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管季超07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现在网教育频道》[‘管’窥天下]专栏开通

[复制链接]
51#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2:52:53 | 只看该作者
李刚先生:
    请从第5页47楼开始转帖。请严格将我写的与引用他人的区别开来(凡引用均刷了酱油色)。
    现已上传的只是7月13日上午的活动内容,7月13日下午四位教师作专业成长个案报告时我缺了课,不在现场; 7月13日晚上的“研修班”联欢活动我在场。
    明天再传后面一半。干脆,后面一半作为第五帖。
                                                                   管季超拜告
52#
发表于 2011-7-27 14:25:01 | 只看该作者
明天再传后面一半。干脆,后面一半作为第五帖。
   这样一来,本系列即有六帖。基本上全息报道了本次[研修]活动。
   麻烦李刚先生精心排版。谢了
                                                                  
                                          管季超  顿首






相逢是首歌——岳阳(一)
2011年7月24日   星期一      晴
文/陆燕舞
http://xnjyw.5d6d.com/thread-35108-1-5.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35108-1-5.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35108-1-5.html

从岳阳回来一周了,每次想提笔写点什么的时候,岳阳,附小,就会悠然浮现在脑海里。

7月13日晚上,联欢活动结束后,铁芳老师、方校长、管季超老师、元君、求知、以及打字像弹钢琴的金国、编辑照片神速的杨林、文字和舞姿一样轻盈的祖望,还有我们几位组长来到附小的会议室,商讨对明年的研修活动的设想和建议。

从收到铁芳老师的邀请开始,我就一直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单纯”的求知者,所谓单纯,就是在会场全然地聆听,回榆中后勤谨地实践,顶多在报告现场能就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可以求教于各位老师。

所以,当得知自己要主持小组讨论时,我好紧张好紧张,觉得根本没有任何的思想准备,没有这样的角色意识,而且,很恐惧自己做不好,令师长朋友失望。还有,自己这两年外出,特别是到南方,有些人一听你是甘肃来的,就会“另眼相待”,如果自己不能很妥善地做好小组讨论主持和总结发言的工作,不就更坐实了自己家乡的不好印象吗?

带着内心万般的纠结,我早早就来到了附小的阅览室,一个人静静地坐着,一遍又一遍设想自己的开场,设想如果出现了冷场怎么办,设想自己将要面对的名单背后那一双双的眼睛。而且内心不断地安慰自己,这个组里有最厉害的能用手指在键盘上舞蹈的的李金国老师,有了详实的讨论记录,总结发言的难度就不会让我望而生畏了。

事实上,讨论现场大家的真挚、坦诚,以及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教育生活的讲述,很快让我忘掉了忐忑,忘掉了我们讨论之外的很多东西。

晚上,在梦里几乎做了一夜的总结发言,第二天从台上下来,看到金国老师眼神里的肯定,听着大家的鼓励,心里踏实了很多。

也就是从这个时刻开始,我尝试这不再对岳阳,对附小,对这次活动抱有自己设定的距离感,不再怯怯地对自己将要接受的任务说“不行”,由旁观变成了参与者,不再那么在意结果,只为行动和过程倾心倾力。

接受了泽霞老师的“布置”,我开始为担任联欢活动的主持人而作准备。写开场词,写节目串词,等在打印的地方拿联欢活动所需的材料,和求知、杨林、周同商议节目的进程安排,很自然地从刘芳谚老师那里接过抽奖环节的奖品,抱着一摞东西从会议室往华洋舞校的大教室里走的时候,我竟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缓缓地穿过附小被香樟树围拥的操场,温热的细细的芬芳轻盈地流转在我的身旁。恍惚间,我竟觉得自己已经在附小的操场上行走了很多年,也在草坪上微笑着看孩子们的欢呼雀跃几春秋,黄昏里,我那么深切地觉得自己是一个附小人,恰似在这方土地上静静伫立了许多个日夜的一株香樟树。

所以,联欢后步进会议室,我都有点不相信,自己就这么自然而然地成了可以为这个团队出一份绵薄之力的成员。

想起自己那天拿出网购的工具,试着做紫菜包饭。大米饭里拌了寿司醋,撒了点盐,用白醋、糖,盐腌了黄瓜,煎了鸡蛋饼,胡萝卜和蟹肉开水里焯过之后又用油煎了一下,还把火腿切了细条。铺开小小的竹帘,放上紫菜,看着薄薄的紫菜那么平顺地依在竹帘上,就羡慕它,羡慕它对于自己即将面临和拥抱的一切是如此沉静地期待着,期待生命发生改变,变得充盈,饱满。

手上蘸点凉开水,开始将米饭在紫菜上匀开,薄薄一层,放上黄瓜条,蟹肉,胡萝卜丝,火腿丝,鸡蛋饼,尝试将它们卷成电脑上看到的紫菜包饭的模样。边卷边往后撤去竹帘,竟然成型。刀上抹了凉水,切成一指半厚的卷儿,装入饭盒里,一个一个,就像袖珍的梦,都舍不得吃了,很精致。

你会觉得繁琐吗?静静地准备着这些东西,就觉得很多时候,意义和美好恰在这繁琐的投入中。

是的,意义和美好恰在这繁琐的投入中,不投入的人生其实是多么的不值得活过!










地理和心理——相逢是首歌之岳阳(二)


这次去岳阳,早到了一天,10日早上一报到,就和陆静来到了岳阳楼。

也许和很多人一样,知道岳阳楼是因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并不是始建于宋代,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已是历经了很多年历史的风雨。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属文以记之。

只是,我根本没有想到,写了岳阳楼至文的范仲淹竟没有亲临此地,而是仅凭着滕子京寄给他的一幅画写景赋情的。我突然觉得,世界上有什么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心里有什么。

我的游览在岳阳楼就画了一个句号,没有再向前一步,踏进流淌着美丽爱情传说的君山岛。橘树,柳毅,小龙女,离我咫尺之遥,我却止步了,因为我的心理上还没有做好准备去亲近,甚至坐在洞庭湖边,静静地凝望水天一色、烟波浩渺的时候,我都没反应过来陆静开玩笑问我会不会看到洞庭龙君。

想想在和孩子们一起学习《柳毅传》的时候,洞庭只是一个心理上的名词,或者它都还没有成为我心理的疆域。

是什么会点亮一个地理上的名词?

去年到上海,要离开的那个早上,我和同事在宾馆里等着下午的大巴,心里有一个声音执拗地请求着——上海音乐学院!

上海音乐学院,此刻就在我的身边了,我曾在千里之外遥想了很多遍,想象那个羞怯、沉默、执着的青年是怎样看着车窗上晃动的红辣椒,心里充满猜想,来到她的门前;想象她毫不起眼的大门,想象她的教室、琴房,是怎样被这个巴蜀大地的年轻人用追求和奋斗点亮异样的光彩;想象一双羽翼是怎样变得丰满有力,走向世界的舞台……

慢慢行走在香樟树掩映的音乐学院,廖昌永老师的歌声回响在脑海里。初次在电视上看到他时,我很讶异那么文静的人,怎么会拥有这样深沉厚重激情澎湃的歌声。现在,我就在这校园的倾听着答案。

上海,让我觉得亲切,并不是它的流光溢彩,也不是它的车水马龙,而是有那么一个人,生活在那里,却远远地为我的人生亮着一盏灯。

那天晚上在教室里值班,看书,收到了张文质老师的短信:“燕舞呀,好久不见了!”

是的,好久不见,但总在心里面。有一个朋友在远方,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天南地北”的遥隔,也让我知道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豁达。

正想着怎么回复老师,竟发现自己拿来看的三本书,作者都是福建人——《新月集》的译者郑振铎先生、《小桔灯》的作者冰心老人、《给青年艺术家的信》作者蒋勋先生,优美的、雅致的、诗意的、温柔的文字都来自那里,就把这个发现告诉了文质老师。他乐了:“哈,所以想另一个福建?”

福建,就这么款款走进了我的心里,将来有一天我踏上那方土地时,会觉得它就是一个故友旧朋吧,因为有灯亮在那里,那些智慧灵动慈爱温暖的生命把一个个地理上的名词变成了我心理上的故园。

就像那次在1+1上跟文芳打招呼,他笑着回答:“在漳州。”

漳州,印象中是在福建,有火红的凤凰树吗?有香甜的荔枝吗?有干净舒适的住所吗?有清静悠长的街巷吗?文芳在那里呢!

文芳,和我的弟弟同龄。大眼睛,白亮如珠贝的牙齿,都像我的弟弟。读他的博文,有天就忍不很“矫情”的写了一段话发给他:“每次打开的主页,一看见你的照片,就觉得你是我的弟弟(我的弟弟就是85年的),憨憨的,青春的,活泼的,弹吉他,踢足球,我就那样微笑着望着你,享受一个姐姐会有的幸福。而每次阅读你的文字,我就会听你的建议,看你推荐的文章、视频、电影,学习,思考,感悟,聆听你对世界的剖析,接纳你对生活的启示,我就这样静静地望着你,享受一个懵懂、简单到有点弱智的小孩子会有的幸福。”

这个世界上有什么地方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地方有谁在那里。他们在,地理上的名词术语就会成为心中永久的牵念和依赖。
53#
发表于 2011-7-27 14:31:16 | 只看该作者
http://edu.cnxianzai.com/hbjy/hu ... 11/0727/248638.html
http://edu.cnxianzai.com/hbjy/hu ... 11/0727/248638.html
看到第四帖了。
配图后更生动些。
挺-----好-------的。
54#
发表于 2011-7-27 15:00:18 | 只看该作者
李先生:
    发现一个问题---在《现在》首页能看到第四帖。
    点开[教育视野]之[‘管’窥天下]专栏
http://edu.cnxianzai.com/hbjy/jiaoyuzixun/index.html
反而找不到第四帖标题了------
       ????
                                                      管季超
55#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5:53:01 | 只看该作者
管季超为应邀观摩
《中小学班主任高级研修班》
全程运作
先作案头准备


--------------------------------------------------------------------------------------------------------------------------------------------------------------------------------------------------------------------------------------------------------------------------------------------------------------------------------------------------------------------------------------------------------------------------------------------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发展中心 电话:027-67867889 联系人:唐老师(13667211169(手机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地 址:湖北省武汉市珞瑜路152号 网址:http://www.hswjzx.com.cn
心理学导论 24学时 刘亚http://wenku.baidu.com/view/23e65534eefdc8d376ee32c1.html
“211”工程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心理学院是华中地区唯一的心理学一级学科与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同时还是全国最早从事心理健康、特别是学校心理辅导的研究和实践的单位。作为省内最权威的心理学专业机构,湖北省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心、湖北省“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均落脚在我院。我校也因成功地开展大学生危机干预工作,6年来无一例自杀成功的案例,多次受到教育部的表扬。全国特别是华中地区和湖北省的多数心理学专业人士都出自我院。自独立成立学院以来,我们也适应社会需求开展各项面向社会的心理学培训,其中心理咨询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是我们面向单位、个人开展的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普及性培训项目。经过20年的发展,该专业方向已经成为国内居领先地位的学科之一。本学科专业各方向的研究先后曾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项目等多项资助。

