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热点回顾发布时间:2010-9-30
[作者简介]崔永华,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相关研究。
零 导 言
对外汉语教学系统的理论建设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20多年来,学界同人筚路蓝缕,辛苦耕耘,使学科从无到有,成长壮大,走向成熟。
对外汉语教学史研究的倡导者之一鲁健骥教授说:“我们还应该加强现代对外汉语教学的No.1历史的研究,包括解放后对外汉语教学大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不管从哪个方面看,这短短的几十年都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1998:153)回顾20多年学科建设的路程,特别是其中对学科建设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热点问题,探索其中的规律,应当会对今后的学科建设有所启发。
一、关于“热点”
(一)本文讨论的热点的范围
本文讨论的热点是指一定时期内学界特别关注并比较集中地发表了较多相关论文的问题。
多数热点都有孕育期(前期的相关讨论、介绍)、高峰期(第一次讨论高潮)、持续期(高峰期后的持续讨论,有时还会形成新的高峰期)。上文说的“一定时期”指的是热点的高峰期。各热点的高峰期长短不一,可能一两年,也可能持续四五年。持续时间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些研究需要一定的科研周期和发表周期。近年来,随着研究题目难度的增大和文章数量的增加,这个周期有延长的趋势。
(二)热点的确定
确定热点,主要参考了《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文字应用》《汉语学习》四种刊物的论文目录,第一届至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一届至第六届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年会论文集、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北京地区分会第一、二届年会论文集中的论文,还有一些会议资料和对外汉语教学单位编辑出版的论文集。
由于本人的学识、见解、偏见,确定的热点肯定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就是说,还存在别的热点,比如语言对比研究、词汇教学研究、课堂教学研究等;有的热点还可以再细分,比如汉语习得研究、汉语中介语研究、偏误分析、交际文化研究、知识文化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等。从学科发展史的角度,应当对重要事件逐一研究,但本文无力胜任。
另外,还有一些本学科持续的讨论热点,如汉语本体研究、教材编写、汉语水平考试研究等,这里也不作讨论。
(三)对热点的描述方法
下文对每个热点的说明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热点名称:根据比较通行的说法,给热点一个名称;2、首次高峰潮:第一次集中讨论这个问题的大致时间;3、热点的内涵: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4、收获:围绕热点的讨论对学科建设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5、其他:如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值得特别关注的人物、会议、著述等。
对各个热点的讨论,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强求形式上的统一。
二、热点简述
以下简要说明讨论20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八个热点,讨论大致依据首次高峰期出现的时间顺序进行。
(一)构建学科理论框架
根据一些文献,探讨构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框架的首次高峰期应当始于1984年。其重要标志是当时几位著名语言学家就对外汉语教学的学术地位发表的意见。王力1984年6月题词:“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朱德熙1984年11月说:“实际上这是一门学问。在国外已经变成一门学问,这需要研究。”林焘1984年指出:“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是门学问,是具有理论性的一门学问。”另外,1984年12月,教育部部长何东昌明确指出:“多年的事实证明,对外汉语教学已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施光亨1994:34,刘2000:48)吕必松(1990:115—124)认为,这一时期“研究的内容和成果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论述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提出了学科建设的任务。……提出了总体设计的理论”。盛炎(1990)认为:“70年代末以前,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多注意教学法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教学方法、技巧。80年代初以来,冲破了‘方法’概念的束缚,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全面地探索汉语教学问题,力图建立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体系。”笔者以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收获有两点。第一是确立了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地位。老一辈语言学家把对外汉语教学定位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表现出他们作为科学家的远见卓识,在当时已经认识到,对外汉语教学有它不同于汉语语言学的特殊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具有其不可替代性。第二项是确立了吕必松提出的“四大教学环节”的学科建设框架。四大教学环节的框架,是从我国
以往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中归纳、梳理出来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教学论”。教育学中教学论、课程论、教学设计所探讨的问题,大都在这个框架下得到了体现。二十多年来,它一直作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建设的纲领。这个框架的缺陷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没有主动取得教育学的指导。因此经验的成分偏多,理论基础显得薄弱。但是这个框架在20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探讨中不断丰富、充实,围绕这个框架进行的各项研究、建设和讨论所取得的丰厚成果,仍然是今后学科建设的坚实基础。
(二)国外语言教学流派介绍
我国外语教学界对国外语言教学流派的介绍始于70年代末期,对外汉语教学界的介绍始于80年代初期,盛于8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的标志性成果应当是美国学者黎天睦在中国的讲演稿《现代外语教学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7)和盛炎的《语言教学原理》(重庆出版社,1990)。80年代初,刚刚打开国门的国内语言教学界面临着一大批令人眼花缭乱的国外语言教学流派。介绍和了解这些流派,对刚刚起步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建设无异于一次语言教学理论的“扫盲”运动。它提高了从业者队伍对语言教学本质的认识,特别是对当时建立新的、符合语言教学规律的教学模式起了指导作用,为沿用至今的课程体系奠定了基础。在国内外流行不衰的《初级汉语课本》(鲁健骥等编)、《实用汉语课本》(刘等编),以及国内现行的分技能教学的模式,都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
(三)文化与文化教学研究
