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摄影与绘画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4:06:51 | 只看该作者
摄影的艺术流派
 

  纵观摄影发展史,曾经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形成了多种艺术流派,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 绘画主义摄影
  • 印象派摄影
  • 写实摄影
  • 自然主义摄影
  • 纯粹派摄影
  • 新即物主义摄影
  • 堪的派摄影
  • 达达派摄影
  • 超现实主义摄影
  • 抽象摄影
  • 主观主义摄影
  
一、绘画主义摄影   绘画主义摄影是盛行于二十实际初摄影领域的一种艺术流派,它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情画意”的境界。
  绘画主义摄影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仿画阶段;崇尚曲雅阶段;画意阶段。 绘画主义摄影家提出,“应该产生摄影的拉斐尔和摄影的提茨安。”
  绘画主义摄影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期,第一个绘画主义摄影家是英国画家希路(1802-1870),他擅长人像摄影,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雅。1851年至1853年,是绘画主义摄影的成长时期。1869年,英国摄影家HP罗宾森(1830-1901)出版了《摄影的画意效果》一书,他提出:“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入的艺术认识,方足以成为优秀的摄影家。无疑,摄影术的继续改良和不断发明启示出更高的目标,足以令摄影家更能自由发挥;但技术上的改良并非就等于艺术上的进。因为摄影本身无论如何精巧完备,还只是一种带引到更高的目标而已。”为该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两种生活方式》(或作《两种人生》) O.G.雷兰德
  1857年,O.G.雷兰德(1813-1875)创作了一幅由30余张底片拼放而成的、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作品:《两种生活方式》,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上的成熟。
  这一时期的作品,其题材大都富有宗教色彩,含有一定的规喻性。拍摄时,预先打好草图,然后利用模特儿、道具,组织和安排场面,并通过暗房加工而成。追求照片画面的绘画效果。
  随后,绘画主义摄影的内容有所扩大,但风格仍崇尚古典主义,造型和构图仍具学院派的法则,因而显得储蓄、沉表、典雅。
  当该流派发展到画意阶段时,追求作品的情感、意境和形式的美,依旧是它的特点。由于绘画主义摄影家强调艺术修养:“如果想要使摄影在艺术上有地位,摄影家就必须首先培养起审美的能力和育实艺术的修养。”所以其历史功绩是把摄影从初期机械地摹写对象引导到造型艺术的领域中去,促进了摄影艺术的发展。
  由于绘画主义的创作大都脱离现实生活,加上摄影器材的日益改善,人们审美趣味的不断发展,为“自然主义”所冲击。尽管这样,在今天的摄影艺术殿堂中,仍有它的席位。
《弥留》 H.P.罗宾森《古罗马的没落》 T.库蒂尔
《唐吉珂德在他的书房中》 W.L.布拉斯《无题》J.M.卡梅隆
  这一流派的主要摄影家和作品有:普莱期(?-1896)的《男爵之宴》、《鲁宾逊漂流记》、《宝塔情景》;罗宾林的《当一天工作完了的时候》、《秋天》、《两个小姑娘》、《弥留》、《拿着毒药瓶的朱丽叶》、《黎明和落日》;雷兰德的《伊菲吉尼亚》、《优迪特与荷罗佛尼斯》、J.M.卡梅隆夫人《无题》等等。
  【编者按:本文源自《中国小百科全书》,网络流传的版本显然是OCR而来,错讹百出,本站编辑时进行了考据核对。例如,文中“E·斯坦诚”改为比较通用的译名“爱德华·史泰钦”等,但由于文中一些译名没有原文注释,一些人名、作品名等无从核对,可能仍有疏漏,故文章仅供大家学习参考,不可作佐证资料。本文图片非原文所配,另外搜集自网络。】
  


