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特别推荐】'中国的教师主流是愚昧的'引发的讨论文集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6 20:48:35 | 只看该作者

62#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8 11:35:04 | 只看该作者

谢云[江湖一刀]对话李伟言[海之韵]


          燕燕轻盈:我在

   江湖一刀:我也在

   燕燕轻盈:刀兄请讲

   江湖一刀:今年我们的跨年晚会,主题词就是“我在”

   燕燕轻盈:是嘛,哈哈。

   江湖一刀:感觉你近来很在状态

   燕燕轻盈:嗯,看了很多书,写了不少东西,有的没发。

   江湖一刀:其实,我不知道我们是否能够交流得下去。

   燕燕轻盈:主要是这段时间很闲,没有正式上班,利用了闲暇的空子,也不用去开会。下学期正式上班。这学期只有一门课。

   你说吧。我觉得说真话就好。

   江湖一刀:恩。能够想像你的工作状态。

        那这样吧,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到一加一最期望的是什么?

         我期望这交流是坦诚的,同时也仅限于我们两个人。

    燕燕轻盈:当然是坦诚的。

     像我们一般工作就是教学、科研,那个内容可以和中小学很脱节,写文章发表就行。为了评职称,平博导。我在体制内,当然这些也不能完全放弃,但我还不想使劲往里挤。过得去就行了。我们收入挺高了,我也不想自失太多。依据我个人的兴趣,我挺关注基础教育的。挺想做点理念辨识、价值澄清的工作。但我对现实看得也算清楚,这个工作难做,我从来不想一下子就改变,而是觉得,这个工作早晚要做,需要人做,那我就做我该做的。但之所以能做,最根本的,是我有这个兴趣,我喜欢这个过程本身。求真带来的愉悦。如果往深里究,我觉得这个是第一位的。然后在壹加壹,有一些反馈,不管正面负面,我觉得刺激了我思考。就是这阶段也是,思维需要活性,各种情况,各种反馈都可以成为思维的原料。事实也是,我觉得因为这阶段我看得更清楚些。

   江湖一刀: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求真,我觉得,怎样的方式,都可以达到目的。我能够理解你对基础教育的关注,对你所说的基础教育的种种问题,也多少有些了解和思考。我很佩服你对这些问题的识见和说出的勇气。但是你有没有考虑过,说出以后期望达到的效果?

   燕燕轻盈:如果用一句话形容到壹加壹干啥,我只能说,我肯定不是谁都想改变,也不想和谁交友,很希望遇到同道,遇不到的情况下,我也不想委曲求全。那我还是坚持自己。说真话让很多人不舒服了,这种情况也不可怕,其实也比大家高度同质化,然后互相那种多少意义的吹捧要好一些。可能他们对我颇有微词,包括说我精神病啥的,今天那个面朝阳光,因为她老是给我扔鸡蛋,我就很好奇去看看她的页面,然后发现没大意思的那种很肤浅的东西,我就讽刺了一句她小清新。她就怒了,最后下流话出来了。这些我都不往心里去,想想还觉得挺可乐。对于我个人的说法,我不太在乎。如果在乎我也不会这么说真话了,是底气在先。

   燕燕轻盈:效果这个,我也想过。可能我们底线不同,我确实对部分中小学老师,不看好,他们是无可救药的。所以我不太在乎对他们的效果。因为以前我可是很温婉的啊,但也没啥好效果。

   燕燕轻盈:真正能激发少数人,就算可以了。

   江湖一刀:我知道,剽悍的人生不需要理由。保持个性和自由,也是每个人都期望的。只是我想,无论对你,还是对枫,甚至也包括我,我们真想做一些事情,对教育有意义的事情。我们也的确都在做,尽自己的心力和智慧。这可能是我们的共识之一吧?但是,我们面对的成年人,说实在话,做教师工作十多年来,我真的感觉,要改变成年人的观点,非常非常地艰难。有时,你真还不能期望她能一夜之间就脱胎换骨。他的变化,可能是被影响的,被感染的,很少是被培训的、被教育的。的确,我也不太看好大面积的改变,至少以我的能力,不足以如此。但是,我想的是,也许能够从我身边做起,从一个又一个的影响和改变开始。就像你影响淡泊宁静那样

   燕燕轻盈:是,这个完全认同。

   燕燕轻盈:这东西不能贪心。事实上,我发现还是有作用的,这阶段我的阅读量都很大,我发现有些人默默来关注来看的。我一般不轻易骂人,但是那种恶意揣测我的我骂了。基本还是讲理的。

   江湖一刀:在给你回复时,我说到一个观点:心智开放是非常重要的,但前提是心灵的开放。问题是,现在很多老师,压根儿没有心灵,没有自己的心灵生活,你让他们的心智怎样开放?所以,我的意思是,我们能不能从教师们心灵的开放做起?甚至再退一点,从他们的心灵唤醒开始,从他们的心灵建设开始?

   燕燕轻盈:我不想改变所有。我对中年人的那种状态应该说挺清楚,头脑、思维、现实中各种难以破解的障,还是有认识的。有时确实感觉,有的老师那种状态可怕,可能我的底线高一些,觉得太不合格,包括最初我写愚昧的时候,也没骂人,有人就一副防御的姿态,他们老是惯于从道德上去理解我,傲慢啥的。我面对这些情况,多少没有耐心。于是我惯于嘲讽,尖刻。如果遇到骂我的,我也骂了他们。给大家感觉我好像因为急于改变而变得怎么怎么样,其实我对他们原先就不抱希望的,只是性情流露罢了。希望在于青年,我现在更重视教学这块,还有准备在大学生中办读书会。但也不是那种公知宣传的方式,像许老师那样,我也厌烦。只要是知识层面,心智的开启。

   你说心智和心灵区别在哪里呢?是帕尔默意义上的吗?

   谢谢刀兄的理解。剽悍的人生不需要理由,我喜欢这句话。

   江湖一刀:按我的理解,心智还包了智慧的层面。心灵,比心智低一个层面,就是没有智慧的东西,但是他可能是细敏的、善感的,是有尊严的,知道自己想要更好的生活的。只有一个老师意识到这点,他才可能渐渐明白知道自己的意义和价值,明白自己的目标和方向。问题是,现在的大多数老师,的确如你们所说,是蒙昧的,甚至是愚昧的。我所接触的很多老师,除了教材,什么书也不读,每天下班考虑的是,如何在酒桌和麻将桌上度过几个小时。相比较而言,能够坚持到一加一来的老师,虽然并非全是优秀的,但是大部分比他们更好。我们写的,说的,酒桌上的、麻将桌上的老师能听到吗?显然不成。如果要说期望,他们才是我们的期望。

   燕燕轻盈:有点明白了。我知道,你的意思可能是觉得我太苛刻。其实我也在想这个问题。

   江湖一刀:对这些老师,在心智的问题上,最主要的是建设。如何建设?点点滴滴。尽管你说,刚开始,你很平和说话的时候,也没有什么大的改变,但是你不觉得,那时还是有很多老师在跟帖评论吗?他们在读,在想,相信他们就在进步。但是现在,大家都怕跟帖、评论,原因在哪你应该知道的。如果大家都把正在敞开的心灵关闭起来,你说得再好,他们能够接受吗?

   燕燕轻盈:我先来回答你刚才那段话。你的字太小了,看着好费劲,调大点?

   江湖一刀:好的。

   燕燕轻盈:你说的心灵是感受层面的,心智更倾向于理性层面的,可以这么理解吗?

   江湖一刀:心灵,更多感受层面。心智,融汇了感受和智识层面——我的理解。

   燕燕轻盈:明白了。

   江湖一刀:心智是对心灵的一种丰富和提升

   燕燕轻盈:基本明白了。让我想想怎么说,有点组织不好语言。

   江湖一刀:现在一加一的很多老师,只能在感受层面,写写课堂,记录某个孩子,这并非没有意义,至少对他们来说,这意味着工作状态的一种改变,比起那些酒桌和麻将桌上的老师来说。尽管这是不够的,但是正是我们可以有所作为的基础。

   江湖一刀:好,我歇口气,你说

   燕燕轻盈:是,这说的这个状况我知道。比那些从来不上网不读书的老师是要好。而且老师们日常工作辛苦挺不容易,这个我也比较清楚,我也写过若干篇这个话题的文章,其实我心里是给予很多同情的。

   江湖一刀:这个我也看到过,有所知

   燕燕轻盈:这种同情至今在我内心还有。但是我后来越来越发现,这个好,也就是止于这里,我体会尤深、思之深入后所认识到的那个层面,老师们思想意识层面是阙如的,也就是说,是一种满足的记录日常的状态。我跟张文质老师也说过,我说,你看看有些老师,在壹加壹三四年了,那个文章还是那样,可能语言上写得顺了,但是关注的点、面、深度,没有进步。所以我觉得,这个重要的层面,是迫切需要打开的。于是我认为,不能一味地同情式理解,我们需要教育批评。

   体会尤深、思之深入后,所认识到的那个层面,老师们思想意识层面是阙如的——比如对于理论的认知,刀兄可看看那种经验主义是多么强劲。

   江湖一刀:但是他们至少还在写着。他们没有退回去,相对来说,也是进步——我一向比较悲观

   燕燕轻盈:这个经验主义的事情,可以这么说,我理解他们为啥那么想,这个思维模式是如何形成的,我都有想过,也分析过。我能理解他们,他们不能理解我。而当我言说的时候,面对枫老师那个文里说的那种状况(《奴才的傲慢》那一文),比如老是觉得我不在一线如何如何,我确实没了耐心,有点烦,所以我说话也就激烈了。最后可能造成了对抗。我深感,对话有时确实很难,(面对那种明显的曲解根本没办法交流的情况),如果不是火爆的,也只能是我言不由衷地自己在那里和和稀泥,这样面子上大家都过得去,也都弄得浑和。但我又觉得这也没啥必要。

