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刘少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白沙古镇地域文化志》全文==本站独家发布,严禁转载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09:14:19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丽尼同志
巴金
半年前我写过一篇创作回忆录《关于〈春天里的秋天〉》,谈了一些郭的事情。其实关于郭可谈的事不少,我虽然同他相知不深,可是我的脑子里至今还保留着这个善良人的形象。他的才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我常常这样想。倘使他有充足的时间,倘使他能够关起门来写作,他一定会给我们留下不少的好作品。我在这里用了“关起门来写作”这个词组,并没有特殊的意义,我只是想说不受到干扰。而在郭,这就是生活上的干扰,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上海的小家庭给打掉了,他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东奔西跑,最后到国民党政府机关里工作,混一口饭吃。朋友分散了,刊物停了,没有人向他约稿逼稿,他写好文章也不知道该寄到哪里去换稿费。我同他失去联系大约一年的光景,忽然在桂林的街头遇见了他。我是从广州“逃难”到桂林的。他跟着机关从湖南某地迁往四川,经过这里,暂时住在旅馆里面。我们交谈了几句,听见警报声,就匆匆地分别了。当时我准备在桂林复刊《文丛》,向他拉稿,他答应把身边写好的稿子给我。第二天早晨他到东郊福隆街我住的地方来找我,把一篇散文放在桌上。他说,还有好几篇文章,打算校改后全交给我。他还说,他翻译了契诃夫的几个剧本,译稿都带来了。我们正谈得高兴,警报的汽笛声又响了起来。我们一起从后门出去躲避。
  我们这次到了月牙山。在山上庙里看见敌机向城内投弹,看见大股上升的尘土,看见火光。郭担心他的行李,他估计他住的旅馆就在中弹的地区。警报刚解除,他急匆匆下山去。我后来进了城去找他。但是路给拦住了,走不过去。这次大概是这座古城第二次遭到大轰炸,街上乱糟糟的。
  下午我进城去找郭。我到了他住的那个旅馆,眼前只有一大堆还在冒烟的瓦砾。他也来了。他想在瓦砾堆里找寻他的东西。有两三个老妈妈和中年人也在挖掘什么。他看见我,摇摇头说:“烧光了。”我问他:“怎么办?”他笑了笑,说:“今天就走,都准备好了。我来看一下。”他的笑中带了点苦味。我问:“稿子呢?”我感到留恋,又感到茫然。他说:“反正现在没有用,没有人要,烧了也就算了。”我心里难过,知道他也不好过。我还记得一九三三年年尾到一九三四年年初我带着他的散文到北平,终于把它介绍给靳以在《文学季刊》里发表了一组,后来又介绍给上海的黄源在《文学》月刊里发表了另一组,然后在一九三五年年底在上海出版了他的第一个散文集《黄昏之献》,我不仅是丛书的主编,我还是这本集子的校对人。我这样做,只是因为我喜欢他的散文,我甚至想说他的散文中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在《黄昏之献》以后,我还编印了他的两本散文集《鹰之歌》和《白夜》。我准备着编辑他的第四本散文集子。“烧了也就算了”,短短的一句话,仿佛迎头给我一瓢冷水。但是我摇了摇头,我说:“不要紧,你再写。你写了给我寄来。”
  这一天他离开了桂林。我回到福隆街的老式屋子里,摊开他给我送来的手稿,我读着:
  ……我记得,在一次夜行车上,我曾经一手搂着发热的孩子,用另一只手在一个小小的本子上,握着短短的铅笔,兴奋而又惭愧地,借着月光,写下了几个大字:
  “江南,美丽的土地,我们的!”……
  我几乎要叫出声来。他写得多好啊!我记得就在我来桂林之前在广州市一个码头,雇小艇转到我们租赁的木船,小艇沿着河面缓缓地流去,岸上的景物开始变为模糊,我用留恋的眼光看那些熟悉的街道和熟悉的房屋,我不敢想象敌军进城以后它们的“命运”,我不停地在心里说:“广州,美丽的土地,我们的!”那个时候我多么爱这个我们就要失去的美丽的城市!那个时候我才懂得它是多么美丽,多么牵系着我的心。
  短短的一句话里包含着多么深、多么丰富的感情。在抗战的年代里我不知道多少次反复说着这一句话,我常常含着眼泪,但是我心里燃起了烈火。甚至就在那些时候我也相信我们美丽的土地是敌人夺不走的。
  一九四七年八月我从台北坐车去基隆,在那里搭船回上海。小车飞驰着,南国的芳香使我陶醉,一切是那么明亮,那么茂盛!我上了船,望着美丽的海港渐渐退去、朋友们的挥动的手终于消失的时候,我立在甲板上,身子靠着栏杆,摇着手,低声说:“台湾,美丽的土地,我们的!”
  我在一九五九年四月写的一篇庆祝上海解放十周年的文章里,还用了这样一个题目:《上海,美丽的土地,我们的!》。今天单单念着这个题目,我就十分激动。我在文章的开头写着:
  一九三八年一个初冬的夜晚,在桂林郊外的一间平屋里,一位朋友交给我他一篇散文的原稿,我激动地读着那个题目:《上海,美丽的土地,我们的!》……
  这里写的是“初冬的夜晚”,和我在前面写的“第二天早晨”相矛盾,现在记起来,应当是“早晨”。而且我最近借到了《文丛》第二卷合订本,重读了我提到的那篇散文,它的题目原来是《江南的记忆》。我把这篇散文发表在《文丛》第二卷五六期合刊上,我当时在桂林就只编印了这一册刊物。至于《文丛》第二卷第四期还是在广州排好的,刊物来不及付印,广州就受到敌军的围攻,我带着纸型逃到桂林。刊物的主编靳以早去了四川,大部分稿子,还是他留下来的。
我在桂林出两期《文丛》,后来经过金华、温州回到上海,在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的朋友看到新的刊物,就在上海租界里重新排印出版了合订本,印数仅一千册,送了十多本给我。一九四○年七月我离开上海经海防去昆明的前几天,忽然听说日军要进租界搜查,我一天得到几次在报馆工作的朋友们的电话。从下午起我燃起火炉,烧信烧书,一直烧到深夜,剩下的七八本《文丛》合订本全烧了。倘使借不到这本书,我今天还弄不清楚那篇散文的题目。



