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小琴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孝南区首届先进小语教研组暨优秀小语教研组长评选公示专帖[从52楼起]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11-5-13 07:47:14 | 只看该作者
做一个幸福而快乐的语文教师

安徽省阜阳市铁路学校 特级教师 武宏钧



语文教师的高尚与尊严,在于他以生命点燃生命!

语文教师的幸福与快乐,在于他以智慧启迪智慧!

做一名教师的幸福,做一名语文教师更幸福。因为语文教师是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他塑造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心智;他的意志、毅力对学生有巨大的鼓舞、感染力量;他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始终是学生仿效的榜样;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对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及人生追求等都有着巨大的直接影响;他的一颗爱心,是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润滑剂和催生剂。

作为语文教师,幸福与否,快乐与否,取决于自己在哪一种境界。“达则兼济天下”是一种境界,“穷则独善其身”更是一种境界。语文教师幸福在一心一意,快乐在舍身忘我。如果你对求之不得的东西想得通、看得透、出得来、放得下;对自己平凡的工作想得深、看得远、进得去、拿得起。当进入一心一意,舍身忘我的境界时,穷乡村、破教室、泥孩子、土台子,便都成了宏大的可改变的世界。如果您进入了一心一意、舍身忘我的教育教学境界,灵魂不再流浪,精神不再漂泊,思想不再浮躁,于是便感觉天天在过快乐的日子。

快乐语文教师的人生,不仅在于你从哪个角度去欣赏它,更在于你从哪个角度去善待它。幸福和快乐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只是一个角度而已。在沙漠中艰行而久渴的人,只要看到一丝绿意,就会感到幸福和快乐;在逆境中挣扎而伤痕累累的人,只要听到半句鼓励的言辞,快乐感便油然而生。荆棘划伤了手指,可幸的是没有伤着眼睛;登山时不小心,金项链落下了悬崖,可幸的是没有危及生命……这些不幸中的万幸,只要仔细去品味,就会感觉到它们拨动着你幸福而快乐的心弦。生活中常有痛苦的荆棘和不幸的泥潭,快乐只在于一种角度。遇到不幸时,换一个角度看,痛苦的酒糟就可能酿制出快乐的甘醴。用欣喜的心情看,世界风和日丽,若用悲凉的眼睛看,世界可能只剩下愁云惨雾。因此,快乐的语文教师,不再把教育仅仅作为一门职业、一个手段、一项工作、一件事情来看待、来处理,而是当作自己人生的一部分来对待、来体验、来充实、来完善。

罗曼·罗兰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快乐语文教师老师心中的阳光就是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有了爱心面对学生才会多赞扬,多激励,少训斥、无讥笑。用爱心努力使学生处在自由、民主、开放的氛围之中,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陶冶情操,发展智力,提高觉悟,健全人格,从而达到塑造学生灵魂的目的。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民主和谐的氛围最容易使学生亲近老师,学生亲近了老师就会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接受老师的知识,前面所说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证明。“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苏霍姆林斯基这么说。用爱心营造阳光吧,让学生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健康成长。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思想有多远,语文教师就能走多远!一个有思想的快乐语文教师,不会照本宣科,不会按部就班,不会人云亦云,不会仅仅成为“传声筒”,不会仅仅教给学生“一碗水”,不会替教参编写者教书而忘却了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家。一个有思想的语文教师一定是学生喜爱的教师,一个有魅力的教师,一个有精神感召力的教师。

你想成为一位有思想的幸福而快乐的语文教师吗?赶快去读书,赶快去研究,赶快去反思,赶快去总结,赶快去提炼,赶快去合作,赶快去破除对权威的迷信,赶快去找回梦想和理想、信念和信心,赶快去成为你自己!语文教师的幸福和快乐是一种心情,是不拘于胜败,是不计于得失,是一种随心所欲,是一种随遇而安,是淡定,是超脱……
42#
发表于 2011-5-13 10:08:45 | 只看该作者
43#
发表于 2011-5-13 10:13:04 | 只看该作者
44#
发表于 2011-5-14 12:34:21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1200399.html

请区实小王万兵主任交出[培训会]照片。
45#
发表于 2011-5-15 19:21:31 | 只看该作者
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功能与运行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教育局教研室  徐惠仁

     

自实施新课程以来,为帮助广大教师正确把握新教材,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同年级同学科教师的集体备课组逐步成为广大中小学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备课组活动也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一种常规的、主要的教研活动。但是,许多学校在重视备课组的同时,却淡化了教研组的功能,削弱了教研组的建设。有的甚至以年级备课组取代了学科教研组。

        备课组能否取代教研组?教研组与备课组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在优化教学管理、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如何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各自不同的作用?下面就这些问题谈一些思考。

        一、从功能与价值上重新认识教研组和备课组。

        学科教研组是学校以学科为单位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的重要组织形式,也是学校实施教学管理、落实教学工作的重要组织机构。其基本功能有三:一是协助学校教务处进行教学管理。如合理安排教师课务,组织教师制订和执行本学科的教学计划,依据教学常规对教师日常教学工作进行督促检查、考核评价,对本学科教学质量进行调研与监控等。二是组织本学科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主要是以加强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方式、培育学科特色为目标,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三是教师培养。通过开展理论学习、专题研讨、教学反思、个别指导等活动,不断提高本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有计划地培养青年教师、骨干教师。

