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泽东的书法艺术成就

  [复制链接]
51#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1 11:48:04 | 只看该作者
毛泽东书法在“术”不在“道” 字如其人  ■毛泽东书《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的书法到底如何?从毛对中国文化滚瓜烂熟的角度出发,从他诗词文章造诣出发;其书法绝非寻常书家所可见,更遑论指出“毛体”软肋所在。毛泽东书法一如其人,气势咄咄逼人,大气回环,纵横捭阖,节奏铿锵,放收合度,一泻千里。如果站在“视觉冲击力”角度观赏,其“形式艺术”动感魅力,可谓横扫千军,无人能匹。倘从以山俯水,以静观动,以心观仁的人性角度出发,毛书的硬伤便立即凸显。
  古人云“书者,心画也”。细勘“毛书”,乃“身画”而非“心画”,是肢体语言的延伸,而非灵魂语言的流露;是欲望的张扬,而非道德的敛藏。这是评论毛氏书法的“门槛”,离开这个“槛”去为毛书法定位打口水战,毫无意义。对文学艺术价值的评价,不是靠世俗拉选票所能决定的。一如泱泱13亿人的中国足球,踢不过欧非不足百万人的小国道理一样。
  中国书法追求“天人合一”,何为“天人合一”?即:再造生命的意境与天地精神同步,集天地道德于生命领空;锻造个人良知吻合造物主的生发逻辑。站在这一高度,才能谈得上“天人合一”。
  反观毛书,欲,为物所累;乐,为欲所牵。一是“达其所欲”,与“性情”无关;二是“形其乐”,却不能“形其哀”。因气失韵,因势失格,因躁失润,因放失敛,因动失静,因有为失无为,因张扬而失品质。
  把毛书与八大山人、弘一的书法作品放在一起,高下优劣,显而易见。毛书在气不在韵,在势不在格,在术不在道;后者相反。前者“鼓努相争”,后者“平和相让”;前者“威风八面”,后者“从容淡定”;前者动,后者静;前者乐,后者哀;前者“情煽天下”,后者“悲从中来”。较之孙中山的书法,毛于技,于术都远过之;但却输在“道”的含量上。
  书如其人,毛书有“致广大”之胸次,乏“尽精微”之人性。苏轼有言,“始知真放在精微”,毛于天道之于人道的“精微”处不能会心,“放”倒是放了,但心性的不“真”,成了他的书法抹不去的硬伤。
  作者 刘继庄(于大中专执教四十年,任中国画副教授,中国画研究院特邀画师)
  刘继庄
  来源:新快报
52#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1 11:49:12 | 只看该作者
毛泽东书法:越写越好,越写越草(图)
2011年02月14日
来源:人民政协报



用“文房四宝”打败国民党四大家族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部来到江西永都县,贺子珍和父亲知他喜欢书法,习惯用毛笔起草文件和书写文稿,就经常给他购买笔墨砚纸准备着。毛喜欢用毛笔和铅笔。在江西和福建作调查和记录时他大多用铅笔,而起草文凭、书写材料时则一律用毛笔。毛对毛笔及墨、砚、纸“文房四宝”特别爱护珍惜。他常说:“我用‘文房四宝’要打败国民党四大家族”。
贺子珍也喜爱书法,她写得一手清秀俏丽的好字。她也非常喜欢毛泽东的书法,两人在江西结婚时,贺亲手做了一个多用挎包送给了毛。这个挎包用江西农村整幅蓝土布缝制,挎包有好多个用来装文房四宝的口袋。这个挎包跟着毛泽东走南闯北,他交待警卫员陈昌奉:“我到哪里,不吃饭、不洗脚也要先把‘文房四宝’摆放好,随时让我工作学习。”除了批阅文件,撰写文章,毛泽东一有空,就会抓紧时间练习书法。他说:“习练书法是很好的休息,是积极的消遣娱乐,也是养神健脑健身之法。”也难怪毛泽东特别喜欢这个快捷又实用的挎包了。
贺子珍经常和毛泽东一起切磋书法艺术,毛说:“字要写得好,就得起得早;字要写得美,必须勤磨炼;刻苦自励,穷而后工,才能得心应手。学字要有帖,帖中要发挥。”毛主张习字要有体,但不一定完全受一种体的限制,要兼学并蓄,广采博收,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风格特点,要能适用,雅俗共赏,才能引人入胜。
正如此,毛泽东学习书法过程中,研究学习的范围很广。红军长征时期他在遵义县北的娄山关,见一刻石碑上刻的“娄山关”三字不仅写得苍劲挺拔,而且石工刻得也如眼前峻峰峭壁,堪称佳作。毛在这块石碑前停留良久,感叹再三,他反复揣摩,不断用手比划运笔,嘴里说着:“可惜这碑不知出自哪朝哪代哪位名家之手啊!”他问陈昌奉等“‘娄山关’刻碑做什么呢?”同志们答不上来。毛泽东解释说道:“关乃要塞重地,是出入的通道,因此常以碑柱碑石为界,区分和标志地名”。还有一次部队到武夷关,在一座庙里见到许多书法造诣很高的碑文,毛也抽空研究它们。他说:“中国的庙宇也是书法胜地,许多古庙都有很有价值的书法作品,称得上是书法艺术的宝库。”
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同志都深深感受到,毛不仅自己酷爱书法,也非常希望大家都认真学习书法。他很关心大家的学习和习字。不少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调到前线或外地工作之后,给主席写信,毛泽东都要评价他们的字。他常常对身边的人说,谁的文化提高了,谁的字写得好了。
的确,毛泽东一生都没有和“文房四宝”须臾分开,他的书法造诣堪称一代大家。

