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之友网》管季超网辑[台湾文学]专帖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0:58:19 | 只看该作者
40名大陆学生圆满结束“台湾文学之旅”归来

2010年10月19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泉州10月19日电(林永传 郭斌)两岸大学生文学交流谱写新篇章,继9月份台湾40位大学生完成“闽南文学之旅”后,来自泉州师范学院、厦门大学、漳州师院以及华侨大学的40名大陆学生代表圆满完成为期7天的“2010台湾文学之旅”,于19日回到福建。

  “这次赴台收获很大,不但增加了我们对台湾现当代文学的了解,也增进我们两岸师生的友情。”泉州师范学院的陈琳琳同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在台期间,40名大陆学生参观了成大博物馆,听取了施懿琳教授的讲座《赖和是谁?》以及由台湾文学馆馆长李瑞腾主讲的“亲近台湾文学”专题演讲等一系列专题讲座。
  随后,学生代表先后拜访台南大学,参访柏杨文物馆,参观五妃庙、孔庙、赤崁楼等古迹。并从南到北先后参观高雄钟理和纪念馆、客家文物馆、彰化赖和纪念馆、八卦山文学步道、鹿港小镇、台北林语堂故居、故宫博物院等。
  此次“2010台湾文学之旅大学夏令营”由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承办。在为期七天的行程中,成大中文系安排了多场专题演讲、交流座谈以及文学音乐晚会,讲者包括台湾文学馆馆长李瑞腾、成大中文系教授陈昌明、台湾文学馆许素兰老师、作家康原、东吴大学张晓风教授等台湾知名学者、教授。
  据悉,此次两岸举办大学生文学交流活动,其目的是希望透过两岸学生的文学交流领略两岸文化不同的风貌,增进两岸青年学子的相互了解和沟通。(完)
6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1:00:24 | 只看该作者
6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1:01:21 | 只看该作者
6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1:02:34 | 只看该作者
"没有林海音,台湾文学发展会慢10年" (图)
2006年12月13日
张弘

林海音之子夏祖焯接受本报专访,回忆台湾文坛保姆旧事

    在夏祖焯的记忆中,林海音对他的主要影响主要在于为人处事的身教方面,而不是他的作品

    今年12月1日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去世五周年的日子,此前,林海音之子夏祖焯应北京大学中文系之邀在北大做了演讲。林海音的代表作《城南旧事》也正在被改编成一部动画电影。本报记者专访了夏祖焯,在北京之行的间隙,夏先生追忆了自己眼中的母亲。

    ■人物名片



    以《城南旧事》享誉文坛的林海音,被认为是台湾女性文学的开山人,又被称为“台湾文学保姆”。

    林海音台湾著名女作家,1918年出生,2001年去世。

    著有长篇小说《晓云》、《春风》,中篇小说《城南旧事》、《婚姻的故事》等。林海音从1953年起任台湾《联合报》副刊编辑,在10年时间里培养了大批文学新人。

    夏祖焯林海音之子,现任教于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及台北世新大学,教授近代欧美文学、近代日本文学、近代中文小说及散文、科技与人文、文学与电影等课程,为台湾惟一工程博士出任文学教授之职。

    在台湾文学界,“她没有小圈圈”

    1949年,31岁的林海音与丈夫、孩子一起到了台湾,夏祖焯当时才7岁。当时,他已经在中南海旁边的一所小学念到了二年级。林海音到台湾后,四年间写了近400篇文章发表在报刊上。1953年年底,她受聘主编《联合报》副刊,在这里任职的10年里,她造就了大量作家。

    “我母亲对政治没有什么兴趣,所以把《联合报》副刊尽量往文学的道路上推。所以台湾的一些作家就讲,如果没有林海音的话,台湾的文学发展会慢10年。”夏祖焯说,“母亲是一个领袖人物、冒险家和企业家,有胆有识,敢作敢为,文人经常做不到这一点,她的女性特征远不如她的男性特征。”

    在儿子的心目中,母亲不势利眼,而且很有同情心,对于地位比较低的作家特别照顾。比如,黄春明、王拓、七等生、张系国、钟理和、钟肇正等等。比如黄春明1962年的处女作,就是经过林海音肯定后刊登出来的。还有一些写作者很穷,林海音会尽量协助他们。有一些作家,因为从小受到的是日文教育,写作时要从日语转化为汉语,林海音都会费大力气帮他们修改,比如钟肇正、吴浊流等。就那时的情况来说,有一篇稿子刊登在《联合报》副刊,稿费是一笔可观的收入。有一些报刊编辑就会徇私,用一些与自己关系比较好的人的稿子,不认识的就不管。但是,林海音不是这样,她没有小圈圈。

    “她相信我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事情”

    在夏祖焯的记忆中,虽然母亲林海音和父亲何凡(夏承楹)都是文人,但是他们从来不给子女制定什么计划或者有意识给予引导。夏祖焯上大学的时候,父亲建议他学工科。而林海音对于孩子的志向基本不管,需要钱她就给,“她相信我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事情”。1965年,夏祖焯去美国念工科的研究生。临行前,林海音对夏祖焯嘱咐的是,假如你能够毕业,赶快买一部旧车,能够到美国各地去看一看。

