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夏天也是好天气》 教学实录与评点 执教:余映潮 评点:唐艳红 师:请同学们一起说,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是—— (生大声齐说课题:夏天也是好天气。) 师:如果有人说夏天不好,那么你读这个标题时,哪个字要读重一点? 生:(齐说)“好”字。 师:一起试一遍。(学生齐读课题,重读“好”字。) 师:如果人们说春天、秋天都是好天气,而你要说夏天也是好天气,那么读这个标题时,应将哪个字的音读得长一点? 生:(齐说)“也”字。 师:请试读一次。(学生齐读课题,将“也”字读得长一点。) 师:我们可以再来读一次,将上面两次读的体会结合起来。(学生齐读课题“也”字拖长,“好”字读重。) 〔这是极具匠心的开始,给人非常新鲜的感觉。在这里,没有动人的让学生和听课者赞叹的导语,没有任何套话。如此迅速的入题,十分巧妙地把学生带入了课文,似乎每一秒钟都用在了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上面。〕 师:好,咱们下面就来领略一下夏天好在哪里。请大家朗读课文,大声地读起来。要求咬准字音,比如下面这些字:粘、闷、兀自、发酵、裹挟、熟稔、自省。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板书:朗读 说“理解”的话 师:夏天也是好天气,它好在哪里?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说话。怎么说?这样说:“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比如说: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太阳不肯回家去。各人自说自讲,并在书上作记号。 (学生杂然地读课文,说“话”。) 师:下面准备课堂发言,先预演一下。 (学生按句式要求各说一句话。) 师:刚开始说话的语调不好,像读书。要像讲话,再来一遍。(学生再说) 还是像读书,再来。(学生再说) 好,开始自由发言,请自己站起来讲。 生1: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小女孩可以穿花裙子。 师:多么秀美呀。 生2:夏天也是好天气,它是这样的一处世外人间,让你在躁动中获得一份自省的宁静,一份化外的智慧和实实在在的虚无。 师:这是说,在很热的时候我们的心要静。 生3: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男孩子可以跳入水池去游泳。 师:对,潇洒得很。 生4: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有个借口,放下该做的工作。 师:嗯,休息休息。 生5: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在绝望中超脱。 师:谁绝望啊?(生笑) 生6: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往日很多必不可少的事物,都变成了多余。 师:对,让自己轻松一下。 生7: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你的思维、你的渴望、你的生活,全都脱离了往日的轨道。 师:人们在夏天是一种别样的生活。 生8: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找个通风僻静的地方,架一张竹藤凉椅,半躺半卧双眼微睁, 超然地看世界,超然地看自己。 师:对,很多大人都喜欢乘凉,你看见了吧。 生9: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让你在躁动中获得一份自省的宁静。 师:这时心静是最重要的,心不静,就会觉得天气更热。好,现在我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 说一说“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 生1:夏天也是好天气,因为我可以吃西瓜。 师:消暑减热。 生2: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买冰棍吃。 师:清凉一下你的心境。 生3: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去游泳。 师:在水中解暑。 生4: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在家吹空调。 师:噢,享受生活。 生5: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开车兜风。 师:好多好多的好处,同学们都有很多话要说。你们看,通过说“理解”的话,咱们把课文读懂了。 〔这是第一个教学板块。教师对课文进行了整体阅读教学,用“读”与“说”的方式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的说话方式让学生的视线进入到课文的每一个角落,它是一条线索,串起了课文内容,也串起了同学们丰富的说读活动。