二、印象派摄影   
  一八八九年,英国举办了法国印象派绘画的首次展览。绘画主义派摄影家罗宾森在其影响下,提出“软调摄影比尖锐摄影更优美”的审美标准,提倡“软调”摄影。该流派是绘画印象派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
  开始,他们运用软焦点镜头进行拍摄,布纹纸洗印,追求一种模糊朦胧的艺术表现效果。随着“溴化银洗相法”和在颜料中混入重铬酸胶洗相纸法的出现,印象派作品从对镜头成象的控制发展到暗房加工。他们提出“要使作品看起来完全不象照片”,并且认为“假如没有绘画,也就没有真正的摄影”。
《扫公园的人》 拉克罗亚《利物浦印象》 J.戴德利耶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印象派摄影家还用画笔、铅笔、橡皮在照片画面上加工,特意改变其原有的明暗变化,追求“绘画”的效果,如拉克罗亚在一九零零年创作的《扫公园的人》,就象是一幅画在画布上的炭笔画。印象派摄影家使自己的作品完全丧失了摄影艺术自身的特点,所以有人又把它称之为“仿画派”。可以说它是绘画主义摄影的一个分支。
  这一流派的艺术特色是调子沉郁,影纹粗糙,富有装饰性,但缺乏空间感。其著名摄影家有杜马希(?-1937)、普约(1857-1933)、邱恩(1866-1944)、瓦采克(1848-1903)、霍夫梅斯特兄弟(1868-1943;1871-1937)、杜尔柯夫(1848-1918)、埃夫尔特(1874-1948)、米尊内(1870-1943)、辛吞(1863-1908)、奇里(1861-1947)等。
  


三、写实摄影
  写实摄影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摄影流派,延绵至今,仍是摄影艺术中基本的、主要的流派。它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
该流派的摄影艺术家在创作中恪守摄影的纪实特性,在他们看来,摄影应该具有“与自然本身相等同”的忠实性,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只有具有“数学般的准确性”,作品才能发挥他种艺术媒介所不具有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A·斯蒂格利茨曾说:“只有探讨忠实,才是我们的使命”。另一方面,他们又反对象镜子那样冷漠地、纯客观地反映对象,主张创作应该有所选择,对所反映的事物应该有艺术家自己的审美判断。著名写实摄影大师路易斯·海因就说过这样的名言:“我要揭露那些应加纠正的东西;同时,要反映那些应予表扬的东西”。可见他们崇尚艺术应该“反映人生”的观点。他们敢于正视现实,创作题材大都取于社会生活。艺术风格质朴无华,但具有强烈的见证性和提示力量。

《纺织女童工》路易斯·海因  
  最早的写实摄影作品当推英国摄影家菲利普·德拉莫特于1853年拍摄的那些火棉胶纪录片。稍后,则是罗斯·芬顿的战地摄影和六十年代末的威廉·杰克逊的黄石奇观。1870年以后,写实摄影渐趋成熟,开始把镜头转向社会,转向生活。如当时的摄影家巴纳多博士就拍摄了流浪儿童的悲惨境遇,而震动了人们。
  由于写实摄影作品所具有的巨大的认识作用和非凡的感染力,逐渐在新闻领域中占据了自己的地位。九十年代美国摄影家雅谷布·里斯关于纽约贫民窟生活的那些作品,就是这方面的奠基作品。
《通敌的法国女人被剃光头游街》罗伯特·卡帕
《自由战士的倒下》罗伯特·卡帕
  随后,写实摄影家人才辈出,作品都以其强烈的现实性和深刻性而著称于摄影史。例如英国勃兰德的《拾煤者》;美国R·卡帕的《通敌的法国女人被剃光头游街》;法国韦丝的《女孩》等等,不胜枚举。
  


四、自然主义摄影   一八八九年,摄影家彼得·埃默森鉴于绘画主义创作的弱点,发表了一篇题为《自然主义的摄影》的论文,抨击绘画主义摄影是支离破碎的摄影,提倡摄影家回到自然中去寻找创作灵感。他认为,自然是艺术的开始和终结,只有最接近自然、酷似自然的艺术,才是最高的艺术。他说,没有一种艺术比摄影更精确、细致、忠实地反映自然,“从感情上和心理上来说,摄影作品的效果就在于感光材料所记录下来的,没有经过修饰的镜头景象。"该派另一位大师A·L·帕邱说得更明确:"美术应该交给美术家去做,就我们摄影来说,并没有什么可借重美术的,应该从事独立性的创作”。
3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4:08:03 | 只看该作者
傅文俊:摄影艺术中的绘画美学
http://www.zhuokearts.com 2011-08-09 新闻来源:卓克艺术网
文\傅文俊