   明白你的意思了。

    江湖一刀:我愿意比较相对地来看问题,哪怕被你们说成乡愿。当然,严肃的批判,不只是需要,而且是必要。但是人的需要,只可能建立在他自己感觉到需要的基础上。的确有很多老师处于停滞的状况,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一加一的老师,有很多可能以前不怎么读书的,但是他到这里来,经过交流,发现自己的浅薄,还真有人开始读书了的。青花依旧刚到一加一什么状况?但是现在,她进步真的很大。这就是一加一的意义所在。甚至也可以说,这就是我们的意义所在

   燕燕轻盈:你说的那些我都认同。只是我们关注的视点不同。

          我有点不知怎么能表达清楚我的意思。

   我为啥持以比较犀利的批判的态度呢。我是深深体会到,我和枫老师所致力的这个方向之重要。那就是,教师需要理论素养,教师需要哲学意识,教师需要心智充分的打开。我文章里写的很多,就不多说了。教师现在苦、累,教育现在是这个样子,如果不想它改变,那怎么都可以的。但如果要改,这个方向我们必须走。这在欧美,是教师最低的标准,那就是不能经验主义的(你看《教学机智》是写给中小学老师的,它不是一本经验汇编。),这个方向不能再搁置了。而根据我的观察,和老师的交流,我深深感到,虽然有你说的那种进步,但它只是同样性质的量上的进步,而不是性质上的。

   江湖一刀:批判真的非常重要。你说的理论、哲学也非常必要。但是,如何能让他们真正感觉到需要?如何能让他们真正读进去?同样是读书,枫读《反杜林论》,你读哲学,普遍的老师,有的读《教学勇气》,有的读《读者》,有的读教学杂志,还有很多老师压根儿不读书。你如何让他们都读柏拉图,读康德?

   燕燕轻盈:也就是,普遍地匮乏,集体无意识。所谓进步,多体现在表达方面,而1)理论修养的没有获得,所以经验主义没有被撼动,只不过看谁谈的细而已。你看看老师们写的,深度分析的文字极少极少的。2)心智的没有打开。以阅读为例,大家是在读,但是读了什么呢,多是教育随笔,教育经验汇编,一些文学读物,可能还是很软性的。经济学、政治学,一加一里找一下,我不说没有,也几乎罕见。也就是说,我认识到的,可能比你悲观,那就是教师的进步,也是始终局限于那个阶段那个范围的进步,性质的转变,几乎不可能。

   江湖一刀:我不否认批判也是建设。但是就算批判,也没有更好的方式?批判的目的,是要让人清醒过来,明白过来,觉今是而蚱非,但是,如果我们一批判就让他们觉得害怕,显然也非我们的期望是吧?原来,你的文章一出来,有很多人读,很多人回复。但是现在,除了有限的“二三子”,几乎无人敢表态,更别说评论了。尽管你也说不想启蒙,他们不配,但是如果你的思考,仅限于三五几个人,意义不能得到更大范围和程度发挥,不觉得遗憾吗?我始终觉得,一首歌写得再好,但没人能唱得出,没人愿意唱,曲高和寡,你再阳春白雪,也就只是孤芳自赏了。思想的价值在于被接受,被转化,被传播。就像一本书,它的意义和价值在被阅读,被流传,读得越破损越有价值。

   燕燕轻盈:也不是都非从康德读起。

   江湖一刀:恩,我只是打个比方

   燕燕轻盈:明白。

   江湖一刀:需要批判,更需要引导。文芳做的《教学勇气》导读,对一些老师就很有作用。这事儿只能慢。积弊之所以是积弊,就因为已经积存太久,堆放太久,想在一夜之间清风满乾坤,除了龙卷风,可能很难办到。

   燕燕轻盈:那可能我感觉和你不太一样。你说的没错。你知道我原来是挺温婉的,我还写一些生活随笔。喜欢我的人很多,评论也很多。但是我却感到内在的空虚。我觉得不该看那些表面的,我刚说过了。如果想要那样的话,我只能对大家说的我心里并不认同的观点,和和稀泥,给我的评论啥的,大家是写的挺多。不过,那里面实质意义的,并不一定多。我不太喜欢那种没有实质观点的赞美。而现在,只要他写的,就会他真想说的,不管说对说错。

   江湖一刀:一个不恰当的比方,你所期望的,可能是一种“沙龙”性质的,但一加一的现状,更像一个“茶馆”。如果我们不能把沙龙空降过来,是不是可以对茶馆进行改良?我不看好“革命”的方式。对成年人而言,除非他感觉到活不下去了,很难起来革命的。同样以读书而论,我们应该看到,读比不读好,只有看到这种好,再告诉他们还不够好,同时指引他们怎样更好,这样可能才会更容易达成目标。

   同样的,看到他们在写,这比不写的,肯定是进步。在看到并尊重这种进步的同时,告诉他们写得还不够好,要怎样才会更好,他们是否接受起来更容易些?

   孩子需要表扬和鼓励,成人也是如此。“被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可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我是这样认为的。

   燕燕轻盈:应该说,你看到的我博客的确是有一种变化,就是写评论的少了。我们存在着对这个现象不同的看法。我是觉得以前我是有浮华在的,那种很多人都给我评论,都赞美我,在我看来,恰好是一种幻相。因为我原来的认识没达到现在这样的高度。而且我也多少受到壹加壹那种十分温和气氛的裹挟,碍于面子,不好意思说的太直接,所以那种繁荣得以维持。但我这个人呢,可能还是与心性有关吧,有个内心的声音告诉我,这样我感到空虚,不是内在的成就感。所以我有有意识地做我自己,走我自己的路。今年5月三篇批评壹加壹的文章,就是开始。有人说我被枫老师带坏了,其实这是个误解,枫老师对我确实有影响,但在他没来之前,我已经决定我怎么走了。


      也就是说,那些理解我的,自然会关注。不理解的,泼我污水的,我也不在乎,我有空就回击一下逗逗他们,没空就做我自己的事。我特别在乎的,只是两个字,真实。包括现在,我也很少写生活随笔了,不是刻意不写,是我被更壮实的思想吸引。这个过程是我自我成长的过程,尤其我后来去新浪微博,我看到几个女孩子,比我年龄小,80后,然后她们的思想可以那么丰满和健硕,没有一点文青质素,相比之下我看到了我的不足,我的思维品质还是很好的,如果能克服不足,就更好了,于是我调整了方向。现在感觉,我这一年成长就很快。在思考不少问题,以前模糊的,渐渐清晰,以前没触及的,现在也触及了。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原来走得近的一些朋友也疏远了,不是基于什么怨恨,而是自然的疏远,我觉得这都是正常的,自然而然的,我也崇尚这种来去自然,也觉得不纠结这些,多么轻松,多么自由。

   所以你说的变化,尤其是以前那些关注我的人,现在疏远了,我没看做是坏事。而看做是自然的。或者说,这是我在超越自己,有些东西是我努力破除的。我没看做是坏事。

   而且,我的发现恰好和你相反,真真切切关注我的人比原来多了。很多人我从不回访,他们都来看文章。这阶段我文章的点击量是开博以来最多的(这么说,肯定有人说我为了提高点击率了,随他们)。说明还是有实实在在的关注的。而且评论的往来回复,也是动真格的。没有一点虚浮之气。我更喜欢现在。

   江湖一刀:你这样想,也有道理。但是,如果只是为了求真知,为了健硕思想,我刚刚已经说过,怎么做都能达到目的。我愿意尊重你的这种想法。只是我觉得,如果还希望自己的思想能够被更大范围和程度地传播和转化,也许,稍微平和一些会更好。刚才我说到,剽悍的人生不需要理由,但是我还想说,剽悍的人生也需要理解。当然,如果你真不在意这种理解,就当我没说,呵呵。我只是期望,既然我们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用更好的方式,让它的意义更大化,也许是我们都愿意的。

   燕燕轻盈:这和革命不同,博客是个自由的原地。如果不喜欢,大家可以不看。这是不存在强迫的。如果感觉到被吸引,那就继续看。应该发挥博客内在的吸引力。

   江湖一刀:那行,我的想法基本上已经说完。谢谢你能接受我的邀约。但愿没有浪费你太多时间

   燕燕轻盈:你说的我明白,午后费了这么多时间和我聊天。其心可鉴。

   我也不觉得你说的就是错的。这里面大概需要考虑几种情况。你说的符合一种,所以我会听取的。

   江湖一刀:其实说实话,我真期望你的识见能够有更大的影响,能够更好地发挥它们的意义和价值。

   燕燕轻盈:1.有的老师,我真是看透的(这样说,不夸张,也不是乱评点,),大概就是那样子了。这方面我们不要认为上网了,就说明这个老师一定一定有着多么挚诚的精神追求,未必,网,可能只是他满足虚荣的方式。这个网,可能使他变得愈发虚弱。这方面的文章,我记得以前在翅膀的声音那里看过一篇,写互联网的。互联网到底是否促进了成长,还取决于这个人的精神面相,他的自我认知。

   江湖一刀:的确有这样的老师。他上来的目的,并不在真正的求知。

   燕燕轻盈:这种人在网上的表现就是,献花歌献花姐,文章也不看就献花。不管认同与否都献花。然后换取对方的关注。你一定不否认这个情况的存在吧。对这部分人,我不在乎他们怎么看我,也不在乎他们关注。无视之。真的。真是这样的。

