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雷锋是当年成功人士:长相清秀嘴甜受女人欢迎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2-3-2 15:57:17 | 只看该作者
永远的雷锋(周思明)

2012年03月02日
来源:河北日报 周思明
  每年3月5日,是全中国人民缅怀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战士——— 雷锋同志的日子。
  雷锋精神,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带有普世价值的文化符号、道德规范,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雷锋,已经成为跨越时代的人类文明同义语、先进文化之表征。周总理将雷锋精神概括为“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曾经,有人对雷锋的捐款提出质疑,新近出版的《雷锋全集》收录的一篇手稿也提及此事。雷锋在1961年9月19日《入党转正申请书》中写道:“我接到河南省一个民办小学校的来信,他们说,因几年遭受自然灾害,造成了一些暂时的困难,要我给予他们以经济帮助。我看了这封信后,就向首长请示,准备卖掉自己的衣服和皮鞋,以支援他们办学。当首长没有同意我这种做法的时候,我心里却感到很不安……后来拿出自己在部队一年零九个月集留下来的全部津贴费(一百元),支援了干沟民办小学校。我把钱寄出去了,心里也就快活了。”据主持整理编纂《雷锋全集》的邢华琪介绍,这段雷锋关于捐款的记录手稿是首次公之于众。《入党转正申请书》是要在组织考察的时候念出来的,不可能有半点虚假,这也有力地回应了“雷锋捐款质疑”。
  雷锋,不是一个刻板无趣之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性情淳朴、可爱的小伙儿。比如他对爱情,就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亲历。“愿你的青春像鲜花一样,在祖国的土地上发散着芬芳!”这浪漫亲昵的文字,就出自雷锋送给一个名叫王佩玲的姑娘的笔记本扉页上的赠言。关于王佩玲,据说她是雷锋的初恋。《雷锋全集》有这样的注释,1958年春,王佩玲与雷锋一起在望城县团山湖农场劳动锻炼。1958年11月9日,雷锋北上辽宁鞍钢,王佩玲以“你姐黄丽”的名义,在一本烫金日记本扉页上,给“亲如同胞的弟弟”雷锋写下350多字的临别赠言,预言雷锋会“把光和热发遍全世界”、“人们都会知道你的名字”、“都会热爱你和敬佩你”。据邢华琪透露,王佩玲曾于1996年向相关部门写信,默认自己就是“黄丽”。王佩玲说,雷锋是全国人民敬仰的英雄,而她普普通通毫无作为,愧为雷锋的“姐姐”,她不希望因为自己而有损雷锋的形象,因此之前从未披露此事。提及那篇赠言,王佩玲说,赠言倾注了一种难分难舍的思念之情。而这句赠言,也成了雷锋一生的最佳写照。
  不论时代社会怎样变,总有一些东西是恒久不变的,比如人类文明趋向、优秀传统道德、助人为乐品行等等。面对新时代新情况,面对各种艰难困窘,人们更需要春风化雨般的雷锋精神,也更需要雷锋精神的大力倡导,以之来抗衡和匡正那种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冷漠麻木者的言行思想及其负面影响力。如今,笔者所在的城市深圳,已经有5.8万名注册义工,展开16类30多个服务项目,且《义工服务条例(草案)》已进入立法阶段。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深圳不仅有数以万计的身穿红马甲忙碌地穿梭于每个角落、无偿地奉献着时间和技能的义工,且84%的市民认为义工值得尊敬;42%的市民参与过义工服务;91%的人愿意做义工。
  雷锋精神,不仅具有民族意义,也有着世界意义。网上流传着一个故事:某日凌晨,一女二男三位中国留学生,利用假期驾驶小轿车前往堪培拉旅游。当行驶到悉尼至堪培拉国家主干公路百多公里处临近首都的一个“S”形急转弯时,不慎与迎面呼啸而来的载货卡车相撞。女驾驶员当即死亡,前排左侧乘员和后排乘员伤势严重,生命垂危!值此危急关头,从一辆过路的小轿车上跳下一名澳洲军人,他迅速打开紧急救援信号,待大批救援人员和车辆赶到后,这名澳洲军人坚持护送伤者来到堪培拉国立医院急救中心,并倾囊相助。动大手术需亲属签字,他毫不犹豫地提笔代签。一个来医院探视病友的中国留学生看到这位在手术室外徘徊不安的澳洲军人,问明情况后,要给这名澳洲军人照相,他却婉言谢绝。问他姓甚名谁,令人意外的是,他用生涩汉语道出两个字:“雷锋!”“走进绿色的怀抱,走进富饶的山村,我们深情呼唤雷锋的名字……”也许,时间的流逝,带走很多记忆,然而那个笑容如阳光般温暖着人们心灵的战士,却永远被岁月镌刻。“雷锋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人生价值的坐标。”谈到雷锋,《走进雷锋的故乡》歌词的创作者、湖南作家谭仲池满怀感触。他认为,雷锋代表的是时代精神,雷锋已成为“助人为乐”的代名词。不少人担心,由于离雷锋逝去的日子已远,在人们普遍变得现实的今天,雷锋精神会否成为只有3月5日才被人打出的旗帜?答案是否定的。尽管几十年来物转星移,但雷锋精神却如绵绵的春风,永远拂煦着人们的心灵,且日益显现出厚重的历史力量、精神力量、道德力量,在我国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雷锋精神更加弥足珍贵。
32#
 楼主| 发表于 2012-3-2 15:58:19 | 只看该作者
雷锋精神是我们最宝贵的“非遗”(红孩)

