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教育》编者按:“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师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是广西师范学院研究员,我区著名特级教师黄亢美主持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全区共有400多所子课题学校近万名教师参研。该总课题组自2007年以来已先后举行了三次诗联赛,旨在通过教师的诗联创作,切实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鉴于当前不少语文教师在诗联知识方面的匮乏和存在的模糊认识,本刊特转发该课题主持人黄亢美在“诵经网”上与多位教师网友关于首届诗联赛的“话聊”内容,相信读者看后会对“诗联”知识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进而自觉地传承和弘扬这一民族文化。) 黄亢美与网友关于诗联知识的话聊 各位老师,各位吟友,你们好!我首先代表经典诵读总课题组对大家积极热情地关注和参与本次诗联活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因近段出差在外,回来后这两天看到网上各位老师对本次诗联获奖结果的评论,我的感觉就是两字——高兴。乘着今晚的闲暇,我们就作为吟友,围坐在小石桌旁,身后流水淙淙,迎面清风徐徐,空气如此清新,心情这样舒坦,“云舒云舒”、“岭南居士”、“不如归去”、“桂岭啰喂”、还有“独钓翁”等,人太多,我就不一一招呼了,大家坐近些,今晚我们就推心置腹地谈谈,如何?
你们问我为什么高兴?这还用说吗,作为总课题组的负责人,这次活动有1000多人次参与,所写的诗联2000多比(首),不少学校的学生也参加了,这么多人次参与是我们原先估计不到的,特别是评奖揭晓后仍然有这么多老师关注,你说我怎么会不高兴呢!相当多地老师在网上留言,深谈来自己的感受和收获,也有一些吟友发表了自己的不同看法,有些甚至言辞还比较激烈,于是形成地论争,就在这论争中,诗联规律愈加明晰起来。我敢说,看过拙文《近体诗声律常识及运用》,看过本次诗联的评析,特别又是完整地看完本次正反双方的辩争观点和论证过程的,一定会对诗联的声律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正如“三鉴客”所说,因此而出现的一些错误也是美丽的,就像我们在课堂上亟待学生发言而终于有一个举手了,他虽然说得不怎么完满,甚至基本上是错的,我们也会感谢他的,因为是他打破了僵局,有了他的发言才会有后面辩争的小手如林啊!从这点来说,我们难道不应该感谢发表不同意见的吟友吗!应该!应该呀!给你们施以古礼——作揖啦!!
都别客气唷,边嗑瓜子边聊。“桂岭啰喂”,在这里你年纪最轻,你就代我顺手给各位倒些茶水,泡些西山茶叶吧,我刚从桂平西山带回来的。
在今晚的吟友中,我最熟悉的是“桂岭啰喂”,因为我们原来就在网上认识,所以今晚的海聊还是从他开始吧。
(面向“桂岭啰喂”)“桂岭啰喂”,23日上午在你市的试验小学听识字课, 我注意到你很专注,课后你还询问什么地方有字理方面的书籍卖,很想购买一本。我当时向你推荐了周瑞宣老师的《汉字形义详解》一书。这样吧,明天我再给你寄去一本有关3500个汉字形义析解的拙著《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手册》,你去年不是也送我一本你与他人合著的散文集《铿锵三人行》吗,还有你的题签呢。所以,明天我的这本书等于是“物资交流”,我也会题上几个字的,就留个纪念吧。当天下午我继续在试验小学给该城区名师工程的学员作“诗联声律常识”的专题讲座,很遗憾,下午你因“重于泰山,压倒一切”的“两基检查”而无法来。这两天回来后,我就看到你23号当天晚上在网上的“演讲”了,我想,如果当天下午听了我的讲座,加上你天资如此聪敏,也许后面“炮弹偏靶”的现象就会少了许多。
