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周天红读书日记选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05:51:36 | 只看该作者
1997年10月25日   周三    半阴

      《收获》5期的一个中篇小说中,引用了一首禅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是宋代禅宗无门禅师的一首偈诗,表达了禅师内心的净与静,给人以一种温馨、和谐、静谧、灵空之感,同时扣合了《心经》所传达的“观自在”。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海瑞一章写得比较深刻,挖掘了海瑞悲剧一生的思想和时代根源。书中有一句充满哲理且十分优美的话:"富有诗意的哲学家说,生命不过是一种想象,这种想象可以突破人世间的任何阻隔。”

     《思想录.》的作者帕斯卡尔有句名言::“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也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由于思想,人囊括宇宙。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思想,每个活着的人,都在进行着,只不过思想的内容,深度和广度不同而已。

      哲学家周国平的散文,《思考死,有意义的徒劳》,写得是在深刻:“你渴望名声,就想一想。你以及知道你名字的今人和后人,要死亡的,便会知道名声不过是浮云;你被人激怒了,就想一想,你和那激怒你的人,都很快不复存在,于是会平静下来;你感到烦恼和悲伤,就想一想,曾因同样事情痛苦的人们都哪里去了,便会觉得,为这些事情痛苦是不值得的。”其实,这段话不是周国平说的,而是哲学家奥勒留的话。马可·奥勒留(公元121年4月26日-180年3月17日),古罗马哲学家皇帝,著有流传至今的《沉思录》。周国平认为:“奥勒留的用意仅在于始终保持恬静的心境,我认为未免消极,人生还是要积极进取的,不过同时不妨替自己保留这样一种,类似死者的眼光,以便必要的时候,甘于退让和获得平静。”

   我很喜欢周国平的哲理散文,这是他对人生思考的结晶,他是研究西方哲学的学者,始终在思考着。人生是个过程,人生的乐趣在于这个过程中的实践,结果无需计较。因为人生的结果就是一个字:死。当然,这指的是个体生命。
32#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05:52:06 | 只看该作者
1998年12月3日      周三   晴

       演员王铁成,大器晚成,因扮演周恩来而成名,很有悟性,口碑也不错。读他写的《我演周恩来》,看得出他读了不少佛学书籍。他在书中引用了两首诗:

    “未必钱多乐便多,钱多累己自招魔。阮囊何事堪羞涩,富有恒沙是佛陀”,

    “莫道情侣就是仙,金侣原是火中莲。骄阳光午池塘净,映日荷花别样鲜。”

    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据说,他将十几万元钱捐给希望工程,建了两座希望小学。

      读到扬州八怪中的画家、书法家、诗人郑燮,(号板桥)撰写的六十自寿联,很有个性,故录之:

     常如做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页赏心旧纸,放浪吟哦;

     心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

     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亦多。

郑板桥做过一任知县,深受属民爱戴,他曾为山东巡抚包括画竹并题诗: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首诗,是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任知事时所作。他对民众的关怀之情,在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当代某些共产党的官员,缺乏的正是这种情怀。竹叶在微风中摇曳,沙沙作响,诗人怀疑这声音是百姓在诉说各自的疾苦,作为一个职位不高的小县吏,应该深深地关切民众的疾苦。据传,在郑板桥被诬,罢职离开潍县时,老百姓对他依依不舍。
33#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05:52:40 | 只看该作者
1998年12月8日     周二     晴

       黄仁宇著《从大历史角度读蒋介石日记》,是一本史料价值很高的书。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做到公正,尤其像对蒋介石这样的人物,能够客观地评价实属不易,黄仁宇接近了这一点。黄的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值得大陆学者学习。

      蒋介石1925年2月10日的日记:“晨起准备各事,发令毕,泪涔涔下。火车机坏,煤又不济。闷坐常平站,久候。因感吟一绝曰:‘亲率三千子弟兵,鸱枭未靖此东征。艰难革命成孤愤,挥剑长空涕泪横。’九时开车,下午一时,到塘头复。”

      日记中的这首诗,是我平生第一次读到的蒋介石写的的诗。遂即查字典,因叫不准“鸱枭”的读音。鸱枭,chi,xiao(音;吃,消),一种类似猫头鹰的大鸟。

    蒋介石1926年3月3日记:“政治生活全系权谋,至于道义则不可复问矣。”以是观之,政治无道义,一切皆权谋。这就不难理解,蒋介石的所作所为,包括现、当代 一些政治人物的作为了。