2012年02月28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红 孩

  华夏文明五千年,英雄人物层出不穷。新中国成立六十余年,涌现出的先进人物、英雄人物更是数不胜数。可以说,我们是生活在英雄的时代。在众多的先进人物、英雄人物当中,雷锋算得上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今年三月五日,是雷锋同志因公殉职五十周年,各地将以不同的形式开展纪念活动。
  我们纪念雷锋,不仅要学习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品质,还要把他的精神在新的时期进一步发扬光大。雷锋精神,跟焦裕禄精神、铁人精神一样,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就像条条奔流跳跃的小溪,在时间记忆的长河里汇聚成我们民族永恒的文化符号。
  曾几何时,在人们幼小的心灵里,就开始被大人灌输要向雷锋叔叔学习,做好事,不留名。曾几何时,学生在雪天里为五保户扫雪、打扫卫生,战士们到敬老院为老人剃头、洗澡、洗衣服。曾几何时,第四军医大学学生张华为抢救落水农民而英勇献身,一度成为人生价值观讨论的中心话题。曾几何时,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公演后,被人们争先恐后观看,再度成为群众议论的话题。我们注意到,在相当长的时间,也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不去研究雷锋的精神内涵,而专门无事生非地研究雷锋到底是公伤还是自伤,他有没有私房钱,他为自己买没买过好衣服穿,甚至造谣污蔑雷锋这个典型是假的!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没有理由不站出来为雷锋说话,为雷锋精神说话。
  毫无疑问,雷锋有着苦难的童年。是共产党、新中国把他解放出来,使他成为一名共和国军人。在他的心灵深处,党、祖国、军队和人民群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以随便分割的。这一点我们从他的日记里,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出来。在五六十年代,像雷锋那样的年轻人,怀着对共产党、新中国的热爱,在本职工作上作出突出成绩,在社会上乐于助人的普通人到处都是,雷锋不过是那一时期这一英雄群体的一个缩影。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固然有伟大的影响力,但如果没有当时全民族整体的时代热情相结合,恐怕也不会产生如此大的宣传力量。同时,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扶危济困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雷锋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文化。它的先进性在于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人民群众把其赋予了新的思想内容。正如周恩来总理给雷锋的题词所总结的那样。
  近些年,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奇怪的现象,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逐渐出现危机。典型的如:当有人出现落水、车祸,以至路边摔倒时常常无人问津,更有甚者,还有人竟然喊出救人给多少钱的要求!还有个别医院,当病人急诊急于做手术,因一时交不上住院费、押金而延误治疗导致病人死亡的事件屡见报端。诚然,人分三六九等,出现碰瓷儿、故意讹诈的人总会有,但总不至于处处都是、人人自危吧?去年高考试卷曾围绕诚信出了一道题:甲委托乙购买福利彩劵,结果乙没有中奖,而甲中奖,问乙该怎么办?结果,在考卷上绝大部分同学都写乙要如实告诉甲。而在考试后,很多同学在讨论时则提出不告诉甲,或告诉甲,但甲要出一半钱给乙作为报答。当然,更多的人认为,如果是三五十元也就罢了,如果多就要让对方有个说法。同理,在很多家庭房产纠纷当中,也遇到相似的情况。如此推理则便可得出:小事学雷锋,大事就要因事而议了。想来,这样的推理是非常可怕的。
  引申开来,我们过去学习雷锋公而忘私,那么现在是不是就可以公而有私,即公私兼顾了?也可以先私后公,或者是大公小私、大私小公?社会在发展,社会在多元,在过于强调自我价值、自我实现的今天,让所有的人都做到公而忘私、“狠斗私字一闪念”显然不合时宜,但做到不损公肥私应该是道德的基本底线吧?可这底线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在这里,我把雷锋精神提升成一种精神文化符号,无非是在提醒告诫人们:不论社会怎么高科技、市场化,我们已经形成的文化传统是万万不能丢失的。它们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东西。我们当下不是在抢救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吗?我看雷锋精神就是我们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人就是我们每一个中国公民。
33#
 楼主| 发表于 2012-3-2 15:59:06 | 只看该作者
蒋方舟:雷锋难得的是利他主义
2012年02月28日
来源:新京报


  “最难得的是利他主义”
  新京报:你认为雷锋精神是什么?
  蒋方舟:就是“做好事,不留名”——两者缺一不可。小时候写作文,写自己帮助人之后永远说:“就叫我红领巾吧。”
  新京报:对雷锋精神的认识,和老一辈的想法有什么不同?
  蒋方舟:我有一个朋友,是70后。有一天,他和他母亲说,雷锋在那个年代被拔高了,他母亲就哭了,拍案大骂,你到底要干什么。那个朋友摧毁的不仅仅是父母对雷锋的理解,更是他们那一代的记忆。我们现在不能带入那样的情景当中。对我们而言,雷锋做了那么多好事儿,有点遥不可及。
  新京报:我们要向他学习什么?
  蒋方舟:他的本质精神我们还是要学习的,我始终觉得,不是每个人都要做道德标杆,而让每个人都有行为的空间感。
  新京报:雷锋提倡的勤俭节约,在现在年轻一代看来有什么不同?
  蒋方舟:现在不少年轻人都不缺吃,不缺穿,勤俭节约不是金钱的原因。但你发现,我们会提倡环保。现在做公益环保的人越来越多,慢慢意识到,未来资源稀缺,需要节约。
  新京报:你觉得雷锋最需要年轻一代学习的是什么?
  蒋方舟:他最难得的是提倡利他主义。这是我们现在很需要的。会有人说世界很寒冷,要带来些温暖,要呼吁道德重建。你会发现,当道德触底的时候,人活着是不舒服的。而获得帮助别人的快乐和满足后,利他是会传递的。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你取得再大成就,也不知道快乐的来源是什么,你在某种程度会枯竭。帮助他人会给你活下去的理由。
  “我很有螺丝钉精神”
  新京报:你或者你身边的朋友也在做利他的事情吗?
  蒋方舟:我有几个70后的朋友,冬天在车里塞着棉被和大衣,去桥洞底下送给流浪的人。还有一个朋友,看到一个年迈的老奶奶在卖菜,他每天都会绕远,去那里买菜。这都是很小的事儿,帮助了别人,他们会感觉到快乐。
  新京报:你觉得你自己和雷锋精神最大的契合在哪里?
  蒋方舟:我自己觉得我还挺有螺丝钉精神的。我特别清楚自己能力到哪一步,面对名利上的诱惑,不太愿意做。比如办杂志,拍电影,写畅销书。我知道自己的能力在哪里,有些钱也不愿意去赚。我花一两年写一部小说,可能别人用一两年时间就已经功成名就,在虚假繁荣的市场赚得盆满钵满。我经常会说一句话,干一行,爱一行。一个人可能做很小一件事儿,赚很少钱,但他觉得自己做得有意义,都会有很强的成就感,满分都是十分。
  新京报:像雷锋一样的坚持和执着,是不是更需要强调?
  蒋方舟:我发现年轻人的坚持,不浮躁,在职场上,还是很缺的。许多人会觉得自己应该比别人过得更好,收入更多。总是去看别人的生活,沉浸在对别人的羡慕之中。总是会羡慕那些运气特别好,不劳而获的人,仿佛那些是成功的捷径。这样是不正确的。我们应该踏踏实实做一些事情,不计较所谓的得失。
  个人简历
  蒋方舟,1989年出生。七岁开始写作,九岁写成散文集《打开天窗》,十一岁写成长篇小说《正在发育》。从12岁时开始成为多家报刊的专栏作家。2005年当选为中国少年作家协会主席。现就读于清华大学,并任《新周刊》杂志主笔。
34#
 楼主| 发表于 2012-3-2 16:01:26 | 只看该作者
神圣道德殿堂——参观雷锋纪念馆有感(陈媛媛)

