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之友网》管季超网窥台湾摄影家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0:18:59 | 只看该作者
著名艺术摄影大师陈长芬作品欣赏
宝岛的心肺
———松涛水库·1991
  
  陈长芬简介
  1965年开始拍摄长城。
  1987年6月,中国美术馆举办《陈长芬艺术摄影作品展》。
  1987年9月,中国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中国摄影家陈长芬作品集》。
  1987年《关山万里》作为封面照片,获瑞士图形摄影1987年鉴专业摄影最佳奖 。
  1989年8月美国《TIME》杂志评为摄影术发明150年来世界十大摄影名人之一,其肖像被刊登在该杂志的特刊封面上,同年荣获首届中国摄影艺术“金像奖”。
  1990年在日本出版《长城》摄影画册(河出书房新社)。
  1992年开始获中国政府特殊津贴。
  1997年编入《世界摄影史》,书中对陈长芬的摄影有特殊评价,认为 “陈长芬对摄影美学潜力的领会,在他的航拍的大地、日月等照片中,把现代美学观念和古老的哲学思想融合起来”。
  1999年8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长城诗史》摄影展。
  2005年6月出版摄影画册《滇南印记》(中国摄影出版社)。
  2005年10月瑞士浪琴(LONGINES)公司授予“名匠”称号,该荣誉专门授予为人类艺术和文化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
  2007年3月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Yale University Press)出版《长城》摄影画册(THE GREAT WALL OF CHINA PHOTOGRAPHS BY CHEN CHANGFEN)。
  2007年3月至8月,美国休斯顿美术博物馆(The Museum of Fine Arts,Houston)举办《长城》(THE GREAT WALL OF CHINA PHOTOGRAPHS BY CHEN CHANGFEN)摄影展览。
  2009年11月出版《陈长芬数码摄影日记(上)》画册(人民邮电出版社)。

4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0:19:46 | 只看该作者
海峡两岸摄影家合拍西藏摄影作品在台湾展出
2006年12月09日
由海峡两岸三十七位摄影家合作拍摄的《雪域圣境》摄影展九日起在台北、台中同时展出。参展摄影家包括台湾的庄灵、钟永和,香港的王苗,澳门的郭敬文,大陆的觉果(藏族)、格桑吉美(藏族)、格桑达瓦(藏族)、车刚、贺延光等。 中新社发 徐长安 摄
  中新社台北十二月九日电 (记者 徐长安 耿军)由两岸四地三十七位著名摄影家合作拍摄的《雪域圣境》摄影展九日起在台北、台中同时展出,同时举办的西藏文化的讲座也在台北、台中、台南、高雄先后展开。

  主办此次活动的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中国西藏》杂志社社长张晓明介绍,二00五年,台湾、香港、澳门和大陆的三十七位摄影家奔赴西藏,在二十四个小时内,拍摄了几百幅精彩的照片,结集成册。此次展览,从中选择了最精彩的一百六十幅照片在台湾展出,希望通过这些照片,介绍西藏的雪域风光和民俗风情,让台湾同胞了解西藏的发展和变化。

  据她介绍,展出的作品多出自两岸三地著名摄影家之手。包括:台湾的著名摄影家庄灵、钟永和,香港的著名摄影家王苗、刘阳、朱建辉,澳门摄影家郭敬文,大陆著名西藏摄影家觉果(藏族)、格桑吉美(藏族)、格桑达瓦(藏族)、丹多(藏族)、车刚、贺延光等。

  展览除了在台北中山堂广场展出外,摄影展还在台中市同时展出部分摄影作品。整个展览持续到十二月底结束。

  从今天开始,主办方还将先后在台北、台中、台南、高雄举办一系列围绕西藏文化的学术讲座。包括:西藏摄影艺术、两代人眼中的西藏、西藏经济社会现状、西藏旅游。

  在展览广场上,记者看到,一些台北市民在展览前驻足观看,一些市民则还拿出相机翻拍自己喜欢的照片,还有一些民众在展览的大幅照片前合影留念。
4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0:21:36 | 只看该作者
摄影家的艺术活动生命及摄影家生理生命
2010-03-20
摄影家的艺术活动生命及摄影家生理生命


如果是一个运动员,他要停止了训练,就停止了运动的生命。-个歌唱家,他要停止了歌唱,她的艺术生命,也就宣告完结。摄影家也不例外,一旦停停止他的创作活动,他的艺术生命,也就宣告结束。如不停止创作,他的生命到老也不会寂寞。我们可以通过几个故事,来说明摄影家的艺术生活与生命。