53#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1 11:49:43 | 只看该作者
谈论书法艺术多有心得
毛泽东的著作甚丰,惟对书法艺术的见解,却没有专门论述。但从他平时谈论书法的一些言论之中,还是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点:
一、书法里充满了辩证法。他说:“字的结构有大小、疏密,笔划有长短、粗细、曲直、交叉,笔势上又有虚与实,动与静,布局上有行与行间的关系、黑白之间的关系。你看,这一对对的矛盾都是对立的统一啊!既有矛盾,又有协调统一。中国的书法里充满了辩证法呀!”
二、字要骨神兼备。他指出:“人有像貌、筋骨、精神,字也有像貌、筋骨、神韵。”因此,临帖,“最初要照原样写,以后练多了,要仿其形,取其神。”他说,“字和人一样,也有筋骨和灵魂。练久了,就会找到筋骨,写出神韵。”所谓筋骨,是字的形貌、气势和力量;所谓灵魂,是字的内质、神韵。古人的字,一般地说,北碑尚骨,南帖尚神。毛泽东则主张骨神兼备。
三、既广采博取,又独具风格。毛泽东说:“学字要有帖,学好后要发挥。习字要有体,但不一定受一种体的限制,要兼学并蓄,广采博取,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风格,才能引人入胜。”
这些书法理论,是毛泽东从借鉴古人的经验和总结自己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
54#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1 11:50:11 | 只看该作者
越写越好越写越草
毛泽东书法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年时代可谓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多为楷书,字体工而有力,有些写得特别工整。
1921年 到1949年,可谓第二阶段。在建党初期,特别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那战火纷飞的环境中,他运筹帷幄,为使机要人员传达准确迅速无误,他起草的文电多是行(书)而不是草。三十年代字体清秀,字形略长,上下自左向右略有倾斜。1941年以后变为自右向左略有倾斜,如1941年致毛岸英、毛岸青的信及其前后起草的大量文电等。
1949年进北京以后,可谓第三阶段。这时,情况变了,条件好了,毛泽东除起草公务活动的文电外,还写了一千多封回复亲朋故旧和素不相识的群众的信。从中可以看到他的字越写越好,越写越草。然而,他的复信是视对象而别的,给高级民主人士、老先生、科学家、教授等的书信多为草书,有些写得非常之草;反之,对文化程度低的人,字都写得比较清楚工整。
毛泽东的书体,从学生时代到五六十年代有很大变化,这和笔有关系。新笔写的字笔锋更明显更突出。但主要还是他的功力和字体有变化。要观察毛泽东字体的变化,除从总体上看,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看他的签名。1943年以前“毛泽东”的“毛”字一般都是从上面下来,再这么一转,一笔写成。1943年以后,“毛”字写成四笔,先点三点,然后再竖弯勾。到1948年、1949年,又变了,从1948年2月他修改中央一个文件时写的几封信到1949年9月给宋庆龄或任弼时的信,“毛泽东”三个字中,“毛”字变化不大,“泽东”二字变化则很大。
50年代以后,毛泽东的字变得非常之好看,这和他那时的练字有关系。
进城以后,毛泽东的工作虽仍然十分繁忙,但客观条件比进城前好多了,可以看到历代书法家的碑帖,当时中办秘书室就专门为毛泽东购买书籍、收集字帖,收有各种碑帖达数百部。50年代毛泽东休息时书写了数百首古诗词,一首诗往往书写五六次,六七次,甚至十来次。他作诗词也多是书写许多次,且多为草书。毛泽东的书法最好的时期是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例如他书写的诗词,给华罗庚、章士钊的信件等,都非常之美。看毛泽东手迹称得上是一种享受,看过后还是想看,每看一遍都受启发。毛泽东的书法深受读者们的喜爱。(华老)
55#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1 11:51:09 | 只看该作者
毛主席书法的主要特点:
    一是字形大而狂散;二是笔画细而圆润;三是大草布局狂放不羁,如行云流水;四是神采飞扬,气势磅礴。研究毛主席书法需追根溯源方可受益。
毛主席对书法的研究可主要归纳出三点:
   1、书法里充满了辩证法。他说:“字的结构有大小、疏密,笔划有长短、粗细、曲直、交叉,笔势上又有虚与实,动与静,布局上有行与行间的关系、黑白之间的关系。你看,这一对对的矛盾都是对立的统一啊!既有矛盾,又有协调统一。中国的书法里充满了辩证法呀!”
   2、字要骨神兼备。他指出:“人有像貌、筋骨、精神,字也有像貌、筋骨、神韵。”因此,临帖 “最初要照原样写,以后练多了,要仿其形,取其神。”他说,“字和人一样,也有筋骨和灵魂。练久了,就会找到筋骨,写出神韵。”所谓筋骨,是字的形貌、气势和力量;所谓灵魂,是字的内质、神韵。古人的字,一般地说,北碑尚骨,南帖尚神。毛主席则主张骨神兼备。
  3、既广采博取,又独具风格。毛主席说:“学字要有帖,学好后要发挥。习字要有体,但不一定受一种体的限制,要兼学并蓄,广采博取,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风格,才能引人入胜。”
这些书法理论,是毛主席从借鉴古人的经验和总结自己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
