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摄影题材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8:30:39 | 只看该作者
10. 多彩的园林照片

    足不出户,在花园中拍摄精彩的植物照片。
    拍摄那些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花卉,你可以在植物园的温室中拍摄。花卉是一个很大的拍摄主题,你有多种选择,或许是用特写镜头展现一瓣花的曲线,或许是用广角镜头拍出一大片怒放的花海,我们需要的是那些能够真正抓住花朵或花园的精华和特质的照片。
    拍摄窍门
    向园林工人寻求帮助。如果你没有园艺才能,那么最好就近找个花园,和懂行的人谈谈,向他们询问花开时的状况,以及该留心什么。不要自己在花园里碰运气。
    为了得到最佳光照,你应当在黎明时刻就到拍摄地做好准备,如果这招行不通,那么最好选一个晴朗多云的天气,因为直射光很容易将明亮的色彩抹掉。
    图片说明
    向上攀缘的黄色枝叶在深蓝色天幕的映衬下显得完美无瑕,摄影师利用简洁的构图,营造出一种想要冲破画面边界去寻求自由的感觉。
    如何拍摄这些花朵
    尝试用这些新方法拍摄夏日多彩的花园景色。
    1. 这是一张经典的花卉作品,虽然看上去简单,却让人印象深刻。使用f/8的光圈,确保花朵的清晰,而背景则营造出一种唯美的虚幻效果。
    2. 这张照片的关键是要制造一个干净、整洁的背景,主体突出。它再次向我们证明,这样一个简单的构图可以完美展现花卉的特征和精华。
    3. 这是一个用强烈逆光照明拍摄的好例子,逆光的时候要寻找深色的背景。照片清晰地展现三朵水仙花的细微质感,拍出了具有半透明效果的花瓣。
    4. 完成一组花园摄影作品,少不了能反映花园全景的照片。这张照片就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视角,在并不特别的光线下也能拍出不错的作品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8:31:55 | 只看该作者
3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8:32:44 | 只看该作者
陈小波:摄影要选准题材,坚持下去2009-12-21 16:13:00 来源: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 作者:记者张迪

  • 核心提示:

  
  12日19日下午,桂林百姓文化大讲坛多了许多摄影界的听众,使讲座现场又一次出现难得的“座无虚席”的场景。桂林摄影界众多摄影爱好者慕名而来,缘于当天讲座的主讲人是著名摄影理论家、新华社高级图片编辑陈小波。从事报道摄影编辑工作长达20余年的陈小波,被业界喻为“中国最重要的报道摄影编辑”。她,2004-2006年主持《人民摄影报》“小波与影人对话”专栏,2007年主编的《中国摄影家》丛书(十本),2008年主持的《摄影世界》“口述新华”专栏,均在摄影界引起反响。
  当天下午,她以熟悉的著名摄影家贺延光、解海龙、朱宪民、陆元敏、王文澜、王庆松、黑明等人的摄影作品和创作经历为引线,简要阐述成为一名纪实摄影大家的必备元素。
  “贺延光”这个名字被陈小波多次提及,每次提及均透出敬意。现为《中国青年报》图片总监的贺延光,被陈小波比喻为中国新闻摄影的“一座山”,至今仍没人超越。贺先后7次在国内最高新闻奖评比中获奖,是国内新闻界惟一一位既获摄影一等奖又获文字特别奖的平面媒体记者。陈小波对贺延光多年来坚持始终在新闻现场的姿态以及敏锐的新闻视角,十分欣赏。陈小波透露,贺延光曾对她说,基本上他每天坚持读5万字的书。“5万字差不多是半本书厚呀!”陈小波感叹贺延光摄影背后的思索。贺延光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也曾阐述他的摄影理念“思考比按下快门更重要”。
  以拍摄希望工程“大眼睛”而成名的解海龙,也是当天陈小波在有限的时间内讲述的重点。
  解海龙1980年初自学摄影,拍摄中国教育现状之前也曾在国内外各类摄影比赛、影展中入选、获奖。但由于题材杂乱,没有个人风格,并没有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上世纪90年代初,希望工程实施之初,解海龙作为希望工程志愿者,主动参与希望工程的宣传。他深入中国贫困地区,足迹遍及中国26个省、120多个县,采访数百所农村学校、上万名农村学生和乡村教师,拍摄发表了数百幅具有强烈感染力和震撼力的纪实摄影作品。特别是解海龙以“大眼睛”等系列作品成名后,许多人也去拍摄中国的教育现状,但至今没人超越解海龙。谈及这一现象,陈小波透露解海龙曾对她说,他拍摄的时候看到贫穷的孩子,常常把身上的钱全部掏给他们,并且经常忍不住流泪。“解海龙的成功是因为他带着感情用心去拍摄”。
  黄河记录者摄影家朱宪民30年几万次瞄准聚焦黄河,著名国际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曾为他的摄影集题词“真理之眼,永远向着生活”。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的朱宪民,先后出版了8本摄影集,其中最为重要的著作是1998年出版的《黄河百姓》。它吸引了杰出的学者王鲁湘来撰文。
  供职于凤凰卫视的王鲁湘在开篇“天下黄河”中写道:“现在,又有了一本关于黄土地的最好的摄影作品集。摄影家朱宪民,一位黄河的儿子,用光和影的语言,用30年几万次的瞄准聚焦,把我们带进这天下黄河。”这是一条怎样的天下黄河呦!“当你趟入这条世界上最大的泥河,或者站在这条地球上最具精神意象的大河之畔,直面摄影家镜头下那些把希望与绝望都搅进这浑水中的父老乡亲,你横竖不能无动于衷。”
  与朱宪民私交甚好的陈小波称朱宪民为“朱公”。论及朱宪民的成功之路,曾对朱宪民做过深度采访的陈小波介绍,朱宪民小时候不知道穿鞋里面要穿袜子,毛线裤里面要穿秋裤。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因为30多年一直坚持拍黄河,并且是从源头拍起,最后成为摄影大家!陈小波认为,做纪实摄影,选准题材之后,最重要的就是一直坚持拍,拍到成为一个题材的符号。“国外的朋友问我拍黄河的人,我知道是朱宪民。问我拍长江的人,我不能回答。”
  在陈小波眼中,中国日报社的王文澜的成功也是因为题材选准后的坚持。先后出版《京味》、《名人透视》、《流动的长城》、《瞬间》、《中国纪事》、《自行车的日子》等摄影集的王文澜,进入公众视野源于他和央视著名主持人倪萍结婚和离婚,此前,他的知名度在摄影界。陈小波对王文澜选择坚持拍摄中国自行车这个题材十分赞赏。“国外的同行询问我拍摄中国自行车的题材,我第一时间会想起王文澜。”结合王文澜的自行车题材,陈小波再次阐述摄影家对题材坚持的重要性。
  在当天的讲座中,谈及著名摄影家陆元敏、王庆松、黑明等人的作品和创作经历时,陈小波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纪实摄影,题材范围不一定很大,可以从小处入手,然后坚持拍摄下去。”对桂林摄影界关心的桂林摄影出路的问题,陈小波在讲座结束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桂林的风光不会变,随着摄影器材的普及和摄影者增多,拍出超越前人优秀的作品很难,但记录桂林人生活的纪实摄影却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曾于演讲当天上午参观由火炎、阎天际、方荣钰三人联展的《桂林纪事———桂林人的故事之一》的陈小波希望能有更多的桂林摄影者加入这个行列,记录桂林这个城市的变化。“也许几十年、上百年后,有更多的人通过这种独特的文本形式来了解曾经的桂林;当需要恢复历史的原貌时,这些照片连同它展示的细节一起才成为无价珍宝。”对三位桂林摄影者的纪实摄影作品展,陈小波曾如是表述她的观点。
3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9:09:21 | 只看该作者
[zt]关于拍摄题材:

一、 拍云、拍海
1、拍海水,要拍出雾气,应加灰镜或偏振镜。光圈收小,测光点应在最白的水面上,否则会过曝;
2、曝光速度与水流的速度有关,水流快,可快点,水流慢,就得慢,才能有雾状;
3、一定要有岩石是清的,如果都是雾状,就会有PP不清的感觉;
4、建议测光时测三个点:最亮、最暗、中灰,基本上以最亮处曝光,有时要考虑宽容度,考虑应舍弃的亮部或暗部;
5、拍水时应注意水平线的水平;
6、还要注意色彩的对比。如果浪和天空都是白色浅色的,就没有了对比,而蓝天与白浪就可以形成很好的色彩对比;
7、海岸线取斜了会有纵深感;
8、水平线最好不要在画面的中间,这在摄影中是比较忌讳的;
9、拍浪要拍出动感。

二、 拍蝴蝶
1、花与蝶在同一水平线,会不够生动,拍时应注意,或拍后可裁剪一下,花与蝶成斜线能增强动感;
2、拍蝴蝶时,如果用慢一点的快门,在蝶刚停下来,翅膀还有点动时拍,也能增强动感。

三、 拍眼
1、拍眼中的人时,眼中的人应顺光,眼逆光;
2、带眼镜时拍镜中人也不错。

四、 拍人像
1、拍人像时,双眼在画面中取成斜线会比较生动,如果取水平了,会比较呆板;
2、拍人像,就要拍表情,拍出动态。能抓住动感的一瞬间最好;
3、有时,MT是直立的,相机可以斜着拍,得出的效果会很不一样;
4、拍人像宜用中焦;
5、拍人像,特别是很多人拍一个MT时,要等到合适的角度、合适的表情、眼神才拍。形态不好的话,不如不拍。

五、 拍船
1、拍船时船不要横着,有一个角度会比较好;
2、拍很多船时,应有一艘船是突出的。或船本身就与众不同,或有人在上面,或有动感、或与后面的船形成一定的角度。

六、 拍什么都通用
1、背景应简洁,不可杂乱,不需要的东西不要纳入画面;
2、构图应紧凑,不宜松散;
3、各景物之间应有联系,有内涵;
4、很多图片都是用了比较平的角度,可试试低一点、高一点、偏一点,用小的角度拍,可能会很不同;
5、可尝试把原来想拍实的拍虚、想拍虚的拍实它,效果会不同。

风光摄影
1. 拍风景必须要有一个动点或趣味点;
2. 构图时不要天一半水一半;
3. 拍后可通过裁剪及后期,调出光的对比;
4. 顺光或顶光拍风景,质感与层次都较难拍出来;
5. 与主题无关的都应裁去;
6. 最终留给后世的都是纪实性的作品;
7. 多条同一斜度的线条的重复,加强了动感;
8. 可以通过三方面来表现透视:线条--近大远小;影调--近黑远亮;空气;
9. 提高拍摄者的自身修养特别是文学修养,才能提高拍摄的水平;
10.色彩艳丽的图片,只适合偶尔欣赏。要悬挂在办公室或卧室的作品,色彩不宜太过艳丽;
11.水吸光,会比天空低一级,拍片时应注意;
12.重复的结构会产生节奏与韵律;
13.虚实相生,会产生透视感;
14.构图时应考虑视觉心理,应研究观看图片者的视线走向;
15.黑色烘托任何颜色,白色抢夺任何颜色;
16.剪影照片,能引人浮想。
17.地平线不要穿头过;
18。拍瀑布不要见到头;
19。拍风景环境要交代清楚;
20.人作为风景中的动点,相互间的动作要协调呼应。

如何拍好风光照片
1.搞摄影是在追求自己喜爱的东西,艺术(是另一回事);
2.搞摄影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走出去,走向大自然。向大自然拿照片而不是向数码拿照片;
3.拍风景拍山,要有主峰;
4.山没有光,立体感就不强;
5.作品不一定要有艺术性,主要是要耐看。耐看的作品就是好作品;
6.拍风景一定要早上的光,斜光;
7.所有的松都不如黄山的松;
8.拍雪松,要以雪曝光,这样才能出层次,宁愿暗部损失。一般用F8,1/125S;
9.(在取景器里)自己看了觉得不舒服,就别拍;
10.(在取景器里自己看了觉得)有缺点,也要拍。(但是)要先找缺点,缺点太多才不拍;
11.怕苦、怕热、怕花钱,不宜搞摄影;
12.不能只以主体曝光,要看整体(效果);
13.(画面的平衡),可利用四两拔千斤(的原理);
14.拍风景时,要注意光斑(水影、倒影)和色调;
15.(照片的)题名很重要,(好的题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6.纪实照片(不能摆拍重拍),只有一张,很珍贵,也不能(用电脑)改,与新闻摄影一样,要求原汁原味。

