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季超辑帖:70后书家雄风起兮!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7 10:41:40 | 只看该作者
书法家 王忠勇 王忠勇答网友问






王忠勇 又名无逸,1972年5月生,河南陕县人,1998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书画院特聘书法家、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教师。
书法作品参加第七届全国中青年书展,第二、三届全国楹联展,第二届全国正书展,首届全国扇面书法展,西泠印社首届国际书展。
获第七、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奖”、第三届全国楹联书法
..更多去博宝艺术家网
  今天中午,纪委张老师发来短信,让我上网看一看“王忠勇答网友问”。在此转贴,并感谢张老师、感谢中国书法家论坛提供的这么好的学习资料...
  
  
  【眼球不可错过!】王忠勇答网友问暨王忠勇临历代各家楷书长卷

  
  【王忠勇简介】
  又名无逸,号木斋,1972年5月生,籍贯河南陕县,1998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师从徐利明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书法篆刻讲师。出版有《王忠勇书法集》、《当代中青年书家长卷——王忠勇》。书法论文、评论多篇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2004年5月于广州岭南画派纪念馆举办个人书法篆刻展。曾九次获得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国家级展览大奖:
  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一等奖; 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 全国奖
  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 全国奖; 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 提名奖
  第三届全国楹联书法大展 金 奖; 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 三等奖
  全国首届行书大展 二等奖书法; 全国首届草书大展 三等奖
  【写 在 前 面】
  各位深爱着毛笔的朋友:
  大家好!当我回复完最后一道帖子的时候,手已经写麻了。许久没有练过这么长时间的硬笔书法啦。我至今仍不会玩电脑,所以当老齐同志把我的帖子发出后,我只有在妻子的帮助下打开电脑看看,每次都憋着很多话,无奈只好等到此时一吐为快。
  在此我先向大家表达我的歉意。好多朋友提出问题后迟迟未见我回复,可能会有所埋怨,但真正的原因是我想留一点时间认真地思考、认真地回答朋友们的每一个问题。这次我对大家的回复只是我一家之言,我的知识面也很有限,所以不当之处,还望各位海涵。另外,我还要深深地感谢关注我、支持我的每位朋友,同时也祝福各位在2009年新的一年里有一个好心情、有一份好收成!
  那晚老齐兄和我在木斋中把茗长谈,兴酣时他打开电脑示近作让我看,当时令我很是吃了一惊。我记得他写王铎,另外他的硬笔字也写得很漂亮,但仅仅是好感,没有很深的印象。这两年我也很少见到他的字。这次我真地激动了,他让我看的几张尺牍,写得古雅淳厚,一别往日的明清调,并隐约可见钟、王意趣。他走后我很纳闷:怎么一下子就那么有才呢?过了几天我整明白了:整天在书法江湖上跑来跑去,见多了呗!
  我真心希望每位朋友都能有进步,都能获个大奖,都能写字换点碎银子。说穿了吧,认识一群穷朋友要吃没吃,要喝没喝,那多不好玩呀。倘若我的朋友们都过得好起来,该有多好啊!
  王 忠 勇
  二00八年十二月一日夜 于木斋
  ●请问忠勇老师,我由于之前喜欢硬笔书法多年,最近几年开始转向,但始终摆脱不了硬笔的束缚,仿佛拿起毛笔在写硬笔字,请问怎么能转变出来。
  ★硬笔书缺少丰富的笔法,你先要分清那个硬梆梆的泊来品只能画棍棍,不能生“奇怪”。咱中国的毛笔则不同:可上可下,可轻可重,可聚可散,可干可湿。多好呀!建议:熟临书谱三十通,一点细节不漏过,则去此病。
  ●1、您平常喜欢站着写字还是坐着写?小平尺的都是坐着写的吧?习惯用多大的笔?能否推荐毛笔的品牌?
  ★小字(大概鸡蛋大小以内)坐着写,大字站着写。小字贵闲雅,静坐方得从容不迫;大字贵雄肆,站立方能恣意挥洒。
  关于毛笔方面,我纵览整个网友的提问,对我所用的工具关注的朋友不少。在此我多说上几句,另外关于纸方面我也啰嗦一下。我对笔和纸的钟爱,凡是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那是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先说笔。我最喜做工很好的狼毫笔。自从参加工作后,我每到一个城市,至今仍保持放下行李,直奔文房四宝店的习惯。每次都热情高涨地搜寻着,只怕自己的所爱不能得到直至临行仍静静地躺在那里……。虽然我知道并不能每次遂意,但仍乐此不疲。我和我的警察妻子开玩笑时说:我这一辈子有三大爱好:毛笔、香烟、美女。哈哈……
  正因为学费交足了,我的木斋中现存鱼龙混杂之笔不下万枝,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好笔首先是做工,其次是毛料。有人会问:应先是好料才有好笔呀!这就是误区。按常理是先要有料,但我经常会遇到选料一般而用起来颇顺手的笔,也会用到毛料特好但难用的笔,因为是配方不好。现有常见的毛料不同古人,唐以前多用野兔脊梁之毛,且是小笔,选料做工非今人能为;现如今常见之毛料多为羊毛、黄鼠狼毛,以及尼龙丝。我曾想不知米老父子用尼龙加健会有何感慨!
  事实上我们大可不必厚古薄今。现在字越写越大,没有尼龙还真不行。羊毫的弹性差,稍加尼龙会撑起脊梁;狼毫已非前些年东北大寒时野生黄鼠之利锋,就像缺营养的头发,发质差便会发软而卷曲。因东北之黄狼长不到年龄便被笔工所用,虽有其形而无其质也。黄狼尾也要加健,若你花上百元买了真正不掺一点硬料的“纯狼”,那真叫残啦!那种笔在纸上的感觉既像泥鳅,又像水蛇腰一样扭得厉害,根本不好用。
  所以,好笔的概念便是好用之笔!何为好用?弹性适手,杀纸性强,提按随心、聚散如意。如何得?一曰交学费。买多用多便有免疫力;二曰交朋友。一定要和值得信任的做笔师傅交朋友。多送几张字,多花点小钱,一来二往,他们心存感激,良心发现,便把偷偷攒了十几年的好料拿出一点点来掺进为你订做的笔中……
  周虎臣、李福寿,你们国营的现在的质量为什么就不行了呢?亲爱的王一品呀!你做的好笔为什么全都跑到小日本那儿去了呢?留在国内市场上的竟都是老弱病残,一落纸便像烂泥一样瘫下去而就起不来呢?好在江西、山东的老乡勤劳致富,就像兰州拉面馆一样流通全国……
  再说纸。我自己的体会是最好用的纸莫过于毛边纸。手感好,线条有肌理。有人问:难道红星不好吗?好啊,将来画画用。我一直都纳闷,那么多做纸师傅,整个安徽不下数千人,难道就没有一个想过为书法人研制出一些好用的宣纸?说不客气的,我们用的纸都是画画用的!墨色好、净白、洇化好等等这些好听的词与写字何干?真正好用的纸就应该用宣纸材料做成而具有毛边纸的手感!除非是现有的画纸放上五十年后,那时大概我们都是爷爷啦……因此,我用纸的习惯是,先找颜色花纹漂亮的,遮丑呗!什么花笺、粉彩、龙马图之类的。有时用绢,那要等作品换点银子后。生宣只有写大字时不讲什么笔法啦,纯以墨色变化作呼悠。卖字的朋友可要记住了,不要光图毛边纸好用便把用毛边纸写的作品拿来卖,那样买字的商家瞧不起你!尽或你写得很好,但用不起“宣纸”呀!
  另外木斋绝招小露一点:可用过期牛奶或豆浆和点水装入喷壶,把红星平铺毛毡上一喷,那效果,嗯!有才呐!
  ●2、尺幅之内写那么多字,还要讲究开合有度,您是如何把握的?纯靠激情和随机还是有一定的规律?
  ★靠经验,靠审美感觉,没有定律。我作品的章法处理不少朋友们都认可,我深表感谢。南齐谢赫《六法》中,有一法便是“经营位置”,我总结为排兵布阵。将在哪,哪是主力,哪是伏兵,大概要心中有数。阴阳生、混沌开。要做到有虚有实,有近有远。
  ●3、请简述您的学书之路,学过哪些帖?从某帖中取了什么,弃了什么?
