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管季超07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季超研读过的部分作文教学书刊(图文)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0-8-29 15:51:02 | 只看该作者
32#
发表于 2010-8-29 15:53:49 | 只看该作者
33#
发表于 2010-8-29 15:57:42 | 只看该作者
34#
发表于 2010-8-29 15:58:32 | 只看该作者
35#
发表于 2010-8-29 23:00:01 | 只看该作者
语文教育期刊通讯一览表
   《小学语文教师》 上海永福路123号(200031) 021-64377165 xxywjs@souhu.com
   《小学教学设计》山西太原市解放路东头道巷17号 030009 0351-3047062 sxjbkzbs@public.by.sx.cn
   《小学语文教学》山西太原市解放路东头道巷17号030009 0351-3047074 xxyw@chinajournal.net.cn
   《语文教学之友》 廊坊师范学院(065000) 0316-2119930
   《语文月刊》 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510631) 020-85213337  
   《教师博览》 南昌市洪都北大道96号(330046) 0791-8518974 jsblbjb@sohu.com
   《教学月刊》 浙江省杭州市文三路140号(310012) 0571-88213041 xiaoxueban@jxyk.com
   《北京教育》 北京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l00088) 010-82090834 bjjybjb@public.bta.net.cn
   《语文建设》 北京朝内南小街51号(100010) 010-65253380 yxbks@mail.east.net.cn
   《小学青年老师》 河南省郑州市顺河路11号(450004) 0371-6324611 teacher@shuren100.cn
   《语文研究》 山西省太原并州南路282号(030006) 0351-7069457
   《福建教育》 福州市鼓屏路162号(350001) 7872085  
   《湖南教育》 长沙市开福区彭家井11号(410008) (0731)4323907  
   《云南教育》 昆明市学府路61号(650223) (0871)5123741  
   《贵州教育》 贵州市浣纱路66号(550003) (0851)5950710  
   《上海教育》 上海长宁路491弄36号(200050) (021)62525555 sh-education@sina.com
   《青海教育》 西宁市五四西路35号(810008) (0971)6310550  
   《内蒙古教育》   (0471)4303350 nmgjy@263.net
   《河北教育》 石家庄市石岗大街18号 (050061)   hbeducation@163.net
   《特区教育》 深圳市人民北路深中街16号(518001) (0755)3279526  
   《天津教育》 天津市南开区雅安道9号(300113) (022)27618439 tjjy@tiemh.com.cn
   《陕西教育》 西安市药王湖119号(710003) (029)7316448-8514  
   《山西教育》 太原市解放路东头道巷17号(030009) (0351)3084241 sxjj@chinajournal.net.cn
   《黑龙江教育》 哈尔滨市南岗区清滨路92-5号(150080) (0451)6664116 hljems@mail.hl.cn
   《安徽教育》 合肥市屯溪市435号省人大8楼 (0551)3669118 anhi@chinajournal.net.cn
   《江西教育》 南昌市洪都北大道96号(330046) 85186931 jxjybjb@163.net
   《辽宁教育》 沈阳市皇姑区宁山中路29号(110031) (024)86853324 injybjh@online.ln.cn
   《宁夏教育》 银川市新华东街19号(750004) (0951)6024676 NXJY@263.net
   《山东教育》 济南市南圩门外街8号(250001) (0531)2618346  
   《西藏教育》 拉萨市江苏路29号(85000) (0891)6324985  
   《新疆教育》 乌鲁木齐胜利路169号(830001) (0991)2852134  
   《澳门教育》 澳门水坑尾街78号中建商业大厦七楼 333611 adedm@macan.ctm.net
   《中国电化教育》 北京复兴门内大街l60号312信箱(100031) 66419047 cet@hedu.net
   《学前教育》 北京西城东绒线胡同40号(100031) 660l4656 preedu@public.bta.net.cn
   《教育研究》 北京北三环中路46号(100031) 620118 jyyjzz@263.net
   《中国远程教育》 北京复兴门内大街l60号(100031) 66413389 zss@crtvu.edu.cn
   《比较教育研究》 北京新外大街19号北师大英东楼100875 62208310  
   《教育与职业》 北京崇文区永外安乐林路甲69号l00075 67262082  
   《中国特殊教育》 北京北三环中路46号 l00088 62003358  
   《教育展望》 北京西城太平桥大街四号l00810 66l22619  
   《中国教育学刊》 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l00816 66097082  
   《教育艺术》 北京第804信箱100037 68902477  
   《中国校外教育》 北京西城儿童少年活动中心 100035 66l60150  
   《学科核育》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l00875 62207968  
   《继续教育》 北京6304信箱编辑部102206 66366875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 l00816 66096432  
   《上海教育报》 上海市长宁路491/36号200050 62527164  
   《外国教育资料》 上海中山北路3663号 200062 62549677  
   《外国中小学教育》 上海桂林路l00号200234 64700700-2318 wgzhx@shtu.edu.cn
   《开放教育杂志》 上海阜新路25号 200092 65020900-172  
   《教育发展研究》 上海市荣陵北路21号200032 021-56534931  
   《教育科学》 大连沙河口区黄河路851号116029  
   《外国教育研究》 长春市人民大街138号东北师大院内130024 0431-5681927 wgjyyj@china.com
   《现代远距离教育》 哈尔滨市和兴路92号 150080 0451-6301414  
   《教学与研究》 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100872) 62521680 jiaoyuyan@263.net
   《教师博览》 南昌市洪都北大道96号 (0791)8518974 jsblbjb@sohu.com
   《教育信息报》 杭州市文三路求智巷3号编辑部 袁军 310012 0571-8802555-3401 jyxxb@sohu.com
   《教育研究》 北京市北三环中路46号(100088) 62011873 jyyjzz@263.net
   《教育探索》 哈尔滨南岗区中兴街19号 150080 0451-6305279 explore@mail.hrb.hl.cninfo.net
   《教育理论与与实践》 太原解放路东头道巷九号 30009 027-87683284  
   《素质教育博览》 福州市东水路76号新闻出版中心大厦350001 0591-3631544 szjybl@pubb.fz.fj.cn
   《教育评论》 福州市梦山巷27号 350001 0591-3781440  
   《湖北教育》 武汉市武昌桂园路4号 430070 027-87875361 hbjy.21001@163.net
   《教育研究与实验》 武汉市武昌桂子山华中师大内 430070 027-87673284  
   《小学教学参考》 南宁建政路广西教育学院 530023 0771-5620819  
   《甘肃教育》 兰州滨河东路甘肃教育大厦 730000 0931-8883786  
   《电化教育研究》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内 730070 0931-7971823 aver@nwnu.edu.cn
   《基础教育研究》 南宁市建政路37号 530023 0771-5620819  
   《中国教育报》 北京文慧园北路10号(100088) 01062243770 edudaily@public2.bta.net.cn
   《教育时报》 郑州市顺河路11号 450004 0371-6322295  
   《教育导报》 四川成都市陕西街26号 610012 028-6112838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 山西临汾语文报社 邮编:041004   zgxylt@263.net
   《小学生作文》 天津市张自忠路189号室300020 022-27302714  
   《小学生优秀作文》 沈阳市和平区北一马路108号编辑部 杨春清 110001  024-3863253  
   《小学生作文辅导》 长春市人民大街124号编辑部 刘玉林 130021 0431-5642217  
   《文学少年》 沈阳市大东区小北关街31号杂志社 郑晓凯 110041 024-8850029  
   《作文大王》 广西桂林市普陀路(541004) 0773-5831541 sdzzs@maibox.gxnu.edu.cn
   《小学生天地》 武汉市洪山区桂元路67号编辑部胡振刚430079 027-87884738
   《小学生跟我学》 广西桂林市王城广西师范大学杂志社编辑部 朱红蕾 541001 0773-5831541 sdzzs@maibox.gxnu.edu.cn
   《百家作文指导》 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中央大街编辑部 王庆祥 163712 0459-6332633   
   《小学生时代》 杭州市文三路求智巷3号编辑部 卢孝良 310012 0571-8063853 luxiaol@mail.hz.zj.cn
   《小学生作文向导》 哈尔滨市南岗区宣庆小区8号楼编辑部 王少文 150008 0451-2314645  
   《课堂内外》小学版 成都市人民南路4段11号小学版编辑部 吴显奎 610041 023-63863577 ktnw@163.net
   《少年作文辅导》 长沙市东风路附1号编辑部 张天明 (410005) 0731-4422059  
   《小学生作文选刊》 郑州市农业73号编辑部 牛雅杰450002 0371-5721756-541  
   《少年优秀作文选》 南宁建政路广西教育学院内 530023 0771-5626251  
36#
发表于 2010-8-29 23:21:46 | 只看该作者
37#
发表于 2010-8-29 23:26:37 | 只看该作者
21世纪中国写作学的学术瞭望(张伟德)
  作者:上海闸北教育学院 张伟德   

内容提要
    这是围绕“上海·21世纪中国写作学论坛·2001”年会议题所撰写的一篇文章,意在追踪变化中的21世纪中国写作学的一般发展、运作轨迹与可能走向。本文在对时代文化学术背景及写作学知识范式转变的理论分析、知识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写作文化建设与写作学研究,如何适应知识社会的需要,以作出积极的文化适应性的战略选择。从写作学的学科发展看,如何进一步加强自身理论建设与学科规范,努力提高写作学研究的专业化程度与理论水平,将是21世纪中国写作学的一个重要发展论课题。

    关于21世纪中国写作学的学术背景问题的考察,应当成为中国写作学进一步实现其学科意识自觉的重要的前提性问题之一。

    首先,所谓写作学,如同这个概念本身所标明的,它应该是一个有其自身特定的知识对象、基本题域和相对独立性的知识系统与学科体系。作为知识学科的写作学,它不仅有理论,更要有成体系的理论;它不仅要有知识,更要有成系统的知识。一般认为,任何知识、理论,都可以成为某种学说的基本构成抑或构成的基础,但不是说任何知识、理论都可以自然而然地成为一门学问或者独立的知识学科。尤其是关于写作的知识与理论,是否已经发展为一门成熟的学问获独立的知识学科,依然是大有其疑问的。在关于写作的“学问”中,大量存在的是一种具有突出个体经验性的乃至文学性的“亚理论”的知识形态,因此关于写作问题的即使是具有更多学术倾向的知识的考察,它所达到的真正理论的程度,也是极其有限的;至于能否将这种关于写作问题的思索与考察称提升为一门学科,构成了本文讨论的一个重要的意图伦理的背景。

    其次,撇开写作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所必须经历的社会合法化过程不论,单就将写作学自身的知识建构与理论发展,也有一个由孕育、到生成再到发展的过程。中国写作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已经历了对一代写作学家来说极为漫长的理论研究与知识建构的学科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过他们不断地变换着研究视角、对象视域和知识话语的创新努力,成体系的学术活动及其知识成果的框架,也已经初显端倪。但就在写作学致力于最终揭示写作世界的全部奥秘进行最大努力的同时,构成写作学的知识对象的人们的写作生活与社会的写作文化,却在世纪之交发生了因是因地而异的巨大变化。在知识社会、信息社会的文化背景与社会条件下,接踵而来的技术发明与文化创造,以及与之相关的正在形成中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言述方式的改变,对写作与写作学研究来说绝不是没有关系的。它们不仅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写作学的既有知识成果提出了时代性的挑战,而且人类文化的这一剧烈历史转型,更影响着孕育、生成中的写作学的发展进程。

