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对学生的“习作点评”应始终保持一种精品意识 ——对教师“习作点评”的点评(之十)
文/麻辣讥士
实事求是地说,李凯老师是一位敬业而勤奋的乡镇初中语文教师。我读了李凯老师目前已发表在“孝感教育科研网”上的近50篇学生习作点评,很为李凯老师善于指导与鼓励学生,无私地鼎力扶持、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师德精神与教学热情所感动。
然而正如俗话所说的“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一样,我们在着力写出许多精当、准确的学生习作点评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点把“败笔”。这很正常。因为教师也是普通人,在认识上不可能做到全知全觉。但就学生而言,他们苦心经营的一篇小文,老师看后是否满意,有哪些优点,哪些不足,优点如何发扬,缺点如何改正,常常要在老师的作文评语中找到答案。所以我认为,教师对学生的“习作点评”应始终保持一种精品意识,教师必须重视并写好每篇学生作文的点评之语。因为就教师而言,学生是否达到自己在作文指导时所提出的要求,自己是否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今后应该如何确定作文教学的坐标和方向,都应当在写点评之语的时候进行认真考量与斟酌。为了更好地教学相长,我将李凯老师最近写的一篇我认为不太精当的《习作点评》(http://www.xge21.cn/JYKY/ShowArticle.asp?ArticleID=5186)特别提出来,与李凯老师,也与广大语文教师一起研讨一下。
在研讨李老师的点评之前,我们还是先来全面审读一下学生的习作原文(见下文):
春 作者:湖北省××县伍洛中学初二(7)班学生 不知不觉中,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随之而来的应是绵绵细雨,温暖春风,花红柳绿,万物复苏。但是,现实中的春天却和想象中的“美丽的景色”截然不同。 大地一片死气沉沉,一株株枯黄的柳树有气无力的瘫在路两旁。街上没有行人的欢呼;天上没有燕子的欢叫,地上没有小草的滋长;万物没有细雨的滋润;就连小猫小狗都懒得出门,呆在家里睡觉。——这是一个枯燥的春天。 天阴了,我以为盼望已久的春雨终于要降临人间了!为此,我欢呼不已!但是结果却令我大失所望:像一片片被震碎了的云,它慢悠悠的来了,这便是冬天的精灵——雪。它在天空中得意地跳动,伴随它的不是动人的音符,而是令人心碎的忧伤之歌,它在嘲笑春天的无味枯燥。在讥讽春天的死气沉沉。是这样的,但是这又能够去埋怨谁呢? 在这样的糟糕的环境下,人的心情自然也像没开化的河水一样,冷冰冰的,没有一点暖意。行人们走在街上,仿佛一切都看不顺眼。或垂头丧气,或愤怒不已,或冷眼相对,或叹气唉声。没有春意的春天,是不能感化人的心灵的。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万事开头难。可是,一年美好的开头,难道真要扼杀在这无味之春里了吗? 自古以来,春都给人以生机,给人以希望。可如今,它给人们的是什么?是枯燥,是悲伤,是死气,是惆怅,这怎么能催人上进,努力进取呢? 我为春之枯而哭,而悲,而伤,而感。春天本应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可是,今春却如“柳添黄,苹减绿,红莲脱瓣。”一片带有秋意的景色。 春之枯何时能成为春之绿?死气沉沉,几时才能变回生机盎然?我一人在白雪还在飘飞的幽径中,寂寞地盼望着,等待着…… 读了这篇学生习作,我感到文中首先是时间交代不明。我从文中第1自然段所描写的文字感觉来看,“不知不觉中,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我揣测这可能应是一种“冬末”之景吧?如果是“冬末”,那么“随之而来的应是绵绵细雨,温暖春风,花红柳绿,万物复苏”这样一种对于“春”的期待就还得假以时日了,急不得。如果是“冬末”,那么“现实中的春天却和想象中的‘美丽的景色’截然不同”,则是毫无疑义的。所以,由于第1自然段的扣题不紧,从而导致文章不能往下具体地展开描画“春”、赞美“春”,以及围绕着“春”字来写景抒情。
学生习作的全文基调都是在描写“冬末”的景象:
——请看第2自然段中的描写:“大地一片死气沉沉,一株株枯黄的柳树有气无力的瘫在路两旁。街上没有行人的欢呼;天上没有燕子的欢叫,地上没有小草的滋长;万物没有细雨的滋润……”
——请看第3自然段中的描写:“我以为盼望已久的春雨终于要降临人间了!为此,我欢呼不已!但是结果却令我大失所望:像一片片被震碎了的云,它慢悠悠的来了,这便是冬天的精灵——雪。它在天空中得意地跳动,伴随它的不是动人的音符,而是令人心碎的忧伤之歌……”
正因为学生习作的全文基调都是在描写“冬末”的景象,所以全文的抒情基调也必然不可能与“春”扯上任何联系:
——请看第4自然段中的描写:“在这样的糟糕的环境下,人的心情自然也像没开化的河水一样,冷冰冰的,没有一点暖意……”
——请看第6自然段中的议论:“自古以来,春都给人以生机,给人以希望。可如今,它给人们的是什么?是枯燥,是悲伤,是死气,是惆怅,这怎么能催人上进,努力进取呢?”