       摄影自诞生之日起就与绘画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之间相互借鉴并平行发展。绘画作为一门造型艺术形式,发展至16世纪其主要的美学任务就是逼真的再现客观世界,而这正是摄影的原始任务。依仗科学技术而来的摄影术,它从被发明的那刻起,就背负着利用光学成像原理实时、准确地记录现实表象的任务。换言之,绘画在现代主义之前,一如既往的表现为摄影的基本特征即对现实的如实记录。1839年摄影术的诞生,对以再现为目的的传统绘画造成了毁灭性冲击。与此同时,摄影复制现实的技术性以及缺乏创造性与手工性使其被长期的拒之于艺术领域之外。摄影术在发明之初,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它不能像绘画那样使对象超越自身的物理特征而达到理想美的境地,过于真实的图像呈现使得画面变得索然无味。摄影与绘画不同,它的独特性在于其本质上的客观性。在原物体与再现物之间只有另一个实物在发生作用,那就是照相机。外部世界的影像第一次按照严格的科学原理自动生成,而不需要艺术家的手工性参与和创造。摄影师的个性只是在选择拍摄对象、确定拍摄角度和对现象的解释中被表现出来,这种个性在作品中无论表露得多么明显,它与画家表现在绘画中的个性也不能相提并论,一切艺术都是以人的参与为基础的,惟独在摄影中我们有了不让人介入的特权。[1]然而,以视觉图像为传达媒介的摄影同绘画一样,需要处理画面中的光线与色彩、构图与影调等形式关系,这其中暗含着与美学元素的联系。所以,摄影走向艺术化的道路实属必然。其实,早在1884年泰尔博的《自然之美》摄影美学著作的问世,就表明了摄影艺术的美学追求。
       早期的摄影作品大多以绘画为模仿范本,无论构图、造型抑或用光。摄影艺术家是以绘画的方式来对待摄影摄影创作的,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绘画的视觉经验。摄影的暗箱技术即把在小孔中观察到的影像在暗箱中固定下来,与传统绘画中的焦点透视原理如出一辙。直到高艺术摄影家雷兰德的摄影作品《人生的两条道路》跻身于英国的“曼切斯特艺术珍品展览”,摄影作品终于得以戴上艺术的桂冠。摄影对绘画的模仿在画意摄影中尤为可见。画意摄影强调通过特意的场景布置或特殊的工艺制作手法,使摄影作品产生绘画的效果。此类作品对画面的影调、线条、平衡等形式因素的处理,超过画面记录内容的现实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摄影逐渐形成独立且完善的视觉经验方式,并走上自律性的发展道路。它成为并列于绘画、雕塑、建筑之外的另一种艺术样式。虽然,摄影艺术摆脱了对绘画的全然依附,但两者之间始终保持着某种连带关系。 例如,印象主义摄影、印象分离派摄影、纯粹主义摄影、纪实主义摄影、结构主义摄影、超现实主义摄影、抽象主义摄影等诸多摄影流派都与各绘画流派密切相关。
       到了二十世纪中后期,绘画与摄影图像之间不再是谁模仿谁,谁依赖与谁的关系,而是呈现出一种相互交错,互相借鉴的状态。曼·雷(Man Ray)曾经对摄影与绘画之间的关系做过经典的阐释:“我拍摄不想绘制的东西,绘制拍不出来的东西。”曼·雷兼具摄影师与画家两个艺术身份,其作品中总是拥有显而易见的绘画美学要素。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摄影理念的形成是建立在绘画美学的基础上,但摄影却反过来影响了现代绘画的发展。绘画从摄影艺术中撷取了众多图像因素,尤其在现当代艺术中,许多画家都以图片作为创作素材,或模仿摄影的艺术效果。格哈特·里希特对当代绘画的贡献,正是基于对摄影艺术的借鉴与表现。里希特在油画作品中表现了摄影的技法特征,并运用纯粹的绘画语言模仿出图片的机械痕迹。
       从艺术发展史上看,每一门艺术的表现媒介和语言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中贯穿着不同艺术之间的相互借鉴。正如朱羽君所言,现代的艺术都明显地具有吸收、借用、综合其他艺术门类特点的倾向,使其本身具有更大的包容性。摄影艺术的存在与发展,不同程度的借鉴了绘画的美学因素,其目的就在于使其自身获得更强的表现力和艺术美感。随着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摄影与绘画之间的相互关系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风水轮流转,与往昔摄影对绘画的依赖相反,许多理论家认为当代文化逐渐向图像时代转型。图像成为无孔不入的有力武器,改变着人们的观看方式与文化态度。罗兰·巴特曾经指出:“摄影以其霸权镇压了其他类型的图像,不再有版画,不再有具像绘画,只有一种以摄影为模式的具像绘画,因其受迷惑而顺从摄影。”[2]罗伯特·斯托在对里希特的一次访谈中也曾提及:“这些都做得很好,现在这样画没有问题,但是当这样做完以后,将不再有什么绘画了。”[3]按照他们的观点,由于绘画对摄影的借鉴或者说是对图像的依赖,纯艺术面临着终结的命运。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得摄影艺术家面临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摄影艺术家有责任表现出绘画与摄影的相互关系对摄影艺术创作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艺术界限的混淆,致使新的观念层出不穷,在蕴藏着巨大创造资源的数字时代,该如何构建属于自己的图像表达?
      那么,是不是真的像一些理论家所言,艺术间的相互联系、互为渗透,会使艺术的界限变得模糊或戴上其它艺术的标签?艺术的发展是否真如格林伯格所设想的那样,每一门类的艺术只有排除掉从其他艺术门类中借鉴的因素,才能彰显出自身的艺术价值。在我看来事实并非如此,从整体上看,摄影与绘画之间的相互交融,使双方产生了有别于自身的新的艺术表现形态,这无损于自身艺术的特性和审美价值。在完善自己固有的掌握世界方法及表现世界的形式和手段中,两者完全保持着自己在艺术表现过程中的性质,与此同时,不断扩展着自身的内涵与外延。在我的某些作品例如《街坊邻居》、《无界》中,我试图打破摄影本体化的技法表现形态,通过特殊的手段使摄影图像脱离其载体的相纸,以宣纸或油画布为媒介,从而表现出绘画的美学元素。除了置换摄影的媒介,也有许多艺术家通过其它方式,将绘画艺术的美学元素融入到摄影作品中。在我看来,摄影艺术中的绘画美学因素是十分值得探讨与实验的,两者的交融也会是一个长期的艺术现象。
3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4:09:36 | 只看该作者
摄影构图观念大解放
作者:向鹏