2012年03月01日
来源:光明日报 陈媛媛
  有一个人,他的名字历经几十年传颂而更加响亮,他以一个普通党员的追求、信念和操守,红遍了半个世纪整个中国,他就是雷锋。
  1962年,年仅22岁的雷锋在其服役的连队因公殉职。雷锋是平凡的,但是人们提到雷锋,无不赞其伟大。因为他“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更因为他把好事做得连贯、如一,做得长久、自然。
  雷锋的家乡在长沙望城。怀着景仰之心,我又一次前往望城雷锋纪念馆,去追寻雷锋当年的足迹,感受雷锋精神发源地的魅力。
  雷锋纪念馆位于长沙汽车西站西侧约四公里处的雷锋镇。走近纪念馆,就看到一块巨大的长方形石碑,上面刻着“雷锋纪念馆”五个金色大字。这是1991年3月16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来此参观,亲笔题写的馆名。
  进入纪念馆,便是雷锋塑像广场。远远望去,身着笔挺军装,头戴军帽的雷锋,双目炯炯,神采奕奕。虽是三九严寒,馆内树木依然挺拔苍翠。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纪念馆始建于1968年,1990年、1998年和2003年三次进行了改扩建,馆区面积不断扩大,内部设施不断完善。雷锋纪念馆是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央领导多次来到雷锋纪念馆考察指导,体现了党中央对弘扬雷锋精神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写进了《决定》。几十年来,雷锋家乡坚持以雷锋精神育人,将雷锋精神的强大力量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建设望城、发展望城”的自觉行动,这里呈现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雷锋生平事迹陈列馆,以雷锋不同时期的日记为展览线索,收藏了雷锋生前亲友、战友、同事、领导提供的珍贵实物20多件,捐赠、复制、仿制的实物400多件。在这里,我看到了雷锋生前反复学习过的《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他驾驶过的13号“嘎斯”汽车,他紧握过的冲锋枪,他训练使用过的手榴弹,体现雷锋艰苦奋斗精神的节约箱,当校外辅导员佩戴过的红领巾,为战友和群众理发的工具,随身携带的针线包,装着《毛选》和钢笔、笔记本的黄挎包等等。这些遗物、图片和仿制物在我眼里都是有生命的灵物,每一个物件身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诉说着主人公的艰苦奋斗和乐于助人。馆内还有湖南艺术界人士创作的许多以雷锋为题材的雕塑、油画、书法作品。听着讲解员绘声绘色的讲述,看着展厅里内容丰富的图片和实物,一步步感受雷锋的成长及雷锋精神的形成,心灵一次次被“傻子”、“钉子”、“螺丝钉”和艰苦奋斗、勤俭节俭的精神触动和感动。
  雷锋爱学习是公认的。他学毛泽东著作,学科学知识,学汽车驾驶理论;他读小说、抄诗歌和写日记。展览馆展出的雷锋日记手迹,让我倍感亲切。日记中的很多名言,我小学时就学过、背诵过,现在依然耳熟能详:“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愿在暴风雨中——艰苦的斗争中锻炼自己,不愿在平平静静的日子里度过自己的一生。”“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谁要是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我们要真正学到一点东西,就要虚心。譬如一个碗,如果已经装得满满的,哪怕再有好吃的东西,像海参、鱼翅之类,也装不进去,如果碗是空的,就能装很多东西。装知识的碗,就像神话中的‘宝碗’一样,永远也装不满。”“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雷锋在学习上的“挤”劲和“钻”劲是出了名的。为了挤时间学习,他总是随身带着一个挎包,一有空闲就看书。不管在哪儿有多嘈杂,他都能沉下心来。雷锋就是这样一个爱学习、乐助人、不怕苦、挑重任的年轻人。人们喜欢他,他总是做好事不留名;领导干部喜欢他,他年轻肯干是模范;战友们喜欢他,他待人诚恳思想好。
  雷锋故居是纪念馆的重要部分。依原样复建的当年地主给佃户建的茅屋,极为简陋。破败的居室、堂屋、厨房,是雷锋一家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记录了雷锋苦难的童年。解放前,他的祖父、父亲、母亲、哥哥、弟弟先后惨死在这里。解放后党和政府又把它分给了雷锋。雷锋在这里出生、成长,又从这里出发。
  领袖名人题词碑廊是纪念馆的又一景。毛泽东1963年3月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潇洒苍劲。依次展出的是刘少奇的题词“学习雷锋同志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周恩来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朱德的题词“学习雷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小平的题词“谁愿做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应该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等。在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之后,还有诗人、学者们激情澎湃的题字和诗篇。
  走出雷锋纪念馆,行驶在雷锋大道上,心情久久难以平静。雷锋只走过了22个年头的人生旅程,却像天空划过的一道流星,留下了耀眼的光辉。他的形象完美无缺,他的精神纯洁无瑕,他留给人们的是一个始终不变的精神之星。他的微笑和善举,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具有无穷魅力。他早已不是一个名字,而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文化的标杆和旗帜。雷锋精神,可以使人淳于心、焕于外,她穿越时空,辉照人间。雷锋已经成为真诚与爱心的化身,成为永远的时代丰碑,成为社会衡量个人行为的道德标准。
35#
 楼主| 发表于 2012-3-2 16:02:08 | 只看该作者
雷锋传人郭明义接受本报专访 称雷锋精神永远不过时