学生畅快的发言与教师精粹的评点语交融在一起,形成动人心弦的课堂交流。〕 师:下面我们再来读课文。读什么呢?读你自己喜欢的内容,然后告诉老师你记住了什么,你获得了什么。这一步骤就叫选读。选取你最喜欢的内容,然后说一句“积累”的话。看自己喜欢哪些句段,记住了哪些词语。 (板书:选读 说“积累”的话) (学生自主活动,选读课文内容。老师强调说,要边读边说,口中要念念有词;当学生读了一会儿停下来后,老师又说,不能浅尝辄止,要深入地记背。) 师:现在准备说话。说什么?说“积累”的话。就是我记住了哪些词,记住了哪些句子,向大家汇报一下。 生1:我喜欢这样两段话: 这样的时刻,会有一个小女孩,扬起双眉,唱着童音说:我喜欢夏天,因为可以穿花裙子。 这样的时刻,会有一个小男孩,昂起头颅,扮作男子汉说:我喜欢不作准备,就扑通一声跳入清凉的水池。 这两句话写得很形象,很真实,写出了自己对夏天的看法。 师:很生动,很有生活气息。 生2:我喜欢这么一句话:太阳被闷在厚密的云层里,拼命挣扎着想舒一口大气。因为这句话运用了拟人手法。 师:一个“闷”字用得特别好,写出了透不过气来的感觉。 生3:我喜欢课文最后一段:春夏秋冬,四季的旋律各有不同,而夏天就是这样的一串音符,这样的一处世外人间,让你在躁动中获得一份自省的宁静。因为它写出了四季的不同。 师:它点出了夏天确实很好。 生4:我喜欢这样一句话:整个黄梅时节,都是潮叽叽粘乎乎。暗沉沉的天空,泛出热烘烘的黄光,晃得人头晕目眩。“头晕目眩”用得很好。 师:它写出了一种真实的感觉。 生5:我喜欢“人似一团发酵的面粉,外烘内烤成一枚圆鼓鼓的面包。”它运用了比喻。 师:嗯,比喻生动。 …… 师:下面我建议大家注意这几个词,在书上圈出来:领略,逡巡,沧桑,熟稔,真谛。请同学们先读几遍。(学生读这几个词) 师:好,把你们的小手举起来,和老师一起写“稔”。 (师生一起写“稔”字,老师强调说这个字很容易读错,写错,一定要记住它的偏旁。) 师:好,这一步我们也做完了。 〔这是第二个教学板块。教师注意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这儿强调、突出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让学生自由地畅谈自己最喜欢的课文内容。没有运用提问的手段,但课中的发言却同样话语纷纭,这既表现出教师的教学技艺,又表现出教师教学的理念。〕 师:下一步的学习更艰苦、更有趣味,而且更能表现我们语文学习的水平。那就是“寻读”。寻什么?寻课文中用得非常好的字词,说一说“发现”的话。比如刚才同学们说的那句“太阳被闷在厚密的云层里,拼命挣扎着想舒一口大气。”句中就有几个字用得好,如“闷”“舒”。下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寻找、品味,每人都要用大大的圆圈划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字词,再想想为什么用得好。 (同学们活动。板书:寻读 说“发现”的话) 师:有同学已经准备发言了,现在请前后两个座位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然后开始发言。 生1:有一天,“嘭”的一声,天空裂了,太阳迸穿了乌云。这一句用了夸张的手法。 师:“迸穿”用得好,多有力量。 生2:我觉得这一句写得好:偶有一丝轻风擦过,必是裹挟着沸腾,让你冲动得沉默,沉默得疯狂,疯狂得无聊,无聊得死不瞑目。这里有很多词连用在一起,显得很紧密。 师:排比的美。 生3:这里写得好:人似一团发酵的面粉……无聊得死不瞑目。 师:你的回答好像不能一语中的。老师希望你找用得好的词语。 生4:“昂起头颅”用得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孩的动作。 师:对,写出了小孩的高兴、豪爽。 生5:“那口憋在胸腔里许久的叹息”用得好,写出了被热气包裹的不舒服的感觉。 师:你体会得很好。 生6:“许久的叹息”用得好,“许久”说明夏天来得很不容易。 师:对,黄梅时节太长了。 生7:夏天就是这样的一串音符,这样的一处世外人间,让你在躁动中获得一份自省的宁静。这句中的“一串音符”“躁动”“自省的宁静”用得好。 师:“一串音符”把夏天写得美。 生8:我觉得“扬起双眉”的“扬”用得好,它形象写出了小女孩说话的表情。 师:活泼的表情。 生9:“世外人间”用得好,把夏天这种境界比喻成另一种人间。 师:你的发现能力非常强。 生10:“风花雪月”“世事沧桑”用得好,使文章的词汇显得很丰富。 师:嗯,美词。看,你们发现了多少啊。还有吗? 生11:“四季的旋律各有不同”中的“旋律”用得好,它写出了四季都很美。 师:每一个季节都是一种旋律,每一个季节都是好天气。 生12:“会发现一篇美文蓦然亮在你的眼底”中的“蓦然”用得好,表达出了一种喜出望外的感觉。 师:她对这个词就体会到位了。说得多好啊。 好,这位同学想改正他原来的弱点,再让你试一试,要简洁。 生13:“忆及往昔的风云厮杀”中“厮杀”用得好。 师:“厮杀”在这儿形象地指人与人之间的摩擦。看,这位同学通过学习有进步,知道怎样去找。 〔这是第三个教学板块。