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亿金装饰杯”2011年度书画佳作海选颁奖盛典暨书画网友新春笔会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08:24:16 | 只看该作者
网络书法与报刊书法

   网络为我们创造出幻觉世界,虚似时空的同时,作为一种新的媒介语言,正在从幕后走向前台,从边缘走向中心,而网络书法正在以其独特的思维模式和审美习惯冲击,摧毁着大众的传统书法观念.无疑,相对于报刊书法而言,网络书法不仅是书法消费时代对书法欣赏时代的迎面一击,更是一次推动
   
一,网络书法的主要特点
   网络书法较自由民主,很宽松,宽泛,极具平民精神和大众品格,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另类景观.它主要有以下特点:
   资料信息丰富.千年书法的厚重历史正在网络书法的建构中逐步充实丰满,在资料信息丰富这一点上,网络书法像一个百宝箱或垃圾堆,它几乎没有拒绝地接受容纳了太多的东西.
   检索浏览方便.与网络文化的图文,数字化特点相应,网络书法在资料的检索上显示了无比的优越性.你随便在哪个搜索网站输入"书法"二字,一个奇妙,瑰丽的世界就会向你打开,而相关的同类网站,主页,主题的链接也一应俱全.其方便性,迅速性,全面性远远胜过图书馆时代的纸质媒介.
   精华糟粕并存.网络世界本来就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网络书法同样如此.在网络书法的江河中,书法大师与无名小卒地位等同;书法精品与涂鸦糟粕命运相仿;理论力作与嬉笑叫嚣相提并论.因此,在网络书法的世界里,最需要优先培养的是高品位的鉴别能力.
   变化大,威信低.网络书法流行以来,报刊书法的"创作/欣赏/作者/读者"二元对立式艺术文本的"输出/接受"身份,就被逐渐颠覆,拆解了.任何书法作品或理论文章,几乎都可以用一种游戏的态度进行各种数字化修改操作.有胡子的蒙娜丽莎再也不是大师马塞尔.杜尚的专利了.网络书法文本的增值或削减可以说瞬息万变,日新月异.而网络书法的糟粕很多和变化太大又直接导致了网络书法威信不高霓限尉置?/font>.
   
二,构建网络书法与报刊书法的和谐发展之路
   构建网络书法与报刊书法的和谐发展之路是目前的当务之急,其主要途径试述如下:
   并存共生,资源互补.笔者以为,在网络普及的今天,通过网络书法来欣赏,浏览书法的人可能远远超过了通过报刊书法去学习,研究书法的人.因而,任何人没有任何理由无视网络书法的存在或轻视其中的任何一种.相反.二者在未来的道路上将长期并存共生,资源互补.由此也不难发现,许多书法报刊近几年纷纷在网络上建立自己的网站,主页,论坛,电子信箱等"第二战场",是何等的明智之举!
   竞争挑战,优胜劣汰.网络书法会不会,能不能取代报刊书法?这是许多人关注并将长期思考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今天不会,将来也不会.众所周知,电脑打字有些历史了,但并没有在多大程度上取代人的写字;而网络文学,电子图书的发展也没有取代纸质媒介的火暴市场.实际上,在网络书法与报刊的竞争挑战中,不是最终谁将取代谁的问题,而是各自内部优胜劣汰的问题.在竞争中,品位低,格调俗,信誉差的网络或报刊书法必将被淘汰出局.
   "官","民"对话,和谐发展.如果说报刊书法以"官方力量"为主流话语方式,那么网络书法恰恰是以"民间声音"为主流言论方式."官"与"民"之间最重要的是对话,交流,是和谐发展.我们必须承认,在今天,创建一个书法网站远比创办一份书法报刊容易得多.民间的力量是最伟大的.中国书法的真正源头也正是在民间.套用古话说就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们今天更需要的是理性思考网络书法与报刊书法如何和谐发展,共存共荣,从而为更多的书法大众提供优良服务问题.仅仅期待由网络书法与报刊书法共同打造出书法艺术风光无限!


                        文摘自<<书法导报>>

                                                                                      清风  编辑

4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08:25:08 | 只看该作者
魏明月:功利时代 书法的没落非网络之过
     
http://xnjyw.5d6d.com/thread-41170-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41170-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41170-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41170-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41170-1-1.html