人体人像摄影
1.拍人像时,配件与服饰应协调,起衬托主题的作用。如:穿着古装却带着手表就不恰当;
2.风吹动头发、衣服,形成动感;
3.人像摄影,手部的处理很关键,会直接影响视线的走向。维纳斯之所以美,就因为手没了,引人无穷的遐想;
4.可拍可不拍的相片,坚决不拍。拍摄应经过拍摄者的提练与概括,不假思索、随心所欲地按快门,是一大弊病;
5.下垂的手,会把视线引向下方,形成视觉浪费;
6.拍人体,有光的地方就有扩张感;
7.拍摄者蹲下,机位低,腿会显得长;
8.拍人体时,如果有太阳月亮,则太阳月亮越大越亲切;
9.美女的标准:三三分
三长:躯体长、四肢长、秀发长;
三短:牙齿短、脚板短、
三白:皮肤白、手白、牙齿白;
三黑:头发黑、眼窝黑、
三宽:胸宽、额宽、眉间宽;
三窄:嘴窄、颈窄、腰窄;
10.初学者对可拍可不拍的相片,坚决要拍;
11.拍人体,模特的脸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要突出造型;
12.模特的双脚不要分开,要收腹;
13.要充分利用模特的头发掩饰难看的肩部。
3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9:10:12 | 只看该作者
回家:北京春运题材摄影作品
http://c.chinavisual.com/2011/02/01/c75070/
3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9:12:02 | 只看该作者
一些表现摄影师题材的电影[z]



摄影作为一门艺术,有着其特殊性。电影中的人物,如果是把摄影当作一种爱好,往往会给人一种高雅甚至高贵的感觉。
    但是,很多电影中表现的摄影师这个特殊的形象,往往是比较边缘的,甚至是负面的。风流成性、同性恋、偏执狂、身患绝症、吸毒等等,摄影师往往都是以这些形象出现在电影中的。或许,这也就是大众对摄影师那种随性的印象的艺术化吧。推荐一些我观看过的部分表现摄影师的电影:

只是爱着你(2006)日本
    内向自卑的濑川诚人(玉木宏饰)进入大学的第一天遇上了一个正要横穿马路的女孩,女孩孩子气的神情令热爱摄影的诚人不由自主地举起相机按下了快门。就在那一瞬间,女孩爱上了诚人。
  这个女孩名叫静流(宫崎葵饰),和诚人是同学。不习惯大学生活的诚人总是逃课外出摄影,而静流则总是陪伴着他。在诚人的影响下,静流也喜欢上了摄影。两人经常一同在校园深处的小树林中拍照。为了诚人,静流决心尽快成长起来。而迟钝的诚人却丝毫没有察觉静流的心思,他一直暗恋着班里出名的美人富山美雪(黑木明纱饰)。
   一天,在葱绿一片的小树林里,静流突然向诚人提出要拍一张两人接吻的照片,拿去参加某个摄影比赛。在嘴唇接触的一刹那,静流感受到了一生中最大的幸福,而诚人的心中也泛起了涟漪。可就在第二天,静流突然失踪了。
    几年后,诚人突然收到了一封来自纽约的信,寄信人正是当年不告而别的静流。为了能见到静流,诚人在圣诞前夕来到了纽约,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前来迎接他的却是美雪……


最后的时光(2005)法国
  30岁的摄影师罗曼,突然得知自己患了绝症,最多能活一年,最短只能或3个月,而且危险性极大。对生活本就有些迷茫的他,开始回忆起童年的美好时光。
罗曼小时候性格就很孤僻,不渴望从父母那里得到什么,总和姐姐无谓的争吵,因而罗曼没有告诉父母和姐姐,他不知道如何开口,也不人自己的死对于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他只想和童年玩伴、自己的同性恋伙伴萨沙过完最后的时光。他开始考虑怎么样和萨沙说,让他和自己共同分担痛苦,但对深爱自己的萨沙,他不忍心,只好提出分手了,甚至野蛮的赶走了他。
    罗曼彻底的孤独了,病情也日渐加重。在等待死亡的寂寞中,他回到了奶奶家,那是他童年生活的地方,他想在那里找到信任和快乐。他把一切都告诉了奶奶。奶奶说,为什么你会和我说,而不告诉家里人呢?罗曼简单的说,因为你和我一样,都是快要死的人了。
    再一次和萨沙见面后,他找到以前遇到过的一对不能生育的夫妇,他们曾跟他谈过,打算让妻子跟他有一个孩子,他同意了这对夫妇的要求,和那个妻子上了床。
    罗曼接到姐姐的一封信,信中说,她不明白这么多年两个人为什么总是吵架,这触动的罗曼,他给姐姐打电话,承认多年来自己的错误,并远远地拍下了姐姐和孩子在一起的背影。
    两个月后,罗曼约见了那对夫妇,他把自己的一切财产都转到了他们和腹中两个多月的孩子名下。他带着微笑和那对夫妇告别,一个人来到海边,静静地躺在沙滩上,旁边放着那台照相机。夕阳落下人群散尽的沙滩上,罗曼静静地死去。


妖夜回廊(2003)中国香港  
    旅英学习摄影的艺术家袁森(吴彦祖饰),性格内向孤僻,自幼丧父,其父是因见母亲与人通奸愤而自杀。一日,袁森的孪生弟弟阿洪托梦,梦境中阿洪被一利爪似的猛兽袭击后离奇死亡,袁森遂决定回港调查真相。可是真相愈查愈迷离,母亲再婚,神经错乱,唯一线索,只有亡弟遗下的一本禁书。苦无头绪之际,又勾起了他昔日遭校长非礼、童党大哥史云生如何控制他、以及违返承诺没有接孪生兄弟的回忆。之后,袁森重遇旧男友,欲念欲断难断,并认识了亡弟的女友秀冰(蒋怡饰),遭其色诱。一切俨如撒旦的召唤,妖冶迷离的诱惑将袁森一步步推向魔鬼的陷阱……

