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管季超07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每一步,都很重要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1-7-26 08:24:57 | 只看该作者
寻找真正的教育者
李 茂

    前些天,在编译2009年美国年度教师的获奖感言和与多位“超越学科教学”的教师交流的多重刺激下,我发现了判断一位教师是不是真正的教育者的标志。(我最初用的是“优秀”教师的标志,但更准确的表达是,真正的“教育者”的标志)。

    判断一位教师是否是真正的教育者的标志就是:

    看他/她能不能如数家珍地讲述一个个学生的故事。

     孙明霞老师能——事实上,我是在听孙明霞老师在新泰县放城镇给老师们的讲座时得出这个灵感的——在她忘情地讲述她学生的故事时,全场教师除了感动,就是羡慕。

    我的同学范玮能——她的表姐曾对她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每个老师都像你那样提起学生眉飞色舞,孩子们就幸福了。”对此我深信不疑。

    沈丽新老师能——看看她那么多关于她“孩子”的“记录”,你就知道为什么那么多家长都期望把孩子交给她。

    你能吗?我希望你也能。

    美国2009年的全国年度教师托尼•马伦肯定能。他从奥巴马手中接过奖杯后,说出的最感人的话是:

    我后来终于意识到,最优秀的教师有一个共同的品质:他们知道如何读懂故事。他们知道走进教室大门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独一无二、引人入胜,但却没有完成的故事。

    真正优秀的教师能够读懂孩子的故事,而且能够抓住不平常的机会帮助作者创作故事。真正优秀的教师知道如何把信心与成功写入故事中,他们知道如何编辑错误,他们希望帮助作者实现一个完美结局。真正优秀的教师知道,他们有能力让孩子快乐,也有能力让孩子悲伤,有能力让孩子感到自信,也有能力让孩子无所适从,有能力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被需要的,也有能力让孩子感到自己被抛弃。当我们施与我们的关爱,足够关爱到读懂他们的故事,学生们就会感受到。
    ……

    这就是所有真正优秀教师的共同之处。他们知道如何读懂一个孩子的故事,理解在学业、情感或身体上遭受打击的学生需要教师给与他们一种积极的关系,因为太多的时候,他们在生活中孤立无援。他们希望我们为他们的黑白世界染上色彩,他们想要得到的不仅仅是教育——他们想要我们帮他们医治病痛。是的,教师是神奇的医师。每一次我们表扬学生,每一次我们让他们放声大笑,每一次我们占用自己的私人时间聆听他们的故事,我们都在帮助他们治愈得快一些。
   
    感谢所有的人,我们的教师同仁们,为你们花时间读懂你学生的故事。总统先生,邓肯部长,我知道你们会和我们一道去寻找教会所有的人读懂孩子故事的勇气、力量和智慧。谢谢。(掌声)

    读懂孩子的故事,帮助孩子创作自己的故事,然后,讲述孩子的故事,如数家珍一般,脸上带着幸福的笑。

    真正的教育者,已然娴熟地掌握了他的学科教学——当然,不断的提高和改进是必不可少的——心底有一块敞亮的天地,装着他一个个被唤作孩子的学生。他不是语文教师,不是数学教师,不是音乐教师,不是生物教师,不是物理教师……他只是“教师”。

    什么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当我们的教师心里装着一个个学生——而不是只是教学任务和分数,当我们的校长和管理者心里装着一位位教师——像深圳滨海小学的李唯校长,那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从此我要寻找,那些能够动情地讲述学生故事的教师,因为他们是真正的教育者。

      http://blog.edu11.net/space.php? ... =blog&id=208729
32#
 楼主| 发表于 2011-7-26 08:25:55 | 只看该作者
润泽生命的力量——读明霞姐的《用生命润泽生命》 http://blog.edu11.net/space.php?uid=799&do=blog&id=206485  



作者:徐洁

单位: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教科研中心

邮编:271000





儿子在霞姐工作的学校读书,当他把用大信封包着的书拿回家的时候,我感叹霞姐以这么快的速度就把书送到了,而我,只是打了一个电话。

信封撕开后,我刚目睹这本书的“芳容”,儿子却先夺了过去,嚷嚷着:“我先看,我先看。”他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兴奋地对我说:“这不就是写的我们学校吗?还有我认识的同学。”

“书好看吗?”

“好看。”

“是你孙阿姨写的。”

“哦,了不起!”

我只能做了忍让,先让儿子去读。

我其实已经在网上先睹为快了,只是那时只看到封面——素雅的底色,舒展着生命绿色的叶子,让人一下子便想到生命的蓬勃。

净了手之后,我把书好好地端放着,开始细细品味。

书的封面,右侧书:《用生命润泽生命——孙明霞的生命化课堂》,孙明霞著。左侧书:福建教育出版社。下方还有几行字:

教育,

可不可以爱意更浓?

用真情,

用知识,

用智慧,

去赴一场又一场和孩子们的美丽的约会。

这样的文字不经意已经触动了心灵。

轻轻地翻开书页,左侧是霞姐美丽的照片与炫人的简介,右侧竟然有如是一行字:“请徐洁先生指正”。她是称我为“先生”的第一人。“先生”本是用来称呼男士的,只有成绩卓著的女士才能用。我不禁哑然失笑,霞姐真会鼓励我,她才佩称之为“孙明霞先生”,不过本文还是先用霞姐吧。又看到霞姐郑重其事的签名与印章,字体刚健有力,不像出自女士之手。

封底是朱永新、肖川、陶继新、陈培瑞、朱正威、刘铁芳等教育界名人对本书的评价,让人一目了然可以获知本书的价值。

肖川先生写的序,早在霞姐的博客上已经读过,现在再读文本仍然有别样的感觉:“在明霞生命化教育行为的背后,承载的是她对于生命质量的不懈关注,对于生命尊严的坚决捍卫,对于个体独特性的悉心呵护,对于人生幸福的永恒追求……”

书里有一个同样充满生机的绿色书签,是张文质先生所写的《孙明霞的意义》:“无论是明霞耐心记录的对课堂的探索、对生命的叩问,还是明霞更丰富的生活世界,无不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明霞的质朴、真诚与纯粹几乎可以说是一个好教师的标尺。”

然后是文本细读。

霞姐的文字浸透了生命的热情,全是活生生的来自于生活的真实生命轨迹。她所说的“顽强不屈的性格”“独立生存的能力”,我与她交往的过程中,我是深有体会的。这种性格在工作中的反映就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我们在一起短暂共事的时候,我亲眼见她悄悄地把学生呕吐在地的脏物一点点地打扫干净,干得那么自然。事隔多年,偶然跟她提起这件事,她却已经不记得了。勤奋、吃苦、善良、求知,是渗透在她生命中的元素,她感觉很自然。如果霞姐不具备这些高贵品质,就不会有对课堂的点点滴滴的记录与思考,就不会有一字一字记录下来的与学生、老师、家长等的交流文字,就不会有她对教育现实的深切关照与反思。这些,都需要心血、汗水与智慧。

作为一线教师,她担负着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作为教育科研工作者,她把自己对于教育的思考与自己的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她不肯浪费一点一滴的时间,如,开会的时候,总是拿着笔记本电脑随时把重要的东西记录下来。她的课堂充满了智慧,而听她的评课,总能受到很多的启发与教益。

书中最令我感动的是霞姐与学生之间的生命情缘。那些真挚的撼人心灵的通信让我们听到生命成长的声音。学生对她发自内心的评价:“您像母亲一样呵护我们,让我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遇到您这位优秀的老师让我感到非常幸运。”“今天的课很有意思。”表现了师生之间纯真的感情。

书中最令我佩服的是她的生命课堂。课堂是一个教师安身立命的场所,她的课堂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与智慧的启迪。“过程比方法更重要”“在回忆中构建新知识”“把知识变成问题”“改改学习方式:自学”。她的思考:“体验=表演?”“教学民主离我们有多远”“鼓掌=鼓励?”“教学行为的背后是什么”都是颇有深度的。我不是生物教师,对霞姐的课堂理解得不很深透,但是,我仍然可以从字里行间捕捉到她那先进的教育思想,高超的教育智慧,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拳拳爱心。

书中最令我感叹的是她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她在给家长的信中这样写道:“我期望,能够尽一切努力帮助孩子顺利度过人生最重要的花季,不仅仅是学习好,更要让他们拥有一颗健康的心,这对他们一生的幸福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一起努力!”家长与她的书信往来更是让人感动。她并不是班主任,课时也很少,而她对家长的帮助与家长对她的信任不都是出自她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吗?