2012年03月01日来源:新安晚报


  核心提示:3月5日“学雷锋日”前夕,记者电话采访了被誉为“雷锋传人”的郭明义,说安徽好人,谈爱人女儿;议雷锋精神,论爱心慈善……
  本报讯 “这么多年我是做了一些小事,但也得到了很多,包括荣誉、社会对我的关心关注等等,没有觉得吃亏,当然做好事本身不是为了得到回报。”3月5日“学雷锋日”前夕,记者电话采访了被誉为“雷锋传人”的郭明义,说安徽好人,谈爱人女儿;议雷锋精神,论爱心慈善……
  郭明义是辽宁鞍钢的一名工人,从1990年开始,他献血超过6万毫升;自己存款无几,却资助180多名特困儿童;家境一般,却把新买的电视、自行车转手捐赠。因为做了太多好事,被称为“一个不开窍的傻子”,但更多人认为他是一个好人,称他是“雷锋传人”、“当代雷锋”。
  从来就没有过时,以前不过时,现在不过时,将来也不会过时。
  ——谈雷锋精神
  新安晚报:您坚持二十多年学雷锋做好事,现在社会上都叫您“雷锋传人”,怎么看这个称号?
  郭明义:我是雷锋传人吗?我自己最近也在思考,够不够资格称得上这个“雷锋传人”。我觉得我做得还不够,和雷锋还有差距。
  新安晚报:有人说您做好事有点过了,您觉得过头了吗?
  郭明义:我觉得我做得太少了,怎么叫过头呢?我觉得我没做啥啊,只是一些小事。
  新安晚报: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声音,说作为好人精神代表的“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了,您怎么看?
  郭明义:怎么就过时了呢?从来就没有过时,以前不过时,现在不过时,将来也不会过时。你身边,我身边都有好人啊,而且很多人都是在默默地做,可能我们的目光都还没发现,社会上还是好人多。
  小悦悦事件只是一个个案,并不能代表实质性的中国道德现状。
  ——谈爱心慈善
  新安晚报:去年发生的小悦悦事件让人很痛心,让人怀疑我们的道德是不是滑坡了,您认为呢?
  郭明义:昨晚我还在和老伴叨咕这事,小悦悦事件只是一个个案,并不能代表实质性的中国道德现状。我宁愿相信可能是事件发生时地方暗,太狭窄,视线受限,加上孩子太小,没人看到。
  新安晚报:“郭美美事件”让人对慈善机构产生怀疑,您怎么看社会上的慈善机构?
  郭明义:不能因为一个郭美美事件就否定全部,红十字会还是做了很多事的。
  新安晚报:您在微博上经常发一些正面的人物和事迹,出于什么目的?
  郭明义:我经常收集一些革命烈士、爱心人物、见义勇为英雄等等的事迹,用我自己的话发在微博上,基本上每天写一条“好人故事”,感觉一辈子都写不完,这样做就是告诉大家我们这个社会从古至今都不缺好人,这个社会还是好人多。
  谁给她找工作啊,靠自己找。不能靠我的名啊,我有啥名啊 。
  ——谈爱人女儿
  新安晚报:您会要求爱人、女儿和您一起做好事、献爱心吗?
  郭明义:不会强求她们和我一样,但她们也都愿意做好事。我在外面做事,她们在背后默默地支持我,比我还伟大。
  新安晚报:您女儿在南京读大学毕业后,找您这个“名人爸爸”帮忙找工作了吗?
  郭明义:谁给她找工作啊,靠自己找。不能靠我的名啊,我有啥名啊 。要和其他孩子一样,学会在社会上靠自己,慢慢去适应这个社会。
  前段时间媒体报道了老家在你们安徽阜阳的赵玉斌夫妇在我们鞍山靠拾荒养弃婴的事,我也在微博上呼吁好心人去帮助他们。
  ——谈安徽好人
  新安晚报:2008年至今,安徽共有近500人当选“中国好人”,全国排名第一,您知道安徽有哪些道德模范和中国好人吗?
  郭明义:知道那个“中国最美洗脚妹”刘丽,去年她和我一起获得了全国道德模范,今年央视春晚我们还一起参加了,非常好的一个人。“磨店好人”那个事情我也知道。
  新安晚报:您的爱心团队现在有多少人?有安徽人加入吗?
  郭明义:现在有多少人我也数不过来,刘丽就是我们爱心团队的。安徽人是很有爱心的,前段时间媒体报道了老家在你们安徽阜阳的赵玉斌夫妇在我们鞍山靠拾荒养弃婴的事,我也在微博上呼吁好心人去帮助他们,很多安徽老乡去看望了他们,阜阳市委书记表示愿意为他们全家提供最大帮助。
  【相关新闻】我省拟建“好人馆”
  本报讯 胡文传、“磨店好人”、“信义兄妹”……一个个好人的名字涤荡着我们的心灵,而这样的人在我省越来越多。数据显示,自2008年举办“中国好人”的评选后,安徽连续四年荣登榜首,近500人入选“中国好人榜”。“我们正在筹划,将专门设立资金资助好人!”近日,省文明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正在考虑筹备建立安徽好人馆,“不能让学雷锋的人流血流汗还流泪,得在整个社会弘扬正确的道德观。”
  除了“中国好人”稳居全国之首,我省的全国道德模范人数也逐年增长,“江淮大地好人多”已成为我省响当当的品牌。对此,省文明办副主任朱训义认为,除了我省深厚的文化底蕴熏陶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18年来坚持寻找好人,这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好人不是一天炼成的,要不断地发现和鼓励,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从去年底到现在,朱训义等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一直在跟企业家们谈一件事情,那就是劝捐。好人越来越多,生活困难的人也不少,做了好事要有好报,最起码要有一些物质上的奖励,为此,省文明办需要为这些好人募捐资助资金。2009年,省财政按每年100万元拨付困难道德模范专项资助资金。与此同时,还有全省宣传文化事业经费进行适当配套。此外,省见义勇为基金会也在为困难好人想办法,除了每年一次的表彰和慰问外,他们还设立了“爱心账户”救助渠道,每年挑30到40个生活特别困难的家庭,给予300元到500元不等的救助。
  “为鼓励更多有爱心的企业家参与,下一步我们会更透明地运作帮扶资金。家庭困难的,要有相关证明,资助资金多少等等,全部都要在媒体上进行公示,这样让企业家明白自己的钱是怎么花掉的。”为发动更多的社会力量,朱训义想出了这样的点子。
  除了在经济上帮助好人,朱训义认为,让他们的精神流传,熏陶更多人是更为重要的事。这两年,朱训义一直在想一个方案,能将好人的事迹多宣传并熏陶他人,于是他想到了要建一个好人馆, “现在还只是个想法,也跟企业家们谈过,如果愿意提供场地和经费,我们将设立一个好人馆。”朱训义说,“到时候肯定是免费开放,市民可以去看,我们就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来熏陶教育更多的人,尤其是可以作为学生的一个教育基地,陶冶他们的情操。”
  之所以有如此想法,朱训义解释说,是因为好人需要培育,“好人不可能偶然出现,只有长时间的积淀,几代人的努力,才能看到成效。”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 周晔 孟洋 文兵 刘建昌 采写
36#
 楼主| 发表于 2012-3-2 16:03:12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可以做不发光的雷锋”