    这样的叮嘱与一般父母所关心的孩子的学位、前途等大为不同。“母亲对我的主要影响在于为人处世的身教方面,绝对不是她的作品。”夏祖焯说,“她对于困难作家的帮助,一直让我铭记并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夏祖焯1967年硕士毕业后找到了待遇丰厚的工作,当年就贷款买了一部不错的新车。但是,夏祖焯并没有开着到美国各地去看一看,因为他从事的土木工程工作经常使他有机会到美国各地去。林海音有一次去美国看夏祖焯,夏祖焯对她说,拿到博士学位,就回内地,为祖国效劳。听到这样的话,林海音依然没有干涉儿子的选择,“她相信我能够自己做判断,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城南旧事》:台湾拍不过内地

    夏祖焯听好几个人讲过一件小事。有一个作家死了,太太带着孩子,生活很困苦。林海音大热天带着五万块钱找到了作家的住地,因为这里的房子比较相似,她不知道究竟是哪一家,就在屋外叫着那个作家的名字。朱天心、朱天文姐妹听到了,就跑出一个人来说,是林阿姨吗,就带她到那个作家家里去。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林海音家里一直是高朋满座,会聚了台湾老中青三代作家与诗人,以及来自海外的客人。林海音喜欢探讨文学创作,谈著作的出版、谈生活。

    而她的丈夫何凡则喜欢谈社会、谈观念、谈世界大事。

    1985年,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被改编成电影,由吴贻弓执导,沈洁、郑振瑶、张闽、张丰毅主演。这部电影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金鹰奖章”,第十四届“贝尔格勒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思想奖”等多项国际大奖。夏祖焯请一个比自己低三届的中学同学到内地,专门制作了一份录影带。林海音到美国去的时候看了,她认为电影拍得很好,对于原著很忠实。

    这部电影获奖以后,台湾有人较劲,准备斥巨资拍《城南旧事》,与内地拍摄的版本拼一下,一个姓蔡的导演准备找林青霞来演秀姑。林海音说,你们不要拍,你们拍不过人家。1990年,夏祖焯陪着母亲到上海电影制片厂见到了吴贻弓。

    两人谈了很多其他的话题,没有说到电影。这次,林海音还特地与英子的扮演者沈洁见面,两人十分亲热。

    沈洁留学日本后,林海音还在日本与她见过面。及至2001年林海音弥留之际,沈洁还专门从上海赶到台北探望。沈洁觉得,已经没有语言和认知的林海音认出了她。

    1992年,夏祖焯惟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夏猎》出版,1994年获得了台湾的“国家文艺奖”,获得了60万台币的奖金。夏祖焯称,自己写作的路径与母亲完全不一样,母亲看过他写的作品,认为很好,但没有提出任何修改意见。“但是,我得奖后,母亲还是很高兴。”