        备课组,是学校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活动组织。其基本功能是组织教师开展教材教法、教学设计、学生作业练习、学业检测评价的研究,重点是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所以称为备课组。由于同一备课组的教师使用相同的教材、承担相同的教学任务,具有更多共同的需要、感受和话语,因此能够更好地交流合作,资源共享,能够更好地正确把握教材,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益。随着年级管理机制的普遍推行,许多学校的备课组已不只是集体备课的组织形式,而且具有了一定的教学管理的功能,主要是协助年级组对本学科教学工作进行业务管理。

        由此可见,教研组与备课组具有不同的功能与价值,是不可相互替代的。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学科发展,培育学科特色,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文化建没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育名优教师的重要途径。备课组局限于本学科同年级的教材教法的研究,局限于一课时一课时的集体备课,不可能统率整个学科的改革与发展,必须发挥教研组的作用。而以学科为单位组织教师实施教学管理、开展教学研究的教研组,不可能对某个年级教学过程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在强调教研组建设的同时,也不能否认备课组的重要作用。

        二、厘清教研组和备课组各自的任务与职责。

        许多学校的教研组和备课组职责不明,分工不清,特别是教研组,上有教务处,下有备课组,缺乏独立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有些学校每周安排一次备课组活动,并安排行政人员定点参与,但对教研组活动却很少关注,甚至无人问津。备课组虽然活动比较频繁,但同样缺乏明确的目标任务和职责要求,每周一次的备课组活动,往往只是对教材和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简单议议,随便扯扯,缺乏深层次的研究与探讨,许多集体备课活动,对优化教与学的设计并没有发挥理想的作用。

        早在2000年,我们常州市武进教研室就制定了中小学教研组工作职责,编制了包括工作职责、工作计划、活动记录、成果记载、学期总结、考核评价等内容的《教研组工作手册》,对推动各校加强教研组建设起了很好的引领作用。根据教研组的功能,根据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我们确定了如下主要工作职责:

        1.组织开展业务学习。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课程理论,学习本学科专业知识、课程标准、先进教改经验以及相关学科知识,引领教师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充实专业知识,更新教学观念,掌握先进教学技术。教研组要有相对独立的、适合本学科教学需要的学习计划。

        2.广泛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必须指向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中的实际问题,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参与学校及上级教科研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积极指导备课组开展教研活动。

        3.协助学校加强教学管理。督促教师严格执行课程政策,认真制订和落实教学计划;通过交流、展示等方式,加强对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教学工作的过程管理;通过听课、测试、听取学生意见等方式,组织开展教学工作调研活动,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积极参与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考核评价。

        4.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建设。根据学校课程建设规划,积极承担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依托学科教学组织开展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和兴趣小组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学科竞赛活动。

        5.积极开展教育科研。积极承担学校和上级教科研部门布置的科研任务;围绕本学科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目标或问题,确立一定的研究课题或研究专题,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组织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案例分析和教育教学论文。

        6.做好教师培养工作。确定和落实指导青年教师、培养骨干教师的具体目标及工作措施;帮助培养对象制订专业发展计划,组织开展师徒结对、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培养活动。

        备课组的工作职责确定如下:

        1.组织教师研究制订详细的本年级本学科的教学计划,在教学进度、教学要求上保持基本一致。   

        2.认真组织集体备课活动,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使全组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正确选择教学资料,合理应用课程资源。相互交流教学思路、活动设计,集思广益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3.组织教师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学生的作业练习、课外阅读、社会实践等课外校外活动,并认真组织、指导、总结评价。

        4.组织教师研究和改进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精心组织开展学业水平检测评价,不断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评价。

        5.分工协作,加强对本年级学生的个别辅导,特别是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和帮扶工作。

        6.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共同积累教学资料,形成资源共创共享机制。

        工作职责具体,分工明确,促使教研组和备课组各尽其职,并且还可依据这些职责,加强对教研组和备课组工作的指导、督促与考核评价,同时也能更好地引领广大教师学习研究,积极进取,团结合作,共同提高。

        三、探索教研组和备课组有效的运行机制。

        教研组和备课组具有不同的功能与职责,就应该建立不同的运行机制。教师既是教研组成员,又是某个年级的备课组成员,教研组和备课组在工作安排、活动时间等方面必然会有一定的矛盾。必须根据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对两者的工作和活动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既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过多地加重教师的负担。

        首先要突出重点规划研究内容。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学科教学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有许多方面可以改革创新,但限于时间和精力,不可能面面俱到去研究,事事处处去创新。必须基于本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对教研组、备课组开展研究活动的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合理选择,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备课组,与本年级本学科的教学进度相匹配,着重研究每堂课或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方法以及相应的课程资源和作业练习,努力使全组教师都能正确把握教学要求,深入思考教学细节,不断优化教与学的设计。同时,根据学生学习评价的需要,穿插一些命题制卷、考查情况分析等研讨活动。在一次次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建立档案,积累资料,逐步建立起合作共享的课程资源库。近几年来,我区不少学校推行学案导学,以备课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分工协作,设计和编制各课时的学案,使用后再进行反思和改进,这对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益起了重要促进作用,也大大提高了备课组教研活动的水平和实效。