    重要的是,在中国写作学还没有真正完成对其传统学科对象给予全面的理论抽象与知识概括的情况下,还必须为争取其独立的学科地位而不懈努力的时候,21世纪时代文化的历史变迁,却要求21世纪的中国写作学,必须全面考虑如何作出适应性的战略规划与调整,如何去开创21世纪中国写作学的前景。这对孕育、生成中的中国写作学来说,显然是一个难题。对这一问题的可能求解,是笔者写这篇文章的一个主要目的。
关于写作文化的学术再思考
    写作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与人的精神生产方式,在推动社会发展与文化进步,提高人类素质方面,具有其他文化现象所无法取代的作用。随着写作成为人类言述活动的基本社会形态与文化方式以后,可以说,人类社会文化的基本运作与发展,就再也离不开写作文化的基本框架。包括后起的媒体文化,也不能不建立在写作文化的现实基础之上,并受其文化范式的推动与制约。

    写作对人类文化的贡献,首先在于写作文化所实现的人类在其精神生活与文化存在的时空维度的双向建构与拓展,进而真正将人类推向其文明发展的历史的、精神的崭新水平。经由写作,人类语言活动及其识知行为,得以在一个物态化的平台上通过人们的书面言述活动得到更高层次的会聚与整合。人类持续思维的能力和具有时空全息水平的历史意识得以真正生成,人们靠着写作,可以有效地继承先辈们的整个文化遗产,并实现与人类文化之未来的精神沟通。由于写作对人类精神发展与社会文化生产实践的介入,进一步促进了人类语言能力的发展。随着写作的文化生成,写作就成为人类的社会实践不可或缺的存在论工具与内在于人的社会性素质的基本构成与功能性结构。随着写作文化的普及,写作成为人的社会素质与文化素养的培养和滋润的重要方式与途径。同时,写作在人的组织化生存,及其社会性养成与制度性建构方面,也有着极其巨大的、其他文化形态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自有写作文化以来,人类的文化创造与社会生产的具体实践,就再也无法离开写作了。不仅如此,写作了成为人文社会学问题的一个重要的、经典的知识来源。而写作文化的关于人类言述行为与精神文化的广义综合特征,也为包括哲学、语文学、历史学在内的人文社会学的学术研究、知识建构与学科发展,提供了深刻的社会文化的历史背景、丰富的知识资源和现实的实践环境。实际上,自从综合的人类知识学科体系的人文社会学出现以来,写作文化及其文化知识的资源,就成为人文社会学科重要的学科对象域知识视域。因此,孕育中的写作学及其学科体系的建构与发展,必然发展出其对写作文化的知识关怀,并将写作作为一种文化来给予跨学科、多学科综合研究及学术考察。

    建构中的、发展中的中国现代写作学,将人类写作文化进而将人类写作形态作为写作学研究的重要概念和知识视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写作所具有的突出的文化特性与社会化功能,包括写作在人类文化实践、人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以及人的社会性素质养成与社会能力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可以说,作为人类言述活动及其文化与社会形态的重要构成的写作,是人类精神生活、文化创造与社会实践不可或缺的文化框架,是人类社会发展与文化进步的重要的历史性选择,甚至成为人的内化了的包括思想情感、价值取向和知识规范在内的精神方式和行为模式,及其组织化程度极高的“社会无意识”。而且,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还不断地吸收并维护着这一社会无意识及其基本框架。因此,在人的生存实践及其社会本体论的意义上看,人类已经将写作视为自己的文化了,并且不断地给予新的知识观照与文化理解。也为建构中的写作学及其学术道路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写作学的重要文化价值与学术意义,来自它的构成其学科知识对象的人类的言述行为及其写作文化,以及人的写作化生存的精神方式与普遍的社会存在样态。对写作的研究正如对语言的考察一样,正在超越其前科学的直接感性实践的审美知识的阶段,以及有关写作的思维操作与语言技巧的纯粹经验技术的领域,而正在上升为一个与人们的社会方式、文化创造、言述行为与精神实践的存在论基础框架相关的知识领域。对写作文化的文化内容、精神方式及其制度化特征的历史变迁的持续的比较研究,以及跨学科、多学科综合的知识考察,从而指导人们的写作实践并对时代写作文化产生积极影响,将是写作学的重要的学术追求与可能的价值取向。
知识经济·消费社会·大众传媒·写作文化
    写作学的知识进程,就其普遍性而言,本质上体现为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因此,20世纪所实现的社会的经济方式与文化方式的巨大变迁,因而构成了写作学知识进程的不可或缺的文化背景与社会基础。同时,也为写作学的21世纪社会建构,提供了基本的社会文化动力。

    知识经济、消费社会、大众传媒,还有与之相适应的时代的写作文化,就得以在这样一个共同的文化背景与现实生活的社会基础上,构成了21世纪中国写作学实现其社会建构的社会本体论的直接条件和社会动力学的依据。这样一些甚至是毫不相关的社会文化的史实与社会学概念,才得以构成了写作学研究的基础语境,以及可能的解释性框架与知识性前提。所以关于知识经济、消费社会、大众传媒以及写作文化的多学科综合的知识考察,可能成为我们正确理解21世纪中国写作学新的理论视角与知识工具。

    知识经济的前提是知识作为产业,因而关于知识的概括与传递,实际上构成了知识产业的基本元素之一。写作作为实现知识概括与知识传递的基本途径与实现形式之一,由于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写作出了依然保持其作为人类一种传统的社会性的言语行为的特征以外,必然通过社会建构的方式要发展出其作为社会产业或产业要素的特征的另外一面。

    消费社会的特定意指是:消费,尤其是文化消费,成为影响人们日常生活,驱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内核。在工业社会,人类主要消费物质产品。而在知识社会,人类则更倾向于直接、间接地消费“文化”——物质产品的精神内涵与消费本身的文化意蕴。因而消费自身成为目的,并成为人们的普遍价值意愿与日常生活的普遍方式。其中甚至包括纯粹愿景化的精神消费:精神的享受超过了对物质的占有。

    关于大众传媒,我们首先是在作为信息社会与消费社会的物质基础与文化标识的意义上来理解的。其次,大众传媒是人类思想史与文化传播史上,第一个真正为社会大众所拥有并积极参与其中的社会媒体。大众传媒的出现是与视像文化及其视屏技术的出现密不可分的。大众传媒大大加快了消费社会的进程,有力推动了知识走向产业的进程,并在某种意义上直接、间接引导并改变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

    较之知识经济、消费文化、大众传媒,写作文化甚至还生活在其经典的19世纪。写作既未发展出它的社会产业形式,也为能够成为引导消费社会的主流;相对于大众传媒,写作文化事实上从来也未能真正成为为社会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性的知识途径与精神文化的样式。写作文化的经典性、“小众性”,无法使他获得其20世纪乃至21世纪当代文化的精神内涵、时代特征与存在方式。

    关于上述比较的几种可能结论及其解释:

    1.写作将在其未来发展的甚至几个世纪内,持守其经典的、贵族的、高雅的或官方形态的精神特征和文化存在方式,并作为主流文化的核心架构,继续引导并限定人类文化指向未来发展的走向。不断地“文本化”人类、人类历史及其文化。

    2.写作随着“媒体文化”对“写作时代”的“终结”,而宣告完成了其广义的文化使命。而仅作为人类古典文化时期的重要经典遗存与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历史之维,实现人类历史的由其过去经由现在向其未来发展的过渡、贯通与连接。

    3.写作在知识社会最终部分或全部产业化,其文化后果是写作终于部分或主要成为制造商品的生产过程;写作的作为人的社会存在本体论方面所固有的神秘性、神圣性,将被削弱甚至荡然无存。写作的社会功能与文化内涵,将不断被赋予其新的时代形式,首先为经济价值所引导。

    4.消费社会的社会化消费的需求,可能促使写作趋于普遍时尚化。写作将因此失去其原有的思想性特征,以及相应的历史性深度。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与文化消费的需要,写作可以发展出它的任何可能的时尚化类型。

    5.大众传媒统治地位的确立,视像技术与“通觉”文化对文字符号的普遍取代,以及媒体的个体独创与复制拼贴的两极分化与兼收并蓄,将向写作领域全面渗透,并决定性地改变写作的语言背景、思维方式、信息介质与传播途径,最终导致人类写作形态从内部机制到传通方式的根本改变。

    综上,建立知识经济、消费社会与大众传媒时代的关于写作文化的开放的知识视野,实现写作学理论的生态化综合,对21世纪中国写作学的学科发展与知识架构,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写作学变化中的理论视点
    写作学作为一门经典的然而又属非规范的知识学科,它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是不言而喻的。而且,其常规性的发展与革命性发展的交替,实际上也是我们把握21世纪中国写作学世纪性发展及其走向的可能视点。

    在刚刚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人们的理论视点发生了某种根本性的转移。首先,人们对科学理论的价值追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其中的一个普遍倾向,就是人们对知识的占有,已经不是,或者已经不仅仅是为了使自己出类拔萃了,而是意在直接应用,即用它来解决生活实践中任何可能发生的问题。无疑,这将会对写作学的价值取向于理论转向带来根本的影响;其次,人文社会科学的一般发展,新兴理论的不断出现,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学术境界与知识视野。其进一步的理论后果,还突出地表现为人们更习惯于从新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从而促使人们的思想结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发生某种体系性的变换与调整。而这不能不直接、间接地影响到人们对写作问题与写作学研究的态度与基本看法。这一过程是持续地、动态地发生的,包括进入21世纪的中国写作学理论,不能不在其理论的跨世纪发展中,历史地、逻辑地不断调整其知识视野和理论视点。反复地经历由其理论的过去经由现在向其未来不断探索其未来发展与走向的视点变换。

    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言,人们特定领域的社会实践同相关科学理论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而人们写作文化实践自身的要求,与写作学自身的理论要求之间,也存在着内在的辩证统一。但是,无论在感觉的层面还是在写作学的理论意识的层面,对上述规定着写作学与写作文化的历史走向的相互推动、辩证统一的规律,并没有获得理想的实践的体现与理论的自觉。不仅写作学理论因其与人们的写作行为与写作文化实践之间的那种若即若离、似是而非的关系,不断地在写作学的理论研究与写作实践之间制造并不断加深着他们之间的隔膜;而且这样一种相互的疏远与不理解,更构成了二者之间的日益加剧的偏见乃至相互敌视。虽然理论要比实践远为大度宽容,但在纯理论的写作学与主要表现为经验形态的“写作亚理论”之间,这种敌对的情绪依然是显而易见的,以致于常常剑拔弩张,势不两立。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人类社会经过20世纪的市场经济的全球化洗礼,时代精神发生了前所未有的结构性矛盾与逻辑背离。工具理性的日益极端主义的实用化,有用性成为衡量与评价理论的普遍尺度与重要依据。而作为人类重要的信息传播手段与交流交际工具的写作,对写作理论的要求,自然更有了当然的直接产生作用、发生效益的要求。而写作学理论,在普遍的实用主义思潮的驱使下,不仅忘记了理论自身的更为本质的意义与目的,甚至不切实际地试图将自己变为实践的直接导师。当然,其后果没有可能变得更好,而是加深了写作学理论与写作实践之间的进一步乖离。理论与实践一方面有着绝对的相互敌视,而另一方面又有着相对的相互需要,这就造成了写作学与人们的写作实践之间的一种反常的、不断恶化的尴尬格局。当然,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实际上,写作学与写作实践之间,从来也没有放弃争取对方的努力。问题是二者之间的紧张与隔膜始终没有得到理想的改善。