  ★关于我的学书之路,此处暂不一一赘述。待到木斋共饮再长叙岂不快哉!有一同道这样评价我的字也许有理:“王忠勇的字目前远没定型,忽古忽今,即古还今,立足王、颜,以楼兰残纸、汉代草简以通其势,并且对近代如白蕉、陆俨少、谢无量等帖学名家都有所吸收,然后率性而发。”这里“率性而发”四字我比较赞同,所有你学过的帖,只有在率性而发时才能检验是否学到手,而对于帖的扬弃也便是率性后在纸上是否有所表现的问题了。有便是扬,无则是弃。
  ●4、对于走帖学一路的学书者,您有何忠告,或有何经验可让我们共享?
  ★这些年我于帖学算是下了一番功夫的。盖因十年前便深知我的手性近帖的缘故。经验有一些,可与同道分享:一、学经典。二王父子、颜、米、怀素、张旭等等都很好,随便深入一家都受用终生。二、学民间。如果从经典我们学到的是技术、气质,那么学民间便是明理再好不过的良药。因民风质朴、古意残留,虽彪悍但率真,如果用从经典学来的技术再去雅化民间书风的粗疏,保存那份质朴,那才真是杠杠地!三、书路宽。不要纯写帖,要写点篆隶北碑。不同路数,不同美感,可相互滋养。否则很容易写得流俗。
  ●我是个刚学书法的,临的圣教序。请问老师应用哪种笔和纸最合适?再一个应该怎样临,临到啥程度为好?假如圣教序临到家该临谁的?
  ★临《圣教序》最好用精良的狼毫小笔和半生熟纸(不要太化水的)。我写了很多年圣教,到现在才明白其实圣教虽好但不适初学。原因如下:一者因圣教是集字,往往初学易得字形而不懂如何把本不相关的字穿成串,即通气;再者圣教无墨色、速度的细微变化,这对初学者感受“帖味”不直观;三者因圣教为唐人所刻,已渗入唐意,对初学者理解魏晋古意有干扰。建议学二王尺犊及魏晋残纸后再学之。
  ●王老师您认为楷书是哪家入门比较好点?行书很多人认为赵孟頫入门比较好,您认为呢?写二王手札用什么笔比较好点?王老师能不能推荐几款笔?
  ★1、楷书入门的好帖很多,最好从初唐以前的入手,如《大字阴符经》、《智永千字文》等。这类帖个性不是十分强烈,也不容易感染坏习惯。有基础后可写六朝墓志、钟、王小楷。2、赵孟頫确为大家,但不适合入门。因甜俗之气易受感染。3、对于毛笔问题请参考前面回答。
  ●请问王老师一个问题,当我们在临某一字帖时,以祭侄文稿为例,是不是把它的整幅的样子也临下来,如第一行多少字,第二行多少字,临的时候一定要不多不少;字距,行距等,也要和原作相近,说白了,也就是我们又给复制了一本,是不是这样的?
  ★这个朋友的问题在课堂上经常有学生问到。我觉得根本不必要那样。我们学习书法的目的是为我所用,学传统碑帖时这个观念不能忘。将来你成为书法家时也没有人会责问你《祭侄文稿》你是否通临过,是否能临像,而是看你的字中有没有那个颜味儿。建议:找帖中最有感觉的几个字反复写,手下有点热乎时再写平时不大写的字,最后通临时,可打破原先格式,自由发挥,自然为好。但不能丢气息,也不能丢颜行固有的用笔特点。
  ●请教王先生,书法有二个层面:一个叫写字,一个是书法艺术,二者之间如何界定?我很迷惑,启功先生的字很好,他说自己是在写字。还想请教您用笔时,你握笔的劲大还是劲小还是顺其自然呢?
  ★这个问题提得好,关于书法和写字的含义的界定,有些老书家一辈子也没解决。我在美院为学生上课时这是第一课。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区分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都借助于汉字,无论学书法和学写字都是为了今后要用;不同点最重要:一、学习书法最终是我抒我情,表达心声;学写字只图一手靓字以备日常应用。二、书法中对汉字是借助其原形,而后适度夸张变形,艺术处理,这一切都以笔法为核心来展开;而写字仅仅是追求唐代以后约定成俗之俗形,熟练运用罢了。三、书法中既然运用艺术处理手法,便有“美化”之处理和“丑化”之处理,如《曹全碑》为美化,而《张迁碑》为丑化。写字则没有“丑化”只有“美化”。这样一来,无“艺术意义之丑”便只能是应合大众审美之俗了。朋友开玩笑说:我现在才明白,我老婆说我这张字写得好便完了。哈哈!一味漂亮、应合世俗的字是简单和谐;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创作是制造矛盾并化解矛盾后的高度和谐。
  有的书法家的字属于雅俗共赏的。启功先生便是。名气太大这与先生在当世其它方面的影响也有关系。
  至于握笔松紧问题,我的体会:写字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力,不断放松这样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发力时手指必须紧,发力后一定要放松。犹如体育运动的原理一样。
  ●请问王老师:如何学习王羲之的兰亭叙?如何创作?学习兰亭叙成功的书家都有谁?
  ★最好不要初学便写《兰亭》。因为我们见到《兰亭》没有一个是真的。且个个都有唐人俗意渗入,离魏晋古风远甚。若真要学,建议先从二王尺牍入手,尤其对《姨母》、《丧乱》好好学,有基础时再以取舍之眼光学习《兰亭》。单学《兰亭叙》成功的书家我恕我寡闻,至今还不知有谁。
  ●网络上有八届国展获奖作品的帖子,看到王老师当时获奖作品以〈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为基,请教王老师如何临习该帖?当中注意什么?现在您的作品跟八届国展时的变化挺大,请您谈谈如何看待该帖?该帖在学习“二王”法书中的作用?
  ★请该朋友参考前面有关《圣教序》的回答。我八届展中那张获奖作品其实是张平日的摹拟性创作。我的学习习惯是无论什么帖,学了便以该帖笔法、情调创作。所以这些年有很多面目出现。我当时印象中是临了王铎所临的《圣教》而非唐刻。至于现在同当时比变化很大,我想无非是我如同演员在上演不同角色,换了个形象而已。而真正的自我也许五十岁、也许六十岁……
  ●我比较喜欢当代书法名家的字,认为并不比古人差,甚至比古人写的更完美,王老师怎么看古人和今人的书法?
  ★是啊,有句话便是“不信今时无古贤”嘛!当代确有很多高手在技法、审美观念上已超越前贤,令人激赏。但似乎都感染了我们所处这个时代的流行病:缺失古贤在作品背后之传统文化的强大支撑。这样以来,书法在不久地将来会沦为纯视觉艺术,离古人的自然流露、文气迭出之境界会越来越远。所以,我们的重任不仅要练字,还要读点古书以遮羞,更要追慕古贤之林下之风以养气。虽为强求,可医一时之俗气。
  ●喜欢忠勇老师的作品,不管是楷还是行,或是草都喜欢。借此难得机会,想请问忠勇老师,不知考你门下学书,有那些要求?要考几门课那时可报名?谢谢!
  ★谢谢关注!我暂时不带学生。欢迎到木斋喝茶。
  ●请问王老师,你一开始写字临什么帖,哪一本字帖对你的影响最大?
  ★我最先基础在褚遂良。正是那点童子功使我的字中如今依然有内秀的成份。对我影响最大的帖不止一种,主要是晋唐的帖学经典和魏晋残纸。
  ●请问临帖向创作如何过度?自己在创作作品时常常出现所谓的俗笔(结体不规范,用笔不到位等),在写行书时整体章法易散,还是加入一些草字调节,如何处理?
  ★临帖向创作最好的过渡法为摹拟性创作。即笔法、结体等要素尽量忠实原帖,以此来检验所学是否用上。你所谓的俗笔是因字法、笔法不熟练。没关系,只要认识到不好便指日可解。写行草整体散乱的原因:一因不贯气,二因不熟练。四字良药:随势生发。
  ●想请教王老师,我书法总是放不开,这是我的最大问题,怎样才能放得开?
  ★写字放不开原因主要在于:一、改正不良的执笔姿势,发挥身体、臂、腕作用,不要纯用手指;二、下笔要果断,不能迟疑,创作时一往无前,不怕失败。当然临帖刚开始时,可慢、可紧,而后较熟练时一定要放胆;三、解放思想。要想着“奶奶的,豁出去了”,而不是如履薄冰似地担心这不像帖,那不像帖。
  ●我是一学生,业余经常临习众帖,硬笔在临圣教行书,请问在学习王书中如何实现“腕随心动”,总是感觉手腕僵硬,无法运笔自如?