平顶山团市委开展“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专题讲座



来源:共青团平顶山市委 [ 2006-8-4 ]






暑假将至,为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网络,帮助部分青少年解决沉迷网络,影响身心健康的问题,团市委在近期的免费系列讲坛“青年·热点·讲坛”中开展了“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专题讲座。

来自武汉的著名网瘾戒断专业老师杜昶、华中师大心理学博士刘亚讲解了网络时代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对待网络,如何科学合理进行家庭教育的问题,还根据实际案例详细分析了网络成瘾的成因、危害、预防措施,为来自全市的700余名家长、孩子上了生动的一课。

在老师和家长互动阶段,家有“网瘾”孩子的几位家长从不同方面对孩子成长中的种种问题向老师求助,两位老师通过案例、心理学辅导做了详细解答,并表示将通过热线电话、开设科学合理的网页等方式支持、关注这些所谓“问题”孩子的健康成长。

为了长期给家长提供网络环境中的家庭教育,市团校已和“挽救网瘾少年心动力成长训练营”达成初步意向,将共同合作,为鹰城网瘾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努力。



王良炳同志分别于2006年、2007年两次请华中师大心理学博士生导师刘亚和汪海燕教授到校对师生进行心理学知识培训。目前,包括他在内学校已有11名教师通过培训获得了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a04f390100o0l0.html



华中师范大学:

学院简介: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现有一支整齐精干、实力强劲的中青年学术骨干队伍。其中正教授10人,副教授6人,讲师4人,助教1人。其中9位已获博士学位,6位有硕士学位。本系学术队伍的年龄结构情况:教授,56至60岁之间2人,36至45岁之间7人,35岁以下1人;副教授,36至45岁之间5人,35岁以下1人。此外,心理学系还有实验人员2人,心理咨询人员若干。近10年来,心理学系十分重视学科队伍的建设,先后送出6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去兄弟院校攻读博士学位,派出7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去国外访学和从事合作研究。同时本专业还重视积极参加国(境)内外学术会议及其他学术活动,先后参加国际学术会议9人次,短期出国(境)考查访问7人次。通过这些活动,与国(境)外一些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如美国密西根大学、新墨西哥大学、孟菲斯大学、超个人心理学研究所,英国巴斯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

导 师 简 介

教授 刘华山 林孟平 周宗奎 郭永玉 佐斌 龙立荣 江光荣 张爱卿 熊哲宏 王斌 马红宇

副教授 郑晓边 汪海燕 许峰 彭小虎 刘思耘 张莉 谷传华

讲师、助教 罗继才 王伟 定险峰 刘 亚 郑萍 陈雪玲

工程师 柯善玉 向远明

心理咨询专家 江光荣 郑晓边 汪海燕 陈立华 陈丽梅 张春燕 余晓敏

院系 专业 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 复试科目 参考书

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 040201基础心理学 01 心理学的理论与历史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③322普通心理学和心理学研究方法④435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 复试科目:心理学综合考试(一)(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史、心理测量) 2005年硕士研究生考试参考书籍322普通心理学和心理学研究方法1、《现代心理学》 张春兴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2、《心理学研究方法》 王重鸣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435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3、《人格心理学》 J.M.Burger著,陈会昌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 4、《现代社会心理学》 周晓红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436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1、《现代心理学》 张春兴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2、《心理学研究方法》 王重鸣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5、《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 周宗奎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9 6、《教育心理学》 邵瑞珍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02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03 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

04020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1 学习心理与教学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或202俄语③322普通心理学和心理学研究方法④436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 复试科目:心理学综合考试(二)(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学史、心理测量)

03 社会性与人格发展

04 心理辅导与治疗
-----------------------------------------------------------------------------------------------------------------------------------------------------------------------------------------------------------------------------------------------------------------------------------------------------------------------------------------------------------------------------------------------------------------------------------------------------------------------------------------------------------------------------------------------------------------------------------------------------------------------------------------------------------------

省实验中学有个“易中天”

  文章来源:湖北教育信息网  




  【饶晓琴,省实验中学历史高级教师、省骨干教师、市学科带头人,晨报名师团成员,曾于2006年10月5日,参与晨报名师课堂“走过高三”复习讲座,主讲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中俄改革比较、从英美济贫制度看社会公正问题……三年来,一名中学历史老师在湖北省图书馆进行了15场“借古鉴今”的讲座,几乎场场爆满,吸引了一批忠实听众。

  从历史演绎人生道理

  11月4日,省图4号楼6楼的报告厅,省实验中学历史高级教师饶晓琴开讲《慈禧太后的政治角色与近代中国的命运》。从2004年接受省图邀请开始,这已经是第15场演讲。

  饶晓琴先从秦始皇、汉高祖,讲到希特勒、拿破仑等等,古今中外,正反例子,印证一个人的角色和一个民族、国家的命运相关。然后,他提出几个问题供听众思考,再开始讲慈禧如何善于把握机遇,并利用各种矛盾和斗争,平衡、提高自己。

  和往常一样,可容纳300人的报告厅座无虚席,两个小时的讲座看不到人离开。讲完后,饶晓琴照例走近听众,听取大家的反馈。有人对他的观点提出异议,他耐心听对方讲完,然后摆出支持自己论点的材料,但并不否认对方的说法。

  省图负责讲座的工作人员饶学峰用了“很有实力”来形容饶晓琴,“现场效果很好,让人不觉得疲惫”。

  巴以冲突的历史由来、世界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的影响……饶学峰介绍,饶晓琴准备的话题专业性不强,多由社会热点问题引申而来,各层面的人都喜欢听且容易接受,再加上“演绎得比较好,故事性强,情节起伏”,且常常能从中延伸到普通的人生道理,所以老生常谈的东西也让人听得很有感触和启发。

  讲课生动不输给教授

  11月20日,饶晓琴给高三文科班学生上历史专题复习课——“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没有故事性的史实、内容还有授课方式,和给每届毕业班上的一样。整节课几乎都是饶晓琴在讲,学生们则不停地做着笔记。

  惟一和讲座相似的,是他很注重历史和政治时事的结合,比如就古代的土地制度,讲到现在的“三农”问题等,“这也是满足现在文综高考的需要,因为最后一道大题往往是学科综合题”。饶晓琴课后说。

  但上新课和给理科班上历史课就完全不同了。他的学生、高三(18)班的李畅和黄竺说,饶老师会用不同的语音、语调,在讲课中穿插些小故事,还会用些肢体语言让内容更形象,但又不仅仅是就历史讲历史,而是联系现实,知识面拓得很宽,又有深度,“就像百家讲坛的讲法,一点也不亚于大学教授”。理科班里,甚至有学生将他称为“实验中学的易中天”。   

  希望像讲座这样上课

  饶晓琴自己也希望,能将讲座的内容和方式引入中学特别是高三课堂。他在理科班实验了5年,甚至在学校开设了名为“人文沙龙”的校本课程,其中不少就是他在省图的讲座内容。

  但在文科班,迫于高考的压力,饶晓琴并不会将讲座用到的材料史实带入课堂,因为高考还是强调课本内取材。他坦言,这些知识文科生高考做题确实用不上,但对于开拓思维和能力,收获还是很大的。

  此外,和讲座提倡的开放性不同,对学生在高考中的答题,饶晓琴还会告诉他们,观点不能放任,答题要引用社会成熟的观点、经典结论。

  但他仍然相信,“有一天会像讲座这样讲历史课”。作为市学科带头人,在培训全区历史老师时,他也会有意识地朝这个方向引导,比如对一个历史事件,寻找不同的声音和材料,多角度分析问题等。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老师,饶晓琴可以说已经小有成就,高考年年丰收,教学游刃有余,但他并不满足。他始终认为,中学老师也应该走向社会,服务大众。

  饶晓琴介绍,他每晚8点下完晚自习回家,还会看3小时书。他的床头柜上,常常摆着有关一个系列的几本书,比如现在,床头柜上摆着的就都是有关《资治通鉴》的书,这是为明年在省图进行的讲座做准备。


http://www.library.hb.cn/reader/ ... 20091014_6783.shtml




http://www.hbskw.com/newsinfo.jsp?id=201007271052540001


http://blog.whjy.net/u/38452/47051.html


------------------------------------------------------------------------------------------------------------------------------------------------------------------------------------------------------------------------------------------------------------------------------------------------------------------------------------------------------------------------------------------------------------------------------------------------------------------------------------------------------------------------------------------------------------------------------------------------------------------------------------------------------------------

万玮:一部“兵法”闯“江湖”

  ■本报记者 计琳 实习生 徐星





  再见万玮,他依然戴着细框眼镜,依然有着温和嗓音,依然透着浓浓的书卷气。但与6年前初露锋芒、年少气盛的他相比,今天的万玮显得更为理性、平和。从成名到成熟,万玮经历着成长的烦恼,也体验着成长的快乐。

  “耻”字当头思“兵法”

  就像从未想过自己会因班主任工作走红全国一样,14年前的万玮也未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教师。

  那一年,就读复旦数学系的万玮成为“友邦—复旦精算中心”的第一批毕业生,握有“北美精算师证书”、“优秀毕业生”等名头响亮的“敲门砖”,但他终究没有接过太平洋保险公司总裁亲手递出的“橄榄枝”。

  改变万玮选择的是一次偶然的市场招聘会,在那个会场上,他遇到了当年享誉全国的建平中学校长冯恩洪。“冯校长邀请我去他的学校参观,用自己珍藏的上好龙井款待我,与我畅谈他的教育理想。”说起这些情形,万玮依然激动,“对于初出校门的我来说,冯校长的礼贤下士和教育激情带给了我极大的触动,这种感觉在外资公司是无法感受到的。”

  也是在那一年,冯恩洪的建平教育集团创办了上海平和双语学校,并诚邀万玮加入。“我几乎没有犹豫就走进了平和,我喜欢学校,当时我想,一个人一生中能有机会参与一所学校的创办,是多么难得的事情。”

  然而从教之路并非如万玮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名牌大学的文凭在做好教师这一问题上不起决定作用。”万玮说。他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讲课时,他用10分钟就讲完了全部的内容,然后愣在那里想“那么点简单的内容怎么可能要讲40分钟”这个问题。