“桂岭啰喂”,你对这次举行的诗联擂台赛的联句评论道“真正合律的诗联能有多少?”还说“单看平仄,许多人仍是有很多问题的”。就整个诗联赛的2000多比(首)诗联来说,你这样的评判应该说是正确的,当一比比对联和一首首所谓的格律诗因不合格律在我的手下被一一划掉时,我的心当时是阵阵的痛啊!2000多比(首)的诗联才有100多比(首)基本符合声律平仄的要求,这5%的比率是多么的低呀!!其中确实还有你说的“误打误撞”而入选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就诗联来说)的传承的确是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才申报了这个诵读经典课题,随后又举行了这次诗联赛,目的就是希图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尽绵薄之力呀!所以说,你的观点从整个的情况来说是对的,只是你所指的范围不够明确,特别是所例举的又是获奖的诗联,这样你的“炮弹”就偏移些了,这些获奖的诗联特别是获一等奖的诗联,其平仄对粘我们是经过仔细的甄别评审的,而这些获奖者中就不乏诗联方面颇有研究的老师。
“桂岭啰喂”,你在评论获格律诗一等奖的五律《课改感言》时说该诗“不是排律却换韵,况且是隔句压,另人费解”。我不知道你的这种判断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也许是一时粗心所致吧。在中古乃至近代人写诗多遵循《平水韵》,该部韵书所分的韵部比较细,按四声分类共有106个韵部。元代的周德清编了一本《中原音韵》,这本韵书把当时的诗韵分为19个大的韵部(现代又浓缩成“十八韵”),第一韵部是“东钟”(ong),第十五韵部是“庚青”(eng、ing),也就是说,起码在元代的时候人们就把韵母为eng和ing的韵脚字归到“庚青”韵部。《课改感言》这首诗的韵脚字分别是 “鸣ming征zheng经jing生sheng倾qing”,也就是说,就是放到元代之前去这首诗也是押韵的,所押的就是“庚青”韵辙。到了近代,人们逐渐的把“东钟”和“庚青”两个韵部合并起来,如曹雪芹的《半瘦燕画诀》一诗的韵脚字就是“容、形、峰、雄、层、陵、风、程”,可见,至少在清代人们已经把“ong、eng、ing”的韵母字通押了。在现代,我们都很熟悉的《东方红》的韵脚字“红ong、升eng、东ong、星ing”也是把它们通押了的。为了使这些韵部固定下来,于是在近代形成了“十三辙”,它的韵部更少,用韵更宽了,他们分别是:1、发花2、梭波3、乜斜4、姑苏5、一七6、怀来7、灰堆8、遥迢9、由求10、言前11、人辰12、江阳13、中东(取每韵部的前面两个字代为名称,没有什么特别含义)。先前《中原音韵》的“东钟”(ong)和” “庚青”(eng、ing)合并为现代十三辙的“中东”。由此可见,你说获一等奖《课改感言》不押韵就不对了。我相信你对十三辙一定是学过的,只不过是一时忽略罢了。唷,“雪花飘”问怎样学好“十三辙”? “十三辙”的名称上面已经介绍了, 你们必须要了解每一韵辙所包含的韵母,如“中东辙”包含有“ong、eng、ing”三类韵母的字,“人辰辙”包含有“en、in、un” 三类韵母的字。什么?你问怎样速记这十三辙?哦,下面这句话每个字代表一个韵辙,记住它就能帮助我们快速记忆:
月下一哨兵在村头站岗多威武
你看,“桂岭啰喂”果然聪明,马上就能脱口背出了。“雪花飘”、“凄凄雨”、“苍穹鹰”你们如何?噢,也不错,背两遍也记得了。那我检查一下,“月”和“岗”各代表什么韵辙?哟,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是“乜斜”和“江阳”,不愧都是有一定诗联学养的人!