    荆州新闻网评论(作者 魏明月)5月17日,儒家经济文化网﹑焦点中国网、成都商报《成都部落客》邀请成都“田园城市”书法家廖章恒先生做客中国精神媒体群、新闻事件讨论群,与群里上千家媒体朋友、网友共同探讨了“继承书法传统,网络对书法的影响”等话题。
    整个访谈的内容主要围绕 “网络对书法的影响”、“书法文化如何传承”等话题展开。可以肯定的说,随着电脑的出现,网络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多的依赖电子符号,这对传统书法艺术带来了很强的冲击。
    对此,我想说:书法的没落并非网络之过,虽然网络对传统的书法艺术带来了很强的冲击。但是,比网络更可怕的是社会急功近利的洪流,是这个时代浮躁的气息。
    书法也是艺术的一种。笔者认为,艺术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艺术之技”,一部分是“艺术之道”。由字面就可以看出:“艺术之技”就是艺术应该具有的技巧,不管是歌艺、文学、绘画,还是建筑、武术等等,都是需要一定的技巧,这种技巧需要历练。只有具备了相应技巧之后,才能唱好歌、写好字、画好画。
    “艺术之道”就是艺术家的精神修养。廖章恒先生说:“ 书法未来应该获得必要的解放,这种解放并不是书法本身的价值崇奉,而恰恰是现有的不适应的书法社会关系、官本位以及书法金钱拜物教的劣根。中国书法是纯洁、高雅和崇高的,在商品经济社会,还要通过劳动取得报酬、获取生存空间的时候,书必然要和市场发生挂钩;但它毕竟是书法商业层面的外在表象,但决不是书法艺术的本身。”
    技巧,是可以通过练习得到,然而,“艺术之道”是一种人生感悟,是人生境界的提升,这种人生境界是需要悟性,需要灵感的。相比,“艺术之道”要高于“艺术之技”。
    结合本次访谈的内容,我想说,电脑和网络对书法的影响,也不过是停留在“艺术之技”的层面上,对书法产生更致命打击的是社会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
    举例而言,签名设计是和书法相关的一种商业化的艺术,通过有偿为用户设计签名,而获取利益。这个事例就说明了,不管电脑和网络技术有多么发达,也不可能完全的取代书法,书法还是有自己的生存之路。人们对书法使用的减少,对书法 “艺术之技”有一定影响,然而,人们不愿意花时间去练字,人们认为传承传统的书法文化,是对宝贵生命的浪费,则是对书法的“艺术之道”的致命打击。
    当今社会,物价飞涨,房价过高,生存压力巨大,绝大多数人都迫于物质生存的压力,变得急功近利。可以看到社会上各种补习班、各种英语培训机构、各种考试认证机构遍地开花。学好英语,可以出国、可以去外企、可以拿高薪;手里握着多种证件,可以在就业上获得更多机会和优势。对于宝贵的时间,我们都要花到所谓最有效率的领域,在物质的洪流中,人们更急于追求房子,追求车子,追求物质的享受。相比,书法等很多传统艺术,都变得边缘化,没有用处。
    像先贤王羲之那样可以练字染黑一池水,在我们这个时代是难以再现的,因为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练一些无关功利的东西,是不值得的。这是书法艺术的悲哀,也是很多其他传统艺术的悲哀。
    缺乏思考,缺乏信仰,缺乏功利之外的其他追求,是我们社会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
    喜爱传统书法文化,想要传承她,就不要再仅仅停留在“书法之技”的层面上去隔靴挠痒,而应该去扭转时代浮躁的气息,拯救被物欲淹没的“书法之道”!
4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08:26:06 | 只看该作者
何应辉:
网络时代是书法艺术最好的时候




