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摄影题材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9:18:34 | 只看该作者
骆永红:下面这组是《京华时报》的摄影记者张伟的作品。  张伟:你刚才看到都是香港摄影师的照片,香港摄影师关注城市和商业比较多,但我这组照片关注的是乡土文化,山西跟甘肃的农村。这个片子04年拍摄,实际上08年到今年我也在拍,拍了3年时间,05年的时候在平遥做过一个展览,在二机厂。我身边很多摄影师包括陕西、甘肃的摄影师拍过很多社会的照片我一直没有插手过,我觉得离我的生活太远。但回到北京以后,我再回到陕西跟甘肃拍摄的时候就找这种感觉,把他们人更多的记录下来。香港摄影师记录的是城市,但我的想法是人,因为人更长久一点。虽然是新锐联盟,但我的照片更多是传统,我更偏向于纪实这方面,离新闻远了一些。当时使用的相机也是120相机,更多记录人的细节,我的观念是不同的景象可以用不同的器材去解决它,这也就为什么有这么多款相机。陕西和西北的农村都有一种文化现象,每年在春节前后短短的几天时间,一年去拍摄也就几天时间,一次只能去一两个地方,因为活动同时在进行,所以这只能是长期日积月累拍摄出来。今年的春节我又去了一趟,基本上做了一个总结,选了有30多张照片。这是05年拍摄的,也是采取人像的形式,其实这种形式大家都习惯了,这是在卢沟桥下拍摄的,卢沟桥下大家都知道是空空荡荡的。他当夜要把所有茶叶运到马连道去了,我跟《新京报》记者去的,去了以后把所有人拍下来,选了15张,印出来以后重新扫描的,11个少数民族,其中一个在陕西的黄陵出过事。这是唯一的女玛戈头。在卢沟桥找了一个汽车,汽车上搭的白布拍摄,从早上拍到下午。
  喇嘛的体育运动,1999年到2005年去过两次,中间2004年去过一次,这是喇嘛在草原上进行的体育活动,他们每年有7天时间跟春游一样,无拘无束不用念经,所有的喇嘛集中在草地上狂欢,这体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这里基本上所有的照片都用胶片拍摄的,当时没有现在这种条件。我当时身上带了路来相机和135相机去的,路来相机没有用,都跟喇嘛们合影用了,我的想法是不同的题材用不同的相机去处理。这可能跟新闻更靠近了一些。再一个我们的观念是,这张照片是我第一次没选上的,但后来我更喜欢这样的照片,观念也在变化,包括想法也在变化,所以有些照片先别动它,放一放沉淀一下,过几年再选择。这是99年拍摄的,放到P门上,全自动做的。这幅照片和今年这一张照片也入选今年中国体育展览。他们的春节联欢会一样,是喇嘛们在草原上,几个学院喇嘛在草原上集中,有小品也有别的活动,我跟他们住了等于七天时间,觉得跟大家没什么两样,穿的衣服,球鞋,他们对尤文图丝都非常清楚,对这些明星都非常熟悉,我每天到喇嘛的房间里看电视,真的能进到他心里去,这样很好。也在电视上受那种武术的影响,所以他们也经常摆出这种架式出来。这组照片在佳木斯做了一个展览,想到今年刚好是奥运会,但没想到今年闹藏度,所以这组照片当时就没出来了,但我觉得真的展示了喇嘛对体育这种热爱。
  黄勤带:这组照片的拍摄是从04年到07年香港的郊区,就是你们说的老房子。
  岺允逸:我现在拍的作品关于香港的旧机场,叫启德机场。这个机场已经关闭了10年多了,1998年关闭的,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很完整的发展方案,所以它中间是有好多不同的用途,现在您看到是警察放围栏的地方,好多时候有些人在放遥控飞机,香港的地方是很宝贵的,可是有一个很大的荒废的地方在闹市里面是很奇怪的。这个机场是我们70年代正式起飞,所以我们希望给大家土地在变化,在变迁的感觉。
  骆永红:下面由《新京报》的陈杰介绍一下自己作品。
  陈杰:这个是我做了个幻灯,把这个幻灯给大家看看。
  吴世杰:我的照片是幻灯片的,请大家欣赏。
  赖朗骞:大家好我是赖朗骞,我的普通话不好,大家看吧。
  骆永红:下面《南方都市报》的王景春给大家介绍。他这组是与网络有关系的,对于新闻网络是非常重要的来源,包括在国外一些报纸,应该是这一类形式,以这样的方式给大家做一些讲将。
  王景春:我先给大家看一下,尤其是香港的朋友,我们去年10周年我们也拍了一组香港的片子。香港对我们来说非常难拍,我在广东,香港的文化和生活背景和大陆差异非常大,我们具体的落拍照片是在香港的感觉。这是有音乐的,我们以多媒体的方式呈现的。这是一个小片头。
  当时我们做了三版,这是网上以多媒体呈现的东西。这个里面主要运用Flash技术。这是香港赛马,大家都很熟悉。早一点跟你们交上朋友的话,大家都会好很多。香港明星大家很熟悉。这是《重庆森林》,重庆大厦我们拍摄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沟通、拍摄有很多争吵,因为大家都说法语、拉丁语,我们带英语的翻译都很难交流。麦兜大家很熟悉,我们摄影师就带着麦兜这个具有香港标志性的东西,去香港大街小巷,拍出这样一组照片。我不知道这些地点是不是很典型。
  实际上这过程也是我们跟数字传媒第一次合作,把平面的东西融入到网络,使用像flash这样的技术来做。本来这应该是我和大家在明天的座谈里谈的。多媒体是平面媒体于网络,甚至有些东西可以卖到电台,它可以打通三者的关系,使影像可以获得更大的空间和市场。后来我们擂台赛、四川地震都采用这种方式,摄影记者第一时间把照片传回新闻传播部,他们在半个小时之后播出去了,第二天才用报纸。
  这个是一个新闻,因为之前曾经拍过成都、重庆对一个城市的速写,我与几个同学到天津,通过声音录制,还有视频的拍摄,静态的照片三者之间整合起来并成一个小故事大概两分多钟,这里面主要还是以照片为主,如果大量用视频影响网速,还有我们主要用照片说明,这是一个方式。这可能是媒体与网络之间的过程,也可能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现在是探索阶段,做得也比较粗。
  因为这里面遇到一个问题,我们的老师是国外的,这里面涉及到版权问题,所以声音、音乐要自己录制,一开始钟声录制钟表的声音,还有音乐是老太太唱歌,还有杨柳青,我们不断在实验,其实我做这两分钟片子用了差不多一个星期,因为我们不断在讨论然后修改,这里涉及到音乐的修改,视频的节奏,音乐的剪切和静态化的调整,做出来还是很有意思的。有一个网站就是用这种方式,还有马德兰图片社他们也是用这种方式。
  谢至德:各位好,我是香港摄影师,是当了很多年摄影记者的人,这位也很多年,他有20多年。后面的我们的前辈是30多年的摄影前辈。对不起我们没有带太多更香港一点的摄影师来,但我见到你们摄影的水准非常高,我们带出来给大家笑了。另外坐在这里大家都是兄弟姐妹,所以很开心今天跟大家一起分享我的作品。我拍的都是香港回归的作品,我用了5年的时间去拍,作品也很多,只能挑一点来。
  我拍是一般很传统的生活的摄影去表达回归的情况,我用的是个人的手法,想表达中西文化交流的香港的面貌。因为我们被殖民地统治了很久,所以受殖民的思想影响了很久,所以我拍那些很有中国文化传统的胶片,还有一些很西方的照片。这是英国的邮筒,一个香港艺术家把字写上去,他很出名,现在去世了。
  这是1998年拍的,在中国银行门口,是一个尸体盖上一个胶布,如果你悲观想一想是死去,但你换个角度想是重生的感觉。
  这是一个军人走的情况,一个水军。我用很多闪光灯去拍的,这是我10多年前的作品,人生经历很多时候,你拍得照片不同,你用的手法不同,方向也不同,在香港当摄影师很辛苦,不好做,我们有很自由,可以拍工人打瞌睡,可以拍很多事情,但我们不能像你们走那么前,警察不让我们走那么前拍很多东西,这是我们很大不同的地方,其实我们没有那么多自由。这是我拍的一些中国节日的情景,这是一个英兵把英国旗收下来的时候一个行为,我觉得有一点幽默,所以就拍下来。
  这是一个那些舞狮的笑脸,我记录他脱下来的一刻。这是1997年在一个很大型的典礼后台的一个演员,我觉得很有感觉,他手上的香烟要掉下来的感觉,还有他看我镜头的样子。大家了解香港新闻记者的状态,跟我们交流一下,因为我们在香港当摄影记者很久,但是有很大的困难我们拍中国题材不能那么好,我们在香港地方小,题材也非常小,好的题材也不多,对我们来说好像是一条死路。我很高兴今天大家可以交流,用我最烂的国语做解释了。
  伍振荣:今天我们还有一个摄影师要来,我把他照片摘出来。这次交流还有一个成员,黎健向是我们香港摄影的一个博士,他替我们做一个总结吧。
  黎健强:大家好,我觉得真的这次聚会对大家非常好。过去香港摄影界跟大陆摄影界接触的比较少,所以今天对我来讲比较难得的。综合来讲大陆的摄影作品一般,我今天看大家的作品,我们国内的朋友水平非常高。
  第一,香港的摄影家基本上都不怎么说普通话,不完全是语言的问题,我们的普通话都是很烂的,老师对我们来讲基本上没有训练我们怎么说话,所以大家都不怎么讲普通话。第二点,刚才有个摄影家说香港一般的作品拍的都是城市的东西,所以是很传统的东西。可能对于很多香港人来讲,城市基本上就是我们的传统,就是香港基本上是一个都会,我们的父母从国内移民到香港以后,已经落地生根了,对我们来讲香港就是传统,对我们故乡都很陌生,所以我们拍的东西基本上都是城市文化的。
  骆永红:刚才我们讲了摄影师个体到媒体的操作,还有最新的像王景春展现的。实际上一开始我们取名叫视野联盟,没有叫图片联盟或叫摄影联盟,我们认为图片只是一个部分,传递包括图象都是我们所关注的,而且包括国外媒体的发展,他们走在前面我们在探索,据说索尼CEO新的VEO可以达到60兆的照片截图,放一版照片没有问题。另外报纸的发展,《达拉斯晨报》,上一届奥运会他们20个人,但这一届奥运会他们只来了七个人,而且只有两个摄影师,这两个摄影师只拿了5D非专业相机,他们说是因为媒体到9月22号北京五家媒体集体涨价,五毛涨到一块,因为纸的成本增加了以后报纸的成本变得巨大。这一点国外纸媒的人发展成网络媒体,而在国内我们谈的都是这样的问题,比如《京华时报》和《京华网》他们之间合作,包括资源的互通和摄影记者开始进行视频的培养。对我们来说,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我们应该探索的方向。
4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9:20:04 | 只看该作者
本地摄影创作题材少 “发烧友”渴望建花卉园

