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管季超07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现在网教育频道》[‘管’窥天下]专栏开通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11-7-27 10:44:30 | 只看该作者
http://edu.cnxianzai.com/hbjy/index.html

点开[教师发展]版区。哦----
管先生文章在这个版块。
42#
发表于 2011-7-27 10:45:05 | 只看该作者
http://edu.cnxianzai.com/hbjy/jiaoyuzixun/index.html

[教师发展]版块中
有一个[教育视野]栏目。。。。。
43#
发表于 2011-7-27 10:45:26 | 只看该作者
http://edu.cnxianzai.com/hbjy/hu ... 11/0725/247983.html

再一点。
啊-----
看到了管先生写的系列帖文[2011年夏,岳阳研修班记实]了-------
44#
发表于 2011-7-27 10:45:52 | 只看该作者
http://edu.cnxianzai.com/hbjy/hu ... 11/0725/247992.html

http://edu.cnxianzai.com/hbjy/hu ... 11/0726/248461.html


['管'窥天下],好专栏名。
大气磅礴,一语双关。有味。



等着看第四帖/第五帖-----------









李刚先生:

    管季超先生发给您的140张照片中,有几张是我和专家的合影,麻烦您发到我邮箱。

邮箱:fkj1974@163.com
    谢谢。

                          湖南省平江县南江镇中心小学   房科剑

你好。我是湖南的房科剑。曾蒙管老师照了一张与刘铁芳教授的二人合影。至今未得相片。好像都到了李博主的邮箱了。希望您能够对照我的博客里那个相片帮着找一找。

可加我QQ:147815374。谢谢。
45#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2:28:24 | 只看该作者
7月13日  小组交流汇报•刘良华教授讲座•教师代表
                                               就教师专业发展交流


一、上午8:30—9:00,各小组组长发言,汇报昨晚各组讨论情况

●第一小组组长湖北学员管季超发言记录:

    我们这个组昨晚的分享与讨论活动是这样进行的:

    ——第一个环节,是小组成员作自我介绍,相互认识。
    按照学员就座的自然顺序,转圈发言。一般是先介绍姓名、工作单位、任教学科、任教年限。再用几句话简要介绍自己的“职业成功点”。
    在这个环节中,有许多老师都将养成了人文阅读、教育阅读的良好习惯,自己所上的课得到了学生的喜爱作为“职业成功点”。杨其老师将学生在毕业后仍然眷念老师、与老师保持情感联系作为自己的“职业成功点”;李兵(君山)老师长期担任班主任,非常注重留存能记录学生成长足迹的实物资料,坚持写《成长日记》;张文玉老师说自己的学科背景是美术,但是为了服从学校工作的全局需要,先后承担过几门学科的教学工作,每做一件工作都努力去通过自学适应“角色”的工作需要。范婷婷老师坦率地表达了至今尚未充分地感受到教师职业幸福的当下困惑。
    我们这个组,外地的学员少,岳阳本地的学员多。学员在教育职业分担的“角色”比较多样化:有区教研室副主任、学校办公室主任、语文、数学、英语、体育教师,其中有超过半数学员担任班主任工作。
    “角色”的多样,带来的是思考和表达的差异性,大约40分钟时间的自我介绍环节,呈现出有限的丰富性。
   
    ——为了聚焦研讨话题,也为了真实地考察学员撰写“教师成长叙事”作品的实际能力,第二个环节我们留出了大约50分钟时间,约定大家当场撰写一篇“教育叙事”。由岳阳楼区教研副主任、小语教研员吴群同志和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小学语文教研员、《语文报/书法版》特约编委管季超老师从这些“叙事”作品中选出了几篇相对完整质量较高的代表性作品,由作者本人当众朗读,小组长作简要的评点,与会者共同来体会:好的教育叙事作品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1、岳阳市东升小学吴迪老师没有上过师范,是由退伍军人直接担任体育老师的。吴老师的教育叙事:《老师,我想看》,讲述了他和一位“潜能生”之间发生的小故事,生动地展现了老师经由这个故事在“学生观”上发生的转变。
    2、李元君、周求知、徐婷这三位老师是岳阳市优秀的小学教师。他们撰写的教育叙事作品向我们证明: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教育图景。
    3、长沙谢娟老师的教育叙事作品《一次难忘的习作课》,长达千余字,讲一位学生的母亲去了一趟马尔代夫,带回一瓶马尔代夫的海水。谢娟老师让这位学生将这瓶海水带到班上来,作为“体育实践——交流——习作”三步教学模式的一个教学资源。谢老师先让学生看图片——然后猜颜色——再尝海水——最后让学生将体验过程写下来。
    整个故事的叙事非常完整,有机融入了作者对小学习作教学的一些思考。
    4、株洲市实验小学帅慧娟老师以《回归•体验》为题的教育叙事作品,通过叙述送教下乡的课堂上发生的一个非常细小的教学故事,传达出这样的理念:真正懂得关注学生的体验与发展,回归真实自然的课堂,这样的教学,才是能进入学生心灵的成功的教学。
    5、长沙市沙子塘小学林丽霞老师当场写的一篇文章 《作文其实很简单》,显然不是一篇教育叙事作品,但为了鼓励她在小学作文教学上所作的思考和努力,我也请她口头将这篇论文朗读给大家听。
    6、来自福建省龙岩一中的邱静芳老师,养成了随时以教师的眼光观察与思考日常生活的习惯。她在研修班前三天的时间里,个人博客的文字更新量就已有数千字。昨天晚上,她在短短40分钟时间里,写下了两篇有关本次“研修”活动的教育叙事短文,观察、思考、行动、写作成为她教师职业生活的常态。