来源:新京报
6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1:03:22 | 只看该作者
6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1:04:43 | 只看该作者
6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1:07:12 | 只看该作者
6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1:08:07 | 只看该作者
“海峡两岸台湾文学史学术研讨会”综述
学术动态 - 研究综述
作者: 晓波    
2005-10-26
2005年10月15日至17日,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主办的“海峡两岸台湾文学史研讨会”在厦门大学召开。来自大陆与台湾的共四十多名学者参加了会议,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刘国深院长主持了开幕式,厦门大学李建发副校长出席开幕式并致欢迎词,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林仁川主任致开幕词。林主任在开幕词中鼓励两岸学者开放思想,深入交流,以实际的文学研究成绩回应两岸交流融通的时代文化课题。
这次会议共举行了三场研讨会,共有三十二位学者在会议上作了学术报告,围绕“台湾文学史书写的理论视界”、“日据时期的台湾文学”与“当代台湾诗学”等问题,与会学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讨论。
福建省社科院的刘登翰教授在《关于台湾文学答客问》中提到当代台湾文学的主流问题。刘教授认为,近年来,民进党当局出于“独立建国”与“文化台独”的政治需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倡导“台独文学”,然而,文学历来具有“人民性”与政治意识形态“反对话语”的特点,故而“台独文学”并非也不可能成为当代台湾文学的主流。就刘教授的这一判断,与会台湾学者提出一些异议,台湾社会科学研究会会长曾健民先生认为,台独文学过去不是主流,但现在正在成为主流,我们对此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接着,来自台湾玄奘人文社会学院的郑明娳教授与台湾中正大学中文系的江宝钗教授就台湾文学奖的评选活动中是否有政府“台独意识”的政治干预的问题进行了几轮激烈的交锋,使与会学者对台湾各类文学奖的评选机制与评选程序都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由朱水涌教授题为“《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写作困境的分析”的报告引发了两岸学者对于文学史观与文学史写作的热烈讨论。山东大学中文系的黄万华教授认为,当前的研究模式正从时间模式向空间模式转型;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的蒋小波副教授认为,时间性与历史意识恰恰是现代性的重要特点,而文学史与对文学史的依赖也可以看作是现代现象;厦门大学台研院文学所徐学所长也谈到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的历史,认为文学教育应该更加重视对文本的阅读体验,他的观点得到了两岸学者的认同。浙江大学国际文化系的江弱水教授则结合陈大为的诗作与新历史主义史观谈到大陆学者撰写台湾文学史的随意性问题,呼吁学者慎用史笔与话语权。
袁勇麟教授的报告《言说的疆域:浅谈台湾文学史的理论视野》探讨了台湾文学史书写的若干理论问题;曹惠民教授的《台湾文学新景地与文学史书写》着重分析了近几年台湾文坛出现的文学创新现象;《港澳台文学选刊》的杨际岚主编分析了台湾文学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蒋小波作了题为《语言·族群·意识形态》的发言;台湾明道文艺社的陈宪仁作了《急待整理的台湾文学史料》的报告;王宗法教授谈到了台湾文学创作的中外文化渊源;台湾云林科技大学的蔡辉振副教授谈到了鲁迅对台湾文学发展的影响,认为柏扬等台湾作家从鲁迅那里继承了批判精神;广西民族学院中文系的陆卓宁教授谈到了两岸学者人道主义精神的钩连;江南大学的庄若江教授比较了大陆作家二月河与台湾作家高阳的历史写作,认为二人从不同的视角,对相同的历史作出了迥异的诠释。
曾健民先生的学术报告《光复文学的出发点——谈台湾光复后最早的报纸副刊“词华”、“学林”、“艺文”》从史料出发,为大家再现了光复初期的台湾文坛爱国主义主潮,驳斥了当前岛内少数文学史家有意识地将光复初期文学主题曲解为所谓“省籍”、“族籍”冲突的观点。而厦门大学台研院朱双一教授的论文《从詹作舟诗看光复前后台湾民众心态的演变》与曾健民先生的研究报告互相印证,以实证的资料分析了光复后台湾诗人回归祖国热烈情怀、对国事的关心与对和平的期盼心情。台湾东南技术学院通职教育中心的詹雅能讲师以丰富的材料作了题为《从福建到台湾——“击钵呤”的兴起、发展与传播》的报告;江宝钗教授与张渊盛先生作了《张达修山水诗探折》的报告;福建农林大学人文社科院的张宁讲师分折了台湾文人蔡廷兰的《海南杂著》;福建师大文学院的博士生黄乃江分析了诗钟的格目体系与结构层次;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的黄美娥教授作了《从“诗歌”到“小说”——日治初期台湾文学新秩序的生成》的学术报告,从“文学知识版图的形塑”、“美学”知识的产生、“新闻小说的文学现代性意义”等角度概括了日据初期台湾小说生产的知识环境,引起了与会者的兴趣。福建师大文学院博士生李诠林作了题为《台湾日据时期的离岛与归岸之响》的报告;厦门大学台研院文学所的张羽博士所作的报告题为《寻找台湾“幻影之人”翁闹——兼论翁闹与郁达夫的日本叙事》;南京社会科学院的刘红林女士报告了她对日据时期台湾重要作家龙宗英的研究成果;另外,台湾云林科技大学的郑定国教授也提交了《云林文学史之日治时期元长地区古典诗家陈延年》的学术报告,由大会代为宣读;黄万华先生提交了《战时到战后台湾文学的转折》的学术论文;厦门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吴慧颖提交了论文《光复初期陈大禹在台戏剧活动评述》。
第三场学术报告围绕台湾当代诗歌、散文、与小说戏剧展开研讨。台湾当代著名诗人、台湾亚洲大学文理学院教授简政珍通过对台湾后现代诗的解读,提出了“双重视野”、“转喻”、“缝隙”、“不相称美学”等概念,让人耳目一新。而台湾逢甲大学中文系教授郑慧如女士的报告《韵律在新诗中的示意作用》则细致地分析了诗歌韵律对意义生成的暗示作用;中南政法大学台港文学研究所的古远清教授作了《五六十年代台湾新诗理论批评》的报告;徐学副教授提交了题为《余光中“适度散文化”的诗歌理论与实践》的论文;郑明俐教授的报告“《一九四七·高沙百合》的虚构与真实”对台湾著名诗人林耀德的代表作《一九四七·高沙百合》有精辟的分析;江弱水教授从新历史主义视角分析了陈大为的诗作;郑州大学文学院的樊洛平教授从女性批评的视角分析了台湾新移民女作家笔下的家庭场域;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的杜芳、英恩提交了论文《研悲情为金粉的歌剧——浅谈〈孽子〉的传奇内容与作者高超的艺术才能》。
会议由厦大台湾研究院的朱双一教授作总结陈词,厦大台湾研究中心林仁川主任致闭幕词。朱双一教授在总结中肯定了这次会议在“两岸文学史撰写的理论研究”、“日据时期文学史料与文本分析”、“台湾当代诗歌”等方面所展开的深入、广泛而热烈的探讨。
新华社厦门分社、香港大公报、东南早报、厦门日报、厦门晚报、海峡导报等多家媒体报导了这次会议。

6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1:10:14 | 只看该作者
70#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1:12:29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4 20:13 , Processed in 0.11475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