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在《中学语文教学》第1期上拜读了丁海军老师的文章《一个伪问题:丑小鸭怎能变成天鹅?》。丁老师在文中指出,“丑小鸭怎能变成天鹅”是一个伪问题,主要理由如下:1、本文属于浪漫主义文学,而“浪漫主义文学‘不能用现实主义的标准加以衡量’”;2、作者描写丑小鸭的目的是为了体现它“从小就抱定了自己是天鹅、会成为天鹅的信念,以此来激励孩子们”,因此作者不是“实写丑小鸭变成天鹅”。丁老师还强调如果这个问题存在,会让学生产生“丑小鸭本来就是一只天鹅,他不需要任何努力、任何奋斗就会自然而然地长成天鹅”这样的错误观念,这对学生理解本文是不利的。 我也认为,如果简单地认为丑小鸭不需要任何努力、任何奋斗就会成为天鹅当然曲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但如果说“丑小鸭怎能变成天鹅”是一个伪问题就能轻易否定这一错误观念我觉得是不成立的,而且我觉得丁老师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定义及对作者写作意图的认识还是值得商榷的。解读本文,是不能绕开这一问题的。 首先,丁老师在文中引用了任遂虎教授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分析,认为其创作“是现实中不存在的,也是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因而不能用现实主义标准加以衡量”,所以“‘丑小鸭变成天鹅’不和原生活态、生活逻辑相符合”,当然这一问题也就不存在了。但丁老师却没有注意到,任教授在文中也指出浪漫主义文学“不等于胡编乱造,信口雌黄”,“必须和人的情感追求和审美理想相符合”。林洪亮先生在《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及其代表作家》一文中指出:“对现实社会和‘理想王国’的失望和不满,促使作家去探索社会矛盾的解决途径,去追求新的理想。正是这种对社会的失望和对理想的探求,促成了浪漫主义的产生。”林先生在文中还引用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在《论文学》和《德意志论》两部著作中的观念,指出浪漫主义文学“是土生土长的文学,是由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一切社会状况里生长出来的文学”,文学不仅要“振动人心”,而且还要“照亮人心”,要“为崇高的道德真理服务”。结合这些观点,我们可以发现,浪漫主义是源于现实的,但却表现了对现实的理想化追求,因此高于现实,而并非丁老师所认为的彻底与现实割裂,甚至不符合“原生活态、生活逻辑”。如果浪漫主义文学真正脱离了现实,岂不是成了空中楼阁,如何打动读者呢? 何况,从丑小鸭到天鹅的转变本身并非不符现实,细读课文,就可以发现,与其说丑小鸭是在身体上变成了天鹅,还不如说他的心灵上发生了质的飞跃。当他初次看见天鹅时,作者如此描述丑小鸭的心理:“他怎能梦想有他们那样美丽呢?只要别的鸭儿准许他跟他们生活在一起,他就已经很满意了——可怜的丑东西”,当他经历了严冬的“困苦和灾难”后,再见天鹅时就表现出了一种无畏而高贵的精神,文中直接描写他的心理:“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可是他们会把我弄死的,因为我是这样丑,居然敢接近他们。不过这没有什么关系!这比被人们打死,被鸭子咬,被鸡群啄,被看管养鸭场的那个女佣人踢和在冬天受苦要好得多!”此刻丑小鸭完成了他精神上的升华,他已不再是原先的那个卑贱、平凡、随遇而安的丑小鸭,他的心灵变成的无比高贵,甘愿为美而献身,此刻他变成了天鹅。这不就是斯达尔夫人所说的“振动人心”,“照亮人心”的力量吗?这一过程不也体现出了任教授所说的“情感追求与审美理想”吗?弗洛伊德将人的意识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而超我即对高尚道德的追求是每个人都具备的,而安徒生也没有把丑小鸭塑造成一个鹤立鸡群的形象,而把它写成一个可怜的卑微者的形象,恰恰表现了每个人心中超越自我的追求意识,丑小鸭变成天鹅,不就是一个普通人的追求高尚理想的过程吗?丁老师为何认为这种追求是与现实割裂的呢? 其次,把“丑小鸭怎能变成天鹅”作为一个伪问题,排斥了本文的精华内容,也曲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丑小鸭成为天鹅,表现了一个生命通过自己的不断追求从平庸卑贱而最终迈向辉煌的过程,作者的“情感追求和审美理想”正是通过这个过程表现出来的。