  以后我在重庆、在上海还看见郭。他重新翻译了契诃夫的剧本。可是他始终摆脱不了国民党政府机关里的工作,为了他一家人的生活,他默默地拖下去,混下去。全国解放后,他起初在武汉,后来在北京工作。我在北京见过他多次,他讲话很少,只是默默地微笑着,偶尔讲两句有关翻译工作的话,很少谈起散文。他重新翻译了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前夜》和《贵族之家》,他还校改了陆蠡翻译的小说《罗亭》。
  我等待他的第四本散文集,白白地等了多年。《江南的记忆》以后他似乎再也没有写过散文了。他为什么沉默呢?为什么不争取一个机会写出他心里的感情,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新社会的感情呢?可能是过去那一段时期的生活像一个包袱沉甸甸地压在他的肩上,他感到举步艰难。他从事电影艺术书刊的翻译。他响应号召去广州担任华侨学生的教师,一九六八年他在“劳动改造”中突然倒在地上,心脏停止了跳动。十年以后一九七八年,广州暨南大学开追悼会,宣布了对他的历史的审查结论,给他恢复了名誉。
  在我靠边的期间有人从广州来“外调”郭的事情,我所知有限,他不曾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谈起来,他只是一个心地善良的老好人,一个清清白白、寻寻常常的人。但是他的默默的死亡对我们的文学事业也是一个损失。倘使他能留下一本、两本新的散文,那有多好啊!
“江南,美丽的土地,我们的!”这样响亮的声音,这样深厚的感情!我永远忘记不了《江南的记忆》的作者。
  郭的名字是安仁。他发表文章,用了一个奇怪的笔名:丽尼。这是他幼小时候一个女友的名字,这个外国女孩早早地死去了,为了纪念她,他写了《月季花之献》、《失去》等散文,还把她的名字的译音作为自己的笔名。……
  我在前面提到的那个主张翻印《文丛》第二卷合订本的友人是雨田,她几个月后就离开上海,后来到了福建永安,同黎烈文结了婚。抗战胜利后他们夫妇去了台湾。一九四七年我去台湾旅行曾到台北他们家做客,当时烈文在台湾大学教书。三年前我听说烈文病故,家境萧条,友人建议为他们的子女教育费用募款,雨田拒绝接收。去年我在北京见到在报馆工作的朋友,他证实了这个消息,说雨田表现得很坚强。分别二十二年,我非常惦记她。台湾回归祖国,我相信这绝不是梦想。我一定会看到它成为现实。只要有机会我愿意再到台湾旅行。一九四七年因为大雨冲坏了公路,我没有能去风景如画的日月潭,至今感到遗憾。倘使能再一次踏上美丽的南国宝岛,这将是我晚年莫大的幸福。
42#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09:14:47 | 只看该作者
巴金和丽尼的友谊
发表于200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 郭梅尼
  巴金伯伯是父亲(丽尼)的老朋友。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父亲在上海参加“左联”,从事进步文化活动。当时,他翻译了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和契诃夫的一些名著,创作了《鹰之歌》等许多散文作品。在1935年,他与巴金等人创办了当时十分著名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文化生活丛刊。
  从小,我就常常听到父亲和母亲谈起巴金伯伯的事,说巴金又出什么新书啦,巴金结婚啦……有一次,姐姐到重庆去,回来讲起巴金伯伯的事。说巴金伯伯可喜欢他的小女儿了。巴金伯伯总是伏在桌前写作。萧珊阿姨不在家时,小林妹妹一哭,巴金伯伯就去把她抱过来,放在膝盖上,接着又继续写作。他一手搂着小女儿,一手拿着笔沙沙地写着,嘴里还“啊……啊……”地哄着孩子,腿像摇篮似地抖动着……
  几十年了,这个形象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我不仅看到一个勤奋笔耕的作家的形象,更看到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巴金伯伯。
  1956年夏天,我出差到上海,爸爸让我去看望巴金伯伯。我来到武康路巴金的寓所。这是一幢带花园的三层小楼,园子里有许多花木,郁郁葱葱,恬静幽雅。巴金伯伯在一层的客厅里陪我聊天。他的小儿子当时可能还不满十岁,调皮地在旁边踢小皮球,一会把球踢到花园里,一会把球踢到沙发底下。巴金伯伯一边和我聊着,一边趴在地上,给小儿子捡沙发底下的皮球。我在一旁看着,心里十分感慨,读者只看到这位大作家的作品多么伟大,没看到他是那样普普通通,是那样慈祥。
  巴金伯伯陪我聊了一个下午。当时我才二十一岁,年轻幼稚。可是巴金伯伯却非常平等热情地和我聊着,使我毫无拘束,非常随便,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以至于我竟然建议他“可以写些他熟悉的生活”。现在回想起来,我真是幼稚而又大胆,一个刚出茅庐的小记者、一个年轻的晚辈,竟然敢向这样一位大作家、自己父亲的朋友建议该写什么。可见巴金伯伯的平易、宽容,给人心理上多么舒畅的感觉。
  晚上,萧珊阿姨叫了一桌菜热情地招待我,饭前,还让小林妹妹演奏一曲钢琴给我听。我们边吃边聊,我感到既热烈兴奋,又轻松欢快。
  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中,巴金伯伯和我们家都遭了大难:我父亲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巴金伯伯也失去了他亲爱的妻子萧珊。“四人帮”一垮台,母亲便写信给巴金伯伯,诉说父亲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巴金伯伯很快给母亲写来回信,信中说:“我的问题也是几个月前才解决的。我相信对你们也会落实政策的。您有什么事情,可以写信给我。”同时,他还寄给母亲五十元钱,当时这是一笔不算小的数目。
  果然,不久,暨南大学就给父亲平反昭雪。我和母亲、姐姐一起赶赴广州参加父亲的追悼会。那天,广东省委宣传部长和我们握手时说,我们看到巴金在《文汇报》上写的文章了。原来,在这次被悼念的人员中,父亲的名次原排在较靠后,开会那天,突然提到较靠前些了。我们开始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来读了巴金伯伯在香港《文汇报》上发表的《谈〈春天里的秋天〉》一文才知道,巴金伯伯在文章中谈了我们家被“四人帮”迫害的情况,特别是对父亲在现代文学史上的作用作了公正客观的评价。巴金伯伯在文章中写道:“听说郭(即我父亲)的问题至今尚未彻底解决,可能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但是现代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者不会忘记他在现代散文的发展所作的贡献。他在三十年代写的三本散文《黄昏之献》、《鹰之歌》和《白夜》都还在我的手边,他翻译的小说《贵族之家》、《前夜》和他校改过的小说《罗亭》也都在我的手边。我会常常翻看它们。它们有权利存在。那么这个善良的人的纪念也会跟着它们存在下去吧。”后来,我看到出版的十几种现代散文选的版本,都选了父亲的散文,可能是因为巴金这个公正的评价起了作用吧。
  巴金伯伯写这篇文章时,他刚刚“解放”几个月,手中没有权力。但是,他手中的笔,却像利剑一样。他用手中的利剑一般的笔,帮助我们这些遭受苦难的人解除了痛苦。
  1980年的冬天,我到上海出差,又去看望巴金伯伯。我来到武康路巴金的寓所。这座经历了“文革”浩劫的寓所显得有些凋零,花园草木已经凋谢,寒风扫着地上的落叶,发出沙沙的响声,我感到有点凄凉。抬眼望望这栋小楼,小楼依旧,可是萧珊阿姨呢……
  还是在一层的客厅里,我和巴金伯伯聊着。他显得有些苍老,满头白发,不时阵阵咳嗽。我感到这屋里有点冷,不禁问他:“怎么不安个铁炉子?那样会暖和些。”他说没有煤,买煤需要凭本供应。况且,三层楼的房子,这里暖和了,到二层还是冷。我感到忧虑,又感到无奈……
  巴金伯伯不顾自己的身体,只是关切地对我说,他已和上海文艺出版社联系好了,马上要出版父亲的散文选———《丽尼散文选集》。我将《忆爸爸———丽尼》写好后寄给巴金伯伯。他替我改了几笔,又帮我寄给香港《文汇报》。文章发表后,他还非常负责地帮我联系稿费事宜。这一桩桩的小事,他都是那样尽心尽力。
  记得这次在巴金伯伯家中,他还特意到二层书房里拿出他新出版的《爝火集》送给我,并签上名。临别时,巴金伯伯一定要送我。我拦着他说:“您身体不好,别送了,留步吧。”他执意要送。他拖着沉重的脚步送我走到大门口,看着他满头白发和苍老的身影,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
  1982年初,我收到刚刚出版的《丽尼散文选集》。双手捧着这父亲用心血编织的遗作,我激动得有些颤抖。翻开书的头一篇,便是巴金伯伯写的《关于丽尼同志》(代序)。我激动地读着读着,当我读到他写的日寇在桂林扔下燃烧弹那段时,热泪禁不住涌出来了……
  巴金伯伯写道:“……下午我进城去找丽尼。我到了他住的那个旅馆,眼前只有一大堆瓦砾。他也来了。他想在瓦砾堆里寻找他的东西。有两三个老妈妈和中年人也在挖掘什么。他看见我,摇摇头说:‘烧光了!’……他的笑中带点苦味。我问:‘稿子呢?’我感到留念,又感到茫然。他说:‘反正现在没有用,没有人要,烧了也就算了。’……‘烧了也就算了’,短短一句话,仿佛给我迎头一瓢冷水。但是我摇了摇头,我说:‘不要紧,你再写,你写了给我寄来。’”
  我几乎要哭喊出来:“爸爸,我可怜的爸爸……”我想起他怎样在上海的小亭子间里,吃着三分钱的雪里蕻咸菜,一字一句地翻译这些名著,天天译到深夜,穷得连包提神的香烟都买不起,可是,翻译出来的稿子却没人要,全都被日寇的燃烧弹烧光了……
  后来,我们逃难到重庆璧山县。在那寒冷的冬夜,我们住的小土屋特别冷。深夜,我被彻骨的寒气冻醒,看见爸爸还坐在小菜油灯前写着,两根灯芯的微光,照着他瘦削的脸庞。那时,他才三十多岁,可是,沉重的生活担子和过度的用脑,已经使他过早地秃顶了。大概是太冷的缘故,他瑟缩着身子写着写着,不时用嘴呵呵热气,暖暖冻僵的手指,一字一句地翻译契诃夫的剧本……