这次对联赛中我们出了“喜看红梅开岭上”的上联,要求应对下联,忻城县教研室的黄爱文老师所写的对句是“乐观黄菊绽篱东”并获得一等奖。就上下联地意境来说,红梅黄菊,一开一绽,相映成趣,“绽篱东”句使人联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淡然情境,这样的对句还是颇具诗意的。洛维,你认为该句获一等奖上不当地,主要认为该联句“乐观黄菊绽篱东”是“仄平平平仄平平”,由此认为它是不合律的。“博白一老师”在评论中说“菊”在他们博白客家话中就是以“-g”收音的入声字,翻开古汉语入声字表也如此,因此“菊”当属入声字,以此观之,“乐观黄菊绽篱东”二、四、六的平仄完全符合七言仄起式联句的要求,“博白一老师”的说法是正确的。你的桂柳话当然是很地道的,桂林话属于西南官话,西南官话属于北方方言,入声字在中古的时候已“入派三声”,即分流到平、上、去三声中了,所以,今天讲北方方言的人,在我们广西也就是讲桂柳官话的人一般是难以辨认入声字的。在客家话和白话(粤语)中,都还留存着古入声字,因此,有人说,客家话和白话(粤语)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会说这两种方言的人对辨认入声字可谓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其基本特征即是发音急促,收音短快,一般以—b、—d、—g为韵尾。你会说客家话和白话吗?噢,不太会。那你是怎么辨认入声字的呢?噢——原来主要是看入声字表,这是个好办法!对我们不会讲客家话和白话(粤语)的人来说这只能是唯一的选择。“西边雨”你问到哪里去寻找《入声字表》?是的,不太好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我已把此表贴在“诵经网”(sdjdsw2006.16789.net)《诗联擂台》栏目里。入声字归到上声和去声以后如何去辨认它呢? 这好办,可以不必刻意去记它,反正在现代汉语中读上声和去声的统统都是仄声,那么,只要我们记住归到阴平和阳平中的入声字就可以了。例如,“八”和“十”在普通话中分别属于阴平和阳平,但它是古入声字,当属仄声。我们现代人在欣赏古代诗词时,要有古汉语“平、上、去、入”四声的意识,因为那是古人按当时的声调来协调平仄的。我们现代人今天在写作诗联时,一般仍可按古代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也可按现代汉语“阴、阳、上、去”四声协调平仄。洛维,在如何识记入声字方面你还有什么更便捷的方法吗?今晚时间紧些,稍后你可另择时间在网上笔谈,把你的识记方法告诉大家,让大家分享你的成果哟!
还有,你对本次格律诗一等奖的柳州市鱼峰山小学卢坚老师写的《丹洲怀古》也认为它明显不合声律。为便于大家阅读和理解,现把该诗粘贴如下:
丹洲怀古 柳州市鱼峰山小学 卢坚 曾与友人到距柳州180公里外的小山庄——丹洲游赏。目睹碧水青山间这个明代小镇的古朴风貌,触摸着四百多年前陈壁残墙,眼前仿佛浮现出当年清官怀远率先垂范,带领百姓辛勤劳作的景象,于是赋诗一首:
黛岫延绵依水行,
扁舟自在恋波清。
古城依旧说怀远,
深巷时闻朗笑声。
“柳州一丁”对你地观点提出了具体的反驳意见,我细读该文,其观点和论证还是比较中肯。 你在评论中说“今天我的话出格了,干了越权的事”, 你这话说错了, 你没有干越权的事,说真的,你带头发言评论我们得谢谢你呢!我对你是寄予蛮大的期望的,在回民小学看你的课,在饭席间听你的朗读,阅览你的散文和你这次写的绝句诗,说明你还是很有思想和底蕴不浅的人。爱之深则责之严啊!你说“希望黄老师不要生气”,然而,我却还是有些生气了,生什么气呢?“桂岭啰喂”啊,如果说你不会讲客家话和白话而对“菊”是入声字一时辨认不清的话,那么,凭你的才智和知识底蕴,断不会连《丹洲怀古》中 “恋”和“巷”的声调是去声也辨不清吧?!你把“扁舟自在恋波清”的平仄看成“平平仄仄平平平”,这样就变成了“三平调”;把“深巷时闻朗笑声”的平仄看成了“平平平平仄仄平”,这样出句与对句第二字位的平仄就不是“相对”而是“相粘”了,以此观之,这首七绝当然是“明显不合声律”的了。 你说,我对你这个“高年级的优材生”却犯了“低年级的低级错误”会不生一些气吗?如果我现在问你“恋”和“巷”究竟读什么声调,我完全相信你是不会说错的。但是,不应该出现的失误却出现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看还是粗心和急躁所致。另网名为“送啰喂”的老师在留言中寄语你要“予人玫瑰,手留余香”,还说了不少劝勉的话,的确,他(她)说的话是很有道理的,如果一开始就用“批”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也许你看到的都会是错误。 昨天晚上我看了你发来的低年级阅读课文《风》的实录和点评,你就写得就很不错嘛!本课芟除繁杂,紧紧抓住以读为本这条主线进行整理和点评,语言顺从练达,评析比较理性,通篇洋溢着“玫瑰的芳香”。虽然你也提出些许的不足,但那是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很善意地提出的,所以,其结果就是点评者辞采飞扬,执教者心悦诚服,观评者收获颇丰!这就是和谐!是我们与人相处的最高境界!