  更令万玮措手不及的是随后接手的班主任工作。学生进入初中后逐渐表现出心理上的叛逆,特别是一些男生开始调皮捣蛋。全班40名学生,有30个小霸王似的“大金刚”。班里“烽烟不断”,万玮手忙脚乱。

  一天,校长在全校教师大会上点名批评了万玮带的班,羞愧无比的他事后几乎是含着泪向全班学生倾诉自己对他们的友好和奉献。本想以情动人,但有两个男生的表现却让万玮至今难忘。他们斜坐在座位上,脸上一副毫不在乎的表情,一名男生还嬉笑着说:“万老师,你就别再说了,我们知道你是为我们好,但我们就是要和你对着干!”这句话像惊雷般震得万玮愣在那里,嘴巴张了又张,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结果很容易预料,由于所带班级成绩差、纪律差,还经常出事,万玮被学校撤去了班主任的职务。

  撤职,这对一贯自视甚高的万玮而言无疑是晴空霹雳,他甚至一度怀疑天生性格内向又缺乏管理经验的自己能否胜任教师职业。

  值得庆幸的是,在感到极度耻辱的情况下,万玮选择了坚持,选择了自我剖析和自我反思。

  “那一两年时间,我是在反思中度过的。我苦苦思索失败的原因,不断分析为什么学生明知我对他们好还要和我作对。我回忆自己和学生交往的每一个细节,然后再假设如果从头开始我究竟应该怎么做、怎么说。”万玮说。

  在经历了痛苦的反思和总结后,他像闭关修炼后的武士一样,期望“出山”。正好一届学生带完,校领导感动于他的积极态度与反思精神,让他回到六年级重新做班主任。

  令万玮欣喜的是,这个班级他带得很轻松也很成功。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他不再有失控的感觉,而是逐渐体会到了带班的快乐。在此基础上,他继续不断思考如何对待问题学生、如何处理困难情境等。回首那段日子,万玮笑着说:“学数学的人,通常都会一题多解,我就是这样的,总想在几种做法中选择最佳的一种。”

  因此,他思考解决问题的一切可能性,分析总结导致学生转变的一切原因,并将这些想法和经验以网络日记的形式,发表在班主任圈内很有名的“k12班主任论坛”上,起名“平和秘籍”。该系列文章在论坛上一经贴出,就引起热烈反响。许多网友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很多老师用赞赏的、崇敬的、好奇的回帖表示着他们对万玮的支持。

  联想到平时喜欢看的《三国演义》以及古代兵法,万玮趁热打铁地将班主任工作经验与兵法相结合,写下了《班主任兵法》,成为“k12教育论坛”点击率最高的帖子之一,并最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结集出版。

  《班主任兵法》中,除了有他总结出来的与兵法相结合的为师之道,也记录了很多他亲历的教育故事。在“一立千钧”中,万玮讲述了这样的故事:为了解决学生自修纪律差的问题,他强忍怒火,在学生面前进行自我批评,并惩罚自己当众站立半小时,独特的教育方式使所有学生受到震撼。此后,班级的课堂纪律不再成为问题。“围而不打”讲的是面对经常带领女生和老师作对的“女大王”,他“内紧外松”、“围而不打”,将其身边意志较弱的同盟者“各个击破”,最后令“女大王”主动认错……

  许多老师在读过《班主任兵法》后感叹:“我怎么就没想到这样做呢?”而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德育室教研员、多年研究班主任工作的欧阳书伟看来,万玮以全新的管理理念、真实的场景再现,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工作模式,大胆运用长期阅读积累的兵法理论,用一套又一套令同行惊讶不已的高招解决了班主任工作中的困惑。

  《班主任兵法》火了,万玮也一雪前“耻”。6年中,这本“兵法”已重印15次,销量近20万册,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成为近几年国内最畅销的教育类书籍之一。



  反思“兵法”强“内功”

  然而,随着《班主任兵法》的畅销,各种争议也接踵而来。名师李镇西专门在网上发帖,直言:“班主任需要智慧,需要艺术,需要策略,需要谋划,但不需要‘兵法’!千万不要以学生为敌,哪怕是无意识的。”主要从事班主任工作研究、现已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的王晓春还专门开了一个“评《班主任兵法》”的系列帖子,逐条批评书中的观点。不少网友甚至发出这样的质评:“你对学生‘以毒攻毒’,学生不可以‘以牙还牙’吗?”

  严厉的批评让万玮又一次落入“谷底”,几乎有了放弃写“兵法”的念头。是身边同事和网友的鼓励,给了他重拾信心的勇气,不服输的他又一次选择了在挫折中反思,在反思中崛起。

  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万玮想起了全国德育特级教师、优秀班主任毛蓓蕾。“毛老师的宽容和博大让我印象深刻。”万玮清楚地记得自己刚当教师时,毛蓓蕾老师来听课的情景,“她一边皱眉,一边在本子上写着什么。课后我紧张地等待着她的‘训斥’,可是毛老师一点没有批评和责怪之意,她说‘你刚开始上课就能教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接着和我一起分析了课堂教学的一些细节,并送了我一本《小学生心理辅导札记》。”

  这本书一直放在万玮的案头,不知被翻阅了多少遍。“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毛老师并非不懂这些‘兵法’,但是她没有直接用于学生,而是将这些‘术’融入了她对学生无尽的爱中,这是‘道’的力量,是教师人格的力量。”

  《班主任兵法》出版后近两年的时间里,万玮逐渐从最初的兴奋、激动变得平和、理智。更重要的是,他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自己身上的不足。“我对教育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兵法’博大精深,内涵深远,我最多只是掌握了一点皮毛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班主任兵法》不能说是一部很成熟的作品。”万玮说。

  2008年,《班主任兵法2》出版,万玮以日记体方式,记录了一个特殊的初三班级短短28天里的28堂奇妙课程。2009年,《班主任兵法》出了修订版,对于原版中的一些极端观点和表述,万玮一一作了修正。一些细心的读者对此给予了肯定与好评。

  “《班主任兵法》曾让我激动,让我兴奋,也让我成长。重读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5年前的自己,年轻,有冲劲,敢于冒险。就好像成长中的学生总是要犯错一样,我相信,这种错误本身也是充满价值的。”万玮说。随着对班主任工作研究的深入,他开始意识到,方法为王在教育领域并不总是正确,方法背后的价值取向更加重要。换句话说,有些方法,短期有效,长期来看,可能会有副作用,甚至与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曾经有一位网友在质疑这本书时引用过《孙子兵法》里的一句话——‘兵者,诡道也’。当初我还不服气,认为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现在我明白了,如果我的眼光总是盯着那只老鼠的话,我已经走入狭隘。”万玮说,“聪明地做班主任工作和智慧地做班主任工作有着本质区别,这种区别就在于老师对学生、对教育爱的程度。”

  于是,万玮开始“拉长焦距”、放眼长远,在关注学生当前表现的同时,更多思考他们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他开始不再拘泥于一得一失,学会宽容;不再功利,让自己的眼界变得开阔。当再次遇到批评他的人时,他不再与之争辩,而是认真思考其批评话语中的合理成分。

  经历了思想上质的转变,万玮对“班主任兵法”有了新的理解。

  同样是针对学生偷懒、不认真完成作业的问题,在第一本“兵法”中,他用的是“倒转乾坤”之计:对不认真做作业的学生不直接点名批评,而是先让做得好的学生站起来,当有些没做订正作业的同学还坐在位子上幸灾乐祸时,忽然让站着的同学坐下,叫坐着的同学站起来。对比强烈、生死两重天般的体验让学生印象深刻,之后这些学生大都能认真做作业了。

  而在《班主任兵法2》中,面对类似的学生问题,万玮有了不同的做法。他给学生讲述了几位名人的故事:曾国藩天赋不高,但从小刻苦读书,常常读书读到很晚,连想等他睡觉后再入室偷东西的贼都等得不耐烦了。勃朗特三姐妹的“天才”弟弟不能吃苦,终生碌碌无为,而三姐妹不怕艰苦与辛劳,都写出了不朽名著……讲过故事后,不用万玮进一步阐释,学生自己就从故事中悟出了“聪明是条件,勤奋才能成才”的道理。

  “如果只是对学生进行强制规定,虽然他们也可能遵从,却不一定是从心底愿意的,效果往往不好。”万玮说。

  反思是痛苦的,但也正是经历了这种痛苦,万玮的“兵法”渐渐超越了教育的技巧层面,开始探索如何唤醒美丽的人格和心灵。



  “兵法”有形爱无境

  万玮曾这样调侃自己:“我没有好的口才,没有俊朗的外表,好在头脑还算灵活,观察还算敏锐,于是我开始研究学生、研究方法,结果在这条路上一不小心走了很远。”

  然而采访越是深入,记者越是发现,万玮拥有的并不仅仅是聪明的头脑,总说自己没有做教师的天赋的他,有着使其成为一名优秀班主任的许多好习惯。

  万玮每天有两项不可废弛的必修课,那就是阅读和写日记。每天回家,他都会花上两三个小时把当天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最多的时候,他平均每天要在电脑里输入7000多字的日记。

  在万玮的电脑里有两个文件夹,一个记录一些稍纵即逝的想法与观点,另一个则收录了很多文摘。万玮说:“这些小文章就好像我做教育工作的资源库。”

  他还告诉记者,他从小就有做摘录笔记的习惯。在读中学时,就曾经有好几个剪报本。做老师的最初几年,他仍然坚持读到好的文章就剪下来保存,定期翻看,往往会有新的收获。

  有一次,万玮上课时发现不少学生开小差,提醒他们好几次都不奏效,突然想到不久前读过的一个故事,于是索性停了下来,用几分钟跟他们讲了这个小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做任何事情都需要集中注意力的道理,学生们听得特别专注,讲完之后,他无须解释,学生们便明白了他的用意。接下来的半节课,学生们都很认真,几乎没有人再开小差。万玮从中受到启发,从此便热衷于收集这样的小故事,并且尝试着在教育的过程中使用它们。《班主任兵法》系列的陆续出版也得益于这些经年的积累。

  面对拘谨、内向的学生,万玮又想出了给学生作业本留言的方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些孩子讷于言,却敏于文字。当我留言的时候,他们会在作业本里夹一张小纸条,上面写上一段话,作为对我的回复。有些回复让我特别感动,特别温暖。” 万玮说。

  学生林巧在给万玮的信中写道:“每一次我们班参加篮球或足球比赛,其他老师都不会看,唯独您会看,还不时帮我们加油助威。您经常在课上给我们讲一些小故事,既幽默又富有寓意,我们每一次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前几天您那一曲‘我是一只小小鸟’唱得让我们佩服极了,您总是给我们带来惊喜……”