  读了巴金伯伯的文章,我才知道这些剧本原来的译稿被日寇的燃烧弹烧光了。后来在两根灯芯的微光下翻译的,是第二次重新翻译的译本。正是巴金伯伯给父亲出版了他翻译的这三本契诃夫戏剧集。
  读了巴金伯伯这篇回忆我才知道,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父亲还是个文学青年时,是巴金伯伯发现了他。父亲的两本散文集《鹰之歌》、《白夜》都是巴金伯伯编印的。父亲翻译的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前夜》,也都是最早在巴金伯伯任主编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直到父亲去世以后,巴金伯伯还在尽心尽力地为父亲出版散文选集。九十年代初,巴金伯伯身体已很不好,他还将父亲翻译的《前夜》和他自己翻译的《父与子》收在一本书里出版。译文出版社将书印出来后,巴金还叮嘱他弟弟李济生,千忘别忘了,书一出来就将稿费寄给我母亲。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二十世纪末,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从父亲还是个文学青年到他去世,巴金伯伯都一直关怀着父亲的文学生涯,编印出版父亲的作品。巴金伯伯对人才的珍惜、对朋友的忠贞,真是让人感动,让人崇敬。
  巴金伯伯住院后,他的弟弟李济生叔叔常常写信给我们,传来巴金伯伯的消息。
  二十多年来,我常常翻阅巴金伯伯给我和母亲的来信,读着巴金伯伯写的回忆父亲的文章,那一桩桩难忘的往事便涌上心头。二十多年来,我总是想再回上海去看望我的巴金伯伯,我思念他,我惦记他。
43#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09:15:14 | 只看该作者
国球赋
                  龙协涛
2008北京奥运会乒乓球赛在北京大学举行。新建北京大学体育馆气势恢宏,屋脊兀亘,两翼飞动,人称“中国脊”,与顶部动感乒乓球型外观交相辉映。馆前建“奥林匹克与乒乓球”墙雕,镌刻奥运会城市名字、奥运会会徽和冠军获得者姓名。此墙亦称“冠军墙”,乃场馆点睛之笔。中华百年圆梦历史时刻,喜见燕园再添独特人文景观,夜不能寐,感而作《国球赋》。
  悠悠京华,巍巍上庠,国校称北大;闪闪银球,赫赫功勋,国球名乒乓。百年奥运走进百年国校,几代国球情系亿万国人。东方五星喜迎西方五环,红楼灯光辉映奥运圣火。未名湖通爱琴海,大燕塔挽吉祥云。朗朗健儿携手莘莘学子,体育冠军比肩学术明星。更快更高更强放异彩,求真求善求美谱华章。中西理念合璧,古今文化相彰。
  斯球也,时光流转不坠凌云之志,为国争光不负国球之名。技艺臻精巧,球德更香馨;力量重千钧,意志铁石坚。挥汗如雨,挥拍如风;摘金夺银,气势如虹。从世乒赛到奥运会,几多拼搏,几多艰辛;从全中国到全世界,一路鲜花,一路掌声。一球风动天下,倾倒五洲宾朋。赛场通向友谊彩路,金牌拼出灿烂星空。庄严国歌屡屡奏响世界舞台,快乐泪水滴滴感动炎黄子孙。曾记否,一拍定乾坤,为新中国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东亚病夫从此抛,世界友人刮目看。更堪忆,健儿出访东瀛,暖流化解寒流,播种友谊樱花国;毛周运筹帷幄,小球转动大球,融化坚冰美利坚。奇哉银球,担当使者而独得风流,见证共和国发展历程;幸哉银球,折冲 尊俎而不辱使命,抒写共和国外交风云。闪闪小银球,泱泱大国风!
  嗟夫!盛世逢盛典,国球助国运;赛事关国事,国球聚国魂。和谐中国保障体育强国,光荣历史续写锦锈前程。长江后浪推前浪,雏凤清于老凤声。国手代代相传,国技炉火纯青。中华儿女爱国球,何处不闻乒乓声!
  作者简介
  龙协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学报》原主编。曾创作赞颂北大的《燕园赋》,好评如潮,被誉为“当代《滕王阁序》”。曾为200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国土汇聚”节目创作朗诵词《国土赋》,由赵忠祥朗诵,倪萍主持。新近为著名历史文化名楼岳阳楼撰写长联,由沈鹏书写,刊刻后受到广泛好评。在2008北京奥运会征歌中荣获优秀歌曲奖和优秀歌词奖两项大奖。
44#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09:15:35 | 只看该作者
过年风俗
孝感人过年,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拜年是不问亲疏的,称为“拜年无大小”。家中来了来客,必定再三挽留,以糍粑相待。俗语有“拜年拜节,糍粑发裂。年一般拜到初三、初四为止。
这里的人们还有以初一这天听到的飞禽叫声来判断新年的生产情况的习俗。五更鸟先叫就宜于养鸭;鹊先鸣宜于养鸡;天亮时麻雀噪飞就是丰年;人们还认为初一听到狗群吠不是好兆头。除夕之夜12点的时候,各家要把一个做好的金元宝模型送到门外,代表在新的一年里会招财进宝。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人们不扫地、不汲水甚至不动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初三才开始挑水,并在井池边烧纸钱说是“买水”。门神也要在初二取下烧掉,俗谚说:“初三烧了门神纸,各人寻生理。”新年伊始,举笔写字时,在过去要先用红纸写一幅“新正举动蛇笔,万事大吉利”的话贴在墙上。
(刘少峰搜集)
45#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09:22:08 | 只看该作者
过赵寺皇庙  
赵寺皇庙,位于孝昌县白沙镇赵寺乡,距我的老家陡岗镇以北七八公里左右。寺里的主持妙静师太,和我笃信佛教的母亲以及大哥极其熟识。前几日,母亲因被俗务所烦恼,到寺里小住了几天。昨日,我给大哥打电话,正好大哥准备去赵寺皇庙接母亲回家,我便和大哥相约一同前往。
从陡岗镇去往赵寺皇庙,是没有公共汽车可坐的。前些年去往寺里,都是靠步行的,大约要用去2小时的时间才能到达。我们昨日去往寺里的交通工具是大哥用来运货的三轮摩托车。大嫂在摩托车的后斗里放上了两把椅子(一把我坐,一把我母亲回来的时候坐)、一大塑料袋苹果(用来供奉菩萨)、一瓶矿泉水,大哥便发动车子出发了。
一路上走过许多陌生的村庄。正是暮春时节,两旁的小麦已经黄头,油菜已经正在结籽。田里少有劳作的农人,只有在路过村庄的时候,才可以见到几个人。太阳很好,在它普照下的万物显得异常空旷。对于像我这样一个成天穿行在人海里的人来说,这空旷于我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
大哥六年前,即在赵寺皇庙里皈依三宝,成为一个正式的佛教居士。大哥边开车,边告诉我赵寺皇庙的一些典故。赵寺皇庙,是赵匡胤的家庙。赵匡胤当年征战到此,身染重疾,吃遍百药皆不奏效。于是便到当地的一个土地庙里去拜菩萨,结果不久便痊愈了。后来赵匡胤做了皇帝,就在此修建了一座大庙,曰皇庙。这就是赵寺皇庙之所以得名之缘由了。庙里有一口古钟,乃赵匡胤钦命敕造,青铜铸成,重数千斤。晨钟暮鼓之时,钟声数十里可闻。这钟,据说,前些年在一处被发现,现被某博物馆所收藏。寺庙所在的赵寺乡,即是根据这座寺庙而得名。现在的赵寺皇庙,就是在原庙的故址上修建的。现居有两个比丘尼。
赵寺皇庙的名字,我很多年前就听说过,但一直以为是“黄庙”二字,听了大哥的介绍后,才知道是“皇庙”。据说,孝感的西湖桥等许多地方,也有很多跟赵匡胤有关的传说,看来,赵寺皇庙跟赵匡胤的传说,应该不是杜撰。
我自16岁时离开家乡到城里读书工作,此后很少回老家,跟大哥也很少有机会一起交谈。今天因为这个机缘,一路上跟大哥说了许多话。小时候,大哥是我的偶像,现在的大哥,生活简单,性情豁达,仍为我所仰慕。
车子渐渐离开柏油马路,走上了崎岖难行的乡间土路。不过,眼前的田园风光,却越来越令人陶醉。极目四望,满眼都是绿色的庄稼,而我们,就仿佛在这绿色的海洋里穿行。赵寺皇庙,就在这茫茫的绿海里,露出一角尖尖的屋顶。
来到了赵寺皇庙的门口,为了怕打搅了寺庙的清净,大哥先将三轮摩托车的马达关掉,然后推车进入院内。院子里空无一人,非常安静。阵阵微风吹过,只听得树叶沙沙,铃铛叮叮,更觉其静,仿佛连阳光落地得声音都能听见。这清净,令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不禁想起王维《过香积寺》的诗句: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其时出来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师太,见到我们,便连声阿弥陀佛,极其熟识地向大哥合十施礼,我们赶紧还礼。师太道,你母亲正在诵地藏经。此时,母亲亦闻声从一个殿里走出。我们将带来的苹果献于案前。由于我非常喜欢这里的清净,从包里拿出一百元钱交给妙静师太说,我积点功德。妙静法师接过,连称阿弥陀佛。
庙里还有一位二十岁左右的小尼姑,说话含混不清。在回家的路上,母亲告诉我,这个小尼姑,在家被父兄嫂子虐待,不知因为何事,舌头被父亲割去,所以才说话含混不清。她的母亲便把她送到皇庙来出家。师父起初不肯收留,母亲无奈对小尼姑说,在家父兄虐待,出家师父又不收,无路可走,只有将你丢到河里淹死才能免受痛苦了。庙里的师父闻听此言,起了怜悯心,于是将小尼姑收下,为她剃了发。
大哥对于这座寺庙,已是十分熟悉。他带着我将寺庙参观了一遍。庙里众多的菩萨,对于我这个佛学的门外汉来说,不能一一记住。但是,这座庙的清净,却让我心生羡慕,流连忘返,真想留下来在这里住上一阵子。
2007年5月6日于汉口江北园丁苑
(来自于冯志华的新浪博客)
46#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09:23:09 | 只看该作者
汉光武帝的避难地——义井

