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2年高考作文题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2-7-10 10:15:23 | 只看该作者
四作家点评2012高考作文称“押题”是噩梦般的事
(宋庄  《工人日报》2012-6-18  各大网站转载)
高考作文两大“宝” 阅读和思考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叶永烈大概是坚持写高考作文时间最长的。2001年,上海青年报打电话给叶永烈,说组织了几位作家去高考考场,同考生一起参与高考作文,希望叶永烈参加。叶永烈去了之后才发现,只去了自己一个,其他作家都没有参加。进考场、写作文、接受公众评判,并不是所有作家都有这样坦率又不计名利的勇气。而叶永烈和高考作文从此结下不解之缘。他坦言,之所以关注并坚持高考作文,是希望能以此测试自己的快速反应能力,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文。另外,他也很想能够亲身体会一下学生们的感觉,跟学生拉近距离。

  最初叶永烈是进考场写,后来改为在家中写,一般是接到电话之后,45分钟内完成,和考生同时交卷。在和考生公平竞争的过程中,有一次他甚至抹掉名字接受阅卷,得了58分(满分是60分)。还有一年他同时写了两篇高考作文,写完上海卷之后,北京又打电话来希望叶永烈写全国卷。在写考生同题作文“抗战八年”之后,叶永烈开始每年都对作文的题目进行评点。

  叶永烈认为,今年上海卷的“曾被舍弃的微光”,是一篇散文的好题目;北京卷的“火车巡逻员”好写些,着重于“默默的奉献”与“人民的尊敬”,写起来不难,写得好不容易;安徽卷“梯子不用时横着放”,题目出人意料,又富有哲理,这样的题目很难“预测”,这就测试出考生现场的应变能力;湖北卷“科技的利与弊”,显得一般,但优点是让考生思索科技这把“双刃剑”,从原子弹到三聚氰胺,皆可成为事例。福建卷以作家冯骥才的一段话为题:“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这个题目很精彩,而且很有哲理。这个题目引人思索,而把思索的结果写出来,就是对生命和时间的感悟。

  作家赵丽宏曾有多篇文章被收入教材,如《周庄水韵》、《山雨》、《顶碗少年》等,他认为,今年上海的作文题目简单,字数少,给学生空间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完成。但是题目逻辑性不是很强,如果这微光是希望、是光明,可能被忽略;他本人写过散文《旷野的微光》,就谈到看到微光会格外珍惜,不会舍弃。他认为安徽的题目有点为难学生。“这么评价可能是贬义,但是也可能给有创造力的学生提供出人意料的想象空间。不管什么题目,如果学生平时有生活和阅读积累,有丰富的表达能力,都能完成好。”

  “任何命题,不管刁钻还是平淡,如果你是有生活和阅读积累,有独特见解,有好的表达能力,任何命题都能完成好。”赵丽宏指出,很多学校教学生怎么套题目,背好文章,对于写作能力不强的学生,应付应试可能有效果,但这不是学写作的正道。写文章,最好是要写出自己的个性,需要平时写作积累,比如每天写写日记,加强阅读和思考,也会形成独特的个性。

“年年岁岁花相似”的作文命题

  宁夏作家季栋梁感觉,全国作文命题有相当一部分是材料作文,选取材料太硬,太励志,太哲理,给人的感觉倒不像是让学生去写文章,而是让他们去读故事,受教育,长志气。比如山东卷作文题给的材料是孙中山的名言,倘若按照老师们的观点,面对失败、困境、专注、坚毅,追求真理、坚持理想、矢志追求、担当责任等等观点都是符合题目的。但是这类励志的故事学生们在学习中读得太多,一本本的励志故事,一本本的解读习文,一本本的习作赏析,在他们脑海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模式,拿到这样的故事不用过多的思考,字词句段中心思想就往出涌现,并不能考量他们的才华。他说:“作文考量的是学生的思想、才华和想象力、表达力,我认为这样的故事恰恰最不需要的就是这些,只能考量文通字顺。倒让我想起一种新型产品速成名画家,把一幅名画肢解成无数块,用数字标出来,然后一块一块按顺序教你调色勾画,一幅名画就这么被造出来。”

  季栋梁直言,材料作文是高考作文常见的,选取材料应该考虑普通化,生活化,真实性,事实上,我们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真实故事,远比编造出来的故事精彩得多。这样一个故事寄托人生观、价值观之类主流价值取向,实在太勉强。全国卷高考作文题目《放下顾虑》也是材料作文,讲究了生活化,却没有深度,于高中生来说未免流于浅薄,用通俗的话讲,一张嘴就看到舌根了。

  河北省开滦一中校长张丽钧的身份很特殊,她既是作家,又是教育者,其作品《门的悬念》、《抬头看云》等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捐赠天堂》、《还有人活着吗》被选为冀教版教材,作品也多次在语文高考、中考中出现。这位被誉为“中学生精神教母”的特级教师,认为今年各地作文题与往年相比均没有明显变化,可谓“年年岁岁花相似”。稍有点意思的题目,她以为是天津的题目。天津卷提供的是一则小寓言:两条小鱼一起游泳,遇到一条老鱼从另一方向游来,老鱼向他们点点头,说:“早上好,孩子们,水怎么样?”两条小鱼一怔,接着往前游。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小鱼看了另一条小鱼一眼,忍不住说:“水到底是什么东西?”提示文字是这样的:“看来,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这是一个引导考生对司空见惯的事物进行“陌生化”审视的作文题目,这个题目可能实现对考生的“目光第二次给予”,让他们在紧张的考场获得“发现”的惊喜。

“押题”是噩梦般的事

  张丽钧则以“押住高考作文题是一件噩梦般的事”来形容“押题”。她说,有个同行,在考“诚信”话题那年为学生押住了题,还印发了一篇范文。一看到高考题目,他激动万分;待到学生分数一出来,他沮丧万分。因为再漂亮的文章,一旦发生“雷同”,那就全军覆没。

  那么,什么样的作文题才是好题目呢?赵丽宏认为,高考作文应该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不应限制在小的文本里进行分析,也不必限制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文章,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好文章,学会阅读,学会写作,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一个学生的阅读量应该通过语文教学,一篇作文可以看出学生的综合素质。他还是希望高考作文题出得平淡些,不要太刁钻,有才华的学生一样也可以写得出色;出得难的题目,可以分出高低,但对于理解力差的学生可能无法完成。但是也不必担心,学生远比我们想象得聪明,他们的成长不光是课堂,阅读渠道也不仅是语文课本。一定会出现非常精彩的高考作文。

  “一个优秀作家都首先是一个优秀读者。蚕之所以能吐丝,是因为它此前曾经夜以继日地吃桑叶。我们不能想象一只没有桑叶储备的蚕可以凭空做出一个茧来。”张丽钧以美国作家马尔科姆·葛拉威尔在《异数》中所提“一万个小时定律”举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劳于读书,则逸于作文”,这样的训诫适合每个人,写作也不例外。
          2012全国高考作文点评——从作文题反观当下语文教育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6月13日   05 版)