  何应辉(左图):
  1946年6月生于四川成都。当代书坛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书法家,他和石开、王镛、沃兴华等被称作“流行书风”的领袖人物和中国书坛的重量级人物。师事施孝长、陈子庄,曾入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进修。学书由王羲之入手,后涉欧阳询、颜真卿,继攻汉魏碑刻及米芾行草和孙过庭草书。书作以行草、隶书见长,朴华兼容,俊雅宏达。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大书法展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四川分会主席。
  信报记者 夏婧
  6月8日,已故著名书法家周永健作品展在三峡博物馆拉开序幕。中国书法家协副主席、四川书法家协主席何应辉,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邱振中,中国书协理事李刚田等中国书法界的重量级人物纷纷来渝缅怀,并在重庆举行系列书法讲座。
  周永健的上百幅遗作以及持续两天的学术讲座,将一个个并不轻松的问题推到我们面前———在人心浮躁的当代社会,我们需要怎样的心态来面对书法的继承与创新?在网络通讯日益发达的当下,我们要用怎样的方式保留这一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这门“安静”的艺术,又面临着怎样的困惑与机遇?
  昨日,中国书协副主席、四川书协主席何应辉应邀走进本报《对话名家》栏目,详细解读书法艺术的生存现状。
  书法创新不能脱离本质
  《时代信报》:近年来,创新书法不断涌现,不少作者在字体、风格上都在尝试着对传统书法的突破,甚至还出现了在人体上写《心经》等所谓的“行为书法”,作为“流行书风”的领袖人物,你认为,书法的创新需要注意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把古人的智慧融入现代的书法创作中?
  何应辉:这是个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书法的创新是一种总体趋势,人们开始从它的空间形式上力求现代性,这一二十年来,很多人都在做这方面的探索。
  但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艺术,它的形式分为用笔、结构、章法3个要素。现代书法是运用现代美术的观念来进行创作,而在创作中,当代人的审美感受还是应该回归书法的本质。也就是说,传统与创新不是对立的。书法的创作要立足当代、深入传统,在旧有的基础上开拓新的局面。从这种角度上看,所谓的“行为书法”以及过于注重视觉效果的书法作品更靠美术,它已不再是书法。
  《时代信报》:既然书法的创新已经成为一种总体趋势,那么它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何应辉:其实,许多创新书法都存在一些批评的声音。但在科学的分析下,这些批评是有益的。一些人理解的传统就是写字,没有看到书法的艺术性。
  书法在创新方面主要表现出来的问题,就是过去注重形式上的美感,刻意安排一些无需的表现手法。这样“创新”脱离了书法的本质,虽然“新”却不“美”。
  书法不是所谓的精英艺术
  《时代信报》:在现实生活中,老百姓与书法这一艺术似乎还存在着很大的距离,比如我们发现,面对书法展览,不少市民都会提出“看不懂”的想法,大概逛逛就匆匆离去。
  同时,也有书法界人士提到,书法是精英艺术,不要指望老百姓都看懂,它不可能在老百姓当中生根发芽。对这些现象,你有什么看法?
  何应辉:首先,书法绝对不是所谓的精英艺术!这样的说法是非常片面的。其实,书法的群众基础相当广泛。在古代,老百姓就大量用毛笔写字,那时的书法偏重于实用性,几乎人人都会写。随着社会的发展,书法除了实用性外,更多了艺术性。
  现在,只能说是书法的实用性不再像以前那样占有显著地位。纵向比较,每年的展览,都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每年展览收到的参赛作品也越来越多。另外,老百姓对书法的欣赏水平参差不齐。你说的那一部分“看不懂”的老百姓,他们看的只是“写字”,还没有从艺术的角度来欣赏一件作品。  
  《时代信报》: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发展,很多人已无法写出一手好字,不会正确拿硬笔,甚至连一个普通的词组都没有办法顺利写下。很多人担心,在网络的冲击下,书法会逐渐被人遗忘或走向没落。
  何应辉:其实这样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道理和上面谈到的一样。之所以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想法,主要还是因为没有把书法的实用性与艺术性分开。其实在历史上,这两点也一直纠缠在一起。正如我刚才说到,在古代,人们注重的是书法的实用性,包括王羲之的《兰亭序》,也是实用性的,这是他当时为《兰亭集序》做的一片序文。书法作品的赏析是在明代才渐渐开始。到了20世纪,科举制度废除,硬笔引进,书法的实用性与艺术性才彻底分开。随着网络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两点分得越来越清楚,这恰恰更有利于书法的发展。现在,书法的实用性已基本没有了,只剩下完全追求书法艺术性的作者,这使创作目的更为明晰。我认为,现在正是全面发展书法艺术的好时候。
  功利心是把双刃剑
  《时代信报》:随着书法的不断发展,这一艺术也不可避免地融入了一些功利色彩。比如,一些家长让儿童练习书法,只是为了加分,或者练习定力;一些成人练习书法则是为了参展、拿奖。然而,书法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心态来看待?
  何应辉:功利其实是把双刃剑。有时候,有功利心不一定是坏事。在最初的时候,它可以在客观上成为一种推动力,比如,让更多的人参与,在规模上形成一定的气势。但当事情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它就有淡化、削弱书法本质的作用,影响其艺术本质。比如,一场展览结束后,有人会思考,上届展览是什么样的作品获奖,我就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其实,在当代展览形式的思考与探索,我们还有很多困惑。