刘秀(公元前6年~57年)字文叔,南阳人,刘邦九世孙。西汉后期,王莽篡权,刘秀乘农民起义之机起兵,大败王莽军队,夺取了农民战争成果,建立了东汉王朝,他便是汉光武帝,在帝位32年。
王莽追刘秀的传说在河南上党地区非常流行,说是西汉末期王莽篡位,将刘姓子孙追杀殆尽,惟有刘秀侥幸逃脱,四处奔走逃命,在多次即将被王莽兵马擒获之际,总能绝处逢生,化险为夷,最终重兴汉室,开创了东汉王朝。这一故事被河南省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孝昌县白沙镇也有一段王莽追刘秀的神奇传说,这一传说还印记在当今的一些地名上。传说,王莽追刘秀时,刘秀一人骑着马逃跑,从随州一直逃到德安府,在德安府逃跑时,刘秀跑掉了马鞍,跑到现在的孝昌县花西乡望安铺时,才回头发现。为此,后人称此地为望鞍铺(后改名望安铺)。王莽依然在继续追杀,刘秀跑到义井(现在的孝昌县白沙镇义井村)这个地方时,无处藏身,他不愿落在王莽的手中,情急之下,就跳进井里,想自尽而死(这口井距村民龙金增的屋有30多米远),而他的马则躲在藕塘里。刘秀跳进井里之后,蜘蛛就织丝将井口封住。人们传说,刘秀躲在井里是站在龙王的头角上,所以没有被水淹死。王莽追来后,发现刘秀跳进了井里,以为刘秀死了,就离开了。
马看到王莽离开了,就从藕塘里跑出来,将缰绳掉到井里,将刘秀救起。刘秀从井里起来之后,看到四周一片漆黑,只看到远处三集店的地方有一家灯光,他就去那里投宿。这家人只有母女两人,女孩是个哑巴,脸上长着麻子,头上长着瘌痢,奇丑无比。当刘秀敲门时,这个哑女竟能说话了,她告诉她的母亲,门外有人敲门,她的母亲让她去开门,她在跨过屋里天井时就摔了一跤,这一摔让她变成了一个俏丽可人的美女。母女俩热情地招待了受困的刘秀。刘秀离开时说,待他登基后,就接这个姑娘到宫中当娘娘,这个姑娘信以为真。后来,刘秀登基后因忙于国事,竟将这个诺言给忘了,这个姑娘久盼刘秀却不见刘秀前来娶她,就气死了。后来,刘秀想起了她,派人来找她,可她已经死了。为了纪念她,刘秀就在现在的花西乡三集店修了一座庙,名叫花姑园。刘秀将此井称为“义井”,将马卧的塘称为“卧马塘”。在卧马塘附近一里路的地方有一口塘,刘秀曾在此回头望井,以示感激,此塘后来就叫“望井塘”。义井这个地方是通往德安府的驿站,所以人们称此地为义井铺,这个名字沿用至今。民间谚云:“义井铺,卧马塘,花姑园,出娘娘”。解放前,龙氏家族两个湾的群众曾在这口井里汲水吃,这口井深有9丈9尺,井口直径有80厘米左右,全部采用青砖砌成。1950年,村民曾掏过一次井,井的外观保护良好。1960年,该村为了增加良田,就将井里填土,这口神奇的井从此就湮没于地下了。令笔者欣慰的是,笔者在该村71岁的老人龙俊文的引领下,找到了井盖。