“桂岭啰喂”,因为与你熟,所以就聊得深;因为对你有所期待,所以说话的语气也许就显得重了些。不知听了后你心绪如何,亦请你理解并谅解黄老师的倚老卖老哟。我注意到你看了“博白”、“岭南”和“绿岛”等几位吟友的商榷意见后的反馈“发言”, 还是很有男子汉的气概的,你敢作敢当,知错就改,如此而为,肯定会更快地成熟和长进!我们会更多的关注你!
哟, 光顾着与“桂岭啰喂”聊,冷落各位了,抱歉!抱歉!各位喝茶。话要聊出味道,茶也要喝出味道唷!
(喝茶。约三分钟后继续聊。)
(待续)
(以上为网聊“上篇”)
(以下为网聊“下篇”)
哟, 光顾着与罗伟聊,冷落各位了,抱歉!抱歉!各位喝茶。话要聊出味道,茶也要喝出味道唷!
(喝茶。约三分钟后继续聊。)
“东边日出”你喝茶呀!什么?听了上面地言说你感到了平仄在诗律中的重要性。是呀,现代语言学研究的泰斗,北京大学王力先生(我们广西博白人)在其《诗词格律概要》一书中就说过:“没有平仄就没有诗词格律。”你问怎样简要地识记律诗绝句地平仄谱?唷,这可是难者难,易者易啦!在诸多的格律要求中,平仄的规则是最重要的,也是稍难些的,但掌握了规律就一点不难。近体诗的平仄类型主要依据其首句的平仄结构来划分,由于首句第一个字一般不论平仄,所以第二个字是平就叫“平起”,是仄就叫“仄起”。识记近体诗的各类平仄谱可从五言仄起式绝句开始。如:
五绝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上面的平仄谱只要记住第一句和第三句,那么第二句和第四句就可以顺推出来,因为平仄相反,也就是相对。在近体诗中,五绝仄起式较多,故五绝仄起式平仄谱是最主要的,熟记这一平仄谱式,其余的平仄谱式均可顺推出来。如:
五绝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仔细审看,就可看出五绝平起式平仄谱其实就是五绝仄起式平仄谱上下联的倒置,它由“一二三四”的序列排成了“三四一二”。
七言绝句的平仄谱又怎样识记呢?那也很容易,一看便知:
七绝平起式 七绝仄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从上两例可看出,七绝的平仄谱就是在五绝平仄谱的基础上,前面分别以“平平”和“仄仄”相对相粘而成的。律诗的平仄谱更好识记,它就是把绝句四句的平仄谱重复一次变成八句即可。你不妨试着读读一些律诗,稍加品味就可悟出。常言道“熟能生巧”,多读多品味,然后尝试着创作,便能逐渐地入律入格,进而熟能生巧。掌握古诗的基本声律知识,我们便能了解古诗中因声律而异变的词法句式,在教学中就能自觉地用现代汉语语法去梳理倒装的古诗句式,缩短古诗句式和现代汉语句式的距离,便于学生对古诗的确切理解,避免死背译义的情况。
“云卷云舒”贤弟坐得远一些了,靠近些吧。你真是具有一双“火眼金睛”呀!一眼就看出获格律诗一等奖的《课改感怀》一诗“剽窃”了王维《观猎》中 “风劲角弓鸣”这一现成句子, 你指出的问题是对的,可见“云卷云舒”贤弟古诗文积淀之深厚。为什么评它为一等奖呢?当时我们是这样考虑的:本次竞赛入选的律诗中,七律四首,排律一首,但这些律诗二、四、六字位的平仄都有一两处或两三处是欠合律的。五律除这首外还有一首《无题》,这两首的平仄都比较工,这实在难得!但《无题》在颔联和颈联上不对仗,此乃律诗之大忌。由是观之,本次所参赛的律诗中仅《课改感言》是完全合律的(“惜”是古入声字,因本次竞赛也可以按现代汉语四声进行平仄协调,所以作者把“惜”作为平声也是可以的),考虑到本次竞赛活动主要是了解和感受近体诗和对联的格律形式,本诗八句中仅有起始联的第一句是借用(当然,说“剽窃”也不为过,另“万里征”已渐为口语,使用它虽未具有创新性,但也不能说后人写诗都不能用了), 至少我们目前所看到的该诗颔联、颈联及尾联这些主体内容是原创的,这首诗的立意也是比较好的。正因为该诗起始第一节的借用有“生吞活剥”之嫌,所以原来想律诗类不评一等奖,只设二等奖,但最终还是考虑到律诗比绝句难度要大,第一次竞赛要求降低些有利于今后大家的参与,最后还是把该诗“拉”上来列为一等奖了。感谢你的提示,我们会在下次的赛事中考虑得更周密和稳妥些。同时,我们所有的吟友也都要思考这样的问题:对古今诗词中的一些诗句当然最好不要直接借用,那么如何活用和化用呢?古今诗人在这方面都有很多经典的诗例,我想这个话题能否由今晚在位的哪位吟友主笔聊聊?我们想近期在《诗联擂台》栏目里再开设个“诗联絮语”(暂定名,各位想起什么更富有诗意的名称就请提供),类似诗联史话、读诗偶得、写诗诀窍、对联技法、诗联品赏等等都可用留言的形式贴上去,一般以散文的形式叙写,千字左右,根据该文的阅读价值和读者反馈的情况,每学期评选一次,由总课题组发给“诗联絮语”散文评比一、二、三等奖。本项活动不收评审费, 证书印制费和邮寄费也不收。“云舒”、罗伟、“岭南”、“听松”,还有各位,你们是否先投笔其间呀!