    教材是学生一生的读本,说到教材的作用时,邓康延先生有一句妙语——“源头的石头,可以改变河流的方向”。很多作家能够让人记住甚至影响几代读者,其作品入选教材有时候是一个重要原因。
    作家赵丽宏大概是鲁迅之后,文章被收入到语文课本最多的当代作家。他的《周庄水韵》、《山雨》、《顶碗少年》等被收入多种教材。有意思的是,他常常被自己的文章“难住”。赵丽宏有一篇《学步》被编入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的第八单元中,内容是写看儿子怎么学走路。有一次,儿子拿回来《一课一练》中有关这篇文章的试题请爸爸做一下,诸如题目中问:作者用在这里的词汇好不好,为什么好,能否用别的词代替等,赵丽宏做完对照答案,却发现并不符合标准。
    类似的情况,很多作家都遇到过。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本来是艺术的魅力,但是唯一的标准答案却把另外999个理解扼杀了。语文教育必须要制定标准答案吗?十几年的基础教育就为了应对考试吗?在每年例行的高考作文点评之外,更多的反思聚焦于中国的语文教育。
    作家读题:各有利弊,不尽完善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叶永烈大概是坚持高考作文时间最长的。2001年,上海青年报打电话给叶永烈,说组织了几位作家去高考考场,同考生一起参与高考作文,希望他参加。叶永烈去了之后才发现,到场的只有自己一个,其他作家都没有参加。进考场、写作文、接受公众评判,并不是所有作家都有这样坦率又不计名利的勇气。叶永烈和高考作文由此结下不解之缘,一直接续至今。他坦言,之所以关注并坚持高考作文,是希望能以此测试自己的快速反应能力,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文。另外,他也希望亲身体会一下学生们的感觉,跟学生拉近距离。
    最初他是进考场写,后来改为在家中写,一般是接到电话之后,45分钟内完成,和考生同时交卷。在和考生“公平竞争”的过程中,有一次他甚至抹掉名字接受阅卷,得了58分(满分是60分)。还有一年他同时写了两篇高考作文,写完上海卷之后,北京又打电话来希望叶永烈写全国卷。在与考生同题作文“抗战八年”之后,叶永烈开始每年都对作文的题目进行评点,他认为,今年上海卷的“曾被舍弃的微光”是一篇散文的好题目;北京卷的“火车巡逻员”好写些,着重于“默默的奉献”与“人民的尊敬”,写起来不难,写得好则不容易;安徽卷“梯子不用时横着放”,题目出人意料,又富有哲理,这样的题目很难“预测”,这就测试出考生的现场应变能力;湖北卷“科技的利与弊”,显得一般,但优点是让考生思索科技这把“双刃剑”,从原子弹到三聚氰胺,皆可成为事例。福建卷以作家冯骥才的一段话为题:“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这个题目很精彩,而且很有哲理,引人思索,把思索的结果写出来,就是对生命和时间的感悟。
    赵丽宏认为,上海作文题目简单,字数少,给学生空间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完成,但是题目逻辑性不是很强。他认为安徽的题目有点为难学生:“这么评价可能是贬义,但是也可能给有创造力的学生创造出人意料的想象空间。不管什么题目,如果学生平时有生活和阅读积累,有丰富的表达能力,都能完成好。”赵丽宏指出,很多学校教学生怎么套题目,背好文章,对于写作能力不强的学生,对于应试可能有效果,但这不是学写作的正道。写文章,最好是要写出自己的个性,需要平时写作积累,比如每天写写日记,加强阅读和思考。
    宁夏作家季栋梁感觉,全国作文有相当一部分是材料作文,选取材料太硬,太励志、太哲理,给人的感觉倒不像是让学生去写文章,而是让他们去读故事、受教育、长志气。比如山东卷作文题给的材料是孙中山的名言,这类励志故事学生们在学习中读得太多,在他们脑海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模式,拿到这样的故事不用过多的思考,字、词、句、段、中心思想就往出涌现,并不能考量他们的才华。他说:“作文考量的是学生的思想、才华和想象力、表达力,我认为这样的故事恰恰最不需要的就是这些,只能考量文通字顺。这让我想起一种新型产品——速成名画家,把一幅名画肢解成无数块,用数字标出来,然后一块一块按顺序教你调色勾画,一幅名画就这么被造出来。”而新课标卷高考作文题目给出了《油漆工》的材料作文,这一被普遍认为立意上乘的作文题,在季栋梁看来却不够新颖,也缺乏生活真实的逻辑。季栋梁直言,材料作文是高考作文常见的,选取材料应该考虑普通化、生活化、真实性,事实上,我们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真实故事,远比编造出来的精彩得多。全国卷高考作文题目《放下顾虑》也是材料作文,“讲究了生活化,却没有深度,于高中生来说未免流于浅薄,用通俗的话讲,一张嘴就看到舌根了”。
    师生读题:好写的题目,一定不容易写好
    河北省开滦一中校长张丽钧的身份很特殊,她既是作家,其作品《门的悬念》、《抬头看云》、《捐赠天堂》、《还有人活着吗》等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作品也多次在语文高考、中考中出现。这位被誉为“中学生精神教母”的特级教师,认为今年各地作文题与往年相比没有明显变化,可谓“年年岁岁花相似”,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好题目。有些省市的题目,放在作文中当事例使用似乎更合适些。比如北京卷“火车巡逻员老计的故事”,歌颂的就是一个活雷锋,无私奉献、爱岗敬业,他向火车招手、火车回以汽笛的情节挺煽情,但实在挖掘不出更丰富的内涵,这个材料不是不美好,而是不厚重,不多元,张力不足,有着令人遗憾的“平庸化”导向;另外还有安徽卷“梯子不用时请横放”,就是号召考生对“遇事肯于换个思路”的人唱赞歌,让考生从“内存”中调出诸多“类比”事例,把这个再明白不过、再浅显不过的道理反复说,这个题目的思辨性、开放性明显不够。她个人以为是天津的题目稍有点意思。天津卷提供的是一则小寓言:两条小鱼一起游泳,遇到一条老鱼从另一方向游来,老鱼向他们点点头,说:“早上好,孩子们,水怎么样?”两条小鱼一怔,接着往前游。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小鱼看了另一条小鱼一眼,忍不住说:“水到底是什么东西?”提示文字是这样的:“看来,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这是一个引导考生对司空见惯的事物进行“陌生化”审视的作文题目,这个题目可能实现对考生的“目光第二次给予”,让他们在紧张的考场获得“发现”的惊喜。
    “有的可写的题目,一定不容易写好。”这是北京市的考生和老师在接受采访时共同的认知。北京五中语文老师北京广播电台《教育面对面》特聘高考名师徐淳评价今年的作文题目“乍看大众化,细瞧有味道”。这就给有耐心有鉴赏力的学生提供了机会。因为监考,徐淳在考场第一时间看到作文题目,就觉得这个题目在平时训练中似曾相识,学生很容易写俗,比如写责任,写尊重。正因为是大众化的题目,学生才有的可写,无论是发自内心还是应试,都是能达到基本点。北京汇文中学考生慕雪拿到语文考卷,第一感觉是主题明确,比较好入手。看完考题,她马上想到了一个词:“坚守”,便以《可贵的坚守》为题完成了作文,她也表示,这一命题能够写出好作文挺难。北京五中的张欣荻审题之后,在材料作文中划了几个关键词,她首先想到了“责任”,但是转念又觉得这么写可能会比较俗,便以《独守内心的孤灯》为题,突出了“坚守”的主题。针对自己语言好的特长,她选择了规范议论文的格式,希望既不落俗套,又能稳操胜券。命题作文也好,半命题也好,张欣荻和慕雪都认为跟生活联系紧密的材料作文更能发挥水平。汇文中学语文老师马媛媛也提到,北京卷作文题跟往年比较一致的是,贴近学生生活,能够挖掘学生对于精神方面、心灵方面的认识,符合新课标语文教育的标准,而且学生有的可写,并且倡导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应该具备的思考,即未来生活道路中需要怎样的心灵滋养。
    北京市语文特级教授薛川东这些年一直参加高考作文命题,他表示,语文测试中每个版块中的每个命题都是全体智慧的结晶,首先要吃透考试说明,所有命题人员对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对于教学改革的动向要把握得住,不仅要符合教学大纲的精神,在命题中还要适当体现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特征。谈到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薛川东认为北京卷的材料本身有非常积极的导向,让学生关注社会,了解、追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又考察了学生的思想水平。这既符合语文课改培养学生全面能力的要求,也符合当前青少年教育的方向和原则。
    专家读题:是“白手套”,还是“引爆剂”?
    作文题目是考学生的,同时也亮出了命题者自己的教育理念、语文水平、写作修养等等。
    浙江省中语会会长、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王尚文对于今年各省的高考作文进行认真细致的逐一点评:“火车巡逻员的故事”,材料给学生的空间稍大一点,但基本方向也被确定;“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看起来材料提供的空间较大,仔细想想,仍然很窄;“围绕‘拥有什么’展开讨论”,有点文字游戏的味道。其实,考生只要锁定两个“什么”的内涵,就可以很轻松地在试卷上填满空话、套话,甚至假话。他说,这样的题目,最吃亏的就是写作水平真正好,特别是爱写自己独特见解、有思想的学生,他们只能去迎合试题所给出的观点和思路。好的作文题目,应是命题者与应试者对话的平台,至少能让应试者一展自己的才华,以便从中选拔出优秀者。最忌的就是平台太小,优秀者无从施展。最要不得的有意诱使应试者“揣摩”“迎合”自己的意图,因为这与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鼓励“迎合”、但求“稳妥”的弊端,其实由来已久。上个世纪80年代,王尚文还在中学任教时,平日教学总是想方设法启发、引导学生“我手写我心”,抒写个人独特的感受,发表个人独立的见解,不要总是人云亦云;但一到高考,他就会郑重其事地“拜托”学生务必藏起自己的锋芒,宁可平庸,也别独特,否则“下场可悲”。此风至今不衰。
    王尚文认为浙江卷“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提供了相当不错的材料。可惜的是,题目后半,限定考生只能从三种看法中“选取一种看法”来写,在某种程度上说,有些画蛇添足的意味。面对湖北卷“科技的利与弊”,考生大概都只能够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利与弊上做文章(当然必定是利大于弊),可供发挥的空间仍旧不是很大。江苏卷“忧与爱”,虽然材料来自古今中外,但都把考生往一条路上去逼,就是“因为我爱,所以我忧”、“忧之深源于爱之切”。
    山东卷“以孙中山箴言自拟题目”在他看来则有可取之处。“高考作文试题既有选拔功能,也有引导中学写作教学的功能。高中学生写作与儿童写作、少年写作不同,它应当向公民自由写作去努力——不少考生可能已经有公民选举权了。公民自由写作,要提倡‘公民发言’的社会责任感。从这个角度看,题目确实不错;但是,由于应试教育极大地局限了高中学生的阅读与思考,可以说,他们几乎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现在到了考场,一遇上这么个题目,可能会有些不知所措的感觉,只能以大话、空话、假话来搪塞。因为孙中山的箴言要求大家‘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可能我们的学生,甚至包括我们的一些老师,平时很少有兴趣和空间进入这样的角色去思考、去观察、去阅读。我希望,这样的题目能够在今后的高中写作教学中真正起到引导作用,不要一天到晚只想着分数、名校、个人今后的出路等等。”
    语文教育问题何在?
    有人认为“押题准”的老师似乎更为高明。曾带出2010北京高考文科状元的徐淳倒是有过这样的经历,但他并不以为这是目的。去年的湖北卷考题、今年福建卷的考题和江西卷的考题,徐淳都给学生讲过。“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绝不是做题讲题,而是思考和读书,如果失去了这个链条,思想就会枯竭。”徐淳说,这就是语文学科的特性:纯粹。他的语文教学大开大合,完全是非功利性的。教学不能紧盯着做题,做得多不如做得精,做得精不如做得清,作文是一种训练,教会学生思考是最重要的。米兰·昆德拉说,现代人的傻不是意味着无知,而是对继承思想的不思考。现在学生有套路没思路,需要重视思路的引导,教给套路等于抹杀思路。
    张丽钧则以“押住高考作文题是一件噩梦般的事”来形容“押题”。她说,有个同行,在考“诚信”话题那年为学生押对了题,还印发了一篇范文。一看到高考题目,他激动万分;待到学生分数一出来,他沮丧万分。因为再漂亮的文章,一旦发生“雷同”,那就全军覆没。如果说张丽钧教作文有什么诀窍的话,那就是她敢对学生喊“向我看齐”——多阅读,多动笔。
    作家季栋梁也认为,目前的语文教育仍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方式与思维。他说,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应该喜欢文学,至少应该读一些文学类书籍,关注当代文学创作,向学生推荐一些从写作到意趣都很好的美文佳作,不要把语文课单纯上成励志课,甚至是政治课。
    那么,什么样的作文题才是好题目呢?赵丽宏认为,高考作文应该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不应限制在小的文本里进行分析,也不必限制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应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文章,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好文章,学会阅读,学会写作,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他还是希望高考作文题出得平淡些,不要太刁钻,有才华的学生一样也可以写得出色;出得难的题目,可以很容易分出高下,但理解力差的学生可能无法完成。
    季栋梁的看法是,最能考察学生综合素质的作文题,无论是材料作文还是其他类型的作文,一、要生活化、日常化、真实化;二、立意要有情趣,要柔要美,要能够展示考生的想象力;三、讲究文学性。
   (舒晋瑜)
42#
 楼主| 发表于 2012-8-1 20:10:40 | 只看该作者
高考作文,我们也来玩一玩?

作者:唐玲娟


    和三年级的小家伙们聊今年的高考作文题。
    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议?
    是不是有些勉为其难?
    其实,选择什么话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选择以什么方式展开讨论。

   “孩子们,有谁知道今年湖南的高考作文题?”
   “不知道。”小家伙们摇摇头。怎么可能关心高考呢?眼下复习阶段,他们眼里只有各种各样的试卷和习题。
   “想不想知道?”还是漠不关心,这些离他们太远了。
   “如果这节课,让你们玩一玩高考作文题,你们愿意不?”
   “老师,怎么玩?”说起“玩”,小家伙有了兴致,我则神秘一笑。
  
    打开课件,出示高考作文题。
    请一名同学读题。——“伸出手是温暖的服务,张开手是创造的力量,摊开手是放飞的想象,合拢手是收获的快乐。以此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题目自拟。”
   “高考作文题一共四句话。如果要你选择分别用一种颜色来书写这四句话,你会如何选择?”
    孩子们跃跃欲试,邀请四个孩子上台板书。要求其他孩子认真看,并思考——“如果我来写,我会不会和他选择一样的颜色?我的理由又是什么?”
    四个孩子很快做出选择,也很快写完了。
    第一个孩子用红色写出第一句话——“伸出手是温暖的服务。”
    第二个孩子用玫红色写出第二句话——“张开手是创造的力量。”
    第三个孩子用蓝色写出了第三句话——“摊开手是放飞的想象。”
    第四个孩子用金色写出了第四句话——“合拢手是收获的快乐。”

    “能说说你们这样选择的理由吗?”
    没让这四个小家伙上位,而是让他们站在讲台上,大胆地表达。侧身向我的,拍拍肩膀,挪正身子,告诉他们课堂是大家的,交流也面向大家。
    生1:“我选择红色写这句话,是因为我觉得红色代表着温暖,代表着温馨。当我们得到他人的帮助时,心里就像有一团火。”
    师:“所以,你选择了火红写这一句话。有道理。”微笑,点头。
    生2:“我选择的是玫红色。因为力量是强大的,玫红色代表一种强大的力量。”
    师:“你觉得力量是红色的,对吗?”孩子点点头。
    生3:“我选择蓝色来写第三句话。因为我觉得摊开手放飞的想象,一定飞向了蓝天,我们的想象应该像蓝天一样宽广。”
    师:“好一个像蓝天一样宽广的想象。”
    生4:“我选择金色来写这句话,是因为我觉得收获的快乐都是用双手创造的,这些收获,在我心里比金子都珍贵。”
    听孩子一字一句、清晰地表达完,欣喜,也忍不住赞叹:“小家伙,用双手创造的收获,比金子还珍贵。这句话,说得太好了。值得我们每个人铭记。”顺手将孩子的这句话,写在了她的板书之下。
    “其他的孩子们,你们有没有不同意见?或者,你们的选择与他们一样,只是理由不同?谁来说说?”
    生5:“我选择用黄色来写‘摊开手是放飞的想象’。”
    师:“不一样的声音,能告诉我理由吗?”我想,花有花道理。
    生5:“在我心里,想象是一只只小鸟,飞得好远,好高。而身边的小鸟呢,大部分都是黄色的。”
    师:“想象是一只只小鸟,飞得好远,好高。你的想象就像一只可爱的小鸟!”
    举起的小手越来越多,越来越高。
    生6:“我选择白色写‘张开手是创造的力量’。”
    师:“这是我没有想到的,能告诉大家你的理由吗?”
    生6:“白色是一种无形的颜色。创造的力量是无形的,无形的力量是最强大的。”
    这一次,我真的惊讶了。孩子们一定发现我眼里闪耀着的惊喜是那样热烈。“孩子,我真的觉得你就是一个哲学家。无形的力量是最强大的。”——我忍不住把孩子的这一句话写在了黑板上。
    生8:“我选择用红色写‘合拢手是收获的快乐’,因为在收获的季节里,农民伯伯高兴得笑了。我们都说笑脸是红色的。”
……
    师:“对于双手,对于温暖、服务,对于创造、力量,对于放飞、想象,对于收获、快乐,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好喜欢你们与众不同的表达,好喜欢你们生动有趣的理由。对于这样的一个主题,如果让我们来写一首小诗,你会怎么写?”
   一闪念,发现这个高考题,还真不好写。太多可以选择的意象,也就变得无法聚光。

    和孩子们边走边悟吧。
    若要动笔,小家伙们更习惯于写他们觉得好玩的东西。
    一首《左手右手》,孩子们在音乐里欢快地律动;
    歌词:
    在困难来临的时候
    请你举起你的左手
    左手代表着方向
    他不会向困难低头
    当遇到挫折的时候
    请你举起你的右手
    右手代表着希望
    他不会为挫折发愁
    当左手攀向右手
    我们的步伐就有节奏
    当右手攀向左手
    我们的力量 就有源头
    当你的手拉着我的手
    团结的力量彼此感受
    有方向 有决心 有节奏
    一起牵着手 向前走
    一首《老师的手》、一首《奶奶的手》,教孩子们开始学着观察自己的手。
    我们边读边悟,边悟边写。
    儿童诗,没有中规中矩。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你想写的手,写出特别之处。
    因为有难度,所以,我没有了要求。
    音乐,图片,孩子们随意涂鸦,创作。
    不改一笔,拍下几张刚刚交上来的作品。

