其威力的教师,就不见得会促使别人感到这门学科的内在刺激力。”(浙江教育出版社《教育过程》1993年版)的确,一个不喜欢语文、不喜欢广泛阅读的语文教师,一个不懂语文“妙处”的语文教师,是不可能使他的学生感到语文学科的“刺激力”,自然也无法使他的学生热爱语文学科。有人对高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是看过“古典四大名著”中的其中一部的人不到10%,至于国外的名著,如《复活》、《红与黑》、《老人与海》、《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等,在126名问卷者中竟无一人涉猎。为什么会这样?只要看一看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是怎样的就明白。从对初高中语文教师的调查来看,真正看过“四大名著”的是少而又少,仅占调查数的20%,至于利用休息时间看现当代的中外文学作品的,更属凤毛麟角。不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就是获得国内知名度最高的“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又有几人在看呢?语文教师不看书,对“名著”不感兴趣,又怎能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呢?语文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然而,我们上语文课,如工人做工一般机械;做语文教师,已成了一种谋生手段,其职责就是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即肢解一篇篇有价值无价值的文章,应付一次次乏味得令人窒息的考试。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学科,然而课堂上已见不到“文”,至于“神韵”、“领悟”更是无从谈起。“名篇”不名已是不争的事实,多少名篇为一个个语段所代替,而对语段也不过是采用肢解的方法,抠这个词,辨那个句,左一个层次,右一个句序;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少了,师生沉浸在课文中创设的文情并茂的佳境少了。多少作家用心血凝结成的篇章,被教师讲得平平淡淡,毫无滋味,使之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情绪破坏,语文失却魅力。无怪乎学生说不少文章我们自己去读倒很激动,可一经课堂上教师的分析,就提不起精神。这不是语文之故,而是我们做语文教师之错,因为我们进行的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真正的语文教学,做教师的不仅是传授知识的问题,更是将自己对文章的领悟、评判(当然这领悟、评判能更大程度地切近文章的本意)传达给学生,在愉悦之中接受语文的熏陶,从而培养语文能力。

语文教师不擅长语文
  语文教师不擅长语文(写作),这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说白了,语文教师不会写是很正常的,因为考试的方式不正常,才使不正常的事成了正常。语文教师会写、善写应该是份内之事,如同美术教师画画,音乐教师唱歌。然而,美术教师要画画给学生看,音乐教师要领唱给学生听,语文教师却可以不写给学生看。于是,不会写文章的人大可以去做一个说不定蛮称职的语文教师。
  语文教师能写是理所当然的事,一所学校,最会写的应该是语文教师,相比较而言这判断可能是对的。但事实又明摆着,发表文章最多的往往不是语文教师。语文教师中除有人偶尔发表过所谓的教学论文之外,又有几人在写散文或其他,这里只是说写,而不是发表。实实在在说,现在是语文老师的,能写的几近没有。这话语文老师听了最要动气,我自己也要动气,但动气又有什么用呢?因为我们没有底气。
  虽然我们没有什么底气,但在学生面前似乎又显得底气十足。我们常常是这样说,作文要怎样构思、怎样布局,要怎样琢磨、怎样去写,这样说几乎没有讨价的余地,于是听话的学生会奉为圭臬。而令人忧心的是我们没有感觉到这样做是在“误尽苍生”。真的很难想象,一个语文教师自己不能写,却去指导学生作文;自己构思不出一篇文章,却能让学生去琢磨文章的写法。语文教师本事不小,尽管自己平时不作文也写不来作文,但评点起学生的作文时,又显得无比的“大气”,空洞说教者有,隔靴骚痒者有,甚至错对颠倒者也有,把作文中许多精妙之处作为“劣质品”处理掉。记得前年《浙江教育报》登过一篇题为“老师,你能作文吗?”的文章,用语尖刻,但确是实情。如此景况,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做语文教师的震惊和深思。语文教师会写理应不成问题,不成问题现在却成了大问题。上海《语文学习》举办过一次教师、学生的同题作文竞赛。出人意料的是教师的作文,总体水平竟不及学生,令评委们瞠目结舌。
  从道理上说,语文教师能写,不仅在于指导学生作文,还可以产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桃李效应”。教师若能写出好的散文,学生也能写出好的散文,教师的文章若能发表,学生的文章也能发表,这种事俯拾皆是(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至少在“文革”以前)。冯骥才、从维熙同读于北京四中,受同一语文教师的影响,使他们爱上语文,爱上文学并成为作家,至今回忆起他们的语文老师来也感慨系之。语文教师能写,更深层的是影响对教材的分析把握,抑或是讲课的层次安排,语言表述和课堂结构设计。法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读书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而写作才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线,只有经过自己的思想路线,把读书得来的知识消融掉,才会变为自己的东西。”确实,能写的人对教材的分析往往比一般人要深刻得多,深受学生欢迎。我们大多数语文教师因为没有写作的体验,更多的是对教材表层的理解,或依照教参的说法人云亦云,整堂课中没有“我”的主体意识和对教材进行再创造,上课冰冷,刻板,乏味。学生不喜欢语文,语文教师不受学生欢迎,也就不值得惊呼了。

语文教师半桶水
  有人说,语文老师是最容易当的老师,识几个字,讲几篇有统一说法的课文,做几张有标准答案的试卷。这话不假。但也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师不是容易当,最容易当,而是难当,最难当。
语文老师难当,现在已基本上在业内达成共识。它不仅是要语文老师喜爱语文、擅长语文(作文),还需要有丰富的语文知识。如果说前者表现为语文老师要“作家化”的话,那么,后者则要求语文老师要“学者化”。在中学各门学科中,语文是最具综合性的,它的知识内容涵盖极大。因此要求语文老师应该对各种知识进行广泛涉猎,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杂家”,除具有扎实的语文知识外,应当有一定的相关知识,事实是许多语文教师没有关注美学、哲学、经济、社会、自然等学科的常识。《庄子》上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说明了知识之于教师的重要性。但说到底,语文教师要成为一个考试“专家”容易,而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杂家”实在困难。
  因为语文教师缺少相应的知识,使之出现一种怪象,各学科中最热闹的要算是语文,效果最差的也要算是语文,这也是业内业外人士对目前语文教学的评语。我们语文教师上课,相当多的是对知识的低层次重复,自小学至高中,反来复去的是在字、词、句等上面做文章,或者让学生花很多时间去反复做一些没有多少意义的“标准化”试题。这不仅使自己成了试题“专家”,也使学生成了只会做题的试题“专家”。试题畸形了,语文畸形了,语文教学的效果还能好吗!我以为与其说学生不喜欢语文,还不如说不喜欢语文教师,不喜欢语文教师的简单的知识结构。

尴尬之后的非分之想
  尴尬语文教师,肯定不止这三种,但可以说这三种是最关键的,甚至是致命的。尽管我们可以喊得很响,但要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是多么的难呀。因为这是几十年来对语文的误解,使语文教师积重难返,而更难的是本不应成为语文教师的人(对语文没有兴趣)成了语文教师。“语文最容易”、“语文教师人人能当”,是以牺牲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为代价的,这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因此本文在反观我们语文教师的现状之后,也顺便作几点非分之想。第一,对未来的语文教师进行素质测试。为了让下一代能真正意义上接受语文教学,为了使素质教育顺利进行,为了使语文的人文性的地位得以确定,为了使以后来做语文教师的人不再尴尬,我想师大中文系在录取新生时是否象音乐、美术一样,进行素质方面的测试,而这测试不求复杂,让测试的学生当堂写一篇作文即可。第二,语文教师要耐得失败。现在对学生的考试,还是沿习应试教育的模式,哪怕以后完全是素质教育式的考试,语文不同于数理化或政史地等学科仍是非常明显的,即知识之间的衔接不是很严密,教学效果(主要指语文能力)也不可能是立竿见影,但教师的高素质一定能影响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有更多的耐得寂寞和牺牲精神,这不仅是对教学学生而言,其实也是对我们语文教师自身素质提高而讲。第三,语文教师要培养自己对语文炽热的兴趣。如果一个教师终日以书为伴,这个书最好不是教参、教材和其他考试资料,而是一些所谓的“闲书”,即“三教九流”之类的,哲学、美学、社会等大部论著,抑或小说、杂谈、书评等短章残篇,那么,这个语文教师往往是很合格的。同时,作为语文教师要千方百计写一些文章,文学的学术的,长的短的,只要在写(当然最好发表),自身的文学水平就会与日俱增,理论修养也会蒸蒸日上。如此,语文教师的素质一定能得到充分保证,而语文教师中出几个鲁迅、叶圣陶、朱自清也成为可能。
 