灵动的文字后面是生命被润泽的感动与欣喜,我想,正因为她自己有着生命的活力与热情,才能产生润泽生命的力量。

捧读《用生命润泽生命》,我又一次找到了沉浸在书中,走近一个人的感觉……



今日走笔(2)(雷池渔夫)
2009-05-19 23:55

     今晚再次细读了明霞老师的《用生命润泽生命》中的“教学行为的背后是什么”。与初读时不同的是,这次是从后往前读,只所以如此,并非刻意为之,实为随心所欲而已,或许是因为初次阅读时,最后的“附录”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缘故吧,这次又情不自禁地翻到书的后面。

       明霞老师与几位年轻老师的交流,围绕明霞老师的一节家常课,其中明霞老师的话直指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思想,对我仍有着深刻的启迪。放下教师的姿态,模仿另一种身份,与学生平等交流,给学生提供思考、记忆的机会,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对学生也是一种鼓舞。对学生正面鼓励比反面训诫好,与其批评学生不该怎么做,不如表扬学生这么做很好,这是一种引领,使学生化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教育是慢的艺术,课堂上,有时,老师要学会等待,很多时候并不是学生笨,而是我们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结果错过了很多风景。课堂的智慧与教学艺术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老师要学会蹲下来与学生说话。老师对学生的真诚非常重要。“教育应该是母性的、柔软的、耐心的........”明霞老师的课堂就是这样的“母性课堂”。谦逊的明霞老师说了这样一段话,仍值得铭记:我的思想是什么,实际上就是生命化教育的思想。我努力追求的境界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彰显生命的色彩,教给学生生活的知识,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让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过程。虽然这只是个理想的状态,可能永远也无法达到,但我们不能放弃,而是要一点一点地做,哪怕收效甚微,也要为之努力。

       阅读“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啥模样”,得到的启示是:体验不等于表演;教学民主离我们还很远;鼓掌不等于鼓励,有时鼓掌也是一种伤害。

      我们都应该告诫自己:离摧残远点。要做到不摧残学生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学生、宽容学生。要减少摧残就要在教学研究上下功夫,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水平,真正为学生减负,使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明霞老师说:即使我们改变不了天气,但是可以撑起一把伞;我们不能驱赶黑夜,但是可以点亮一盏灯。

      师生之间,只有在平等中才能培养平等,也只有用尊重才能赢得尊重。这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来自雷池渔夫的空间:http://blog.edu11.net/space.php? ... =blog&id=206396
33#
 楼主| 发表于 2011-7-26 08:27:31 | 只看该作者
名师助我再启航

2009-03-30


http://blog.edu11.net/space.php? ... =blog&id=191019



周末邀请到我们心仪的明霞老师来我们学校作专业成长的讲座,让我感受到了明霞的意义,明霞的魅力,当天晚上,老师们就自发的写了自己的感悟随想,让我感动之余,又暗自有了成就感,这项活动开展的真是及时!这里将会陆续转载我们老师的学习心得!



名师助我再启航

——走近名师,听孙明霞老师讲座有感  文|梁建丽



最早认识孙明霞老师是通过博客链接,那是2006年,在我校王主任的鼓动下,我也兴致勃勃地建立了博客,天天坚持写博文,并且有幸与很多远方的同行建起了博客链接,从博客中我认识了孙明霞老师,从博文中感受着孙老师的生命化课堂。

那时读着孙老师有关生命化课堂的博文,竟然本能的把她定位在二十来岁,刚毕业,对教育充满激情的年轻教师,迷恋着自己的课堂,富有创新精神,对一切都充满新鲜感的专业教师。后来在《中国教师报》上看到关于孙明霞老师的报道,当时就觉得很亲切也很惊奇。初次在教师报上看到“孙明霞”的大名,说实话,我是持怀疑态度——这是我认识的那位孙明霞老师吗?她有这么神吗?当我把有关报道全读完后,才肯定这就是我经常读她博文的孙老师,为此,我兴奋了好一阵子,也鼓舞了我好长时间。

可惜,由于工作的变动,我又干起了班主任工作,每天琐事缠身,又增加了担任的科目,除数学外,还要担任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综合课、体游课、品德与社会等等,当前又处于教育改革期,每天学校的大会小会不断,各种名目的作业总也完不了。就这样,无奈中,我告别了博客,也告别了往日与之交流的远方的同行们。

日子过得真快,一晃两年多过去了,初次听鞠校长说想邀请名师孙明霞到我校讲座,我的思维并没有把她与我博客链接的孙明霞老师联系起来,因为我实在没有想到短短两年的时间,这位孙老师已经成长为名师。但从校长偶尔透露的一些信息中,我判断出这次来讲座的就是我“熟悉”孙明霞老师。

今天终于见到了这位“熟悉”的孙老师,第一眼望去,真的与我想象中的孙老师绝然不同。我曾没有来由的认为的那位“二十来岁”的孙明霞老师原来比我的年龄还大。什么原因让我把这位老教师想象得那么年轻呢?在听讲座的过程中,我找到了答案。

一、读书,让她永远有一颗年轻的心

她喜欢读书,并且是有选择的读书。“取法乎上,得乎中也。”她说这句话对她的影响很大。她为了买一本喜欢的书,竟能辗转打好多电话联系有关出版社。这种精神是我们所不具备的。别说费尽周折电话联系买书,就连近在眼前书店我也从不光顾。她还经常与别人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或者向同行推荐她认为有价值的书,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二、教研,让她始终活跃在教改前沿

当教研员时,她主动走进教室听课、评课,能根据现状主动花大精力培训老师。为培训,光幻灯片自己就制作了二百多张。还经常带领老师采标本,做标本。

当老师时,能主动请同行听自己的课,让别人挑毛病;还要请求同行能让她听听他们的课,学习他们的优点。这也是我们这些老师所不具备的。我们不愿意别人随便听自己的课,总觉得有人听课自己要多费心准备。将人心比自心,觉得别人肯定也不喜欢自己没有来由的随便走进他们的课堂。所以除非学校统一组织听课评课,不然没有人会这么做的。很好的学习条件我们却就这样浪费掉了。

三、反思,让她很快成长起来

坚持写教学随笔、教学反思,虽然开始的并不早,但她能一直坚持,而且不是抱着完成任务的观点,而是为了能在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能让学生受益;更是为了写出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让同行们分享。用她的话说,就是在帮助别人提高的同时,又促进自己不断提高。再想想我,博文坚持写了半年,说实话,也确实有不少收获。半年间发表了几篇文章,对于从没有发表过文章的人来说,也算是一大激励;我写的博文还经常被海南教育网链接转载。可惜那份喜悦和兴奋并没有持续多久,就被琐碎的班主任工作、多种科目的教学任务以及为适应教育教学改革所需要完成的不定数量的各种名目的作业所淹没。每天总是在疲惫中应付,无暇思考,更无暇记录下自己的教育教学心得,我的博客就这样搁浅了。试想,如果这两年,我没有停止,而是一如既往的满怀激情地坚持着,现在的我又会是啥样子的?不用别人告诉我,我自己也会回答这个问题——我的教育教学水平肯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我的思维肯定一直处于兴奋状态,我的学生肯定会更加喜欢我以及我上的课,我的心态一定会更年轻,就像孙明霞老师那样,近五十岁的人却给了我二十岁的感觉。

孙老师的话语似一阵春风,拨弄着我心中的那根舷,推动着我那已经搁浅两年多的博客又要起航了……



迎春花开”春满园-------孙明霞老师印象  文|张英华

http://blog.edu11.net/space.php? ... =blog&id=191020



温婉、清新、自然,这是孙明霞老师留给我的印象。没有“大家”的光环,没有利益的追逐,没有矫揉造作,只有真挚的语言、真情的流露和朴素的情怀。与这样的人相处,总会受益良多。

一、对学习,无比执着

我是个很懒的人,没有人在后面催促是什么都不想干的。所以,我非常佩服有恒心的人。孙明霞老师就是有恒心的人,也许她自己并不觉得怎样,但我却已经非常佩服了。二十多年,不停地买书看书,不停的学习,不停地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这需要怎样的坚持呢?后来,她发现自己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又想方设法的走出去,去听别人的课,去与专家交流,去不断的丰富自己,乐此不疲.我曾经坚持学习了一个暑假,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开学之后马上就扔了,当然有很好的借口:工作太累了。

二、对同事,非常大度

人首先应该具备的品质是善良,一个不善良的人,自己不会幸福,家庭不会幸福,周围的人也不会幸福。所以,与同事相处一定不能计较,要与人为善,才会心安理得,才会有人帮助自己,关心自己.扪心自问,我觉得自己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孙明霞老师对同事的关心超出了我的想象,不但全心全意的帮助别人改课,甚至工作到凌晨,还搭上饭菜,留人睡觉;从推荐书给别人看,有时还搭上自己的书;为年轻教师的成长费心劳力,毫不计较.所有这些,我都做不到,听了他的讲述,我真得好好反思自己了:我还能为别人做什么?

