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管季超07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吉两国四地争李白故里 博弈升至官方层面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6 17:31:32 | 只看该作者
文化“啃老族”注定没出息 挟持古人扭曲传统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社会上有一批寄生于父母卵翼之下,既不去就业更不愿创业,且过着优哉游哉惬意生活的“啃老族”,在文化领域,似乎也存在与之惊人相似的“啃老”一族。
  稍加留意不难发现,文化“啃老”的现象随处可见。比如名著改编,像《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改过一遍又一遍,但对名著诠释的深度和准确性却大不尽如人意;现代名著、武侠小说之类也一改再改,且越改越俗。又比如,近些年名人故里纷争四起,从黄帝故里之争,到姜尚故里,再到老子、庄子故里之争;从曹操、华佗故里之争,到赵云故里、诸葛亮躬耕地之争,发展到五省七地争二乔、三省四地争曹雪芹,甚至跨国界的两国四地争李白故里,历代名人都引发过一轮又一轮的争抢。与此相关,神话传说和文学中人物的“故里”之争,也是硝烟弥漫。观音菩萨的故里就有四川遂宁、河南平顶山和新疆昌吉相峙不下,浙江、江苏、山东和河南四省六市(县)争相为“梁祝”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娄烦为争孙悟空故里决定投资建立占地7000亩“大圣故里风景区”。更有甚者,《金瓶梅》中西门庆也引来阳谷、临清和黄山争故里,让这个虚构的大淫贼“华丽”转身为地方名人。再比如,各方争执不断且匆忙定性、迅速开发的“曹操墓”,以及所谓“唐宋古城”、“大明宫遗址”之类,啃祖宗,似乎正在成为某种文化时尚。
  言必古人,艺必古典,是国人比过去更重视传统,还是目下流行复古风?似乎全不尽然。实际上,在这“复古热”的背后,既没强调重温历史、面向未来,也不着眼于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取而代之的:有盲目依赖传统,在古人麾下讨生活可怜状;也有厚古薄今,对当下文化的极端不自信;更有地方和行业利益驱动、政绩冲动下的资源经济博弈。无论是对历史遗存的过度开发,还是一窝蜂式的名著改编,都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无端戕害和严重浪费;盲目投资营建各种拙劣的假古董的行为,也是文化的无知和谋利的躁动;而无聊炒作西门庆等负面文化,更是一种浅薄荒唐的闹剧。在这里,历史文化及名人完全成了某些人附庸风雅或猎取经济利益的敲门砖。这种挟持古人、扭曲传统的狭隘行径,正日益令传统文化陷入庸俗化和功利主义的泥淖。
  优秀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艰苦卓绝的历史创造,是我们祖先聪明智慧的结晶,但决不能成为子孙后代坐吃山空的资本。珍视传统,绝不意味着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坐享其成。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13亿人筚路蓝缕、励精图治开创历史的创举,需要大量与之相匹配的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民族风格的文化创造,需要大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精品,如果不能给后世留下诸多光耀世界的遗产,那就是当代文化的失职。
  那些靠稀释或颠覆经典制造出来的二手货,那些亦步亦趋鹦鹉学舌式的克隆品,那些毫无创意和蕴含的伪景观,不仅不能成为文化发展的“救命稻草”,而且只能作为文化啃老者创造力贫血的注脚。啃老注定没出息!只有拿出过硬的文化实绩,才能避免成为那个到处炫耀自己祖先也曾发达过的阿Q。
42#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6 17:49:57 | 只看该作者
两省四地40亿争办朱熹大寿 实为抢大师故里
发布时间:2010-6-18    来源:云南网-云南信息报   
  
    本站编者按:朱熹,宋明理学之巨擘,今年10月22日是他老人家的诞辰880周年纪念日。本是一件颇具纪念意义的事情,可当两省四地共斥40多亿元巨款来争夺他的故里时,真不知道他老人家泉下有知可做何感想,是该慨叹世人对其敬仰的狂热呢,还是该无奈利益驱动下的资源经济的博弈。   
  一个朱熹,四个故里,40多亿元的盘子。今年10月22日,是理学大师朱熹诞辰880周年纪念日。朱圣人的大寿,引得两省四地——福建的尤溪县、建阳市和武夷山市,以及江西婺源市,以“朱熹故里”为名,各自倾注地区和省域之力,汇聚总量超过40亿元的资本项目,以作圣人“寿礼”——抢夺朱熹故里,背后是各地在利益驱动下为了资源经济而博弈。
  小小邮票无穷玄机
  中国邮政将发行《朱熹诞辰880周年》纪念邮票,邮票虽小,但玄机可谓无穷之大
  福建尤溪县
   将朱熹诞生地打造成国家级品牌
  2009年,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向国家邮政局申报“朱熹诞辰880周年纪念邮票”,此举得到了福建省和三明市的鼎力支持,仅用1年即申报成功;10月22日,朱圣人诞生日,尤溪县声称将举办该纪念邮票的首发仪式。
  先看尤溪,今年其战略定位是“海峡西岸朱子文化和生态休闲的旅游胜地”,大打“朱熹故里文化牌”。在“十二五”(2010—2015年)期间,尤溪打算将朱熹诞生地打造成国家级品牌,借此助推“中国优秀旅游县”的创建工作。所以,尤溪竭尽全力操办朱圣人的880岁大寿,主要目的还是努力扩大其“朱熹诞生地”的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速融入海峡西岸旅游区,初步形成闽中朱子文化与生态休闲的旅游胜地。据尤溪旅游网公布的数据显示,作为朱熹故里,尤溪包括朱熹故居景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等四大旅游项目,总投资4.16亿元。
  除以上大手笔外,尤溪在朱熹故里的经营上可谓用心极为细致。《辞海》旧版“朱熹”条称朱熹为“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可2009年新版《辞海》出版,“朱熹”条已经改为“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改动的原因便是2007年尤溪县致函上海辞书出版社要求“朱熹”一条,加进本县信息。
  福建武夷山市
   朱子文化综合开发项目投资3亿
  而作为朱熹生活、治学之地的福建南平市下辖的福建武夷山市,面对“朱熹故里”更是当仁不让。福建武夷山市声称自己也要举办该邮品的首发仪式,并且搭车操办“第三届中国(武夷山)朱子文化节暨海峡两岸纪念朱熹诞辰880周年系列活动”,包括世界朱氏联合会纪念活动、朱子学研讨会等。早在1999年,武夷山便被联合国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其中“文化遗产”多赖圣人朱熹之名。在武夷山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规定:加快五夫朱子古镇旅游文化基础设施……(开展)五夫朱子文化休闲观光农业等平台建设”。
  据武夷山市政府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武夷山的朱圣人项目也颇为壮观,名曰“朱子文化综合开发项目”,包括“理学圣地”游览区、“邹鲁渊源”游览区、朱子生活体验区、宋朝风情一条街,项目总投资为3亿元。
  宗谱背后的暗战
  与上述两市明争不同,江西婺源和福建建阳则是暗自较劲
  江西婺源县
  借朱熹故里东风,24亿大搞旅游
  今年1月13日,在江西婺源发现了一套31本的《朱氏正宗谱》。有朱熹的宗谱在手,婺源变得更加底气十足。婺源本来就自称“中国最美的乡村”,在其十一五计划里,就明确“全面繁荣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带动全县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公开数据显示,如今借着朱熹故里的东风,相关大项目也非常之大手笔,包括朱子度假酒店等的旅游建设总投资24.45亿。
43#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6 17:50:36 | 只看该作者
福建建阳县  11.2亿只为朱熹产业化大项目
  与此同时,福建建阳县也在闷头搞自己的“朱熹故里”。2009年,建阳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特别规定:“突出抓好以朱子文化为龙头的古文化旅游规划”。今年,建阳又强调要把朱熹这一文化元素加快产业化,朱熹产业化的大项目总投资11.2亿元。今年10月22日的朱圣人诞辰日,建阳计划大张旗鼓地邀请海内外嘉宾,出席朱熹项目动工仪式!
  目前,距朱圣人的880岁大寿正日尚远,但两省四地早已沸腾。(据《中国经济周刊》)