《大地》 (2001年第二十三期)

33#
发表于 2011-12-6 20:06:5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乡村教师的伟大觉醒

  
    教师为什么要写博客(Blog)?教育博客应该怎样运作?博客文化能为教育带来什么?怎样的教育博客才是好博客?虽然越来越多的教师正在加入博客耕耘者的行列,但在大多数教师眼里,博客仍是网络逐浪者的新宠,还没有成为教学和成长必不可少的工具。让我们一同见证和评说——
         ——中国苍南 长三角教育博客文化论坛见闻

□《教育信息报》记者 池沙洲 文/摄
  
  红地毯、闪光灯、现场直播、巨幅海报、群星闪耀、风趣的主持人、激动的获奖者、大屏幕视频……2006年12月23日,记者步入苍南中学校园,从环形回廊走到阶梯报告厅,宛如置身“奥斯卡”颁奖盛典。华东地区著名的教育博客精英汇聚一堂,共论博客文化推动教育发展的时代意义,同时为苍南县的优秀博客颁奖。中国苍南 长三角教育博客文化论坛的高雅和精致,令到场的嘉宾印象深刻。苏州教育博客的领军人物、苏州市电教馆馆长金陵在个人博客“金陵叙事”(
www.szeblog.cn/user1/3)中满怀眷恋地写下了《感受苍南》和《感受苍南之二》,由衷地感叹,这是“中国教育博客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注定要成为我心中永不磨灭的记忆”;被誉为“当代中国教育博客研究第一人”的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主任黎加厚教授,在“东行记”自己的博客(www.jeast.net/teacher/jiahou)中盛称此会是“中国乡村教师的伟大觉醒”。
  小县城 大手笔 话语权
  一个多月前,论坛刚开始筹划时,主办方邀请了华东地区顶尖的教育博客社群:东行记(www.jeast.net)、新教育博客(blog.eduol.cn)、苏州教育博客学习——发展共同体(www.szeblog.cn)、上海惟存教育实验室(www.being.org.cn)、海盐教师博客(www.jsblog.cn)、苍南教育智客(www.cnpkm.com)等,谁料消息在互联网上不胫而走,其他一些知名和不知名的博客社群也慕名前来,其中就有山东淄博的博客社群,它包括淄博网络教研(www.zbedu.net/blog)、淄博校园博客(zbsc.zbedu.net)、淄博幼教博客(www.zbsychild.com/syblog3)、博山教育博客(blog.bsjy.net),另外还有广东中山教师教育网(www.zsjxxx.net)。以至于“长三角”这样一个地理概念,已不足以承载和称谓这样高规格的教育博客盛会。
  令众多嘉宾感到疑惑和吃惊的是,这一具有高端人物、前卫意识的大型活动,发起者和主办方竟不是一座省会城市,或是经济发达地区中心城市,而是偏处浙南海隅的苍南。苍南至今仍居浙江25个经济欠发达县之列。
  外省人士在一番合理想象之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苍南属于温州地区,而温州民企作为浙商的代表,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因此苍南教育博客的做大做强也是基于温州式的开拓精神。
  浙江省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发展速度惊人,优秀教育博客社群绝不止苍南一家。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研训部主任方张松在论坛中提到了三大典型:苍南教育智客、海盐教师博客、象山教师博客(
www.xsjs.cn)。不难找出这“三驾马车”的共同点:它们都腾飞于东海之滨的小城,都蕴藏着海洋的开放和包容性格。
  苍南、海盐、象山稍稍偏离大城市中心区位,未必是件坏事,反倒促成了它们谦逊、自强、对新生事物积极吸纳的心态。海盐教师博客创始人、海盐县教研室主任陆李松在论坛中指出,教师博客促成了“精英教研”向“大众教研”的转变。传统的教研活动只局限于一小部分精英教师,普通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机会甚少。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周期漫长,且依赖主流推荐渠道,易受官员个人好恶影响。而区域性的博客社群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了平等的成长环境,真正实现教师话语权的回归。如博客“阿汤的味道”(
www.jsblog.cn/user1/11)在海盐天宁小学教师汤燕萍的悉心经营下,现已成为全国“名博”。上海市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研究员柳栋先生对上海教育的“城市中空”现象表示担忧,他觉得教师专业发展机会向优势学校集中,会造成教师培训的功利化、表面化和惰性倾向。城区教师疲于应付上头的各种指令,少有时间和兴趣静下心来“写博”;而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的教师有着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踏踏实实地教学、阅读、思考,在博客上真诚地感悟和交流,从而达到教师个人素质的修炼。
  金陵也承认,当前有关博客文化的文章,讨论最多的就是话语权。博客在使用技术上是“零障碍”的,一个人只要学会操作电脑和文字录入,就能真正享受到古人梦寐以求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人文关怀。事实证明,黎加厚、金陵、朱永新等教育博客界名人受邀赴会,就是苍南教师用博客与大师沟通和联系的结果。苏州电视大学电子工程学系主任、新教育实验数码社区项目负责人张欣公布了“教育在线”(
www.eduol.cn)的一些发展数据,列举了李镇西、薛瑞萍等一批通过网络成长起来的全国一流名师,佐证了只要教好自己的学生、写好自己的博客,同样可以赢得同行尊敬,成为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好老师。
  自发性 草根性 实用性
  然而,博客现身世间的时间毕竟过于短暂,加之媒体上对名人博客的爆炒,让不少人对这种新的网络生存方式心生疑惧,认为它是一种华而不实的玩意,只有不务正业的人才会在博客上浪费时间。许多教师没能分辨教育博客与社会博客的区别,虽在网上注册了自己的博客,但至今仍作壁上观,博客上空空如也。
  “前提是教师要有自我发展的愿望,否则硬逼着他去写是没有用的。”当天下午,金陵的讲座《从话语权走向开发教育智慧》开讲了。金陵指出,以前教师说的话都是教材上的话,教师个人的智慧和魅力不被承认。博客的背后是人与人的对话,是教育资源的分享。如今在课程改革的旗帜下,教师专业发展与博客走到了一起。教师如果只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必须是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者。博客流淌着心灵絮语,引发着头脑风暴,宣泄着教师的情感。教师充分利用博客完成自我实现的需要,获得他人的欣赏、认同和鼓励。
  现在教育博客走入了一个误区,以为发泄和争吵能引来高点击率,这就像马路边的鸡毛蒜皮也能造成围观拥堵,这种盲目的追求毫无意义。自发而产生的热情,总有一天会趋于冷却;只有依靠组织而保持理智,才能让博客可持续发展。所以,教育博客要走出“话语权崇拜”的低级阶段,走上“专业成长——功能开发——激发教育智慧”的良性发展道路。
  博客发展到成熟的阶段,会呈现出个人资源库的特征。金陵对温州一位教师的博客大为赞赏,该博客的名称是一个课题的名称。博客主人将课题研究过程中生成的所有文本都分门别类地放在博客里,到结题写论文时就有案可查,方便可靠。他建议教师们不要单纯地把博客当成漂亮文章的发布平台,而是作为一个过程性的研究工具来使用。每天坚持撰写可长可短的日志,最后形成完整的教育叙事。
  由是观之,苍南教育博客的崛起,正是体现了教师网络成长和网络教研的个性化特征。最初,几名教师在全国各地的服务器上筑巢垒窝,东游西逛,获取最新的教学理念和研讨信息;随着全省校园网建设的勃兴,苍南县第一实验小学率先建起了“绿苑博客”(blog.cnsyyx.com),受到苍南县教育局的关注和支持,并将这一经验推广到全县,建立了苍南教师自己的精神家园——苍南教育智客。黎加厚教授极力称赞:“‘智客’是一个美丽的博客名字,是苍南教育博客的创造。”民间与官方携手,自发与统筹结合,教师们不再是“散兵游勇”,不用担心不可预知的网络技术故障。一篇篇日志精彩纷呈,一个个观点见解独到,博客消除了现实中人与人的隔阂,不论职务、职称,不论年龄、教龄,不同学校的博客主人从相识到相知,欢畅自如地谈论教育、教学、文化、人生,形成一个氛围和睦、协作紧密的跨校团队。团队的主力是一群燃烧着教育激情的青年教师,人人拥有一技之长:有的是教学行家,有的是策划高手,有的懂网络管理,有的会平面设计,有的文字功底深厚,有的社交能力显著……每遇重大活动,真是一呼百应,个个争先,调动所有能调动的资源,把活动打理得井井有条、令人耳目一新。就说本届论坛期间,一批教师和校长自发担任“博客义工”,开着私家车在温州机场和灵溪镇(苍南县政府所在地)之间往返接送嘉宾,一车只载一客,并负责导游介绍,让嘉宾们备感温暖和感动。嘉宾在酒店下榻后,一批“博客记者”分散到各个房间采访,当天就写出人物专访报道。“智客网”得以实时更新消息和图片,让不能到场的教师远程了解盛会实况。
  教师们尝到了博客的好处,“智客网”开设仅两年,全县已有5600多位教师写起了博客,占教师数的三分之一,文章总数超过10万篇。从2005年始,苍南教育局举办优秀教师博客评比,并开出极具诱惑的奖励——享受县级论文同等待遇。长三角教育博客文化论坛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苍南县第二届优秀教师博客评比的颁奖仪式。“博客改变了教师的行走方式,使学习和反思成为一种习惯。”苍南县灵溪一中“一中七剑客”博客主人之一“涤心剑”、浙江省特级教师朱郁华在获奖感言中对博客满怀感激。