   燕燕轻盈:2.还有一类,想进步,懵懵懂懂中前进。

   江湖一刀:但是像青花、尔笑这些,还真不是献花哥献花姐。有时想,其实一加一注册用户那么多,活跃用户也还不少,真正特别想进步的人,还真不多。

   燕燕轻盈:但是因为底子、天赋的问题,更因为学品(非人品),自大、刚愎、理解力各方面都成问题,一些重要品质的阙如,导致他们发展的上限,即便达到了,也不符合老师的水准。这部分人,也不在我关注之内。

   3. 真把求知,而不是获取那点表面的虚荣放在第一位的。学品实诚的。就是知识面窄,阅读量不够,这都没啥,我最看重的是这部分。枫老师也是。虽然我们总骂智短怎么怎么,但实际上,最看着的是学品,是心性。你可能也看了我发的枫老师和我关于认知能力的对话,那里面也谈过对智力认识。谁又能天生智力超群呢,努力罢了,对真理实诚虔敬罢了。这些人,我特别爱交流的。

   人的性情有外向有内向,有剽悍有柔弱,有的人实诚,但是性情柔弱了点。我的激烈话语可能会刺激和伤害到他们,对此,我愿意听取你的意见。

   也就是说,我不想对所有人都照顾,那样挺累的。也多少失去本色。

   江湖一刀:这个民族,相对还是比较中庸的,平和的。我们都不可能照顾到每个人的感受,只是我觉得,我们不应该挫伤那些真正想进步的人的积极性,不应该打击那些真正想求知者的热情

   燕燕轻盈:青花、尔笑不是,但他们身上问题也挺大。和他们私交应该都不错。可能恰好因为以前一直不错,看到问题,更想指出。其实枫老师说话尖刻,甚至有时没有口德,但他看人治学,眼睛还是毒的。尔笑的问题是缺乏批判性思维,缺乏硬朗的东西。青花也是。不说他们了。这些也可以和他们公开说的。

   我分析了三类,最后一种情况,我愿意听从你的意见。

   江湖一刀:我更期望你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其实,早有和你交流的想法,但是我知道,我们不在一个层面。你的识见,我没有,你的勇气,我曾经有。但是我想我们应该可以有一些共识性的东西。我们也可以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才有这次的邀约。

   燕燕轻盈:很多时候对话真的很难。因为不在一个层面上。我不是说和你。我们还好,可以这样理性地沟通。

   江湖一刀:不在一个层面的对话,可以少些。自己也能少生些气。哪怕只是一时的生气。最主要的是,要看值得与否。如果彼此都觉得浪费时间、浪费精力,不对话也罢。只在自己内心,只坚持做自己的事情。

   燕燕轻盈:当我说不在一个层面的时候,总会引起一些人的逆反,他们说我骄傲。但事实上,人和人的见地深刻性就是不能否认的,不能因为这个涉及到了我,我就否定没有这回事。有一次提到枫老师批判秦晖思想的那个文,我说能看懂那个文字的,是高人。小狐问我,海之韵你自己认为是不是高人啊。我说:“我和有些人比,肯定不是高人,我还差得很,但是和另外一些比,我就是啊。”其实这是个很实诚的回答。但是现实中,很多人是受不了实诚的,他们更喜欢虚伪,那我就得把自己包裹起来,玩口头的谦卑。可那样我觉得好累。回过头来接着说,我的意思,人和人因为阅读面,因为思考的积极性,等各个方面的原因,看问题视角不同,深度更不一样,所以沟通很难。我常常看到我理解了对方(理解但不认同,理解就是知道他为啥有这个想法,这个观念从哪里来),但是对方不理解我。所以沟通是个难事,一定要选对了人。

   燕燕轻盈:当然,你说的,也是一种选择。

   觉得不值、浪费时间的时候,自然会撤退。还是会激发我自己的思考的。像枫老师,他就很爱参与微博以及其他地方的讨论,那个心智面很宽,但没有耽误时间,相反,都成为一种体验,加深思考。学问是活的,没有体验的学问就会僵死,没有生命的气息。

   所以探讨很重要,甚至偶尔的吵架也很重要。当然,不能总吵,成为习惯就不好了。

   真的很谢谢你

   再用一段话说说心灵和心智。它们并非是分割的,你说的那个心灵的层面,它的健硕离不开心智。智识高,心胸才开阔。知识广,心灵才不促狭。


     江湖一刀:呵呵,很久以前,我也容易吵。在论坛上。的确也会有些收获。但总体上来说,意义不大。所以现在真的不太愿意吵的。我甚至悲观地估计过,我们迟早也会吵起来,我并非怕吵,而是,一旦吵起来,就很难始终保持理智。人都有犯急的时候,口不择言的时候,那样的“误伤”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

   燕燕轻盈:没事,反正我没事。哈哈。

   燕燕轻盈:你看,有人专门发帖,我都安然度过。人也要有心理底盘的。

   但我也不会经常吵倒是,这阶段安闲,以后想吵也没这么多时间。

   适当吵吵架也是挺有趣的。微博上总有吵的,我们一大帮人前几天还在吵,当然,争论的都是很有趣的话题。我觉得受益很多。尽量不要“误伤”是真的。

   江湖一刀:肯定不是截然的分割。我的粗浅理解:有的人自心是明白的,有的人是蒙昧的。但是那种明白,并非终点,因为“明白”有不同的层次。刚刚苏醒的心灵,肯定只是醒悟而已(没醒悟的,甚至可以不叫心灵),醒悟之后要知道自己怎么办,这就需要智识。也就是说,心智,是对心灵层面的丰富和提升。

   燕燕轻盈:心智不开的人,心灵容易虚弱,不够硬朗、不够健硕。而且心智不开意味着愚昧,愚昧者的善也是靠不住的,不是理性意义上成熟的善,而是善念和善心,这东西不那么靠得住。所以苏格拉底强调美德即知识。

   江湖一刀:只有善心和善念的确靠不住,但是如果没有了善心和善念呢?

   燕燕轻盈:智识非常重要。王小波最看重这个。这几乎也是涉及到中国文化的要害,我们文化太强调道德,道德热情太高。对社会对事物理性认知就被搁置,我们始终缺乏一个客观知识传统。

   还必须有智识啊,慎思明辨,理性清明。我写过一个文。以后给你找找。

   燕燕轻盈光有善念善心的话,没有理性认知的话,就可能好心办了坏事。

   江湖一刀:海,如果我理解的心灵和心智的区分可以接受的话,请想一想,对一个心灵都没有苏醒的人,心灵都没有开放的人,你如何让他们有心智的开放?

   燕燕轻盈:我不是说了嘛,我真的没有打算言说面向所有人。只是一小部分而已。我说了,三类情况中,只有一类我在意。其他不想在意的。

   江湖一刀:这个我明白。我也尊重你的想法,只是也说出我的理解而已

   江湖一刀:但是如果善念和善心都没有呢,那肯定只能干坏事的

   燕燕轻盈:一般来说是这样。但也有特殊情况,就是恰好坏心办了好事。哈哈哈

   江湖一刀:这的确是有的,但它只是一种“可能”,如果是“坏心”,怕很难办成好事,而往往只能办出坏事。

   燕燕轻盈:也就是说,理想主义也要分清各种情况,不要盲目。

   今天的对话很好,我也借机梳理自己的想法。

   江湖一刀:前提是要让理想主义冒出来。如果它压根儿就没有理想,没有理想主义呢?

   燕燕轻盈:那当然,这个不能强迫的。

   江湖一刀:不急的,海。影响和改变的确很难。但是只要我们做,多少会有的。我做的知行社,马上七年了。我不能说它有多大意义和价值,但是毕竟改变了一些人的工作状态

燕燕轻盈:其实说到底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教育缺乏汰选机制。皮皮狼说的精彩,我们的教育到了必须是禽兽教师才能淘汰的份上,没有因为教育教学能力不行而被淘汰的,你可以想想剩下的都是什么老师。

   燕燕轻盈:嗯。知道你做的事情。很有意义。

   江湖一刀:问题在于,现在这种机制的确是没有的,而且目前情况下也难以出台,没法淘汰的时候,我们又怎么办?

   燕燕轻盈:我正好利用我的工作,通过教学和以后办读书会之类的事情,提升青年人的头脑。我刚建了一个群,就是全针对学生。因为讲课他们比较喜欢,对老师信任,就更可能愿意接受带领,给他们提供好文章,好书目。还有我写的文章,常探讨问题,这是刚刚开始。我的重心在这里。壹加壹呢,更多的给我提供我思考的原料,还有观察的窗口。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

   那对于我们这些认识到的人来说,就是要做以相关的理念辨识。做好思想基础的奠基工作,我们不可能动用什么暴力逼迫政府怎么做,那也不是推进自由的方式。而只能在我们的位置上,做能做的了,而且这个能做的内容,还真是至关重要的,就是理念的澄明。你像我学生,虽然是年轻人,但那种看问题的方式,误区,真是代代相传,这样的观念,就是政府垄断的思想基础啊。

   江湖一刀:你看,他们能接受,能够参与,不就是因为“喜欢”和“信任”吗?如果他们不喜欢你,不信任你,你能做成读书会的事,能做好读书的事吗?一样的道理啊,海。

   燕燕轻盈:那还不一样,刀兄。青年是可塑造的。但是中年人不一样的。别说他们,就说你,现在和大学时,心灵的状态一样吗?所以说,希望在于青年。

   江湖一刀:我还是比较悲观地想,目前中国教育的面目要得到彻底的改变,很难。有生之年,也许我们都看不到。但是愿意努力去做些事情的人,终究会造成一些影响,也许慢慢地就会得到改变。一点点地,一代代的,说不定质变就出现了。

   燕燕轻盈:对,我也是,我都没仔细想过它啥时变,就是做该做的。这是一种必要的信念。

   江湖一刀:那我们是不是只有等等新一代的青年成长起来淘汰他们呢?