    或许,还有许多欠缺。然而,在我心里,已经无比可爱。






43#
 楼主| 发表于 2012-8-6 13:20:22 | 只看该作者
高考作文,将中学写作教育带向何方?
云南省曲靖一中 任玲
十年前的一次高考作文,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的范围写一篇文章,算是话题作文的首创吧。新鲜的命题形式可谓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在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很严、太多的捆绑束缚下,中学作文教学出现了僵化局面,这开放性的设题确如一针强心剂,大大激活了人们定势已久的思维,使作文教学一度呈现活跃的生机,人们一片欢呼,因为这种命题形式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给考生留下了极大的选择余地和发挥空间。
这“话题作文”形式一经诞生,就备受青睐,接连几年,年年如是,从全国卷到各省卷,从高考卷到中考卷,从会考卷到模拟卷,从竞赛题到训练题,全体仿制。就算是近年的命意作文,也是可以任选一个角度来写,与话题作文并无本质区别,无非是由材料承载话题或引出话题而已。就这样,书店里版本繁多、花样齐全的应考绝招来了,什么高考作文宝典,高考作文秘笈,高考作文速成,话题大全,话题精选,铺天盖地,无限泛滥。
君不见高考作文速成的秘笈是些什么?整个的应试技术堆叠。诸如:如何将大而空的话题化大为小;如何将抽象的概念化虚为实;如何将话题提示的观点化抽象为具体;如何在作文中反复出现与话题有关的语句,以避免过于宽泛的要求导致的偏题;如何来个凤头,来个豹尾,巧妙遮掩中间的杂草败絮;如何巧用形式,辩论、广告、多幕剧、微型小说、科幻小品、寓言、童话,以花里胡梢的外表弥补内容的贫乏;如何看准话题中的提示,顺着出题者的思路往下演绎;如何看清话题规定、暗示、预设的方向,抛些媚眼说些假话取得阅卷者的欢心;如何盯住一个素材来写,写烂写透以后巧妙地用在任何的一个话题里;如何模仿精致奇巧的范文,宿构可以放之任何话题而皆准的文章;如何避开社会阴暗面而追求思想健康向上;如何名言、格言、歌词、流行语堆叠,博个文采出众。更有甚者,让学生背范文,作文这劳什子又费时又费力还难见成效,花那么多心思干什么?让学生应考前背下几篇范文,到了考场上只管复制克隆,至于那破话题,你开头结尾挠腾上几句便成。火速评卷火速判分的阅卷者哪怕是火眼金睛,也未必发现得了。
在今天的教育现实里,往往什么应试诀窍最泛滥,什么东西对教育的破坏便最严重。高考作文的可以速成,助长了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思想,荒废了中学阶段必需的写作能力与素质的培养。那些教人速成的秘笈中,告诉学生如何扬长避短,放弃自己的弱项,选择最拿手的文体。这一宽松打乱了中学写作教育必需的有机系统,省略了相对完整的教学过程,导致写作能力残缺不全。近年来的语文写作教学实际已向高考作文亮起了红灯,它的继续和蔓延,将中学写作教育推向可怕的荒废。近年各地作文,说是考生大展个性,百花齐放,实则内里苍白,空洞无物。为谋分数而用技术堆叠出来的文章,迎合题意多,矫情做作多,投机取巧多,荒诞古怪多,华而不实多。如果说原先的作文是千人一面,今天则是虚假繁荣,它们有质的相同,那便是作假,是讨好,是没有内心,没有思想,言之无物,言之无心,言之无情,言之无自己,言之无时代,言之无生活。
有中学语文教师向记者透露:高考作文命题方式已被老师们摸透,作文也有应试绝招,他教学生在高中阶段贴近高考写好三篇作文即可从容应试,“背下的范文就算切题不是特别准,但漂亮的文笔、优美的语言往往都能得到阅卷老师的认可,得40多分没问题。”甚至,中考作文也这样了,老师教写生背范文的例子,俯拾皆是。
三篇作文就替代了几年的写作教育过程,这是多么骇人听闻的省略啊!
高考作文既然可以速成,那么,作文教学可以干什么?就是交给他这种种本领。用得着去接近自然吗?用得着去倾听大师吗?用得着去关注现实吗?用得着去历练思想吗?用得着去辛勤笔耕吗?从初一就用话题作文来考试,一招一招学来,不到初三就驾轻就熟了,哪要熬到高三才会写啊!如此一来,直奔结果,直奔需要,哪个奔得好,就是应试英雄。从初一到高三,可能就只是需要换一换话题而已,加一加材料而已,好一点的,增加些文采,多用些形式,如此这般,万事大吉。
省略了写作教育必需的过程,弊端不止是技术至上,急功近利,滋长不良文风。更为惨痛的,是人们循着它的方向直奔结果,省去复杂、艰苦而漫长的教学过程,在这种“省略”中,荒废了人的成长。
文字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文字是用来把生活于我们的冲击、磨难、厚爱、馈赠记录下来,把我们每一个人作为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的心性感触写出来。换句话说,文字是用来表达自己的。如果只是用它来编个惊天动地的故事博得高分,它会变得怎样的面目可憎啊!
但是可悲正在于此。教师乐此不疲地给学生讲述诸多写作要领,学生灵动的心性却在技术堆叠中越来越木然了。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有效地去刺激与导引学生,开启他们的心灵之门,让他们用心去面对,让他们心有所动,在司空见惯的生活中,获得独属自己的生命体验。写作教育陷入瘫痪,师生免于、更懒于尝试,懒于思考,兵来将当,水来土掩,你有规则,我有对策,全体堕落。
写作教育,是语文教育的半壁江山,它是不能省略过程的教育活动。它需要一个可循的有序的架构,让学生心有所动,让生活在他的心湖荡起涟漪,让他能真实地体验作为人的喜怒哀乐,让酸甜苦辣的生活触动他的内心,让他在触动中有所思有所想,不断增加生命的厚度,让人的经历、体验、情感、思想外化为文字,使表达由简单到丰富,由肤浅到深刻,由粗糙到精细,由基本合乎汉语规范到准确精妙地使用汉语。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立言以立人”的过程。“一个‘自我丰富与发展'的过程。人正是通过说与写将自己朦胧模糊的思想、情感、心理感受、体验明晰化,对零星、残缺的思想片断进行修正、补充、发展,使其相对完整化与逻辑化,将纷乱无序的思想系统化、有序化,将原发的、处于相对粗糙形态的思想、情感、感受、体验、心理外化为精美的语言与结构,呈现为一种文化。作文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从积累到构思,以至成文,需要运用观察、感悟、体验、想象、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智力活动,作文过程是人的这些能力——感知力、思考力、想象力、感悟力……提高的过程。因此,作文的训练,从本质上说,就是对人的训练。”(钱理群《关于中小学写作教育的断想》)
虚缺对自然、人生、世界的观察、体验、感悟、思考,抛弃与人的成长息息相关的心智活动,“写作是生命的开发与提升”便成了一种虚妄,一种奢侈,“真实、真诚、自然地表达”便永远只是梦想。
评价命题形式的好坏,标准是考查其作为指挥棒对教学的引导作用。如果这个指挥棒将写作教育引向违背写作规律、败坏人的成长,那么,它的背谬是显而易见的。洪镇涛老师在2003年高考后说,“高考作文没有新意、与近几年的作文大同小异,反映出语文试卷滞后于教改。”这个说法切中肯綮。迄今为止,高考作文命题上仍然没有本质进步。
新课标“表达与交流”部分有这样的文字:“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以负责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看法,激发表达真情实感的热忱……”
这些描述什么时候不再是镜花水月呢?
44#
 楼主| 发表于 2012-8-6 14:28:03 | 只看该作者
瞧瞧,人家的高考作文都写什么?教育禅·第六期

目录
思考篇
一、瞧瞧,人家的高考作文都写什么?(董文明)
二、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王尚文)
案例篇
一、淮阳青年李健为留守儿童和孤儿建立爱心学校
二、李健:当代的教育圣贤        (王尚文)
借镜篇
一、《爱的教育》序言(节选)    (夏丏尊)
二、教育爱的三种境界(节选)    (秦元东)
三、推荐:
“十不”陷阱毁坏了大陆学子的作文天赋(史仲文)
  许纪霖谈“法国高考”:有什么样的考试,就有这么样的公共文化(许纪霖)
  中国教育将会没落在商业化的发展之中(刘宗勇)


思考篇一、瞧瞧,人家的高考作文都写什么?(董文明)
一道高考作文题的背后凝聚了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某种指引、嘱咐或考验,关乎民族文化心理的建构方向。
一道高考作文题考的不仅仅是学生,也是命题者本身。因为一旦发问,发问者宿命般地与发问一起“出场”,发问者如何发问,直接关乎发问者的教育理念和语文素养。
我们收集了下面这些高考作文题,让大家瞧一瞧,比一比,想一想。

(一)1949年前部分高考作文题

清华大学1931:“本试场记”、“钓鱼”、“青年”和“大学生之责任”四题中任选其一。
清华大学1932:
对对子:孙行者(上联)
作文:“梦游清华园记”
清华大学1933:“苦热”、“晓行”、“灯”、“路”和“夜”五题中任选其一。
北京大学1929:
甲部试题:“清季曾、李诸人提倡西学,设江南制造局,翻译科学书籍甚众,其中不乏精深之作,何以对于当时社会影响甚微?试言其故。”
    乙部试题:“清儒治学方法,较诸前代,有何异同?试略言之。”
    北京大学1932:“艺术与人生”、“科学与人生”二选其一。


来源:历史研究 2008年第4期

全国试题:
1.衣服的功用
2.女衣和男衣的比较
3.现在社会上最流行的帽类
4.我最喜欢穿的鞋子
5.饮食为什么一定要有时候?
6.多吃的害处
7.我最喜欢吃的食品
8.烧饭法
9.我理想中的屋子造法
10.中国的家庭制度怎样改革
11.怎样可以和邻人和睦?
12.家事的类别和学习的方法
13.烧鱼和烧肉的不同地方
14.我们为什么要敬崇老师?
15.我的旅行日记
16.值日生的责任
17.报告我校运动会情形给父母信
18.我的小史
19.自满的害处
20.我的爱惜光阴法
21.益友和损友
22.哪一种游戏最为有好处于人身?
23.不倒翁为什么推它不倒?
24.什么叫“笔耕”?
25.我的书包
26.我家的书橱
27.椅子和凳子的分别
28.船和车的争辩
29.镜子为什么能够照人?
30.工人为什么要罢工?
31.广告的地位研究
32.牛的自述
33.池边看鱼的乐趣
34.喜鹊究竟可以知道认得喜事么?
35.对于《病梅馆记》的感触
36.风和冷暖的关系
37.打电话的方法怎样?
38.人生好像一年的四时
39.一个好风俗
40.我的观察人品方法
41.我的读书方法
42.中国最有名的报纸
43.庙宇中的神像果有灵性么?
44.看中国地图的感受
来源:http://wenku.baidu.com/view/21ffdf2d 7375a417866f8fcf.html


(二)1951—2003年中国大陆高考作文题

第一阶段:1951-1965年
  1951:一年来我在课外努力地工作
  1952:记一件新人新事
  1953:写一个你所熟悉的革命干部
  1954:我的报考志愿是怎样决定的
  1955:我准备怎样做一个高等学校的学生
  1956: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1957:我的母亲
  1958: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
  1959:记一段有意义的生活
  1960:我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
  1961: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着我
  1962:说不怕鬼;雨后(二选一)
  1963:“五一”劳动节日记
  1964:读报有感——关于干菜的故事
  1965: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
  
第二阶段:1977-1991年
    1977:
    分省命题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北京) 、大治之年气象新(广东)、“知识越多越反动”吗?/在抓纲治国的日子里;记先进人物二三事(上海,二选一)
    1978:
    正题: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
    副题:《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问题》
    1979
    正题:根据《第二次考试》文字,改写成《陈伊玲的故事》,写成以陈伊玲为中心的记叙文。
    副题:根据《赵人患鼠》译文联系实际发表感想,要紧扣原文,具体恰当。
  1980:
    正题:读《画蛋》有感。联系实际发表感想,要紧扣原文,具体恰当。
    副题:读后感。读《给青年一封信》(巴甫洛夫)有感,联系实际发表感想,要紧扣原文,具体恰当。
    1981:读后感。读《毁树容易种树难》,联系实际发表感想,要紧扣原文,具体恰当。
  198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983:看图作文 漫画《挖井》
    1984
    正题:议论文。师生对作文的反映。发表对中学生作文的看法,要联系实际,中心明确,50分。
    副题:记叙文。一个孩子做了好事不留名的事迹,根据材料扩写成文。
  1985:致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关于环境污染问题)
  1986:树木·森林·气候
  1987: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材料为育民小学游泳训练班的故事)
  1988:习惯
  1989:致青年同学的一封信(关于报考志愿的困惑和苦恼)
  1990:材料作文 (素材为玫瑰园里的花与刺)
  1991: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辩论或议论)
    第三阶段:1992-2003年
  1992:材料作文 (关于社会公德问题,街头雨中一景)
  1993:记叙文父亲、女儿、儿子关于梧桐树老皮剥落的对话
  1994:尝试
  1995:材料作文 (素材为诗歌《鸟的评说》)
  1996:我更喜欢漫画《 》。(素材为《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两幅漫画)
  1997:材料作文 (素材为社会调查分析,助人为乐还是悄悄走开)
  1998: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围绕“心理承受力”展开) ;小作文——补写《妈妈只洗了一只鞋》(给出开头结尾要求补写中间部分)
  1999:材料命题:随着人体器官移植获得越来越多的成功,科学家又对记忆移植进行了研究。据报载,国外有些科学家在小动物身上移植记忆已获得成功。他们的研究表明:进入大脑的信息经过编码贮存在一种化学物质里,转移这种化学物质,记忆便也随之转移。当然,人的记忆移植要比动物复杂得多,也许永远不会成功,但也有科学家相信,将来是能够做到的。假如人的记忆可以移植的话,它将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的范围,写一篇文章。
  2000:材料命题:在一次鼓励创新的报告会上,有位学者出了一道题:四个图形符号中,哪一个与其他三个类型不同?有人说圆形,因为圆形是惟一没有角的图形;也有人说三角形,它是惟一由直线构成的;又有人说半圆形也正确,它是惟一由直线和曲线组成的;最后有人说,第四个图形也可以,因为它是惟一非对称性的图形。看来,由于标准和角度的不同,这四个图形都可以作为正确答案。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分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001:材料命题: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誊”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船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之内。
    2002:材料:有一位登山者,途中遇到暴风雪,他深知如果找不到避风之处必死无疑。他走啊走,突然脚下碰到一个僵硬的东西,他扒开雪地一看,原来是一个冻僵的人,他心想:是救他呢还是继续前行?经过心灵翻江倒海的思量之后,他决定救这个人。于是,他脱下手套,开始给那个冻僵的人全身按摩。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把他救醒了。于是,两人搀扶着走出雪地。
    题目:也许人人不一定能够碰到这样的生死抉择,但是我们生活中也会面临一些与触动心灵有关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选择?为什么会作这样的选择?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2003:(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音标疏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北京卷)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令人难忘的转折。对此你一定会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请以“转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上海卷)“杂”的含义很广,有褒有贬。请联系生活、科学、文化、艺术,以"杂"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

