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管季超07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大伟访谈: 寻找走失的教师幸福[1]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1-7-20 17:24:48 | 只看该作者
观课议课的文化观念[1]

陈大伟

四、相互滋养的生态观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似可把学术界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归结为如下的三类取向:理智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intellectual perspectives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实践——反思取向教师专业发展(practical-reflective perspectives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生态取向教师专业发展(ecological perspectives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20]。

生态取向的学者认为,虽然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风格是个人化的,教师在其实践中也大多处于孤立的状态之中;但是,就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教师发展其专业知识与能力并不全然依靠自己,而会向他人(如校外专家或同事)学得更多,教师并非孤立地形成和改进教学的策略和风格,它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文化或教师文化,教学文化为教师的工作提供了意义、支持和身份认同。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理想的方式,是一种合作的发展方式,是构建合作的教师文化。观课议课既依赖学校的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又发展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致力建设相互滋养和润泽、共同发展和成长的校园生态。在这样生态环境中,教师不仅育学生,而且育自己、育同事;学校不仅是学生成长的乐园,也是教师共同成长、不断创造的家园。

相互滋养需要彼此开放。教学的改革“最为重要并且是中心的课题,是围绕创造性教学和教研制度形成作为专家的教师们之间互相培养的‘合作性同事’之间的关系。这种合作的同事之间的关系一日不形成,学校的改革就一日不能成功。而这种同事关系只有在所有教师都开放教室,互相观摩教学、互相批评时才能构建起来。只要有一个教师封闭着教室的大门,那么,想从内部进行学校改革就是不可能的”。[21]开放需要打破“我不会对别人的事说长道短,同样的,也不希望别人来干预我的工作”[22]这种“互不干涉”私下默契的外壳,需要融化教师之间彼此封闭而又自以为是的习惯的坚冰,走出孤独,走出自我,向对方开放和敞开,“让我们共同漫游,向那‘产生于上帝笑声回音的,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的迷人的想象的王国’前行。”[23]

成长需要滋养,观课议课需要参与者用自己的心胸滋养异己的意见,鼓励支持创造;用自己的见识和经验开阔他人视野,滋养他人的成长。马克思认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者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24]在一个长期共处并充满合作的同事关系中,他人的发展终将促进自己的发展,自己也将从他人的发展中受益。这样,促进他人发展也就在促进自身发展,助人者得助,助人者自助,滋养获得滋养,润泽获得润泽。



[1] 成都大学2009校基金项目

[20]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0

[21]佐藤学,李季湄.静悄悄的革命[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62

[22]佐藤学,李季湄.静悄悄的革命[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63

[23]小威廉姆 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序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5
42#
 楼主| 发表于 2011-7-20 17:25:43 | 只看该作者
“观课议课”成为《人民教育》报道的“最有影响力事件”之一
\今年第9期的《人民教育》回顾了“《人民教育》创刊60年报道过的最有影响力的事件和人物”,在“最有影响力”的33个事件中,我院陈大伟副教授提出的“观课议课”占有一席。《人民教育》对此这样述评:

2006年第7期《人民教育》发表看似平常的两篇文章《探寻一个敞亮的教学视界》(作者:陈大伟,引者注)、《为了教师的批判精神——关于“观课议课文化”的对话》(对话者为陈大伟副教授和《人民教育》记者余慧娟老师,引者注),结果,“观课议课”一词在短短几年迅速在全国走红,并被学校广泛接纳。原来,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并不只是词的变化,而是教研文化的变革。“观”强调用多种感官(包括一定的观察工具)收集课堂信息,特别是用心灵感悟课堂;“议课的任务不是追求单一的权威的改进建议,而是讨论和揭示更多的发展可能以及实现这些可能的条件和限制。”它强调平等、开放,是对单向的、权威的听课评课文化的反叛,适应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

推进观课议课的研究和实践,近年来,陈大伟副教授先后出版《怎样观课议课》(2006.四川教育出版社)、《观课议课的理念与实践策略》(2009.开明出版社)、《有效观课议课》(2010.天津教育出版社)三本专著,出版《有效观课议课》讲座光碟10课时(2010.中国少年儿童音像出版社);在《中国教师报》“陈大伟专栏”中刊出“观课议课研究故事”系列,在《教师月刊》开辟“观课议课”专栏,在《小学语文教师》开辟“大伟观课”专栏,共有数十篇观课议课论文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四川教育》、《江西教育》、《福建教育》、《教育时报》等刊物发表;陈大伟副教授先后三次主持召开全国观课议课研讨会(2007.成都,2008.西安,2009.郑州)。目前,全国已有数百万中小学教师开始思考和实践“观课议课”。

