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拿箩筐装帖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4 13:23:14 | 只看该作者
闲话我的小学生活

文/陨水涛声




      小学在村子附近,很久以前是一座寺庙。70年代从村子另外一个地方搬到这里兴建,说是兴建,其实也不完全是新建,新建的只有3间教室和一个简易露天厕所,其他的是原有的旧房改造。
        1984年,我进入这所小学上学,那时,学校是没有幼儿园和学前班的,都是直接读一年级。当然也是要进行入学考试的,所谓考试,就是老师要目测你不是一个呆子或者哈巴,还要会数100个数,会写自己的名字。这些都是要家里人临时突击的,特别是名字,的确会难倒很多人。有个同学,在家排行老三,为了入学,便把自己的名字起为“X三”,这个名字一直伴随他读完小学.初中。
        学校的环境,按现在的眼光,那是相当的简陋。桌子是那种高的长条板凳,凳子要求学生自己从家里带到学校。在板凳上钉一个钉子就可以挂自己的书包了。每排坐多少个学生也是不确定的,多一两个,挤挤也没事。  这样的状况,一直到三年级才换成课桌和小长条板凳。学校教室的屋顶总是漏雨的,一到下雨天,为了避雨,整个教室的桌椅横七竖八,那是相当的壮观和难堪的。教室里只有窗户,没有玻璃,一到冬天,老师便号召我们从家里每人带一根“草要子”,一圈圈把窗户封死,刺骨的北风是没有了,可是教室里就变得黑漆漆的了。
        到了四年级,学校分来了两个“街上的老师”,就是公办老师。以前学校的老师都是村里的民办,也就是和自己父母一样的农民。那时的民办老师是没有什么形象的,通常都是早上挑了大粪,再到学校教书的。我记得我们的校长,每到冬天,都是一根“草要子”捆住破棉袄到学校上课的。所以这两个“街上的老师”来到学校,宛如一阵春风,女老师教我们的语文,代班主任。男老师我们和五年级的数学。四年级上学期的半年时间,总的来说是非常愉快的。
        四年级下学期就没有那么幸运了,那年的春节过了好久都没有开学。因为那个破学校被村里的干部卖给了别人做养猪场。一时间村里没有了小学。后来在乡教育组的介入下,四.五年级的学生转到邻村小学上学,其他一.二.三年级的在本村寻找民房教课。那时没有搬运公司,当然即使有,学校也是出不起这个钱的。那天是怎样的一个壮观的场面,学校让我们自己搬自己的课桌,板凳,我们把板凳放在课桌上,两个两个地一起搬,绵延两三里路,一直从我们学校搬到邻村小学。四年级下学期,在那个学校,我永远都记得那个“杨”姓的女老师,势力的要死,把我们的学生完全不当人。一个教室分为四组,他们的学生坐中间两组,我们的学生坐两边的两组,坐不下就随便挤,很多同学坐的都是“边位”,那种感觉就如我们是“亡国奴”的二等公民。不过邻村小学的基础条件比我们好很多,在这里,我们第一次上了“音乐”,“美术”,“自然”,“思想品德”,“班会”等课。
        五年级,我们又回到了村里,上学期,我们在一个民房里上课,其实就是以前生产队里的仓库卖给了村民的那种。经常是主人家里的炒菜声,说话声和我们的读书声混在一起。还有一次,我上学去得早了,主人家的门没有开,我还被他家的狗咬了一口。
五年级下学期,我们又回到了原来的小学里,原因是别人的款项一直没有付清,所以村干部默许我们强行进入。我们的教室,都已经被别人用砖砌成了隔断一间间的,别人是用来喂猪的。那天我们的校长带领我们拿着大锤,强行把砖隔捶垮,推倒。就这样,我们又回到了这个已经变成了猪圈的教室里上课。黑板是那种临时的小门板刷漆的那种,雨还是会从残破的屋顶飘泻下来。
        我们小学毕业的那年,是课改的交替时刻,本来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学的就是六年制的课本,但我们没有办六年级。那一年,临近考试时,老师突击补习六年级的课程。这样我们五年级的和别校六年级的一起参加“小考”,那一年,我们学校顺利考进初中的大概有十几个同学,总共毕业班的是四十多个学生,余下的三十几个同学留下来读六年级。当然我是当年顺利考进初中的,就这样,我也结束了我的颠沛流离的小学生活。
        不过回想起来,那时学校的条件真的很差,可是真的不觉得苦,反而觉得很快乐自在,当时的心中有一种强大的目标,套用老校长的一句话“你们只有好好读书,将来才能不挑大粪”。时观今日,虽然物质条件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可是内心却没有了儿时的那种纯净和安宁,现在总有一种不可言语的迷茫,感觉内心是没有方向的,谁也不知道明天是怎样的,那是一种无法把握的恐慌。我也不知道这是我个人的悲哀,还是这个社会的悲哀,矛盾无解中......
6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4 15:44: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6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4 16:09:36 | 只看该作者
64#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4 16:11: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6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4 17:05: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6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13:08: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67#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2:09: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68#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3:48:59 | 只看该作者
城市笔记是什么?                  邹剑川
  