皮囊(2006)美国
  描绘了活跃于60年代的女流摄影大家——黛安.阿巴斯(妮可.基德曼饰)的传奇半生。
    芳龄十八便与服装摄影师亚伦.阿巴斯结为伉俪,其后,随丈夫投身摄影事业,并因聪颖天资迅速崭露头角,成为业界的代表人物。另一方面,渐趋冷淡的夫妻关系,终于未能抵住伴着阴盛阳衰接踵而来的压力和流言,匆匆走到尽头。面对爱侣的背弃,以摄影为生命的女强人,迷失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从……

情欲写真(2000)法国
    年轻又多才多艺的女摄影师克莱丽(苏菲-玛索饰)一直找不到让她去爱的人,直到她在街上拍照时碰到为人正直又有涵养的儿童图书编辑克利夫。克利夫被她的美丽和气质深深吸引,一见钟情,她也被克利夫打动芳心,二人决定结婚。然而结婚前夕,克莱丽又遇见了像一团烈焰能把她吞噬的“狗仔队”摄影师莫内。拥有共同兴趣的他们分享着对摄影的狂热,最后发展出一段热情如火的爱恋,但为了守信,为了一份忠贞,克莱丽坚持跟克利夫在一起,纵使内心受到巨大冲击。
    忠贞也不尽是身体的忠贞,克莱丽爱上莫内后,感情的越轨和矛盾令她痛苦和无助。母亲和旧情人马克华——克莱丽的上司——的纠葛也让她痛苦。马克华对母亲的背叛,牧师对上帝的背叛,非洲公主对世俗的背叛,倒卖人体器官者对人性的背叛……背叛充斥本片,就象克莱丽的题为“再也没有了忠诚,没什么可以失去”的摄影作品。

放大(1966)英国/意大利
    安东尼奥尼导演。1967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摄影师托马斯是个玩世不恭的年轻人。某一天他在一个公园里偷拍了一对似乎是热恋中的男女的一系列照片。这个名叫简的女人发现后近乎疯狂,甚至不惜献身地要得到这些照片的底片,似乎这些底片将泄漏什么秘密。托马斯怀疑之下放大了照片,在极其细微之处,他相信自己发现了一次谋杀,而简即是这次神秘谋杀的关键人物。影片的其余部分都是托马斯为了证实自己的设想而采取的种种行动。但他的调查取证是徒劳的,一切证据都不能明确证明什么,仿佛这只是一场幻觉的挑衅.
3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9:14:34 | 只看该作者
优秀的摄影作品是怎样拍成的
[zt]