来源:http://blog.163.com/nnez_ywz_qzy/blog/static/8420902007510103620707/  


(三)国外高考作文题举隅

美国西北大学入学考试作文题
1.谁是你们这代的代言人?他或她传达了什么信息?你同意吗?为什么?
  2.有种理论认为:伟大的领袖人物都是由他们所处的具体的时代创造产生的。照你的看法,伟大人物的产生,是由于所处的环境,还是由于个人的特质?试举出一位人物来支持你的观点。
  3.在愚蠢的错误和聪明的失误之间总是存在着重大的不同。请说一说你的一个聪明的失误,并且解释一下它怎么给你或他人带来益处。
  4.罗马教皇八世Boniface要求艺术家Giotto放手去画一个完美的圆来证实自己的艺术技巧。什么看似简单的行为能表现你的才能和技巧?怎么去表现?
  
美国芝加哥大学入学考试作文题
1.想像你是某两个著名人物的后代,谁是你的父母呢?他们将什么样的素质传给了你?    
  2.假如一个平常的日子被加上了4小时35分钟,你将会做什么不同的事?    
  3.开车进芝加哥市区,从肯尼迪高速公路上能看到一个表现著名的芝加哥特征的建筑壁饰。如果你可以在这座建筑物的墙上画任何东西,你将画什么,为什么?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入学考试作文题
1.你认为什么思想、发明、发现或创造到目前为止对你的人生产生了最大的影响?请简要说明。    
  2.什么是你曾经不得不作出的最困难的决定?你是怎么作的?    
  3.直至你目前的生活,你的什么具体的成功给了你最大的满足?  
  2007法国高考作文题
  
文科:
  1.若有所悟是否就是对于思想桎梏的解脱?
  2.艺术品是否与其他物品一样属于现实?
  3.解释亚里斯多德在《尼格马科论伦理》中有关“责任”的论述。
  理科:
  1.欲望是否可以在现实中得到满足?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比较有什么意义?
  3.解释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中有关“正义”的论述。
  经济社会科:
  1.人们是否可以摆脱成见?
  2.我们可以从劳动中获取什么?
  3.解释尼采在《人性,太人性》中有关 “德行”的论述。    
2008法国高考作文题
文科:
1. 感知能力是否可以来自教育?
2.对于活体的科学认知是否可能?
3.评述萨特《伦理学笔记》中的一段文字。
理科:
1. 艺术是否改变我们的现实意识?
2. 演示是否是确认现实的唯一手段?
3. 评论叔本华《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中的一段文字。
经济社会科:
1.人们是否可以不受磨难而满足欲望?
2.认识他人是否比认识自己更容易 ?
3.评述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中一段文字。
2007新加坡高考作文题
1.科学提倡怀疑精神,宗教信仰镇压怀疑精神,你对此认可多少?
2.中国的崛起是近年来对世界最大的威胁,请评论。
3.哲学只是提问而并不回答,为什么学习它?
4.海外留学是一项被高估的经历,你认为呢? 
5.阅读幻想小说只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除此没任何其他意义,你同意吗?
  6.全球暖化会如何影响今后的政治?
  7.外国人对你的国家带来的问题比他们带来的利益多?
  8.现在社会里生活和工作的平衡到底是不是一个实际的追求?
9.讨论一下生活中自我约束的价值。
10.电脑游戏到底是一个多健康的追求?    
11.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只会一种语言绝对是一项劣势。
12.我们崇拜年轻人而嘲笑老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来源:留学网http://www.3607.com/information/00154699.html

2010年法国高中毕业会考(LeBaccalauréat,简称BAC)作文题
1.对于真理(相)的追求是否可能没有利害关系?(文科类)
2.卢梭说:“我们对同类的感情,更多产生于他们的不幸而不是他们的欢乐。为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基础是利益,因共处逆境团结在一起的基础是感情。”试分析卢梭论《人类的幸福、不幸和社交性》一文的哲学含义。
英国高中课程考试(简称A-LEVEL)作文题
哲学只是提问而并不回答,为什么学习它?
美国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简称SAT)作文题
1.“我们大家都以为出名带来幸福,似乎这是人们最向往的东西,我们相信不管以什么方法出名都是一种自我证明。但是,那些出了名的人士常常抱怨名气是一种可怕的负担。“把出名当作成就,注定要付出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代价。”(克拉考夫斯基)是出名的人幸福还是不太出名的人更幸福?
2.“如果我们不满意环境,就设法改变它,但是,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最重要的改变很少发生,这就是说,我们不必为改善身边的环境焦虑,而是应该考虑改变自我,使之更适合环境。”改变自己的态度比改变环境更有利吗?(2007年1月)
2012年日本东京大学文科类入学考试作文题
关于一国文化,要给对那国毫无了解的人说明的时候,如何让对方能够充分明白你在说什么?同时不花点儿心思对方就不能明白的困难点在何处?举例说明。
德国文理中学毕业会考作文题
对Barock(巴洛克)文体类型的诗进行比较和分析。
英国“剑桥法学考试”作文题
人是否拥有独立与法律之外的基本的道德权利,如果有,该如何界定这些权利?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2009年美国SAT 作文题
1.根据下列材料和要求,写一篇作文。
材料:
在社会上以及我们的生活中,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需要好好解决。越来越多的人被教会对不好笑的事情发笑,用幽默曲化解难题。他们甚至被建议说,多和幽默的人在一起。这是笑可以强身健体,帮助战胜疾病的强有力的证据。
(以上材料选自马歇尔·布莱恩《笑的作用》)
任务:
幽默是化解难题、解决难题的最好方式吗?写一篇文章提出你的观点,并从你的阅读、学习、经验和观察中找出论据来论证你的论点。
2.根据以下材料和要求写一篇作文。
材料:
你可称它为部落,或者网络,或者家庭。无论你称它为何物,你都需要它。因为你是一个人,所以你需要它。你并非来自乌有之处。在你之前,在你身边,想必在你之后,总有其他人。即便你一个人生活,即便是你自己选择与世隔绝,你仍然不能脱离落网或者家庭而存在。(节选自简·霍华德《所有幸福的部落都是相似的:好家庭搜寻记》)
任务:
即便人们选择独自生活,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网络或者家庭吗?写一篇文章提出你的观点,并从你的阅读、学习、经验和观察中找出论据来论证你的论点。
来源:http://chuguo.ifeng.com/?thread-59242-1.html

韩国延世大学人文学部入学考试作文题
你怎样看待死亡?
韩国某大学商业和经济学部入学考试作文题
你如何看待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
日本庆应大学文学部入学考试作文题
2009年:家庭是偶然的产物还是必然的产物?
2010年:如何听音乐?
2011年:通过被爱学习爱
来源:http://edu.oeeee.com/gk/201206/t20120609_1312803.html

香港高考作文题
片段作文1:运用两个比喻描述肚饿的感觉
片段作文2:刻画一个心胸狭窄的人
长文1照镜子
长文2那眼睛在看着我们
长文3密码失效
(来源:凤凰网)



二、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王尚文)
最近张鸣先生的一篇博文说到:“教育部的网站公布的调查说,现在有八成的大学生想入党,追求理想信念为其主要动机。从内容上看,这个调查,主要是靠问卷,从问卷的结果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不用说,这样的结果很令人振奋,表明我们的大学生多么有理想,有信念。然而,凡是接触过大学生的人,就会发现,似乎并不是八成的学生都这样有理想有信念。私下问问那些想入党的学生,恐怕多数人想的还是毕业有个好的前程。”我立刻想起在所谓大跃进时期,我在浙江日报头版右下角看到的这样一张照片:一个七岁小女孩坐在将要收割的稻田上。暑假回家和生产队里的乡亲一起劳动时说起了这件事,一位老农民说这是骗人的。我理所当然、理直气壮地给予了批驳,理由就是报纸上登的,难道还会有假?后来铁的事实证明了我的天真幼稚。这张照片确实是有的,所照出来的现象也是真的,不是经由摄影技术拼凑假造出来的;只是她坐着的稻子并不全是原来长在这块稻田里,而是临时从别的稻田里移栽过来的。我完全相信“有八成的大学生想入党”确是事实,“追求理想信念为其主要动机”为被调查的大学生所写也是事实。只是仅凭问卷上的答案来肯定“追求理想信念为其主要动机”,觉得不太靠谱。我多年滥竽大学教师行列,我的直觉判断和张先生一样:“恐怕多数人想的还是毕业有个好的前程”,有关调查工作人员似乎未免失之轻信。
记得马克思说过,“轻信”是最可原谅的缺点,自然不宜深究;但如果由此出发制定有关政治思想工作的方针等等,那就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因为多少偏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离开了“实事”,所求出的“是”难免失真。譬如关于中小学“禁补令”实施的效果如何?假如通过问卷调查,“效果良好”的比例就很有可能超过八成,因为众所周知这样写对自己有利,而事实上“进补”却多了去了,同时逃避检查的办法也多了去了,光凤凰网今天就报道了如下两条:“沈阳一学校为躲‘禁补令’组织400名学生跨市补课”, “黑龙江:学校为躲纪委检查 连夜组织学生烧书”:正是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道”若要真正战胜“魔”,首先要发现魔,为此就得识破魔隐藏自己化妆自己的种种伎俩,决不能为其道貌岸然所蒙蔽。不过,从这两条消息看来,魔之难于战胜,是由于魔就藏在某些布道者(如学校校长、教师、教育行政官员)的心里。古先贤早就指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哪!
                                       2012.端午前夕
案例篇一、淮阳青年李健为留守儿童和孤儿建立爱心学校《周口晚报》消息:淮阳青年李健为留守儿童和孤儿建立爱心学校 在周口淮阳县安岭镇,有这样一位青年。为了让孤儿能像正常孩子一样,他用自己打工挣来的血汗钱并举债累累,在家乡建了一所只招收留守儿童和孤儿的学校——安岭镇实验小学。他给学校定下严格规矩:非留守儿童和孤儿,不收;孤儿到校管吃、管住、管穿,费用全免。他的这一举动,让家人和邻里费解,很多人称他是办学的傻子。他就是淮阳县安岭镇周楼行政村的李健。
  免费收留孤儿
  因为家里很穷,李健在初二时就辍了学,16岁就外出打工。24岁那年,李健带着老婆孩子来到新疆准噶尔盆地,用打工挣的钱买了40多头牛,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放牧。几年下来,他积攒了40多万元。
  200011月,李健带着老婆孩子回到家乡。当别人都以为他会好好享受后半生时,没想到他却计划着筹资办一所只招收孤儿和留守儿童的学校。
  做出这个决定,除了跟小时候的经历有关外,我偶然看到的一幕更坚定了这一想法。李健说,有一次,他到一个敬老院办事,寄居在敬老院的孤儿张玉玉姐弟俩的遭遇深深触动了他。姐姐才16岁,却辍学当起了弟弟的家长,不仅照顾弟弟,还每天接送弟弟上下学。敬老院距学校1.5公里,每天都是姐姐带着弟弟往返。他当时就想,一旦条件允许,他就要办一所学校,给孤儿们营造一个尽可能温暖的家。
  李健办学的愿望在几年后实现了。2007年,他筹措资金300多万元,成立了安岭镇实验小学。学校建好后,李健开始到各乡镇了解孤儿的情况。在招收20多名孤儿后,费用有了压力,但每每看到可怜的孩子,他仍选择收下。至今,李健收留过的孤儿已有50多名,其中不少升入了县城中学。在这里,孤儿们的学习、生活费用全免。
  人家办学是为了挣钱,李健办学是在行善。学校一位教师说,李健不但义务承担起孤儿的教育,还负责孤儿的日常生活费用。每年招收学生时,李健只招收留守儿童和孤儿,其他的学生就是拿着钱来也不收。放着钱不挣的人,大家是头一回见。李健对这里的学生非常关心,在冬天,他经常组织学生去浴池洗澡,每次都要花1000多元钱。
  收留孤儿不嫌多
  目前,在安岭镇实验小学里生活和学习的孤儿有21名,最大的孩子13岁,现在读六年级,最小的6岁,现读一年级。由于特殊的身世经历,大部分孩子的亲情观念比较淡薄,表现得自私、自卑和自闭。但是,孩子们都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
  孤儿小代进学校时,穿着一件爷爷穿过的大褂子和一条青布裤子,整日闷闷不乐。李健多次与他交流,鼓励他树立起生活的勇气。小代生日那天,李健特意为他举行了一个生日宴会,邀请其他20名孤儿参加。小代非常感动,眼含热泪为李健唱了一首《父亲》。贴心的温暖,使小代心灵的创伤逐渐平复,这个正值青春期的孩子慢慢和其他孩子一样阳光起来。
  对收养的每一名孤儿,李健都视为亲生,无微不至地关爱着。病了,找大夫为他们治病;衣服脏了,有生活老师浆洗。有的孩子小,睡觉还尿床。为此,李健夜间总要几次起床给孩子们盖被子、提醒孩子起床小便。他的妻子也不厌其烦地帮着照料孩子。
  李健为孩子们提供了舒适的学习环境,孩子们也不辜负他,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每次讲到孩子们的成绩,李健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和自豪。建校第一年,六年级毕业生53人,有13人考上县重点中学的免费生。第二年毕业生78人,有33人考上免费生,其中一名女生获得全镇考试竞赛第一名,成为安岭镇第一个考上重点中学的3年全免费生。目前,学校已经由最初的6个班380人,发展到现在的10个班737人。
  他们都是好孩子,别说是21名,就是再多一些孤儿,我也不嫌多。李健说。