  摄影虽然才走过不到两百年的时间,但摄影构图的理念却经历了多次更新。
  由于时代的变化造成人们审美观的改变,现代摄影构图虽未颠覆抛弃传统构图原则,但也悄悄发生了很大改变。
  构图大解放——向绘画学习构图
  有些画家看不起摄影家,觉得摄影是一个浮浅的活儿。一按快门,几秒钟就出来的作品怎么能算是艺术?也有些摄影师看不起画家,感觉画家画来画去都不是真实的反映,与生活离得太远。
  不过无论谁看不起谁,但绘画与摄影在很多方面却难舍难分,绘画艺术是古老的视觉文化,摄影是一门年轻的艺术,它是人类文明的产物。虽然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艺术门类,但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不能用绘画的标准来衡量摄影,但我们可以从绘画艺术中找到很多艺术手段,应用于摄影上,尤其是摄影构图上。
  

  向绘画学习构图的原因
  摄影和绘画都是读者用眼睛直接看到具体形象的艺术形式。
  摄影与绘画都用二维的平面展示艺术形象。最重要的是摄影和绘画的造型元素是—致的,都是用色、线、形等形式要素将要表现的事物凝固起来展示给观众。绘画发展了几千年,已经积累了很多视觉艺术的经验,这些经验有的也适用于摄影艺术。
  

  此画面与绘画中的“近景亮,远景暗”的原理相通。
  画面的对称与不对称原理
  在绘画中,画家会时刻注意到画面的对称与不对称。一般来说,对称性的构图用以表现稳定和静止。
  对称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不可忽略的构图原则,它包括画面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色彩平均等。对称性构图可以使画面构成平稳、安宁、和谐、庄重,运用到摄影中也是如此。
  对称摄影作品
  

  
3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4:10:07 | 只看该作者
在现实生活当中,对称的事物很多,如人、动植物的身体结构往往也是对称的。对称式的构图会使画面安静、平稳,但也会造成呆板的视觉效果。  不对称摄影作品:
  

