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0日上午第二节课
冬阳 童年 骆驼队
执教人:闫学
闫学:小学语文特级教师,2002年被评为省特级教师,1991年毕业于济南大学中文系,现任杭州市拱墅区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小幼教研中心主任。第一线中国教师发展中心研究员,原《教师之友》核心作者。第一线全国教师高级研修班第一期学员。2002年被评为省特级教师,创造了山东省年龄最小、工作时间最短的记录。在《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教师之友》等报刊发表文章近百篇。2005年出版了个人教育教学专著《牵到河边的马》,近年来,分别在安徽、山东、江苏、浙江等地多次执教公开课,受到广泛关注和好.
文本:
冬阳·童年·骆驼队林海音
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门前。
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zhān)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它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jué)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jiáo),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就很难看。 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chú)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闫学:
拒绝了一切外出和公开课,让自己静静地思考,但李老师的第一届研修班召唤着我,岳阳老师也召唤着,明天还要到湖北监利去支教。所以这次学习我的收获是非常大的。这篇课文的实录刊在《人民教育》上,得到很多人的认可,也同时引发一场声论。讨论的焦点是:人文精神和语文精神。
戏法人人会变,赶骆驼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我非常乐于接受大家的批评。这节课可能要持续一小时左右。
课堂实录:
师:第一次见面,我来写一个字,看大家是不是认识。板书:闫。这个字谁认识?有人认识吗?
生:闺女的闺。
师:闺谁会写。看来没人认识这个字,没法认识闫老师。现在知道我姓什么。单名一个学字。看到我这个名字怎么说。
生:是不是对学生很严厉?
师:台下是老师的好朋友,有的通过电话,有的通过其了方式。很多人认为我是个男的,特别中性化。有的同学在点头,超级女生,是不是中性化,我还不小心赶了一个时尚。我对你们还比较陌生?
生:八班。看了你们的老师,比比闫老师和你们的老师有什么区别?有没有?
生:没有那么严厉?
师:有一个词是同义词,严格。严格不是坏事。
不喜欢这样的比较。说一说对闫老师的第一印象。
生:我感觉闫老师和蔼可亲。
师:我特别想知道同学们的第一印象。
生:很爱笑。
上课前,聊一点轻松的话题。都来说一说,小时候做过哪些有意思的事。
师:小时候是个 ,爱喝奶粉,家里比较穷,把奶粉藏起来。有一次,妈妈不再,我咚咚喝了一口。现在还留下深刻的印象。喝的洗衣粉。
生:无。
师:你们喝过了吗?没有,不像老师出过这么大的洋相。洗衣粉是什么滋味。这事情是印象当中最深的洋相。我都把小时候的洋相对大家说了,大家可不能这么不公平,说一说。大家都很懂事。
生:无人举手。
师:换一个话题。
生:一人举手。
师:来,想起来。
生:过生日,学英文,只听见它的音,有时还在旁边写上汉字。换个话题,不好意思,或想不出来。小时候哪些人、哪些地方、哪些玩具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我说去过的地方可以吗?桂林的山水。
师:桂林山水 天下,留下深刻印象。
生:打陀螺。
生:拼图。
生:我在农村看到别人在放牛,从牛背上摔下来。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的童年时代,一个人、一个地方、一个玩具,都会构成我们童年的记忆,会成为一生的珍藏。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地方,留下的记忆不一样。文章的作者是林海音,小时候在老北京长大,写成一本书《城南旧事》,今天学的这篇文章,就是这本书的出版后记。
齐读课题。
师:三个词构成文章的题目,透过这个词,请你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生:小孩子在跟骆驼玩耍。
师:有小孩子、有骆驼,而且都是活的画面。带了好头。你们通过这些词,你还想到什么?
生:有一次,小孩子在骆驼队里玩。
师:你和刚才的同学想到的画面一样。
生:在冬天的季节,
师:在想象的画面中,还有季节,最可贵的是,想到当时孩子的想法。想骑到骆驼的背上。除了人、骆驼、还有冬天这个季节,给这幅车加点色彩,你想加点什么色彩。有没有什么词能给你启发?
还是这个男孩,大家认真听。
生:作者林海音写的小时候童年的一事。
师:给画面加色彩。课文预习的不错。有小孩子有童年,你想到了什么色彩?冬天的阳光给你什么感觉?
生:给我的感觉很温暖。
师:暖暖的,金色的,明亮的。这幅画有色彩,有人物。这些小孩子在冬阳中缓缓走过来,用一个词。
生:五颜六色。
师:通过这样季节,可能会什么?生:可能会下雪。师:雪还没下,小孩子在玩什么?生:我们玩打雪、堆雪人,师:生命的气息。
提个更高的要求,加点声音,加点什么?