“清泉一泓”,你提出“欣闻灰鹊闹枝梢 ”比获一等奖的“欣观喜鹊闹枝头” 要更胜一筹,你的观点不能说是没有道理的,特别是从词语和色彩的搭配来看显得更工整。但是,“喜鹊登枝,红梅报春”是民间常用的表示吉祥的画图,“喜”虽未表颜色,但与“红”相对却是约定俗成的吉祥字眼,“灰鹊”虽属鹊科类,但毕竟与老百姓心目中的“喜鹊”还是有区别的,特别是在欢庆新年的时节,正如“漓江垂钓”所言,对“灰”的色彩有所忌讳的人还真不少,所以我们还是选择了大众化的“喜鹊”,一“红”一“喜”,尤显吉祥。这样的选取的确是顾了此而失掉彼了,不能两全,也就显得无奈。在选评喜鹊类的对句时,符合平仄要求的主要有如下两句:即“欣观喜鹊闹枝头”(甲)和“欢闻喜鹊唱枝头”(乙),在词语搭配上(甲)的“欣观”与“闹”确实不如(乙)的“欢闻”与“唱”;但在动词的选择上,(乙)的“唱”又确实不如(甲)的“闹”那么热烈和欢快。我们一直在等待着“忻听”或“欣闻”与“喜鹊闹枝头”相搭配的对句,但一直到了4月30日接近零时也没有出现,这的确是非常遗憾的,最后还是降低要求选择了“欣观喜鹊闹枝头”,只好把它列在一等奖末位了。我们当时就是这样考虑的,应该说这样的考虑也还是有欠周密的地方。真诚地感谢你的参与和提示!
“不如归去” 你好啊!今晚夜色朦胧,无法从容貌上看出你的年龄,从你的言辞中想必你阅历不短,那就以长为敬,尊称你为兄啦。人称代词也要换成“您”才好。“归去”兄耶,首先得感谢您唷!我细看时间,您是5月22日下午6点03分上了帖子,有了“归去”兄您的这一帖子才会引起而后的系列正反评论呀,您说,这不该谢谢仁兄您吗?好,就请您再接受我这作揖拜谢的古礼啦!(作揖)仁兄您对 “耿耿忠心育栋梁”名列“潇潇春雨润桃李”对句一等奖直言其不当,您首先认为它在声律上“相当不符合要求”,把政治性突出但声律上“相当不符合要求”的联句评为一等奖那就是“把‘政治正确’放在首位”,而且是“大搞意识形态挂帅”,甚而至于是“机会主义行为做法”云云。而后有“独钓翁”和“西山听松”等吟友提出了与您商榷的评论,你们双方的帖子我都认真的看了,“独钓翁”和“西山听松”所言还是很中肯的,他们的论证也是比较周密的,用“耿耿忠心育栋梁”去对“潇潇春雨润桃李” 在声律上的确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后面哥您从“政治”角度给它戴的系列帽子就显得不太合适了。如果您认为其声律虽然没问题,但从内容上看,应该风物与风物相对,不要和人文的内容扯在一起;而对方却认为先风物而后人文,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此乃“诗经”的比兴手法。如果这样的争论就是属于很有意义的学术研讨了。为什么您会判断该联句在声律上会“相当不符合要求”呢?我想可能哥您在判断方式上走了些弯路了,在此,为弟的又有“掉书袋”之嫌了,根据前人总结出的经验和我自己的一些体会,判断联句是否合律可从如下方面入手(以上联为例):
潇潇春雨润桃李
平 仄 平
耿耿忠心育栋梁
仄 平 仄 1.首先看其是否上联仄声收尾,下联平声收尾。以此观之,此联符合要求。
2.再看上下联二、四、六字位的平仄是否相对(粗略地说一、三、五可以不论,暂别管它)。以此观之,均相对。一般情况下,符合上述两点的就基本符合联句的平仄要求,在此基础上再查看其细部,能做到的话就更完美——