    由于理论始终是人们自我意识的理性形式的表徵,理论理应表现出比实践更多的理性。因此,写作学理论与写作实践之间的这种紧张与疏离,理论不仅要有勇气承担更大的责任,还要切实提出改善的措施与办法。事实上我们不难发现,实践对理论并不总是一概反对的,关键是理论的专断与自以为是,或许加上理论程度不同的软弱无力,迫使甚至加速了实践对理论的失望、放弃直至深恶痛绝的敌视。理论作为人类理性反思的经典形式,在这个问题上有必要作出积极的自我反省。而一味对实践还之以蔑视,这显然是无济于事的。理论必须清晰地认识理论自身,进而真诚地理解实践;当然不是一味地迁就实践。而是彻底澄清一下写作实践对理论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在这方面理论能做些什么?如何做的好一些,更好一些,再好一些?
跨世纪的中国写作文化与写作学
    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与经由时代文化而传播的思想,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与时代的面貌。“媒体时代”的到来,并迅速完成了对人的文化战略合围。在最本质、最时尚、最大众、最技术的意义上讲,“媒介—媒体化生存”,已经构成人们时代生活的主要精神内容、社会行为的普遍方式与基本的生存样态。而与之相关的人类围绕着“媒体”而组织起来的生活,也成为知识社会与信息时代的主要价值资源。对写作学的文化前景而言,整个“媒体世界”和“媒介文化”以及相关的精神方式本身就是一个当代社会的经典个案:现在当任何一个人在开始真正接受以“书面文本”为载体的教育与写作正规训练之前,已经有了成千上万小时的接触“电子媒介”与“视象文化”的经验。而且在开始接受经典的以“书面文本”为基本载体的语文教育的同时,“电子媒介”与“视象文化”继续对其进行饱和式的濡染、入侵和改造。这是人类生存无可回避的精神方式与文化形态,也是写作文化在实现其未来跨越所必须直面的历史现实。

    晚出的“中国现代写作学”在其获得空前理论自觉与知识建构而被“推向存在的前台”的同时,忽然发觉其自身又不容分说被历史地、逻辑地拉向了“存在的后台”——“后写作时代”。这就使得写作尚奔走于其向“大众社会”、“日常生活”的归途时,却被一个称之为“媒介”的东西,包括构成其现实土壤或许同时也是其产物的信息时代、技术革命及其标志性文化形态的消费社会、大众文化、电子媒介、信息网络、知识经济等,逐出了时代文化的主流——大众社会;正在努力改变写作的属于“社会小众”文化专利形象而实现其“平民化”转向的写作文化,再度被迫自我“贵族化”——而它的真实感觉却是不折不扣的“边缘化”。“媒介”——“大众的”同时又是“主流的”——正成功地实现着对经典“写作—文本”世界性力量的全面替代与置换,如果不是取消主义的驱逐与围剿的话。人们所曾经拥有的至高、神圣的“写作化生存”、“写作权力”,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主导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正在由“媒介”的普遍行为与方式及其新的“文化权威”来完成。“生存或者死亡”似乎成为处于深刻变化中的现代写作文化与写作学的两难问题。或许挑战与机遇并存,但前提首先是必须对此做出积极的文化适应性选择与实践性回应。任何的犹豫甚至视而不见,都将无济于事,当然,这不会是现代写作文化与写作学的唯一选择。

    因此对“中国写作学”与“时代文化”间关系的考察,就成为必要。中国的写作理论、写作教学以及写作学研究的当代进展,特别是从上一世纪的80年代中期开始的15年的现代写作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实践,以及“写作时代”、“写作文化”、“大技巧写作”、“写作形态”等现代写作学理论形态的出现,终于初步发现并揭示了写作的主体建构与时代文化及其意识形态之间所内涵的深度关系。在论述人类“写作文化”、“写作形态”的文化生成及其历史走向及其人类写作的主体建构与时代总体文化关系的过程中,充分揭示并详尽分析了人类写作文化及其社会形态,包括其全部的文化意识与制度性方面之于写作主体的“自我意识”与“能力建构”所起的强大“召唤”作用。由对人类生存于其中的“写作时代”的哲学分析与多学科综合的知识考察,实现了人类文化的“写作时代”与“前写作时代——口语时代”的回溯与主题变换,从而达成了对以“写作文化”为轴心的人类文化的“写作时代”的认识,得以通过广义的知识分析、文化研究和意识形态批评的方式,实现中国写作学的最具当代特征、最具活力的理论题域的建构。

    中国写作学以其上一世纪最后15年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对此给予了真正负责的理论反思与历史反省,并做出了某种具有革命意义的回答。这就是:通过深度的哲学分析与文化研究,对写作文化所存在于其中的社会文化,以及它的历史与未来,给予深刻的、理性的透视、思索、反省、批判,积极创造当代写作学的今天,并满怀信心地迎接其明天。21世纪的中国写作学,以及正在产生更为剧烈变化的构成中国写作学的现实基础的时代文化,显然不会而且也不能终止其业已开始的进程。写作学的经典形态依然有其高雅的丰姿与不朽的价值,与此同时,我们也不难想象新世纪对新写作学的呼唤与期待。

    对我们中大多数人来说,20世纪的后20年还恍如昨天。20年前,一群中国的写作教师与写作学家,以他们的关于写作的知识探索与教学实践,讲述了一个有关写作的美丽故事。正是他们,乘着新时期振兴写作教学的热潮,继而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全新的写作学的启蒙运动。也许他们无法忍受多少年来一直主宰他们的思想,并一直主导着中国写作学与写作文化建设事业的机械唯物论的、政治意识形态的简单化思想的束缚,在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就引发并创导了一场中国写作学的思想启蒙与科学革命。他们在不同的条件下各自发现,人类写作是一个个性突出而又复杂异常的世界,它与人类精神的最为内隐的部分,以及人生活于其中的整个周围生活世界,有着复杂而密切的相互作用与全息性关联。他们逐渐认识到,人类写作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人类写作同人类的社会生活与文化创造的存在性关联,关于写作的全部联系与规律,并非可以由现有的那一门科学可以独立解释清楚,并给予完整、可靠的知识性概括的。因此在持续的理论探究与知识性实践中,他们逐渐孕育、形成并不断发展着关于写作的创新的观点及其最新知识成果,并不断地丰富着对包括写作在内的整个人类言述行为及其语言与思维方式的全新认识和理解。之所以会这样,除了时代生活与文化的进步为之提供了大好机遇以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写作学学属于一门正在发展中的非经典的、新兴学科,以及当代写作学所试图解决的问题,是处于其他既有学科的知识是与之外的而且是无法确切解答的问题。

    这20年来中国写作学的当代运动的最重要的后果之一是:实现了中国写作学的“知识范式”的持续转变;这一范式转变的内容上的多样化丰富与转变程度之剧烈,鲜有其他一些人文社会学的经典学科可以与之相比,这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写作学得最为显著的特征。而中国当代写作学的上述特征,正以其巨大的动力将中国当代写作学带进它的21世纪。
创建21世纪的中国写作学
    21世纪的中国写作学,必须继续保持其知识创新与理论建构的巨大活力,必须跨越并有效弥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科学主义知识立场与人文主义知识立场之间的敌对与隔阂,并能够不断缩小作为理论学科的写作学与作为技术学科的写作学之间的差距。作为写作学学科对象的写作,属于有着极为复杂的内在关连与存在方式的多样性丰富的非线性世界。写作学研究如何保持其多样化统一与多学科综合研究的目标,并实现对写作学自身建设与发展的动态控制与非线性管理,将是21世纪中国写作学必须面对的世纪性问题。

    包括写作在内的人类言述活动,其思维、语言、文化、社会行为,及其大脑活动、社会意识形态与制度性方面的人类性生态综合,以及这种综合的全部复杂性、非线性的关系,构成其极为显著的动力学、存在论的特征。面对这样一个非线性的复杂世界,写作学必须发展出它的跨学科、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学科视域与理论范型。由于人类知识学科,在本质上是历史的和“社会地建构成的”。因此,21世纪的中国写作学,既不是20世纪中国写作学的终结,也不是对人类写作的全部问题的总体解答;事实上,它表现为这样一种自觉的知识态度与学科境界,即为21世纪的中国写作学发展及其世纪的人类写作文化建设,寻找一个更好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并给出某种更为全面的知识与解决问题的方案。

    写作学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写作的理论上与实践上的综合性,以及运作机制的内隐性和系统关联的复杂性。因此多学科综合研究,事实上已经成为21世纪写作学得以成功的可能途径与主要方式。写作的作为人类言述活动的复杂性,以及写作在语言与思维方面所表现出的同样的复杂性;甚至写作与日常生活、社会意识、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社会制度的相互作用、相互关联,将成为21世纪写作学的重要的核心课题之一。在这种情况下,任何试图将写作还原为某些抽象的知识定理与不变性原理的企图,都将被证明是无效的。写作是综合的,因此关于写作的知识也必定是综合的。简单性理论必须要由复杂性理论给予说明,分析性知识要由综合性知识才能给予解释,而不是相反。尽管语言学的、心理学的、生物学的,甚至是物理学的一些原理,可以在上述学科中各自获得其运用,甚至也可以成为写作学研究的可资借鉴的工具性知识。但21世纪的写作学,将不再满足于以一成不变的方式,借用其他学科的现成知识或个别概念,来解释高度生态化综合的写作现象,以及对其中的复杂机制与动力学过程及与简单说明。

    21世纪写作学,必然地包括了处于知识范式的历史性变革时期的20世纪写作学在内,21世纪写作学得任何发展,及其全部基本的学科思想、概念,往往要受到作为时代精神之理论引导的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跨世纪的影响。对20世纪中国写作学发展轨迹的进一步认识,将成为我们展望21世纪写作学的可能线索与一面镜子。

    在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写作学曾经历了其机械论的时代。既然人们可以将人类社会与国家描述为一架“机器”,那么对写作给予还原论的解释,也就不难理解了。我们曾经把写作分解为一些个元素,而这些元素就像是构成整个写作“机器”的一些零部件。通过对这些部件的描述与功能性还原,继而再将这些“零部件”依照简单线性关系加以组织与拼合,企图由此把握有关写作的内部规律并给予整体再现。甚至我们还曾经受到牛顿经典力学的持久的影响,将写作演绎为一个标准的因果系统,而且其中的所有因果关系是严格的决定论的。于是作为过程的写作,被认为在本质上是具有对称性或不变性的。我们一旦知道了写作的初始条件,那么我们不仅可以预测其未来,而且还可以据此追索其过去的每一时刻的因果性事件。这样一来,就满足了科学的一般追求:将复杂的事情变简单。显然,如果写作这样的事情本身就是复杂的,因此有关写作的决定论的、简单现行的描述,并没有在实际上将事情变简单,而仅仅是被描述为原本就是简单的。

    尽管如此,随着科学主义思潮在与写作学研究有关的知识学科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影响的扩大,正在努力改变其“亚理论”形象与“术科”形态的现代写作学,也试图通过以上述学科的科学化转向为借鉴,寻求自身的指向未来发展的学科方向。写作学最初的科学主义取向,主要着力于以有关实证的自然科学方法为基础,以描述经验事实为自身确定的知识界限,并以向写作实践提供满足其实际效用的规律性知识为目标。为此,写作学研究中尽可能排除抽象的思辩,而竭力追求写作学知识的实证意义上的可靠性、确定性与实用性。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写作学的科学主义倾向,依然没有能够有效摆脱其神话式思维与本题论式思维的思想学术传统,更多地执着于写作学对象的客观性与世界观意义。而对后起的以分析哲学对标志的现代学术的科学主义取向,缺乏必要的理性自觉与专业性敏感。所以,写作学的科学转向的目标并未在真正意义上获得实现。具体表现为:(1)写作学的科学取向,依然给予涉及写作过程与主体实践的大量主体内隐性机制与过程以本体式的学术信念与理解,而不能将学科的知识视角指向业已建立起来的写作的科学的和常识的世界,去具体分析、澄清进而把握其中的知识命题的意义;(2)写作学的科学取向并没有实现其研究方法与工具理性的真正转变,没有对语言问题给予真正的关注与重视,以致写作学研究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感觉经验的体验与意识反省的水平,无法建立起一套真正有效的科学描述、结构分析与语言分析的手段与工具,所以最终无法达成对写作的内隐性部分给予准确的科学描述与把握;(3)现代语言学、心理学等正在努力实现其自身科学化的知识学科,不能向写作学提供普遍有效的科学知识和工具方面的有效支持。而以科学哲学与复杂性理论为代表的科学理性,与写作学的学术传统及其“亚理论”的知识范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虽然由于写作哲学与工具理性的创导在写作学领域已有多年,但终因写作学科学理性的相对贫乏,故虽经分析哲学、科学哲学、结构主义与复杂性理论在写作学领域的多次演练,却依然布不成阵。