    各位研修班学友:
    在听完我对昨晚由学员现场撰写的教育叙事作品的介绍之后,我们不妨作出这样一种美妙的设想:
    假如我们学习和借鉴李树英博士介绍的课堂学习研究的理念和操作,更细腻地去研究学生在课堂中是如何学,如何学会的;假如我们尝试着用教育现象学对看似平淡的教育现象不断追问从而深究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的方法;假如我们将目光投注到看似庸常的教师日常生活,用叙事的方式尽可能保留实践中的情境、机缘、感受和应对,邀请同行一起倾听故事,并以此作为基础展开对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理解;假如我们借鉴教育社会学的某些观念审视和调整我们的职业生涯;假如我们能像许锡良先生、刘铁芳先生、刘良华先生那样站在一个更为宏阔的理论背景之上去不断解构与重构我们对教育的体认——那么,我们从平凡琐细的教师职业生活中,一定能体验到更多的职业幸福感。
    最后,允许我做一个“广告”:欢迎各位学友访问我的个人网站《教师之友网》(xnjyw.5d6d.com),百度汉字可搜获。谢谢大家!

●第二小组组长陈佳发言记录:   
    昨晚小组讨论非常热烈,记录有满满两大版。在老师们说着的时候不由起他们写过的教育故事,意犹未尽。
    教育叙事写什么?老师们认为:不一定写结局完美的:写东西其实是一种习惯,刚开始是被迫,但是写多了以后就顺手了: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善于观察,有文字功夫,反思要有一定深度。也有人认为叙事就是叙事,不应加入观察的东西。有的将两者联系起来,教育叙事是不是就写教育现象呢?讨论最后重新达成了一致,好的教育叙事应该真实具体,最好还能传达出一些理念。


●第三小组组长陆燕舞发言记录:
       昨天晚上大家都积极发言。教育叙事对于教师成长的意义:首先应该说让我们获得了一种学术尊严。
     通过叙事促进教育生命的成长。包括内在和外在的成长。也就是说一篇好的叙事能够使读者能够有一种临场感,真切感到当时发生的事件当中的自己。让我们面对曾经失落、悲伤的自己,但是人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面对自己是很困难的。我假装他不存在,但是假装不代表他真的不存在,他依然存在着。教育叙事要写好,必须真实地直面,获得心灵的历练,忍受疼痛,这样精神力量也变得强大。
    面对他人。首要是面对学生,有一个关注和思考。我们和学生更多的矛盾和不愉快是源于我们对学生的误解。写教育叙事可以让我们会变得更加宽容和博爱。由面对学生、他人延伸到对所有人,这样对待别人的方式也发生变化。有一个学员说,写着写着孩子变了,老公变了,都变了,变得美好。教育叙事的研究过程使我们教师获得双重发展和提升。
    叙事到底该写什么?写我们和学生的关系,老师和老师的关系,写我们平凡而又真实的生活存在。
    什么样的叙事是好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好的应该是能激发自己深刻的反思,渴望改变自己,找到突破口;能引起共鸣,激起我们的共鸣。
    怎样写好?要有一颗敏感的心,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做生活的有心人。托尔斯泰说,“爱就是才华,谁会爱,谁就有才华。”阅读和写作不应该分开。写作是写出来的,“写”最重要。


●第四小组组长罗湘其发言记录:
    我们这个组,首先李慧老师主动分享了其教育叙事,接着结合平常的经历讨论对我们成长的意义。
    讨论对观点形成两派:一派认为叙事可以走进孩子的心灵,通过反思,使我们的水平有很大的提高,获得人格修炼,对偶然事件进行剖析,可以让无意识的变成自觉的教育教学行为;质疑派:教育叙事并非是必要途径,只要思考探究,就可以实现成长;很多老师说到一线教师的忙碌,无暇做更多写作的工作。
    什么是好的叙事?老师们认为有好与不好的标准吗?
    写教育叙事应该是自由的写作,享受教育的感觉,通过文字给自己一种精神的支撑,在内心中蓄积一种力量。后来大家分享了李政涛教授的文章《好的教育叙事应具备的特征》。应该关注教师学生生命、精神成长,反映“真”。不用过多渲染,教育叙事要有一个教育学立场,不应该基于自身管理的需要,或者其他的需要;需要关注到教育的艰难性,复杂性,不要每一个叙事结尾都是“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
    之后,我们组侯校长发言。他发表过一些教育叙事作品,在《中国教师报》连载过。他说很喜欢和孩子打交道,和孩子建立了更深刻的联系,也积累了和孩子沟通的技巧。还说到一点,他一直在警惕不要让自己成为写手,要让自己阅读、实践、思考、写作。他由内而外洋溢的幸福感感染着每一个人。


●第五小组组长罗炜发言记录:
       岳阳严霞老师认为,叙事关键是真诚,如果不真诚的叙事不是好叙事。带有功利性的不是好叙事。再现生活,真实才是追求。
    只关注善的不一定是好叙事,还要关注恶,遗憾。如果存在老师的价值判断,就不一定是好的教育叙事。
    把昨天的讨论情况用现象学的方法分析一下。本组讨论时统计,应到43人,实到25人,到率率58%,发言率52%。这是讨论的一种教育现象,随机抽样,那么这样大概也能表现昨晚会场的概况,按照分析,可能的问题是:1、其他人为什么没来?2、来了为什么不发言?3、为什么有些人不主动?进一地问题:是否分组的形式是合理的?破冰行动是不是没有组织好?主持是否没有调动大家积极性?思考:大家都是自觉自愿来参加的吗?动机和目的是什么?
    到会的每个人都希望成长,如果课堂教学也出现类似情况怎么处理?当然不管哪种情况,我们有一个共民前提,我们都是真诚的,不管讲的还是倾听的,都是怀着敞开的心来相互学习的。