陈大伟副教授的论文《走向有效的观课议课》(《人民教育》2007第23期)获成都市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8年),他主持研究的成都大学校基金项目《观课议课的理念与实践》(2009XJR19)日前已经完成成果验收。

来源: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学院新闻”(http://sfxy.cdu.edu.cn/sfxy/disp ... D=4&NEWSID=4438
43#
 楼主| 发表于 2011-7-20 17:26:57 | 只看该作者
从“评”到“议”,更加有利

昨天上午从乐山回到成都,午饭后,成都市武侯区机投小学的朋友接我到他们学校。机投小学的汪校长我已经认识十年,前不久他给我打电话,说学校每年有一个高级研讨会,学校中层、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参加,性质主要是务虚。他给我说,你可以讲我看到的理想课堂,自由交流不受限制,40分钟,然后和老师对话。和老师们对话时我最盼望的,我等待这次交流。

下午,先是学校的年级备课组展示,老师们致力发现同事的美,发现身边的美,这是一种有益的活动。我从2点40开始,卡着时间,3点20结束。接着是武侯区教师继续教育中心的王小刚主任交流有效教学。最后是《新教育读写月报》主编李玉龙说自己心中的教育。对话了,老师们提出的问题表明他们听得认真并善于思考。我大致就计算教学效率的公式,理想课堂的现状,教学改革中的中庸取舍交流了自己的看法。

5点40多,交流结束,一起吃饭。机投小学的几位领导、从机投小学出去的两位朋友坐在一起。吃饭也讨论教育,我和玉龙就教学是否应该多样性,议课的内涵和价值,议课中是否有必要给新教师一个成熟的方案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争论。这杨的讨论持续到了晚上十点。

新来的朋友有一位叫汪帅,年轻好学而聪明,过去当过教师。第一次听我们说观课议课,他就有这样的评价:“评课的效率高一点,一个可能有效的意见直接说出来,大家就照着做,这会节约时间。议课强调尊重参与的教师,没有压制和权威,而且专家的意见也未必正确,本身也需要讨论,需要议论。”这使我朝他竖起了拇指。

饭间,他又说:“过去当教师,我在看课和听报告的时候,我不喜欢对话发言,但我一定在动脑子想,想一想有什么问题,想一想我要怎么办,大多数时候我认为我最后得出的东西超过了执教的老师。”我先向他敬酒,我说:“你是特别会听课的老师,这样的思考能够给你更多的收获,祝贺你!”等他喝了,然后我说要罚他一杯,我说:“看而不说,道义何在?你在别人的课上收获了那么多,为什么不说出来回报上课的教师,这一杯罚酒是对你不交流不回报行为的惩罚。”我年龄大他很多,他又耿直而能喝,只好忙不迭地说:“我喝我喝,但喝完以后,你要听一听原因。”喝完了他说:“我不发言,主要怕我自己的意见伤害了上课教师,让上课老师难堪;而且我也不能肯定自己的意见一定有用。”我说:“你的想法很有道理,所以我们建议不要用评定和判断的方式,最好再听一听上课教师的意见,相互坦诚讨论问题,这就是‘议’,议的方式可以让大家更心平气和地讨论问题。在这里,议的方式更加有利。”

我想,这可以成为一个从“评”到“议”的案例,记下来。

写于2010年6月27日
44#
 楼主| 发表于 2011-7-20 17:28:07 | 只看该作者
教育也是有害的

陈大伟

作为一个教育人,说出这样的话来,很可能被扔过来的砖头砸死,但不说出来又可能被憋死。被憋死更让人难受,两害相权取其轻,还是忍不住说出来。

教育的益处大家能说出很多,而且可能还没有说够。但在说益处的时候,是否想过害处?是否有“教育也是有害的”这种意识?这我不得而知。但至少在实践中很难看到和听到,比如,在实施一个教育改革项目的时候,在说改革措施的益处时,有没有人说过这项措施可能带来的教育损失?在突出某一教学模式的效果时,是否说过这种模式的弊端和可能不适合某些同学?在进行说课时,是否说自己的教法可能的局限和损失?……