  学生谢舒青记得:“万老师给我的第一篇评语就让我有些吃惊,他没有像一般数学老师那样写一些套话、老话,他努力地找寻我点滴的优点与进步。”在她眼里,万老师是严厉的。“但他很少发脾气,他通常会神色凝重地走进教室,一言不发,然后告诉我们他看到我们的行为很难过。每到这时,犯了错的我们都会很‘痛恨’自己的行为。”在她看来,万老师也是可爱的。“他会和我们一起背书,会在讲了一个冷笑话时独自哈哈大笑,会为我们做‘勇气测试’,会给我们读名人故事。”

  因为要回复这些留言,万玮总在找寻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机会。多年来,每次作业本发下来,学生们也都会在第一时间翻看,有时,还会好奇地打开同学的作业本,看看万老师给他人的评价是什么。时间长了,留言成了沟通师生关系最好的桥梁。

  学生荣雨告诉记者,“每当我想放弃的时候,我都会翻开日记,看看万老师的评语,然后告诉自己,万老师对你那么信任,你可不能让万老师失望啊!”在初三毕业的时候,荣雨和同学们苦于不知要如何表达他们对万老师的谢意,冥思苦想后终于想到了寄托祝福的千纸鹤。“我还记得那天您看到这些千纸鹤之后激动的表情……其实您走在去办公室的路上时,我们正悄悄躲在旁边的化学实验室里‘监视’着您呢!”看到荣雨在作业本上的“揭秘”,万玮的眼眶红了。

  正是这样不断地阅读、反思、交流、积累,才有了万玮创作“兵法”、反思“兵法”、修改“兵法”的水到渠成。

  如今,万玮担任了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校长助理兼教务处主任,开始承担起更多的行政管理工作,但他始终放不下的还是班主任工作。在他开设的班主任工作室里,他为老师们订下了与对自己同样严格的要求:参加班主任工作学习期间购买教育类图书每月不少于1本;积极拓宽视野,阅读其他图书每年不少于6本;养成定期撰写教育日志的习惯,每周不得少于3000字。他的同事丁雁告诉记者:“他总是要求老师们写博客,大家有时会叫苦,但事后想想水平确实是这样被他‘逼’出来的。”

  “要做一个好的班主任,单纯地使用‘兵法’不会有长久的效果,提高自身修养,增加人格魅力才是根本之道。”万玮说这是他做了多年班主任后悟出的道理,希望与更多老师分享。



  【实战案例】

  顺水推舟



  晓东因痴迷于玩电脑而经常上课走神,老师没有批评他,而是夸赞他在电脑方面有天分,让他做了电教委员,受到鼓励的晓东从此上课特别认真。

  欲擒故纵



  学生小明迟到了,老师并不立即质问与批评,而是在课间关切、和蔼地询问原因。面对老师的宽容,小明以后再也不好意思迟到了。

  投石问路



  老师常常表扬亮亮不存在的优点,把“石头”扔到了亮亮没有走过的“路”上,亮亮受到了指引与鼓励,不用老师督促,自己改掉了缺点。

  (以上为一些教师将万玮总结的“班主任兵法”应用于教学的真实案例)



  【兵法语录】

  孙子兵法说,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这是一切兵法的核心思想,也是一切学生工作的核心思想。学生工作,只可智取,不能硬攻。攻心,要能控制自己的内心,要提高自己的修养,使自己的心胸像天空一样开阔。攻心,还得了解学生心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知道,我们教师试图改变的,不是学生的身体,而是学生的心灵。所以,攻心乃是第一要务,不仅是手段,也是目的。

  ——选自《班主任兵法》“攻心为上”

  我们的目标本质上与学生是一致的,可是为什么师生间还充满了“战争”……我认为,我们所缺少的只是对规律的认识,让我们吃力和痛苦的力量不是来自学生,而是来自违反规律。改变我们的工作方法吧!学生抗拒的不是我们给他的内容,而是我们给他的方式。

  ——选自《班主任兵法》“谋攻篇”

  一个新班主任,接手一个班级,新官上任第一件事,不是整顿班级面貌,不是处理问题学生,不是马上显露政绩,而是想办法和学生处理好关系,尽可能地培养师生情感,让他们接受你,喜欢你,尊重你,爱戴你。学生服你了,你还有什么事情不能解决呢?

  ——选自《班主任兵法2》“亲其师,信其道”

  我曾经思考过很长时间关于“差生”的问题,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差生”的“差”主要在于他的状态差……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状态,即学习状态、成长状态。学生是不是对学习充满热情,对自己充满自信,人生态度是不是乐观,精神面貌是不是积极向上,这才是学校教育要着重关心和塑造的。任何时候,只要一个人的生命状态改变了,他的人生就会完全不一样。

  ——选自《班主任兵法2》“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



  【众家观点】

  万老师的方法再多,也不可能“屡试皆爽”,成功总需有个过程。我想,他今天的成功就在于他敢于实践,勤于总结吧。同时,我也从他文章的字里行间读出了他对学生、对教育的那份挚爱。他对每一种方法的运用都是建立在感情基础上的,他对孩子的感情,孩子对他的感情,“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我想就是那个“爱”字。万老师用他的爱与方法结合,成就了教育的艺术。

  ——山东省蓬莱第三实验小学 丁清

  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爱不能解决教育的一切,教育同样需要智慧和方法。万玮通过反思自己的亲身经历,阐述了许多教育和管理学生的智慧与方法,视角独到,体悟深刻,其中蕴含着人的成长规律、人际交往规律,特别是教育教学以及管理的规律,最后融为对学生管理的智慧策略和方法体系。

  当然,谈到“兵法”,容易被认为存在技术或工具性倾向,没有坚持以人为本甚至被认为是专门对付学生的策略,忽略了作为教育之根本的爱和责任,所以受到一些质疑,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万玮的作品,虽书名叫“班主任兵法”,我认为与军事上的兵法内涵不同。军事是以杀敌为取向、以战胜敌人为目标的,而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目的、以是否达到育人目标论成败的。我们必须看到,如果没有真正的爱心作为支撑的话,即使拥有再高明的智慧,教育也必然是失败的。所以,万玮也好,我们都熟知的魏书生、李镇西也好,还有许许多多的优秀教师,也许他们强调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可能千差万别,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具有真挚的爱心,爱教育、爱孩子,并且都具有极高的教育智慧和极强的反思能力,所以他们殊途同归,均取得了巨大的教育成功。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师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于发友

  万玮的教育思想是扎根于现实土壤里的,虽然他所期望达到的教育目标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但是他的工作方法是务实、勤奋和智慧的。

  老一辈优秀班主任的教育思想更集中倾向于“无私的爱”,像母亲一般,如同长者一般的爱。这正是那一代班主任美好情操、高尚师德风范的闪光处。而以万玮为代表的现代年轻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则更多的是朋友般的、平等的爱。他们对教师的工作性质有自己的解读。他们更注重来源于实践的经验。他们善于反思,善于挑战,善于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

  作为新一代班主任,万玮的工作艺术具有个性化和时代性。虽然他的有些做法在教育界还有着各种争议,但他敢于尝试,是很有勇气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万玮结合实践,大胆阐述自己的教育观点,“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使我们对教育思想的解读如同一潭活水,充满活力。

  ——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德育室教研员 欧阳书伟

  《中国教育报》2010年4月2日第3版




为应邀观摩
《中小学班主任高级研修班》
全程运作
先作案头准备
56#
发表于 2011-7-27 18:30:09 | 只看该作者
57# 教师之友网
后台更新有点滞后,有点让人费解。
57#
 楼主| 发表于 2011-7-28 13:35:58 | 只看该作者
[上接昨日已上传之第四帖前半部分]

三、7月13日下午:四位教师代表就“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作大会发言
      1、湖南省第一师范李金国先生所作现场记实:

    教师代表就“教师专业发展”交流(1)






       主持人周求知:今天上午刘教授的讲座是思想与激情的大餐,刘教授充满智慧的精彩讲座,让我我们笑得嘴巴都合不拢了。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刘教授生活的幽默,学问的严谨,更感受到了思想的独到。今天下午,四位教师代表轮流交谈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由刘良华教授、许锡良教授为四位老师做点评。大家可以看到讲台布置的形状,像辩论赛,这是一场对话。“八字形”是一种敞开,一种聚焦,敞开生命之旅,和大家真诚地交流。好,让我们欢迎四位代表。开福区花城小学唐泽霞老师,长沙开福区东风小学罗湘其老师,岳阳楼区严霞老师,湖南民院附小李元君老师。





      唐泽霞:各位老师,各位同行,下午好,我就首先上“头盘菜”,不管是湘菜川菜还是粤菜,希望是可以享受的“菜”。下午不想和大家分享成长故事,以前似乎写过不少,在刘教授的追寻有意义的教育写过我的学校生活,参加刘良华教授培训的课程交过一篇作业,还零零散散写过一些,李教授说过语言的节制。我不想再重复,今天想和大家交流的是我的关于教师职业本身的思考,我个人的看法,以教师的身份,工作16年的身份来观察。

       从小向往,初三时面临选择,读中专还是高中,没有选择的选择,父母的安排也好,命运的选择也好,我只能填报中专,填报了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希望能够进大学,很高兴能够进入湖南一师,是培养小学教师的学校,现在还历历在目,心理有一种失落的感觉,可能将来会回到小学,一辈子当小学教师,是失落的,92年进一师,后来分到开福区小学,五个年级平行班,在两年里换了很多学科,后来偶然的机会,97年提拔为教导主任,干了8年,自己不干后教英语。有点啰嗦,16年不可能简单几句话来说清楚的,教过英语、语文、自然、数学、劳动……当过教研组长、教导主任、工会组长……换过三所学校,编过教材,发过文章,可能讲的这些都是所有老师都可能经历的。你和我,和他之间都有过类似的经历。知识多与少的差异,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在罗列也不是“我”的存在,都只是“我的”。

      那我是谁?我是教师吗?当然我们会说当然是。但是是何种意义上的呢?身份、职业、吃饭的本钱,基于一种内心的认同,我是一名教师吗?是何种意义上的“是”?是他人的承认,部们的认定还是……