■管季超按:需要说明一下的是,按照现场主持人的要求,每位小组长的发言时间都是6分钟。
    发言者也都遵守了这个规定,都讲满了至少5分钟,也都没有超时。那为什么只有第一组管季超的发言记录稿长一些呢?
    这就有必要作一个交代了:
    本次“研修班”有一个非常好的做法,即由湖南一师李金国老师和岳阳市杨林老师等几位朋友采用“现场直播”的方式,用几乎“同步”的速度,将“研修班”现场图文信息发布到刘铁芳先生的博客上。第一小组的发言代表管季超在前一天(7月12日)晚上已经在旅馆里写好了完整的发言稿,在上台发言之前已经将发言稿请李金国先录入备份,一俟发言完毕,立刻贴传铁芳先生博客。其他四个小组组长没有提供书面发言稿,全靠李金国老师现场用笔记本电脑作记录,当然记录稿就短一些了。其实大家的发言时间是一样长的。
    这次到“研修班”讲课的李树英、刘良华、刘云彬三位老师也都将自己的讲纲或PPT留给了“研修班”,李金国老师也都在第一时间将这些资料上传到铁芳先生的博客中了。
46#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2:28:46 | 只看该作者
二、7月13日上午9:00—11:00,刘良华教授作《教育叙事与教师专业成长》学术报告

①教师如何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刘良华教授答问录:

     ●研修班学员问:请问什么是教育故事?什么是一个好的教育故事?教育故事的构成要素是什么?

    ●刘良华教授答如果人们知道什么叫做故事,那么,就基本上不需要界定什么叫做教育故事。教育故事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语,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够理解什么叫做教育故事。这里面没什么神秘的含义。
    在听故事的时候,人们知道什么是出色的故事,什么是比较差劲的故事。这里面还是有差别的。
    讲故事可以有多种方式,并没有固定的标准。但是,一个故事是否能够打动人,总还是有一些基本的技巧。这些技巧也可以理解为讲故事的基本要素。
    第一个要素是,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或几个日常生活中的意外的、反常的或突发的事件。因为它是意外的、反常的或突发的事件,所以能够迅速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一直生活在日常的、正常的、规规矩矩的生活中,那些意料之中的、理所当然的事件虽然也是事件,但人们对这些事件已经习以为常、麻木不仁,没心思去关注、关心、关怀这些事件。因此,提交一个或一些意外的、反常的或突发的事件,这是讲故事的第一个要素。它让故事具有“陌生化”效果。
    这个故事所讲述的反常事件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也可以是虚构的事件。教育故事当然可以是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事件。惟其真实,所以可信。但是,讲述真实的事件并不完全排斥讲述虚构的事件。如果是讲述虚构的事件,必须告诉或暗示读者或听众:“本故事纯属虚构”。虚构的、想象的故事是有价值的,人们也愿意欣赏。人们比较反感的是“以假乱真”并因此而“被蒙蔽”。有人拒绝虚构的教育故事,把虚构故事完全排斥在教育叙事之外,其实并无必要,也不合理。只要人们愿意欣赏童话故事、神话故事、戏剧故事、电影故事或电视剧,那么,就应该承认虚构的教育故事也是有价值的。近年来,已经有不少虚构的教育故事在教育界广泛流传,比如《跳蚤变爬蚤》的故事、《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动物学校》的故事、《钻石就在你身边》的故事、《快乐的渔市》的故事等等。人们知道这些故事是虚构的成人童话,但中小学老师还是愿意欣赏这些故事,还是从这些故事里面获得不同的益处。
    第二个要素是,这个故事所讲述的事件隐含了某种教育冲突、教育矛盾、教育困境。这些教育冲突、教育矛盾或教育困境的价值不只是使故事具有内在的情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价值是:他们隐含了教育道理。这些教育冲突、教育矛盾、教育困境是“教育道理”、“教育规律”栖居、寄生的地方。一个故事是否能够给人带来震动,除了这个故事在感情上引起人共鸣、同情之外,更重要的是让人从这些教育冲突、教育矛盾、教育困境中领会教育道理。教育故事本身不直接讲教育道理,教育故事不承担教育读者和听众的责任,但是,出色的教育故事总是悄悄地把教育道理隐藏在教育冲突和教育矛盾中。甚至可以认为,凡是发生教育冲突、教育矛盾、教育困境的地方,这个地方就隐藏了相关的教育道理。
    第三个要素是:这个故事所讲述的主题显示了某个或某些人性的弱点或人性的优点。真实的人总是有自己人性上的弱点和优点。比如对性爱无休止的追求、对名利无边无际的追逐、对权力的渴望与侵占、复仇、窥探或猎奇、误解、愚昧与迷信、残忍、暴力倾向、偷窃、压抑与恐惧,等等,这是人性的弱点。比如爱、意志力、为自由而战、好奇心、宽容、赏识等等,这些是人性的优点。不同的教育故事可以讲述不同的主题,但出色的教育故事总是触动某个或某些人性的弱点或优点。正因为这个故事揭示、公布了人性的某个或某些弱点或优点,它才引起读者普遍的共鸣或同情。反过来说,某个教育故事之所以引起读者或听众的共鸣或同情,是因为这个教育故事所敞开的人性的弱点或优点在读者或听众自己身上也有不同程度的含量。每个人都有这些人性的弱点和优点,只不过弱点和优点的含量不同、比例不同。
47#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2:29:09 | 只看该作者
②刘良华教授演讲妙语录30则