  不对称的构图,往往会表现为左右力量不等,高低不等,色彩比值不等,以及面积大小不等。
  这种不均衡的画面,会让画面产生不安、头重脚轻、紧张,或者有些极度不均衡的画面会导致观者的心里紧张,甚至厌恶感。
  TIPS:对称与不对称构图的优缺:
  不对称构图会产生不稳定感,让画面气氛紧张,或者重心偏移,使观者产生不安和急迫感。对称构图,比较符合传统的审美,画面安定,视觉心理舒服,但也会造成画面的平淡和普通。
  黄金分割定律
  1. 黄金分割概念解释
  黄金分割是一个数学比例关系。它是古希腊数学家在进行线段分割中,发现的一条具有美的价值的规律。它是将一段直线分成长短两段,使小段与大段之比等于大段与全段之比,比值为1∶1.618 。这种比例自古希腊至19 世纪一直被认为是最佳比例。它被欧洲中世纪的建筑师和画家,以及古典派雕塑家广泛应用于其作品中,认为是最合适的比例分割,在造型上具有审美价值。
  黄金分割被运用到西方绘画当中,一般是指将画面边线平均分成三等份,将相对的分割点相连,画面中的连线都是黄金分割线,线的交叉点就是黄金分割点,画面主体一般放置在黄金分割点处,黄金分割的比例为1∶1.618 ,接近四六开。中国传统绘画也有类似黄金分割的论述,在中国的《画论》中叫做“三七停”,即将画面横竖各分成10 份,取3∶7的点,基本上也是处于黄金分割线的位置,主体可以处于黄金分割线的任意一点上。中国画中常讲的“井”字构图就是例证。
  

  

  黄金分割定律其实是很多艺术门类中通用的规则。
  此图中的猴子正好放置于画面的黄金分割点处,画面虽然显得比例均匀,但亦有几分死板。
3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4:10:35 | 只看该作者
 
  

  画面中的白塔,恰好位于画面中的黄金分割点,此时白塔格外引人注目,而且画面稳定。
  2. 优缺点分析
  用黄金分割法来构图总体上讲是一种安全的构图方式,尤其是对初学者来说,将画面的中心放置于黄金分割点上,就不会产生画面严重失衡的危险。但是黄金分割模式同样有呆板的缺陷。因为过于平衡和安全,会让画面失去活力和创造力。所以如何使用规则,并打破规则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3. 经验总结
  黄金分割是人们习惯的形式法则,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常以此进行构图,但是客观事物是有丰富变化的,创作意图也是各不相同的,黄金分割不应成为拘泥大家创作的规律,大家应努力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摄影创作。
  绘画中的留白
  1. 概念解释
  国画中的留白是一种构图艺术,在图中某些地方需要留出空白,不能用颜色填满整张图,以此增加图画整体的美观和意境。
  在摄影中,将国画中的留白的概念引入,同样适用。但这种留白的概念在摄影中其实相当于“做减法”。因为摄影艺术在意境中与绘画是共通的。不能老是把画面堆砌得满满的,留下一些空白,留下一些联想,这也是摄影中追求意境的一种有效的手法。
  2. 优缺点分析
  

  我们在拍摄风景时,时常会留有很多空白,而并非将所有景物都框在取景框里。
  留出的空白不仅让画面显得大气,而且更让画面具有感染力和联想力。
  

  在拍摄时,要把握好主体对象的位置。
  因内容少,空间大,主体的位置就显得举足轻重。放得不理想,就会影响整张画面的效果。
  意境(言外之意与言内之意)
  在绘画中,意境是非常重要的。绘画时常使用简单的视觉形象来象征一种寓意和心情。而这种意境的使用,在摄影中也非常适用。特别是在东方,传统的东方文化一直以含蓄为特征,寄情于景。所以在摄影中,很多摄影爱好者也喜爱寄情于照片中。
3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4:11:11 | 只看该作者

  

