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之友网》追踪熊丙奇言论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11:54:35 | 只看该作者
熊丙奇:老师学生为何都不关心教育改革




    为期一个月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二轮征求意见,于本月28
日即将结束。这一个月来,教改《规划纲要》不但成为两会的热议话题,各大媒体的教育版面,也针对教改《规划纲要》的具体条文,请教育官员、专家从各个层面进行解读,并进一步建言。

    单从教育部收到并整理的意见、评论条数看,第二轮征求意见,还是十分热闹的,这也在我们的预料之中。教育是民生问题,事关千家万户,连当初教育部部长易人,都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何况这影响未来10年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本的出台呢?
    但是,根据笔者的观察,目前在教改讨论、建言中,存在“两热两冷”,这不利于教育现实问题的解决,并影响教改的推进。
    从参与人员看,存在教育官员、专家“热”,一线教师、学生“冷”的现象。我最近和多所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交流,发现他们对教改的话题并不特别关心,而且他们中没有一人全文通读过纲要文本,大多只听过新闻,或读过一两篇相关的评论。问其原因,答曰,一来很忙,教师要上课、要做科研写论文,学生要上课、应付考试,没空关心这些事;二来觉得动真格改革的可能性不大,“你认为大学真能做到去行政化吗?”“你认为大学校长真会取消级别吗?”“你认为大学真能推进教授治校吗?”不管我怎么以乐观的态度去打动他们,不少教师都认为改革困难重重,既得利益者不可能轻易放弃权力和利益。在一所中学,我还听老师这样说,“要学生去关心教改,只会搞乱他们的思想,怎么改,考试分数高都是硬道理!”
    从讨论话题看,存在一流大学一流人才话题“热”,职业教育公民培养“冷”的现象。在一些媒体的报道中,我注意到这样的标题:“教改纲要能否回应钱老世纪之问”。培养杰出人才、大师级人才,当然是教改《规划纲要》要解决的问题,但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任务,更应是怎样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和社会公民。由于大家集中关注大师级人才的培养,所以热议的话题集中在高等教育领域、高考制度改革、文理是否取消分科,而职业教育、农村教育、继续教育则相对冷清。当然,这也与拥有话语权的官员、专家的出身有关,相对而言,现在的教育官员多出自高校,专家也多为大学教授,所以,自然关注高等教育、普通教育。
    改革文本出台后,官员解读、专家评点,回答公众疑问,是合情合理的。但如果教改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对教改的方案是什么并不关心,对教改的命运将信将疑,那么,可想而知,这样的教改在推进过程中,会有怎样的结局。
    另外,一直以来,我国教育发展都存在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重公办教育,轻民办教育的问题,这次教改《规划纲要》的文本力图扭转这种问题,对发展职业教育、民办教育有诸多亮点和创新。但是,如果社会的厚此薄彼的观念依旧,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的发展就难以摆脱低人一等、受歧视的境遇。即便《规划纲要》对其有很好的描述,也很有可能只停留于文本。
    出现以上的“两热两冷”,与我国教改《规划纲要》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制订及征求意见的方式有关。虽然在纲要制订和听取意见过程中,也强调深入调查,听取一线教师、学生的意见,但教师和学生毕竟处在被动地位,加之对哪些意见能被听进去、被采纳,心中无底,所以并无太多主动性和积极性。与此同时,由于是教育行政部门主导,所以思路很难脱离原有的框架,也难突破原有的教育利益格局,各类教育的不平等地位,很难避免在纲要制定中或明或暗的表露出来。
    因此,要改变这种情况,在目前的纲要制订框架下,有诸多难度,笔者由此建议,在完善《规划纲要》,以及进一步出台《规划纲要》实施细则时,有必要转变思路,突出教师和学生的改革主导作用,以及各类教育的改革平等参与。
3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11:55:31 | 只看该作者