     首先我愿意才能成为真正的“是”。把自己和教师这个职业联系在一起。当真正说“是”的时候,就是对教育说“是”,就是让自己活在教育当中。真正说“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想我工作的前八年,没有过怀疑。但是这种接受很大程度上是不加怀疑的接受,不同的是喜欢当教师,我不会反对。包括对自己的期待,我回顾自己前面工作的经历,最初的两年到教导八年,职业生长在既定的安排下生成。教导工作繁杂琐屑。教学不是那么简单,毕竟是老油条,控制课堂,组织教学比较娴熟,经常会遇到具体的问题,显得很无力。教学的艰难。一个人的时候沮丧的时候会萌生去意,一下子离开又谈何容易呢?但是我其实这种尝试做了很多,但是从来没有离开一步,一方面不想离开,任务多无法拔出,身不由己,像套在绳索一样。拿证:自学考试,大学英语,本科。我就考教育硕士。没时间复习,处于现实的考虑,考湖南师大的教育硕士。在读,说实在的,那段经历充满感恩,那段生活变得从根本上改变。真正地去思考教育,在那段时间,从那里我没有放松,我也会在日常教育生活中抽出半天去聆听,就是这样的过程让我不但没有真正离开的心,反而在这片土地上越站越坚定。

     思考最多的,回到前面?追寻不断,答案变来变去。在反观当中有希望也有失望。何种程度上承认自己就在何种意义上是教师。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是一个教师,再其次是一个小学英语教师。

      表达不够顺畅,思考不是很明晰,我想我会继续思考,我将如何做,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又如何使我成为生命成长的统一。





      罗湘其:唐泽霞是朋友也是老师。来自长沙市东风小学,荣幸分享故事。

      要活得精神一点。

      一师毕业。公开课只是记忆,内心虚弱无力。

       渐高的期待让我恐惧。有声音让我更清晰,要成长。

        受薛瑞萍启发,带领孩子课外阅读。

        探寻自己的内心。自我的认同。

      《有这样一个老师》如何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自己思考。提出个人的见解。测试时有小明提到的观点,单选中选了两个答案。得了满分。会让他在以后考试中吃亏。 眼神。

        工作中要有所坚持,用自己的力量给孩子留一片成长的空间。

       小学老师教成了小学水平。也几乎沦到只读教材教参了。

        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开始阅读人生。阅读力不济,感觉苦痛。重要是成长的姿态。

         草莓:我喜欢生长,生长真叫人喜欢。







      刘良华:等四个人点评,有些老师开始开小差了。第一先请许锡良教授提前做点评,然后我要给接下来的两位老师提出挑战,要能脱稿。







        许锡良:感谢各位老师给我这样一个机会,临时授命,不堪重负。下午思维较迟钝。很荣幸,认真听了两位小学教师的报告,说说个人的体会:个人认为无论当什么老师,职业尊严从何而来,主要应该来自于职业内部本身,哪些决定职业尊严呢?

        唐泽霞老师不断进行“教师意味着什么”的发问,是作为一个生命的人的整体的反思。尊严来自于对人的生命的把握,对自己生命的唤醒和觉醒。是一个“人”的生活,作为一个“人”有尊严的生活。唐老师说“首先想到我不是一个小学老师,而是人,然后是老师,小学老师”,这种序列赞同,是从人的高度看待自己的职业,这样教师就不会是重复的,繁琐的。教师要赋予丰富内涵的话,要有哲理性的思考,这是古今中外教育家都在思考的。要不然就会枯燥乏味。

         罗湘其老师精彩,我体会到了第二个尊严:学会学习,学会阅读。老师的生命和学生生命打交道,要有桥梁,保持尊严必须阅读,做到有个性,有知识,然后你才有职业尊严感。罗老师提到了一次改学生的分数,轻易就改了分数,说明一个老师的主见非常重要,轻易听了别人的,就没有尊严了。对知识和思想的充实,这两样东西可以保持我们的尊严。

         对唐老师我还有个补充,做“人”还要想到做一个“中国人,中国的老师,中国的小学教师”。在这个文化背景下,做到以上两点是很难的,不然名不正言不顺,无论干什么都是这样的。要弄清教师内涵和外延的关系,很多老师很难超脱出来,都提到进修过程,都是这样的经历。但是实实在在的学习是内涵的学习,没有名和利,但确实充实我们自己。那些可能被体制承认,而你做的高兴的事情可能不被体制承认,这就要有一种胸怀,比较淡定,有一定的境界,这个矛盾是我们中国的老师普遍存在的,可能全世界都存在。向我们中国这样注重“外在的东西”是绝无仅有的,考察过日本,他们没有这么多等级、评定,做得要淡定一些。

      当老师不能横向做太多的比较,不能和其他职业比,做老师的人应该回归自己。不要为难自己。唐老师说到的纠结的问题:我喜欢做的,并不被承认,被承认的又被纠结。个人感觉“最好的自己”是什么样呢?每天都要有所得,有所不同,听听自我。明天自我高于今天自我,就是做一个有尊严的教师去生活。

         罗老师提到有人认为,小学老师就被认为是只有小学水平。其实小学作为教育来说是高深莫测的。智慧能量来修炼是很崇高的,怎样都难达到尽善尽美。上次广州指导阅读课,《第五十六号教师的奇迹》,雷夫就是很有智慧的人。一个有哲学思考的人是充满自信的人,不会被繁琐的事情所击垮,能够找到安身立命之所,找到尊严。这是基础教育也是高等教师希望的,像两位刘教授这样,幸福的教授里面真是凤毛麟角的。



     刘良华:

      教育博客里可以说许锡良博客是教育第一博客,希望大家关注。关注其每天思考什么问题。我们不要活在为他人做嫁衣裳的状态中。今天中午吃饭时,就说大概很难遇到像这样几位聚集的会议了,今年是首创,这大概是首次,壮观,明年往后难得聚一起,在这里要表达感谢。





      严霞:普通话不聪明,不自闭的人不聪明,看来我是双重不聪明的人。(刘良华:有例外)

      今天尽量把普通话说得不标准一点,让大家不受太长久的折磨。刘良华教授突然提出要求,非节制的要求,大家要做好思想准备。

       岳阳师范,毕业后,偏僻小学任教,志向。学历拔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学历提高对我是例外。积淀了很多东西。没上过一次区级竞赛课。举重若轻。权威人士的夸奖对我来说,对没有机会的老师来说是最大的鼓励。竞赛课使我能得到锻炼,持续成长很重要的平台。上了八次试教,每次之后大家给予的批评和帮助的指导的话历历在目。

      《冲破小语文的樊篱》

      逐渐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从那后注意学生的眼睛。

      窦桂梅的激情影响,我的专业生命可以无限。开始学习,被参加了很多培训班。区级骨干教师研修班,全国中西部骨干教师培训班,培训者培训、普通话测试员培训,都非常珍惜,坐在下面当学生的机会。学会怎样做学生?学会怎样做老师?

       慢慢学会怎样与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学员交流。这样的过程中学到很多。从那以后开始真正阅读,每天读一点,就算这些天的学习。这几天教授讲座很精彩,在空隙中看完了周国平的《幸福的悖论》。

        刘良华:严老师一直脱稿,讲得如此的从容、真实、淡定。

        严霞:我一说读书多就心虚,教授们都是汗牛充栋,我就像是蜗牛爬行在学习的旅途中。后来敢于在教育网站、大家博客上发表谬论。最主要学会找到自己的课堂,课堂教学一直是老师最重要的阵地,也是精神的家园。你在教育生涯中有没有幸福感?我的幸福感不是荣誉证书,当然也能给予鼓励,但是我的幸福感80%来自和学生的交流。有一种从来没有预料到的思维。孩子表现出的热衷,在意课堂教学。每一次公开课都可以促进自己的进步。不管随堂课还是公开课,希望给孩子有趣的东西,而不是无趣的东西。读“滴水成冰”,读出噶帮噶帮的声音;珍珠鸟,猴王出世。对古代白话文的疏离感。西游记、水浒传原来也可以这么的亲近,有趣。这是我最感到有成就感的。

         教育旅途中,用别人的话总结:教育是艰难的事业,我们有迷惘、挣扎、彷徨甚至挫败感,正是有各种各样的感受,我们才能朝着有吸引力的前方继续向前。



       刘良华:非常感谢严霞老师接受我的挑战。可以看出一个老师叙事的状态。我整天就是愿意看书和写作,如果老师写出唐老师罗老师李元君老师等这样,我愿意看。如果能够写成严老师这样,我很想一直听下去。


   2、教师专业成长案例评点

十八年教师生涯成长关键词:守护  敞开  转向
                                          ●作者:湖南民族职业学院附属小学  李元君
                                           ●点评: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教学研究室  管季超
   
     这是第一次这么认真地反思自己的成长,真切体味了真正的思考确实是痛苦的。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足迹,三个词涌上心头:守护、敞开、转向。
   (▲管季超按:回到孝感之后,7月18日,我给元君老师打了一个电话,提出了我的疑问:“我觉得你和唐泽霞、罗湘其、严霞写的大会交流发言的书面稿子整体水平都比较高,表达都比较靠近于带哲学意味的‘自我追问’。请问:你们的发言稿铁芳教授动笔改过吗?”元君老师的答复是:“没有亲自动笔改。但我们几个人都在刘老师那里听课,也常在一起讨论问题,老师在思路上对我们是有点拨的。”
    推想,这是符合实情的。
    以管季超对目前小学教师现状的了解,假若这几位老师没有跟随刘铁芳先生学习教育哲学,参加“麓山之友”读书会,是不大会写出这种“味道”的文稿的。
    2003年10月,管季超和长沙开福区艺术课教研员罗炜应北师大教育学院前党委书记、音乐教育家杨立梅老师之约,到山东美术出版社去参加“新世纪版《艺术》教材修订工作,那一段时间看了一批全国各地实验区的小学教师文稿,应该说管季超对小学教师书面表达状况的了解,并不仅限于孝感市孝南区。”
在这之前的1997年7月—2003年元月,管季超应邀担任湖北美术出版社《小画家》月刊特约责编工作,也看过一些各地小学美术教师的文稿,对小学教师如何叙述自己的教学经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在“岳阳研修班”7月13日下午作大会交流的这四位老师,因为得到青年教育学者刘铁芳先生的点拨,才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种“味道”的表达方式,担任现场点评嘉宾的刘良华先生明确要求后两位发言者一定要“脱稿”讲,也是有他的考虑的。
    我的推想是:作为书面的交流,这样写固然难得;作为现场发言,则最好心对心朴质地叙说,效果更好。)
  
                                                           守    护

    九三年我带着满腔的热情,携着年轻人的浪漫走进岳阳师范附属小学,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从事小学数学教学。

