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蒋勋说宋词》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2-10-6 11:10:29 | 只看该作者
31 “慢词”自柳永开始,它带动了戏曲的发展
  我们下面要介绍柳永的《八声甘州》、《蝶恋花》、《雨霖铃》,从这几首作品里,尤其是《八声甘州》跟《雨霖铃》,大家会发现,它们的形式都是所谓宋词中的“慢词”,慢词在文学史上常常说是自柳永开始。什么叫慢词?原来的五代词都是小令,北宋词也是小令,晏殊、晏几道都是小令,都是短小的东西。到了柳永,开始发展出可以铺叙开来的长的词,我们叫做慢词,它包括音律上的缓慢,也包括反复的结构的庞大。慢词在整个词的历史当中是一个非常大的改变,这样一个改变,影响到后来戏曲的发展,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由词慢慢组合成大曲的这种经验,因为它可以叙事了,可以铺排。不然的话我想词有它的限制,因为我们读到现在,我们会发现五代、北宋词都能够写非常精致的句子,可是不太能够成大的篇章,可是大家读一下《八声甘州》,你会发现里面有一种大气的铺排的感觉。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这首《八声甘州》是苏轼最喜欢的,他曾经在很多的场合说,都说柳永的词鄙俗,他不以为然。“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苏轼说,这个句子用一个渐渐的渐连着三个四个字的长句——“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苏轼认为大唐以下无人有此气魄,这是苏轼对柳永很高的评价,他认为一般人以为柳永只会写那种跟女孩子调情的诗,他说其实不然。所以这里可以看到一个好的创作者,他会赏识另外一个好的创作者,虽然苏轼其实跟柳永很不同,个性上也很不同,柳永比较民间,词比较更像流行歌曲;而苏轼我们刚才说他格调极高,他们两个风格其实是不一样的,可是苏轼却非常欣赏柳永。所以这一首《八声甘州》在柳永的词当中最受赞赏,与苏东坡的评价有很大的关系。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秋天来的时候面对着一片潇潇的黄昏时候的雨,雨整个洒到江面上。“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非常精彩的是因为用一个“渐”字,带出三个连句出来,好像是电影里的蒙太奇画面,把告别的时候那种肃杀的感觉整个表现出来了。“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注意他用的“红衰翠减”,我们很少用“衰”去形容“红”对不对,红色衰败了,绿色减少了,其实是在讲秋天花凋落了,叶子也掉了,可是他的用字非常特殊,用民间的活泼的字,在民间的流行歌曲当中用的那些字。所以我们完全可以从流行歌曲的角度去看柳永这个人,看他用字的特殊,以及他后来对于我们将要提到一个跨越北宋、南宋的女词人李清照的影响。比如“绿肥红瘦”,就是受柳永的影响,就像我们今天用“炫”这种字,其实它是非常俚俗的字。上层的士大夫阶级不太会用“红衰翠减”,可是它很直接,完全是口语化的字。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因为离家很远,也回不去,可是又想家,没有办法抑制自己想家的思念,所以不敢登高临远。“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那自己也有一点感叹,自己这么多年来到处流浪漂泊,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样子折磨自己?其实“淹留”是当时非常民间的俚语,后来的元曲当中用到很多“淹留”,有点煎熬和折磨的意思。
32#
 楼主| 发表于 2012-10-6 11:10:51 | 只看该作者
32 流浪、多情、耽溺,是柳词的特征
  好,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柳永的词当中有一个非常惊人的东西,就是流浪意识。我们前面讲过,流浪是五代词到北宋词中表现的一个传统内容,可是柳永的流浪变成一个更大的生命形式的流浪,就是他真的是常年漂泊,在不同的地方帮人家填词写曲赚一点钱,真的就变成大众歌手,或者一个填词者的角色,到处去流浪。所以下面我们会看到流浪的概念在他的词里会反复出来。“想佳人、妆楼顒望”,还是想念的是那个女子,这个人大概到处都会有女子爱他,所以会在楼上眺望,思念他,希望他回来。“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好几次都误以为他回来了,看到那个船到了尽头,到接近的时候才发现不是柳永的船。大家会发现柳永的情感状态,跟苏轼的“多情却被无情恼”其实不太一样,他有一点耽腻在多情里,觉得多情是他自己生命的美好形式,同时也是对方的美好形式。当然因为他来往的对象大概真的就是酒楼上的女子,所以跟苏轼写给妻子的《江城子》里的情感,其实还是很不同的。“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说这个佳人每次都误以为他要回来,大概也有一点要恼,有一点抱怨,可是他说她一定不知道我不管在天涯海角,我倚靠着栏杆也在发愁。