  《时代信报》:这些困惑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它们对书法艺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何应辉:我们不能用是否得奖、得什么样的奖来作为衡量作者的唯一标准。然而这样的现象却比较普遍,在有些城市,只要作者在全国展览中得奖,就像军人在军队立了功一样,回来又进行层层奖励,这对艺术家本人,以及艺术本身都是无利的。不能用这样态度来搞创作。
  评奖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但对于组织者来说,不这样做也不行。
  我参加过很多展览,几十个评委一起对作品进行评价。评委的水平、见识、艺术审美取向千差万别,悬殊极大。而结果采用的是少数服从多数这一原则。用这样的制度来评价一件艺术作品到底对不对,是否公平?
  这种艺术竞争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表现?这些都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们需要在评审制度上进行探索,同时,正确地对待艺术展。一方面,我们要抓住全国书法展览的机会,推动本土创作,提高自身水平;另一方面,绝不要为展览而展览,不能将大量精力放在这上面。
  巴蜀书法有“杂交”特色
  《时代信报》:你认为巴蜀书法的特色是什么?在全国书法界它拥有怎样的地位?
  何应辉: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中,巴蜀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而独特的板块。在很早,巴蜀文化即形成了复合、综合、杂交的特征和优势。这种文化上的“杂交”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巴蜀书法的“杂交”特色。巴蜀书法南北皆收,将南方的流美、韵味与北方的朴实融合。这种多元化的特点与优势,不会让哪一位名家或哪一种流派长期独霸一方。我们会看到不同人的名字与各种流派的作品不断出现在眼前。
  《时代信报》:巴蜀书法的现状如何?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何应辉:总的来说,巴蜀书法在全国还是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在1980年代以前,巴蜀书法在全国占有很大的优势,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中期,在发展上有点停滞,1990年代中期至2002年,处于上升阶段,而最近这两三年又有点下滑的现象。现在全国很多城市都很重视书法,在书法的发展上出现一定的错位,是很正常的。这并不能说明我们的艺术家与协会没有努力,我们的实力是有目共睹的。
  纵向比,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自己的进步,但横向比,我们能看到我们的差距。比如,和浙江、河南、山东这些地方比起来,我们骨干作者的规模就远远不够,社会风气与群众基础也有很大的差距。就从全国展的投稿量来看,他们一个省就有上千件作品投稿,而有时重庆就只有几百件;从交流的范围与质量上来看,由于经济等原因,我们的交流活动不多,路费、活动费需要大量的资金,有时,别人一个县书协的费用比重庆的还多。作者的生存状态决定其艺术作品的质量,是有一定道理的。我认为,我们应该加大对书法的宣传力度,关注书法,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引起重视。
  《时代信报》:作为一种汉字的书写艺术,书法艺术对城市发展有怎样的影响?
  何应辉: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它所体现的是一种中国特色。它涉及的范围非常之广,名胜古迹、匾额、对联以及居室的布置都可以包含在内。书法对城市文脉的发展无疑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记者 郑宇 摄

4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08:28:14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1jf3GT8PzbE/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1jf3GT8PzbE/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1jf3GT8PzbE/

【繁荣或流俗】二OO七书法网络思想史
                                    柳青凯\文
总结


一、走向网络。更多的书法家发现了书法论坛这块宣传阵地。
2007在网络上出现的书法家明显比以前多了,他们在网上表现自我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了。
有人答网友问、有人发表声明,有我搞PK、有人不服气,有人扬言永远不加入中国书协,有人利用在书法论坛里征婚………是他们因为有了网络这个开放的平台得以表现自我。而更多的是普通网民也都发现了这块阵地,发现了书法网络的好处。就在我的身边,一个来自边远小城的书法网民所传递给书友们的信息也都是新的,与以往不同的是,他们今年比以前听到了一些来自网络的声音,并且这些声音是形象的,真实的。因为网络时代的信息便捷,使得这个实践的过程有了更为强大的交流平台。艺术创作的结果必须得到业内的认可,当我们的作品通过各种信息媒介展示给别人之后,当然需要听到最真实的声音。排除宣传自我的功利目的,回到学习交流本身,当代意识形态下的网络信息展示以区别于传统的传播优势,繁荣着书法艺术的审美历程。当代环境下的学习交流是发生在群体互动之下的,网络平台的信息优势主要凸现在参考资料的数字化传播方式和创作交流的零距离实现。信息的给予促进了艺术的发展脚步。当艺术交流的方式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发生改变时,艺术成果的进步也在同步递进。
可以预见性的总结:网络必将成为主流媒体牵动书法人的生活。