第一位是黄翔,五十年代开始对摄影艺术产生兴趣,当时已年过四旬,他不惜变卖家产。自费遍访祖国的名山大川,他曾十二次登黄山,五次下桂林,直到生命最后一息,没有 放下照相机,这时他已是85高龄的老人了。他擅长风光和静物,尤其是黄山风光,漓江山水。静物的代表作71岁创作的《十月的螃蟹》,黄翔的艺术活动生命是与他的生理生命同时停止的。


第二位是,台湾的老摄影家郎静山, 1911年开始从事摄影,39年起研究“集锦摄影”1980年被美国纽约摄影学会颁赠“集锦派专家”荣誉衔。81年,已年逾九十高龄,还到法国去搞了一次影展,他作品入选各国沙龙的超过千件,他的创作活动到100余岁。


第三位是美国摄影实业家伊斯曼。在二十二岁还是一个摄影业余爱好者,是一家银行的记帐员。当时还是湿版时代,他产生了研制干板的念头,白天在银行上班,晚上在他母亲做扳的炉子上熬感光乳剂。后来又研制出柯达照相机,到二十七岁离开银行,全力投入胶片和照相机的研究,到三十四岁就成了美国的照相材料制造商,成了百万富翁。从1912年到1920年,有一位自称史密斯先生的人,给麻省理工学院捐赠350 万美元的惊人巨款作为基础资金,后来这位史密斯先生又保证捐赠400万美元股票。这时候,各种猜测都有,谁也不知道这位百万富翁是谁,1920年1月11日报纸公开了这个秘密,史密浙就是伊斯曼,伊斯曼为避免大笔赠款引起轰动,他还故意用自己的名字赠款30万美元,并委托他的经理去参加理工学院的庆祝活动时说:“如果你碰到那位史密斯先生,请代我向他致意。”


伊斯曼生前大宗捐款就有 :罗彻斯特大学4600万美元,麻省理工学院共计1950万美元。两所黑人学院450万美元 。当他70岁时 ,得了不治之症之后 ,写了最后的遗书:“ 我的事已经做完,还等什么呢?”他用手枪给自己的生理生命画了一个句号。。


第四位当代美国大摄影家海伦,曼泽尔,是一位老太太。早在40年前她就先后在加利福 尼亚,纽约等城市举亦经常性的摄影讲座,有成千上万的人听过她的课,其中最大学生84岁 ,到课程束时已经92岁。最小的8岁。如果说第一、二两位是艺术家,第三位则以设备、材料育人,而第四位则以才育人,她在学生毕业时,要给他们一些充满着摄影智慧的临别赠言,如:


●永远不要仓促从事柏摄照片,要从容不迫、不慌不忙。如果老是慌慌张张,你就可能成为一个见啥拍啥的快照摄影者,这样是拍不出什么好照片来的
。你必须把时间用来创作-些有价值的作品。


●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找不到什么值得拍摄的题材。值得拍摄的题材到处都有,只要我们能够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在平凡和不平凡的场合都能发现构成优美画面的可能性
。要善于在最平凡的事物中找出美的因素。


●一个优秀的摄 影家的特点是,他能在别人不注意的地方发现美 。摄影家的水平越高,他的题材的重要性就越小。一个有能力的业余摄影者能用最简单题材拍出很优美的照片。


从上述四位典型人物的身上,归纳出两点共性:一是坚持“ 活动 ”,坚持活动的前提及兴趣的稳定性,不是见异思迁。既有远大的理想,又有坚定的事业心。另一个共同点是兴趣中心的集中。他们都有一个中心兴趣,中心兴趣能使人获得某个方面的深的知识,形成了个知识核心。这是从事专业活动和发展特殊才能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黄翔的中心兴趣是风光。静物、郎静山的中心兴趣是集锦,伊斯曼的中心兴趣是感光材料及照相设备的研究,海伦的中心兴趣是育人。因此,他们的兴趣是极其稳定的。他们的生理生命质量是高的,有价值的。而且壮心不已,老有所为,这几乎是一种规律。古今中外,各个文化艺术门类的大师,老有所为,老有所成者。这几乎成为一种规律。除摄影界黄翔的《十月的螃蟹》完成于7J岁外,古之陆游(宋)著名的《示儿》诗完成于85岁,今之大画家齐白石到90多岁还作画,他出名时60多岁。西班牙大画家毕加索,
88岁仍在作画,
50年代名噪一时的《和平鸽》创作时已经70高龄。英国的作家萧伯纳的剧本《牵强附会的寓言》写于93岁。德国诗人歌德,
81岁完成巨作《浮士德》。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82岁完成长篇小说《我不能沉默》。