毛主席书法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青年时代可谓第一阶段。1910年,毛主席入湘乡东山书院读书时,常临摹王羲之的《十七帖》和学院附近东台山凤凰寺所藏清代湘乡书法家萧礼容碑。当时国文老师在他的一篇文章《宋襄公论》上批道:“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视全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1913年起,毛主席深受晋唐楷书和魏碑的影响,沉迷于潇洒飘逸,神采飞扬,又古拙可爱,质朴自然的书风。延安时期,毛主席把一套晋唐小楷一直带在身边。
1921年到1949年,可谓第二阶段。在建党初期,特别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那战火纷飞的环境中,他运筹帷幄,为使机要人员传达准确迅速无误,他起草的文电多是行书而不是草书。三十年代字体清秀,字形略长,上下自左向右略有倾斜。1941年以后变为自右向左略有倾斜,如1941年致毛岸英、毛岸青的信及其前后起草的大量文电等。
   1949年进北京以后,可谓第三阶段。进京以后,毛主席的工作虽仍然十分繁忙,但客观条件比进京前好多了,可以看到历代书法家的碑帖,当时中办秘书室的陈秉忱就专门为毛主席购买书籍、收集字帖,毛主席读过的碑帖约四百余种,其中有规整秀丽、形意翩翩的汉代隶书,有妍美流畅的“二王”法帖,有厚重雄劲、气势磅礴的楷书墨迹,有逸势奇壮、应手万变的狂草,还有中国书法史上独树一帜的宋徽宗“瘦金体”法帖。不但有中国历代名家的墨迹、法帖、碑文拓片,还有中国历代书法理论著作。“二王”帖及孙过庭、怀素的草书帖,是他时常披阅的。他在访苏的短暂而紧张的日子里,也未忘随身带几本《三希堂法帖》。《三希堂法帖》是乾隆皇帝得到晋书法家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鹮《伯远帖》珍贵墨迹三种,很是欢喜,名其收藏处为“三希堂”。乾隆将这三种法帖与内府收藏的自魏晋至明代著名书法家的作品三百四十余件,各种题跋二百余件,汇集刻印,而以《三希堂法帖》命名,这是我国一部书法巨制。1958年,毛主席请田家英向故宫博物院“借阅那里的各草书手迹若干”,其中就有《三希堂法帖》。在中国书法中,毛主席最喜爱的是草书。而在草书中,毛主席又最喜欢怀素的“狂草”,对怀素的《自叙贴》、《论书帖》、《苦笋贴》等百读不厌,爱不释手。1974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访华时,毛主席在书房里接见了他。亲切交谈之后,还特地赠送给他一本自己喜爱的《怀素自叙帖真迹》,大平正芳十分高兴。
   毛主席读帖不重版本是否珍贵,而着眼于分析各家的长短,体其风貌,察其用笔、结构、章法等,吸取其精髓,以丰富自己的书法艺术。诗人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一诗的序言中这样写道:“往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毛主席早在1937年就与朱光等人说过:杜甫这段话说出了舞蹈、戏剧等艺术与书法艺术相通,是至理名言。那时毛主席曾表示想看朱光表演莎士比亚的名剧《奥赛罗》,以便用戏剧艺术来丰富自己的书法。毛主席是“神游书海目览千帖”,他热爱怀素的狂草,但又不拘泥于此,他兼学并蓄,广采博取,转益多师,勇于创新,自成一体。达到了一种有古亦无古,行行逶迤,翩翩恣肆,浑然天成,超然物外,超然书外的书法意境。毛主席是一代天骄,绝世伟人。毛主席的书法远远超出了书法艺术本身的内涵,深藏和显现着伟人的政治气度和胸怀。毛主席除起草公务活动的文电外,还写了一千多封回复亲朋故旧和素不相识的群众的信。从中可以看到他的字越写越好,越写越草。然而,他的复信是视对象而别的,给高级民主人士、老先生、科学家、教授等的书信多为草书,有些写得非常之草;反之,对文化程度低的人,字都写得比较清楚工整。50年代毛主席休息时书写了数百首古诗词,一首诗往往书写五六次,六七次,甚至十来次。他作诗词也多是书写许多次,且多为草书。毛主席手书古诗词,在书法境界上已臻出神入化。从百幅真迹来看,毛主席的书法和诗意极为融洽,浑然一体,豪迈、苍凉、委婉、激越,风雨雷电、水流花开、天地肝胆、大泽龙蛇,博大的心胸、纯美的诗情,毛主席凭手中的长锋狼毫笔,在尺幅间、时空中,留下了人间正道、男儿意气、云水襟怀和审美理想。《琵琶行》萋萋历历,《长恨歌》琳琳琅琅,《梦游天姥》神采飞扬,《登岳阳楼》,苍茫高爽。《示儿》和《正气歌》,慷慨悲壮,铮铮铁骨。柳永的词,百炼钢成绕指柔,杜牧的诗,浑然是“多少楼台烟雨中”。毛主席的书法在六十至七十年代,达到了巅峰。他书写的诗词,给华罗庚、章士钊的信件等,都非常之美。看毛主席手迹是一种享受,看过后还是想看,每看一遍都受启发。毛主席成了深受读者喜爱的现代书法家。一九六一年十二月廿六日《给臧克家的信》和一九六三年所题“向雷锋同志学习”,公认是毛主席信札和题词的杰作,《长征》、《六盘山》则是毛主席诗书的杰作。而毛主席的手书古诗词才情缤纷,内中杰作当由天下人共推之。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人历来的抗争,都期望生活在一个诗的意境里。在历史的进程中,今天是由昨天锻造的,现实是由历史锻造的,而锻造今天和现实需有诗的镰刀和斧子来斧正。毛主席是人民的领袖、人民的诗人。他的诗情滋润着中国人民的心,他的脚步,从历史走来,走在了今天。人民共和国的太阳,燃烧着诗情,也照耀着中国人的心。毛主席的笔端永远满含深情,属于历史属于人民的深情,他的不少诗作的草稿写在他手书的古诗词的空白处,让我们想起了历史,看到了今天,让我们的心沉浸在诗里,也让我们感受到我们生活在诗的国度。这个国度,所有的美好,所有的梦想,都与诗有关,永远有关。
56#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1 11:52:57 | 只看该作者
独特书法
中国书法,是东方艺术的明珠,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毛泽东从青少年到晚年,一直喜爱书法,对书法有浓厚的兴趣,有深厚的情感,有独特的风格,有很大的成就。