  从Blog到Moodle 紧随世界潮流
  “生命彼此感应,火花彼此碰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博士庄秀丽的妙语,已成为教育博客的经典注解,在本届论坛上广为引用。博客除了满足教师表达和互动的需求,还是行动研究最好的电子载体。案例、课例、反思、日志、叙事……教师捕捉到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在博客上留下串串足迹,作为日后继续前行的参照。“书籍让人类站在了大师的肩膀上,博客让教师站在了自己的肩膀上。”这是黎加厚对博客的诠释:大脑是靠不住的,如果教师不把稍纵即逝的想法沉淀下来,在博客上记录、整理、征求意见,思想水平将永远在原地停留。
教师可以用博客发布通知、布置作业、提供资料,学生也可以用博客上交作业、请教问题、制作成长档案袋。博客具有平台、仓库和助手多种功能,目前我们只开发了其中很小一部分。金陵在讲座中提出教育博客面临的四大挑战:“扩大教育规模、提升教育质量、助推均衡发展、支持终身学习”,并下了一个开放式的结论:“我们只会用超过博客更好的工具,而不会把它丢掉。”这不禁令人浮想联翩:到底有什么工具会比博客“更好”呢?
  黎加厚教授从金陵手中接过话筒,下一场讲座《站在新的平台高度》开讲。模糊的题目起初并没有引起太多注意,让人以为这将只不过是对博客文化的又一种高调解读。黎教授列出了高质量课程、学习动机等学生高效学习的11个因素,欲擒故纵地问大家:“在这中间,博客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会场骚动起来,人们窃窃私语。几位大胆的听众与黎教授面对面交换了意见。
“我们要把任何一件工具擅长的方面用到极致。”黎教授在多媒体上放出几幅照片: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风景、国际会议中心的外景、自动扶梯上人山人海的场面。他讲解道,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组织的NECC2006年会于2006年7月5日召开,它受到全美教育界人士高度关注,会场中聚集了8万多人,其中大多数是中小学教师。搜索2006年美国教育博客网站上,出现高频率的一句话是:“Moodle is a hot topic at NECC2006!(Moodle是NECC年会上的热门话题。)”
  Moodle的英语全称是“面向对象的模块化动态学习环境”,是一个全新的教学平台系统,它分为内容管理、学习管理、课程管理三大功能,基于建构主义教学原理,采用与国家新课程类似的模块教学,可以嵌入论坛、测验、资源、投票、问卷、作业、聊天和博客。简单地说,教师们只要在实际教学中操作Moodle,就能及时了解和弥补课堂缺漏。不用再去啃那些枯燥的教育学专著,因为Moodle的每一个命令都渗透着设计者国际化的教学理念。这不禁让人联想到,缺乏色彩感的美术专业学生通过操作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来学习色相、色温、明度、饱和度、对比度、色彩密度等概念。熟悉和掌握专业软件的过程也是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的过程。
  在课堂上使用Moodle的过程中,教师能够随时用合适的标准进行评价,并根据学生整体学习情况临时生成新的课程目标。而且,Moodle是一个开源软件,即源代码完全开放,全世界的教师都可以轻松按照自己的意愿参与程序编写。与Moodle类似的另一款课程管理系统软件是Blackboard,它的缺点是价格昂贵,目前只有少数经费充足的学校购买。而Moodle是免费软件,可以从官方网站
www.moodle.org上自由下载。
  看来,整合了教学理念的软件终于问世了,Moodle必将带来一场新的教学革命。“Use your noodle, learn Moodle.”(用你的头脑,学习Moodle。)Moodled教学在美国已经流行一年多了,而在中国,连教育博客都还没能普及。黎教授说,2006年美国和日本都出台了全面改革教育的行动计划。既然Moodle是世界公认的好软件,则不妨拿来试试。据了解目前国内已有个别中小学在开展Moodle教学实验,黎教授当即请出在场的广东中山教师进修学院信息技术部宋士伟老师介绍经验:中山市已有高级研究培训班的骨干教师开始使用Moodle。
  有不少人建议黎教授为Moodle起一个中国名字,黎教授想到了谐音“魔灯”,它取材于《一千零一夜》故事“阿拉丁神灯”。一旦“魔灯”在手,教师们就成了课堂上的魔法师,尽情利用“魔灯”强大的功能来安排教学活动。
  黎教授根据艾弗雷特.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绘出了新技术采用者数量的S形曲线,分别有革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追随者、晚期追随者和落后者5种人群,“博客”标示在早期采用者附近,“手机”标示在晚期追随者之后,而“魔灯”位于整条曲线的尖端,黎教授称之为“先驱者”。
  不要等待,不要观望,不论什么新技术、新思维,只要它是有利于教学,一定要拿来为我所用。记者遇到的每一位苍南教师都有相同的感受。“当一个人感觉有高飞的冲动时,他将再也不会满足于在地上爬行。”黎教授把海伦.凯勒的这句名言作为大会的结束语,与全体博友共同展望世界教育信息化大势。


资料来源:苍南教育网,
http://www.cnjyw.net/cms/data/html/doc/2007-01/11/36055/index.html
34#
发表于 2011-12-6 20:09:43 | 只看该作者
我和BLOG(博客)的故事
常州市武进区郑陆中心小学
李志伟
BLOG,又称博客,是WebLOG的简称,代表了未来互联网发展趋势的新兴事物,构建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网络,不断发挥主体人的主观能动性、自主独立性和自为创造性,BLOG简单易用,技术门槛很低,在课内外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都有着其充分的应用价值。
2004年9月,我们把握时代的脉搏,以OBLOG程序为技术核心,创建了“郑小教育网志社群” 平台: http://blog.zlxx.net。10月25日,组织了全体教师对于BLOG的注册、书写、管理的培训,教师们对它一见钟情。在规划分类上,博客以学科类别分类,日志分十大类:读书札记、学校管理、教学叙事、课题研究、班队德育、学习交流、闲言碎语、心情故事、教育技术等。在2007年我参与了“武进教育博客”的建设,也参照了这十项日志分类。
2005年初,庄秀丽博士的BLOG发表文章《新年新气象》,黎加厚教授的BLOG “东行记”发表文章《中国教师们的Blog社群
》,两位专家查找了国内做的比较好的一些博客社群,“郑小教育网志社群”名列其中,成为国内最早的校园博客群之一。