课文在这儿得到了有力的突破,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这儿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深谙课文的阅读教学不是老师的分析能够代替的,从而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徜徉,让学生在“品析语言”“欣赏语言”这样高层次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习得语感,提高阅读水平。从学生发言的情况来看,可以说是异彩纷呈,令人赞叹。〕 师:下面继续进行我们的创造性学习。我们先把写夏天也是好天气的几点好处读一下,这一次读,要读出表情来。从“这样的时刻,是一种别样的生活”读起,读到小女孩、小男孩时,都要有表情,好不好? (生齐读“这样的时刻”以下五段) 师:再来读最漂亮的两段,写男孩子和女孩子的。女孩子读女孩子的,男孩子读男孩子的,重音要读出来。(老师范读写女孩子的那一段) (女同学一齐试读第一段,男同学试读第二段) 师:男同学读得确实像男孩子,“扑通”两字读得特别好,我觉得还可以夸张一点。下面女孩子、男孩子再一起来演读一遍。演读是什么?就是要有表情地读,声音也应该传达出感情。 (女同学和男同学分别齐读这两段) 师:刚才大家读的这两段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反复。 师:反复出现“这样的时刻”,组成段首排比。后面三段没有,老师加上去了,是为了让同学们理解。加上去也可以,不加上去也可以。加上去有一种整齐的美,减下来有一种变化的美。 下面我们用“这样的时刻”来说一句创造性的话。一定要是自己想出来的。话题是“当新年来到的时候”,每人以“这样的时刻……”领起,说出一段话。请拿起笔,开始思考。 (板书:演读 说“创造”的话) 师:想一想新年的美,新年的快乐,新年的情景,新年的自己的家,新年的别人的家,新年的城市,新年的乡村等等。(学生思考,教师巡回、鼓励) 师:下面我请这一组的同学来说。一个接一个,大声地朗读,这样连起来就是一篇小小的美美的短文。我先说,同学们接下去说。 师:新年来了,新年的钟声敲响了…… 生1:这样的时刻,随处可以听见爆竹声。 生2:这样的时刻,到处都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生3:这样的时刻,到处都是欢歌笑语。 生4:这样的时刻,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来庆祝这美好的日子。 生5:这样的时刻,人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说,终于可以过新年了。 生6:这样的时刻,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生7:这样的时刻,我们正在过新年。 生8:这样的时刻,就会很热闹(大声)! 师:哟,把我吓一跳。(笑)你们都说得很好,但是老师要批评你们,你们说的都是大话。应该描写一下。那灯光呀,烟火呀,笑脸呀,爷爷奶奶给的压岁钱呀……咱们留着下次说,好不好? 这一节课我们用的是非常有趣的学习方式——说读,边说边读,边读边说。每一个活动细节都进行得很好,特别是说“发现”的话,充分表现了同学们语文学习的能力。说“创造”的话,也表现了同学们的调皮劲,老师很高兴。谢谢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下课。 〔这是第四个教学板块。教师组织了学生的集体活动,组织起富有美感的语言实践活动。学语言、用语言、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层次等诸多内容,在这一个教学环节中得到了综合的体现。教学情境的明快、开朗、活泼,教学中愉快的高潮,如在我们的眼前。 总评:这是一节富有韵味的具有鉴赏价值的好课。教师精练优美的教学语言,儒雅温和的教学风度;教师所组织起的行云流水般的教学线条,所安排的细腻严密的教学细节……很多很多是值得我们品味的。然而更应该加以特别注意的是:第一,教师在此构筑了一道美丽的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风景;第二,教师在此创造了一种崭新的适用于大面积语文教学用的“说读”课型;第三,教师在此设计了老少咸宜简捷明晰的“板块式”教学思路;第四,教师巧妙地对传统教学手段进行了改革:这一节课基本没有进行提问,基本没有教师的分析,连板书设计也是令人 耳目一新的。〕 附板书: 朗读 说“理解”的话 选读 说“积累”的话 寻读 说“发现”的话 演读 说“创造”的话 11、追求“学生活动充分”的高层次教学境界 余映潮 课堂教学的一大难题是学生充分活动的问题,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从更加科学的角度、更加高远的视角对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提出更为鲜明的教学要求。因此学生的活动就成了检验课堂教学是否改革的一根标尺:凡是死讲硬灌的,凡是满堂讲的,凡是课堂上过份强调谈话、讲析的,凡是教师习惯于占领讲台的,基本上都没有像样的学生课中活动。