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题研究”:教师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 方展画 程江平 徐敏娟 浙江省淳安县区域推进“小课题研究”实践,是教育制度创新的重要成果,是教师专业发展方式的有效整合,也是实现教师成长的内驱机制,具有聚焦个体、彰显个性、周期较短、倾向平民的特点。其基本操作模式可以概括为:重拳强势的制度导向模式、缜密完善的组织架构模式、灵活便捷的课题运作模式、公开透明的过程监督模式、及时周到的支持服务模式等五个部分。这一模式已在实践中取得极为显著的成效。 “小课题研究”的内涵解读 小课题研究是教师基于职场实际,以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为任务,对自身的工作进行自我观察、内省、反思、探究与行为跟进的一种研究方式。相对于传统的以“课题组”为形式的“大课题”而言,“小课题”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聚焦个体。与“大课题”的团队研究性质不同,小课题研究是针对教师个体的,由教师个体独自承担申报、研究、结题等工作。小课题研究关注的是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反思与行为跟进、教师自身的问题解决与经验提升。在小课题研究中,教师个体是研究的主角,是研究的真正实践者。 第二,着眼微观。与“大课题”研究每每关注宏观层面或中观层面的取向不同,小课题研究的内容是教师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碰到的某一问题、某种现象、某个想法。同时,小课题研究的过程是灵活的,研究成果也是形式多样的。可以说,小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思维“孵化器”。 第三,周期较短。“大课题”研究往往有一张明确的立项、开题、研究、结题、推广时间表,一般需要一年或几年时间,而小课题研究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慢则几个月,快则十几天便可完成。 第四,倾向平民。小课题申报不受教师职务、职称、教龄等限制,是面向全体教师的。只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问题,愿意将其作为研究对象,便可随时向学校申请立项,进行研究。小课题研究消除了课题研究的“专利权”及神秘面纱,彻底实现了研究的平民化,使得“人人可做”、“时时可做”、“处处可做”成为现实。 “小课题研究”的基本模式 (一)重拳强势的制度导向模式 淳安县小课题研究是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利用教师考核评价等导向性手段,强势推行的。当地教育行政部门除了颁布《县域推进小课题研究的实施管理意见(试行)》、《教育科研评审指导小组工作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条例外,还在“引领”、“合作交流”和“评价”等三大层面设计了相对周密完善的相关制度。 ——引领制度,包括专家引领、骨干引领和基地引领。其中,专家引领是聘请省、市专家对课题方案设计、课题研究理论、中期研究检查、结题报告撰写等方面进行多方位指导;骨干引领是通过发挥本土科研骨干的作用,理顺县、片、校之间的导向引领程序;基地引领是通过基地学校的帮扶引导,促进周边学校的课题研究。 ——合作交流制度,包括校际合作交流制度和教师合作交流制度。两项合作制度均以“三通”为目标。校际合作交流制度的“三通”为:通制度,兄弟学校或结对学校将各自的教科研管理制度、奖励制度相互公开、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通资源,校际教科研学习资料、操作程序相互公开、相互利用;通活动,校际教育教学研讨活动互相开放。教师合作交流制度的“三通”为教师协作小组间通资源、通活动、通智慧。 ——激励制度,包括展示性激励和评价性激励制度。展示性激励,即通过推广优秀小课题研究成果,让教师体验到研究的收获和乐趣。评价性激励制度,则渗透于学校和教师的各种评优领域:教育行政部门将学校组织小课题研究的情况作为教科研先进集体、先进教研组评审的重要内容,将小课题研究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评优选先和职称评定,并作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选拔和考核的重要条件。 (二)缜密完善的组织架构模式 在组织架构上,淳安县建立了“县-片-校”三级管理体制,并对每个组织的功能和任务作出了详细的界定,为小课题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在县级层面,成立县小课题领导小组,由教育局分管局长任组长,直接统领全县的小课题研究工作。下设县小课题研究指导小组和县小课题研究评审小组,与县教研室共同开展工作。指导小组主要负责小课题研究的业务指导与结题鉴定工作;评审小组负责小课题研究的成果评审与推介活动;县教研室为小课题研究的组织实体,负责文件起草与下发工作,具体安排指导、鉴定、评审等各项活动的开展。 ——在片级层面,成立片小课题研究中心组,负责同一片的小课题管理指导工作,并配合县教研室组织相关人员参加指导、鉴定和评审等工作。片小课题研究中心组由全片中小学的教科室主任组成,组长由该片科研能力强、组织能力突出的教师担任。 ——在学校层面,成立校小课题研究领导小组,下设小课题研究指导小组和评审小组,与校教科室共同开展工作。校小课题研究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本校小课题研究规划,组织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具体工作;校小课题研究指导小组和评审小组一般由校教育科研骨干教师组成,主要负责引领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并对研究成果作出鉴定。 (三)灵活便捷的课题运作模式 小课题研究是一种教师因问题而提出研究方案,在实践中检验方案,因问题的解决而结束研究的研究模式,具有情境性和随机性,因此小课题研究的运作模式也体现出灵活性和便捷性。 ——申报随时。小课题研究规定,教师只要有问题想要解决,并且这些问题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可以随时向学校教科室提出课题申报。学校小课题研究指导小组中的2位成员对该课题进行开题论证,并在学校教科室进行立项备案,教师的小课题就成功立项。 ——方案简洁。在保证有问题、有分析、有主题、有策略的前提下,小课题研究方案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可以是文本式的,也可以是表格式的。 ——结题自由。小课题研究起于问题的发现,止于问题的解决。教师只要认为问题已经解决,已形成相关研究成果,便可向学校教科室提出结题申请。