BLOG激起了教师们自我发展的新体验。教育叙事牵动了教师多年心底的梦幻和思绪,学校掀起了书写博客的高潮。2005年5月前,学校开展“北塘童韵”教育节活动,推出 “六个一”,其中有“一本书”就是教育网志集萃,书名取为《百年银杏——灵动的叶片》, 区教育局局长朱建康在序中写道:“书名很诗意,内容也很丰富。教师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经历和教育积淀,或在叙事中触摸教学的规律,或在现象中洞悉问题的本质,或在反思品味中探究教改新路……每篇文章都彰显着真实、亲切、智慧与自信,我从中看到了教学研究回归本真的美丽与魅力,加深了对校本教研的认识与理解,并由此引发了对学校管理的联想与思考”。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成尚荣学生在也在序中写到:“郑陆”的可贵:这是一所农村的学校,由于是自觉的,所以教师们的心得是 ‘心’里的感悟,用‘心’去提炼的,是真正的‘心得’;由于是自觉的,所以是用自己的话说自己的故事,真实、具体、鲜活,没有‘做秀’的感觉。
2007年,学校为蒋建春和邱金兰两位老师选编部分优秀日志,作为学校刊物《百舸争流》第22期的专辑, 常州市电教馆馆长华泽峰馆长为我校《百舸争流——郑小博客之星》写了序言:“老师们利用博客诉说着他们对教育智慧的追求,并以Blog为技术平台撰写教育叙事逐渐形成了生活习惯,Blog成了郑小教师头脑风暴的场所。作为一个人,一个教育工作者,一个团队,全部的尊严在于思想,全部的成功在于思想。郑陆中心小学年轻的教师们,读书、实践、思考、探究,努力在思想中创新生活的高度、生命的高度、教育的高度、未来的高度。作为一个专业发展的团队,共同的愿景以及理想的践行、经验的分享,诸多优越性在教育博客中彰显出来。经过他们的精心打造,郑小教育博客现在成了武进教育信息网上一个特色网站,并且业已成了该校的一块“招牌”,学校为教师专业发展所作出的努力由此可见一斑”。

2006
年4月,我和分管电教的张校长参加“学生电子成长记录袋”的推广工作会议,两人一合计,“博客”不就是学生电子成长记录的平台吗?我们借助BLOG网络环境,建设了“学生成长博客”网站(http://sblog.zlxx.net)。在博客平台里,主要由教师博客、学生博客、家长博客以及以班级为单位的班级博客组成。学生日志分类也拓展有:分学科类,语文园地、数学小屋、英语之角、科学探究、书画展厅、电脑作品……;反思类,读书笔记、学习反思、心情故事、对您倾诉……;特长类,书法展厅、小小画家、练琴日记、……。教师日志:班级报道、家长必读、语文辅导、数学辅导、英语辅导、科学知识、书画指导、电脑培训、体育健康……;
博客引导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学会发现,学会感恩,学生在博客中记录下童年生活的和学习中有趣的故事,记录生活中的真、善、美。即便只有三言两语,也是成长的轨迹,一种心灵的共鸣。博客展示学生的成功,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学生的自信来源于周围人对其的信任,学生需要得到同伴们的赏识与鼓励,在人人平等的博客网络氛围中,会因为发表的博文受到关注而欣喜不已,会因为博友的鼓励在这个网络大舞台而积极向上、尽显风采。在不断的锻炼中,孩子们收获了成功,也增强了自信。学生博客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互动平台,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郑小博客群在经历了“教师博客-学生博客-家长博客-班级博客—专题博客—教研博客—博客课题”几个阶段的发展。随着运用的深入,我们不断赋予博客新的内涵,不断创新博客运用的模式。2006年8月,我执笔撰写了《专题BLOG网站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方案,申报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被正式立项。我们构建了课题管理BLOG网站:http://www.zlxx.net/ktblog。2010年课题结题,被评为常州市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为什么选用BLOG程序来制作课题管理网站?要想使课题研究工作实现预期目标,就必须提升课题管理和指导的质量,实现过程管理的优化。以往的课题管理网站,缺少交流与个性发展,应用专题BLOG网站管理课题能及时反映出研究过程的记录,从而确切地反映出各课题组成员各阶段工作、思想的动态表现,真正展示课题研究的真实的各阶段的研究轨迹,为进一步课题研究的方向起借鉴作用。通常我们用纸笔来做笔记,而记录和交流正是博客的优势,博客简单易用, BLOG所具有的交流和记录等主要特征为课题研究过程提供了绝佳的工具平台,能有效利用网络资源,规范课题研究,促进教育科研的深入发展。
2006年11月28日《武进日报》第5版专版报道我校教育博客,题为《走进全区首家<教育博客>》,2006年12月至今,武进教育网、《武进日报》、《常州晚报》多次连续报道了我校博客的发展状况:《郑陆中心小学让每位学生“博客”》、《郑陆中心小学让家长学会博客》、《郑陆中心小学班班都“博客”》、《博客之星
我最闪亮》等等。2007年《郑小学生成长记录博客》荣获全国主题网站评比一等奖。2008年专题电视片《博客:郑小师生的网上家园》荣获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电视节目评比“铜奖”。《构建社区博客平台,共促孩子健康成长》在区首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评比中获一等奖。

我的博客我做主,学校博客群如何发展,“一路走来,精彩还在后头!”我也一直在思考,期待吧!
35#
发表于 2011-12-9 08:05:00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年轻的乡村教师
姜广平
我们吵吵嚷嚷故作深沉故作潇洒地挥手告别镶着闪光金字的师院大门,然后便咬咬牙挺起胸脯或者暗弹几滴青春的眼泪来到乡村中学,以应验《圣经》中那有名的“人啊,你始自泥土,终将归于泥土”的名言。
  于是挥手之际,我们不再是傲视万物的天之骄子,在进入乡村中学那一方没有大门、长满青草的土地时,我们便成了朝气蓬勃难免暮气沉沉、热情似火却总自叹飘零、硬挺坚强而又文弱稚嫩的年轻的乡村教师
  从此我们打破乡间的宁静,在乡民们欣羡的眼光里觅到学院青春的惯性,在父老的絮语中播下一个又一个农家子弟的希望。我们仍然风风火火,快节奏地备课,快节奏地上课,我们从不听老校长要我们稳重的劝告,我们仍然下围棋下象棋、开展篮球比赛足球比赛排球比赛和乒乓球比赛,我们挖空心思总要写几篇歪诗然后宣告中学生文学社团成立——打头的当然是我们,我们仍然弹吉它、拉小提琴、开篝火晚会……
  是我们使乡村中学变得吵嚷年轻热烈。
  但我们不久以后便发现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宁静,我们已经从玩深沉学会深沉。我们不再“砍”了,老校长的沉默磨钝了了我们在沙龙里谈锋的锐利。我们也不再开展这个比赛,创办那个社团,政教处冰冷的条例使我们青春的火焰渐渐缩小。我们无可奈何地收藏起那把暗哑的老吉它,头发花白的教导主任总让我们记起一个冬天的故事。
  我们遇到了更多的困惑,有了困惑便意味着我们不再年轻不再青春不再热情。
  我们这时需要恋爱,倒霉的也正是我们这时却需要恋爱。
  我们已不再可能把浪漫放进信封寄给我们心中的公主,我们只能在乡办厂的姐妹们中寻一个过日子的老婆,找到一个大集体的是走运,能扯上小学里的那几个师范女生便是天字第一的白马王子。我们再不能在周末到女大学生宿舍拘谨地坐下大方地谈吐,也再不能像以前约一个女生到咖啡店里品尝那一份苦涩。
  我们,现在只是我们,年轻的乡村教师。我们开始走向田间,在田塍上让早晨的露珠在我们的足下一个个破裂,看见每天有太阳升起,然后在傍晚我们一人出行,负手散步低头不语,知道西边红霞满天知道这时夕阳衔山。
  晚上便时常把自己关在单身宿舍里享受那份黑暗中的宁静,同时侧耳静听,希望有一阵异样的足音停在我们的门前,然后有一阵动情的叩门声。
  我们已不会暗弹青春之泪,我们也再不会抱怨命运的差错。
  我们每天默默地把青春的浪漫化作热情与责任感,播种给曾如自己一般的渴求的心田。
  我们不分冬夏,无论寒暑,在宁静中送一批农家子弟,又迎来一批更为稚嫩的男孩女孩。
我们在送走迎来中也送走自己的青春。
  我们一天比一天老,我们有一天头发终于斑白。
  明,我们,零趸发卖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很难拿到五一奖章很难捧出科研成果很难成为特级教师很难壮阔地谱写人生,很容易动情很容易衰老,永远宁静地守着一方土地占着三尺讲台,不恨不悔不怨让粉笔灰渐渐染白头发的年轻的乡村教师们。
  啊,我们,年轻的乡村教师们。




