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岁末,美国《纽约时报》书评版依据文字水平、主题深度及社会影响力等标准,评出过去一年间的十部代表性著作。纪实类作品中,少不了政坛与华尔街内幕,也有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灾难中人性的解剖;小说类榜单中,女作家的异军突起是一大特色。 非虚构类 ★《音乐停止后:金融危机、应对与未来工作》 (After the Music Stopped: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 Response, and the Work Ahead),艾伦·S·布林德著 2008年金融危机绝非单一原因引起,而是由许多关键事件共同导致。曾任美联储副主席的作者批评了小布什和奥巴马政府,称放任雷曼兄弟公司倒闭并不明智;但他也承认,当权者在亡羊补牢方面做得还不错,公众并未充分了解他们为防止局势继续恶化所做的努力。 ★《浪》 (Wave),索纳丽·德伦尼亚加拉著 2004年圣诞节后第三天,在斯里兰卡海滨度假胜地,女主人公发现印度洋泡沫翻涌,情况有异。下一个瞬间,狂暴的海啸将所有活物一扫而空,德伦尼亚加拉永远失去了爱人、双亲和两个年幼的儿子,只有她自己奇迹般地幸存了下来。此后,经过艰辛而漫长的恢复,她终于事业有成,决定写下这部回忆录追思逝者,并将自己的心路历程与读者分享。 ★《火焰之日:布什与切尼在白宫》 (Days of Fire: Bush and Cheney in the White House),彼得·贝克著 身为《纽约时报》驻白宫记者,作者力求以公允的笔调描写这对政坛搭档及他们在任上遭遇的多次危机,承认两人取得的成就,也不为其文过饰非。在探讨小布什与切尼的关系时,本书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前总统究竟是在领导别人,还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梦游者:欧洲何以在1914年陷入战争》 (The Sleepwalkers: How Europe Went to War in 1914),克里斯托弗·克拉克著 一战爆发百年之际,历史学家克拉克对这场浩劫的起因重新加以审视。在他看来,将战争归罪于某一国乃至特定政治人物的想法是经不住推敲的;和文艺作品惯常的论调不同,参战者的真实状态更近似“梦游”,而不是狂热分子或谋杀犯,战争本身则是悲剧而非罪行。 ★《纪念医院里的五天:飓风中的生与死》 (Five Days at Memorial: Life and Death in a Storm-Ravaged Hospital),谢莉·芬克著 “卡特里娜”飓风过后,新奥尔良市内的一家医院成为孤岛,一幕幕噩梦般的情景随之上演……虽是纪实文学,书中情节较惊悚小说亦不逊色,而且在时隔多年后提出了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譬如临终关怀、医疗中的种族歧视,乃至个人和机构在天灾面前的崩溃。 虚构类 ★《美国佬》 (Americanah),希马曼达·恩戈齐·阿迪奇著 以时而温和、时而犀利的笔触,本书描绘了一位尼日利亚移民在美国的悲欢离合。从办公室政治到记忆的负累,在女作家眼中,身处不同世界的人们,在生活、网络、恋爱中呈现多变的自我,在历史中扮演代理人或受害者,又在各自的故事中成为英雄。曾获奥兰治奖的阿迪奇善于将繁复的世界与自我调和,从不拒绝触碰那些哪怕十分卑微或令人胆怯的主题。 ★《金翅雀》 (The Goldfinch),唐娜·塔特著 在这本近800页的厚书中,西奥·德克尔因恐怖袭击年少丧母,却意外获得一幅荷兰名画,从而开启了崭新的人生。小说以同名画作为线索,充盈着各种意外事件与鲜活的角色,并传达出一个中心理念:不管发生什么,艺术都能让我们超越自我,进而拯救自我。唐娜·塔特还著有《秘密历史》和《小朋友》两部畅销书。 ★《喷火器》 (The Flamethrowers),蕾切尔·库什纳著 故事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一位乡下女孩只身到大都会追寻艺术梦想,却因此卷入当年震撼意大利的示威浪潮中。作者犀利的观察和细腻的笔触,令激进政治、先锋艺术和摩托车赛等跃然纸上,展现了社会力量对个体的无情冲击。本书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决选名单。 ★《十二月十日:故事集》 (Tenth of December: Stories),乔治·桑德斯著 本书中形形色色、光怪陆离的景象,凸显着作者的狂想:囚犯被迫吃下控制情绪的药物;平凡的傻瓜迷上宏大的妄想;女性被外科缝合线挂在空中,装点资产阶级的草坪……绝望之余,书中角色又保留着做出正确决定的可能,藉此对阶级、权力、正义等话题加以深入探讨。 ★《重生》 (Life After Life),凯特·奥特金森著 本书演绎了一个奇幻色彩十足的故事: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岁月里,女主人公厄休拉·托德不断地死而复生,并且在时空中穿梭,从不同的人生经历中感悟战争、人性与死亡。全书情节富于戏剧性,故事背景又相当真实,重现了人类在20世纪中叶表现出的黑暗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