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精神明亮干净的人做教师真的很难,尤其是在这个时代。我们受教育的经历中,好教师的范本太少。而等我们成为教师,教育现场的面貌已不是我们学生时代的模样。怎么做合格的教师,怎么做好教师,的确已经成为难题,甚至是难解的困局。 《身为教师》的可贵,就在于王老师无所不在的反思:教书十九年,他开始认真学习对学生微笑;过去的学生要走上讲台了,他谆谆教诲;毕业的学生踏入大学校园了,他给予精神上的慰藉;充满了“大话”的班会课,让他无比沉重;没有闲暇的教师假期,让他感觉莫名的悲凉;学生作文里的标语,让他无比悲哀;学校旧建筑的拆除,让他感叹精神财富的流逝;学生毕业后的同学会,他为叫不出一个学生的名字而愧疚……这些反思的中心,不是分数的高低,而是“人”的发展。在王老师的反思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教师。只有精神干净明亮的教师,才会关注学生分数以外的东西吧? 王老师唯一一次提到自己的“光环”,居然也是沉重的反思。他说:(那个)很高的官方荣誉是颁给2004年之前的那个“我”——徘徊于真正教育的门外,骨子里相信成绩能够证明一切,教育就是为了分数。那个“我”,不再仰望不再眺望,也不再寻找不再思考,甚至不再有彷徨和疼痛。那个“我”,几乎“交出了自己的意志,变成了纯粹的工具”。 这样的反思掷地有声——有几个“全国优秀教师”会有一日自省到自己“徘徊于真正教育的门外”?王老师这样的自我反思,本身就是教育现场最好的范本。 感谢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给2005年之后的王老师的教育天空播撒了阳光。从此,他“从未像现在这样如此贴近教育,如此真切地触摸、体验它涌动不息的苦痛和欢欣,迷茫与希望。这种贴近感和切肤之感,使得原本漂浮着的教育理想”,对于他,教育“无复是壮怀激烈的坚守,从某种角度说,从事教育已成为我人生自我实现的方式,成为一种享受”。 身为教师,我并不觉得“坚守教育现场”是褒奖。但凡“坚守”,总是不得已而为之,无奈的感觉居多;而“享受”才是最曼妙的境界。从事教育,从备受困扰到纵情享受,需要运气,更需要自我成全。祝福王老师,不断磨砺、不断反思之后,终于抵达“享受教育”。 《身为教师》的字里行间,多次提到木棉树,令人不胜遥想南国海岛菁菁校园里高大的木棉树。木棉树慰藉着王老师的心灵,王老师在树下的诵读、呓语也不断滋养着木棉树。树与人,校园与教师,二十年里彼此见证,彼此成全,树长得更丰茂,人也更享受身为教师的感觉。 我愿自己,亦如王老师一般——心中有大树,脑中有信念:做一个精神明亮干净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