  ★不能挥运自如盖因字法不够熟。熟能生巧嘛!你看那打麻将的高手把牌搅得忽啦响,一点都不乱……
  ●你如何思考八面出锋的问题和节奏的的变化?
  ★八面出锋实指笔法丰富。细临怀素《自叙帖》三十通可得也。,书法中节奏的变化,你就想像成李娜的《青藏高原》,旋律有低有高,有疾有缓。哪有一首歌毫无起伏,哪有一首歌从头至尾高潮迭起?所以把自己的感情注入毫端,随我心而起伏,随我心而迭宕。
  ●1、落笔问题,王羲之多以尖侧锋落笔,颜祭侄多以篆榴落笔,而王老师多以直接尖锋落笔.该当如何认识和处理?
  ★落笔有顺逆之分。在行草书中,晋唐人都以顺锋直入,颜也不例外。你所说的篆籀落笔,是指逆锋吧?细心临一临《祭侄文搞》可知颜书并非逆锋落笔,只是线条圆浑,模糊了你的判断。可以这样说,写帖为主的行草书最好以顺锋杀纸为主,并留心笔势的连贯;写篆隶北碑意味则可以逆锋涩行为主,以求点画之毛涩古朴。
  ●2、临帖与创作问题,我临帖比较得心应手,但临得杂,每帖临一两次,就帖基本特征相似,而后将帖往一边丢.创作则难以顺心,总是没有临帖的笔墨情趣,该怎样解决?
  ★大凡初学的朋友易犯的问题便是觉得临像便了事了。这样做岂能深入?因光学字形是靠不住的,没有学到原帖的用笔及帖味,创作则难以顺心。方法:首先体会原帖细腻的笔锋转换,哪怕两三行字学上一个星期,一个小动作都不放过;即得则留心结体习惯以学到“手势”;再随意捡些帖上没有的字来以此手势写出。如此一往则得矣!
  ●3、行笔快慢问题,字的取势问题该如何理解。
  ★行笔快慢无定法,一人一习惯。但临帖时最好慢点,太快易漏动作。创作时随心所欲,该快则快,该慢则慢。字势多悟自然界众生相,无论如何不能千篇一律。单字要有姿态,整篇要有动感。
  ●1、您写行书用的笔是软毫,硬毫,还是兼毫?
  ★我习惯用硬毫短锋。因我写字速度较快。
  ●2、陆俨少书法用的笔是软毫,硬毫,还是兼毫?
  ★陆俨少先生的字以我的经验,应也属硬毫短锋笔写出。
  ●3、陆俨少的书法好在什么地方?如何借鉴,应注意些什么?
  ★陆俨少先生的字我很喜欢。我认为他和谢稚柳先生等是近代画家中最精通帖学笔法的大家。谢多用绞转,笔法得自张旭;陆多用皴擦,盖自杨风子得法,又融入自家画法用笔而成。学习陆俨少应多体悟他如何将字写得古拙、生动,但不能纯取之结体,往往风格明显的结体一旦留在手上,将来甩都甩不掉。
  ●我想请教一下,你平常临摹大于创作呢,还是创作大于临摹?
  ★我平时临摹多于创作,且依一帖之味随意编造、篡改的游戏更多。
  ●1、我8月份曾拜访贾长城老师,贾老师的人品和艺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也多次提起您,说您对董其昌也曾下过一些功夫,我在您06年前后的一些作品(如手卷),不仅看到有浓郁的魏晋潇散之风,在整体的气息把握上,确能在隐约中感受到董其昌的某些影子,不知是否是暗合。
  ★董书之气息高雅在整个书法史上也是非常出众的。我很少临董,因为我不喜欢董书的结体,觉得有点俗气。只是感受得到那份淡淡的悠闲、贵族气,也许这种感受不自觉地会流露在手下。
  ●2、我现在也在零散的写二王、颜真卿、米南宫及董其昌等,在临写这几家的作品当中,应该注意什么,怎样取舍,如何在创作中将这几家能做到很好的糅合,统一在一件作品中并能保持很好的自然性和书写性。
  ★无论临王还是颜、米,重要是“得笔”。即各家用笔习惯要熟悉。可在临过这几家后做实验:有意把王写古朴而去峻爽;把颜写洒脱而去迟涩;把米写萧散而去凌厉。如此反其道而行之。有这样的体会,渐渐就自我一些了。即得自信,书写性自会在笔尖化出。
  ●3、书法的“书写性”是我一直所追求的!我也看到一些高手,可能结字精到,线条干净,也就是挑不出什么大毛病,但就从书法的更高的艺术性来讲,书写性和艺术性似乎都很不够,但这样的作品在大赛中却相对很容易入展,而有些作品虽具有一定书写性和较好的气息,却未必能入展,是因为线条或某些细节上的硬伤吗?这里面的矛盾出在什么地方,又如何化解?
  ★当代的展览要的是夸张用笔和刻意制造墨色变化以取宠,而不是流露!你真流露了、自然了,评委也许并不当回事!所以这位哥们千万不要以展览论英雄,要相信自己的眼睛。假如获过一次奖的最好不要暂下结论是高手,要获也要三连冠以上。忠告:展览写展览字,自我追求是另外一码事。另外,一张优秀的作品尽管没有入选,也很正常,千万不能因展览而影响了自己的判断。
  ●请问忠勇老师,一个帖临到什么程度才可以换另外一个帖?我一直临书谱,总也舍不得换,一是觉得我还没有临到位,再就是怕在没临到位的时候换帖会影响到笔法上的纯正,可不换帖,又会厌烦,我怎样才能跳出这个怪圈?
  ★厌烦时最好换帖,岂能在一棵歪脖树上吊死啊。世界大得很呐!方法:先找近亲,如孙过庭的先辈是二王,后辈有贺知章、康里子山、陈海良……,均可揣摹;再找远亲,如汉隶、章草等,以求正源。这样一下子你便走出“铁岭”啦!
  ●我是一个临《书谱》的票友,在尝试创作时常有,别人说我太碎,于是我又去临《大观帖》,这样可行吗?你有更好的法子吗?
  ★光写书谱也不行。孙过庭什么都好,就是不自然,因为他满脑子都是王羲之的形。书谱本身就不贯气,失自然,你的作品当然就会碎了。在我看来,《书谱》只适合学草书的人入门用用。要想有大出息,写张芝、写二王、写怀素。建议:可上手临怀素《自叙》三十通。放开临,三五个字一串当一个字写,可医此病。《大观帖》在后期可临,但要把对学习墨迹时的感受套进去。
  ●写二王一路的行草,用什么毫和什么宣纸最好?所谓的中锋用笔,是不是要把笔握成约90度吗?
  写二王小字用狼毫小笔和半生熟纸。熟练后放大写则另外一回事了。中锋用笔指笔锋能裹起来,即裹锋,也即“万毫齐力”,因辅毫、主毫裹在一起,“齐”心协力的效果。这点还是问老齐,他家的事情让他来解决。我记得他那忽悠学中有。如果把笔握成90度写字可能书法史上就没有王羲之了。
  ●学行书有一定基础后(能入选省展还不能入国展),结合当今书展趋势,是专攻一家提高的快还是博采众长提高的快?
  ★要想迅速入展,就要专攻一家(专攻李双阳、王义军、龙开胜哪个都行),因为学古人太慢;要想获“兰亭奖”,就要博采众长,如王、颜、何绍基、于右任等等都要学,那从现在起也许还要十年以上……
  ●2、您的函授培训班还在举办吗?如何报名学习?
  ★我一直不带函授班。因近两年太忙,生活不稳定,广州不好混啊!也许以后会带点学生,到时咱们一块玩!
  ●学习二王先学什么帖好,王手札,圣教,米,赵,王铎,是喜欢那个就可以学那本,还是有先后次序。
  ★至于学二王先写哪个帖,依我看,哪个你最动情就写哪个,不会有问题的。
  ●怎样将碑刻写成帖味儿?
  ★去掉碑刻刀味,还原刻以前时的书写状态。因毛笔和宣纸与锤子、凿子是两码事。要追求刀味最好学篆刻,而不是学碑刻。
  ●王老师好:古人讲写字要有骨,肉,血,气,色,请教您是怎么理解这几点的?
  ★哈哈,古人所讲的“骨,肉,血,气,色”,我如果从正面解释,无论如何也说不清了。不如这样比喻,好字如同妙龄女子,不施粉黛,依然靓丽,因为有自然之美足够了;孬字正像半老徐娘,尽或脸上厚粉一层,也遮不住岁月的印记。因为已缺失了骨,肉,血,气,色啊!