如何才能拍摄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换句话说,一幅好的或者优秀的摄影作品应该具备哪些要素?这样的问题常常会在众多的摄影人中,当然更多的是在初学摄影的朋友心中萦绕。针对平时自己在观赏众多摄影佳作中受到的启迪,再结合自己的摄影创作实践,联想到当今国内外摄影赛事的评审,慢慢地悟出这样一个体会:
    优秀的摄影作品=题材+机遇+技术+审美能力+表现手法
    首先是题材。所谓题材,个人认为就是作品所要反映或表现的一种对象。比如战争题材,环保题材,社会生活题材,自然风光题材等等。这些题材又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内容细分为若干小题材,如社会生活的题材中可以分出文化娱乐的题材,医疗卫生的题材,民俗宗教的题材等,自然风光的题材也同样可以分出名山大川的题材,戈壁沙漠的题材,江南水乡的题材等等。
    题材可以很宽泛,也可以很狭小。一个好的题材往往可以使一幅作品在内容的表达上以其特定的内涵紧紧抓住读者的眼球。在世界级的新闻摄影大赛“荷赛”中,一些反映全世界关注的焦点、热点新闻如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相关的作品,就会因其独特而新颖的题材在评选中占尽先机,拔得头筹。同样,当年国内解海龙的一组反映贫困地区孩子上学难的题材,那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强烈撼动了社会,由此产生了“希望工程”,名噪一时。在风光摄影领域,一些反映西部大气磅礴、雄浑壮丽的片子也相对更容易打动评委的心,从而引得众多的摄影者向往西部、趋之若鹜。
    相对就题材的比较来看,沙漠的胡杨与河边的垂柳,前者往往更容易出彩。西藏的喇嘛与浙江的和尚,前者也肯定更胜一筹。可以这么说,选择了一个好的题材,往往能使一幅作品在创作伊始就因为已经奠定了一个不错的表现对象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在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用于摄影创作所需的题材是五花八门,不胜枚举,如何在这庞杂繁多的题材中去选取能够让观者眼睛一亮的东西出来,也就是说在社会文化生活或自然人文景观中挖掘出一些能够切中时弊的,鲜见奇特的题材出来,亦就成为一个摄影者所应该具备的敏锐眼光和职业素质的基本条件之一了。
    接下来再谈谈机遇。摄影与其被称为“姊妹艺术”的绘画所不同的特征是瞬间成像。它往往受到时间、空间、气候及周边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绘画可以不受外界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画室里就能凭画家丰富的想象随意添彩。而摄影则必须在当时当地特定的环境里进行创作,主观愿望不可能去随意主宰客观场景的变化,只能在被动的等待中去主动地抓取一些稍纵即逝的物象变化,也就是等待所谓的机遇的出现。在创作过程中,有时即使拥有了一个相当不错的题材,来到了一个十分神奇而美丽的地方,但由于天公不作美,没有及时地出现理想的光线,或者其他可以用来渲染场景的物象,也就只好留下遗憾,或者继续等待,或者扫兴而归。而有时,虽然是一个司空见惯的场景,但由于一个意外的机遇有如神仙赐福般的在你正需要的时候降临眼前,引得怦然心动,甚或一阵狂喜,于是激情奔涌,于是忘记一切……只想着把这昙花一现的场景迅速而又贪婪的记录下来。很多人都去拍过云南的梅里雪山,这个题材已经显得有点审美疲劳,几乎都是相同的视角在表现着那座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峰。有的光线平平,缺乏生气,观之索然无味;而有的则色彩诡谲、神秘,影调强烈、醒目,再辅以晨雾缭绕,云彩飞扬,画面直逼眼球,让人过目不忘。因此,唯有抓住机遇,使理想中的光线、色彩及天象赋予画面激动人心的丰富的摄影语言产生,才能脱颖而出,成为一幅难得的佳作。
    记得去年有一幅全国获奖作品《瞧这一家子》,画面中,一辆飞驰的摩托车上坐着一家三四口人,旁边紧紧跟着一条四蹄腾空拼命奔跑着的小狗,妙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正是因为这条小狗,使画面陡增情趣而得到了评委的青睐。据作者介绍,当时在构图的时候,仅是一辆摩托车,这样的画面很平常。但突然一条狗窜进了画面,作者眼捷手快,迅速捕捉到了这一天赐良机,从而成就了这幅作品。1998年冬天,我在拍摄《寒江独钓》的时候,正是恰到好处的出现了一条小舟,从而被我及时捕捉并永远定格在了胶片中。当时,我在浙江建德新安江边拍摄。清晨,江面上弥漫着团团白雾,我拿起相机取景、构图。远处一抹山峦在江雾中若隐若现地逶迤,近处,画面的左下方静静的靠泊着几条尚未苏醒的渔船。整体构成一幅很有江南水墨风情味的画面,可惜感觉在画面左侧缺少了点什么,显得过于空旷。正想间,一条小渔船穿破晨雾出现在江面。一阵激动,也顾不得多想,赶紧左右移动,构图、测光、对焦一气呵成,等到小船进入理想的位置时,果断按动快门,定格。片刻工夫,小船就隐没在一团又一团的浓雾里消失了。正因为这条小船,成了画面的点睛之笔而使这幅作品陡然增色。
    诚然,机遇使摄影这门独特的艺术在创作过程中带有了一定的偶然性。摄影也固然需要机遇,但这机遇又是那样的可遇而不可求。其实,关键还是在于摄影者在创作过程中善于了解机遇、等待机遇、把握机遇、捕捉机遇,机遇往往会很慷慨的给予有准备的摄影者。否则,机遇与你擦肩而过可能都还浑然不觉。
    第三便是技术。摄影技术是一名摄影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试想,一个摄影者如果连对自己手中的相机怎样操作都还不很熟悉的话,何谈摄影创作呢?作为摄影者,应该做到对手中的相机性能了如指掌,对一些硬件上的基本操作要求能十分娴熟的运用,所谓“人机合一”。这样才能在拍摄过程中,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气定神闲,有条不紊,不致因面临瞬息变化的场景而手忙脚乱,频频出错,坐失良机。
    依赖当代的高科技电子技术,现在摄影者手中的相机几乎都已经具备了自动测光、对焦等高级功能,拍出一幅曝光准确的照片已经不是个很大的问题。但是,作为一个摄影者来说,对相机基本的感光、成像原理最好能够有所了解,尤其是光圈、速度在成像原理中的作用,两者相互间的组合变化及由此而产生的对成像的影响,在不同的光线环境下如何进行曝光补偿等等,必须熟练掌握,这对摄影艺术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还应该了解自己所配置的不同焦距镜头的系数与功能,相机感光度的运用,数码相机白平衡的调整及拍摄光比反差较大的景物时如何控制高光溢出等等。了解光圈、焦距及拍摄距离的不同变化对景深所带来的影响,了解特殊环境下的拍摄手法,如大光比的拍摄,逆光的拍摄,动态物体的拍摄,夜景的拍摄等等。同时也应该熟练掌握对相机的辅助器材,如闪光灯、三脚架、快门线及一些滤镜的使用。掌握手持拍摄的稳定姿势,善于运用依托物,尽量使用三脚架。
    在每次外出拍摄前,要对所有器材作一番检查。尤其是数码相机里的菜单设置,如感光度,白平衡及像质精度等,是否处于自己确认的状态,存储卡、数码伴侣工作是否正常,电池电量是否充足…… 这些最好能够养成习惯。我有一次外出拍摄,由于前一次拍摄时把感光度设置成了800,当时拍完后没有及时恢复原状,后来也就忘了。等到拍摄了几张片子后才忽然感觉到不对劲,速度怎都这么快?已拍摄的几张片子颗粒很粗,噪点明显,图像质量受到很大影响。由于疏忽而造成的损失有时是不可估量的,甚至成为永远的遗憾。
    一旦掌握了摄影技术后,在以后的摄影创作中,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接下来也就涉及到审美能力的话题了。
    一群摄影者来到同一个地方进行摄影创作,拍出来的照片有的颇见功力,而有的却平淡乏味。这就是每个人对视野内景致与物体的审美能力的差异所决定的。所谓审美,就是对景致与物体进行观察、认知、提炼进而达到心理上产生美的愉悦的一种过程,而在这样的审美过程中,又不自觉地融入了个人内在的文化底蕴,品味格调,并赋予其强烈的思想情感,直至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最终使作品的意境得到升华。新疆美丽的喀纳斯湖吸引了众多的摄影爱好者前往,我见过不少以此为题材的图片。一些优秀的摄影作品,构图得当,主题鲜明,色调醒目,意境悠远,令人回味无穷,足见作者的匠心独运与深厚的艺术功底,而这与其很强的审美能力是分不开的,没有积累深厚的美学基础,没有具备敏锐的视觉观察,是不可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的。而有的同一题材的照片,虽然作者千辛万苦也总算来到了这个美丽的地方,拍摄了一大摞照片,但观看之后,总感觉要么不是照本宣科如实地记录风景,画面构图杂乱,光线平淡,要么就是毫无主题,信手拈来,见什么拍什么,如不看作者的介绍还以为是在附近哪个公园里拍摄的。真是枉费了这一趟远征。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何练就一副能够发现美的眼睛,具备一种异同常人的敏锐观察力,这就是作为一名摄影者所应该不断培养、锻炼的重要一环。
    摄影者应该不断地训练对物体的观察力。任何一个物体,比如一座山,一棵树,一条船,一只苹果,一只玻璃杯……在心理上应该将其固有的标签化的概念打破,在你的眼里它就是一根线条,一个色块,一个几何构成。在拍摄取景时根据构图的需要充分考虑将光线、影调、线条、色彩及质感等元素予以有机的结合,进行合理的布局。
    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上,先贤引入一个很精辟的、富有禅意的见解,所谓“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只是山”,贯穿了山水画的创作过程。“见山是山”,是指作者对所要表现对象的客观映像,“见山不是山”,指眼前客观的景象经过作者主观上审美的要求予以重新认识,此时,“山”的概念已在作者心中淡化,眼前所看到的“山”已经只是画面所构成的一部分元素,创作步骤由此开始提升。接下来,作者便已是“成竹在胸”,“意在笔先”,泼墨挥洒,一幅作品跃然纸上。这时,再看完成的作品,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但这山水的韵味却已经得到作者的提炼,意境悠远,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使画意达到极高境界。这样的过程,在摄影创作中很值得借鉴,对摄影艺术创作具有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
    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平时的不断积累。除了掌握摄影的基本技术技巧外,还应该建立广泛的兴趣与爱好,音乐、美术、文学、历史、地理等都能涉猎,从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所谓“功夫在诗外”。这样,在创作中,自然会感到触类旁通,灵感闪现,厚积而薄发。
3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9:15:20 | 只看该作者
评委总结22类易被影展淘汰的摄影作品引发争议