(发表于1991年《中国校园文学》)
36#
发表于 2012-1-4 09:33:19 | 只看该作者
课题研究半年路——浙江省农村青年教师课题实施的心路
作者:毛娟红 来源:鄞州区望春小学
从课题立项至今的半年多时间,我经历了苦涩迷茫的煎熬,体会了茅塞顿开的喜悦。
一、金秋十月,美好的初愿
如果说申请省农青课题是自己内在的意愿,不如说更多的是来自区教科室的鞭策力量。这次课题申报的时间短、任务紧,又逢开学初,我所负责的学籍工作很繁琐,原本是想放弃的。区教科室的一个电话把我“逼上梁山”。也好!申请一项课题,一来可迫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效、更有意思,二来可聊以安慰病重的父亲。
所以,思考了几天,将课题研究内容定位为“提高小学生有效默读能力”。初想这课题的研究是多么的有意义,因为随着现代社会信息量的日益增长,生活节奏的日趋加快,人们必然会越来越强化阅读的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一个人的默读能力高低决定着这个人日后吸收信息量的大小,决定着这个人终身学习的能力。于是我通过查阅资料,将课题研究内容划分为“习惯、能力、速度”三方面,并进行具体阐述。随后,经过与区教科室老师的四五次交流,回来改了四五稿,最后被限期上交。
几天后,学校老师先打电话来告诉我,我的课题居然在省里立项了,真是天大喜讯!在我满心欢喜的瞬间后,觉得自己的压力好大,同时也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研究,认认真真实施这项课题。
10月19日,来自全省的整整100位农青课题的主要承担教师在杭州的山水宾馆济济一堂。省教科院、浙江教育资源站的领导和专家向我们作了介绍,为我们指点了研究的途径和方法,特别令人欣慰的是,还专门派了导师为我们出谋划策。于是,满怀着喜悦和憧憬,走进了课题。
二、渐入深秋,实施前的困惑
回到学校后的第五天,区教科室舒老师特地来到我们学校,对我们如何开题进行指导,他的思考使我们打开了视角,拓宽了研究的内容。他为我们提出了课题研究的更多内容设计,例如默读客体材料的选择(默读文本的体裁对默读速度的研究,默读文本的长短对默读速度的研究);默读能力的训练(定时间和不定时的训练对学生默读速度提升的研究,有意识和无意识训练对学生默读能力提高的研究,强刺激和弱刺激训练对学生默读实效提高的研究),这些内容的研究都有助于我们对课题理论的深入,准确地找到研究的方向。在他的帮助下,我们完成了课题的开题报告初稿。
把课题开题报告传给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叶林博士后,叶老师在百忙之中逐字逐段将我的课题做了大量修改,他还教给我从未接触过的术语——技术路线、研究创新点。在那一份密密麻麻的修改稿中注满了叶老师的建议,特别是当我看到叶老师在子夜一点钟还在修改时,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种敬业的精神更鞭策我好好实践的决心。
随着思考的深入,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就要实施了,作为课题研究,我想用默读的有效读速加快来说明我的课题实施是有效的,我得留下实施前的数据,这样才能说明我课题实施后的效果。于是,我找来了默读材料,并召开了课题组会议,设计了预定的方案:(1)计算速度,即计算单位文本客体的时间和计算单位时间的阅读字数,用G表示为阅读字数,M为阅读时间(秒);(2)测算默读的理解力,根据文章设计10道理解性测验题,题目类型为是非题,每题10分,批改后计算出得分率,用L表示,L≤1;(3)计算有效率,计算公式为S=G/M×L。技术上采用平行班级横向对比法和学生个体纵向对比法来检验学生的默读实效。
但是这样行吗?在困惑中,我们还是开始实施了。
三、隆冬腊月,实施初的陷阱
课题开始实施了,从三方面入手:其一,午间阅读时间开展“持续默读”,师生同读一本书,还和其他班级开展“图书漂流”的活动,活动持续开展一个多月,效果很好,我写了几篇关于“持续默读”的感想挂在浙江资源网农村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上;其二,开展各类竞赛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例如“读书手抄报”、“读书积极分子”、“ 计时默读赛”、“默读指导课”等活动;三是进行测试,选了一个阅读材料,对四个平行班级和高低段各两个班级进行测试。
当6个班级的默读检测成绩拿出来时,我觉得自己好失败,几乎所有班级的有效默读的平均速度都高于我的“实验班” (我的502班的有效默读速度是361.6字/分,503班633字/分,602班457字/分,连404班也有369.9字/分),这可真是让人头痛!也就是说,从目前的六年级推断,我班如果不进行这项课题的研究,到了六年级,学生也会自然接近这个水平,但是其它三个班级的平均分值都比我们班高,甚至比我们低一级的四年级的平均分值也比我们班高,这作何解释?
想九月份时,满怀憧憬,以为自己做了一件对学生百益而无一害的事情,培养学生默读能力,让学生一生受益。现在看来是徒劳?
进入了隆冬腊月,测试的失败,而父亲病情恶化,撒手归天。我已无心思和精力去思考、去探索……
四、春回大地,专家及时点拨
这学期开学以后,在安定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后,自己也稍安心下来,思考着这个问题。光从成绩上看,我们班确实比其他三个平行班要来得低,我想主要原因是她们重复了我第一次在班级里的测试。记得我在课题实施之前进行了两次小测试:第一次测试为无意测试,即在没有提醒计时的情况下,让学生默读,结果默读速度偏慢,而第二次告知学生要计时的情况下,学生速度是快了许多,可是对文本却缺失了理解,有60%左右的学生存在只读不思的习惯,1000个字在一分钟内看完的虽然居多,但问他其中的内容,80%的孩子表示自己在求快的时候,没有沉心于内容(注:详看我的工作室三篇连续日记《失败后的探索》)。
显然,这次平行班级成绩能这么好,是“无拘束”的结果,而自己班级因为被“教训”过而紧张,反而过度“认真”,结果又因全是“是非题”式的测试,“马虎式”的默读也能应付。
为此,我把从图书管理借来的书又拿出来翻阅,书中的话也许最能解释我的心中困惑。天津师范大学闫国利教授在《阅读发展心理学》第七章第三小节关于《快速阅读与训练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提到:“一般而言,阅读速度同阅读理解率是一种权衡关系,也就是说,在一定范围内,如果要提高阅读速度,阅读理解率必然要降低;如果提高阅读理解率,阅读速度就会慢下来。大幅度提高阅读速度,也就是增加单位时间内阅读汉字的数量,这是不现实的。因为根据有关研究结果可知,人的阅读知觉广度是有限的,所以阅读速度的增加肯定会导致读者在阅读中漏看了一些字词,进而使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闫教授也对我国一些快速阅读中,理解率高这一现象做了解释。教授认为问题出在对阅读理解标准的把握上。我们的计算公式是“有效默读速度=阅读速度×理解率”。默读测试时,考查学生阅读理解的题目在测试中起关键作用,就类型而言,有的问题是直接可以在文章中找到答案的,有的需要读者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推理的,有的问题是针对文章中的细节而问的,有的是针对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问的,有的问题凭借读者已有的经验,就是不阅读也能解决。不同实验所得的阅读理解率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与在不同的快速阅读实验中阅读理解题目的难易、类型等的不同可能有着直接的关系。
也就是说,考察学生有效默读能力的题目是这次测试的关键。但是,默读测试的题目该怎么出呢?出得简单可以“蒙”,出得太难则“全军覆没”。那默读测试的标准时该是什么呢?我又犯迷糊了。
就在这关键时刻,我们迎来了曙光。4月9日下午,省教科院方展画院长和朱永祥副院长亲临我区开展2010年的省级课题开题论证。在开题论证会上,朱副院长一针见血指出,以往关于默读的研究都关注阅读心理学,包括跟默读相关的“速读”研究,也只是停留在速度的追求上。朱院长认为,默读虽然与速度相关,但更应该关注默读的理解,不是关注读了多少的问题,而是关注读了以后留下些什么的问题。
一语惊醒梦中人,这不是自己一开始所追求的吗?原来我在课题实施后,为了求得有效数据,结果走进了“胡同里”——在读速上辗转。课题组成员回到学校后,重新定位,就默读的三个目标——速度、能力和习惯,重点落实到“能力”上,而不再平分秋色。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的特点,把习惯的培养放在中低段,把速度的训练作为次要内容,由此我们重新把有效默读定位为“保持一定速度,求得有效理解,沉淀适度积累,指导有效运用”。
那么如何来检测自己的课题实施是否有效,我们想到了每次的期中、期末考试。试卷中都有一定的课外阅读题目,分项统计成绩(例如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考查理解能力,同类文章比较异同——考查评价能力等等),这些成绩正好能说明课题实施后,学生的有效默读能力是否提高。
五、红色五月,激情的操练
就这样,渐渐地,在头脑里思路明确了——我是一个教书的,并不是研究心理学的专家,我所能做的就是探索在教学中怎样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的有效默读能力。
下阶段,我想在“习惯、速度”的基础上(开题报告有介绍),着重抓默读的能力训练,三条路线同时进行:
(一)课内“得法”
首先在语文课堂上渗透默读训练,将默读的各种方法灵活运用;其次在每周一节阅读指导课专门进行默读方法的指导与训练。
就一般方法上说,我们主要训练意群法。运用意群注视法提高学生缩句能力,提炼重要信息的能力,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概括能力很差,我们教师讨论后,认为主要问题出在这套教材上。浙教版教材对学生的概括能力需求要比现在人教版的强,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教版教材没有系统的教给孩子概括的方法。所以在阅读课、语文课上要落实,要训练。