生:骆驼走在沙滩上什么声音,人走在骆驼的脚踩在沙漠上不认真听,几乎都不到,仔细听,扑哧声。还会听到什么?挂在脖子上的铃铛声音。
生:孩子的笑声。
师:世界上再没有比孩子们的笑声更动听的,这三个词构成了作者脑海中最清晰的画面。到了中年或者是到了老年无数次浮现出的画面。
看屏幕。(长亭外……)
师:配乐说:作者在脑海中经常出现的一幅画面,冬阳中骆驼队黑默默地、走过来,听到缓慢的走过来,童年重回于心头,无数次浮现在脑海中。这幅画面,又重现心头。
自由读读第一遍,读通读顺。第二遍,作者在文中提到哪些童年的往事?
生:读文。
师:按照自己的节奏读。到处巡视。
师:两遍课文,作者写了童年哪些特别有趣的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如果有困难,可以直接读课文的有关段落。
生:学骆驼咀嚼的事。
师:不错。只写了它吗?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读。
生:悦耳的铃声。用空格,每部分一事,刚才同学提到了一事,还有哪些事?
生:我感觉作者和爸爸争论骆驼队的领头为什么要挂个铃铛?
师:还有一事,与骆驼有关。
生:总是问总是问,妈妈都打不上来。
师:骆驼成了她童年中最清晰的印象。还有哪些事?
生:骆驼一大块一大块皮毛?
师:都笑起来了。提到了骆驼,这些事不太有意思。刚才我们谈到了很多事,我很佩服你们,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这说明大家的概括能力很强。我想听听你们课文读得怎么样。这样,你选择你认为自己读得最难的一段读给大家听,如果最难读的段落都读好了,其他的就不用愁了。
生:读“ 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门前。
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zhān)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它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jué)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生:掌声。
师:课文难的部分都读得这样好了,那下面大家就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生读: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jiáo),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就很难看。 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chú)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师:声音非常好,但有两个地方注意一下.”铃铛””打头儿”(儿话音,学生找,读)
师:读了课文中最难读的段落,你用笔把课文中你感兴趣的部分画下来,你不一定全画下来,可以是一部分,一个段落,哪些事情你感兴趣你就画下来.
生:按要求做.
师:不要在本子上写,可以在课文上直接画,如果有什么感受,可以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一写.
生:自主学习.
师:我发现同学有的画了一处,两处,多处.不管几处,第一次画下的地方,肯定是自己最感兴趣的事.谁来说一说,你第一次画下的地方是哪事?
生:作者学骆驼咀嚼的事.
师:这事谁下来的.
生:大部分同学都画下来了.
师:假如你就是林海音,闭上眼睛,你现在就站在骆驼的面前,看他们吃……(师: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jué)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孩子们,你们的牙齿动起来了吗?我看到了,后面的一个男孩子牙齿动起来了。看骆驼吃草料为什么会这样?
生:看孩子骆驼吃草料的样子很恶心?
师:是吗:
生:入神、入迷了。
生:非常有趣。
师:
生:看得自己都想吃了。
师:自己看着都感觉饿了,看着看着,她自己就是什么?(就是那只骆驼)
师:我也曾经骑过骆驼,看过它吃草料,我没什么感觉。为什么林海音就感觉有意思?你把它画下来,说明你们也是这样的想法?为什么?
生:没有仔细观察。
生:你什么时候看的?师:就在前年。
生:没有童心。
师:说我没有童心,真敢说。
生:没有怀着作者的这种心态,她是高兴的。你仅仅是去看动物。
师:我只是去看动物,心态不对,我得好好反思反思。
生:没有天真可爱的心态。
生:没有什么大不了,没有投入、很认真看。
师:在我心里,骆驼仅仅是一咱动物。只对骑骆驼有意思。听了你们的发言,我一直在反思,我缺少了那份天真的童心、童趣。林海音在写此文时,四十二岁,比老师还大几岁。在写这篇文章时,她还会学骆驼这样咀嚼吗?
生:不会。
师:你有什么根据。
生:课文中“ 不会再做了。”
师:这是林海音写的,齐读了。
生:齐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师:还有哪些事你感觉很有意思,把它画下来。
生:骆驼毛不整齐,想剪刀剪一剪。
师:中年时代的林海音还会这样做吗?
生:有。
师:为什么?
生:有,要不她就不会写这些事。
师:有不同的想法,就大胆的说出来。
生:不会。没有那么多时间,要写东西,去剪东西。
生:不会。我认为没有欲望去剪,如果时间是挤出来的是不可能的。是她写作时没有这种感受了。
师:有不同想法吗?
