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孝感民间思想家文选

[复制链接]
51#
 楼主| 发表于 2011-7-2 13:36:09 | 只看该作者
防止“节日腐败”,功夫重在“节”外
文/甘武进

  元旦春节即将来临,为加强节日期间党风廉政建设,汉川市精心准备廉政短信、廉政贺卡、廉政教育片、廉政“紧箍咒”四份“新年礼物”,送给全市党员领导干部,为两节期间党风廉政建设筑牢防火墙。(12月22日孝感日报)

  为防止“节日腐败”,在元旦春节即将来临之际,发个廉政短信、廉政贺卡等等之类,筑牢两节期间党风廉政建设的防火墙,的确很有必要,最起码也给那些趁机下手的行贿者、收受贿赂的党员干部们敲响了廉洁自律的警钟。可惜的是,廉政“防火墙”虽然年年筑,但是“节日腐败”却还是久治不绝。

  这也难怪。中国是礼仪之邦。逢年过节,亲戚、朋友礼尚往来确属人之常情。党员领导干部也是人,他们也有正常的人际交往,更何况,“节日腐败”在中国有着太广泛的“群众基础”。于是节日成了一些人送礼、行贿的绝好时机。行贿者趁机下手,受贿者又如何不顺水推舟?平时,想给领导送钱送礼拉关系办事情,太突兀了,领导不一定收;而领导亲属做寿、孩子读大学、生病等,这些良机是要上天来赏的,不会经常有,但节日是固定的。
 
  有道是:防患于未然。为了防止党员干部们在节日期间被人情“腐蚀”了,每到节日来临之际,领导机关就发通知了,提倡议了,或者下发些“四个准、五不要、七禁止、八一律、十规定”之类的文件,明文禁止请客送礼、行贿受贿等歪风。然而,因为遏制的招式有限,措施力度不够;讲的重,罚的轻;给人的感觉如同隔靴搔痒,使行贿受贿的双方由此都产生了较强的“抗药性”,以致于每逢节日大家都是唱“同一首歌”——节日反腐。结果却是“通知年年下,腐败岁岁有”。

  事实上,“节日腐败” 其实乃“日常腐败”的延续。一个地方如果平日里就制度健全,纪律严明,节日期间也决不会腐败到哪里去;反之,若一个地方平日里反腐工作就松松垮垮,漏洞百出,即使到节日期间他那里口号喊得再漂亮,禁令下得再严厉,恐怕也都将无济于事。说到底,做的都是些装腔作势的表面文章。

  因此,防止党员干部“节日腐败”,在节日这个腐败的高发期加强防范固然重要,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防止腐败功夫应重在平时,重在“节日”之外。相关部门要在党员干部的腐败高发期未到来之前就动手防范,并且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到治标又治本。
52#
 楼主| 发表于 2011-7-4 07:05:39 | 只看该作者
时评文写作指导与练习



引子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2010韶关市一模语文试题)

某日,蔡先生存钱时因零钞太多遭到了银行职员的抱怨。次日,蔡先生以多次存入1分钱的方式来“教训”银行。第三天,蔡先生又到银行办理业务,银行职员为了让其知难而退,故意多收了49.5元手续费。此后银行表示道歉,愿退回多收费用,但蔡先生拒绝接受,并到法院起诉银行,要求返还多收费用并赔偿1分钱损失。

对此,有人认为银行服务质量太差,就需要蔡先生这样爱较真的维权斗士;也有人说银行知错能改,应该宽容它;还有人认为银行一错再错,而蔡先生也用极端的方法跟银行“斗气”,浪费了银行和法院的公共资源,给别人增添了不必要的麻烦……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800字以上。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中“伪文化”现象泛滥,“新八股文”呈现燎原之势。在2010届的高考作文评改中,这种“虚、假、伪”的文风将一定会受到打压。然而,怎样把作文写“真”、写“实”呢?笔者认为,写好时评文,不失为使同学们摆脱“虚、假、伪”的文风,回归到写真事,抒真情的“务实”的文风上来的有效途经之一。



一、文体常识介绍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要写好时评,首先要掌握时评的特点及写作要求。

(一)文体概念

顾名思义,时评即时事评论,是指对新近发生的一件事发表自己看法的文章。

时评通常以时事为评论对象,针对着一件具体的事来评说。所谓“时事”,可以把它理解为有新闻价值的事、公众关注的事,并且是有实效性的事。归根结底,时评是新闻的一种,它和消息、通讯、特写、访谈、图片报道等一样,是“新闻”大家庭中的一员。

(二)时评的文体特点

“时评”是“时事评论”与“时政评论”的略称,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新闻体裁。它的特点主要是从具体的事件,联系到它产生的原因,探索其性质和意义,或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澄清事实,说明真相。

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

2、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

3、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

(三)时评的主要表现手法

1、夹叙夹议

时评是对一件事发表看法的文章,它既要写事又要看法,所以,夹叙夹议就成为时评主要的表现手法。

夹叙夹议的写法是多种多样的,有先叙后议;还有先议后叙;或是边叙边议;等等。当然,时评是论述文体,所以,叙与论的比例,始终是论为主,论比叙多。从论是叙的关系来看,叙是论之需要,也就是说,时评的论,是基于具体事件的评说,离开这一事件,论说就无法展开。

2、亦理亦情

时评是论述文体,它在对事件作出理性评判和分析时,并不排斥动之以情的作用。

时评“亦理亦情”的手法,首先体现在所评所析更合“情理”。



二、写作要领

写好时评文,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准备好材料

要写好一篇时评文,必须要有充足的第一手材料。这样,写的时候,才能纵横捭阖,意气风发,一气呵成。要取得第一手材料,可以调查走访,去新闻发生地调查事实的真相;也可以调查群众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可以上网搜索获得资料;还可以查阅报刊杂志。获得大批材料后,才能根据自己观点的需要,去粗取精,选用材料,才能做到评论时“真”、“准”、“实”。

第二步,拟好一个标题

时评文的标题,要实在。或高度地概括评论的话题,或一针见血地点明议论的中心、提出作者的见解。常见的拟题方法有:

提问法,把人们关心的问题提出来,为读者设置悬念。如《安排就业能不能“优先下一代”?》(《杂文报》第1797期,汪金友);

数字法,用数字突显出问题的严重性或复杂性,使读者一目了然。如《二十六个百姓摊一个“仆人”》(2005年3月15日《新闻快报》,张琳等);

判断法,用一个表判断的短语点明中心论点,如《恶搞是对批评的滥用》(《人民日报》2006年12月6日,汪涌豪);

反问法,用反诘的语气将批驳的事实或要评论的问题提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如《格言能 “震撼”贪官?》(《杂文报》第1797期,柏敏);

引用法,直接引用要批驳的观点,并给予否定,这样态度鲜明。如《不可盲目“先就业后择业”》(《中国教育报》6363期,柴葳)。

第三步,拟出写作提纲

时评文是议论文的一种,直接对时事进行议论,有很强的论辩色彩,因此要求逻辑严密。写作前拟好提纲,是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的保证。