在没有学生充分活动的课堂上,“导读说”也好,“学长式”也好,“语感派”也好,“点拨法”也好,各种先进的教学体系都不可能有自己充分展示身手的机会。可以说,没有课堂上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进行有形式也有内容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的活动,就没有语文教学的改革。 正是因为课堂教学的一大难题是学生充分活动的问题,我们就应该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角度来研究我们的教学,就必须追求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活动起来且真正学有所得的高层次教学境界。而这个问题一旦在大面积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解决或者突破,那么它就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巨大效益。 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三个方面的前提条件,一是教师一定要树立“学生活动充分”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理念,二是教师一定要具有析读课文、研读课文、赏读课文、巧读课文的方法与能力,三是教师要具备有理地、有趣地、有效地设计课堂学生活动的技巧。简单地说,就是要将教师“教”的活动科学地、巧妙地“变”为学生的活动,教师讲析的主要内容应由学生在充分的课堂活动中读出来,找出来,析出来,悟出来,练出来,品出来。 那么,我的课堂教学究竟在什么地方有所创新呢?我想主要有这样几点:第一,有学生活动时间较长的层次清晰的朗读活动;第二,有学生活动比较充分的处理手法、比较细腻的品析活动,第三,有学生占有较长时间的目标较为明确的自读活动。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很少有连续的提问,往往安排有别出心裁而又与教学内容紧紧相联的读、说、写、思的学生活动。 下面,从“朗读”教学、从课中活动、从教学创新的角度,介绍我的“学生活动充分”的几个教学片段。 1.说读活动 说读,就是读课文加上说课文,由学生自己在说说读读中理解课文内容。说读,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让学生去复述课文,而是让学生就课文中的内容进行各种要求不同的说话活动,如概括、叙述、评点、想像等等。说读活动是阅读课堂教学的轻骑兵,如果线索明晰、组织到位的话,可以达到满堂生辉的艺术境界,给师生都留下美好的印象。 请看《七根火柴》教学片段: 初读课文之后,老师说:同学们,大家都来说句话吧。说句什么话?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角度,用“《七根火柴》写了一个……的故事”这个句子说一句话。 这一节课共进行了三次说读活动,第二次是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自选内容,用“无名战士是一个……的人”这个句子说一句话,第三次是请同学们对课文表达的精彩之处进行揣摩与评说,再说一句话。课文就在同学们的各抒己见之中,就在“大家都来说句话”的活动中读懂了——不仅仅只是读懂了,而是创造性地“多解性”地读懂了。这是一种不可遏止的“说话”,学生思维的触角无比地灵活。 2.忆读活动 忆读,就是巧妙利用课文中隐含的迁移因素,将学生正在学习的内容与以往学习过的内容有机地连接起来,从而扩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益,增加教学情趣。运用“忆读”的教学手法,能有力地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形成热情勃发、深入持久、内容丰富的课堂活动。 如《满井游记》的教学片段: 在学生读熟、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教师点拨——本课在语言方面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高频率地使用精美的四字词语。 首先请同学们圈出课文中的四字写景美词,进行大声朗读。 然后启发:同学们能不能回忆一下在以往的文言文学习中学过的四字写景美词呢?让我们来进行一次回忆比赛吧。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的发言活动,同学们提及的美词竟有百个。 这样的语言材料无疑地人见人爱,充满了美感,具有语言积累教学的魅力。它非常巧妙地利用《满井游记》表达精美的优点,顺利地实施了教学,教学之中“学生活动充分”的情景是可以想见的。 3.演读活动 演读,就是表演式的诵读,就是表情诵读活动。课堂教学上的演读活动在于教师精细地剪裁课文的艺术,也在于教师指导学生浓缩课文内容的艺术,一旦将文质兼美的课文处理为一篇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的朗诵材料,学生演读的那种教学情景真是让人心醉,让人心动,让人感到那是教师的辛苦讲析永远也达不到的生动境界。 