早年,毛泽东学魏碑,学颜真卿。1915年,《明耻篇》读后的批语,是魏体。1918年写的《夜学日志》,是魏碑体。他说:“字要写好,就得起早;字要写得美,必须勤磨练”。
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后率部来到江西永新县,贺子珍的父亲和贺子珍知他喜欢书法,用毛笔起草文件、书写文稿,经常帮助购置笔墨稿纸。毛泽东非常珍爱“文房四宝”,他和贺子珍结婚时,贺子珍专门用几天时间亲手特制了一只多用挎包赠给他。这个挎包是用江西农村整幅蓝土布缝制的,设计奇特而适用,专有装“文房四宝”的大小多层袋。毛泽东看了非常高兴,说是自己的“家宝”,经常随身带,练习书法。在井冈山、中央苏区转战赣南时,尽管战争环境恶劣,斗争艰苦困难,工作异常繁忙,但只要有空,他就抓紧时间练习书法。这种勤学苦练,持之以恒的精神,的确是令人钦敬!在练习书法中,毛泽东有深切的体会。他说:“练习书法是很好的休息,是积极的消遣娱乐,也是养神、健脑的健身之法。”
毛泽东说:“学字要有帖”。他初练魏碑,酷爱“二王”[19],后又学苏轼、黄庭坚、郑板桥,学怀素的草书。毛泽东学碑帖,的确是下了很深的功夫,临摹过不少碑帖。他的用笔、结字均有来历,布局有渊源。但是,他学习书法又不宥于学古人碑帖,他非常善于博采众长。学习的范围很广,他走到那里都学习研究,即使是在战争年代的行军路上,遇到碑刻好字,他也驻足好久,细心揣摩,而且经常是恋恋不舍地离去。长征时期,他率部队转战到贵州遵义县北的娄山关时、见一石碑,上刻“娄山关”三个红漆大字,他就停下细心揣摩,赞扬“娄山关”三个字写得苍劲像峻峰那样挺拔屹立,运笔如飞。工匠石刻也非常精美,匠心独运、维妙维肖。他还不断用手在刻划上临摹运笔学字,时而感叹:“可惜不知出自哪位名家之手和修建何代?”毛泽东每到殿宇厅堂,遇到好字,更是如此。他说:“中国庙宇古色古香,也是书法胜地,许多古庙都有造诣很高、价值很大的书法艺术,许多字真是妙笔生花,栩栩如生,堪称书法艺术的宝库,我们应该很好研究和学习。”毛泽东这种虚心好学的精神,是他在书法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曾在毛泽东身边工作几十年的陈秉忱[20]回忆说:“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打下了书法基础。我们从仅存的一张明信片的笔迹来看,毛主席早年似受晋唐楷书和魏碑的影响,用笔谨严而又开拓,是有较深功力的。在延安时期,领导抗战和建党、工作、著作任务那样繁忙,毛主席仍时常阅览法帖(阅过的晋唐小楷笔帖,一直带在身边)。那时,他的书法已显示出用笔恣肆、大气磅礴,形成以后变化万千的风格。全国解放后,更多地阅览法帖。1949年出国时,也以《三希堂法帖》自随。1955年开始,指示身边的工作人员广置碑帖,二十年中间,所存拓本及影本碑帖的有600多种,看过的也近400种。“二王”帖及孙过庭、怀素的草书帖,则是时常披阅。毛主席不但博览群帖,而且注意规范草书,如古人编辑的《草诀要领》和《草诀百韵歌》等帖。总之,毛主席从青年到晚年,虽然一生经历着革命的狂风巨浪,但也没有放弃在书法上踏实地用功夫,由于长期的刻苦钻研,因而,达到了精邃的功力素养。”[21]又说:“毛主席十分重视我国传统的书法遗产,并借以奠定自己的书法基础,但决不就此停步。更可贵的,是他推陈出新,创造自己独特的风格,并不断演变,不断发展。毛主席早年攻楷草,后来多行书,晚年则是行书和草书,凡此皆不拘于成规。通过毛主席阅碑帖的情形和大量的墨迹来看,我个人的体会,他以晋唐楷书和魏碑锤炼了书写的功力,进而吸收‘二王’行书的长处,再则十分喜爱怀素、孙过庭的草书,同时博览群帖,这样浇灌滋润出毛主席独创一格的书法艺术之花。”[22]陈秉忱的回忆粗略地勾画出毛泽东书法活动的轨迹,是很有道理的。
1958年10月16日,毛泽东在给他秘书田家英的信中说:“请将已存各种草书字帖清出给我,包括若干拓本(王羲之等),于右任千字文及草诀歌。此外,请向故宫博物馆负责人(是否郑振铎?)一询,可否借阅那里的各种草书手迹若干,如可,应开单据,以便按件清还。”[23]这封信表明了毛泽东在书法道路上誓攻草书的方向。草书是中国书法艺术上的皇冠,狂草则是这个皇冠上的明珠。谁攻下了草书,谁就登上了中国书法的巅峰,谁就是大师。唐代张旭和狂僧怀素以擅草而名世,被称为“草圣”。毛泽东学怀素最力,特别是草书,受怀素《自叙帖》影响最大。毛泽东的草书和怀素《自叙帖》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不仅笔画都较细圆,字形都较长,在大草的布局上,都采用了行行逶逶、翩翩自肆的写法,而且在“神”上都相似。曾做过毛泽东秘书的田家英说:“毛泽东的字是学怀素的,写起来很有气魄。”[24]田家英的话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毛泽东又不宥于怀素《自叙帖》,他善于创造。他说:“帖中要发挥。”他临摹碑帖多,见识广,能博采众长,特别是加上他的博大的胸怀、领袖的气质,在书法上他又加进了不少自己独特的东西。这就在笔画上,结字上与怀素《自叙帖》又有所不同。怀素的笔画细圆遒劲,毛泽东的笔画细圆柔韧;怀素的结字较长,毛泽东的结字长中多欹侧。因此,毛泽东的书法,特别是草书,又形成了自己的独创风格。《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114幅墨迹,集中了他一生后半段书风成熟的书法艺术精品,尤为珍贵。这些手书,意境深远,气势超凡,笔惊风雨,纸生云烟,姿性任情,随意挥洒,表现出毛泽东书法的“飘逸”风格,说明毛泽东晚年的草书已登上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巅峰,堪称一代大师、一代宗匠。
57#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1 11:53:36 | 只看该作者
毛泽东于50年代初期、中期的书法
.
/ F9 V4 K0 E3 m. c( I
王友轩