二、李健:当代的教育圣贤(王尚文)
当了48年教师,蓦然回首,我不但没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松,反而感到后怕,为自己没能真正尽到教师的责任而感到无比沉重、愧疚,对教育、教师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神圣感。
教师以教育学生为己任,与别的职业实有质的区别。教育最犯不得错误,因为犯不起:错误的教育对学生心灵错误的影响,几乎永难消除!而从实践的层面看,又几乎人人、事事、物物都无不在教育我们的学生,虽然未必自觉;社会是非常纷繁复杂的,假恶丑也时时、处处对他们在起着教育的作用,而且可能比正面的教育更有力、更有效。就说父母,即便其对子女的爱心无可怀疑,他们的观念、习惯、方法也未必全都正确、有益。实际情况是,一个人从呱呱坠地起,他就走在一条充满不确定性的道路上,各种各样的“魔鬼”总在张牙舞爪伺机扑向他们,即使没有将他们完全吞噬,也极有可能给他们造成种种难以治愈的伤害。还好,没走多远,教师出现了;而且传统在告知他们:教师是真正爱护他们的,教师总是正确的,可以而且应该甚至必须以教师的是非为是非。虽然排在末位,教师从人群里被挑选出来,和天地等在一起供上家家都有、人人膜拜的香火牌位!教师,应该是把孩子引向正途的唯一可靠可信的非凡的人——他,代表人类业已达到的文明高度,指引着孩子前进的方向,简直就是上天或上帝派到人间来呵护他们、教导他们的使者。但在实际上,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意识到他们的责任,更未必能够尽到他们作为教师的责任,当年的我,就是其中的一个。
也和别的职业不同,教师和教师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角色几乎完全合而为一,而不仅仅在学校里在课堂上他才是教师。由于他是教师,他会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努力做到为人师表,即使在退休之后,即使在弥留之际。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我是教师”的意识总是会不知不觉渗透其中。在这一点上,各种宗教的教徒庶几近之。
教师是教人怎么做人的,因此,他一定有他的“人学”观念、“人学”思想、“人学”追求、“人学”规范。他不但是一个“人学”思想者,更是“人学”的践履者,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由于“人学”的博大精深,他一定始终是“人学”的探索者,他自己就永远是一个在不断成长的人,而且一定是和学生共同探索一起成长。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对他所教学生的爱,还有他的活生生的学生,给了他永不枯竭的动力。他就像夸父逐日一样追求着他的教育理想!由于教育总是朝前走的,这就决定了理想必然是教育的“眼睛”,教育的脊梁,教育的灵魂;没有理想,就没有教育。教育就是师生奔向理想的过程,教师为了理想而致力于当下。
教育,教师,神圣而又艰难!因此,当一个人真正进入教师的角色,他也许就会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兴趣顾及旁的一切,如名利地位等等,好像一只脚踏进了空门。李叔同为了在经济上支持他的学生刘质平,他甚至愿意推迟他出家的时间。这时他的一只脚已经踏进空门,但他没有(不能!不愿!不忍!)忘情于他的学生。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教育就是普度众生之一途,普度众生在他是高于重于个人一己之了断。古今中外教育史上有多少这样的教育者为教育而看空世俗所珍惜所尊崇的一切!他们为了真正踏实教育这一只脚,心甘情愿、自然而然地把另一只脚踏进了空门。《好了歌》云:“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而教师呢,唯有学生忘不了!唯有教育忘不了!作为教师,当然没有必要丢下妻子儿女,但却可以为了学生、为了教育而放弃功名利禄。夏丏尊,不愿涉足官场,为了自己不被选上“议员”,有意改了自己的名字,因为选民的极大多数会把“丏”错写成“丐”,这样就可以保证自己的落选。为了教育,为了学生,他真的把自己的一只脚踏进了空门!
从教,就是逐日的过程,就是悟道的过程,也就是修炼的过程。为了理想,为了教育之道,为了学生之爱,视富贵如浮云。教师的天空,没有灿烂绚丽的浮云,只有澄澈而无边的蔚蓝,也许寂寞,但却永恒!
写到这里,我只有无限的愧疚!但同时眼前一亮,似乎对孔子说的“吾与点也”这句话,有了全新的认识,因为它呈现出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以上的文字写于527日,题为“一只脚踏进空门”。最近看到李健为留守儿童办学的事迹,发现真正修教育禅、悟教育道的圣贤就在我们的身边眼前,深受教育,深受鼓舞,不禁为之欢欣雀跃!孔子指出:“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也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尧舜与人同耳”!朱熹也一再强调“凡人须以圣贤为己任”。李健,就是当代的教育圣贤!就是我们的楷模!有不少人看到当前教育的弊端,比比从前的和外国的教育,常有生不逢时的感慨,或逃离本土的打算;我理解他们的心情,但李健的伟大实践昭示我们:路在何方?就在脚下!

借镜篇一、夏丏尊:《爱的教育》序言学校教育到了现在,真空虚极了。单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马灯似的更变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从未闻有人培养顾及。好像掘地,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又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于池的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反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译林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


二、教育爱的三种境界(节选)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秦元东
(一)喜欢:指向儿童的优点
苏格拉底认为,我们是因“善”而爱,且是为了“善”而爱。柏拉图也明确指出,“爱一个人就是真正地爱他身上的善”。当教育者如他们所言,因为儿童身上的“善”、或者他们认为重要的“优点”而爱他们时,这就是教育爱的第一种境界,即喜欢。
  作为指向儿童优点的喜欢,从教育者角度看,他们只爱那些符合自己期望的儿童,真正爱的是儿童身上的优点,而非“儿童”这个人,并倾向于将儿童塑造成为自己期望之人。从儿童角度看,那些已经具有这些优点的儿童,为了能继续得到这种爱,主要任务是保住与强化自身这些优点,尽量克服与改正自身某些教育者认为的缺点(也许事实并非缺点),最终变成教育者喜欢的人;那些暂时不具有这些优点的儿童,如果想要得到教育者的爱,就必须克服自己身上教育者认为的那些缺点,想尽办法具有教育者认为的那些优点,至少表面上要具有,最终也会成为教育者期望之人。总之,如果儿童想得到教育者的爱,最终都将成为教育者期望之人。
……
喜欢是“没有能力的爱”,“只是一种要求,希望被爱者照自己的意思去做或表现。那不具有启发性,在深层心理意向言,带着占有或贪婪,甚至在爱的行动背后,是一种野心。”②
 
(二)喜爱:包容儿童的缺点
……
相比于喜欢,喜爱具有了一定的包容性,给了儿童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这也正是其进步所在。但是,二者都以儿童身上某些教育者看重的优点为条件,是一种“有条件的爱”,“有条件的爱是欲望和占有,它没有温馨,没有启发性,缺乏优美的感动性。”③这种条件化了的爱,在满足了儿童爱的需要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蜕变为了一种操纵与控制。当一些儿童碰巧具有教育者看重的优点时,是否就可以避免被控制的命运呢?也许在某一特定时空中,教育者所看重的优点和一些“幸运儿”具有的优点之间重合了,但“人是随时在改变的存有”(雅斯贝尔斯),在不同时空中,教育者所看重的优点、儿童具有的优点,都不是亘古不变的,这种变化性,导致了这些“幸运儿”只是在教育者看重的优点与自己具有的优点重合的特定时空中才暂时免遭了教育者的控制之苦。总之,在不同程度条件化的喜欢和喜爱中,所有想得到教育者爱的儿童,其命运都是相同的,即被操纵与控制,他们的区别仅仅是量的差异,而非质的区别。
 
(三)真爱:超越儿童的优缺点
……当教育者面对儿童时,不再依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对其进行优缺点的划分与确认,而是将儿童视为一个具有丰富多样性的完整的人,并因此而爱他们时,就升华为了第三种境界的教育爱,即真爱。
作为超越了儿童优缺点的真爱,从教育者角度看,主要包括四个要素,即对儿童的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对儿童的尊重”意味着无利用,使之按照他的本性成长和发展;“对儿童的认识”使得这种尊重成为可能;“对儿童的关心与责任”构成了教育爱的本质,意味着教育者心中时刻有儿童,对儿童的需要、兴趣与要求等非常敏感,并随时对其主动做出反应,以促进他们依其本性成长和发展。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安东尼·圣欧伯利说爱是“我引导你回到你自己的过程”。从儿童角度看,他们最终从有可能失去爱的恐惧中彻底解脱了出来,从教育者的操纵与控制中获得了解放,不仅被允许,而且被保护与鼓励保留自己的个性,依其本性自由发展。

《幼儿教育》2008年第21期


三、推荐:“十不”陷阱毁坏了大陆学子的作文天赋(史仲文)http://shizhongwen.blog.ifeng.com

许纪霖谈“法国高考”:有什么样的考试,就有这么样的公共文化(许纪霖)http://blog.sina.com.cn/xujilin57

中国教育将会没落在商业化的发展之中(刘宗勇)凤凰博客



(本期编辑  董文明  颜炼军  杨更生  王尚文)
同期发于凤凰博客:http://blog.ifeng.com/6259191.html



45#
 楼主| 发表于 2012-8-7 15:21:13 | 只看该作者
单士兵:开放的高考作文需要独立的文化判断作者:单士兵  2012-06-08



  昨天高考开幕。在第一门语文考试结束后,围观评点高考作文就成为中国最大的文化事件。针对今年高考作文命题,无数网友都在表达着自己的看法。尽管关于高考作文的争议年年有,但是,往年人们还是很容易从林林总总的高考作文题中,梳理出一种容易被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而在今年,争议更加激烈,价值判断很难聚焦。
  从整体来看,今年高考作文命题,更加注重思维发散,便于考生想象与创新。而且,高考作文普遍转向材料作文,写作要求也更加开放,除了诗歌依旧不受待见,对文体并没有太多强调,也没有设置太多分析框架,并且通过“题目自拟”来避免主题先行,让考生拥有更多观点自主表达的空间。可以说,今天高考作文,已经将“开放性”这三个字演绎到极致。
  当然,命题太过开放,人们在表达上,就不容易聚焦。话题不聚焦,也容易产生极大的争议性。只要看看网上对今年高考作文题的评判,就能感受到什么才是莫衷一是,众说纷芸。相较于以前有些年份各地高考作文或是“一片诗意”,或是在表达某种“共同价值”,今年各地高考作文堪称风格各异,视角不一。即便是在同题作文中,不同人面对材料,也都会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同,人们看待今年高考作文,显得更有争议,表达的声音呈现强烈的纷乱感。
  以引起争议较大的高考作文,有被全国卷、陕西卷以及海南卷选用的材料作文“举手之劳”。这则材料讲的是,船主让漆工给船涂漆,漆工顺便将漏洞补好。后来船主给漆工一大笔钱,感谢他顺便补漏洞。并称他在家长出海后,才想起来船上有个漏洞,以为家人回不来了。现在家人却平安归来,所以才感谢漆工。无疑,这样有限的故事,提供了无限的想象。责任、人性、善良、阴谋,不同的人,都可以从中找到不同的思考向度与价值角度。
  类似这样的材料作文,今年高考作文可以说俯拾皆是。比如,重庆卷的“拯救冷库工人”,讲的就是肉类加工厂一名工人被困在冷库室,在死亡边缘挣扎了5个小时,被一名保安给救了。这个在企业做了35年的保安,仅因为那名被困工人是唯一每天早上向他问好并下午跟他道别的人,那天,他因为没听到他说“明天见”,才寻找并最终救了他。这样的材料故事,让人看到的生活,或是一面镜子,你笑它就笑;或是一种偶然,只看到人生的不确定。是积极生活,还是消极避世,相信不同考生会给出不同答案。
  这是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这是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从某种意义讲,现在很多人的价值观,都处于相对溃散的状态,缺少相对普遍的认同。在无数人内心,都充满了强烈的文化焦虑。不同的人焦虑是不同的,有的为国家前途操心,有的为一己私利奔走,有的为情感伦理困惑,有的为无所事事迷茫。而高考作文,就是一种可以聚拢整个社会不同人群进行观念表达的文化载体。在这种情况下,面对今年高考作文,人们当然会出现一片争议,难以形成共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角度,呈现的,其实也就是不同的文化之美。
  现在,看待高考作文,不要再盲信于某个所谓的专家判断,那些所谓的“精准把脉”与“权威解读”,说到底,那也不过就是一家之言罢了。因为在这样的文化价值多元的时代,看待高考作文,并不在于一定要从中梳理出某一种符合所有人口味的“大同价值”,越是个体的,往往就越是独立的;越是独立的,其实才是真正的权威的。那么,不论你是考生、家长、老师、学者,怎样看待高考作文,前提都应该真正尊重自己真实内心,在精神自由与人格独立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文化判断。也只有充当开放的高考作文命题,才能为激活这个时代文化源头,提供一条渠道。
46#
 楼主| 发表于 2012-8-11 18:12:58 | 只看该作者
从“每当我唱起《东方红》”到“一封家书”
36年作文题 窥时代变迁
《楚天都市报》记者高家龙、罗欣、尚娟、胡迎霞
  


