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诚然,敬之同志一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忠于职守,谦虚谨慎。他是诗人,诗人亦是人,而不是神,在史无前例的建设中国特色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中,毛泽东同志所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也会有曲折、有失误。因而在“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的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中也会有失误,这就是诗人在时过境迁、痛定思痛、认识提高之后,对“例如《十年颂歌》这首长诗,今天看来不仅显得无力,而且其中关于庐山的那段批判性的文字还是错误的。……对于这一篇中的这一段,我不能不以负疚的心情把它删除。是的,历史在教育我,党和人民在教育我,‘四人帮’从反面也在教育我。为了迎接今后更加复杂艰巨的斗争,跟上时代的前进步伐……我怎么能不奋起直追啊!”(《贺敬之诗选》1979年版序)
纵观贺敬之同志一生的艺术实践及其理论升华,都可以用这被诗人自己作为座右铭,并以之策己励人、评诗品人的两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和人民同心,与时代同步”!这也是后来敬之同志于“风雨十年”中置身党和国家宣传和文艺重要领导岗位上,为新时期党的文艺总方针调整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所作出的杰出贡献的根源。历史将会永远铭记!当今新时代亟须弘扬贺敬之“和人民同心,与时代同步”的精神!
最后,请让我就以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给贺敬之文学生涯65周年暨《文集》出版研讨会的贺信(摘要)来作结吧:
“贺敬之同志……是毛泽东《在延安艺术座谈会上的讲话》哺育下成长起来的杰出文艺家。他在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始终沿着《讲话》指引的道路,以人民群众丰富的生活实践为创作源泉,广泛吸收中外文明成果,满腔热情地歌唱祖国、赞美人民、讴歌时代,自觉把个人的艺术创造融入到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他创作的新歌剧《白毛女》,诗作《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等,已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鼓舞和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文艺工作者要以贺敬之等老一辈文艺家为榜样,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努力以更多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优秀作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谱写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篇章。”
(2004年12月5日)
二○○五年三月初稿 六月改定
注:
①:《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1981年6月18日在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对学员的讲话。
②:1984年5月5日《迎接我国城市雕塑事业的黄金时代——在全国城市雕塑第二次规划会议上的讲话》。
③:《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几点看法》1991年2月《人民日报》和《求是》1991年第5、6期。
④:《郭小川诗选》英文本序”1979年5月30日。
⑤:1981年6月16日的《和<诗探索>负责同志的谈话》;
⑥:1981年10月《李季文集》序。
⑦:1986年4月15日《致臧克家学术讨论会》。
⑧:1991年8月25日《在艾青作品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
⑨:1994年4月5日《再读韩笑诗作有感》……。
⑩:《贺敬之诗集•自序》。
○11:贺敬之《袖珍诗丛》序。
○12:孟伟哉为《论贺敬之的诗歌创作》所作的“序”。
○13: (载《挥毫顶天写真诗》作家出版社,又载《贺敬之研究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去,月亮又会把它送来。沉吟静思,却原来它是《花影》,是对花的虚象的巧妙写照,亦颇有其趣。
【注】 本文作者系湖北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专著有:《诗歌创作与品赏百法》(中国青年出版社)、《诗艺纵横》(长江文艺出版社)、《诗趣百味》(中国社会出版社)、《履痕心迹》等。
抒人民心声,唱时代精神
——解读贺敬之新古体诗二首
贺敬之是我国现当代诗坛上最具影响力的著名诗人之一。他在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如日初升、朝气蓬勃的年代所创作的那些被广泛赞誉为“红色经典”的政治抒情诗,弘扬时代主旋律,情系中华,心系人民,大气磅薄,激荡人心,激励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这是人所共知的客观现实。然而,在“文革”前后,诗人却又致力于“新古体诗”方面的探索与开拓,先后搜集在《贺敬之诗书集》和《贺敬之文集》(二卷)中的数百首新古体诗与自度曲式的长短句,就记录了自1962年至1993年(主要是“文革”后)这三十余年的心路历程,其中自然也就折射出时代精神的光芒,和与人民休戚与共的心声。贺敬之其所以在“文革”后期热衷于“新古体诗”方面的有益探索,若用他在“诗书集”《自序》中的话来说,那就是“在某种场合,特别是需要发挥形式的反作用,即选用合适的较固定的形式,以便较易地凝聚诗情并较快地出句成章”;“对于我们今天来说,我以为,遵律严者固佳,不尽遵律者也应有一席之地。”因之,尽可把这类诗归为“新古体诗”之列。
在此,要特别突出一提的是他的组诗《富春红散歌》(二十六首)。这是1992年诗人在杭州疗养期间游览富春江时所写的一组寄情山水、心系祖国和人民的短歌。“行笔仍如以往,不拘旧律,因以‘散歌’名之”,歌的便是富春江一带的山山水水、楼台风物。其形虽散,而神韵聚。“神韵聚”者,乃处处在在心系祖国前途命运,情关人民苦辣酸甜。此处,且以“散歌”中前后两首诗为例解读之。其二云:“名之行之思之江,绝信折水富春光。昆明池畔喜解缆,桐君助我溯钱塘。”诗中富有哲理意味,而且又巧妙地与自然景观地名相关锁的警策名言,乃是在头两句,诗人巧将自己的名字、人生历程,与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所走过的探索、开创性的道路融汇在一起,“之江”系钱塘江,自萧山县闻堰至杭州闸口段的别称,乃因江流曲折,为“之”字形而得名;而“富春江”则是钱塘江自桐庐至萧山县闻堰段的别称,在浙江省中部,两岸连山,风景秀丽。诗人将自己深切的人生体验与感悟,坚定的信仰与信念,妙手偶得、恰如其分地融入山水风光景物之中。诗人人生的旅程、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宛若跋山涉水,艰难险阻,呈“之”字形。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特具耐人品味之理趣!“绝信折水富春光”,赋予“富春江”的“富春”,以双关的含义,一石二鸟。其内涵更深沉、更新颖。诗人对科学社会主义、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深怀着坚定的信仰和必胜的信念!诗中后二句乃是用衬跌托起前二句警策之言,以曾于“昆明池畔喜解缆”,今又得“桐君助我溯钱塘。”借得古代传说中之民间药师之助而“病情渐苏”,得以溯钱塘江而上,循之江之曲,览富春江之胜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与人民群众之间血肉相连,鱼水情深。“散歌”(二十六)乃组诗压轴工作,诗人自注:“富春江归后,又赴海宁县赴官镇,观钱塘江潮,未逢大潮已足壮观,因应索题:‘壮哉钱江潮,小览亦开怀。确知潮有信,相期高潮来。’”其诗云:“壮哉此行偕入海,钱江怒涛抒我怀。一滴敢报江海信,百折再看高潮来!”后二句乃诗中之警句。这“一滴“乃是:“呵,‘我’,/是谁?/我呵,/在哪里?/……一望无际的海洋,海洋里的/一个小小的水滴”(《放声歌唱》)。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水滴”却“敢报”“确知潮有信,相期高潮来!”哪怕还再经历“百折”,也将定会迎来“再看高潮来”的。诗人作此组诗之时,尚在五月之初(当年农历正值暮春时节),而于海宁盐官镇观钱塘大潮,则须待农历八月中秋节前后,此行则只能“小览亦开怀”,但又“确知潮有信,相期高潮来”,这是诗人以期钱塘江观大潮来预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潮的必将到来!诗人通过之江、钱塘潮的折光,充分反映了当今的时代精神,借抒写山水来抒发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休戚的热切情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