(龙俊文 龙金增口述  刘少峰整理)
47#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09:23:56 | 只看该作者
欢迎词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同志们:
您们好!工作辛苦了!
今天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因为我们十分高兴地迎来了省文化名人汇聚白沙古镇。您们的到来,使白沙镇的史册翻开了新的一页。咸宁的向阳湖因文化名人曾经在此生活过而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那么,今天的白沙镇将会因您们的到来而熠熠生辉。在此,我代表白沙镇党委、政府向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问候!下面,我将白沙镇的基本情况向大家作些介绍。
白沙镇地处孝昌县的西南部,北与孝昌县花西乡相邻,南与孝南区陡岗镇接壤,东与孝南区肖港镇隔河相望,西与云梦县吴铺镇交界。汉十高速公路、安白线、曾白线、陡白线穿腹而过,澴河擦境而流。境内河砂、滑石资源丰富。全镇拥有国土面积74﹒4平方公里,辖40个行政村、一个社区,总人口4﹒8万人。2007年耕地面积4﹒8万亩,其中水田3﹒9万亩,旱地0﹒9万亩。2007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财政收入为432万元,全镇生产总值为 2﹒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87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元。
白沙镇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白沙镇原叫白沙铺,是澴川镇(也就是现在的孝感城)通往德安府最早的交通驿站,后来才形成了集市,至今有1000多年历史。这里有汉光武帝刘秀的避难地——义井,有宋太祖赵匡胤修建的皇庙。“白沙”地名的命名,与明朝亚圣、大孝子陈白沙密切相关。因为白沙集镇聚住着2000多人的陈氏家族,这一家族是陈氏义门的一支,其崇尚孝道的家法曾在全国广为流传。
白沙镇地灵人杰,产生过不少文化名人。这里有中国第一个向光绪皇帝上书推荐康有为的人高燮曾,还有追随孙中山先生的辛亥革命老人李文田。这里曾养育了现代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丽尼,培育了当代文化名人龙协涛。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白沙镇正因为拥有这些名人资源而备受社会关注。
白沙镇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有神奇的“三潭风景”,有“一矶挑双潭,三龙戏二水”的美丽传说,有女儿港的凄美故事,还有被省佛协列为107号景点的赵寺皇庙。翻开《白沙古镇的诱惑》这本书,您会产生“中华民族文化之根就在我们身边”的感觉。
这里曾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早在1929年,这里就已成立了党的组织。革命前辈李先念、许金彪等人指挥的“联曹打胡”之战就是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在此地获得的伟大胜利。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日本人的铁蹄践踏了我们的土地,制造了令人震惊的孝感王店山惨案和赵寺埠惨案。昔日繁华的白沙铺在日机的频繁轰炸之下变萧条了。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改革开放以来,白沙镇人民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发扬了光荣的革命传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原有的白沙铺基础上又创造了一个崭新的白沙。
一、狠抓集镇建设,大力实施“一主三化”战略。2001年,以全国小城镇建设综合示范镇项目为契机,投入资金300多万元,硬化了交通路,新建了人民路,扩大了集镇规模。2002年,我镇获得了孝感市小城镇建设“天仙杯”嘉奖。近几年,投资400多万元,硬化了人民路、建设路、西正街和双佘街等,实现了道路硬化、绿化、美化、亮化的目标,并配套完善了镇区供排水、电力电信、有线广播等设施,启动了集镇房地产开发,建成了富民新居。目前,集镇已由过去的土街发展成了拥有四纵六横格局的水泥路面,集镇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随着白沙大桥的建成和房地产开发的推进,白沙集镇将继续拓展镇域面积,向建成四纵八横的现代化集镇的目标迈进。
二、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我们稳步推进了“三优四特”农产品基地建设,以优质稻米基地建设为契机,积极引进推广了一大批高产、高效、优质品种。充分利用退耕还林政策,加强基地管理,发挥了黄院、光明、胜一、五四等村优质林果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加速培植了顺达农特产有限公司、永鑫米厂、余柳茶场等一批龙头企业,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狠抓了“四大养殖”基地建设,出台了优惠政策,全力培训农民,免费提供技术,从而增强了农民的创收能力。2007年,我镇五四村、福利村、金港村、河边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获得了市县的表彰。
三、落实惠民政策,大力兴办实事工程。按照“积极、平稳、有序”的原则,扎实推进了农村税费改革。全镇每年免除农民各项农业税费170万元,发放三补资金339万元。认真做好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工作,有效地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积极探索农村财物管理新机制,加强了村级转移支付资金管理,理顺了农村财物管理秩序。镇委、镇政府牢固树立了科学的发展观,以群众的利益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量力而行,竭尽全力为民办实事。投资1000多万元,高标准建成了五舒、王桥、舒店滚水坝,扩挖塘堰300多口,建成村级泵站15座,极大了改善了农村水利设施。投资2500万元,对基本农田进行了整理,硬化渠道40公里,修建机耕路60公里,提高了全镇20个村2﹒2万亩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积极利用项目资金和民间智慧,对40﹒5公里的村级公路进行了硬化,全镇已掀起了通村公路建设高潮。投资80万元改造了五四桥,打通了通往云梦的“瓶颈”。高度重视弱势群体,投资60万元建成了赵寺、金杯福利院,按时足额发放农村“五保”资金和城镇“低保”资金,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困难。发放了68﹒8万元,对全镇172户土坯房进行了改造;发放51万元,让全镇85户倒房户搬进了新居。对全镇45户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对象,每年发放奖励扶助资金27万元,同时,对全镇所有村的进行了低压整改。目前,我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得到了协调发展。
四、夯实综治工作基础,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以“一、十、百”工程为创安载体,采取巡逻、联防、布控等措施,集中整治了治安环境,重点打击了犯罪分子。定期排查了河砂开采、土地纠纷等不稳定因素,及时采取了果断措施,努力把各种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确保了全镇社会稳定。高度重视来信来访工作,进一步落实了信访工作责任制,尽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高度重视消防和安全生产工作,完善和落实了安全措施,大力整改了服装街、木材场等地的安全隐患。2005年,我镇被孝感市市委、市政府授予“六星平安乡镇”的称号。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同志们:实践证明,文化作为软实力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归根结底,就是文化的竞争力。我镇之所以整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其目的就是为了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从中吸取智慧和力量。胡锦涛总书记说得好:“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为此,我们将抓住这次省级文化名人前来考察的机会,努力促进我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从而打响我镇的文化品牌。我们相信,昔日繁华的白沙古镇一定会焕发出蓬勃生机,白沙镇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谢谢大家!
48#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09:24:35 | 只看该作者
黄传清烈士史略