  所以这里面写的是双重的思念,他也有思念,可是他也不知道怎么办。他的思念太多,是由于他到处流浪。所以思念和流浪变成矛盾。我们继续看他下面的词的时候,你会越来越清楚他的流浪跟思念、眷恋变成拉扯的这种力量。

  我们来看《蝶恋花》。

  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这个比较像欧阳修的东西,好像描述倚靠着楼边,感觉到风,还特别讲到草色,草上面的烟和光的变化是非常细腻的,没有人可以了解他靠近栏杆的意思。靠近栏杆大概都有眺望思念的意义在里面,所以“倚阑”、“凭阑”都是宋词里面经常出来的,大概是表现人跟建筑空间的关系,栏杆给了身体语言一个空间感。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其实有一点颓废,有一点疏懒,有一点狂放。用现在的语言就是“不务正业”吧,不愿意像一般人那样去上班、打卡这样子。“拟把疏狂图一醉”,想好好去喝喝酒,“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可是对着酒想要唱歌的时候,又好像打不起精神来。我觉得柳永诗当中有一种奇怪的慵懒,那个慵懒让你感觉到又把五代词的颓废拉出来了,所以他的所谓“慢词”的书写,其实来自于心境上的一点慵懒。“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王国维说的人生的第二个境界,柳永在前面讲了半天,我们不知道他在讲什么,到最后发现慵懒、疏狂、无味,是因为他爱了一个人,为了爱那个人,越来越瘦,可是对方好像也不理他,而他并不后悔,所以那个“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衣带渐宽终不悔”,变成了他自己生命形式的执著。
3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6 11:11:14 | 只看该作者
 33 李清照与苏轼,两种性别,两种美学
  我们下面的介绍,希望从两派很不同的南宋词入手,一派是从李清照这边所延续出来的这种比较抒情、比较委婉的风格,另一派是从苏轼这边发展出来,延续到辛弃疾的非常阳刚、与社会、政治和历史关系比较密切的一种风格。这两种风格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美学,而且它涉及到的是男性和女性两个不同的角度。我不晓得对于这种美学的比较,大家会不会感兴趣。我们从男性和女性的角度来形容美学,也许在美学的专业上你会觉得不太说得通,那么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这种美学上的比较。在整个人类社会结构里面,男性被塑造成为一种状态,女性被塑造成为一种状态。本来在各自的天性上,他们也许是有区别的,可是这种区别又是文化的习惯,一旦这个习惯沿袭久了以后,大家就习以为常,觉得天生如此。我想从汉族人给孩子命名里面,就会看到很清楚。比如男孩子一定叫“雄”,还有很多国家和社会的责任都会寄托在男孩子身上,我记得小时候,同一个年龄的同学里面,就有好多人叫“胜利”的,因为刚好抗日战争胜利。可是女孩子很少叫“胜利”,因为你感觉到说,国家的责任是寄托在男性身上的,而女性的名字就是贤呀,淑呀,另外一类的文字。

  这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定位,对于男性和女性的成长空间,以及对于各自生命价值的判定,不能不说是有影响的。所以,我们会发现在我们的整个文化历史当中,女性的创造力事实上被剥夺得非常的严重。至少我们看到在整部文学史、绘画史当中,女性长期缺席。在讲中国学术史的时候,我们曾经特别把管仲姬列举出来,对这位唯一可以放在男性绘画世界里面来讨论的一个女性画家,我们会觉得她运气很好,嫁给了赵孟頫——在诗文、绘画上都才能非常高的画家,同时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赵孟頫也看中妻子的才华。这一点我以为很重要:因为在古代,在一个封建社会当中,我们会看到男性受限于男女不同的社会定位,他不一定看中女性本身的才华。比如说我们常常提到苏轼,他算是一个非常豁达的人了,也很爱他的妻子,比如他写《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可以看出对妻子有多爱。可是我们也知道他写《赤壁赋》的故事,当时他看到月亮很好,要去游赤壁,他并没有带太太去,而是回家跟太太要了鱼,要了酒以后,找朋友去游赤壁了。