这样想一想,就觉得是该提醒“教育也是有害的”了。

说“教育也是有害的”并不否定教育的积极作用,而是在看到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时,要有“教育也是双刃剑”的风险意识,强调风险意识的核心立论是:人的时间有限、生命有限,你对学生采取了这种教育,其他的教育就可能受到影响。比如,放任和自由的教育无法培养集体意识;约束的教育对自由的个性有所压制;自主的教育可能难以获得系统的熏陶,合作的教育可能让学生放弃主见……

如果你这样想下去,你可能就会发现没有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教育了,你就可能会更加小心的权衡和选择教育了。那我说“教育也是有害的”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45#
 楼主| 发表于 2011-7-20 17:41:04 | 只看该作者
如何设计和组织骨干教师的研修活动
陈大伟

今年,曾经在个别省市培训机构承担的中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和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班授课。授课之余,组织培训的朋友说:“现在的骨干教师培训很不好做了。新课程开始时,专家讲座很新鲜,这是第一个阶段,专家讲座听多了,也就不新鲜了。这就进入了第二阶段。第二阶段是在讲座中再加入实践案例,就是到现场听课观摩。对第二阶段的效果,可以说现场观摩有效果,但还是显得零碎,而且现场展示的课作秀的成分很多,讨论要顾献课单位和教师的面子,也无法深入研讨,效果也不理想。现在教师培训越来越受重视,质量的压力越来越大。后面怎么做,我们很困惑。”

我这个人太好为人师。人家本意是诉苦,希望我理解培训的难处,我当成了请教,就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我的核心观点是“骨干教师的培养要从培训走向研修”,大致有这样的思路。

1.可以在第一次集中活动时征集学员在工作实践中遇到问题和困难(也可以是学员希望突破和创新的问题),形成若干研修专题。有了专题以后,把志趣相投(也可以按照区域分组)的学员组织起来成为若干研修团队。有了研修问题和研修团队以后,就要对如何实施和展开研修进行专题指导(也就是说需要适当的讲座),同时要为研修团队配备研修指导专家。这样,第一次集中要积极的主要问题就是形成研修专题,组成研修团队,学习研修方法,安排指导专家。

2.第一次集中以后,研修学员要回到实践岗位,在工作的实践现场对研修专题进行合作研修(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在研修中形成不断改进的课堂教学实践、研修报告等研修成果。

3.在以后的集中研修时间里,分别安排几个研修团队交流展示研修过程,汇报研修成果,其他研修学员咨询建议,专家点评和指导。为了体现面向实践的研修特性,涉及课堂教学的研修团队应该展示一节体现研修目标的观摩课。在成果展示的研修活动中,也可以穿插专家报告,但专家报告内容必须紧扣交流汇报的研修主题,对深化理解相关研修问题具有具体而真实的帮助。

4.最后一次集中研修可以安排研修成果的集中交流,并提升研修成果,同时评选优秀研修成果和研修团队。在评选优秀研修学员时,可以把研修成果的推广运用(也就是发挥研修成果的辐射示范作用)作为一个条件。

骨干教师研修的设计和实施要基于这样几个原则:

1.以研修学员为中心。研修的问题缘于研修学员,研修的承担者是研修学员,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自研修学员,整个活动要提供舞台让研修学员表现和实现。研修学员专业发展的方式参与其中,挖掘和整理实践经验,完成原有经验的改造。

2.以实践的问题展开研修。这样的研修不是预设一些可能并不对路的专家讲座,而是从实践中梳理研修学员面临的重要而紧要的问题,问绕问题研修,可以增强研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研修主要活动在研修者的实践现场展开。让研修学员带着问题和任务在实践中进行真实的研究和改进,不脱离实践的现场,凡涉及课堂教学的研修,一定要回到改进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并用改进的课堂教学实践说明研修的进展和成果。同时,根据在实践中的推广和运用情况检验研修成果。

4.把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紧密结合起来。利用经验、反思经验、改造实践等是个人的研究,协同攻关、网络研讨、相互观摩等是同伴互助,专家指点、读书学习是专业引领。每一环节都要注意多种方式的协调,争取收到更大效益。

5.内容研修和方法研修并重。不仅研修相关专题,而且研修相关研修方法,学习校本研修的方法,为发挥骨干教师在校本研修中的组织、示范作用奠定基础。

我知道自己有好为人师的毛病,但好在所说的方法并非没有实践的基础。在2005年到2007年间,我曾经把这种方式浓缩,用半天时间在四川阿坝州黑水县,河南济源市,贵阳市第二实验小学,西安市未央区西航三校,郑州市中原区育才小学,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小学组织校本研修,应该说效果是明显的。在四川阿坝州黑水县和河南济源市实践的活动资料分别在《校本研修面对面》和《有效研修》,读过的朋友可能会有印象。