黄传清烈士是湖北省孝昌县白沙镇河边村人,1978年3月入伍,任53303部队(43军坦克团)2连战士,成为一名共青团员。1979年2月20日,他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终年21岁,烈士墓设在广西龙州县烈士陵园3区6排15号。
(刘少峰搜集)
49#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09:24:56 | 只看该作者
《黄花剩稿》自序
叶楚屏(全国著名诗人  白沙高中退休教师)
从1938—1949年,这段时期中,我曾写了一些诗词,共计三百余篇,题名《黄花诗稿》。“黄花”的取义何在呢?苏轼有词云:“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诗是写的旧事物,旧事物即明日黄花,成为过时之物。我认为旧诗是过时之物,是从两个方面着眼的:一是格律诗的本身,已经成为过时的文学形式。整齐的句子,和谐的声韵,很难运用现代的组合词汇和句型结构,来表达复杂的思想。一是山间明月,江上清风,或感时溅泪,恨别惊心的老调,不可能反映社会变化的现象,揭示时代独具的特征。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我也写了一些较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其中有一部分还有献身祖国的决心,杀敌致果的愤慨。后来随着日寇铁蹄的不断深入,祖国金瓯的瓦解,这些诗作,便在日伪的反复“扫荡”中逐渐散失。余下的一部分算是幸存者。但在1945年,我在白沙镇徐家教私塾,归家时没有带回。后来土改,徐家是地主,经过没收,这部残稿便不知所终。
1980年我已退休了,当时,各地成立的诗社,如雨后春笋;各诗社都刊出了不少诗词,有的还选编成集,在这一情况下,就有人劝我把旧作诗词收集起来,编好成册。因此,我今年就把从前所作,现在还能记起来的诗重新抄录,略加修改,然后编订,成为初稿。如《咏物》的八十首中,就有三分之二是旧作。除此之外,其绝大部分,便是近十余年所作。现在,这两部份合在一起,删掉古体、近体绝句,只留七言律诗三百余首,名之曰《黄花剩稿》,便是诗稿所以为“剩”的来由。
在我的一生中,道路坎坷,饱经忧患,如果抒发愤懑之情,就应当很多是金刚怒目之作,不过我国古代论诗,总是要求敦厚,所以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是合乎诗教的。合乎诗教,便要罗汉低眉。
然而未敢言诗,因为笔者蛰居农村,自食其力,垂二十年,生活且难维持,何暇读书,学殖荒落,愚鄙旋增,所谓《黄花剩稿》也者,不过是在这一不寻常的时代里,池蛙夜噪,凑凑热闹而已。