二、网络参与与网络担当。国展与网络的信息速递与互动。
今年书坛有两个国家级展览,一是当代篆刻艺术大展,一是九展国展。作为一名篆刻爱好者,笔者全部参与并全程关注。由于国展信息的快速传递,全国展的启动,征稿,投稿情况,评审方案,评审过程,甚至展览收稿中的某些细节都在网络中显示的一清二楚,这在以往是没有的。我想如果倒退两年,我们可以等待的信息只有每周一期的报纸,小说式的剧情,我们只看到了一个高度简略的新闻稿,将国展原本的生动与复杂还原,我们还真得感谢网络。我们都知道全国知名的论坛执行者当上了国展的观察员,他们就是广大展览参与者的眼睛,他们是展览组织者与参与者之间的桥梁,他们的责任与担当,让书法国展走向民众,更为亲和。因此我在感谢国展开明的同时,更应该感谢打开这个通道的网络桥梁。


三、书法网络展览。空前繁荣的数字化书法展览。
2007年的书法网络最多的是什么?是每天可见的书法网络展。在各大书法论坛,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新的书法篆刻展览。书法人因此得到的实惠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第一,网络展当事人本身展示了自己,其作品受到了大量陌生网友的欣赏,并因此收到各种批评或赞扬,这种互动是不同与传统展览的,首先省了一大笔钱,再就是利用网络空间拥有了更多的观众,而与广大网友的互动又让自我有了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第二,迎接不暇的众多的书法同道的才情展示,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与丰富。书法网络展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我们可以随意下载自己喜欢的作品,数字化的艺术作品为我们的书法学习带来 了更为丰富便捷的学习资源。 
进入21世纪,人类科技的信息数字化优越已成为当代社会的显著特征。网络时代的信息给予正在以不可抵挡的革命力量推进历史的进程。回到书法艺术的学习行为上,网络所搭建的信息平台就有了极为实用的意义。打开电脑登陆书法篆刻论坛,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迅捷的书印资讯和丰富的学习资料,还可以以书印网友的身份直接参于一个大众学习圈。这个圈子的庞大使篆刻创作及印学交流活动实现了全国乃至全球化的互动。没有官方语言,没有身份差异,以真实、本体的态度切入自身的创作状态。这个平台的存在拓展了篆刻艺术在传统意义上的发展秩序,也正好体现了当前篆刻艺术持续发展的时代机遇。为书法艺术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跨跃式挺进的条件。
4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08:30:09 | 只看该作者
四、网络需要什么样的网络写手?从无厘头式的的情绪化批评到书法精神的青年觉醒。
上网时间长了,你会感到一种很强烈的声音:对中国书协官方体制的怨气。这种怨气从何而来,一是中国书协的现存制度的确存在这一定的问题,不可能满足每一个书法人的愿望(在我看了这是一个不太可能的问题)。第二,围绕着全国书展而成生的书法名利场,在书法艺术多样性的今天,各种书法与流派并存在,书法欣赏力与因书法评审力的复杂与错位不可能让书法者的真实水平与名利水平等同,这是所有产生异议的根源。我在不同场合说过多次:中国书协的全国展走到现在,正在经历一个书法人浮躁心态的一个沸点,这不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的问题,也不是中国书法家协会所能左右的。当一个书法人要面对书法功力的锤炼,个人风格的磨合,还要把握时代书风的脉搏,以及适应展厅艺术所必要的装饰拼贴手段时,书法人的精力无法全部运用于书法的精神内核。因为名利之所在,所以牢骚就少不了。当你的愿望不能得以满足时,官方体制的一个小小的问题就可能成为话题,而网络又偏偏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一时间这样的声音都来了,甚至成为一种现象,更有好事者以此为乐,并以此为体裁大做文章,当然我们不排除其间有思想火花的言论,可这样的言论却得不到关注,而那种善于黑色幽默,偏爱无厘头的情绪化批评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迅速串红。从2007的各大网络中我们很容易看到这样的帖子,我想大凡上网的朋友都曾关注过。
其实反过来想想,这样的牢骚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你真的与书法有缘,一时的名利有算得了什么。为什么我们的时代不出大师,因为名利把大师的萌芽拔掉了。你真的能把一种风格的书法技法搞通了吗?你又能在你追求的书风里面注入多少人文的东西?就算你有文化了,懂技法了,你又能让自己的作品承载多少艺术信息?所以我可以参与投稿,但我更多的是要从一次展览之外看到更多的关于书法本体的东西,我们说王镛,石开有高度,我们为何不让自己也上升到这个高度,或者更高。我这一次落选了,不要紧.我参与国展只是为了证明一下自己,别的就没有什么了。接下来我要做的是如何让自己的书法与理想中的近一些,再近一些……所以目前网络上出现的以国展现象讨论之外的关注于书法本体命运的青年写手就非常理性,他们对书法未来的美化境愿当是书法破除名利思想的一种新的思潮。
我相信书法青年的思想觉醒一定会在未来的时间里替代关于书坛体制的情绪化批评而走向纵深的大书法研究。
五、谁在用马甲骂人?书写者的精神释放?
书法网络谁都可以登陆,只要违背社会道德败坏,其它言论基本自由,这是一个可以给你充分自由的地方,这是一个让书法人解放思想的地方。我们不知道第一个在书法类网络上骂人的人,但现在书法圈里都知道网上最会骂人。说骂人有一点笼统,应该细分为:谁在骂人?骂人者骂的是谁?因何而骂?用了什么样的语言?是否与人对骂?引起别人注意没有?…….
总之,网骂是为了自我的痛快,用一个好听的词叫“精神释放”。
当然我们应该欢迎鲁迅式的骂,骂的好,骂的有力量,骂的人清醒,有利于书法进步与发展。这样的网骂,往往与批评有关,且骂人不带脏字,不用生理词眼,我为这样的骂而叫好。然而有很多人不用真实姓名,习惯性恶搞与漫骂,我想这样的作为必定不是一个好现象,就像是在背地里骂人似得,如果再加上一些不正当目的就更让人不屑了。一个知名的书法类网站有几万注册网友,上网回帖的必竟是少数,虽然你一个人在骂,但你的骂言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到。我想一个心存善良的人是不会出口即骂的,一个心底坦荡的人更不会在黑暗出恶骂。
我们提倡散怀抱,我们希望自己的精神可以常常释放自由的呼声,所以我们需要批评与评论。不要以为网络给你一个自由的平台你就可以为所欲为了,要知道任何事物都是有生命力的,网络论坛的受众是网民,制约论坛前途的也是人,网络依然是不喜欢庸俗的。所以我预言:“精神释放”有很多种方式,而骂人终归不是一件光彩事。
六、书法市场的网络参与。谁是书法网民?
书法网络的最大功用是媒体,媒体的最大作用是宣传,宣传的最大目的是什么呢?答案是市场。
笔者没有因为网络赢得什么市场,但却因为网络赢得了些许信任与尊重,我想书法人走市场谈何容易,但最其码的基础当是信任与尊重。网络市场与现实中的市场是不一样的,这不是笔者这样的一般网民所能预测的,但就当前网络市场的表象我们可以粗略地看到书法网络市场还不够成熟,但它却有着相当巨大的潜力。书法网络的执行者之所以不遗余力地维护着网站的发展最跟本的原因在于他要依靠网站的媒体作用赢得市场,作为普通网友我们理应尊重网站的作为,而网站也在互利之中得以发展。作为普通网友如果有精力我们也完全可以利用网络设计并且拥有自己的市场,共同的繁荣才是我们共同利益。然而就目前书法网络的现状来看,书法网络市场的发展与书法网络的点击率相比还是差强人意的,就这个问题我们要问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即谁是书法网民?
A热情参与型,这一类网友是网络书坛的主力,绝大多数帖子出于他们之手,帖上作品,寻求指教;发表文章,展开争鸣。作品之优劣品类,批评之思想火花,虽然他们不是名家,但这个网络是他们的热情参与发展起来的,他们是论坛最大的功臣。但是他们比较穷,他们大都来自无产阶级,他们没有多少够买力,他们有的正在靠网络成名,有的在网络中进步,有的热衷于网络中免费书刊的排送……
B类书法精英,他们知道网络的宣传作用,是网络的先知者,他们很会利用网络发表作品赢得赞誉,扩大影响。这一类网友数量不大,但大部分都是高手,他们的作品常常让网络期待。也许是他们时间有限,或是资态较高,他们受到网络的恩惠却很少与网友交流。
C类潜水者,他们也许很早就在网站注册了,但他们却很少参与网络上的讨论,他们上网最主要的目的是获得信息,他们乐于逛街却很少买东西,网上的注册者有几万之众,可以看到的却少的可怜。但你却不要轻看他们,他们依然在传播着来自书法网络的信息。
D蜻蜓点水类,他们早知道网络的利害,可他们或是没有电脑,或是不懂电脑,书法网络对他们来说还有着一种神秘感。
综上所述,书法网络虽然空前繁荣,但市场并不乐观,有钱的不上网,上网的都没钱。以我看来主要在于书法网络还在发展阶段,它的体制还不够成熟,但我们一定要看好它的潜力,因为网络还在发展。