写于2010年7月12日
46#
 楼主| 发表于 2011-7-20 17:47:21 | 只看该作者
致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

陈大伟

最近,在王木丹(木与丹合在一起的字我无法输入)编著的《教师印迹:课堂生活的叙事研究》里,我读到了姚红玉(即“我”)的新任教师经历(我同意后记中丁钢老师的“此时的‘我’已经不完全是真正的我,而是众多新教师的缩影”的意见),再回想自己刚当教师时的艰难适应,不由对新教师应对挑战和困难的准备有了更多的担心,忍不住说几句自己想说的话。

1.注意实习生活与正式教师生活的差异。教育实习生活留给我们的记忆可能是很美好的,这容易使我们对即将开始的新教师生活充满美好的期望。但你要知道,实习生活和正式的教师生活并不一样。实习时你是学生,因为你是学生,周围的环境对你相对宽容,你容易得到有经验的老师的帮助。现在,你不是学生了,你需要独立应对一个教师需要应对的全部挑战,周围的老师不会以“老师”的身份帮助你,而是以“同事”的方式观察和批评你。另外,相对而言,实习时你没有考试分数和严格管理要求学生的真正压力,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你和学生的关系是亲近而愉悦的,而独立承担教学带来的压力可能改变你的心态,改变你的行为方式,这可能破坏你原有的师生关系印象。

2.不要轻易否定自己的教师信念。你会遇到挫折,遇到挫折的时候你需要反躬自省,但不要轻易否认自己的优秀,不要轻易认定自己不适合当教师。我们都是这样走过来的,那些批评你的校长和同事也是这样走过来的。只有不断成长的优秀教师,没有天生的优秀教师。

3.更阳光地理解和接纳批评。同事和领导可能对你失望,他们失望是因为他们对你期望,他们批评的问题可能正是你前进的方向。

4.先不要急于当班主任。在尚不熟悉教育教学的情况下,争取先不要当班主任,要使自己能有足够的精力先熟悉教学,不然可能两件事情都做不好。在教学入门以后,当一名出色的班主任应该成为下一个目标。

5.关注没有明确要求的教学常规。要明白各项工作要求的标准、时限和程序,要特别关注那些在其他教师已成为习惯,而你并不明白的要求,以减少工作失误。

6.提前熟悉和了解自己的学生,准备好和学生的第一次谈话。设计第一次谈话不妨多想几个方案,以免出现意外的时候手忙脚乱。

7.拜访师兄和师姐。在向校长报到的时候,问一问上一年到校新老师的适应情况,请他推荐值得学习的师兄师姐,拜访师兄师姐,听取他们的适应经历,并争取和他们成为共同学习和成长的伙伴。

8.把握好“入格”和“出格”的度和序。对学校的规则先不要批评,存在的就有一定的合理性,你需要适应规则,适应要求。另一方面,不要失去批判的意识,要知道,今天的教育很不理想。预备“出格”是预备创造,是预备超越,预备成为我自己。

写于2010年7月2日
47#
 楼主| 发表于 2011-7-20 17:54:19 | 只看该作者
从培训到研修

陈大伟

列奥.施皮泽说:“词的变化就是文化的变化和灵魂的变化。”在教师继续教育话语体系中,“研修”正逐渐取代“培训”成为主流话语。认识从培训到研修的变化,有利于组织和实施研修。

一、目标定位的变化

教师培训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培训的理念和实践中,容易导致直面中小学教师实际问题的不足,从理论到理论“空对空”。教师不能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际帮助,容易失去对培训的信任,失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研修在强调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同时,突出教育教学问题解决和专业发展目标有机统一。

二、话语主体的变化

在培训中,培训者是培训中的主体,培训者决定了培训内容、培训形式,掌握着话语霸权,中小学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处于“失语”状态。研修要求改变中小学教师的“失语”状态,强调中小学教师是研修活动的主体,是话语的主体。传统意义上的培训者,将从单一的话语者角色向研修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引导者等角色转变。

三、话语内容的变化

从培训到研修,意味着从学科中心向问题中心转移。教师参与就是实践话语的参与,中小学教师的问题、经验和体会将成为话语的主要内容,它将改变过去培训中理论性话语一统天下的局面,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话语方式的变化