正因为这篇学生习作全文的基调都是在描写“冬末”的景象,全文的抒情基调也都与“春”扯不上任何联系,所以,学生习作最后在倒数第2自然段中的感慨文字,就显然发得毫无端由:
——“我为春之枯而哭,而悲,而伤,而感。春天本应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可是,今春却如“柳添黄,苹减绿,红莲脱瓣。”一片带有秋意的景色。
倒是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或多或少地带有一点呼唤“春”天快来的意思,稍微与题目沾了点边:
——“春之枯何时能成为春之绿?死气沉沉,几时才能变回生机盎然?我一人在白雪还在飘飞的幽径中,寂寞地盼望着,等待着……”
根据以上对学生习作的全面分析来看,我认为这显然是一篇文不对题、议论与抒情也都无的放矢的矫情之作。可点评教师对这篇学生习作却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见下文):
习 作 点 评 湖北省××县伍洛中学教师 李 凯 近日让学生以“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学生的作文完成情况让我惊诧:他们笔下的春天简直太美了,真如朱自清笔下生机盎然之春。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精妙的文笔和美好的心灵。然而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东北山城之春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然。现在的东北山城之春正如本文所描绘的那样:枯燥,死寂,毫无生气,还有些寒冷。可以说,本文作者笔下的春天才是“真正的春天”。这也是此文在众多的文章当中能脱颖而出的原因。细读本文,可以看出作者对眼前之春的确有一些独特的感受,作者敢于把这些真实的东西写出来,不像大多数同学那样人云亦云,简单摹仿。另外作者在用词上也格外讲究,如:在描写理想中的春天的时候用“绵绵细雨、温暖春风、花红柳绿、万物复苏”来形容;在描写走在路上的行人的时候,用“垂头丧气、愤怒不已、冷眼相对、叹气唉声”来形容;在描写如今的春天给人的感受时用“枯燥、悲伤、死气、惆怅”来形容。那结尾一句:“我为春之枯而哭,而悲,而伤,而感。”更是别具匠心,韵味十足。从中足可以看出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底。 全文围绕“枯”行文,写出了春之“枯”,行人之“枯”,作者之“哭”,行文流畅,文笔朴实。实在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毫不客气地说,我觉得上面是我迄今为止所读到的最不恰当的一篇习作点评。
——比如学生习作中并无一处地方提到是在描写“东北山城之春”,可点评教师却说:“现在的东北山城之春正如本文所描绘的那样:枯燥,死寂,毫无生气,还有些寒冷。”
——比如学生习作中并无一处地方是在正面描写“春”天景象,可点评教师却说:“本文作者笔下的春天才是‘真正的春天’。”
当然,惟一让我感到还比较“恰如其分”的点评文字还是有一句的:即“细读本文,可以看出作者对眼前之春的确有一些独特的感受,作者敢于把这些真实的东西写出来,不像大多数同学那样人云亦云,简单摹仿。”
我认为,教师的习作点评之语作为一种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方式,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育人职责和育人艺术的一种具体体现。教师在给学生作文写评语时切不可掉以轻心、草率随意。一定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不同水平以及作文内容等具体情况来给予“准确而恰当”的点评——是好则说好,有不当则应指出来。不能不讲原则地给学生的习作“戴高帽”。事实上,习作点评是教师和学生在一篇作文层面的心灵沟通,也是教师对学生写作热情的呼唤。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水平的逐渐提高,与教师准确、全面、公正的点评之语密切相关,因为在学生(尤其是初中生)的心目中,老师就是权威,老师的评价实际上就是对自己写作能力的权威评价。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权威性的评价往往决定一个人行为程度的强弱,它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动机强度,行动的持久与深入,能使行为者保持浓厚的写作兴趣。正因为如此,我要再次来个篇末点题,并愿与所有的语文教师共勉——教师对学生的“习作点评”应始终保持一种精品意识。
如有不同看法,欢迎大家争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