  真心话大冒险
  旅游局局长算账一个名人值25亿
  本报讯近日,一场四省五地关于“炎帝故里”的争夺正进入白热化。各地围绕炎帝故里大做文章,从景区打造、文化旅游开发、招商引资,无所不用其极,总投资突破百亿元。争夺名人实质当然是争夺的巨大经济链。一个名人值多少钱?近日,湖北省随州市旅游局局长算账:去年“炎帝故里”带来的旅游效益是25亿!
  据《长江日报》
  热闻分析
  名人故里争夺战 地方权力和商业利益合谋
    央视《新闻1+1》播出《被“劫持”的历史名人!》——特约评论员王锡锌认为:背后是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的冲动下,要么是在幕后作为强劲的推手,要么直接就跑到前台利用手中的权力争夺,争夺名人故里战成为地方权力和商业利益的合谋。另有专家指出,这些地方争夺名人故里是借用名人的“广告效应”,由此拉动文化旅游产业。名人故里之争实质是各地在利益驱动下为了资源经济而博弈。(综合央视、新华网)
44#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0 07:28:09 | 只看该作者
湖北省李白研究会成立,我们该如何行动?



2010-11-29 07:46:00 来源: 湖北日报(武汉) 

湖北日报讯 (记者蔡朝阳、张仕洪、通讯员程荣东、杨鹏程)昨日,湖北省李白研究会成立大会暨李白文化论坛在安陆白兆山下举行。本次活动由湖北李白研究会筹备组、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孝感市委、市政府主办,安陆市委、市政府承办。全国各地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李白寓家安陆,至今口口相传家喻户晓。但在中国文学研究领域,李白在安陆十年,由于史料稀少研究匮乏,尚为学术空白。1982年,安陆成立考证李白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全面铺开李白学术研究工作,先后编辑出版《李白在安陆》、《李白文选》和《李白在湖北诗文选注》等12种学术专著。

中国李白研究会、中国孟浩然研究会、省古代文学学会、省吴楚文化研究会分别发来贺信贺电。

新当选的湖北省李白研究会会长、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何念龙向安陆市授予“湖北省李白文化研究中心”牌匾。

作者:蔡朝阳 张仕洪 程荣东 杨鹏程

(本文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 )
45#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0 07:31:50 | 只看该作者
     湖北省李白研究会在安陆成立


    银杏之乡庆盛会,董永故里迎嘉宾。28日,湖北省李白研究会成立大会暨李白文化论坛在安陆白兆山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名李白研究专家学者应邀参加了会议。
  中央电视台副台长高峰,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连生,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薛天纬,省民政厅副厅长文增显,省文化厅副厅长严荣利,《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胡思勇,武汉市委常委、纪委书记车延高,孝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栾春海,副市长王芳等领导出席会议。
  中国李白研究会、中国孟浩然研究会、省古代文学学会、省吴楚文化研究会等分别发来贺信贺电。中国李白研究会在贺电中说:“湖北省李白研究会的成立及李白文化论坛的举办,必将开创李白研究与李白文化建设的新局面,安陆在国内李白研究总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也将得到进一步凸现,并为全国的李白研究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新当选的湖北省李白研究会会长、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何念龙向安陆市授予“湖北省李白文化研究中心”牌匾。其后,会议举行了《李白在安陆》乡土教材首发式。
  薛天纬说,李白在安陆的10年,是其诗歌创作最辉煌的时期,安陆的李白研究蜚声中外,填补了李白研究领域对于“李白在安陆十年”学术空白,湖北省李白研究会的成立,必将促进李白研究的跨越发展。
  陈连生指出,安陆的李白研究填补了李白人生当中重要的一段经历,使李白文化在理性认知的指导下,循着合乎优秀文化价值指向的方向发展。希望湖北省李白研究会的成立和李白文化论坛的举行,使李白研究工作更加科学和繁荣,从而推动李白文化与经济、文化、旅游的有机结合,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栾春海说,这是安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件盛事,是孝感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也是湖北李白研究学界的一件喜事!安陆高度重视李白文化的研究、宣传、开发和利用,重新规划建设李白纪念馆,恢复重建李白文化遗址遗迹,着力加强李白文化建设,叫响李白文化品牌,擦亮李白文化名片,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一切为湖北省李白研究会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全国李白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说,这次活动的举办,会充分展示安陆的悠久历史、独特文化和时代风采,让安陆走向全国,让全国了解安陆,为安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李白文化论坛活动于当日下午举行。与会2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就李白的家世、李白的思想、李白的接受与传播、李白与安陆的渊源、李白研究的生产力转化等方面,进行了阐释与探讨。[转]
46#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0 21:38:06 | 只看该作者
李白故里美名扬
山清水秀好风光
银杏之乡多胜迹
光耀神州日月长                       
物华天宝郧子国            
沃野平畴荡金波                  
层峦叠嶂蕴灵秀                 
一弯碧水贯长河                  