    在20世纪写作学正在尝试科学转向的同时,写作学的既有人文主义传统,也在其历史转型与知识范式转变的大背景中,开始了其进一步走向自觉的理性进程。写作学的人文倾向,针对科学主义取向对构成写作学知识对象的外部世界的偏爱,而强调写作学应注重对写作主体及其实践的社会文化特征及其内心结构的研究。除了对人类写作中主体感觉经验与理论思维之内在本质和规律的可靠性、确定性研究以外,更强调了写作主体内在世界的更为模糊的乃至非理性的一面。传统写作亚理论,虽然同样强调这一面,但并没有进一步实现其由偶然性向必然性转换的理论要求。显然,写作学人文取向对主体的内在性包括非理性方面的关注,与揭示写作规律的普遍性没有必然的矛盾,而是旨在对作为写作行为的个体承当者个人的文化人格、独特个性,乃至写作的生命冲动、本能及作为写作者主体的非言述行为及其心智过程的“默会”的一面,作出充分理性的批判与解释。

    20世纪最后20年,首先是写作文化概念的提出与人本主义写作学的兴起,这是中国写作学人文主义转向的重要标志。文化写作学与人本主义写作学,它的意义在于初步实现了写作学科学主义取向与人文主义取向的会合。无论是科学主义的学术取向还是人文主义学术取向,它们事实上都确立了知识理性和工具理性在学术中的地位,围绕着知识和真理、自然与社会、文化与人、语言和意义等论题,形成了学术研究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多元格局。在这过程中,现象学、符号学、精神分析学、存在主义的学术思潮,后起的解释学以及“语言学转向”,建立了以主体的精神实践、文化创造、符号活动、言述行为、理解活动为基本内核的关于人的社会存在,并以此揭示人的文化创造与社会实践的普遍规律、基础、条件和特点的多学科综合的学术范式,并以此实现了对人的传统、历史和生活世界中的经验,以及与作为人的本性的语言、言述活动的知识整合与理论解释,从而实现了人类知识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取向的历史性融合。在这样一个大的学术背景中,写作学的跨世纪发展,才得以迎来其21世纪的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时代。

    通向21世纪中国写作学的道路,是由写作学家不懈的知识努力筑就的。但他们的努力,并没有改变时代文化和知识范式的历史转型,对孕育中的中国写作学所产生的持续的挑战性作用。即使写作学终于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学科——实际上还十分渺茫,但变化中的写作文化的组织化过程与基本秩序,却不仅没有因此产生向有序化方面转变的迹象,并且还由于“媒体文化”的入侵而变得更为复杂难辨。问题似乎出在我们的有关写作学的知识理念上。写作学的知识诉求,实际上将它的发展建立在有关知识框架的确凿、可靠、有效的假设基础上;因此在写作学的知识视野中,对有关写作规律的认识与描述,甚至在逻辑上被认为是应然的:写作是如此,是因为在写作学看来是如此,因此它应该进而必须如此。显然,这是“昨天”的写作学知识所达到的那种水平。而“今天”的写作学知识,意识到自己是建立在整个人类的言述活动及其相关时代生活与文化范式的框架基础上的。它处于人类写作文化的具体与人们有关写作文化的意识抽象的汇流处,并为强大的人们的现实生活与时代文化的大潮向前推动。

    写作学不能奢望自己成为一门包罗万象的知识学科,但发现简单事物中所蕴藏着的复杂性,从复杂的事物中,获得有关该事物的复杂性规律包含在简单之中的,多侧面的理论概括与多层次的知识描述。因此它必须建立一种多学科综合研究的理论,包括与之相应的学科方法与知识视域。有关写作的哲学分析与文化批判,以及有关写作的语言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行为科学的理论观照与知识描述,包括有关写作的复杂性理论的透析,以及上述诸多理论视点与学科方法的会聚与综合,是21世纪中国写作学的一个可能的学科前景。在结束本文时,我抱着一种尚未绝望的希望,或虚无缥缈的信念:21世纪中国写作学,是人文社会学知识领域极其重要的价值资源。
2001年6月至7月写于沪上
2001年8月4日粗略删改毕


38#
发表于 2010-8-31 11:49:01 | 只看该作者
有了深刻体验,才能有感而发 [zt]
  ——作文教学锦囊妙计之一
  教师要善于利用现场生成的作文资源,有效的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拓宽学生的思路,教学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因为,文章不是无情物,学生只有对生活有了深刻的体验后,才能有感而发,写出真实情感的作文。同时,写文章需要激情,需要灵感,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习作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以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这样学生才会乐于作文。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以往我们很多老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按照教材的安排,让学生奉命作文,这就导致了很多的学生一拿到作文题目就不知道要写什么,从哪下手,脑子里一片空白,最终捏着鼻子乱吹一通,草草了事。这是因为学生找不到作文的源泉所致。鲁迅先生说过:“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这就是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要会从生活的沃野中开掘作文的源泉。只有学生的头脑中有了丰富的“文源”,才会逐渐从“要我写”转变成“我要写”,逐渐步入“我手写我心”的自由王国。
发表作文——让孩子们体验到作文的快乐
——作文教学锦囊妙计之二
  [读书笔记]:习作教学的关键是调动起学生的表达欲望,这是高于其他作文教学策略之上的策略。   
习作教学要让学生体验到作文是一种心声,同样能给人带来自尊。学生的作文不能只看成是一项作业,其实他也代表一种有价值有分量的思想。就如科学家在思考着他认为重要的事情,三岁的小孩同样也在考虑着他们认为重要的事情。当学生把他认为最重要的情感和思想写出来交给老师的时候,如果只把它当作一种无生命的练习或作业,如此一来,作文的神圣感和幸福感也就从学生的心灵深处一点一点的分离,剥落。
老师要以读者的身份欣赏学生的作文,是尊重学生用笔说话的尊严。当然真正的作品不可能只有一个读者,而应该有一群读者。这就关系到发表。“如果作文教学从一开始就不断的强化学生的发表欲,这对他的写作成才必将大有助益。”“这种要发表的意识,要先于写作的行为技能深深地根植于学生的大脑。”福建师大潘新和教授如是说。
“一个合格的作文指导教师,不应该把力量都放在‘指导’学生如何写作文上,他至少应当分出一半的力量来研究一下如何‘发表’这些作文。”“只要公开发表一次,就会改变他们对写作的态度和价值的认识。”作家尚爱兰回顾女儿——儿童作家蒋方舟的成长历程是这样说。
  由此看来,作文教学的第二关键是调动起学生的发表欲。
[感悟与实践]:发表的途径有好多种:一、可以用办班级作文周刊的方式来激发学生习作的读者意识、发表意识及体验作文带来的自信和快乐,效果甚佳。我曾经这样做过:每次作文都选出多篇佳作,让小作者用老师发给他们的统一规格的纸张工工整整地抄写好,然后把这些习作装订在一起,配上精心设计的主题封面,就做成一本班级作文周刊了。把它挂在班里,供同学们阅读,大家可高兴了。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就可以积攒一套作文周刊呢。二、可以选择学生的佳作,向一些学生刊物投稿,这件事做起来有些繁琐,需要选择,修改,督促学生抄写或打印,替学生邮出稿件。但是当收到学生发表作文的样刊的时候,你会高兴得无以言表,你的学生也许会因此而爱上写作呢。三、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作文或征文比赛,给他们展示自己的空间,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快乐!

不要拔高作文教学的目标
——作文教学锦囊妙计之三
[读书笔记]:“作文”这个概念其实是非常广泛的。从低到高可以分成很多层次:婴幼儿呀呀学语,学词汇,学说话是作文的准备阶段;认字后写留言条,写日记,写信,写笔记……是书面表达,是作文;写报告,写合同是作文;写小说,写剧本是作文;写学术报告,写论文也是作文……那么我们小学生的作文是什么样的作文呢?
正确的界定:小学生的作文就是习作。可以有几个参照:
叶圣陶先生的话:“小学生作"教授之目的在令学生能以文字直抒情感,了无隔阂;朴实说理,不生谬误。至于修辞之工,谋篇之巧,初非必要之需求。能之固佳,不能亦不为病。”“习作一课,我谓宜认定标的,师生全力以赴之。标的为何?文理通顺而已。……果臻文理通顺,习作课即为成功。至于思想之高深,意境之超妙,皆关系于学养,习作课所不克任也。”“小学生今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关于习作要求是这样说的:“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从以上可以看出小学生的作文是习作,是练习,是训练,是练笔;不是成人的写作、著作、文学创作、科学论著;是最初步的、最浅近的文字表达。它必然是幼稚的,初级的,甚至是错误百出的。它是一个过程,由不通到通、由不好到好的过程,而且是缓慢的过程(个别天才例外)——达六年之久。最后基本达到标的,达到及格就可以毕业,以后还有初中,高中……的学习,再去提高。
说清楚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不明确这些要求就会干扰基础训练,就会模糊目标,减低效率。“教之道,贵以专。”因为过于拔高,是拔苗助长,增加难度,使学生为难,以至害怕,丧失兴趣和信心,自然影响学习效果。饭要一口一口的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哪能一口吃个胖子,不会走就让人家跑呢?
[感悟与实践]:论坛里有不少这类的帖子:“三年级的作文要写多少字?”“一年级的作文怎么教?”其实老师们到这里发帖询问也是因为对此有疑问,因为有些考试的题目就规定了三年级要写300字,而一年级的试卷上是一定要有作文的,而且占的分值还很大,难怪这些老师们会晕头转向,不知所以呢。
其实,三年级的作文要写300字就是拔高了作文的要求。我总认为,只要能把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说出来,不管喜怒哀乐,不管字多字少都是好文章!
拔高作文要求还表现在用成人的眼光审视学生的作文,过多的追求立意。比如祖庆版主在一篇文章中引用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位老师看见孩子写了这样一段话:“爷爷老了,走路用拐杖了,说话漏气了,牙齿松动了,东西咬不动了。老了多可怕啊!”这位老师认为孩子的思想不积极,于是批到:“老了有什么可怕的,就是剩下一颗牙,也要成为铁齿铜牙!”哎,孩子写得多真实啊,孩子因为爷爷的行为变化由衷地感叹“老了多可怕啊!”那是孩子的真实感受啊,如果老师非要从立意上去批改,结果只能是批改掉了儿童习作中闪动的灵气和童真。前几天我跟一位老师评论一篇学生的作文,学生写的是想变成一只小燕子,因为小燕子自由自在,在空中飞翔,累了在电线上停歇,饿了飞到田里捉虫子。她最后感慨,真想变成一只小燕子,那样就可以不用上学,不写作业,不用总挨爸爸妈妈老师的批评了。"那位老师问我,不用上学,不用写作业是不是太消极了,应该把这句话删掉吧?我说别删,那是孩子羡慕小燕子的真实感受!要教育学生爱学习可以从别的角度去引导,在这里就要尊重孩子的感受!
顺便帖上我指导学生习作的一些片断,以帮助阐述上面的论点。
(案例一)一年级宝宝的小诗
   我带孩子们一起学习复习二(语文第一册)。其中有一个题是拼一拼,要求是用三个圈圈,三个小竖,拼成自己喜欢的物品。书中拼的是小鸭,小兔,小鸡。还配有一首儿歌:拼个小鸭,小嘴扁扁。拼个小兔,尾巴短短……
   我启发孩子们开动脑筋,拼拼看,然后到黑板上画出自己拼出的图形。哇,孩子们的想象力真是丰富极了。他们有的拼成小蘑菇和小草,有的拼成笑脸娃娃,有的拼成小乌龟,有的拼成天线宝宝,有的拼成糖葫芦,有的拼成红灯笼,有的拼城大萝卜,还有的拼成气球……我大力表扬了他们,并引导他们自己编儿歌。他们编得真令人意想不到,好极了!
看他们的杰作:
拼个小鸭,小嘴扁扁。
拼个小兔,尾巴短短。
拼个乌龟,缩头缩脚。
拼个蘑菇,像把小伞。
拼个娃娃,小嘴笑笑。
拼个宝宝,竖根天线。
拼个气球,随风飘飘。
拼个萝卜,营养丰富。
拼个灯笼,又亮又红……

瞧,孩子们眼里的世界是多么丰富,多么美妙啊!