六、书法娱乐生活。书法人的娱乐频道。
从上网的人群中很容易发现一类人,他们从不发表作品,但热衷参与讨论,大概是感觉自己靠书法混个大名已经不太可能所以索性不去想它,但对书法的热情却一定要有一个归处,怎么办?上网呗。这时候书法网络的娱乐功能就凸现了。2007年,全国各地都在流行一个词:“忽悠”。在开春的网络帖子中,“乳房”一词盛行,书法不再严肃;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谁都可以在网上批评,并有PK之势;有无谓者挑动书坛,挑战评委,引发种种争议;还有人恶搞全国书展征稿启事,共鸣者甚众;齐玉新大讲《书法忽悠学》…….等等丁亥一开春就决定了书法论坛的娱乐功能将在这一年从头走到尾。当艺术具备了娱乐功能,这种艺术一定是进步了的艺术,书法也一样,网络给了书法人太多的精神解放,在某种程度上讲是网络让书法娱乐生活成为一种可能。

因此,我对自己在2007年提出的一句口号“书法娱乐生活”十分得意
4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08:30:39 | 只看该作者
展望



八、繁荣与流俗。谁在引导网络思想?

的确这两年的书法论坛是活跃了,可以用繁荣两个字来概括。可是如果你不停地关注它,一件更比一件新鲜的事件从你的眼前划过,到底谁新鲜到最后不知道大家还能不能记起?当所谓的精品遍地都是的时候,谁会是最后的精品?二00七最有表现力的两位网络青年是天生书呆子和郭心得,他们一个为书法体制而批评,一个为书法本体而抗争,从书法网络发展史来看两位都是有益于书坛的。那么其它无数网友呢?他们在网络上的生存状态又将如何呢?
当书法人没有高官厚禄,没有家族渊源的时候,书法人之间的名利就开始了,意识的转换使书法艺术的创作心态因为参与竞争而变的复杂与彷徨。书法文化由单纯走向复杂。所以围绕着书法这两个字什么事情都可以发生。何况现在是网络社会了,事物的本质可以被清醒的看到。书法艺术从甲骨文开始经过,大篆,小篆,隶书。书写者的名字才被人们记得。现在社会的信息发达,一个挑战权威的帖子就可以让一个书法草根名声大振。时代不同了,人的审美需求在不能满足的同时却渐向低俗。在流行与时尚左右艺术的时候,书法艺术是否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接受现实:发生在书法之外的故事是否已经淡化了人们对书法本体的关注?
因此,书法网络要在繁荣中拥有对走向流俗的自我抵触。

九、光荣与梦想。书法网络呼唤书法精英的青年突起。
“当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科技的、文明的社会,它甩掉了中国历史上以往任何时期的封闭和落后,它的发展和进步对艺术的影响更是深刻的。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当代书法人特别是青年人的视野更加广阔,思维更加活跃,而不仅仅满足于对传统文化观念的沿袭。”他们着力对历史上各种书法思想的学习、消化和批判,广泛汲取当代中西方艺术观念的成份,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书法并报经典。他们崇尚个性化的审美理想,追求新思维、新观念、新目标的真诚和勇气,使当代书法的审美语境趋向自由与多元。他们的开拓意识体现了所呈现的时代特征,为当代书法的思维延伸引领了方向。所以,我们要感激那些为我们提供创作范例的开拓者,准确地切入古典的语境,形成自我的风格体系。然而,他们的成功范例在开拓思维的同时,也产生了太多迷惘的追随者。人们在感受时代恩赐的同时似乎比任何一个时期都显得彷徨与浮躁,书法爱好者拓纸开墨的目的似乎更为明显且复杂,“抵触或是接受”一直困挠着一大批人,更为明显的是有了太多迷惘者的复制或恶追。如何避开书法审美在当代下的糟杂环境,又能切入书法艺术的本体,已成为现阶段书法篆刻艺术发展的不可避免的矛盾。这样的现状要求我们的眼光不能再一味停留于原有的篆刻秩序,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实事上,我们的书坛所需要的不是既有风格的复制和恶追,而是建立在继承与创新之上,可以与前辈们并列的开拓精神,或是更为清醒的超越意识。
书法网络的强大信息优势与互动优势是当代青年书法人所拥有的前所未有的时代机遇,没有哪一个时代能够拥有这么庞大的书法群体,没有哪一个时代可以拥有这么海量的书学资源,没有哪一个时代可以拥有这么通畅的互动平台。如果你是一位风华正茂的书法青年,你一定接触或是将要接触网络。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背景中,大书法理想的无上荣光正在我们眼前,如何以清醒明志的心态树立高远的志向当是这个时代对我们的召唤。关注书坛,关注书法本体,更重要的是要坐得冷板凳,说到底,让书法在当代再起辉煌,网络时代的书法青年必须担当,借助于它的特快专递优势,和无法比拟的互动优势,找出新的出路,成为最强的精英群,成为新的历史制造者。
如此说来,书法网络的正大意义还是书法,即书法本身。

2008年元月16日,豫西南一场大雪过后,俊斋灯下.
4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08:31:27 | 只看该作者
著名女书法家冼艳萍:网络为书法传播带来福音
http://www.enorth.com.cn  2007-06-18

  北方网消息(实习记者于萌):6月17日下午,北方网《每日一题 每日一字》节目研讨会在天宇大酒店会议厅举行,著名书法家田蕴章先生等6位嘉宾及来自各个领域的书法爱好者共同参加了此次会议。会上,著名女书法家冼艳萍对书法与网络的结合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书法作为传统文化,在过去的传递方式主要是依靠文人之间的信件,私塾讲学和诗文绘画。过去的文人都要求自己的字写得很美,达到书法的标准。在中国历史上,历来对书法十分重视,这种重视在科举考试中就可见一斑,如果参加科考的考生字迹不美,那么即使他的观点和主张再高明,也无法得到被朝廷的重用。但是,传统书法在普及方面也存在着局限性,它只能在文人雅士中传播,却无法在大众中普及。
  但是如今,网络传媒的出现,给书法的普及和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新平台。由于网络传媒本身的快速快、信息量大、受众广泛、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是传统传播方式所不可比拟的,所以网络高科技的手段与书法的结合就为书法的传播带来了福音。
  田老师是现代高科技书法教学手段勇敢的实践者,十年前我们就看到了他在电视上的系统讲座,而最近又与北方网合作开办了《每日一题 每日一字》节目,他在节目中的讲解十分到位,形式新颖,首屈一指,成绩斐然,成为了在天津利用网络进行书法教育的第一人。
  田老师的讲解条理分明,语音纯正,结果清晰合理,注重基础,无论是书法艺术的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人都能从中受益。这种书法与网络相结合的教学形式非常好,为书法争取了很多年轻爱好者,弥补了很多年轻人在文字和国学方面的缺失,把年轻人重新吸引到对于传统文化和高雅艺术的演习中,意义十分重大。
4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08:37:24 | 只看该作者