人杰地灵德安府            
人文荟萃传千古         
碧山涢水钟灵秀            
百世流芳满荆楚              
孤帆远影樱桃渡         
落日曲水抱孤舟               
西郭郊外遗风在               
春风又染太白楼
              
金泉古刹留胜迹
禅寺宝地绕香烟
重振古老佛文化
传承文明写丽篇


风景迤逦白兆山
诗仙酒隐整十年
跃上葱茏到山顶
崖高耸翠白云边
神游八极栖此山
流水杳然心自闲
仗剑长歌云天外
别有天地非人间
归来云卧此为家
枕石挥毫万岭霞
斗酒至今泉亦醉
年年余晕染桃花


萧萧古木万峰巅               
两鹤云浮宛宛连                  
钟声夜渡霜前月                  
谷响时鸣雨后天           


绀珠泉水浓似酒      
笔架山峦绿葱茏               
读书台映旧时月         
桃花岩畔太白风      
依剑挂弓浮四海      
激昂青云志未酬         
心雄万夫不言弃        
一代谪仙竞风流           


兵家要塞太平寨            
两山对峙石门开               
地势险峻杳无路            
一线云天日边来              
飞泉迎阳喷彩练
水帘罗汉腾云烟
金庭五洞藏秀色
寻幽探胜别有天
枯树无影照禅院
双泉灌寺水不干
响石如钟动天外
出游览胜数楂山


清泉百卉绣钱冲
银杏扶疏比劲松
白果枝叶尽是宝
饮誉中外展雄风
山林葱翠耸云天
八方游人不等闲
访景寻幽皆自得
欢声笑语满山涧
寻踪拜谒访孤村
黑砖青瓦迹犹存
风雷京安动天地
更将勋绩启后人


三台历经风和雨
八景长伴云和霜
春夏秋冬四时美
和谐盛世万年长
李白故里美名扬
山清水秀好风光                 
银杏之乡多胜迹
光耀神州日月长      
[转/‘曾经莽撞少年’帖]
47#
发表于 2010-12-2 10:12:09 | 只看该作者
李白学术厚积薄发


    李白寓家安陆,安陆人民口口相传家喻户晓。但在中国文学研究领域,有一个奇特现象。历史上注杜甫诗歌号称千家,而为《李太白全集》做注本仅有宋代杨其贤、元代萧士赟和清代王琦三家。此外有宋代薛仲邕《李太白年谱》、明代胡震亨《李诗通》等,考证和评论资料寥寥无几。当代学者郭沫若、詹锳等人做过专题研究。由于史料较少,“李白安陆十年”向为学术空白。

    李白寓家安陆,是其生平最为重要经历之一。诗人自安陆时期全面接触唐代社会,所作《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全面陈述生平抱负和行动纲领。一入长安,诗人贺知章读其《乌栖曲》惊为天人。“惊天地,泣鬼神”的千古名篇,自安陆时期登上历史舞台。在安陆,诗人娶故宰相许圉师孙女为妻,养育了一双儿女。居家白兆山,《山中问答》表达了婚后闲适心境,同时对实现理想抱负充满了自信。诗人烂漫天真个性张扬,也是在安陆时期名扬天下风采万代。

    1982年,安陆成立考证李白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全面铺开李白学术研究工作。短短一年时间,形成30万字《李白在安陆》书稿。全国知名学者审读后,给予高度评价。1984年《唐代文学年鉴》作出全面介绍,这是该辑年鉴“新书选评”栏目推出唯一一本不是正式出版的专著。1986年,在詹锳、傅璇琮、胡国瑞、耿元瑞等知名学者热情指导下,《李白在安陆》正式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论文20余篇,围绕李白在安陆十年行踪和交游展开,填补了李白研究多项空白。清华大学教授、中华书局总编傅璇琮先生,武汉大学教授胡国瑞先生热情洋溢为该书作序。胡国瑞先生评介:“全部考证运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辗转稽勘,不厌其详,用力之勤,用心之细,至足钦佩。”

    陈建平,安陆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安陆李白研究奠基人。自始至终肩负学术指导与咨询工作,心静如水淡泊名利。主持定稿《李白在安陆十年诗文系年》,完整勾勒李白在安陆十年总体轮廓。考订李白与贺知章、王昌龄、张九龄交游,许氏夫人卒年考等论述,发前人之未发。张昕,安陆李白纪念馆副研究馆员,安陆李白研究创始人。自始至终担负学术编审与组织工作,史海钩沉无怨无悔。主要学术成果有:论李白思想性格的形成、李邕卒年考等等。《十年风尘》一文通俗讲述李白十年经历,文学气息十分浓厚。王清,安陆李白纪念馆馆长,安陆李白研究传承人。在安陆李白学术深厚积淀基础上,开拓视野独辟蹊径。重点考察唐代社会背景,深度解读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兼及论李白身世。

    安陆李白研究备受海内外学人热切关注。20多年来,安陆李白研究学者多次受邀参加中国李白研究会举办的年会和国际李白学术研讨会。截止2010年,安陆共有中国李白研究会理事1人,会员6人。先后编辑出版《李白在安陆十年诗文选注》、《安陆李白文化论丛》、和《李白在湖北诗文选注》等12种学术专著。参与编纂《李白大辞典》、《李白文选》、《李白诗四百首》和《李白诗歌鉴赏》等著作。

    李白足迹遍及湖北。新的时期,湖北学人积极倡议筹备成立湖北省李白研究会,得到省内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积极响应。2010年11月27日—29日,湖北省李白研究会成立大会在安陆白兆山宾馆召开。新疆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薛天纬,西北大学教授、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长阎琦,河南社科院研究员、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长葛景春,台湾政治大学教授唐翼明,四川江油李白纪念馆馆长郭兴隆,山东兖州李白与杜甫研究会会长武秀等嘉宾与会。20余年,安陆李白研究从未停过脚步。成立湖北省李白研究会,同时落户安陆,必将谱写李白学术研究新的篇章。



本次活动发来贺电的有:

中国李白研究会

中国孟浩然研究会

湖北省古代文学研究会

湖北省吴楚文化研究会

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48#
发表于 2011-1-5 20:16:26 | 只看该作者
李白与安陆
李白“酒隐安陆“期间,即以白兆山为活动中心, 他同许氏结婚后即居住于此, 《安陆县志》(清道光二十三年)载,白兆山,一名碧山。山顶有庙宇,是当地百姓祭祀真武神的地方。真武神亦即玄武神。相传古代净乐国王的太子,生而神猛,越东海来游,遇天神授以宝剑,入湖北武当山修炼,经42年而功成,白日飞升,威镇北方,号玄武君。山的西,南麓有桃花岩,白兆寺,李白读书台,太白堂,绀珠泉,洗脚塘,洗笔池,长庚书院,山顶有银杏树等与李白有关的遗址,遗迹。白兆山距大安山(李白妇翁许家旧宅)仅5公里。李白在白兆山居住期间,以文会友,发奋制作,写下了《山中问答》,《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等篇章。自李白始,历代名人“选胜题咏者,不可胜数“(《安陆县志》),宋代范雍,元代贯云石,明代何迁等均有题咏白兆山的诗作。其中,宋代安陆人李通儒的诗最为平实,并寓事于壮景于体。诗曰:“地势下临郧子国,山光遥射楚王城。唯有桃花岩上月,曾闻李白读书声。“李通儒有子名造,字彦顾,同黄庭坚交往颇深,其书法在当时有一定影响。熙宁九年,白水县令在县境立石刻杜甫《彭衙行》,《白水县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九月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白水明府舅宅喜雨》4首诗,即由李造书并篆额。李造曾打算在桃花岩摩崖刻写李白诗,可惜未能如愿。



《安陆县志》(清道光二十三年)载,白兆山,一名碧山。山顶有庙宇,是当地百姓祭祀真武神的地方。真武神亦即玄武神。相传古代净乐国王的太子,生而神猛,越东海来游,遇天神授以宝剑,入湖北武当山修炼,经42年而功成,白日飞升,威镇北方,号玄武君。山的西,南麓有桃花岩,白兆寺,李白读书台,太白堂,绀珠泉,洗脚塘,洗笔池,长庚书院,山顶有银杏树等与李白有关的遗址,遗迹。白兆山距大安山(李白妇翁许家旧宅)仅5公里。李白在白兆山居住期间,以文会友,发奋制作,写下了《山中问答》,《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等篇章。自李白始,历代名人“选胜题咏者,不可胜数“(《安陆县志》),宋代范雍,元代贯云石,明代何迁等均有题咏白兆山的诗作。其中,宋代安陆人李通儒的诗最为平实,并寓事于壮景于体。诗曰:“地势下临郧子国,山光遥射楚王城。唯有桃花岩上月,曾闻李白读书声。“李通儒有子名造,字彦顾,同黄庭坚交往颇深,其书法在当时有一定影响。熙宁九年,白水县令在县境立石刻杜甫《彭衙行》,《白水县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九月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白水明府舅宅喜雨》4首诗,即由李造书并篆额。李造曾打算在桃花岩摩崖刻写李白诗,可惜未能如愿。div> 至于白兆山之得名,清乾隆年间举人余庆长曾作考证:“《北周书》载:建德二年,于翼为安州总管。时大旱。旧俗每逢亢旱,祷白兆山祈雨。翼遗主簿祭之,即日澍雨,岁遂有秋,百姓感德颂之。盖白兆山之著名者久矣“。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关于白兆山山名的最早文字记载。“建德“为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年号,建德二年即公元573年。由此可知白兆山之名见诸史籍已有1400年余年的历史。
4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2:49:51 | 只看该作者
“ 李白故里”之争“争”的什么 ?

文/秋水蓝

    最近网络、媒体对“李白故里”之争沸沸扬扬,近日分头看了最为热闹的“安陆论坛”和“江油论坛”网友们的帖子,不看还不知道,看后我倒困惑了起来——我们在争什么?
    网友们大多在争谁是“李白故里”,而“官方”在“维权 “,本人以为我们没有找到争论“点 ”。如果找到点了,就觉得这种争论没有必要,
      究竟谁是“李白故里”,这个问题似乎没必要“争”,史料记载李白五岁随父到四川江油定居,二十五岁离开四川二十七岁到安陆定居,结婚生子,居住十年。故里:是故乡、家乡的意思,李白既不出生在江油,也不出生在安陆,两地都是他生活过的地方,如果江油是故里,那安陆说故里也不错,在江油居住的时间稍长,但在安陆的成就要大。以居住时间的长短和成就大小来衡量是不是“故里”,都不确切。
    官方说安陆侵权,这个也没有依据,安陆没有把“李白故里”注册成商标,即使注册,只要不同名,工商部门认可,也是可以的,严格说来安陆是把“李白故里”作为一个口号,没有和江油的哪一个商标同名,没有所谓“侵权”的行为。
      三、李白文化是中国的,是世界的,“李白故里”不是能够被谁争去的,也没有必要争,因为历史的事实不是争一下就能改变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江油说是“李白故里 ”你说去,安陆没必要干预,安陆说“李白故里”你去说去,江油也没必要干预,因为双方都没有利益上和荣誉上的损失。所以安陆提出共“共同享用李白故里”的提法有理且大度,因为没有否认江油的提法。
    另,如果我们真正爱李白,两地就应该携起手来,资源共享,共同弘扬李白文化,而没有必要在谁是“故里”的问题上争论不休,爱李白就行动起来为他做点实事吧,不要让李老先生在九泉之下不得安宁!



                  二00九年八月二十九日
50#
发表于 2011-2-11 12:44:22 | 只看该作者
新时期李白生平研究综述(郭勉愈) 6-1  
 中国李白网
一、出生地问题李阳冰《草堂集序》、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两文叙述李白出生都在“逃归于蜀”、“潜逃广汉”之后,所以历代都认为李白生于蜀中。但李白在肃宗至德二年写的《为宋中臣自荐表》中却说:“臣伏见前翰林供奉李白年五十有七。 ”至德二年57岁,其生年应当是武后长安元年,至神龙初迁蜀时李白已5岁, 显然不可能生于蜀中。清代王琦编《李太白年谱》时发现了这个矛盾,提出疑问:“神龙改元,李白已数岁,岂‘神龙’之年号乃‘神功’之讹亦或太白之生年在未家广汉之前欤?”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学术界展开过对李白出生地的大讨论。

197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认为李白“出生于中亚细亚的碎叶城”,其位置在今哈萨克境内的托克马克。郭沫若的观点得到众多学者的响应。进入80年代,学界展开了对李白出生地的大讨论。将各家所持的论点按地域划分,可分为以下四种。