           (案例二)糖被我吃了,这可怎么办呢?
去年六一节,利用节日我搞了个综合实践活动,“道具”是我发给70个孩子每人一块糖,其中的一项活动就是引导孩子写日记,有个孩子这样写道:
2006年6月1日    星期四      晴
今天,我们老师发给我们一人一块糖,因为“六一”儿童节到了。
我要了一块蓝莓味的,袋子也是蓝颜色的,很漂亮。老师还说先别吃,看谁放的时间长。下课了,我看着我的糖,不知不觉地就撕开了,然后迫不及待地吃了。吃完了,我想起来老师说的话,可是,我已经吃了,这可怎么办啊?(二五班 王胥民)
哈,已经吃了,还有什么办法呢?但是从中却可以看出小作者的懊恼与无奈。我把这篇日记投到《中国小作家》,结果发表了。编辑赞道:“‘我已经吃了,这可怎么办啊?’多真实啊!这就是孩子的语言!”

教小学生作文,可以学学图画老师
———作文教学锦囊妙计之四
[读书笔记]:教小学生作文,可以学一学图画老师教学生画图画。
图画老师教一、二年级的孩子画图画,先要教坐姿、执笔姿势,怎样运笔,怎样用色,怎样构图……从最基本的入手;作文教学也该先教孩子们认字,认词,用词造句说话,知道怎样才是一个句子,标点怎样用……总之要从最基础的抓起,抓好。
图画老师总是教小学生画自己熟悉的实物,一般不画没见过的东西;写作文也要写学生熟悉的人、事、物。
图画老师要根据年级、年龄、各人的基础来确定训练项目、目标,不提过高的要求;作文也该随年级、年龄来安排训练目标,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图画老师要让孩子们先观察,先构思;作文教学也要让孩子们先观察,先调查了解,看清楚了,想清楚了再动笔,不可逾越准备阶段。
图画老师要让学生先构草图,改草图,再逐步画出图画;作文也要先写提纲,打腹稿,认真构思,不要急于动笔。
图画老师常从临摹开始,逐步要求达到自己创作,有个性,不赞成只会临摹,依样画葫芦;作文教学也可以模仿写作,但逐步要求达到有个性,有特色,不许抄袭。
图画老师对学生的话总是鼓励,说有进步,并提出不足,帮助改图;作文也要鼓励学生敢写,并帮助修改。
图画老师都能画画,都能为学生做示范;教作文的老师自己也必须会作文,会示范,会鉴赏,会批改。
总之,教作文就好比教人画画,教人骑自行车,教人游泳,心急不得。如果相逼太急,弄得学习者很为难,甚至不想学了,不想写了。要体谅学生的难处,要有耐心,要用心去帮他们,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让这些小苗茁壮成长。
[感悟与实践]:教作文要学图画老师,这一学还真学到了不少的东西。其实,在学习过程中,好多东西都是相通的,我们要学会借鉴,学会比较,并在借鉴、比较中完善自己的教学。
比如,一年级的作文该怎样教?从图画老师教孩子们画画中我们就可以领悟到要从最基本的做起。认字、认词、组词、造句,用标点,这个过程的最后结果是学生能写一句通顺的话,这就是最初级的作文训练了。所以,老师们要有个意识,最基本的字词句训练,其实就是孩子们作文训练的开始!因此上课时一定要扎扎实实地进行字词句段的教学,真正体现出语文的工具性来。
作文教学要学图画老师的先观察,先构思也是很有必要的。记得有好多老师提出:怎样引导学生把作文内容写具体了呢?其实我认为,老师首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去观察,把事物了解清楚了,想明白了,不让他动笔都难呢。如果学生都处于这样的写作状态,那么还有必要去引导他们怎样克服“挤牙膏”现象吗?还愁他们不把内容写具体吗?记得我在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先创设写日记的情境,给学生留一个特殊的作业,回家后,按老师交给的方法种一盘蒜苗,然后,提出要求:蒜苗种好了,同学们一定要每天观察,还要把看到的记到日记本上。我根本没有指导学生怎样把日记的内容写多些,结果,孩子们交上来的日记不但内容不少,还生动形象呢?来,让大家欣赏一下吧。

2006年月15日          星期三    晴
今天下午,放学的时候,语文老师留了一项特殊作业,让我们回家种一盘蒜苗。我高兴死了。
到了家,我让妈妈帮我把要用的东西准备好,放到了桌子上。有小盘子,两头蒜和一根细铁丝。我先把蒜掰开,给它脱掉外衣,它们露出了白胖白胖的身子。我把它们放在盘子里,围着盘子摆了一圈,再用铁丝捆住不让它们倒了,然后向盘子里倒点水。哈,我的工作完成了!好高兴啊!我把盘子放到有阳光的地方,我盼着它们快快发芽。      (陈硕)
2006年3月18日       星期六     晴
今天是我种蒜的第三个晚上,我又去观察我的蒜宝宝。他那嫩绿的芽又长长了,下面的根也长了。可是,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外侧的蒜根已经长得很长了,可是里边的蒜才刚刚长出来一个小包儿,我问妈妈这是为什么,妈妈说:“因为里面的蒜接受阳光少,所以长得慢。”我说:“原来是这样。” (高怡静)
2006年3月18日      星期六      晴
今天,我看我前两天中的蒜。呀,里面的水没有了,我拿来一点水洒在盘子里。我再仔细地一看,个个蒜瓣上钻出了尖尖的嫩芽。它们的样子可好看了,有的冲着天,有的低着头,有的向前看……它们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可好看了。   (陈硕)
2006年3月21日      星期二     晴
今天,我又看了看我那盘白白胖胖的大蒜。大蒜已经长得和我的中指一样高了,大蒜上面那长长的“头发”又绿了很多,还有根部的白白的“小胡子”也长了许多。突然,我发现大蒜被胀开了,它身体里面好像长了小蒜宝宝。我把我的发现告诉了妈妈。还跟妈妈说:“种蒜可真有意思!”     (张玥)
2006年3月23日       星期四       晴   
今天,我又仔细地观察了一遍我种的六个蒜宝宝。它们发生了奇特的变化。
它们的根合起来,像一团乱乱的白线,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闪着光泽,像水晶一样透明。蒜瓣长出芽的地方都红了。它们有的长出了三层芽了,有的才长出了两层芽,但是长两层芽的已经列出了一点点小口。我想:这就是说明它很快就会长出第三层芽了。大蒜瓣的芽被我量了量已经有14厘米了,小蒜瓣的芽大约有10厘米。
我看着它们,跟他们说着话:“我的小宝贝们,我希望你们快快长大吧!”(王朝晖 )
  2006年3月24日       星期五      晴
今天,我写日记有得了个笑脸。这是我得到的第二个笑脸了。我回到家把这好消息告诉了妈妈,就去看我的蒜宝宝了。我用心地和蒜宝宝说话:“蒜宝宝,我又得了个笑脸,你高兴吗?我要谢谢你呢!”蒜宝宝挺直了腰好像在说:“你争取下次还得笑脸,让你妈妈高兴。”我听懂了它的“话”,冲它点点头有信心地说:“我争取连着得笑脸!”          (张竞文)
2006年3月27日      星期一       阴    有风
今天,我看了看我的蒜宝宝,它比原来高了许多。其中的一个蒜宝宝生病了,它的身上长满了浅灰色的东西。我就问爸爸这个蒜怎么了?爸爸说:“这个蒜瓣已经烂了。”我说:“怎么办?”妈妈说:“不要紧,我们可以扔掉它。”我依依不舍地看着被扔到地上的蒜瓣儿,心里很难过,真想哭。   ( 张玥)
瞧写的多好啊!这些孩子刚刚二年级呢。这七篇日记都获得了全国小学生作文擂台赛一等奖,并发表在《小学生智力开发报》上,一个专版呢。这就是一盘蒜苗的功劳!这就是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的结果!
还有一处感悟很深,就是要学图画老师会作画,那我们语文老师就要会写下水文,关于这点,下个妙计再谈。

儿童初学写作,当从“无意”开始
——作文教学锦囊妙计之五
  [读书笔记]:对于初学写作的孩子们来说,强调“意在笔先”不妥,应该从“无意写作”开始引导。
古代学者一向主张训练学生写作要经过“先扶后放”的过程——首先鼓励学生大胆写,等有了一定基础了再要求精炼严谨。我们所熟知的唐宋八大家,好几位都谈过自己的这种经验,也表示过这样的主张。如欧阳修就曾经说过:“作文之体,初欲奔驰。”宋人谢枋得也提出先作“放胆文”,后作“小心文”。
李吉林老师有一则著名的教育格言:“小马驹要长成骏马。牧马人必须把它们带到水草丰盛的草原上,让其自由驰骋,才能茁壮成长。指导作文,应当充分打开学生的思路,让他们的思想自由驰骋,不受束缚,使他们感到要写,好写,写有兴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古人的经验和主张,当代教育专家的格言和《新课标》的要求,都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小朋友对事物的认识,总是由粗到细,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他们最初对周围的事物只知道“是什么样的”,并不大在意“为什么是这样的”。所以,他们初学写作时,要引导他们留心周围的人、事、景、物,放手让他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能写出事物“是什么样的”即可。待到他们有了一定的写作基础,做到“言之有物”了,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受能力了,在引导他们把观察、思维、表达结合起来,学会审题、立意、选材、组材、练写“小心文”。逐步写出“为什么是这样的”。渐渐地,要求他们做到“精炼严谨”“言之有理”就水到渠成了。
再者,儿童初学写作,鼓励写“放胆文”,“让他们的思想自由驰骋,不受束缚”,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他们自由表达,思想上没有任何压力,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愿怎么写就怎么写,就会感到“处处留心皆文章”,因而乐于表达。否则,强调“意在笔先“,儿童缺乏心理承受能力,面对写作之路,就会望而却步,产生“作文恐惧症”,这无疑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当然也有碍于他们作文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儿童初学写作,当从“无意”开始。
[感悟与认识]:记得在一次跟踪听课中,连续听了一位老师的两节美术课。第一节课是在二一班。老师要求孩子们根据课本上图画、照片,用橡皮泥捏出一个少数民族小朋友的形象,要从服饰上反映出民族特色。结果,符合要求的作业犹如凤毛麟角。第二节课在二二班上,这位老师接受了教训,调整了思路,降低了要求,让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想捏什么就捏什么。结果,有的捏了尖嘴猴腮的孙悟空,有的捏了肥头大耳的猪八戒,有的捏了展翅欲飞的小鸟,还有的捏了盛开的花朵……作品形象栩栩如生。其实,这和作文教学是一样的道理。如果老师对初学写作的同学提出过高的要求,比如:“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等,就会束缚了学生思路,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所以就像一班的学生们不会涅少数民族的小朋友一样了,他们写的作文一定不会好到哪里去。而二班的小朋友们之所以完成得好,是因为老师让他们完全放开了,学生创作时处于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状态,这时候他们的思维是特别活跃的,精神是高度集中的,但是,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是在搞创作,是在完成作业,他们完全把这些行为看成是他们感兴趣的,很平常的玩耍了。学生作文何尝不是这样呢?
我还想起了最近论坛里一个网友的困惑:“平时强化写日记,为什么考试时作文成绩却不理想呢?”在学习了上面内容后,我心里有了一丝光亮,我感觉到问题的出处,原因可能是平时的日记训练是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的写作训练,虽然有老师的督促,但是他们写作时表现出的却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而考试的时候,肯定题目中对作文怎样写提出了要求,因此束缚了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时间又短,气氛又紧张,所以写出的作文质量不高,分数自然也不会高了。因此我又想到了作文的评价,何不也学学古人的经验和主张,当代教育专家的格言和《新课标》的要求,把评价的要求降低一些,把学生用来驰骋的写作空间放大些,再大些呢?