             一九九五年七月一日
50#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09:25:18 | 只看该作者
回孝感白沙镇,清明时节去扫墓
陈清贫(《知音》杂志社编辑)
2010年4月4日,周日,武汉晴天见多云。这天上午我到办公室加班编稿,一直到下午三点才回到家。匆匆忙忙地给父母准备了一些礼物,然后赶车回到了孝感。由于出城的车辆非常多,一路堵得很是厉害。
  好在到处一派春光,从武汉到孝感的107国道,两侧都是平原地带,视线范围宽广,所以麦苗的绿和油菜花的黄,几乎是铺天盖地。一眼看过去,只见色彩绚丽,风景如画。期间停停看看,倒也十分惬意。
  下午六点左右顺利到达了父母家。两个月未见,父亲精神还不错,可惜母亲自从腰椎手术后,尚未完全康复,前不久又不小心摔了一跤。目前,依然大部分时间在卧床,情绪低落。我连忙安慰了母亲一阵,然后嘱咐弟弟陈继勇,如果严重了就送医院。
  为了迎接我的到来,父亲再次准备了保留菜“红烧猪前手”,我一口气吃了六块。父亲笑眯眯地看着,非常欣慰。
  在家里住宿了一夜,第二天,4月5日,孝感的早晨有点薄雾,但我们还是早早出发了。
  经过一个小时的赶路,我们一行5人来到了孝感白沙镇。这是我阔别四五年后,再一次回到生我养我的老家了……
  文图:陈清贫,联系QQ:14628839
  