丑小鸭变成天鹅这一问题就是表现了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因此它不仅存在,而且也是我们解读这篇文章的最主要内容。丁老师简单地认为作者的创作意图就是强调信念的作用,却没有注意到仅仅有信念远远不够,信念仅仅是一种精神力量,有了这种精神,还需要不断地在不同的环境中改造自己,让自己冲破环境的束缚,去追求、去营造一个更适合自己的环境,才能真正完成从丑小鸭到天鹅的转变,而安徒生创造本文的主要目的也就是为了体现这个过程。细读课文就可以发现,丑小鸭一开始并不具备这一信念,这一信念的产生于环境的改变与压迫,产生于外在世界对丑小鸭内心情感的激发。 王君老师在她的《苦弱个体的艰难抗争》一文中如此描述丑小鸭身处的“世界”:“被鸭妈妈津津乐道的这个‘世界’其实很狭隘很荒诞很冷酷。它里面不过住着一些鼠目寸光的井底之蛙。这个世界绝不是一个公民社会法制社会,更不是一个有着高尚追求的社会。”王老师所说的“世界”还包括公猫和母鸡所津津乐道的“半个世界”。而丑小鸭之所以被他们所侮辱、轻视,就是因为它另类,它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在养鸭场中它是因为身体的差异而遭到嘲笑,在小木屋中它则是由于精神的差异而被唾弃。文中所描写的环境主要还有沼泽地和冬天的森林,如果我们将丑小鸭在不同环境中的表现与追求结合起来,就可以发现他信念诞生的整个过程——逃离养鸭场是被迫的;在沼泽地中他所要求的不过是“人家准许他躺在芦苇里面,喝点沼泽里的水就够了”,他甚至还因为自己“丑得连猎狗也不咬我”而感到庆幸;但在小木屋中,爱好自由的天性使他最终离开了这片死气沉沉的世界;在森林中,当他见到天鹅时,追求美的本性终于被激发。作者精神地描写在丑小鸭两次遇见天鹅时的环境,第一次正值深秋,万物肃杀,天鹅“飞向温暖的国度,飞向不结冰的湖泊”,不就象征着卑贱的丑小鸭心中对美、对自由的向往吗?丑小鸭也就情不自禁地发出“连他自己也害怕”的“一种响亮的、奇异的叫声”。他为什么害怕?因为他一直被周围的环境所驱逐、蔑视,他为第一次发现了自己也有高尚的理想及追求而感到害怕。而第二次春日已至,万物欣欣向荣,“充满了春天的气息”,丑小鸭在经历了磨砺之后,最终完成了自己精神的升华,他敢于飞向他心中的偶像,敢于直面自己的追求,此刻他也成为了自己心目中美的代表。此处的环境描写与丑小鸭的心态是相对应的。“丑小鸭怎能变成天鹅”涵盖了不同环境对丑小鸭精神的磨砺作用,涵盖了他的信念的产生过程,这是全文的精华,也是作者创作意图的展现,怎能说是一个伪问题呢? 最后,如果我们简单地否认这个问题的存在,不仅不能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的真谛,反而会让学生陷入概念化的泥潭之中。根据丁老师的分析,作者写作此文“实际上就是写自己的成长过程,是自己由丑小鸭通过不断的追求变成了天鹅,并且从小就抱定了自己是天鹅、会成为天鹅的信念”,就是把这一信念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呈现给学生。学生自然就会产生距离感——自己既非丑小鸭般卑贱,又不想如天鹅般高贵,这种信念与自己有何关系?简单的精神说教无法打动学生,真正能够感动学生的是他们能够从中找到可以与自己生活相印证的的地方。丑小鸭怎能成为天鹅,一方面是由于环境的压迫,一方面是因为他自身的选择。试想一下,如果丑小鸭忍辱偷生,一生都待在养鸭场中,他最多也不过是那鸡鸭心中的怪物,因为它们判断美与丑的标准就是自己;如果他在偏僻的沼泽地中没有遭遇到那次捕猎而平静地终老,他的美无论谁也不会认识;如果他永远待在小木屋中,他就永远是公猫眼中的“废物”,因为即使他成为天鹅也不能“生蛋,或者咯咯地叫,或者迸出火花”。他从开始的随遇而安,到后来的“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不仅是信念的力量的体现,也是普通人对环境压迫的反抗中体现的对超我意识的追求。王君老师说:“而这点,和我们普通人的生命处境多么相似啊!并无明确的辉煌前景做出保证的行走,靠的是外在环境的推动和不断地释放自己生命的本能。我们从丑小鸭的形象中照见了真实的自我。”这一点,恰恰是本文的现实意义所在。它告诉我们,当我们无法改变环境时,应当如何实现自我的价值。 因此,“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的理解不应停留在表面。