老师,请笔下留情!
——作文教学锦囊妙计之六
  [读书笔记]:一直以来,都是要求老师对学生的作文精批细改,并且作为检查考核老师的指标之一。于是乎,很多老师就操起他们手里的家伙——红笔,在学生的作文上这里画上一道,那里修改一番,学生的作文就像摆在他们面前案板上的一块肉,他们用那支红笔横割一条口子,放些血;又竖割一道子,再放些血。最后作文修改完了,这块肉也支离破碎了。学生拿到作文本,看到满篇“鲜血淋漓”,他们的感受只是感激老师的认真负责吗?会不会感受到了失败?或者是害怕?他们享受到了作文的快乐了吗?他们会不会心灰意冷的感慨:“作文,想说爱你不容易!”“作文,我讨厌你!”
李白坚教授曾说过:“一旦用成人的眼光去删改学生的作品,特别还仿佛要修改地十分经典的模样,实际上却往往不能很好地传达学生原来要表达的意思,而是强加了我们通过他们词不达意的文字猜测成人性的理解。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抛弃或者改换自己的思维方式来换取老师的欢心。这是最糟糕的事情,也是一些少年老成、四平八稳的文章不可爱的原因。”
由此观之,与其这样费力不讨好,何不换一个角度,以鼓励为主,表扬为主,不求全责备,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比较软化的作文评估来做:“不对学生的文章作明确的是非定夺,而是更多地采用疑问式、商量式、建议式的评估方法,对于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于学生形成他们的写作个性和表达特色都有很大的帮助。”
  [感悟与实践]: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孪生小姐妹走进了玫瑰园,不多久,其中一个小姑娘跑回来对母亲说这里是个坏地方!另一个跑回来却说这里是个好地方!问及原因,前一个孩子说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后一个孩子说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都有花。此时想到这个故事,我沉思起来了:世间万物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坏的一面,关键在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看,就如我们作文的批改。精批细改,教师就成了进玫瑰园的第一个小姑娘,学生的作文便成了“每朵花下都有刺的”的“坏地方”。老师们干得就是修剪刺的工作。如果你换个角度去欣赏这些作文,你就像后一个丛玫瑰园中走出的小姑娘,你就会觉得这里是“每丛刺上都有花”的“好地方”。那么你给学生的评价就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他们又怎么会不喜欢写作文呢?恐怕到那时候,不是老师“要他写”,而是“他要写”,“他愿写”,“他乐写”了。
不精批细改,那该怎么做呢?有位老师的做法是在学生的作文后面写“读后感”,她是以读者的身份去欣赏学生的作品;祖庆版主建议在学生的作文后面“跟帖”,以此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平等的与学生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提高习作水平。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是这样做的:写得好的,大加赞赏,给个大大的“优”;需要修改的,先不定成绩,提出我的建议,再征求学生的意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老师的建议去修改作文,交上来后,如果文通语顺,同样给个大大的“优”;一次不行,再改第二次,直到最后也获得了“优”为止。这样一来,每次作文,学生都能收获成功,感受快乐。

观察感受生活,书写真情实感
——作文教学锦囊妙计之七
[读书与思考]: 梁启超说:“观察的条件,头一桩,是要对于所观察的对象有十二分的兴趣,用全副精神注在他头上。”因此,教师要有意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多接触自然、欣赏自然、感受自然。多组织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学会正确评价生活。其次,教育学生观察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只有抓住事物的特征,才能达到对它本质的深刻认识,写作时才能把它活生生的表现出来。
   [实践案例]:
   请客与作文
  师: 同学们,我们朝夕相处,亲密无间,在一起生活、学习一年多了。近来,我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想跟大家说,但又不好意思。
  生:(好奇地齐声喊)老师,您说!您说!
  师:端午节就要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不知哪个同学愿意请我去?
  生:(面露喜色,七嘴八舌地大声喊)老师到我家!我愿意请您!
  师:大家都愿意请我,我很高兴。但这样争也不是办法,我看这样吧,哪个同学会做菜,而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谁家去做客,好不好?
  生:(面露难色,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回答。)
  师:这个条件可能有些让大家为难。(鼓励地看着学生)没关系,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呢,如果同学们肯学,一定会学到一手炒菜的本领。我相信为了请到我,同学们会下功夫的。
  生:(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
(两天后的作文课上)
  师:两天时间到了,不知同学们学会炒菜了没有?
生:(齐)学会了。
师:呀,学得这么快,都是跟谁学的?
生甲:我跟爸爸学的。
  生乙:我跟妈妈学的。
  生丙:我在《大众菜谱》上学的。
生丁:我家有一本台历,上面介绍了很多做菜的方法,我为了做个特别点儿的菜,请到老师,就按照上面的方法做。
  师:真感谢大家对老师的一片诚心。那你们学会了做什么菜呢?一定很好吧?
(学生们不等老师叫,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老师请几个同学到讲台上说给大家听。)
  师:刚才这几个同学讲得都不错,听这样一讲,就知道菜做得不错,老师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但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同学都到前边来说,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知道你们每个同学都做了什么菜,做菜过程是怎样的呢?
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写出来,您就不知道了吗?
  师:这个同学的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但能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菜,而且还能比较比较,看谁做的菜最好,我就去谁家做客,好不好?
  生:(齐)好!
  师:好就快写吧!
(案例参见李素环《激趣作文教学一例》,载《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年第3期)
[专家点评]:《新课程资源观 》郭东岐 编著 第二节 课程资源 “假请客,真作文”,李素环老师的这堂课“假戏真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李老师通过创设“请客”这一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实践的积极性,把沉睡在广袤的生活土壤里关于“做菜”的一些资源激活了,让它成为学生们的第二老师,为他们的作文及成长发挥作用。教师巧妙的教学设计也唤醒了隐藏的师生情谊,使其成为情感资源加入课程过程,使知识、技能与情感三者达到同构共生。这样的“作文”负担荡然无存,取得极佳的教学效果。
请问,这是课吗?
  回答是肯定的,而且是一堂好课!
  问,这堂课好在哪里?
  答曰:李老师把课程资源激活了。
善捕时机,于动情处做文章
—— 作文教学锦囊妙计之八
[读书笔记]:所谓善捕时机,就是要善于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突发事件引导学生作文,并且尽可能地在学生想写作文时完成作文,使学生的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抓住时机,相机进行作文指导,会收到生活作文的特殊效果。这样与活动或突发事件相结合的作文,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即不要做事先布置作文之类的事,还了生活之本原,也不要以“作文的任务”危害本来的意思,结果是活动有真情,作文出效果。
  [实践与案例]:
《品雨》(转)
    一天下午,孙老师正在上课,这时,天色突然变暗,狂风,闪电,雷鸣,都随之而来。暴风雨就要来了。雷声越来越密,天色越来越暗,条条雨线从天而降。
  这是入春以来的第一场大雨,孩子们欢呼雀跃:“下雨啦,下雨啦!”看着孩子们喜不自胜又心神不定的样子,老师知道,他们的心早已飞出教室。课还怎样上下去呢? 一分钟后,老师走上讲台,明知故问:“大家喜不喜欢雨?”“喜欢!”声如雷鸣,“那我们一起来品雨好不好?”孩子们乐得拼命鼓掌。 首先,老师让孩子们说出关于雨的成语。太容易了,孩子们脱口而出:“风雨同舟”“风调雨顺”“风雨无阻”“雨过天晴”“雨后春笋”“春风化雨”…… 然后师生一起回想有关雨的诗词,并把想出的诗句写到黑板上。开始孩子们还不好意思,老师极力鼓励他们,好东西应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个,两个,三个……越来越多的孩子们走上讲台,短短十几分钟,黑板上写满了不同字体、不同风格的有关雨的诗句:“天街小雨润如酥”是春雨,“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夏雨,“留得枯荷听雨声”是秋雨;“多少楼台烟雨中”是对世事沧桑的感慨,“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是宝黛情意相通的写照;来不及--解释,孩子们便诵读起来:“雨里鸡鸣一两家”“子规声里雨如烟”“清明时节雨纷纷”“沾衣欲湿杏花雨”“东边日出西边雨”“夜来风雨声”“帘外雨潺潺”“风雨送春归”“好雨知时节”……孩子们把对雨的喜爱化为满口生香的诗句,一个个都沉醉在诗海词林中。 搜索完脑海里的诗词,孩子们又从摘抄本里找寻有关雨的散文佳句。“雨是来自远方亲人的思念”,“在雨中,我最爱收起伞,让雨点落在我身上,这似乎是在接受一种神圣的洗礼”…… 读罢散文佳句,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轻唱《真心英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欢声笑语过后,学生提笔记录了这堂别开生面的品雨课。
  写作时学生文思泉涌,平时两节课都交不上的作文,不到四十分钟几乎全部完成。有的孩子还主动地在日记上记下了这生动的一课。 这堂“节外生枝”的品雨课,不仅完成了学写作的任务,还让孩子们学习了有关雨的诗词,更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