文学艺术家的艺术生命与生理生命是共存,他永远没有“退休”,也不告老,有如乾姜越老越辣。


对摄影家来说,如因年老不能“上窜下跳”可以拍拍的静物,花卉 ,或搞一点理论研究,也会自得其乐。


4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0:22:35 | 只看该作者
常州-台湾两岸摄影文化交流20周年 连战题词

    中国常州网讯 今年,是常州-台湾“两岸情”摄影文化交流20周年。本月14日--23日,庆典活动将在我市举行。届时,台湾摄影大师翁庭华等26名台湾摄影家将应邀来常,出席庆典交流活动。
    庆典活动暨摄影作品展览开幕式,将于15日在刘海粟美术馆举行;庆典活动期间,台湾摄影家将前往常州市区、武进、溧阳、金坛、泰州兴化、无锡宜兴等地摄影采风。除此之外,主办方还安排了一场摄影艺术研讨会、一场两岸摄影家联欢晚会,出版一本两岸摄影作品集。
    据悉,汤德胜和常州摄影家已8次赴台交流,台湾摄影家则来常12次。常台两地的摄影家们在此期间共举办了9届摄影作品展,展出了2000余幅摄影作品,放映幻灯片5000余张,参加展出的两岸摄影家超过了300人次。

  此次两岸情摄影艺术交流活动,两岸都非常重视,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和吴伯雄分别为常州-台湾“两岸情”摄影艺术20周年庆典活动题了“绝妙佳构”和“瞬影永恒”的题词,江苏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王惠芬等领导也欣然命笔题词致贺。
    庆典活动由江苏省文联、常州市委宣传部主办,常州市文联、常州市台办、常州市摄影家协会和台湾摄影学会共同承办。(束网)

    链接:
    “两岸情”的起因:1991年4月初,应常州市摄影家协会汤德胜先生的邀请,时任台湾摄影学会会长的翁庭华、曾任台湾《摄影天地》主编的汤思泮和台湾著名摄影家李鸣雕三位先生来江南水乡采风。在行摄江南的过程中,他们四位初步达成了今后两岸进行摄影文化交流的共识。1992年,台湾摄影大师郎静山和台湾《摄影天地》杂志社邀请汤德胜先生赴台办展交流。在影展期间,汤德胜先生代表常州市摄影家协会与台中摄影家协会结成了兄弟协会,摄影大师郎静山、时任台中摄影家学会会长陈连枝和常州的汤德胜先生当场正式达成了“两岸情”摄影艺术交流活动意向。

本文来源于:中国常州网
4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0:24:29 | 只看该作者
答台湾摄影爱好者朋友――大陆摄影爱好者是这样玩摄影的[zt]