熊丙奇:2012,真正的教改攻坚年
作者:熊丙奇
  放权是教改的核心,如果不放权,政府和学校的新型关系就无法建立。
  2011年岁末,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文简称《纲要》)实施情况。总结了颁布实施一年多来的情况,称将加快改革步伐,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作为教改《纲要》颁布之后的第一年,2011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备受关注。客观而言,这一年在中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的背景下,教育公平进一步扩大,其中,国务院出资160亿元推进中西部地区农村贫困生的营养改善计划,得到舆论的广泛好评。然而,在教育改革领域,具有突破意义的改革尚未出现,教育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依旧。
  以基础领域的“冷暴力”事件来说,成了各媒体总结2011年教育事件的关键词之一。“冷暴力”事件之所以在中小学频频发生,根源在于我国教育评价体系单一。然而,在2011年中,高考改革方案却未出台,推行9个年头的高校自主招生也没突破性进展。同样令公众失望的,还有教育去行政化改革。早在国家《纲要》制订时,教育的行政化就被公认为当前教育管理的关键问题,《纲要》确定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就直指教育行政化。然而,从2011年的现实看,去行政化改革的进展不大。令人眼睛一亮的变化,恐怕只有快到年底时,教育部发布公告,为两所部属高校公选校长。此外,被认为是高等教育改革试金石的南科大教改,也在2011年遇到极大的阻力。
  经过改革实践,已经试出困难,试出矛盾。要深入贯彻、落实《纲要》,必须直面这些,三方面可以期待。首先,要切实推进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放权是教改的核心,如果不放权,政府和学校的新型关系就无法建立。教育部应做好两名校长的公选,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校长遴选机制,并推进高校内部的行政权和学术权分离。
  其次,应出台方案明晰高考改革的图线路和时间表。按照教育部2011年的工作部署,高考改革方案原本应该在2011年出台的。在笔者看来,按照教改《纲要》对高考改革的描述,制订具体方案,难度并不大,最大的难度在于政府部门是否自甘于宏观管理,推进“教招考”分离,以及高校是否愿意把选择权给学生。
  再次,探索新机制,加大教育投入保障力度,推进义务教育均衡。根据袁部长的报告,2010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达GDP的3.66%。这与《纲要》确定的2012年达到GDP的4%尚有0.34%的差距。要在2012完成这一目标,需要从中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省级财政加大统筹着手。另外,要发展农村教育,加大对校车等基础设施的保障。
  2012年,将是真正的教改攻坚年,这一年教改的走向,关系公众对教改的信心。必须承认,过去一年的教改,已经让公众信心有所动摇,如果新一年还没有突破性的行动,当初制订教改所要起到的恢复公众对教育的信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就很难达到。
3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11:56:41 | 只看该作者
熊丙奇:要推进教育公平需警惕“城市思维”

“在特困地区,3元钱的标准完全能够换来一顿营养午餐,这是基于现阶段的国情,更主要的是与试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要基本相适应。”针对有网友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标准偏低的疑问,财政部教科文司副司长孙光奇5日在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时作出回应。(1月6日《新京报》)
站在城市的角度,3元钱确实买不了什么,因此,有网友质疑三元补助标准偏低,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按照这种思维,去推进教育公平,恐怕很多事都会陷入无穷尽的争议中,进而寸步难行。