给学生的习作加点动力
——作文教学锦囊妙计之九
[读书笔记]:第斯多惠说:“教育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 对于作文教学来说,唤醒的是小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与热爱;唤醒的是学生想自我表达和与人对话的欲望;唤醒的是学生作文发表的意识、读者意识和精品意识。要靠什么来唤醒呢?这就需要不断地激励、鼓舞,不断地为学生的习作增加动力,去点燃、维持、激励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进入一个积极的呈良性循环的写作状态。
[探索与实践]:很多老师为了激励学生的写作情趣,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大都办过班级作文报、手抄报、作文期刊等刊物,开办初期效果很好,但是往往却不能持久,其原因是当学生对这些刊物的新鲜感消失的时候,带给他们的写作动力就会削弱。要想让这一举措长久的为作文教学服务,那么我们就应该做个长远的计划,不断地赋予它新的含义,这样才可以持久地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唤醒学生潜在的写作本能。且看下面的招数。
第一招:设立奖励机制。学生在班级周报上每发表一篇文章,就发给“发表纪念卡”一张,卡上印有激励表扬的话。获得五张这样的卡,奖励就会升级,就会获得“作文新秀”的称号。如果继续发表文章三篇,那奖励就再次升级,奖励给“作文能手”的称号。再继续发表文章六篇,就获得“作文明星”的称号了。到了这个级别的学生,就可以把自己的作文结集在班刊上发表了。在此期间,如果哪位同学的作文被正式刊物发表了,那就给他最高级别的奖项“班级诺贝尔文学奖”。
这些操作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操作起来是要讲究细节的。比如:第一次出版要煽情。做好刊物出版的动员工作,充分造势,煽起学生的激情,使之跃跃欲试。第一次选稿要偏心。要偏向于差生和中等生,让他们也建立自信心,认为我也能写,我也能行!第一次发卡要隆重。要营造特别的气氛,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感受作文带给他的快乐与尊严!第一次授予的称号要少。少的东西才会让人觉得珍贵,有价值,所以,授予少数的荣誉称号,就会让学生产生神秘感,觉得为了这个目标需要努力,为了这个荣誉需要付出。这样,当学生把写作与尊严,把信念与自豪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写作的动力才能持久。
第二招:设立排名榜。把学生在班级作文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字数作为基数来确定学生的作文积分。在此基础上,发现文中有错别字,错标点,不通顺的句子,已经学生举报,即在原积分上扣分,谁发现举报的,扣的分奖励给谁。扣的分值10至100分不等。有扣分也有加分,定期设立征文比赛,在比赛中获一二三等奖的加分。最后,把这些分数合在一起,根据分值高低排出高低,用电子表格的形式打印出来,张贴在班里,每月一次。
第三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让不同层次学生的作文水平都有所提高,对版面进行划分,分出A、B、C、D,让学生在投稿是注明要投的是哪个版面。比如A版,是为那些写作能力较强的同学设立的,让他们在那里一比高下,对于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会有好处。而D版,则是那些需要扶持的学生发表习作的地方,在那里他们会扬起自信的风帆,奋勇向前。

给学生的习作加点助力
——作文教学锦囊妙计之十
     [读书笔记]:作文需要教,这是不言而喻的。
    叶圣陶老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坐稳,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又说:“故老师之为教,不再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叶圣陶老先生认为: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阅读要养成习惯,也就是爱阅读、会阅读;写作也应该养成习惯,就是爱写作、会写作。这些都需要老师帮助学生养成,也就是在学生习作的时候适时地给学生加些助力,帮助他们鼓起勇气,在习作的道路上不停地探索、跋涉。
   [探索与实践]:
   第一:佳句精选。作文困难生的作文整体来看是很不尽如人意的,但里面总会有几句写得不错的句子。因此,每次作文把这些句子挑选出来,结成集子“出版发行”,会得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一是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二是使作文学困生找到了自信。
  第二:心语港湾。把习作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习作是用笔抒发情感,用笔与人对话,用笔沟通感情……在“心语港湾”里,学生可以为同学、家长、老师祝福,可以为取得成绩的同学祝贺,还可以向大家敞开心扉,把不愉快尽情地往外倾洒……
   第三:话题辩论。为文字搭建一个交流、交际的舞台,让文字的操纵者——学生,充分利用这个平台与他人交流,让学生真实地感受文字的功能,与他人交流的喜悦。“话题”一定要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能引起学生关注的,并会产生分歧的内容,引发他们的争论、思考,最后达成一致,并下笔成文。
第四:想象接力。一些文学论坛上经常会出现文章接力的游戏,玩此游戏的人一段段的接写别人的文章,乐此不疲,兴趣高涨。把接力作文游戏引入教室,让学生在玩中训练想象力,提高写作水平,真是给学生的习作添了一把柴,那火焰定会灿然而瑰丽。《森林里的动物们》《一只小鸟的旅行》等想象接力文在班里陆续开展起来,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一个接一个地写,故事既精彩,又充满童真童趣,学生对此特感兴趣。 ……

营造“对话”氛围,搭建“对话”平台
——作文教学锦囊妙计之十一
[读书与思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进行创造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乐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因此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在作文内容及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用对话的方式为学生着力营造“对话”的氛围,搭建“对话”的平台,构筑“对话”的模式,引领学生在作文中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在作文教学要形成 “对话”氛围,关键在于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而要营造这种氛围,教师就应该在学生生活中,真正成为学生的益友,与学生一起学习、游戏,一同活动、畅想,一同欢乐、悲伤。平等、和谐的对话“教育情境”,发生了师生间、生生间真正的精神层次上的相互交流的作用,在语言交流中,双方都交流了收集的信息,敞开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接纳对方,同时又把自己投向了对方,获得理解与沟通。
“对话”式作文教学要重视以“活动”为载体,为师与生、生与生铺设“对话”的平台,切实有效的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及个性的发展与张扬。以“活动”为依托,将作文教学融入五彩斑斓的活动中,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又可以引导他们观察、体验、思考、交流。作文教学的过程变成了学生情感体验与经验建构的过程。
    [实践案例]:
(1)、“过去进行时”。即重在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体验那难忘的情感历程。如《——的回忆》,引导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像放电影一样回忆过去的岁月里所经历的快乐或悲伤的事情,或叙述自己站在领奖台上自豪的情景,或描绘自己因逞能而搞得狼狈不堪的样子,或讲述失去亲人那悲痛欲绝的场面……
(2)、“现在进行时”。即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真切的活动过程,从而抓住时机,捕捉作文的素材。“现在进行时”的活动,教师应重点组织、发掘。因为这是无穷无尽的“对话”的资源。
   去年我县举行了秋季全民运动会,大会开幕式上我们学校的800名学生要进行腰鼓表演。因此在运动会召开前两个月,学校就开始组织学生练习打腰鼓。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引导我班学生写《我学打腰鼓》系列日记。每天读着学生的日记,感受着他们在练习打腰鼓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并针对他们的心理变化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了相应的指导、分析、教育,促使他们顺利地完成了打腰鼓的学习任务。用我的话说就是:日记,陪伴着我们打腰鼓的每一天。结果是本领与习作双丰收。
那段时间,我校每天放学后锣鼓喧天,好不热闹。我不想让这么好的“对话”资源白白流失,就引导高年级的学生也参与到“对话作文”中来。我发出了一个征文比赛通知,要求同学们睁大眼睛,看看学校组织学生练习打腰鼓的过程中,有哪些人和事值得你写一写?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通知,调动了全校学生参与到观察、思考、表达的“对话”作文当中来。他们在这真实的“对话”氛围中,与老师研究选材,与观察、采访对象谈心交流,在观察与交流中,捕捉到了大量的作文素材,写出了一篇又一篇真实感人的佳作。这些作品中有的是写自己的同学刻苦练习的事;有的是写辅导老师如何耐心指导,工作认真负责的事;有的是写自己练习打腰鼓的过程中,家长不但星期天按时接送,还做好吃的给孩子补充营养的事;有的是写自己在学习打腰鼓的过程中的思想变化以及得到的帮助……
运动会马上就要举行了,我又发出了第二个征文比赛通知,要求同学们就这次运动会的召开,继续追踪采访,写出更精彩的习作来。并结合我校的“开放式作文教学模式”做了简要的征文说明:运动会就要召开了,请高年级的同学写个通知吧!如果你有幸亲临运动会现场,你能为没有去的同学细细描绘一下运动会开幕式的壮观吗?在运动会的会场,你发现了我县许多企业的展牌了吗?如果有的企业请你为他们写个广告词,你打算怎样设计?看到那些展牌你想到的是什么?……还是请同学们睁大一双慧眼吧!我相信你们的习作里有老师想不到的精彩!
   这次的征文收上来了,我翻着,看着,惊叹着。《运动会召开通知》《我参加了开幕式》《我要上电视啦》《夕阳红扇子舞》《发展中的大城》《运动会赞歌》《家乡,我的骄傲》《大城三宝》《大城新三宝》……光看这些题目就让我眼花缭乱了。
    看着手里厚厚的稿纸,我欣慰地想:这次“对话”作文真是收获颇丰。

作文是为生活服务的
——作文教学锦囊妙计之十二

[读书与思考]:  生活是多样化的,每个人眼中、心中的生活,更是异彩纷呈。作文,本来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的反映。而现在实中,学生作文类似或雷同屡见不鲜,那么,在作文教学中一千个学生为什么就不能给我们一千个生活呢?原因是教师走入了应试教育的误区,扭曲了学生对生活的正确认识,让本应该丰富多彩的、充满灵气的作文变成僵硬的、呆板的、充满着空话、套话的应试之作。因此作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去伪求真、弘扬个性的能力,让学生明白,作文是为生活服务的,只有写出真实的生活,写出独特的感受,作文才有生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终生学习的四个“学会”(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核心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真实的人。在这方面,作文教学是责无旁贷的。“作文即做人”,“文如其人”都说明这一个道理。它要求作文应当是真我的体现,它不允许存在着虚假。作文的弄虚作假,是对学生人格的扭曲。写出自己的生活,写出自己,作文才有生命力。
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但小学生往往容易忽略身边的事情,不容易挖掘身边的题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引导他们在写作文时要做到说真话、诉真情,能在大量的以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和心理情感为中心的写作中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把作文变成让学生感兴趣的一样东西,让学生爱写,并能通过作文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作文来源于生活,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尝试着跳出当堂完成或今天布置、明天完成的传统格局。教师可以借鉴西方小学生的一些做法,让学生跨出教室、跨出校园,跨入社会,在充分接触各种人和事之中进行有感而发的写作,这样做更能发挥写作的功能: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
   [案例解析]:
  美国一位女教师微笑着给同学布置了一道作文题:“我们要求找出自己希望从事的职业。针对未来的职业写一份报告,而且每个人都要访问一个真正从事那行业的人,做一份口头报告。”这道作文题使十三四岁的孩子感到惊讶,但他们还是遵照老师的要求去努力完成。此种作文可以培养人的五种能力:抉择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样,做、写、说、思便有机的结合起来了。有了那么多的实践经验,学生也就不会胡编乱造,生搬硬抄,而会把实践中的真实的感受融入到作文中去,使作文为生活服务。
  与中国相比,美国学生写作文的生活材料比中国丰富。美国的作文课不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写作任务,而是可以在图书馆查资料或调查访问,给学生充分思考和准备的余地。美国作文课关注人生、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与社会、与生活是沟通的,注意处理好作文与生活源头的关系,并且追求真实和使用。这样,学生就会在作文中寻找到乐趣,不会像中国孩子那样“为了作文而作文”了。
如同样的作文题《我的父亲》,中国是课堂交稿,逼得有些孩子胡编乱造,而且大多是千篇一律,心目中的父亲毫无个性可言。而美国是一周内交稿,让孩子们去采访父亲、母亲、祖父、乃至伯伯、叔叔、邻居和同事,使孩子们更深刻地了解自己的父亲,从而写出一篇生动而深刻的调查报告或纪实文学。
我们很有必要学习美国作文教学的人文性、实践性和趣味性。但也可以利用我们身边的作文资源,设置一些活动来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用作文去为生活服务。
  活动一: “本班新闻联播”。
目的:学习攫取新闻和简单的新闻写作;学会与他人的合作;学做“主持人”、“导演”、“编辑”、“演员”和“评论员”。
上课程序:先让学生说说我们的班级中,在一周的时间里,有没有发生什么可以记录的新闻?接着组织全班每位同学写一条有关班级一周之内的新闻,要求有新闻题目,事大则文长,事小则文短;新闻完成后,交给每一小组预先请就的两位“编辑”进行一定的修改、润色、加工,改正错别字,还要按新闻内容的轻重缓急排个队;每个小组选一个“导演”,由“导演”安排播音方式,天气预报,插播广告等;每小组选两位新闻报道的“节目主持人”,一男一女,并且规定,“编辑”将新闻编辑完成之后,必须很快交给“节目主持人”,以便熟读条目,上台“播音”;每组假设为一个“电视台”,“主持人”播音前应该自报家门,为自己的“电视台”起一个名字。教师并且应该提示一些注意事项,如,应该面向观众,尽量不看手中稿子,声音响亮等等;为了将四个“电视台”的新闻写作手段和播音的水平评个高下,还需选出七个“评委”,当四对“主持人”进行新闻播音的时候,请“评委”们对他们的表现打分。在每个小组的“新闻联播”完结之后做一个小小的总结,可以考虑插播些“广告”、“天气预报”之类内容,以活跃气氛。活动完成,请同学们写文章一篇,题目、体裁自定。因为他们的新闻稿来源于真实的生活,而他们的“新闻播报”又是对这些真实生活的报道,再加上他们喜欢的,类似游戏的活动,所以,这篇文章的写作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感到困难,交上来的作文就证明了这一点。《本班新闻联播》、《我做主持人》、《我做评委》《我看“本班新闻联播”》《哪个小组最出色》等等,光看题目就知道学生的作文状态是投入的,愉快的。
活动二:“我们的科学实验报告”。
  目的:让学生懂得科学报告同样是作文;进行智力测验,听说读写动,全面进行。
上课程序:在作文课上教师提出问题:有这样一个题目:10个人一组,轮番用手指碰同一个篮球,用什么样的办法速度最快?请每位同学都设计一种办法,标题可拟为:“我的办法最好”;请每小组讨论推选出一个最聪明的办法出来演示,看哪组用的方法速度最快,进行“哪个小组办法好?”的写作;推选“最聪明的办法”。活动结束后,还可以写写活动中的感想、体会、收获。
  以上是列举的作文课上的活动,其实学校日常生活中这些可挖掘、利用的资源还有很多很多。比如自然课上的观察活动,实验活动;数学课上的动手操作活动;音乐课上的表演活动;美术课上的欣赏活动等等,都可以让学生来写一写。而走出学校,在家庭中、在社会中作文为生活服务的事更是屡见不鲜。比如有个学生写了这样一篇作文:她爸爸、妈妈吵架了,谁也不理谁了,她很难受,但是越劝他们,他们火气越大,正无计可施时,妈妈的手机接到一条短信,她灵机一动,就想到了一个好办法——用妈妈的手机给爸爸发短信,用爸爸的手机给妈妈发短信。因为要劝他们二人和好,所以她发的短信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妈妈”真诚地向“爸爸”道歉,“爸爸”也哄“妈妈”别再生气了。结果二人在吃饭的时候,表现得比没吵架前还亲热,爸爸给妈妈夹菜,妈妈让爸爸多吃。女儿看着他们的举动,装着不知情,心里却得意得乐开了花。她在日记中写道:我第一次知道了文字的力量有多大,原来写好了作文还能劝架呢!虽然这话是孩子的见解,却也说明她感悟出了原来作文与生活是分不开的,作文是为生活服务的道理。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而要鼓励学生多走出课堂,多角度地看待身边的一切事物,学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品德、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生学会写作文,热爱写作文,用作文为生活服务。这样的写作会比仅仅在课堂里完成一篇作文有意义得多。