“天鹅”更多的指的是天鹅所代表的美与理想,而非天鹅的外表。王君老师指出,追求这种美与理想,需要你敢于选择,“美,其实就是去寻找自己、去唤醒自己、去成就自己、去做自己”。当我们对照安徒生一生的经历时,就可以发现他一生中的几次重要的选择——当他无法成为一个舞台艺术家时,他选择拿起笔来书写生活;当他的小说《即兴诗人》赢得了广泛赞誉时,他选择将最主要的精力放在了童话创作上。我们庆幸他的选择,因为我们失去了一个不出名的演员,一个相对平凡的作家,却得到了一个享誉世界的童话大师。在环境的巨变中能够做出选择,敢于选择不同的环境,这才是学生可以得到的最有价值的启示。 综上所述,“丑小鸭怎能成为天鹅”不仅不是一个伪问题,而且是解读这篇文章价值的最主要问题。只有解读了这个问题,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才能真正地读懂本文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及其代表作家》 《外国历史大事集·近代部分三》(重庆出版社) 《苦弱个体的艰难抗争——〈丑小鸭〉再读》 《语文学习》2011年第5期 也谈丑小鸭的伪问题
悠悠我心
读过很多篇关于“丑小鸭的伪问题”的文章,大致的意思是说,那是一个天鹅蛋,注定是要成为天鹅的。不可否认的是,丑小鸭在成为天鹅的过程中对生命的执著、坚持值得我们铭记。 有人说,安徒生的童话是写给他自己的。是不是每个人都能从丑小鸭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呢?
前两天偶然看到同事写的一篇题为《我不是丑小鸭》的文章。她在文章中强烈地抒发了自己顽强进取的情感:“我没有随机应变的能力,但我有长久的坚持耐力”等等。她表面上有些许自卑,骨子里是为自己有才能不得展现愤愤不平。由此我想到:童话里的丑小鸭自卑过吗?它只是为自己的生存状态伤心过;它只是在看到美丽的天鹅时向往过。一个真正自卑的人,是不可能成为“天鹅”的;一个装作自卑的人,成了“天鹅”也是不招人喜欢的。
我看到一些人为了名利汲汲以求。有的凭自己的努力也无可厚非,而有的不择手段令我厌恶。近日读《庄子》,常常有读得浑身一抖的感觉,就是如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写的“全体都震悚起来”,我现在明白了那是一种周身的畅快。庄子的所言,无疑触到了我内心某个地方。这是与读《论语》的透悟和读《孟子》的淋漓不同的。大概有太多像我一样的人,凡夫俗子,是更爱庄子的吧。
我们这些人,都是丑小鸭吧?
我们在自己的生活里,是我,就是我,不是我,是我,是我,不是我。别人说不是我,是他不知我;别人说是我,是他错认我。我只在自己心里,与这个世界息息相通。
我们不会太悲,也不会太喜。
有的时候觉得自己在课堂上像一只闲云野鹤,我不知道学生是否能真的懂我,但我知道,我在尽我努力地影响他们,我知道我已经影响了许多学生。我永远不是应试的奴隶!虽然我也在做着应试的事。我希望有一天,我教的很好了,而考试成绩只是副产品而已。
而我今天教的还不好,恰恰又赶上分班的差距,所以原本可以轻松考到中上游的我,这两年来受尽了某领导的白眼。我的心不可能是喜悦,也没有愤愤。我曾经那么默默无闻了许多年,我没有怨过,十年如一日地工作着。后来,我教的好了,收获了许多荣誉。现在,我掂一掂自己四十几张荣誉证书,觉得好轻啊,似乎都是谎言。
我不是丑小鸭,更不是天鹅蛋!我只是我自己。我会努力,但不是因为自卑,我从不自卑,更不是因为白眼,我不会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我努力,只因为我就是我,为了生命的状态。
我非常喜欢去地里干活的感觉。早晨天刚蒙蒙亮就去,一直干六七个小时,到精疲力竭。这时候我觉得自己的生命能量全部释放了。
今天下午,我们去地里罩地膜。一直干到天将黑了,我们才回家。而我,自己又去了我们另一块地看看。我们的地干净整齐,长得非常好。我竟然看到一只野鸡,它那么大模大样地走着,叫着。它不知有我,而我是平生第一次看到它这一类。再往家走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回家后,我又出去给家人买包子。家人吃饭的时候,我先洗了一大盆中午泡上的被罩。我喜欢这种“释放”的感觉。人,究竟有多大能量呢?在自己健康、不老的时候,能干活就是一种幸福啊。
我相信我和我家人的收获中,金钱只是副产品。
我爱我的家人,我也爱学生。我的学生学习不好,但是我们不自卑,我们不是丑小鸭。就算我们将来成不了天鹅,也没什么了不起。我们照样活得好,我们只是自己!