        教研组,可以从本学科的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中选定一到两个专题,作为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研究重点。比如课堂教学问题探究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优化课堂管理、教学中生活资源的选择与应用、优化作业练习的设计与批改、练习评析课的教学策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和组织,等等。或者从教研组设立的课题中选择某个研究内容作为专题,组织教师围绕专题搜集材料、学习理论,结合实践思考问题,积极开展实践创新,及时进行总结反思。集中一两个专题,扎扎实实去做,努力做出成效,创出特色,这是教研组工作的有效抓手,是提高教研活动水平的重要策略,也是引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和培养骨干教师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我们在全区中小学大力倡导教研组专题系列活动,各教研组一个学期一个研究专题,围绕专题开展系列活动,期末进行总结交流、成果展示。

        其次要统筹兼顾安排活动时间。学校统一安排的教研活动时间总是有限的,无论是教研组还是备课组,要认真履行其职责,充分发挥其功能,仅靠统一安排的集体活动时间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集体与个体相结合。目前,许多学校集中安排的教研活动时间主要用于集体备课活动,基本上是每周一小时左右。一周一次的备课组活动,不可能完成一周几个课时的教学设计,只能是组织教师对每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材疑点、活动设计等作些交流研讨,或者是先各自备课再交流讨论,或者是先集体讨论、达成一定共识后再各自备课。因此,备课组组长还必须利用一些业余时间,及时召集大家就备课中遇到的问题想一想、议一议。特别是需要每位教师充分发挥主动性、创新性,参考集体商定的意见,下功夫去学习和研究。

        教研组集体活动缺乏时间是多年来教研组工作难有气氛、少见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不是不可作为、不能作为,讲究策略,合理安排,依然有发展的时间空间。一方面,学校要安排一定的教研组集体活动时间,由教研组自主开展研讨活动。一学期至少3次,期初1次,各教研组讨论工作计划、商量研究专题、策划教研活动以及开展业务学习等。期中1次,各教研组总结前阶段工作和专题研究情况,就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中遇到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行研讨。期末1次,各教研组对一学期来的教学工作、专题研究等进行总结反思,汇总成果,提炼思想,分析问题,讨论对策。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形式,由各教研组自行确定。同时,学校要组织开展一些以教研组为单位参与的校级教研活动,如教研组工作研讨会、教研组专题研究成果展示交流会、由教研组选拔代表参与的教学技能展示评比活动等,以有意义的活动彰显教研组的地位,发挥教研组的作用,促进教研组的建设。

        另一方面,关键是要充分调动教研组长和广大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聚集整个团队的智慧和力量,自主自动地抽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比如可以开展一些总结交流、学术沙龙等研讨活动,也可以结合日常教学工作,开展一些研究课、示范课等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还可以印发材料,明确要求,组织教师自己抽时间学习理论,思考问题,撰写文章。在信息技术装备比较完善的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共同建设学科网站,通过学科网站加强本组的学习研究、合作交流、成果展示、经验推介,并依托学科网站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充分发挥两者在深化教学改革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但关键是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的机制,扎实的行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46#
发表于 2011-5-15 19:39:51 | 只看该作者
教师应该是思想者


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 李吉林

我们是小学老师,是孩子王,但切不可妄自菲薄,认为我们的思想就可以简单,就可以贫乏。恰恰相反,教师必须是一个思想者,而且是丰富而开放的思想者。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对学生,对教育,我们的思想直接影响着我们怎么爱学生,怎么教学生。

于是,我常常拿起笔,记下我的思想的轨迹,或是一片刚刚萌生的思想的小芽,或是一股奔涌的思想的浪花。我曾经这样想:

是教师,也是诗人。诗人是令人敬慕的。其实。老师也在用心血写诗,而且写着人们最关注的明天的诗──不过,那不是写在稿纸上,是写在学生的心田里。

(《是教师,也是诗人》,1985年)

这样的思想,鼓动着我用心血去写诗,而且是写在学生的心田上。尤其是在祖国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里,时代的热浪,在不断地撞击着我的心扉,使许多新的思想在胸中生成。我非常感谢我们的时代。

当我从古代文论“意境说”中汲取营养,通过把学生带入情境,提供作文题材时,我把孩子们带到广阔的原野上,带到弯弯的小河旁,在春风里,在雷雨中,在天空下,和他们一起领略大自然的风光,寻觅成人不屑一顾的那几朵野花,那几群小蝌蚪,那几畦躲在泥土里的红萝卜……真实的情境让孩子们写出一篇篇生动的习作,不仅言之有物,而且言之有情。捧读孩子们的习作,我的心中比喝甘醇还舒坦,有时甚至令我陶醉。

于是我写下了《情景,陶冶,训练》《做插翅的小主人》《和小学生谈观察》《自由驰骋写有兴味》《让儿童的心灵插上翅膀》《乘着童话般的小船远航》《油菜花又黄了》一些随笔,它们记录了我当时对小学作文教学的认识:

● 作文要打开学生的思路──

小马驹要长成骏马,牧马人必须把它们带到水草丰盛的草原上,让其自由驰骋,才能茁壮成长。指导作文,应充分打开学生的思路,让他们的思想自由驰骋,不受束缚,使他们感到“要写,好写,写有兴味”。