就读书的方法训练,可以分为读前引导、读时指导(品读、比较读、批注读、浏览读等各种读书方法)及读后反馈交流。

我们还需要邀请语文教学名师,课题组老师展开讨论,细分有效默读的能力——也就是说,有效默读能力到底达到什么要求。高段小学生默读的实质要求包括理解、识记、评价和速度。那么,理解应该达到什么程度,识记按照学生年龄特点该是什么标准,评价又能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我们该对课题作出操作性的概念界定。
以上这些思考,需要课题组老师不断提炼,有效落实,只恨自己学术不高,书到用时方方恨少,下阶段我们要边学习、边探索。
(二)持续默读
上学期我和学生同读一本书,效果很好,但是持续最大的困难就在于坚持,排除各种干扰。
首先,老师要有毅力。不是说老师不愿意读书,而是老师有更多的事情要做,比如作业批改,比如纪律管理,这就导致了榜样的中止。
其次,要有书可以读。持续默读开展的起先一段时间里,师生同读一本书的效果比较好。如何能借到这么多同样的书呢?因此,就要继续开展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图书漂流”(说明:我们学校的“图书漂流”有别于其他学校,为了便于教师引导,我们让四到六年级每个班都买一本同样的书,那么全校就有12种同样的书,一个孩子买一本书,他就可以读到12本书)。
其三,要形成“静静默读”的氛围。为此我运用情景创设法——带孩子在操场中默读,看孩子们是否能在嘈杂环境中静静读书;利用名人效应学习名人读书的精神等方法,培养孩子们的专注性。
最后,便是有时间读。自从学校的食堂分两批就餐以后,我们被分在第二批吃饭,孩子们的午读时间放在了吃饭之前,现在,我向教导处提出请求,把所有的午读时间归还给学生,并且自己和他们共同默读。
(三)课外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学会朗读需要200小时,学会默读需要2000小时。可见有效的默读能力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必须经过的大量的训练。所以课外要加强阅读实践。
1.记录读书经历。为了检查孩子们的读书情况,我请家长帮忙记录孩子的阅读时间,阅读书目和页数。一学期结束后统计评比了“读书积极分子”。
2.积累好词佳句。读了一本书能留下些什么,这是我们要关注的问题。所以这学期,我让孩子积累好词佳句,把自己认为最好的词句摘录下来。为了能使学生有效积累,我在批阅读书记录本时,写上批语,如:“谢谢你,让我分享了你的读书收获。”打上五角星,表示这个词语摘得很好,很有水平。
3.概括所读内容。学生读完一本书后,我们让学生把文章内容加以概括,写一写故事的主要内容。有时,还让学生写写读后感,将读书的感受写下来。
4.评比“读书达人”。为了激发学生读书乐趣,班级后墙上设立“读书擂台赛”,看谁读的书最多,字数累计最多,最后评比“读书达人”。
5.拓展阅读途径。上学期,我让家长带领孩子们去图书馆借书,但是,我们班级的孩子大多数是外来务工子女的孩子,家长平时忙于生计,根本没有时间带孩子去图书馆。这学期,我联系了鄞州图书馆“流动书库”,让他们定期到我校来,这样孩子们可以精心挑选自己喜欢看的书了。
这些经历也许在常人看来是那么无聊,但是真真实实地反映了自己的研究经历,我本凡人,我所做的,就是为孩子们服务,做一名有意义的“教书匠”。

37#
发表于 2012-1-4 10:28:11 | 只看该作者
小专题研究
——“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而可行的方式

银川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王玮光

  [摘要]“小专题研究”是介于一般性课题研究和教师教学反思之间的一种“校本教研”的形式。因其“小”和“专”而更易于被广大中小学教师所接受。“小专题研究”的行动原则是“理论上不求深解,行动上不一蹴而就”。它更侧重于操作与实践,更看重行为效果。它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质的研究、实证研究、许多研究以及叙事研究等——更易于为广大教师所掌握。在研究成果上亦可大可小,既关注于一节课、一个阶段的成果总结,也放眼于每一位研究者长期的专业发展和素养提升,因而,理应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时应重视采纳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小专题研究  重要  可行
                                                                                