    黄仁宇在书中写道:“蒋介石和毛泽东都不失为一代人杰,他们决心献身革命,就各依己见的在特殊环境里,获取到领导权,以后即锲而不舍,无论如何困难,总不放弃初衷,在这方面,两人有相似之处。第五次围剿的过程中,因着毛之叙述,也可以看出蒋介石之行动的梗概。”这样评价历史人物,大陆学者是很难做到的。(注:原日记中有些“敏感”语句只好删掉)
34#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05:56:24 | 只看该作者
记下日记闲时读  
        日记是一种文体,是散文的一种。不同人的日记,有不同的记法,但大多是记录这一天发生的事、内心的想法、对某些事和人的评议。在这个世界上,坚持记日记的人无法统计,公开发表的却有限,多是名人,包括作家、政治家、学者和著名的艺人。日记一旦公开发表,即是“著作”了。在我收藏的日记中,就有一本题为《政治日记》的,著者为原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十七大被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的王沪宁。内容全是他对政局的分析、自己的政治见解。除了类似这种在记时就想着发表的日记外,一般的日记都是作者的“心灵私语”、“心灵独白”,自己记,记自己,自己读。这样的日记,极少顾及或顾忌所记内容的社会效果,这样的日记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一个“真”字。而日记最可贵、最难得之处,也正在这个“真”字上。因为“真”,才使日记具有独特的魅力。著名学者朱光潜在一篇题为《日记》的文章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都是人,了解人性是人性中一个最强烈的要求。我们都有浓厚的好奇心,要窥探自己的内心的秘密和旁人内心的秘密。在要求了解之中,我们博取也给予同情。我们惊喜发现别人与自己有许多相同,也有许多不同。这个世界是一个陌生的世界,却不是一个陈腐单调的世界。因为这个缘故,记日记与读日记都永远是一件有趣的事。”      
  对于记日记,在认识上有一个误区,就是认为这是名人、文人和学者们的事,因为他们有事可记。而一般人,日复一日,简单地重复,记也是流水帐。实则不然。我曾读过有关普通人记日记两篇报道,一位是农民,从1958年开始记日记,记的都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每天干什么活、记多少工分、与谁因什么事争吵;一位是上海的家庭妇女,几十年如一日,记录柴米油盐酱醋茶及在衣食住行方面的每日花销、价格的变化。现在,前者被史学家视为研究“大跃进”、“人民公社”、“四清”、“文革”、“分田到户”等各个时期农村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后者被经济学家视为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物价变化的珍贵资料。我还在旧书摊看到过一本一位小学三年级学生2000年记的日记,记录了母亲和老姨之间的矛盾、小朋友之间的互相关系及老师说的一些他认为不应说的话,充满天真和童趣。普通人有普通人的生活、工作、兴趣,交往、思考与追求,无论是谁,每一天都有所不同,都有可记之事。我是主张记日记的,有的家长问我 如何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我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们;让孩子坚持写日记。

     
  我不仅爱读日记、买日记,更爱记日记。现保存下来的最早一本日记是1961年我读高二时记的;其次一本是1971年5月24日至次年1月31日的完整日记,。而从1985年至今,我坚持每天记日记,包括外出,一天没漏,累记有300多万字。其中关于读书方面的记载,被我整理成文,以《读书日记》为题,在家乡的一份报纸上连载,很受欢迎。我在2004年出版的杂文随笔集《直面人生》中就摘录了200篇日记。在日记中,我记录了每一天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议国事,记家事,叙私情,评是非,发感慨、录书摘,具有内容庞杂、自然、真实和隐秘的特点。我曾将部分日记拿给圈子里的朋友看,他们一致认为很有意思,很有启迪,很有收获。师友杨金泽看后寄语于我:“如此认真读书并记入日记者,已无几人;如此书痴式购书并做出如此高水平笔记者,更无几人。佩服、佩服。13条准则、自录养生法,也说明了你的自制品格,看到了一个透明的天红”(13条准则指日记中摘录的富兰克林的生活准则)。文友高丰清看后则以诗相赠:“功名淡泊耻钻营,留得箴言待后评。潜意读书诠时世,静心养性悟人生。横眉权势谁无悔,直面沉浮自不惊。谈笑是非风骨在,芸香窗外任阴晴”。我的一个忘年之友读后寄语于我:“读此日记,使我深深了解一个人在人生中的痛楚,又亲眼看到了一位生活中的强者,在人生的激流中搏斗艰险。”上述三位从日记中看到了我的为人,当中除了情感上的因素外,就是我在日记中记录了我读书、购书的许多趣事,记录了我对人生的感悟、对权势的藐视,对贪腐的憎恶,对小人的不屑,对名利的淡泊,对事业的忠诚。人的地位不同,处境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追求的东西不同,当然会对同一件事物、同一个人的看法和评价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日子要一天一天地过,困难要一个一个地克服,目标要一步一步地接近。能够坚持记录下自己的处境、自己的日子、自己的变化、自己的感悟、自己的喜怒哀乐和造成这些的原因,这样的日记,人人都能记。这样的日记才是真实的日记,即便不公开,就是自己闲时翻阅,其乐亦无穷。
35#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05:57:44 | 只看该作者
摆脱平庸须读书
                                                       ——人生杂谈之十