    书法网络领军人齐玉新
    十年前,齐玉新开始创建中国最早的书法网站“中国书法家网”。投身网络整十年,他曾经获得全国专业媒体奖之“媒体贡献奖”。他的网站拓展了中国书法家网、中国书法家论坛、中国书法超市、中国书法风云榜、中国书法导航等5个不同功能的书法网络构架,全新的理念引领着书法网络的走向。去年初,他在网络上开辟的“教书法家如何走市场”和“教书法家如何创作”两个系列专题栏目,迅速蹿红,点击率超过50万,被诸多网络转载,对书法网络市场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导航作用。去年,他与江苏省文联合作,亲自采访、编排、推广的“书法苏军”系列报道影响巨大;频繁采访的几十个国内大型书法活动,使他成为最活跃的书法网络人。“中国书法超市”被称之为书画市场的晴雨表,“老齐出品”已经成为书法界必看的书法大片儿。齐玉新,也因打造书法网络名牌而备受关注。
    1968年生。民革党员。中国书法家网创建人。十余次担任中国书协的权威展览监审和观察员。主持的“中国书法家论坛”对当代中国书坛产生了巨大影响。
4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08:44:55 | 只看该作者
网络视野下书法评审的三个原则
陈龙国
[摘要] 书法展览,成为左右新时期书法创作的风向标。谁操纵着评审,谁就有绝对的话语权。当前以展览为中心的书法评审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书法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作为时代的产物,用什么理念、方式和标准,以怎样的限度和韧性来操纵评审?笔者认为, 网络视野下的书法评审,要把握好减量提质、抓大放小和分体定层三个原则。
[关键词] 网络;评审;原则
中国书协举办的各级展览,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参与,表明中国书法已进入了一个网络视野下的展览时代。网络媒体利用其自身强大的综合优势,中国书法轰轰烈烈的各种大大小小的展览几乎都是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媒体向社会公开发布,将能上网的书法爱好者的声音及时呼喊出来,它不仅为展览、活动提供了发布的平台,同时也为书法个体(书法家、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话语权的平台。网络镜头每天、每时都在不断的发布着展览、评审的有关信息,无时不在评审过程中搜寻,大量图片几乎覆盖了评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这种近乎直播式的网络监督,对中国当代书法的评审起着重要的监督作用,使当代书法评审开始走向公开、透明、阳光、公正。然而为什么再严密的评审程序总会在执行中出现疏漏?在展览之后仍然会听到不断的谩骂、攻击与非议?每次展览的评审过程总被大家猜来猜去、说三道四?总会滋生出各种非常复杂的社会关系?难道书法评审成了展览的绊脚石、评委成了展览的罪人?评审的监督与批评双双“失语”?评审失去了原有的面目?随着网络信息量的不断加大与扩散,那么评审就成了当代书法展览中最焦点的问题,对评审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以及评审对未来中国书法的关注就越发显得重要。笔者通过最近几年对中国书法评审过程的梳理以及网络媒体对书法评审意见的分析,认为在网络视野下的书法评审要讲求三个最基本的原则。
减量提质的原则。就是减少评审工作的量、提升评审工作的质。据说,最近几届大型国展来稿量都在三万件以上,评审要用七天左右的时间;单项展览来稿都在一万五千件以上,评审也要用四天左右的时间,评委们评审工作量大、评审速度很快,大概5秒钟评审一件,因此评审的质量被很多人质疑,认为作者花了十几天甚至几个月精心创作的一件书法作品就在几秒钟内做出可否的判断太草率、太不负责任。我认为可采取基层评审→通讯评审→会议评审的原则。
基层评审。采用分省投稿,分省初评,各省按投稿比例报中国书协进行下两轮评审。把繁重的初评工作下放到各个基层分会,充分利用中国书协在各省市的书法创作评委会成员对本地的稿件进行初选,一来可减少会议评审的工作量和来自网络视野下产生的压力;二来可给基层书协一个考验和锻炼的机会,相信他们有很好的经验和辨识能力,三来基层书协为了充分展示本地的书法创作人才和抓书法工作的成绩,他们会全力以赴:组织各种书法培训活动,积极动员书法爱好者投稿,在评审时对稿件会反复斟酌、去粗取精的。通过基层的初次评审,确定来稿量的25%进入下一轮的通讯评审。
通讯评审。对进入通讯评审的稿件,由中国书协采取对每件作品匿名→拍照→随机抽取打包等方式邮送给中国书协评审委员会的各个评委,让他们以实名制的形式对稿件实行淘汰制,确定来稿量的25%进入下一轮的会议评审。这样既能发挥中国书协每个创评委参与的积极性,又能使各种书体、各种书风不至于被个别评委的喜好所独裁,甚至还可避免投稿者投掌握话语权评委所好追逐流行书风,从而形成良好的监督与约束机制,使真正高质量的书法作品绝大多数能进入下一轮的会议评审。
会议评审。就是中国书协集中专家进行的现场评审,会议评审的专家必须是中国书协评审委员会的评委,必须是严格按照各种书体一一对应的评委,然后采用网络媒体投票和中国书协指定相结合的方式来遴选,各占70%和30%的比例,通过这种方式选出的评委既能代表当今书法发展的方向,又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服众性,通过他们对经过基层评审和通讯评审后产生的只有来稿总量的6.25%进行终评和评奖,时间压力和精神压力都不大,他们像一名有经验的老中医,只要认真把一把脉,马上就能知道病情的大概。评委最终评选出25%的入展作品和获奖作品后,入展作品可通过互联网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公示期,把代笔、抄袭、模仿、次品和未入展者的“怨气”逐渐地消化掉,获奖作品则由各书体评审组写出百字以内的获奖评语,然后通知本人到现场创作,核实其创作水平的真实性。对评审中多数评审专家认为创新性强、有个性的落选作品为了避免遗憾,应当予以打捞的,经参加会议评审的5名以上评审专家署名推荐,可以打捞起来进入到入展名单当中。