2010年09月08日
来源:法制晚报


  在鸟巢前跳跃的人,老人脸上的皱纹,扎堆拍摄的题材……近日,2010年全国影展的评委总结出22类易被影展淘汰的摄影作品,引发了众多色友(摄影爱好者)的争议。
  9月3日出版的《中国摄影报》刊登了《哪些照片造成评委围追堵截》一文。
  文中总结了2010年全国影展中题材重复率较高、易被淘汰的22类摄影作品(以下简称“22条”),其中既包括风景类题材,也包括人文类题材。(见附表)
  “22条”一经发表,立刻被众多色友转载到网络,并引发争议。

  正方认为,今后在参加国内各类影展时一定要注意避免“22条”中的情况。反方则质疑,色友在采风时无非就是拍摄风景或人文的画面,如果把这些都淘汰了,真不知还能拍什么。
  中国摄影报回应
  题材重复 导致评委审美疲劳
  对于《中国摄影报》刊登的“22类容易被淘汰的题材”,《中国摄影报》的工作人员表示,这篇文章出自影展评委之手。
  在评审期间,评委发现了大量题材、形式重复的作品,导致审美疲劳,像这样的照片,评委不会过多关注,从而很难入选优秀作品。
  所谓被淘汰,指的是被影展中的作品评选活动淘汰。
  至于参赛者具体应如何把握摄影题材,《中国摄影报》并未给出具体答复。
  中国摄影家协会态度
  获奖题材要有时代气息
  今天上午,记者联系到《中国摄影报》的主办方中国摄影家协会。
  据新闻联络人吴砚华女士介绍,全国摄影艺术展(全国影展)已有50多年的历史,今年共有15114人投稿,作品共计183661幅。由22名评委分成多个组别评审。
  9月18日至20日,全国影展的首展将在江西宜春举行,同时颁发各个组别的奖项。
  据吴女士透露,本届获奖作品的题材涉及多方面,有国家重大事件、如地震等自然灾害,还有世博会、奥运会等世界性盛会。
  同时,反映百姓日常生活、经济发展的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品将得到更多的奖励。
  摄影师观点
  创作应有超越意识
  摄影师王久良曾凭借摄影作品《垃圾围城》获得2009年广东连州国际摄影家年展年度杰出艺术家金奖。
  他认为,“22条”折射出中国大众摄影的现状,其中总结的大部分内容正是当下摄影人不断拍摄的题材和方式。
  王久良表示,这种总结像是在对审美疲劳发出的抱怨。摄影师在创作时应该推陈出新,应该有超越的意识,不应不断重复过去和一味地模仿大师。从这个角度看,“22条”具有一定的引导性。文/记者 崔毅飞
  这样的照片容易被淘汰(摘录)
  ◆婺源、皖南、霞浦等地的照片
  ◆大漠驼铃、草原骏马、乡村戏台的照片
  ◆荷花、油菜花、胡杨林、草甸的照片
  ◆蹦蹦跳跳的照片——在鸟巢前跳、在天安门广场跳、在黄河边跳、在古老的小巷子跳
3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9:17:13 | 只看该作者
汇集360幅中外摄影大师中国题材名作
http://www.enorth.com.cn  2011-11-19


  本报讯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摄影家》杂志社主办的“百姓·百年”首届“包商银行杯”中国国际摄影双年展在炎黄艺术馆举行。此次展览通过照片的形式梳理了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参展的360余幅作品是从几万张照片中遴选出来的,很多照片是首次在中国正式展出。
  本次展览得到了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加州州立大学中国通档案馆、哈佛燕京图书馆、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及非洲研究学院等机构的支持,观众不仅能看到亨利·布勒松、罗伯特·卡帕、艾伦·拉森、马克·吕布等国外著名摄影家拍摄的中国题材照片,中国的著名摄影家方大曾、石少华、沙飞、徐肖冰、高帆、陈复礼、简庆福、张才、李超宏拍摄的中国市井题材作品也将与观众见面。另外鲍昆、李英杰、秦风等收藏家收藏的19世纪后期、20世纪前半叶记录百姓生活的作品也是整个展览的一大亮点。
  展览是对130多年来中国历史的视觉回顾。参展照片从百姓生活的角度——一种基本的眼光来观看一个社会,更加内在和深刻;从日常生活的细节,来凝聚记忆,常常更加有效,特别是有过相同年代经历的人。中国100多年来发生的变化,不仅仅表现在建筑上,还表现在人物关系中和精神风貌上。大跨度的时间造成审美距离,老照片褪去了功利的色彩,变成了可以观照的作品,100年的照片,蕴含着广阔的社会生活,给人以视觉与心灵的震撼。
  本次中国国际摄影双年展免费向公众开放,展览持续至11月22日。
  (上图为1944年至1945年间,杭州农村田间歇息时吃饭的一家人。艾伦·拉森摄)
40#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9:18:05 | 只看该作者
香港摄影师对话视觉联盟谈新闻摄影差异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3日