文章的构思,一般大体结构是:“引—点—议—结”。

引,即某一新闻事件或人们关心的热点话题。

点,就是点明中心论点,必须要旗帜鲜明。

议,要求联系社会现实,要有务实的文风。议论时,可以掺入作者的情感色彩,嘻笑怒骂,皆成文章。

最后结尾要有力,最好给人们留下思考的空间。

如果需要反驳别人的观点的话,可以先摆出要批驳的对象,然后指出他的漏洞,引例证将其驳倒,再树立自己的观点,进行正面的议论,使自己的观点深入人心。



三、写作思路

结合例子,归纳时评的写作思路。

1、示例文章分析

[材料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你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时事评论文章。

“铁腕”市委书记仇和当众点名批评

昆明官员听讲座打瞌睡丢官

来源:南方日报

在2月22日晚7时举行的中共呈贡县纪委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呈贡县委副书记、县长吴庆昆宣读了干部处理决定:同意蒋文辉辞去县投资促进局副局长职务。同时,呈贡县投资促进局局长王亚华向大会作书面检查,并通过呈贡电视台向全县播出。这在呈贡县都是第一次。

据悉,在2月20日举行的昆明市招商引资与开发区发展专题讲座上,蒋文辉因在会上打瞌睡,被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仇和当众点名批评。

“第一排,在睡觉的,你是哪个单位的?站起来!”日前,在昆明市招商引资与开发区发展专题讲座会上,一名听讲时打瞌睡的干部被仇和书记毫不留情地当众点名。

当天,正当主席台上的主讲者侯干云讲到如何发展开发区时,坐在一旁的仇和突然礼貌地对侯干云说“打断一下”,然后将目光转向第一排靠最右边的方向。“上课时怎么要睡觉,你是哪个单位的?”仇和严肃地问。那名干部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支吾了半天不见回答。“你是哪个单位的?”仇和再次追问。该干部只得回答道是呈贡县投资促进局的,但否认自己在睡觉,这个回答顿时引起会场一阵哗然。随后,仇和让他坐下,示意继续讲课。

仇和点名后,会场上所有人再没有一个人开小差。(据《都市时报》)



[示例文章1]

“打瞌睡丢官”属“量刑过重”

在2月22日举行的中共呈贡县纪委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昆明呈贡县委副书记、县长吴庆昆宣读了干部处理决定:同意蒋文辉辞去县投资促进局副局长职务。据悉,在2月20日举行的昆明市招商引资与开发区发展专题讲座上,蒋文辉因在会上打瞌睡,被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仇和当众点名批评。(交代事实)

(分析:第一部分要写好由头。写时评要就事论事,所以要先把所评之“事”交代出来,这“事”是引发评论的缘由。引用时要注意简明扼要。)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在会上打瞌睡,就是不被领导点名批评,也应该受到应有的纪律处分,然而,仅仅因为在会场上打了一次瞌睡,就被迫辞职,显属“量刑过重”。(表明观点)从新闻中看,蒋文辉并非被“免职”,而是“主动辞职”,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外交辞令”,等于是给干部一个台阶下。如今,在会场上打瞌睡、溜号、打电话等行为,屡屡见诸报端,有的也只能批评,哪有因为打了瞌睡就主动辞职的?果真有这样的发自内心的自省自觉,那还真是一个好干部了。

即使是主动辞职,从正常的人事任免程序来看,也应该是发文了事,而不应在纪委全体扩大会上“宣读”。“宣读”的本身,就是一种“示众”。蒋文辉之所以会成为因为在会场上打瞌睡而“辞职”的第一人,一则可能是因为撞到了社会舆论的“枪口”上,在大众对会场官员在会场上的不良“表现”深恶痛绝之时,你打瞌睡了,犯了众怒了;二则是因为撞到了领导的“枪口”上——领导一批评,后果真的很严重。

会风透出的是作风,不管是从转变干部工作作风,还是从维护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来看,整治会风很有必要,然而,对违反纪律的干部从严从重处罚不能过头。无论是从公务员管理条例,还是干部管理条例,还是党的纪律处分条例上,我们都找不到在会场打瞌睡必须主动辞职,更找不到免职的规定。在依法执法的今天,不管这个典型具有何种警示意义,我们还是要依法、依规办事,不能因为谁“撞到了枪口上”,就一棍子打死。

(分析:文章中间的这两段主要是分析材料。写时评不但要写出自己的看法,还要写自己这些看法的依据和理由。而且,在评论时要集中精力对所评之事作出分析思考,作到就事论事。)

一句话,该给的处罚一定要给,但绝对不能把“小偷”判成“死刑”!(结论)

(分析:得出结论。)



[示例文章2]

副局长开会打瞌睡丢官,冤枉吗?

在22日举行的中共呈贡县纪委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昆明呈贡县委副书记、县长吴庆昆宣读了干部处理决定:同意蒋文辉辞去县投资促进局副局长职务。据悉,在2月20日举行的昆明市招商引资与开发区发展专题讲座上,蒋文辉因在会上打瞌睡,

被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仇和当众点名批评。(2月23日《都市时报》)

副局长开会打瞌睡丢官,近日在网上引发热议。从网友的留言来看,似乎同情的不少,甚至还有网友认为这是小题大做、哗众取宠,是上级官员在滥用权力。对此,我不敢苟同。

(分析:道出由头,表明观点)

细读报道全文,这位副局长丢官,其实并没有“被勒令辞职”的情节。且看呈贡县委副书记、县长吴庆昆宣读的干部处理决定:同意蒋文辉辞去县投资促进局副局长职务。“吴庆昆表示,蒋文辉已认识到事件的严重性并提出辞职”。干部提出辞职,组织予以批准、同意,难道不符合组织程序吗?懒、散、推、拖的机关作风,难道不应该予以制止和整治?

有网友认为,蒋副局长可能是因“抗灾累得撑不住”,这条理由我看也难以服人。且不说蒋副局长有没有参加抗灾,就是真的因“抗灾累得撑不住”,我想请个假也是情理之中的;再说了,一个招商引资与开发区发展专题讲座,作为主管部门的领导干部不认真听讲反而打瞌睡,似乎也说不过去吧?由此看来,开会打瞌睡丢官并不冤枉。

(分析:谈依据与理由)

当前有一种怪现象,即我们一方面在大声疾呼要雷厉风行地推进“吏治改革”,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同情那些懒散、拖沓的领导干部,甚至为他们打抱不平,这真是一个莫名其妙的“怪圈”。

(分析:联系实际说理)

在我看来,开会打盹丢官绝非小题大做、哗众取宠,恰恰是一次对官场潜规则的彻底颠覆!在我的印象中,对官员作风不正、工作失误的追究、问责,常常是“千呼万唤不出来”。不要说是开会、听讲座这样的“芝麻小事”,就是出了人命关天的大事,在很多地方处理、问责的棍子,也总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在这样的官场潜规则影响下,久而久之,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也就养成了一种拖沓涣散的工作作风了。

我也假设一下,蒋副局长在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面前都敢打瞌睡,在普通百姓面前,他又会是何种表现呢?

(分析:在所评之“事”的基础上发挥,深入剖析)

昆明呈贡县委副书记、县长吴庆昆希望通过这件事情在全县干部群众中引起震动,改变以往懒、散、推、拖的机关作风,以振奋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新区的建设发展中。我想理应如此,人们必须明白,对领导干部严厉管束,绝非小题大做。为政之道,贵在实,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开会打盹丢官的副局根本不值得同情,恰恰相反,如此雷厉风行颠覆官场潜规则的实事和细事,在如今实在是太“珍贵”了!