http://www.sun0769.com  2007年01月30日
东莞阳光网


    我市有很多摄影爱好者,其中很大一部分对花卉摄影特别感兴趣。他们这些“发烧友”经常在周末搞小聚会交流心得。但是我市的花卉文化生态园很少,令部分摄影“发烧友”每年都要花大量金钱到外地寻找摄影题材。

    摄影爱好者胡克嘉:“在东莞创作空间比较小,创作的范围比较少,可观赏性的花卉少。”
    政协委员熊俊也是一位摄影爱好者。针对寻找摄影题材难的问题,他就提出在同沙生态园或松山湖等一些较为合适的地方,创建花卉文化生态园。
    市政协委员熊俊:“我们完全可以集合我们的花卉,不同的省、不同的国家,带着省花、国花,都是不同的,我觉得在文化方面,把这些花集中起来。”
    熊俊说,花卉文化生态园最好种植一些梅花、桃花、木棉、木兰花等适合本地生长的植物花卉,而且最好成片种植,这样既能美化环境,又可以给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空间。而他的这一建议也得到广大摄影“发烧友”的力捧。
    摄影爱好者胡克嘉:“对于我们摄影爱好者来讲,多了个创作的天堂。”
    摄影爱好者温宇员:“你要摆什么花,什么花代表什么,这里面就包含着一种人类文明的表现,作为东莞逐步走向文明,国际的大都市,我觉得需要各方面的配套,这其中花卉也是一个配套。”
    摄影爱好者尹淦江:“把一些相同品种,或同一个科,同一个属的,放在一起,增加多一些稀有的,名贵的品种不仅仅在观赏方面增加些内容,尤其小孩让他们多,一些认识(花卉)品种,感受大自然,对增长知识方面是很有利的。”

来源:东莞电视台  编辑:陈芳
4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9:20:50 | 只看该作者
摄影人眼中的西藏题材
[/table]
[table=98%]


央视国际 2003年12月31日


  摄影的魅力在于静止瞬间的美丽,使之成为永恒。成功的作品不仅源自于美丽的对象,更要有一颗善于捕捉美丽而同样美丽的心灵,一颗不懈追求美丽永不倦怠的心灵。久居闹市的我们,是时候让自己的心灵感受一下美丽,是时候让自己呼吸一下自然,是时候让自己放松一下身心。那么,还犹豫什么,今晚就让我们追随专家的镜头,一道去感悟生命的宁静,感悟时空的永恒,去寻找那片久已淡忘却永藏心底的家园吧。