针对国务院去年推动的营养改善计划,除了上述质疑外,还有人质疑为何只限于中西部地区的贫困学生,而不是所有农村地区。这种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假如将全国所有农村地区的学生都纳入营养改善计划之内,那么,所需国家财政投入的费用,就不是160亿,而可能是320亿,甚至480亿。面对这笔庞大的开支,有关部门极有可能望而却步。
扩大教育公平,必须基于现实,切忌“城市思维”和一刀切思维。所谓“城市思维”,就是按照城市的环境和学习生活经验,去考虑全国各地的问题;所谓一刀切思维,就是要全国一盘棋,一个地方有的,另一个地方也必须有,农村有的城市也必须有。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扩大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是,分步骤、因地制宜。有人认为这可能产生新的不公平,但其实,这是在补历史的欠债。比如,营养改善计划首选中西部农村地区,就是因为这些地区老百姓的收入低、教育资源薄弱,过去国家和当地政府对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如果其他地方还要与这些地区“看齐”,那就不是推进公平,而是借机“搭便车”再获得国家更多的福利。
以城市思维和一刀切思维发展教育、推进教育均衡,已吃过了“苦头”。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农村撤点并校,一些地方,根本没有考虑孩子们上学的艰难,拿着地图一看,孩子的家离合并后的学校也就那么一点点距离,于是想当然地认为,这就是10分钟、20分钟就可搞定的路程,但其实,农村交通复杂,看似一点点路,孩子一走,可能需要一、两个小时。就像两座山头,站在这个山头的人一早告诉另一个山头的人,中午一起吃饭,然后就开始赶路,下山,再上山,赶到就中午了。没有这种亲身经历,闭门决策的结果是,撤点并校制造新时期的上学难。
这种思维还在不少领域继续。包括眼下引起社会关注的校车安全问题。根据教育部的测算,解决全国1.5亿中小学生的校车问题,总共需要4600亿元。这种测算法,符合很多网友的心意,既实行了城乡同步,也做到了校车的高标准配置,可是,4600亿元资金从哪里来?这很可能会成了校车经费保障机制难以出台的重要原因。
从现实出发,我更主张不一定要一刀切、一揽子解决全国城乡所有中小学的校车问题。城市学校学生的上下学,可以通过完善公交系统解决,而当前的重点则是中西部地区条件艰苦的农村学校,以及大城市的郊区学校。要针对这些地区的校车问题,制订国家和省级财政的投入预算,并建立相应的安全监管体系。
当然,对于如何推进教育公平,存在各种不同的意见,也给教育决策提出另一个问题,这就是如何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将民意纳入决策范畴。教育资源的配置,本就需要各方利益进行充分博弈,这样才能形成各方都可接受的方案。我国以前教育资源过分集中于发达地区、大城市,以及目前教育资源开始向农村地区、薄弱地区倾斜,从决策机制本身看,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其实,不仅决策,包括各种教育措施的执行,都需要民意的参与,这样才能充分平衡各种意见,减少政策出台后、执行中引起不必要的争议。以营养改善计划而言,政府拨款怎样变成孩子们碗中热腾腾的饭菜,这就需要社会的监督;校车安全也是如此,在配备合格的校车之后,校车的运行维护,也是离不开社会和家长的监督的。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3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11:57:46 | 只看该作者
熊丙奇:教育不改革,国家民族未来堪忧
熊丙奇:教育不更始,国家平易近族未来堪忧  2ES无忧智考网
 美国移平易近处事局日前发布最新数据显示,今年投资移平易近美国的移平易近中,中国人占了3/4。而此前中国招商银行和贝恩资讯公司连系进行的一份发芽拜访称,中国约60%的“高净值人士”即那些拥有1000万人平易近币以上可投资资产的人士,不是在考虑投资移平易近,就是已经快完成移平易近手续了。这些富豪海外投资的目的,后世教育身分占50%。(法制晚报11月13日)2ES无忧智考网
  如不美观进一轨范查,可能会获得,这些富豪所考虑的后世教育,逐渐低龄化,即大多不是考虑接管本科或以上教育,而是高中,甚至初中及以下教育。这与我国近年来留学热高烧不竭,以及留学呈现低龄化趋向,是一致的。2ES无忧智考网