  我在为一些单位作读书演讲时,谈了读书的三大目的,其中第二个目的就是“提高素质,加强修养,其中核心问题就是摆脱平庸”。“平庸”,词典的解释为“寻常而不突出;平凡”。这个解释只限于“平”,而没解释“庸”,除了名人、伟人以外,都是平常的人。而“平庸”的人,似乎比平常人的素质要低。平常的人,有素质,有气质的人大有人在,而平庸者却谈不上素质,更谈不上气质。摆脱平庸的惟一途径是多读书,读好书。我国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在台湾的一所大学演讲时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什么是平庸?余先生也有高论:“何谓平庸?平庸是一种被动而功利的谋生态度。平庸者什么也不缺少,只是无感于外界的精彩,历史的厚重,终极道义的神圣,生命涵义的丰富。”无独有偶,同样是大学者、大文人,身在台湾逝世的林语堂先生(1895-1976)也认为“读书的主旨在于排脱俗气。”摆脱平庸与排脱俗气是一个意思。余秋雨的演讲,林语堂的文章,都不约而同地引用了北宋诗人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的一段话“人心中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何谓古今浇灌?就是熟读古人和今人的经典之作,用他人的知识、智慧来武装、充实自己的头脑,改造自己的思想,检讨自己的平庸与俗气。我曾写过一篇题为《凡人.俗人.庸人》的文章,对这三类人加以区分。我也曾不止一次地标榜过自己:“我是一个凡人,但不是一个俗人,更不是一个庸人”。原因是我坚持读书五十余年,而且在读书时对照古今之贤人克服自己的平庸与俗气。凡人俗人和庸人是不同的,凡人就是普通人(另一层意思是迷信的说法,认为世界有神仙,人与神比人就是凡人。神仙居住的地方是仙界,凡人居住的地方是红尘),而俗人则是俗气很重的人(另一种意思是与佛教徒相比,出家者为僧人,未昄依佛门者为俗人),“凡”不是个贬义词,俗却是。古代把眼光短浅,不学无术的官叫俗吏。魏晋南北朝时把那些目光短浅,志趣不高的读书人称之为俗儒。庸人与凡人不同之处在于庸人见识浅陋,有句成语叫“庸人自扰”,而没人说“凡人自扰”。 “庸人自扰”出自《唐书.陆象先传》:“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庸比俗还俗,凡是与庸组成的词语,除“庸中佼佼”(指平常人中比较特殊的)外,皆是贬义词:庸碌:平庸无志气,没有作为;庸俗:平庸鄙俗,不高尚;庸医:医术低劣的医生,等等。读什么样的书才能摆脱平庸,摆脱俗气呢?我在一篇题为《思想道德建设与读书》一文中写道:“那些优秀的传世之书,激励、鼓舞、教育了多少人去战胜命运的挑战,克服自己的弱点,攀登一座又一座科学文化的高峰?书中的英雄人物的事迹、思想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使多少人的灵魂受到震撼,得到净化?”我在这篇文章中还引用了一个叫阿明雷哈尼的阿拉伯诗人的话:“能激发我新的高贵感情,促使我热烈追求和产生高尚思想的是最美妙最珍贵的书。他能把我从沉睡中唤醒,帮助我跃出那冷漠的泥坑,引我走上那敢于揭开人生症结的道路。”这是一些什么样的书呢?是那些有才华、有思想、有卓识的真正的文人或学者所著的书。读郭敬明的书、读韩寒的书、读王朔的书、读易中天的《品三国》,读《鬼吹灯》,读《盗墓笔记》都达不到“摆脱平庸”“排脱俗气”的目的,因此,读书要有选择。生命如此短暂,闲暇时间如此有限,我们不该把一些空余时间耗费在那些价值不大的书籍上。十多年前,我曾在报纸上发表过一篇题为《“文化快餐”不可贪》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用浏览(指‘文摘’‘小报’)代替阅读,甚至代替读书,代替涉猎经典之作,就是一种阅读上的误区”。如果放弃读经典,“一味贪读文摘小报,沉迷于‘快餐’之中,虽然也可以消磨时间、愉悦片刻,但对提高文化修养和个人素质(也可读作摆脱平庸)并没有什么益处。何止是无益,如果时间久了,养成了习惯,还会滋生一种惰性,再看到长篇巨著,既使是名家经典,也会感到眼晕,没有信心去读完。”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劝说人们不要贪读“文摘”“小报”,而应读经典、读名著,这样才能起到“用古今浇灌”而摆脱平庸的作用。

“摆脱平庸须读书”,不仅在于读什么样的书,还在于读多少书,能否坚持读书。“浅尝辄止”“一曝十寒”地读书,是起不到摆脱平庸、排脱俗气作用的。生命与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珍贵和有限的,人生一世,可以做凡人,也可以做俗人,但万万不可做庸人,要极力摆脱平庸,排脱俗气,力争高雅。

我愿以一首小诗结束这篇文章与诸君共勉:

珍重生命惜时间,“古今浇灌”雅兴添。

摆脱平庸读经典,潇洒风流度百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20:31 , Processed in 0.05405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