三.对学生,充满爱心

教师都爱自己的学生,但是爱的程度不同,爱的方法不同,这样,爱的结果也不同。孙明霞老师对学生,充满爱心,她不是关心孩子的眼前分数,而是关注孩子的长远发展,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生幸福,是大爱。我们也应该如此,在管理班级时不应该只想到怎样提高成绩,怎样得分多,而应该想怎样做对孩子的发展有利。

四.对名利,处之坦然

倒我不是真有本事,也不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我看到有的人有了一点什么就炫耀特别反感。孙明霞老师让我眼前一亮,她写作只为了交流、只为了记录心得、只为了学习,所有的荣誉只是自然而然的,没有功利,没有造作,有的只是水到渠成,这足以让我佩服,让我相信知识分子的风骨。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中,犹如一股清风吹散我心头的阴霾。

也许我做不到孙明霞老师所做的,但是我有了一面镜子,今后我应该时时的检讨自己,让自己能做的更好。我不说什么大话,这一点肯定能做到,这也许是校长请孙明霞老师来做报告的目的吧。



感悟明霞老师——生命的色彩  文|张晓静

http://blog.edu11.net/space.php? ... =blog&id=191877



初识明霞老师感觉这位名师很年轻,一头飘逸的长发,脸上是会心的微笑,让人感觉很容易和她亲近。开讲不到十分钟,我就被她迷住了,从心底里折服了。

从孙明霞老师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会学习的人,是一个研究者。孙明霞老师的成长过程中,书是最重要的因素。她的最大特点是喜欢读书,每年订阅10多种教育类的报刊杂志,购买教育教学理论等书籍无数。孙明霞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最佳范例:守住内心,成为快乐的读书人。在这个基础上“用双脚做梦”。 

如果从学识与能力上来说,能和孙明霞老师相比的所谓教育专家比比皆是,但孙明霞老师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绩,有那么多的追随者,最主要的原因是她的善良与真诚。无论是何时何地,不管是认不认识的教师、学生,不管什么样的因难,她总是伸出真诚的援助之手,让人觉得孙明霞是一个有着宗教情怀的人。正是这种谦虚与善良使她有着发现美好的心态,总能发现每个教师身上的优点,始终保持一种学习的诚心,这也使得她有着良好的沟通能力。

对于孩子,明霞是老师,是友人,也是母亲。她总是那么激情澎湃地去赴一场又一场与孩子们的“约会”,在课堂上,在书信中,她享受着与孩子们最美好的相遇。非常欣赏明霞老师所说的:“有人把教学工作看成是年复一年的重复劳动,自然也就享受不到教育的乐趣与幸福。我想说,教师所面对的不是冰冷的石头、不是无边的黑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充满了灵性的美丽的灵魂。不在于付出是否得到回报,不在于是否得到名利地位,而是在生命与生命的对接闪烁出的智慧之光、悄然绽放的爱的花朵,那是生命浸润生命的过程。”明霞老师,就是这样幸福着,在与年轻生命的对接中幸福着,在生命教育中幸福着。那是迎春花小小的幸福,同样也是生命教育常被忽视的旨趣所在——使教育者自身的个性愈加丰富而舒展,人格愈加正直而强健。生命教育,既是对人,也是对己。在自我的生命教育之中,幸福从此熙熙攘攘,幸福从此溢满心房。

迎春花的绽放让人心醉,生命教育的春天就在眼前!



十年一觉荒唐梦——学习明霞老师有感

荣成市府新小学   袁田甜

http://blog.edu11.net/space.php? ... =blog&id=192846



印象最深刻的是开课时明霞老师给我们提出的一个问题:“你属于哪一种类型的教师?”备选答案有三种:A“生存型”的教师——无奈的苦捱;B“发展型”的教师——创造的幸福;C“享受型”的教师——吃苦也是享受。

可让我困惑的是我找不到自己的定位,自己好像哪一种也不符合。不是无奈的苦捱,也没有创造幸福,更谈不上把吃苦看作是一种享受。少年时的美好憧憬早已随着现实世界的残酷而支离破碎。似乎我的人生找不到方向,也没有了什么理想。我,迷失了。

我是哪一种教师?我要做哪一种教师?明霞老师有着她的“二十六年教育梦”,我的梦在哪里呢?回首望去我的十年,看到的只是一片一望无际,飞沙漫天的荒漠。好苍凉的梦啊。将近而立的年纪,却失掉了理想,真真让人汗颜。是时候给自己做个定位了,我希望自己逐渐发展成一位享受型的教师。离而立之年还有三年的时光,让自己好好努力吧。
34#
 楼主| 发表于 2011-7-26 08:28:25 | 只看该作者
印象中的明霞  文|张辉
2009-03-30


http://blog.edu11.net/space.php? ... =blog&id=191534



早在姐姐到乐陵之前就想想写写姐姐,一吐为快,只因文笔拙劣,怕辱没了姐姐;只因姐姐像一本厚重的书,愚钝还无法在短短的两年内研读明白,下笔之时,诚惶诚恐;只因姐姐的宽容,愚钝才得以提笔,粗粗写几笔,一些姐姐知遇之恩、点化之德。

网络奇人

说起迎春花开,谈起明霞姐,我内心有着太多的感动,满是敬畏。3年前在教育在线结识明霞姐,跟在后面偷偷地拜读她的教科研主任之家,看他怎样开展教科研工作,偷偷的看她实施生命的教育,吓得连大气都不喘,更别说跟帖了,生怕被她发现,虽默不作声,内心却一直被她持之以恒的精神所感动着。一路跟来,三年多时间验证了一个朱永新教授的承诺:“坚持写两年的随笔,若果不成功,找我。” 看后我也曾心潮澎湃,在心血来潮时,天天写随笔,但仅仅坚持了两三个月,愚钝就是愚钝,没有持之以恒的耐力,没有战胜自己的勇气。两年之后,愚钝才发现明霞姐正如古语所言:“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正如李校长所说,明霞老师笔耕不辍,躬身实践,终成专家型教师,我深以为是。坚持就是胜利,而放弃则有许多的理由。

邻家大姐

尽管明霞姐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理论功底,多年来一直贴着地面行走,成了教育在线和一加一教育博客上的核心人物,影响和带动着全国各地的老师们发展自己、改变自己,“化腐朽为神奇”,可以说是我们心目中的“名家”,但他对所有的老师都那么热情、友好、平等、尊重。就连我这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也被她关怀着、鼓励着,数度走进乐陵实小,和老师们交流自己学习、读书、教学的体会,由此对明霞姐有了更深切的了解,也愈加感动他的为人、做事。

2007年迎春花盛开的季节,明霞姐莅临乐陵给我们带来了精神大餐,让我们意犹未尽,回味悠长。且不说她渊博的学识,精彩的演讲,且说短短的交流,她始终面带微笑,亲切地宛如邻家大姐,让我紧张的心情得以放松,现在想来,跟他聊得什么都已记不清楚,但是那份激动兴奋,却久久挥之不去,自此竟悄悄的喜欢上了她,(哈哈哈,不是故意煽情)。

2008年11月22日,山东省语文教育大课堂研讨会上,再见姐姐依然是神采奕奕,这次见面竟多了许多老朋友般的情愫,相见拥抱、握手令我这个异常羞涩的人也感到一切竟那般自然,由于姐姐忙于会议,而我呢,负责接待,虽然特想跟他多聊几句,但是没有时间。就这样行色匆匆的离开乐陵。