  ●能帮我介绍一些新的作品章法吗,特别是国展上一些八尺条幅的章法。真心求教。
  ★作品的章法方面最好备几本国展作品集,那里面什么花样都有,可比我有才多了(开玩笑了)。我说一点真心话,章法比起好字的本身已微不足道,清水出芙蓉嘛!
  ●对于二王一路的行草书,我认为我现在的小字写的还可以看看,但我不知道如何将小字转化成大字,听说要通过隶书来转换,我现在也在试着练隶书,但还是不得其法,我想知道就是如何用大字来表现二王一路的风格,包括毛笔的选择。
  ★这个问题涉及到笔法的演变问题。魏晋小字用拨挑侧切法,故灵动峻爽;后来写大字笔和纸都不同往日,所以笔法最先要变。经验告诉我,生宣上写大字最好用绞转逆顶法,所以建议可临张旭、林散之等这方面大家的作品。另外运指还要转换为运腕、运臂,且莫斤斤计较原帖小字的细微,因为放大后工具不同,动作不同,原有的细微我的祖宗王羲之老人家也未必能做到,何况你我?大字要重气局、力感,其它已为其次。无论大小,二王帖味儿不能丢。
  ●请问王老师您写大字也用狼毫吗?有大的狼毫笔吗?我看您的小行草作品都是写在色纸上的,是不是在生宣上不好写呀?那我们是否还有必要使用生纸写书法呢?
  ★关于毛笔方面,前面已答,恕不再言。我少用生宣写小字,因为我侧重表现晋唐一路的细腻精微的笔法在生宣上难以体现,各人选择而已。并非生宣不可写小字,林散之先生的字不论大小我想还要依靠生宣,因为他以墨色为重。生纸写大作品还是很有效果的。
  ●1、什么是使转?古书论说的不多,难懂,看张旭光的视频讲座,唯此讲的最少,片语代过。
  ★论坛使转有两层含义:一为使,即因势利导,往往在字的转折处用(犹如开车在拐弯时方向盘要顺势转动)。弯要拐得自然,否则就要翻车了。二为转,转字也有拐的意思,但更有转换笔锋的含义。转锋又有换锋(即调换笔锋方向)和绞转两个意思。绞转是最重要、最高级的笔法,前面在讲中锋问题时已解释,故略。
  ●2、如何避免字俗?
  ★脱俗问题太大,这牵扯到艺术感觉敏锐与否的问题,更牵扯到对书法本体的认识是否深入的问题。我没法用只言片语解释清楚,请谅!我有土方可一试:每个字的结体都离唐楷味(尤其柳体、庞中华等)远些,病情可缓。当然,用笔也很关键,丰富的笔法可以掩盖一部分俗意。然而气质上的脱俗,最终需要心灵的净化。
  ●3、学书:笔法字法皆可学,唯意难求,如何得意?
  ★“意”说白了就是韵味。这种余音绕梁的玄外之音只有多看帖、多品味,也许能感受到。作品的气息正如人的气质一样,它令你之所以感动,是因为扑面而来的大感觉会让你迅速亲近。丰富的用笔技巧从表面来看可以解决点画的准确与到位,但假如在挥运时增加虚实、节奏感及空间营造等艺术处理,加之“随性而发”的自然书写,所谓的意自然定会有所体现。
  ●请教王老师,宋以前的法书一般字比较小,是否有必要放大临写?因为现在经常要写大字。另外,有哪些字帖不适合放大临写?有没有什么标准?
  ★一定要放大临写。但前题是在忠实原大临习有一定基础后,逐步放大。从道理上讲,没有一本字帖不适合放大写,因为放大的本意并非忠实原先的小字字形,而是通过展大后锻炼虽略变其形仍不失其意,再加上线质、气局等因素的改变从而获得新的审美内涵。
  ●看到您提按使转的高超技艺,想请教一下王老师,假如在写一幅(较大)作品时,是把墨足量调和好然后书写,还是在书写过程中随写随调呢?
  ★墨要随写随调,只有经验,没有定法。
  ●请教个问题。还是从你的一件作品说起吧。“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张颠俗子变乱古法,惊诸凡夫,自有识者。怀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时代压之,不能高古。高闲而下,但可悬之酒肆……”这是米芾论书的名句。张旭、怀素堪称草圣,多数书家认为,旭素的草书虽狂颠但也是不失法度的。米芾的书法成就,主要的还是行书,在草书上并无建树。你是如何理解米芾的这一论断的?
  ★米芾的草书本身写得很好,后世评价草不如行是就风格不太强烈而言,并非说它不好。从米芾现存草书作品来看,他对二王理解不是一般的深,但为何草书的风格并不强烈?真是不太好讲。以我自身为例,我平时在草书上用功很勤,但真正创作时大多为行草,因为其中有很多适合自己表现的行楷造型割舍不下。米芾喜作行草,是否也有如此情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对草书理解不深入的人是写不好行草书的。因为草书为渊源,行草为流变。正因米芾对草书有这般理解,所以他的行草虽个性十足但却甚得魏晋风度。拙见以为:米芾是后世极少数能真正表现出二王遗风的天才书家,无论从笔法或气质上。但从米芾的行楷书的结体、造势上已若隐若现地渗入唐以后的俗意。这是时代使然,虽为小疵,仍遮不住他在书史上的万丈光芒。
  ●请问王老师一个问题,我在创作中经常没有性情的流露,在书法创作中如何写出性情,一个人的性情可以培养吗?是不是这跟性格,修养有关呢?我创作的是楷隶作品,学习四年了现在在大三。希望能得到王老师的点化,在次不慎感激!
  ★作品中缺少性情最主要的原因是积累不厚(其中包括笔法不熟,结构生疏等技术问题)。手熟自能生巧,更敢胆大妄为。另外要多思考传统意义的书法本体,应以达其哀乐为至归,流露情性才是真正的目的。
  ●王老兄,我学书是出于爱好。我现在主攻隶书,写过曹全,现写张迁。按我自己看写字的结构总掌握不准,不知应从哪方面入手才好。我现在除了写隶书外,还写写圣教序、篆书行吗?
  ★隶书结构以横势为主,但字的框架不能依楷书习惯去处理,那样会很俗气。建议临一些西汉带有篆味儿的简牍,或直接临篆书,一定要弄清篆生隶的演变过程。可做此实验:先写一标准小篆,如“马”字,再写一隶书“马”字,然后添上篆隶之间的过渡型。这样以来,很多道理就明白了。行草书当然要写,这样更能增加字中的灵气。
  ●1、书斋生活需要融合,您是怎样融合书斋生活的?您的木斋很有趣味,这种趣味对理解古人感悟古人有几分的作用?
  ★木斋的趣味缘于我个人爱好,正如我穿衣喜户外休闲而不喜西装领带。朋友讥为“美院色”:远看要饭的,近看收破烂的,仔细一看是广州美院的…
  我骨子里恋旧,常常会独自品味岁月的轮回刻在心灵深处的那份苍桑,也许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吧。另外,雅与俗的概念因人而异,“木斋”的田园风也许能仿佛几分古人的林下之风,并且可以使我在纷乱的广州找回昔日在古陕州的那份清静……
  ●请问忠勇老师:我感觉在临帖中结体容易掌握,但用笔总写不像,提按还略懂一些,但绞转、裹锋等笔法术语却太难理解,大家都说笔法是书法的灵魂,得笔法者得天下,但究竟什么是笔法?藏锋、回锋我理解,但中锋、侧锋写出的笔画到底是什么形状呢?如果没有笔法的困惑,我的字一定是另外一种样子。我是临柳的,后来临过米、王。期待您解惑。
  ★看来大家对用笔问题越来越重视,这是个大好事。“得笔法者得天下”实出自我口,盖戏謔之语也。关于用笔的绞转问题在答其他网友时已答过,请查看。中锋问题前面也解释过。侧锋主要指顺势杀锋入纸,贵在凌厉,所以要有一定的速度感和灵敏度。中锋能使线条圆劲,侧锋可致线条爽快,各具美感。最合理的用笔法应为中侧并用,以中为主:“即中即侧,即侧即中,复归于中。”(董其昌语)
  ●鄙人对“空灵”、“灵动”一直理解不深。请王先生举一幅作品为例,细教之,谢谢!
  ★“空灵”指空间感,“灵动”指活泼感。如《韭花帖》疏朗开阔的章法为空灵,而其中细腻多变的笔法为灵动。
  ●学书谱应如何解决千人一面问题?