  留学是每个受教育者的选择,越来越多的受教育者可以选择出国留学,剖明我国教育开放水平增添,然而,日益升温的留学热以及富豪为后世教育而海外投资,传递出此吐矣闽强烈的信息,这就是“以脚投票”择教育,如不美观我国教育不反思今朝存在的问题,晋升质量,出国热潮可能进一步加剧,而与之相伴的将是一系列复杂问题:资金的外流、人才的外流以及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虽然近日有发芽拜访显示,75%的海外留学生选择回国工作,但很显然,这是针对眼下的出国留学群体,而对于巨细就随从追随怙恃移平易近到国外留学的新留学群体来说,他们的情形将很分歧。2ES无忧智考网
  需要注重的是,与此前的移平易近者,在国外对后世进行教育时,可能仍注重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分歧,因后世教育身分选择移平易近者,有不少是抱有对中国教育失踪望的立场,是以,对后世的教育不美观念也会有转变。这是尤其值得关注的。2ES无忧智考网
对于我国的教育,不少教育官员认为不能妄自肤浅,好比在去年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在全球65个国家和地域中,在阅读、数学和科学三项指标得分中,初度代表中国加入测试的上海均名列首位,把美国甩在死后,令奥巴马总统也坐不住了,然而,为何中国富豪们仍是对后世教育揪心呢?2ES无忧智考网
  客不美观上说,我国基本教育在常识教育层面,确实“领先”全球,可是,与美加等国的基本教育对比,我国教育存在三方面差距。一是没有选择空间,所有的学生不管有无乐趣,都必需进修中高考所考的科目,而在美国、加拿大,中学就实施学分制,学生们可以自立选择自己感乐趣的课程进修,好比,在加拿大,高中结业生要求进修20门课程80个学分,其中必修课程只有7门28个学分,其余52个学分学生可自立选择,数学欠好的学生,只需学数学10即可。2ES无忧智考网
  二是课堂教学实施灌注贯注式教育,这是应试教育的特点之一,也是保障学生尽快获取常识、提高成就的手段,这种教育体例,令学生们成为进修的工具,而难以经由过程教育,学会思虑、学会缔造,与之相反,美加等国的课堂教学,大多采纳交互式、探讨式,教员是课堂的指导者,学生们可就某一问题,在课堂上睁开谈判,经由过程这样的教学勾当,学生们的思维能力、不雅察看能力、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都获得很好的培育,更主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缔造活力。2ES无忧智考网
  三是教学理念和内容陈旧,笔者曾经到国内一所中学参不美观,当地政府投资1000万在该校建有一现代尝试室,可据体味,这个现代化尝试室,从来就没对学生开放过,建好至今只派参不美观用场。为何呈现这种场所排场,主若是高考不科场试操作,因其中学普遍的做法是讲尝试,只要学生谙练背记尝试轨范即可。这种教育的面缪性可见一斑。而在美加,中学生做尝试,要求自己设计,如不美观只做书本上的验证性试验,是很难获得高分的。2ES无忧智考网
以上这三方面,足够让一个有前提的家庭,在面临国内教育和国外教育的选择时,毫不踌躇地选择国外教育。这就是我国低龄留学越来越普遍的主要原因,家长们不但愿自己的孩子再受中高考的熬煎,再受应试教育的折腾。2ES无忧智考网
  比出国留学热更令人担忧的问题也随之呈现,有经济实力的家庭,可以让孩子选择海外教育,而没有经济前提的家庭,只有留在现有的教育情形中,这不是意味着他们要无奈地接管中高考应试教育的现实吗?在这样的教育系统中“成长”的学生,他们将是我国社会未来的主人,这会给我国未来社会、经济、文化的成长带来若何的影响呢?我国大国崛起,所需要的科技立异、打点立异、文化立异能力何来?[/td][/tr] 熊丙奇:教育不更始,国家平易近族未来堪忧(2)2ES无忧智考网
  我国去年公布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显然已经注重到教育问题的严重性,由此期望经由过程新一轮深切的教育更始,推进我国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本大国,走向人力资本强国。章矣觅要所确定的立异人才培育机制更始、教育打点轨制更始、现代黉舍轨制培植、考试升学轨制更始,都直指当下的教育问题关头,但令人遗憾的是,今朝这些更始在推进过程中,遭遇各方阻力,进展迟缓。这进一步让国人失踪去对教育的抉择信念。2ES无忧智考网
  教育不更始,非论是国人选择移平易卓异国,仍是没有选择地留下,城市对我国未来社会发生深远的影响,是以,期望能从对国家、平易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审阅我国的教育更始。但愿眼下的富豪因后世留学移平易近,能形成一种“倒逼机制”,推进更始,而不是成为教育更始主导者不愿更始的理由:既然巨匠可选择出国留学,那么,有本事就出国,何须要攻讦国内教育,又何须要更始国内教育呢?如不美观呈现这样的场所排场,我国的教育,将危险中国之根.