      1.如果你不把你做的事情发表出来,你的行动研究,你在课堂里面的改变可能坚持不长,你就不会长久地改变你的课堂。
    2.对付有些怪学生,老师也应该有一些怪的办法。
    3.我们老师可以想象,如果我们老师不注意教育方式,用铁的纪律,军人的作风来要求你的学生,你的学生就会阳奉阴违。
    4.一个好老师,必须越过这道坎。无论什么课本,拿到手里之后,必须改变。
    5我提供三条建议。第一条建议是吃透教材;第二条建议是补充教材;第三条建议是更新教材。
    6.在新课程话语里面,有一个词语,我认为很重要,就是“课程资源”。我们以前叫“课本”,或者叫“教材”,这就够了,觉得把课本教完,这就是教师的责任。但是现在不行。我们要把课本变薄或者变厚,把课本变成“我的”,带上我个人的智慧,补充相关的资源进去。
    7.我一直在收集教师的绝招,我觉得“绝招”很重要。一个好的老师就应该有自己的绝招。这种绝招有什么用呢?是有用的,那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什么是课程资源?有一种资源,它是老师自己的个人智慧,他的阅读,他的记忆和他的思想的批判性。这就是资源。
    8.我的基本结论是,我们的有些老师们基本上没有梦了,我们每天为了应酬,为了检查,为了跟学生家长对话,为了应付校长的要求,然后慢慢我们变得越来越现实,越来越没有我们的梦。我们有些老师有一点点梦,基本上都是“噩梦”。我们要让我们的生活重新变得自由,挣脱现实的太多的规范。
    9.男老师,你知道你的使命是什么吗?你就要让学校有力量感。女老师呢,我建议最好像邓亚萍那样,也有力量感。
    10.你要是想做好老师,你就最好和优秀的老师呆在一起,他会传染给你的。如果你想做一个整天抱怨的,整天就说校长坏话的老师,那好,你就去整天和喜欢说校长坏话的人呆在一起。慢慢地你会觉得校长实在是太可恨了,光折磨我们。
    11.精神气质会影响这个人能否成为一个受学生敬仰,让学生崇拜的老师。
    12.我所理解的好学生,绝不是考试成绩最好的。有一些学生,我把他的分数打得很高,但是我并不见得瞧得起这个学生。我可能给某个学生分数很低,但是,我心中对这个学生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和好感。
    13.做教师的人,有一种比较可怕的状态:就是一直重复,看不到变化。没有变化,就意味着没有希望。他的日子过得没有希望,因此而痛苦不安。他会忽然感觉失去意义。
    14.在我看来,主动精神是教师人格中最重要的品格。我们在工作的时候,总会有人给我们发出指令。生活在指令之中,这是很可怕的生活。但是,没有哪一个人,他能够完全避免不生活在指令中。每一个人,他需要在某个时候服从别人,他也需要在某个时候让别人服从他。所有的生活,都是这个状态。我们得到别人的指令之后,如何去把这些事情处理好,如何去执行,这里面会显示出人和人之间的差别。
    15.我很看重清华大学的校训。第一条,自强不息;第二条,厚德载物。它是引用《周易》里面的一句话。第一个自强不息,它暗示男人的性格,第二个厚德载物,它暗示女人的性格。也没有那么绝对:男人的身上有时候需要女人的性格,女人的身上有时候也需要男人的性格。每个人都需要这两种性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有的人在“自强不息”上做的比较好。这个人遇到什么事,他都能够越过。超越它,摆平它,扫除它,这是自强不息的品格。但是,这种人可能缺乏另一种性格:厚德载物。厚德载物意味着能够宽容,承载重量,忍受委屈。凡是能够成就事业的人,无一例外地显示为这个人既自强不息又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显示的是主动精神,厚德载物显示的是宽容精神。
    16.你可能一辈子都在这么一个学校,但是,你的精神不断在更新,在生长。这才是我们要做的事情。你要有自我设计。我觉得做老师的人,最可怕的,不是工作量太大,也不是跟家长闹得不愉快。最可怕的是:重复,看不到希望。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控制感。
    17.这个世界基本上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基本上是这样。人到了一定强大的程度的时候,他就会有一种扩张。
    18.卡耐基说:“世界上最美的声音,就是在人群中听到有人很愉快的喊出自己的姓名。”“你要学会赏识别人,要真诚地赏识别人。因为人在内心深处总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
    19.如果一个老师不阅读,这个老师基本上就不可能有太多的思考,因为他根本不知道别人在干什么。你可以去看看别人在干什么,但是你看到的毕竟有限,最好的办法就是阅读。
    20.为什么有些老师读了那么多书,越读越笨,他的课上的越来越糟糕呢。是因为他读了书以后,没有变成习惯。没有变成生活的信念和生活习性。既学了,又变成习惯了,你才能够开心。