(分析:重申观点,总结全文)

2、写作模式归纳

根据例文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的写作模式:

(一)引用材料(选准切入点,简明扼要)1-2自然段,150-200字

(二)分析材料(注意层次,逻辑关系要清晰)2-3自然段,400字

(三)联系实际说道理(搜集典型论据,适当发挥)200字

(四)结论(100字)

3、优秀时评寻读

近年来,新闻媒体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闻评论性的节目,具有参考价值,比如,电视媒体上有央视的《焦点访谈》,广东电视台的《社会纵横》、《今日关注》,南方电视台的《今日一线》,凤凰台的《时事辩论会》、《小莉看世界》、《文涛拍案》等等。

另外,《中国青年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新京报》台湾的《中国时报》《联合报》,香港的《明报》《信报》等报纸也有许多精彩的时评文章。



四、写作实践

1、根据下面这则新闻写一则时评。

[材料]

韶关南雄市10月5日发生学生溺水意外事故,四名不熟水性的男生为营救一名不慎掉进水库的女生遇难,四遇难者遗体于6日上午被发现并捞起。

2009年10月5日下午5时45分,南雄市乌迳派出所接到群众报案称,有九名学生结伴到乌迳镇孔江水库边游玩,其中女学生李某(16岁,高一学生)不慎掉落水中,同伴中四名男学生见状下水相救,落水女生被救起,但四名男生失踪。据了解,其中三人为高一学生,另一人是广州某技校学生。(见《新快报》2009年10月8日文章《不熟水性勇救女生 四男生下水皆遇难》  记者陈海生)

(参:《舍己救人与见死不救:孰是孰非》

http://20339350.vcmblog.com/archives/2010/828506.html

2、根据下面这则材料写一则时评。

[材料]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有因考生迟到而被取消考试资格。一些考生甚至只因迟到一分钟而被拒之门外。许多市民对此议论纷纷,究竟“迟到一分钟,该不该通融”?

[范文]

规矩就是没得商量

考场拒绝迟到学生进场考试确实令惋惜和遗憾。然而,类似这类关系到自身“一生命运”的大事,仍不把它当回事的违规现象,在我们的公民中可谓比比皆是。

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射击场,是中国夺得金牌最多的地方,但也是中国人最不遵守规矩、给人种下最坏印象的地方,本来为了保证运动员能够集中精力,创造好成绩,组委会规定,场内不准使用手机,当王义夫比赛时,中国记者的手机响了立刻便招来了周围人们的嘘声和全场不满的目光。有外国人轻轻地说:“这是中国手机!”但中国的那些记者仍无动于衷,在陶璐娜决赛时,他们的手机又响了。

2000年暑假,由四川组织的一个赴美英语夏令营一行近300名14-16岁的青少年,到美国波特兰,开始为期三周的美国家庭生活,在受到美国家庭很好接待以后,回国途中在拉斯维加斯停留住酒店时,因有些人不守规矩,在酒店大吵大闹,致使一百多人被人家赶出酒店。在阿拉伯国家,赌博是绝对禁止的,违者是要被杀头的。可是前几天有报道称,60几个在卡塔尔的中国劳务人员却因聚赌而被卡塔尔警察拘捕。中国人在国外不遵守规矩是有名的,被人歧视,看不起也是必然的。

中国超长期的农耕社会,遗留下的坏习气固然是个原因,我想社会整体法制观念的淡漠却有着更深层的原因,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我国制订的各种各样的法律法规数不胜数,但仔细观察一个,公民遵纪守法又做得怎么样?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仍然是我们国家的通病,单说广州的交通管理,我们一直都在喊广州要成为国际地位经大都市,可是广州交通的混乱在全国却也是很有名的,人行道上开摩托车者有之;单车逆向行走者有之;行人翻越隔离栏者有之,更有甚者,几年前广州市政府便公布法令,市区内禁止汽车鸣笛,违者罚款200元,可现在汽车照鸣不误,也不见有哪个被罚款的!

由于法律缺乏应有的权威和尊严,人们长期把它当作可以随便讨价还价的商品,无怪乎报载5月15日到18日短短四天广州市公安交警部门开出的交通违章罚款1049宗,至今仍有436宗没有主动交缴,竟占受罚的40%这多。对于这种不守规矩的不良惯性,除了执法部门采取某些强制手段之外,像高考这类给违规者影响一生的教训也是很有必要的。我敢肯定那位迟到一分钟的考生经过了这次惨重教训之后,他这一生也许就再也不会重复这个错误了。

(《羊城晚报》)

3、根据自己收集的新闻材料或针对时下某一社会现象,写一篇时评。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拓展视野

推荐报刊:

《杂文报》、《杂文选刊》、《讽刺与幽默》等




推荐时评(见本博“友情链接”):

人民时评:http://opinion.people.com.cn/

新华时评:http://www.xinhuanet.com/comments/

南方时评:http://opinion.southcn.com/

大河网评:http://www.dahe.cn/xwzx/txsy/

大江时评:http://www.jxnews.com.cn/jxcomment/
53#
 楼主| 发表于 2011-7-5 23:06:58 | 只看该作者
莫让“溜须拍马”之言“溜”入大雅之堂

文/石头光泽


       此前,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广西某重点高校的就业指导课上,老师教学生怎么给领导开电梯。在广西、湖北、福建等地一些大学开设的人际关系、社交礼仪等校级选修课上,也因涉及如何跟领导相处的教学内容引起争议。
       官场礼仪当属于社交礼仪的一部分,用以指导人们学习官场领域有关仪容、仪表方面的知识,以此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促使个人有效开展工作。然而,近段时间,一些地方高校在给毕业生开设的社交礼仪课上,公然教授溜须拍马之道、“服侍”领导之学问,俨然成为一场活生生的官场“厚黑学”,此举严重违背了大学教书育人的本质,扭曲了大学精神。笔者现作诗两首,以诗句代言心声,希望所谓的“官场礼仪”在大学里没了市场,莫再入大学教堂误人子弟。
       诗(一)
毕业在即人在急,莘莘学子习人际。校园本是育人地,官场游戏莫再提。
       诗(二)
职场博弈时不休,官场厚黑误子弟。大学精神尚正义,岂容“官仪”开天地!
54#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19:29:25 | 只看该作者
求教于《槐荫时评》诸大侠,盼不吝赐教



http://zgjypl.5d6d.com/bbs.php
http://zgjypl.5d6d.com/bbs.php
http://zgjypl.5d6d.com/bbs.php

请问:

------栏目设置是否合理??
------该网是否有存在之必要??如何办好??
------诸大侠是否愿施援手一助??


http://zgjypl.5d6d.com/redirect.php?tid=261&goto=lastpost#lastpost
http://zgjypl.5d6d.com/redirect.php?tid=261&goto=lastpost#lastpost
55#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20:23: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5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2 16:11:17 | 只看该作者
  思想者为什么常常是孤独者





许锡良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是中国一句流传很广的格言警句,在中国文化中,是很有市场的一个见解。然而事实上真的是这样的吗?事实上情况可能恰恰相反,是“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大皮匠”。为什么这样说?这里涉及到群体的智慧与个人的智慧的关系问题。