张德鑫(2000)说:“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研究……成规模的研究大致始于80年代,盛于90年代,……比较突出的是张占一发表了《谈交际文化因素》(1989)、《试论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1990)、《交际文化琐论》(1992)等一系列关于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的论文,引起了广泛兴趣的讨论。”卢伟(1996)说:“1992年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四次学术讨论会结束以后至1995年第五次学术讨论会召开以前的三年多时间内,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不断地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与文化问题,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而且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长足的进展。”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探讨语言教学中的文化问题是一股世界潮流。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也进行了颇为激烈的讨论。这次讨论对我国的汉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注重了汉语中的文化因素(所谓“交际文化”)教学,二是加强了文化对比(所谓“跨文化交际”)研究,三是确立了文化(所谓“传统文化”“知识文化”)教学在汉语教学中的地位。这三方面的成果,一直影响至今。
(四)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的多媒体课件研究始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第一次成批出成果则是到了90年代后半期。在近10年的时间里,相关的呼吁和理论探讨不少,也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研制出了一些课件,主要是汉字教学的课件;本世纪初也建立了个别教学网站,但是真正投入使用的多媒体和网络课件并不多。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是一个具有广泛前景的领域。实际进展缓慢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网络传输速度、资金投入等。但是实质性的障碍有两个,一是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的研制、运行、管理需要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技术、管理学人才的结合,而对外汉语教学界缺少这种综合人才。另一方面,这种教学不是现成的课本搬家或者课堂录像进计算机。开展多媒体和网络教学,需要建立与一般课堂教学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和一整套专门的运行机制。而目前我们对此似乎还没有做好准备。教育部2004年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对我们认识这个问题应当有很大的启发。尽管进展不尽如人意,但是改进教学媒体,开展网络教学,这种追求已经深入人心,局部的教学媒体改进也蔚成风气。这种尝试不但提高了教师建立现代教育理念和利用现代化手段的意识,也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为今后的发展积蓄着条件。
(五)语言习得研究
张德鑫(2000)说:“1984年,鲁健骥《中介与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言偏误分析》一文,首次将‘中介语’理论引进我国语言教学界……1992年,《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文字应用》三刊联合邀请了语言学界、心理学界、语言教育界的一些专家学者,召开了语言学习理论研究专题座谈会……由此使这一领域的研究在90年代呈现出活跃的局面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刘(2000:204)说:“中国学者在80年代大量进行偏误分析的基础上,90年代初也开始了运用分析的研究,研究汉语的习得过程。”从发表的文献看,这方面的大量研究成果出现在90年代中后期。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进行偏误分析、中介语研究、习得过程研究几乎是跟国际同类研究同步进行的。这种研究借助了心理学、统计学、测量学、数据库的方法。尽管限于教师和其他研究者知识结构和研究水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仍然有限,但是也确实取得了一些受到国内外关注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如北京语言大学研制的“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就得到广泛的关注和使用。“北语研制的‘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统’得到‘中介语之父’塞林克教授的高度评价,认为是他所见到的最大的中介语语料库。”①这种研究更重要的成果是开始了教学理念的一个根本转变,即突破了以往只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的局限,开始注重对学习者的研究。就此,吕必松(1992)特别纠正了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对象的传统的通俗提法,把研究“教什么、怎么教”修正为研究“学/教什么、怎样教、怎样学”。
(六)汉字教学研究
佟乐泉(1997)说:“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的汉字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是外国人对学习汉语文的要求不断提高的表现,促使我们加强对汉字教学的研究。”如佟所说,90年代后期,汉字教学突然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研究热点。几年间,研讨汉字教学的论文、会议陡然增多。重要的会议有1997年6月在宜昌举行的“汉字与汉字教学研讨会”,1998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汉字教学研讨会,1999年6月在清华大学举行的“汉字应用与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各种有关会议和刊物上,研讨汉字教学的论文数量大增,汉字教学实验报告也时有发表。汉字一直是非汉字圈学习者学习汉语的一个难点。随着这类学习者的增加,汉字教学问题特别引起西方汉语教学专家的重视。改进汉字教学涉及文字学、语言学习理论、教育学(包括识字教学研究)、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教学实践经验,还有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等各个方面。当时确有各路人马参与,对汉字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讨论的收获除了推动了汉字教学的理论研究和研制出数种汉字教学软件之外,跨学科的研究思想,也给学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界同人利用跨学科方法的研究风气日盛。
(七)汉语认知研究
语言认知研究是当前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研究的一个国际潮流。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认知研究是对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汉语认知研究(或简称“非母语者的汉语认知研究”)。国内此类研究始于90年代后期,9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是一个成果比较多的时期。非母语者的汉语认知研究,跟汉语习得研究有重合,又有所区别。其主要差别是在基础理论、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语言认知研究依据信息加工理论,研究影响学习的因素和学习策略等问题,使用严格的心理实验方法。