   开场白
  【网络主持人】各位网友好!欢迎你们如约来到论坛!今天我们很荣幸地请来了中国国家旅游局、《中国国家地理》、《时尚旅游》、《车王》等杂志特约摄影师张超音先生和资深纪录片编导、剧作家、人文地理摄影师孙明光先生。张超音先生曾20余次深入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和西藏等藏区,拍摄了50000余张照片,累计文字资料十万多字。孙明光先生主要从事影视创作,曾担任大型纪录片《行走——藏区风情》和30集电视纪录片《格萨尔》等的撰稿和编导,同时还是有实力的人文地理摄影师,发表有关藏文化的图片300余幅。下面我们就和两位专家一道去畅游西藏无与伦比的人文地理。
  【嘉宾:张超音】亲爱的网友你们好,我叫张超音,是民族出版社的摄影师,今天很高兴和你们在一起,央视国际网站能提供这样一个平台,我也很高兴,我们一起为一些对西藏感兴趣的话题在一起聊天!谢谢大家!
  【嘉宾:孙明光】网友们,你们好!今天有机会在网上和大家讨论一下有关西藏的摄影问题,非常高兴。互相交流、学习吧。
4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9:21:19 | 只看该作者
【网络主持人】两位专家,请问是怎样的情怀吸引您们把镜头转向雪域高原的。
  【嘉宾:张超音】应该说,跟我个人的性格和经历有关。我的大学生活是在中央民族大学度过的,所学的专业是民族器乐。在那里,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因此,每年都会有很多节日。每到这时,各民族的同学们身着民族服装欢聚一堂,载歌载舞,特别有气氛。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便喜欢上用镜头去记录这一切,并经常刻意去捕捉一些令我感兴趣的场景,加上我的性格又比较开朗爽直,交了不少朋友,拍出的照片也非常受大家的欢迎。大学毕业后,我就放弃了音乐专业,并分配在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专门从事少数民族文化工作。那时经常有机会下乡,特别是经常要与少数民族打交道。我便开始利用各种工作机会拍摄了大量各民族不同题材的图片。渐渐地我发现藏族的特点最为突出,且博大精深而又独具特色的藏族文化对我的吸引力简直无法抵挡。神秘的藏传佛教、独特的民俗风情、复杂的地理结构,凡此种种,都令我为之神往,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为我摄影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平台。
  【嘉宾:孙明光】这和我的经历,也可以说命运有直接关系。我的青春年华是在雪域高原度过的。18岁那年,我参军来到高原藏区,一呆就是11年。虽然是骑兵部队,但我有很多机会经常下乡,有时还是单独一人下到帐房中。在藏族牧民中间,感受到这个民族的善良、真诚、勤劳、勇敢和骠悍。我有许多藏族朋友。我一直在接受藏文化的熏陶,藏文化滋养了我的心灵。我的藏文化情结,融入了更多的情感。当我再度拿起相机时,我只能把镜头更多地转向雪域高原。聚焦在我深深眷恋着的藏文化上。我就是为这片圣洁的土地而生的。有时我想,我的前世或许就是来自雪域高原。
  【wxy7619】请问:大家一拍西藏永远是雪域高原和藏民很民族的装束,至少对于我这个对西藏有神秘感的人来说,觉得当代的西藏就是这个样子。其实,事实应该不是。那么,摄影工作者为什么不用镜头解读时代感更为鲜活的新西藏呢?
  【嘉宾:张超音】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选题,或者深入地去讲,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群体,不同人所具备的素养以及职业的不同,都会对西藏有不同的看法。没去过西藏的人觉得西藏很完美,很酷,有风光,有湖泊,有草场,有宗教。而我们所反映的西藏也都是艺术地追求美好,在最好的时候、最佳的光线和最美的瞬间去完成一幅风光或肖像的拍摄。因此,作品给人带来的是视觉上的愉悦。但是,在镜头之外,我想说,西藏其实有着非常严酷的一面。首先,在世界第三级的自然环境中,人们能够几千年在这里繁衍生息实属不易。高山的缺氧,土地的贫瘠,文化生活的缺失,会在西藏之行后让人产生许多的反思。所以说西藏除了艺术化的提升外,藏区几百年这样程式化的发展下去,一年年重复着昨日的时光,变化不大,值得我们来思考。

  【嘉宾:张超音】因为一个历史的形成我觉得它的自己本民族的东西、传统的东西应该去保留,应该加以爱护,西藏的民族几百年以来几乎是没有一些大的改变,现在不能说是因为时代在进步,经济在发展,环境在改变,那么我们也要去把这些传统的东西去改变,我觉得传统的东西应该去保留。往往文化的发展不会跟经济的发展那样快,但是,为什么摄影家爱拍你所谓这套很民族的东西呢,实际上这正好是藏族的传统部分,更能体体现它的民族的部分,我们刚好感兴趣能代表民族特色的东西,因为越现代的东西,实际上是各种多元化文化结合在一起,民族的文化相对来说就没有那么典型。雪域高原永远不会变,我们更注重的是本民族传统特色而不是非要用现代的东西来改变他们本民族的形象。
  【嘉宾:孙明光】我觉得你提的问题非常好,的确有这种现象,很多朋友上了高原就是拍拍风光、拍拍服装或者是寺庙的宗教活动,就藏文化来讲,它的内容远远不止这些。如果把镜头更多的对准现实生活中的藏族同胞,他们的情趣、他们的劳作、他们的信仰、他们的家庭,他们的收入、他们的情感世界等等,都应该是很有意义的。实际上,你提的问题,也可以说是我这些年一直想追求的,把西藏人文地理上的一些特色反映出来的问题。我觉得,西藏人文地理的特色有这么几条:1.她有着高海拔、高严寒、多雪山草原,多河流沟壑的高原地形地貌。以及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这也是很多风光摄影家想往的地方,雪域高原成了风光摄影的天堂。2.我们说独特的人文地理,指的是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的藏族人民与周围地理环境的一种相互关系,一种生存状态。天长地久地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包括藏族人民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心理心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生产生活等的方方面面。