首先是蜀中说。《四川大学学报》1981年第4 期发表郑畅《李白究竟出生在哪里》,文章认为李白于神龙元年出生于绵州昌明县青莲乡。王少志《李白的故乡??江油》(《新疆日报》1982年5月8日)、蒋志《李白生于江油补正》(《古典文学论丛》1982 年第10期)均认为李白生于蜀中。蒋志的《再谈李白生于四川江油》(《宁夏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一文亦认为对蜀中说不能轻易否定。 裴斐《评李白出生碎叶说兼及其籍贯问题》(《江汉论坛》1984年第11期)也持蜀中说。他后来又写了《“神龙年号为神功之讹”补正》(《中国李白研究》1991年集)一文,认为即使像“神功”这样只存在了三个月的年号也可以称“初”和“始”,李白生于蜀地确定无疑。

其次是条支说。刘友竹《李白的出生地是条支》(《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第2 期)和康怀远《对〈李白出生地是条支〉的一点补充》(《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第3 期)认为唐代条支的地望在今阿富汗中都一代,其治所就是昔之鹤悉那,今之加兹尼,在唐代时属安西大都护府管辖。

第三是焉耆碎叶说。李从军《李白出生地考异》(《李白考异录》,齐鲁书社1986 年版)谓李白出生于“焉耆碎叶”,即今新疆境内博思腾湖畔的焉耆自治县和库车一带。王耀华《关于李白出生地史料的辨析》(《中国李白研究》1991年集)也认为李白的故乡应是安西的焉耆碎叶。

四是长安说。刘开扬《李白在蜀中的生活和诗歌创作》(《文学遗产》1982年第4期)认为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中称“奔流咸秦, 因官寓家”的“咸秦”指长安,由此推论李白生于长安。

进入90年代,关于李白出生地的讨论仍在继续,且探讨的角度有所拓展。周勋初《李白及其家人名字寓意之推断》(《中国李白研究》1990年集)一文认为李白父子三代的名字全都暗示了李白一家来自西域,并寓其本姓“李”;又从李白为死去的朋友吴指南实行“剔骨葬法”(又称二次检骨葬)一事出发,认为这与他接受突厥文化或蛮族文化的影响有关。王伯奇《李白的籍贯探讨》(《中国李白研究》1994年集)从籍贯的概念入手进行讨论,结论是只有山东才是李白的籍贯。

综合以上众说可知,关于李白出生地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蜀中说”与“西域说”两种观点上。不论是哪一种说法,所依据的基本史料不外乎以下几种: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李白《与韩荆州书》,李阳冰《草堂集序》,魏万《李翰林集序》,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墓碣记》,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刘煦《旧唐书?文苑传》(下),宋祁《新唐书?文艺传》。虽然基本材料相同,结论却差异甚大。为此,李家烈《李白的家世与生籍考辨》(上)(《四川师院学报》1997年第4期)一文从李白生平史料的存世状况出发, 认为基本材料的诸多不实之处动摇了它们的权威性,因此,在未发现新见史料的前提下不宜急于创立新说,立足于对已有的史料进行重新检讨和反思才是谨慎和理智的做法。

二、家世问题

第一种说法为李白是李?之后。王文才《李白家世探微》(《四川师院学报》1979年第4期)、 耿元瑞《李白家世问题郭说辨疑》(《江汉论坛》1984年第5期)两篇文章持这一说法。 王步高《李白是达摩的子孙吗》(《衡阳师专学报》1986年第1 期)亦认为李白和李世民都系凉武昭王九世孙。

第二种说法是李白为李贤、李穆之后。兰州大学张书城在其《李白家世之谜》(《光明日报》1984年10月14日)一文中认为李白是西汉李广李陵、北周李贤、隋朝李穆一系的后裔。本文作者另有《拓跋魏系李陵之后说考辨??附揭李白本家金陵之谜底》(《祁连学刊》1990年第2期)、《李白家与许氏家似曾相识》(《李白研究》1990年第2 期)两篇文章亦持同一观点,并在《中国李白研究》(1990年集)上发表《说李白“本姓李,其先陇西诚纪人”》一文,对李白先祖的家世演变进行了完整的勾勒。

第三种说法为李白是李抗之后。刘伯涵《李白先世新探》(《中国李白研究》1990 年集)一文持此说。作者认为李白应出生于陇西李氏的一般平民家庭。

第四种说法为李白是太子李建成之后。徐本立《李白为李渊五世孙考》(《中国李白研究》1990年集)一文认为李白应为凉武昭王十二世孙、太祖李虎七世孙、高祖李渊五世孙、太子建成玄孙。

第五种说法为李白是李瑗之后。徐本立在写了《李白为李渊五世孙考》(《中国李白研究》1990年集)后,很快又发表了《李白为李渊五世孙考补正》(《中国李白研究》1991年集)对前文进行补正,认为李白也可能是李瑗的后代。

第六种说法为李白是李轨之后。周维衍《关于李白先世的问题》(《学术月刊》19 85年第6期)持这一观点,认为李白是隋末割据河西、入唐后与李渊抗衡失败被诛的凉王李轨的第四代或第五代孙。

第七种说法为李白是李伦之后。胥树人的《李白和他的诗歌》(上海古籍出版社19 84年版)认为李白是陇西李氏丹阳房始祖李伦之后。

除汉人说以外还有混血儿说。范伟的《关于李白氏族的研究》(《求实选刊》1986 年第3期)认为李白是汉之苗裔、 胡之身躯的中原和北地的混血儿。

除以上观点外,研究者们还从其它方面对李白家世问题进行了探讨。张书城《李白先世流放焉耆碎叶》(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7年第3 期)一文重点考查了隋朝在西域是否开辟过贬谪地。杨镰《李白身世的一个问题》(《唐代文学论丛》1986年第7 辑)一文认为“咸秦”一词应指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

从以上归纳可以看出,在对李白家世的讨论中宗室说占的比重较大。而异族说的主要依据是:《宗室世系表》中没有记载李白的家世;李白本人没有成为天宝元年宗正寺隶入李氏子孙的诏赦对象;在李白自己的作品中对唐宗室的称呼非常混乱;李白的容貌像异族;李白懂外国语。非宗室的汉人说的支持者往往赞同异族说的前两个论据而否定后三个依据。实际上这三种说法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全面否定;第三种说法又部分地否定了第二种说法。家世问题又与出生地问题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持宗室说者一部分赞同西域说一部分赞同蜀中说,而非宗室的汉人说的支持者和异族说的支持者则一般赞同西域说。