2008-10-19

; K, i. n& x9 `9 \# Q. B
.
' o( k1 M0 [7 S" @1 \2 ~
.
2 H  _/ ]9 E4 J  p& |* Z, V2 R
昨天在本网站《书画研究》版里读到一篇标题为《翰墨风流看今朝 - 毛泽东草书自作诗》的书法评论〖1〗。那篇文章讨论了毛用八行笺纸抄录的自作诗《和周世钊同志》的草书风格。文章写得很好,分析方法比较专业化,文字风格也清晰典雅。
.
( ]- M9 I5 I5 S5 d3 s
    我对毛泽东的书法没有研究,但我感觉,与行草《和周世钊同志》相近的作品,毛还有《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和《长沙》(见附图),大概都是同一时期(1949-1959)的作品。因此,我想就毛在50年代初期、中期的书法特点,随缘讲点肤浅体会。如果说错了,请雅正。
.

毛泽东于50年代初、中期的书法,与解放前(1915-1948)和六十年代后(1960-1976)的风格有明显区别。解放前的代表作之一是《雪》。那时,毛的书法的宣传实用价值大于纯艺术价值。如今人们常常称道的“毛泽东狂草”,指的是六十年代以后形成的风格,其书法代表作是《满江红: 和郭沫若同志》、《长征》等等。