  【嘉宾:孙明光】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藏文化也受到周边文化的影响,比如中原的汉文化,印度文化甚至西亚文化,但由于雪域高原的峻远和雄浑,藏文化表现出了不同于其它地区文化的鲜明特色。什么是藏文化?许多专家做了解释。藏文化包括哪些内容呢,我想,概括地说藏文化是不是应该包括僧侣文化、贵族文化和民间文化。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抵制。特别是僧侣文化和贵族文化时常联合起来,压制民间文化。而藏族民间文化的多样性,生动性,群众性理应得到更多影友的关注。寺院当然可以去拍、镜头更多的聚焦在藏族民间文化上,可能使你的西藏行,雪域高原行会与众不同,更具特色,更有收获。我认为,藏族民间文化的代表作首推英雄史诗《格萨尔》,她是藏文化中的瑰宝。所以,近10年来,我一直在努力完成这部纪录片,当然也包括图片的拍摄。
  【嘉宾:孙明光】民间文化的内容很多,影友们大有用武之地。这次我为央视国际网站“走进西藏”提供的五个专题中,“最后的冬洛热巴”和“於菟之谜”就是对民间文化内容的尝试。当然拍了三年的“格萨尔”图文,不久也将和大家见面。
  【易露黛丝】杜老师你好,请教一个问题,四川的藏区和西藏比较,在文化历史等方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

  【特邀主持人:杜永彬】抱歉,我刚来。藏区以方言划分,分为三大方言区,一是卫藏地区,即西藏;二是康巴藏区,是指四川甘孜州、西藏昌都地区、青海玉树州、云南迪庆州。四川藏区历来是进藏的主要线路,这里有与西藏不同的特色:一是民风彪悍,自古就有“康巴人区”之说;二是康区实行土司制度和正教联盟制度;三是康区的宗教格局是教派林立,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势力超过格鲁派的势力。
  【易露黛丝】谢谢!不愧是专家!我最熟悉的还是土司制度!可能很多都有同感;康巴汉子也很有名,但康巴汉子有没有什么评判标准!
  【特邀主持人:杜永彬】史书所说的“卫藏法区”,指西藏佛法兴盛;“安多马区”,指甘、青藏区产骏马。“康巴人区”就是康巴汉子的来历。一般来说,康巴汉子的特点,一是高大英俊,二是勇敢彪悍,三是真诚机敏。
  【易露黛丝】藏传佛教为什么有那么多教派???
  【特邀主持人:杜永彬】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藏传佛教是西藏本土宗教本教与印度佛教冲突融合之后形成的。最早的教派是宁玛派,随着历史的发展,因为传承和转世系统不同,逐渐产生了萨迦派、噶举派和格鲁派等四大教派,形成了今天这样的藏传佛教格局。
4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9:21:54 | 只看该作者
【读书时间不读书】你们都在西藏待过多久,除了风景,你们更喜欢西藏的什么?
  【嘉宾:张超音】几年前我策划了一本图文并茂大型画册,共分为六部分10卷本。此套画册主要由地理环境篇、历史渊源篇、文学艺术篇、宗教信仰篇、科学技术篇、民俗风情篇组成,为此,几年来,我16次进藏,有目的地拍摄相关图片上万张。可以说,几乎跑遍了西藏的高山峡谷、寺院佛堂。也就是说有关西藏的人文景观我都非常喜欢,如果说一定问我喜欢西藏的什么,那么我可能偏重于西藏的风光。
  【冰蓝哲】听说雀儿山下有一个很神秘的湖,湖水有毒,而科学家也没探测出什么结果,这是真的吗?
  【雪泥飞鸿】叫新路海。很漂亮!

  【雪泥飞鸿】新路海的传说!!
  新路海座落于德格县海拔4500米的雀儿山东麓,为群山、森林环抱,幽深宁静。藏语称玉龙拉措“玉龙”即“倾心”,“拉措”即“神湖”之意。相传格萨尔王的爱妃珠牡来到新路海边,这秀丽的湖光水色,深深地打动了她的心,她徘徊湖边,流连忘返,那颗眷恋美丽河山的心灵,仿佛已经深入深深的海底。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珠牡对山川的热爱之情,将这一雪峰闪闪,青山幽幽,湖光山色,波光粼粼,鱼群游弋的海子取名为“玉龙拉措”即“珠牡倾心的神湖。”
  【嘉宾:孙明光】雀儿山下面这个湖叫新路海,非常的漂亮,在青藏高原上几乎所有的雪山跟前都有一个神湖,在当地老百姓的传说中往往雪山山神和湖神都有很多爱情故事。雀儿山下面的新陆海非常之深,鱼也非常之多,我们撒一下饼干很多鱼都过来,我们在湖边喝了湖水,所以说这个湖是没有毒的。雀儿山是这条公路上最险的一座山,当年修这坐山够牺牲了很多战士,其中有一位营长就牺牲了,主要是塌方很厉害。这位营长临死前还嘱托战友们把他所有的工资积蓄献给穷苦的藏族老百姓,他的墓地就葬在雀儿山顶通往德格县城的中间。至今,仍有许多藏族驾驶员停下给他献哈达和一些自制的花圈。雀儿山的顶上的道班是全国劳动模范,冬天的时候雀儿山的雪非常大,就实行单行道,从早上到中午12点,只能允许从县城的汽车出来,从下午1点到下午6点,外面的汽车才能进去。因为这一段是重要的川藏公路的交通咽喉地带。如果你有机会,应该去看一下这一做雀儿山和他山下的神湖新陆海,当年十世班禅大师路过此地专门祭祀了湖神,往湖中献了一些珠宝。
  【易露黛丝】谢谢!我是四川的,现在有关德格的摄影作品越来越多,我想你们选择这个地方也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吧?!促使你们最想去西藏的原因是什么,你又认为这次行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又会带来什么影响?
  【嘉宾:孙明光】德格的雀儿山周边地区是我们大型纪录片《话说格萨尔》的重点拍摄地之一,可以这么说,德格的藏文化积淀是全藏区最好的地方之一。首先德格的印经院虽然只有300多年的历史,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文革中得到了保护,没有受到破坏。它至今保留着全藏区70%以上的经典著作,作为我国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国家重点三大工程之一,《大藏经》的编撰一个主要版本就是取之德格印经院的。第二,德格又是史诗格萨尔广泛流传的地区,在雀儿山外的阿须乡就有一座古老的格萨尔纪念堂,阿须的地形地貌和英雄史诗格萨尔中间所描述的格萨尔出生的地方一样,当地人都坚信格萨尔就出生在这里。阿须地区有许多格萨尔风物遗址,比如格萨尔出生时的一个屁股印,他射死三只魔鹰的地方,他的马蹄印等等,后来史诗中说他的叔叔晁通王把他的母亲和他赶走了,因为害怕他将来获得岭国的王位,他和母亲就向北走向了江河源头一带,阿须的群山都扭头望着格萨尔母子俩,阿须的巴伽活佛是德格县的人大副主任,他一直在保护自己的格萨尔文化,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我们到阿须就住在他的家里,他专门给我们安排了有关表现格萨尔故事的法舞。第三,德格的藏文化厚重也表现在它的宗教文化的全面性上。
  【嘉宾:孙明光】比如说,八邦寺就是全藏区第二位的噶举派寺院,此外还有宁玛派、萨伽派、格鲁派的著名寺院,以及苯教的著名寺院,藏传佛教的教派林立,在历史上各领风骚几百年,也说明了藏传佛教发育的充分,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此外,在藏区雕刻玛尼石的工匠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德格县的。
  【雪泥飞鸿】请问专家在西藏拍摄时,给你们的最大的文化上的冲击是什么?
  【嘉宾:张超音】藏族是一个最独特的民族,无论它从地域、饮食、文化、风俗以及宗教上面,它有一个完整的体系,这种体系从古到今,从藏传佛教在雪域大地上开始传播以后,它的文化一直非常完整的保存了下来。那么它的宗教文化里面囊括的内容很多,无论从音乐方面,还是从天文历算方面,以及绘画艺术等等方面,它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这是其他民族没有办法代替的。我觉得,这种文化对我来说,给我最大的冲击是我喜欢高山上的藏族他们在恶劣的气侯当中几百年、上千年生存下来。记得有一次给我印象最深的,在四川草原上,遇到一个时轮大法会,在上万人的会场,我看到一位老者非常独特,他裸露的上身在高原紫外线的强风刺激下,身体的结构像版画一样分明。当我给他拍照片时,他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他整个裸露的背部形成一个完美的构图。从这副画面我看到藏民族在雪域高原顽强生存的生命迹象。
  【木铎金声】 瞧,孙老师跟藏族同胞关系不错嘛,孙老师您懂藏语吗?怎么跟他们交朋友呢?
  【注册时用户名都占用了】不懂不一定就不能交朋友,懂也不一定就能交朋友?
  【风中飘过】用眼神吧,真诚能感受到。
  【嘉宾:孙明光】在藏区生活了十多年,日常生活用语没有问题,主要是指安多方面,藏族同胞比较正直,以诚心相待是最关键的,我们的藏族朋友之间都是你敬他一尺他会换你一丈的感觉,当然也有很多藏族知识分子,这些年又结交了很多的藏族活佛,还有所有我拍摄过的当地老百姓。
  【易露黛丝】杜老师,你有没有在川大教书?
  【特邀主持人:杜永彬】没有,只是受聘为特邀研究员,从事一点合作研究。但是川大是我的母校,我的本科是在川大度过的,硕士学位也是由川大授予的。
4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9:22:26 | 只看该作者
【复返得自然】张老师,孙老师,选几幅照片给我们讲讲照片背后的故事吧?
  【网络主持人】是呀,每一个美丽的画面背后会有一个同样美好的故事,能否给我们讲解一下发生在照片背后的故事,让我们也分享一下其中的快乐与悲伤呢。
  【嘉宾:张超音】这是在甘肃拉卜楞寺正月举行的毛兰姆节,这个场面是正月十四跳绳,早上十点开始,数十万人拥挤在大经堂前举行法舞。毛兰姆节从藏历初八开始,首先进行的是辩经,其后每天都有不同的内容出现,如藏历十三晒大佛、藏历十四跳神、藏历十五酥油灯会、藏历十六是亮宝,整个毛兰牧节前后十多天。