  ★出现千人一面的问题主要是看当代人的字太多。我觉得如今我们眼中的古帖已被常常看当代人的字所带来的视觉疲劳所污染,已经不是原有的面目了。现在展厅里很多人的作品盖住名字就像一个人写的,是因为大家互相参考。建议顺《书谱》上溯羲、献,再往章草上用用功,定会有别往日。
  ●怎么样从临帖过渡到创作
  ★从临帖到创作的方法最有效的是摹拟性创作。前已回答,恕不赘言。
  ●1、您是如何理解二王帖学里的绞转笔法的?
  ★绞转实指笔毫裹在一起后连续“拐弯”,前面已答。
  ●2、你认为近现代继承二王帖学比较好的书家有哪些?对笔法的学习你倾向哪一家?
  ★正统笔法上沈尹默功力最厚,气韵上白蕉最佳。另林散之先生秉承帖意而以碑骨出之,堪为大师。对书史贡献当在沈白之上。因有新意故也。王、颜为帖学两座高峰,深入一家便可受用终生。
  ●4、在书法创作中,隶书和草书对行书有什么比较明显的影响吗?
  ★隶书、草书均为行书之源头,建议读书法史。
  ●5、给我们讲讲行书字法的使用?如写二王一路的,哪些可取哪些不可取,该注意些什么?
  ★这个问题恕我无法全面作答,犹如有人喜川菜,又有人喜日本料理。所好不同,所取必然不同。不过有一点,写二王一路在结体上最好奇正相生,奇而不怪,不要违背自然之美而过于夸张变形。
  ●6、游历给你的书写带来的直接感受是什么?
  ★触景生情,寓情于笔下。
  ●请问王老师:如何解决结体的问题,我指的是,如何结体才能避免流俗,才能表现心中想要表现的那种意境?
  ★结体脱俗问题前面已述。还是那句话:离唐楷的习惯性结体远些。
  ●在作品中怎样体现作品的气韵和连贯性?很无助现在,希望能得到您的解答。
  ★气韵和连贯性还是需要解决手熟问题,熟能生巧。另前面已作答,请查阅。
  ●王老师我临帖时大多注意的是笔画质量,养成了看一笔(或几笔)写一笔的习惯,而不能看一字后临一字,导致了对临还可以,可是背临就不记得字形了,这样一直临下去行不行,该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
  ★不但要训练看一字写一字,还要训练看一串写一串,最后达到背一串。如果手不熟,印象不深,岂能自如?再加油吧!
  ●1、草书宜先写大,还是小?
  ★草书要先临小,再展大。
  ●2、如何才能增大笔毛与纸的摩擦力,写出的线条厚实,圆润、立体感强?
  ★增加笔和纸的摩擦力我有如下体会:1、深刻理解中锋用笔的好处;2、逆顶法亦可使线条涩感增强;3、速度感的训练;4、坚持临一段时间篆书。啬啬增长率。
  点击进入:【萧疏旷士风】2008年的冬天----王忠勇状态
3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7 10:42:42 | 只看该作者
王忠勇论书(二)  很少写米字
  我说实话,对米字我基本就没有好好写过,我很少写米字,因为当我真正的懂得二王是一个高度的时候,对米字就基本不关注了。有人说我的字象米,可能是笔性与手性和米字较吻合。
  当代写米字的高手:魏启后
  真正的米字是不好找规律的,以米芾不寻故常的性格,很多字都感觉是胡来,越胡来你却越觉得神采飞扬。当代写米字的有一位高手:魏启后。我对他真是顶礼膜拜!他首先艺术思想就比别人高,他以米为本,然后上朔王、隶、汉简,那么大的年纪了还写得风流非常。我敢断言,魏启后先生在后世定被写入史册。虽然当代对他的关注远远不够,好像已经淡忘,但真正能入古出新、得魏晋风流者,当代恐怕就是他了。
  当代中青年一辈写隶书的高手:徐利明、鲍贤伦
  写隶书不能失去古味、失去自然状态下的质朴。当代隶书写得好的,老一辈的有沙曼翁,中青年一辈有徐利明和鲍贤伦。你再怎么说人家思路高远,人家的想法就是按照一种自然规律去写,而不是做隶书。隶书在明清的辉煌已经过去了,快、光、古,现在是一个方向。但我做不到,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隶书学礼器学曹全最难,相当于行草书里的《圣教序》,一不留神就写俗,你稍微加一点自己的小聪明又巧了。不像《张迁碑》那样可以装点傻、装糊涂,能遮丑;像《石门颂》那样可以伸胳膊撩腿。隶书的气格,多参汉碑;隶书的书写状态,多参汉简。你在汉人上面有加有减是知己知彼,你在明清人上面有加有减那是越走越远。不能再沿着邓石如、吴昌硕那条路走下去了,否则那可能是当代隶书的一个误区。应该把一切的东西都抛开,然后站在一个
  点上、源头上去深入。
  说说白蕉
  白蕉的字我很喜欢,看得多。但白蕉的声名,现在可以说是大多数人对故人的一种迷。这个迷应该把它拨开。白蕉的字得在哪?得在笔势上,包括那种淡淡的风流,那种自然书写过程中表现出的风姿绰约,非常吻合《丧乱帖》和王字的手札等的书写状态。就是那么一种状态很让人迷恋。但他对当代书坛没有起到积极作用,我们大都把白蕉作为进入二王门径的参考,可是他在集成王字方面是一个名家,在破坏王字方面却是个顽固份子。破坏能力超群的康有为,即便我不是很喜欢,但人家确实是开宗立派的。写书法史你没法把康有为抹掉,但如果有沈尹默,你完全可以把白蕉抹掉。论基本功的扎实程度,白远赶不上沈,就连潘伯鹰他也赶不上。只是沈比较入世,没有白的意境,没有白的闲散,没有白的气韵。
  近几年的获奖作品大多畏畏缩缩
  近几年展览推出的如李双阳、陈海良、王金泉,包括前几年推出的薛养贤、刘彦湖,水平都不错,这都是积极的一面。凡是连续获奖的作者你都不得不对他们关注。偶尔获一次奖的现在太泛滥了,那包含着一种运气,获奖以后,也许以后几年的状态都差了,这都有可能。当代获奖作品与这几年的导向有关,前几年写碑获奖的多,现在跟刘正成时代比恰恰相反。刘正成时代是在考你的想法,你只要有创新精神,有新面目,哪怕离传统很远都有可能获奖。现在的展览是考你作品内在的含金量,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是进步了。当然优点是耐看,缺点是畏畏缩缩的多了,没有一件让人感觉到彻头彻尾的震撼。包括我在内,我这些年的获奖作品都是精心打扮过的,度数、味道都精打细算,怎能风流?况且有那样的作品我也不会送,因为风险太大。我不否认评委有很高的眼光,但现在的展览众口难调,就像做菜一样,你最起码得不咸不淡,过于咸过于淡你的危险都很大。我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在家里尝试各种类型的创作,适不适合自己的都尝试,而参加展览就必需去猜当代展览的机制,如估计得到多少评委的票数,用什么形式如纸张、书体等,都分析过。我行草展为什么都写横的?跟你说我就是分析。尽管现在展览横幅的展厅里很难挂,同时还有很多册页,但你都写成竖的和册页的就显不出来了,我曾经得过奖我就没有压力了。兰亭奖那么重要的展览我干嘛送白纸?也是算来算去决定的。现在色纸太多了,都是色纸你就跳不出来。这次我是算准了。当然也有算错的时候。
  辛酸史
  说起学书经历,我还真很少跟别人提起过。我是真正走了一条艺术人生的道路。我从小喜欢写写画画,八岁就接触书法,模仿能力特强,村里的老先生知道了,就提供一本集柳体的《为人民服务》(文革时印的),内容大概是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什么的,但我一看就不喜欢,觉得太刻意。我叔叔又找来颜真卿的字帖,说人家都说这个好,大大方方,堂堂正正,但我也不喜欢。我最喜欢褚遂良。现在得到验证:你小时候在哪本帖上用功最深,可能一辈子跟它都脱不了干系,就像我现在的字中仍有禇的成分一样。到十三、四岁时接触了《兰亭五种》,纳闷一代宗师怎么都写得那么“不漂亮”?看不懂。《祭侄文稿》觉得更丑了,更看不懂。天下第一的都看不懂了,天下第二的自然更看不懂。书法到底是怎么个回事啊?把人都搞糊涂了,很痛苦。所以现在我觉得从事艺术的人,见巧望朴是一个过程,开始人人都是喜欢漂亮的靓仔的,等到你对于朴的东西发自内心的接纳了,那么你就进门了。这是一个坎。我学行草书是先学颜,颜能脱俗。但用颜的笔法一写二王,而用笔又跟不上二王的时候,就俗,特别是一写圣教就俗。这也是许多朋友喜欢二王但一直写不进去的一个原因。这跟学别的不同,你学康有为可能一、两天就惟妙惟肖,而一写圣教可能就恨不得把笔扔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我觉得就是积累。话说我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学书法就很狂热,觉得上天让自己来到世上就是为了书法,特有抱负。当时我的文化课很棒,可是后来全给书法害了。