*王玮光,宁夏银川市 银川市教育科学研究所,750001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纵深推进,“校本教研”制度也在广大中小学得以普遍确立。学校、教师在落实“校本教研”制度的探索实践中,涌现出一些好的途径和方法,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和积极影响,但新目前来看,广大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很难寻求到最奏效的方法,依然不能有效解决如何将理念转化为行为、策略的问题。
从目前看,落实“校本教研”的制度,最流行的途径有两种:一是依托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来提升教师素质,解决实际问题。这种途径虽好,,但目标过大,所确立的研究问题(课题)的内涵往往较深,外延也较宽广;教师在理论层面上的学习与思辩往往难以达到较高的层面,而“急功近利”的动机又往往让他们为自我的理念学习和问题解决产生更大的茫然。对于如何操作实践,也一时难以找到可以切实操作、并且收到明显实效的策略和途径,这反过来又让广大教师对教育科研产生了畏难情绪。同时,课题研究也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参加的(“人人有课题”实际上只是一句口号)。这也决定了不能从体制上真正落实“校本教研”。这是一。二是目前较为流行的撰写“教学反思案例”和“教后记”的形式。它更多地关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与理性反思。在日常教学中,也呈现出不少具有生动真实的“个案”。与教学论文相比,它更具实践性,真实性,实效性,但“教学反思案例”往往给人以“浪花”之感,稍纵即逝。呈现的面虽广,但可提炼的“养分”较少,内涵尚浅,对教师的理性归纳及专业素养的提升缺乏应有的力度和效度。因此,也似乎不能把这种方式作为“校本教研”的单一方式。
“小专题研究”正是介于两种方式之中的中庸的,也是适度可行的方式。下面就个人对小专题研究的理解和行动策略谈几点思考,以供教育界同仁参考。
一、 对“小专题研究”的理论定位
“小专题研究”的行动原则是:理论上不求深解,行动上不一蹴
而就。
对于“小专题研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认识:
因其“小”——比较容易操纵驾驭,让教师多从局部、具体、微观、实践中来考虑,容易见效果。
因其“专”——它绝不等同于一般的泛化的问题。专在哪里?专在实践,专在操作。它应该是问题,但在问题的“度”上有明确的阈限:它不是大问题,大了则不专;但也不是说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上升为“专题”。它不强调过多地沉陷在对理论的探讨与思辩上,广大教师往往可以就某些很好理解的理念入手来设题立项,而这些问题在操作上又往往不是一蹴而就便能把握或解决的问题,因为简单不等于容易。如:建立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对于“自主学习”,广大教师耳熟能详,无须再细究文献,但在课堂上真正能落实好“自主学习”,则不是一节课、两节课,甚至一个月、一学期的课堂教学就敢言能达到理想效果的。它需要广大教师建立一定的理念认识,但更看重如何去操作实践,去呈现,走出由不理想到理想,不成功到成功,由失败多到成功多,由失望到吻合的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又往往伴之以成败得失的反复与曲折,效果的呈现是曲线状的,不是柱型上升状的。又如:设立“如何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效果”这个小专题,也不是一节课能奏效的,它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有始而无终的过程。个中更多的是关注于积累——体验的积累,有效性逐步提高的积累,认识与方法的积累;既有成功的积累,喜悦的积累,也有失败和遗憾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在积累中使得教师的自信心逐步增强。正是在这样的积累中,潜移默化地提升着“小专题研究者”由设计到实施效果的“心中有数”。在积累中,又总是伴之以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成功、不完善中就一定会让你产生问题。解决了老问题,又产生了问题。或许在确立这个专题时,你是没有问题的(零度问题),或者说,实施之前的任何问题都是假设的,纸上谈兵的。而只有在“做”中才会真正地面临问题。因此,积累的过程也是不断地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综上所述,小专题研究有两个特征:一个是基于问题的研究,另一个是基于积累(经验和素养)的研究。而二者的共同特征是基于理念,更多地是认定理念后的求证与实践。
二、“小专题研究”的专题确立:
基于上一个问题的思辩,“小专题研究”的专题确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从教学问题中选择专题。这里所说的问题多是指操作层面上效果不好、成功率不高的现象和状况,有些是有意要强调的问题,不一定是自己的问题——也可以是别人、别的学校、别的地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确立它可以让自己引以为戒。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强化知识与技能”,“小学低年级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应把握好‘度’”,“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等。
2、从经验积累、提高效果入手。不一定非要建立起清楚的问题意识,亦可只为了改善、优化、积累,让问题伴随着实践而产生和解决。如,“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专题的“文眼”是效果。在实践中就会在意,甚至刻意于“效果”,“效果”不好就是问题;问题解决了就是效果。于实践中积累,于实践中反馈矫正。实践到一定阶段,便可以总结——一学期也行,一学年也行。总结完了还可以延伸,从低级到高级。时日长了,我们便可以把它上升到“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这个大课题的高度来立项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讲,当经验积累与理论结合时,便可以一步迈进科研的门槛了。
3、多从微观处着眼,从具体实践中入手。小专题是从“无形”中呈现为“有形”的。言之“无形”,是因为它融汇于你的教学工作中;呈现出来后,还应“放鱼归水”,在“水”(教学工作)中培植它,养育它。所以小专题研究更多地是在工作之“水”、课堂之“水”中去实施。是一种有意味、动心思、常琢磨的“常规”工作。因此,始终关注怎么干的问题,是小专题研究的认识论原则与方法论原则。
4、“跳一跳摘果子”。小专题研究不能等同于一些琐碎的工作化的问题,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列为专题。常见到的所谓的“课题研究”,就是把课题研究混同于一般的教学工作或活动。纯工作状态的问题是不能成为研究专题的,如“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就无须动太大的心思,只须注意即可。又如“课改实验课还要不要课堂纪律”,这是个思辩性问题,也无须去于实践中验证。总之,在可操作的层面上还要考虑到有一定的研究含量,需要动心思去设计,在实施中求证。且在求证中也不是一次两次就能“拿下”。上面的例子如“自主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等问题,便符合这个标准。小专题虽然不是规范课题,但个中应富有一定的科研因子,具有不难掌握的理念但又是必须建立的理念,是更多地关注于具体操作与实践的“教科研”。
三、“小专题研究“的实施策略
1、 更多地是设计操作,在操作中研究。“设计→实施→反思”
是“小专题研究”的基本模式。
2、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和活动中进行,具有随机性和灵活性。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研究,并不意味着天天、时时都在搞研究。便于实施则实施,不便于实施则可不注入。如“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这个专题,因为我们的教学工作不可能做到天天都与现代教育技术发生联系,那就仅作用于该运用时的设计、实施与验证即可。在某一节课上我没有安排“自主学习”,或自主学习的因子不明显,我们也不必硬去求证。总之,日常不是日日,时常也不是时时,但“常”则不能失却;不能把“常常”变成了“偶尔”。如是,便失却了它“实践”的意义内涵。
3、 应重视研究中的关注、期待、反馈、验证和完善,以研究
的心态去实践,在实践中研究。我们在实践前去注入了,设计了,就会十分在意实践中的效果——是吻合,是失望,还是意外?就须高度关注。在实施中伴之以期待,有期待之热望,才会十分在乎“期待”的实现与否,才有可能形成真正的反思。及时的反馈又可以让我们及时纠正、修改,这就是在培养我们的教育机智与艺术。实施后的反馈有助于我们取得真实的效果,这又是在做理性的验证。验证的目的在于纠正和提高,是我们进行某一次活动的终极目的,也是归宿。以这样的心态去进行某一项“有意味的实践”,便是小专题研究。
4、 “小专题研究”应采用的特殊方法
小专题研究应该属于教科研“家族”,但不是这个家庭的“成人”。
因此,它所采用的方法一般不等同于课题研究所关注的方法。常规的教育科研方法或许对小专题有启发,但还应从以下方法中多考虑采用:
1) 质的研究:“是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环境
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的方法---来从事的一种活动。”它的研究环境是自然的,结论与理论的形成是归纳法,研究关系是互动的,在手段上使用语言、图象、描述分析,抽样样本较小,强调研究者的个人反省。
2) 实证研究:其特点是“反复寻找”。在实践中寻求问题
的解决,效果的提高。并通过实践来验证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和丰富性。对于广大教师而言,实证研究是将经验理念转化为行为、策略,继而提升为个人专业素养的有力途径。
3) 叙事研究:综合多种定义,可以概括为:(1)以实践为
驱动,以学校为本,以人为出发点,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研究;(2)强调民主平等,研究者与参与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合作关系,平等对话;(3)强调经验的意义,要求贴近生活,贴近实践,密切联系自己的实际知识,较准确地把握经验的内容、意义和价值;(4)以“故事”为研究载体,以叙事为主要途径;(5)把研究过程看作是经验反思与创造发展的过程;(6)所叙述的内容是已经过去的教育事件,故事中的人物与讲述者都是一个人;(7)故事有一定的情节,且有意义,相对完整;(8)以“质”的研究为方法论。
4) 行动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是通过实践
者自身的实践,将“学、思、做”三者有机结合的一种研究方式。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行动研究具有以下4点好处:一是强调合作,克服教师自身理论不足的局限;二是以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对改进教育教学有较强的针对性;三是使教师成为研究者,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四是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5、 关注效果.“小专题研究”的一切操作与实践,最终都十分
在乎研究的效果。因为我们目的就是追求效果。效果是试金石。只追求做法,不看重效果的研究是低效的,形式化的。当然,验证效果还要有一定的“慧眼”,最担心的是看不出真正意义的效果来。效果的意义看不到,好的效果未能认识且深切体验,不好的效果自己不能看到,甚至还自以为不错,这样的验证就十分成问题了。为避免个人反思效果的局限,研究者应多邀请同行、资深教师,甚至专业教研人员来会诊,用“旁观者”的冷眼来为自己“淬火”。另外,一个教师的“眼高”,尚须素日里不断通过学习理论来达到。有了“眼高”,就会目标更远,追求更高,不满足的成分会多,否定之否定的成分会愈重,在不断地不满足中逐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四、“小专题研究”的成果界定
“小专题研究”的成果也具有“小”的特征。它很灵活——它可
以以一节课来呈现,也可以是一组课(数节课)的积累。一节课可以是成果的“平台”,而数节课又可以构成的“串”或“线”,从中看出“递进”的过程。在实施中,实施者的每次尝试,都能体味到研究效果的不断优化,不断完善,在专注于不断反思中逐步提高,在实证中逐步走向成功的彼岸。因此,成果更多地体现在研究者自身的“内化”与“外显”上。
“小专题研究”成果的“物质化”,亦同样具有小而活的特点。它可成为每节课课后的“反思案例”,也可以是简短的“教后记”;可以成为一篇“心得体会”,也可以成为一学期下来的“专题总结”。如果有提练之迫切必要,教师还可以就自己的专题研究而构成一篇论文。
我们面对小专题研究的成果还应放开眼界,以教师为本,更多地看到他专业素养的提高,而不应仅仅看到某一阶段是否做出了总结,写出了论文。或许其“专”并不突出,但“专”与“小”在他的全面发展、提高中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则是无可估量的。犹如一盆水放入江河之中,它的“养分”则永远不会消失。甚至可以说,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的发展与提升,是“小专题研究”、也是一应教育科研成果的重要体现,是最有价值的“校本”财富。
针对“小专题研究”,无论是作为学校,还是上级部门,都不能因
其小而看轻了——把所有的小事做好,学校的发展才有最大的可能——它应该是广大教师专业成长中不可或缺、滴水石穿的一条提升之路。尤其是学校,要长期坚持这样走下去,不断地让教师大胆实施,勤于总结反思。从而逐步形成教师“终生学习”的一种意识、习惯,乃至于品质。这也是教师逐步成为“学习型公民”、学校营建“学习型组织”的一种切实有效的得力途径。从这个意义来讲,“小专题研究”的确是值得开展的一项活动。
38#
发表于 2012-1-4 22:36:00 | 只看该作者
39#
发表于 2012-3-26 05:25:5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开展湖北省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评选活动的通知  