通过几年来接触汉语认知研究的成果,学界逐渐认识到,运用认知科学的方法,探索影响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因素和学习策略,对于认识汉语学习的规律,改进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支柱。这从“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十五’(2001—2005)科研规划课题指南”②中包含的选题可略见一斑。“指南”中的选题范围包括:学习策略的研究,认知语言学基本理论的研究,汉语隐喻现象的研究,认知域的研究,认知图式的研究,语境与语言理解的研究等。由此可见,这个热点还在持续之中,参与研究的教师也越来越多。这对认识语言学习的本质,改善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当然,汉语认知研究是一个对专业理论、知识、技能要求较高的研究领域,所得到的结论对非专业人士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虽然这几年有一些很好的研究成果,但是运用到教学实际(包括运用到教材、课堂教学中等)的不多。这应当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八)研制教学大纲
刘(2000:302)对2000年前对外汉语教学界制定的教学大纲作了一个概括的说明。表1包括了刘提及的大纲和2002年国家汉办公布的三个大纲。从表1可以看出,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是研制大纲比较集中的时期。这些大纲在研制过程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起到了明确教学目标和规范教学活动的作用。我们还注意到,恰恰在此时,我国外语教学界也在研制外语教学大纲。教育部公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01年)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
4年)的确让人耳目一新。比较起来,2002年公布的对外汉语教学的三个大纲,似乎还是显得沉闷。原因是对多年来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吸收不足,对新的教育思想和语言教学理念关注不够,特别是在基本的指导思想上依然没有摆脱“教”语言理念的束缚。
表1 20年来研制的教学大纲举要年份大纲名称制定者
1975北京语言学院现代汉语专业教学试行方案北京语言学院
1982二年制文科班课程设置计划及有关问题(讨论稿)北京语言学院
1988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试行)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
1992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国家汉办组织修订
1995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国家汉办组织修订
1995中高级对外汉语教学等级大纲(语法?词汇)孙瑞珍主编
1996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国家汉办组织修订
1999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学大纲杨寄洲主编
2002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国家汉办编
2002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短期强化)国家汉办编
2002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国家汉办编
三、从热点中看到的规律
回顾和评价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发现不足,服务发展,而不是用今天的标准、眼光苛求历史。研究学科建设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找出在发展过程的各个事件中反复出现的现象,即带有规律性的现象。从上述的热点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下面几点带有规律性的现象:
(一)各时期的研究热点,大都与国外语言教学理论发展同步。比如我们对国外语言教学流派的介绍、语言与文化教学问题的讨论、语言习得和认知研究、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研究等。这说明对外汉语教学学科起步虽晚,但是理论研究一直在跟踪着国际语言教学的前沿。
(二)这些热点都与当时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提出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密切相关,围绕热点的讨论丰富了学科理论,促进了教学水平和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三)很多热点在研究中使用的不是单纯的语言学方法,研究成果也常常不是以语言学的形式表述,而是心理学的实验报告、计算机软件、数据库(包括题库)、计算机课件、统计或测量分析等。跨学科的方法在这些热点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热点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到一个趋势,即在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中,数学方法(统计学、测量学)、试验的方法(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计算机方法(程序、数据库、课件)使用得越来越多。这跟语言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平行。
(四)从总体看,热点过后,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的比例不足,包括运用到教学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成绩和水平测试等。这一条似乎不成其为规律,但确实也是一个反复出现的现象。我们语言习得研究的成果、认知研究的成果、汉字教学的新思想、新的教学思想的介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个问题。
四、启 示
从上述规律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一)还是要追踪和关注国内外语言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回顾学科建设的历程,我此形成了一个个推进理论建设的热点。这曾经是我们学科建设的一个优良传统和优势。但现在我们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新动向关注似乎不足,因此也就缺少了新的热点。当前世界语言教学界有哪些热点呢?刘(2000:396)说,近十年来,国外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的热点包括:语言学习环境、语言学习的动态性质、语言学习的社会文化因素(特别表现在跨文化语用研究和中介语语用研究方面)、学习者个体因素(比较集中于学习策略和学习者心理因素的研究)、语言测试、语言水平的界定、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语言学习和教学中的话语分析等。再如,目前国内外外语教学都在提倡和推广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这种通过让学生做语言任务来习得语言的模式既符合语言习得规律,又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并且有极强的实践操作性,因此很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以至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应用语言学上可被称为任务年代’(Johnson,2001)”(周淑清2004:352)。教育部2001年公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倡应用任务型教学法,而对外汉语教学界对“任务年代”几乎无动于衷③,是不是有些太迟钝了呢?