    21.关于行动研究,我建议老师们记住几点:第一点,它是教师自己的研究,而不是哪一个专家说了算。第二点,你所研究的这个问题必须能够改进自己的工作实践。第三,你必须比较周全地考虑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第四点,叫做“发表”,或者叫公开。你一定要讲述自己的研究故事:你遇到什么问题?你怎么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的?你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参考了哪些人的观点?这个问题如果没有彻底解决,你又是如何重新设计和研究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这就是行动研究报告。
    22.我为什么建议老师们一定要有自己的个人博客?因为博客是一个自由发表的平台。第一,教师可以在博客里面记录自己读了什么书;第二,教师可以记录自己看到什么事或听到什么报告;第三,教师可以在博客里面记录自己做了什么事:我在行动研究中怎么改变的。第一种叫读后感,第二种叫观后感,第三种叫做后感。做博客是对阅读习惯,思考习惯和行动习惯的一种考验。如果你长期不阅读,你将在博客里无话可说。老师一旦做博客,这个老师水平很快就会显露出来。
    23.我建议,老师们,在学习的时候,无论如何,要让自己有欢乐感。欢乐感从哪里来呢?我们提几条建议:第一,让你过有情趣的生活;第二,让自己生活在爱与被爱的生活之中。一定要爱别人,同时也被别人爱;第三,让我们有作品感。我们的作品是什么呢?你上好一堂课,你有一个好学生,你今天把一件事情做成,这就是你的作品。
24.叙事,教学叙事,教育管理叙事。这两块不要认为哪个重,哪个轻。不要只写教学叙事,不写管理叙事。教学有大量管理的智慧记录。当然如果你只写管理,不写教学,教学智慧出不来,就会有一个缺憾。
25.教育叙事的文本聚焦起来,来讲教育道理。一种教育学是给研究生、博士生群体看的,还有一种要换成叙事教育学,给中小学、本科学生、家长看的。即使如此,研究生、博士生也要看叙事教育学。用事实说话,不要用逻辑的方式谈教育道理。凡是用逻辑方式谈教育的那叫“教育哲学”。
26.当你不知道什么是一堂好课时,想想一个有影响的有魅力的母亲是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用怎样的语音语调在怎样的情境给孩子进行交谈,这就是好课。这就是自然教育学。
自然教育学,回到自然,不要搞得太专业。有专业成长就有非专业成长。
想象外婆讲故事,这就是自然中的教育学。
不要以为农民不懂教育。我认为我的父亲、祖母懂教育,我的成长就受惠于农村教育模式。
当和别的孩子打架,父亲、母亲怎么跟我说话;偷东西了,父亲怎么教育我。我写的《教育自传》中提到过小时“偷东西”。可恨的是出版社删除了,他们说大学教授写“偷东西”太恶劣,我说我写的是偷西瓜呀!
27.请善待语言。要学会与语言打交道,会写文章的人一定是“只说自己语言”的人,语言究竟是私人语言还是公共语言?
听我的讲座一定要认真听,边听边揣摩,但不要过度揣摩。
凡是一个词语,觉得恐惧,一定拒绝,一旦不小心使用了,赶紧删掉。
会写文章的人,一定是一个词语的收藏者,词语的牧人。词语是他的一群羊,他把羊带到哪里,他就是一个牧羊人。
请您不要这样讲故事(描摹):突然,教室里传来喧闹的声音。我赶紧跑过去,三步并作两步,走过去一看,原来两个学生打架。……
可不可以这样写呀:我在办公室,听到隔壁有打架的声音。
不要说兴高采烈,不要说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你觉得蚂蚁那么愚蠢吗?怎么说出这种没脑子的话)。
28.事情不仅要说清楚,还要说得美好。
对词语敏感,不是让你封闭,整天收藏,收藏是像自己书柜里的书,怎样富有个性词语?
进行批判的行动研究。要阅读,偶尔听些讲座。如果觉得好,你就拜师。
如果老师们愿意,可以到网上找我写的文章《什么知识最有力量》。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这话我信。但若说所有知识都是有力量的,我不信。我相信丰富的知识比单调的知识更有力量。我相信有用的知识比无用的知识更有力量。丰富的、有用的、有趣的。……
这就是“玩词语”,翻来覆去重复,其实像在写一首诗一样。只要在有逗号的地方另起一行,就变成了一首诗。
这篇文章是我“抄”一个人的写作,模仿的,王小波的散文。你就发现,他是这样写的。可能我模仿的比他感觉更好一点。但上上下下都是模仿他的。
模仿他写一篇教育论文,大概三个小时左右。一旦有一种风格,一排列,很快就出来了。
我不是炫耀,是想告诉您,阅读、模仿多么重要。
有老师问,不是说别人说的,你就不说吗?我的观点是先模仿再自由创造。
29.哪里有什么?什么是什么?什么在什么地方?这叫事实判断,千万不要一开始就是:“提高教学效率,改进教学方法。”一看就知道没什么修养。
您现在即使不接受,也可以考虑我的建议。一看到好的标题,就会心领神会。
30.叙事研究不是价值研究,不做价值判断,但并不是说不做价值研究、价值判断就没有价值。
恰恰相反。先要有价值判断,自己内心深处要有价值判断,要建立“我的教育信条”。
我相信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从语文中领会什么是美好生活。英语教学怎么改啊?多听少说。这就是价值判断,应然判断。
把您心中的价值判断对策还原为我做了一个什么的调查,什么的行动研究,这时就不要再应然判断了。