   城市笔记是什么?这是一个问题。从前笔者以为城市笔记是散文随笔,是偏叙事的生活随笔。但某次在湖北日报东湖社区我提出这个观点时,文友冯俊杰以为城市笔记是故事或者小说。
    按照现在我的理解,冯先生的看法是对的。
    如湖北的《楚天都市报.百姓故事》《武汉晨报。市民故事》都可以归结为城市笔记。而《武汉晚报.故事会》更多偏向于通俗故事。应该是《故事会》、《今古传奇故事版》这些杂志故事的微型化、简单化。
    总的看以《南方都市报。城市笔记》、《南方周末。百姓记事》为代表的和全国贯以市井、百姓、市民、记事、笔记版称城市笔记有一些共同点:1、贴近生活、关注民生、反映现实。2、展现小人物,小市民百态。3、语言直白、通俗化,修辞手法少,简练。4、多数有一个欧亨利的结尾,点睛之笔在尾巴上。5、篇幅短小,字数在500、700左右,甚至300、400。
   笔者从前不关注也很少写城市笔记,因为认为不是文学。但后来在一个主要是笔记、故事、感悟、美文写手的投稿网站玩,耳闻目睹的都是文友的笔记发遍神州大地的消息,又笔者常打交道的一些副刊编辑甚至主编对城市笔记比较青睐,建议笔者关注和尝试此类体裁,笔者不由愕然,连传统文学文艺类副刊都好这口,都要搞这类文字,难道笔记魅力如此之大?
   由于笔者认为城市笔记的源头应该在中国一本流行通俗杂志《故事会》上,老实讲,自小学四年级后,笔者从未看过此读物。现在重新拜读,用了3个月左右时间才进入状态,体会其特色。带着好奇研究的心理居然也读出了滋味。
   通过阅读笔者发现城市笔记并不好写,首先是它结构简单,语言通俗,全靠内容取胜。文学修辞、哲学思潮、先锋观点、掉书袋子、意境氛围在此全然不起作用。更谈不上意象妙悟、风花雪月,要的就是直白通俗、大白话、大实话。再笔记要求有真实感、现实感要求真实可信,源于生活,取材生活,并不一定要高于生活。
   通过和多名文友交流,一些文友提出了对城市笔记的看法和见解。
如师友张小失认为城市笔记就是生活加点糖醋,醋溜一下。
    师友陶柏军认为城市笔记是取材生活,加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
    师友李平认为城市笔记语言句式就是主-谓-宾。什么定状补都不要了。
   这些笔者认为都是很好的观点。笔者自己体会城市笔记取材朋友、亲戚、熟人的口叙实录再加工和亲身经历的比较好发,取材报纸社会新闻真实事件的比较好发,带些讽刺不良风气有教化意义的好发。
    目前笔者注意到《郑州晚报》、《法制晚报》、《北京娱乐信报》的城市笔记文字出现了搞笑幽默即段子化的倾向,只要求500字以下,每篇50元。没什么特别要求,只要求好笑。
    看来报纸副刊的轻松化、休闲化、娱乐化、通俗化、短小化今后会进一步加强。如果有一天打开报纸都是100字、200、300字的小故事、小笑话、小幽默、小段子、小随笔,你千万不要诧异,因为现在有一种叫手机文学的东西出现了。
   只是那时在报纸骗银子的同志不能说自己的东西是豆腐块了,统一要改称、臭干子、千张条。
2005年3月草
69#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3:53:22 | 只看该作者
武昌火车站

邹剑川
                 
  火车站总给人一种凝固感,时间仿佛刚从这里开始,又仿佛正要从这里结束。
  武昌火车站,一个地名。在武昌南部,又称南站。繁忙的时间,站前广场,人群如麦垛一样零乱的散落。学生将要回家,民工将要回乡或者打工,市民将要探亲或归程。
  有时候,你无法知道他们究竟是要到来或者离开,就如同你至身武昌火车站,不知道究竟要去向何方一样。
  确切地说,我是一个异乡人,我的故乡在湖北北部的平原。而武昌火车站成为我联结故乡的一个枢纽。每次看到武昌火车站一次,我就知道我离故乡近了或者远了。
  从我居住的城市到故乡,武昌火车站是一个中转站,我在此停留,去向南方或者北方。
  无数次在这里告别,无数次在这里离开,无数次在这里知道自己要回家,无数次在这里知道自己要的不是漂泊。
  火车站的坚固建筑许多年来并没有改变什么,1982年我5岁的时候第一次步出武昌火车站,眼睛迷惘地看着这个城市。到最近一次从苏州杭州回来,来到武昌火车站,我知道,旅行结束了,我回家了,我到达了湖北腹地,温暖而自足。
  在武汉呆了7年,现在已经不在武汉。我在灰蒙蒙的站前广场徘徊过,想过去更远的南方或北方,去冰天雪地或大海尽头。而我终于落脚在武汉附近一个不大不小的城市。武昌火车站成为漂浮的风景,凝固在我记忆深处。
  如果,生命里,我注定要出发,武昌火车站是起点。
  如果,生命里,我注定要停留,武昌火车站是终点。
  因此,在我27年的人生岁月里,武昌火车站每年的时候,都会成为一个新鲜的标本,意味着我离开或回来过一次。
  1999年夏天,在武昌火车站,同学们踏上征程。在这里眼泪漫天挥洒,无数手绢在风中飘动。所有的希望、憧憬、爱情、伤感、理想、现实都在武昌火车站。
  而时间终于过去了,曾经以为无法忘记的也成为过去了。因而武昌火车站一次次面对离开和到来的人群,面对告别的快乐或者忧伤,为着一次次离开或达到的学生、民工、市民。
  因此在站在广场的我,永远捏紧一张证明我身份的火车票,车票是我的去向和终点,离开或来到,在无数个春天和秋天,目睹告别的人群。

首发《重庆晨报》
70#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1:24: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3:34 , Processed in 0.06235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