  ——摆放烟花爆竹的那一家,就是我曾经生活过六年的地方,如今半卖半送给一家亲戚了。
  
  ——从出生到六岁,我就一直在这里生活,这座桥是我儿时最喜欢的地方。
  
  ——那时,这里的河滩沙又多又漂亮,如今全被人挖完了。儿时我经常在这里游泳,被父亲痛打过几次。
  
  ——这座桥去年已经断掉,在不远处正营建新桥。图为我父亲和侄女在断桥暂时连接处。
  
  ——等所有的亲戚从四面八方赶来聚齐后,我们一行浩浩荡荡地向墓地进发。
  
  ——沿途的乡村景色非常美丽,到处都是金灿灿的油菜花。
  
  ——这里的油菜花有黄有白,和绿油油的麦苗间杂在一起,非常美丽。
  
  ——我弟弟陈继勇和侄女陈蕊雯。
  
  ——过了一片油菜花地后,是一片桃林,树上还有一些桃花。
  
  ——我和侄女陈蕊雯在桃林里留个影。
  
  ——我也来一个人面桃花相映红。
  
  ——我和三弟陈继勇,二弟陈忠厚今年没有回来。
  
  ——远远的,在一片油菜花的包围之中,那里就是我们这个家族的其中一个墓地。
  
  ——上面写着“孝男陈守智”,“孝孙”下面,写着我们兄弟三个的名字。
  
  ——父亲给几个第一次来的亲戚介绍说,那里就是我们奶奶的墓地。
  
  ——父亲在拿准备烧的祭品,右边的小帅哥,是我表妹的儿子。
  
  ——父亲旁边的是我表姐,前边的是我表妹。
  
  ——弟弟陈继勇(右)和几个亲戚,在准备给奶奶烧纸钱。
  
  ——奶奶生于1900年,殒于1984年,整整活了84岁。当年我参加完她的葬礼后,就当兵离开了家乡。
  
  ——纸烧完后,开始燃放烟花爆竹,一时震耳欲聋,气氛热烈。
  
  ——亲戚们开始前往下一个墓地,我父亲(左)却依依不舍。
  
  ——父亲面对着坟茔后的一块空地,对我说:“记住,将来你就把我埋在那里。”
  
  ——墓地旁边是一个小果园,除了桃林,还有十来棵梨树,开着雪白的花。
  
  ——我落在了队伍的尾巴上,抽空拍了几张梨花照片。
  
  ——背景上,那青的是麦苗,黄的是油菜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2:35 , Processed in 0.05878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