2012年02月28日
来源:新京报


  当时创作《学习雷锋好榜样》的吴洪源认为很多“雷锋精神”对现在仍有意义,只是提法不同
  吴洪源,1949年参军,1963年,在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创作组,创作了《学习雷锋好榜样》,后为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歌曲编辑部编辑,1984年离休。
雷锋出现在课本里。
雷锋出现在宣传画里。
雷锋出现在T恤上。
Flash《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雷锋出现在现代油画里。
  雷锋精神被提倡了近50年,许多精神都带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鲜明的时代烙印,如集体主义,螺丝钉精神,舍己为人,勤俭节约……
  这些精神在如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还有什么样的价值,怎样传承?我们找了两位受访者,一位是为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写词的吴洪源老先生,一位是代表80后90后的新生代作者蒋方舟,他们生于不同的时代,来回答这些共同的问题。
  有趣的是,他们都在雷锋身上找到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东西。吴洪源老先生说,过去讲集体主义,现在讲团队精神;过去讲螺丝钉精神,现在讲敬业;这些都是共通的。蒋方舟认为雷锋的利他行为具有传承意义。正如吴洪源老先生所说,对于雷锋,我们需要有更深刻的理解。
  “反驳雷锋的人也有‘雷锋精神’”
  新京报:当时怎么会创作《学习雷锋好榜样》的?
  吴洪源:1963年3月5日,《解放军报》发表毛泽东同志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上午,军区政治部给我们的任务,我来负责填词。
  新京报:此前你见过雷锋吗?
  吴洪源:没见过。写完这首歌,我去了他的部队生活了一段时间。
  新京报:你崇拜雷锋吗?
  吴洪源:崇拜。那个时代都有英雄情结。但战争过去,堵枪眼也没机会堵了,举炸药包也没地儿举了。可是雷锋告诉我们,和平年代也可以当英雄。
  新京报:现在你会给孩子们讲雷锋吗?
  吴洪源:有时,我讲了,他们也笑话我,得了,你甭讲这个了。可我发现,他们有这种观念的同时,还有雷锋精神的萌芽在他们身上。
  新京报:怎么说?
  吴洪源:比如说,我那个小外孙,我一和他说(雷锋精神),他就说现在不流行这个了。可是有一天,他回家和我说,一个老太太摔在马路牙上,过往行人还有很多,他没办法,看见老太太无助,他还是把她扶起来,爱赖不赖。我说,这不就是雷锋精神吗?你怎么不自我,不把老太太扔那儿?你看,这很有意思。
  新京报:为什么说有意思?
  吴洪源:现在很多反驳雷锋精神的人,他身上也有很多雷锋精神,他自己就在学雷锋。
  “当时讲集体主义,现在讲团队精神”
  新京报:当时你写歌想表现什么样的雷锋精神?
  吴洪源:奉献精神。现在不讲奉献,那会儿最讲奉献。
  新京报:你在歌词里写的爱憎分明,艰苦朴素,集体主义等,是你自己对雷锋精神的理解吗?
  吴洪源:是我的理解。那时候没有规范雷锋精神是什么。我就把所有的报刊对他的评论和报道拿过来看。对他学习都学习哪些方面,我就自己概括。
  新京报:现在来看,这些精神还需要吗?
  吴洪源:有些不需要了,比如,那时候讲立场,提阶级斗争,现在不提了,那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新京报:哪些精神对于现代社会还有价值?
  吴洪源:很多精神对于现代社会都有价值,比如,那会儿讲集体主义,现在企业都讲团队精神;那会儿有螺丝钉精神,现在岗位责任制;过去说干一行爱一行,现在说敬业,只是说法不一样了,实质上都一样。你不敬业,工厂老板开除你。
  新京报:但为什么有些人觉得“雷锋精神”过时了?
  吴洪源:我们应该对雷锋精神有更深刻的理解。过去提的是雷锋精神,现在我们强调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的素质要求。从精神文明建设角度来说,都是一致的。五千年的精神到现在仍然发光,千古不变。
  “可以做有限的奉献”
  新京报:但毕竟时代在变,你怎么看待这种变化?
  吴洪源:是在变。比如奉献,那时候的奉献是无限的,现在的奉献是有限的。这就是变化。
  新京报:怎么理解“有限”和“无限”?
  吴洪源:过去我们总讲奉献,我们每个月的生活费就是6斤小米。那时候觉得这是应该的,要奉献的。但现在,很多人都向钱看,都是以索取为主的价值观。
  新京报:所以有人认为过去的雷锋离我们很远。
  吴洪源:其实,雷锋离我们特近,他不是神,是人。雷锋做的很多事都是很小的事儿,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
  新京报:你遇到过有“雷锋精神”的人吗?
  吴洪源:有啊,我看不惯一些小青年,头发染得黄黄的,戴着耳钉,嘴里叼根烟。可就在他们身上,我看见了很多好的素质,甚至还有雷锋精神。有一次,我差点儿摔一跤,旁边一个人搀我一下。我一看,就是那样打扮的青年。人之初,性本善,还是要相信的。
  新京报:善对于现代社会有多重要?
  吴洪源:太重要了。大家看到那么多黑暗面,就是雷锋精神没有发扬光大。每个人做好事儿,都会觉得欢喜。雷锋为什么高高兴兴?因为他对社会奉献,社会也会对他微笑回报。这个荣誉和崇敬是很了不得的。现在有的崇敬和荣誉就是有钱,这很麻烦的。现在应该停下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新京报:你认为行善,社会才能多些希望?
  吴洪源:人本性的真善美不会完全泯灭。我儿子去汶川地震灾区,回来和我说,到那儿以后人的整个价值观都变了。你到那儿不干点什么,你都会谴责自己。在大灾面前,人类的奉献都会被激发起来。这就是本性,也是社会的希望。
  新京报:每个人都具有?
  吴洪源:这就是人性的光辉。雷锋是把善良、奉献放大了给你看,是耀眼的。在你身上可能是一点点。你给人让座,为什么?因为你心灵满足,站着比坐着舒服。
  我总在想,那个年代,学习雷锋是无比光荣的。现在,学雷锋,有些人会有怀疑。可是我们不做发光的雷锋,做有限的奉献,行不行?每个人多做一些奉献,人生会很快乐。我有多大贡献,就奉献多少。
  雷锋在哪里
  1963年,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此后雷锋成为全民偶像。起初,他作为一种精神符号出现在课本里、宣传画上,随着时代变化,“雷锋”开始在各种流行物品、艺术品中出现。
  □本报记者 张寒 周亦楣 北京报道
  □本报记者 浦峰 摄
37#
 楼主| 发表于 2012-3-2 16:11:08 | 只看该作者
《雷锋全集》:寻找雷锋20年