.
* Y% c- [4 }- F
    附图所示的《和周世钊同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长沙》这几幅字,严格地说是行草,不是百分之百的草书。这几幅字,是在毛泽东给田家英的那封信(1958年)之前写的。与解放前的作品相比,已经脱胎换骨,开始显示智永、怀仁的痕迹,并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了。可见,毛进京以后就开始研究和提高自己的书法艺术,虽然许多分析家认为那是在六十年代初卸掉国家主席的职务以后的事。# u8 f9 H9 I7 J. i9 d* ?
.
毛泽东在进京之后就开始正式研究书法,这大概有三个因素。A、 自己在长沙求学时,就已经对书法着迷。但直至解放前,苦于事业、生存和治学条件,他一直未能真正实现学书的愿望。B、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多数是贫苦阶层出生; 别说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面,没有多少能人被当时京城的高级知识分子看得上眼,就是能够写出一笔象样的毛笔字的高干(如董必武、周恩来、康生、舒同 etc)也不多。在当时那个“进京赶考”的情势下,把字写好似乎也是一项紧迫的公关工程。C、 进京之后,治学条件有了;与他交往的名流中许多都是书法家、画家(如赵扑初、郭沫若、齐白石 etc);故宫博物馆的资料也可以随意借用。用《实践论》里的话来说, A 是内因,BC是外因。) {6 m" w% W% _$ f' a
.
, o$ s8 _2 P# i* P; \* L6 C. R" W
    其实,毛泽东在解放前的实用书法是以行书为主。湖南长沙、湘潭一带的古建筑和古碑一般都是采用行书和楷书。行书以李北海的为主导;楷书以欧阳询和黄自元的为主。岳麓山有李北海的行书碑刻。毛常登岳麓山,猜想常见李北海的行书。毛的行书,在笔势上趋于直线向右向上倾斜。 没有人论及过,这是不是受李北海的影响?
.

进京以后,毛泽东开始专攻草书,而不攻楷书或行书或隶书,可能有两个原因。 A. 草书合乎他的性格。要毛泽东去写乾隆的那种馆阁体,那是不堪想象的。 B. 他可能受过康生的影响。康生是个章草专家,也能绘画;由于江青的原因,似乎常有接近毛的机会,而且常与之讨论书画。毛泽东虽不写章草,但在五十年代初、中期,也不写狂草。在结字方面,还是比较约束自己。不知国内有不有分析家讨论康对毛的草书发展所曾起到过的作用?3 p( g* F/ W" e. q6 Y- u; F! y) ?

.

   虽然毛泽东在五十代初期和中期的字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但还是不及他在六十年代以后的书法那么炉火纯青。我个人的体会是,草书作品应有如下两个特色: (a) 作品的章法应该是浑然一体的,局部完全消溶在整体之中。毛在这个时候的作品还没有刻意追求这个境界。虽然字与字之间的呼应、承接已经做得非常出色,但采用的多是行书方法。(b) 在草书里,每个字的写法是有章可寻,不能随意生造的。虽然草体字在裹束上有许多急就简约的做法,如果把每个单字从整体中割裂下来,我们仍然可以根据传统规则把它辨认出来。总的来说,毛的国学功底非常雄厚,对草书的规则是相当谙熟的。但是,直到这个时期,毛在自己的作品中有时也无意地当个造反派。譬如,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幅字中,倒数第三个字“是”,写得似乎有点过于自由主义(liberalism?), 不合乎草字写法的传统规则,甚至也不符合传统的行书规则;割裂下来甚至不可确认。(请见2号跟帖的分析和附图)。再看同一幅字中“追穷寇”的“寇”字。这个字由“完”和 (上“卜”,下“又”)构成。(在篆书中作为部首的“又”一般是古“手”字。) 字旁就是现在“教”字右边的反文旁。草书把上面的“卜”简为一撇,搭在“又”的左上端,如同行书的反文旁。可是,毛把 字旁写成了上“一”下“女”。“寇”的本义是暴。主席认为女人能顶半边天、能作社会的主人,自然不会认为“一个女人”能“完”暴。他把“寇”字写成那样,是不是无意地写错了呢? 不知网友们能否为他找到依据? (见4号跟帖的分析和附图)。另外,在《和周世钊同志》的第7诗行“莫叹韶华容易逝”中的“容”,写得也是有点过于自由主义。如果从作品中割裂下来,是不容易确认的。(见3号跟帖的分析和附图)。完全合乎规则的草字,孤立起来也应该容易确认。6 Z3 Z7 o4 R* {7 d# \
.
  l9 D- x" B  p9 C; l
    无论如何,实话实说,到五十年代这个时期,毛泽东的行草已经达到我等凡夫难以企及的审美境界。我们不必将毛与二王、怀素来比。(书法是二王和怀素的第一专业,却是毛的第八副业 -- 夸张一点地说!) 但是,莫说与当代某些眼睛紧盯着润格的书法教授、书协主席、副主席们相比〖2〗,就是与他同代的、民国遗老中喝着墨汁生存于世的前辈书法家来比,毛的书法仍然是出类拔萃的,是令人景仰的。〖3〗
.

4 E5 r  j; N9 l# Z# d
.

.
4 ?4 s3 Y2 ~$ X/ ]
注释:
〖1〗曹植画院 (转载?/原创?),《翰墨风流看今朝: 毛泽东草书自作诗》。【中国书法网论坛书画研究】。http://bbs.shufa.com/viewthread.php?tid=29767&extra=page%3D1。2008-09-25。(网名叫“曹植画院”的网友,并没有说明这是不是他自己的原创。但是,我于2008年10月30日在人民网上见到与这完全相同的文章。人民网也未交待作者的姓名,只交待那篇文章是来自《中国书画报》。参见人民网: <http://art.people.com.cn/GB/41132/41137/3341296.html>. 如果哪位网友能把原作者的真实姓名告诉我,我当不胜感谢。)( N5 ^7 X- T* W' l7 J2 l, f& S0 `9 L, k( ?
.