■管季超按:良华先生,妙语珠连;台上台下,互动应和;庄谐并作,掌声笑声;现场记录,或有讹误。若违原意,刘君谅解。
48#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2:29:46 | 只看该作者
③华南师大刘良华教授推荐的适合教师阅读的20本书

     1.[加]Keith E.Stanovich著:《与众不同的心理学——如何正视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推荐理由:
    如果要选择一本心理学的入门读本,可以把本书作为首选。它讲了大量的严肃的“心理学”的故事,又以“有情节的故事”形式呈现出来。
    该书作者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人类发展和应用心理学系教授。作者文笔简洁但锋利,诙谐但冷静,逻辑性很强,说服力极高,可以给专业学生带来很大的脑力振荡及急转弯,增加他们的创新思考能力。全书深入浅出,融合了知识性、学术性、趣味性为一体,是一部具有深刻寓意的了解心理学真相的书籍。
    虽然作者申明该书不是一本正规的介绍心理学的入门书,但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为资深的心理学家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现状发展的强烈责任感。其言语为了方便广大心理学爱好者阅读而未采用过多的学术语言,即便有所涉及但也都进行了详细解释;为了让读者深刻的明白心理学的重大社会意义及作为科学家的心理学家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感,列举了大量的心理学实证研究得来的事实案例,希望通过这些研究证据来唤醒大众的理性意识,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对传媒、伪科学等与心理学科关系的明确了解。


    2.[美]罗姆•哈里著:《他们改变了心理学——50位杰出的心理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
    了解某个领域最好的办法是从了解本领域的著名人物开始。
    心理学能够屹立在学科之林并且为世人向往,不仅因为她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更因为她拥有众多杰出的学术大师。
    本书精选了几个重要心理学分支的50位主要革新者,介绍其生平与研究。透过犀利的笔锋与亦庄亦谐的故事,不难感受到作者深邃的思想与毫不客气的批判精神,洞见心理学家们的闪光之处与问题所在。
    在这里,巴甫洛甫人、斯金纳、维果茨丛、弗洛伊德……宛如生活在你身边的老师或者旧事,一个个活脱脱的,个性味儿十足……
    这50位心理学家总体上反映出20世纪心理学的发展轨迹,并预示了21世纪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对于他们的学术观点与实验研究,我们或许熟悉;但对于他们的学术脉承、思想轨迹、生活背景与生命故事,我们可能陌生。然而,不了解后者,就难以完全领会他们思想的真谛与价值,难以从他们的创造中获得智慧和启迪。


    3.[美]霍克著:《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推荐理由:
    此书既是一部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通俗的心理学读本,具有科普性。全书内容生动、形式活泼、可读性强。
    本书作者为美国Mendocino College的心理学教授Roger R.Hock博士。他在多年讲授“普通心理学”课程的过程中,有感于心理学教科书与基础研究过程之间的严重脱节而编写本书,于1992年一经出版就备受关注,至2005年已修订出版第5版,受到广大专业人员与学生的好评。作者站在学科发展的高度,纵观心理学科学研究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历程,精心筛选出对心理发展影响最大、文献引用较多且至今仍对该学科研究发生重要作用的40项实验研究,范围涵盖心理学的各主要分支,包括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感知觉、学习、智力、个体发展、情绪、人格、心理病理学、心理治疗以及社会心理学等。对于每一项研究,作者都简单介绍了其历史背景、理论假设、实验方法、研究结果、分析讨论、后续研究以最近几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况。此书可谓心理学、教育学领域一本不可缺少的工具书。
    这本书所收集的著名的心理学研究个案,既告诉你心理学的问题,也告诉你心理学的方法;你不仅可以由这本书了解心理学在研究什么问题,而且可以因此而了解心理学研究所使用的方法。
   

    4.[美]约翰•杜威著:《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
    推荐理由:
    了解教育学的简单办法是“吃掉”、“消化”教育学领域的几个著名人物。这个领域著名人物当然首推杜威。
    杜威的《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其实并不是一本书,而是杜威早期的六部教育著作,包括《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教育中的道德原理》《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明日之学校》。这几本书也并不是杜威最有理论地位的书,但这几本书讨论的都是当时美国社会变化与教育变革的大是大非问题。从社会转型的状态来看,中国当今的社会状态与美国当时的状态类似,中国当今的教育状态与美国当时的教育状态也比较类似,这使本书特别适合现时代的中国教师阅读。


    5.[苏]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
    在教育学领域的著名人物中首选杜威的之后,接下来人们往往会想到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感动过中国教育界的几代人,他的建议和相关的故事现在仍然有持久的魅力。
    该书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并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为一百条,改称《给教师的建议》。
    全书内容充实,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书中的一百条建议,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是本教育经典书。
49#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2:30:04 | 只看该作者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
    杜威和苏霍姆林斯基的书已经成为过去的“文献”,如果要在当代教育文献中推选出一本经典性的教育名著,《学会生存》会在很多读者那里会成为首选。这本书主要就是想告诉我们:那种想在早年时期一劳永逸地获得一套终身有用的知识或技术的想法已经过时了。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 得知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系统——“学会生存”。书中提出培养学生“创造性”,鼓励学生“自学”、“终身教育”等将成为未来教育的永恒主题。
    相关材料可参考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7.[加]范梅南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
    马克斯•范梅南,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育学教授、课程与教学研究院主任、国际质性方法学研究高级研究员。作为世界著名教育专家、教育哲学家、课程论专家和人文科学研究方法论专家,北美“现象学教育学”的领袖人物之一。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是当代西方现象学教育学的经典之作。范梅南教授以他独到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和敏锐的教育经验,从“现象学教育学”的角度,以教师、父母和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原材料,对教育学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十分深刻的和有益的思考。他在本书中提出了新型教育学思想和概念,如“教育机智”、“教师替代父母的关系”、“教育的情绪”、“教育生活的体验”、“对学生的主体性的体验”,等等。
    读这本书,你可以知道什么是“教育机智”:比如“保留孩子的空间”、“对孩子的体验的理解”、“尊重孩子的主体性”、“润物细无声”、“保护那些脆弱的东西”、“将破碎的东西变成整体”,“通过语言”、“通过沉默”、“通过眼神”、“通过动作”、“通过气氛”、“通过榜样”……
    选择这本书,同时也选择了一种“教育写作”的方式。