3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11:58:59 | 只看该作者
熊丙奇:教育本意是让人们过上美好生活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温家宝总理3月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作了《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该报告在回顾过去一年工作的同时,也对今年中央政府的工作重点作了部署和安排。腾讯网联合中国网、正义网广邀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就报告中关乎国计民生的各种政策规划进行解读,以下为连线实录:
  提问:请您对上午的《政府工作报告》做一个解读。
  熊丙奇: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提到强国必先强教,这表示政府关注教育质量的发展。因为我们国家基础教育经过后续十年已经实现了很大规模的发展。但是教育的质量的确是老百姓更加关注的一方面,因此强国必先强教,就表明政府要建设教育强国的决心。温总理提到一流教育,一流人才,一流国家这样的概念,因此未来以质量为导向来发展教育非常重要。
  第二方面,温总理提到的五点中,有两点提到了教育改革。一个方面他谈的是推进教育改革,另一方面他谈到了推动学校的管理制度改革还有就是招生制度改革。由此可见,政府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的决心。而且现在教育改革也被教育部列为是今年的头等大事,教育部的部长也说2010年是中国教育的改革年。人们对教育改革有更大的一个期待。
  还有一个,温总理的报告里提到了教育的均衡和教育的公平问题,教育的均衡实际上也是我们国家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包括在制定规划纲要的时候,就把扩大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作为两大基本点。对于扩大教育公平来讲,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是非常重要的。
  提问:总理在关于教育报告的最后说,“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关系着民族素质和国家的未来,不普及国家教育和提高教育,国家不可能强盛,这个道理我们要永远铭记”您觉得总理他特别提出这点,意味着什么呢?
  熊丙奇:教育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的重要意义,应该讲大家都非常清晰。关键在于我们怎么样发展这个教育,让人民满意,让教育能够回到教育的本意上来。因为从教育的本质来讲,是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从教育的本意来看,目前我们的教育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与教育本质有所悖离的地方。比如说我们现在由于教育投入不够,教育投资资源的模式不得当,由于教育管理的模式还有很严重行政化的倾向,还有就是整个教育的资源并不是很充分,所以说导致了现在有一些地区学生升学的机会并不均衡。每个家庭为教育承担的教育投入过多,还有应试教育的局面也使得很多的学生陷入求学的焦虑之中,还有大学的办学质量也是成为大家很关注的一方面。
  因此我觉得要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让这个教育能够促进人们生活得更美好,我觉得也是我们接下来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非常重要的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是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给大家一个答案,给大家一个信心。
  提问: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它是我们教育部门对于教育本意的一个回归,而教育本意就是让人们过上美好的生活?
  熊丙奇:应该这样讲,教育本质就是让人生活更美好。完善每个个人。从教改纲要来看,实际上是在朝这方面去努力,让教育回归教育的本意,让教育能够真正地使学生解放自己的个性,促进学生思考和创造,这也是培养一流人才的核心点。因为温总理在多个场合讲到过,让我们的学生要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让我们的教育能够针对学生的个性,要真正地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要教育家办校。

3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11:59:44 | 只看该作者
熊丙奇:教育产业化误导教育发展
时间:2011-12-26
  据德勤发布的《教育培训行业报告》,2009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整个教育培训市场总值约6800亿元,在2012年,这一数字将突破9600亿元。
  近几年,新东方(微博)、巨人、学大、昂立、安博、卓越等一批行业巨头,其年营业收入过亿元的比比皆是。比如,IT培训的北大青鸟年收入超20亿元,新东方年收入超15亿元。良好的市场表现赢得资金的追捧,诱人的回报,也使得民营培训机构纷纷攻城略地,加速扩张。
  德勤咨询(上海)有限公司的研究显示,近年教育培训机构从最早的一间办公室、几部电话的模式,发展为成熟的连锁经营模式,大部分品牌教育培训机构都采取直营和特许经营的模式,在国内大中城市布局,快速扩张,行业正逐步走向成熟,全国性连锁品牌正在形成。
  但看似繁荣的背后,也同样难掩乱象。
  长期以来,由于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性质、定位、经营模式、监管机制等一直没有明确,民办教育培训也陷入了一面因受众旺盛的多样化教育需求而蓬勃发展,一面却因质量参差不齐、“乱象频出”而招致诟病的怪圈。
  事实上,教育培训市场的虚假承诺、误导学员、恶性竞争、卷款潜逃等丑陋现象已经屡见不鲜。
  新金融记者
  曹晓龙 北京报道
  新金融:教育培训行业受风险投资机构青睐的原因是什么?