各市(州)、江汉油田教育集团教研室(教科院)及省直各小学: 为引导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全面总结课程改革中的成绩,深入反思课程改革实践中的问题,进一步研究新课标,实施新课程,提升课堂教学实践能力,经研究,决定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评对象
全省小学及教研部门从事语文教学教研工作及教学管理工作的人员均可撰文参评。
二、撰文主题
1.学习、践行新课程标准的心得、经验;
2.十年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度反思及实践进展;
3.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法与策略;
4.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方法、策略指导的研究;
5.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研究;
6.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研究;
7.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8.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构成及其培养序列研究;
9.有效的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教学基本模式研究;
10.推进儿童课外阅读的研究与实践。
三、写作要求
1.论文要体现新课程理念,有新意;
2.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多的是对教学实践的总结与提炼,尽量少谈空泛的理论;
3.论文写作要求大处着眼,小处入手,选取自己深有体会的某一个方面展开,尽量谈深谈透;
4.字数不少于3000字。
5.严禁剽窃、抄袭,一经查实,将予以通报。
四、评选办法及程序
1.本次教学论文评比,由市(州)教研部门组织初评,再统一报湖北省教学研究室评审,优秀论文将选送参加全国第九届学术论文评选。

五、指标分配
武汉市30篇,黄冈市、宜昌市、恩施州、襄阳市、孝感市、十堰市、荆州市、咸宁市25篇;荆门市、黄石市、随州市20篇;天门市、仙桃市、潜江市、鄂州市10篇;东风、油田及省直各小学5篇。
各地初评后推荐复评的教学论文,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及主管语文教学工作的管理人员的论文不得少于30%。
六、其他事宜
1.各市(州)按照分配的名额送报参评论文。希望各地接此通知后认真组织教师学习、研究、思考、撰写,引导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研究新课标,扎实推进语文课程改革。
2. 各市(州)于6月20日前将整理好的“市(州)教学论文参评目录”及所有教学论文的电子文稿按顺序编辑为一份文件,发至邮箱hbwhlzf@163.com。不接受个人送报。

                                                                       二○一二年三月二十日
4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01:33:28 | 只看该作者
三种视觉看童书






赵永攀   




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使我养成了与学生一起看童书的习惯。只要是要求学生必看的书籍,我一直坚持做到与学生一起阅读。这样做有利于给学生树立榜样,也有利于和学生交流,对学生进行正确地读书引导。然而,这些写给孩子看的童书,作为成年人,作为教师又该如何阅读呢?我以为有三种视觉是不可或缺的。
第一,站在孩子的视觉。同一本书,成年人和孩子的阅读视觉肯定是有差异的。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孩子或牵引着他们向前。教师阅读童书不是单纯的自我理解和赏析,而是为了指导学生的阅读而读。因此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时时处处替学生着想,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思路。
比如大家所熟知的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孩子的阅读思维可能会出乎老师的意料。曾经就有学生问我:文中说小女孩没有卖掉一根火柴,她爸爸一定会打她的,那小女孩的妈妈呢?她也不疼爱自己的女儿吗?站在成年人的视觉,我们是不会关注到这个问题的。因为,这原本就是一篇童话,它并不是现实存在的。我们所关注的只是小女孩悲惨的生活。但孩子却不一样,因为他们本身是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的,所以更关心一个家庭的完整性,特别是母爱。所以,这个时候,教师就必须站在孩子的视觉,用成年人查阅分析资料的能力来解决这个问题。查找原文,文中这样写到:“小女孩好想回家,可是没卖掉一根火柴,她那什么钱去给妈妈买药呢?”原来小女孩的妈妈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即使疼爱自己的女儿,也无能为力。站在孩子的视觉阅读童书,才能更好地带领孩子走进书的世界。
第二,站在教师的视觉。调动学生阅读童书的积极性的前提是教师必须参与阅读。一本童书,孩子可能只关注精彩的故事情节,而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仅仅和孩子一样,就失去了看童书的意义。教师的作用是育人,如果能从一本童书中转变育人观念,扭转育人模式,我想就达到了教师阅读童书的真正目的了。
《窗边的小豆豆》是一本在中国极为畅销的日本童书。学生之所以喜爱它,是因为巴学园里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与众不同的学习方式。这本书,我先后看过四遍,每看一遍,都会不同的启发。读第一遍,我的收获是巴学园关注每一个孩子,注重每一个的孩子的全面发展;读第二遍,我将小林校长的办学理念和霍华德的“多元智能理论”联系起来加以分析;读第三篇,则是从一个校长的角度进行阅读,并写出了《校长——一所学校的灵魂》的读书体会;读第四遍,是从理想的民办学校入手,巴学园其实就是一所民办学校,它办学的成功是不是值得我们现在的民办教育工作者学习呢?有人说,常读常新,经典如此,一本好的童书也是如此。站在教师的角度阅读童书,它会带给你对教育的全新思考和全面认识。
第三,站在育人的视觉。任何书籍都有育人的功能。童书也不例外。但是对于孩子的阅读我们也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因为阅历的浅薄或理解的不到位,对于一些童书也会产生一些不正确的解读,这样势必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巴金说过:“文学作品能产生潜移默化、塑造灵魂的效果,当然也会做出腐蚀心灵的坏事。”因此,教师的正确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有一段时间,班上的孩子迷上了法国作家让·克劳德·穆莱瓦的《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我暗自窃喜,因为这是一部获得过国际大奖的小说。但是,后来与孩子的交流中,我却感到一丝忧虑。因为孩子们认为书中的主人公罗伯特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老师。真的是这样吗?我向学生借来小说反复地阅读了几遍。在细细品味中,我发现了一些端倪,文中很多的细节描写是不真实的。比如罗伯特不知道7乘以9等多少,胖女人爬上吊灯,狗吃掉照相机、抹布等。于是,我明白了作者的真实意图,原来所有的一切报复行动都是虚假的,不真实的。罗伯特所有的报复行动都是纸上谈兵。接下来,我通过班级读书会对学生进行了引导,让学生明白了罗伯特其实是一个尽职尽责、宽容大度、慈祥和蔼的好老师。这样的老师是永远也不会报复学生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8:08 , Processed in 0.08700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