(《自由驰骋写有兴味》,1982年)

● 作文要把学生带入大自然,带入生活──

有人说,春的田野是画家的情人;其实,又何尝不是孩子的良师和好友呢?在这广阔的世界里,他们像春燕,像百灵,像快活的天使……他们欢呼着,跟着放飞的风筝奔跑,蹦跳;张开捕虫网,在油菜花儿盛开的田地上,捕捉各种奇异的彩蝶;在高高的田埂上,饱览田园风光,在小画册上画下春的美景,远山,田野,河边的小鸭,还有那蜂采蝶恋的油菜花儿;在弯弯的小河旁,捧着小瓶小罐,耐心地捕捞甩着长尾巴的小蝌蚪,偶尔,还能捉住躲在洞穴里的指甲般小的蟛蜞,然后,趴在地上细细研究,蝌蚪怎么变成青蛙,蟛蜞和螃蟹是不是一家……啊,春的田野。对孩子们该有多大的魅力!

(《油菜花儿又黄了》,1984年)

● 在“观察情境教作文”中,要把观察与想象结合起来──

在孩子习作的字里行间,我看到孩子灵动的想象的翅膀,那神奇的翅膀,让我敬服,让我为之讴歌。在《彩翼》等文章中可以看到我对孩子想象力的热情的赞美和无比的珍爱:

我看到一对对想象的彩翼,伴随着情感和理想展开了,起飞了,越过时间和空间,与天地交往,与未来相见。我领悟到,这儿时想象的翅膀,这幼小心灵的彩翼,闪烁着智慧,蕴藏着理想,作为老师,我该十倍地珍爱它──为之鼓动,为之指引航程。不然的话,便会在无意间伤害这些珍贵的智慧之树,理想之花!

(《彩翼》,1984年)

情境教学探索的进展,让我由作文教学拓展到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验与研究。

“美”总是富有魅力的,阅读教学中的“美”对我来说更是魅力无穷。我通过创设情境,让儿童在阅读教学中受到美的熏陶,那情境简直是诗化的境界!于是,我又产生了许多新的感受,并为之兴奋不已。

我想,我必须把这些新的感受、新的认识及时写下来。所以1980年放了寒假,我便开始写《运用情境教学,培养审美能力》。毕竟是冬天,尽管把门窗都紧紧关上,但是尖尖的寒风还是会从门缝里钻进来。在那静静的寒夜,多少次饱尝了一动不动地坐着写东西的“冷”的难熬。那时取暖的办法便是一个纸盒里面垫上棉絮,放一个玻璃瓶,玻璃瓶里灌上一瓶暖水,做成一个暖暖的“窝”。脚放进去,啊,脚一暖,全身都暖了,我就可抗一阵。联想到夏天,暑假,我总坚持呆在家里,充分利用这一难得的整块的时光,把一学期的收获一点一点、一篇一篇地写下来。我住的是平房,低矮而潮湿,天气一热,坐在哪儿,蚊子就来哪儿进攻,于是我便穿上长裤。屋子里热得受不了,就干脆端上一张凳子,放在小院子通风的地方,坐在小椅子上写,那个腰椎弯得真够厉害。再说写这类文章,对于我来说并不是轻车熟路,一挥而就的事,但我并不觉得苦。其实那时写文章,并无发表论文评职称的需要,也更没有出专著的奢望,只是执拗地想着:有收获,就应该写下来。自己的思想记下了,就觉得挺充实的;文章一旦发表,那更是快乐无比。

当然,自己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当时的文章,觉得有的难免有些幼稚,或者肤浅。但是其中也不乏一些值得回味的看法,或者一些超前的想法,我为此感到欣慰:

小学语文教学,因其本身包含美感的特点,使它成为审美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美,总是存在于形象之中,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必须伴随着形象进行。离开了形象,就谈不上审美教育。为了给学生以完整、鲜明、生动的形象,近年来,我试着运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有目的地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促使学生由爱美而动情;由动情而晓理;由晓理而践行。

(《语文教学上的情境创设》,1981年)

文章中我又谈到从“激起表达美的欲望”“教给表达美的方法”“开拓表达美的天地”,逐步引导学生表达美,最后再联系教师自己的情感去阐述“驾驭情境、诱发审美动因”的思想:

从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和教师诱发美四个方面,努力去解决审美教育的基础、中心环节、根本目的和关键四个方面的问题,深深地感到审美教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不仅是教学目的之一,也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发展智力,培养读写能力的有效手段。

(《语文教学上的情境创设》,1981年)

在写这些文章时,我特别注意切合实际。比方上文中第三部分谈到“再现情境,表达美的感受”,从当时的美学理论来讲,一般都是“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我也记着马克思阐述的“人是按照美的原则进行创造的”。是的,人类社会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创造美的结果。我想一个小孩如何去“创造美”呢?似乎是高不可攀、难以企及的。那么,我们的审美教育,就只是停留在“感受美—理解美”的层面上吗?如果没有“创造美”,审美教育将是不完整的。于是,我的办法是从实际出发,从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出发,那就是通过儿童的“表达”,去体现创造美。这样的想法,就是现在看来也是很贴切的。因为人必须要表达。“表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儿童的表达充满了创造性,他们用自己的笔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整个的表达活动显然就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这一点认识给我自己的印象很深,那就是教师作为一个思想者,他(她)必须讲究从儿童、从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只有从实际出发,他(她)的思想才具有典型性,总结的成果才易于产生普遍意义。