中国人是非常迷信所谓集体智慧的民族,也就是迷信庸众头脑智慧的集汇,必定胜过一个智者。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可是,群体的思想,也就是庸众的思想,常常是按照人的本能惯性行事的。世界上重大的发明创造,都是极少数杰出的天才的创造,而庸众只是在天才创造的时候嘲笑他们,奚落他们,等到天才的发明创造修成了正果,他们又只懂得使用与享受,并且将能够率先使用与享受这些创造发明作为自己的荣耀与身份的标志。


中国人凡事都喜欢搞人海战术。打仗如此,搞学术研究也如此。以为,集合的人数越多,就越容易取胜。在冷兵器时代也许确实如此,但是在现代科学文明背景下,这是庸众之见的又一个错误。在科学研究方面,即使全世界的庸才加在一起,也不及一个爱因斯坦、一个乔布斯的万分之一。在科学创造与学术研究方面,一个杰出人物的作用,超过为数众多的庸众。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庸众是靠社会习俗,靠惯性力来思想与行动的。他们常常不用动脑筋就去作出决定。而且作出决定的依据,也就是大家怎样,我也怎样,没有什么逻辑,也不需要什么推理与判断。许多时候只是按照人作为动物的本能直觉去作出决定。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的勇气承担不起与社会习俗不一致的思想与行动所带来的压力所引起的烦躁不安,他们的大脑也不具备挑战现在社会习俗的智慧,同时,他们的思想能力也不能够对现存的东西作出自己的分析与批判。



  从安全的角度看,一个人按照庸众的方式思考与行事最为安全,也最为省力。鲁迅早在近一个世纪之前就论及到中国人“合群的自大”问题,是这样说的:

“中国人向来有点自大。——只可惜没有‘个人的自大’,都是‘合群的爱国的自大’。这便是文化竞争失败之后,不能再见振拔改进的原因。
‘个人的自大’,就是独异,是对庸众宣战。除精神病学上的夸大狂外,这种自大的人,大抵有几分天才,——照Nordau等说,也可说就是几分狂气。他们必定自己觉得思想见识高出庸众之上,又为庸众所不懂,所以愤世疾俗,渐渐变成厌世家,或‘国民之敌’。但一切新思想,多从他们出来,政治上宗教上道德上的改革,也从他们发端。所以多有这‘个人的自大’的国民,真是多福气!多幸运!
‘合群的自大’,‘爱国的自大’,是党同伐异,是对少数的天才宣战;——至于对别国文明宣战,却尚在其次。他们自己毫无特别才能,可以夸示于人,所以把这国拿来做个影子;他们把国里的习惯制度抬得很高,赞美的了不得;他们的国粹,既然这样有荣光,他们自然也有荣光了!倘若遇见攻击,他们也不必自去应战,因为这种蹲在影子里张目摇舌的人,数目极多,只须用Mob的长技,一阵乱噪,便可制胜。胜了,我是一群中的人,自然也胜了;若败了时,一群中有许多人,未必是我受亏:大凡聚众滋事时,多具这种心理,也就是他们的心理。他们举动,看似猛烈,其实却很卑怯。至于所生结果,则复古,尊王,扶清灭洋等等,已领教得多了。所以多有这‘合群的爱国的自大’的国民,真是可哀,真是不幸!”(鲁迅《随感录.三十八》)




这个论述可谓是非常独到。同时也说明向庸众挑战是需要何等的勇气。这种勇气甚至远远超过向权威挑战。因为,向单个权威挑战,其命运虽然可能会很悲惨,但是,风水总有轮流转的时候,时过境迁,向权威挑战者很可能又成为了新的权威,只要不出意外,这种可能性总是很大的。另外,即使是很强势的权威,也有失势的时候,还因为,权威也是人,是人总会有生老病死的时候,因此,年轻人挑战权威常常会有取得成功的机会,因为即使不在思想观念上战胜权威,在年龄的自然规律上也足以有取胜的资本。自然法则会让老权威死去。但是,挑战庸众则不同。因为,庸众不会死亡,庸众人数众多,而且就贴近在你的身边,他们源源不断地被制造出来,所以不会因为年龄的问题而中断,而且庸众的力量无所不在。权威人士只在某个领域里决定你的命运,然而,庸众则在你的生命的每个细节里影响着你,制约着你。因为即使是天才,也要生活在庸众里。天才一旦回到庸众里,也就难以以天才的方式思考与行动。因为,庸众的力量,会使你在集体的力量中丧失自己的独立性,说出那些让庸众能够理解,能够喜欢的话。同时,一个人身处庸众之中,自己的个性就会消失。集体的利益,会将你个人的思考淹没。即使是真正的精英,一旦被组合到一个庸众里面,精英也只能说出一般庸众的意见。因为集体的利益立场,还因为群体的情绪是有强大的传染性的。即使是真正的精英们的组合,也容易成为一个乌合之众。因为,精英的个性不能够得到应有张扬,一旦他有所顾及的时候,他的所言所行,所思所想,便要受到限制,被迫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发表一些心不在焉的意见。因此,易卜生在其剧本——《国民之敌》中说:“那个最有力量的人,就是那个最孤独的人。”因为孤独,他只倾听来自自己的生命深处的声音,服从自己的思想逻辑,而无需看他人的眼色。


世界一流大学之所以是世界一流大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这里能够容纳下为数众多的,思想言行与庸众不一样的怪异的人。


1903年,在哈佛大学开学典礼上,哈佛学子、美国著名思想家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真正的哈佛是无形的哈佛,藏于那些追求真理、独立而孤隐的灵魂里……这所学府在理性上最引人称羡的地方就是,孤独的思考者不会感到那样的孤单,反而得到丰富的滋养。”在这里即使是孤独的思考者,也不会感受到孤单,因为,同样孤独地思考着的人还有很多,更不会受到歧视,因为,在这里达成的共识就是:天才的工作方式就是孤独地思索着。同时,反而因其卓越的创造发明与睿智的见解而获得人们的尊重。一个社会,对多元的宽容是多么重要。那种动辄得咎,动辄党同伐异,动辄“小子鸣鼓攻之可也”的文化中,是不可能出现牛顿、爱因斯坦与乔布斯这样的人的。因此,牛顿只能够出现在英国的剑桥,爱因斯坦只能够去美国的普林斯顿,乔布斯只能够出现在美国的斯坦福这样的硅谷。因为,世界上重大的发明创造,需要这些不同于庸众的怪异的人。越是接近真理,就越是不容易被常人所理解,因为真理常常会以陌生的面孔出现,还因为真理离上帝最近。对于个人来说,通往真理的道路,只有一条狭隘的小道,你必须学会抛弃许多世俗的享受与世俗的偏见,才能够在这条小道上轻装上阵,然而这样一来,你就成了一个与庸众格格不入的怪人。其实,怪人、孤独者也并不是处处都怪,孤独者也不是在所有方面都孤独,他也有常人平庸的一面,也有常人的那些欲望与需求,只不过,他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忽略或者被迫放弃了许多,而显得与众不同了。思想者的孤独在于他的思想不被世人所理解,同时,他只有孤独时,头脑才可能真正清醒,才能够心无杂念,一心一意做自己的事情。这样的人也许是孤独的,但是,内心世界却是非常充实的。因为他与一般庸众不同,他不是活在他人的眼光中,而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2011年10月29日星期六
57#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4 17:58:45 | 只看该作者
从哪里扬起湖北崛起的旗帜?