最近,台湾“摄影家手扎”网站上有关“大陆摄影爱好者是如何玩摄影”的话题,引起了台湾同好们的注意,回帖很多,各种看法都有。但绝大多数是一种不了解情况的推测,有的到过大陆但也没有同大陆各地的摄影爱好者,或各地的摄影协会、学会等摄影组织接触,或没有浏览过大陆人气很旺的摄影网站。现综合大家的问题和疑问,就大陆摄影爱好者是如何玩摄影的话题,向台湾的同好介绍介绍这边的情况。
大陆改革开放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通民众各种爱好比较广泛,有钓渔协会、登山协会、自行车协会、汽车俱乐部等等,雨后春笋,枚不胜数。摄影同其它活动一样,在全国很是活跃,其中,全国性的摄影协会就有摄影家协会、艺术摄影学会、人像摄影学会、新闻摄影学会、青年摄影学会、老年摄影协会、妇女摄影协会等等,各省、市还有相应的二级、三级分会;全国性的摄影专业杂志和报刊有《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中国摄影》、《中国摄影家》、《大众摄影》、《摄影世界》、《摄影之友》、《摄影与摄像》等,而且自负赢亏,发行量都比较大,有相对固定的记者群体;人气非常高的摄影网站有《色影无忌》、《蜂鸟》、《中国摄影协会网》、《佳友在线》等,论坛、器材测评、二手交易等栏目比较活跃,点击率都很高;影响比较大的摄影展览的二年一度的“中国摄影艺术展”、“国际摄影艺术展”、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比较大的有一年一度的“平遥国际摄影展”、“中国新闻摄影大展”(华赛)、“XX届尼康杯亚洲华人赛”、“XX届佳能杯赛”、“人像摄影展”、“反转片10杰展”等等,各省、地各类摄影组织和摄影者个人每年举办的摄影展更是不计其数。
从摄影爱好者的成分构成看,真可谓包罗万象。有高官、有企业家、有普通职员、更有普通工人和在校大学生,队伍浩浩荡荡。这些人选择摄影作为个人爱好,大家对摄影都比较在在意,摄影成了很多人的精神支柱和感情寄托。目前,在大陆爱好摄影的队伍比较宏大,人气比较高,大家都想通过摄影实现同各行各业人士的交流,提高艺术修养、锻练身体磨炼意志,尽而实现事业之外的艺术上的个人成就。有于大陆各行业各岗位竞争比较激烈,也有很多摄影爱好者,是抱着放松放松身心玩摄影的,这些人往往财大气粗,开大奔(奔驰)、大切(切诺基)、大牧(牧马人)搞创作的也大有人在。但普通摄影爱好者还是多数。
从摄影器材上看,大陆摄影爱好者多数人使用的器材不是哈苏、徕卡就是尼康、佳能,甚至还有霍斯曼、林好夫、禄来、阿尔帕等,有玩黑白的,有玩反转的,1204×58×10片幅的玩胶片的居多,135现在似乎玩数码的比胶片的多。大陆影友对器材的要求比较高,有条件的都是一步到位买顶级的,没有条件或条件暂时不具备条件的,都慢慢攒钱买相对好的器材,在发热友中用理光、海鸥等中低档品格的几乎没有。另外,这两年有大量的哈苏、徕卡二手相机从美国、日本、欧洲、香港流入大陆,这种高档相机的在几个摄影网站上交易量都比较大,也圆了很多摄影爱好者的梦,培养和武装了无数个哈苏迷、徕卡迷。
从拍摄题材上看,大陆影友最爱拍摄的依次是风光、人像、社会纪实等。到名山大川高原大漠、到落后贫穷地区、到弱势群体中间、到闹市“扫街”胡同猎影,都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创作方式和地域。同时,大陆摄影爱好者外出创作,比较喜欢结伴而行,少则三五成群,多则三二十人,队伍很壮观。还有一些摄影媒体和摄影组织也很乐意组织集体创作活动。值得一提是近一两年来,有很多绘画艺术家、行为艺术家,加入到了摄影家的行列,观念摄影在这些艺术家中成为气候。
从成就上看,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中国大陆摄影走过一条辉煌的路程,从封闭到开放、从模防到创新、从不为人知到每年都有人在“荷赛”上获奖,像陈长芬、李少白、王建军、冯建国、陈光俊、候登科、刘峥、朱宪民等一大批摄影家,其影响力已经走向国际,特别是陈长芬是世界上第一位,被美国摄影学会评为摄影术发明150年有影响的十位世界摄影家中的唯一华人,并因此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2003年《中国摄影》杂志被美国出版协会评世界最有影响的专业期刊。一年一度的平遥国际摄影节,现已成为世界最有影响的国际展事,一周的时间内有上百个摄影作品展举办,吸引着世界很多摄影家、摄影评论家、摄影收藏家前来办展和进行学术研讨。有意思是,大陆摄影爱好者非常注重向国外摄影家们学习,在大陆美国的亚当斯、法国的布列松是大伙崇拜的偶像,在美国被誉为摄影教父的华人摄影家李元、在德国被誉为摄影女杰的华人摄影家王小慧、在日本被誉为摄影天才的日本“太阳奖”获得者华人摄影家冯学敏,在大陆摄影爱好者之中也很有人气。特别一提的是台湾摄影家阮忠义先生也是大陆摄影爱好者熟悉的人物,他为两岸摄影交流和大陆与世界摄影界交流做出了很大贡献。还要提起的是,大陆地大人多,摄影各地区情况都不一样,发展也很有特色,比如北京、广东、新疆风光摄影实力很强,陕西、河南、山东社会纪实摄影在外国都很有影响。
但是大陆摄影也存在不少问题。大多数地区和大多数摄影爱好者拍摄风光的多,拍摄社会纪实作品的少;风格题材相同的作品多,有个性的摄影作品少;手中用的都是世界顶级的器材,但作品是不是世界级的;大呼隆凑热闹搞创作的多,静下心来搞创作的人少等等;这些问题已经引起广大有识之士的注意。总之,大陆现在已经是一个思想多元化的社会,各种艺术思潮和流派都人推崇,都有人愿意去实践,摄影也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我坚信大际的摄影事业会更加繁荣,更希望同台湾的同好们进行真诚的交流。
4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0:27:15 | 只看该作者
海 波——捕捉历史变迁的摄影家 来源:搜狐文化
2011年05月30日  2011年度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