  【hulunbeir】各位嘉宾晚上好!在我眼中,西藏是个很神秘的地方。请问你们在拍摄作品时,带着怎样的感情在拍呢?在一幅幅作品中,是否都融入了你们对那里的理解和感慨?
  【嘉宾:孙明光】在西藏拍摄一旦你发现非常好的拍摄选题,的确会让你非常的兴奋和激动,自己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自己和所拍的内容已经融为了一体。
  【嘉宾:孙明光】在西藏拍摄一旦你发现非常好的拍摄选题,的确会让你非常的兴奋和激动,自己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自己和所拍的内容已经融为了一体。每当我捕捉到农牧民们表露出真诚心灵的镜头的时候,我就很兴奋。2000年11月第一次上西藏丁青县的孜珠寺,那天正好是一个宗教节日,寺院来了许多信奉苯教的群众。该寺的活佛陪我们上山,寺院派出仪仗迎接活佛,当然也是在欢迎我们。群众在道路旁列队,活佛为每一位群众摸顶。摸顶之后信教群众发自内心的欢喜是无法言表的,只有当你身临其境的时候,才能感受得到。我抓拍了一位年轻妇女“摸顶之后”的心灵释放和幸福满足的神态,这是一幅黑白片,我很喜欢。当然,在两次沙龙影赛中获了二等奖。再就是,我非常喜欢那样一种空灵、空阔、空境的片子。像“孜珠寺”专题中的“远行”、“九九八十一泉眼”等。
  【网络主持人】我接着一个网友的问题深入问一下:您们觉得镜头下的西藏和现实中的西藏有没有距离和差别。
  【嘉宾:孙明光】从本质上讲,没有距离、没有差别。尤其是像我拍人文地理类的片子,属于纪实性的范畴,在真实性方面,它和新闻摄影的要求是一样的。当然,在表现手法上,某个时期,不同的摄影家,面对不同的选题会有一个主导流派,会有不同的风格和不同的拍法。但真实性是绝不能动摇的。我们说“没有距离”、“没有差别”,强调真实性,绝不是说没有设计、没有构思、没有取舍,甚至不动脑筋,一时兴起,一阵紧按快门。恰恰相反,对于重要的,难得的选题需要认真的准备。包括出发前的理论准备,学习专家的论述,阅读相关的资料,并且应有自己的分析。到达现场拍摄前后仍需要做好调查采访工作,了解选题的特点,确定拍摄方案。再加上你在拍摄现场的激情发挥,这个选题一定不会错。没准各大人文地理平面媒体会争相索要。案头准备充分,田野采访扎实,也为你撰写文章打好了基础。总之,善于发现是最重要的。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让我们共同加紧努力,多去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吧。祝你好运。
4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9:22:59 | 只看该作者
【木铎金声】这张真是美得惊人,请问您是怎么拍出来的?当时情形如何?