    8.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
    推荐理由:
    本书或许算不上名著,但教师可以借此而了解国际教育领域不断产生的“新经验”和“新思潮”:“终身教育思潮”、“学习化社会”等宏观教育理念和“合作教育(塑造新型的师生人际关系)”、“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创业教育(第三本教育护照)”、“范畴教育(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多元智能(素质教育的最好诠释)”、“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全民教育(满足所有人的基本学习需要)”、“教师专业化(以高标准求高质量)”、“后现代主义教育(对现代教育的深刻反思)”等一般教育理念以及“掌握学习理论”、“发现教学”、“范例教学”、“发展性教学”、“交往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校本课程开发”等教与学的理念。
    相关材料可参考商继宗主编:《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薛涌著:《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新星出版社)
    推荐理由:
    对中国教师来说,最紧迫的任务是了解“别国的教育”。本书是介绍“别国的教育与别国的教师”的一份出色的文献。
    美国对高等教育的最大贡献是服务社会的理念。富裕家庭的子弟,要通过参与基层社会来完成自己的精英教育。从“二战”以来,几乎每二十年,美国的高等教育就对精英子弟提出新的挑战,逼着他们不断地适应,无法故步自封。
    美国精英家庭的孩子,不少十三四岁就开始计划上大学,十五六岁就开始周游世界,到贫穷的发展中国家锻炼,成为全球社会的一个积极参与者。虽然贫富文化、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还远没有得到解决,但是,许多富家子弟为了上大学参与了这些暑期和“空缺年”的课程,改变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了解了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结果,他们没有变成势利的特权阶层,而是成为有责任感的社会精英。
    作者薛涌,1983年北大中文系毕业,先后就职于北京晚报社、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1994年赴美,1997年获耶鲁大学东亚研究硕士学位,1999年至2000年在日本进修,现为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波士顿萨福克大学(uffolk University)历史系助理教授。
    所以,作者的优势不仅在与理性的思维和锐利的目光,更在与他的“地利”——深入美国多年,从艰苦的求学洗碗直到登堂入殿,进入美国精英阶层,这个经历,太有利于看清美国的精英成长过程的真谛。
    书中说的是美国的教育,说美国如何把一代又一代普通的黑人、白人、黄人、棕色人,千百万平凡的孩子培养成一群群精英;说它的看似散乱不堪,没有规矩的教育体制,硬是让一代又一代“美国制造”变成世界的,并汇聚了世界的中流砥柱;他们不仅成为才能上的精英,也自然地成为爱国的精英——无论他来自哪个国家。而我想说的是,借上述种种,看看我们自己,我们的教育体制……这本书,让我出了一身冷汗……
    作者相关的书可参见《精英的阶梯》(新星出版社)。

   
    10.肖川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
    推荐理由:
    中国教育理论界曾经大量地制造教育学的“理论”和“体系”,惟缺少真实的、个人化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本书是“另一种言说教育的方式”,是中国教育界普遍流行的“社论体教育言说方式的突围”。
    这是一本“为教师而写作”的书;这是肖川教授近二十年教育探索的成果;这是对教育八大精神元素的解读;这是送给教师最好的礼物,因为这里有一片广阔、深邃、诗意、温暖的精神世界!
    肖川教授的教育随笔有以下一些特点:立意高远又切合现实,入乎其内(指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又出乎其外(能站在教育之外的高度来审视教育),关注教育现状又对其保持清醒认识,文笔凝练,理性而又摇曳多姿。因此备受中小学教师的青睐。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全四册)是作者历时10年写就的一本教育随笔。书中收录的60多篇文章,涉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重要领域和主题,包括教育的真义、教育的价值、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道德教 育、师生关系、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等等。它力图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以真挚的情感讴歌人类之爱,以满腔的热情高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本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对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阐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从而收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以孔窥豹、洞幽察微的效果。
    本书使读者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和文趣,既有助于深厚教师的文化底蕴,又有助于帮助广大教师确立对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既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广大实践工作者的理论兴趣,又能帮助教师生成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广大读者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
    作者相关的书可参见:《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岳麓书社)、《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岳麓书社)、《教育的力量》(湖南教育出版社)。
50#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2:30:43 | 只看该作者
16.夏中义主编:《大学人文教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
    本书为教师提供有关“自由”、“民主”、“平等”等“人文精神”的基本资源。
    夏中义,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任。上海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博导。“大学人文”作为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现象之一,自2002年8月《大学人文读本》问世,到如今近百所中国高校设“大学人文”课程,且其影响波及港澳台,已有十多年。作为这段历史的亲证者和持续推进该历史的参与者,夏中义教授编撰了这本《大学人文教育文存》。本书汇集了作者五年来为此历史的系统建构而撰的原创性文字,包括专论、序言、按语、演讲、访谈及课程试卷设计。
    作者相关的著作有《大学人文读本:人与国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学人文读本:人与世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学人文读本:人与自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7.王小波著:《沉默的大多数》(上海三联书店)
    (相关图书有“周国平散文”、“余秋雨散文”等等)
    推荐理由:
    王小波无疑是当代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家之一。1997年4月11日,正值他创作巅峰之时却因心脏病突发英年早逝,留给读者无尽的惋惜和怀念。然而,他提供的文本的价值不仅没有因他的离去而失色,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愈亦显现。他创造的文学与美,像一束强光,透过时间的阻隔,启迪了广大青年的心灵。
    本书是为了纪念这位不朽作家离世十周年所编著的,该书根据王小波夫人李银河的授权,将他的这部作品系统、全面地提供给读者。
对于以思维为乐趣的人而言,王小波无疑是他们最喜欢的作家之一。本书是为了纪念这位不朽作家离世十周年所首次编辑出版的。在王小波去世后的这些年,他提供的文本的价值不仅没有因他的离去而失色,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愈亦显现。他创造的文学与美,像一束强光,透过时间的阻隔,启迪了广大青年的心灵。
    《沉默的大多数》既有“教育启蒙”的意义,又有“教育文艺”的形式。