——评《让汉江告诉中国》

         叶青

政治精英能否优化配置资源,决定竞争差距

张华侨送我一本他的近作《让汉江告诉中国》。读后还是可以带来一些思考。他的研究有以下几个结论。

一个民族在通向富强、民主、法治的道路上,需要一批人点燃探索真理的火焰、勇于揭示社会真相,并奋力呼喊!

《让汉江告诉中国》提出了一个论断:政治精英与资本阶层,能否优化配置资源,决定了中国能否由农耕大国转向工业强国,决定了能否缩小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决定了老百姓能否最大化分享福利!

因为,农耕文明是以分散的家族,在几亩薄田进行缓慢的运转,并以单纯的人口繁殖为延伸,而工业化需要果敢、敏锐、超前、具有远大理想的政治精英来推动。

尤其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中国,虽然企业可以按市场的竞争规则,获取利润最大化,但金融、矿产、土地、电力、石油等资源掌握在政府手里。此时,政治精英能否有效配置资源,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竞争力及财富能否公平分配。

为了证明这个论断,张华侨踏上了享有“湖广熟,天下足”美誉、联结黄河和长江的汉江平原。这里位于“中华文明的中轴线”,这片土地哺育的精英分子,曾以“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的豪迈气概,为清王朝敲响了灭亡的丧钟、挽救了中华文明。

回首20世纪70年代末期,汉江平原一批具有革新意识的政治精英,以解决户口、住房、职称等优惠条件,吸引人才、技术、资金,重演了一幕刘备“三顾茅庐”的戏剧。

由政治精英自费改革、自我探索,排除各种阻力,开启的工业之门,为湖北迎来了仪器、半导体、磁性材料、无线电、电视机、通信、计算机、汽车等产业。

其中湖北襄樊计算机厂,于19789月,试制出第一台汉字宽行打印机,一举结束了汉字大国不能打印汉字的时代。最后走进人民大会堂,为中共十二大打印选票。当时联想、东芝等还没有推出这个产品。

让人感到无比遗憾的是,他们在商品供应短缺的时期,闪现过一点光彩,但在以资本论英雄的时代,未能像松下、索尼那样走向全球,反而沿着亏损、倒闭、破产的道路前进。

原因是,依赖政治精英启动的工业化,如果失去了政治精英的支持,那么刚破土萌芽的产业,就会因吸收不到养分而枯萎。况且农耕人口占多数的中部地区,不具有沿海城市,吸纳海内外人才、资金、技术的优势。

一方面,湖北难以涌现锐意变革、创新的政治精英,输入公平、自由、高效的竞争精神,以此告别低效率的农耕文化;另一方面,一些县市的官员,知识结构老化、观念陈旧、封闭,不能适应大工业时代的要求,如此怎能让工业强市的旗帜飘扬起来?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苏州地区催生了一批政治精英,他们抓住开放带来的大好时机,最大限度地吸收跨国公司的人才、资金、技术,为电子、通信产业提供了生根的土壤,以30年走完了西方国家需要100年实现的工业化。

到苏州执政的官员,又继续沿着这个目标前进,中间没有因领导人更换,导致工业化停滞、断裂。这是苏州用20年时间,成为一个经济强市的重要原因。

这表明,如果政治精英的传承不能形成良性循环,如果接过权力棒的官员,不能像喷着巨大热能的蒸汽机,继续给工业化的车轮增加动力,反而因缺乏理想主义、安于现状,把行政资源当作是自己上升的阶梯,那么一个地区就会停滞不前。

这就是经过30年改革,东南沿海冒出了一批工业强市,而湖北一些县市却默默无闻,依然没有摘掉贫困、落后帽子的原因。

资本阶层构成了“工业强国”的火车头

如果说一个农耕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时,取决于政治精英能否开辟道路,那么资本阶层构成了“工业强国”的火车头。

然而,张华侨对湖北汉江平原作了大量调查后,却没有发现一批纵横驰骋、具有扩张力的资本阶层。

华中地区最大城市——武汉,云集了众多大学、科研院所,号称百万大军,为什么没有把地缘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变成竞争优势,反而失去了号召力?为什么精英文化不及北京、绅士文化不及上海、市民文化不及南京?

长期以来,武汉乃至湖北陶醉在“九省通衢”的光彩中,但这只是一个地理中心的概念,如果武汉不能从地理中心转向经济中心,不能在区域发挥主导作用,那么就会失去对人力、资本、技术的聚集力。

同时,武汉不像上海对长江三角的城市,发挥不可替代的影响,相反与上海的差距几乎是天壤之别。我们再看面对海洋敞开胸怀的浦东,像一架高速运转的发动机,不停地为上海输送人才、资本、技术等资源,为这个城市迎来了第二次工业浪潮。

但武汉的“浦东”在哪里?仍然依附于单一的国企业,而这架机器的齿轮已经生锈,只能在缓慢的运行中耗尽最后一点原料。当内部的基因不能更新,不清除灵魂深处的毒瘤时,武汉靠什么释放出爆发式的裂变?

问题是,他们犹豫不决、徘徊观望、被动等待,不知以什么为支点,以至曾经响彻中国的品牌,无声地淹没在滚滚东去的长江。最终被确定了产业优势的东南省市,远远地抛在后面。

他们原有的产业滑坡、最终轰然倒下,构成了一次汉江平原,向工业化挺进的巨大溃败。似乎预示着这条滋润了农耕文明的河流,难以孕育出一个决胜千里的资本英雄,而归根结底又是农耕文明的失败。

通过对比张华侨发现,背靠荒山面对海洋的福建晋江人,把“狠”向前冲的进攻精神,把永远追赶竞争对手,超越竞争对手的文化融入到企业中,从而放飞了一批享誉中国的品牌。

但湖北远离海洋文明,政治精英和资本阶层,没有形成紧密联合,他们的基因里,缺乏勇于挑战对手的狼性、血性,反而像绵羊一样软弱、分散、退缩、缺乏战斗力,受制于人甘当配角。

如果说600多年以前,成吉思汗率领强悍、勇猛的蒙古骑兵,跨过黄河只是为了实现当帝王的梦想,却不能改变一个游牧民族落后的命运,那么从蒙古草原升起的鄂尔多斯、伊利、蒙牛等集团,以自己的比较优势,成就了一个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并把征服的版图延伸到整个中国。

再看湖北,拥有汉江和长江中游两大平原,云集了一批从事农业研究的人才,还有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却没有将技术优势转为产业优势,没有冒出像鲁花、金龙鱼、汇源、雨润那样扬起品牌,称雄于中国的食品集团。

强烈的反差表明,资本阶层以产业集群,决定了中国的产业分工,决定了一个区域的竞争力,决定了一个政府的财政增长,以及居民财富积累的速度。

依赖农耕糊口的平民,不可能迎来工业文明

进一步调查后,张华侨提出了“汉江平原单向文明循环论”,即原始的农耕造就了庞大的平民阶层,他们不是伴随商业向外开拓,以获取新的生存资源,而是围绕湖泊捕鱼、开荒以养家糊口。

不具有自我更新、自我裂变的农耕文明,不能让他们的基因发生更新、不能催生一批具有变革意识的政治精英、对外扩张的资本家,更不可能像英国人那样,从发明蒸汽机到迎来工业文明。

