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广平老师为《中国教育报》开列的私人书单 姜广平老师推荐书单理由: 1、《农历》(长篇小说)。作者:郭文斌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 阅读感悟: 这本书中有两个人物形象与我们的教育直接相关,这就是两个孩子:五月、六月。作家郭文斌在我们的对话里说:“好的文字,都是神来之笔,从本质上来说,我们都是上苍唇边的一只长笛,只要我们的笛声来自上苍的意愿,那么它就会动人。……不久前,有一位读者让我联系一下出版社,批发给她两千册书,她要捐给一些愿意接受捐助的学校,让孩子们去读。说来惭愧,当时我的心里闪过一个念头,这个人要么是富翁,要么是一时冲动。如果是一时冲动,几万元花掉,家里成员找我的麻烦该怎么办,就没有急着联系出版社,心想等两天再说。不想过了两天,她又打来电话,问联系得怎么样了。我就提出到他们家,和他们家人商量一下再说。大概是她感觉到我想探究虚实,就让我到他们家,说儿子在家里。结果让我大吃一惊,也羞愧不已。房子面积不到六十平方米,很旧的楼,却收拾得很温馨。儿子刚刚大学毕业,居然特别支持家人做这件事,而且买了包书纸,要把这两千册书包好皮,然后在扉页上盖上‘像五月六月那样成长’的章子,然后送给孩子们。真是非常感动,也非常惭愧。我这些年也做一些公益,但和他们比起来,真是太差劲了。同时,作为一个作者,觉得自己的书能够被一位读者用她微薄的工资收入购捐,真是非常安慰,同时,我在想,这些年我出了那么多书,她为什么偏偏选中《农历》?” 2、《中国文化的重建》。作者:【美】余英时 中信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 阅读感悟: 余英时说:“这一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一方面自动撤退到中国文化的边缘,另一方面又始终徘徊在西方文化的边缘,好像大海上迷失了的一叶孤舟,两边都靠不上岸。”“我们希望重建的文化,也必须靠日积月累的工夫,不可能一朝一夕立竿见影的。” 这本书,好在能够帮助你在文化坐标轴上找到你自己的位置,找到教育的位置。 3、《我在“最中国”的学校》。作者:柳袁照 文汇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 阅读感悟: 这是一本来自我们身边的书。作者是我们中的一员,他在苏州市第十中学校做校长。他是一个诗人,又是一个教育管理专家。这两者,非常奇妙地结合在他的人生历程中。在这本书里,柳袁照除了让我们认知什么是“最中国”元素,同时,他还告诉我们,费孝通、李政道、贝时璋、杨绛、何泽慧、王季玉、苏雪林,这些光辉的名字,有可能是我们的学生,也有可能是我们的先生,同样也有可能就是我们的同事。 当然,这里,柳袁照并不是在论述教育的可能性,而是在指认教育的确定性。这才是“最中国”这一教育命题中最感动人的地方。 4、《文化与价值 维特根斯坦随笔》。编者:冯·赖特 海基·尼曼 译者:许志强。 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 阅读感悟: 作为流浪汉,维特根斯坦的一生都在尝试不同的事情。最后,他选择了做哲学家,他要解决哲学的问题。这本书告诉我们,他从什么地方来,要到什么地方去。似乎很少有一本书能像这本书那样拥有数量如此之多的思考对象。这是高质量的思考,是无限地逼近可能性之边缘的思考。唯有诚挚严肃的心灵,才能使思想具有提升一个世界的力量。 能够提升一个世界,就一定能提升我们和教育。 5、《本体论批判》。作者:谢维营等。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 阅读感悟: 本体论所思考的问题,就是那些无法被科学“证明”或“证伪”的“大”问题。 有人认为,本体论这一并不来源于中国的哲学名词,也可以翻译为“存在论”“存有论”“是论”“本是论”。这一来,问题就非常明显,所谓本体论,我更偏向于它是关于存在、存在物的学说。譬如教育,我们应该建立起我们的教育本体论,将教育视为一种存在和一种存在物,甚至,将教育视为一种有机物。这样,教育的意义才与生命相关。 我基于这样的哲学理解,建立了自己的文学理论:文学有机本体论。在此基础上,我建立了我的“中国语文学科论”的基座:语文,是一门学科,而不是一门科学。在此基础上我建立了我的语文观:语文,其实是一门并不存在的学科,我们在一切实践中消解语文,也在一切实践中构建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