    18.谢泳编:《胡适还是鲁迅》(中国工人出版社)
    推荐理由:
    胡适和鲁迅的道路,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两种不同选择。鲁迅折射的是中国知识分子毫不妥协的精神,是一种非常状态,一般人很难达到,但正是一个民族的脊梁;胡适体现的是一种平常心,重在实施和可操作性, 用渐进而理性的坚韧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在新世纪的中国有积极的建设性意义。在一个坚不可摧的铁幕下做到鲁迅式的纯粹,无异于痴人说梦,没有一个人可以做 得到。但鲁迅的精神是不朽的,我们虽不能及而心向往之。胡适同样是伟大的,是一种平凡中的不平凡,终身坚守着自己的信仰,有一种“西西弗斯”式的高贵和理 性的光芒。因此,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格局中,让鲁迅们去鲁迅,让胡适们去胡适,是非常有意义的。
    本书由著名学者谢泳先生编辑,收录了殷海光、李慎之、吴江、钱理群、朱学勤、林贤治、袁伟时、季羡林、龚育之等三十多位一流学者探讨胡适和鲁迅的重要文章。内容涉及当前学术思想界关于胡适和鲁迅研究的最热门和最有争议的问题,解开了困扰人们的许多谜团,拉开了新世纪关于胡适和鲁迅的重要论争的序幕,为中国知识分子展现了两条不同的道路。
    相关的图书可参见《鲁迅全集》、《胡适全集》。


    19.鲁迅著:《鲁迅杂文精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
    中国教师需要不断以阅读鲁迅的方式保持长久的自我反思状态。“时至今日,鲁迅杂文仍是我们认识中国人、认识中国社会、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最切实可靠、最生动深刻的文本”。
    杂文(也被鲁迅称之为“杂感”或“短评”),在中国是我国文学史上古已有这的一种体截,在文 艺理论古典名著《文心雕龙》中便有所论述。而现代杂文的兴趣、发展和繁荣,则是和鲁迅的名字分不开的。
    对于杂文写作,鲁迅怀着一种目的明确的自觉意识,其中蕴含着他的严肃、崇高而执著的思想追求和精神追求。在鲁迅的笔下,杂文成为一种自由地摹写世相、描述见开的。在鲁迅的笔下,杂文成为一种自由地摹写世相、描述见闻、评说人事、言志抒情,内容无所不包、思想启蒙和反抗现实的使命,从而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和独特完美的艺术形式,攀 上了中国文学的高峰,进入了“高尚的文学楼台”(《且介亭杂文二集•徐懋庸作〈打杂集〉序》)。对于杂文写作,鲁迅怀着一种目的明确的自觉意识,其中蕴含 着他的严肃、崇高而执著的思想追求和精神追求。他说过,“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华盖集•题记》)鲁迅的杂文,正是这样一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这种批评,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且介亭杂文•序言》)是“匕首和投枪”(《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
    鲁迅的杂文,正是这样一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鲁迅的许多杂文,我们从字面上看只是针对他所处的那个社会环境中的许多具体的人、事和社会现象,但他所表现的思想和精神却远远地超越了现实空间。


    20.钱理群著:《我的精神自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
    阅读钱理群老师的书,可以领会“知识分子”的精神以及“知识分子”的苦衷。
    本书既是一部个性化非常鲜明的思想学术人生自传,更是一部结合个人身心创痛和研究心得来总结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思潮的变迁和中国经验的得失,反省思想界、知识界、学术界所遭遇的大问题大困境,表达一个真正知识分子的立场和追求的深度之作。思考透彻,激情飞扬,充满了敏锐的发现与深刻的思索。黄钟大吕之声,世所少见;沧海桑田之辨,令人回味。是受过中等教育以上的读者不能不读的当代启示录。
    本书是钱理群先生近年来最为重要的作品,也是他最为看重的作品。钱先生在该书后记中说,“最后成书,已经耗费了五年时光,更是倾注了退休前后的主要心血”,“这本书,在我的学术著作中,确实占据了相当独特的地位:它既是我的自传,学术自传与精神自传,又是一部学术史、思想史、知识分子精神史的著作”;“这本书又是一部关于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思想史、学术史、知识分子精神史的研究著作”。


●附录:华南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学术简历
    刘良华,男,湖北洪湖人。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博士、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哲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教育研究方法”。近年来倡导“教育叙事研究”、“身体教育学”和“教育现象学”。
    出版专著五部:《校本行动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校本教学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有效教学论》(合著,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教育自传》(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在《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课程•教材•教法》、《比较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教育理论与实践》、《全球教育展望》、《教育发展研究》等杂志上发表文章50余篇。
  “中国教师成长网”( http://teacher.cersp.com)以及“教育叙事研究”博客(<http://xushi.cersp.com>)的主持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8 07:16 , Processed in 0.08214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