  现代人对这件事发表议论,认为这是非常典型的中国传统男性文化,因为苏轼有自己的文化生活,在这个文化生活当中,他并没有把妻子算进去。而且在这种文化生活当中出现的女性,往往不是妻子,而是另外一种身份,即歌妓。中国历史上的女性文化,有一部分创造力就表现在类似歌妓这样的比较另类的职业上,比如说唐朝的薛涛,就是一个歌妓,她来往于文人、诗人当中,她可以画画,做诗,写词。我们曾听到的像“苏小小”之类的女性,都是歌妓。在当时的文化环境里,如果不是歌妓这个另类的形态,那么作为一个正统文化当中的女性,她的创作会受到很大的压抑。
34#
 楼主| 发表于 2012-10-6 11:11:42 | 只看该作者
 34 李清照的才华来自父亲和丈夫的鼓励
  李清照出身于世家,她的父亲李格非是一代大学者,但是在我们前面提到的正统文化环境中,一个女性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要表现才华的机会,其实反而更难。李清照可以说是非常幸运,她的父亲不但自己学问好,同时能够超越当时男女的这种界限,使女儿受到最好的教育。李清照更为幸运的是,她嫁给了赵明诚,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是当时朝廷的大官,家里的收藏非常丰富,而且在丈夫的家中她得到了像在自己家中同样的鼓励,使得她的文学成长空间非常之大。所以我们由此看出,个人是活在社会里面的,个人要对抗一个社会的习俗,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这些习俗不是法律,不是道德,而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是最容易扼杀掉一个人的才华的。

  要了解李清照婚后生活对她文学发展上的影响,有一篇文章不能不提,那就是她所写的《金石录后序》。我们今天不讲解它,我只是希望大家知道,它是了解李清照与赵明诚生活的一篇最重要的文字。我从来不把它当成是收藏学、考古学上的文章来看,我觉得里面是在谈一个生命跟另外一个生命在共同的爱好里,共同完成的一个梦想。当然,这个梦想最后因为战争慢慢破碎了。所以文章里面有一种对文化的哀伤,一种对文物散失的心痛,然后因为这样的心痛,她会更加痛惜她的知已。

  我觉得夫妻有这样的情感其实是很困难的,因为在传统的封建系统当中,夫妻关系定位后,其他的部分就不见了,就像我们刚才讲的,我们会质询苏轼说,为什么你去赤壁的时候,不带太太去,跟她要了鱼,要了酒,可就不带她去,因为他很自动就把文化的角色从妻子的身上过滤掉了。这样才会使我们珍视李清照跟赵明诚的夫妻,她与他建立了一个属于知已的关系。

  我们今天也面临到这样的问题,就是说,夫妻是一个伦理的结构,可这个结构并不说明一定是一种真情的结构。必须把对方当做朋友,当做知已,夫妻关系的稳固性和持久性,持续性,才会发展出来。

  《金石录后序》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应该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特别是她描写到刚刚嫁过去时,赵明诚并没有钱,虽然她的娘家、婆家都是在朝为官的,可大概都不是贪官污吏,他们家世很清高,可是也都没有什么钱。文章里面特别提到,赵明诚在做太学生的时候,把衣服当掉去买书,好像穷得不得了。可是我觉得只有在共同的理想当中,这种知已的关系,才她让回想到当年她嫁过去的时候,丈夫会为了买一部书而把衣服当掉,两个人回家后读书的快乐。后来他们慢慢比较有钱了,因为赵明诚后来做了几任的太守官,薪水也比较高,所以可以收藏更多的书,他们两个常常会在喝酒或喝茶的时候比赛,某一件事情是在哪一卷书的第几卷、第几册、第几页,猜对了才能够喝茶,或喝酒,变成他们夫妻之间最快乐的一个游戏。你可以想想看,一对夫妻在家里面,他们会用这个东西作为一种休闲的生活。李清照非常聪明,而且记忆极好,在这种游戏中猜到答案的大都是她,而不是赵明诚,那赵明诚也没有恼怒,就在这个非常夫权的男性文化当中,也没有觉得这个太太这么聪明,而自己老猜不对,反而很欣赏地说,我怎么娶到了一个这么聪明的一个太太。历史上对于女性的定位是“无才便是德”,女性的才能因此会被压抑,因为你的存在是为了要去衬托另外一个人的,所以你怎么可以表现你的才华呢,可是赵明诚常常把李清照的词拿出去,给他的那些男性朋友们看,如果得到了夸奖,他就很高兴,很得意,回来告诉李清照。