【安徒生的三篇童话(节选)】
安徒生用他那富于想像的活泼文体写下的《丑小鸭》,反映了当时丹麦社会生活的内容;称赞了不顾别人讥笑和歧视、一心向往自由追求光明的人。“丑小鸭”在两个鸭家族“争食一个鳝鱼头”的“可怕的喧闹声”中,步入了社会。只因为他“丑”,便“处处挨啄,被排挤,被讪笑”,遭遇“一天比一天更糟”。于是,他不断逃奔,去追求自由。在“一个简陋的农家小屋”里,他遇到了自称“聪明人”的猫“绅士”与鸡“太太”,他们借以生活的本领不是向主人献媚地“咪咪”叫几声,就是把自己的孩子(鸡蛋)供主人食用。他们可悲地生活着,却洋洋自得地教育“丑小鸭”:“注意学习生蛋,或者咪咪地叫……”以便在“这个世界”──破屋中生活下去。然而,尽管他们喋喋不休地教育,尽管破屋外充满歧视、排挤、艰险,“丑小鸭”“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享受自由生活的理想始终坚定不移。经受了“严冬”的“困苦和灾难”,迎来了“一个美丽的春天”,他终于成长为一只“飞得很高”的“最美”的天鹅,受到了人们的赞美。这篇童话的语言十分朴素,使用了群众的口语,朗读出来人们都能听懂,而且无论读的人还是听的人都能感到故事真实动人,总要进一步去思索故事的内容,从中领会一定的教育意义。
(节选自《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丑小鸭”和“志”(叶君健)】
“人各有志”,这是过去一些旧小说之类的文章中常见到的一句话,最初它大概是出自旧小说中某些英雄人物之口。它曾被广泛引用,因而流传甚广。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这句话不再在一般文字中出现了。可能人们觉得它多少带点“封建”或“个人英雄主义”的味道,而与当时被革命浪潮所激起的时代精神不相称,于是把它舍弃了。事实上,如果把“志”这个字作广义的理解,它倒不一定为时代的精神所“局限”,也不一定具有想要“出人头地”的意思。个人的兴趣和对某种理想的追求,也可以说是“志”。根据这个意义,它就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意义了。人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就是因为他活着并非单是为了吃饭、维持生命和享受人生,他还有理想──这也可以解释为广义的“志”。
这样解释“志”就联系到本文的主题了。“丑小鸭”原是世界知名的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写的一篇同名童话中的主人公,这位作为主人公的小鸭子被其他动物视为丑得出奇,因而处处受到歧视。安徒生用同情的笔触和诗一般的语言,把“丑小鸭”的遭遇写得生动感人,因而成为闻名世界的一个名篇,为广大读者所喜爱。事实上,这篇故事就是“言志”的作品。安徒生通过它象征性地描绘了他自己少年时代所经历的坎坷和难以想像的困难,以及他如何在这种逆境中奋斗不懈去实现他的“志”。因而这篇作品也就一直被认为是安徒生的自我写照──一篇自传。
安徒生是一个穷苦鞋匠的儿子,母亲是一个濒于讨饭境地的、靠为人洗衣过活的寡妇。安徒生小时不仅经常和饥饿打交道,同时还处处遭到人们的鄙视。但他却有一个在当时被认为是与他出身不相称的、“异想天开”的“志”──他想当一个艺术家,一个芭蕾舞演员,一个歌唱家,一个在舞台上表演人生、创造“美”的艺术家。为此,他在一般庸俗人的眼中就成了一个天大的笑柄。但他却一点也不感到气馁。
安徒生14岁就离开了家乡奥登塞市,带着祖母和母亲所积蓄下来的几十个铜子,只身去那举目无亲的京城──当时的文化中心哥本哈根,去追求他的理想。不难想像,在当时那个世态炎凉的社会里,等待他的是一种什么命运。饥饿和精神上的打击与他结了不解之缘。但他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种种困难。虽然由于贫困和由此而带来的疾病折磨了他的身体,毁坏了他的体形和声音,使他不能成为一个舞台艺术家,但他以坚强的意志最后还是达到了他的目的:他成为全世界亿万儿童所喜爱的童话作家。他在童话作品中所创造出的美和诗,成为人类永远享受不尽的精神财富和艺术宝藏。