相反,贫困导致一些家庭几代人变成了文盲,更不能形成一个重商、遵守契约、讲秩序的绅士文化,这是单向农耕文明造成他们人口素质低、难以改变恶劣生存环境,不能带来爆发式裂变的见证。

对比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希腊、西班牙、法国等,接受了大海的邀请,向更广阔的地域延伸,在不断应对挑战、不断创新、不断索取资源、不断优化人口素质,不断更新文明基因中,成为一个强大的民族。

当湖北从乡土萌芽的集体企业,无力打破农耕文化的封闭结构,不能树立自己的品牌,反而走向溃败时,东部的乡镇却奇迹般地冒出了 “沙钢”等品牌。

当太湖平原以重商的绅士文化,成就了一批像蒋锡培、吴仁宝、沈文荣这样的资本英雄,催生了工业产值突破百亿元的经济强镇时,湖北的乡镇却没有吸收到工业营养,依然维系着大量的农业人口,这种保守、中庸、安稳的农耕文化,又阻碍了资本阶层开花结果

这是低效率的农耕文明,不能适应海洋文明挑战而走向溃败的表现!

        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不断更新文明基因

《让汉江告诉中国》的另一个最大特色是:张华侨在探寻政治精英和资本阶层,推动工业化时发现,农耕文明的机能已经萎缩,无法为社会进步开辟道路,只能制造等级、墨守成规、无知。

于是,张华侨在这本书里大声疾呼:中华民族需要一场巨大的洪峰,冲刷农耕文化沉淀下来的官本位、等级主义,敞开胸怀,接受开放、平等的竞争精神,完成对文明基因的更新!

一个民族只有勇于面对真相、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失误,不断更新文明的基因,让老百姓分享经济增长的果实,以最低成本,更多机会,实现住房、教育、医疗、交通等权利,人们离公平、公正的路才会愈来愈近,才会哺育出一个伟大的民族!

因此,在辛亥革命迎来100周年之际,《让汉江告诉中国》,是一部告诉中国人,如何实现“富民强国”的著作!

《让汉江告诉中国》,张华侨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定价36元,20111月。

作者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全国人大代表。







作者简介:

张华侨,19731118,出生于湖北省孝感市三汊镇同幸村。对村庄、土地、树木、山川、河流保持一种天然的情感。

少年时期,以读《鲁滨逊飘流记》、《悲惨世界》、《梦的解析》、《圣经》等,打开求知的大门,欧洲人向海外扩张的冒险主义,以及“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深深地吸引了他。

幻想以文学创作为农民的命运呐喊,但空洞、苍白、虚幻的描绘,怎能改变乡亲们在黄土地上,日复一日为温饱挣扎的现状?没有“法治至上”的信仰,怎能保障公民的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

1994年,他怀着吸取知识的强烈渴望,踏进风景秀丽的武汉大学攻读法律,并对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社会、教育、新闻、地理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带着寻求法治和民主的梦想,先后在一些媒体任记者,有机会到中国各地采访,目睹了老百姓的权益受到损害,却无处伸张正义的悲凉!

2003年,出版《资本时代的征服》,闭关自守、腐败无能的清王朝,让中国人饱受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带来的耻辱和痛苦,根本原因在于,政治精英和资本家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经过100多年的求索,我们终于看到:私营财团扬起了资本扩张的旗帜

2006年,出版《中国黄河调查》合著,怀着一种宗教般的狂热理想主义,沿黄河流域的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南、山东,行程15000公里,揭开了一个真相:为什么黄河文明,不能比欧洲率先跨进工业文明,反而走向衰落

2008年,出版《拯救乡土文明》,通过对徽州古老乡村的调查,揭示一个事实:虽然2000多年以来,掌握中国最高权力的是专制帝王,但实际上宗族的精英分子,以提供公共产品和道德资源,维持了乡土社会秩序,并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品质。

2010年,出版《让汉江告诉中国》,作者从汉江源头汉中,行程1500公里至武汉,提示了这样一个真相:以开荒寻求食物、引发人口膨胀、再以扩大耕种面积养活人的方式,造成湖北汉江平原没有出现一个进取、扩张、引领社会变革的资本阶层,没有从地理中心转向经济中心。

作者认为,政治精英和资本阶层能否优化配置资源,决定了中国能否由农耕大国转向工业强国,决定地区之间的差距能否缩小,决定老百姓能否最大化分享福利!

作者怀着以河流揭示中华民族兴衰的愿望,走过黄河、渭河、汾河、长江、新安江、汉江、太湖、大运河、湘江、赣江、闽江、钱塘江、楠溪江、珠江、岷江等。

通过调查,提出了文明衰落在于“文明能量供给不足”的观点,一个民族是创造伟大的文明,还是停滞不前,取决于吸收、配置资源的能量,并有向外扩张的冲动,从而填补了“河流社会学”的空白!

他的作品贯穿了一个主题:唤起中国人的尊严、权利!

电子信箱:huaqiao2001@21cn.com     13911019078
58#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4 18:00:19 | 只看该作者
阅读心理·新闻发现·深度挖掘




文/被逼梁山
笔者在工商部门工作19年,写新闻已有近10年的时间。10年来,不论岗位如何变化、职务如何升迁,“我手写我心,秉笔书红盾”的新闻梦想始终激情燃烧,多少个春夏秋冬的执著追求,笔者始终坚守在新闻宣传的道路上前行。截至目前,笔者采写的新闻稿件、撰写的评论作品和理论文章,在《人民日报》、《中国工商报》、《工商行政管理(半月刊)》、《工商行政管理研究》、湖北日报、孝感日报等各级报刊累计发表1200余件,其中,6件新闻作品分获国家、省、市媒体通讯员好新闻奖,个人3次被中国工商报、2次被湖北日报、8次被孝感日报评为模范通讯员,连续3年荣获孝感市对外宣传工作先进个人。去年还摘取“全国工商系统工商新闻百星”耘墨之星,并在表彰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通过新闻写作,2000年12月至2002年6月,笔者由汉川一个最偏远的乡镇工商所连跳至孝感工商局办公室工作。下面,笔者联系实际,谈谈新闻写作的有关问题。

一、通讯员要努力掌握读者的阅读心理

通讯员写作新闻,就好比农民种庄稼、工人生产产品,必须把作品挑到市场上卖出去,并力争卖个好价钱。如果写出的新闻不能见诸报端,那只能说明笔下的“豆腐块”或“千张皮”没有被报刊编辑瞧中,或者说读者对这类半成品并不买账。因此,通讯员写出的新闻稿件必须让读者爱看,产生符合新闻市场的阅读美感。因此,掌握读者的阅读心理,对通讯员写作新闻十分重要。

读者阅读心理与读者所处阶层、知识素养、阅读兴趣等不无关系。一般来说,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干部、平民百姓、贩夫走卒的阅读兴趣虽有不同,前者由于知识素养较高,多注重阅读时政新闻和本行业的新闻,但大都喜欢阅读社会新闻,特别是重大的社会新闻事件。这是不争的事实。因而,新闻作品如何满足大多数读者的阅读心理,可以作为新闻写作的一个导向器。