    (管按:7月13日下午大会发言的四位老师,严霞是1992年入职,担任小学语文教师;元君是1993年入职,担任小学数学教师;湘其是1994年入职,担任小学语文教师;泽霞是1995年入职,担任过小学大部分课程的教学工作。也就是说,她们的教龄恰好在10年以上,15年左右这个区间。
    这个年龄区间的肯上进的教师,已经能较自如地应付日常教学工作了,一般性的“教育技术”层面的问题都已解决;该拿的奖、该获得的荣誉也都获得了;适合当领导的,也都到了学校管理中层了。假如不在人文阅读上补充些新的东西,假如在职业追求上不设定更高的目标,很容易进入到专业成长的“高原期”,甚至产生“职业倦怠感”。
    笔者7月18日在与元君老师通电话时,鼓励她好生跟着铁芳教授听课学习。笔者本人,虽年近半百,也仍有追求新知、提升自我的愿望。在岳阳时,也曾向铁芳教授探寻过旁听研究生课程的可能性。)
    读书时我的数学成绩一直比较优秀,所以当初对担任小学数学教师我是满怀信心的,但真正站上讲台面对孩子们时,我傻眼了。那么简单的知识孩子们就是不能理解,老师在上面口若悬河,孩子们在下面玩得不亦乐乎,口头表扬和物质奖励的作用太短暂,以至于我措手不及,不得不感叹理想和现实的距离怎么那么遥远呢!但是附小有着一个优秀的教师群体,敬业、勤奋、好学。我更是幸运,拜识了一位教学经验丰富、做事严谨、要求严格的师傅,而且工作之初就和她一起从一年级教到了六年级。在我无助的时候,她很耐心地手把手地教我。那时经常是我先听她的课,然后模仿她的教学再到自己班上教出,从目标的确定到教学的设计,从课堂的组织到教学方法的选择,从知识点的教学到板书设计。那时我的教学是基于教师的教,无暇考虑学生的实际,也不能领悟手段容易模仿,但内在的东西是模仿不来的。
    (▲管按:元君老师在“新手期”幸得民院附小老教师的“传帮带”。在7月11日的授课中,李树英博士肯定了大陆地区这种“师傅带徒弟”的新教师岗初培养方式。)
    师傅还经常鼓励我上教研课和公开课,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每到这时,她会全程参与指导,要求我必须写出非常详细的教案,为了不至于在课堂上由于紧张而卡壳,课堂里要讲的每一句话几乎都得事先写出来,每一个环节的时间都精确计算好,还得经过很多次试教,不断地修改,她还经常把我带到家里去修改教案直至深夜。不仅对教案的要求如此,如果是上校外的公开课或竞赛课,她对我的服装和发型都会提出要求和建议。在师傅的指导、帮助和监督下,我一丝不苟地做好备、教、批、辅、考等常规教学工作,慢慢地也养成了严谨的工作作风,教师基本功也在逐步提高,为教学必要的表演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的容量,我课前都自制幻灯片(那时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所谓的幻灯片就是胶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自己用彩笔在胶片上画图或写文字,再用幻灯机投到幕布上)。
    我是一个比较有亲和力的人,加之当时还年轻,跟学生相处很融洽,师生关系越来越和谐亲密,学生的考试成绩也不错,教案多次被评为优秀等次,每个学期至少教出一堂公开课,参加教学竞赛也多次获奖,每个学期末都会翻阅各种杂志查找一些理论性的话语,再加上自己的教学实例东拼西凑地写写所谓的论文参加评奖。
    我遵循着“复习铺垫——新知教学——巩固练习’的模式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第一届学生到六年级时,那些优秀的学生也能按照我的模式上台讲课了,而且有板有眼,当时我还糊里糊涂乐在其中,殊不知自己所暗自称道的数学课只是技术的载体,思想、道德教育只是贴标签式的一种附加,也没有意识到模式化的教学意味着自我思考的停止,高品质的教育拒绝模式化。
我认为只要舍得下苦功夫,把教学的各个环节做扎实,就会有收获。我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处理班级事务等,快节奏机械重复着,几乎没有什么时间来给自己充电,“闲暇出智慧”是我未曾体验过的。我仅仅订阅了《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数学教师》,因为这两本杂志上有很多好教学设计,我把能用得上的好的设计移植到自己的教学中,我只是站在教师的角度追求设计的巧妙和精致,而很少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表面和谐的师生关系并没有内化到学生身上。

    (▲管按:笔者之所以选取元君老师的这篇文稿来作评点,想通过“评点”放入自己对青年教师专业成长问题的一些思考,一是因为最近半个多月与元君老师在“研修班”之前数通电话,“研修班”期间每天都有交流,比较熟悉些;二是因为她的这一段文字特别朴质真切地呈现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原生态”面貌。
绝大部分有上进心的小学青年教师,都是和元君一样的。)

                                                                     敞    开

    2001年9月,国家推行新课程改革,2002年我们学校在岳阳率先进行实验。通过专家讲座,阅读新课程改革的相关书籍,参加湖南省首届数学新课程培训者培训班的学习,我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它犹如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沉寂的心海,在我宁静的心底泛起了一丝丝的涟漪。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评价的多元化、三维目标的确定、课程管理的三级化……这些为我描绘了一幅教育的理想蓝图。以往的模式化的教学受到了强大的冲击,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生自主探究、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我的课堂教学有了崭新的面貌。
    2004年“教育在线”网站为我打开了另一扇天窗,我听到了“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的专业成长”等概念,听说了数学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还是一种语言:一种非常简化的语言、一种大自然发出的语言。2004年暑假有幸去江苏宝应翔宇学校参加《教师之友》杂志社举办的全国教师高级研修班的培训,在培训班上执教了一堂《分数乘法》的研究课,来自全国各地各学科各学段的老师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而且第一次有学生来参与评课,给我很
大的感触:真正的数学教学应该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让其去吸引学生。就像刘铁芳老师说的:教育不能依靠修饰的艺术,而要展现本真的艺术,教育的艺术不是教育手段的艺术,不是眼睛看得见的,而是用心灵感应的。

    (▲管按:长沙市开福区东风小学的罗湘其老师在大会发言时说:“2004年,我开始接触网络,进入了‘教育在线论坛’,‘K口教育论坛’等教育网站。我才发现,原来有这么多有激情,有才华,有思想的老师。原来,当老师也可以拥有如此广阔的天地。我就像那只刚刚跳出井口的青蛙,发现外面竟然有这么大的世界,内心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我用了大量的时间流连于网络。网络学习让我心底的一个声音越来越清晰——我要成长。当时,我注册的第一个网名就叫 ‘渴望成长’。”
    岳阳市岳阳楼区朝阳小学严霞老师在大会发言中也说到:“2007年暑假,我担任全国教师远程研修班班主任,在这一片生命的林子里,我通过网络这个平台结识了更多的教育有志之士,老师们奋力奔跑的姿势,成了永恒的镜头,在这一期远程研修结束时,我被评为‘优秀班主任’。2009年,我再一次被评为远程研修‘优秀教师’。”
笔者在写这篇帖文时,案头正好放着一本《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30位优秀教师的案例》,张万祥、万玮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大夏书系的其中一本。该书所介绍的这30位优秀教师,全是较早“触网”、思想活跃的教师。他们遨游网络的海洋,在网上成长,与世界同行。
    印象中许锡良先生写过一篇帖文,大意是说:在当下,不了解网络,不利用网络的不是好教师。笔者基本认同许先生的这个观点,至少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
    非常惭愧的是,笔者比元君她们四位青年朋友年龄都要大15岁以上。但从“触网”时间上来说,管季超是最晚的一个。直到2008年年初,才开始学会上网。2008年3月10日,在一位武汉书法家朋友的帮助下,开通了《教师之友网》。2008年3月9日晚上,管季超在孝感的一间网吧里,用手机与武汉这位好友联络(当时还不会QQ聊天),通了一夜手机,换了两次电池板,一夜未眠,搭建起《教师之友网》的最初框架。
    在“岳阳研修班”期间,看到长沙李金国老师、福建龙岩一中邱静芳老师、岳阳杨林老师他们或击键如飞,或自如地编辑图片,管季超心里好生羡慕,因为老大哥管季超至今还在用单指全拼“硺字”,江湖人称“一指禅”是也。
    2003年年底,北师大教育学院前党委书记、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编制组副组长杨立梅教授在北京文慧园北路问我:“管老师,你会使用电脑吗?我想跟你单位说说,借调到中央教科所 “艺术研究中心”来协助我工作一段时间。”那时,我连开机、关机都不会呀!
    2005年底,我给华南师大教育学院刘良华先生写了一封信求教,刘良华打来电话,告诉我他的电子邮箱,说:“我们可以发邮件,不用写信了。”这次在岳阳,良华老师一见到我就对铁芳教授夸:“管老师的字写得真好!”
    其实很惭愧,管季超直到2008年夏季才学会发电子邮件。
    在县区级教研室工作的同行,大部分都在35岁以上。以我供职的孝感市孝南区教学研究室为例,平均年龄要到46岁左右。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在计算机应用能力上,会差一些。但是有了俺这样笨的“反面教材”,可以提醒同行们,尽快熟悉网络,尽可能多地利用网络,因为要帮助和指导青年教师,要建立跨地域的学术交流关系,没这玩意儿,还真的就失去许多机会。
    坦白说,这一组写“岳阳研修班”全程活动的《记实》帖,仍是用钢笔写草稿,请别人帮着录入后,《现在网教育频道》李刚先生帮我排的版面。)
     零距离和那些名师交流,更添了亲切,少了羞怯,但同时也深深感受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正如一只“井底之蛙”。我必须在阅读的过程中丰富自我,找寻自己,敞开对“知”的追求,读书成了我的第一要务。教育专著、数学专业类书籍、人文类的、休闲类的我都拿来读,并且带着学生读一些数学课外书,(在我们读小学的年代,数学是没有什么课外读物的,在我们的概念里数学只是不停地做数学题)张景中院士的数学讲座专辑、李毓佩的数学故事系列、数学游戏、数学家的故事、数学童话等都在我和孩子们的涉猎范围之内。因此我们的数学课不再仅仅是讲教材上的例题,做教材上的习题,我们有了更多关于数学的共同话题,内容更丰富了,趣味性更浓了,生活数学的意识越来越强烈。我还适时地融入数学文化的内容,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丰盈而厚重。
    (▲管按:笔者要告诉元君老师的是:管老师也很喜欢看这一类的数学普及读物。有一套日本人用漫画讲小学算术的书,挺有趣的。下次有机会见面,我带给你看。)
    我开始在网上写自己的教育教学随笔,督促自己反思,期望得到更多老师的指导,和学生、家长倾心交流。这样,我的课堂对更多人敞开了,新鲜血液得以注入,反馈的信息更真实,我不再仅仅追求自己预设的实施,不再仅仅以应试为目的,而更看重课堂的自然生成、课堂中师生的真实对话,力争让学生在学习时不要只想到考试,使学习成为学生内在的需要。同时我也引导学生记数学日记,从简单地记述所学的数学知识,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探索、发现,再到学生编写数学童话故事,孩子们的数学学习也由课内到课外,由教材到读物,由计算到探究,由应试到数学文化,逐步敞开,数学在我和学生心中如海洋般开阔丰富起来。