  海 波——捕捉历史变迁的摄影家
  在海波的艺术世界中,反映真实与自然的摄影总能印刻那些已消逝却难忘怀的时光。他以简约而质朴的创作理念,传达着对于生活与时间的丰富感受。透过精湛纯熟的摄影技巧,我们在画面中体味到种种不同的生命情怀。他善用真挚纯朴的风格,将历史与现实巧妙地融为一体,为倡导领悟非凡的马爹利所推崇,从而成为2011年度“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 作为一名纪实原创摄影家,海波享受着生活本身带给他的灵感。没有固定计划、没有特殊理念,纯粹而自然的随性感知便是他的创作方式。受曾研习绘画的影响,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强的审美价值,更反映了当代中国艺术界的一大主题 — 体察“历史”与“变化”。而海波的摄影风格,恰恰就体现在他对于历史既传承又批判的辩证态度,以及将“不变”的空间维度与“万变”的时间维度巧妙结合的精到手法。他善于选取各种朴实无华的形象,老人、残垣、枯枝、落日… 这些宁静忧郁的事物,真实地再现了个人对于过往种种刻骨铭心的情愫与记忆。
  20多年来,海波依赖着他所热爱的东北故土,并不间断地进行拍摄艺术创作。他通过运用一种不变的、静止的视角,去诠释每一种无法改变的变化,并试图让观赏者在作品中回归到过去的某一独特时刻。海波的摄影手法是朴素的,却总能赋予作品感人至深的力量。在一幅幅生动的照片中,海波将复杂、沉重的故事简化,着重展现我们在短暂生命与众多变化中所汇集的各种情绪。在《傍晚的光芒》、《一个人的冬天》以及《少年》系列等诸多作品中,他均于不同的时间,选择同样的地点、同样的角度来呈现一个固定的场景或是一个人物的变化,并传达他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与对未来人生的期许。 海波风格古朴的拍摄创作,令每一个观者都产生了对于岁月流逝和历史不再的共鸣。在这个变化万千的世界中,海波带着他质朴的艺术灵魂,跟每一景、每一人、每一物真诚地相处,去发现那些蕴含于朴实无华中的生命华彩。海波的成功是出色的平凡,他坚信“比艺术更强大的是生活”。
  艺术家简历
  1962 出生于长春,吉林
  1984 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1989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专业,北京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个展
  2010 海波个人作品展-透视,史密斯索尼亚赛克勒画廊,华盛顿,美国
  2008 太平山以北都是草原,北京公社,北京
  2007 海波个人作品展-The Story is Over,北京公社,北京
  2006 海波个人作品展,MAX Protetch画廊,纽约,美国
  2004 海波个人作品展,MAX Protetch画廊,纽约,美国
  2002 海波摄影个展,东方基金会,澳门艺术中心,澳门
  海波摄影个展1999 - 2002,艺术文件仓库,北京
  联展(选摘)
  2011 荣获“2011年度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同名展览巡回展览于:北京今日美术馆,北京;上海美术馆,上海;广东美术馆,广州
  2010 伟大的表演,佩斯北京,北京
  2009 讲•述-2009海峡两岸当代艺术展,台湾美术馆,台中;中国美术馆,北京
  中国计划,昆士兰美术馆现代馆,昆士兰,澳大利亚
  2007 心灵和天地之旅程,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美国
  黑白灰-一种主动的文化选择,北京今日美术馆,北京
  Marta Schweigt – Garde le Silence,le Silence te Gardera,玛塔尔福德博物馆,黑尔福德,德国
  2006 今日中国-艺术中的转世魅影,埃舍尔收藏博物馆,维也纳,奥地利
  2005 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广州
  中国当代摄影及录像,斯海尔托亨博斯市立博物馆,新西兰
  第十二届Noorderlicht摄影节,格罗宁根,荷兰
  物质分类展,温哥华博物馆,温哥华,加拿大
  麻将-希客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展,伯尔尼美术馆,伯尔尼,瑞士
  2004 过去与未来之间-来自中国的新摄影及影片,纽约摄影中心,纽约,美国
  中国当代摄影及录像,沃尔夫斯堡美术馆,沃尔夫斯堡,德国
  2003 阿尔摄影节,阿尔,法国
  开放的天空,中国美术馆,北京
  2002 中国当代艺术展-红色大陆,光洲博物馆,韩国
  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9 - 2000),广州
  2001 中国表情,新加坡美术馆,新加坡
  第四十九届威尼斯双年展,威尼斯,意大利
  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巴塞尔,瑞士
  2000 第三届上海双年展,上海
  1995 第七届国际版画及素描双年展,台湾
  1991 西藏-摄影作品展,吉林省博物馆,长春,吉林
4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0:34:10 | 只看该作者
看得见的光影 看得见的彼岸
——《彼岸•看见——台湾摄影二十家1928—2006》展览引发的思考