三、入长安的时次问题

一千多年来,人们一般认为李白仅在天宝初年到过长安一次。王琦《李太白年谱》以及詹瑛《李白诗文系年》都认为李白在关中写的诗篇是天宝初年的作品。

稗山在1962年《中华文史论丛》第二辑发表《李白两入长安辨》,提出李白在开元年间也曾到过长安,并描述了李白的行程,而且估计李白第一次入京时间约在开元二十六年夏至二十八年春之间。但此说提出后很长时间未得到学界响应。1971年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李白的家世索引》中肯定了稗山的“两入长安”说,并认为第一次入长安的时间在开元十八年。

1978年以后,郁贤浩陆续发表《李白与陈?交游新证》(《南京师院学报》 1978年第1期)、 《李白两入长安及有关交游考辨》(同上第4期)、 《李白初入长安事迹探索》(《社会科学战线》编《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丛》第1辑)等文, 肯定了稗山的两入长安说以及郭沫若的开元十八年第一次入长安说。此后不少学者撰文对开元年间入长安说予以补充,包括谢思炜《李白初入长安若干作品考索》(《西北大学学报》 1983年第3期)、 薛天纬《李白初入长安事迹之我见》(《唐代文学论丛》总第5期)等文章。

国内外学术界基本赞成“两入长安说”,但在李白第一次入长安的时间问题上意见不统一。稗山提出开元二十六年说;郭沫若认为是开元十八年;郭石山《关于李白两入长安问题》(《吉林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认为应在开元二十五年; 李从军《李白第一次入长安考异》(《吉林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认为在开元十九年底或二十年初; 王辉斌《李白“苦雨诗”再考订》(《中国李白研究》1992/1993年集)认为在开元二十一年。

对李白一入长安后出京的具体时间和路线的分歧也很大。郁贤皓认为在开元二十年春夏之交,路线为泛黄河,经开封、宋城、洛阳,于开元十九秋至安陆。李从军《李白归蜀考》(《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4期)认为在开元二十一年春取道蜀川,经三峡还安陆。 王辉斌《李白与元丹丘交游考辨》(《金门大学学报》1986年第5 期)认为时间是开元二十一年秋,路线是经洛阳、嵩山还安陆。

还有一些学者撰文反对“两入长安”的观点,力图维护传统的天宝初年入京说,如章诚望《谈李白两入长安问题??对稗山先生有关论文的商榷》(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0年第3 期)、刘广英《李白初入长安若干作品考索商榷》(《人文杂志》1984年第4期)等。

“两入说”出现后不久又有学者提出了“三入长安说”。胥树人《李白和他的诗歌》一书认为李白在天宝十一二年北游幽州后又曾到过一次长安。李从军在《中华文史论丛》第2期发表《李白三入长安考》,认为李白在天宝十一二年间第三次到长安并有汾坊之游。安旗《李白三入长安别考》(《人文杂志》1984年第4 期)认为李白第三次入长安是在天宝十二年春幽燕之行归来。郑文《李白三入长安之我见》(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2年第3 期)一文同意安旗《李白三入长安别考》的意见。

三入长安说提出后很快遭到一些学者的反对。《中华文史论丛》1984年第1期发表郁贤皓《李白三入长安质疑》, 认为李白自幽燕之行到宣州之游之间根本不可能有三入长安、游历汾坊的时间。

对于李白第二次入长安的时间也有一些学者撰文进行讨论。谢力《李白开元末入京考》(《李白学刊》1988年第1 期)一文认为李白第二次入长安的时间在开元二十八年秋,至开元二十九年秋出京。杨栩生《李白开元末入京说辨疑》(《中国李白研究》19 92/1993年集)则认为天宝末年入京说难以成立。许嘉甫、许玮《李白二入长安始末》(《祁连学刊》1996年第3期)一文同意李白开元末入长安说, 但时间应是开元二十七年九月中旬。

对于李白入长安这一问题还有学者提出了比较新颖的看法。葛景春《李白初入京洛考》(《铁道师院学报》1997年第2 期)认为李白开元间第一次入京不应是西京长安而应是东京洛阳。

郁贤皓《再谈李白两入长安及其作品系年》(《文学研究》第5 辑)一文是对1978 年作者发表在《南京师院学报》上的《李白两入长安及有关交游考辨》一文所受到的各种责难的答复,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对近20年来李白入长安问题的一个总结。郁文通过排比原始文献与新见墓志,对李白入长安问题作出了中肯的分析。作者于文末倡导用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来对李白进行研究,认为只有依靠新资料的发现才能做好李白及其入长安时次问题的研究。

四、交游问题

李白集中所涉及的交游对象,据不完全统计约有四百人之多,弄清楚这些交游者的生平以及李白与他们的交往关系,无疑有助于李白作品系年及其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因此新时期以来学者们一直将李白的交游问题作为研究重点。

李白与杜甫的会合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盛事,对于李杜的交游,多数学者认为:李杜一生三次见面,初识是在天宝三年三月,地点洛阳;第二次是天宝三年秋日,地点梁宋;第三次是天宝四年夏或秋,地点为齐州或兖州。

进入新时期,耿元瑞《关于李杜交游的几个问题》(《文学遗产增刊》总第13期)首先对李杜初识的时间与地点提出怀疑。郁贤皓《李杜交游新考》(《草堂》1983年第 1 期)在耿文的基础上认为李杜初次会面地点不在洛阳而在梁宋之间;“齐州之会”是 “又一次诗坛两曜与众星相聚的盛会”。但刘友竹在《李白与李邕关系考》(《中国李白研究》1990年集)中认为文学史上所谓的“齐州盛会”并不存在。康怀远《李杜长安相见试证》(《阅读与写作》1987年第12期)认为李白与杜甫于天宝末年在长安又见过一次面。王辉斌《李杜初识时地探索》(《四川大学学报》1987年第1 期)认为李白天宝三年春赐金还山后即于夏秋之际在梁园与杜甫初次见面。

李白与“卫尉张卿”的交游问题也是新时期以来研究的一个重点。首先是郁贤皓在 1978年以后陆续发表的《李白与张?交游新证》(《南京师院学报》1978年第1期)、 《李白两入长安及有关交游考辨》(《南京师院学报》1978年第4期)等文, 论证李白诗中的“卫尉张卿”即张说之子张?。王辉斌《李白“苦雨诗”再考订》(《中国李白研究》1992/1993年集)也通过对张介然、张价、张?等人仕宦经历的考证,指出此诗中“卫尉张卿”应是张?。李清渊《李白〈赠卫尉张卿〉诗别考》(《文学遗产》1992年第6 期)认为张卿身份难以确定。其后,郁贤皓又写了《李白与玉真公主过从新探》(《文学遗产》1994年第1期)一文, 文章进一步考证出玉真公主的若干生平事迹。