   燕燕轻盈:这是一种实践关切,这种关切和求真的意识相辅相成。

   燕燕轻盈:这个就没办法了,改革是最难的,是渐进的。我们都要有耐心,而这种耐心,是一种理智上的耐心。并非我们日常意义的耐心。也就是说,对这个改革的问题,有所认知,是理性的认识。

   江湖一刀:最要命的一个问题是,今天的高校,包括师范院校,能够像你这样想的人,又有多少呢?

   燕燕轻盈:我可以实话实说,真的很少,我所知的,也不过二三子。

   江湖一刀:我相信这也是我所估计到的。所以,第一,我承认希望在青年。第二,至少不能让已经醒过来的中年再退回去。

   燕燕轻盈:更多的,人家都想着忙活实利去了。大学教授现在物质丰饶。教授一个月最少也能7000块,各种物质的诱惑多着呢。不管富有还是稍贫,大家都在为稻粱谋。

   江湖一刀:第三,让我们的思想更有意义和价值的方式是,让他们愿意接受。就像那些孩子接受和信任你一样。

   燕燕轻盈:不会退回去。我说了一些话他们就退回去了,那这个进步也是假的。

   江湖一刀:不。至少在你的思想面前,他们退回去了。即使他们也会来看,但是如果他们不能接受你,不能信任你,就算他们认可你的思想,也会在接受时打折扣的

   燕燕轻盈:我总觉得中年人和青年人的心灵状态不一样。青年人还是有很多单纯,而中年人,世俗的浸染太多了,青年人心智还不那么闭锁,而中年人的有的已经关死了他们思想的门。

   江湖一刀:这个的确是。但也必须看到,总还有可以作为的空间。总还有可以争取的对象

   燕燕轻盈:我不是说了三类人吗,有一部分我真的原本就不在意他们。前两类我不在意。

   江湖一刀:他们才是希望所在。不然,现在的教育就基本上只有烂掉了

   燕燕轻盈:但青年不一样。当然也不是所有都可以改变,有的也很难改变了。

   而且,那是我的学生,我情感上和他们更亲一些。

   是的。而且,直接接触他们也更了解我。

   江湖一刀:你看,你也明白他们和你“情感上”更亲,所以他们更容易接收你的想法,更容易参与到你的行动中来。

   燕燕轻盈:但在博客上就不是。其实有些人人挺好的,在生活中不做心灵契友,做个一般朋友完全没有问题。只是博客上吧,大家也无从有生活那些交往,不在一起,一接触都是观念,是文章。


江湖一刀:我明白。

   燕燕轻盈:当然他们和我也一样。

   还有一刀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对一加一也有定位,它对我的意义主要是什么刚我说了。如果我在壹加壹要做我教学、还有以后读书会上的那些事,那我也真顾及不过来。

   而且我真的很悲观,可能我对老师的素质底线比较高吧。有一小部分被吸引就可以了。在对这部分,因为他们性情之故,感觉到我冲劲的,我会适当调整一下。

   江湖一刀:是这样的。我也如此。所以有时看淡点,会好些。做自己愿意的事情,尽可能做好能做的事情,如此而已。恩,也许,底线稍微降一些,会更好,至少比没有底线更好,当然这比不上最高的底线

   燕燕轻盈:说出自己的观点,至于它对哪些人发生影响,不一定在我们掌控之内。尽性知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对于结果,不贪心,就好。太注重结果,就是一种功利主义了。中国的事情,我觉得都是如此,要关注现实,要有实践关怀,但是又不能唯效果论,那样又是问题。所以得拿捏好。

   江湖一刀:太对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燕燕轻盈:其实我还是想的挺清楚的。只是我言说的内容,有些表达,让大家觉得我好像对于现实像个救火的人。也是因为网络嘛,不是直接的接触,了解有限。包括昨天青花她可能猜测我日常因为这个影响了生活,其实都不是,相反,日常生活时间的弹性、日常生活的质量恰好为我专注点的思考提供前提和保障。我一直是这个态度。而且中国挺缺这个观念。总要立竿见影嘛。也是革命思维比较浓嘛。

   江湖一刀:的确是,我对国家层面的课改啊什么的都非常悲观。我觉得,希望在民间,哈哈

   燕燕轻盈:谢谢这样的对话。可以发博客的,我觉得我们谈得挺好。

   对。课改基本就是失败。但是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反思

   江湖一刀:说句实话,10年前我就看到了今天的结局。

   燕燕轻盈:民间要发展,体制的问题,需要做思想启蒙。两股劲。

   江湖一刀:轰轰烈烈开张,冷冷清清收场。

   燕燕轻盈:当时我正读研究生。课改体制层面基本没啥触动。

   江湖一刀:我是第一批参加所谓培训的。感受比较深

   燕燕轻盈:观念层面需要检视的也太多。

   江湖一刀:要动观念和体制,必须先动教育行政。不动他们,下面就没法动。也不知道那些所谓的专家们怎么想起的。

   燕燕轻盈:嗯。

   江湖一刀:不说这个了。还是一点点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吧

   燕燕轻盈:好,今天就到这里了。以后可以多交流

63#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8 11:38:17 | 只看该作者







64#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8 17:34:21 | 只看该作者
维琴尼亚•萨提亚的诗《真正的内心强大》:


真正的强大

不是拒绝

而是接纳……

真正的强大

不是与神对话

而是与身边最亲密的人连接……

真正的强大

不是那些套在你身外的光环

有勇气呈现真真实实的你……

真正内心的强大

不是我们把自己藏的多深

而是勇于去探索与面对内心的阴暗面……         

     

真正的强大

不是我们从来没有眼泪

而是流着泪还能微笑着坚定前行……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amp;_dsign=f4f51ff0
65#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8 18:01:59 | 只看该作者

教师为什么要读理论书
文/李伟言

谈教师的阅读(之二)



教师读书不能偏于感性的阅读,理论书的阅读乃必不可少。这本不该是个问题,但事实是,在不少一线的管理者和教师眼里,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书籍是无用的。而更多的教师虽然没有完全否定理论性书籍的作用,但是由于对理论功能认识不够到位,在阅读的过程中,仍旧是偏爱管理策略和教学技艺类的书,理论性阅读普遍稀缺,我认为这是教师阅读方面存在的最大的问题。



阅读理论书籍,可以帮助教师克服经验思维,培育理论思维,从经验思维到理论思维,这个转换对于教育研究与实践来说,可谓意义重大。

在探讨教育问题时,我们会发现,有的人看问题总是就事谈事,思考无法延展开来。或者只抓住简单因果关系,只看到表面现象,看不到冰山下更深层的部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看到皮毛。这种情况的出现,与用日常经验为依据去分析问题有很大的关系。经验思维的特点之一,就是表浅性,因为经验思维是跟着感觉走的。这样我们对于问题的理解就只能停留于表面,难以触及到事物的真实质地。教师只有获得理论思维,才能超越经验思维的局限,既身在现实又保持对现实的距离感,超越各种流变繁杂的教育表象的迷惑,去谋求对教育问题更深度的理解和透视。就拿我们现在谈的教师阅读的话题来说吧,因为教师是在一线做具体的实践工作,那教师阅读就要读怎么实践方面的操作指导性书籍,这种认识就是经验思维下的产物,因为它只看到了教育的工作是行动中在“做”,没有看到一个有益有效的行动背后是大量心智的投入。


在经验思维之下,人们看问题常常是孤立的,局限于一个个具体的现象、事物,缺少对事物、现象之间关联的考虑。教师只有具备理论思维,才能具备教育思考所必需的整体意识,将诸多具象的问题上升到普遍化的高度去理解,具备宏观地把握教育问题的能力,这是细致地应对教育具体问题的必要条件,否则,我们对于具体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就会止于简单教育技艺的层面,流于支离破碎和盲人摸象,而难以从思想观念、方法论层面去反思。以德育为例,德育实践存在着各种问题,比如人们一贯诟病的灌输、运动式的搞德育、将德育等同于管理学生、德育的概念外延的模糊,等等,这些问题实际上是勾连纠缠的,都和德育价值取向问题有关系。这意味着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只能取得一时之效,德育若想做好需要的是整体性的思维方式。不独德育,整个教育也如此,很多问题都是结构性的存在着,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或所有问题”,互相之间存在着隐蔽的关联,在没有对事物做整体的判断、把握之前,局部变革的作用和意义是很有限的,甚至越改问题越多。

经验的思维方式也是保守的,因为经验是从过去的实践中得来的,它是以过去为标准和向导的,在经验思维之下,人们进行的只是大量的重复性实践,缺少创新。而理论思维则是批判性的,它富有未来意识,它悬置既定的观念和结论,是对自明性的挑战,立足现在,以将来为导向。教师只有具备理论思维,才能消除经验思维之下思想和行动的惰性,以批判性的反思来生发教育实践的创造性。以我们的语文教学为例,几十年来,都是阅读课文——生词生字——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做课后习题,很多老师这么教,仅仅是因为,以前也是这么教的,大家都这么教的,对这么教是否合理必然,已经没有了问题意识,这样的话,语文教学就不会有所改观。而批判性,正是理论思维的特性。

忽视理论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教育思考首先是一种哲学思考,没有理论思维的培育,我们将永远在经验的泥潭中打转。理论水准低下,这正是当今教育一线的通病,而且是沉疴。所以像凌宗伟校长那样,认为“有些理论书本身是有益的,但对绝大数教师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现场感’和‘在地性’,也即实践指导。”这绝对是一种误判。难道理论书就没有“实践指导”吗?不但有,而且是更深层面的关照,更为辽阔的把握,是更货真价实的指导。


  