                                                                        转    向

    哲学,在我眼里一直是高不可攀的、是高深莫测的。去年下学期我有幸跟着刘铁芳教授学习教育哲学,因为之前自己几乎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所以在为有这样的学习机会而高兴之时,心里也免不了忐忑不安。果不其然,几周下来,感觉身体也眩晕,心里也眩晕。不过刘教授的一句话给了我们阿Q式安慰:真正的教育应该产生眩晕的感觉,我们眩晕是因为我们在接受着真正的教育。确实如此。课听得艰难,刘老师思想深刻、语言精辟,见解独到,上课时哪怕全神贯注,还只能是囫囵吞枣,课下还得认真“反刍”。书读得也艰难,《古典传统的回归与教养性教育的重建》必须在夜深入静的时候慢慢反复咀嚼
。(▲管按:在岳阳“研修班”学习期间,笔者每天都有机会与铁芳先生闲聊。有一次,铁芳先生对我说:“老管,《古典传统的回归与教养性教育的重建》这本书我写得认真,你可以看看的。”铁芳先生说这句话时的神情,很像1999年我第一次以湖北美术出版社《小画家》月刊特约责编的角色赴长沙组稿时,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美术编辑室蔡皋女士主动送我一本日本图画书作家的译本时说话的神情。我知道,爱书的人特别是写书、做书的人主动推荐的书,应该是好书)。
    学习坚持下来之后,慢慢觉得哲学其实与我们的生活很近,它并不是冷冰冰的、高高在上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有意无意地帮助我们认识世界、认识生活、认识自己,改变我们的生存方式。虽然还没迈进哲学的门槛,但刘老师的这些话语不断地在耳边回响,在脑海萦绕:哲学超越个人的习俗和性情,超越权威,提升人的德性,使人成为有尊严的人;你认识了怎样的世界,你就拥有了何种自我;走出的同时还要回归,上升和下降难道不是同一条路?教育的过程就是赋形的过程,教育的真正场域只在人的灵魂;教育即回忆,教育即心灵转向;教育需要一种信仰,教师应从内心担当起孩子生命成长的责任,找到自己真正的需要,调节自身的内心世界;教育必须内化为生命的一种姿态;灵魂转向必须是基于自我的,教育不可能是灌输的……这些话语敦促我从不同的角度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反思自己的闩常生活。警醒着我在行进的途中不要忘记回望心灵,在忙碌的教育教学生活中不要忽略了倾听内心幽微的声音。  
    (▲管按:受刘铁芳、刘良华、张文质等先生的启发,笔者很希望至迟在2012年初 “克隆”一个 “南方青年读书会”“麓山之友”读书会的读书沙龙。也很希望在2011年年底前,旁听一次“麓山之友”读书活动。)
    十八年来,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有不少学生考上了名牌大学,还有的出国留学了,我自己也收获了一些荣誉。2008年寒假我教的第一届学生从大学校园回来聚会,王静思跟我说了这样一番话:李老师,小学时你教了我们什女知识我都不记得了,但有一次你批评我了,我觉得很委屈,放路队时我还很不高兴,你走过来跟我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句话我一直记着,而且我受益无穷。学生的话让我汗颜,也让我自豪:自己一直认为很重要的学科教学竟然没有在学生心中留下痕迹,学科知识的教学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是微弱的,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有着持久的力量,真正的教育是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是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都忘了以后剩下的。
    我成长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老师了吗?我仅仅只是一位数学老师吗?我究竟留给孩子们什么了?我有自己的教育信仰吗?我能调节自己的内心世界担当孩子生命成长的责任吗?
      虽然朦胧,虽然我当下还不知道自己该走向何方,会走向何处,但心底已经有了那么一种反思意识的萌芽,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在发生着隐微的改变,我欣喜地感到当我改变了,周围的很多人和事也在改变着。人的一生就是无数个片段,而每一个片段,都需要自己一天天、一点点地去体验、去省察。奈勒说过:那些不能用哲学去思考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好也好得有限,而坏则每况日下。
    保持“无知”的状态,在反思中清醒行走,才会走得更高、更远……

    (▲管按:笔者要向元君老师建议的是:你不能仅仅是听课,吸收,也可以主动地将教学中一些典型案例,一些经常性的困惑用笔(!)记录下来,与铁芳教授见面时,交给他,然后听听他怎么分析这些问题,也许这样做,会比仅仅用嘴说,用耳朵听,要更能“激”出导师的智慧。)
58#
 楼主| 发表于 2011-7-28 13:36:35 | 只看该作者
四、7月13日晚上7:00—9:30,岳阳“研修班”学员大联欢活动。
    ●镜头回放之一:湖南民院附小刘芳谚老师逐一与省外学员沟通。约请来自甘肃的高中女教师陆燕舞担任联谊晚会主持人,害得这小丫头半晚上没睡好觉,一直在琢磨这“事儿”。鼓动湖北孝感学员管季超与长沙市开福区首席艺术名师邱小燕合演湖南花鼓戏代表剧目《补锅》。管季超推说:“您看人家邱老师年轻貌美,个子又高。老管又矮又胖,老气横秋,这样的搭配么样对得起观众?”芳谚立马驳回:“管老师,您家准行!定了!不许改了!”

    ●镜头回放之二:《首届课堂教学研究与教师专业成长教师高级研修班联谊晚会》现场传真
   
   时间:7月13日晚7:30—9:30
     地点:华洋舞校(十四中礼堂旁)二楼203教室
   参与人员:全体研修人员
   承办:湖南民院附小
   策划:刘芳谚
   后勤服务:李兵
   主持:周同  周求知  杨林  陆燕舞
   
   节目顺序:
   一、乐队奏迎宾曲
   二、齐诵:《岳阳楼记》
       表演:岳阳楼区全体学员
       导演:吴群
   三、独唱:《我们都一样》
       表演:郴州技师学院   范燕萍
   四、二胡独奏:《战马奔腾》
       表演:民院附小   刘芳谚
   五、刘铁芳教授作品配乐朗诵:
       表演:刘铁芳教授   陆燕舞老师等
       伴奏:岳阳市古琴教育家邹玲女士
             竹笛教育家周戈先生
   六、“研修班”导师代表性著作抽奖
   七、合唱《明天会更好》
       表演:第五组全体成员
   八、情景剧:《奖励你不写作业》
       表演:第二组全体成员
   九、舞蹈《四小天鹅》
       表演:第五组四位男老师
   十、朗诵:《如果》
       表演:第三组全体成员
   十一、独唱:《妻子》
       表演:甘肃兰州陆燕舞老师
   十二、配乐朗诵:《满江红》
       表演:民院附小校长  方少文
       伴奏:刘芳谚先生  周戈先生
   十三、花鼓戏表演唱:《补锅》
       表演:邱小燕  管季超
       伴奏:刘芳谚
   十四、合唱《永远是朋友》
       表演:第四组全体成员
   十五、刘铁芳教授致辞
       学员现场签名留念
       伴奏:《难忘今宵》

    ●镜头回放之三:元君、求知在7月12日下午发给每位研修学员一张小纸条,上面这样写:“守望教育,            。”请您填一填空,将这个句子补充完整。
    您的单位、姓名、联系方式是       。
    到了12日晚上,所有研修学员写的这个句子被打印出来,分发给大家。

    这里选录其中一部分:

    守望教育,教育是能够超越于“职业”意义上的学园、乐园、家园。(岳阳楼区朝阳小学、严霞)
    守望教育,教育是对生命的点化、润泽和丰富,是和学生生命共振的提升和发展,是大地,也是星空。(甘肃省榆中县第一中学、陆燕霞)
    守望教育,教育是更改,是感性情怀中不可或缺的睿智,教育是摒弃课堂上某些硬性知识后留下来的深入人心的成长力量。我们用爱坚定地行走在教育之路上。(长沙开福区兴联学校、蒋沙)
      守望教育,教育是自然之道,从来就不需要功利的伦理道德来滋养,它需要松驰、等待、包容、尊重……(长沙市砂子塘新世界小学、林丽霞)
    守望教育,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是默默为之付出的行动。(长沙市砂子塘新世界小学、张洁)
    守望教育,教育是传递人类精神的神圣载体,使人之所以称其为人。(长沙市开福区国庆小学、陈佳)
    守望教育,教育是一种信仰,相信人心秩序的重建得以可能,相信这个世界终将美好。(长沙市开福区花城小学、唐泽霞)
    守望教育,教育是对个体的尊重与关切,是兴趣的培养与潜能的激发,是对个体形成学习的自觉与自愿的帮扶,是对人性的呼唤。(君山区一中/杨嘉勇)
    守望教育,教育是愚钝的启蒙,智慧的引领,人格的提升,生命的绽放。(湖南一师/李金国)
    守望教育,教育是带领孩子们快乐学习生活。(湘潭特殊教育学校/陈芳)
      守望教育,教育是一项灵魂工程,是以心灵唤醒心灵,以心灵交汇心灵,以心灵提升心灵的工程。教育是“人”的工程,是从“人”到“神”的工程。(长沙铁路第一中学/覃永恒)
    守望教育,教育是对自我灵魂的洗涤,是追寻幸福的途径,是享受生活的方式,是和孩子们共同成长的艰辛与快乐。(福建石岩第一中学/邱静芳)
    守望教育,教育是各种等待,等待自己的成长,孩子的成长。(长沙三角塘小学/邹玉艳)
    守望教育,教育是一种修行,伴随着孩子们在学习的路上不断地完善自我。(长沙开福区三角塘小学/谢娟)
    守望教育,教育是传播希望与爱,点燃激情,放飞梦想,成就自我。(郴州技师学院教科所/范燕萍)
    守望教育,教育是善。作为老师,我们能做的是以一种合乎道德的方式将学生引向善。(深圳市光明小学/李媛)
    守望教育,教育是复杂而漫长,美妙又痛苦的与孩子交往的艺术,是一个没有模板的行动过程。(湖南民院附小/陈关林)
    守望教育,教育是一门欣赏成长的学问,教育是三分期望、七分等待。(株洲市芦淞区淞南中学/苏亚琴)
    守望教育,教育是由一个不一定完美的人引领一群孩子走向完美。(长沙高新区雷锋小学/戴晓琼)
    守望教育,教育是倾心于儿童世界,迷恋于儿童的成长,是用心用情地陪伴、呵护和帮助,是师生精神生命的相互成全。(山东济南历城区韩仓小学/侯登强)
    守望教育,教育是一种开启,一种引塑,一种碰撞,一种等待,一种幸福。(长沙市稻田中学/罗国玲)
    守望教育,教育是使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一门艺术,是培养生命的事业。(长沙开福区花城小学/胡兵双)
    守望教育,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需要我们从容而淡定的等待。(广州市第一一四中学/胡三清)
    守望教育,教育是一种智慧的启迪,一种心灵的陪伴。(江苏南通市二甲中学/吕斌)
    守望教育,教育是一种精神的穿越,当我坐在台下,作为一个学生接受教育的时候,真切地感受到了教育大家的思想也了点一滴地进入我的脑袋。(岳阳楼区朝阳小学/徐婷)
    守望教育,教育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磁场。(山东烟台二十一中学/李宁)
    守望教育,教育是激发人的潜能。(长沙市开福区清水塘第二小学/黄晓)
    守望教育,教育是牧羊人怀揣着对上帝的虔诚牧羊的过程。(长沙高新区虹桥小学/冯霞)
    守望教育,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永远没有完美的结局,但它绝对是一项用心来构建的工程。(长沙高新区虹桥小学/刘韦华)