  熊丙奇:自然是看好教育培训行业巨大的发展前景。
  一方面是目前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以及“大班额”的现状,导致在学校有效的学习时间内,老师没有精力照顾到每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另一方面则是现行教育评价体系比较单一,无非是分数、成绩。
  这样的话,课外的考试培训、学科培训就备受家长追捧。
  我曾经调查过一所重点中学,发现90%以上的学生都在校外上家教班。差生要补,好生更要补。
  新金融:日益规模壮大的教育培训行业,存在哪些问题?
  熊丙奇:从中国现有的教育培训机构看,存在门槛低、水平低、信誉低的问题。这些公司只要去工商部门注册一下就可以开班,还有一些不具备资质的也开班,在读大学生都可以来当老师。
  这种情况应该说相当普遍。很简单的道理,名师资源就那么多,并且按照规定,名师没办法大张旗鼓地在校外授课。再说聘请名师的成本很高,会让一些教育培训机构难以接受。
  另外就是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鲜明的特色。中国的家教也存在着盲目跟风、盲目选择以及盲目信任的问题。
  新金融:您如何看待一对一个性化教育?
  熊丙奇:这种由教育培训机构打出的“一对一个性化教育”名不副实。个性化教育就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的教育,给学生选择空间。
  但是据我了解到的,这种只是“一对一”,针对学生个体,帮助其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没有个性化。在单一评价体系不变,学生的选择没有多元化。
  新金融:如何监管教育培训行业?
  熊丙奇:这一行业的监管,是一个灰色地带。教育培训业本身没有明确定位,国家把它当做公益事业对待,但它实际上更多的是营利性的、商业性的公司。所以说是按学校管理还是按公司管理,是教委来管还是工商局来管,就形成很大的矛盾。
  监管不明的问题,经常出现消费者权益无法保障的问题。不少家教机构承诺,一定让学生考到多少分数,实际上这种承诺基本上是无法兑现的。
  因为教育是个双向的过程,除了老师教,还要学生学。这也反映了我国教育发展存在误区和盲点。
  比如,把所有教育当做一个类型,把所有教育归为公益事业,把所有教育纳入学校管理,却对社会真实的教育需求视而不见,出现入托难、入园难等各种教育问题。而事实上,义务教育、非义务的全日制学历教育,应当属于公益事业,不能以产业模式经营;此外的课外学科培训、技能培训,实质是市场教育服务,具有明显的“产业属性”,不能再按公益事业进行管理。
  新金融:您如何看待以龙文为典型代表的教育培训机构的大规模扩张?
  熊丙奇:
  现在的培训行业存在一些盲目扩张、鱼龙混杂的现象。做大的前提是你要做强。如果说你不注重教学质量、师资建设、品牌特色等的话,就会在扩张路上,因为管理不到位而出现很多问题。
  新金融:目前,众多教育培训机构纷纷绕道海外资本市场,寻求上市。您认为未来有无在国内上市的可能?
  熊丙奇:这一问题,正可说明民营教育产业在中国的尴尬。
  “教育产业化”现在已被视为“过街老鼠”。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民间社会中,“教育产业化”观念十分时髦,那时民办教育机构空前发展,公办大学也趁机发展教育产业。
  可随着大学学费高企,上学负担沉重,一些大学品牌被滥用,学校变为“学店”,“教育产业化”遭遇社会质疑,被认为严重误导教育发展。受这一舆论影响,连“教育产业”也不敢多提,更别提让教育机构在国内上市了。
  像龙文这种营利性民办学校,正确的定位应该就是教育服务公司,应实行工商注册,纳入工商管理,这不是降低教育机构品质,而是对目前教育培训市场的规范,促使这些教育机构以优质教育服务,获得消费者信任,保障消费者权益,同时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为受教育者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选择。
  如此,民办教育机构也才能在我国社会得到全面的认可,包括在资本市场上融资,不至于舍近求远奔赴美国上市融资。
3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12:01:31 | 只看该作者
熊丙奇:集体洗脚,不是感恩教育是感恩表演






9月30日,在重庆江津五中的操场上,整齐地摆满了300多个洗脚盆,这所学校初二年级的300多名学生,在专业洗脚老师的指导下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洗脚。很多家长坦言,当孩子的小手碰触到自己脚的那一刻,他们感动了。(重庆商报10月1日)
从媒体提供的图片看,现场确实很壮观。这所中学,开展的“感恩重阳为父母洗脚”大型活动,极具现场感染力。但我不认为这是感恩教育,而更多是感恩表演,其所能起到的作用,也就是给家长一时感动,学生一时感染而已。
也许很多人不同意我的看法,认为在现今感恩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举行这样的活动,是有现实意义的,哪怕一时的感动、感染也好,而且,学校开展活动的目的,就是“通过活动,让父母了解孩子的进步,让孩子了解父母的辛苦,让亲情在脚趾和手指接触的那一瞬间尽情流淌,也让双方打开心扉,懂得更加珍惜彼此。”
