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辟谣者”分析:讨论与对策
新媒介技术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模式,让“经由媒介的传播存在于一个连续统一体上,从一端的人际传播延伸到另一端的大众传播”(Baran & Davis,2009)。“谣盐”从酝酿到平息的过程,再一次地显示,无论是整个谣言事件还是传播载体层面的“网络谣言”,都并非孤立于网络环境本身的现象--它既从属于触发谣言事件的社会空间,也是传统社会某种集体记忆的再现。
日本地震后发生在我国的“谣盐”事件得以平息,除了辐射危害并不存在、盐业产能超过需求等现实的、基础性因素,社会化的网络空间起到了重要的角色。新媒体平台的信息多元化本身,更容易使公众产生信任感(陈力丹,2011)。无论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辟谣活动,都应对这一点有清醒的认识--网络“谣言”不仅止于智者,亦受恰当的辟谣讯息影响。据此我们试图建议:
(1)寻找谣言的本源。关于“盐”的集体记忆得以生成,源于其特殊社会角色和社会变迁的合力。数次抢盐风波的发生和平息,均触及辟谣应注意的基本问题--为什么是盐而不是其他商品?应当据此发布有解读价值的辟谣信息。虽然当谣言大规模出现后,不同媒介类型展示的辟谣路径可能相异,但在本次“谣盐”事件的前期,仍有地方媒体及网站一度慑于“负面效果”,重点报道“食盐供应充足”、“打击哄抬物价”等,未对民众的恐惧心理做基于事实的发布和交代。
诸如“发改委:严肃打击哄抬盐价”、“食盐供应充足不必惊慌”等并非不重要,但还没有触及谣言干扰公共秩序的根源:核辐射是否扩散及如何防范,新生产海盐会不会被污染--进而提高了存盐的稀缺性。到了3月17日,人民网刊发《对抢盐谣言,我们需要普及科学常识》,方透露“中国食盐大部分是矿盐”,“碘盐防辐射的说法”也没有科学依据。因此,具传统网络媒介背景的网络媒体应围绕谣言得以说服大众的逻辑,以更专业的态度面对谣言的事实本身。
(2)理解辟谣渠道的多元化。如何应对网络时代的到来,本是谈论久矣的现实问题。社会化网络应用并非独立于现实,谣言的生产中与现实、传媒存在信息的竞争与渗透。以社交网站、微博平台等为代表的网络媒介,整体上仍呈现出辟谣与传谣混杂的特性--尤其是事件早期可能混杂大量真伪难辨的言论。但其中科学性的辟谣信息价值不应被忽视。毋庸置疑,随着网络应用的发展和媒介素养的提高,由用户协作的“辟谣”有日常化地普及科学知识的意义。
如何抽离“舆论一律”的固有思维,正确看待、引导网络用户的辟谣行为。就本次谣言事件的传播初期来说,手机短信等人际传播成为抢盐风波的引火索,此时如能利用网络用户自发发布的信息澄清,未必不能防患于未然。反之当谣言唤醒了民众的集体记忆,网络的辟谣信息经历纷繁个人化的解读和竞争时,谣言信息可能就此形成传播的渠道,最终确认的印象仍是关于各地抢盐本身--鉴于用户生成内容的可信度难以判断,才需要引导用户辟谣的职业网络媒体。
【参考文献】
[01] 丁长清、唐仁粤(1997)编,中国盐业史(近代当代编),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版。
[02] 郭正忠(1999)编,中国盐业史(古代编),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版。
[03] 〔美〕奥尔波特(2003),刘水平、梁元元、黄鹂 译,谣言心理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04] 刘海龙(2003),从广州肺炎事件看流言的传播与控制,国际新闻界,第2期,P40-45。
[05] 闵大洪(2003),从网络谣言到网络假新闻,新华网传媒在线,URL: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3-06/23/content_931727.htm
[06] 李若建(2005),社会变迁的折射:20世纪50年代的“毛人水怪”谣言初探,社会学研究,第5期,P182-201。
[07] 周裕琼(2008),1998-2008:艾滋谣言在互联网上的演变与传播分析,中国传媒报告,第3期,P56-70。
[08] 杜建华(2009)编,山西省盐业公司史稿,山西供销合作通讯(内刊),第11期。
[09] 陈力丹(2011),“谣盐”属于同类流言的再现,青年记者,第5期,P9-P10。
[10] 黄 毅(2011),“抢盐”风潮下的媒体应对,中国记者,第4期,P89-90。
[11] 刘永刚、孙 翔(2011),新传播时代的谣言应对之道--从上海媒体阻击“谣盐”报道看舆论引导创新,新闻记者,第5期,P34-36。
[12] Rosnow, R.& Georgoudi, M.(1985), “Killed by idle gossip“: The psychology of small talk. In Rubin, B., When information counts: Grading the media, Lexington: Lexington Books, P59-73.
[13] Rosnow, R.(1991), Inside rumor: A personal journey, American Psychologist, Vol.46, P484-496.
[14] Dunbar, R.(2004), Gossip i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Vol.8, P100-110.
[15] Rosnow, R.& Foster, E.(2005), Rumor and Gossip Research, Psychological Science Agenda, Vol.19, Retrieved from http://www.apo.org/science/psa/apr05gossip.html
[16] Ma, R.(2008), Spread of SARS and war-related rumors through new media in China,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Vol.56, P376-391.
[17] Baran S.& Davis, D.(2009),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Foundations, Ferment, and Future, Fifth Edition, Belmont: Wadsworth Publishing, P18-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