教师缺少对理论书的阅读,有其深层的原因。和我们文化心理中固有的对于理论的轻视有很大的关系,强调经世致用,缺少为学问而学问为知识而知识的致知传统,缺少对无用之大用的认知,实质是一种粗鄙的实用主义。在这种文化心理之下,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形式分析现象、揭示问题本质的理性认识成果,即理论,必然是缺乏待见的。因为它无法一下子拿来就用,和人们置身于其中的现实,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在这种文化心理之下,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实践占据着天然的高位。有句耳熟能详的话叫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教育探讨时,人们也常会说起这句话,强调这个说法对打破“两个凡是”、冲破人们对于威权主义的服膺,起到了宝贵的作用。将这个观点置于当时的政治情境中,是合理的。一旦抽离当时的背景,它的科学性就需要探究了。

实践本身对于真理的检验来讲并不是自足的,对实践的把握是建基于对实践的反思之上的,而反思,恰好需要距离,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实践的距离感,正是理论的特性。缺失理论素养,就是成天呆在现场成天忙乎也是白搭。问题的关键是“怎样的实践”。这里面需要的是对检验“标准”本身的“检验”。这个标准恰好是实践本身难以提供的。它既不能从实践结果的成功上得到证明,也不能从实践的过程中得到证明,而是需要我们前提的批判和审视,需要理论对实践的反驳。

比如时下广为流行的量化管理,如果学校管理的目标仅仅是追求表面的秩序,仅仅是为了将学生“管住”,那么量化管理无异是最佳的管理模式,因为它在效率性上很突出,但假若我们对什么是教育这个大问题有所检视,不是从量化管理的一时的效果来评价它,而是追问其合法性,就会发现这种管理是有严重问题的。我们投身于教育实践活动之前,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理念的澄清、观念的检省以及价值的辨识,否则我们的教育实践就是没有方向的,我们在根本性的问题上就处理不好的。这个理念澄清、观念检省以及价值辨识的能力,就是一种理论思维能力,它只有通过严肃的理论阅读才能得以培养。



教师阅读理论书籍重大意义还在于,能够帮助教师改善在逼仄教育环境中的精神面相,增强教师的存在感,赋予教师投身于现实改造的勇气。

只要感觉稍微敏锐,我们都可感知到当下教育的反人性,不知道是不是绝后,但肯定是空前,其残酷和野蛮,着实到了一定的程度。面对这种境况,有两种应对很值得我们注意。一是被无奈、沮丧、绝望的情绪裹挟,被体制文化的钳制所造成的恐惧感淹没,丧失对教育应然的想象。二是沉入心灵鸡汤中,无节制的爱的宣言,以一种浪漫化的姿态来应对复杂沉重的教育现实。当然这两种倾向也需要一定的同情式理解,前者意味着对反教育力量的充分正视,后者对现实的教育残酷有着一定程度的柔化和舒缓效用。但前者的问题在于,在正视体制性的强大规约后感到无能为力,沉浸于悲情之中,我曾经说过,这样的悲情让我们迷失,在它背后,存在的是对教育改革的虚无主义情绪。后者的问题在于,将教育变革的根本动力化约为个人心理要素,缺乏大的局量和视野,从而使得教育改善的行动更容易流于心血来潮,长久地看难以为继。

教师若想成长,教育若想改善,这两种倾向都是需要克服的。




我们特别需要的一种深度的教育理解,深度的理解产生教育思想,思想本身就有实践的功能,当你怀揣某种思想的时候,这种思想总会或多或少地导向相应的行动。不仅理解教育内部,即研究正在成长中的学生的一切,还要理解教育和各种外在因素的关系,并且能够对一些司空见惯的观念和说法有批判性的反思。这种理解和反思的过程也是一种思想自我启蒙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教育就不会产生实质性的进步。可以这么说,没有思想和大视野,我们就没有未来。如果我们老是沉浸在软文里,心仪经验汇编一类的书,不接触或者少接触理论著作,我们就不会获得真正的眼界和洞察力,眼界和洞察力都不是是靠你走了多少学校,观摩多少教学锻炼的,也不是你读了多少教学操作指南获得的,它必须倚仗理论书对思维的锻造。



有些老师一提理论书,就以为是教育理论方面的书,再具体点,大概就是杜威的书了。需要说明的是,教师对于理论书的阅读,并不止于教育理论方面,视野的开阔异常重要。迂回性和复杂性的运思能力,没有广博的视野是培植不出来的。教育处在经济、政治、文化这三大系统交汇之处,而聚焦于教育内部,又会发现教育中所面对的每一个人,用莫兰的观点来说,都是一个“‘生物—心理—社会’的整体”。我们特别需要理解一些教育必然涉及的基本概念,比如什么是学习、什么是道德,什么是美,什么是正义,我们需要理解人性,理解人类行为的规律。这样教育研究和实践所倚重的理论基础,其来源就不仅仅是传统强调的心理学,也不仅是课改后所重视人文学科,还必须包含社会科学,甚至生物科学。而就教育理论书而言,也不该仅仅动辄杜威,不少国外学者的教育理论已经译介过来,像莫兰、富兰、范梅楠、诺丁斯、佐藤学,都是需要去了解的。我们现在经常提倡对话式教学,那就应该去了解戴维·伯姆,现在国内也有人以教育沟通论立论,像这些书不管写得好坏,都是对话教学需要涉及到的知识面。



既要脚踏大地,也要在云端跳舞。既要接地气,也要扩眼界,培养思想的穿透力。是到了在意的时候了。实然层面教师阅读所面临的种种困难,都不是拒绝理论阅读的借口,因为,我们至少,要知道方向在哪里。

66#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8 18:03:05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8004&extra=page%3D1&_dsign=f4f51ff0

[管季超工作室]: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教师之友网》----为中小学教师提供高品质的教育教学资讯服务和专业化的网络交流平台;

http://xnjyw.haotui.com/
中国教研员论坛》------为全国各地县区级教研室教研员提供的专业化的网络交流平台;


http://bbs.yingbishufa.com/forumdisplay.php?fid=101
管季超工作室》-----我们愿与各地教育专家/教育界的俊彦展开平等互惠的合作;


http://gjczwjxf.30edu.com/
管季超作文教学法推广中心》-----我们相信:来自长期实践的教学经验,有交流推广价值;


http://edu.cnxianzai.com/hbjy/huiyi/_guan_kuitianxia/index.html
《‘管’窥天下》-----我们坚信:在网络时代,地域的限制/社会层级的局限,都不会成为学术影响力的障碍;


http://zgjypl.haotui.com/bbs.php
中国教育评论网》------这是一个尚未充分建设和发育的新锐网站!教育书报刊/教育网站论坛博客的评论,是她的定位;



www.jssh365.cn
《教师生活365》
——网站2014元月8日震撼开通!




[管季超工作室]所属所有网络平台,都期待着您的关注/指导/参与和批评!!


67#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0 11:24:49 | 只看该作者
要抬头看远处,并从远处回望现在的自己
文/海之韵


今天我对黑石礁说:这里我放弃了。这里太污秽,这里也没有理性的清明,这里适合互相取暖,适合互相赞美,适合展示教育情怀,适合那些带着文青质素的温软文章,适合标榜自己都做了什么什么,适合那些虚了吧唧无甚实质内容的评论,然后大家把这说成是温和,是美德。唯独不合适的是,求真。


     说出一点真话,就有人怒不可遏。


      对有些人,有些道理,是永远讲不清的。就比如,你如何让大多数国人去明白什么先验?如何让大多数人理解理解,信仰不是为了内心获得安慰,不是为了岁月静好?而在教育里,你如何让一个老师去理解经验主义之谬?你无法和和他们讲理,是因为,在那个狭小的世界里,他们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一切。

       傲慢的人,偏偏还指责是他人傲慢。孱弱的人,偏认为是别人的笃定是过火。这一再地证实我的判断,太多的中国人,他们喜欢的,其实是伪,而不是真。 因为,真,就要不照顾情面,照顾一点情面,说话都会掺假。


      尽管对某些人的素质有所估量,但真正遇到的时候,还是让我吃惊。


     朋友对我说:这是好事,加深了人性和社会的了解。人人都会面对这虚无的环境。
     还有朋友对我说:人分两种,贵族的,和吃饭的。文章就两类,有馨香气的,和脚丫泥味儿的。后两种就不跟他(她)谈论了。


        青花好心,她对别人说,海老师做什么我们都要原谅,因为这里我们只有一个海老师。我谢谢她的善意,但是我没有做错什么,骂人蠢货,是他曲解在先,对思想批判施以让我不耻的诬蔑。我对青花说话是刻薄,那里有我的逆反, 她对我好不假,但是她根本不理解我。我对尔笑的评论,是赤裸裸的真话,但绝无人身的攻击,尔笑自己也知道。是谁在一直讲理,真相就摆在那里。至于别的,荔枝说得好:认理的就该这样,不必纠缠于小细节。你要觉得我们刻薄,连同道理一概不接受,那我们也没办法。你没办法理性思考,你是从感情上不接受刻薄的批评。有些未必是我们刻薄,反而是你自己思想浅薄的缘故。不学而思,是个很坏的毛病,自己太骄傲所致。在做人方面,我可以忍让,大家觉得我随和,我不矫情,你们说吃什么就吃什么;在思想观念的战场,没有所谓妥协。看看米塞斯、哈耶克无不如此,看看早期护教的教父们,言辞之激烈。



     当我难过的时候,看荔枝的文章,觉得她好像是为我写的。难过不是因为遭到污蔑和那些下流的攻击,他们污损不了我。而是为人性的卑污,为那些摊上那样老师的孩子们,为我们的教育这么重要的领域,竟然不能优胜劣汰,要养这些低劣的教师一辈子。