问题是,感恩不是“一瞬间”的事。分析近年来大中小学开展的感恩教育,都存在把感恩形式化、表面化的问题,具体的操作方式,无非几个“一”,给父母发一则短信、写一封家书、打一个电话、洗一次脚、做一次家务。这些活动,在组织者看来,可以让孩子接受心灵的洗礼,唤醒他们失去的亲情交流。
如果感恩就这么简单,一次活动就可让孩子得到洗礼,也不需要学校进行感恩教育了。其实,这种并非发自内心、形式化的感恩教育,很可能产生严重的负作用,在孩子们看来,我已经给父母洗过脚了,发过短信了,做了一次家务了,就已经感恩了。
感恩教育,从本质上说,是责任教育,包括对个体、对父母、对家庭的责任。一些学生对父母没有感情,认为父母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作为家庭成员,应该承担的家庭责任。因此,如果要引导孩子感恩,就应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而责任感不是靠一次活动就能激发出来的。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有两方面十分重要。首先,推进公民教育,让每个学生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社会公民应该拥有的权利,以及与之对应的责任。这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基础性教育。现在有不少学生养尊处优,炫耀、攀比家庭财富,这与公民教育缺失有关。其次,推进生活教育,让学生自强自立,当我们把学生做一次家务,都作为一次感动时,这表明教育已经严重畸形,在家里,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这不是孩子应该的吗?另外,孩子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零花钱,也该是生活的常态,可有多少家庭,舍得让孩子去干活(包括一些不富裕的贫困家庭,也是父母节衣缩食,也不让孩子吃一点苦),而在学校教育中,还有多少在告诉学生劳动光荣?占据主导的教育理念是,一心学好课本知识,争取考试的高分,考上名牌大学,成为“人上人”。
如果要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不应该是平时父母老师包办代替一切,辅之以爱社会、爱集体、爱家庭的“苦口婆心”(这是口号教育),或者场面盛大的感恩活动,而应该是让学生学会自主生活、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父母与学生平等的沟通、交流,给予他们成长的引导,孩子们自会在点滴的成长中,一点一滴积累对老师的情感、对父母的情感。而不像现在,老师和父母对孩子付出很多,可是,彼此的关系,却变得淡漠,师生关系和亲情关系,成为功利的分数关系,最终权利、责任迷失,亲情、感情也迷失。
回到这次洗脚教育,在场面盛大的集体洗脚活动中,有没有学生觉得这是形式主义?有没有学生并不情愿?该不会是百分百都响应学校的活动吧?而这些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学校,不参与这一活动吗?如果可以,这表明这是一个尊重个体、尊重每个受教育想法的学校,而如果不管可以不可以,都必须得做,活动的整齐划一,能说明的正是学生情感有问题的根源。学校不能满足于表演的成功,而应该关注的是学生们的真正成长。这才是深入内心的教育。
  
3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12:02:39 | 只看该作者
熊丙奇:与校长共进晚餐,怎成了一种激励

2011-11-30 11:45  作者:熊丙奇  





  据《华西都市报》报道,23日晚,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19名学习成绩靠前的学生,受邀和校长一同共进晚餐,宴席由学校买单。对此事件,有的家长表示赞成,有的心存疑虑:“这和此前发生的用红领巾和绿领巾来区别优生、差生有差别吗?”而学生们对此倒是不反对,有很多人还想“有一天自己能够参加”。
  表面上看,这一事件确实有把学生区别对待之嫌,在一家网站进行的调查中,有83%受调查者认为这种做法与“绿领巾”“红校服”性质一样。但其实,其性质与“绿领巾”、“红校服”并不相同。
  “绿领巾”和“红校服”的性质是给学生贴标签,而校长和学生一起进餐,则类似于该校举行奖学金颁奖典礼,让获奖的同学上台领奖,并和颁奖人员合影。从激励学生角度说,这并无多大问题。当然,选择哪些同学作为“激励”的对象,这体现一校的办学理念,如果激励的对象是一些家庭贫困但学习刻苦者,应远比只关注成绩最好的学生,更有价值,另外,不以单一的标准评价所有学生,而按学生的个性、特长加以引导与激励,有助于激发每个受教育者个体做到自己的最好。
  在笔者看来,这一事件更值得大家关注的是,校长与学生共进晚餐,怎么成了一种激励。据媒体报道,有参加晚宴的学生激动得哭了起来,这显示出“激励”的效果,也折射出该校校长的“尊贵”。——如果校长平时就在学生食堂吃饭,学生们能方便地和校长共进午餐、晚餐,还会有这样的效果吗?