2012年02月23日10
来源:新京报
  《雷锋全集》除了收录已经流传几十年的雷锋日记外,还收集了他的小说、诗歌、散文、信件及首次面世的赠言和附录等内容。



  今年是雷锋逝世50周年,华文出版社于近日应势出版了《雷锋全集》,囊括了雷锋工作、生活、学习、思想道德情操等多个领域的作品。
  共和国唯一一部士兵全集
  据华文出版社社长罗争玉介绍,该书收录了雷锋生前写下的330余篇日记、眉批、诗歌、小说、散文、讲话、书信、赠言等,近20万字。史料真实、内容翔实,是迄今为止最权威,最完整的雷锋个人文集,也是“共和国成立以来至今唯一出版的一部士兵全集”。
  华文出版社副社长李红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华文社曾于春节前推出《雷锋全集》简体版,春节期间赶工增加了新的影印资料和照片,2月9日,推出珍藏本,一周内售出897本。本书中,很多珍贵资料首次面世,并首度对雷锋赠言的“受赠者”进行了逐一考证与加注,收录了雷锋手迹48幅。
  资料收集耗费20余年
  以解放军总政治部编研室原主任、雷锋精神研究专家邢华琪为首的共70多人参与了本书的编辑工作。邢华琪告诉记者,早在20多年前他就提出要重新编撰雷锋著作的想法。而寻找和发现雷锋的工作,以民间和半官方形式已经持续了20余年。
  上世纪60年代,为响应毛泽东提出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口号,全国出版雷锋相关著作一时成风。但大部分是雷锋日记和雷锋故事,相关的资料并不十分完整,且因历经动乱,雷锋手稿没有得到妥善保留。上世纪80年代,邢华琪在长沙军事院校学习,去雷锋生活和工作过的望城地区走访了雷锋当年的同事和战友。从此,做一本完整雷锋出版物的想法,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随后,他开始有意识地搜集雷锋的资料。而在他的召集下,长期从事雷锋资料征集、整理与研究的专家学者和雷锋生前的同学、同事、战友、老师、领导以及雷锋照片摄影人,共70余人,加入了这个历时8000多天的寻访搜集资料的过程。
  从北京到沈阳,从望城到鞍钢,从营口到抚顺,邢华琪等人分了四个阶段寻找雷锋。
  ■ “寻找雷锋”四阶段
  第一阶段,在上世纪80年代,邢华琪收集了大量散落在报纸上的报道资料,相当部分来自《前进报》和《解放军报》等主流报纸,耗时半年多。
  第二阶段,是收集社会出版物的阶段,邢华琪作为《全国学雷锋大事件》的记录者,记录了由1960年至2003年的大部分纸质出版物。因此,对大部分雷锋出版物的始末较为熟悉。他曾对300多本出版物一一作出评价,这是一个去粗取精的过程。
  第三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社会资料跟进阶段。邢华琪坐镇北京,查阅和调阅了包括在国家图书馆、军事博物馆和总政档案馆在内的所有馆藏的雷锋资料。同时,在总政编研室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台固定电话,邢华琪用它便利地联系全国各地雷锋的老战友、同事和受援者。他们及时把手中的资料收集进展反馈给他。而包括总政编研室、抚顺市雷锋纪念馆等八家单位给以馆藏支持。
  其中,抚顺雷锋纪念馆收集了雷锋各类文物和作品共2万件。馆长陈茁告诉本报记者,早在雷锋21岁当选抚顺市人大代表时当地相关机构就已经收集了相当多的雷锋汇报材料,为日后重新发现雷锋打下了基础。
  第四阶段,是资料整理和加注阶段。这一阶段于2001年至2002年间启动,《雷锋全集》中的新内容——雷锋给各种人物的48个赠言,共耗费了将近十年,直到作品出版前夕还在继续。收集赠言的工作耗时费心,邢华琪举了一个实例,《雷锋全集》314页有一条雷锋于1962年2月22日写给刘胜利的赠言,这一题赠的过程发生在1962年沈阳军区首届共青团代表大会上,邢华琪等人以为,刘胜利也是当时的列席代表,结果花了很多功夫,遍寻无着,后来才知道,刘胜利只是当时沈阳八一中学的一名学生,负责大会的接待工作,在给雷锋倒水的时候,请雷锋题的字。“有时,为了确认一个赠言的真实性,要打30个电话。”
  爱时髦、爱文学、有初恋:多角度发现雷锋
时髦的雷锋借别人的摩托车在天安门前留影。资料图片
  50年来,人们怀念雷锋,学习雷锋精神从未间断。雷锋似乎一直是概念和宣传中的那个拟定形象,从《雷锋全集》中,可以看见有血有肉和更加立体化的雷锋,李红强认为。
  邢华琪介绍,《雷锋全集》中首次披露了雷锋各种有血有肉的生活细节。“他有优点也有缺点,是一个完整的人。”
  首先,雷锋爱照相,团代会、党代会、演出、演讲和人大会议结束后,他都要照相留念,这一习惯从他小学时代开始。“他也是一个荣誉心强的人”,邢华琪介绍,雷锋虽是个很谦虚的人,但长期习惯把奖章高调地佩戴在身上,“这个细节很有意思。”雷锋还有皮夹克,“去世时他才22岁,他其实是个爱整洁,青春时尚的年轻人”。
  另一个雷锋有血有肉的表现也可在书中发现,除了读者关注的雷锋初恋问题,雷锋还爱给女同志题字,书信中经常以“亲爱的某某”打头。
  邢华琪还告诉记者,雷锋曾经希望当一名作家,书中收录的雷锋手稿,字迹往左边倾斜,但很清秀,还收录了他创作的30多篇诗歌、3篇小说以及10篇散文。其中一则雷锋学习诗歌创作的学习笔记,上面详细记录着诗歌的分类、民歌的特点等。雷锋18岁时曾投寄给报社诗歌、散文和小说。
  ■ 雷锋的初恋
  《雷锋全集》收录了雷锋的“初恋”王佩玲写于1993年和1997年的两篇回忆文章,记录了她与雷锋的相识过程。
  1958年春,19岁的望城县坪塘区供销社营业员王佩玲,到团山湖农场劳动锻炼,结识了17岁的雷锋。王佩玲经常向雷锋借书,常在一起谈心得体会,并交换日记看,“他的聪明才智深深地吸引了我。”王佩玲撰文回忆说,“也许是从小失去母爱的缘故,也许是我的落落大方使青春年少的雷锋感到踏实和温暖,雷锋越来越亲近我,我也暗暗地喜欢他,我们以姐弟相称,互相鼓励,携手共进。”
  在生活上,雷锋俨然像个“大哥哥”,体贴她,照顾她,王佩玲那段时间常常生病,雷锋就一天三五趟地来看她,送药递茶。有时她晚上到河边洗衣服,雷锋执意陪着她,并且把书本或报纸上的故事讲给她听。王佩玲感到很幸福,少女的浪漫情怀得到了很大的满足。
  好景不长,农场对男女之间的交往管得很严,两人的朝夕相处让人开始说闲话。在农场劳动四个月后,王佩玲被派到湘潭学习,两人开始通信,每次信的开头都写“亲如同胞的弟弟”,信的内容都是关于工作和学习,但王佩玲发现雷锋给她的信被人查看过了。王佩玲结束学习回到农场不久,雷锋调到乡里当通信员。1958年11月,被调往鞍钢。临行前,雷锋到农场与她道别,安慰她说:“别难过,我们还有见面的机会的。”逗留了一个上午后,临走送王佩玲一张照片,王佩玲送给雷锋一个日记本,上面有一段留言。这一天,成为两人永别的日子。
  1963年,王佩玲从报纸上看到了雷锋的照片和事迹,既为雷锋的成就高兴,更为失去一位“好弟弟”而悲泣。“当时所感到的打击,实在是达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大病一场后,直到1965年,27岁的王佩玲经人介绍,与湖南日化厂工人丰振泉结婚。而这个雷锋的姐姐“黄丽”,让雷锋的同事寻找了三十余年才浮出水面。
  ■ 雷锋诗歌
  歌颂领袖毛泽东(1958年)
  河流奔腾向海洋,
  海上升起了红太阳。
  伟大的领袖毛泽东,
  领导我们走向胜利和解放。
  您领导我们生产建设,
  把困难贫穷埋葬。
  您领导我们战胜敌人,
  把祖国变得繁荣富强。
  ——于团山湖农场
  ■ 雷锋信件
  给王佩玲的信(1958年6月)
  小凌:
  给你写信的此刻,已经是深夜1点钟,我刚上完晚班回家,今夜整整忙了四个钟点,我真是很疲倦了。
  我拧亮台灯,坐下来给你写信,疲倦就立刻飞去了。宿舍里的人都已入睡。窗外繁星满天,明亮的月光从外射了进来。在窗内还可以看到田野里成熟的高粱、玉米、稻谷在随风摆动,好像在向我点头,在向我微笑,它们都好像要陪我给你写信似的。我是多么愉快呀,真是高兴极了。
  我相信你也会感到如此的兴奋,我有不知多少话要跟你说,却不知从何说起,写到这里告一段落。
  雷正兴
  摘自《雷锋全集》
  (刘雅婧)
38#
 楼主| 发表于 2012-3-2 18:54:10 | 只看该作者
武大党委书记:我要去给孩子们拍笑脸照