同年12月20日上午刚下晨读,孟校对我说要去莱西参加首届儒家普及教育研讨会,听后甚喜,我问什么时候,对曰:“现在。”我一愣:“现在?什么都没准备?”“别问了,车上再说”。 找摄像机、照相机、借钱,回家收拾一些生活必需品,赶往长途汽车站与孟校、郭英老师会合。持票、上车,坐在车上,我跟孟校说:“明霞姐肯定会去。”“对,他是个学习狂,一定会去。”“那我发短信问问!”一边说一边掏出手机,短信发送成功,我便目不转睛的盯着手机屏,不大一会,受到姐姐短信:“和陶老师正准备去莱西,莱西见”。得此消息,我们三个欣喜若狂。一路上我们一直利用短信互通消息, 竟免除了路上的寂寞无聊。

晚上得见明霞姐,领我们见陶老师,帮我们削萝卜,颇具大姐风范。第二天帮我们找电源,找座位,晚上接李校长电话,让我们无论如何第二天返校,几经商量决定,让我留下,边听边录,一边大家学习。说实话,这样的安排我满心欢喜。

第三天大早,才发现大雪纷纷,见她们收拾行囊,我又不免有些心动。孟校长让我有事去找明霞姐,想到她,顿觉不再孤苦无依。一日两餐跟明霞姐共进,下午明霞姐发短信告诉我,他去采访,不到会,嘱咐我好好听,认真学,我感觉特温暖。晚上,又把我安排到她的房间和张桂玲老师同住,并请陶老师带我至济南或潍坊,一切安排妥当,她自己打车乘11点40的火车返回泰安。第四天回家的路上,不断收到姐姐的来信,让我注意安全,问我是否到家?她的关心让寒风不在刺骨,寒气不再逼人。

耐心倾听

2008年10月11日,姐姐来乐陵,简单的吃过晚饭之后,李校长问:“谁去和孙老师交流交流。”我说:“我去!”没等大家说话,我抢先说道。回到宾馆,从自我到学校至学生乃至经营家长,我喋喋不休的说了近三个小时,期间大姐一边记录,一边微笑着示意我说下去,还不断的说写些鼓励的话语,让我竟忘记了时间,最后一看时间已过十一点四十分,我慌忙起身告辞,嘴里不停的说着:“不好意思,说的忘形,忘了时间耽误姐姐休息了”。他一边说没关系,愿意听我讲的故事,一边叮嘱我:“路上小心。”我答应着,走出宾馆,心却被风吹的鼓鼓的,忘记了对黑夜的恐惧。

事隔三日,竟在姐姐的博客中发现一文——《“愚钝”的教育智慧》,猛看一惊,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细看之,皆是我语无伦次的赘述,被姐姐用心记下,加工而成。心中顿时升腾一股暖流,无言以对,感激、自豪自不必提。

潜心传道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重中之中乃传道也。

姐姐不畏辛劳,成了教育在线和一加一教育博客的传道士,不仅在线笔耕不辍,在生活中还积极帮助身边每一位求助者,修改文稿指点方法,终日乐此不疲。双休对别人来说是一个绝好的调整时间,而她却利用辗转各地去布经,去传道,指点迷津,启迪生命,让大家信心百倍的面对自己,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录自己的成长足迹。

听她成长的故事,听取她影响周边教师的故事……千言万语、密密麻麻的,我记录了很多很多,有的让我激动,有的让我落泪,有的让我兴奋开怀。但要整理成文字何其难也!故迟迟不敢动笔,故辞不达意,请各位老师指正。
35#
 楼主| 发表于 2011-7-26 08:37:36 | 只看该作者
我从孙明霞老师的课堂里学到了什么

水中风景

http://blog.cersp.com/7925423/1421006.aspx

  有幸走近孙明霞老师,是去年十一月份的事情,因为去聆听“读书论坛”的报告,让我有机会怀着崇敬和求真的心情走进了孙老师的课堂。

  崇敬是因为孙老师的名气和质朴的为人,求真是因为这些年来我见过部分省级和国家级的骨干教师,他们的学识、教学风格、教育思想我实在不敢恭维,再细打听才知道那些所谓的名师都是有背景的。鉴于这些认识,使我实在不敢随便相信那些“名师”“专家”。另外,近年来有的专家虽然提出了很高深的教育理论,但他们却远离课堂,或者说他们根本就驾驭不了课堂,他们的理论只是纸上谈兵,如海市蜃楼,是一段美丽的幻境。我就是抱着这样的心态走进孙老师的课堂,想看看孙老师平时是怎样教学的,和我们这些普通老师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她的名气和实际能不能相符。

  在孙老师办公室里看了她的学生作业后,我已是很惊讶于她的学生别具一格的作业设计和构想,即走进教室,这种惊讶更像是时不时迸射的花火,从我的心底不断升腾。

  刚走进教室,还未经孙老师介绍,她的孩子们就已经很礼貌的和我打招呼了。当听孙老师介绍说我是从某地来的时候,孩子们竟然鼓起掌来,并大声说“欢迎老师”,我赶忙起身道谢。还没有上课,有的孩子围着孙老师,蹦蹦跳跳的问长问短,有的则在自己的位置上,拿出了课本和学具,有的正在和别的孩子说着话,也有的孩子则热情的和我谈话,好奇的问我是什么地方的老师。但不管干什么的孩子,他们满脸洋溢着喜悦和幸福,教室里喜气洋洋,轻松愉快。

  上课了,孩子们坐到自己的位置上,师生问好后,开始了教学。那堂课讲的是细胞的有关知识,从细胞的分化,到组织,再到器官的形成,最后是植物体和动物体。整堂课,条理清晰,推导自然。孙老师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图片丰富,把很多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教学过程中,孙老师不断给学生巧设悬念,让学生在探究中揭开谜底,思维的火花不断被点燃。在探究的过程中,时时有学生得出错误的结论,但这些错误的结论,很快被同学们自己纠正过来。这些课堂上的错误,是美丽的,动人的,它彰显了学生探求真知的痕迹。这是在一般的公开课上很少看到的最美丽的风景,它就像平静的湖面上,荡起的层层涟漪。

  整个课堂孙老师没有强化让孩子们背诵或记忆什么,但快下课的时候,孙老师的课堂检测,孩子们兴奋的抢着回答,小手林立,个个胸有成竹。我惊喜的发现,孩子们学在有意无意间。

  我在孩子们友好的“再见”声中走出了课堂。反观孙老师课堂,我发现,孙老师课堂里学生学习的气氛非常浓厚,不对,应该是说孩子们探究问题的气氛非常浓厚。对于自己一时难以理解的东西,孩子们马上就相互讨论,共同探究起来。但当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不相一致的时候,马上又开始了辩论。而孙老师很多时候,像个无关紧要的局外人,袖手旁观,其实在关键时候却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组织作用。同时,在孙老师的课堂上,丝毫没有压抑的感觉,别说是学生,就是我这个听课的老师,也感到无拘无束,心情特别的放松。孩子们更是象在田野里自由生长的花草,那般的自然舒适,但活而不乱,孩子们并没有把轻松演绎成混乱,他们的脸上,一直挂着幸福和快乐。整个的一堂课,没有一个孩子挨批评,事实上,这些孩子也没有可挨批评的地方,他们太可爱了,可爱到不需要批评了。

  离开孙老师的课堂,已经数月有余。但孙老师课堂里充盈着的幸福仍沉淀于我的心底,它时不时的会漾出来,在我的心房流淌一遭。孙老师那不像老师的老师,孙老师那堂不像课堂的课堂,孙老师班里那些幸福、快乐、友好、可爱的孩子们,一直在激荡着我的心,使我兴奋的心情难以平静。

  最近我经常在深刻的思考,我在孙老师的课堂里学来了什么。孙老师在城市任教中学生物课,而我是在小农村任教小学语文课,我们任教的学年段不同,地点不同,文化背景和环境不同,学科不同,我能从孙老师的课堂上学到什么?