这篇文章1981年8月在《教育研究》上发表,题目由责编改为《语文教学上的情境创设》,而后我又相继写成《小学低年级语文教育中的美育》;1983年写成《从审美教育着手,发展儿童的情感》(《光明日报》1983年2月5日);1987年又写成《从审美教育着手,体现语文教学的教育性》(《小学语文教学》1987年第12期),阐述了审美教育对儿童道德、道德行为形成的重要性。我始终觉得,通过“美”,可以走出一条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路。

在教学中,要注意促使儿童由“情”到“理”的过渡。感受美是审美教育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儿童在长期的美的感受中,情操得到陶冶,就会去追求美。我们就可以在儿童追求美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去理解和鉴别美和丑。这从儿童的认识来说,是促进儿童从感性向理性的飞跃;从思维特点来说,是引导儿童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这种由情感向观念的过渡,对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操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缺乏观念的情感是不稳定的,只有形成观念后,儿童的情感才会趋向稳定、持续,也才有可能形成自觉的道德行为。

(《从审美教育着手发展儿童的情感》,1983年)

所以,在情境教学实验的过程中,乃至在情境教育、情境课程探索实施中,我始终突出了“美”,并进行相关的研究。于是从教学原则的高度再一次提出“美”在教育中的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1998年我又把对教学中美感的意义和操作的新的认识,写成《一个值得倡导的教学原则:美感性》。行文中,我用自己深切的感受去倡导、去呼唤:

我更深地感悟到爱美是孩子的天性,是普遍的。这种不需要外力推动的心理倾向,显示出一种趋向着某一个目标的“力”,影响着孩子的表象、联想、情感及行为动作。其实在一切富有美感的教学过程中,也无不显示出美的驱动力的作用,无不产生着美对儿童情感与智慧的滋养和润泽。

(《一个值得倡导的教学原则:美感性》,1998年)

我认为,一个人的思想总是延续的;教育的特点是“周期长”,教育的实验与研究也回避不了“周期长”的特点。打一枪,换一炮,左顾右盼,那只能像“小猴子下山”一样,最后一无所获。所以我深感教育的实验与研究既需要激情,也需要沉静。从1978年情境教学探索起步,至今已有20多年。20年在大千世界中是弹指一挥间,但是对于个人来说,那是生命中不短的历程,但我始终抓住“情境”一个课题,“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三部曲,至今还没做好。而关于“美”的探究,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支课题,我也一以贯之,锲而不舍。于是,我感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验的进展,思想也得以丰富,路也越走越宽。路宽了,思想的空间也随之开阔,并日渐有了深度。

关于培养儿童审美能力的第一篇文章的发表,是在1981年的8月。第二年年初,虽说已立春,但却是春寒料峭。为召开市小语会我起大早到学校拿资料。因为冷回到家又赶紧喝了一点儿热粥。没想到在去会场的路上,我突然觉得自己声音发不出来了,会议也没能主持。原来这一冷一热,引起声带严重血肿,为此我整整休息了三个月,精神痛苦之极,心中焦虑万分:倘若失声了,怎么再当老师?我悲哀地想,这就像农民离开了土地。我只能流泪,但又不能放声痛哭。在那些苦不堪言的日子里,我想什么?想的仍然是学生。于是我拿起笔给孩子们写了系列小文《和小学生谈观察》(1、2、3、4、5)分别于1982年2月19日、2月26日、3月5日、3月12日、3月19日发表在《小学生报》上;《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思想教育》《试谈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和情感陶冶》也于1982年3月分别在《光明日报》和《教育研究》上发表。

那三个月是刻骨铭心的,只有写着上面这些文章时,我才仿佛觉得自己又在和孩子对话,心中得到短暂的释放和抚慰。这让我感悟到,一个思想者,他(她)一定有着非常丰富的情感世界,执著地追求美的境界,而“真”与“善”正是这“美的境界”的“内核”。

那时,实验还在起步阶段,每堂课都在研究中进行;指导孩子写的每篇作文,我都是自己精心策划,自己优选场景,带孩子去观察,再描写,还得编写补充教材等等。要说工作还真是繁重,有人说:“李吉林,你是一天等于二十年!”这说法虽不无夸张,但是,我的胸中是那一颗火热的心,是燃烧着的情感。

耕耘总是和收获联在一起的。在情境中,课堂教学成了我和孩子情感的对话,智慧的对话,这种情与智的交融,触动了孩子的心灵,无论是课堂现场,还是课后与孩子们相处,都让我像农民看到了丰收的田野一样。孩子们不仅学好了语文,写好了作文,他们更懂得关爱小伙伴,关爱他人……那一回春游,就有好几个孩子把鸡蛋、糖果悄悄塞到爸妈不在身边的王许成的口袋里;就有孩子看到爷爷病了,打破自己的储蓄罐,悄悄地买了营养品给病中的爷爷;就有孩子带着小铲子,拿着小锹,在我家院子里种下了五星小花……于是,我以一篇小散文记录了当时的感受:

我不是农民,却是一个播种者:我不把谷子散进泥土,却把另一种金色的种子播在孩子的心田上──那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理想的种子,便会获得令人惊奇的收获。

倘若问我种子何时何地播下?我可没法说准。可能是在那国旗升起的时候,也可能是在那教唱《保卫黄河》的激昂歌声里;可能是在讲述祖先创造发明指南针的时候,也可能是在“到祖国各地去”的假想旅行中;可能是在观察蒲公英的种子、让理想的双翼一同飞向远方的时候,也可能是在博物馆那陈列着祖国珍贵文物的橱窗之前……

(《我是播种者》,1984年)

回忆第一轮实验期间,我随时记下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发展脉络,写下50余篇论文及教育随笔,在报刊上发表。后来我将其中的论文结集成册,在1984年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我的第一本书《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没想到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比二等奖。

但是我并没有满足这令不少小学老师羡慕的收获。实验班学生毕业后,我认真反思学生1~5年级发展的全过程。我知道事物的现象都是复杂的,是千差万别的,但是规律的东西都是简明的,因为它概括的是事物的共性。因此,一个个教学场景,孩子一次次的欢声笑语,学生的一本本观察日记、作文,我的一份份教案、课堂实录……都鲜明地在我记忆的屏幕上复现。我审视着它们,极力地从一个个案例中去搜寻相似的东西。我懂得相似的集合,就是规律。我用一年的时间回顾、整理过去五年情境教学的探索历程,终于总结出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规律,写成《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一书,这可算得上我真正的第一本专著。

在那本书中,我除了回答老师们关心的情境教学在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具体操作的要领外,还就情境教学与儿童语言能力、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审美能力的发展,揭示了规律,并概括出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

书稿于1986年完成,由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书出版后,不仅受到广大老师的喜爱,也受到了理论界的瞩目和好评,先后四次印刷。在1989年9月建国40周年的时候,获得教育部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二年获中国新闻出版署第二届优秀图书一等奖。

在20世纪末,情境教学总结的规律,在全国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大好时机中,顺其自然地向情境教育拓展。我觉得自己好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那不仅是小学语文,而且是整个的小学教育;学校科研的队伍不仅有我,有同年级的老师,更有全校的一大批青年老师,他们也满怀豪情地走到情境教育实验的队伍中来了。那情境,那前景,真令我“心潮逐浪高”。1992年的《奔腾的涌浪》一文便是我当时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如果愿生活像平静的小池,是为了追求它的安逸还是清澈?如果愿生活像山间的溪流,是爱恋它的孤独还是长远?如果愿生活像大海,是向往它迷人的色彩还是奔腾的涌浪?是的,生活是多角度的。每个人刻意追求的侧面也各不相同。我爱小池,也爱溪流,那是因为我爱它们的“清”和“远”。然而,生活里也少不了涌浪;倘若没有涌浪,便辜负了人生。小学老师的生活有时像小池的明净,有时像溪流的清远,但似乎少了一点儿跳跃的涌浪。于是,我向往大海的奔腾……

尤其到1993年,情境教育实验探索三年多了,初步的成果也很喜人。在中国教育学会举行的纪念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发表20周年的学术研讨会上,我作了题为《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探索与思考》的演讲,正式提出了“情境教育”。情境教育的基本模式构架起来了,基本原理也有了初步的设想。情境教育得到了专家、社会的广泛认可,学生也在情境教育中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我从心底里深深地感受到了做教师的快乐和幸福。恰逢此时《人民教育》组织“教师──美好的职业”征文活动,我欣然写下散文,抒发了对教育、对孩子的热爱:

没有当过教师的人,大概想不到“如诗如画”的境界可以与教师的工作相联系,那是因为教师太累,生活又清苦。于是,就有了“教师如同蜡烛,照亮了别人,毁灭了自己”的比喻,就有《红烛颂》《烛光》等讴歌教师的篇章。当然也就有了用李商隐咏“春蚕”的名句来赞美教师的最为彻底的无私奉献。然而,这些比喻都不免有些伤感,甚觉凄凉。

其实,当教师的乐趣是难以言喻的。我当了三十多年的教师,深感当教师远比蜡烛永恒,照亮了别人,升华了自己:即便是比作“春蚕”,也绝不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而是丝虽尽,却身不死。蚕化作蛹,蛹变成蛾,蛾又孕育出蚕宝宝,无穷无尽……那真是如诗如画!──而且是长长的“画卷”,是叙事、抒情融于一体的“诗集”。

(《如诗如画》,1993年,获《人民教育》“教师──美好的职业”征文一等奖)

1994年春天,在《人民教育》新老编辑交替的时候,老总编朱世和先生和新任总编刘堂江先生约我到编辑部,他们告诉我,《人民教育》准备开辟专栏,提供更宽阔的园地,向全国推广情境教育。

朱世和先生轻言轻语,但又语重心长,他说:“情境教育搞得不错,我们《人民教育》准备开辟专栏,提供更宽阔的园地,向全国推广情境教育。你可以每期写一篇,发表过的也可以,篇幅不限,只是不要太‘理论’,语言要‘大众’一点儿。”一旁的刘堂江先生在长者面前总是以微笑表示同意。临走时,他握着我的手说:“写出你的思想,你一定能写得很出色!”