  从1977年恢复高考迄今,已经走过了36个年头。36年,36届莘莘学子,36类风格不同的高考作文。如今,你还记得当年高考时的作文题目吗?当年在考场上的你,是否曾为作文“狂”?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高考作文命题者和写作者都是社会人,这决定着任何时代的高考作文命题,都不能脱离时代而独存。当我们穿越岁月的尘埃,可明显看到时代风云对高考作文命题的影响,仿佛听到时代前行那不可阻挡的脚步声。
  
【解析】
  
  恢复高考36年来,作文题目经历了什么变化?记者采访了《帅作文》周报特级教师顾问团成员,他们认为,高考作文题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1977年—1979年:政治色彩浓厚
  
  上世纪七十年代,受“文革”和改革开放初期影响,高考作文题政治色彩鲜明。1977年高考分省命题,黑龙江省的作文题为“每当我唱起《东方红》”,当年湖北省的作文题为“学雷锋的故事”;1978年全国卷作文题是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1979年作文题是改写:陈依玲的故事。
  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高考作文题,以命题作文为主,政治色彩浓厚。
  
  1980年—1989年:聚焦社会热点
  
  上世纪八十年代,高考作文命题开始聚集社会热点。如关注人才问题(1981年的《毁树容易种树难》),关注环境污染问题(1985年给《光明日报》写信,反映学校受污染的情况),关注社会风气问题(1986年以《树木·森林·气候》为题)等。
  这一阶段高考作文题逐渐向关注社会热点转化。
  
  1990年——1999年:关注社会道德
  
  上世纪九十年代,高考命题向关注社会道德转化。1990年:母亲带着两个女儿去玫瑰园,一个女儿告诉母亲,“这里不好,每朵花下都有刺”,另外一个女儿告诉母亲,“这里真好,每个刺上面都有花”。根据这一材料写一篇议论文;1993年:就“帮人补课要不要收取报酬”写一篇广播稿;1995年:议论文《鸟的评说》;1997年:根据两则助人为乐的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等。这一阶段我国处在深化改革时期,高考作文命题转向关注社会道德,关注修养品行,关注精神空间。
  
  2000年—2011年:体现人文关怀
  
  新世纪以来,高考作文题开始向关注人本文化转化,如2000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话题作文,2001年是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2002年是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2003年“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话题作文等。这阶段反映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在更新,题目更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这也是社会人文关怀精神的体现。从2004年开始高考卷不再全国统一,命题可谓色彩纷呈,但这一特色并未改变。
  
【题目】
历年湖北高考作文题(节选)
  
1978: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
1979:改写“陈依玲的故事”;
1980:读后感,《画蛋》,达芬奇的故事;
1981:读后感,《毁树容易种树难》;
198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983:看图作文,漫画《挖井》,①说明一篇;②议论一篇;
1984:自拟题,关于怎样写作文;
1985:“致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关于环境污染问题;
1986:“树木·森林·气候”;
1987:自拟题,关于育民小学游泳训练班的简讯;
1988:《习惯》;
1989:根据“致青年同学的一封信”,写关于报考志愿的困惑和苦恼;
1990:根据素材“玫瑰园里的花与刺”,自选角度,展开议论;
1991:命题选择: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辩论或议论;
1992:材料作文,关于社会公德问题,街头雨中一景,题目自拟;
1993:就“父亲、女儿、儿子关于梧桐树老皮剥落的对话”写一篇记叙文;
1994:《尝试》;
1995:材料作文,素材“诗歌《鸟的评说》;
1996:看图作文,关于“给六指做整形手术”“截错了”两幅漫画比较,议论题为《我更喜欢……》;
1997:材料作文,主线为“助人为乐”;
1998:《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也可以自拟题目,中心围绕“心理承受力”;
1999: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内容作文;
2000: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作文;
2001:以“诚信”为话题作文;
2002: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作文;
2003: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作文;
2004:《买镜》;
2005:根据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自拟标题作文;
2006:根据汉语中带“三”成语的联想与感悟作文;
2007:以“母语”为话题作文;
2008:《举手投足之间》;
2009:《站在____门口》;
2010:材料作文,“幻想推动现实,幻想照亮生命,幻想是快乐的源泉”;
2011年:《旧书》
2012年:材料作文,主线为“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与传统书信有无必要”

【总结】
2004年分省命题后湖北卷作文题呈现五大特点
武汉市第二十三中特级教师   刘培淮
  
  湖北省考试院明确提出,今年高考将与近年高考命题“平稳过渡,无缝对接”,说明省考试院对近年语文高考命题是肯定的。湖北命题的五大特点,从某种意义上就代表着未来的高考作文命题走向。这些命题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形式上,由材料作文向材料加命题(或话题),再向命题作文(包括半命题)转化;
  二、审题难度,由偏重理性思辨的好高骛远,向偏重感性体验的脚踏实地转化;
  三、内容上,由关注宏大命题向关注社会生活,突出人文素养、文化意蕴转化;
  四、写作面越来越宽泛、开放,题目向日趋中性化、广义化转化;
  五、体裁尽管呈开放性,但明显可见向偏重记叙性文章转化。
  至于当下高考作文命题的缺陷,就是命题者为防止教师学生的猜题押宝,使命题日趋中性化、广义化,再加上单纯的命题作文,多少有些难于激发考生的写作冲动和激情,这只能寄希望于今年或以后的改进和完善。
47#
 楼主| 发表于 2012-8-14 15:15:34 | 只看该作者
一个缺乏想象的时代


作者:张鸣
文章来源:爱思想
浏览:29 次

    每年的高考作文题,都会引起人们的热议,人们总是奇怪,为何出题的人能想出那么搞笑的题目来?比较起来,今年广东的作文题,倒是比较靠谱,题目是:“你想生活的时代”。看了这个题目之后,我唯一的担心是,如果考生没有一个说喜欢当今的,可该怎么是好。但是,考试结束之后,我的担心似乎根本就不存在。今年的作文,普遍考的不好,因为题目不够套路化,习惯了按套路填字的考生们,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往上码字了,满分60分的作文,平均才37•8分,仅仅有15篇满分作文,但零分却有1670篇。满分作文中,有好些都是说喜欢生活在当下的。
  参加高考的高中生,恰处在一个富于想象的年龄,而广东今年的考题,恰是一个让人发挥想象的题目。作为花季的少年,想象一下生活在未来,在情理之中,写未来,应该是相当多的抉择。否则,回到过去,也合情合理,梦回汉唐不错,这两年民国热,选择回到自由比较多的民国,也是一个合理的选项。况且,这一阵穿越时髦,稍微放肆一下自己的思路,在我看来,是很容易选择回到过去的。但是,我们看到,很多人面对一个需要想象的题目,完全不知道怎么做了。也许,那1670篇零分作文中,有因政治因素清零的,但按以往的经验,这样的作文,一般不会有很多,顶多一两篇。更多的人,其实真的是不知所措。令我奇怪的是,很多人,尤其是得高分的人,选择的是热爱当下。
  选择喜欢当下,在政治上最保险,虽然语文不是政治,但大家都知道里面有政治的因素。考试嘛,都是想得高分的,有哪个想冒险呢?当然怎么保险怎么来。自古考场无佳作,不仅是因为时间紧,神经紧张,还有意识形态束缚的因素。但是,就这个题目本身而言,考生如果感到选择民国有点风险,那么选择未来,应该没有多大的问题。可惜,这样的选择,居然也非常少。
  虽然说,我们很难指望高考的时候,考生通过作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但至少我们可以期待,这样的考试,可以传递出我们一代年轻人的某些喜好或者擅长。像高考这样的大考,一般来说,考生肯定会选择自己最擅长的表达方式,书写自己最喜欢最熟悉的内容。但是,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我们的年轻人,尤其是参加高考的年轻人,他们最喜欢的,不是想象,想象力的缺乏,已经成了考生的通病。
  是人都知道,对于作文而言,想象力就是创造力。缺乏想象,是作文的大敌。但是,多少年来,我们的中小学作文,包括语文课的训练,偏偏要跟想象力为敌,一个人,从小学走到高中,如果作文能得到高分的话,基本上想象力就没了。我们的语文课,对于一篇范文的解读,首先将之分解为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背景。无论作者自己是不是有这样的思想,反正语文课规定,必须有这样的思想。如果万一有学生从文章里读出来其他的意思,那绝对是大逆不道的。所谓的学习,就是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套路学,学会,背会。学好背会,考试就可以得高分,否则,就出局。作文也是如此,无论记叙文、议论文还是散文,什么样的题目,怎样做,都有一定之规,有严格的套路。像八股文一样,何时点题,何时破题,何时发挥,甚至什么时候用排比句,什么时候引经据典,都有固定的套路。考生到了高三,课都上完了,整个一年,都在做题,训练。所谓的作文复习,就是按范文练习,把自己练成当年苏联医学专家巴甫洛夫手下的狗,一看到某个类型的题目,条件反射地就会按某种范文的模式来码字,码的飞快。
  人类文明的精神,就是创造,一个扼杀创造力的教育,对一个民族意味着什么?一个大省,满分作文仅仅15篇,而且即使满分作文,也缩手缩脚,缺乏想象。这样的考试结果,传达出的信息,恐怕不止是一声叹息。
48#
 楼主| 发表于 2012-8-15 14:17:37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中美高考作文深度解析 中国教育为什么是国际笑话作者:心的教育
   


本文为中外高考作文解析系列三:上接以下文章:
    中外高考作文解析系列一:是谁把国人培养得不会思考的?
    中外高考作文解析系列二:从欧美大学的入学作文,看真教育追求的理想人格
本文为【中外高考作文解析系列】三,含以下内容:
一:真教育与伪教育的原则性区别
二:理性和思考的教育榜样:美国芝加哥大学作文题深度解读
三:2009年度中国大学入学考试作文题的解析笑话

2009年度中美高考作文题深度解析 真教育和伪教育的强烈对比
                                             今日学堂校长:张健柏
一:真教育与伪教育的原则性区别


三:2009年度中国大学入学考试作文题解析
我先把北京的高考题“亮一下”,非常有代表性。因为可能来自于北大校长的非凡创意(将另文品味)。
北京卷2009年高考作文题
一首歌中唱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向远方。请以“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体裁不限。
各位读者,你知道这份题要考什么吗?我想半天,估计是要考我们学生的梦幻水平,神经错乱的级别,或者是编大话的能力吧?怪不得我们的大学生满口都是谁都听不懂的语言,经常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他们已经被剥夺了表达的能力。或者是要考他们煽情的能力?北大校长就利用他的【隐形的翅膀】,狠狠地玩了一把中国人。请看报道:
“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我终于翱翔,用心凝望不害怕,哪里会有风,就飞多远吧……”在北大的新年联欢晚会上,这首青春飞扬的流行歌曲《隐形的翅膀》,被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倾情演唱。他,就是65岁的北大校长许智宏。
他还与学生舞蹈团一起为大家带来了歌舞《我是明星》,大讲堂顿时成了一片奔涌欢腾的海洋;而最后将全场的热烈气氛推至顶点的是,许校长投入吟唱的一曲充满励志色彩的《隐形的翅膀》,赢得了全场如雷般的掌声与喝彩,荧光棒挥舞,盛况堪比明星音乐会。
查了一下,这首歌是张韶涵主演的电视剧《爱杀17》主题曲,光看题目,就够“酷”的,不仅爱,而且要“爱杀”,还要“爱杀17个人”吗?不懂。励志吗?诸位查查歌词去,实在看不出来,只看到一个半疯的人在说些莫名其妙的话。
这就是我们“文化和教育中心”北京“光彩出场”的2009高考作文题。不过,这还算好的,我觉得比全国统一试卷的作文题领先了十年,起码针对的对象还是处在发情期的青年的“少年维特烦恼”。而堂堂的国家试题,居然是小学生的童话故事。请看内容:
1、全国卷Ⅰ:陕西、河北、河南、山西、广西2009年高考作文题
兔子是历届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差点被抓住。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小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同班的还有小狗,小龟和小松鼠等。小狗,小龟学会游泳,又多了一种本领,心里很高兴;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长时间都没学会,很苦恼。培训班教练野鸭说:“我两条腿都能游,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的90%来自汗水。加油!呷呷!”评论家青蛙打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思想家仙鹤说:“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做这种题,不是弱智吗?或者是假装弱智?我们能够在这种作文中发现人类“理性的光辉”吗?而且,这套题非常反映教育部的潜规则:一切都要“统一管理”,要搞“培训班”,教育内容是要按照“管理局”的愿望来设立机构,和定义“培养目标”的,可不可笑?教育部的权利欲望居然还想“深入”到动物世界去了。
上一篇文章列举的国内考题,来自于共和国的前五十年,如果你觉得这些惨不忍睹的考题已经是十年前历史就太遗憾了,现在的考题似乎更弱智。下面就把2009年度的考题全部给大家展览一下。由于现在教育部“放权”给各省,所以有些省份会“自主命题”,结果更是笑话百出。因为都是同一个体系的弱智教育官员当权,思维模式都差不多,骨子里一脉相承,让谁出都基本上一个德行,当然闹的笑话也都差不多。这就是中国“统一思想”的好处。。。就算放开了,你也不知道该如何走。