  虽然我和孙老师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但我仍然从孙老师的课堂里学来了很多作为老师应该具备的很重要的东西。

  例如尊重,孙老师的课堂里充满了对学生的尊重,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习惯,尊重他们的情感,尊重他们的兴趣,尊重他们的知识差异,等等;例如平和,孙老师无论是在讲台,还是在学生中,无论是故作思考,还是启发点拨,她始终态度和蔼,不急不躁;例如宽松,孙老师在课堂里,很多时候是在看着孩子们自己探究、自己学习,而她只是作为一个旁听者、观望者的角色存在于教室里,好像没起到老师的作用,但当学生的思路跑的太远了的时候,孙老师又会看似不经意的把学生的思路拉回来,给人感觉不像是一位教师,倒像是一个高明的引导员。例如随便,孙老师的课堂里,学生可以随便插嘴,无论遇到困惑还是对其他同学的意见有不同看法,随时都可以站起来提问或者辩论。面对随时站起来发言的孩子,孙老师不仅没有加以制止,反而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以上这些现象,并不会有学科的烙印,它可以存在于任何学科的课堂。我把这些现象做了一个总结,那就是幸福和快乐。学生们在这样的课堂上,是幸福和快乐的。如果我们的孩子在每一堂课上,都能体验到这种幸福和快乐,那他们的童年就是幸福和快乐的,他们的整个学习阶段的生活就是幸福和快乐的。而最重要的是这种幸福和快乐,并不是廉价的,孩子们在幸福和快乐中求得了真知。

  李希贵老师在《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中引用了一个老教师的话说,看一个学校办的怎样,不用看别的,看他这个学校的老师眼睛是不是有神,看他这个学校的孩子脸上是不是荡漾着幸福和快乐就可以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我们的教学大纲,详细的规定了学生们各学年段应该获得的知识,但就是一样对于孩子们来说最重要的东西,却没有规定,那就是要给孩子们幸福和快乐。但这一切,孙老师做到了。

  这就是我在孙老师的生物课堂里学来的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在我们的课堂上要给予孩子们幸福和快乐,并让孩子们在幸福和快乐中求得真知!
36#
 楼主| 发表于 2011-7-26 08:51:52 | 只看该作者
专业成长中的主要事件

明霞

  专业成长是近几年才提到的词汇,但在这之前以及之后都有一些重要的事件对我的成长起到很大作用。

  一是教育实习

  那是1982年的秋季,我实习的学校是济南市33中,在青龙桥附近。实习工作严格而规范,既有教学实习,还有班主任实习。

  为了准备讲课,我们一个小组内的同学不知道在实验室试讲了多少遍,每个同学都是“学生”配合演练,而系里的指导老师也就一遍又一遍的听我们演练,并不断指出问题。本来准备了无数遍已经滚瓜烂熟的课,真到了课堂上的时候,还是不到30分钟就结束了讲课,剩下的时间却不会处理了。一次不行,再来一次,直到第三次,双方的指导老师才算满意。

  实习班主任也如课堂教学一样的认真。每天,要跟随原班主任一起进入教室,看着班主任怎么对学生讲话,在办公室里要观察班主任如何与学生谈话,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怎么批评、好的学生如何表扬,观摩班主任的班会课,到实习的最后,必须亲自主持一次班会课,题目,当然是原班主任出好了,怎么组织者要自己准备。

  我的教育实习成绩是优秀。虽然实习期间讲的课题与班会的主题并不记得了,但却记得整个过程的严谨与认真,这对我今后的教师生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是由老师到教研员

  大学毕业当了两年半教师,突然接到调令到教研室当教研员,尽管很不情愿,也只要努力适应,并且一干就是8年。

  全区生物教师20多人,竟然无一人学过生物。有的是其他学科老师兼课,大多数是年龄大了“主课”教不了或者体育教师、化学教师转行。这样的队伍,课堂效果可想而知。但总体上来说,这些转行的老师都很虚心也很认真,他们自己也很无奈的说,“我也不是学这个学科的,不会讲,请多指导”。为了“指导”这些非专业的老师,我找出大学的相关教材,绘制了200多张投影片给老师们讲课;除了集体活动,平时的大多数时间是自己骑上自行车到各个学校听课,且不打招呼的进入老师们的课堂;有时,带领全区老师上山采集标本,到济南植物园参观学习;有时,看到老师的讲课实在不成样子,我会亲自上课,再让老师上。为了提高老师们的教学水平,每个学期都要举行人人贡献一堂课活动,还有若干的教学研讨、评课、论文评比等等活动,对于提高教师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而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

  二是由教研员到老师

  1993年秋季,面对机关臃肿、人浮于事的现状,一位很有魄力的区长在全区搞了机关大裁员活动,不管实际需要多少,只要是机关单位必须按比例裁减,结果是教研室只剩下了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几门课的教研员,我自然也在被裁之列。

  很多人惋惜我到了学校,我却感到了放松和由衷的欣喜――我终于又可以登上讲台了。

  在进入学校后,我主动带领同教研组的老师们听课、评课,有时把他们拉到我的课堂听,有时我听他们的课。为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对生物课的兴趣,向学校申请成立了生物科技室,带来老师和学生采集制作植物标本,开始生物科技活动,致使我走后很多年,同事说“科技室一直是学校的亮点”。而同行的几位老师在我的带领下迅速成长起来,如今已经是泰山区很优秀的生物教研员多次提到,我和她同事的一年使她进步最大的一年,也由此改变了她对待教师职业的认识和工作态度。

  也就是那一年,我终于可以以教师的身份参加各种优质课、公开课的评比活动。过去因为是教研员不能参赛,到学校就有资格了。刚到学校一个月,本来应该当评委的我主要要求讲课获得批准后,获得市优质课一等奖第一名,进而参加了全省优质课评比,也同样获得小组第一名。这些荣誉为后来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是由老师到中层干部

  也许是看我工作很投入、很认真的缘故,或许也与我干过多年教研员有关,来到附中后我就被任命为年级主任,负责整个年级的教学管理、德育管理等全面工作,开始成为一个“中层干部”,这对于从没当过领导的我来说是很大的挑战。有时,需要面对老师的抱怨,有时需要面对校长的批评和要求,连升旗仪式怎么举行都不懂得我却要每天主持升旗仪式并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表演讲。由年级主任,到政教处副主任,到教务处副主任,教科所所长,虽说无任何官欲的我,却连续十多年当着这不大不小、两面受气的“官”,饱受了很多的屈辱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最大的收获是我学会了宽容学会了忍耐,宽容老师们不冷静时对我的恶言恶语、暴跳如雷,宽容老师们对我背后的造谣诬陷和诋毁。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教学改革又一次全面展开,作为教学的管理者必然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能够对老师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所以,我开始了广泛阅读教育类书籍。

  四是参加教学能手评比

  95年是全省第二届教学能手评比,第一届因为我是教研员不能参评,这一次我就理直气壮得参加了,这对我与我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那时候还没有现在评课中的“做秀”一说,只是很努力的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一堂课,光教案我就修改了七八次,每个环节的设计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和理解,制作直观教具。那一次,我在全市教学能手评比或获得学科第一名,进而参加了全省教学能手评比,最后又以突出的成绩获得了省教学能手称号。次年,又被推荐参加全国生物录像课评比,获得了二等奖。

  五是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

  北师大三个月的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是我教师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聆听了众多高水平的讲座,接触了大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课程改革的信息,从那些学问高深、富有人格魅力的教授身上感悟到做老师的真谛。对于我来说,那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对灵魂的洗涤,教育,原来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有更多的知识之外的东西,让我一下子看到了教育的天地如此广阔。

  结束培训之后,就开始真正走上了专业发展的道路。在学校内,开始从事专门的教科研工作,在任课的基础上,带领全校老师开展教学研究,并开始进行课题研究,第一次实验的课题是《在初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验与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很多学校来学校学习取经,全市研究性学习现场会来校召开,本人也多次在全省相关会议上介绍实验情况,并被评为研究性学习先进实验学校;在全省执教公开课受到与会专家和老师们的高度赞扬。

  不仅如此,开始了认真思考课堂教学,由原来的纯知识技能教育走向综合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等素质,尤其是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开始尝试着走出学科看学科,走出教育看教育,使得课堂教学在实现新课改三维目标的基础上,侧重研究生命化课堂的建构。

  由于受骨干教师培训的影响,心中对全国的教育,乃至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在2001年的夏季又开始自费走进了华东师范大学的校园,学习研究生课程,期望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也确实带来了丰厚的收获。
37#
发表于 2011-9-4 12:36:35 | 只看该作者
我的课题研究之路

明 霞

  现在,课题研究已深入到中小学,乃至中学生也能开展课题研究了。但对于课题研究,基层的老师们却是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都是一些专家搞得对教育教学没有实际作用的名堂;有人认为课题就是纯粹的理论研究,教师搞不了。有的学校为了提高知名度和办学档次,也开展课题研究,但真正研究的少、拼凑的材料多,也就让很多老师感到所谓的课题研究无非就是在结题时造造材料而已。说到底,老师们对课题研究的认识可以说是很模糊的。