目前,培训主要还是“我讲你听”、“我说你记”的单向信息传递的方式。与培训比较,研修更加强调对话与交流。在研修中,参与主体围绕共同主题,彼此敞开,共同对话,彼此分享和帮助。在解决问题的对话和交流中,获得对自己、自己专业活动直至相关的事物更深入的“理解”,发现其中的“意义”,实现新的专业成长。

(2004年10月4日  《中国教育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11-7-21 10:01:54 | 只看该作者
让自己过得充实和有意义

陈大伟



去年12月,“江湖一刀”(谢云)要主持“安静地走开,还是勇敢地留下来——乡村教师的烦恼与抉择”的讨论,要我说两句。整理了以下一些文字。今天在网上发现刊载在《教师博览.原创版》2010年第7期了(估计文字会有删节),放在这里大家批评。



主持人“江湖一刀”要我就这个问题说说自己的意见,这是一个困难的任务,说勇敢地留下来吧,中师毕业,我从一所农村高完中走到了现在,没有留下来,说留下来的话会被看成“站着说话不腰疼”。说安静地走开吧,这又可能误导没有拿定主意的年轻教师,使勇敢留下来的老师感到失望,而且走开的日子未必都会阳光灿烂,有的走了,最后又回了,有的还回不去了。

正在踟蹰,看到了一位网友在新浪博客上给我的留言:“陈老师,问你一个问题,我是重庆市一个小县城里的一名普通教师(也是学校的中层)。现在的教师真的不好做,受社会功利的影响大,我算是比较有定力的,但也受到了不少的影响,前两年我也参加了一些公务员的考试,有一次排名第二,可惜那时只收一个人。为此我消沉了好久。说实话现在的我也没有放弃。现在工作只是在尽自己的责任。动力不足,像我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呢?我无法做到全力以赴。按照我本性的话,做什么事都尽善尽美,力求做到最好。我该怎么发展?又从何发展?有点失去方向了,正处于危险期。你拯救一下我吧!欣赏你的人。”同时也看到了另外一位网友的参与:“我猜陈老师会说‘世上没有救世主,只有自己救自己’!哈哈,博主说,我猜的对不对?”当时时间紧,只匆匆地留下这样几句:“你可以想一想:当了公务员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一定比现在快乐吗?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东西,从深层的东西想一想。从价值层面想一想,我们才能为自己的生活寻根,变得有根基。当然,没有其他人能够拯救你,只能自己拯救自己。正是这样的说法‘世上没有救世主,只有自己救自己’。”

现在有时间,把这个问题展开说一说。

美国有一个很有影响的德育学派——价值澄清学派,这个学派的重要人物路易斯.拉思斯在《价值与教学》序言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72年前,我是纽约敦克尔克的一名6岁的小男孩,正在第五公立学校读二年级。我养成了吮吸肘部的衬衫袖子的坏习惯。我为此遭到哥哥的嘲笑、逗弄,我的几个姑妈和叔叔也是如此。此前的一年,一年级的老师曾在数个场合命令我停止这样做。

接着,我就读于二年级,遇到了一位叫卡罗瑟斯小姐的新老师。一有自由时间,我就开始吮吸衬衫。家母知道我尤其喜欢吮吸清洗得干干净净的衬衫,因此每当我回家吃中午饭时,她会保证下午穿着刚洗涤干净的衬衫去上学。卡罗瑟斯小姐大概注意到了这一点,她常常沿着走道来回走动,并与个别学生交谈。一天,她来到我的课桌边,俯身靠近我说:“路易斯,这是你最喜欢的姿势,是吗?”在接下去的一周里,我戒除了这一习惯,母亲向全家宣布我不再吮吸袖子了。

“这是你喜欢的吗”?卡罗瑟斯小姐的询问使路易斯.拉思斯认识自我,并使他走上价值澄清的德育道路。

“什么是你真正希望的?你渴望什么样的生活?你渴望的生活能否带给你真正的幸福?”读了这个故事,我开始追问自己的心灵,并接受心灵的导引。从此,我也不愿意给别人指示道路,只愿意向他提问,请他倾听心灵的声音,想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在找到一个真正的自我以后,自我选择,然后去走心灵指引的道路。

我们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想来想去,不外两个,一是生存,二是生活。生存的问题涉及吃饭穿衣和性欲的满足,所谓“食色性也”。生活的问题关涉人的意义和价值问题,法国作家雨果说:“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你想要了解生存与生活的不同吗?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留下还是离开,你主要为着更好地生存还是为了追寻更加理想的生活?无论生存还是生活,我们都目标在于幸福。关于幸福,我很赞成赵汀阳在《论可能生活》中的一个观点:“幸福取决于生活能力的发挥而不取决于生物需求的满足。”如果你接受这个观点,你可以想一想:离开和留下,谁更有利于发挥和实现你的生活能力?