    ●镜头回放之四:元君、芳谚、求知他们还在联谊晚会现场发给所有研修学员一份《研修调查》表。

    这里选录来自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教学研究室的学员管季超填写的一份:

    研修调查:
1.您是通过何种途径知晓此次研修班的(填写相应选项)
A通过教育局   B朋友告诉   C.自己了解到的   D.其他途径
答:B C
2.您参加此次研修班费用是    ?(请在相应选项条勾)
A学校报销    B自费
答:B
3.这次研修活动你的收获是     。(请在相应选项打勾)
A非常大   B比较大   C还可以   D收获不大
答:A
4.你是否乐意持续跟进,至少持续关注刘铁芳教师团队的活动?(请在相应选项打勾)
A非常乐意   B比较乐意   C会偶尔   D基本不会
答:A
5.此次研修班即将结束,您对研修班活动的安排、组织有何意见和建议?如果可以,请您就下一次研修班提出您的希望与设想。
答:本次研修班——主题非常鲜明,活动安排丰富,专家授课认真,学员参与热情很高。承办方岳阳民院附小尽心竭力,细致周到。
    建议下次研修班活动这样安排:
    研修信息发布要早,省外学员比例要超过50%才好。
    时间缩为3天,地点仍在岳阳民院附小。
    铁芳先生主讲一天,约请一流教育学者1—2人再讲一天,第三天则约请4位擅长于“战术问题”解决,善于与一线各科教师交流的优秀教研员或中小学名师,专门用于切磋偏重“技术”层面的问题。可分作四个场地同时进行,菜单式任选。
    小组研讨人数控制在20人以内,否则会流于形式。
59#
 楼主| 发表于 2011-7-28 14:12:09 | 只看该作者
二、下午,湖南师大刘铁芳博士学术演讲:《教育生活中的儿童立场如何可能》听课笔记(要点)

    ●教育是一种关系——从成人立场到儿童立场
    (举例:对人教版材《藤野先生》一课课后“研讨和练习”题的细致分析)
    结论: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其实是一种无时不有的学生立场,也就是一种态度,而并不一定是基于教师对每个学生的生存境遇的了解。活在师—生关系结构之中,才是教师生存的本质。

    ●回到儿童即回到儿童世界。
    (例举一堂小学语文课《我不是最弱小的》,作出细致分析)
    结论:承认儿童世界的独立价值,是可以与成人世界相媲美的价值世界。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成人之师。儿童让我们知道如何当老师,当父母。
    回到儿童:童真、童趣、儿童生活世界
    让孩子们站着读书。学会思考,陶冶情感,孕育心灵,拓展自我,而非简单印证。

    ●尊重儿童自己的生活世界,不是简单用成人世界方式改造他们。
    (分析一张照片,一则新闻事件)
    结论:唯有当我们进入儿童生活世界,理解这个世界,发现这个世界,并且充分地尊重这个世界,才可能合理而积极地引导儿童生活世界的扩展。否则,就只能是粗暴、粗鄙地改造着儿童的生活世界。

    ●理解并尊重儿童的想法,特别是儿童的奇思妙想。听听他们的想法,再理解他们给予他们空间。
    (引入对电影演员郝蕾成长历程的分析)
    结论:倾听并尊重孩子的任何想法,哪怕是荒唐的想法;尝试着理解孩子的奇思妙想;教师的热情与想象力的发挥,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包容学生的念想,理解并尊重他们的念想,处处都能从中去发展对于儿童自身生命发展的意义。
  

       ■管季超按:1.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研修活动,除了在“形上”予以关怀之外,授课教师还应该在讲授策略上垂范于学员。任何高妙的教育思想,都必须经由适合当下教育情境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传达于研修学员。低一点儿的要求是让学员乐于倾听,能进入“语境”;高一点儿的要求,则是被“击中”,被感染,被唤醒,被引入更深的思索状态。
    华南师大的良华先生擅长与听讲学员迅速形成台上台下的呼应关系。即兴生发的东西较多,其调控场上气氛,感染听者的能力不逊于易中天。在他的讲授过程中,场上时闻笑声,间有自发的掌声;湖南师大的铁芳先生沉静中不乏诗人气质,语言表达中诗化和哲思化成份较多,再加之在三湘教育界累积起来的“名家效应”,铁芳先生在授课时,场上是一种静谧平和的气氛。春兰秋菊,二刘各有其“芬”。

三、7月14日下午5:30—6:00“岳阳研修班”结业仪式
    (承办方岳阳民院附小方少文校长致词;省外学员代表陆燕舞发表的学习感言;湖北学员管季超受托作《研修班活动总结》讲话)

                                 湖北学员管季超(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教研室小语教研员):

尊敬的刘铁芳教授、刘云杉教授、各位学友:
    作为自愿参与本次研修活动的湖北学员,我的个人感受是本次研修班:
    ——研修目标指向性明确;
    ——研修活动安排丰富细腻;
    ——四位主讲导师体现出实力派中年教育学者的活跃思想和深厚功底;
    ——承办单位的会议服务工作尽心尽力;
    ——有十余省市教师自愿参与研修活动(最远是甘肃、辽宁、山东等省),学习热情非常高。
    这是一次教育学者以民间立场介入基础教育教师研训活动的成功尝试。
    作为受惠于本次研修活动的一个“老龄学员”,我郑重建议:明年暑期的第二届“研修班”活动,从现在起就可以进入筹备阶段,并在筹办下一届“研修班”活动的过程中,凝聚力量,建立起跨区域的“教师合作团队”:
    ——建立跨区域的教师合作团队的必要性来自于“两个需要”:一是一线中小学教师提升专业境界的需要,与异地、异学科同行交流的需要、检验自己的专业成长状态并获得同行鼓励的需要;二是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学者传播其教育思想的需要,贴近实际教育工作者,不断获取研究课题和原生态信息的需要,寻求理论与实践的和谐联系,寻求研究合作伙伴的需要。
    ——这种合作的可能性在于:一是已有若干成功的先例;二是这种以民间立场介入的、由高校学者主导的研修活动得到学术界相当高的认同,也得到有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
    ——这个跨区域的“教师合作团队”,是否可以确立如下目标:
    一是着眼于教师认识境界的提升,着眼于教师人文素养和教育理论的更新,不陷入到“纯技术”的一般性教师培训模式中,从而凸显自己的个性和存在价值;
    二是可否将受训学员的“目标群”定位于已进入“专业成熟期”的骨干教师、尚未成名的研究型教师,从而形成与体制内的师训机构、教研部门经常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的一种“分工”。
    三是这个 “研修班”应该有一个至少为期五年的长远规划。例如可否为每一届的研修班再设定一个更为聚焦的研修主题,也可以考虑放进一部分关于具体施教方法的指导。关于某门学科教学工作指导的“实务性”的内容。
    做同样的一件事,由不同的人来做,也会做得非常的不一样。(台湾诗人痖弦曾寄赠给我一本画册,厚厚的一本书只研究了一幅画,这就与一般常见的画家作品集、画展作品集有了区别。)

    四、我仍然重申前天下午在即兴发言时提出的那个建议:可以用具有相近的教育价值观的一群人共同来做一套丛书的方式,让“合作团队”成员之间的联系更有“任务驱动感”,更频密,最后还能获得一个“有形”的成果。
    ——这个“跨区域、跨学段、跨学科的教师合作团队”非常需要在运作过程中建立起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的三个方面的“核心团组”。
    第一是教育学者的专家指导团队。他们的工作是思想观念引领和“战略”的策划。
    第二是由优秀的中小学校长、有思想、有研究能力、指导能力的教研员和中小学名师组成的擅长“战术”问题解决的一个群体。
    第三是由分布于各地的优秀青年学科教师担成的“教学实践”团队。这个团队可以不断地提供生动鲜活的教学实例,不断贡献教师专业成长新的案例。
    听了我以上的建议,也许会有学友认为过于理想化,或者会认为我的建议超出了一个受训学员“应该怎么想”的边界。我的想法是:如果我们连想一下、说一下的勇气都丢了,怎么可能会有创新的动力呢?
    《教师月刊》今年第六期上发表的华东师大李政涛教授的一篇文章在谈到“教师是基础教育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这个问题时说:教师如何才能成为基础教育发展中的好基础,取决于三种品质:一是合理的价值观。二是充沛的内在动力。三是良好的思维品质。
    我完全认同李政涛先生的这个分析!
    要真正走出当代基础教育发展存在的重重困境,要解决教师专业品质的基础性的缺失,摆脱内在的困境,就必须有强有力的力量介入教师教育工作,教育行政部门也应该以欣然接纳的态度欢迎民间立场的教师研修活动,渴望专业提升的中小学教师也应该参与到这样的研修活动中来,为构建新的教师研修文化作贡献。
    以上建议,供刘教授和研修班组织者参考。请各位学友指正。
    研修班的导师和工作人员,你们辛苦了!!!
    亲爱的学友们,祝大家返程一路顺风!!!

四、再见!岳阳!
      谢谢!刘铁芳教师合作团队!
    谢谢!岳阳民院附小!
60#
 楼主| 发表于 2011-7-28 14:52:43 | 只看该作者
李刚先生:

    请从第6页60楼开始转帖。
    要麻烦辛苦您费心排版。



    凡他人所写,均刷了酱油色。请务必用不同字号加以区分。

    “岳阳研修班”全程直播共6帖已全部上传。

    咱们《现在网教育频道》也可以模仿铁芳老师的做法,在最后一帖后加一句:“《现在网教育频道》特约专稿。未经本站同意,不得转载。”呵呵~~

    我30号先到汉阳看望老母亲,31号下午3点准时到达省招生大厦,与君会合。

    期待得到《现在网教育频道》青年朋友们的指点。

                                                管季超   顿首  7.28下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4:02 , Processed in 0.08027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