2012年03月02日  作者:崔梦欣 吴江龙  来源:武汉晨报
孩子们的笑脸感动着所有的人。记者崔梦欣 翻拍
  本报讯(记者崔梦欣 通讯员吴江龙)“我们做个约定,等到第20间‘魔法教室’落成,我过去给孩子们拍笑脸。”昨天(29日),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李健当面跟“大山里的魔法教室”项目创始人赵书影,做下这个承诺。
  “大山里的魔法教室”由武汉大学“2009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恩施项目组——梦想花开团队”发起,创始人是包括赵书影在内的四名志愿者,“魔法教室”是他们在当地学校里改建的一间融合了现代元素的文体活动室,从2009年第一间“魔法教室”创办至今,在当地已经陆续开办了11间,有超过100名志愿者为 “魔法教室”提供过志愿服务,累计为孩子们上课超过4000课时。2010年8月本报率先报道后,引来全国媒体关注。
  目前已是武大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的赵书影介绍,她目前是项目组顾问,两名90后成员俞丹妮、邹淯鹏已接过了接力棒,“我们希望建立一个长效机制,让‘魔法教室’茁壮成长,我们的目标是100间。”赵书影说,除了学校和当地政府提供的物质援助,为了筹措“魔法教室”的运营资金,团队成员设计了三套明信片,除了武大风光系列,还有一套全部是志愿者们拍摄的山区孩子们的笑脸——这些孩子享受到了“魔法教室”的快乐,照片上的他们笑得分外开心。他们用这些明信片在校园内义卖,筹到了4万多元。
  赵书影将孩子们的画作、笑脸明信片作为礼物送给李健。“孩子们个个都像花儿一样”,李健接过明信片后一一翻阅,不禁感叹。他随即与赵书影约定,当第20间“魔法教室”创办时,他会亲自去看看,还会带上他的照相机,去跟孩子们拍照。
  李健说,“梦想花开”团队的志愿者们非常可敬,志愿者服务的本质就是“雷锋精神”,现在80后、90后是志愿服务的主体,他们是有理想、有社会责任感的一代,以新的形式在传承、弘扬“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没有过时。



孩子们的笑脸感动着所有的人。记者崔梦欣 翻拍
  本报讯(记者崔梦欣 通讯员吴江龙)“我们做个约定,等到第20间‘魔法教室’落成,我过去给孩子们拍笑脸。”昨天(29日),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李健当面跟“大山里的魔法教室”项目创始人赵书影,做下这个承诺。
  “大山里的魔法教室”由武汉大学“2009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恩施项目组——梦想花开团队”发起,创始人是包括赵书影在内的四名志愿者,“魔法教室”是他们在当地学校里改建的一间融合了现代元素的文体活动室,从2009年第一间“魔法教室”创办至今,在当地已经陆续开办了11间,有超过100名志愿者为 “魔法教室”提供过志愿服务,累计为孩子们上课超过4000课时。2010年8月本报率先报道后,引来全国媒体关注。
  目前已是武大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的赵书影介绍,她目前是项目组顾问,两名90后成员俞丹妮、邹淯鹏已接过了接力棒,“我们希望建立一个长效机制,让‘魔法教室’茁壮成长,我们的目标是100间。”赵书影说,除了学校和当地政府提供的物质援助,为了筹措“魔法教室”的运营资金,团队成员设计了三套明信片,除了武大风光系列,还有一套全部是志愿者们拍摄的山区孩子们的笑脸——这些孩子享受到了“魔法教室”的快乐,照片上的他们笑得分外开心。他们用这些明信片在校园内义卖,筹到了4万多元。
  赵书影将孩子们的画作、笑脸明信片作为礼物送给李健。“孩子们个个都像花儿一样”,李健接过明信片后一一翻阅,不禁感叹。他随即与赵书影约定,当第20间“魔法教室”创办时,他会亲自去看看,还会带上他的照相机,去跟孩子们拍照。
  李健说,“梦想花开”团队的志愿者们非常可敬,志愿者服务的本质就是“雷锋精神”,现在80后、90后是志愿服务的主体,他们是有理想、有社会责任感的一代,以新的形式在传承、弘扬“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没有过时。


