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提笔写字 刚进入小学的孩子,在书写中的一大问题是:会经常把铅笔压断。一个班的孩子,在没有经过训练以前,至少有一半、甚至一多半的孩子,存在这样的问题。一到书写环节,经常听到压断铅笔的声音。压断的铅笔,还能书写吗?在我看来,是不能的,至少不能完成那些精细的笔画。但是,课堂时间有限,我们总不能让孩子把时间都用在刨笔上吧?烦了,有的老师干脆就让孩子用比较粗的铅笔书写,省得一压就断。 在我看来,这是个误区。让孩子用尖细的铅笔书写,而不会把笔压断,是一种书写技巧,是学习书写的前提,意义远远大于完成当下的书写任务。如果一个班的孩子,都掌握了这样的技巧,这个班的书写水平,一定很高。 多年前听到“提笔写字”这个短语,感到很不解:明明是握笔,或者是拿笔,为什么说是“提笔”呢?提着笔,还能正常地书写吗? 练习书法多年,特别是在指导孩子写字的过程中,我渐渐意识到“提笔写字”这四个字,见底多么深刻,概括得多么深刻! 提笔,力量是向上的。书写的时候,需要一种无形的力量,把手部轻轻地向上提。被提起的手,变得轻盈灵巧,书写会更流畅。 提笔,让笔尖与纸张的接触面积更小,摩擦力更小,从而写出更为流畅的笔画线条。 提笔,需要我们先把自己的重心提起来,否则,提笔就无从谈起。在提高重心的情况下,我们的上肢会被拔高,视角自然提高。站得高,自然看得远,视线的范围自然就大一些。这样,我们就能够通观全局,把每个字合理地安排在格子里,把每个句子合理地放置到一篇作品当中。 提笔,是对儿童身心的保护。在“提笔”的过程中,书写就显得轻松,儿童在书写的时候,就不需要花费更大的气力,手指就不容易变形。 由轻入重难,由重入轻难。这,与中国的一句俗语很相似——由俭入奢侈易,由奢入俭难。孩子一旦养成“重手重脚”书写的习惯,就很难会到“放松”的道路上来。这是许多孩子书写姿势难以纠正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些书写由问题的孩子,一开始,就把自己变成了一头笨重的大象,你再让他去表演走钢丝的杂技。可能吗? 提笔,更是对学习用品的保护。同样的一支铅笔,有的孩子用两个礼拜,有的同学用两天。铅笔芯不是“写”完的,而是被“折”完的;一支钢笔,有的孩子用了几年,还能流利地书写;有的孩子用了几天,笔头弯了,甚至断了,报废掉了。 我们讲究提笔,不是一直“提起”,而是在运笔的过程中,要将笔提起来,在起笔和收笔的时候,该顿笔要顿笔,该挑锋要挑锋。我们来回忆一下,在整个书写的过程中,就线条的长度来讲,起笔、收笔与运笔相比较,谁更长一些。毋庸置疑,当然是“运笔”。也就是说,在书写的绝大多数时间里,我们需要把笔微微提起。从另一个方面讲,正因运笔的时候是轻的,才需要在轻的基础上重一些(也就是顿笔)。如果说,运笔的过程,本身就是很重的,那顿笔和运笔就没什么区别,顿笔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仔细想来,顿笔——运笔——出锋,从力量上呈现出“重—稍轻—轻”的过程;从书写速度上,则呈现出“慢—稍快—快”的过程。 在教孩子领悟这个道理的时候,我会让他们进行体验:抓住他们的手指,让他们伸出食指在桌面上滑行。第一种情况,我提着他们的手,让他们的指头轻轻接触桌面;第二种情况,我用力地压着他们的手指,在指头在桌面上艰难地移动。让后问他们:二者感觉有什么不同。孩子们说:第一种更轻巧,更舒服;第二种压得手指疼,滑不动。我说,你的指头,和你手里的铅笔差不多,如果你用的力量很大,铅笔也会感觉“很疼”,书写起来,也会很艰难。现在,你们知道该怎么书写了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答道:把笔提起来,轻轻柔柔地书写。 能用细的笔,写出粗的笔画,很容易;用粗的笔,还能写出细的笔画,很困难。掌握了这一技巧,你就不会损坏笔具,越写越顺手。 以后,孩子写出又粗又黑的笔画时,我就会提醒他:你又把铅笔压疼了吧。孩子不好意思地笑了。我们不能指望通过一次两次训练,就让孩子掌握“提笔写字”的技巧。如果教师经常性地提醒他们,绝大多数孩子会慢慢接受这样的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