      但我还是会坚持。言说绝望是容易的,但过后会自己看了会觉得可笑。人,要把自己看轻一点,放在真理的下面。要抬头看远处,并从远处回望现在的自己。







68#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0 11:26:57 | 只看该作者
谈教师的阅读(1)
文/海之韵
——————————————


读书要读经典,这是关于阅读一个最通常的说法,这个在教师阅读上也被强调。然而,果真是这么确定的吗?对于那些不好的书,是不是就以不读这样的态度坚定地予以彻底拒斥呢?读经典书是总体的方向,但具体到读书的过程中,是读书有法但无定法

品鉴好书的眼光,离不开对坏的甄别。就好比一个人,你总要将他放到社会中去,要让他认识社会的复杂甚至残酷,隔离起来,营造的温美的童话环境,反倒会给他成长带来麻烦。卡尔维诺那么强调读经典,也没有完全否弃一般质量文本的作用,他说的应该是原则上的少读,而非彻底废弃不读。印刷时代大量质量次差的出版物相对于经典作品而言,是一种背景轻音,而背景轻音恰恰是经典作品的存在不可或缺的。没有前者的衬托,经典这个概念也无从谈起,是后者托举了前者,或者说,正是对一般文本的阅读使经典得以析出。

光读好书,差书不读,也是不符合阅读自身的规律的。因为差不差,都是在阅读的生涯中,渐渐知道的。你没达到那个水准,就不会知道它差。有一天我翻大一时的读书笔记,我看到有好几页竟然是记录赵忠祥《岁月随想》的,那时无疑我是把它当作了好书来读,而现在,它根本就不会入我的法眼。这就和小孩犯错误一样,人是在错误中长大的,不让他犯错误,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有害的。进过历练,眼光就出来了。

纯粹地只读好书,这样目标太过明确的阅读,也容易造成对阅读兴趣的挤压。不是所有的兴趣都展现品级,初始时的阅读品级虽然不高,但是只要有读书的兴趣在,就有机会通向更宽阔的领域,从而发现好书。我知道有人在书籍贫乏的环境中,他是连报纸的中缝都不放过的,可能就是依据这样顽强浓郁的阅读兴趣,他才得以阅读到更多更好的书,走向深刻和广博。书和人的相遇也有比较微妙,与年龄、心境、阅读的基础等都有关系,缘分不到,你说再好,也不会生发他的阅读热情,勉强读完,苦不堪言。时机到了,偏偏就读了,而且发生深刻影响。所以好书也不是绝对的,好书,就是在你需要的时候,你正好来你的身边并且影响了你。卡尔维诺强调经典,但他也没有走向教条,他有一句明确的表达:只有在非强制的阅读中,你才会碰到将成为你的书的书。

差劲的书本身也参与了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这些思维能力的发展。有一次搬迁时,搬家公司的工人觉得我家书多,他们开玩笑说,你们累死人不偿命啊?其实那里不全是好书,坏书也有不少,包括那些极为套路化的教育学教材,胡编乱造的书,从情感上我很想淘汰,扔掉,但理智告诉我不能扔,因为我可以用来批判,尤其教学时说不上就能遇到,可以用来引导学生反思,你说它差劲,它差劲在什么地方?如果能很好地予以剖析,你的思考能力也就随之锻炼了发展了。我比较长于写驳论文,这来源于对坏文章、坏书的认真对待。有些坏书,虽然可能写的极为肤浅,分析和解释完全错误,甚至也缺乏逻辑性,但是它也可能向我们呈现了问题,我们可以不喜欢,但是不能无视其中抛出的问题。卡尔维诺对经典的另一个定义是:你的经典作品是这样一本书,它使你不能对它保持不闻不问,它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在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我觉得不好的书,也能有此功效。在我身上催发一种要抗拒他、要批评他、要与他辩论的无可抑制的迫切感,卡尔维诺这个感觉,我在阅读坏书的时候有,并且可以十分肯定地说,我有限的分析能力也受惠于这样的阅读体验。

不是不能读坏书,而是不能一直读坏书。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等到眼力上来了,就会知道如何去选择。也就能避免这个一直读坏书的情况。




谈教师的阅读(3)
————————




在探讨了教师该读些什么之后,继而要面对一个问题就是,书要怎么读?这个问题所涉及的内容甚多,古今中外不知多少人谈过。当下也有一些著作专门谈这些问题,比如人大出版社金元浦主编的《阅读的欣悦》,三联也出过《怎样读书》,还有更专业的探究《如何读一本书》,这类著作,对教师的阅读都有助益,是教师提升阅读质量可以借力的。

我在这里想格外强调的是两点。

一是阅读和研讨结合的意义。独学而无友,教师的阅读不能孤立进行,需要和研讨相配合。这种结合的好处多多。

光有阅读,没有研讨,教师的思想生活就会有失封闭,阅读的自发性也会受到遏制。教师在工作中最怕的就是没问题意识,这意味着一切都顺从常规,日常教育行动围绕着经验旋转。有问题意识,才能改进教学,才能不断地提升教育生活的品质。问题意识来源于阅读时的单独思考,更离不开交流和探讨。有时是对方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由这个问题生发开去,又会发现很多衍生的问题。有时是在探讨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触及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萦绕于心,教师的心智被层层打开,就会自觉地去进行相应的扩展阅读,将阅读引向更广更高的层面。

研讨和交流,不仅可以分享各自思想,而且借助论争、辩难、分享、释义,有助于我们澄清思维中的混乱,化解教师在阅读过程中诸多疑惑,相互激发,相互启迪,相互纠正,相互补充。我们日常有句话叫做,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个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在活生生的两个生命体之间,更容易发生信息的流动和意识的沟通。同时,人在论辩和沟通中,因为要组织语言,要做论证,这个过程中逻辑思维会得到锻炼,而逻辑思维的提升毫无疑问对教师阅读是有帮助的。深度阅读会发展逻辑思维,但这这种深度阅读又依赖于读者有好一点的逻辑思维做基础,否则阅读将如同嚼蜡,苦不堪言,这样的阅读是不会持久的。

研讨和交流有助于教师接触新的视点、新的论题和思域、可能就因为一次研讨,改变了教师思想的行程和轨迹,在某些领域思之深远。在研讨中,大家引证观点的时候,免不了会涉及一些图书的讯息,或者直接就会有图书的推介,这对于教师的阅读来说,这些都是很好的引领。

教师群体应该多多涌现读书会这样民间自发性组织,它既致力阅读,也注重研讨。它的理想状态,就是帕尔默所说的认知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并不只是借着我们个人思想和感觉的力量结合在一起,亦因‘伟大事物的魅力’而结合在一起。”在这个共同体中,阅读激发了共同体进一步的研讨,反过来,研讨也成为阅读扩大和深化提供强大的推力。

二是教师阅读要与写作结合的意义。
   有一些教师有阅读习惯,但是却很少写作,除了应对职称评审写一些质量低劣的八股文章的之外,几乎不写。应试教育带来的劳碌倦怠似乎也不是原因的全部,因为事实上,毕竟也有老师在写。那么不写的原因还有什么呢?据我观察,有这么几个原因:岁月流转,琐碎的生活磨平了精神追求;写作的信心不足,总以为自己不具备写作的禀赋,可能最初是写了一点,但却不能勇敢地公之于众,没有来自读者的阅览、交流和批评,久而久之,也无法持续;三是对自我期许太高,不能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自我发展,对自己所写的不满意,于是索性不写;对阅读意义有所理解,但是对写作的意义认识不到位,没有领会到意义,自然也就不写。

写作离不开阅读这个好明白,阅读为什么离不开写作呢?

有无写作,影响着教师阅读的深度。阅读为写作提供了素材和原料,阅读所生发的问题意识,构成了写作最原初的动力。而写作的过程则是汇集和点燃阅读中产生的思想火花的过程,进而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没有写作,思考就难以系统化,此时读的书再多,对于真知的探寻来说,充其量也只是个零敲细打,并且很可能流于浮滑。

    写作中,思路的打开、梳理,布局的构思、论据的铺展、语言的锤炼,这些都是思维训练的过程,这个过程比较艰苦,如拔茧抽丝,但是经过了之后,思维的品质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和探讨一样,思维经过锻造之后再投入阅读,其收获和从来不写的人,是绝对不一样的。就是水平平平之书,亦能读出门道来,有批判性地深度反思,这种功夫离开了写作的习惯是很难达到的。

有的写作是围绕某一本书进行的,即写书评,这种书写更是对阅读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消化一本书的办法无外乎几个,一研讨,二找辅助性的阅读以及相关的评论性著作,三即自己写书评。认真地写书评,可以有效地增进对所读之书的理解。这里认真地意思是,真诚地思考,诚实地言说,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克服如今书评中泛滥地赞誉,如此用心地对待,一本书才算是读过了。