  说起课题研究,我也走了一条很漫长的路。第一次参加课题研究是在1983年大学即将毕业的时候,但当时并不知道课题研究是什么意思,只是因为大学毕业要完成毕业论文,而毕业论文怎么做?就是本系的各位老师给出很多的题目,由同学们自由选择参加。在参加的过程中,自己基本上是没有自主权的,要研究什么、目的是什么、方法措施过程怎么样,全是导师定好了,我们按照导师的设计做,从采标本、做实验、统计数据,最后进行分析,全部是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大约花3个月时间,做了大量的实验,最后的实验报告还被刊发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上。但那时候并不知道课题研究是什么。

  大学毕业后的很多年却没有接触过课题研究,尤其说来惭愧的是,我在教研室工作了8年(1985年底-1994年)竟然从没有搞过课题研究,只是根据老师的需要搞些培训工作,到学校听课、与老师们一起研究教学,而课题研究距离我们很遥远。94年8月又回到了学校后,才陆陆续续的开始知道了一点。大约96年,可能是上面分配给学校一个课题――“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题目大得吓人,好像也开展了一些相关的研究,但研究的结果怎么样,没有经过鉴定与验收,最后不了了之。

  真正开始接触研究是在2000年秋季。到北京师范大学参加为期三个月的骨干教师培训,其中裴娣娜老师还有其他的一些教授讲了不少关于课题研究的专题,让我们初步认识了课题研究。培训中有一个规定,每人都要开展一项课题研究,并且在3个月培训结束时完成开题报告,次年秋季要回去答辩。开题报告怎么写?对于从没写过这种东西的人来说,无疑与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研究什么题目也不知道,就盼望着教授们给个课题我们开展研究,但那是不可能的,导师要求必须要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最好是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选题。无奈之下只好天天泡在图书室里查资料,在大量阅读教育理论著作的基础上(当时光复印资料就花了200多元,读了建构主义理论,学生主体性等等理论,翻阅了几乎全国各地的教育类杂志),我思考:我回到学校要带毕业班,最切合我实际的就是上好复习课,并且在复习课中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于是确定了“生物复习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很认真地写了开题报告,还得到了导师肖尊安教授的肯定与指导,我终于知道了怎么做课题了。

  但回到学校后情况有变。我依然带毕业班,但学校把我的工作作了调整,原来负责德育工作,结束培训回校就直接到了教科室工作。教科室的工作怎么开展,对于我来说又是一个新课题。恰巧研究性学习刚刚在上海、江苏等地实施、效果很好,我市教研室原来的主任对研究性学习很感兴趣,在省里申报了课题开始在我市开展研究,我校被选为首批研究基地,这对于我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我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呢!

  无奈之下,到处找资料,从教研室主任那里,从省有关专家那里,找到了大量的资料,自己先搞明白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然后开会培训教师。当时,我找到了霍益萍教授的很多文章和书籍,还找到了上海七宝中学研究性学习的很多案例,以及江苏等地的案例,制定了课题研究计划――在初中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验与研究,给全校教师和学生编印了《研究性学习文丛》(1-3辑),供老师和学生学习,并拟定了100多个小课题,学生从寒假开始自己研究(那是2001年的春节期间)。假期过后,让我喜不自禁,每个学生都搞了调查研究,各方面的问题都有,我费了好大的劲从学生的作品中选出几十篇编印成《学生小论文集》,当时影响很大,中国教育报还有过报道。后来就干脆专门研究研究性学习这个课题了。

  夏天,导师问我课题研究的在怎么样了,是否做好准备写出报告回去答辩。我忐忑的询问导师,是否可以改题目,因为我回来主要做的是研究性学习。导师说没问题。于是,从列出结题报告的框架、提纲,到如何分析数据、作出结论,肖尊安教授给予了耐心细致的指导,一篇完整的2万余字的结题报告完成了。在9月份回北师答辩的时候,我把开展研究过程中的图片和主要内容制作成了PPT课件,并带去了创办的《附中教研》(研究性学习专辑)和学生的小论文集,没想到我的《在初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验与探索》还获得几位评委的高度肯定,也获得了仅有的5个一等奖中的一个。

  此后,该课题正式立项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我是主持人。此项课题由于在山东省开展得较早、效果也较好,有好几次我还在全省研究性学习的研讨会上介绍学校开展的经验。2004年,我为全省研究性学习研讨会提供了一堂公开课,我校被评为研究性学习先进学校。

  个人开展课题研究如此,还要带动全校教师开展研究。在申报“十五”课题期间,广泛发动老师、指导老师开展课题研究,结果我校相当多老师申报课题,其中《学校管理创新的整体研究》(由我执笔、校长主持)、《语文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索》(语文组全体老师参与),《美术主体多元化教学研究》(美术组)立项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还有《英语特色教学研究》、《生活中的物理》等课题立项为市级重点课题,另外还承担了“合作学习”课题子课题、“综合实践活动”等的子课题研究工作。整个“十五”期间,可以说课题研究开展的红红火火,老师们的收益是巨大的。很多在研究中成长起来的老师说,假如让他们再回到过去不读书、不研究的状态,无异于放着汽车不开而去骑自行车。学校也在研究中不断发展壮大,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作为唯一一所从不上晚自习、周末照常休息的学校,教学质量依然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不能不说与学校开展研究有很大关系。前段时间,《人民教育》创新教育专刊(07年3月)组稿,我校很多案例被选用,负责组稿的老师说不能用你学校稿件太多了,还必须顾及到面。但我校的很多老师、学生的案例的确令人心动,不忍舍弃,最后,还是用了不少,这从即将面世的《人民教育》(创新教育专科)中可以领略到。

  当然,功劳不是我个人的,而是学校整个的氛围。校长重视教科研工作,重视教师培养,无疑给老师们提供了成长的沃土,这从我们校长近期思考的“唱响‘教师第一’主旋律”中可以得到印证,不断请来全国级的大家、名师给老师们开讲座、与老师对话,开阔了老师视野;我们省市教科所对学校给予了充分的关心、指导与扶持,尤其是市教科所的各位所长的引领作用不可低估。

  所以,当你还处在课题外徘徊的时候,当你还在困惑该怎样当教师、怎样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时候,当你感觉自己的工作没有了激情、出现倦怠情绪的时候,不妨选一个适合自己的课题,开展研究。今天播下一颗理想的种子,明天定会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http://blog.cersp.com/77837/846110.aspx
38#
发表于 2011-9-4 17:28:58 | 只看该作者
生命教育的温情诠释与追求/肖川