作者: 柴 选







8月11日,由中华文化联谊会、台北市文化艺术促进会、中国美术馆共同主办的《彼岸•看见——台湾摄影二十家1928—2006》在中国美术馆开展。尽管这项非同寻常的影展开展前十分低调,甚至未向更多媒体放出风声进行预热,但作为海峡两岸隔离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在内地举办的最大规模、全景展示宝岛台湾近80年影像发展历程的台湾影像大展,无论从两岸文化交流的深远意义上来看,还是就两岸摄影发展历程的比如研究的学术意义上来分析,这项影展都有着许多值得两岸摄影界甚至艺术界深思之处。

展示:以史为经,兼容并蓄
这次展览之所以引人关注,不仅是因为荟集了从郎静山、张才等老一辈摄影家到中生代的郑桑溪、庄灵、王信、庄明景、黄永松、张照堂、郭英声、全会华、钟永和、陈春禄、章光和,从作为新锐的刘振祥、陈敬宝、姚瑞中、许哲瑜,到更为年轻的翁明哲、黄亚纪、吴季璁,以洋洋20人、近200幅照片的强大阵容整体亮相,而且涵盖了从传统的画意摄影、纪实摄影到主观意象、抽象表现甚至观念装置等当代摄影思潮影响下的新摄影的各个类别,如果从时间的角度来看,这个展览可以说是台湾近一个世纪以来摄影发展历史的缩影。
本次展览的布置也独具匠心,虽然基本以台湾摄影发展的脉络为线索,但并不严格论资排辈,传统意味的摄影作品与具有现代探索意识和手法的作品,被有意有无意地安排在于中国美术馆的两个展厅。但这并不影响本次影展的兼容并蓄的风格,有内地摄影界人士对此感慨良多,认为内地摄影事业近年来十分红火,但以如此的豁达心态“不分门派”将各路英豪悉数招来办一次富于史料文本价值的全景式摄影展览,至少内地目前还未见到。而像张照堂那样对台湾摄影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对大量摄影家个体进行分析研究的摄影界人士内地也鲜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展览的画面取材,除极少数是来自内地和海外的风土人情外,绝大部分都是台湾岛的人、景、物,因为通过展览,我们不仅能看到彼岸摄影同行们几十年孜孜以求的成果,更能看见久违了半个多世纪的那个宝岛上的人情世事。

渊源:同宗同祖,郎老独尊
为了提升本次展览的学术品位,主办单位不仅邀请内地的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长刘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顾铮、摄影评论家鲍昆和台湾实践大学时尚媒体设计研究所教授吕清夫、昆山科技大学视觉传达设计系副教授王雅伦、作为本次影展艺术总监的摄影家庄灵等人专门撰写文章,对两岸摄影的发展和本次影响的学术意义进行分析,而且专门放映了部分参展台湾摄影家的作品,并于展览开幕日下午在中国美术馆邀请内地摄影教育界人士和参展摄影家进行对话。
两岸同宗同源的文化渊源注定了摄影作品都有着共同的特性,范迪安就认为,从这些来自宝岛台湾的摄影作品中,一样可以看出“中国人感受世界、表达感怀的历史进程”。
无论是评论文章,还是现场发言,大家都避不开的便是郎静山的话题,其实这一点从展厅入口处迎客的大幅郎静山作品《湖山揽胜图》就可看出一斑。顾铮的《彼岸的看见,看见的彼岸》一文认为,郎静山的摄影生涯“在空间上跨越了台海两边”。而郎静山“以传统文化为根本,并在自己的摄影中寄托光大中国文化传统的使命”至今仍为两岸摄影界所共同津津乐道。中国摄影出版社副总编辑、摄影史学家陈申更是认为郎静山是起到“承上启下、起承转合”作用的中国摄影师。颇为有趣的是,台湾摄影家对郎老的摄影作品在内地拍卖市场中不断创下高价表示出高度的惊异,大抵是台湾岛内的摄影作品更多集中在美术馆和画廊等一级市场,而尚未有拍卖等二级市场形成的缘故吧。