〖2〗《湖南书法家作品润格表惹争议 官越大作品越贵?》。 【中国书法网】。 http://www.shufa.com/news/view.asp?classid=1&id=10652。  2008-10-9 10:40:58。

3 w9 _' ^5 d/ V. ~
.
7 U, F. j) k8 R# _$ F
〖3〗李徐灵。毛泽东书法是书法艺术走向大众化的标志。【中国书法网论坛书画研究】。 2008-8-24 01:42。http://bbs.shufa.com/viewthread.php?tid=28445&extra=page%3D3/ I3 R" s* P2 M# w$ Y' y$ H
.
. x* P1 t% K1 p+ V3 F

.

.
$ |9 }) K, ~- {5 F% _1 {) v
; w# k3 E* K- A1 [
.

.


.

58#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1 11:57:21 | 只看该作者
59#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1 12:05:06 | 只看该作者
陈立旭:书法大家毛泽东字号:T|T2013-12-06 10:27:58   来源:环球视野    我要评论(0)   点击:231



毛泽东的书法,豪迈、奔放、自由、激越、俏傻、飘逸、磅礴、酣畅,观之,有如风雨雷电、水流花开、天地肝胆、大泽龙蛇,让人享受到艺术美的同时,拓展心胸,激发豪情,焕发精神,体会到人间正道,男儿意气,云水襟怀。毛泽东,已经被人们公认为中国当代的书法巨匠,二十世纪杰出的书法大家之一。
梅花香自苦寒来
毛泽东能成为书法大家,是他几十年勤学苦练,攀登书法艺术高峰的结果。
旧时代学写字,都从楷书起头。毫无例外,少年毛泽东学的也是楷书。他与众不同之处是,一开始学写字,就对毛笔字的书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学写字时肯动脑筋,并且对几种书法风格产生了兴趣。由此,毛泽东与翰墨结下不解之缘。
青年毛泽东对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爱看碑帖,自己也经常练字。读书和写字,成了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穿越到昆仑“横空出世”之时,并且玉龙飞起。他的这首词,穿越和想象结合得十分紧密。在毛泽东1936年写的《沁园春•雪》中,作者穿越千古,历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词尾又回到今天:“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954年夏,毛泽东写的《浪淘沙•北戴河》中的“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句,穿越千年,让我们眼前浮现出三国时期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曹操,挥鞭跃马登上碣石的雄姿,听到曹操志在天下的吟唱,而结尾又回到今天:“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在1957年5月写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中,毛泽东穿越之大胆,想象力之丰富,令人叫绝。他竟然从人间穿越到天上,穿越到月亮,吴刚、嫦娥等古代传说人物竟然栩栩如生。
更为大气磅礴的穿越,在毛泽东于1958年7月写的《七律二首•送瘟神》中。在这两首诗中,毛泽东的穿越直达宇宙。“坐地日行八千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样的穿越是何等大气,想象又是何等神奇。
在诗词中能够大气磅礴地穿越,穿越又是那样的出神入化,是毛泽东诗词的一大特点。这也是毛泽东之所以成为诗词大家的重要基点。
那时毛泽东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同学们看到的青年毛泽东不仅手不释卷,大量阅读书籍,而且经常自己练习书法。他不是对着碑帖随着上面的书法作品用手比划着字的笔画,就是在他看到的某些石刻、牌匾前仔细观察,有时还自己手执一根小树枝在地上练习写字。毛泽东的字也越写越好,在同学中,他的字是较为突出的。在东山小学,毛泽东应题作了一篇文章,叫《宋襄公论》。国文教师谭咏春阅卷时批道:“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视全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毛泽东不仅这篇文章写得好,而且用楷书写就,工整秀丽,是当时学生中书法的上乘之作。由于文章内容和书法双佳,老师才称这个年轻人似有“仙骨”。毛泽东进入湖南第四师范学校时,书法功力已经非同一般,这从他在该校留下的一本笔记中可以看出来。这本新中国成立后发现的笔记,形成时间约在1913年10-12月,全部用毛笔书写,前11页是青年毛泽东手抄的《离骚》和《九歌》,后36页为《讲堂录》,是毛泽东所作的读书心得笔记。仅从这些墨迹看,这个时期毛泽东的书法已经受到晋唐楷书和魏碑的影响,呈现出古朴、自然的风格,同时也带有潇洒、飘逸,神采飞扬的神韵。
就是这一时期,青年毛泽东在已经打下牢固书法基本功的基础上,喜欢上了草书。那时,他除了继续练习楷书和魏碑外,花费不少课余时间去临摹王羲之的《十七帖》和学校附近东台山凤凰寺所藏清代湘乡书法家萧礼容碑,不管练习和临摹哪种字体,他都一丝不苟,字字写得很有功力,而其中,尤以写的草书最为精妙,可见他那时对草书已经有了偏爱。