抓大放小的原则。就是抓国展放单项展。笔者通过统计分析,每年以中国书协的名义要举办的大大小小展览(大就是指“全国展”、“青年展”和“新人展”等三大展览,小就是指“楹联展”、“隶书展”等单项展览以及各种杯赛和纪念性质的展览)3-5次,耗费掉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单靠中国书协的力量是根本无法满足的,评审出来的书法质量也是无法得到保证的,况且中国书协还承担着谋划书法事业发展规划、普及书法后备人才、繁荣中华民族书法艺术的重任。所以中国书协不妨采取 “抓大放小”的原则,集中人力、物力和精力办好“全国展”、“青年展”和“新人展”等三大展览。中国书协可采取自己为主办方、申报单位为承办方的展览模式,采取申报单位“自愿申报、逐轮淘汰”的方式选出承办方,中国书协负责人带领一些省市书协负责人组成几个考察组对各承办方展览的资金、设施、组织、计划等情况进行逐一考察,每轮淘汰一部分,最后剩下两个承办方PK。用陈述、答辩、投票和现场考察的方式初步选出承办方,最后通过网络民主投票(占70%)和中国书协集中议定(占30%)的方式选出大家满意的承办方。这种以中国书协为主控方的大型展览,一定能够评选出能代表全国最高水平、全国最具发展潜质和未来书法发展方向的精品力作,对“楹联展”等单项展览以及各种杯赛和纪念性质的展览起到引领和辐射作用,中国书协才有更多的精力去抓更宏大的事业。而对于单项展览以及各种杯赛和纪念性质的展览,可采用“目标管理、滚动发展”的“双动态”模式,即采取投标的方式下放展项、下放评审权,对投标的主办方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对投标过程进行严格的把关,对中标的主办方中国书协要与之签定项目目标责任书,明确规定中国书协与主办单位的责、权、利,通过网络媒体随时随地监督与控制,帮助其持续改进并达到目标的要求,若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就将其作为下次申办其它展览的重要后选者,若完成的任务还未完全达到项目目标的要求,除按照相关规定予以处罚外,主办方将同时失去下次举办其它展览的机会,这样一来,主办方就必须根据自己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慎重投标,中标后也会最大化地全力以赴做好大展的各项工作特别是评审工作,一定能够倾听网络心声,增加透明度,实施阳光评审,兑现征稿启事中各项承诺,使展览真正实现“检验书坛成果,考察作者成就,推出精品,推出人才,提升人文精神”的目标,从而助推中国书法事业的全面繁荣。
分体定层的原则。
分书体评审。为了使评审结果更加准确、更具权威性。书法展览宜采取分书体评审的原则。评审过程中,组织、评审两权分离——评委会主任、秘书长和副秘书长负责评审的组织实施,不参加评审。评审委员会分设篆刻、篆书、隶书、楷书、行草和论文六个评审组,若是单项展览的评审,宜采取分“同种书体不同风格”的评审组,每组设召集人一人,由中国书协各书体委员会秘书长担任,负责本组组织协调工作,他不能参加投票。对进入会议评审(即终评)的书法作品由多到少,层层递减,一次次淘汰,留下好作品,最后进入入展获奖圈。获奖作品先提名,分等级时再投票,这样就不会有太大的疏漏。评委有异议时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办法、反映多数人的意愿,因此较公平、科学、权威。会议评审采用全程电脑计票(包括入展获奖时要悬挂的作品,如果电脑没有登记,你挂上来也没有用,因此没有任何疏漏),评选结果及时告之负责整个评审过程的监督监审委员会;设立学术观察团,由评委和相关人士兼任,负责展览来稿情况分析和研究;聘请公证处工作人员,负责监督、公证评审程序和发布评审结果;邀请部分书法专业媒体或网络媒体组成评审工作观察团,负责报道、监督与观察。
分层次评审。就是按不同来稿人的不同层次进行评审。在评审过程中,中国书协评委既是组织者,又是评选者,本质上是利用职务便利占用名额,显示出作为“特权阶层”的权力,评委曝光频率大大超过获奖者和参赛者,缺少必要的回避分离制度。其实书法评审的目光更多地应该集中投射到投稿者身上,以“投稿者”为关注焦点,评委应该成为“幕后工作者”,况且部分评委、特邀作者特别是承办方政府官员的书法作品由于没有经过严格的评选与淘汰,作品的水平实在太差,不堪入目、欺世盗名,展览就成了弘扬地方领导、书协评委名声的舆论舞台,有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之嫌,有人建议取消他们的书法作品,甚至说恨不得把这些作品从作品集中撕去。书法展览“以作者为本”的思想就成了一句空话,违背了中国书协举办展览的初宗。为了让那些真正通过自身努力,凭借自己创作实力的作者有更多展示的机会,保持书法评审中的公开、公正和公平,就是对书协领导、评委、特邀作者和承办方官员这四类人的书法作品入选首先必须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作品应因展而异,由多方提名、推荐、纵横比较产生,既能优势互补,又要相互制约;二是作品要有公信力和创新点,既有独立的创作权,又会受到多方监督。然后把他们的作品一一挂出来,分四个层次由会议评审组专家按照80%的比例进行“双匿名”(评委匿名、被评作品匿名)投票评审,从竞争从遴选出大家满意的作品,这样反过来也会促使他们创作出的书法作品一定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网络媒体、对得起广大的书法爱好者。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网络视野的不断扩大,展览与评审势必会染上一些功利色彩,但作为立志于书法事业的广大书法爱好者,不妨保持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把参展作为一个书法活动的经历、评审作为检验自身水平的过程。相信有竞争必然有落选,落选很正常。只要我们植根传统,在创新基础上解构传统,以西为新、以古为新、以时为新、以我为新,以笔墨引领时代,终究有机会出彩。书法展览、评审的宗旨:弘扬传统书法艺术、发现书法艺术人才、繁荣书法艺术事业就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上卷)[M].北京:北京大地出版社,1989
[2]曹玉文.目击九届全国书展评审[R].人民网,北京:人民网,2007-11-16  
[3]薛元明.你有什么资格当评委[N].青少年书法报,河南:河南美术出版社,2008-7-31
[4]严学章.艺术没有创新等于零[N].美术报,浙江:中国美术学院,2009-1-3

陈龙国
副教授
硕士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重庆文理学院科技部部长助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5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09:02: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0:40 , Processed in 0.08934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