(二)应当关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当前大发展的形势下,要发现、正视和研究解决在学科建设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④,不为数字所迷惑。
(三)对外汉语教学的问题常常是综合性问题,一些重大的问题,常常需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才能解决。这要求我们建立跨学科的问题意识,主动改善队伍的学科结构和从业人员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比如一个起码的要求是,我们的教师和研究生应当能够看懂本领域运用不同学科方法撰写的讨论对外汉语教学问题的论著。
(四) 缩小研究跟教学实践的距离,加强成果转化的的研究,把我们已有的来之不易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大纲的研制、教材编写、各类教学、语言测试、教学管理中去。这应当是我们研究工作的当务之急。当前国内外教育界普遍提倡的“教育行动研究”的方法⑤,可以帮助我们把相关的研究成果放在实验中检验,也可以帮助一线教师发现和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实践证明,这种研究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的业务水平都是十分有效的。
五、余 论
在一批有识之士的倡导下,对外汉语教学史研究终于起步了。对于任何一个学科来说,学科发展史研究都是学科理论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外汉语教学史研究的起步,表示本学科正在走向成熟。诚如鲁健骥教授所说,我们要重视现代学科史的研究。现在我们这方面的研究还十分薄弱,关心的人还很少,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科学史的镜鉴作用。认识历史,尊重历史,不但是一种科学的学风,更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
比如很长时间以来,我们都在说教育学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支柱或基础。但是时至今日,我们在跟教育学息息相关的教学大纲设计、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网络教学、成绩测试、教学管理各个方面,依然对相关的教育学理论和方法缺少足够的学习和运用(宋若云,2003)。这实际上在拖着教学实践和相关理论研究的后腿。一个鲜明的例子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界在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新课程的建设上,远远落后于国内英语教学界和其他学科。据说现在又在酝酿重新修订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大纲。大纲作为全国遵循教学纲领,应当遵循教育学规定的研制程序,应当体现新的教育理念(包括普通教育学的新理念和语言教学的新理念)。着手之前,我们应当明确修订的原因,需要看看我们研究过什么,前面的大纲有什么不足,可以吸取什么教训。应当吸收语言习得和认知研究、汉字教学研究、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研究、文化教学研究、语言本体研究等各方面的研究成果。还应当参考国内外语教学的教学指导文件,如教育部公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等,避免仍然重复前面大纲研制中的不足。
最后,学界应当珍视我们这份来之不易的家底,它不是很大,但是融入了这支队伍50多年的心血和智慧。开路先贤,功不可没。承先启后,是学科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
[附 注]
①李立成《北京语言大学的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8月29日。
②请参考国家汉办网页:http://www.hanban.edu.cn/ExpressLayer/Information/。
③李晓琪等编写的《快乐汉语》(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运用了任务型教学法的思想,另有刘丹《任务型外语教学法:理论与应用》(《广州华苑》2003年第1期)、张笑难《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对外汉语写作课中的应用》(见于北京地区第三次对外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提要)。
④现在这方面的文章几乎看不到。李泉2003年发表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若干问题》是一篇难得看见的此类文章,值得一读。
⑤“行动研究……的起点是对自身实践的不满和反思,研究的对象是现实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研究的过程是为了改善新的实践,研究的结果则是切实改变了现状。”(Arthar等2002:1)
[参考文献]
[ 1 ]程 棠.对外汉语教学目的原则方法[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
[ 2 ]戴桂芙等.邓懿先生访谈录,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 3 ]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4.
[ 4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 5 ]李 泉.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若干问题[A].对外汉语研究的跨学科探索[C].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
[ 6 ]刘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 7 ]卢 伟.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研究述评[J].世界汉语教学,1996,(2).
[ 8 ]鲁健骥.谈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1998,(4).
[ 9 ]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
[10]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刍议[J].语言文字应用,1992,(1).
[11]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12]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建设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9,(4).
[13]盛 炎.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中几个热门问题的思考[A].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三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
[14]施光亨.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新型的学科[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15]宋若云.1987—2001年《世界汉语教学》引文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3,(4).
[16]佟乐泉.对外汉语教学的几个语言学习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7,(1).
[17]王 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18]王 维.科学基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9]张德鑫.对外汉语教学50年[A].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0]周淑清.初中英语教学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
[21] Arthar,Joanne,Holly,Mary,Kasten,Wendy.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