请大家思考这样的提问,是很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对自己的生命质量负责。人生苦短,无论离开还是留下,我们都需要为自己寻求一个理由,过一个充实的人生。

说到这里,我要对以自觉而自愿留下的老师们表示敬意,他们的坚守让人敬佩。这是2006年我在贵州省看到的一位乡村女教师:

张老师2000年从贵阳师范毕业后通过自考获得中文专业的大专文凭,现在担任六年级一个班的语文课,两个班的英语课(每周13节),并且担任学校少先队辅导员的工作。

听课中,我发现她班上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小组讨论积极而踊跃,这是我很感兴趣的。她说:“农村孩子不爱读,不爱说,开始的时候,连摆龙门阵都不愿意,我花了一个学期,才使大家在班上敢说话。现在我比较满意了。”“对于改革,我们也在尝试,可是最怕家长议论。家长一有意见,就又回去了。想起来还是挺苦恼。”

新南小学当时正参加新教育实验。张老师说:“新教育实验提倡师生共同写随笔。学生开始写随笔并不认真,但我想我要认真。对学生的随笔,我每一篇都要看,并写下自己的评价。现在,有的学生开始在我的意见后面再写下他的感受。我挺高兴。”

提到最近的快乐,张老师的眼睛亮了起来:“我最满意的刚上的《荔枝》,我让学生先读,然后让学生当老师,他们讲。为此我做了两天准备。有一段文字,既写了母亲对儿子的爱,也写了儿子对母亲的爱,两个学生各自从一个角度理解,并且把它们有感情地读了出来。下课后,我觉得两天的准备很值得。”

张老师的理想很简单:“我当教师的最大愿望是做学生最可亲近的人,最希望是和学生做朋友。最怕学生不理自己。我和同事们一起上街,有的学生叫其他老师‘老师’,但他们叫我做‘姐姐’。我知道他们是在亲近我,当着同事我不好表露,但这样的事情让我感到幸福。”

最苦恼的是“学习机会少,我教一个班语文,还有两个班的英语。中师毕业以后自考了中文专科,教英语的时候就想读离职考英语本科,可是人手太紧,根本不可能。我现在在自考英语专科。本来忙不能成为借口,但就是因为忙,很多事情都耽搁了,所以现在英语专科考了两年,还是没有毕业。有的时候,对英语课堂上学生的问题,我只能下课查了资料才能回答,这使我郁闷。我只在中师前读初中学了英语,不够用。我给学生说,老师和你们在共同学习外语。”

谈到当前想做的事,她说:“我现在觉得提高教学能力最重要。买不到好书。我参加工作六年了,在县上短期学习有三次,有的一天,有的两天。”

当我问她每月多少工资,够不够用的时候。她似乎吃了一惊,但很快说:“节约一点,也够了。”自然也问到家庭,她的丈夫在这个乡的一个完小工作。听说她丈夫身体不好,我不自觉得流露出担心,张老师立刻说:“别担心,好了。”后来从校长口中,我知道她的另外一个亲人也需要她支持医药费,这时候,我才体会这一句“节约一点,也够了”多么不易。

最后还要说明的是,你尽可以对自己负责,选择安静的离开,这是你的权利。但在没有离开的时候,无论你有多少不满和不如意,你都必须对学生负责,这是你的责任;而且如果选择了留下(或者不得不留下),你还必须让自己充满精气神,梭罗在《瓦尔登湖》说:“我们应该多多授人以我们的勇气而非我们的绝望,授人以我们的健康舒坦而非我们的愁容病态,当心别去传播疾病。”不要在学生身边传播种种不幸福和不快乐的疾病;同时,你还要让自己不断的成长和进步,以自己有成效的工作无愧于面前的学生。这些是当着教师的应该尽到的义务,所谓“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本不想说教,这一段不得不说教。还要说明的是,这样的说教并不仅仅为了责任和场面。