生:举手。
师:我就喜欢这样的同学。
生:没有这样的兴趣。
生:还会去剪毛,作家要多观察,多实践,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师:作家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职业,需要大量的观察生活或体验生活。]
师:大家谈了自己的意见,可以认为她感觉还能去剪,因为她有童心;可能认为不去剪。不同的观点没什么,随着年龄增大,这样的想法发生转变。
师:主要谈了哪两事?还有哪些事?
生:咀嚼。
师:父女俩围绕骆驼有一段话,母女俩也有这样的一段话。
谁先来。没有同学认为这段话有意思 吗?
生:没有举手。
师:再启发。都没意思。或这两段进行比较。
生:妈妈和儿子对话的那段。林海音是女士。(?)
师:林海音女士提到一个问题:夏天到哪去?“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从头看一遍课文,她还问了什么?
生:作者问爸爸为什么骆驼脖子下挂着
师:有没有找到带问号的句子。
生:麻袋里装的是什么?
师:……除了这些问题,根据课文内容还会有哪些问题,妈妈说“她总是问,总是问……”
生:骆驼背上驼峰做什么?
师:概括课文内容想象。
生:为什么不是每个骆驼身上都带着铃铛?
生:毛一大块一大块掉下来。
生:也许问“吃东西时,为什么鼻孔会冒热气?”
师:你提的问题也许就是林海音的问题,抛开课文,去提问。
生:为什么骆驼那么丑?
生:……
师:这些问题都很难答。妈妈真难当。我在去岳阳前,我和女儿去
问:先问一个问题,骆驼是不是整队整队的走?、
师:我们见的骆驼是不是成群结队的走?
童年的林海音,总是问总是问。想不想看她在《城南旧事》中提的这部分。
看大屏幕。
投影:“爸……——不要在这里打岔。”。
师:她都提了哪些问题。
生:学生交流。
师:哪些问题不会再提了?
生:学生交流。
师:你感觉还会问吗?
生交流。
师:父女俩的对话也很意思,大声读
生自由地、大声读这部分。
师:父亲与女儿的想法一样吗?如果此时有人问你,你打算怎样回答,或者说你更同意谁得意见!
父亲和女儿的起法一样吗?(不一样)
生:不一样。
师:你更同意谁的想法?
有决有同意林海音的想法?
生:增加行路的情趣。
师:有的同学谁都不同意,你有自己的想法。
生:为了下面的骆驼不走丢。
师:真好,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刚才不同意见,有的同意爸爸的,和你握握手,祝贺你(逐渐长大,已经学会在长大)
也祝贺同意林海音观点的同学,说明她是用一种诗意的眼光对待生活。
同学们,你猜我最佩服谁?(张若兰)我非常佩服她,课文中的两种意见她都不同意,她谈出了自己的观点为,是为了后面的骆驼不走丢,为了她的勇气,向她表示敬意。
学生鼓掌。
师:当林海音人到中年,身在台湾,想到这里,会有更多的感触,想起骆驼的铃铛,想起长长的毛,想到童年时满脑子的问题,她会怎么想?怎么说?用一两句最简单的话写一写,就写在课文的空白处。
放音乐。学生写作。
师: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感触?
屏幕上: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老师巡视。此时作者想说些什么?
小时候真有趣,我的孩子见了童年,会问和我一样的问题。
师:没写
生:快乐的时代,想象的翅膀……
生:自己的行为有些 ,这些事和问题还是很有童趣的。(非常
其乐无穷,那时的我是个爱提问的孩子,
师:过去的时常深深的怀念。
师:你来说说你的。大家认真听,没有写完的话,等会可以继续说下去。
生:小时候居然这 的样子,不能够再这样了。不能感受到童年的乐趣。
师:这篇文章品读着在,淡淡的清茶,素雅的小花,感受童真童趣,童年生活深怀念,人生可以重来,就不会有这么多感触,所以后来写进了小说里,后来又拍进了电影里,推荐小说《城南旧事》和电影《城南旧事》
我们的心灵有一个故乡,那这个故乡也就是我们的童年 。
闫老师读了这篇文章,也写下了这诗,喜欢一起读:(屏幕)
(放音乐,愿意读的大家一起读)
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
童年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
踏碎了一地温暖的冬阳
悦耳的铃声打破了旅途的寂寞
至今还在遥远的梦中回荡
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
那双黑白分明的眼睛
充满了好奇、天真和向往
在冬阳下学着骆驼咀嚼
驼背上载满了彩色的疑问与幻想
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
那旧驼绒的袍子是否还需剪裁
只是童年的那把剪刀
连同城南的那股干冷的空气
早已不知去向
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
心底流淌着深深的怀念
还有一丝淡淡的感伤
不管身处何地,走向何方
我依然执著地把美好珍藏
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随着师生朗诵,学生随之下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