我没想到,《人民教育》已经用较大篇幅刊登过《情境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现在还要开辟专栏系列传播,我在兴奋的同时,感到一种责任。两位总编的恳挚,编辑室领导及责编的负责精神使我不敢敷衍。这是嘱咐,也是指导;是希望,更是鞭策。这种激励驱动着我认真地写,没有重复过去。《人民教育》开辟了《李吉林教艺录》专栏,先后刊登我的《以训练替代分析》《让艺术走进语文教学》《崇高的使命:教文也要教做人》《教学成功的诀窍:情感为纽带》《重要的观念: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活动》《一个值得倡导的教学原则:美感性》,以及后来的《教育的灵魂: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这八篇稿子比较集中地写出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心中沉思已久,并不断得到锤炼的想法,下面分别摘录一些片断:

我常常觉得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可以不断地得到人世间最纯真的情和爱的熏陶,这是何等的一种幸福!儿童的情感会形成一种驱动的力,聪明的语文老师应该利用儿童的情感,成为他们主动投入、参与教学过程的力;责任心强的老师更应该培养发展儿童的情感。情感素养是人的一切素养的血肉。没有了情感,就没有什么素质可言。

何况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我们可以说学生有情,教材亦有情。那“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老师之情,靠老师去传递,去强化。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情感的纽带就联结、沟通在教材—教师—学生之间。

(《教学成功的诀窍:情感为纽带》,1996年)

在教文的同时,教孩子“学做人”这是理所当然、责无旁贷的。所谓“学做人”,我以为就是让孩子首先懂得如何对人、对己,进而懂得如何对公、对私,以至如何对待祖国的命运和个人的前途。我从事的语文教学,就这样紧密地和孩子“学做人”的大事联结在一起了。多少年来,这种使命感不断地在我胸中涌动。于是每日进行的“教文”的工作,便富有了神圣的内涵。

(《崇高的使命:教文,也要教做人》,1997年)

前几年,我有幸与华东师大高文教授相见。其实早在80年代,我就从杜殿坤老师那儿知道了她的名字。因为她是杜老师的学生,又因为她在学术上颇有建树,使我对她更有一番特殊的感情。那一次,我请她来校作关于“情境认知”的报告,她的演讲就像她的人一样朴实无华,但就有一种大家闺秀的风范。报告从下午3点半讲到傍晚还没有结束,会场上鸦雀无声,大家津津有味地听着,我更是专心致志,边听边记录。高老师的报告又让我进一步了解到地球那一边“情境认知”的理论和操作,发现情境认知的理论和情境教育的共通之处,并以建构主义的理论审视情境教育。我联系自己进行多年的情境教育,使自己的认识在东西方文化比较中,更有一种独特的见解。

2002年冬天,华师大举行“国际建构主义与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我应邀作为演讲的主要嘉宾。在会前我做了认真的准备,既不赶时髦似的把中国的情境教育纳入建构主义的范畴;又以开放的眼光吸纳情境认识中可以为自己所用的理论,使情境教育的理论添加新意。我在会上作了题为《情境教育:促进“儿童—知识—社会”的完美建构》的演讲。

我回顾了情境教育的发展历程,并从建构的角度,进一步完善情境教育的基本模式,提出“拓宽教育空间──社会是儿童知识建构不可替代的情境”“缩短心理距离──情感是儿童知识建构的纽带”“利用角色效应──儿童是知识建构的主体”“注重创新实践──‘发展’与‘基础’是儿童知识建构的双翼”。演讲反响极好,后来《全球教育展望》杂志全文刊发了我的发言。

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课程,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来,虽无暗礁,但曲折总是难免。有欢笑,也有泪水。

20多年来,我不断地用笔记下我思想的轨迹。在这过程中,我欣喜地发现自己日益成熟,我已是长大的儿童。
47#
发表于 2011-5-24 00:29:52 | 只看该作者
39条教育新理念



      

编者按:实践证明,新课程最大的难点是观念的更新。那么,作为今天的教师,该更新哪些观念呢 ?厦门教育学院章立早同志专门从事教育干部的培训工作,在和基层教育一线的教师和干部接触中,他发现大家在思想上有许多困惑。于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他依据自己对教育的研究和对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判断,有针对性地记录下自己对教育问题的感悟,日积月累,形成这39条教育理念。

教 育

1、知识教育靠“灌输”,人文教育靠熏陶。

2、我国教育的一些优势(学生的计算能力强等),现代技术是可以代替的,而我们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学生的创新能力弱等),却是现代技术无法代替的。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为什么迫切需要改革的主要原因。

3、我们教师要牢记:没有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更没有医治教育百病的灵丹妙药,永远不可能从某一位成功教师那里克隆相同的教育艺术或方法来对自己的学生实行成功教育。如果真的能够那样,世界将是只有领袖、政治家、科学家、诗人、银行家、企业家和大富翁的世界,世界也将变得无法存在。

4、教育不能只面向少数学生,也不能只面向多数学生,而要面向每一个学生。

学 校

5、我们不应该片面理解学校只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为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教师发展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放弃教师发展而追求学生发展,最终学生的发展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教 师

6、演员,靠演技征服观众;球员,靠球技留住球迷;教师,靠综合素质引领学生奔向美好的未来。

7、不称职的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适应自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则是让自己去适应学生,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前者是授人以鱼,后者是授人以渔。