新浪文化

  骆永红:最早我了解博客性方法是最明了最直接的方式,我们把这个想法香港和大陆摄影师做一个交流,把想法做一下交换,伍老师策划一个大型展览,今天下午已经开展。一些老摄影家非常了解,但在这过程中,伍老师也觉得大陆摄影发展非常快,其实我从新锐或者从摄影联盟这个角度上来说,大陆摄影师也是属于前列的。香港摄影的新锐的代表人物,他们对影像的看法,他们作品现在是什么样子的?我们通过屏幕可以呈现他们的手法、风格以及他们的一些接触面,包括一些摄影师的作品。个人的东西,是某一个点,但整体表现就是一个面。现在先请伍老师介绍一下香港这个新的团队。
  伍振荣:我为什么把香港摄影师带来,是因为香港摄影80年代对大陆有一些影响,可是90年代以后,香港摄影文化发展得慢了一点。05年,我发觉这里的新闻发掘挺好,很多方面都值得香港的摄影师来交流。另外,香港摄影师和大陆表现不同,我们的交流比较少。大家有不同的意见和风格可以慢慢交流,交个朋友,我们在香港机会比较少,所以我们安排一个星期来这里,看看这里摄影发展怎么样的,第二个交个朋友,有哪些不同的形式,很努力看其他的东西。我先介绍一下我们团队的朋友。
  黎韶琪:我叫黎韶琪,我也是参展作者之一,还有一位同事没有赶过来,希望他能赶得上。
  伍振荣:我希望每一个同事可以把他的照片放上来,让大家看看,希望他们可以说说他们的工作是怎么样的,黎先生今天没有拿照片来,可他是香港很资深的摄影人,他可以很充分的说说香港的摄影情况,希望一会儿他可以发言。
  骆永红:有请中国新锐摄影联盟的主席何龙盛先生。
  何龙盛:欢迎来自香港的朋友,很高兴来参加这个交流,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新锐媒体的情况,这个组织在三年前也是在平遥成立的,目前有27家报社和杂志社。新锐有两层意思,一是媒体意识方面很广,摄影师都很年轻,每一位实际上都是一个老板或者杂志社的团队,在他们的身后还有一群更加年轻的摄影记者。另外一层意思是当时成立这个联盟,探讨一种新的摄影标准,这个标准是两层意思,一是国际意识,在这个层面上无论大陆、香港,美国,欧洲,摄影的规律,新闻的规律是共同的,共同是所谓的全球视野。另外是现代意识,这一点不需要通过语言,通过照片大家会看到。我们之所以成立中国新锐媒体,和大陆很多摄影形态是不一样的,这个不一样用语言难以描述,照片可以诠释这一点。
  伍振荣:我在这里说说自己的照片。我是老摄影师,在报纸也工作过,我拍照片是用抓拍的方式,我在香港拍一些普通人的生活。很多内地的朋友从电视电影看到香港最好的一面,这些照片可以把香港平凡人的生活表现出来。这照片是老的画家,过去香港有很多,现在没有了。这是广东的一个中药凉茶,大陆人拿个纸牌做生意,现在香港人也拿个纸牌做生意。这是传统的中医治疗跌打。这个是在香港有很多卖中国传统的东西给外国的游客,就是这些东西,我拍的时候觉得这个人跟这个老人有点相像,所以把它拍下来。香港还有苦力,工作很辛苦,工资也不多。这是在香港街头的小吃。这是小的店铺,一个人整天坐在这个地方做生意。还有香港一些商人很繁忙,拿着饭盒吃饭。这是修理汽车的工人。这些照片拍的普通人的生活,我们在电影中看到香港完全不是这样的,但香港还有很普通的阶层。
  这些照片全都是用小照相机拍的,我把小照相机每天都带着,很方便,现在觉得年纪比较大,带个小照相机比较方便。
  黎韶琪:我是摄影杂志的编辑,一直以来我的工作主要是图片和编辑的工作,还有文章的写作,大部分我拍摄的照片作为杂志的刊物刊登,在杂志里面发表。我的作品主要是写实类的作品,有点像伍先生刚才那一套作品。但这次我参加平遥摄影展,我做了一点新尝试,这些照片我用写实的心态去拍,因为我看到很多香港城市的面貌,因为要符合这次展览的题目,以香港人的角度看香港,所以我拍摄的时候以我自己的角度去看香港。我主要用红外线的手法,拍摄香港的植物和现代建筑的矛盾。大家都知道,现代化城市的演变令城市变得有点古怪,平常我们看到自然的植物都是在郊外,但城市里面人生活的需要,他们也把植物带到城市里面,其实香港的植物外貌很奇怪,所以我用红外线把植物突出来和建筑物拉大对比,让它们看上去更有对比感,这张照片是在一个公园里面拍摄,好像丛林里面包裹的建筑物,这样的建筑物在香港是很多的。
  这是一个人造的,我也不能称之为湖,因为它水面的面积很小,它布置的像一个自然景观,但它后面是现代的建筑,可能半个小时就可以到城市,面积非常小的人造景观。
  这个是好像丛林一样的地方,但远看进去可以看到也是现代化的建筑,这是在丛林里面建筑物的表现,我拍摄的时候我主要选取有一点对比感,拍摄这个活动用了不长的时间,从构思到拍摄不到一年的时间,所以这个题目还在进行当中。这张感觉像流水,这在香港人看起来可能习惯了,可在很多人眼中是很奇怪的建筑构图,模仿自然的构图。现代化建筑物下面的植物。这是孤零零的一棵树和很不协调的都市的面貌,树是人造的,所以它的外形和所有的构成都是人造成。这也是一样的构思,这是一个建筑物前面的树。这种植物在任何都市都非常常见,修剪的特别有外貌的植物,可以想像这绝对是人造的,在香港这种非自然非常多,大家可以看到后面的树丛都是这样的,从屋顶伸出来的树丛,很难想像这是怎么栽种的。