39#
 楼主| 发表于 2012-3-5 17:39:22 | 只看该作者
黄亚洲创作小说《雷锋》 称受救灾精神感召

2012年03月05日
来源:华西都市报
雷锋班首任班长张兴吉为读者签名。
作者黄亚洲介绍小说《雷锋》。
  昨日上午,由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长篇小说《雷锋》新书首发式暨作者签售会,在新华文轩成都购书中心举行。该小说由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名剧作家黄亚洲创作。
  首届“雷锋班”班长、四川南充人张兴吉也来到现场,讲述了与雷锋的革命友情和往事。
  受救灾精神感召坚定创作信念
  黄亚洲现任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第六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诗集《行吟长征路》获第四届中国鲁迅文学奖。
  在首发式上,黄亚洲透露,《雷锋》这部小说的创作过程,和四川有着很深的渊源,2008年,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的第9天,他和一群作家朋友赶往灾区现场,“在那里待了10天,见证很多志愿者的感人事迹。记得在彭州灾区碰到一个从上海赶来的大学生志愿者,为了救援,三天没洗脸没洗脚,只吃方便面。”部队官兵、基层干部、怀里紧紧搂着孩子的老师……在黄亚洲眼里,他们都是奋不顾身的“雷锋”。
  正是这段经历,让黄亚洲坚定决心要写小说《雷锋》,“特别是面对危难的时候,千万个‘雷锋’就会站出来。雷锋精神,存在于这个民族的灵魂深处,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
  树起民族精神标杆 90后要学雷锋
  时代不一样了,要这样宣传雷锋,到底现实不现实?面对这个问题,黄亚洲用作品交出了答案。
  黄亚洲坦承,“我也认真思考过:在当下时代,雷锋精神还能不能闪光?”为此,黄亚洲飞赴东北各地,探寻雷锋当年的踪迹,和雷锋当年的老战友们座谈,他的创作信念越来越明晰,“一个有骨气的民族,必须有一些大公无私、无私奉献的‘精神标杆’,这些标杆应当烁烁闪光,一听就让人热血沸腾,心向往之。雷锋就是这样的精神标杆”。黄亚洲认为,我们需要做的是,让这种雷锋精神发扬光大。
  成都七中的高一学生方同学告诉记者,自己虽是90后,但对雷锋事迹并不陌生,“虽然时代不一样了,但雷锋精神依然值得学习,比如帮助身边同学等。”
  再现雷锋音容笑貌 读者排队买书
  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万伯翱为该书作序,序中提到,“应该感谢亚洲,他用将近50万字的篇幅,从1岁的雷锋写到了22岁的雷锋,而且这种写法是文学的、典型化的,充满智慧的,叫人流泪的。”万伯翱认为黄亚洲做到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雷锋》一书也受到成都读者的欢迎。排队等候签售的成都市民杨先生说,“学雷锋学这么多年了,终于等来了一本好书。”
  据出版方透露,该书销量很好,目前已经安排加印。
  华西都市报记者 张杰 摄影 郝飞
  新闻链接
  雷锋班首任班长张兴吉:
  “雷锋是我生命中的兄弟”
  雷锋生前的战友、“雷锋班”首任班长张兴吉,也专程赶来成都参加了《雷锋》一书的发布会。张兴吉生于1940年,四川南充蓬安县人。在现场,他深情讲述自己与雷锋的革命友情和战友往事,“1959年,我参军到沈阳军区。后来当上了运输连二排四班班长。1960年初,结束新兵训练的雷锋分到我们的班上,当时我任班长。1961年,雷锋因表现突出,被提升为四班班长,我被调任三班班长。1962年,年仅22岁的雷锋因公牺牲。后来,四班被授予‘雷锋班’称号。”
  张兴吉说,“我和雷锋作为战友共同生活了两年零八个月时间。雷锋同志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我永远都不会忘记。雷锋是我生命中的兄弟。”
  对于长篇小说《雷锋》,张兴吉说:“身为雷锋的战友,对黄亚洲及出版单位用文艺作品的形式,再现雷锋光辉形象,深表感谢。学习雷锋精神,有助于推动我们当下社会涌现更多的真善美,是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杰
  黄亚洲感言
  “一个有骨气的民族,必须有一些大公无私、无私奉献的精神标杆,雷锋就是这样的精神标杆。”
  “特别是面对危难的时候,千万个‘雷锋’就会站出来。雷锋精神,存在于这个民族的灵魂深处,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
40#
 楼主| 发表于 2012-3-5 20:31:15 | 只看该作者
50年,雷锋在校园里扎根


 2012年03月03日  作者:高靓 

  雷锋精神在教育战线薪火相传,焕发出勃勃生机——50年,雷锋在校园里扎根
  有一个名字,总能让人感到春天般的温暖;有一种精神,犹如春日里的阳光,让道德的种子在幼小的心灵生根发芽。
  雷锋,一座永恒的丰碑,一个永远的榜样,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哺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奋发向上。
  雷锋,从未离去
  “今天是我感到最高兴、最光荣的一天,我又戴上了红领巾,做小朋友的辅导员。我要做好工作,做你们的大朋友,我们都要做祖国的接班人。”1960年秋天,新兵雷锋成为辽宁省抚顺市建设街小学的校外辅导员。
  雷锋生前就关心教育,担任辅导员、给学生写信、作报告……在他短暂的22年生命中,和多所学校结下不解之缘。
  1963年3月,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全国上下掀起了学雷锋的热潮。此后的近50年间,在邓小平、胡锦涛等中央领导的关怀下,学雷锋活动在中国大地上、在中国的学校里从未间断过。
  那些曾经与雷锋有过交集的学校,主动扛起雷锋的旗帜,把传承雷锋精神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
  1971年,建设街小学被辽宁省抚顺市政府正式命名为“雷锋小学”。从校门口雷锋和孩子们在一起的雕塑,到走廊内雷锋的照片和日记,再到学校独特的雷锋展室,仿佛雷锋从未离开过。伴随雷锋小学孩子成长的还有当年雷锋亲自设计的“三件宝”——“针线包”、“储蓄箱”、“节约包”。现在,这三件宝融入了时代特色,演变成为“角色换位体验岗”、“小雷锋道德银行”和“绿色节约箱”。
  “自从今天陪五保老人过小年,听到那声‘谢谢’,我才体会到帮助别人才是最大的快乐!”湖南省长沙市雷锋学校初中生危子毅在日记中写道。在雷锋的母校,雷锋当年的教室、用过的课桌依然如故,学生参加学雷锋小组,联系五保户、特困户的传统也从未改变。
  在雷锋的故乡,千所学校百万学生续写雷锋日记的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北京市西城区的雷锋小学,雷锋日记已经写了39年。30多本、1500余篇日记,记录了几代人参与集体活动、助人为乐的点滴小事。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雷锋学校20余所。它们或以雷锋名字直接命名,或被有关机构授予雷锋学校的荣誉称号。它们还自发组成联盟,定期交流如何将雷锋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有人说“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但是到了学校,他就不走了。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办起了“雷锋在线”网站,利用网络宣扬雷锋精神。北京市东城区东四七条小学的义务打气队坚持了18年。“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而广大师生学雷锋的故事又何止“一火车”。
  3月5日是学雷锋日,也是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雷锋精神,化成一对白鸽的翅膀,一双紧握的大手,一颗火红跳动的心。
  北京大学“爱心社”、清华大学“紫荆服务总队”、北京师范大学“白鸽志愿者总队”、东北林业大学“绿色使者志愿者协会”等一批志愿服务团体活跃在高校及社区,南京大学创建了大学生法律援助、民工子弟学校支教等志愿服务项目,华东师范大学依托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学科,建立了曙光志愿者服务队,为社会残障人士提供帮助……
  据2011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滚动调查数据显示,84.1%的大学生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扶贫开发、社区服务、大型活动、环境保护、抢险救灾……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的身影。
  “雷锋精神的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理念与雷锋精神一脉相承,雷锋精神已在公益、帮扶和支教等各类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中生根发芽。”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副书记李耀臻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6:55 , Processed in 0.07480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