  在传统的文化里,女性绝对不是没有才华,而是她在自己的生存状态当中,要很小心,不要随便透露她的才华,因为那样做会使男性受伤。所以我一直觉得对于李清照或者管仲姬这样的女性,其实要放在一个大文化里面来看,才会看到她们的有趣。
35#
 楼主| 发表于 2012-10-6 11:12:03 | 只看该作者
35 即使李清照写出抗金救亡诗也会显得很假
  李清照后来的遭遇,是由于北宋跨到南宋,国破家亡,她带着几车的文物逃离,赵明诚临死的时候曾跟她讲,你必须“身与物俱亡”,话语里面有一种哀伤,他们觉得在战乱当中,文化使命在自己的身上。赵明诚的遗嘱讲,什么东西先丢,什么东西后丢,什么到最后也不能丢,即“人与物俱亡”。当然李清照也没有那么呆了,她到最后并没有“人与物俱亡”。她在这篇文章里面说,失去七八,失去五六,失去四三。读下来非常悲惨,你会觉得她丢的不是文物,而是她跟一个知已共同建立的梦想,在一步一步的破碎,一直到最后全部消失。李清照最后在心境上的荒凉、空无,已经不止是亡国了。我们从李清照的个人遭遇可以看出,当一个战争来临的时候,使得个人小小的一点意愿,都不能够保存,李清照并不像我们前面讲北宋的范仲淹、王安石、苏轼,他们有伟大的政治理想,她只有一个属于跟她的知已共同建立小小美好世界的理想,当这个理想都不能完成的时候,她的哀伤是非常深沉的。

  也有很多人提到说,为什么李清照在亡国的时候,没有写出那种爱国诗啊,抗金诗啊,我觉得这有点强人所难,因为她如果写那个东西也会显得很假,从传统的角色定位来讲,从来没有把这个责任放在女性身上,所以她当然可能痛恨胡虏,她的诗里也有这种部分,可是你会感觉到她的一种无依靠的、无能为力的感觉。

  大家如果读《金石录后序》会发现,李清照在丈夫死了以后,依靠的是她弟弟,第二次是她的妹婿,妹妹的丈夫,所以她其实一直依靠男性,因为她不可能自存,不是有一个强盗把她家挖了一个大洞,偷掉了一大堆东西吗,她明明知道那个强盗就是邻居,可她还是贴出了悬赏,说她愿意用钱再买回来,第二天,东西也就回来了,她觉得这些东西是钱买不到的,这些书籍、古本、珍本,钱都买不到,她也明明也知道谁是偷盗,可她都不敢去声张。在《金石录后序》里,能感受到她在文化散失时候的一种无奈,这种感觉好像比国破家亡还要悲痛,它是那个文化跟她自己所经营起来的美的世界的瓦解。
36#
 楼主| 发表于 2012-10-6 11:12:24 | 只看该作者
 36 数千年的文化中,没有女性立场,李清照是第一人
  当我们谈李清照的时候,恐怕一直要抓住一个东西,就是女性观点。因为在数千年的文化当中,其实没有多少女性观点。我的意思是说,即使在今天的某些时候,都不一定有女性观点,什么叫做女性观点?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难讨论的问题,甚至有时候会被责骂,说你为什么觉得女性一定要是这样子?比如说在一个社会里面,要强调两性平权的时候,女性被重视,往往就会认为她的服装,她的讲话,她的姿态,她的做事态度,都应该男性化,大家认为这才是两性平权。可是你看李清照的词,她没有忌讳女性的特征,女性的柔软,女性的委婉,女性的某种特殊的情思,她都在很直接的表现。

  这就是我想要强调的女性观点,因为如果从美学的角度来看,从族群来看,女性也是一个族群,不同的族群要有不同的声音,这才构成美学上的一种宽度。我们假设一个女性她写的词很好,可是如果和苏轼放在一起比较,意义并不见得很大,因为本来就有苏轼这样的男性诗人,可是我们缺乏的是女性的这个特别的部分。我记得在讲美术史的时候,我们讲到了管仲姬,我特别看中她,她可以在十二世纪、十三世纪的元朝,写出“你侬我侬”这样类似今天流行的歌词,非常的女性化。她表达的不是什么伟大的志愿,“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碎,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这里面思考的逻辑方式都非常女性化,而这一点才是我们今天还重视她的原因。她就是从很个人的女性情思去写,如果你责备她,你看岳飞死了,文天祥也死了,你赵孟頫还在元朝做官,管仲姬还写“你侬我侬”,那就没有文学可谈了。其实文学不是那么单一的,文学里面有很多个人,每个人在某一个特殊环境里面发出一种特殊的声音。李清照在晚年写过的一首词里面提到,她觉得她自己无法像花木兰那样上疆场,有一点无奈,可是说的是实话。