我把毛笔后边的一端削了,就拿着这么长的一个笔头,上课时在前面摞这么高的一桌书,把大衣往头一包,就在那里临《兰亭叙》。而我父亲呢也很喜欢看我写字,他在家是一边看一边喝彩,搞得我真是神魂颠倒!现在我回忆那种状况,真的是不寒而栗。我跟你说我现在只会一些加减乘除,其他的都不会。就算是后来认真学了一两年,但天生反感,全忘光了。结果后来,我就从全班成绩最好的学生变成了全班成绩最差的学生。记得当时首届神龙书法大赛,张小弟得了全能一等奖,我得的是少年组一等奖,但没有老师理我,因为他们痛惜我,觉得这么好的一个学生全给书法毁了。到初二下半学期,我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就自己跑回家呆了两个月。那两个月,我母亲成天哭哭涕涕的,校长也来找我做工作,我才又下决心再回学校,复读初一。那时的毛笔全不知道给搁哪了,全力学习。结果初中毕业报考师范还是差12分,后来批卷的老师发觉有那么一个学生,试卷里面的字写得真漂亮,就反映给校长,校长一看是我,就骑着自行车来回几次到豫西师范反映情况,在豫西师范当场写字,就破格通过了。这是我首次用书法敲开了大门!后来豫西师范给机会我深造,就到了南京艺术学院,分到徐利明老师一班。徐利明老师又高又瘦又不笑,他把凡汉以前的隶书都示范一下我们就跟着过一遍,我开始感觉完了。头一个月,很痛苦,我当时的篆隶书是一片空白。但我一看人家整天的板着脸,就怕了,咬着牙挺过去。不过还好,我后来交的几张作业得到了系里面的一些老师的表扬。从那个时候起,徐老师也对我更好了点,觉得我这个孩子心性好,跟别人不一样。就在他和南艺其他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稳稳当当的走到了今天。如今回想起来,徐利明老师真正算是我的恩师。我现在的学书理念皆来源于他。他正直的人品,严谨的治学,洒脱的书风至今影响着我,也许会影响我一辈子。
  南京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南艺对笔法的教学很实用,学生一般拿起笔来就可以创作、入展。国美教20个学生,有18个到毕业时可能还糊里糊涂,甚至以后越写越差,偏偏就是有那么几个能成大材。国美对形式感、技法的训练比南艺细致得多,而在创作时易失去一种自然书写的感觉,流于造作。南艺强调书写性,反对做作,这一点很重要,是与传统书学思想相吻合的。我也认为老祖宗都做了这么多年了,不应该背叛。
  篆隶放大写
  南艺主张把篆隶书放大写。放大写容易学到丰富的笔法,而且放大了之后你不得不考虑笔纸之间的磨擦关系和笔墨相互生发的那种书写感觉。多那样练习你的笔就留得住了,同时隶书的结体和笔势又给行草书的突破埋下了基础。比如我现在没法不关注汉代的草简,没法不关注楼兰残纸。隶书发展到后来,手写体越写越快,变成符号化,一加快,就成了草书的源头。你看章草那个浓浓的隶意,其实章草的那个尾巴是很装饰性的一个东西,你把那个尾巴按掉,他还是章草,原因是它还保留着隶书的横势,就和隶书瓦解了篆书同理。
  一比一临摹
  手札等最好是一比一临摹。主要是能锻炼手指细腻的动作变化、笔锋方向的变化,包括体会一些流畅的和涩性的线条都是怎么写出来的,这些只有一比一才能做到细致。你要是放大了就不是用手指,而是用腕和臂,跟原作的情形是两码事了。
  不一定小笔写小字
  所谓的小笔写小字,我不习惯,笔小发不上力呀。大笔只要你根据笔锋因势利导,就能出来好效果。就算笔是秃的,我也会动脑筋把它写得有锋芒。
  张旭和怀素
  旭、素都高,高下分不出。以我的分析,从当前的书写工具的改变以及展览需要来看,写张旭将来的路子比较宽,因为张的用笔使转比较丰富,特别是绞转。这非常适合羊毫以及较差的毛笔。学怀素容易俗,那么干净的线条你很容易写流滑,要写不流滑得用半生心血。
  外拓和内擫
  外拓、内擫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笔势,一方面是形态。古人太厉害了,仿佛能在字里发现一个人活生生的血液流动的那么一种感觉。外形上如欧体就是内擫,好象肚子吸进去了似的一种很紧张的感觉。它的流弊(欧是源,张瑞图、沈曾植等算是流)是失去自然书写的状态。例如沈曾植的字我什么时候看都觉得很别扭。当然,现在什么时代了,不要太局限。或者是颜或者是柳或者是碑是帖,分得那么清楚,没那个必要了。现在只要是好东西我们都要时不时的在手下自然的泛出来。沈说“古今杂揉,异体同势”。你是写行草的,就要吸取篆隶的营养,写篆隶就要吸取行草的流动,篆隶跟楷书也存在血脉关系。你写行草书,稍微向隶书上偏一点,你的手性就能偏到隶书。稍微向楷书上偏一点,立马就变成楷书。所以说我的艺术人生最好是能把五体打通。这是我今后的一个方向、一个追求。
3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7 10:43:27 | 只看该作者
34#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7 10:44:45 | 只看该作者
滥觞高远    吐纳壮大
           曹宝麟
  当今书坛,固因流派纷繁而鱼龙混杂,但总体使人欣慰的是,以新生
一代的迅速成长和崭露头角为标志,已呈现出一派清新活泼的生机。这与
学术界的断层之虞迥然不同,恰可证明书法虽蒙摧残然而仍薪火未绝的优
势所在。书法这一古老且绵远的传统,正如大江长河,回肠九曲却永不枯
涸。
  赵永金,一个憨厚执着的江西青年,就是我十分看好的新生代中的一
员。他本身即像我前面取譬的江河,滥觞于水草丰茂的高远之地。但是,
如果没有足够的动量和势能,一泓清浅难免蒸发殆尽的命运。他正是毅然
走出高山丛林,才看到了不断吐纳壮大的前景。永金先是在西泠圣地得到
高手的发蒙,继而投身学子向往的南京艺术学院黄敦教授的门下。在风来
堂诸生中,我觉得他称得上是最不辱师门者之一。黄敦兄的理论研究自可
不论,即以课徒的书印二道,亦是艺林之高标鹄的,老师的强大,从正面
的意义上来说,能使学子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取一瓢饮已足果腹,但
负面影响则很可能濡染而深受牢笼。大师子弟如吴、齐二家鲜有自奋自立
者即为殷鉴。风来堂门人中亦不乏以学得一支半节而沾沾自喜者,他们或
以此标榜系出名门,但较多或是固步自封,不思进取。这当然不是明师愿
意看到的结果,更不是教学的初衷。赵永金就较有清醒的认识,他的篆刻
至少没有轻易剿袭黄先生借鉴碗底的新样,而是汲取其风貌精神,除了少
数几方尚能一眼窥透黄门余绪外,大多已能遗貌取神。颇有些自家的艺术
语言了。从他印章的样式丰富性上,也可体味到他广采博涉的用心。
  篆刻毕竟依托于书法。写不好字而刻印,工匠而已。赵永金的书法兴
趣虽偏重于行草,但他的造型能力和表现手段同样作用于篆刻而呈现出巧
拙互见且耐人寻味的意趣。下笔的感觉如何,往往体现出书写者的天赋。永
金带有碑意的行书,下笔便现松秀,几乎从第二笔起就很快找到感觉,一
路直下,随势生发,欹正轻重,各得其宜。从碑而出的书家,胶柱鼓瑟者
常见故作迟涩和矫为稚拙的通病,而永金大多数作品的表现,度的把握皆
较有分寸,因为他临池的心态是轻松的,所以也少见怒张的一偏之失。在
书法上,他与乃师黄先生的距离拉得更开,可以说是淘洗几净。当然,其
中也有一些稍堕流行恶道的粗野之作必须引起充分的警惕,这与其说是不
成功,还不如看作是因人道未深必致的不成熟。
  总之,赵永金是一株可望长成冠盖亭亭的幼松。他目前植根于深圳这
块移民的乐土上,一边鬻艺,一边探索。但愿这株剌头草棘的幼松蒸蒸日
上,欣欣向荣。
                     
                                   壬午酷暑于暨南大学
35#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7 10:45:23 | 只看该作者
深圳书法家赵永金
参加国际书法大展
王光明
  【深圳商报讯】(记者 王光明)由国际书法家协会和中共淄博市委宣传部主办的“2010中国涌泉国际书法大展”于9月16日至18日在淄博市博物馆举行,著名书法家、深圳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赵永金受邀参展。他此次特意为国际书法展创作了一副尺八屏行草条幅。
