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小波:摄影要选准题材,坚持下去2009-12-21 16:13:00 来源: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 作者:记者张迪
12日19日下午,桂林百姓文化大讲坛多了许多摄影界的听众,使讲座现场又一次出现难得的“座无虚席”的场景。桂林摄影界众多摄影爱好者慕名而来,缘于当天讲座的主讲人是著名摄影理论家、新华社高级图片编辑陈小波。从事报道摄影编辑工作长达20余年的陈小波,被业界喻为“中国最重要的报道摄影编辑”。她,2004-2006年主持《人民摄影报》“小波与影人对话”专栏,2007年主编的《中国摄影家》丛书(十本),2008年主持的《摄影世界》“口述新华”专栏,均在摄影界引起反响。
当天下午,她以熟悉的著名摄影家贺延光、解海龙、朱宪民、陆元敏、王文澜、王庆松、黑明等人的摄影作品和创作经历为引线,简要阐述成为一名纪实摄影大家的必备元素。
“贺延光”这个名字被陈小波多次提及,每次提及均透出敬意。现为《中国青年报》图片总监的贺延光,被陈小波比喻为中国新闻摄影的“一座山”,至今仍没人超越。贺先后7次在国内最高新闻奖评比中获奖,是国内新闻界惟一一位既获摄影一等奖又获文字特别奖的平面媒体记者。陈小波对贺延光多年来坚持始终在新闻现场的姿态以及敏锐的新闻视角,十分欣赏。陈小波透露,贺延光曾对她说,基本上他每天坚持读5万字的书。“5万字差不多是半本书厚呀!”陈小波感叹贺延光摄影背后的思索。贺延光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也曾阐述他的摄影理念“思考比按下快门更重要”。
以拍摄希望工程“大眼睛”而成名的解海龙,也是当天陈小波在有限的时间内讲述的重点。
解海龙1980年初自学摄影,拍摄中国教育现状之前也曾在国内外各类摄影比赛、影展中入选、获奖。但由于题材杂乱,没有个人风格,并没有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上世纪90年代初,希望工程实施之初,解海龙作为希望工程志愿者,主动参与希望工程的宣传。他深入中国贫困地区,足迹遍及中国26个省、120多个县,采访数百所农村学校、上万名农村学生和乡村教师,拍摄发表了数百幅具有强烈感染力和震撼力的纪实摄影作品。特别是解海龙以“大眼睛”等系列作品成名后,许多人也去拍摄中国的教育现状,但至今没人超越解海龙。谈及这一现象,陈小波透露解海龙曾对她说,他拍摄的时候看到贫穷的孩子,常常把身上的钱全部掏给他们,并且经常忍不住流泪。“解海龙的成功是因为他带着感情用心去拍摄”。
黄河记录者摄影家朱宪民30年几万次瞄准聚焦黄河,著名国际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曾为他的摄影集题词“真理之眼,永远向着生活”。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的朱宪民,先后出版了8本摄影集,其中最为重要的著作是1998年出版的《黄河百姓》。它吸引了杰出的学者王鲁湘来撰文。
供职于凤凰卫视的王鲁湘在开篇“天下黄河”中写道:“现在,又有了一本关于黄土地的最好的摄影作品集。摄影家朱宪民,一位黄河的儿子,用光和影的语言,用30年几万次的瞄准聚焦,把我们带进这天下黄河。”这是一条怎样的天下黄河呦!“当你趟入这条世界上最大的泥河,或者站在这条地球上最具精神意象的大河之畔,直面摄影家镜头下那些把希望与绝望都搅进这浑水中的父老乡亲,你横竖不能无动于衷。”
与朱宪民私交甚好的陈小波称朱宪民为“朱公”。论及朱宪民的成功之路,曾对朱宪民做过深度采访的陈小波介绍,朱宪民小时候不知道穿鞋里面要穿袜子,毛线裤里面要穿秋裤。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因为30多年一直坚持拍黄河,并且是从源头拍起,最后成为摄影大家!陈小波认为,做纪实摄影,选准题材之后,最重要的就是一直坚持拍,拍到成为一个题材的符号。“国外的朋友问我拍黄河的人,我知道是朱宪民。问我拍长江的人,我不能回答。”
在陈小波眼中,中国日报社的王文澜的成功也是因为题材选准后的坚持。先后出版《京味》、《名人透视》、《流动的长城》、《瞬间》、《中国纪事》、《自行车的日子》等摄影集的王文澜,进入公众视野源于他和央视著名主持人倪萍结婚和离婚,此前,他的知名度在摄影界。陈小波对王文澜选择坚持拍摄中国自行车这个题材十分赞赏。“国外的同行询问我拍摄中国自行车的题材,我第一时间会想起王文澜。”结合王文澜的自行车题材,陈小波再次阐述摄影家对题材坚持的重要性。
在当天的讲座中,谈及著名摄影家陆元敏、王庆松、黑明等人的作品和创作经历时,陈小波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纪实摄影,题材范围不一定很大,可以从小处入手,然后坚持拍摄下去。”对桂林摄影界关心的桂林摄影出路的问题,陈小波在讲座结束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桂林的风光不会变,随着摄影器材的普及和摄影者增多,拍出超越前人优秀的作品很难,但记录桂林人生活的纪实摄影却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曾于演讲当天上午参观由火炎、阎天际、方荣钰三人联展的《桂林纪事———桂林人的故事之一》的陈小波希望能有更多的桂林摄影者加入这个行列,记录桂林这个城市的变化。“也许几十年、上百年后,有更多的人通过这种独特的文本形式来了解曾经的桂林;当需要恢复历史的原貌时,这些照片连同它展示的细节一起才成为无价珍宝。”对三位桂林摄影者的纪实摄影作品展,陈小波曾如是表述她的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