比对:发展先后,殊途同归
作为两岸摄影发展的见证人,当那些被邀来的内地学者和台湾摄影家们面对面地坐在中国美术馆的报告厅里时,当两岸的摄影对话以这样一种此岸对彼岸的形式开始时,大家不免要对比两岸摄影发展的不同历程。
在1994年香港举办的“中港台当代摄影展及研讨会”上,台湾摄影评论家吴玛俐语出惊人:“大陆的摄影落后台湾摄影四十年”,而十多年后,经常穿梭于两岸之前的、同样来自台湾的摄影教育家、评论家吴嘉宝则认为“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中国大陆摄影艺术界的身影,已经巨大到香港、台湾摄影难以望其项背的地步了”。
虽然“二吴”的说法都是一面之辞,且免不了偏颇,但两岸摄影此起彼伏,前赴后继的发展途径则是基本一致的。鲍昆的《彼岸的看见》一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像台湾的“V-10视觉艺术群”与内地稍晚的“四月影会”在某些方面就有相似的特质。台湾摄影写实主义摄影的拉抬期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而内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纪实摄影风潮也与之异曲同工。鲍昆认为:“目前,两岸的摄影文化发展渐趋同步,纪实思潮已经过去,并成为常态。在国际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当代艺术’又开始涌进。在资讯传播的摄影之外,作为艺术的摄影已经嬗变为影像的艺术,并被商业化的收藏市场推演得炙手可热。”
话也没有想到,关于照片收藏市场的话题会成为当天举办的海峡两岸摄影研讨会的主议题之一。作为台湾惟一一家摄影画廊的经营者,台湾国际视觉艺术中心的负责人全会华认为,内地和台湾的摄影画廊都太少了,所不同的是,内地摄影画廊的客户主要是外国人,而他的主要客户则是那些真正喜欢的当地人。他认为,图片市场要按步就班,经由画廊、美术馆最终进入拍卖市场。鲍昆则介绍了内地美术馆、画廊等一级图片市场不健全的情况下、拍卖等二级市场异军突起的情形。不同的背景难免引起一些对于摄影作品价值判定和价格关系的争论,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王文澜、旅美摄影评论家王瑞等也参与了讨论。

交流:只是节点,不是顶点
近20年来,随着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推进,摄影界的交流更是十分频繁。在内地举办的多个摄影节等大型摄影活动中,庄灵、钟永和等摄影家已成为常客,台湾摄影家的佳作也为这些摄影活动增添了不少新的光彩。在中国摄影家协会等机构的倡导和努力下,内地不少摄影家得以赴台交流,台海两岸的许多摄影家都成了摄坛兄弟、知心朋友。许多内地的摄影家来参观影展,都想着无论如何也要与来自宝岛的老朋友们好好聊聊。
作为两岸隔离半个世纪以来一次大规模的摄影交流活动,本次展览还将在11月份在上海美术馆展出,虽然这次活动的强势阵容令两岸摄影界都为之欣喜,但这仅是“台湾摄影家们在两岸关系充满希望之时的晨曦之旅”(鲍昆语),只是两岸摄影界越来越多的交流活动的一个节点,更大规模的摄影交流活动会随着两岸关系的改善接踵而至。
在研讨会现场,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院长宿志刚说出了自己多年的一个设想,希望两岸的摄影学子们能就同一主题进行拍摄创作、同场展示并进行学术上的交流。更多的两岸摄影界的交流活动也在一些摄影组织和有志者的策划中。
4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0:34:43 | 只看该作者
4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0:35:12 | 只看该作者
50#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0:35:34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9:46 , Processed in 0.06147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