  一支梅花横挑画面,寓意纯洁,又显孤芳自赏。
  

  而此图的两个弯枝飘摇在沙漠中,显得孤独,但又坚挺和刚强。
  从完整性构图到非完整性构图
  

  摄影:马烈
  过去,人们都习惯在画面上把一切东西都表现出来,追求完整。被拍摄事物要尽可能清楚,面面俱到。所以传统的摄影尤其是人物摄影,基本上都是:被摄者的发型、五官、饰物、着装一览无余;在构图上多数都是拍摄人物完整的正面或者3/4 的侧面。不过,这种完整性构图时常被打破,大量有个性的不完整构图作品的出现,使我们突然发现不完整构图的影像更具有魅力,完整构图并非是不容破坏的定律,传统观念需要转变。
  TIPS:
  这种半张脸的构图方法还应用于以下的条件:被摄对象是斜视或者一只眼睛是盲的。这也不失为一种巧妙的解决之道。
  不完整构图之优势一——“扬长避短”
  “扬长避短”在摄影中其实就是通过取景来进行取舍。此画面中的男士,其实整体的画面效果并非最理想,但进行不完整构图时,他那原本比较平淡的肖相,突然产生巨大的魅力。所以在拍摄的过程中,仔细观察被摄者的面庞,选择你认为最能表达她/他的精神的那一侧来拍摄,这就是“扬长避短”。
  

  不完整构图之优势二——实现对观者的“心理号召”
  一张摄影作品,若是某个部分突然消失,必然会对观者的视觉心理产生召唤。我们会千万百计地凭借经验去补充那些缺欠的部分,根据部分去猜测整体。此图中的女性左半边脸的缺失,并没有破坏画面,相反它的不完整,正好唤醒人们的视觉记忆和想象力。
  
3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4:11:50 | 只看该作者

  不完整构图优势之三——选择重点
  拍一张照片如同写一篇文章,要主题突出,中心明确,观点独到。这样的文章不仅能吸引读者,还能引起思考和共鸣,如果是“流水账”只会让人觉得乏味。所以,拍照需要进行取舍。将自己最想要表现的部分提炼、拍摄,将另一半不需要的部分剔除,这些就能取得一幅更具有个性,更加夺人眼球、与众不同的影像。
  

  此图中舞蹈演员的拍摄采用了非完整性构图,目的是突出演员的双眼,来强调她的精神世界。
  若是不通过蓝丝巾的遮挡,那么人物的眼睛将不再成为主体,而重点将移位。
  不完整构图优势之四——将形象引到画面以外
  不完整构图同时还能显示出一种开放性,它将形象引伸到画面以外,它迫使我们从画面走向更广阔的想象世界甚至现实生活,这时候你会发现原来的封闭世界已经被打破。
  

  经验总结:
  不完整构图的召唤性满足了我们辐射想象的心理需求,它的挑战性又满足了我们寻求视觉的心理需求。因此这样的艺术作品,往往会产生更良久的艺术魅力。
  构图大解放——从封闭式构图到开放式构图的转变
  

  穆卡西——非洲男孩,1931
  摄影表现方式的进步,以及观众对画面审美思维的转变,使得摄影构图方式不再局限于封闭式构图,人们对画面的审美思维逐渐向开放式思维转变。封闭式构图造成的“画幅局限”也由于开放式构图,得以突破,这对摄影构图学来说是一个重大进步。
  概念提示
  开放式构图在安排画面上的形象元素时,着重于向画面外部的冲击力,强调画面内外的联系。在表现形式上,常常是画面上的人物视线和行为以及他们的落点都在画面之外,这就暗示了他们与画面外的某些事物有着呼应和联系。正是因为这种因素,才导致人们对画面的联想和想象。
3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4:12:21 | 只看该作者

  杜瓦诺——巴黎,1969
  

  杜瓦诺——巴黎,1957
  开放式构图的特点:
  1. 均衡与严谨不再成为画面的主导,而原来画面内的形像元素也不再要求完整,那些有意排斥更能完整地说明画面的表达可以被提倡,观众透过那些不确定因素,来获得更大的想像空间。
  2.有意使画面的四个角中的内容都变得不完整,尤其是部分近景、特写,都对其进行大胆切割,被裁掉部分就自然成为悬念。
  3.画面的构图上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似乎是随时随地没有准备的一次快门,画面上会显得杂乱无章,但具有现场的真实感。对于这样随意性很大的画面,观众对画面中呈现的内容会产生信任感,虽然不精美但更真实,所以开放式构图适合于表现动作、情节、生活场景为主题村内容,尤其在新闻摄影、纪实摄影中更能发挥其长处。
  封闭式构图的摄影作品要有完整性、均衡性,而且所表现的内容只限于画面之内。
  