研讨、阅读和写作,三者皆不可偏废,它是教师思想成长不可缺少的三个支柱。

69#
 楼主| 发表于 2014-1-5 20:39:07 | 只看该作者
海之韵: 评说他人,一个十分重要的教育话题
家教漫谈之八
——————
我确信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但是迄今为止,在我看到的家庭教育著述里,还没有这方面的思考。
我们中国有句人人耳熟能详的古话,叫做“闲谈莫论人非”,很多人把它作为修身信条,几乎没有人反思过它,从而认识到它的有限合理性。我们在生活中,对议论人这样的事情是十分敏感的,人前议人,一般情况下,是被当做负面事件看待的,被认为是一种有损德行的行为。
然而问题真的这么简单吗?开启我们的批判性思考,我们才能超越表象,看到更复杂的事理,帮助孩子建构自己更具备价值指向也更有清明智性的生命哲学。
儿童从3岁左右开始,就有了明确的自我意识,这时他也开始进入到幼儿园这个比家庭更广阔的环境中,建立和他人的交往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受到来自伙伴影响的同时也影响着他的伙伴,彼此之间有各种各样的合作和矛盾,他要学会化解个性和规则之间潜在的冲突。这一时期,他就开始有了对他人的评价,但这时的评价是简单的,好或坏、喜欢或讨厌,这些简单的词语用以表达他的接纳或嫌恶。稍大一点,评价的内容变得复杂化,而且所面向的对象也变得有选择性。也就是说,这种评价的行为是与生俱来的,是自然而然出现的,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视角,我们可以清晰看出,对他人的评说,一开始就有着正当合理性。
人是群居动物,要和他人一起共同生活。彼此之间不可避免地留有各种印象,交往深者,对人品、个性和能力,更是自然地有所认知。评价不仅是在所难免的事情,更是人社会性的表现,每个人都必然要去评判他人,也必然要面临他人的评判,否认了这一点,无疑等于否认了人的社会属性。就道德而言,尽管最高境界的道德必然是自律的,但若假如没有他律,这个自律实际上很难形成。道德和法律重要的区分也在于前者靠舆论,后者靠强制,换言之,人人都生活在他人的目光里,只不过不是所有的目光都必须看重。这意味着对人的评议,也是道德发生作用的基本方式。否弃对人的议论,表面看来是增进了个人修身,实际上是取消了道德运转所赖以维续的机制。
对他人的评说不仅是个体社会性的表现,也是个体价值观确证和完善所必可少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对自己所要持守什么样的价值观并不是一开始就明了的,而是混沌的,懵懂的。在相关的交谈中,对他人的评价和议论,对个体来说,不仅是一种信息的获取,同时也使得个体得以接触到人们评判他人的依据和标准,了解到人们看待人事的视角和层面,这些对我们形成和调整自己的价值观来说,都很重要。
有人认为,每个人都有缺点,应该多反思自己,没有资格去论断他人。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化的看法,还是道德关切压倒慎思明辨了,至少它没有看到问题的全部。只注意拿这种很狭窄的道德化的东西去教育孩子,还是局量小了,没有关照到更深广的层面,对孩子心智的开启是有害的。而且按照我们前面的分析,这实际上也是不符合逻辑的。照此说,每个人都没有资格去评判,那结果就是取消了对人的评说。那是猪的世界,不是人的世界,人的世界是一个依据各种各样价值观形塑的世界,有价值观在,就必定后评价,有论说。
对他人的评议,可以帮助孩子学会知人,获得世俗智慧,学会保护自己。世界是丰富驳杂的,善恶共在,美丑并存,绝不像童话里那样美好单纯。我们教孩子以真善美,就是要他们分辨假丑恶。这种分辨是一种实践智慧,它是书本的学习难以获得的,它需要依赖于人和人之间通过语言而进行的交互性实践,这个交互性实践,就包含了针对具体人事的是非对错优劣曲直的价值评判。必须有这样的交往,孩子才能对人性有更深地认知,纯净但不失为深刻,拥有深刻的天真。这是一种十分珍贵的心性品质,它既可以防止孩子在芜杂繁复的人事中间随波逐流、失去持守,同时深刻的天真意味着孩子并非处于那种不谙世事的童稚状态,而是对人性有所把握,拥有敏锐的识人能力,这种识别能力可以帮助他们避免伤害。
人际之间对于第三人的评判,也是孩子获得知交建立深厚友谊所必需的。这个观点可能让人感到意外,然而只要仔细体察,就会发现它的道理所在。施恩的《职业生活的有效管理》一书中,曾经探究过职业周期的阶段和任务,揭示了在早期职业阶段,个体和组织之间要经历一个相互测试相互接纳的时期,组织接纳雇员的一个标志就是向他提供某些特许的信息,这些信息可称为组织机密。在各种各样的组织机密中,其中一项涉及到雇员可能察觉但是从来没有完全了解的关键的历史事件,组织中关键人物的更多的个人面貌就在这些事件原委的发现中得以呈现。类似这种信息只能由受到信任而不会利用它的人分享,被分享的个体也藉此得以探查组织中的人对这类事情真正的看法和感情,这种特许信息的共享,是组织接纳雇员的标识。其实在职场之外的人际之间也是如此,对第三人的评说,不仅不是恶德,相反,它很可能基于珍贵的信任,是信任对方之后心扉的敞开,它给对方呈现的可以是一个诚恳、坦率的形象,有助于对方对自己有更加切实了解,从而建立起双向的信赖。如果缺乏这一维度的考虑,只抱着“闲谈莫论人非”的戒条不放,在任何人面前对人的评说都三缄其口,往往会给人机心深重、城府过多、面目不清的感觉,俗称“不实在”,这样的人,也会错失很多缔结友谊的机会。我们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感受,在坦诚地交换对他人的看法之后,彼此之间都感到心理距离比原来近了,这就是友谊建立的过程。可以说,每一份笃定真诚地友谊,双方之间,都交换和共享着诸多关于人事的看法和意见。
我认为教育研究需要坚守这样的原则:教育要面向人性的真实,教育的任何观点都首先要接受真实性的检验。人之评说和被评说,就是一种存在的真实。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引导孩子评说,而不是不加以评说。但是很遗憾,因为这些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我们就在主观上取消了评说他人的合理性,把不褒贬他人,看做是有教养的表现,结果却培养出大量的伪君子和阴险小人,他们对评说他人从不给予堂堂正正地认可,但实际上又做不到不评说,只好惯于腹诽,遮遮掩掩或者温温吞吞,在某些时刻,他们又绝对不会吝惜以不动声色的方式诋毁他人。他们口头上坚持的莫论人非,其实不过一种矫饰罢了。这其中的逻辑很简单:违背存在真实的教育,必然导向虚假,造就的是假模假式的人。这就是为何在一方面有着这样古训,另一方面,人们又感叹着“吐沫星子淹死人”——人们其实都在那议论呢,但论的质量却低劣,匹夫匹妇的水平。这因为人性的晦明不定,但也因为在教育方面,这件事情从未得到严肃认真的对待,不加反思地生活着于“伪”中。写到这里,也可以给“闲谈莫论人非”这句话一个评价,这句话不能教条地使用,教条地使用无助于培养真人,莫论人非,不一定就是教养,要知道,这句话也有着世故机心的意味,其中所蕴含道理是有限的。
那么,对于评说他人,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呢?
第一,不要让评说他人成为习惯。评说是必要的,但这不是评说应该成为习惯,不要热衷评说。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和村妇之间的东家长西家短无甚区别了。这也是没有修养的表现。
第二,评说他人要客观。所谓客观,就是不要基于个人的某些喜好进行,从而失去公正。对于那些无关大体的私人生活方式,我们倡导要多理解和接纳,不要因为这些方面与我们自身不同,就随意对整体做以臧否。评说要负责,要基于真心体察,否则会给他人带来伤害。假如是负责的,是符合真实的,负面的评价也就不是诋毁。
第三,在评有定则和就事论事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就事论事对于识人评价人来说,对不对呢?不完全对。因为人的心性、品格和行为都是连续性地存在着的,以就事论事来识人评人,难免偏差,所以对人的评价又需要有定则,不能一会这样,一会又那样。但有定则也不是绝对的,否则就太过刻板,有个成语叫“刮目相看”,说的就是不能用老眼光看人。这种张力能否把持好就看个人的人际认知智能了。
第四,评说他人时,倾吐的对象要注意择人。当然不是所有的人我们都可以去交付自己,应该是信赖的,觉得不会因此带来伤害的人。这是一种必要的自我保护,应该及时教给孩子。人品低劣的人,你的信任会被他利用,会被传播得不符合实际,这样就会衍生不必要的纠纷。
而假如是别人对我们评说他人,面对他人对他人的评说,我们应该引导孩子的是什么呢?
假如是那种无事生非的蜚短流长型评说,要引领孩子学会避开,学会远离,洁身以自好。
假如是负责的诚恳的交付内心,应该引导孩子学会对他人的信赖表示感激,并且也可以坦率地说出自己看法,如果觉得对方有偏差和失误,应该本真同样负责的态度,给予纠正和提醒,因为真正的友谊,必定是成全而不是损害对方的美德的。
所以关键要帮助孩子学会辨别,父母可以经验和智慧的分享很重要。
我们自己也免不了被评说。面对他人对我们自己的评说,同样应该引领孩子,合理应对。
我们所听到的关于自己的评说,不管好的和坏的,都可以看做是一种反馈。恰当的态度是,有之改之,无则加勉。尤其需要锻炼孩子的是,怎样在他人的目光之下,葆有自己独立性,不是畏手畏脚,唯他人的评判是从,这是对平庸和卓越的选择,触及的是教育的根本目的问题,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个体打开心智,获得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在纷纭复杂的人世间坚实地行走和立足,持守真善美。在这个过程中,畏葸从众、活在他人的眼光里,是需要破除的,必须意识到,这是一种内心的虚弱。
我们要帮助孩子锻炼一个强大的心理底盘,这方面我觉得演艺圈的人很值得学习,对于演艺圈的人,我们还真不能抱以所谓戏子的偏见满不在乎地鄙视,他们身上有我们常人难有的素质。范冰冰就说有一句很牛的话,她说,我承受得住多深的诋毁,就能经得多大的赞美。在复杂莫测的人世,我们的孩子也要一个弘阔的内心。一颗玻璃心是领受不了生命的壮美的。壮美的生命,绝不回避痛苦、悲伤和烦恼,是把他们作为生命真实的礼物一同承纳在心的。人生总要经历一点什么,如果你有不流俗的理解,你的收获也将是不同寻常的。一些经历实际上是灵魂淬炼的机会,帮助你拥有一个更美好的自我。你可以安稳地渡过大大小小的人生风浪,让生命的小舟始终扬着自信的帆,驶向远方浩渺无际的沧海。这些,我们当父母的,都应该引领孩子懂得。
70#
 楼主| 发表于 2014-1-6 20:13:13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小学教师的感性和理性
文/李伟言