“丑小鸭”的遭遇和安徒生有类似之处。他原是一个不知来历的、被遗放在牛蒡丛中的天鹅蛋。一只野鸭把它当做一只鸭蛋孵了出来。由于这个“小鸭”的体积太庞大,太特别,一般野鸭就对他说:“你真是丑得厉害!”野鸭们说。“不过只要你不跟我们族里任何人结婚,这对我们倒也没有什么大关系。”世俗的偏见已经把它推到社会之外,使他成为化外之民。“呸!瞧那只小鸭的一副样儿!我们看不惯他!──于是马上就有一只鸭子飞过去,在他的头上啄了一下。”虽然他随时都受到歧视和凌辱,他却怀有一个理想:他热爱“美”,他要飞。
他正视生活。在四面八方的压力纷至沓来的时候,他也没有放弃生的意愿和对美的追求。
一天晚上,当美丽的太阳正在落下去的时候,有一群漂亮的大鸟从灌木林里飞出来。小鸭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美丽的东西。他们白得发亮,脖颈又长又柔软。这就是天鹅。他们发出一种奇异的叫声,展开他们美丽的长翅膀,从寒冷的地带飞向温暖的国度,飞向不结冰的湖泊。
他们飞得很高──那么高,丑小鸭不禁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兴奋。他在水上像一个车轮似的不停地旋转着,同时把自己的脖子高高地向他们伸着,发出一种响亮的、奇异的叫声,连他自己也害怕起来。啊!他再也忘不了这些美丽的鸟儿,这些幸福的鸟儿。
他向往这些美丽的生物,世俗的偏见和习惯势力在他心灵上所造成的压抑和忧郁,却不能摧毁他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可是他们会把我弄死的,因为我是这样丑,居然敢接近他们。不过这没有什么关系!这比被人们打死,被鸭子咬,被鸡群啄,被看管养鸭场的那个女佣人踢和在冬天受苦要好得多!”于是他飞到水里,向这些美丽的天鹅游去。这些动物看到他,马上就竖起羽毛向他游来。“请你们弄死我吧!”这只可怜的小鸭说。他把头低低地垂到水上,只等着一死。但是他在这清亮的水上看到了什么呢?他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但那不再是一只粗笨的、深灰色的、又丑又令人讨厌的鸭子,而是── 一只天鹅!
他进入了“美丽的行列,美的境界”,他攀上了他所向往的美的高峰,他感到幸福,感到生活的真实意义。这就是这篇故事的主题。这篇故事不仅概括地描写出了安徒生青少年时代的苦难和斗争,也表达出了他在面临困境的时候所坚持的信念。
“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换一句话说,只要你本来就具有高尚的品质和一心向上的意志,那些庸人的讪笑和奚落,不管是多么厉害,也不能阻止你前进和攀上你所向往的高峰。
过去他遭受过那么多的不幸和苦难,可是现在他感到非常高兴。他现在清楚地认识到,幸福和美正在向他招手。──许多大天鹅在他周围游泳,用嘴来亲他。
“丑小鸭”终于实现了他所追求的理想。安徒生也是一样,他终于成了一个伟大的童话作家,创作出了那么多充满了爱和鼓舞人们向真、善、美追求的美丽的故事,给人们带来快乐、希望和幸福。在他年老的时候,他的故乡奥登塞市的居民赠他以“奥登塞市荣誉公民”的称号。在授予这个光荣称号的那天晚上,他们举行了火炬游行,庆祝他们饱经沧桑的儿子安徒生归来。面对着故乡的人们,安徒生这样描述他当时的感情:
我觉得我自己很卑微、无力和渺小。我好像是站在我的上帝面前一样。我在思想、言语和行为各方面的弱点,现在都在我面前展开。这一切都在我的灵魂里突出地直立着,好像这个纪念日就是我的审判日似的。当人们这样称赞和尊重我的时候,上帝一定会知道我是感到多么卑微。(安徒生:《我的一生的童话》)
这就是具有“大志”的安徒生的本色,也是“丑小鸭”的本色。他虽然通过一生的努力在工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得到世人的尊敬,但“在上帝面前”却感到非常卑微。这里的“上帝”,对安徒生说来就是人民;对丑小鸭说来,就是那些美丽的天鹅。只有在这个“上帝”面前,只有得到这个“上帝”的承认,我们的成就才能表现出它所具有的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丑小鸭》这个故事,虽然是写在一百三十多年前(1844年),看来今天仍然能带给我们新的启示。
(摘自《不丑的丑小鸭》,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4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