学校教科室将多个结题时间趋近的课题汇总后,统一向县教研室提出申请。县教研室视全县申请情况,协调统一安排县小课题领导小组成员及县小课题评审小组成员,配合学校进行现场结题鉴定。 ——成果多元。除了常规的研究报告外,小课题研究的成果还可以是教育叙事、教育随笔、教育案例、课堂教学光盘、课件、自制教具等。同时,它可以是一种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形式的组合。 (四)公开透明的过程监督模式 为避免小课题研究流于形式,过程监督模式的建立及运用是关键。该县秉持“宽立项、强过程、重成长”的理念,在小课题研究推进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公开透明的监督模式。 ——开展“一周一校”调研督导工作。县小课题研究管理者与学校校长、中层干部和教师保持联系,每个星期争取能去一所学校,亲临教学研究现场,了解掌握各校小课题研究进展,对小课题研究工作进行指导。 ——《小课题研究手册》追踪研究过程。学校教科室负责研究过程的日常督导工作,要求每个参加小课题研究的教师,把从申报立项到课题结题这一全过程中的主要会议、大事、体会等都需清晰记录在县里专门设计的《小课题研究手册》中。每位教师的《小课题研究手册》将会通过学校相关网站进行公布,接受全校师生的监督。 ——“博客”平台彰显管理特色。 “博客”是开放的、互动的,在网络中教师小课题研究的信息得以公开化和透明化,并接受来自各方的监督。在《小课题研究大事记》和《小课题研究月报制》等制度的规定下,教师每月需通过博客上报课题进展情况,做到月月有小结、期中期末有汇报,实现了研究过程管理的信息化。 (五)及时周到的支持服务模式 淳安县重视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支持和服务工作,为教师小课题研究提供全程服务,排忧解难。 ——课题研究知识的指导服务。一是在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给予知识和技术指导,通过讲座、培训等向教师传授如选题方法、反思技术、“问题库”建设等知识;二是在教师小课题协作小组中,开展团队互助服务,通过交流探讨,采集集体智慧、解决教师困惑。 ——博客联盟的操作指导。一是组织开展教师博客使用技术的校本培训,使教师学会博客建立、博文发表、照片上传、评论等技术;二是营造良好的博客课题研究氛围,学校对教师参与网络互动提出明确的要求,并组织校园博客大赛、教师博文大赛等活动,努力营造网上课题研究热潮。 ——主题研究活动的周密策划。一是组建“县小课题研究骨干培训班”,邀请省市专家进行讲座培训,组织成员赴其他省市进行实地考察学习;二是开展交流研讨活动,帮助教师内化先进教育理念;三是将每届一等奖获得者的优秀小课题成果向全县推介,推介形式为公开课或专题报告等;四是通过小课题研究现场观摩展示活动,让更多未曾接触过小课题研究的教师直观地感受小课题研究过程。 “小课题研究”的几点启示 过去,淳安县的教科研工作一直是其教育发展的瓶颈,教科研薄弱,教师不会做研究、不想做研究,高级职称教师相比兄弟县市人数甚微。小课题研究的县域推进,有效激发了教师的自主研究热情,促进了教师教育理念及行为的转变,有效提升了教师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提高了教师的自主发展能力,快速提升了区域师资整体水平,淳安县的整体教育研究呈现出繁荣景象。在2009年浙江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小学中学高级教师职称评审中,该县18位小学教师金榜题名(全省平均每县区为8位),创造了“淳安现象”。 (一)“小课题研究”是制度创新的重要成果 淳安县小课题研究得以全县推开,与该县教育制度的创新不无关系。无论是在小课题研究的发展历程中,还是在小课题研究的实际操作中,制度无不显示出其强大的力量。面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重困境,结合地域特点,淳安县因地制宜,采取本土培养方式,创造性地提出了小课题研究的办法。他们将小课题研究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大举措,通过制度设计、制度创新,对小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运行机制、评价体系、管理方式等都作出了具体翔实的规定,使小课题研究的各个环节有据可依、有据可循,规范了小课题研究的基本操作,有力推动了小课题研究向全县每所学校覆盖。 该县教育局、教研室对中小学校小课题研究的管理与评价制度设计、学校对教师小课题研究的奖惩制度设计,这些层层推进的制度,就像教师背后的一双有力推手,不断推动教师努力前行,鞭策着教师进行教育研究。 (二)“小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方式的有效整合 小课题研究的核心理念是促进教师自主成长,不断提升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小课题研究具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反思与批判是教师小课题研究的核心要素;自主学习是小课题研究深化的动力要素;同伴互助与专家指导是小课题研究的引领要素;实践是小课题研究的过程要素。 反思与批判、自主学习、同伴互助与专家指导、实践等作为小课题研究的基本要素,同样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几条基本途径。小课题研究有效整合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途径,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学习平台。 (三)“小课题研究”是实现教师成长的全新机制 小课题研究一开始固然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的强势推行,但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感受着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他们不断超越实然、追求应然,超越现实、追求理想,不断达到教育教学的“自为”和“自由”境界。他们从中体验到职业的乐趣、感受到职业的内在尊严、价值与自信,从而激发起内心对研究的热爱,萌发教育研究的幸福感。此时,小课题研究便成为教师的一种自主自觉行为,成为教师专业成长有力的内驱机制。 通过小课题研究,教师找了专业发展的新基点。在小课题研究中,教师成为有思想、有能力、有智慧、有悟性的教育实践主体。正是小课题研究为教师提供了一条螺旋上升的内在发展之路。沿着这条路,教师虚心学习,广泛吸收先进教育理念,不断进行研究和创新,更新自身教育教学理念,改变原有行为方式,从而逐步发展为专家型教师。 (作者单位: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