8、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9、教师最大的享受、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觉得自己是学生所需要的,是学生所感到亲切的,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欢乐的。

10、站上讲台的教师,是合格教师;站稳讲台的教师,是骨干教师;站好讲台的教师,是专家型教师。

11、把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只能算是三流的教师;把非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才是真正一流的教师。任何一个教育家都是因为对非一流的学生的培养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12、这几种比喻很值得我们教师欣赏:教师是“介绍人”,介绍学生与学习相依相恋;教师是“打火机”,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火把迅速点燃;教师是“领头羊”,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茫茫草原;教师是“味精”,将学生的学习变成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大餐。

课堂教学

13、当今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头痛的问题是学生不提问题。如果学生提问题,重要的不是学生提问的正确性、逻辑性,而是学生提问的独特性和创造性。难怪有人说,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了问题,所以,中国学生年级越高,问题就越少;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会不断发现问题。学生的问题连老师也回答不了,就算很成功了,所以,美国学生年级越高,越会突发奇想,富有创意。

14、教师是教育目的的实现者、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教学方法的探索者。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导向性意见,而要首先倾听学生的各种看法;不要强求学生接受教师的立场,而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要对学生予以“一锤定音”式的裁决,而要进行富于启发价值的评价;不要对学生鲜明的个性或完全否决或过度赞赏,而要引导学生鲜明的个性往正确的方向发展。

15、衡量教育是否失败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只要看一看学生通过学习后是更加热爱学习还是厌恶学习。

16、过去的课堂教学,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现在的课堂教学,学生应该是主角,教师是配角。

17、成功的教学应该是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走进教室,学习后在更高层面上产生不同的新问题。

18、教师在课堂上要控制自己的表现欲,惟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以及思考的时间。如今学生在课堂上缺少的就是“表现机会”和“思考时间”。

19、教师向学生讲授“为什么”,远不如学生向教师提出“为什么”。

20、如果说“教是为了‘不教’”,那么“学就是为了‘会学’”。

教师与学生

21、学生崇拜教师,教师不值得炫耀;教师培养出的学生使自己崇拜,教师才值得炫耀。

22、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是相互欣赏。惟有这样,师生关系才会水乳交融,并达到教学相长之目的。

23、教师要永远相信:自己教给学生的和学生教给自己的是同样多的!

24、教师的表扬或鼓励,对有些学生而言是“锦上添花”,对有些学生而言则是“雪中送炭”。相比之下,教师应该更多一些“雪中送炭”。

25、教师对待学生要用“放大镜”、“反光镜”和“显微镜”:“放大镜”——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反光镜”——摘掉学生的缺点;“显微镜”——彰显学生的个性。

26、批评学生时一定要讲究方法,而表扬学生时则可以适当地信口开河。

教师的专业化

27、要想成为真正的名师,学习的速度务必大于教育变革的速度。教师要将“学习”作为最重要的职业需要,形成“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习之处,事事是学习之事”的理念。

28、一个教师超越其他教师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教师要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就要以朴素的感情,调整自已的心态;以奉献的精神,从事崇高的事业;以高超的技艺,展示个人的才华;以不断的追求,提升自身的价值。

29、能使学生超过自己的教师才是最好的教师,能使自己超过教师的学生才是最好的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有超越之胆,即具有敢于超越教师的精神;有超越之识,即具有超越教师的能力;有超越之智,即具有超越教师的智慧。

30、具有反思能力的教师,才是一个成熟的高素质教师。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战略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31、只教学不搞科研的教师,其教学是肤浅的;只搞科研不教学的教师,其科研是空洞的。

学生行为习惯

32、学生行为优秀不是真正的优秀,学生行为习惯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所以,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优秀的行为习惯。

33、当学生的学习行为成为一种习惯、一种需要的时候,原先认为“学习是苦事”就会变成“学习是乐事”。

师 德

34、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厌恶一个学生就等于毁掉一个学生。

35、宁可让学生说错误的真话,也不要让学生说漂亮的假话。

36、“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成功;“抱怨”,肯定会导致学生学习失败。

管理

37、没有最好的教师,只有用好的教师。

创新能力

38、质疑能力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能力之一,也是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只有通过质疑和提出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够得到不断强化,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够得以不断提高。教师给予学生真诚的鼓励,学生就敢于质疑;教师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学生就善于质疑;教师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自由的教学氛围,学生就经常质疑。

现代教育方向

39、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新、否定等级的教育思想,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主导思想;人性化、信息化和终身化的教育价值取向,已经成为教育的主要特征。
48#
发表于 2011-5-24 13:50:18 | 只看该作者
5月25日下午。请来观课。。

时间/                   5月25日下午

地点/           孝南实小阶梯教室

公开课/
第一节/孝南实小        沈    娟老师
第二节/区三里学校  屠梅花老师

特约评课/
              
车站小学                 胡    明  老师
文化路小学            周 美 英老师

欢迎到现场观课。。。。。。。
49#
发表于 2011-5-25 09:21:00 | 只看该作者
50#
发表于 2011-6-1 13:04:49 | 只看该作者
http://xnjyw.5d6d.com/thread-33378-1-1.html

3.25.区实小。

两节课的展示/评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11:18 , Processed in 0.06842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