  布列松——巴黎,1969
  

  布列松——东德,柏林墙,1962
  开放式构图之适用摄影体裁
  开放式构图与封闭式构图相反,在画面中并非展现一个相对完整的信息,而是某些元素或者是被切割掉一部分,也或者有完整的形象,但其运动状态或某种指向有向画外发展的趋势,让人产生对画外的联想,也就是说画里画外发生了某种微妙的联系,人们看到的不止是作品方寸大小的画面,而是在头脑中产生了更大更广的画面。可以这么说,封闭式构图注重的是画内的完整表达,而开放式构图则是在画内增添了无形的画外信息。这种构图观念很适合用于人文纪实类的题材中,或者一些带有故事情节和现场感的生活小品等。因为它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拍摄的思维可以放得更开更广,这是一种打破常规打破均衡的构图方式,往往可以得到耐人寻味的效果。
3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4:12:49 | 只看该作者
TIPS:  摄影的本质就是有创造性地去“记录”,如何推陈出新,突破旧有的传统的构图模式,以期达到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进而增强画面带给读者的感染力,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探讨,而开放式的构图方式,为我们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构图大解放——用光来摄影
  光在摄影中的作用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呢?问到这个问题时,似乎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用光的技术,在我们很多的摄影教材中,绝大部分涉及的也就是如何获得准确的曝光量这样技术性的问题。实际上,我这里要强调的是,运用光线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手段,如何来构图画面,使画面获得在普通视觉下难以获得的一种画面。这种画面往往也只有通过镜头才能表现出来。
  用光来突出重点是摄影构图学中的重点:
  人们的视觉生理注定人们永远会首先关注到画面中的最亮区域。
  

  摄影:Alfanso
  暗影里有什么?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这个人大踏步闯入亮处?我们不知道。你可以给这幅照片作出多种解释,或许它只是人类生存状况的一种写照。生活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当中有些人只作为观察者,而有些人却勇往直前。
  

  摄影:Alfanso
  

  摄影:Alfanso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一看取景器,就要先看光线,观察光线的效果和体验光线的性质。我们可以通过光来突出重点内容,也可以通过光影,直接表现艺术感。光在摄影中,可以是要表现的主体,也可以是辅助内容,更是艺术画面必不可少的元素。
  光是摄影中的主题内容,亦是摄影构图学的主体
  有一种摄影,直接就是用光作画。其实就是将相机设置成慢门,用长时间曝光,来表现光留下的轨迹。此时,光在画面中所形成的形体(曲线)就是画面的主体内容,而如何创造光的曲线,成为摄影的重点。
  下面两张摄影作品中,摄影师David Gross 用长时间曝光,并且用光桧笔在模特身体周围进行描绘,经过长时间的曝光后,光被镜头凝固成一个光带。
40#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4:13:19 | 只看该作者

  运用特殊的光影,也会创造出神秘的画面
  一般来说,选择合适角度,利用光的透射,以点测光来确定曝光值。光线的方向决定了画面的“表现”,它决定了高光和阴影的分布。
  

  

  例图中的两幅作品,摄影师用点测光的方式决定曝光。虽然牺牲了画面暗部的细节,却巧妙地将观看者的目光集中到窗户和窗下墙壁上的投影上,而这正是本作品的主题所在。另外由于摄影师用点测光方式决定曝光,使窗户和投影的曝光非常准确,层次分明,而光线在墙上的投影也曾加了作品了立体感。
  

  摄影:余兴立
  本作品中,摄影师用长焦镜头拍摄羊群,虽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羊的神态,但画面却比较平淡并且略显杂乱。
  

  摄影:余兴立
  同样是拍摄羊群的作品。这里,摄影师改用广角镜头拍摄,将羊群在阳光下投在道路上的影子纳入画面,使画面顿时生动起来。拉长的影子使画面有了空间感,而且由于广角的运用,朝镜头方向发散分布的影子也从视觉上加强了羊群中羊的数目让人觉得羊很多。另外影子也强调了羊群的方向性,使画面富有动感。可见将光影融入画面,作为画面的因素,会取得意向不到的效果。
  点测光:(Spot metering )
  拍摄光影时,较为理想的测光模式为点测光。
  点测光的测光范围是取景器画面中央占整个画面约2%~3% 的面积。点测光基本上不受测光区域外其他景物亮度的影响,因此,可以很方便地使用点测光对被摄体或背景的各个区域进行检测。
  点测光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精度。但不管怎样,一定要记住,要想实现准确曝光,测光对象应该适合18% 灰的要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1:14 , Processed in 0.20793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