  【嘉宾:张超音】这张照片是在四川的藏区拍到的,当时正值金秋季节,这张照片我首先看到是日月同辉,中午12点的时候太阳和月光同时存在着,为什么月亮拍的比较大呢,我是用玛米亚RB6×7/360毫米镜头,我把太阳和我的景物有点压缩,一般来说,物与新的结合,物是景物,新是我们怎么控制影调,这时候我就会用区域曝光,月控制天空的色调和控制秋天的色调,这样胶片达到一种平衡,整个画面就比较完美了。
  【读书时间不读书】你们的照片是不是都经过了技术上的特殊处理,真的西藏有这么美吗?
  【嘉宾:张超音】西藏是一片净土,有时候连我自己都在想西藏是不是真得这么美,当天空晴朗的时候,你会注意到西藏的天有时候蓝得会不讲道理,在西藏的风光摄影中除了在我所想要表达的景物中增加我的感受外,后期的暗访和电脑制作方面没有去进行加工。因为这些作品不用后期的制作它同样是很美的。
  【繁星**】请问两位嘉宾最得意的作品是哪些?能做个具体的点评吗?
  【嘉宾:张超音】好的摄影作品对每个摄影师来讲都是可遇不可求的,镜头所能涵盖和反映的都是茫茫雪域高原上一个小小的部分,为之震撼的是人们亲眼目睹和用心灵去感受的场景。用小小的画面很难达到这种震撼。只能说我的作品比较完美,使人看到后感觉西藏是如此壮观美丽、神秘罢了。在西藏的摄影中我比较喜欢风光摄影,尤其喜欢在恶劣天气条件下拍到带有神秘色彩的图片。
4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9:29:43 | 只看该作者
拍不尽的雪域题材
  【“文化人”】两位专家:请问在对西藏的摄影题材中,什么素材选取的更多。
  【嘉宾:张超音】几年前我策划了一本图文并茂大型画册,共分为六部分10卷本。此套画册主要由地理环境篇、历史渊源篇、文学艺术篇、宗教信仰篇、科学技术篇、民俗风情篇组成。为此,几年来,我16次进藏,有目的地拍摄相关图片上万张。可以说,几乎跑遍了西藏的高山峡谷、寺院佛堂。在摄影题材中,我拍摄到了许多民俗风情、地理风光、宗教信仰,只要是有关藏民族题材方面的图片我都会记录下来,无所谓什么题材更多。

  【网络主持人】孙明光老师,您的作品偏重于人文地理方面,能说一下您的选题标准吗。您是如何敏锐地知道某个地方有独特的民俗事象的?
  【嘉宾:孙明光】首先选择从没有人去过的地方,没有人拍摄采访过的选题。雪域高原之大,藏文化之丰富,好选题是拍不完的。当然,这绝不会在公路沿线。大都是在骑马两天以上的高原腹地。比如“达那寺”、“最后的冬洛热巴”等都是首次拍摄报道。第二,选题如果已见报道,但又做的不深、不准的,也可以用新的视角,做深度拍摄报道。比如“於菟之谜”、“苯教胜地孜珠寺”等。第三,选择一个领域,做大跨度的全景式的拍摄报道。这需要时间和毅力。比如:我的“格萨尔”的选题。比如张超音的藏族服饰的选题。红杏的康巴人系列、百名活佛系列等。其实可选的题目很多。可以分段,分步完成。
  【“文化人”】还有什么地方没有镜头对准过?我们也好作一回先锋呀。
  【嘉宾:孙明光】青藏高原的拍摄内容太多了,还有很多很多地方摄影工作者的镜头还没有对准。不过都要骑马才能到达,绝不会在公路两旁,获得这些拍摄选题的途径一是多交藏族朋友,他们会向你介绍自己家乡的美景,二是多阅读从一些报刊上获得信息,三是你一旦走上高原,要做有心人,好的选题不要失之交臂。
  【嘉宾:孙明光】至于如何知道某个地方有独特的民俗事象的问题,要多做有心人。当然,我在藏区前后相加生活了十多年,信息多些。在带队拍摄大型纪录片《话说<格萨尔>》的过程中,行程五万公里,用时9个月,我走遍了藏区的山山水水,其间获得的信息是大量的。这是一种资本。另一个途径就是我的藏族朋友多,他们会象数家珍一样,向您介绍自己家乡的民俗事象。再就是从各种媒体中获取信息。其实,一些老一点的资料中的有用信息也相当多。而现代媒体上出现的信息,往往已经是被别人拍摄报道过的了。
  【嘉宾:孙明光】下面我为关心和喜爱藏文化的影友们提供10个藏区的拍摄选题:1.峻巴渔村。位于西藏中南部,拉萨河下游、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的曲水县。特点:高原上独特而神秘的渔村文化,渔村当然要有船,但这里的船却是牛皮做的。拍摄时,注意找出不同于农牧业区的藏文化现象。
  【嘉宾:孙明光】2.斑头雁。拍摄地点在当雄到纳木错(快到纳木错)的途中。有许多体型很大的斑头雁,初夏时到此孵化雏雁。大雁带着雏雁就在牧民的黑色帐篷之间生活,他们相离很近,无事而安。反映大雁一家和牧人一家是如何相处的。但这个选题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
  【注册时用户名都占用了】斑头雁要什么时候去才能全程观察到它们?8月来得及吗?
  【嘉宾:孙明光】全程要4月份到8月份,如果8月份去就有点晚了。
  【嘉宾:孙明光】3.天路,反映西藏筑路、护路的故事(主要指公路)。注意现实与历史的相互关照,相互映衬。今天,筑路的单位大都是中标的公司,采取分段包干的方式。参加筑路的单位有西藏天路公司,有新疆的公司,有武警的交通部队等等。比如,从邦达到波密一段川藏线最为艰难,有102到104常年塌方段,有15公里长的通麦天险。表现现代筑路工人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情操情怀。该选题应该和当年18军进藏时的筑路情景相勾联。比如18军修筑德格的雀儿山时,当年牺牲了许多战士,其中还有一位营长。他葬在山顶到德格县城的中段,至今还有卡车司机到他的墓上献自做的花圈。我们这个走进西藏专题的开讲人之一降边嘉措老师,当年也就是18军的小战士。他所在师负责修筑通往昌都的达马拉山公路。一天,师长让他和另一个汉族小战士为前来检察工作的军长张国华献花,他的汉语很好,被军长发现看中,调往军部,后送降边嘉措去西南民院上学,从此改变了降边老师的命运。经过勤奋努力,他成为了中国格萨尔学科的带头人。关于中国路的故事,太多太多。这个选题大了些,但我们一些影友中,不乏有恒心毅力之人,我想,会有人去拍摄报道。
  【嘉宾:孙明光】4.青海跳於菟与云南跳虎豹。青海同仁的跳於菟,云南哀劳山跳虎豹,特别是双柏县大麦地虎舞都分别有人进行了拍摄报道,但完全可以再从三地跳於菟(跳虎豹)的横向比较中再拍摄,做文章。
4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9:30:16 | 只看该作者
【嘉宾:孙明光】5.德威尔部落的人们。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科曲乡的原德威尔部落,他们自称原是格萨尔的直系部落。每一个男子都与格萨尔三十大将,乃至八十大将有关联。因此,他们祭祀、民俗都有自己的传统和特点。这里先后走出多位格萨尔说唱艺人,其中国家表彰二位,省政府表彰的一位。现仍在科曲乡的嘉样说唱艺人极具特点。通过嘉样,把这里特有的格萨尔文化反映出来。
  【嘉宾:孙明光】6.年宝神山。这是一座不可翻越的神山。座落在果洛藏族自治州南部。从阿坝九寨沟向北300公里也可到达。这里有着绝不亚于九寨沟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
  【嘉宾:孙明光】 7.三江源头纪行。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座落在玉树州境内。可拍的东西甚多。许多寺院从未有媒体人员进入过。(达那寺只是其中之一)野生动物与人们和睦相处的景观比比皆是。只在冬季表现的更充分。高山被冰雪覆盖,很多动物如雪鸡、大石羊从高山上下到寺院中来。同时需要骑马方可到达。
  【嘉宾:孙明光】8.盖加寺的尼姑们。——全藏区最大的尼姑寺院。在囊谦县境内,从县城乘车106公里到达吉尼赛乡,再骑马一天可以到达。女影友前去拍摄比较方便。寺院的组织结构、民主管理的方式、老年尼姑的供养、青年尼姑的生存状态和心理情趣等等。盖加寺在周边地区的影响很大。我虽然拍了一些,但没有达到目的,有可能再去。
  【嘉宾:孙明光】9.仁青才仁活佛与他的民俗博物馆。距玉树州40多公里的赛巴寺活佛仁青才仁,建有民俗博物馆,收藏有许多珍贵文物。做一专题报道很合适。仁青活佛还是州政协副主席,拍摄前应取得他的同意。
  【嘉宾:孙明光】10.冬虫夏草。这种比金子还贵的补品已是产区农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我曾向南农大昆虫专家请教过,她说,全世界有200种冬虫夏草,我国就有150种。其中青藏高原的这一种最便于挖采,也最有价值。这是一种鳞翅类蝙蝠蛾的幼虫在四令五令时被菌化后的僵硬尸体。春天,雨雪降下,菌以幼虫身体为营养基,开始生长,成活期15天之内挖取风干就成了冬虫夏草。但是,农牧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与大规模采挖对生态的影响关系如何平衡?有没有一种科学的采挖补救办法?等等诸多问题也值得镜头去反映。这个选题可以做的大一些。小的已见报道。虫草的主产区是果洛、玉树、昌都的北部、那曲的南部;次产区是甘南、黄南、海南、海北、阿坝、甘孜和迪庆州。