  做法,比如有学校将校长、书记在学生食堂就餐制度化,要求在校期间,必须每天在学生食堂就餐,还有学校推出“与校长共进午餐”系列活动,这反映出一种积极转变。但总体来说,到学生食堂与学生一起就餐的校长,还是不多,而由于机会难得,在校长一方,能约请学生一起吃饭,就是给学生很大的激励,在学生一方,也认为是莫大的荣幸,至少有校内的“巴菲特午餐”味道。没有良性的校长与学生的关系,才是影响我国教育质量和教育服务,最重要的因素,如果学校办学尊重每个受教育者,校长有教育家的情怀、服务学生的意识,今日校园中很多令人纠结的现象并不会发生。
  校长显然是站在很高的位置,来看待与学生共进晚餐这件事的。而在网络上,把校长与学生们共进午餐作为重要校园新闻报道的,大中小学都有,其大致内容是,某某校长某日视察学生食堂,与学生亲切共进午餐。校长在学校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这不是一所学校正常的现象,如果校长出现在食堂,都被谓为视察,与学生吃一顿饭,就被认为是亲切,那么,校长就不是教育家而成了高高在上的官员,校长与学生的关系,就不是平等的办学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而成了上下级关系。
  从办好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出发,一校之长是应该经常出现在食堂中的,一来可了解、监督学校的食堂服务,让学生能在学校吃得安全、吃得有营养;二来可以借就餐时间接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各种想法,包括对学校办学的建议。大学校长在食堂吃饭,并发布自己在哪个食堂吃饭,鼓励学生自主报名参加和校长一起午餐,在国外大学并不鲜见。
  我国也有一些学校开始这种做法,比如有学校将校长、书记在学生食堂就餐制度化,要求在校期间,必须每天在学生食堂就餐,还有学校推出“与校长共进午餐”系列活动,这反映出一种积极转变。但总体来说,到学生食堂与学生一起就餐的校长,还是不多,而由于机会难得,在校长一方,能约请学生一起吃饭,就是给学生很大的激励,在学生一方,也认为是莫大的荣幸,至少有校内的“巴菲特午餐”味道。
  没有良性的校长与学生的关系,才是影响我国教育质量和教育服务,最重要的因素,如果学校办学尊重每个受教育者,校长有教育家的情怀、服务学生的意识,今日校园中很多令人纠结的现象并不会发生。
  来源:熊丙奇_新浪博客
3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12:04:08 | 只看该作者
40#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12:04:56 | 只看该作者
熊丙奇教授出席哈佛中国论坛发布时间:2011-04-19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

  第十四届“哈佛中国论坛”于4月8日至10日在美国哈佛大学举行。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教授出席了这一论坛。在该论坛的教育分论坛上,就“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挑战”,与来自美国各名校的学生进行了交流。
  在论坛期间,熊丙奇教授还应“哈佛中国教育评论”和“北岸”论坛的邀请,进行了约三个半小时的讲座,为中国留学生们系统分析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措施与路径,回答了中国留学生们关心的中国教育改革问题。熊丙奇教授的精彩讲座得到中国留学生们的高度好评。

熊丙奇教授作讲座,中国留学生仔细聆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3 01:26 , Processed in 0.07641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