http://blog.cersp.com/77837/1403301.aspx

  一年四季,我深爱着春。当春的精灵悄无声息地抚平了寒冬划过的伤痕,当烂漫的春花自由地纯粹地舒展着自己的小小生命,当世间万物在春的怀抱里自豪地获得了新生,我总是不自觉地感动于那种灿烂而不张扬的美,那份宽厚却不计回报的爱。孙明霞老师的文字,就有这种春的魔力――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充盈着生命的情怀,饱含着生命所必需的阳光、空气和水。我想,明霞笔下的那一抹迷人的春色,定是她在生命化教育的羊肠小道上追逐蝴蝶之所得,也正是她用全部的生命对生命教育的温情注解。
  教育因生命而发生,生命才是教育鲜活的家。然而,在应试教育日甚一日的今天,教育的真义被遮蔽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失落了,教育成为“训练”的代名词,成为塑造“单向度的人”的工艺流程。教师,那一群苦恼而又无助的工匠,还在如陀螺般麻木而冰冷地旋转;而学生,则成了一群“无目的的升学者”和“非本意的就学者”。他们可以不喜爱任何科目,只求考得高分;他们可以不喜欢学习,只求从学习中取得利益;他们的童年期被压缩得很短,取而代之的是不合时宜的早熟与冷漠。我们的教育正在经历着“工业化”、“标准化”、“工具化”的寒冬,肆虐的功利主义之风吹裂了孕育生命的土地,理想主义的太阳被无边的黑暗吞噬,我们是那样从未有过地期盼着春,期盼着那个让生命自由呼吸的季节,期盼着还生命以尊严、给生命以幸福的良善的教育。
  作为教师的孙明霞,便是应着这样的呼唤,悄然来到孩子们身边的春的使者。“她并不娇艳,只是用一抹淡淡的鹅黄展露出她的容颜;她并不多姿,只是将几个小小的花瓣伸展;她并不芳香,只是在悄悄地点缀着春天。那小小的淡黄色的花瓣是她的笑脸,那小小的绿叶是她的心情。那就是小小的迎春花。”这小小的迎春花,匍匐生长在贫瘠的土地上,童年的苦难与伤痛使更博大的爱在她心中发芽,幸运的阳光让满满的幸福在她心里开花……她怀着对生命的敬畏与珍爱,平实而淡然地,温暖而诗意地践行着生命教育――她心中那轮不灭的太阳。
  没有听过明霞的课,根本不会懂得她将“生命”二字演绎得多么精妙。生物在她心中,是鲜活的有生命的“物”,而不是作为学习客体的“物”,更不是一堆冠以“知识”之名的缺乏生气与情感的符号。正如明霞所言,知识是有生命的。而丰富多彩的生活,正是使知识焕发生机的肥沃土壤。明霞的课堂,总是洋溢着春的味道:无论是狗尾草,杨树枝,还是各种美不胜收的鲜花,都成为孩子们了解生物结构的“至宝”,都是孩子们课堂上亲密的伙伴;植物的生长过程,被明霞和孩子们演绎成一首首拟人化的小诗,一篇篇妙趣横生的短文;老师们讳莫如深的生殖发育知识,却成了明霞教育孩子们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绝妙素材。明霞是一位魔术师,经她的妙手摆弄,被考题和分数禁锢了的生物知识就重新恢复了鲜活的状态,在生活的滋养下,呈现出蓬勃的“生命态”;明霞又是一位诗人,她那如孩子般的赤诚,那在生活的细微之处捕捉自然之美的虔诚,那将纯真的诗性与深沉的理性合二为一的魔力,总让人分不清她引领孩子们探索的究竟是自然的奥秘还是生命的诗行……
  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存在型态,其精义便在于课堂教学的生命化。如何让课堂充满关注生命的气息,让生命的活力充分的涌流,让智慧之花尽情绽放,应该成为所有教学的自觉追求。明霞便是这样一位执着的追求者:她的课堂有着精彩的预设,但更不乏意外的惊喜与灵机一动的美丽;她的课堂从不拘泥于华丽活泼的形式,平实自然的聊天也能聊出浓浓的生物味;她的课堂充满了理智的拷问与情感的激荡,像问号,像感叹号,更像省略号,在平等的对话之中为每个生命的自然舒展留白;她的课堂不拘泥于知识与方法的传授,而始终致力于学生深刻的生命体验,致力于一种“生命在场的学习过程”……这样的课堂安全而又温暖,跃动而又不失沉静,生命的灵动在这里凸显,生命的意义在这里得到完美的呈现。
  对于孩子,明霞是老师,是友人,也是母亲。她总是那么激情澎湃地去赴一场又一场与孩子们的“约会”,在课堂上,在书信中,她享受着与孩子们最美好的相遇。非常欣赏明霞在本书第一章的结语:“有人把教学工作看成是年复一年的重复劳动,自然也就享受不到教育的乐趣与幸福。我想说,教师所面对的不是冰冷的石头、不是无边的黑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充满了灵性的美丽的灵魂。不在于付出是否得到回报,不在于是否得到名利地位,而是在生命与生命的对接闪烁出的智慧之光、悄然绽放的爱的花朵,那是生命浸润生命的过程。”明霞,就是这样幸福着,在与年轻生命的对接中幸福着,在生命教育中幸福着。那是迎春花小小的幸福,同样也是生命教育常被忽视的旨趣所在――使教育者自身的个性愈加丰富而舒展,人格愈加正直而强健。生命教育,既是对人,也是对己。在自我的生命教育之中,幸福从此熙熙攘攘,幸福从此溢满心房。
  生命教育是一个旅程,而不是一个终点;是内化于教育本身的神圣使命,而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样态。在明霞生命化教育行为的背后,承载的是她对于生命质量的不懈关注,对于生命尊严的坚决捍卫,对于个体独特性的悉心呵护,对于人生幸福的永恒追求……我想,这才是生命教育全部的意味。
  迎春花的绽放让人心醉,生命教育的春天还会远吗?
  是为序。 
39#
发表于 2011-9-7 22:26:40 | 只看该作者
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

孙明霞



很多教师都想发展自己,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可不知该怎么学习,学了以后又不知如何应用。因不了解田老师的学习背景和遇到的具体情况,现结合自己的理解来探讨一下教师的学习与专业发展的问题。



为什么学习

学习何为?毋庸置疑,是为了自身的成长,换句话说,就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但这样的回答太笼统、太宏观,目标太宏大,反而很模糊,不清楚自己变成什么样子才算是成长了。这就需要从教师专业化的内涵说起。

有的教师说,教学水平高的就是专业化水平高。但进一步分析,教学水平高的含义是什么?它可能被窄化为教学成绩高。也有人说“学生喜欢的”的教师,其专业化水平高,这也不很全面。因为“学生喜欢的”未必教学质量就高(质量更不等于考试成绩),我就遇到某理科老师靠语言的幽默搞笑来博得学生欢心,靠对知识点的反复训练和对历年考试题目的研究甚至押题来取得高分,却从不给学生开设实验课,不考试的内容全部省略,“不重要”的内容基本不讲,你能说他专业水平高吗?

教师专业的化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它至少包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对教育教学的态度等教育情意的内容,还包括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对儿童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的了解、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与驾驭、对各种应急事件的处理、对所教学科内涵和外延的把握等等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可见,通过学习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一定不能窄化为只是为了获取教学技巧、提高教学成绩,而是要提升自身的整体素质,包括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提升、学科教学知识的丰富和教学技能的提高,以及和学生沟通的能力的提高、处理各种教育教学事件的智慧的获得,不断挖掘并发展自身的潜能,在帮助学生成长中获得成长。

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工作是富有创造性的、服务于成长中的人的工作,固步自封、周而复始的重复,绝对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所以必须不断学习、提高和自我更新。



学习什么

可以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丰富自己的头脑。“先进理论”不是“新鲜理论”,而是能够揭示教育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诸如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观点,又如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等等。南京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曾说过,在他这二三十年的实践中,每当遇到困难时,就从陶行知的著作中寻找力量、寻找方法。理论的重要价值就在于给人以精神和气质的熏陶,智慧和思维的启迪,思想和理念的提升。“拒绝理论,就是拒绝进步,实践就只能在低层次上重复”。

可以学习当今国内外优秀教师的思想和方法,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就因为他们长期观察儿童、研究教育,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积淀了深厚的专业功底。记得阅读《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8位美国名师的精神档案》一书时,我常常为美国优秀教师深厚的专业素养、投入的工作热情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所折服,其中介绍的雷夫·艾斯奎斯和罗恩·克拉克两位老师的著作恰好有中译本,前者就是《第56号教室的奇迹》,后者则是《优秀是教出来的》,于是我把它们买来了。通过阅读,我发现西方的教育更重视以心理学的视角来理解儿童、尊重儿童,值得我们学习;而读了很多一线教师的教育随笔,发现其中很多情景就发生在自己的课堂中,这也给了我很多借鉴的机会。

可以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要善于在茫茫书海中选择优秀的、经典的的书籍作为自己的精神食粮,还要善于在芸芸众生中选择善良的、博学的、热情的人作为自己的榜样或伙伴。



怎么学习

学习的方式有很多。读书是学习,思考是学习,交流是学习,实践更是学习。

常常听到有的教师说,每天忙于备课批作业应付检查,没有时间坐下来静心读书。仔细想想,读书其实不是非要有专门的时间不可。假如真的放“读书假”,又有多少人能静坐书桌前看书?记得有位校长朋友说过,女老师的随身包里不能只装化妆品,还应该有书,因为书籍是最好的美容品,也是不错的营养品。如果我们的包里随时都装着书,那么无论走到哪里,比如等公交车的时候,排队买东西的时候,在公园游玩累了休息的时候,都可以掏出来读一读,哪怕一次读上一两页,都会有收获。办公桌上,也可以放自己喜欢的教育图书,课间或备课累了的时候,可以随意翻翻,说不定某句话或某个案例能一下子给你灵感或启发。