  数千年当中,中国文化中很少有女性观点,男性文化对女性观点其实是非常恐惧、或者害怕的,像赵明诚、赵孟頫这样的男性毕竟很少。李清照其实在历史上是蛮受批评的,有一部分批评说,国家都亡了,她还不写表现国破家亡的词,不写“气吞万里如虎”那种慷慨激昂的句子。
37#
 楼主| 发表于 2012-10-6 11:12:50 | 只看该作者
37 缺少女性色彩的男性文化会变得非常粗鲁
  所以女性文化和男性文化某一种程度的平衡,其实对文化是有好处的,严格讲起来,我们说整个宋代是一个比较倾向于女性的文化。男性的东西有他的阳刚,我们都看到男性阳刚文化的好处,但我们不要忘记,在没有女性文化的时候男性文化是非常粗鲁的,因为他找不到委婉的东西,他没有办法转换,所以当女性文化在整个文化当中慢慢出来的时候,她会使男性文化去检查自己。过去我们很奇怪,为什么很多唐代诗人假借女性身份去创作,比如写“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李白,会写“长相思,摧心肝”,也就是说好的创作者他身上的男性部分跟女性部分其实是平衡的,我的意思是说任何一个创作者,当他如果以性别来分的时候,只具有某一部分他会不完全,因为阳刚会变成粗鲁,太过女性的委婉又会变成阴柔,会变成低靡。而在平衡的时候,它会有一个拉力过来。从这个观点出发,我希望可以使大家认识到,李清照绝对是宋代女性当中比较男性化的,她出去跟人家谈话,跟丈夫的交往,你会觉得她很男性化,是很豪迈的一个女人。可是她在写词的时候,你会发现她毕竟是一个女性,她女性的本性很直接,非常直接。下面这一段,“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其实特别接近秦观的东西,“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尤其是“望断归来路”,完全像秦观的句子。苏轼曾经骂秦观说,你怎么学柳永作词?这件事也可看出秦观和柳永都有比较女性的部分。像他们的诗词中表现的每一次跟歌妓告别都会哭的,这在男性文化里是不对的,作为男性你怎么能表现得这么牵挂跟缠绵呢。这说明当女性文化没有自己声音的时候,一些男性反而去弥补了这个空间,从柳永到秦观,他们把这个抒情的、委婉的,我们叫做“婉约派”的东西带了出来,到李清照的时候当然就名正言顺了,这种女性的婉约情感更直接地被表现了出来。