  【注册时用户名都占用了】可是据说挖虫草是一件不环保的事情。不知道当地居民除了挖虫草,还有没有其他的生活来源,他们可以做别的工作来维持生计。
  【嘉宾:孙明光】这个问题也困惑着当地的政府,虫草的确给牧民们带来相当大的收入,占全部收入的大部分。也给地方政府带来相当多的税收,对环保肯定是会有破坏的,但是有的地方已经让挖虫草的人(还不仅仅是当地牧民,还有外地挖虫草大军)要交环保费,主要是在小镢头挖开一小撮泥,取走虫草之后,把这块泥再放回原处,用脚踩一下,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就把对挖虫草的破坏减低了很多。五六月份挖虫草正是风雪交加的日子,牧草在生长,我想假如都有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那该多好啊。现在有些地方就要检查看是不是把这块泥放回了原处。每个人上千块钱的押金就是起这个作用的,当然这也是一种权宜之技,最根本的是采用一种半天然的生产工艺,现在已经知道是哪一种蛾子的幼虫,哪一种菌类他们共同作用下成为虫草,虫草的生长规律已经认识了。能不能就在当地,也就是海拔3300公尺到4000公尺这个高度上,科学攻关,进行半人工培植。
50#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9:31:08 | 只看该作者
专家支招:如何拍出好作品 (技术篇)
  【读书时间不读书】拍风景和拍人物,哪个难度更大?
  【嘉宾:张超音】拍风景和拍人物是两个不同的摄影选题,风光的表现和人物的表现,风光的难度比较大,这就要考虑到一些对于风光的表现,那么风光因为人是不可以对光线进行一些控制的,比如太阳光的直射光,就需要摄影师用镜头和胶片对场景进行一些调整,相比之下难度比较大。那么拍摄人物一般来说比较容易,为什么呢?因为人物的光可以控制,比如说我拍摄一个肖像,对于光线的反差我可以去控制,为什么呢?比如高光的情况下,阴影部分比较暗一些,我们就可以对阴影部分进行补光,这个补光有很多方法,比如用闪光灯,用白板反光都可以做多。所以说对于风光摄影来说没有办法去控制光线,就需要你的摄影的纯技术东西多一点。
  【人士杰】但人物的表情什么的不是也很难表现吗?风景只要美就行了,人物的把握应该更复杂吧?
  【嘉宾:张超音】怎么说呢,一个现实的美我觉得是平淡的,但如果你要带着个人的主观进去,对一副作品如果加入了你的高的摄影技术,这副作品在会有个性化,那么这副照片也更为完美和精美。所以说拍人物同样也需要这样的一些摄影技巧,但相比之下,你摄影师对光线的把握,对构图,以及怎么去控制构图,这个是至关重要的。其次,风光一般影调要特别丰富,层次要比较分明,我们摄影怎么去把这些胶卷从它的特性、曲线的肩部和趾部怎么合理的运用呢?这就需要我们在拍摄风光的时候,就要深入的挖掘这个胶片的层次,这就要去应用一些不同的镜头、不同的快门与速度,当然这个快门速度不是针对它的曝光,而是针对它的影调决定的。所以说我觉得拍风光的时候难度比较大,因为它的纯技术东西比较多。
  【嘉宾:孙明光】风光和人物正像张超音老师说的,风光和人物是两个不同的摄影类别,难度都不小,拍好都不容易。至于说哪个难度更大,其实难度都不小,但我觉得两者的难度是不一样的,一幅好的风光照片,并不是像我们肉眼所看到的那样的景观,恰恰是要拉开这种距离,利用胶片的特性和对光线的控制,表现一种与现实场景中并不完全一样的画面。因为人眼的调谐能力很强,镜头不行,比如说雪景,色温高了片子就偏蓝,如果控制这种雪白和高色温的蓝,就是你一个风光摄影师应该解决的问题。有时候蓝调恰恰是一幅雪景图片的独特之处。拍风光片也是要行万里路的,非常辛苦,在希望中等待,往往是一幅成功作品必须所付出的代价。最理想的那一刹那,甚至就是十几秒钟,一早一晚是风光摄影最好的时间,假如说你在高原上,早晚寒冷、光线都给你的拍摄提供了一个难度。人物摄影的难度,最主要的是人是活的,是也思想、有喜怒哀乐、有情感的,如果瞬间捕捉这种情感,实际上是对人物摄影最难的一个挑战。其实这两个难度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要拍出精神、灵魂,一幅好的风光作品同样有灵魂,人物摄影更是如此。总之,在实践的过程中,大家慢慢会去体会,也许摄影的乐趣就在其中。
  【我不喜欢日本人】拍西藏的风景是不是在器材上也要求特高,二位的机械配置是不是档位特高,很浪费money吧?
  【嘉宾:张超音】作为一个专业摄影师,我对于影像的追求比较高,在摄影器材的配置上我花了不少Money,我目前所配置的是哈苏503,四个镜头的配置,一部德国林哈夫4×5座机,四个镜头配置,另加一部6×17相机,这些优良的机械设备足以保证我在西藏的创作。一次西藏之行要花费我三四百个120胶卷,您可以算一下我大概一次进藏需要我们费用。另外我没有使用日本的相机,我只使用柯达的胶卷。:)我带着所有的设备进入西藏,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负重。所以说我另外还要配备一辆越野性能好的吉普车,车型2020,老吉普了,它带着我走遍了西藏的山山水水。
  【嘉宾:孙明光】装备的好坏不是绝对的。关键是要靠掌握机器的人。应该说,现代科技技术条件下生产出的相机,已经相当优秀。有些业余型的功能比之20年前最好的相机都好。人们常说,相机这玩艺是一分钱一分货、二块钱二分货、三块钱三分货,我同意。这要从个人的经济条件出发。有条件的买顶级的当然好。没条件的买业余的,比如尼康65、佳能300之类的也完全够了。影友中大多买的是中档机,比如尼康80、佳能30之类,太够了,再有两三支中档以上的镜头完全能胜任工作。这两三年来,我发表的300多张图片全是用业余机身加专业镜头拍摄的。好的傻瓜相机(1千元以上的)也很好。不过我们的影友既然上了高原,一般都会有比较好的机器的。
  【秀世花火】张先生原来也为《时尚旅游》杂志拍照呀,请问张先生您在西藏拍了那末多的照片,能否为我们这些摄影爱好者支些招,摄影西藏风光注意哪些技巧?
  【嘉宾:张超音】其实这一点对一个摄影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好的艺术作品应该说是很个性化的,即使是表现最简单的事物,也是无人代替的。其原因是成熟的摄影家会自然而然的在自己的作品中留下摄影家个人内在的感情因素。其作品吸引人们的地方正是摄影家主动性很强的东西。这就要求摄影家根据所拍摄的题材,将自己所积累的摄影技术和艺术构思恰到好处的融入拍摄当中。西藏题材的风光创作必须时时提醒自己不要被那些五光十色的表面和美的“假象”所迷惑。如果按正常的暴光按快门,其作品只是好看而已,更多的艺术空间没有被利用,而是被浪费了。一幅好的摄影作品应该具有侵略性,而不该追求表面的完美,因为自己内心状态与思考最为重要。
  【嘉宾:张超音】好看的摄影作品在今天的信息影像世界更像一望无际的海洋,没有人对海水感兴趣,他只是湛蓝好看而已,但相反人们会更多关注的是漂泊在海洋上的船只或游动的海底生物,这才是亮点,才是人们所关注和想了解的。摄影家手中的相机作为物与心的中介,他不是简单的工具,而应是你的感知器官,由它产生的图片影像是你视觉的内在世界,必须像心电图一样留下你生命的律动,而不是用客观的、表面的现象到此一游,拍张纪念照罢了。我在黄河源头扎陵湖一个藏族部落拍摄一片大面积的经幡,许多摄影者一定会被这壮观的场面所吸引,而求全、求大,完整的拍摄。此画面我经过认真思考,我决定进入经幡的中心位置,以仰角、逆光、慢速度、过度暴光,拍摄了经幡的局部画面。这幅作品完成后,简洁的画面,经幡在风的吹动下,像一曲乐章在奏响。画面恰到好处的技术处理,使人一眼就能领悟到藏民族对宗教的一种虔诚与崇拜。这幅作品的使用率非常高。