李诗中的“崔侍御”也是学者们研究的一个热点。李从军《〈李白诗中崔侍御考辨〉质疑》(《文史哲》1984年第6 期)一文认为李白诗中的“崔侍御”既不是崔宗之也不是崔成甫,而是另有其人。倪培翔《也谈李白诗中的崔侍御》(《唐代文学研究》第 1 辑)一文支持此观点。

关于李白和孟浩然的交游,靖华《李白与孟浩然交游考异》(《荆门大学学报》19 87年第2期)认为李白与孟浩然一生中曾相会四次。

关于李白与李邕的交游,刘友竹《李白与李邕关系考》(《中国李白研究》1990年集)认为天宝三四年李白并未与杜甫一起北上会见李邕;李白于开元七八年间在渝州谒见李邕时遭冷遇,使两人关系一度蒙上阴影。

李白与贺公的交游,钟振振《关于李白任城县厅壁记之本事与系年》(《文学遗产》1988年第2 期)考证出“任城县令贺公”乃贺知章之从祖弟贺知止,并将此记系于天宝八年。李清渊《李白与贺公交游新说补订》(《中国李白研究》1994年集)指出李白此文应作于天宝十年春。

关于任城六父,许嘉甫《李白任城六父征略》(《济宁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认为任城六父即赵郡李氏东祖房李熔第四子修。

关于李白与苏梃的交往,陈钧《李白谒见苏梃年代考辨》(《中国李白研究》1990 年集)认为李白谒见苏梃的时间应是开元九年春。

一些文章还对李白交游的其它方面进行了考察。郁贤皓在《李白暮年若干交游考索》(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0年第10期)一文中认为李白暮年结交的一些人多与颜真卿有关系,并考察了韦冰、殷佐明、殷淑等人的生平,又在《李白交游杂考》(《唐代文学论丛》总第3辑)一文中对赵悦、斐图南等人的生平进行了考证。许嘉甫《李杜交游考录三题》(《中国李白研究》1990年集)考证了卢弈、卢鸿、杨山人的某些生平事迹。

从以上梳理可以看出,新时期以来对李白交游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其中郁贤皓对“卫尉张卿”及李集中数十人的身份与生平的考索,王辉斌对李白与杜甫、苏梃、元丹丘等人的交游进行的考察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李白生平研究工作的进展,刘友竹、葛景春、李清渊等人的研究也都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反响。

五、生卒年问题

李白的生卒年研究者们历来是根据李白《为宋中丞自荐表》、李阳冰《草堂集序》、李华《李君墓志》等材料推知的,即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卒于代宗宝应元年,享年 62岁。

新时期以来,随着对李白研究的深入,其生卒年问题亦出现了种种新说。最先否认李白卒于宝应元年的是李从军的《李白卒年辨》(《吉林大学学报》1983年第5期),文章提出卒于唐代宗广德二年之说。

康怀远《李白生于神龙元年新证》(《江汉论坛》1985年第4 期)认为李白的卒年为大历元年,生年应为神龙元年。

阎琦《李白卒年刍议》(《西北大学学报》1985年第3 期)一文认为李白卒年应是广德元年,享年63岁。

杨栩生《李白卒于宝应元年解说》(《李白学刊》第2辑)、 吴宗铭《对李白卒于宝应元年质疑的质疑》(《李白研究》1990年第1 期)依然持传统说法,认为李白卒于宝应元年,享年62岁。

对李白卒年的研究和对出生地及家世的研究情况一样,都是建立在基本材料的基础上。王辉斌《李白卒年新说辨析》(《漳州师院学报》1990年第2期)针对近年来国内研究者就李白卒年提出的广德元年、 广德二年、大历元年、大历二年四种新说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考辨,可以说是对近年来这一方面研究的一个总结。作者认为,新说所依据的材料都无法证明其中任何一种之成立,在未发现新材料的情况下还是以卒于宝应元年为是。

六、行踪问题

李白出川以后的行踪一直是李白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按照关注的重点不同,可以将问题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李白出川的时间问题。宋人薛仲邕首倡“开元十年”说,王琦《李太白年谱》认为系于开元十三年。新时期以来学者们依从王说的比较多,但也有人对前人的说法提出质疑。郁贤皓《李白丛考?李白出蜀年代考》以及《李白出蜀前后事迹考辨》(《苏州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认为李白出蜀年代应是开元十二年秋。 陈钧《李白出蜀年代考》(《人文杂志》1990年第2期)认为,李白出蜀年代应在开元十年。毕宝魁《李白诗中巴东考》(《文学遗产》1990年第3 期)认为李白出蜀时间为开元十三年。刘友竹《李白初次出峡时间及其后短期游踪别考》(《成都大学学报》1992年第2 期)就李白开元十七年前的游踪进行了考证,认为李白初次出峡后,下荆门,至江陵,于冬末春初见司马承桢,并南穷苍梧,开元十三年秋在金陵,第二年游剡中,开元十五年返安陆与许氏结婚。

其次是他在安史之乱时的行踪问题。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天宝十四载冬安禄山叛乱时李白正在宣州一带游历,因此将李白《奔亡道中》五首与《南奔书怀》一起系于至德二载。郭沫若《李白与杜甫》认为此二诗写于天宝十四年冬季安禄山叛乱时。郁贤皓《李白洛阳行踪新探索》(《南京师大学报》1986年第3 期)一文认为这组诗说明了李白携宗夫人由梁园经洛阳沦陷区向西过函谷关奔逃的经历,并对李白在安史之乱初起时的行踪作了清晰勾勒。