时下,通讯员特别是行业部门最基层的通讯员,易局限于本单位就事论事,新闻思维不宽,新闻视野狭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水滴不见太阳的光辉”,采写的新闻作品引发不了更多的“眼球关注度”。作为力争把新闻稿件“多卖三五斗”的通讯员,应站在多个层面和层次上了解读者心理,并在新闻实践中时时满足“读者心理”,唯如此,才能写出各方满意的新闻作品。那么,通讯员如何掌握读者阅读心理呢?笔者认为必须把脉三个方面:

一是准确把脉党委政府的关注点。媒体是党委、政府宣传之喉舌、舆论之利器。党委、政府每个阶段、每个时期关注的焦点、重点和难点,也是各部门、企事业单位要围绕、贯彻、落实的中心点。通讯员要时刻关注和切准党委政府宣传需要,在“立足本情,把握上情,钻透下情”上采写新闻。这点对行业通讯员尤为重要。

二是适时把脉各级媒体的宣传点。要及时了解各级媒体一段时期的宣传重点,熟练掌握各媒体用稿区别和特色,有针对性地采写出契合各媒体宣传口味的新闻作品,做到有的放矢、各个击破、“百花齐放”,不能搞“一稿通吃”。

三是始终把脉解决民生问题的破题点。民生问题情牵党委政府,情系群众百姓,关系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解决民生问题,不仅政府关心,而且民众关切,舆论急需,这使得民生新闻成为各级媒体特别是机关党报最为倚重的一大“版土”。通过员要时刻怀揣人性的关怀,从关注民生的角度,把一些工作“硬”新闻适当转化为“软”新闻,就会实现写作技法与新闻用稿率的同步提升。

一言以蔽之,通讯员只有既立足本位,又跳出本位,站在党委政府的关注点、各级媒体的宣传点和解决民生问题的破题点上采写新闻,那么我们的新闻作品就会适应更多读者的阅读心理,一定会闪亮登上各媒体的版面。

二、通讯员要努力提高新闻发现的水平

写新闻,没有人不渴望有好线索、好点子、好题目。一位积20余年、从“赤脚通讯员”到“职业名记者”的经历告诉我们:发现一则新闻比写作这一新闻更重要,生活中不是缺少新闻而是缺少发现。当好新闻记者、业余通讯员的第一技能不是写作而是发现。可以这么讲,新闻发现是新闻写作者政治水平、业务素质的综合体现,新闻竞争归根结底是新闻发现的较量。对于如何提高新闻发现水平,笔者有三点感悟:

1、从个性化的事实中过滤新闻。“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要认识某个事物,不用许多同类事物作比较,很难作出准确而深刻的判断。报道某一单位的某一件事,要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把这个单位这件事同别的单位的同类事比一比,从共性中找个性,看是否有显得重要、突出、特别的地方,从中掂量出所要报道事物的新闻“含金量”,发现较好的新闻源。比如,2004年12月,孝感召开全市知名商标颁证大会,49件市级知名商标持有人参加了会议,市政府有关领导到场并讲了话,《湖北日报》、《孝感日报》、《孝感晚报》等媒体记者参加。孝感媒体以简讯的形式报道了会议概况,而《湖北日报》采写的新闻棋高一着。当时,笔者研析:站在孝感会议的层面上报道,无论如何是上不了省级党报的,因为《湖北日报》是全省视野,且知名商标颁证大会并非孝感所独有。但在全市49件知名商标持有人中仅李福芳为自然人,且是一名下岗职工。于是,笔者和《湖北日报》记者就这一点进行了深入采访,写成了《孝感一下岗职工喜获“知名商标”》的稿件,很快被《湖北日报》采用。同时,《孝感日报》还单独采用了笔者写的《农妇李福芳成为我市首位拥有知名商标的自然人》,此稿被评为当年孝感新闻一等奖。从采写这篇消息可以得知,在同类事物的不同之处往往深藏着新闻“富矿”,就看我们有没有沙里淘金的本事。通讯员抓新闻就要时时刻刻寻找事物本身内在的特点,找出与其他事物不一样的东西来,只有这样,你的点子就多,你的线索就广,就有大量的新闻可写,也能写出与别人不一样、让编辑眼前一亮的好新闻。

2、从反常化的事实中追踪新闻。美国纽约《太阳报》主任博加特有一句名言:“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美国《环球报》主笔爱德华幽默地说:“能让女人喊一声‘啊呀我的天呀’的东西,就是新闻。”有人曾经这样问法国小说家莫泊桑:“为什么你写的小说有那么多坏女人。”他答道:“清白的女人成不了故事。”莫泊桑的这一创作原理也是发现新闻值得借鉴的思路。这些都说明了“反常现象”能出新闻。在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有很多反常现象,只是我们没有留意观察罢了,因为人们思维上往往有一种正向思考的“惯性”。只有克服思维惯性,经常逆向思考,关注反常,新闻线索就会源源而来。当然,捕捉“反常现象”有一定难度,因为很多“反常现象”隐藏在“正常现象”的背后,需要通讯员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及时把握,从中发现一反常态的人,一反常态的事。否则新闻源稍纵即逝,从身边擦肩而过。如2000年笔者在汉川市工商局办公室工作期间,曾到城区欢乐街经营户中采访。最初的本意是想采写欢乐街经营户的经营状况,但通过走访消费者和查阅有关资料,发现消费者过去因经常买到假货对街区不满意,而现在消费者投诉率几乎为零。当时,经营户因政策水平不高,法律法规意识不强,制假售假时有发生本应是“正常现象”,现在欢乐街经营户不仅消除了这一“盲点”,反而生意兴隆,街区整体信誉度大为提高。有好新闻!!笔者眼睛一亮,沿着这一“反常点”追根溯源,挖出了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背景和原因。原来,正值全国诚信建设刚刚起步之际,汉川工商局就在欢乐街经营户中推行了“星级警示制”,用不同的星级评定经营户信用等次,促进经营者守法经营、文明经商。笔者站在经营者的角度,侧面采写了《“星”牌联系你我他  买家卖家笑哈哈  汉川欢乐街经营户按“星”论信誉》一稿,稿件立即被湖北日报采用,并获得当年湖北日报通讯员好新闻一等奖。

3、从纽带化的事实中串结新闻。在平常的生活中,许多事情原本是零打碎敲的,我们的新闻思维也常处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中,一旦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就要善于把它们有机地“凝聚”、“糅合”在一起,使人顿生“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作为一名通讯员,需要敏锐独到地把握事物各个矛盾方面的有机联系,从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去认识对象,发现新闻的“生长点”,并“穷追猛打”,直至采写完成为止。作为一名工商系统的通讯员,笔者努力在找准推进工商职能到位和服务经济发展的结合点上撰写工商新闻,提高了在行业报和各级党报的用稿率。如2004年8月,孝感市工商局出台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的17条便民举措和外资企业定点帮扶制、中小企业双向联络制、个体办照限时送照上门制等一系列服务制度后,笔者想采写一篇服务经济发展的综合消息,只是苦于其新闻涵盖量大,难以找到切入点。如果综合起来写成并列式消息,文章容易写成公文,很难发表。不久,笔者搜索到了新闻由头:当年4月下旬,市人大代表张金榜提出了一份由市工商局主办的关于“加快工商企业登记注册制度改革,降低企业市场准入门槛”的建议。这17条便民举措和几项制度就是为落实人大代表建议而出台的。而且时任孝感市市长对此作出了重要的肯定性批示,且我局还在市政府召开的建议提案交流会上作了典型发言。这些素材如同项链上的一串串珍珠,井井有条地与我所要写的东西有序“扎堆”,有机联系在一起,有因有果,有始有终,衔接自然。笔者思路如泉涌,顺理成章,一蹴而就写下了《一条建议催生17条便民举措》的稿子,很快被《中国工商报》二版头条编发。