  据悉,国际书法家协会于2005年12月在韩国首都首尔成立,是第一个聚集各国书法精英的国际性民间书法团体。国际书法家协会拥有包括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菲律宾、美国、英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书法家协会作为团体会员。此次展览将展出书法作品322件,其中中国191件,其他各国131件。著名学者、国学大师饶宗颐,著名学者、鉴定家黄君实和傅申,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国际书法家协会主席刘正成,中国著名书法家谢云、林鹏、孙伯翔、王镛、韩天衡、徐本一、曹宝麟、黄惇等书法名家也为国际书法展提供了力作。

36#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7 10:47:42 | 只看该作者
大鬍子趙永金

丁正
        本文的標題是借來的,因此有必要作一番說明。今年六月在杭州召開的“中國書畫篆刻史鑒”編輯會議上,與會代表就如何撰寫藝術家的評傳,介紹詞條等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一種意見認爲:應該充分發揮撰著者的思維能動性,體現作者的價值判斷;反對者則認爲作者持論必須客觀,只敍述事實而不作論修評判。事實上,這仍然是史學界兩種不同的價值觀之爭,即史觀與史料的關係問題。從書籍編撰的體例上來說,採取怎樣一種著述方式,當然是有著嚴格的區別的,但從學術的角度而言,史觀與史料是不必,也不可能絕然地分開的。評介一位人物,總是建立在一定的史料(資料)基礎之上的。孟子說“知人論世”,若不能佔有一定的客觀事實,斷難作出主觀的評價,撰著者立一論必有一定的依據,亦既是說,客觀的史實、史料是主觀判斷的基礎;另一方面,即使是純粹的事實、史實、史料,如何編排,如何取捨,也必然會體現撰著者的思想,也就是說,不可能有純粹的客觀。由是我想起了清代著名學者阮元,他在撰寫《國史儒林傳》時,獨創了一種著述體例,頗值得我們在評價書壇人物的借鑒。阮元撰 有《儒林正傳》、《附傳》有數十人,館中修史,例必有據,儒林無案據,百餘年來人不能措手,而阮元卻能駕輕就熟,皆能持文學、宋學之平,毫無門戶之見。其實道理也很簡單,他認爲“群書即是案據”,故阮元在撰寫時博采群書,更妙的是每一傳全是裁綴集勾而成,不自加撰一字。但作者在資料的取捨時,都是惠心獨具,其思想觀念、價值判斷盡現其中。不著一字,卻盡得風流。今阮元《》中尚百戰百戰存有《蔣士銓》一篇,其獨創的集勾之式,觀之可想。我于阮氏的著述方式,雖不能至,竊心向往之。今撰此短文,本擬採取諸家對大會的評論而綜爲一說,但思之再三,若完全爲集勾,不雜以拙見,終恐難以成文,且不負抄襲之嫌,只好順其意而已。故文章的題目,就借用了大會的友人肖文飛的原題。
        趙永金的大鬍子,頗有名氣,人謂似金冬心,我也留有小鬍子,就從鬍子說起。“人不可貌相”,外表、行爲與內心世界,有一定的關係,但不可絕然劃等號。中國人似乎向來頗留意“鬍子”問題,其實老外也有不少留鬍子的,這當中大概也有一定的學問及文化內涵,於此不深究,實亦無力深究。唯一知道的,古人有“蓄須明志”一說,例子很多,衆所周知,一生注重儀錶的周總理也曾留過鬍子。、曾見一份書法雜誌上有人撰文嘲笑蓄須者實大可不必。大金緣何蓄須, 我未深究,也不必。至於我自己,去年有一段時間很忙剃鬚刀又壞了,於是鬍鬚長了,適小女爲我畫了一張速寫,很傳神,就捨不得這“頜上三毛”了,至今已一年有餘。因曾惹了一些麻煩,我幾次對女兒說“爸爸要見老師,要見你爺爺,把鬍子剃了?”但女兒不依,她說:“那就不像了。“事情本這麽簡單。聽大金說,他兒子看見他未蓄時的照片,也說“那不是爸爸”。穿什麽衣服、留什麽髮型、寫什麽字對於自由藝術家說還是不要說三道四的好。只是就我而言,是教師、是學生,師父皆不蓄須,倒是有幾份的不自在,大金就自由多了。
        我是與友人吃飯時認識大金的,當時的印象是他是一印人,師從黃十字先生。後來大金從北京來過幾次電話,想托我幫他買一張名人的字,以爲我同這些名人很熟,雖然他願意出高價,很誠懇,但我實在無能爲力。爲了不至於讓他誤解我不肯幫忙,讓他找我的一位朋友,這位朋友真幫他求到了名人的字,也算是我幫了他一個忙。今年年初廣東省書協元霄節雅集,與大金第二次唔面,已是好幾年不見了。他贈送了一本《書法篆刻集》給我,並托我帶幾方他爲朋友刻的印章,這是我認識大金的書藝、印藝之始。自是我頗關注大金,常於報刊見到有關他的報導和介紹。月前,大金曾與我又一次唔面,談數時,並觀其書、印近作,讀各種有關他的資料,算是對大金有了深入一層的瞭解。
        大金與我皆爲貧家子,南北漂流,爲衣食而謀,爲事業而奔走,頗有同情。但他的成就實令我豔羨,常自歎弗如。大金訪西冷、遊金陵、北上京華,出入名師之門,頻頻入展、獲獎,學業有成。隻身闖深圳,創立了很好的一份家業,事業有成。成功的喜悅,人所共見。但背後的辛酸,恐怕只有少數象我們一樣的貧家子方能心知肚明。
        關於大金其人及書、印,曹寶麟、崔自默、顧二、方建勳、肖文飛、陳方金、邱才楨、鞠雅儒諸人皆有所評論,於此就不“集句”了。今補充幾點:1.大金爲人、爲藝誠懇、踏實,這一點很可貴。現今不少書法中人爲人不誠實,爲藝更不誠實。舍短就長,爲藝者都能做到,但誠實卻很難。2.大金有良好的藝術感覺,最難得是一個“清”字,也就是“乾淨”,乾淨是一種境界,乾淨才能做到清雅。3.大金學習的方式有獨到之處,學傳統,但不象一般人死臨貼,與時俱進,但不學流行。他臨貼習古,爲的是找感覺,雖然多是淺嘗輒止,但只要一找到感覺,便會沿著這種感覺深入下去。是一種有效的深入傳統。當然有時不免在外在的形式與他人相似,但這是源於其自己的心得,與學流行的式樣不同。4.大金尚有待進一步昇華其藝術感覺,在保持良好感覺的基礎上,使線條更凝練一些。5.大金遊學四方,應保持清醒的頭腦。于師于友,只宜汲取人之所長,且適合於自己的東西,注意不要盲目被他人所影響。就我的觀察而言,無論是藝術感覺還是在功力上,大金絲毫並不亞于某些名義上他的“老師”,但遺憾的是他已受了一些不良影響。當然,象西冷陳默、羊城曹寶麟、京華王鏞、金陵黃諸先生之優秀藝術,大金還是要  學習的。6.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大金目前的精力主要放在創作上。希望大金也不要忽視學術研究,能夠象他的老師黃十字、曹寶麟、邱振中諸先生那樣,齊頭並進。
        曹寶麟先生說:“趙永金是一株可望長成冠蓋亭亭的勁松。”作爲虛長幾歲的朋友,我希望趙永金早日長成一棵參天大樹,並且相應在不遠的將來能夠變成現實。當然,這尚有待他一如既往,堅持不懈地努力奮鬥。

        2003年國慶前二日
37#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7 10:48:25 | 只看该作者
赵永金印象
向虚
  赵永金书法作品(局部)
  两挑剑眉,浓髯过颈,气定神闲,一身墨华的他,即使在人群中,你也很容易被他的气质所吸引,或从那一袭随意但却洒脱的穿着中辨出他的与众不同。他,就是深圳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赵永金。
  有人说深圳是人才汇聚、藏龙卧虎的地方。这说明深圳人才济济,赵永金便是其一,像赵永金这样辞去公职独闯深圳,刻苦努力,以艺养艺,于深圳乐业安居后负笈南京艺术学院、并再度北上京城于中央美院历经春华六载,曲肱而枕、青灯黄卷、以苦为乐、一以贯之而获得成功的人,在深圳艺术界还是不多的。
  我曾认为,中国的书法,以晋唐为最佳,比如:晋的二王(行)、唐的怀素(草)、颜真卿(楷)、虞世南(小楷),以及《董美人墓志》……等等,都是很好的书法珍品。而到明清,又是一座书法高峰,如董其昌、徐渭、傅山、王铎、金农、八大等。清以后的书法,多受馆阁体影响,没有自我的变化,要么就是“个性化”的笔画太多、太张扬,缺乏内涵。
  现代书法的特点,在于掌握中国书法流变,力避宿弊,注重内在的变化,有些作品令人耳目一新。但由于处在探索、继承、创新时期,往往显得生龙活虎,春意盎然。对赵永金的书法,方家已有定论,如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部主任薛永年就评价为“恣纵奇逸”,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刘一闻的定评是:“意出杨(铁崖)金(冬心)徐(青藤)三家奇逸之风。”……