  这是中环,是现代化大都市的市中心,市中心的两旁是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里面有一个幼苗,现代化建筑的艺术可以这样讲,但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大的矛盾。这是另外一张,也是在另外一个地点拍摄的,路面上的车已经消失了,因为光线拍摄的需要,所以用了非常长的时间布光,时间有些飘动,我们看到像一个孤岛一样的树,马路中间的孤岛,跟马路有非常大的冲突。
  这是一个人造的小桥流水,这个好像树林,大家可以留意很多非常不同的植物在这个空间里出现,模仿森林,但不是这样。这张怎么形容呢?这是香港的一个地标,但这地标远看过去是流水和树叶包裹的景观,这是非常特别和古怪的感觉。这是城市才能见到的植物,这种植物本身的用法也不是非常美观的,但它的出现就是城市里面的矛盾,我们香港人已经看惯了,但别人看上去就会很奇怪,不知道看什么。这一组照片拍了不是很长时间,也是从很多照片挑了十来张,这个计划可以继续下去,香港这一组面貌非常多,有机会也可以到大陆来,这是个很特别,也很有趣的拍摄题材。我介绍我的作品就到这里,谢谢。
  骆永红:我们的流程是这样的,两位香港的摄影师,两位大陆的摄影师。下面是《京华时报》的编辑夏永介绍他的作品,他的作品并不是常规的新闻采访照片,他用业余时间把自己对摄影的感触的东西比较多,大家看一下。
  《京华时报》编辑 夏永:我们这组照片我到之后,工作当中、工作结束之后,或者下班回家的路上一直带着胶片的机器,就拍摄了一些自己对北京的感受,其实这里面每个人的状态可能是我的一些状态,一些主观化的影响,并不是完全纪实的方式。这个是我在故宫有一天傍晚的时候,在故宫看到一个人躺在上面;这个人是一个杀人犯,他是被押解回京之后拍的新闻照片。结束之后,我一直跟他在派出所,在派出所他一直站在一个灯光下面,然后我拿出照片给他拍出这样一张照片;一个在维修的公园。这个照片是王府井的一个金山;这是怀柔的一个装卸工;这个是一个庙宇,一个年轻的女子;这是一个导游带着日本的游客;这是一个女孩在王府井;这是故宫的一个老年人;地王庙前的农民;这是中非论坛在朝阳公园前面有一个大屏幕;这是一个参观的厨师;这是在回家的路上公交车上拍的一个小孩;这是一个银行里的老人,他可能经济上有些紧张,他取完钱之后,从玻璃里面反射的一个景象。
  这组照片我在生活当中一直在拍,这个是好运北京水球比赛当中美国运动员;这是业务工人在厂里面交谈;一个孩子戴着一个面具;这是一个日本的行为艺术家,她穿着报纸在街上行走;这也是好运北京的马术比赛的一匹马脱缰而走;这个人是一个高档上层人聚会当中的服务生;这是在前门拆迁如火如荼的时候,一些前门的老居民还在上面放风筝。我的东西可能不是特别完整,希望大家多批评。
  黎韶琪:我介绍下一位吴世杰,他也是香港杂志的编辑,他叫胡民煒。
  胡民煒:谢谢大家,其实我的普通话也不好,请大家原谅。以前没有做杂志之前,做过一些商业电影的工作,因为感觉难做,就选择一些广告,比较重视表现产品,表现一些东西的题材。我做完这个片子之后,又开始改变自己的看法,又拍一些比较能在杂志里面表现社会的现象,社会里面一些景象的题目。所以后来我拍了很多艺术的照片,我曾经把两种东西放在一起,后来有人看过我的照片说看不明白,认为我拍得比较抽象,我一直在改变。我认识的朋友看的都是风光,所以我要拍街头上的东西给他们看,街头上人们的生活,以前他们不明白,所以我拍得越来越简单,集中一些人物,介绍一些人物。我有12张照片,开场白是一些名人,是中环的一个名牌区。这是尖沙咀的钟楼,是尖沙咀的地标。这是在飞机场的登机大楼,它有两个登机台一边去,一边回,表示香港这个地方是一个旅游城市,有人来,也有人离开。这是中环的过道这个地方有很多传统的店铺,有很多洋人来看,所以有很多新的店铺,一些咖啡厅,酒吧,这是洋人走过,也有卖古碗,卖鼓动,这个鼓动和洋人对比。这是香港的文化街,我家住在附近,所以我常常来这里拍。这是尖沙咀的码头,是比较悠闲、休闲的。这是中环的一个扶手电梯,很多游客都会来,因为和旁边建筑物建得比较近,建这个电梯对那里的邻居有很大的影响。这是尖沙咀一个广场,一个建筑很高的,两个游客在这里。这是尖沙咀的海旁道,我那天正好从那走过,看到一个洋人在追着一个女人拍照;香港的公车站比较特别,是完全用来做广告的,所以这些大型的广告经常都可以看到,不一定在尖沙咀还是旅游的地方,就算这些平民百姓也都是有的;最后一张就是去年有一个摄影师在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已经超过30年了,要拆所以赶快弄一个展览,我觉得很特别就拍照,就这样,谢谢大家。
  郑逸宇:我喜欢香港城市的面貌,因为香港地方比较小,很多不同的空间在同一个画面出现的情况比较多。香港也有很多反光的地方,反光在香港城市里面特别多,所以在同一画面看到很多空间同期出现。在拍这一套照片的时候,开始的时候没有想过要用这个方法去拍香港的,就是不断去拍了几个月就找出一个方法把照片拍出来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5:47 , Processed in 0.07681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