第三是李白长流夜郎问题。对这一问题历史上主要有两种结论,即“未至说”与“ 确至说”。首倡未至说者为北宋曾巩的《李太白文集后序》。王琦《李太白年谱》,詹英《李白诗文系年》,安旗、薛天纬《李白年谱》,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李从军《李白考异录》,郁贤皓《李白丛考》等专著都采用这一说法。清人程恩泽《程侍郎遗集》、黎庶昌《拙尊园丛稿》等提出“确至说”,但未得到响应。进入80年代,研究者们围绕这两种观点进行了长期讨论。邱耐久《李白确至夜郎考辨》(《学术论坛》1982年第2期)认为李白曾流放至夜郎。 王定璋发表《李白确至夜郎考辨质疑》(《学术论坛》1983年第5 期)认为李白未曾到达夜郎。林东海《巫山巴东夜郎》一文认为李诗《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诗中“半道”一词应理解为“贬期的中间”而不应理解为“半路” ,因此李白确实到过夜郎。进入90年代,《李白研究》第2 期同时发表了张才良的《李白长流夜郎的法律分析》和陶锡良的《从唐律析李白流夜郎》。张文从唐代律令出发,认为李白得到的判决为唐律中最严厉的“加役流”,时间为三年;李白长流夜郎的首程地为舒州怀宁长风沙,首程时间为乾元元年六月;李白到达了夜郎。陶文也认为李白此行确至夜郎,但认为李白赦放的时间为乾元二年五六月间,而且《自汉阳病酒寄王明府》中“今年赦放巫山阳”之“巫山”指的是夜郎流放地的一座小巫山。张春生《也谈李白流放夜郎与唐律适用》(《扬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亦从唐代法律出发, 认为李白判流时间在乾元元年三月,五月上道服刑,十一月到达夜郎贬所,次年五六月间遇赦获释;并勾勒了李白流放所走的路线。王辉斌《李白长流夜郎新考》(《中国李白研究》1991年集)认为李白巫山遇赦是不存在的。不久王辉斌又发表《李白长流夜郎的历史真实考述》(《传统文化》1991年第4期), 文章对李白流放期间所作的20首诗歌进行了重新系年,并对李白流放的真实状况进行了全面讨论。至此,“确至说”得以确立。

第四,李白在巴东的行踪也是研究者们论述比较集中的问题。刘友竹《李白三到渝州》(《重庆晚报》1988年7月29 日)认为李白三到渝州的时间分别是开元八年、开元十二年秋、乾元二年三月。许嘉甫、许玮的《李白三下渝州考异》(《成都大学学报》 1997年第1 期)结论与刘文相同。许嘉甫还作有《李白四渡峡江考异》(《成都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文章对李白四次出峡的时间和路线作了大致的描述。

除以上这些论述比较集中的问题外,还有不少文章对李白行踪的其它方面进行了考察。

竺岳斌《李白东涉溟海行踪考》(《唐代文学研究》1988年第2 期)认为李白“东涉溟海”之“溟海”乃今之剡中盆地。

刘友竹《李白遇赦前后行踪考异》(《成都大学学报》1988 年第4期)认为:李白曾被流放到过今天重庆市一带。

王辉斌《李白初游安陆时间考》(《荆门大学学报》1990年第4 期)认为李白开元十四年秋自维扬到江夏后第一次游安陆,接着在随州结识胡紫阳,然后至襄阳,从李浩处求得经济援助,旋即远客汝海,途中结识王昌龄、元丹丘,第二年春天“近还郓城” 。

毛水清《李白炼丹地点考》(《中国李白研究》1991年集)对李白一生中曾经炼丹和打算炼丹的地点进行了逐一考证。

李白究竟几游苍梧,学术界历来对此有不同的回答。刘友竹《关于李白两游苍梧问题的补正和辨析》(《李白研究》1990年第2 期)认为李白开元十二年及乾元二年两游苍梧。许嘉甫、许玮《李白三游苍梧考异》(《零陵师专学报》1997年第1 期)认为李白一生三次游苍梧的时间分别是开元十三年五六月间、天宝十年八月和乾元二年八月。从以上梳理可以看出近年来对李白行踪的研究成绩十分突出,其中长流夜郎、东下溟海、南穷苍梧等问题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并发表了一些前人所未发的新见。

七、对研究现状的总结

新时期对李白出生地、家世及卒年的研究虽然新说迭出,但往往各执己见,缺少真正具有说服力的观点。传统说法的地位虽然受到冲击,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被动摇。在对李白行踪的研究中,李白开元年间到过长安这一发现是本世纪李白研究中取得的最重大的成果。由于有了这一发现,人们对李白的许多重要诗篇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新时期对李白入长安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巩固“两入长安”说,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三入长安的新说。到目前为止,在研究者们的共同努力下,李白入长安的总体面貌已较为完整清晰地呈现出来,多数诗歌的系年也已基本确定。在李白行踪的研究中,另一项令学术界瞩目的成果是李白长流到达夜郎这一观点的确立。

对李白交游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到目前为止,李集中百分之八十五的人物的生平已经基本清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郁贤皓对“卫尉张卿”、“崔侍御”等人所做的考证。对于“卫尉张卿”到底是张?还是玉真公主的丈夫尚不能最终确定,今后若能依靠新史料的发现来确定“卫尉张卿”到底是谁,学术价值自不待言。但从另一角度看,即使尚未准确考出“卫尉张卿”也并不影响人们正确理解李白一入长安的遭遇与心情,也不影响人们把握李白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基本特征。

新时期对李白生平的研究工作当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是有些研究者违背了考证的基本原则。例如在对李白家世问题的研究中,一些研究者围绕李白之家和李唐王室或远或近的宗亲关系,对李白家世作种种考察,其中不少文章的共同之处是以唐初之事代替范《碑》、李《序》及《新唐书?李白传》中的记述,否定李《序》、范《碑》的可信性。这种处理方法是考据的大忌。寻找李白的出生地、家世、卒年这类客观性很强的问题的答案,应该以原始史料为依据,如果研究者不能对李《序》、范《碑》加以证伪,却又否认其内容的可信性,这就等于给李白家世问题打上了死结。当然,原始材料本身具有的模糊性和多义性导致了研究者理解上的不同,原始材料在记载上的矛盾之处和文字上的错讹也加剧了分辨的困难。总之,在发现新材料之前,仅依靠现有材料就急于做出结论显然是不智之举。

其次是有些研究者只从诗歌本身出发来进行分析,缺少对史实的征引和必要的考证。传统考证是从史料出发的逻辑推理方法,这种方法的优越性是能够坐实作家的行止出处和作品的作时作地,其局限性在于往往因史料短缺而无法稽考。仅仅从诗歌本身出发进行分析也不足取,原因是许多作品是用抒情的手法写成,其中并未涉及具体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因此,仅仅通过内容分析,难以对作品的写作背景及作家的事迹作出合乎实际的判断。合理的方法应该是既重视作品内容的分析,又借助史料考证,两种方法交互使用,才能有效地推动研究向纵深发展。


 来源: 原载《江汉论坛》 作者工作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8 21:50 , Processed in 0.07445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