60#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1 12:05:26 | 只看该作者
毛泽东投身革命后,主要精力自然是放在从事革命活动上,放在大量读书、学习和掌握真理之上,他不像学生时代那样,有一定课余时间练习书法了,但他在从事革命活动和不断学习中,并没有放弃书法。那时的毛泽东,主要是在学习、工作中间练习书法。无论是当小学老师,办刊物,办新民学会,还是后来在中共中央担任秘书长,担任国民党宣传部代部长,毛泽东都是用毛笔起草、抄清文稿,并且仍然把写字当作一种艺术追求,从不草率从事。那时中国早已经有了钢笔、铅笔,大多数新派青年和文化人,纷纷改用钢笔、铅笔写字,但毛泽东却一直坚持用毛笔写字,并且把用毛笔起草和抄写文稿,作为书法练习的方式,这是他在繁忙工作中始终没有间断练习书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可以说,毛泽东虽然工作繁忙,虽然主要精力是放在他所从事的伟大事业上,但他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并没有中断。
在创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时期,战争频繁,条件艰苦,毛泽东戎马倥偬之中,他对书法仍然情有独钟。在江西苏区,毛泽东关照红军战士们,每打下一座县城或者打下一个“土围子”,除了完成主要任务外,要留心为他收集三样东西,一是书籍,二是报纸,三是字帖。书籍和报纸是毛泽东用来学习和了解时局的,而字帖则用来观摩和练习书法之用。当毛泽东率领红军打下贵州遵义城北娄山关时,看到关前有一个石碑,上刻“娄山关”三个红漆大字。毛泽东走到碑前仔细观看,赞扬这三个字写得苍劲,像峻峰那样挺拔屹立,运笔如飞。他在碑前停留很久,对碑上的字反复揣摩,不断用手顺着碑上的笔画练习运笔。
延安时期,毛泽东偶尔也用铅笔和红蓝铅笔批阅文电,但书写讲话提纲,写文章,起草大多数文电,毛泽东都是用毛笔。《论持久战》的讲话提纲是用毛笔写成的,《实践论》、《矛盾论》也是用毛笔写成的。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得到一套晋唐小楷和一部《三希堂法帖》,他十分喜爱,一直带在身边。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利用点点滴滴的时间经常阅览法帖,练习书法。延安老百姓知道毛泽东爱写字,可又没有砚台,便找到一块古砖,刻磨成一方砚,送给毛泽东。这个土制砚台,形状虽然不美观,质地也粗糙,但它代表当地群众对人民领袖的一片心意,毛泽东十分喜欢,一直使用这个砚台磨墨,用当地最便宜的毛笔写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等大字,就是用老百姓土制的砚台磨墨,用当地最便宜的毛笔写成的。可惜,这方土砚台在后来转战陕北时丢失了。如果能保存至今,也是一个珍贵的文物。
青少年时期的积累,长年累月的练习,使毛泽东的书法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到延安时期,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我们目前看到的毛泽东在那个时期写的许多书法作品,已经具备很高功力,如“实事求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等毛泽东那时的书法作品,用笔恣肆,苍劲有力,笔力雄健,大气磅礴,足见毛泽东此时书法功力已经相当深厚。那时的毛泽东书法作品以行草为主,已经形成了个人独特的书法风格。
新中国建立后,笔墨纸砚不缺了,环境也安定了,照理说,毛泽东练习书法的时间应该充裕了,但毛泽东此时殚精竭虑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探索中国社会主义之路,可想而知,他的工作更加繁忙。但毛泽东并没有因此放弃对书法的喜爱。他练习书法坚持不懈,方法是把休息和练习书法结合起来,工作累了,就用观摩字帖和练习书法来调节一下紧张的神经。建国后,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经常到琉璃厂为毛泽东买旧书,也顺便买来一些字帖,其中不乏珍贵版本的字帖。在毛泽东丰泽园故居的书房里,至今仍然存有毛泽东读过的大量字帖和书籍。毛泽东不但让身边工作人员替他买字帖,还请他们到北京图书馆和故宫借阅字帖。他的秘书田家英就替他向故宫博物院“借阅那里的各种草书手迹若干”,其中就有《三希堂法帖》。毛泽东对这些字帖十分喜爱,有时间就拿起来看,借以换换脑筋。其中,“二王”帖及孙过庭、怀素的草书帖,是他时常披阅的。毛泽东在访苏的短暂而紧张的日子里,也不忘随身带几本《三希堂法帖》。梅花香自苦寒来,毛泽东的书法造诣是长期刻苦磨砺的结果。
情酣墨饱浑然成
毛泽东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书法家,他只是从心里爱好书法。因此他书写古典诗词,从来就没有想到要给后人留下什么“墨宝”。与自己出生入死共同奋斗的老同志专门向毛泽东求字,他一般情况下会以发自内心的谦虚婉言谢绝,有的实在推不掉,他才挥毫为之书写。有这样一个故事:1965年邓颖超请毛泽东写诗,盛情难却的毛泽东专门为她写了两首诗,特意用毛笔为邓颖超书写完毕奉送,还给邓大姐附了一封信:
邓大姐:
自从你压迫我写诗以后,没有办法,只得从命,花了两夜未睡,写了两首词。改了几次,还未改好,现在送上请教,如有不妥,请予痛改为盼!
毛泽东
九月二十五日
毛泽东为邓颖超书写的两首诗和他写给邓的信,现在都成为毛泽东书法精品被保留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7:02 , Processed in 0.09656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