三、通讯员要努力提高新闻写作的深度

有些通讯员上稿颇多,但稿件质量不太高,总是突破不了自己的极限;有些通讯员尽管上稿量不大,却得到了读者较好的评价。这其中的区别在于通讯员是否把新闻写出了广度、深度和力度。提高新闻采写水平,通讯员必须从新闻的表象中层层挖出新闻背后的本质来,而且要尽可能地把“一口井凿深”。可以从把握“三性”上下工夫:

1、把握关联性,全方位写出联系。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而非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通讯员要善于从新闻生长点的“冰山一角”,用联系的眼睛、联系的方法,进行“层层剥笋”,努力掀开事物的最后面纱,并用笔触将新闻事实与各个空间的联系以及产生的影响写出来,使之成为一个较为圆融的多维式的整体感,而不是平面的给读者毫无棱角的感觉。2005年6月,应城市工商局杨岭镇分局本着变“我管”为“他律”的思路,帮助杨岭镇和汤池镇农资经营者成立了农资行业协会,吸收20多位农资经营大户为会员。对于当时的农资市场管理,这是一件新鲜事。《湖北日报》主要就农资行业协会开展的自律活动进行了报道,消息写得很短,新闻背景和有关联系没有揭示出来。看到消息,笔者和应城工商局宣传干事施江辉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采访:一是农资行业协会成立的现实原因;二是农资行业协会是如何成立的,制定了什么样的章程,是怎么样开展自律活动的;三是农资行业协会对农资经营户产生的影响;四是农资行业协会的自律监管对工商部门带来的好处,等等,层层揭开成立农资行业协会这一新闻的“盖子”。最后,我们俩人合写了《一条自律路  三方笑开颜——应城市杨岭镇农资行业协会规范农资市场纪实》,文章被《中国工商报》二版头条采用。

2、把握曲折性,多情节描述过程。有些新闻表面看起来事实很简单,实则很复杂,就看通讯员能否把其中的细节挖出来,拎出感人的故事来,把其中的过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比如,工商部门维权打假新闻性很强,大多数通讯员喜欢写一则消息,豆腐块似的,没有写出细节,虽然被有些市级媒体采用,但笔者觉得深度不够。要看到,工商部门在维权打假过程中,往往面临很多困难,在一些具体的案例中,费尽了心思,经历了曲折,有时还面临着暴力抗法有可能带来的人身安全危险。这其中是不是有很多故事可写,如果通讯员进行了深入的采访,把这些埋藏于事实背后的一个个精彩写出来,新闻的厚度是不是增加了?是不是把工商部门不畏艰难,为民维权,服务民生的形象更加有力的展现出来了?如孝感日报曾经登过一则消息,报道汉川消委首次调处了一起金额最大的电扇导电致死人命索赔一案,前后事实写得极简,过程蜻蜓点水带过,笔者看后,觉得还有很多内容可以补充,便赴汉川采访,结果把浸润其中的一些感人的维权故事写了出来,最后一气呵成写下了《告慰亡者》的事件性通讯,有血有肉,真实、全景式再现了整个事件的全过程。此文后被《中国工商报》四版头条刊发。

3、把握矛盾性,深层次采访辨析。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贯串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没有矛盾,就无所谓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无不是在解决一个个矛盾,破解一个个难题中前进的。新闻写作也适用于这一规律。一些新闻事实在生长、生发期间,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百转千回,就像树木并不是平直地向上生长,而是分孽出少许枝节来。表面上看这些转折和矛盾没什么,但深究下去,其实与有些政策、法律法规、体制机制滞后有关。如果就这些深层次的问题,采访相关权威人士,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则使新闻的观察性、辩识力大为增强,这样的新闻因触及了某些边缘化的问题,肯定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因而采用率非常高。如2004年9月,笔者所在的孝感市工商局遇到了一边在为手机消费者积极维权,调处接近尾声,对消费者有所交待时,一边却被手机消费者“告”到了政府领导的怪事。这一矛盾产生的缘由,不是工商部门不作为,而是由于工商部门因技术手段的缺乏,对科技含量比较高的商品鉴定有一定难度,需要相关部门协助等原因,造成了维权时间较长。这是客观原因。但笔者发现,工商部门在维权过程中,没有主动与该消费者沟通过维权进展,使消费者对工商部门产生误解和怨气。这也是导火索。为此,笔者作了深入采访,并请相关领导和法律人士作了分析,迅速写下了《加强维权信息沟通至关重要》的辨析性新闻,文章被《中国工商报》四版头条采用。

我国三十年代著名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开拓者和早期的新闻教育家戈公振说:“空气中充满了新闻,到处都在等候我们去采访。家家屋里藏着新闻,处处交易的地方也是如此。新闻必等人去寻觅。”《南方周末》对新闻和记者的描述是:“你看见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纸上,你看不见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路上。”这些名言警句无不启迪我们:“新闻无处不在!”作为一名通讯员,就要时刻打开新闻“雷达”,睁亮“鹰眼”,灵敏“嗅觉”,练就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新闻“神经”,发扬“特别爱思考、特别能动情、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精神,随时随地捕捉新闻亮点,做到发现快,捕捉快,采写快,传递快,使自己的新闻之路愈走愈远,愈走愈宽广,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刊用于采编实践和新闻大地杂志)
59#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11:47:51 | 只看该作者
为朱善璐的直言叫好
文【春山如笑】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在校友会开幕式上说:“在任何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北大学生,都是母校的光荣和骄傲,只要他卖猪肉卖得最好,修鞋修得最好,种地种得最好,工人当得最好,那一样是北大的骄傲。”(11月14日《重庆时报》)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为国家培养人才,但什么是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职业不分贵践,只有分工不同”,这是每个人从小接受的教育;但等到我们真正踏入社会,又在事实上为各行各业划出三六九等,仰慕某些职业,歧视某些职业。60后、70后小时侯说长大了想当解放军、工人等,现在的孩子谈理想则必是科学家、官员、商人等,追求更好本无可厚非,但它反应教育的价值观已变得更功利化了,严重影响了广大青年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也影响了整个社会人才的合理配置。

社会是由各行各业构成,需要各类人才、各层次人才和大量的从业人员。每个人由于自身智力、体力和环境影响,最终能达到的高度也不一样。只要发挥自身所长,不断超越自我,体现出存在的社会价值,在所在单位、行业成为“状元”,就是人才,就应得到大家的认同,得到应有的尊重。一个人的价值不应以是否拥有地位、身份来评定,而应以对社会的贡献大小来衡量。按朱善璐书记的说法,评价的标准应该是他的价值理念,他的思想作风,他的品德和能力。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指明方向,授业是教授技能,解惑就是给予提醒,其中传道是关键。朱善璐作为北大党委书记,敢于抛弃已有成见,“自贬北大身价”,直指教育本性,为学生指明“正确方向和前进道路”,实属难得,值得叫好。

60#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11:50: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7 01:54 , Processed in 0.11415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