3.下联是“仄平”收尾的,出现“孤平”吗?除句末“梁”是平外,句中至少要有两个平声字,现在句中除“心”是平外,第三字位的“忠”也是平(此时的“三”就要论了),因此没有“犯孤平”,符合要求。如果是“平平”收尾的还要注意看其是否出现“三平调”,即偶句末不能出现“平平平”的情况,在这种状态下,七言句的第五字位和五言句的第三字位就不能“不论”,而必须是仄声了。当然,这些要求主要是针对近体诗的,写联句时能尽量避免会更好。
通过以上的分析判断,可见用“耿耿忠心育栋梁”去对“潇潇春雨润桃李” 在声律上的确是没问题的,而且还是“丝丝入扣”的。“不如归去”兄,如果按上述三个步骤来判断一副对联是否符合声律方面的要求,是不是会快捷和准确一些呢?
此联评为一等奖我们原来也是如“西山听松”所言把它视为一种喻指关系的,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流水对”,即教师“耿耿忠心育栋梁”就像“潇潇春雨润桃李”一样。用“耿耿忠心育栋梁”去对“潇潇春雨润桃李”在我们教育界有着特殊的含义,我们所说的“桃李”在很多情况下已不是果实而是代指学生了。然而,同样是这副对联如果拿去参加园林单位举办的诗联赛也可能三等奖也难入围,他们强调的可能就会是风物与风物的相对罢了。这能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评判一些诗联的高下和文野有时还要看具体的对象和情境,放在这个情境它是上品,放在别的情境可能就会跌为下品了,这就像我们给人写对联,要有个性特点,要符合主家的实际情况一样。我这样的理解不知您认可否。我和您一样,经历过那个 把“语文的思想性”奉为圭臬的年代,所以我们对那些极端化的过于政=治性的东西是特别反感的。老哥您那晚是不是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一时有些蒙,懵懂之中就把该联的平仄看错了一两个,还“把‘语文的思想性’奉为圭臬的年代”说成了“把‘语文的工具性’奉为圭臬的年代”了。不过没关系,谁也会有看花眼的时候的,我就看了不少的花眼,也说过不少糊涂的话哩。从您的言辞中我知道您也是个学养不浅的人,我很想在稍后的“诗联絮语”中看到您有关吟诗作联的华章,请哥您不要惜墨唷!
各位吟友,这是我们总课题组第一次举办这样的诗联竞赛活动,从竞赛形式到评定的名次确实存在不少疏忽和欠周密的地方。由于符合声律的诗联不多,所以,如果平仄没问题的一些诗联(特别是对联)虽然俗一些也提了上来,这无形中对这次的竞赛水平有所影响。总之,真诚地请您宽容谅解,还请您为下次竞赛活动的举办多提宝贵意见。
看,不知不觉之中已经到了11:25了,今晚我乘兴讲得多一些了,下回再摆“龙门阵”,或是开始“诗联絮语”后,可要由你们轮番主讲了,除以上诸君外,今晚因时间关系未能交谈发言的“独钓翁”、“西山听松”、“三鉴客”、“柳州一丁”、“人间正道”、“关山飞渡”、“漓江垂钓”、“踏遍青山”、“凄凄雨”、“绿岛夜曲”、“岭南居士”、“无边落木”、“溪涧草”等吟友,看你们的文章就知道是极有学养和涵养之人,你们可不要惜墨如金哟!
时间关系到此打住了,那就“不如归去”啦,各位晚安!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