懂学生习作心理,探学生习作动机
——作文教学锦囊妙计之十四
[读书笔记]:写作是指作者运用书面语言表达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感受的一种心智活动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曾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可见,作者在写《红楼梦》时的复杂心情和不能准确表达自己情感的苦闷。大师如此,更何况是小学生,因此,他们对写作有困难和苦恼也是可以理解的。
面对小学生写作难,我们该怎么办呢?著名心理学家柯.尼.列昂捷夫提出了“从动机走向目的”的活动心理学理论。动机在《现代汉语》中解释说:“动机,推动某种行为的念头。” 柯.尼.列昂捷夫认为作文是动机支配的活动,体现了学生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际的需要。这种需要是多层面的,它主要有:1、完成学习任务,避免作文不合格或作文成绩下降威胁的需要;2、渴望同父母、老师、同伴交流见闻感受的需要;3、希望自己作文成功,使自己的才能得到他人公平的评价和称赞,获得同伴尊敬的需要等。
从中可以看出,小学生作文反映的是小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要使学生不怕写作,善于写作,乐于写作,就要懂得学生的习作心理,探究学生的写作动机,并激发学生的习作动机,采用得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写作。
[实践案例]:
一、求知欲,好奇心,认识兴趣。这是儿童写作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从心理学表明,儿童观察未知事物的好奇心,获得新知识的满足,倾吐感受时的愉快,这些对个人有吸引价值的动机,确实成了他们一次次作文活动的直接的、巨大的动力。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参观、调查、考察、实践,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大自然,认识世界,陶冶性情,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在各种活动中注意培养激发儿童认识、倾吐的需要,并运用迁移的规律,把儿童对自己所喜爱的兴趣迁移到说话、写话和作文活动上来。以培养具体、生动、直观性强、情绪色彩浓的初级阶段的动机,为以后逐步形成高级的理性的动机打下基础。
如:发表在《中国小作家》2007年第九期上刊登了曹丁月同学的观察日记,就是因为她的数学老师引导孩子们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孩子对此兴趣极大,好奇心、求知欲驱使她自觉观察,并把发现学习的快乐用日记的形式倾诉出来。
妈妈帮我数花朵
有一天,我去上学,走到东教学楼下,抬头一看,我被一种花树吸引住了。我立即跑到跟前仔细地看了起来。
这棵树上的叶子尖尖的、紫红紫红的,每朵花的花瓣都非常多,我不禁赞叹道:“真美呀!”妈妈突然问我:“你能告诉我这棵树上大约有多少朵花吗?”是啊,有多少朵呢?我马上一朵一朵地数起来,可是花太多了,我真有点数不过来了。这时候,妈妈提醒我:“想想办法。”我眨了眨眼睛说:“我先数一根树枝上有多少朵,再数有几根树枝,根据我们学的乘法运算就能算出来了。”“瞧我女儿,学了就用,真聪明!不过我提醒你一下,最好数不多不少的那一根,这样求出来的数才会更接近准确数。”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数完了,我高兴地列出了算式:18X21,可是我又发愁了,不知道这个算式该怎么算。这时候妈妈又提醒我:“18可以看成是20, 21也可以看成是20,这样就是20X20了,你会算了吗?”我说:“是400吗?”妈妈说:“是,20个20相加,就是400了。”
我边走边想:原来数学中还有这么多我不会的呢,我可一定要好好学习数学啊!  
瞧!写得多好啊!我想小作者写这篇日记时一定是一气呵成的。
二、好胜心,求成欲,威望需要。这是儿童作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追求他人对自己尊敬并获得他人赞扬与肯定的成就动机。实质上是一种取得成就或获得在集体或朋友中威望的需要。根据这个特点,教师应该把作文训练同儿童生活中的其他各种实践活动,如班队活动、科技活动、艺术活动、体育活动,各种课外活动,卫生清扫,手工制作,小发明,小创造,绘画,种植饲养等能体现学生聪明才智,展示成就的实践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运用作文倾吐自己成功的喜悦,满足他们威望的需要。
如:《中国小作家》2007年第九期上刊载的董宇航的一篇作文,叙述的是这位小作者从自己剪纸人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于是在自己的内心产生了一种感情,他想让别人也能分享他的收获和快乐,就用文字作为载体,以此博得他身边的人的肯定。
剪纸人
昨天,老师布置了一项有趣的作业——剪小纸人。
我回到家,找来纸和剪刀,按老师说的把纸折好,然后在纸上画上小人,接着就沿着线剪小人了。我小心地剪着,生怕弄坏了。剪完了,我打开一看自己笑了,我剪的根本不像小人!于是,我请妈妈帮忙,在妈妈的指导下终于剪出了小纸人。
早上,我来到教室,看见同学们把剪的小人都摆在桌子上正议论呢。我放下书包,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真有意思,肖杨剪的纸人怎么那么小,于安剪的纸人是彩色的,原来是用彩纸剪的……
我把我的小纸人拿了出来,同学看了都说好。我剪的纸人有四人一组的,还有六人一组的;有小男孩,还有扎着辫子的小女孩;有的手拉手排一排,有的围成一个圆圈,好像在做游戏。
小纸人真有意思,我喜爱这样的作业。

读了他的作文,我们能感受到他获得赞扬后的兴高采烈,这就是在成就动机的驱使下写出的文章。

三、责任感,倾吐心声,交际需要。由于儿童受到家庭,学校,社会所进行的学习目的教育和集体主义熏陶,从而逐步产生了社会责任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会从外向型变成内向型,会产生一些心事,这些心事或高兴,或烦恼,或忧伤,或羞涩……他们不愿意跟别人说出来,就会利用日记、书信、作文这些形式来倾吐心声。因此,他们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处处要用作文,作文是一种交际工具,所以人人要练好作文。根据这一动机特点,作文教学应注意按照言语交际的需要进行改革。不仅记叙文写作训练应密切联系学生实际,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日常会话,打电话,即席发言,转述等口头表达训练,以及写信,写日记,写海报、贺词、公益广告、制作说明、实验报告等实用文的练习,注意发挥作文的社会功能。

如:《中国小作家》2007年第九期上刊登的赵梦真同学的《悔》这篇作文,就是因为自己的悔恨心情无法诉说,因此采用文字来倾吐心声。

那是一个夏天,又一次上体育课,我的腿有点疼,老师让我在教室里休息。
我一个人在教室里无聊地呆着,突然看见同桌王琳的桌子上有一本她新买的KITTY猫笔记本。哇,那可是我蒙昧以求的啊!粉红色的外皮,正中间是一只猫抱着一只玩具小熊,周围点缀着星星点点的花瓣,可爱极了。我多次想买,可是妈妈不同意我买,所以我一直希望有个那样的本子。
看着可爱的本子,我的心动了。环顾一下四周,我发现没有人,手情不自禁地伸了过去。但内心却矛盾起来,像有两个武林高手在过招。一个出招:不行,这样做是不对的,怎么能随便拿人家的东西呢?这不是偷吗?不能拿!另一个挡驾:这是你最想要的本子,除了这样,你还怎么才能得到?拿!前一个马上挡过来:不能拿!老师说过,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孩子!后一个反对:没关系!反正这时候也没有人,拿了也没人知道。我的手反反复复地伸过去,缩回来,最后还是把那个笔记本快速地拿到手里,塞进了书包。感觉心脏快要跳出胸膛了!
下课了,我装作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低着头坐在座位上看书,却用眼角注意着王琳那边。我发现王琳在找什么。“赵梦真,你看见我新买的那个本子了吗?我记得就放在桌上的,怎么不见了啊?”她着急得问我。“没……没有。”我的回答显然有点吞吞吐吐。“怎么办啊?回家妈妈会骂我的!”王琳急得都要哭了。
回到了家,我心里一直在想这件事,吃饭时也漫不经心,心里七上八下的,忐忑不安。睡觉时,我又想起了王琳那焦急的神态,决定明天把本子还给她,向她道歉。
第二天,到了学校。不知怎的,我一看见王琳,就像老鼠见了猫似的,没有勇气向她道歉了,甚至都没有勇气跟她说话。
直到现在,这个本子还像一块石头一样放在我的书桌上,也压在我的心头。每当想起这件事,心里就会感到无限的悔恨!

从以上案例不难看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走进学生的生活,学会观察孩子,从孩子的特点和心理出发,根据教学规律,恰当运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思考的习惯。让小学生从小就爱作文,善作文,乐于书面表达。
39#
发表于 2010-8-31 19:52:33 | 只看该作者
40#
发表于 2010-8-31 19:55:36 | 只看该作者
http://xnjyw.5d6d.com/thread-20664-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20664-1-1.html


作文教学,从推动教师的[教育写作]开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9 12:01 , Processed in 0.09062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