有人用一个调侃的方式,把这些高考作文题“穿”在一起,各位看看这些笑话作文题:
2009高考作文题串烧
湖南人就算你《踮起脚尖》,那也牛不过北京人《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即便把《诚实善良》的全体海南人、宁夏人组成合唱团,那也抒情不过浙江人《绿叶对根的情意》!天津人你不说狗不理包子而另辟蹊径《我说九零后》;那你还不如像湖北人干脆《站在21世纪的门口》,或者像江西人去聊聊《兽首拍卖》来得实际!也算得上懂些《品味时尚》的江苏人,到底没有“时尚之都”的上海人精,他们回头去侃什么《郑板桥》,你说是不是难得糊涂!四川人你最《熟悉》的,除了自己,那一定是重庆人了吧?那就去品品重庆人的《我与故事》吧!看看还是不是像以前那么熟悉。广东人真搞笑,都高考了,还在谈《对常识的经历与认识》,你看,这不被《生活给我智慧》的安徽人笑掉了大牙吗!面对这些莫明其妙、为难人的文字把戏,只有福建人显得不屑一顾,哼:《这也是一种……》。哈,一种什么呢?福建人说:请山东人日后去《见证》吧!见证辽宁《名星代言》的真伪。  《色盲》的道尔顿妈妈决定,高考后让宝贝兔子最后一次参加培训班:《学游泳》!(国家统一考题)


在我看来,走进2009高考作文题的考场,看见的是一群神经病患者:
个湖南人好好的走路不要,非要《踮起脚尖》到处晃。对别人说今年的湖南人一定要这样走才潇洒,不然就是二等残废被人瞧不起。有人告诉我他是作家张一一,成天【踮起脚尖】走就是要偷看女孩换衣服。
还有一个北京人满场乱跑,大声地唱:他是一只大大鸟,想要飞而且飞得高。问他又没长翅膀乱飞个什么,他说《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他飞给他希望,带他飞飞向远方。
转过身来看到一个杭州美女,对着地下的一个烂树根喃喃自语,很温柔甜美地哼哼什么曲调。问她在做什么,她居然说自己不是人也不是花,而是绿叶,她爱上了老树根,正在倾述《绿叶对根的情意》
受不了这几个怪物,打算离开考场,却被湖北人挡住了门,问我这是不是网友“21世纪”的家?他想要【站在21世纪的门口】。问他要进门不?他说“21世纪”没有邀请他,不敢进来,只要站在门口就可以了。可让他离开也不走,说梦里有什么神告诉他,只要【站在-------门口】就好处大大的有。
一个江苏的小女孩,看上去也就十七八岁的样子,可身上穿了一大堆名牌,LV包,蒂凡尼衣,路易威登的鞋,头发也弄得像上海的舞女,脸上抹得花花绿绿的,言必称“左岸”右岸的。医生告诉我,这个患者还是中学生,患了妄想症,以为自己是贵妇人,正在【品味时尚】,又没钱,只好到处买些假货来装点门面。
一个安徽人,装得很酷的样子,才十几岁,可老学老头样子说话,最喜欢说的就是《生活给我智慧》。他说自己是智者,天底下最聪明的人,因为他活了一万岁。因为活得长,生活经历丰富,所以他最聪明。
可是一个黑黑瘦瘦的广东人偏跟安徽人过不去,他们总吵架。广东人说,根据他《对常识的经历与认识》,人是不可能活一万岁的,安徽人看起来也只有十几岁,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实际“生活经验”,所以一定脑子有病。结果他们先是吵架,后来差点打了起来,医生看他们都太激动了,赶快过来打镇静剂。
还有一个小年轻拿着纸笔到处跑,到处要跟人“摆龙门阵”,原来是个重庆人,他说要写一本自传,名字叫【我与故事】。说讲故事是重庆人的“文化传统”,一定要保留和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最让我受不了的,是一个名字叫“国家教育部”的老疯子,他说自己是动物管理局局长,声称疯人院里所有的人都是他的臣民。而且他办了个游泳训练班,要让所有的小动物都“全面发展”,所以所有的动物都要到他的培训班里【学游泳】。所以他不管别人愿不愿意,把别人的名字都改成什么小兔子,小狗,小龟和小松鼠等。天天追着他们上“培训班”。


笑话看够了没有?


参考一下,看看其他华人世界的作文题,有没有中国这么热闹和没脑子?是不是华人都这么缺乏思维能力,都这么愚蠢可笑?

2007新加坡高考作文题
1、科学提倡怀疑精神,宗教信仰镇压怀疑精神,你对此认可多少?
2、中国的崛起是近年来对世界最大的威胁,请评论。
3、哲学只是提问而并不回答,为什么学习它?
4、海外留学是一项被高估的经历,你认为呢?
5、阅读幻想小说只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除此没任何其他意义,你同意吗?
6、全球暖化会如何影响今后的政治?
7、外国人对你的国家带来的问题比他们带来的利益多?
8、现在社会里生活和工作的平衡到底是不是一个实际的追求?
9、讨论一下生活中自我约束的价值。
10、电脑游戏到底是一个多健康的追求?
11、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只会一种语言绝对是一项劣势。
12、我们崇拜年轻人而嘲笑老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49#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18:40:22 | 只看该作者
“后命题时代”:管窥2012年全国高考作文


潘涌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第328期


  如果将“命题作文”视为应试教育的表征,那么,话题作文已成为2012年的高考主流,这一事实无疑昭告世人:随着全国新课程的持续推进,“后命题时代”已经到来。

  话题作文成为今年高考亮点

  在长期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高考作文命题和评审的内在价值标准制约着广大考生的写作思维,这种高度同质化的价值导向禁锢了考生思想力的充分释放。近些年来,话题作文作为一种相对开放的全新作文题型开始出现。

  2012年,话题作文成为高考的一大亮点。与往年相比,其话题更开放。其中,广东、上海等地的作文话题最值得玩味。

  例1 广东2012年高考作文话题: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2.不少于800字;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例2 上海2012年高考作文话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话题作文引发考生深入思考

  上述给出“材料”的话题作文,提供的是名人的某些观点或人生体验,具有强烈的哲思色彩,能够引发考生深入思考。其共同点集中表现为“三自”原则,即自主立意、自拟题目、自定文体。与传统命题或半命题作文乃至填空式作文相比,话题作文具有释放思想力的强大优势,特别是自选文体,确保了自由思想的承载空间。

  环顾今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语文试卷总貌,话题作文已成“热点”。四川省要求考生围绕“水”展开作文;浙江省要求考生针对一篇博文《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发表评论;福建省引用作家冯骥才的“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要求考生陈述己见;辽宁、天津等省市提供具体材料的话题作文,都留足考生挥洒思想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空间;安徽省的《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虽是话题材料与命题作文的结合,但也给予考生充分的思想空间。

  作文话题走向本色生活

  今年的高考作文话题共同指向普遍的人生、人性和生活哲思,而不是以某种观念拘囿心智。其中,安徽省和浙江省的高考作文具有标示性意义:所选生活细节和场景不仅表达了出人意料却合乎情理的新意,且其中蕴涵的生活哲学渗透出本色化深意。质言之,高考作文话题走向本色生活,实质上是引导写作主体的重心位移,即从符号化、公共化、抽象化的“类主体”(复数)转移到具体化、个性化、心灵化的“个人主体”(单数)。

  警惕诗歌文体歧视

  今年高考作文歧视诗歌文体的现象需要警惕。北京、上海、安徽等地的考卷指明“诗歌除外”的文体皆可,更多省市考卷明确要求写一篇“文章”,这种硬性规定是对诗歌的不公正排斥。表面上看,这是由于教育评价和考试标准的共性化、规范化与诗歌审美的个性化、超越性之间内在的对立所致;究其实质,这是青春生命可能释放的创造性表达活力与阅卷人套路化、机械化的思维之间不调和所致。再没有一种体裁能够像诗歌那样引导青春生命释放审美表达的语言能量了——排斥诗歌,就是排斥语言创造力,而语言创造力正是思想创造力的深刻表现。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50#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18:44:52 | 只看该作者
近十年高考作文题型分析及当前备考思路
编者按:高考牵动着许多人的心,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中高考作文是聚焦的热点、谈论的中心。2010年高考即将来临,我们特约请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潘涌教授、该院语文教育专业研究生王婷就近十年的全国及各省市高考作文题型的分类变化进行分析,并就2010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备考思路进行了探讨,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示。
□ 潘涌 王婷
2004年,高考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自主命题,至今已扩大到16个省市。各地自主命题高考作文与全国卷交相辉映,风格各异。高考在不断变革,试题也在尝试不断出新,高考作文的题型也悄然多样起来。
1999年,全国高考作文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题,揭开了话题作文的序幕。2000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正式推出了话题作文。话题作文以其独特的优势风靡一时,在2004年达到了巅峰,全国的15道高考作文题中话题作文就占了14道,一度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2005年、200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型保持着均衡稳定的发展态势,逐渐形成了材料作文、全命题作文、话题作文“三分天下”的局面,并且呈现出此消彼长、交替上升的势头。2007~2009年的作文题发生了新的变化,话题作文开始降温,直至2009年减少到1道,使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平分秋色。2005年以新面孔出现的材料作文,在2009年的18道高考作文题中就多达半数,达到了历年之最。同样令人关注的还有,2009年的福建卷、湖北卷,半命题作文的形式出现在了高考语文试卷当中,丰富了作文题型的种类。至此,整个高考作文题型已经呈现出了新材料作文、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这样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综合分析,近十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作文题型的分类与变化情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新材料作文生命力旺盛,成为命题“新宠”
2005年上海卷、福建卷及湖北卷的高考作文命题以新形式问世之后,新材料作文的称谓得以出现。按照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余闻先生的说法,所谓新材料作文,就是一种以给材料但不给话题,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为特征的命题形式。这种新的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但从表现形式上着眼,又有几分话题作文的模样。它通常给定一则或几则材料,但又不具体规定作文的话题。因此,这种新的作文题型兼有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部分特征,介于两者之间。
新材料作文的出现,无疑是给高考作文命题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命题的呈现越来越趋于合理,使命题形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景象。
首先,新材料作文符合张弛有度的命题要义,做到了限制性与开放性的统一。一方面,新材料作文吸纳了话题作文的“三自”原则(即自主立意、自选文体、标题自拟),吻合了高考作文题目开放性的基本要求。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材料或图画的理解,围绕材料中心或某个侧面、某个角度进行写作,只要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其所表达的含意范围,均视为符合题意。这样就为考生自由选取写作视角、自主立意提供了机会,为他们“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留出了广阔天地,有助于真正激发其写作热情,凸显其写作能力。另一方面,新材料作文的限制性要求,为作文立下了“规矩”。新材料作文为考生设置了一定的写作情境,为考生作文划定了范围,并且立意、构思、行文也必须以此为依据,不能无拘无束。这就要求考生仔细阅读所给材料,准确把握它的灵魂和总体倾向,做出自己的思考和理性判断,使作文真正切合题意。
其次,这种命题形式要求在材料范围内作文,突出考查了学生审察材料与提炼主旨的能力。新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总是有一定的寓意的,因而从不同角度往往可以提炼出迥异的观点。这样新材料作文就涉及了全面理解和把握材料内容之后确定主旨的环节,强化了考生的审题意识,有利于全面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全命题作文方兴未艾,求活出新
所谓全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命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考生根据这个题目自主立意、构思行文。全命题作文的一般特点及时代赋予的新特征是:从形式上看,全命题作文通常直接给出作文题目,前后均没有提示语,它的题目是确定的,不能硬性更改,这是它与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最大区别。全命题作文一般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字面上的限制较少,看似宽松自由,实际上要求更高。其他命题形式,往往会在选材上或立意上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方向,为学生开掘思路;而命题作文则不同,需要考生“另起炉灶”,并在审题、立意方面积极开动脑筋,因此,对考生而言,挑战性很大。尽管如此,传统的全命题作文并没有相应地减少,而是在最近几年来一直保持着居高的态势,究其原因,得益于命题者在克服全命题作文的弊端方面作了积极有益的尝试,使这种传统的命题形式得以在继承中创新,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
对全命题作文所做的调整与改革充分体现在下述两方面。首先,形式上,命题以“材料+题目+要求”的方式出现,通过提示语,为考生在审题和选材上给予了一定的启发与引导,既避免了审题障碍,同时又具较大的开放性和自由度。其次,在内容上,材料的题材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立足时代发展,能够使广大考生在思考中有感而发。
半命题作文初现端倪,值得期待
2009年福建卷高考作文《这也是一种    》和湖北卷《站在    的门口》,是高考考场新出现的作文题型。这是填充式的半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就是指命题者限定作文题目的一半或一部分内容,剩余内容由考生自己去补充完整、再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
半命题作文兼具限制性和灵活性,比较适用于高考这样的选拔性考试。考生有一部分的自主权,自行选择填充的内容,这就为考生预留出了多角度多侧面展开作文的开阔空间,利于个性化的写作。同时,在题目的设置上也往往会限制考生立意、取材的范围。如福建卷《这也是一种    》中的“也”字,相应地增加了考生的写作难度,避免了考生千题一文和仿作现象,有利于优秀学生的选拔,也使作文的评卷工作更加科学、准确。
从目前来看,半命题作文的题目以填充单空的形式呈现,相比前后都需要补充的命题形式更直截了当。与新材料作文、全命题作文相比,作文题目的引出似乎略显得单薄,如果命题者可以精心设计一些富有激情或启发性的提示语,可能就会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写作灵感与创作的冲动。
由此,2009年崭露头角的半命题作文有望在今后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再露“锋芒”,得到进一步尝试和探索。