愿大家生活更幸福!
49#
 楼主| 发表于 2011-7-21 10:05:06 | 只看该作者
为四川某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推荐的图书

应深圳罗湖区教师培训中心邀请,在罗湖区教育系统暑期培训周“名师大讲堂”上讲两天课,主要是两个专题,一个是“教师专业发展与有效观课议课”,一个是“理想课堂建设与有效教学实施”。今天是第一天,午饭时,接到一位领导的电话,要我给四川一个县级培训机构推荐书籍,特别注明要把我的书弄上去。我在外地,无法去回忆书架上已经看过的值得推荐的书,急急写出下面一些东西,从自己的15本书中找出9本,于是有了这样的书单。

特别推荐

1.吴非著  《致青年教师》  29.80元,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年6月出版,(当当网: www.dangdang.com;卓越网:http://www.amazon.cn和各地教育专业书店均有销售。团购邮购电话:010-82676092。)

2.《教师月刊》,2010年第七、八期合刊“教育人文读本”,每册16.00元。(邮购地址: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邮编  200062,收款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邮购时请在汇款单上注明“《教师月刊》教育人文读本”字样、份数及您的联系方式、收件人,电话:010—82275571  021-62608249。)

推荐自己所著的图书

1.《我的教育道路》,四川出版集团天地出版社出版,2008年4月,28元。联系人略。

2.《怎样观课议课》,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年4月,18元。联系人略。

3.《创造幸福的教师生活》(第二版)(四川省首届中小学教师读书节精读推荐书目,获成都市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年6月, 12元。联系人略。

4.《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1月,25元。联系人略

5.《道德故事与师德修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7月,18元。由(全国教师教育推荐使用课程资源)(网络有售)

6.《新时期校本研修:教育生态与教师自我发展》(与黄爱华合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8月,18元。联系人略。

7.《校本研修面对面》(全国教师教育推荐使用课程资源,《教育时报.课改导刊》2007年4月18日评出的20本对教师影响最深的教育著作之一),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2006年1月,11.8元。联系人略。

8.《有效观课议课》,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年3月,28元。联系人略。

9.《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年4月, 22元。联系人略。
50#
 楼主| 发表于 2011-7-21 14:07:4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感受着“一粒种子”的力量

——读《观课议课的理念与实践策略》有感

来源http://space.30edu.com/04532107/ ... 2-a70b-fad7273e70ab

穆棱市实验小学   张维珍

“每天早晨,你必须重新掀开废弃的碎砖石,触摸到翠绿的、生机盎然的种子。一个新词就像一粒种子。”“观课议课,一粒种子!”这是书中序言的几句话,就是这样的几句吸引着我假期里首先选择了《观课议课的理念与实践策略》这本书来研读,慢慢地细读感悟,深深地体会启迪。一粒种子被播下/带着亲吻蓝天的梦想/......这是本书作者陈大伟老师2008年10月18于深圳机场有感而写。读完整本书掩卷沉思的我不由地写下这样一段话:一粒种子把我吸引/带着寻觅的目光/去探求课堂教学的启示/去追寻教学艺术的极致/我在用心感悟/用理性去提升/我愿做“一粒种子”的播撒者/行走在教育的春天。观课议课这粒种子深深地扎根在了课堂这片“沃土”中,植根于教师的心中,正在发芽、开花、结果了……

起初看到“观课议课”,认为无非就是听课评课,细细读来二者并非整齐划一。观课议课与听评课相比,“观”一方面强调多种感官和一定观察工具的运用;另一方面是对多种感官带来的多种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语言和行动、情境与故事、状态与精神都是观察的对象。“观”强调“面向事实本身”。 “议”不是下结论,做判断,而是在“观”所得到的信息基础上与参与者展开对话、讨论和反思的过程。如果说“评”的过程是写句号的过程,“议”的过程则是更多地运用句号质疑、探询和发现的过程。“议”以参与者的自我解放为手段,以发展教师的自由为目标。听评课侧重于评价功能,往往呈现“一言堂”的局面,众多的是“听众”。在这种氛围里“一节课”定终身。做课教师使出“浑身招数”,动用“十八般武器”,轰轰烈烈的投入到活动中,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可观课议课是有主题的课堂教学研究,以课堂教学事实和现象为教师之间谈论的话题,紧紧围绕事先确定的主题展开讨论,议课者首先要自助,而后才是互助,并针对观察有目的的进行反思。以“假如我来上”的“共在同行”介入活动之中。在这里没有了领导被领导的从属关系,更多的是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教师是其中主角。其主要目的不在于为参与者提供思想,而在于促进参与者思想,并根据自己所获得的新思想采取新的行动。