  【嘉宾:张超音】一副好的摄影作品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预先想象,就是在未拍照片前对某一景物要先在脑中有意识的想象出将来拍出的景象是什么样子,观察景物的各个细节,这些细节都会在摄影当中的化学、光学和机械运动中改变;第二,区域曝光,有了以上的预先想象,那么我们在摄影中要控制照片的影调,这就是说在摄影中将影调确定在11个区域中的最佳区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以一个您认为标准的速度以18%的灰进行曝光,确定光圈,以此光圈前后正负两极曝光(反转片的最佳值是在第六区);第三,影像场景的控制,有了以上的方法后对景物进行控制,也就是选用什么样的相机、镜头来表达这副作品(长焦距镜头和广角镜头及速度与光圈)。
  【注册时用户名都占用了】我看过一些朋友从西藏拍回来的照片,老实说大同小异,没有特点。我明年8月要去西藏,想请问两位怎样才能拍出有特点的片子?
  【嘉宾:张超音】西藏的八月是个麻烦的季节,这时的雨季来临,如果你的运用好,你可以拍到极佳的照片,你运气不好十天半月看不到蓝天白云,我建议你八月份最好去西藏的西部,那里的宗教气氛以及风光对你来说比较合适。
  【嘉宾:孙明光】8月15号以后雨季基本过去了,水也不是很大。草原进入了最肥美的季节,是拍片子的好季节。高海拔地区草也黄了,能拍到不同的景。
  【注册时用户名都占用了】请两位对想去但没去过西藏的朋友提出点建议,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吧。
  【嘉宾:张超音】去西藏有钱可以去,没有钱也可以去,钱多少受苦,钱少多受苦。最有效的一个办法,在拉萨各旅店、饭店都有发帖子的地方,你可以在黑板上看到很多的搭班租车的朋友,你可以根据相关内容几个人联合包租一辆车,根据季节的不同和线路的不同,租车费用或多或少,如果八月去阿里四个人一辆车大约需要4000元/10天,这是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关于衣食住行在西藏的八月你要准备羽绒服。
  【人士杰】能为业余摄影爱好者提出您在摄影过程中的经验和技术吗?
  【嘉宾:孙明光】上高原拍摄小经验:①防灰尘最重要。长途乘车时,灰尘很细,无处不钻,灰尘是相机和镜头第一大敌。用薄而有韧性的塑料袋一一套住即可。②骑马时,摄影包挂在后鞍鞒上。用被褥或大衣覆盖上,用梢绳从摄影包下兜底捆一下,不要太紧即可。如留一架相机在外抓拍,相机的背带不要太长,以免马跑起来磕在前鞍鞒上。牧民的马鞍大都是硬木质的,有的还镶有铜质等金属,非常之硬。③如果以拍人文地理类图片为主,旁轴专业相机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除了莱卡之外,其它品牌并不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5:30 , Processed in 0.07196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