话题作文挣脱“宽泛”,探索前进
话题作文是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进行立意选材进而作文的命题形式。其中涉及的话题,传达了写作所要言说的中心内容,至于作文的立意、构思、体裁以及表达方式与写作手法等,则由学生自由选择。因此,这种以话题为内容的开放式命题使考生能够充分放开手脚,在广阔的范围内选取自己熟悉的人和事,用自己能够驾驭的表达方式自由行文。
纵观近十年高考作文题型的变化,我们看到,话题作文从1999年萌芽到2004年一路达到鼎盛,此后,这种题型有着逐步淡出高考作文视野的趋势,直到2009年只有天津卷以话题作文形式出现。
话题作文曾以它的开放性和自由度长盛不衰,但也正是这种开放和自由,导致了很多弊端,如选择作文的角度过于宽泛,考生完全可以在偌大的范围内以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写作,省去了很多审视题目、深挖细节的过程,只要在开头、结尾点一下话题,似乎构思什么样的文章都在话题范围之内。这样,作文中就出现了很多千题一文、文体意识淡薄的“四不像”的问题。同样,阅卷者的评价标准也一时难以统一,公正性难以充分保证。因此,话题作文必须不断地尝试出新以贴近学生心灵、适合其个性表达。
通过以上对这四种主要的高考作文题型的分析,不难看出,并不是每种命题形式都是完美无缺的,在高考试卷的改革与发展中,命题者总是在积极地进行着摸索与反思,高考作文也因而呈现出各个题型之间相互借鉴、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的趋势,其目的都是使高考作文题目不断地趋于给学生提供充分表达的合理的精神空间,激发并释放其智慧、真情和言语才华。




分析与总结近十年高考作文的题型分类与变化,不难发现其中所蕴含的发展规律,这将有助于我们对2010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进行展望与预测,积极地投入到备考之中。
回顾近十年高考作文的题型变化,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四类作文题型大体会保持近几年一贯的基本格局,各地会守护在稳定中求发展、在变化中求创新的策略。因此,总体而言,各种形式的作文命题状况会保持如下格局。
1.新材料作文继续唱主角。新材料作文出现至今,以其独特的优势,备受命题者青睐。“新材料”取材自由广泛,作文的要求又张弛有度,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写出个性鲜明、激扬奋进、天马行空的文章来。加之其凸显人文色彩、关注思辨的特点又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让考生见仁见智,充分发挥才情、展示个性,有利于全面考查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由此,新材料作文符合高考命题的发展趋势,有望在2010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大放异彩。
2.全命题作文保持强劲势头。近年来,全命题作文一改旧颜,以新面孔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其中提示语的呈现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审题难度,给了命题作文一个合理的限制度,不仅能考出学生真实的写作水平,还“松绑”了学生的思想,让其尽情展露自身的才情;提示语的设计也极具生活化色彩,在无形之中就指引着学生伸手触摸生活的脉搏,促使他们真正地去躬身体验与思索。这也是很多省市均选择此种作文题型的主要原因。因此,有提示的全命题作文势头强劲,有望在今年的高考试卷中有新的表现。
3.半命题作文崭露“尖角”。2009年半命题作文的出现活跃了高考作文题型的舞台,与其他命题形式相比,有其自身的优越性。一方面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自由作文,任其填充;另一方面,它以半命题形式出现,一些省市的命题者会在题目的设置上留有悬念,或对其立意、取材的范围作出一定的限制,这都需要考生去认真审题,挖掘题目的深意,进而巧取材料,精心构思,书写出一篇篇高考美文。综上,半命题作文可待开发的空间还是非常大的。
4.话题作文依旧“沉寂”。话题作文曾一度风靡,而如今,昔日的光环在逐渐退去,新材料作文和全命题作文平分秋色的格局日渐稳固。依此态势,话题作文不会成为今年高考作文的主要形式。处于“沉寂”之中的话题作文要想有所作为,还需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命题形式的优势和特色,积极“变身”,突出重围,不断创新和出奇。
无论作文题型如何变化,都需要考生从容地应对、教师积极地引导。只有真正“运筹于备考之中”,才能最终“决胜于考场之上”。鉴于此,我们认为2010年高考作文应该遵循如下备考思路:
思路之一:强化审题意识,融审题训练于阅读教学之中
审好题是写好作文的第一关。考查高考作文命题的几种主要题型及特点,很容易发现审视材料的重要性,这尤其体现在新材料作文、全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中。无论是全国卷还是自主命题省市的试卷,新材料作文和全命题作文的出现几率越来越高,考生要想出奇制胜,抢占高考作文的制高点,成为最后的“赢家”,必然要在审题上下足工夫。
1.学会审材料。首先,要细心揣摩,整体把握。材料呈现的内容和方式是多样的,要判断所给材料属于哪一类的材料作文,学会从中筛选有效信息和整合信息,全面、准确理解材料的主要内容。如2009年全国卷Ⅱ的新材料作文,该作文材料由三个小材料构成:“道尔顿感到自己色觉有问题,发现色盲症,填补了医学理论的空白”“日本安藤百福抓住稍纵即逝的灵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乔利研制出了干洗剂,改革了传统的洗衣技术”。通读过后,学生大致可以理解出材料所透露的这些主要信息,然而审材料不能只是停留于对材料准确的把握,还应追求其深刻性,能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其次,就要拓展思路,深刻挖掘材料、确定文章立意。上述材料可以挖掘和突破的点很多,如机遇与创新、观察和思考是创造的基础、创新的作用等等,但这些视角又不免缺乏深度和新意。如果从“成功往往青睐钟情者”或是“灵感、创造往往源自挫折”等方面着眼,则能给人以启迪和鼓舞,使文章立意深刻、意蕴丰厚,具有穿透力和说服力。对于给材料的全命题作文,要认真解读材料的内涵,把握材料要义与所给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
2.融审题训练于阅读教学之中。阅读题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重头戏”,平日除了专项的作文练习,花在阅读训练上的时间也不会少。因此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审题能力方面的练习,如提炼文章主旨、理解句子涵义等等,这样既可以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在日积月累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及分析判断能力;在写作中,真正遇到作文材料时也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两大重点,它们两者是互通的,应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因此,融审题训练于阅读教学之中,会使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学习相得益彰,最终实现双丰收。
思路之二:关注视野的拓展,丰富知识储备
审视近些年的高考作文题,其思想内容越加倾向于对人文和社会生活方面的考查。因此在备考之中,要具备开阔的视野和广阔的胸襟,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地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夯实学生的文学功底,以储备广博的人文知识。还要引导学生丰富社会知识,留心观察生活。
首先,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视野。作文的创作来源于多读多思所带来的灵感,阅读就是非常好的途径。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在课外,要为学生拓展语文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广泛涉猎各个方面的知识,为他们的成长与成功提供宽广的平台。这样可以开拓眼界,丰厚学生的阅读积淀,不断地增加积累,如语言积累、思想积累、文化积累以及生活积累等等,这些都是创作的准备、作文能力的基础。
多读多思、广泛阅读不仅能够不断积累和更新写作素材,同样,学生在阅读体验的过程中,还会有新知持续不断地内化,如学习作者如何敏锐地观察生活、怎样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进行理性思考与判断,认真揣摩作者的写作视角与思考方式,学习作者达观的处世态度、豪迈豁达的胸襟。学生在阅读中积极地思考、感悟,无疑会不断地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最后落到笔端并感受表达的成功。
其次,引导学生拓展生活视野。近年来,高考一直引导考生对社会、对人生给予关注与思考。评判考生作文,除了文章立意构思的技巧、语言表达的才能之外,对世事发表个人的独立见解与评论、关心人类的生存状况等思想境界,都会成为考查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尝试引导学生放眼更广阔的生活,鼓励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中,不断汲取生活中的养料,用自己独特的亲身体验作为材料去组织文章,真正抒写内心的真性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浓得化不开的真情才能打动自己、感染人心。因此,作文要倾注真感情,拒绝那些矫揉造作的修饰、故作深沉的模仿和不假思索的无病呻吟。
高考作文命题始终和着时代的脉搏,有着鲜活的时代印记,舞动着社会生活的斑斓色彩。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多注入生活和时代的“源头活水”,让学生亲历亲为,积蓄生活点滴,真实生动地写作和表达。
思路之三:注重理性思考,凸显精深的思辨能力
理性思辨能力是高考作文深刻性的主要体现,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都做出了适当的倾斜:由注重情感抒发向注重理性思辨的方向发展,倡导多向思维,加强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如2009年浙江卷关于“绿叶对根的情意”的新材料作文,取自一首老歌的歌词,情理兼重,余韵悠然。该歌词中蕴涵有“绿叶”与“根”的辩证关系,根滋养哺育了绿叶,绿叶才得以茂密葱茏,纵使无处落脚,漫天飘零,也时刻不忘根对自己的抚育之恩。考生如果仅仅以平淡的笔触书写那些让人司空见惯的“感恩”“报答”,这样的作文不易写得出彩,会使文章流于平淡。考生面对材料,要突破思维定式,努力拓展思维空间,选取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材料,加之以逻辑缜密的说理,势必会增加文章的表现力和穿透力。
2007年浙江卷“行走在消逝之中”的话题作文、2008年福建卷中关于三个人不同选择的材料作文、2009年安徽卷关于“弯道超越”的材料作文等,无不闪烁着理性的光芒,充满着思辨的气息。其内容涉及对情与理、知与行、是与非的审视、思考与判断,还涉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内容,都需要运用辩证思维对其进行分析和阐释。这种能力不是短时间内就能炼就的,是一个逐渐培养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思辨意识,可以选取历年经典的高考作文或是其他有价值的材料呈现给学生,在细致讲解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会从思辨的角度去解读材料,尝试完成作文。同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消化和巩固,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蕴含辩证关系如关于个性与共性、量变与质变、前进与曲折等的小素材,让学生自己领悟、归纳,教师适时给予点拨,逐步炼就学生理性思辨的基本功。
高考作文意在感性描写与理性分析的有机统一,故在倡导学生说理、思辨的同时,更要注意把握作文内涵的丰富性和全面性,让学生在理性思辨与感性描叙中纵横驰骋。
思路之四:鼓励自我“言说”,释放个性才情
写作是一种极富个性化的创造活动。而“语文试题的标准化,造成了学生思维的标准化;而学生思维的标准化,又进一步导致其思维外化形式即语言表达的标准化”。俗话套话充斥于学生的作文之中,属于他们自己的充满个性色彩的语言少之又少。随着高考作文命题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作文命题越加开放与自由,让学生自我言说的舞台渐渐开阔起来。如2009年湖南卷的“踮起脚尖”、天津卷的话题作文“我说90后”等,人文色彩浓厚、个性十足,材料的选取大多来源于学生的身边事物,他们看得见、够得着,就可以结合自身经历,抒发真情实感,从而形成个性化的认识。新课标中也有对应点:“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为了让学生在作文试卷中更好地自我表达,展示自身个性才情,首先,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多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去评论、去表达与交流,从而不断激发他们个性化写作的能动性与积极性。其次,要鼓励学生积极练笔,除了抓好作文课堂中的练笔机会外,更要注重课外天天磨砺笔尖——写日记。日记自由随意,无论是对生活的感悟还是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学生都可以轻松自然地表达,不受束缚,这样既能让学生真实抒发内心的“真滋味”,挣脱虚情假意、矫揉造作的作文俗套,也能缓解学生对作文的抵触情绪,进而在长期的真实表达中逐渐提高自己率真自然、充满个性的言语能力。
近十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是一个不断超越、不断否定、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不管高考作文命题如何变化,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才是考场作文制胜的关键,而素质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考生平时不断修正错误、不断积累,这样,无论考场上遇到什么样的作文题,都能够游刃有余、从容应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8 12:23 , Processed in 0.07909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