本书首先以课学教学研究的故事为引子,在此基础上分析和讨论观课议课的价值追求,观课议课的实践操作,以及观课议课如何更好地促进和实现教师发展。案例与讨论相结合写作形式,让你在读书中不知不觉成为了思想的参与者,读中思考,读中感悟,尤如聆听名师的讲座,置身于争鸣的学堂。

感悟之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观课议课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以人为本是观课议课的核心理念。人是根本,这一理念落实在观课议课中,首先体现在要关心人、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满足人。以人为本不仅需要心中有人,而且要看到眼前的人,通过对眼前人的关怀使以人为本中的“人”具体化和现实化。具体表现为:以人为本,要以眼前的教师为本,其中包括参与观摩的观课议课教师,更要包括做课献课的教师。以人为本要致力增进学生的福祉。观课议课致辞力教师发展和教学改进,更好地促进和实现学生发展。以人为本要务人之本。人之本在于致力和追求幸福生活。观课议课要致力引导教师追求和享受幸福的教师生活。幸福的教师生活来源于创造性的劳动和对创造性劳动的审美性体验。“大创造,大突破,大快乐;小创造,小突破,小快乐;无创造,无突破,无快乐。”

    人有思想的权利,人会思考,在思考中能对收益和得失进行算计,并在算计中根据自己所理解的价值标准追求利益最大化。观课议课要尊重参与者思想的权利,并搭建交流与表达思想的平台,鼓励参与者在观课议课中积极主动的思想。要防止参与者对他人思想权利的剥夺和对他人思想过程的包办代替,也要防止权威思想对草根思想的禁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设身处地,感身同受。

感悟之二:观课议课是促进教师思想、实现专业成长的捷径。

“以学论教”是观课议课的重要思想,也是本书重点论述的一个内容。新课程改革由“懵懂”走向“成熟”。由会场走向课堂,由理念走向教学实践,由效益预测走向效果评价。使教育越来越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和课堂教学。陈老师在聚焦课堂教学中,走出了一条适合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观课议课的模式。并用“以学论教”指导我们的思想,“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作为观课议课的焦点,以学的状态讨论教的状态。通过学生的学来映射和观察教师的教。”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以生为本”、“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等先进的理念。掩卷思之,学校每一个学期举行的听评课研讨活动,无不在经历“漫长而煎熬”的炼狱中而“痛不欲生”。听课教师条分缕析一一道出自己的观察,尤其是教研组长的最后总结性的“几点建议”、“几点希望”发言,令做课教师如坐针毡。看似效果突出的教研活动,实则在这种“高厉害”的重压下,课堂教学还是“涛声依旧”。陈老师在书中有力的鞭打了这种活动形式,他从形成共同愿景,降低利害关系,在合作中互爱三个层面作了阐述。“在观课议课中,做课教师成功了要学会享受成功的成就感。如果不成功就享受为观课议课提供议题作出了贡献的光荣感。”“要采用最近可能区建议,让教师“跳一跳,摘果子”。这种和谐、融洽的教学文化和教师文化,使议课者和授课者之间形成一种宽松、友好的氛围。这样的效率会更高些,效果会更有效些。教师也会在这种环境中不断成熟,发展,壮大。

感悟之三:观课议课是教师改善生活,提升生命质量的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师生命流淌的过程。作为教师,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的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因此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

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幸福的教师能影响和促进学生幸福的校园和课堂生活。因此我们不能不小心谨慎,不能不奋力成长和改变。研究课堂,改进课堂就是我们教师的一种伦理责任。

教学改进是教师生活改善的过程。观课议课主张把课堂教学和教师生活联系起来,提倡参与在共同生活中改造生活。鼓励上课教师基于改进和发展的目的,以自爱和互爱的方式开放课堂教学,敞开自己的教室,对自己的教学生活保持开放,并放下包袱,在人与课之间保持合适距离,使课成为对话的平台,成为改善生活的平台。

应当说,观课议课是以教师的发展为本,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研修活动,通过开展观课议课活动有助于增强教师间的合作,促进教师开展反思性教学,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台湾作家杏林子说过:“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相信观课议课这粒种子,正悄悄的绽放,一个灿烂的花季已经毫无声息的来到我们身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7:39 , Processed in 0.07587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