如《安塞腰鼓》的教学片段: 我将课文剪辑为一篇《安塞腰鼓》朗诵材料,在课堂教学快要进入收束阶段时不露痕迹地进行过渡,把材料发给同学们,分组进行练习,然后开始有声有色的演读活动: (男领)看!—— (女领)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 (众合)好一个安塞腰鼓! (男女领)百十个斜背响声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男合)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女合)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男合)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女合)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众合)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男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众合)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女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众合)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女合)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男合)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众合)好一个安塞腰鼓! (男女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众合)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男女领)好一个黄土高原!(众四步轮读)好一个安塞腰鼓! 这种演读在教学中能收到奇效,在排练中,在学生如痴如醉的朗诵中,在学生充分的活动中,“新课标”所强调的“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的教学要求就真正地被落实了。 4.悟读活动 悟读,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边读边悟、边悟边读、读读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析而是通过自己的品读感悟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悟读的教学价值在于高效与深刻,课堂上既洋溢着学生琅琅的读书声,又涌动着学生揣摩品味的思维潜流,课堂教学的活跃外象与学生思维的深层触动同时生辉。 请看《白杨礼赞》第三个教学板块——对白杨自身形神之美的悟读教学。 ①教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一段。悟一悟这一段的层次划分的问题,注意:这一段可以划分为两大层次。 ②教师:现在请女同学朗读第一个层次,男同学朗读第二个层次。注意:老师根据你们的停顿来判断你们是不是“悟”得准确。 ③老师不提示,请同学们再朗读段中第一个层次,要求在这一层的总说与分说之间有稍长时间的停顿,以表示同学们能准确划分此层中的“总说”与“分说”。 ④老师仍然不进行提示,请四个小组分别朗读第一个层次中“分说”的内容,每个小组读一个层次,各自掌握停顿。 ⑤教师说,这段文字的第一层次主要在句子的限制语上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请同学们试将它们读出重音。 ⑥教师说,这段文字的第二层次主要在句子成分的增加上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请试将它们读出激情。 ⑦这段文字中有几个词写出了白杨的形象与性格,试将它们读出来。 ⑧想一下,这一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这一个教学片断可以说是层层推进,水乳交融,配合默契,讲析的方式、讲读的方式在此完全不存在,所学习的内容,从朗读到理解,从段中的层次到各层中更细密的层次,从文句中的感情到对白杨形象与性格的体味,全是在读中感悟、悟了再读的过程中解决的。 5.品读活动 品读,就是品析式地读,就是品味式地读,就是赏析式地读,其中也有探究式阅读的成分。由学生进行课堂品读活动讲究选点精细,讲究线索具有牵引力,讲究教师的示范引导。品读活动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发现的眼光,审美的眼光,它的教改意义在于,如果说“品读”这样高雅的教学活动都能由“活动充分”的同学们完成,那课堂教学中还有什么样的活动不好组织呢? 请看《口技》的最后一个板块的教学。 ①教师:同学们,现在让我们来品读课文的美点妙要。我们要抓住一个“善”字,针对课文内容,用“善”这个词来“造句”——造出的句子越多,你对课文的内容理解得越深刻——这就叫课文妙点揣摩。比如说:“善”在“遥闻”一词用得好,它写出了深夜的寂静,写出了声音由远及近,“善”在“深巷”一词用得好,它写出了犬吠的回音,表达了口技的高超。 ②学生进行准备,小组交流,课堂发言:“善”在声音有大小,“善”在声音有远近,“善”在声音有内外,“善”在声音有动静,“善”在声音有疏密,“善”在“伸颈”写出了宾客在听表演时那种惊愕的神情,…… ③教师小结:“善”在用“善”字通贯全篇,“善”是概括本文题旨的关键字眼。 像这的“妙点揣摩”“美点寻踪”的课堂品读活动,燃烧着学生欣赏课文的一片热情。哪怕学生有时品出的内容浅显一点,但这毕竟是学生自己的学习所得;在老师信任的目光中,他们的发言就像一片片小小的花瓣,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环境中轻轻飘落,点缀在课文教学的绿草地上,构成美好的教学风景。 当然,我设计的让学生活动充分的课堂教学不仅仅只是上述五种,诸如课文理读活动、智能练习活动、人物评说活动、妙要列举活动、课文集美活动、课文创编活动、思绪放飞活动等等,都是经常在教学中进行安排的。有些精彩的活动环节如“说读”“练读”等等,已经升华为我常常使用的“课型”。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我将继续追求“学生活动充分”的高层次教学境界,将一次次的收获变做一点一点的晶莹水珠,献给语文教学改革的奔流长河。 12、话说中学老师与大学教授 程红兵 蒋朝辉 ○大学教授谈起中学教育改革很轻松,很潇洒,很有思想见地。中学老师听下来最初的感觉是很振奋,很新鲜,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但时间一长,发觉不对,在现实中根本无法实现,于是颇有微词,大学教师是理想主义者,中学教师是现实主义者,要面对中考、高考,谁都不能拿学生的前途开玩笑。 ●很多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中学教育改革也不例外。别说大学教授,就是不搞教育的人,说起中学教育改革来也是头头是道。大学教授居高临下,似乎把中学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看得清清楚楚,于是建议就来了,理论也出来了。至于这些建议和理论能否在现实中实现,那是中学教师的事情。在中学教育改革面前,大学教授是指挥家,中学教师是实干家(确切地说是实践者)。这就好比军事理论家和亲临前线指挥作战的司令员,司令员是不会拿士兵的生命开玩笑的。司令员按照军事理论家的理论去指挥战斗,结果呢?失败了。谁来负责?绝对不是军事理论家,而是司令员。是不是我们因此就不需要理论家的理论了呢?肯定不是。司令员指挥作战不仅需要理论家的理论,更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做战斗决策和指挥。中学教师当然也需要大学教授的理论,但如果一味照搬,失败是理所当然的。 ○教授们的长处似乎很明确,理论视野开阔,他们总在忙于建立学科体系,出一本本砖头大小的著作,是他们努力的目标,因此他们多数人无暇也不屑于到中学去实际研究些问题,解决一些问题。 ●没有理论著作,大学教授就不是教授了,而是教师了。我这样说并不是说中学教师就不能出理论,但事实上,中学教师能拿出理论著作的确实不多。理论总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得以检验。你说“他们多数人无暇也不屑于到中学去实际研究些问题,解决一些问题”,可能“多数人”会不高兴。 ○教授们的研究方法是理论的而非行动的,他们的逻辑思维是演绎的而非归纳的。当然也有些中学教师因此得出极端的结论,大学教授是发射空对空导弹,虽有高度,但对地面一线教师毫无用处。 ●是理论的而非行动的,这种说法确切吗?至于演绎和归纳,这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两者是不可或缺的。最初的理论往往是从实践中归纳出来的,而后用于指导实践。我说的是最初。社会发展到今天,很多理论是在归纳的基础上演绎出来的,也有很多理论是先演绎出来再去实践中检验的。那些“极端结论”确实极端,既然是发射导弹,必然有目标,无论是空中目标还是地面目标,能击中目标就是好的导弹。能击中目标的导弹或多或少对地面部队是有用处的。前面我已经说过,司令员的失败并不能说明军事理论的毫无用处。既然是理论,就必然有它的价值,否则就不能成为理论,或者说是谬论。 ○理论当然有其价值,但你只要读他十本《语文教育学》或《语文教学概论》之类的书籍(决无攻击语文教育学教授之意,只是举例而已),你就知道他们的问题在哪里了,而且即使只读书的目录,你就会吃惊地发现连它们都是惊人的相似。问题很清楚,教授们的著作有多少原创性是值得一问的,多看几本书,我们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不由得人不想:是英雄所见略同,还是剪刀加糨糊似的拼凑?理论如果没有原创性,又没有指导实践的价值,那么理论何用?你也许会想,给你一年时间,你也能编一本这样的“理论书”,大学教授太轻松,难怪他们说话如此轻飘,如果让他们到中学里来,光是做题目,就能把他们整趴下。 ●你所说的“剪刀加糨糊”的现象确实存在。在尊重知识产权的今天,自会有人有部门去管。理论具有原创性是每个教授所追求的,问题是研究同一个问题的大学教授们的理论必然有其共性,之后才有原创性。对中学教师而言,大学教授的理论具有多少原创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理论是否具有指导价值。当然我也明白,你的意思是希望大学教授的理论既有指导实践的价值,又有原创性,这要看他们研究的出发点了。 ○大学教授的语文教育研究出发点应该在于问题,在于他所感觉到的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是的,研究来源于问题,理论也就具有原创性。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教授有必要深入中学去发现一些问题,研究一些问题,解决一些问题。 ○事实上,所有的学科在它的最初,也是由于存在中的问题而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求真,但是在后来越来越体制化的过程中,人们似乎忘了它的真正目的,而热衷于构建体系。学科分类本来只是手段,但现在似乎已经成了目的,而且是惟一的目的。 任何研究包括语文教育研究,如果对存在缺乏体验,对生命缺乏敏感,那么无论怎样的理论和材料,都只是外在的摆设,只是一种没有融化成最终价值的手段。我不知道我们的大学教授能否摆脱体系情结,其实,无体系的论述,是否也正恰恰说明了其论述具有不可模仿的原创风格? ●问题不是出在体系上。无论是有体系的理论还是无体系的论述,只要是真知灼见,具有指导实践的价值,都是可取的。关键是面对当前的语文教育改革,我们的姿态是什么?是积极投入,还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大学教授面对语文教育现实中各种现象的激荡,他可能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全然的退避,退避到永远正确却也是几无所用的体系建构中,这退避表面看与世无关,实际上却是一种对现实不屑一顾的姿态;另一种是试图去理解正在发生的一切,借这种理解来超越现实。前者是安全的、稳健的,但容易流于无聊;后者是危险的、创造性的,虽然往往会被怀疑是否具有学术性,却常常有开拓的气象,但是也容易鱼龙混杂,难以判断。对于前者而言,需要的是当代氛围的无形渗透,对于后者而言,需要的是历史基础如房子的地基那样隐于不可见的深处。 ●你说的不无道理,但我想我们不能老把眼睛盯住大学教授。在当代语文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中学教师才是中流砥柱,才是我们关注的主体。你说中学教师是现实主义者,可谓一针见血。中学教师的确很现实,现实到每天都得上课,每天都要面对学生,甚至于每天都要改作业(当然是节假日除外,有些学校是连节假日也不放过的),必须关心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成绩,关心他们的毕业前途。正因为太现实了,以至于不能从现实中抽出身来研究现实问题,不能辩证地看待现实中的各种教育理论,只能盲从。“愉快教育”来了,忙于“愉快教育”;“素质教育”来了,就忙于“素质教育”;“多媒体教育”来了,就忙于“多媒体教育”;如今,“双语教育”来了,又忙起“双语教育”了。教育理论一个接一个,中学教师还没来得及弄清前一个“教育”,后一个“教育”就接踵而至。不是盲从就是忙从,反正是没有自己的教育没有自己的理论。 ○这一方面是现实社会使然,另一方面现实本没有错。问题是现实不能拒绝理想,实践不能排斥理论。我们可以不必写一本本砖头大小的理论著作,甚至可以不必阅读那些泛泛而谈的《语文教育学》或《语文教学概论》之类的书籍(有真知灼见的除外),但中学教育改革必须有理想主义的激励,必须有现代先进教育理论的指导,理想主义是内在的驱动力,而理论则是我们教育改革的依据和蓝图。 ●你这是从宏观上来说的,也是理想主义的说法。我们中学教师面对语文教育改革,所要思考的是:老师要教什么,怎么教;学生要学些什么,怎么学。我觉得这才是语文教育改革所要面临和思考的实质性问题,而其核心问题是“学生要学些什么”。这不仅是大学教授和中学教师要思考的问题,更是掌管国家教育的领导和专家所要思考的问题。这似乎又偏离了我们的话题,但我们谈话的最终目的不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吗?事实上,中学教师在语文教育改革面前却显得无能为力。 ○语文教育改革其实是可为的,只要你想有作为,还是能有所作为的。虽然有现实的压力,虽然有困难重重,说句大话,很多困难是你主观上的错觉,是你无形中放大了压力,现实并没有你想像的那么艰难,是你的习惯导致你一味地采取守势,是你的思维定势和谨小慎微的个性使你不敢放开来大胆改革。中国足球的经验足以使我们认识到,一味地死守最终是要丢球的,只有进攻才是最佳的防守,只有进攻才是获胜的惟一出路。你千万别以为我真的是在说大话,因为我也是中学语文教师,带高三也有11年的历史,也有过和你一样的心路历程,当我终于把高考看透,放开了,高考的结果倒是出奇的好,于是我才有上面的这些看似轻巧的话。要潇洒还是可以潇洒的。 ●我知道,程老师你是语文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你进行过大胆的语文教学探索,写过不少的教育教学论文,出过好几本语文教学方面的著作。可以说,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改革的路还很长,现实的压力还很大,困难还很多。只要我们能像你那样拥有献身教育的理想和足够的理论素养,语文教育改革的步伐会更快,效果会更明显,语文教育就大有希望。 ○理想和理论也是中学语文教师发展成长的主要因素,一线教师应该有理论素养,应该有理想主义激情在胸中激荡。没有理论,即使我们能够提出诸如“成功教育”“愉快教育”之类的口号,虽然在教育实践中不乏一定的功用,但因为缺乏深入的研究,许多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就显得十分苍白,流变为一种概念的炒作;没有理想,我们更行之不远,因为教育者不能没有“乌托邦”,如果我们被现实冲刷得一点浪漫情怀都没有了,那不光可悲,甚而有点可怜了。 我还想说一点,无论大学教授还是中学教师,他们的研究都有一个共同的缺憾,那就是时尚研究,其研究的取向是语文教育界流行的时髦的东西,是迎合教育界所谓的潮流。大量的文章是解释或综述性的,解释领导的意志,综述合乎潮流的观点,实证性文章比例很低。这其实也是一种从上到下的研究,很少看到从语文学习主体也就是语文教育的消费者包括学生和家长的观点出发,来分析语文教育问题的论文:他们怎么看语文教育?他们怎么使用语文工具?促使他们学习语文的动因又是什么?教育是一种服务,语文教育当然也是一种服务,从我们的服务对象出发来研究,我们的各种语文教育论文能否让阅读者产生一种兴奋感,或者说,能否向大家揭示一些关于中国社会未来语文状况的真知灼见,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研究采取的是一种“由上到下”还是“由下到上”的理论视野,这一点至关重要。 ●研究的取向,研究的视角,说到底还是与批评者、研究者的素养有着极大的关系,有什么样的素养就会有什么样的批评成果、研究成果。 ○最近我读了吴康宁《重塑中国教育研究者的精神》一文,颇受启发,他认为,研究者的“人格”“动机”“情意”等精神问题起着重要作用。理由显而易明:倘若研究者的人格不正,惟权势者马首是瞻、惟施利者意图而为,那就不会去坚持学术研究的独立性,所谓的研究成果其实只是一些追风之作、捧场之作,出不了真品;倘若研究者的动机不纯,不是为了解释与解决教育问题去探究,而只是为了完成科研工作量、晋升职称等功利性目的去做课题、写论文,那就不会去寻求学术研究的科学性,所谓的研究成果往往只是一些东拼西凑之作、粗制滥造之作,出不了正品;倘若研究者的情意不切,对于改善研究对象、尤其是改善弱势群体与弱势个体的生存境况问题漠不关心,那就会去追求学术研究的深刻性,不会为揭示研究对象的真实生存境况而深入现场,作艰苦细致的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乃至实验研究,所谓的研究成果多半只会是一些空话连篇之作、蜻蜓点水之作,出不了精品。……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技术或研究程序的选用或弃用,同研究者的精神状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譬如,正是由于研究者的人格不正,致使其每每摒弃证伪的方法,将“研究结论”置放于“研究过程”之前;正是由于研究者的动机不纯,致使其屡屡漠视论著写作的学术规范,不交代同类研究现状,不注明所引用的他人研究成果;正是由于研究者的情意不切,致使其总是对需要付出大量时间与精力的实地性研究方法敬而远之。一言以蔽之,正是研究者的精神低靡,导致了中国的诸多教育研究者日复一日地述说着“学术大话”“学术假话”“学术空话”,年复一年地生产着“学术赝品”“学术次品”“学术废品”。 ●我们都不希望语文教育研究出“学术赝品”“学术次品”“学术废品”。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我还想说一些也许是多余的话。对语文教育研究的批评必然要涉及到从事语文教育研究的人,毫无疑义,我们完全可以套用一句非常冠冕堂皇的话来评述他们:主流是好的,问题是次要的。这的确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也是几无所用的废话,因为它已经失去任何刺激作用,扔进水里也是水波不兴。我无意和教授们过不去,我当然知道我们许多教授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无论理论还是实践,比如王尚文,比如钱理群,以及一些与语文教育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教授们,他们把目光聚焦语文教育的现实问题,且承担起了培训教师、编写教材的现实工作。这些我都知道,然而我更知道,语文教育现状依然严峻,还不允许我们一味地高唱赞歌。基于此,请允许我对大学教授们、中学教师们说一些偏激的话,请将不如激将,不知此话还管用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