这个话题确实是需要思考的,这一点值得肯定。

    但是,你这里存在着概念的混淆。从你举的例子看,其实你想说的是,小学教师需要多利用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孩子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来实施教学。这和你开头提到的教师教育理论水准是并不是一个问题。

    前者是是小学低年级的基本教学原则,即注意直观性。也是一些课程的重要教学方法,比如地理,就要通过教具做好演示。而后者涉及的教师教育价值观的建立,这里面包含的内容又是繁杂的,比如,对人性的理解,对学科的理解,教育有用性的理解,对经验和先验的理解,对自由与与约束的理解,对教师身份的自我理解,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理解,等等。这些认识统和起来,构成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它贯穿于教师教育实践的始终。这里需要认识的一个问题是,是个特别复杂的过程,教育有绝不是把一些现成的知识倾倒给孩子,让他们“知道”就行了。教育有着高远的目的,小学阶段虽然是教育低段,但低段并非意味着,此阶段的教师不需要理论水平、教育理解就该是浅薄的,恰恰相反,它是始基。

   小学生虽然小,但是并不意味着对于他们的教育,就是简单的。从教学上看,小学低年级学生出于抽象思维的萌芽发展阶段,而高年级则已经明显发展出抽象思维。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理性,去发展、完善他的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的能力,去认识复杂的外部世界,这是一个学习思考的过程,也是心智打开的过程。如果教师理性能力不强,就不能担起这个重任,在他们人生关键的阶段,没有助推,而是在束缚。你可以看看我们的成年人,每天微信里、QQ空间里大量转发的那类文字,包括那些伪托之文,什么习怎么教女人识别男人,彭由怎么教女人和男人相处,连基本真假的分辨力都没有,只能喝这些极为浅薄的鸡汤,变得大脑平滑,心智简单,丧失了最基本的思考能力,这与所受的教育是密切相关的。我们每个教师,真的都该问问,到底给了孩子什么。我们当老师的,要想让孩子获得成长,自己首先就要站在高山之上。而目前的情况,着实是让人悲观的。

    在小学阶段,孩子不仅抽象思维能力在发展,而且他的灵性也开始展露萌芽,他对生命的探索也开始了,他的一些想法,已经触及到生死、信仰、生命意义这样十分重大的问题。这就是需要教育者,不仅要对这个内容本身有所认识,而且,还需要掌握和孩子沟通此类问题的方法论,这些需要极强的教育理性。就在昨天,我儿子问我这样的问题,他说,妈妈,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什么是灵魂啊。灵魂看得见吗?我把他的问题记录在微博里。有个好朋友给我回复说:快乐明亮是天堂,烦恼怨气是地狱。灵魂是你心灵的颜色,清净的人能够看见它。依据我对这个教育问题认知,我对她说:“要是这样回答孩子就不好了。这是个很严肃的问题,说明孩子灵性展露萌芽。最好不给确定答案,事实上这个问题也很难有简单的一句两句能概括的确定答案,而是引领他去探求。而你这个路子,我以为就轻佻了。”我说的轻佻意思是,这个一个需要严肃对待的因素问题,而这位朋友的回答有点鸡汤了,一开始就遮蔽了真实。当我们说到信仰的时候,它到底指的是什么,是获得世俗福乐吗,是为了心境祥和吗?如果你没有深度的理解,你可能就误导孩子。是这样的问题,实在需要我们对问题本身和教育探讨的方法有所理解才好。理性缺失,这两方面都难以处理。

     雪猫老师说,教师最可贵的担当不是教育理论水准有多高,依我看,教师的最可贵处就是自己在堂堂正正地做人的同时,教会孩子老老实实地做人。这恰好不是若湖教育理论水准重要的理由,单单是做人,里面就有多少内容需要去理解去认知,这涉及到价值观啊,理性缺失,又如何能在做人上教会学生?难道它不需要教师充分地认知自我和外部世界,然后寻得自己的价值观?没有自己的价值观又如何能教好孩子。这个价值观必定是个体化的,又具有普世价值的色彩。同时,他还要以恰当的方法论,去引领学生建立属于他的三观。这个过程,何其复杂,何其幽微。


    真正的感性彰显的是生命的沛然生气,是诗性,我们其实也是缺乏的。当我说我们理性能力缺失的时候,并不意味着我们感性就发达了。我的确说过感性泛滥,但这是随意写的,没有认真地追究这个词来用。如果认真追究这个词,不妨重述一下以前我写过的一段话:


    我们既缺乏对美的敏感,感动、震撼、赞美、涌现爱。也缺乏对痛苦的体味,接受、咀嚼,承纳、让“在感”出场,让自身的人性被打开也被深化。我们既不感性,也不理性。在应该严谨、穷根究底、静穆和严肃的地方,有的是难得糊涂,或者是滥情的喧哗。在应该有迷醉、激情、想象的地方,有的是锱铢必较的算计。


    没有理性的锻造,感性会健康吗?不会。正如没有高等的严肃,就没有真正的感性。我们是把浅薄的抒情、泛滥的鸡汤、没有反思和节制的情感,当做了感性。是一种病态的感性。


琐议小学教师的感性化和理性化
文/雪猫
“小学教师不需要过高的教育理论水准,只要有母亲一样的情怀,爱孩子,全身心地付出,教会孩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让孩子掌握课本上必背的东西,也不需要过分的拓展挖掘,这样,作为一个小学教师就算尽职尽责了。”

这段话是我在一次报告会上的开场白。

过后短短几天,有好多老师给我微博留言,说我言过而不结合实际,或者说我的教育理念偏离了国家的教育方针,有人甚至直言责备我“这样的人如何担当一个小学校长,会不会把师生引入不可救药的深渊”。

当时,我看到这些言论,说句实话,心情郁闷,甚至,我很想和他们言战一番,但,我又想了想,现实是无法更改的,教育这东西,在我看来,说俗一点,就是教师搞慈善。

其一:心中要有爱,无爱就没有教育。小学教育其实就是一种爱的传递。这种爱绝不是贴在教师嘴唇上的一道标签,它必须通过感性形式给学生呈现,让学生用心、有意去感知。我认为任何一个小学教师,不论文凭是博士或是什么,最起码的一点,感性细胞要多一些,理性细胞根本不能脱离感性细胞。为什么呢?因为小学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几岁的孩子,从教育学看,小学生感性很强,比如,教学1+1=2,如果教师不用具体教学实物演示,单凭口头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学生上了大学,有可能还对这道算式不明白。实物演示,让学生亲眼看一看,摸一摸,然后想一想,这样,理解深刻了记忆也就深刻。基于小学生的这种认知特点,小学教师必须要具备母亲炽热的情怀,

其二:不要过于倡导小学教师的理性化,让感性化得到充分张扬。最近,上级下发了好几种寒假教师培训的文件,阳光影子培训、网络培训、新课改培训、教师思想理论提升培训,我和主管培训的一个领导闲聊,他说,培训无非就是请名师请专家作报告,我接着问有没有相关的参观学习活动,这位领导摇了摇头。对此,我和女儿所在的大学的一位教授QQ闲聊,这位教授说:“说句实话,假如让我去你们那里的小学教书,效果一定高不了多少。为啥呢?我们这批人除了正常的教学外,还担负着一种科研任务,这样,我们的头脑里理性化要强一些,平时和别人对话,或者写个什么的,动辄就是理论一套一套的。我主张做一个小学教师,必须像一个好母亲一样,情怀柔柔的。”教授的这番话,使我深有感触。我总是弄不明白:为什么每次培训,就是学理论?为什么不把这些理论印证到实际教学中,让参加培训的教师通过亲眼目睹而感触到这些理性化东西。与其做三个小时的报告,倒不如听半个小时的现场展示,我觉得是这个理。

其三:感性化的呈现绝不是让教师演戏,它必须是孩子真实的显现。我听了好多名师的课堂教学,总觉得有些作秀的成分。我们名师的课堂为什么不把最弊端的一面呈现出来呢?其实,一堂好的课堂,应该是“精彩”和“遗憾”并存的课堂。目前,好多学校搞什么公开示范课,择选的主讲教师开始本不想“演戏”,结果,让校长好端端地把他们推上了“火线”,人性中的一种本能的功利性促使他们尽量掩饰缺漏,充分展示精彩,博得一阵一阵的喝彩,过后,目睹者自己学着“演一演”,结果“南腔北调”,挂羊头卖狗肉,教育的功利化的确坑害了好多好教师。为此,我主张把“示范课”改成“研究课”,先从课堂中的问题开始研究,研究问题其实就是一种积累教学经验、锤炼教学技艺的方式。我长期从事农村最基层的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教育虚假”名目繁多,欺上瞒下比比皆是,教师最可贵的担当不是教育理论水准有多高,依我看,教师的最可贵处就是自己在堂堂正正地做人的同时,教会孩子老老实实地做人,学习也是一种理性加感性的做人的过程。

其四:理性必须基于感性之上,感性也绝不能脱离理性而长期存在。作为小学教师,必须树立感性第一,理性第二的观点。海之韵的文章理性成分犀利而深刻,但是否可以熔铸一些感性成分。我们大多数老师的文章感性色彩很强,只可惜缺乏理性作支撑。我曾经对本校的几个老师做了追踪调查,他们特别敬业,严于律己,但,缺乏理性观念,为此,目前感性和理性之间的脱节,致使一部分小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或者好高骛远,或者舍本求次。

总之,一个小学教师既要有母亲一样的情怀,也要有哲学家一样的思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15:17 , Processed in 0.08239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