  我们再来看《一剪梅》,这里面的女性的气质更明显。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红藕香残玉蕈秋”,簟是席子,用竹子编的席子叫做“簟”。席子睡久了,那个竹皮会发亮,像玉一样,里面有一种莹润的色泽,所以过去常常用玉簟去形容这个席子。大概到秋凉了,有一点夏末转秋初,看到藕已经要结成了,那么藕结成的话,也就是荷花要残了,荷花的红色要残了。“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我想大家一定会感觉到“轻解罗裳”是非常女性化的字,男性诗人也有写过轻解罗衣裳的,可是你总觉得怪怪的,而女性文化里面的“轻解罗裳”,她对自己衣服的某一种感觉,就很直接。我觉得女性文化比较感性,而父性文化、男性文化,是比较理性的,因为男性文化要在社会性里面建立起一个合理的逻辑,保留给母性文化跟女性文化的其实是比较感性的世界、比较直观的世界,用西方的语言来说它比较感观。所以讲衣服、讲皮肤、讲很多身体上的感觉,常常是女性擅长的领域。相反对于男性来说,他常常在教育里面会被训练到不能够流露他的感觉,尤其在古代,比如做官或者贵族的文化当中,他最后变成了一个属于社会性里面的一个角色,不太敢流露私情的这个部分。
38#
 楼主| 发表于 2012-10-6 11:13:11 | 只看该作者
38 琼瑶作品中的许多东西出自李清照
  “云中谁寄锦书来”,因为这首诗是在讲离别的情感,所以提到书信,最后她的形容就是“雁字回时”,因为古代都以大雁的北飞或南飞作为书信传递的象征,“雁字回”这是非常早就被用过的,大概《诗经》里面就有这一类的“雁字回时”。大家记不记得我们讲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里面有“鸿雁长飞光不度”,也是讲鸿雁作为书信的代表。“雁字”有更特殊的意义,是因为大雁在飞的时候,会排成一个人字。在台湾我们不容易感觉到,而在淮河以北和以南,刚好是雁往北飞或往南飞,大家抬头就会看到天空中大雁排成的人字。所以讲“雁字”的时候是在讲人,在这首词里,因为一个人的告别,怀念一个人,她会觉得这个人无所不在,好像连自然世界都隐喻出这个人的存在。“雁字回时”,好像有点象征人回来的意思。“月满西楼”,一个女孩子住在楼上,盼望着月满,月满是一个象征,象征着团圆的意思。她在孤独和徘徊中,盼望着月亮会圆,盼望着“雁字回时”,冀望着月亮圆时人会回来,“月满西楼”。大家知道这种表现方式在我们现在的通俗文化里经常被用到,秦观和李清照的东西大概对琼瑶发生了很大的影响,琼瑶的很多东西都出自这些地方。我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感觉“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非常女性,所谓的女性就是她含蓄,很多东西她不直接讲,她用很象征的方法,很多的愿望、很多的期待,用这样的方式去写出来。所以如果拿李清照同苏轼来比较,我们曾讲过李清照不喜欢苏轼,她的理由是说他连句逗都不准确。我觉得其实是因为两个人在美学上的不同。苏轼最大的特征是所有东西都直接讲,他是不太隐晦的。可是女性文化里面其实有很多遮掩的部分,所以两个人的个性根本就不相同,苏轼的身上很少有女性细微的东西。白居易的身上都有,白居易写《琵琶行》,写到“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其实里面有很多慢慢透露心事的感觉。苏轼有一点急,你会觉得他要讲话就赶快直接讲出来,生怕你不知道,所以这是两种很不同的创作方法,一种是平铺直叙、快人快语,另一种是非常隐藏、非常含蓄的感觉。
39#
 楼主| 发表于 2012-10-6 11:13:34 | 只看该作者

  39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中国文化史上女性情感的第一次表白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对应着下面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或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首词很有趣的是把一个东西分成两部分了,而这两部分里面有一种模棱两可、不知道怎么办,有一种放不下。当然从苏轼的美学来说,你干吗这么麻烦,你放下就好了,能提起来也能放下。可是提不起放不下是可以变成一种新的美学的,秦观就是提不起放不下,所以才有了“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李清照也是提不起放不下,这个其实就是女性文化,我们常常形容女性的情感叫做缠绵,缠跟绵都是没有办法一刀剪断的,它就是牵连不断的,所以这个部分其实在女性的文化里面,刚好是它的特质。所以她的“花自飘零水自流”的象征比喻,在男性文化里常常用,李后主的词里就常常用到,看到落花掉在水中,花在飘零水在流,好像是各不相干,其实落花是掉到流水当中。落花跟流水一直被诗人拿来做象征,可是在这里李清照希望用它来解释“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她的意思是说彼此思念的东西是一样的,可是只能各自在两地发愁,这是讲她自己,也讲赵明诚。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情感你拿它一点办法都没有,怎么样去把它排解掉都排解不掉,原来在发愁时眉头锁在一起,可是眉头刚刚舒展,心头上又来了。大家会不会感觉到这里面可以看到李清照的才华,李清照用字非常的白话,所以今天我们在解读李清照东西的时候,不会像周邦彦那么难。我们提到过周邦彦太讲究音律,所以他的词语有一点脱离生活。可是李清照最大的好处是她的词是来自生活当中,我觉得这是她最成功的地方,尤其是对于女性的文化生活,她很直接地把它们描述了出来。我希望大家了解到在那个时代当中,一个女性要写自己的私密情感不是容易的事,男人可以,男人假借一个歌妓去写一种思念,譬如说柳永常常做这种事,那没有关系;而女性自己讲就有一点违反妇德,可是李清照是用这个方法在写的,大家会不会感觉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我们看到过去所有女性对男性的思念都是男性假借女性去写,没有女性自己直接写出来的,所以李清照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其实是文化史上女性情感文化的第一次表白,这么直接的表白。所以要评价李清照,你先要把她的身份确定了,这是一个女性创作者,你就会感到她的作品意义的不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3:47 , Processed in 0.18093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