除了读书,思考也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一个不会思考的教师只能始终在低水平上徘徊,只有思考才能有所改进、不断改进,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育反思,它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和行为改进过程。时下,很多教师都在主动或被动地进行教育教学反思,但有的不知道哪些事件是需要反思的,认为自己的实践没有多少价值,对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习以为常;有的反思的范围局限于自己的教育教学,而缺少对整个教育的反思,缺少对成功经验的思考;有的不懂得深入分析得失,不会提炼总结;也有的只是把反思当作必须完成的任务,比如备课本上那千篇一律的“教学后记”,就是最好的证明。

要想让学习变得有效,教师必须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反思自己的成败得失,久而久之,就会发现那些司空见惯的小事中蕴含着真知。当然,反思不能只是用脑袋想一想,而是要善于观察和记录。在我个人的成长经历中,记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思考、不断提升的过程。最初,我不曾想过要把自己的课堂打造成什么样子的,只是希望通过记录自己的课堂去发现课堂中有价值的东西和不足之处,进而改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一节课一节课的记录,让我逐渐发现了自己课堂的特点,我也在用心的记录中认真回顾自己的教学行为,回顾与学生交流的过程,设想着更好的问题解决措施,由此促使自己更用心地对待每一节课的设计,逐渐总结出属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基本要素,并由此提出了“每堂课都要给学生带去一份惊喜,让学生对自己的课堂充满期待”的目标。所以,教师的思考除了是一种学习外,还是成长的重要路径。

在此基础上,还要善于和人交流、分享。可以找机会走出去和名师交流,也要抓住机会和身边的优秀同行交流、研讨。只有广泛的交流、分享,才能让自己的视野不断开阔,也才能不断萌生各种教育智慧,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学”与“用”是什么关系

曾有一位教师朋友在我的博客上留言:“你能在你教育思想的指引下为我们一线教师做点实事吗?如写写学案,制制课件,搜集整理一下每年的中考试题,指导一线教师搞好中考复习等。我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帮助,而不只是教育思想的升华……”这让我哭笑不得,就写了篇《饿到只认烧饼》回应他:“写教案学案、制作课件、编制试题等本是教师的基本功,这些能力都没有还怎么做教师?”“街头遇到一个饥饿的人给他买两个烧饼吃,那是实实在在的帮助。但这样的帮助只是解决了他一顿饭,下一顿饭怎么办?”进而提出:“自身素质与能力的提高是关键,切莫‘只认烧饼’。”

我不是否认学习“实用知识”的意义。年轻教师需要从模仿、借鉴开始,可以通过读书或跟着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如何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开班会、处理班级问题等,这些就需要实用知识的支持,它可以让年轻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但不能满足于此。华东师大周彬老师曾在我的博客上留言:“很多人往往只学习你上课过程中使用的策略,而没有领略支撑这堂课的,你自己的教学思想。”确实,任何教学行为都有一定的思想或者理念支撑着,否则教学工作就变成了简单机械的体力劳动。这是我们在学习实用知识时应该注意的。

有些知识学习了并不能立刻发挥作用,那是一种智慧的潜伏与积累。学得多了,积累得多了,某一天会有突然顿悟的感觉。比如我在教学中,经常思考如何让自己的语言直观易懂、比喻形象,以避免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但每每都不如意。随着不断的学习、实践与思考,某一天突然领悟到:“说学生能听懂的话”是对教师最基本的也是很高的要求。可以说这是我经过了近三十年的积累而得到的一个经验。所以,不用担心今天读的书没用上,今天学习的某种方法不能立竿见影。很多教育理论,更需要我们反复地学习、思考与实践,才能真正领会并最终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

还有的一些知识,可能跟你所教的学科、所从事的职业毫无关系,但能涵养你的精神,丰富你的内心世界,完善你的人格魅力——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会在暗中引领你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让你知道该成为一个怎样的教师、怎样的人。这样的知识,看似“无用”,却是“大用”。



  《教师月刊》2011年07、08合刊·教师专业素养读本
40#
发表于 2011-9-14 15:50:36 | 只看该作者
我的教育信条

孙明霞

1.教师,唯有成为真正的教育者,才能应对教育中的所有问题。真正的教育者,应该是拥有一颗教育者之心的人。

2.每一个课堂,都是一场美丽的约会。我只有认真地做好准备,精心地打扮自己,用真情、爱心、知识和智慧,去赴一场又一场和孩子们的美丽的约会。

3.面对学生时,我们不仅是面对一个集体,更是面对许多的个体。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情感相互传递、生命相互浸润的过程。

4.心里装着学生,就能敏感地发现学生的任何变化,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引导。不在于教什么学科,也不在于是否当班主任,只要走进学校、走进教室,就是教师,就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导师。当学生不守纪律的时候,当学生不听讲或者不完成作业的时候,当学生迟到的时候,当学生心情沮丧的时候,当学生发脾气的时候,教师的态度至关重要。

5.不必把荣誉看得太重,荣誉不能代表人生的全部。在积极的工作中,有了荣誉,得之泰然,那是给我们的人生旅途增加了一道风景;没有荣誉,也处之泰然,旅途中还有别样的风景。斤斤计较个人荣誉的人很难走得很远。

6.假如当教师仅仅是为了有一份工作可以拿一份工资的话,我们就永远只是打工者。这时,所有的工作便可能都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教学成了纯粹的机械劳动,教师也就必然出现职业倦怠了。

7.工作的时间是构成我们生命的重要部分。我们有理由让自己生命的每一分钟都过得充实、有价值。用心对待教师职业,将职业做成事业,就会享受到教育中的无穷乐趣。这样,教师也就远离了职业倦怠。

8.学生之所以是学生,就因为他们会不断地犯错误,而正是因为他们会犯错误,才需要学校,需要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陪伴孩子长大,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而不是简单的指责;在孩子冲撞甚至冒犯了自己的时候,给孩子以宽容而不是惩罚。这才是美好、温情的教育。

9.我一直以为,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中,没有“主科”和“副科”之分。假如说有区别的话,只能说有的学科占用的课时多,有的学科课时较少,但它们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同样有重要作用。如同营养套餐,每一种营养成分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

10.任何学科的教学,除了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有所区别,其他都是一样的——我们面对着同样的学生,都要研究学生、为了学生。无论什么知识的教学,它们都有很多的相通之处。怎样提问,怎样和学生交流,遇到问题怎样处理,学生不守纪律怎么办,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等,这些问题是我们每个教师都要面对的。

11.我的课堂理念是什么?肯定不是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让学生考试都拿高分,而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真正获得学习的能力,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善良的人,无论将来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或者获得多高的荣誉,都能坦然面对。

12.课堂需要一定的技巧,但任何的方法、技巧都必须有某种思想、文化作支撑。

13.虽然是常态课,但也一定要努力呈现完整的教育——教给学生鲜活的知识;整合各种现场的资源为教学服务,让学生享受学习、愿意参与其中;与学生平等交流,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和尊重。

14.无论怎样,我们都不应放弃努力。任风沙弥漫,我们都要有清醒的头脑,只要还有一寸土地,就可以耕耘,让田野盛开生命之花;只要还当教师,就可以努力给学生以“人”的教育,哪怕力量很微弱……

15.每一位学生都有着独特的性格特点,有自己的强势智能,我们不能把学生培养成“标准件”,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并为学生创造条件发展其优势智能。

16.我理想中的课堂是绿色的,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不是书本上枯燥呆板的文字符号,而是鲜活的生活;知识除了来自课本,还来自全部的生活;学习除了发生在教室里,也发生在教室之外的所有时空中。

17.知识是鲜活的,课堂也是有生命的,教室不仅是一个名词,更应该是一个动词,是整个学习的过程,也是生命成长的过程。

18.教学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我们既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大量资源,更应该把课本上的资源利用好。这个利用,不是简单地背下来,而是以之为案例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9.心中有学生的教师,他都能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来设计自己的课堂,并对自己的言行有较强的自省意识,能及时反思自己。

20.真正能够长久的快乐肯定不是荣誉也不是金钱,而是来自心灵深处的满足——那就是看到我们所教的每一位学生都笑魇如花,都快乐地学习、生活着,然后快乐地走向社会,多少年后见到你还能甜甜地喊你一声“老师”,还记得你曾经给他们留下的所有。

21.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

22.大多数教师可能一辈子都默默无闻,但他们的名字会留在学生心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8 20:42 , Processed in 0.08001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