  而赵永金早期的书法,深受乃师黄惇先生影响,主要取意于晋人,露锋起笔,稳稳行进,多提笔少按笔,作品中流露的是秀骨清相之美。这一对晋韵的准确捕捉他都能涉笔成趣,写出味道。这,精于笔法是首要,如舍笔法,必难得萧然静谧、淡然尘外的风韵。自赵永金负笈京城后,中央美院开放而严谨的学术风气,令赵永金的书路走向雄阔,先前二王书风的儒雅气象减弱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宋人的跌宕激越之姿。而渴笔飞白的运用,似更切于晚明书风的感觉。在形式方面,他将书法的点、画、线条与墨法种种看成一个视觉对比关系,这显然是从一个大美术的视觉来切入书法,这种开放艺术理念的合理化运用,较少蹈袭前人,而又不失传承,流转之间,完美的将古代书法精华和现代视觉冲击性融于一体,无疑平添了其作品的文化厚度。
  苏东坡说“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意思是书写前不刻意求好,字才写得好,才有自然天成的佳作。蔡邕也说“欲书先散怀抱”,心中无挂碍,诸事放下,情绪清逸,就能够得心应手。若心猿意马,过度雕饰,矫揉造作,难免匠气十足。王羲之、米芾、苏轼、蔡襄……他们写字,都没那么多讲究,即便尺牍,然畅所欲言,信笔挥洒,甚至随写随改,失乎规矩准绳,并不刻意于“章法”。而用笔遒峭,叙事简洁,却精妙绝伦,令人叹服,多为后世捧为圭臬。总之,写字是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不必刻意为之。
  所以,写字是因为喜爱,喜爱与成家,是有距离的。平时轻松以对,玩摩写得好的碑帖、手稿和书信,增进自己的修养,养成多用毛笔书写的习惯,心情保持恬淡,没有功利之心,以写字为自游息也,这大概就是古人对书法的态度。“了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离成家的道儿也就不远了。赵永金谙悉此道,身体力行,将书法生活化,故此,有识者誉称赵永金为“现代文人型”的书家。

38#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7 10:50:08 | 只看该作者
 
顾工,1973年生,书法篆刻家,江苏淮安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顾工师从当代著名书法家卞雪松、篆刻家祝竹二位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兼篆刻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收藏家协会书画收藏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苏州市书协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东吴印社副社长、昆山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昆山书画院院长、国家二级美术师。



作品与荣誉  作品曾获文化部艺术局、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协、中国书协主办的“世界华人书画展”书法金奖,江苏省文化厅主办的“现代金陵书法传媒展”提名奖,参展全国第七、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第三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全国第四、六届篆刻艺术展,西泠印社第四届国际篆刻评展,全国首、二届青年篆刻家作品邀请展,同一方印——近十多年中国青年印坛精英人物作品展,全国细朱文篆刻邀请展,传统与现代对话——正大书风展,第二、三届流行书风展,2005全国中青年名家百人艺术书法展,当代篆刻艺术大展等。
  发表书论、印论30万字,论文入选全国首届篆刻理论研讨会(获奖)、全国隶书学术讨论会、西泠印社国际印学研讨会、七届全国展创作理论研讨会(一类论文)、中国美术馆当代篆刻邀请展学术研讨会、当代篆刻艺术大展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孤山证印”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西泠印社“重振金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获奖),发表于《中国书法》、《中国书画》、《收藏家》、《美与时代》、《书法》等刊物。编著有《艺概丛书·顾工》、《顾工论书文选》、《水墨玉峰书画作品集·顾工》、《70年代书家》、《篆刻批评·当代卷一、二》等多种。
39#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7 10:50:40 | 只看该作者
4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7 10:51:36 | 只看该作者
顾工书法网络展读后絮话
     因为爱好的关系自己留意书法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了,顾工的字当然也在其中,听书评论好的有作品集,赠送我也按耐不住了,索性也来凑个热闹!
     知道顾工这个名字很早了,我这个人,这几年记性不怎么好了,老是把人和作品对不上号,老以为顾工的字是个老爷子写的,也在印象里留下了个老爷子的印象,总觉得是到了花甲之年的人才写这样的字.
     我在中国书法家论坛安家有一段时间了,看了不少的作品,今天写的这些仅仅是个偶然啊!闲暇闲逛时就不自觉逛到中国书法家论坛了,没办法谁叫今天撞上了.我一口气看完了顾工网络展发布的20多幅完整的作品,第一感觉就是很沉静,不浮躁,当今的社会以及当代书法现状就是60/70/80年代在为了生活的好点,想着法充斥这个传统的行当,顾工有这个平静工稳的心态和创作状态很难得.
    看顾工的字,一直都很恍惚,说不出来有谁的影子或者靠近谁,用句老齐的话说就是:"只是觉很旧”。这和当下中青年书法家那种国展写法、近亲繁殖的“新”书风是不一样的,这种“旧”应该是个人性情、追求以及审美情趣的一种抒发,也应该是长期钻在故纸堆里面慢慢滋养而成的一种书法的“包浆”吧。在一个重视创作、个性张扬、形式、技法至上的时代,能够潜藏个性、以学养书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能够默默地坚守自己的信念实在是很不容易,这需要自信和耐力。
    看了顾工的字,没有善变的形式和现代拼凑,就是以不变应万变,打眼看上去是那么的平淡,却又在平淡里多了几分的耐看!对了就是这个字眼,我觉得我要形容的我眼里的顾工字,用这个词语再合适不过了,回顾几千年的书法历史长河,那些今天依然供后辈学习和汲取营养的那些经典作品不正是因为耐看的缘故吗?
     顾工的字质感很好。当然平淡东西少了质感的支撑,那就要另当别论了.顾工的字不事雕琢、不做大的开合与伸展,不做奇侧险怪,然而无论结构的内敛还是线条的厚实,颇让我感受到那种“结实”的硬度。这可能跟他生活环境和性格有很大关系,我的老爷子字老说写字是是写心性,心性如何你画出来的道道就如何,这个是心性的流露。
   要是把顾工的字让我归个类,那还真有点难为我,现代派,流行派,拟古派都不是,毕竟顾工还年青70年代生人,要说是我的学长了,对于一个80后的后辈在这里放词可能有多方的非议,我一开始就说,顾工有一份常人没有的沉静和工稳,这是顾工的雪球是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的,那么耐看就是以后若干年的方向了,人书具老是每个书法人都要经历的,80岁或90岁拿起毛笔不能自己的时候,都要经历,顾工的书法路还很长,30几岁已经拿到书法硕士的学位,这是让人羡慕的,如果非要我把顾工归到书法的那一类,那么我想新文人书风应该可以概括.
                                       自由艺术评论人
                            若雪堂安小波
                            2010年1月15日晨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7-1 16:08 , Processed in 0.15388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